农业气象业务

2024-07-22

农业气象业务(精选12篇)

农业气象业务 篇1

1 作物观测记录录入技巧

1.1 地段说明

作物在1个生育期周期内, 仅有1次观测记录, 若数据库中存有多条同类记录, 系统只处理最新录入的记录[2]。

1.2 发育期观测

输入作物发育期名称时, 要采取系统默认的作物发育期名称, 比如:“拔节”、“七叶”等, 不要改成“拔节普遍期”、“七叶普期”等。发育期距平值输入内容是当年出现日期减历年发育期的平均出现日期, 符号也得照输, 负距平是发育期提前, 正距平是发育期推迟。此处有个特殊设计, 该内容要读入报表发育期的对应单元格内。

1.3 植株生长高度测量

系统自动统计4个测点10株高度的合计和总和, 观测对象生长高度的测量值要取整数。

1.4 植株密度基准测量

植株密度测量计算是由“植株密度基准测量”、“植株密度测量”2项来共同完成的。基准测量表里输入4个测点的田间测量项目, 但要注意到是小麦乳熟期输入8个, 重复输入原1~4个测点的“量取宽度、所含行距数、量取长度”测量值, 再补充新增的5~8个测点的测量值, 再计算后保存。

1.5 植株密度测量

在输入“植株密度基准测量”参数后才可以进行植株密度的测量值的输入与分析计算。输入时, 必须正确选择“耕作方式”, 小麦必须选条播, 玉米必须选稀植, 否则会出现计算方法错误而得出错误的结果, 造成报文的错误。

1.6 产量因素测定

系统自动统计4个测点10株的合计和平均值, 但也可根据实际测定的样本输入统计。需要注意的是, 小麦越冬开始期分别要统计40株小麦的分蘖数和大蘖数, 在正确录入测定项目 (分蘖数) 的测定日期、发育期、单位、观测员、校对员保存, 不必关闭表单, 继续新增测定项目 (大蘖数) , 这样既减少了输入的工作量, 又降低出错的可能性, 返青期录入时也一样。玉米乳熟期的茎粗、果穗长、果穗粗也可用此方法录入。

1.7 产量因素简便测定

“产量因素简便测定”与“产量因素测定”对应的是同一数据库表, 最终的结果相同, 它是“产量因素测定”方法的简便输入表单, 省略了单点、单株输入, 直接输入各测点、株的合计值[2]。比如小麦的越冬死亡率在产量因素简便测定表中输入时, 如果有死亡, 则在“总和”一栏里输入死亡百分率, 无死亡的, “总和”一栏里输入0, 但“样本数”一栏一律输入1。而玉米当双穗率统计是在“总和”一栏输入“有双穗”的果穗的株数, “样本数”一栏输入实际统计的样本点数量。

1.8 产量结构分析单项

样本凡需进行逐株 (茎) 测量和称重的原始数据, 均通过“产量结构分析单项”表录入[3]。小麦在8个密度点中, 每点连续取50茎, 共400茎, 从中取50穗分析小穗数、不孕小穗数、不孕小穗率、穗粒数, 所以列表输入50;玉米每个点连续取10株, 共40株 (含双穗和空秆株) 分析果穗长、果穗粗、秃尖长、秃尖比, 所以列表输入40。

1.9 产量结构分析

产量结构样本分析计算后的结果, 通过“产量结构分析”表录入, 分析项目和单位可从该列组合列表中选择输入或键盘输入, 不需输入分析过程。

1.1 0 田间工作记载

在“起始日期”和“结束日期”里, 如果是在1d内完成某项田间工作, 2个单元格可以填写为同1个日期;“项目内容”和“质量”必须从系统提供的组合列表中选择输入, 而田间管理的灌溉时间则要按规范要求等需要填写上午或下午等字样, 这个在软件中无法实现, 可在这一栏体现, 比如“上午, 电力抽水……”。

1.1 1 农业气象条件鉴定

该项内容可以直接从文本文件里读入, 步骤点击该列的按钮, 然后打开文件对话窗导入文本文件即可。

1.1 2 纪要

如果有必要记载时, 可以在该表记录这些信息, 但此信息不生成Z文件, 也不用发报。

1.1 3 大田生育状况基本情况

此表单中的“大田名称”是与下一个表单中的“大田生育状况观测调查”的“大田名称”相互关联的, 确保这2个表单的观测数据的完整性, 此列单中的项目可以在收获调查得到单产后录入, 那样可以减少数据库中存有多条同类记录的错误。

1.1 4 大田生育状况观测调查

产量因素的项目也可从该列组合列表中选择输入。在录入各个项目的过程中不必录入计算过程, 只录入计算结果。表单里预留了10个记录的位置, 1次录入不满可以保留空白, 而超过10项时, 填写满10项保存, 再另增加新页输入剩余的项目。

2 人工测定土壤水分数据的录入技巧

2.1 地段说明

观测地段说明内容可以从文本文件中读入, 录入方法同农业气象条件鉴定。

2.2 土壤水文物理特性

一般固定地段土壤测定深度分0~100cm 10个层次, 作物地段分0~50cm 5个层次, 这个可以根据实际测定的深度按层次、顺序输入测定值。如果观测地段变化重新测量时, 必须重新输入土壤水文物理特性参数, 作物地段, 作物换季后必须重新输入土壤水文物理特性参数, 并形成Z文件发报。

2.3 土壤水分测定

发育期从该列组合列表中选择或直接键盘输入, 发育期日期用 (月.日) 的形式录入, 括号用半角状态;盒号与“土盒编码”相对应, 第1次双击“盒号”栏的任何单元, 产生A001的编码, 双击下一行的单元产生“A002”的盒号编码, 依次自动编码。另外, 也可以直接由手工键盘输入盒号编码;“烘后盒土共重”如果只有1次测量值, 只在“末次”栏中输入即可, “首次”栏空白;其余的 (含水重、干土重和土壤重量含水率等) 死由系统自动计算并填写表单;样本土壤质地由当地农业部门鉴定;土壤水分测定逢8取土是4个重复, 在录入第1个重复检查正确后保存, 以后的3组只需变化重复号、盒号、录入盒与湿土共重、烘后干盒土共重, 这样既减少输入工作量, 又减低输入过程中的误操作。

2.4 干土层厚度、地下水位是录入

此表的“测定日期”和“土壤水分测定”表的“测定日期”是同步的, 没有进行“土壤水分测定”数据录入定话, 就无法进行相关的数据录入工作。

2.5 土壤水分分析

“土壤水分分析”表单将以“测定日期”作为关联字, 从“土壤水分测定”表单获取相应观测资料并加以分析计算。土壤水分分析表的“测定日期”和土壤水分测定表的“测定日期”尚同步的, 未进行“土壤水分测定”数据录入, 无法进行相关的录入工作[3]。

2.6 降水或灌溉与渗透

如果有渗透观测的项目, 则在该栏下输入对应的渗透深度和日期 (月.日) , 旬内若出现多次渗透记录, 逐次录入;若有降水或灌溉观测项目, 则在“项目”栏的组合列表中选择降水或灌溉 (输入其他的无效) , 并输入降水或灌溉的数量和日期 (月.日或月.日-月.日) , 旬内若出现多次间隔性降水或灌溉记录, 也可以依次录入, 或合计后1次录入。若连续降水, 日期以横线“-”连接, 间隔降水日期中间加顿号“、”[2]。

2.7 土壤冻结与解冻

在输入表层、10cm和20cm的冻结、解冻日期的时候。分别在“土层”、“观测项目”、“出现日期”栏里输入相应的内容。记录土壤冻结或解冻现象时, 其他项目未观测的为空白。越冬作物 (冬小麦) 观测地段注意观测, 玉米整个发育期内无发生土壤冻结、解冻现象, 所以无需输入系统。

2.8 土壤水分变化评述

评述表等土壤水分观测结束后录入, 主要录入分析日期、土壤水分变化评述内容和分析员、观测员;评述内容可从文本文件中读取, 点击该列的按钮, 通过打开文件对话窗输入文本文件, 并读入内容填写到该表单中[3]。

3 自然物候现象观测的录入技巧

3.1 植物地理环境

植株名称可以从组合列表中选取并自动填写相应栏的植株学名。其中, “种植年代”输入种植的年份如“1971”, 草本植物录入“一年生”;“植株名称”、“地形坡向”、“土壤质地”等项目可从组合列表中选择, 签定单位输入当地林业局[1]。

3.2 木本、草本植物物候观测

树种名称从组合列表中选取并自动填写相对应栏的树种学名;物候期名称及相对应的物候期子类名称也从组合列表中选取。需要注意的是:植物物候现象未出现, “出现日期”栏空白, “备注”栏中, 按《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要求填写备注信息即可。

3.3 候鸟昆虫两栖类动物物候观测

候鸟、昆虫和两栖类动物的名称及物候征状可以从该列的组合列表中选取。某动物物候未出现的, “出现征状日期”栏目为空白, 在“备注”栏填写“未出现”。

3.4 气象、水文现象分项观测的录入

此项观测的名称可以从组合列表中选取。闪电、雷声每出现1次录入1次, 可以同时录入生成1个Z文件。

3.5 气象、水文现象观测

此项观测的名称和现象子类名称也可以从该列的组合列表中选取。某气象水文现象未出现的, “出现日期”栏目为空白, 在“备注”栏填写“未出现”, 或规定其他标注。

3.6 物候分析

1a有1次观测记录, 物候分析的内容可以从文本文件中读取, 录入方法同农业气象条件鉴定。

参考文献

[1]国家气象局.农业气象规范 (上卷) [M].北京:气象出版杜, 1993.

[2]庄立伟, 等.农业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实用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杜, 2010.

[3]成兆金, 庄立伟.农业气象测报业务系统的输入技术[J].气象科技, 2011, 39 (03) :352-355.

[4]中国气象局监测网路司.地面气象电码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杜, 1999.

农业气象业务 篇2

本人1994年毕业于XXXX农校,1994年7月参加工作,1997年进修XXXX大学农学专业,2000年7月获得大专学历。1999年12月被聘任为助理农艺师专业技术资格。自从走上工作岗位以来,一直在基层农技站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克已奉公、努力向上,积极配合农技站从事农业技术的宣传、推广工作。本人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作风扎实,较好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不仅进一步巩固了理论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农业新技术,而且显著增强了自己独立的工作能力,同时政治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将十几年来主要的技术工作小结如下:

一、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镇种植业结构的不断变化,怎么能致富,种什么才能致富是摆在农技人员面前的新课题。农技推广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努力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大做文章。因此不断地加强业务学习和知识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多年来,本人一直默默无闻认真钻研,不断更新自己的世界观和科技知识,除本专业外还学习疏菜、果树、植保等专业知识。2010年11月,本人在《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第21期发表了《埇桥区夏大豆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与此同时,本人每年都能认真参加由农委举办的继续再教育培训班,先后学习了WTO、现代农业新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绿色食品等知识,使自己的业务面向纵深方向发展,大大地提升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为更好地引导农民掌握科学新技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生产效益和农民增加收入奠定了基础。

二、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宣传力度。

我镇位于埇桥区最东部,全镇7万多人口,耕地面积20多万亩,主要以种植小麦和大豆作物为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很小,收入微薄。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种地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为了把科学种田知识送到千家万户,让每个农民都早日成为科学种田、劳动致富的行家里手,本人和单位同事一起,划片包干、责任到人、团结协作,做好科技宣传工作。一是每年印刷各种科普资料分发到户,平均每年发放各种技术材料5000多份。二是经常召开广播会、座谈会和现场会,每年写广播稿20多篇,利用镇和村里的广播,向农民宣传农业生产环节中的各项管理措施,并经常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地进行宣传。同时在农技站设立的农业技术咨询点进行农作物新品种及新农药使用方法的介绍。使老百姓尽早尽快地掌握适用的科学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认真做好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工作,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病、虫、草害的测报工作是确定防治适期的重要环节。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及时对农作物发生的病、虫、草害进行预测

预报,确定防治最佳时期和方法,并及时上报到农委。利用镇和村里的广播发布作物病、虫、草情,并指导农民进行防治。

针对我镇病、虫、草害发生的特点,本人认真履行职责,配合农技站认真做好病、虫、草害的大田普查和测报工作,及时发布病虫草情,确定防治适期和防治方法,以及对正确的选用农药、把握适宜的防治时机作出指导,把病虫草害消灭在萌芽状态。如2004年我镇小麦穗蚜大发生,由于测报准确及时,防治方法得当,有效地控制了穗蚜的危害,全镇近20万亩小麦,挽回损失350多万公斤。2009年我镇阴雨天较多,本人根据气候发生的特点,及时进行大田观察,确定玉米褐斑病将要严重发生,及时将发生情况汇报到单位及镇政府,召开广播会及时发布病情。由于防治及时,大田发病率为15%,病株率仅为12.5%。另外,在小麦、大豆、玉米田杂草的发生情况方面我们也做了大量工作。指导农民科学防治、合理用药,防治效果均较为理想。

四、认真做好各项试验、示范。

试验、示范是农技推广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一些新品种、新农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进行。多年来,本人共做了具有推广价值的试验示范10余项,内容包括:小麦立克秀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试验,结果表明,可以明显降低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程度,降低发病株率;小麦不同生长时期喷施多效唑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喷施多效唑显著增加抗倒伏能力;小麦除草剂对比试验;不同拌种剂防治地下害虫试验;防

治小麦蚜虫药效对比试验;10个不同的玉米品种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宜当地栽培的玉米高产品种有郑单958、农大108、浚单20等;我们还组织实施了8个小麦品种的对比试验,综合性状较好的有烟农

19、皖麦

52、皖麦53等高产稳产品种;植物调节剂豆歌、豆歌伴侣在大豆上的应用,大豆使用豆歌,可明显降低植株高度,防止倒伏,增加荚粒数和籽粒重量,产量增加20%;小麦3414肥料效果等各项试验。每项试验示范都严格按程序操作,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为新品种新农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五、认真做好技术推广工作,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近几年来,本人根据我镇实际,推广了几项可行的技术。如2000年3月至2000年10月间,本人主持推广“瓜套棉栽培技术”,推广面积2800亩,亩收入1400元左右。2002年6月至2002年9月,本人指导落实“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并做好跟踪服务。当年落实玉米播种面积6000亩,亩产量比一般田块增产70-100公斤。其他还有小麦年前化学除草、化学控制技术、保护地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生物菌肥施用技术等,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六、认真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

1、区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示范项目。测土是配方施肥的基础,在2006年、2009年、2010年三年中,配合埇桥区土肥站在我镇18个行政村进行测土配方工作。在样本点取样工作中,共取800多个样方,并把测土配方的结果发放到农户,使农户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块选用不同的肥料。为配方施肥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科技入户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2006年至2009年参加农委布置的科技入户工作。在每村选择20户做为示范户,每户辐射带动20户,由此使全镇科技入户覆盖率达到80%;2007年至2009年参加农委科技股安排的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共培训固定学员80名,组织了200课时的学习,参加培训人员达2000多人次,使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有所提高,使新品种新技术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应用。本人也在2008被农委评为“先进个人”

总之,这么多年来,在上级领导的热情关怀和指导下,在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单位同事们的紧密协作下,本人较好的完成了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积累了大量的农业科技推广经验。但是工作中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再接再励,力争把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做的更好更出色,力争在新的技术岗位上创造出新的业绩,为农业的持续增产及农民持续增收继续做出应有的贡献。

XXX农技推广站:XXX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提高措施 篇3

关键词: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提高措施

在整体气象观测工作中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准确的、可靠的气象数据信息,气象部门应当不断加强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的基本原则

1.需求牵引原则

在加强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的过程中确定气象灾害观测预警与服务的重点,应当依据各地区天气气候特征与实际服务需求促进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工作的稳步实施与发展。在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防灾减灾、农业生产等具体服务需求的基础上。

2.效益优先原则

为了确保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的有效性避免盲目建设与重复投资现象的出现,在此过程中应当依据气象部门在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中的作用与定位,需要高度重视自身业务与地域优势对其现代化建设进行科学的设计、稳步的推进,提升气象业务体系整体效益对其布局进行合理的分工与设计。

3.统筹协调原则

在加强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工作中以形成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站网布局、观测项目与业务功能的统筹兼顾部门与行业之间的兼容、重点区域与上游区域的連贯、统一标准与重点突出海洋与陆地观测互补、观测与预报服务衔接的发展态势。

二、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质量建议

1.加强仪器日常管理维护

认真做好交接班仪器交接工作出现问题及时维修处理或配备更换新的仪器,避免工作中因仪器损坏等出现检查过程汇总应仔细检查仪器及其运行状况是否正常,是否出现损坏、故障等问题无法观测等问题而造成数据缺测,导致观测记录不完整又破坏了同事之间的团结。而且,下班人员在下班前要整理好班内事物既影响了值班情绪,严格按照交接班制度将任务与接班人员交代清楚做好校对记录,有利于发现工作遗漏逐项检查班内每一项事务,并尽可能地在下班前完成还要向接班人员交代值班期间观测仪器设备运行情况、天气特点,以免给接班人员造成麻烦及下一班需完成的工作,也利于接班人员对本班工作的总结,对上一班工作情况及接班工作任务的了解。

2.增强观测人员工作责任心

气象观测人员长期从事重复同样的工作还存在业务用计算机死机等现象,导致上传失败等。为避免上述问题影响观测质量工作严谨性、时效高,尽管大部分气象要素都实现了自动化观测,工作人员在值班期间加强气象观测设备检查和运行监控但工作量增大,实时数据未上传、异常、缺测等状况时有发生,应随时监控各类设备运行状况严格执行气象观测设备运行状况监控流程和职责,观察电脑屏幕变化就说明出现问题或故障。同时,要注意查看数据情况注意刷新,在每小时发报后如果刷新后数据无变化,可依次点开每个窗口查看卸载数据有无异常若存在数据未正常上传,上传数据是否正常上传等避免实时数据缺测。

3.大力发展专业气象观测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气象服务产品的专业化、精细化等要求也日益增高,这就需要构建专业的气象观测网各行业与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对此,基层气象部门应当通过分析构建开放的、健全的、多元化的共建模式与管理机制,并且还应针对农牧业、交通、城市等行业适宜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气象服务需求,为不同的行业提供专业化的、实效性的气象服务产品,开展专业、专项气象观测项目提升气象服务产品质量。

4.加快综合监控业务平台建设

气象部门需要依据自动化观测发展进程构建多测点综合观测、全区域天气监测、全装备运行监控、多源数据质控功能为一体的“监、测、控”业务平台对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推动区域内自动观测设置综合值守与全程监控目标的实现并且还需要加强观测业务模式改革,提升观测业务工作效率合理配置观测业务人员,提高基层气象部门公共服务的能力。自动气象观测网的建设可以提前预测当地出现的气象灾害,。对频繁出现气象灾害的地区应重点监测,同时还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水平加强建设重要输电线路、交通、通信干线、水利工程等气象观测设施,避免出现气象观测盲区。

5.加强标准化观测场室建设

基层气象部门应当在充分结合台站具体情况加强新型综合观测与监控功能,与遵循上级部门指导的情况下不断改善工作条件,构建标准化观测场地与值班环境宣传气象观测业务各气象要素值连续性的重要意义,为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以及探测环境保护对于观测质量的作用,同时,基层气象部门还应不断加大气象观测场地探测环境保护力度并做好观测场地与仪器设备防雷设施保护。此外,对于破坏观测场地、影响评估初评报批、妨碍行政执法等行为,真正落实探测环境保护与日常监控工作的有机结合必须予以严厉的追究。

结语:在整个气象观测工作中为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生产生活提供准确、可靠的气象数据信息。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气象部门应不断提升综合气象观测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庆庆。县级综合观测业务工作的现状及完善对策[J].科技与创新,2015(19):61.

[2]王琳丽,何娜。嘉禾县综合观测业务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创新,2014(24):70.

[3]周福,沈雪峰,宋文英,等。加强县级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的思考[J].浙江气象,2011(4):7-10.

[4]胡剑波,胡饶。提升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能力的对策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12):194.

[5]刘丽。加强县级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的思考[J].浙江气象,2015(8):5-8.

农业气象业务 篇4

1 气象系统的具体设计思路与进行开发的目标

1.1 软件的设计思路

农业气象综合服务的涉及面比较广, 不同地域的差距也比较大, 对于系统的设计主要是针对于很多具有一定共性的业务和流程, 还有通用性比较广的地区进行软件的开发和设计。对于我国的绝大多数省份来说我国的农业气象工作一定要涉及一些管理规程和常规业务, 进行全面的气象观测业务, 对于主要的务农地区进行集中地气象分析和数据汇总, 定期发布农业气象统计简报, 要及时对于省内气象情况进行关注, 要对于全省的农业产量、土壤的基本情、农作物的关键生育期、农业天气的变化、病虫害的基本情况进行预防和预报, 对于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发展趋势和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 对于农业的气象综合业务进行全面的服务。农业气象系统软件能够按照软件工程的相关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能够对于现代比较先进并且实用的农业气象研究成果进行引荐和利用, 对于先进的信息处理与计算机方面的高新技术进行引进, 这样就能够充分地保证系统具有实用性、先进性、稳定性和开放性。

1.2 软件的开发目标和总体设计思路

这个气象软件的开发目标是能够将农业气象数据作为分析的中心, 利用比较先进的技术进行软件的交流平台的搭建, 将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气象监测, 系统的开发是面向于全国的各个省的农业气象服务进行的, 对于技术引用来实现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及发布等, 这些过程都要逐渐朝着标准化、流程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能够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整体现代化综合水平。

当前系统软件的主要课题目标是:能够提供比较统一而且规范的现代农业的气象数据库与管理软件, 我国的农业气象数据库是气象软件进行运行的根本所在。当前, 对于我国的农业气象来说还没有比较统一的数据库的格式与相关标准, 系统还不能设计建立比较规范、统一的数据库, 在每时每刻能够准确地同步出气象数据, 进行有效地软件管理。对于农业气象业务的服务要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 与此同时也能够为气象业与生态领域的相关业务进行拓展;建立能够进行二次开发的一些基本软件平台, 省级的农业气象业务和相关工作基本是相同的, 但是对于不同的省份来说, 各省的具体任务的差别相当大。对于软件的流程、调整参数以及数据统一调用接口的相关设计, 创建具有开放性的、能够进行二次开发的基本软件的创作平台。

2 系统应用实例

整个农业气象综合业务系统的设计内容比较多, 从这些实例当中选择比较重点的进行分析。比如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子系统, 是以农业气候区进行的划分, 主要进行农业气候区的资源划分和当前的基本状况, 安徽省农业聚集地处于山区, 热量资源的限制是对于农业气候资源区的水稻种植产生限制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 对于当地的水稻适合种植的地区进行了划分, 对于农业气候适合区进行水稻的种植。

3 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是我国发展的根基,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农业基础足够稳定, 我国的飞速发展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因此, 农业气象工作的进行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农业气象综合业务的相关工作是我国的各个省市的一项比较基础的气象业务, 随着我国很多政策的推行需逐渐完善农业气象综合业务的现代化建设, 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气象数据库, 许多的气象部门都进行了农业气象综合业务的服务系统的设计, 这些设计使得许多软件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气象业务服务当中。为了对这一气象服务系统进行完善, 许多气象局的专业技术人员都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技术的攻关, 对于建立面向我国的整体农业气象数据库耗费了很多精力, 当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本文对于我国的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该服务系统对于我国整体的农业气象服务具有很大的价值和完善的作用, 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以及信息的监控都具有很大的进步, 是当前具有跨越式进展的一个系统。本文对于我国的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采用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式以及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对于我国的农业气象综合服务体系的完善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对于我国的社会基础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笔者对于我国的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系统进行了一些评价, 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李彪.基于Windows平台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的研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5) .

[2]张苏, 杨太明, 黄向荣, 等.江淮农业气象综合服务自动化系统[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 (3) .

气象服务业务流程 篇5

在常规天气预报产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用户对气象条件的特殊要求,通过服务系统,加工制作各类专业预报。同时,将常规天气预报、专业预报及指导预报,通过各种媒体,分类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专业用户发布。气象服务流程如下:

1、决策气象服务

(1)了解天气背景和常规天气预报,明确当前决策气象服务重点。

(2)1-2月春运服务期间,定期发布长期趋势预测和中期天气预报,出现大雾、大雪、冰冻、大风、寒潮、强对流天气时,及时发布补充短期预报,并提出合理化的防御工作建议。

(3)3-4月做好倒春寒、春季连阴雨、低温、春季强对流等天气的预报服务,抓住“冷尾暖头”的最佳适播期,及时发布春播期预报。

(4)5月份重点做好降水天气过程和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服务。做好汛期气象服务的动员准备工作。定时向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等领导部门发送长、中、短期天气预报,天气简报和天气气候分析材料。

(5)6月1日启动决策服务系统,6-7月间做好梅雨期预报和防汛抗灾决策服务是服务重点。定时向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等领导部门发送长、中、短期天气预报,天气简报和天气气候分析材料。有重大天气过程时,发布重要天气预报和专题气象服务。

(6)7—8月份的高温酷热容易使人产生中暑,高温预测是服务的重点。

(7)9-10月鄂西北多雨易引发汉江秋汛。做好汉江秋汛服务是这段时间的服务重点。

(8)11-12月做好冬季冷空气、寒潮预报服务。

(9)收集气象服务效益和意见,总结分析服务情况。

2、公众气象服务

(1)每日通过天门广播电台、天门电视台、天门日报、天门兴农网等媒体发布气象公告、天气预报,为社会公众服务。

(2)每日06、11、16时将最新的天气预报和各类专项预报,通过“121”天气预报答询电话向公众发布;每日06时30分和16时30分通过气象短信编辑平台将天气预报发送到武汉专业气象台为手机用户服务。

(3)遇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时,通过以上途径不定时向社会发布重要天气消息。

(4)答复公众的天气咨询。

3、专业气象服务

(1)了解各类用户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2)熟悉前72小时专业预报意见。

(3)分析常规天气资料和预报,在服务系统上制作各类专业预报;并分析用户特殊要求修改订正专业、专项预报。

做好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工作的思考 篇6

关键词 县级综合气象业务;综合改革;公共气象服务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我国气象事业随着气象业务的进一步改革,气象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气象观测系统的不断完善而飞速发展,尤其面对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现代化综合气象业务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阳曲县是个农业大县,近年来,灾害性、局地性、突发性天气频繁出现,综合气象业务服务对农业生产显得尤为重要,阳曲县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把气象为农服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紧跟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思路,以“弯道超车”的姿态创新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中国气象局早在2013年4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明确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目标要求、主要任务等,确保改革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同时,围绕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深入服务职能、公共服务方向等全面分析,并加大了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1]。各级气象单位也在中央气象局的领导和部署下不断完善并履行政府职能,做好综合气象业务改革,使适应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需求。但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整体来说发展还不稳定、不成熟,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进一步做好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工作还要长远计议。

1 气象业务服务的重要性

气象业务服务是气象部门面向社会公众、企业生产和决策部门等领域开展的多项或专项气象信息服务过程,气象服务的基础本质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气象服务面对社会需求主要发挥其减灾防灾、服务工农业经济生产、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保护群众安全的职能,是面对社会大众所开展的业务内容。而县级气象业务工作是最能体现气象业务发展状态的,由于县级气象部门处于气象工作的最基层,可直接与工农牧业生产接触,是气象服务的最前沿阵地,也是气象服务见效最明显的机构。因此,县级气象局更要严格履行国家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推进指导建议,认真分析地方行业发展与气象工作的切入点,争取把公共气象的一体化服务延伸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生产的各个行业,发挥综合气象业务服务效能。

阳曲县为尽快适应综合气象业务改革,提升县级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县气象单位安排基层工作人员到省级气象中心学习培训。2014年5月,曾组织全体业务人员认真学习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讲解实时历史气象资料一体化系统整体介绍,业务制度、传输与质量考核,MDOS业务平台操作及数据处理等内容,并组织大家学习操作MDOS软件和更改台站历史沿革错误信息。2015年3月,县气象局组织全体业务人员针对季节转换各要素转变的注意事项、雾与霾的观测和记录及编发雾的重要报的要求、称重试雨量传感器的基本维护等多方面内容进行学习,以此来提升业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并不断提高业务人员整体素质。为做好县级气象综合业务阳曲县无论从技术层面、人才引进等多方面不断努力,但鉴于我国基层气象业务工作水平起点低、先天技能落后、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等多方面因素導致综合气象业务工作进程缓慢,发展水平不高的现状。

2 做好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2.1 深刻认识到县级气象综合业务改革的必要性

县级气象机构是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实施主体,推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是提高县级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和气象社会管理能力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基层气象现代化的基础工作。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气象现代化业务不被国家气象单位调控深化和推进,新业务体制的实施对基层气象业务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因此,基层气象单位的服务职能、机构设置及业务体制等方面与新时期综合气象业务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已成为制约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和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瓶颈[2]。我国气象局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通过加大财政投资,改善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作条件,使县级气象机构的业务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为后期做好综合气象业务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我国气象局在2012年8月下发了《关于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并在这2 a中进行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推进综合气象业务工作过程中,部分领导对县综改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综合业务改革不深入等多样化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县级综合气象业务的进一步改革发展。因此,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气象业务发展,改革转型是重难点,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把握主动权,坚定信心,上下互动,全面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加快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全新发展。

2.2 大力发展县级综合气象业务

做好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工作首先要实现县级气象机构的公共气象服务、气象观测预警业务及气象技术保障等综合业务的一体化布局、分工,统筹协调发展。其中,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面向防灾减灾、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建设等方面开展的公众气象服务或专业气象服务,推进气象服务灾害防御体系的进一步建设。主要承担对气象信息的收集和灾害工作调查,协助开展灾害风险评估等公共服务项目,根据各种量化信息数据开展灾害预警、水文气象服务、旅游气象服务等多项专业服务内容。同时,承担有防雷减灾、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气象保障等多项服务职责。

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开展实时气象灾害监测也是县级综合气象业务的重要组成。可根据地方气象灾害特征及业务开展综合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农业天气预警预报工作。同时,开展强对流天气和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及精细化气象要素订正业务,及时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警。

根据地方气象观测业务范围开展综合气象保障业务,重点针对辖区观测,加强气象信息网络、预报与服务、预警服务等各类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相关设备的选址建设工,做好台站技术装备保障工作,确保气象综合业务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周福,沈雪峰,宋文英,等.加强县级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建设的思考[J].浙江气象,2011(12).

[2]郑国光.全面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J].中国气象报,2013-04-09(001).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探讨 篇7

1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现状

1.1 地面气象观测简介

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中开始最早、发展最普遍的一类, 由最原始的人眼感官观测开始, 到17—18世纪欧洲气象观测网的组建, 再到19世纪末通信网络的发展和系统气象台站的建立, 越来越多的气象观测仪器和技术被不断地研发和应用, 从常规观测过渡到了自动化遥感观测。按照不同的内容和用途可将地面气象观测分为天气观测、气候观测、专业观测和专项观测四大类。观测的主要项目包括:气温、气压、温湿度、风向风速、云状、能见度、降水量和特殊大气等, 并对观测结果进行记录、处理和传输, 由此获得相关气象信息。

1.2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现状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不管是对场地布局、路标电线、仪器设备, 还是对工作人员, 都有极其严格的要求, 因为任何一次失误都可能会给社会和群众带来不必要的危害和损失。改则县地处南姜塘高湖盆区, 地势多为高山、河谷, 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境内多山脉, 平均海拔在6 000 m以上;属于高原亚寒干旱季风气候区, 具有寒冷、干旱、多风等特点, 恶劣的气候给本来就受地理限制的偏远贫穷地区带来了更多灾害。1961-01-01, 西藏阿里第一个七夕工作站成立, 截至2004年, 阿里气象地面测报质量的准确率位居全区前列。据2011年不完全统计, 我国气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先后建立了4 600多个气象台站, 成功发射4颗极轨气象卫星和3颗静止气象卫星, 实现了对大气、海洋和陆地的气象观测。地面气象观测业务通过对观测时间、质量控制标示、文件标识、过去天气描述时间周期以及危险天气的编发标准和文件夹格式等进行调整, 进一步提高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质量。

2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2.1 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中存在的问题

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现代化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复杂化和多样化造成观测数据量大、文件传输时间紧迫。目前, 测报业务中使用的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具有更多的气象观测要素, 文件格式改为长Z文件, 自动站组网软件会在正点后4 min内自动传输。面对如此高的时效要求, 观测员很难认真校对完观测数据。 (2) 在正点数据维护中, 观测人员对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的观测、录入会存在个别特殊气象不能判定的情况, 比如在没有降水的气象天气中, 自动站有0.1 mm的降水;夜间降水天气现象自动编码错误;由于观测人员未能及时处理, 经常出现滞后降水、长Z文件的累计降水量数据出现错误等现象。

2.2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人员的守班模式

在实现自动化观测之后, 观测数据分数时空密度和精确度大幅提高, 2012年地面气象测报业务改革取消了夜间观测的工作任务, 但由于业务自身的特性, 尽管气象设备解放了一定的劳动力, 但观测仪器的工作过程仍需观测人员监督、核对并发报。所以, 在实际工作中, 观测人员夜间值班与夜间守班的性质相同, 改革并没有给观测人员减轻负担, 因此, 地面观测业务还需要继续改革, 优化业务流程。

2.3 地面观测业务流程有待完善

目前, 地面观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分发共享环节增多, 业务内容量的加大对质量的要求大幅提升, 但是质量控制、运行监控环节、业务平台等系统还未形成一体化, 基层台站运行保障能力差, 难以保障观测数量的质量, 影响了后期测报工作。

2.4 观测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作为气象行业基础工作中分布广、数量多、责任重的业务队伍, 决定着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的质量, 因此, 气象局应着力提高地面气象观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我国大部分气象局普遍存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复合型人才匮乏、自身素质低下等现象, 这成为了制约气象观测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3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问题解决措施探讨

3.1 针对观测异常数据的处理

针对观测异常数据的处理, 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夜间正点记录异常时, 应该在当日的10:00前对08:00, 09:00的记录进行核对、修改, 然后上传。 (2) 降水记录异常处理。如果在结冰时段, 可通过人工观测记录降水量;如果在非结冰时段, 可使用重降水传感器测量降水量。 (3) 正点形成的长Z文件内容错误时, 应重启电脑, 如果不行, 则需要重新安装电脑系统。 (4) 自动站雨量故障处理。如果正点数据超过极值, 软件可当自动缺测处理;如果未超过, 可通过修改地面审核规则库极值人工输入、上传数据。

3.2 加强观测业务值班时效

值班人员在当班期间要加强监管, 发现自动站数据异常时, 首先要会判断故障来源, 使用“逐一排除法”判断是软件故障还是硬件故障, 然后及时采取措施;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 则要立即报告上级主管。另外, 在未修复之前要进行人工观测和数据上传, 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数据缺测现象, 保障故障修复后文件数据不会丢失、出现错误。

3.3 加强维护, 提高应急能力

定期查看台站各个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 查看是否有机械故障, 电路电源是否老化, 并要加强对重要部件的清洁、维护, 保持各传感器的清洁, 保证观测仪器的正常工作。观测人员需制订简单、有效的应急预案, 以快速控制、修复设备故障;充分发挥备份计算机的作用, 对备用机的业务软件参数和数据文件进行同步备份, 以便在故障发生的有效时间内切换至备用机工作。

3.4 坚持正确改革方向

从实际出发, 围绕业务和服务需求, 坚持深化改革。以业务主线为引导, 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求效益, 科学、合理地完善业务流程, 推进观测自动化, 实现观测业务从数据采集为主逐步向仪器设备运行保障、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处理为主的方向改革。

参考文献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问题分析 篇8

在气象工作当中,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1.1 强降水过程当中深层地温记录突变

在炎热夏季,强降水天气是非常多的,由于降水造成的深层地温现象诱发突变状况经常发生。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起初会有强降水,随后从某一刻开始,深层地面温度是持续性上升,甚至会以每小时增加2℃的增长,接下来会在连续2~3天的时间逐渐恢复到原来数值。针对深层80/160/320 cm的地温而言,正常时期内每天发生的变化并不显著,大致上只有0.1℃~0.3℃的改变。受到降水的影响,在地温比较高的夏季,强降水会将地表面的热量逐渐渗透至地下,从而诱使深层地温发生突变,即便地温的改变存在一定异常,可是对地温变化的一种真实性展现,为此,对其进行正常处理即可。

1.2 蒸发器中水的溢出或溅出

一般情况下,强降水的出现会造成蒸发器中的水出现溅出或溢出的现象发生,使得记录真实性丧失。要想解决蒸发器中水的溢出问题则可以使用一个大体积的广口玻璃瓶,瓶子口使用瓶盖盖紧,由盖中央通过一根试管,试管浅露,瓶盖的另一端使用橡胶管连接起来,在发生强降水前期,需要将广口玻璃瓶橡胶管与蒸发器倒水小嘴连接起来,以此,蒸发器当中多余的水便会流入至玻璃瓶当中,从而保证记录信息的真实有效。为避免蒸发器中水出现溅出的现象,需要在蒸发器中配置一个加高罩,使用一口径20 cm、高15 cm的金属圆圈,其上口缘与蒸发器的上口缘是完全相同的,呈现出刀刃形态。在由强降雨发生的时候,可将加高罩扣至蒸发器的铜圈上,以此能够最大限度上降低蒸发器中的水溅到外面的可能性。在此需要提醒的是,在强降雨逐渐减小或停止的状态下,加高罩要在第一时间去掉,避免最终记录数据的精准性受到不良影响。

1.3 有关蒸发量的问题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当中,对蒸发量造成影响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日照时数、温度、风速、湿度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在强降雨发生的情况下,如果雨水落至在蒸发器当中,会造成蒸发器中的水溅出来,这样就会造成蒸发量的测量结果失真,存在数值过大的现象。若未能在第一时间把蒸发器当中的水取出,那么会造成水溅出,甚至还会出现溢出的情况,最终的记录数据无法计测。一般情况下,在天气状况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连续几天的蒸发量测量数据不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果发生异常情况,可通过公式进行测量数值的估算,查看最终记录数值的正确性,或把计算结果乘以2,后与实际测量数值进行比较分析,如果其中偏差高出20%,那么则需综合对蒸发量造成影响的一系列因素与现实中的天气状况做出综合性的浅析;若偏差较小,则可以按照正常情况做出相关处理;若误差比较大,那么就需要按照缺测处理,这样才能够使得测量结果的精准性与有效性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证。

2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问题解决措施

为促使地面气象观测结果的精准度达到气象部门的基本准求,更好地为相关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则需对于地面气象观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注重起来,同时,制定相关完善的问题解决措施。

2.1 强化观测设备的科学管理

受到气象观测复杂性、多样化的影响,观测设备的管理是一项繁重而艰难的工作。通过具体调查发现,气象观测的整个过程当中,观测设备的故障而引发的各类问题经常出现,为此,要对此问题加以特别的注重。除此之外,观测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作直接关乎着最终气象观测结果是否精准,所以,强化对观测设备的科学系统化管理非常关键,这是预防因观测设备问题引发最终观测结果出现失真的一种有效方法。为此,观测工作人员需要在下班前期对每项工作的实际完成情况做出系统性的检查,把当前的情况与接班人员交接清楚,以免因自己一时的疏忽引来一些问题;对此相关单位需制定完善化的气象观测设备的管理制度,做好设备的日常管理与定期维护,唯有如此,才能够促使观测设备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2 完善业务制度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在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其对最终的观测质量都关乎着最终气象观测的最后结果。所以,要想保证每一环节的测量质量达到基本的观测标准,则需创建完善化的业务制度,同时确保该制度的真正落实。创建完善的气象观测业务制度,促使各项业务规范、技术标准与业务流程的统一实现,不断强化气象观测资料的可用性。为促使观测业务内在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需不断加强地面观测业务的质量管理、监督与系统性检查。在此基础上,各企业需对观测工作人员的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确保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够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真正意义上促使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质量得以显著性提高。

2.3 增强业务意识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总是枯燥无味的,并且各项工作十分繁杂,所以,对各项工作进行严格要求非常有必要。为此,观测工作人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与优良的工作作风,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工作,坚守职业道德,要明白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要职责,能够确保不管遇到怎样的天气,都能够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密切对天气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可在第一时间准确地对气象观测结果做出记录且在第一时间进行发报。与此同时,气象部门领导要对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加以特别重视,贴近实际地去关心观测工作人员的工作与日常生活,增强观测工作人员的业务意识,培养观测工作人员勇于奉献、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最大限度上调动观测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能动性。

3 结语

伴随着目前各部门对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注重度的日益增高,强化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工作的进一步规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未来的日子,只有不断地提升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质量,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突发的天气变化,这对观测工作人员而言有着巨大的挑战。为此,气象观测工作人员要努力学习更多新的业务知识,以促使气象观测工作的规范化、观测结果更为精准,与此同时,需本着敬业的态度认真执行地面气象观测相关技术标准,最大限度上降低观测结果失真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促使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质量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摘要:地面气象观测指的是系统持续性地对地球外表具体区域内的气象情况与所发生的具体变化做出的系统性观察与测定,同时可在第一时间精准地进行气象数据的采集与传输,为气象信息、气象服务天气预报等供应所需的数据信息。接下来,文章针对地面气象观测业务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希望能够促使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海花,樊丽坤,张英,等.谈地面气象观测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2(30):119-120.

[2]王彬彬,田立英.浅谈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2,32(8):168.

[3]杨大军.当前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农业与科技,2012,32(11):140.

[4]樊静.地面气象观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7):59.

农业银行城市业务经营转型研究 篇9

一、大力发展城市业务的必然性

(一) 城市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和主旋律

自十八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 以工业化为主要动力的城市化逐渐遍及全球, 新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向城市区域聚集。城市经济显现出强大的规模经济、区位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增长极。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 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 世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使城市经济日益发展壮大。中国的城市化率 (即城市人口与全国总人口占比) 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1998年的33.35%, 在20年间, 平均每年提高0.77个百分点。1998年以后, 到2008年, 全国的总人口从12.47亿增加到了13.28亿, 在此期间, 城市的人口增加了1.9059亿, 城市化率从33.35%提高到45.7%。

单位:万人

注:1.1982年以前数据为户籍统计数;1982-1989年数据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有所调整;

1990-2000年数据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调整;

2001-2004年和2006年数据为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数;

2005年数据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 (下表同) 。

2.总人口和按性别分人口中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 按城乡分人口中现役军人计入城镇人口。

3.本表各年人口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

注: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在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的发展成本与城市的规模呈反比, 但效益却与城市的规模呈正比, 也就是说, 城市的效率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提高的。当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时, 只要这种规模报酬递增带来的好处没有穷尽, 那么企业就会不断地扩张生产, 以便从平均成本的不断下降中获益。通过以城市发展为中心, 把相关的各类产业的优势集中起来, 能够实现不同收益特点的产业间互补, 达到生产的规模经济和效率提高, 产业聚集就与城市扩张结合在一起, 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 城市已成为当今国内银行业竞争的主战场

自金融产生之初, 城市就是金融市场活动的主要场所, 城市繁荣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交易、结算和资金需求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又为金融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需求。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金融资源加速向城市聚集,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乡金融业务盈利和风险水平的差异导致金融资源加速向城市聚集。城乡金融资源分布差距极其悬殊。1978年,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三十年过去, 到了2008年,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4760.62元,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0.76元注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例由2.57倍增加到3.31倍, 这一数据表明了在城市化进程中, 金融资源向城市进一步集中的趋势。充分反映了城市这一市场领域对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战略意义。

银行机构迅速增加, 城乡差别急剧扩大。纵观中国的金融体制的改革是城市先于农村, 城市金融改国内革启动相对较早, 力度相对较大, 步子相对较快。目前, 城市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 正在推进公司治理改革, 初步开始实施经营企业化, 管理集约化, 业务垂直化, 机构扁平化。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 农村金融基本还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机构, 业务单一, 管理粗放, 风险突出, 改革滞后, 基本上落后10年左右, 有的地区甚至更长。

资金投入水平有差异。2005年末, 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56.3%, 全国为69.02%, 县以下比全国低12.72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人均贷款余额不足5, 000元, 城市人均贷款余额超过50, 000元, 差额10倍多;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年均增长率为9.72%, 全国为15.66%, 相差5.94个百分点。

网点覆盖程度有差异。2005年末, 全国银行业机构网点约17.5万个, 平均每万人1.34个;而其中农村银行网点仅为2.7万个, 平均每万人0.36个。全国平均每万人金融服务人数城市为43人, 县及县以下为11人。

业务发展水平有差异。全国城市金融创新较快, 业务品种相对丰富, 银行卡, 电子银行, 代客理财, 衍生产品, 资产证券化等新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 基本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而目前农村金融只能提供基本的存、贷、汇“老三样”服务, 农村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业务品种缺乏, 服务方式单一, 结算手段落后, 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风险程度有差异。一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普遍不高, 2005年末整体比城市金融机构高20多个百分点;二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三是农村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严重, 案件数量普遍高于城市, 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案件数量就占整个银行业的一半以上。

从业人员素质有差异。城市金融机构员工的学历普遍较高, 年龄相对较轻, 整体素质较好。而农村金融机构员工文化程度低, 高素质人才匮乏, 年轻员工占比低, 年龄趋于老化, 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和队伍素质问题日渐突出。其中,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员工大学学历占比不到1%, 平均年龄接近40岁。

内控管理水平有差异。城市金融机构基本建立了公司治理架构, 内控制度相对健全, 经营机制比较灵活, 具有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 IT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全部实行了贷款5级分类, 部分大银行已经开始12级分类。农村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缺陷, 内部控制薄弱, 经营机制不灵活, 电子化覆盖率较低。

经营发展环境有差异。一是竞争环境不平衡。城市金融的整体发展水平较高, 金融机构之间主要是服务水平和质量的竞争;农村金融一般是低水平竞争, 且恶性竞争比较严重。二是信用环境不平衡。城市的征信体系已开始建立, 理性消费群体初步形成, 信用环境相对较好;农村尚未建立征信体系, 逃废债现象严重, 执法环境差, 信用环境建设落后。三是行政干预情况不平衡。城市金融主要以“条条”管理为主, 行政干预较弱;农村金融主要按照行政区划设置, 行政干预比较严重, 在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下, 已经发现由于行政干预造成潜在风险的状况。

在这样城市业务的巨大诱惑下, 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强了对城市机构网点的布局, 国内城市银行机构数量迅速扩大, 商业银行在城市业务发展上竞争空前激烈。

二、农业银行目前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995年, 农业银行开始向城市业务进军, 凭借着联接城乡, 贯通国际的系统优势, 农行的城市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县域市场中牢牢占据了主导优势, 大中城市业务也有了较大发展, 争取到了一定市场份额。但是基于历史沿革、体制机制和客户基础、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 农业银行的城市业务在同业竞争中始终不占主导地位。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 市场定位不准确, 竞争优势不明显

农业银行由于拓展城市业务起步较晚, 在核心区域、核心客户和重点业务领域的基础薄弱。对市场、客户研究不足, 在市场细分进入、客户分层管理方面缺乏主动筛选和动态调整机制。未采取差异化的市场竞争策略, 难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二) 客户质量不高、发展基础薄弱

由于进入大中城市时机较晚, 改革进程落后。农业银行在大中城市的优质客户资源匮乏, 高端客户中, 一般合作关系多, 紧密合作关系少;单纯贷款合作多, 多元深层次合作少;“散、小、差”客户居多, 中小客户占比超过80%, 按照“二八原则”来看, 为银行带来80%利润的客户占比大大低于同业平均水平。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稳定的高素质、高回报的客户群体。难以支撑城市业务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 收入结构不合理, 中间业务差距明显

近年来, 农业银行中间业务有了较快发展, 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间业务产品体系, 中间业务收入快速增长。但是横向与同业相比差距很大, 综合竞争力下降态势趋于明显。2009年上半年, 全国农业银行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97亿元, 在工、农、中、建四大行中占比仅为18.6%。同时, 农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结构中, 对投行业务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业务研究投入不足。2008年全国农业银行的投行、个人理财、电子银行、资产托管、财务顾问等新兴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15.82%。

(四) 业务流程复杂, 网点布局不合理, 电子机具设备普及率较低

与先进同业相比, 农业银行临柜业务的相关制度政策存在时滞性;现有业务凭证设置复杂, 种类繁多。如客户办理借记卡开卡并开通网银业务, 需要多次签名和填写身份证信息;现有临柜业务系统功能设置识别能力弱, 办理业务需人工频繁授权效率低。在网点规划布局方面, 农业银行的营业网点60%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区域, 而正常营业的城市城区网点仅相当于工行的45%, 且布局规划不合理, 建在新建高档社区的网点仅为少数。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分销渠道尚未与物理网点渠道形成营销合力。电子机具设备老化, 功能不够完善。

三、围绕价值创造推进农业银行城市业务转型的政策建议

通过加快农业银行城市业务战略转型, 通过高回报的城市业务, 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促使农业银行主要经营指标进入国内银行前列, 达到同业先进水平, 吸引战略投资者的关注, 为农业银行择机上市奠定基础。农业银行的“3510”发展战略, 确立了全能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方向, 要求将农业银行打造成为立足本土、覆盖城乡、全球运作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针对严峻的市场竞争态势, 农业银行于2010年初提出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加快重点城市行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表明了农业银行重点优先发展城市业务的思路和方向。

(一) 加快城市业务营销转型, 完善营销激励机制

首先, 认真贯彻执行完善分层营销体系。按照对公业务上移、个人业务下沉的原则, 切实抓好城市行的客户营销体系分工。具体来说就是要淡化城市行前台部门的管理职能, 大力开展“总对总”的直接营销, 打破在高端客户营销中的“不对等”障碍, 真正能够实现快速介入, 有效营销的目标。其次, 形成以专业理财或金融超市、精品骨干网点和一般网点等三类物理营业机构为框架的个人业务营销模式, 深挖高端客户潜力, 切实改变与高端客户、重点客户浅层次合作的关系。再次, 要完善联动营销机制。在落实好客户分层次营销体系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健全客户分层营销维护模式和责任机制, 明确上、下级之间、管理部门和营销前台之间的客户管理关系。真正形成上下联动、立体营销维护的良好机制。针对重点客户和潜在目标客户, 要建立营销预案, 形成对客户的“一揽子”产品推介和业务营销方案, 包括优惠和增值方案, 促使城市业务的客户营销从“单一化”向“集成化”、“多元化”转变。最后, 还要进一步完善上下级之间、主办与协办之间的利益分成机制。按照营销和日常维护的贡献, 以及承担的营销成本多少明确各参与营销部门的利益分成。按照业务分类制定侧重点各不相同的绩效考核激励政策, 针对前台营销部门, 加大对营销成果的考核力度, 对于日常办理会计结算以及简单日常维护的后台, 则侧重于考核会计结算质量的完成情况。

(二) 加快城市业务流程转型, 推动网点经营转型

为适应城市金融业务高度竞争的特点, 推行和逐步建立城市行机构扁平化、前台业务精细化、中后台业务集中化的组织架构。推进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控制为主线的业务和管理流程改造, 实现由“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的彻底转变。一是要进一步优化现有网点布局, 对于低效网点要加快搬迁或是改造力度;在新网点选址建设方面要引入科学定量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 杜绝在网点选址方面的随意性, 提高新建网点投入产出率。将城区行的管理职能上收, 使城区经营行能专注于业务营销, 提高市场拓展效率。二是要切实加快网点转型, 加快城市行网点优化布局, 按照“网点分类、功能分区、业务分流、服务分层、产品分销”的要求, 进一步加大网点综合改造力度, 努力实现高柜业务简单化、复杂业务专业化、大堂经理角色化。高低柜分离, 高柜业务以简单快捷为特点, 办理标准化存取款业务;高附加值业务如理财、外汇、个人生产经营消费贷款等由低柜、专柜或是理财区办理;大堂经理扮演大堂营销的角色, 将物理网点的大堂打造成为农业银行客户分层服务、分销产品的前沿阵地。加快推广使用农行客户管理系统, 优化排队服务功能, 对高、中、低端客户实行差别的流程设计, 实现对不同层次客户的第一时间识别分流引导, 在城区行实行大客户营销上收支行统一进行, 针对不同层次客户形成行领导、客户部、网点三级联动营销。三是加大对电子银行及自助机具的投入力度, 进一步发挥物理网点与虚拟银行的协同效应, 减少柜台业务量压力, 推动客户和业务的分流, 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去银行业务经营快速发展与网点人员紧张的矛盾。四是建设集中作业中心、现金管理中心、集中运行清算中心按照前后台业务分离、后台集中管理的思路对现有城市业务流程进行整合, 彻底改变原有传统的业务处理方法, 改造业务流程, 提高业务运作效率。

(三) 加快城市业务管理转型, 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优先发展城市业务, 就要尽量向城市行机构倾斜各种资源要素, 形成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支撑和载体。首先, 对于商业竞争激烈的重点城市行, 实行战略资源的穿透式配置, 将产品优化, 制度创新, 授权管理等试点工作优先在重点城市行进行, 以提高重点城市行的综合竞争力, 对全行经营管理发挥出城市业务应有的先导和辐射作用。确保重点城市行在短时间内实现“横向进位, 纵向提升”的总体要求, 在三年内改变总体相对落后的局面, 实现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在四大行排名的跃升、确保存款、贷款、中间业务收入和利润贡献度逐年提高, 达到同业平均水平。其次, 要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 把业务骨干优先配置到前台业务部门。建立健全以经营管理岗位与专业记住岗位为内容的双通道, 分阶段、分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员工培训, 并与网点优质文明标准服务导入相结合, 推行全行网点服务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体现和为农业银行创造价值的统一。再次, 在坚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加快推进业务发展。加强对宏观政策、经济形势、市场变化的研究和预判, 调整优化行业结构、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坚持贷款准入条件, 提高风险定价水平, 强化客户风险全程管理, 规范业务运作, 提高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管控能力, 及时化解风险事件, 减少贷款损失。加强贷款分类、及时揭示风险, 足额计提各项风险拨备, 增强化解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8

[2]熊继洲楼铭铭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李志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4]尹优平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农业气象业务 篇10

1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在日常运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气象测报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对气象测报业务软件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科学地分析。

1.1 气象观测业务软件的不间断性

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使用自动观测方式进行气象观测时, 需要确保其气象测报业务软件处于不间断的运行状态, 从而实现正常的数据采集以及传输过程。由于在新气象观测实施规范颁布以及实施之前, 原有的气象观测站的自动采集器并不具有能够进行分钟资料的储存功能, 因此, 不具备及时观测效果。

1.2 逐日地面数据的维护

所谓的逐日地面数据的维护是指对每一天定时观测到的编报已经保存在B文件中的数据进行科学维护的过程, 并且适时地输入一些无遥测项目记录的人工观测数据。

1.3 数据安全存储过程

通常情况下, 气象的观测人员都需要浏览当天所有记录观测的定时数据, 并且对其进行科学地校对以及维护。然后再根据天气现象等类别输入无遥测项目记录的人工所观测的数据, 将其进行保存以后对自动站中的原始数据文件以及B类文件进行科学备份, 从而确保数据的安全存储。

1.4 自动站的监控软件的重启需求

自动站的监控软件作为自动气象站中采集器和计算机进行接口的软件, 如果其运行时间超出一定范围, 就有可能降低其采集的成功率, 因此, 对于自动站的监控软件来说, 需要做到每一天的晚上8点以后进行科学性的重启。

1.5 指示灯的作用

在自动站的监控软件运行过程中, 网络主通道以及网络辅通道的指示灯是用来显示自动气象站在组网以后同中心站进行通讯连接时的状态。通常情况下, 红灯代表该通道不正常, 而绿灯代表通道为连通状态。与此同时, 自动站的指示灯代表的是自动站的监控软件同气象采集器连接时的工作状态, 一般来说, 绿灯代表自动站的监控软件没有对气象采集器运行操作, 自动站的监控软件此时处于一种空闲状态, 而红灯代表自动站的监控软件同采集器无法挂接, 黄灯显示自动站的监控软件同采集器已经处于通讯的状态。对于系统的指示灯来说, 其显示的是监控软件的运行状态, 如果软件在运行过程中可以正确观测台站的参数, 则该指示灯显示红与橙闪烁, 否则该指示灯则一直显示为红色。

1.6 时钟设置

时钟的设置作为自动气象站能否采集到正确数据的关键性因素, 在计算机以及采集器的设置过程中要确保其一致性以及正确性。因此, 在对时钟进行设置的过程中需要特别的注意, 如果要对计算机以及采集器的时钟进行同时设置, 只需要点击采集器校时按钮, 如果只需要改变计算机的时间, 则点击计算机校时的按钮。

2 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地面气象测报软件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环境以及技术的限制, 容易发生一些专业性的问题。因此, 在了解软件运行原理的基础上, 气象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其的注意事项进行科学分析。

2.1 风向记录的注意事项

如果出现自动站在风向记录过程中缺测的现象, 通常可以使用人工站所观测的风向进行代替。具体操作为直接输入风向的方位, 同时在B文件的存储过程中都按照输入的内容进行存入, 并且当从B文件转到A文件的过程中, 如果是自动站进行记录, 需要注意风向的角度转换。

2.2 气压缺测的注意事项

如果出现在过去的3个小时内该站的气压发生缺测现象, 改为从自记的纸中记录此3小时的变压, 则可以在该3小时气压当中进行变压值的直接性输入, 将-599到+600的气压记录都看做是变压值进行直接的编报。

2.3 降水量记录时注意事项

通常情况下, 在观测编报的菜单当中有一项名为校对气温/气压/降水量的选项, 该选项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在定时的观测以及编报过程中对即将要采用的过去时次数据进行科学地校对, 从而确保正确的计算编报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该项在降水量的校对过程中非常重要, 因为有时候对于降水量的多少需要进行人工的干预, 在这种情况之下会出现错误, 因此, 在出现降水时要特别注意对数据记录的修改以及存盘, 数据的存储依据在B文件中。

2.4 数据输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对地面的数据进行逐一的维护以及输入过程中, 软件中的程序只能考虑到对单个的记录所具有的格式进行错误性检查, 并没有对所有相关的记录进行矛盾性检查, 因此, 在数据的输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各项输入的规定执行操作。

2.5 当出现地温的传感器被大雪覆盖时

仍然需要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观测取值, 并不需要对其进行特殊的处理, 但要, 在观测簿的报表备注中需要作特殊的注明。

3结语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知道, 地面气象测报业务所需计算机软件需要进行24小时的不间断运行, 因此, 为了能够更好的应用气象测报业务软件, 发挥出其最大的功效, 需要在对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软件进行简单了解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的避免因为计算机软件长时间的运行而出现的突发性事件的产生, 并且时刻了解在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软件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从而提高气象测报的质量以及延长软件的使用寿命。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面测报业务软件进行科学性简述, 帮助人们在了解其工作原理的同时, 掌握其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软件由于长时间的运行而产生突发事件,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气象测报的质量。

关键词:地面气象测报业务,气象测报业务软件

参考文献

农业气象业务 篇11

关键词 地面气象观测;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2

1 地面气象观测的概述

地面观测是指在地面观测平台上,借助于目力和仪器对天气现象以及相关气候要素进行测量和观察的方法与技术。对地面气象观测来说,是凭借目力以及相关仪器对近地面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情况进行系统、连续观测的技术手段。地面气象观测主要包括降水量、日照时数、大气压力、风向、风速及蒸发量等气象要素[1]。除了大气压力外,地面气象观测都在观测场内进行。而高空气象观测是对大气中不同高度的气象状况借助于测风气球、无线电探空仪器、气象火箭、气象卫星和气象飞机等进行观察和测定。随着气象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气象仪器的创新发展,气象观测逐渐向着自动化遥控的方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面气象观测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2]。

2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工作现状

2.1 观测水平不熟练

如果观测人员的目测水平不高,再加上经验欠缺,很容易出现人为误差。尤其是在观测水平能见度、云量以及云底的高低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观测人员的目测水平,由于对观测基本技术掌握不够透彻,使一部分观测数据出现误差,严重时还会粗心地将密卷云当作层积云进行观测。

2.2 观测人员的责任心不强

通常情况下,观测员在对地面气象进行观测时只需要一个人独立完成。在对相关气象要素进行观测时如果不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对观测的工作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对夜间气象进行观测时,其技术难度更大,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此时,需要观测人员具备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良好的工作态度。在实际的地面气象测报工作中,由于观测到的各种气象要素的种类繁多,需要记录的数据也有很多,计算、编报和抄写等相关环节较多,导致了工作量极大,如果粗心大意很容易使工作出现错误。当前,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工作中还有一些观测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在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不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不仔细、认真,在工作中很容易出现疏漏,对测报工作质量将会造成严重影响。

2.3 缺乏对技术规范的掌握

组织和实施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依据是气象技术规范。在实际的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如果观测人员对规范不能够正确理解、掌握的不透彻,就很容易出现错误情况。例如,一些观测人员对地面气象观测的标准、起止时间、间隔时间记录的规范理解不深,需要进一步加强,还有一些观测人员对能见度纪要栏记录以及天空不可辩雾、轻雾、天空可辨雾等天气现象之间的转换记录的关系,以及正点观测时间内出现极端灾害性天气现象的观测记录等相关的技术规范没有进行很好的理解和掌握,经常会出现技术上的错误。

2.4 专业理论基础薄弱

对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来说,其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如果观测人员不具备有相关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对观测到的各种气象要素信息是很难进行准确判断的。当前,部分观测人员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例如,云的演变规律、生成原理及云和其他天气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等知识的掌握欠缺,通常情况下,会有降水和云状性质、强度等要素在观测的过程中判断错误的现象出现。

3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工作的完善对策

3.1 提升业务意识

对观测人员来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是枯燥并且繁琐的工作,在观测的过程中,对工作的严谨性也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观测人员具备有优良的工作作风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够爱岗敬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可以吃苦耐劳,有责任心,不管天气条件多么恶劣,可时刻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各种气象要素的变化密切监视,要准确、及时地对数据信息进行记录以及编写发报,对工作要认真等。对气象部门的各级领导来说要将地面气象测报工作重视起来,多关心工作人员的生活,提升观测人员的业务意识,充分调动观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2 提升观测人员的专业水平

当前,大部分观测人员的专业技能有限,对气象观测知识不能进行很好的积累,在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中只是一味地利用测报仪器,当观测仪器出现故障问题时就开始不知所措,对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缺乏。所以,对观测人员来说,要加强对测报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要与其他的观测人员做好沟通交流,避免错误问题的出现,影响观测质量。另外,气象部门可以邀请专业的气象观测人员,定期对观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观测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提升。气象部门还可以指派优秀的观测人员作为代表,到省市级以上的气象部门去学习他们先进的观测手法等,回来之后将先进的经验传授给其他的工作人员。此外,气象部门还可以指定奖罚措施,对于优秀的观测人员给予奖励措施,而对于工作态度不端正的观测人员给予处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观测人员的观测能力。

3.3 加强观测仪器管理

当前,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具有多样性以及复杂性的特点,对相关仪器设备的管理也成为了自动气象站的难题。通过结合山西省夏县气象局对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工作的实际情况,不难发现,在气象观测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相关仪器设备故障而对观测工作造成影响。因此,这种情况需要引起夏县气象局的高度重视。此外,观测仪器是否可以正常工作还对气象观测结果的准确性直接产生影响,所以,为了防止因观测仪器损坏而引起观测结果错误,对观测仪器加强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观测人员在当天下班之前需要系统的检查每项班内工作的完成情况,并且向接班人员交代清楚每项具体的情况,避免因自己的疏忽而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不应该加大接班人员的工作量;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出一系列系统以及全面的气象设备管理制度,不管是观测仪器质量的管理,还是对观测仪器的日常维护都需要有相关的条例以及措施作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使观测仪器可以正常、高效的运转。

3.4 对业务制度不断进行完善

当前,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工作涉及了很多环节,每个环节的观测质量都会对观测结果产生直接影响。为了保证每个环节的观测质量可以达到相关标准,需要相关部门不断建立健全业务制度。同时,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完善。在建立健全气象观测业务制度时,应该将各种技术标准、业务规范、业务流程三者进行统一,提升观测资料的适用性;为了充分增强观测业务的内在质量,还应该对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监督、质量管理以及检查工作进行强化。在制定好相关业务制度后,气象部门必须严格要求观测人员对业务制度进行落实和贯彻,要让规章制度进入到每个观测人员的心中,使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海花,樊丽坤,张英,等.谈地面气象观测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2(30).

[2]王彬彬,田立英.浅谈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2(8).

县局气象业务网络安全技术 篇12

互联网络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大规模使用, 使得气象业务的信息化程度得到很大的提升, 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网络技术在气象业务系统中的大规模使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气象业务的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而在黑客肆虐的网络世界, 气象信息的安全保障成为网络安全防护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地县级的气象系统中, 加强对气象业务的网络安全技术研发显得尤为重要。

1 县局气象业务网络安全的现状

1.1 网络设备的硬件管理存在隐患

气象信息的传输系统是十分复杂的, 它涉及到信息传递的硬件、软件等各个方面。而这种复杂的信息传输系统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脆弱性。信息的传输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信息中途堵塞和传输不畅。例如气象信息系统的设备都分散在各个地方, 分布范围很广, 天气变化如雷电、雨雪, 自然灾害如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因素都是可能对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的硬件设备造成损害, 而气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又不可能时刻保持对这些气象设备的监控和管理, 这就使得气象网络的硬件设备随时处于风险当中。

1.2 人为操作的无意识破坏

在一些基层的气象系统, 存在着对气象业务信息系统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相关工作人员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较差, 经常会有一些闲杂人员擅自进入中心机房, 甚至随意气象网络系统的中心设备上使用外来磁盘, 将外界的病毒信息带入内部网络, 这无疑给气象业务的网络安全埋下了隐患。此外, 由于一些县局气象系统的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 有时, 相关操作人员会出现一些低级的业务操作失误, 比如对网络安全系统升级的忽略;用户的口令选择错误等, 这些小失误、小错误都可能给气象系统的网络安全造成损害和威胁。

1.3 软件设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现代气象业务的网络安全技术给我们带来无穷便利的同时, 也使人们对它产生一些忧虑。那就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软件都不是完美的, 它一定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而一些隐蔽性很强的漏洞的存在, 就给网外的黑客们提供了入侵气象业务网络的渠道和途径, 同时, 他们通过这些途径可以获取气象用户的相关业务信息和网络用户的控制权限, 可以任意执行篡改气象信息数据和用户密码等操作, 这对于气象业务网络的安全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 县局气象业务的网络安全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 气象业务的信息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但是面对当前气象业务网络面临的这样一个现状, 气象业务的网络安全要承受非常严峻的考验, 要如何化解这个矛盾, 解决气象业务网络的后顾之忧, 让气象业务网络安全、通畅地运行、发展, 当务之急, 最需要的就是要加强气象业务的网络安全技术的运用和创新。

2.1 加强硬件设备的保护工作

随着基层气象业务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网络传输系统在气象业务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它几乎成为气象业务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就说明当前气象业务的信息传递对于网络技术的依赖性是很严重的。而网络传输的硬件设备理所当然就成为气象业务信息传递最重要的硬件基础。如果网络传输系统的硬件设备的某一环节出现了故障, 就会造成气象网络传输系统因无法运行而瘫痪, 进而导致大量的气象信息数据无法传递和读取, 影响气象业务的正常运转。因此, 要保护气象网络的硬件设备能正常运转, 首先, 在气象信息网络传输系统的规划设计阶段, 就要加强对硬件设备安全运行的设计工作, 对于一些重要设备, 如交换机、服务器、电路器等, 要加强相关的保护措施的设计和规划, 并对户外设备做好防护保障措施和明显的标记, 防止意外或人为的损坏。此外, 对于一些内网设备, 如终端机、交换机等, 要加强相关的安保建设工作, 防止闲杂人员接近这些核心的数据设备。

2.2 积极引进气象业务网络安全技术

1) 防火墙技术 (Fire Wall) 。防火墙技术成为近年来新兴的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性措施之一。它是用来阻挡外部不安全因素影响内部网络的屏障, 即在某个机构的网络和不安全的网络 (如Internet) 之间设置一道屏障, 阻止对内部信息资源的非法访问, 也可以使用防火墙来阻止重要信息从企业的网络上被非法输出。作为Internet的安全性保护软件, 防火墙技术在气象业务网络系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常各气象系统为了维护内部的信息系统安全, 在气象系统的内部网络和Internet间设立防火墙软件;

2) 虚拟局域网 (vlan技术) 。VLAN是对连接到的第二层交换机端口的网络用户的逻辑分段, 不受网络用户的物理位置限制而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网络分段。一个VLAN可以在一个交换机或者跨交换机实现。VLAN可以根据网络用户的位置、作用、部门或者根据网络用户所使用的应用程序和协议来进行分组。基于交换机的虚拟局域网能够为局域网解决冲突域、广播域、带宽问题。VLAN相当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的广播域, 能够将广播风暴控制在一个VLAN内部, 划分VLAN后, 由于广播域的缩小, 网络中广播包消耗带宽所占的比例大大降低, 网络的性能得到显著的提高。在气象信息系统中, 不同的VLAN之间的气象数据传输是通过第三层 (网络层) 的路由来实现的, 因此使用VLAN技术, 结合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交换设备可搭建安全可靠的气象信息网络。网络管理员也可以通过控制交换机的每一个端口来控制气象系统中的网络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 同时VLAN和第三层第四层的交换结合使用能够为气象网络提供较好的安全措施。

3) SSL VPN技术。SSL VPN是指基于安全套接层协议 (Security Socket Layer-SSL) 建立远程安全访问通道的VPN技术。它是近年来兴起的VPN技术, 其应用随着Web的普及和电子商务、远程办公的兴起而发展迅速。目前, SSL VPN由于其强大的功能和实施的方便性应用越来越广泛。SSL协议主要是由SSL记录协议和握手协议组成, 它们共同为应用访问连接提供认证、加密和防篡改功能。拥有128位加密以上的SSL VPN产品的加密程度高, 能够很好的保障内部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同时, SSL VPN服务器可以提供访问统计和跟踪功能, 使系统管理员能够根据日志随时掌握系统访问情况。此外, SSL VPN的另一个突出优势就在于移动性强、易于管理和维护, 使用操作性强。

4) 计算机防病毒技术。计算机的防病毒技术就是通过一定的电子技术手段来防止计算机病毒在个人系统的传染和破坏。实际上这是一种动态判定技术, 即一种行为规则判定技术。具体来说,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是通过阻止计算机病毒进入系统内存或阻止计算机病毒对磁盘的操作, 尤其是写操作。目前, 我们在防止计算机病毒的操作中一般都使用病毒软件来防止病毒的入侵。如诺顿 (Norman Virus Control) 是一款防毒程序, 用于监察计算机内的恶意程序, 包括流行的各种病毒、木马、蠕虫和特洛伊木马, 保护企业和用户计算机。

5) 电脑的系统补丁程序。补丁程序即修复系统漏洞的程序, 像破衣服上面的“补丁”一样, 把系统这件完整的衣服“补好”。及时地对网络系统进行补丁程序的运行, 有利于修复电脑和网络系统的漏洞, 防止外界的病毒从电脑和系统的漏洞中侵入, 以更好的保护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转。在基层气象业务网络中, 补丁程序对于修补气象网络中的漏洞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网络及时对内部漏洞和缺陷进行修补, 减小系统的网络安全风险。

3 结论

我国基层气象业务的网络安全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和建设过程, 它不仅需要做好前期的规划设计工作, 在实施阶段, 还要建立完整的气象业务网络运转的效果评估体系, 确保气象业务安全网络技术的正常开展和对气象信息网络的安全监管工作。切实抓好对县局气象业务网络安全技术的实施工作, 确保各种网络安全技术的正常运转。此外, 县局气象单位还要加大对气象业务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力度, 紧跟科技和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潮流, 争取早日建成一个安全、完善的基层气象业务信息网络。

摘要:随着互联网络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广泛使用, 气象系统的的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在分析了县局气象业务网络安全信息的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了县局气象业务信息的网络安全问题, 并详细阐述了应如何加强县局气象业务的网络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以期为加强我国县局气象业务的网络安全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气象业务,网络安全技术,县级气象局

参考文献

[1]邵禹, 康凯.防火墙与加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20) .

[2]于丹, 岳强.网络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28) .

[3]郭卫华, 赵京峰, 马丽.县级气象业务服务系统[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 .

[4]杜池坡, 张学虎, 干兆江.县级气象局域网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J].山东气象, 2006 (2) .

上一篇:动态增容技术下一篇:跨越时空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