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气象

2024-06-03

现代气象(精选12篇)

现代气象 篇1

气象事业的发展, 离不开基层气象工作的坚强支撑。基层工作是气象工作的基石, 是气象事业长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基层气象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气象事业的科学发展;关系到预报预测准确率的提高和气象服务效益的发挥。只有把基层气象工作做实、做好、做活, 整个气象事业的发展大局才能运行的更顺畅、更高效、更富有活力。切实做好基层气象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切实提高基层气象台站的气象观测能力

综合气象观测是整个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基层气象台站要做好气象观测工作, 一是要高度重视气象观测工作, 充分认识气象观测工作在整个气象工作中的重要基础作用, 必须把观测业务作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 分管业务的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观测业务质量上。观测员是保证观测质量的主体, 要加强业务学习, 严格执行规范和各项规章制度,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 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确保取准取全第一手气象观测数据。二是基层台站的领导要妥善处理好业务与科技服务之间的关系, 关心观测员思想、工作和生活, 切实解决观测人员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在观测团队中营造友好和谐的工作氛围。三是加强基层台站设备建设。目前, 作为基层台站, 气象观测能力与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还不完全相适应, 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日照、固态降水等要素还没有完全实现自动化观测, 因此, 着力解决全部气象要素的自动化观测问题, 对于提高观测质量和水平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基层台站的装备应急保障能力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观测业务的正常运行和资料信息的及时稳定传输。台站在自动化观测设备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有目的、有计划地储备齐全各类备用仪器, 确保业务质量的提高。

2 提升基层气象台站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基层气象部门预报的准确性和服务能力的高低、工作成效的好坏是评价整体气象工作的关键性指标, 直接影响着社会对气象部门工作的评价优劣和认可程度, 直接影响着气象部门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高基层台站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预报质量。目前基层台站在预报的制作发布方面尚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作为预报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 省、市级台站必须加强基层台站预报人员的培训, 加强基层台站订正预报的指导, 才能提高预报准确率, 要依托雷达、卫星、气象探测资料, 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体系建设;二是要继续推进气象信息化建设, 加大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建设投入, 建立到村入户的农村气象灾害信息系统, 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 让农民从更广泛的渠道获取气象服务信息。三是在充分了解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模的基础上, 气象技术人员要主动走访特色产业农户, 了解他们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为他们量身定做农业气象服务材料。一旦重大灾害性天气来临, 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和建议。

3 加快基层台站基础设施改造, 提高职工生活工作水平

基层台站基础设施的改善关系到广大基层台站职工的工作环境条件, 关系到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作为基层台站, 一方面要撰写基础设施改善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争取国家中央资金或地方的投入, 另一方面也要自筹资金, 继续按照“四个一流”的标准, 完善基础设施的改造, 让职工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同时, 要坚持关心职工生活, 关爱离退休职工。

4 提高基层气象台站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要发展, 人才在第一位而提高基层台站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在气象事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能力强、职工队伍素质高, 单位和谐稳定、团结奋进将为继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需要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 培养、选拔基层业务技术骨干人才。其次要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和人才评价机制, 充分调动人才队伍在综合观测、公共气象服务和管理中的作用。要优先将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安排到业务工作岗位上, 要严格执行岗位考核制度, 对考核不合格的坚决实行待岗再培训。要坚持站内业务学习和交流活动, 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培训, 鼓励业务人员撰写技术总结和技术论文, 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创先争优。

5 大力推进基层台站党风廉政和气象文化建设

基层气象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 大力推进基层台站党风廉政和气象文化建设, 集中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用创新的教育方式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建设在提高气象业务、服务水平、促进气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首先, 作为基层台站要把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作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一项重要任务, 列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 不断丰富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 让局务工作在阳光下进行, 消除职工的顾虑, 增强职工参与管理、为气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其次, 要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气象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树立良好的气象部门形象, 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一是要建立固定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场所[1,2]。二是要严格遵守和执行有关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向社会公布事业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和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等。三是要充分利用宣传栏、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 不断扩大气象廉政文化的社会影响[3,4]。党风廉政和气象文化建设的开展, 可以有效地提升单位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敬业爱岗意识和廉洁从政、廉洁从业意识, 在单位形成以廉为荣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促进基层气象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6 健全机制, 加强管理, 确保气象工作规范有序

要建立健全基层气象台站的各项管理规定, 不断完善《局务公开制度》《三人决策制度》《财务报销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工作学习制度》《考勤制度》《物资采购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等一系列的内部管理制度, 坚持局领导带头执行, 率先垂范, 全体干部职工严格执行, 按章办事, 使各项管理制度在日常气象工作中发挥有利的保障作用, 确保气象工作规范有序。

基层气象部门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可以为整个气象系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气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有助于增强基层气象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促进气象装备水平再上新台阶、气象人才建设再上新水平、气象科技创新再出新成果、基层气象工作再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纪晓建.新时期基层气象队伍建设的探讨[J].科技风, 2012 (5) :237.

[2]杨惜春, 马新建, 林杰星.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内蒙古气象, 2012 (1) :45-46.

[3]刘伟, 徐克广.深化基层气象台站综合效益审计[J].中国审计, 2012 (7) :72-73.

[4]张武龙.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调研分析[J].上海农业科技, 2011 (6) :12-13.

现代气象 篇2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通过研读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我看来十八大的报告对过去的十年总结到位,对未来的规划有根有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八大翻开了党和国家发展历程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一定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内涵、完善体系。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需求内涵和要求的变化,着力解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重大现实问题;深刻认识和把握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内涵和要求的变化,着力解决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科技作用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深刻认识和把握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内涵和要求的变化,着力抓紧抓好发展现代气象业务、推进各项气象改革、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我国气象综合实力等重大现实任务。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实质,把思想统一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深入理解党的十八大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体现了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取得的重大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体现了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实现了党章又一次与时俱进。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满怀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宣传、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机遇,更加扎实工作,勇担使命,开拓奋进,努力开创重庆气象事业新局面。

二、认真学习研读文件,全面准确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

根据民主生活会学习安排,我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七大以来历次全会精神,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等党纪条规;学习郑国光局长在2012年春季和夏季中国气象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议情况通报会上的讲话、在2012年全国气象局长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等相关材料,有以下几点收获。

1.深刻领会了党的十八大的鲜明主题。党的十八大主题,是我们党在全面把握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密相连的。这个主题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4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这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灵魂,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深刻领会了过去五年和十年党和国家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十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要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十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斗志,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

期,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

3.深刻领会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我们要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促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4.深刻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八个坚持”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旗帜鲜明、更加理直气壮地唱响主旋律,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5.深刻领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反映出我们党不断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充分体现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同步、加快经济发展与增进人民福祉结合、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统一的战略思想;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出的一系列战略性部署,使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开放的方向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

6.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大在更高起点上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战略部署,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紧扣科学发展观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努力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7.深刻领会到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任务。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重庆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三、紧密联系实际,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导重庆气象现代化建设

十七大以来的气象事业发展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才能打造出气象事业特有的发展优势、服务优势、创新优势。十八大报告强调“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充分表明中国气象局党组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各项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与党的十八大要求是一致的。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加快推进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气象预测预报为核心、以综合气象观测为基础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建设,扎扎实实做好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在提高“四个能力”、建设“四个一流”上取得新进展,在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和创新气象社会管理上取得新成效。坚定不移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深入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努力发挥气象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进一步增强全面推进重庆气象现代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报告提出 “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着力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健全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等战略任务,进一步增强了我们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明确提出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这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还是首次,充分表明党中央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气象事业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光荣使命。郑国光局长指出,党的十七大以来,气象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新形势下,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新任务和新要求,要求我们居安思危,把握机遇,深入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工作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才能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才能找准事业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紧紧围绕重庆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和“重庆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动力,努力提高“四个能力”、建设“四个一流”,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2、全面理解和领会新时期气象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气象现代化不是传统业务装备的现代化,而是涵盖气象工作方方面面的现代化。在新时期,气象现代化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全面、领域更宽广、任务更艰巨。我们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需求新要求,坚定不移坚持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坚持服务民生、造福社会的根本宗旨,认真总结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着力加强气象预报预测、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等各项工作,认真履行政府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不断提高“四个能力”,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我们必须坚持气象现代化建设不动摇,要有这么一种勇气、这么一种志气、这么一种毅力,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更加自觉地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

现代气象防雷设备与技术探讨 篇3

关键词 气象防雷设备;防雷技术;预警预测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雷电因其强大的电流、炙热的高温、强烈的电磁辐射以及猛烈地冲击波等物理效应而能够在瞬间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造成雷电灾害[1]。雷电灾害在广义上,是指雷击或者雷电磁脉冲入侵和影响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气象防雷技术也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2]。

1 现代气象防雷

气象防雷主要有3个基本组成部分:直击雷防护、接地和防护雷感应。

1.1 直击雷防护

直击雷防护就是指利用直击雷在现场进行观察,然后对现场的金属设备以及一些传输的数据线路进行观测。目前,直击雷防护最有效的方法是安装避雷针。这种方法施工简单且成本很低,主要利用了3种避雷装置,布置的原理是当雷电发生时,有接闪器接闪雷电流,通过引下线把雷电流份泄到接地体,接地体再泄放给大地,从而起到雷电防护的效果。

首先,可以在气象观测场地之外安装相对独立的避雷针。利用滚球法计算恰当的避雷针高度,对于两个避雷系统的相对距离可以在实施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标准来确定,保证避雷针防护的有效性。其次,在观测场地设置被限制的地区可以在风向风速检测设备的支架上直接安装避雷针。归根到底,对直击雷的防护离不开对现场实际情况的把握,即对避雷针引下线与数据线以及金属设备进行观测,评估其是否能承受雷击,规避安全隐患。

1.2 接地

共用接地是防雷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观测现场,除了对金属设备检测之外,还需要对一些有可能出现金属设备的地区进行接地处理,保证共用地方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于性质不同的接地线和信号线缆,应该分开铺设。在工作过程中,进行每一项检查时应清楚电流方向。同时,考虑电容和电感对线路的影响,按照安装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布局。

1.3 防护雷感应

防护雷感应就是指当遭遇雷电天气时,可以接收相关信号,确保感应雷完好无损。受到雷击的主要方式有:一是雷电电磁感应,二是雷电波侵入。雷电通过与设备的电源线路或者信号线路之间产生融合导致雷击。因此,在电源线路防护过程中,在低压的配电系统配备多级SPD防护系统,能够方式雷电瞬间所带来的损坏。一般来说,可以在配电系统电流输入端口处配备一级电源的SPD系统,在办公楼层在配备二级系统,在UPS端口处配备三级系统,这样就能有效地保障防雷工作的进行。在对信号线路进行保护时,也可以通过在防雷区安装SPD系统来进行防护。

2 防护雷风险控制

防雷技术风险控制,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于易燃易爆物品集中或静电、金属设备较多的区域,应加大检查力度,提前做好防护工作。与此同时,要制定应急预案,保证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理。第二,工作人员规范操作,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规避风险。对于保障安全的防护措施,要做到定期的检修和维护,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第三,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防雷预防工作。第四,利用信息技术对雷電灾害进行科学评估,包括雷击事件发生概率及危害程度,并在评估基础上制定预防措施。

3 防雷技术研究

对于防雷技术研究首先需要有准确的定位。气象防雷工作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防雷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预测信息缺失或失真。因此,需要加强对防雷技术的研究,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大防雷技术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3.1 加大防雷技术网络建设投入

建立合理的社会管理网络,能够保证在相关部门、气象防雷预测工作人员以及气象联络工作人员三者之间形成紧密联系的网络,在雷击灾害发生时,三方可以迅速启动应急机制进行事故处理。

3.2 规范防雷技术

规范防雷技术能够保证防雷工作在制度化、具体化的条件下有序进行。同时,这一措施的实施能够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确保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3.3 加大监测预警投入

为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高度性,需要不断地加大气象雷电预警技术的研究。例如,对雷电进行数据监测、对雷击进行风险评估、对防雷装置进行预期测试等。

3.4 加大对工作人员培养

气象防雷技术工作的主体是工作人员,因此,培养高专业技能、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是推动气象防雷工作有效开展的保障。气象局可以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提高团队整体素质。

4 现代气象防雷技术的发展前景

随着气象服务知识突飞猛进的反战,现代气象防雷技术逐渐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而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有2个方面:首先是朝着技术发展以及预测预警的方向前进,因为事中和事后控制都不如事前预测;其次是做好事前总结和借鉴以往不足,并在科学的理论下进行改革创新。

4.1 加强预测和预警机制

对雷电灾害进行预测,规避风险是缓解雷电带来的危害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气象防雷技术中,应不断加强预测与预警工作,防患于未然。

4.2 创新改革

改革创新才能有新的突破。因此针对现代气象防雷出现的问题,应借鉴以往成功的经验,结合不足之处进行持续的改革创新,对于反复出现的问题要着重采取措施解决。对于气象企业来说应通过实施总体上的规划、上下有机协调、分层实施等措施来确保信息的准确高度性和资源的协调性。

5 结语

对于频繁遭受雷电袭击的地区来说,稳步推动气象防雷工作的开展是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减少经济损失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全面覆盖,针对防雷电灾害的技术探讨应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气象管理部门应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研究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改革创新,完善预测和预警机制,使气象防雷技术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参考文献

[1]丁美萍.气象防雷技术工作要点探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24).

[2]李晓婷,唐丽娜,王剑锋.气象防雷技术未来发展前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3).

现代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策略 篇4

1 重点——硬件维护

硬件是现代自动气象站的重要结构组成, 由于硬件系统涉及到很多实用的设备, 硬件装置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整个气象站作用的发挥。气象站管理人员在制定维护方案时必须要重视硬件装置的维护, 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的使用需要。硬件维护策略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采集部分

气象站中的采集器是极为关键的装置, 影响着气象站的数据信息收集状况。维护这一装置时需要做好定期检查工作, 对个装置结构的状态进行仔细检查, 如:采集器指示灯状态等。对于采集器的通讯口的通讯线接头和各传感器的接地接头等也要检查[1]。

2) 传感部分

传感器能够及时收集感触各方面信息, 做好不同的数据信息传输工作。维护过程中要针对传感器的漏斗通道开展, 观察内部是否存在各种杂物, 若发现则需立刻清理。对温湿度传感器则需重点检查百叶箱内的灰尘, 应采取必要的过滤措施进行处理。

3) 电源部分

自动化气象站必须要充足的电源才能实现运行, 对电源部分严格维护是很有必要的。气象站负责人应定期进行电源检查, 保证各项装置连接的有效性, 防止电源接触不良等。当电源线路连接断开时, 则应该将线路拆开重新连接以维持正常通电。

4) 防雷部分

由于承受着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象站在运行过程中也会面临着雷电的问题。这就要求维护人员加强防雷接地的设置, 对计算机设备进行全面保护, 控制好雷雨天气电路的电压、电流大小, 防止强电流、电压带来的线路损坏问题。

2 技术——注重防雷

防雷技术是气象站维护的重要策略, 能够保证整个气象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于不同的自动化气象站结构, 我们需要实施针对性的防雷结构设计, 从根本上解决雷击问题。防雷技术的引进要借助于各类防雷装置, 这就需要把握好不同装置之间的搭配运行。

1) 接地保护

接地保护是防雷技术的常见方式, 通过接地可以把气象站上的强电流、电压引入地下以达到防雷效果。维护自动化气象站时需要借助于不同的施工技术, 将相应的防雷器安装在适当的位置, 各传感器设备与防雷地网间选择M型等电位连接, 室内设备与地网间选择S型等电位连接[2]。

2) 浪涌保护

这种保护在气象站维护中较为少见, 但也是维护方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采取浪涌保护方式最终是为了避免雷电波从信号线、电源线传输到自动气象站室内, 由此会给气象站设备带来巨大的损坏。维护人员需要将浪涌保护器设置在自动站的信号线、电源线上。

3) 屏蔽保护

自动化气象模式的运行需要借助于计算机装置性能的发挥, 在设计维护方案时需要做好不同方面的检测处理。对于一些外来的干扰信息可以重点屏蔽处理, 由此来达到对气象站设备的保护作用。如:对信号线、电源线结合屏蔽电缆或穿金属管屏蔽, 且保证线路的有效链接。

4) 设备保护

防雷技术发挥作用要依赖于各个设备的运用, 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防雷功能。气象站工作人员需定期对各设备进行检查, 一般周期在半个月左右。对于一些常见的装置问题要及时处理, 若有需要则要更换装置, 如:避雷器、计算机设备等, 通过这些更换能增强防雷效果。

3 关键——处理故障

计算机设备在自动化气象站体系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维护气象站时管理人员应该掌握足够的维护方法。特别是在气象站内部设备出现问题后, 则需要制定方案查找故障、分析故障、处理故障, 否则将会影响到气象站各个设备的正常运行[3]。因此, 做好气象站故障的处理是很关键的工作。常见故障处理包括:

1) 数据问题

现代自动化气象站主要借助于收发信号进行控制操作, 如果采集器未能定期受到装置, 则将会导致指令操作无法正常运行。软件无法正常收取数据则是常见的故障问题, 主要表现为采集器信号灯不亮, 面板数据无显示等。处理时需将芯片内的数据清理, 再次启动则恢复正常。

2) 传输问题

有时候维护人员会发现气象站收集到的数据信息难以正常传输到计算机内部, 造成后续的数据难以正常显示。对该故障的处理则需要加强检查方面的工作, 对气象站各个部分的通讯状态排查, 如:电缆连接、串口通信、软件结构等。也可直接检查采集器内部的结构形式。

3) 面板问题

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之后, 计算机面板上的数据信息会发生诸多问题。面板故障常会造成数据无法清晰显示、数据丢失等等, 这对于自动化气象站的运行带来较大阻碍[4]。处理故障时, 维护人员要对计算机进行系统的检查, 观察计算机内部是否存在问题, 对采集器进行更新调控。

4) 计数问题

这里主要是在针对自动雨量计数方面而言, 在气象站运行过程时容易发生较大的偏差。这时则要对雨量桶量杯两侧的螺丝进行调整, 以调到正常使用的位置上。计数人员在故障处理操作中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 主要包括:螺丝外旋、内旋等控制计数, 以保证调整气象站各设备的正常运行。

4 结论

气象站是播报气象信息的主要机构, 气象站发展关系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实践。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改革进步, 对于气象站的正常运行给予了高度关注。现代自动气象站的使用需要采用更加先进的设备, 在引进计算机技术后必须加强各方面的维护, 这样才能保证装置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赵文平.我国气象站工作制度的更新调整意义[J].气象技术, 2010, 11 (6) :87-89.

[2]张金才.计算机设备运用于自动化气象站的作用[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9, 30 (12) :56-58.

[3]汤子华.现代自动气象站维护的常用方式[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9, 19 (10) :14-16.

现代气象 篇5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问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3.3;s1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64

气象部门是一个服务部门,主要面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气象服务,而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倾向于农业生产及广大农民。近年来,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在许多方面都开展了丰富的气象服务业务,农业气象服务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县的四级机构组成,提供多样化的气象服务体系。例如天气预报、人工增雨、防灾减灾、农业专业气象等方面的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但是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及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生产对于气象服务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气象部门要认真分析气象服务现状,改善工作方法、途径,与时俱进,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不断努力,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满足日益发展的农业气象需求。

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基础业务有待提高

高质量的农业气象服务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天气预报的准确程度、精细化水平、时效性及预警能力都直接影响气象服务的水平。当前气象服务的主体仍然是以提供常规农业气象服务为主,相对比较单一,这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及作物种类日益丰富的现代农业来讲,已明显表现出不适应,所以提高农业气象基础业务水平,提高针对突发性、灾害性天气以及异常气候的预报及评估能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仪器陈旧,现代化程度低

近些年,我国的气象服务工作,在经济水平提高及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先进的科技设备投入到气象台站,使得气象服务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匀,各地的情况有千差万别,需要改善的地方仍很多,同国外先进的气象服务手段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农业气象服务方面,虽然能掌握大量的气候资料,但在同步农业生态环境观测方面却存在不足,一些地区仍然存在仪器设备陈旧,现代化程度低的情况,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以及人员的专业素质差异,许多地方还存在观测手段和方法简单的问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总体提高仍需要一定的发展时间。

1.3 创新研究方面发展不够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农业气象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子,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在对农业气象研究时不能孤立的只研究一个方面,而是要把诸多因素进行通盘考虑,突破学科限制,进行大胆的创新,跨学科研究,在业务服务方面要进行大胆拓展,避免过多的低水平重复。全方位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农业气象学科与综合项目方面进行各学科交叉相融的研究,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思路

2.1 做好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动态预报

加大农作物发育期预报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完善综合观测体系,分阶段建立当地主要农作物发育期气象业务预报的记录系统,在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期做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在动态预报方面,需大力发展长期有效的相关动态预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积极拓展普及农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产品产量预报技术,努力发展机理性强的作物产量预报模型,为指导农业生产和安全预警提供科学信息。

2.2 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

气候的变化对于粮食生产稳定具有很大的影响,而粮食的稳定又影响到的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对于气象变化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气象部门要加强气候灾害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做出分析和评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气象工作还要深入研究气候的变化发展趋势,深入研究极端天气对农业产量的影响,提高农业气象的服务能力,为农业生产布局及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要不断提高农业气象信息在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中的地位。

2.3 加强农业灾害的综合减灾能力

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离不开良好的气象条件,但是近些年由于气候的变化,一些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比如气象、生物、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会影响到农业环境的变化,导致农业气候条件异常。所以农业气象服务的水平的提高,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测报,为综合减灾提供服务。应积极开展干旱、霜冻、冰雹、暴雨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服务,对于重大农业灾害进行预警与评估,及时传递气象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加强气象监测点建设,及时获取有效的气象信息资料,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现代气象 篇6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问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3.3;S1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64

气象部门是一个服务部门,主要面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气象服务,而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倾向于农业生产及广大农民。近年来,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在许多方面都开展了丰富的气象服务业务,农业气象服务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县的四级机构组成,提供多样化的气象服务体系。例如天气预报、人工增雨、防灾减灾、农业专业气象等方面的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但是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及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生产对于气象服务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气象部门要认真分析气象服务现状,改善工作方法、途径,与时俱进,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不断努力,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满足日益发展的农业气象需求。

1 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基础业务有待提高

高质量的农业气象服务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天气预报的准确程度、精细化水平、时效性及预警能力都直接影响气象服务的水平。当前气象服务的主体仍然是以提供常规农业气象服务为主,相对比较单一,这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及作物种类日益丰富的现代农业来讲,已明显表现出不适应,所以提高农业气象基础业务水平,提高针对突发性、灾害性天气以及异常气候的预报及评估能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仪器陈旧,现代化程度低

近些年,我国的气象服务工作,在经济水平提高及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先进的科技设备投入到气象台站,使得气象服务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匀,各地的情况有千差万别,需要改善的地方仍很多,同国外先进的气象服务手段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农业气象服务方面,虽然能掌握大量的气候资料,但在同步农业生态环境观测方面却存在不足,一些地区仍然存在仪器设备陈旧,现代化程度低的情况,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以及人员的专业素质差异,许多地方还存在观测手段和方法简单的问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总体提高仍需要一定的发展时间。

1.3 创新研究方面发展不够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农业气象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子,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在对农业气象研究时不能孤立的只研究一个方面,而是要把诸多因素进行通盘考虑,突破学科限制,进行大胆的创新,跨学科研究,在业务服务方面要进行大胆拓展,避免过多的低水平重复。全方位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农业气象学科与综合项目方面进行各学科交叉相融的研究,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2 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思路

2.1 做好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动态预报

加大农作物发育期预报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完善综合观测体系,分阶段建立当地主要农作物发育期气象业务预报的记录系统,在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期做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在动态预报方面,需大力发展长期有效的相关动态预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积极拓展普及农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产品产量预报技术,努力发展机理性强的作物产量预报模型,为指导农业生产和安全预警提供科学信息。

2.2 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

气候的变化对于粮食生产稳定具有很大的影响,而粮食的稳定又影响到的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对于气象变化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气象部门要加强气候灾害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做出分析和评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气象工作还要深入研究气候的变化发展趋势,深入研究极端天气对农业产量的影响,提高农业气象的服务能力,为农业生产布局及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要不断提高农业气象信息在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中的地位。

2.3 加强农业灾害的综合减灾能力

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离不开良好的气象条件,但是近些年由于气候的变化,一些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比如气象、生物、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会影响到农业环境的变化,导致农业气候条件异常。所以农业气象服务的水平的提高,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测报,为综合减灾提供服务。应积极开展干旱、霜冻、冰雹、暴雨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服务,对于重大农业灾害进行预警与评估,及时传递气象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加强气象监测点建设,及时获取有效的气象信息资料,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现代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策略 篇7

1 硬件维护

硬件是区域自动气象站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硬件系统涉及到很多实用的设备,是整个区域自动站赖以存在的基础,硬件装置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整个气象站作用的发挥。区域气象站管理人员在制定维护方案时必须要重视硬件装置的维护维修,这样才能满足使用需要。

1.1 传感器

1.1.1 风向风速传感器的维护

区域自动站的风向传感器为单翼风标,当风标随风转动时带动格雷码盘,经电路转换成模拟电压输出,该电压由采集器计算出一个对应方向。风速传感器是风带动风杯转动产生脉冲信号,该脉冲信号的频率与风杯转速成正比关系,再经采集器计算可得实际风速。日常检查维修时,对风向和风速的传感器轴承进行依次目测检查,清除积聚的污垢;经常观察风杯和风向标转动是否灵活,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处理;经常查看风杆拉绳是否松动,如果有松动及时拧紧,并校准垂直度。用万用表测量风向及风速输出状况,只能达到初步判断水平,要进一步了解情况需要专用的仪器。

1.1.2 温度传感器的维护

常用的温度传感器(PT100),是由铂金属制成,利用待测环境(T)与铂电阻的阻值(R)之间的对应关系,即空气温度每上升或降低1℃,阻值对应升高或降低0.385Ω。测温铂电阻,采用四线测量方式,一般由两根黄色线,两根绿色线组成。同色线电阻处于短路,异色线电阻处于80—120欧姆之间,且电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日常检查检查维修时,用万用表测量低阻值,尽量不要接触被测物,因为人体的介入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当温度数据跳变,一般是因地温管进水,或是地温探头自身性能变差造成,可采用相应的修补漏点或更换探头来解决;当出现极限温度,测得远超过正常值的温度,一般是因为四根温度传输线存在断路,找到断路点修复即可。

1.1.3 雨量传感器的维护

雨量传感器由承水器、上翻斗、计量翻斗、计数翻斗等组成。常见问题主要有:数据线故障,会出现雨量数据缺失或激增现象,需仔细测量查找,必要时可直接更换之;机械故障,检查漏斗通道中是否有碎片,入口和出口处是否有堵塞物,若有污物则除去并清洁过滤网,如有必要,漏斗表面可用中性洗涤剂清洗,但清洗后严禁用手触摸翻斗内部,清洁维护时应断开信号连接线;干簧管故障,可用万用表电阻档或鸣叫档测量干簧管好坏,高度怀疑且不切定时,可以更换之。另外,检修和维护雨量传感器后,一定要做好测试。

1.1.4 气压传感器的维护

气压传感器多为智能传感器,有多种设置和输出模式,借助计算机串口能直接读出气压输出值。日常维护时主要检查气压通气嘴,确保不能有异物堵塞和污染。若采集器中的蜂鸣器每隔l分钟叫1次则说明有可能是气压传感器故障,首先检查电源,若电压正常,而前面板上的气压显示无数值,可能是传感器损坏,应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

1.2 采集器

区域气象站中的采集器是极为关键的装置,影响着区域气象站的数据信息收集状况。维护这一装置时需要做好定期检查工作,需要对整个装置结构的状态进行仔细检查,主要包括采集器两个LED指示灯与一个蜂鸣器,采集器各通讯线接头和各传感器的接地接头等。由于区域自动站常年处在室外,常期遭受各种因素干扰,容易造成各种数据异常,甚至引起系统整体死机等现象,所以在实际安装维护中,应严格采取屏蔽措施。同时自动站运行情况与中心站息息相关,中心站负责对站点进行校时、加密、重启等多种远程控制。在检查和维修时,要及时与中心站沟通,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在故障分析时,要适当考虑中心站因素。

1.3 供电系统

电源系统是为整个区域自动站提供电源保障的核心部分,日常维护检查最为重要。判断自动站故障时总是先检查电源系统有无故障。区域自动气象站一般建在偏远地区、无人值守的地方,所以整机选用太阳能供电,由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不稳定直流电压经防雷处理后进入充放电控制板,电压经稳压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再由蓄电池稳压输出向GPRS通信模块与采集器主板单元供电。蓄电池输出电压低于正常值时,要及时更换蓄电池。充放电控制模块由于缺少防过放功能,属于易损器件,需要有充足的备件。

1.4 通信模块

区域自动站受潮湿空气影响,手机卡和卡槽之间的金属接触点常会出现氧化膜,能影响到设备的通讯上线,会造成自动站数据和报文无法及时上传,需要进行擦拭处理。由于客观原因,一些处于偏远地点,GPRS信号可能较差,可以将天线取出置于采集器箱体顶部,并调整天线的指向,必要时可以更换大尺寸天线。某些情况下,通讯状况受相关公司信号影响,会出现不稳定现象,必要时与之沟通处理。

2 软件维护

2.1 自动气象站软件维护

自动气象站软件主要包括采集器系统程序、自动气象站监控软件、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等。采集器系统程序在生产过程中已经存储在单片机中,不需要台站日常维护,但采集器内部存储器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电子碎片,应定期清空采集器内数据,避免出现数据存储错误或无法读取。自动气象站监控软件和测报业务软件的维护,主要检查各类参数设置是否正确,经常关注网站关于软件升级或补丁程序下载的通知,做好升级工作。

2.2 应急传输及其他应急软件

自动站处理计算机除安装自动气象站软件外还应有其他备用传输软件系统。GPRS网络需要修改IP参数,应在工作电脑桌面上建立相应的文件,内容包括IP信息以及修改方法,以备应急之需。同时,把直接联接到无线路由的专用网线一端联接好,另一端固定在计算机旁,并加上标签说明。拨号网络在计算机内提前设置好,并把专用MODEN同电话线联接好放置在适宜位置,遇到紧急情况及时能够及时切换并能保证随时接通。

参考文献

[1]郑世龙,黄钰,黄国兴.DZZ1-2型自动气象站的维护[J].山东气象,2010,22(5):53-62.

[2]王国斐,范明毅,黄易,等.概述自动气象站维护问题[J].民营科技,2008(5):107

[3]刘宏光.远程数据采集方法[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36-39.

[4]李想成,阮淑英.嵌入式TCP/IP协议实现的要点[J].电测与仪表,2006.43(6):50-52.

[5]李黎明,于海洲.自动气象站常见的问题及故障排除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0(3):32.

气象服务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篇8

江西省是比较早开展农业气象服务的一个省份。1954年, 开始进行农业气象服务的观测。发展到现在, 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省-市-县三级服务体系, 而且也有了一个比较专业的观测网站和稳定的农业气象研究队伍。现在, 江西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有18个, 另外还有15个观测项目, 如水稻、大豆、油菜等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都设立了观测项目。到了2010年, 还把梨树、茶树、柑桔、西瓜、水体养殖都纳入了观测的范围之内。

1996年, 江西省组织开展农业气候服务可行性论证, 近几年来, 江西省气象部门逐渐加大了对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工作力度, 这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采取集中生产的模式, 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 按照当地的资源特点, 发展农业的支柱产业。促进了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发展;开发农业生产基地, 尤其是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 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1958年, 江西省开始农业气象预报服务, 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情报。江西农业气象情报包括的内容有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公报 (每季度) 、土壤水分监测公报 (每候) 、农业气象旬 (月) 报、农业干旱监测预报 (每旬) 、每日天气与农事等, 年度、季度、每月、每旬, 甚至每日都为农民提供可靠的农业气象信息, 另外还不定期地发布一些农业气候资源论证、气象灾害警报、农作物生育期评述等农业生产科普知识, 不仅为农民生产提供了方便, 而且还极大地满足了农民日益强烈的学习科学农业生产知识的需求。

2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气象服务对象单一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业的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调整, 农村的生产不再只是集中于主要粮食产品的生产, 而且还向农林牧渔等农副业方面发展。但是, 目前农业气象服务所提供的情报信息一般只是粮食作物方面的气象服务信息, 而没有提供农林牧渔各业的气象服务信息, 这种基本气象服务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多元化、全方位要求。

2.2 农产品传输服务缺失

不仅农业的生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产品的经营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再只是自给自足, 而是加工成农副产品, 推销至全国各地, 甚至走向世界。因此, 这就涉及到农产品的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各方面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也是与农业气象有密切的联系。所以, 农业气象服务也要顺应这种趋势, 提供农副产品经营各环节上所需要的气象情报信息, 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但是, 目前江西省农业气象服务在这方面的服务还是比较欠缺的。

2.3 与其他部门联系不足

尽管江西省农业气象服务开展的年份比较早, 但是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针对性还不是很强, 因此在实地调研方面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 进一步开展实地调查工作, 让农业气象服务更具有针对性。

3农业气象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细化服务内容, 完善农业气象服务站网

根据江西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发展要求, 农业气象服务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在稳定现有农业气象观测站网的基础上, 细化服务的内容, 增加新的服务站网以及观测项目, 例如林果业、水产养殖业、畜牧养殖业的观测等, 以满足多元化的农业发展需求。农业气象局也要探索农业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各个过程的农业气象服务需求, 尤其是在新增的农业经营环节方面的需求, 建立一个完整体系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在这方面, 江西可以向广东省等省份学习, 结合本省的农业气象实际, 拓宽思路以及服务的领域, 建立完善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3.2 引进先进技术,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

农业气象服务需要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农业气象情报, 所以所需要的技术也要不断地更新。要时刻关注当下社会发展的各项科学新技术、新成果, 然后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适当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 如GIS等高新技术, 以提高服务的质量, 为农业生产提供最准确、最有效的情报, 并指导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在信息的传输方面, 农业气象观测到最新的信息, 需要以最快的速度传到农民中, 这样才具有价值。所以, 农业气象部门要拓宽农业气象服务的信息传播渠道, 尤其是要充分利用网络, 针对本省, 甚至本市、本县, 建立专门的农业气象服务网站, 做好宣传, 及时更新网站的农业气象预报信息, 向农民及时传达有效信息。与此同时, 还可以结合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力量, 迅速传达农业气象信息, 尤其是突发的灾害行天气信息, 更要采取这种方式。

3.3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必须要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气象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以及人才培养, 尤其是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建立一支农业气象科研团队,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以及职业道德精神, 不怕苦、肯奉献, 到实地调查, 以提供更优质的农业气象服务。

4结束语

总而言之, 农业的发展, 事关国计民生, 尤其是作为一个农业大省, 江西省更要加强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趋势。农业的现代化必然对气象服务有新的需求。江西省要根据本省农业发展的需求, 完善农业气象服务内容和质量, 以促进本省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从而促进全省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现代气象 篇9

一、黑龙江省气象档案馆气象档案业务建设情况

(一) 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截至2013年9月根据中国气象局有关档案文件精神, 针对黑龙江省实际业务情况, 省气象档案馆先后起草了《黑龙江省气象记录档案管理暂行办法》、《黑龙江省气象档案借阅管理制度》、《黑龙江省气象档案安全管理制度》、《黑龙江省气象档案保密管理制度》、《黑龙江省气象档案工作岗位管理职责》、《黑龙江省气象记录档案电子文件归档规定》、《黑龙江省气象记录档案电子文件管理规定》, 整理了中国气象局对档案工作的相关文件和制度, 并和黑龙江省气象记录档案管理制度, 全部印刷装订成册, 使档案和资料工作人员人手1册, 加大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力度。

(二) 档案库房建设。

2012年起, 省气象档案馆针对档案馆库房老化、面积不足的情况, 重点利用资金改善档案基础条件。对档案库房进行了增建和改造装修工作, 增加更新了库房的防盗门、窗帘、照明灯、消防器材等基础设施, 新增加库房面积130.20平方米, 使我省档案库房达到457.45平方米, 基本可以满足未来3~5年档案的需要。在新改造完的档案库房, 新配备与增加了96节档案密集架, 保证了全省气象台站向省局档案馆移交档案的存放。目前, 已经保存了1951~2011年全省83个台站的常规地面气象资料A文件电子档案, 黑龙江省气象灾害历史资料, 黑龙江省1981~2010年30年气候资料统计整编成果等。

(三) 库房安全体系建设。

为加强省气象档案馆安全设施建设, 省气象档案馆采用先进的防范技术手段建立了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卡门禁系统、自动报警和灭火系统、温湿度自动调控系统、档案条码综合管理系统等安全体系防范系统。弥补了省气象档案馆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先天不足, 为馆藏档案安全加一道“技术保险”, 进一步提高馆藏档案的安全系数, 增强省气象档案馆的安全防护能力。

二、气象专业档案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形势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统一部署和指示, 全国气象部门现代化工作已经开展, 并计划于2020年基本实现全国气象现代化, 黑龙江省已经制定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 预计于2017年完成。为了推进以气象专业档案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主的气象专业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 以信息化带动气象专业档案事业的发展, 借助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数字技术的支撑和国家对档案事业的重视以及档案理论的不断突破, 国内的许多省市都以不同形式开始了气象数字档案的研究和相关建设, 北京、上海等省气象部门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档案数字化管理相关的建设思路和理论框架, 但多以硬件建设、数字化加工为主, 应用系统建设虽然有所进展, 但总体上仍然缺少规划和系统性、应用水平不高, 气象专业档案信息化标准的建设也相对滞后并制约着气象数字档案建设, 数字资源的整合和关联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利用效率较低。

三、未来气象专业档案现代化建设思路

(一) 处理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

我国的气象专业档案信息化工作受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等现状的制约, 近几年, 虽然已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在总体上仍存在资金较少、资源分散、标准化不够、信息化程度低、硬件设施落后、应用不成规模、人员技术水平难以满足要求等问题。1.做好基础设施的筹建等工作, 为气象专业档案信息化工作奠定基础。2.注重各类标准的制定工作, 标准先行, 确保气象专业档案信息化的顺利进行。3.有计划地开展档案应用系统的建设, 形成实用、完整的分布式应用系统。4.做好相关气象数字档案理论、政策导向、组织机构、人员等方面的规划与建设。

(二) 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气象专业档案现代化的建设给气象档案工作带来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内容, 档案形态从纸质档案到电子文件, 档案的存储从传统的库房到海量的集约存储设施, 档案的管理方式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工作, 档案的利用从借阅实体到在线阅览、远程利用、广泛共享, 先进性不言而喻。现阶段, 现代模式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模式的地位, 二者必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 并逐步趋向统一。1.做好传统气象专业档案的管理, 同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 改造传统的管理模式。2.大力研究气象电子公文、电子文件的归档及管理, 逐步过渡到以无纸化办公为主体的模式。3.注意做好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的结合, 使二者相互补充和完善。

(三) 处理好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关系。

现代气象 篇10

一、简述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建设的意义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气象有着重要联系, 从农业与农民的角度来说, 天气情况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及收入密切相关, 农业是最容易受到气候影响的行业。现代农业对天气的变化具有很大的依存性, 每年都存在因低温、暴雨、霜冻、冰雹等灾害为全县的带来严重的影响。根据“三农”气象服务项目的具体要求, 初步建立气象三农服务长效机制建设, 有效提升本县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但也应清楚认识到本县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气象为农服务实践情况对农村、农业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建设, 对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 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意义。开展“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 对于提升本地区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提供重要支撑。

二、肥西县气象服务发展现状

肥西县地处江淮分水岭南北气候过渡带, 年平均气温15.7摄氏度, 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 平均湿度70%。农业气象灾害包含干旱、龙卷风、暴雨渍涝、大风等。尤其是干旱、暴雨、低温冻害这些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作物的产品。肥西县作为安徽省经济强县之一, 地处安徽省中部, 合肥市西南部江淮流域之间, 与东面的巢湖相连, 西接六安, 南边又有舒城、庐江、寿县等。总面积1961平方公里, 全县耕地面积为91万亩。全县设有12个乡镇、一个管委会。共辖村295个, 总人口90.8万人。2013年, 地区生产总值464亿元, 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27.79亿元, 连续3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肥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气象为农专项工作的开展及落实, 近年来颁布一系列强化气象服务工作的建议, 并在肥西县建立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这些办法的实施有助于促进我县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目前, 各个乡镇地区已经创建综合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模式。创建完善的气象为农服务的体系, 并为各个地区配备多样化的气象设施, 成立农业气象服务专家联盟;也与农委、林业和园林局签定了技术合作协议。目前, 我县综合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员、防灾减灾管理所在地区的覆盖面非常广, 并把2000多个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灾害防御责任人规设在手机预警短信服务圈内;有多个新农村示范点配备了气象预警多媒体显示屏, 这些先进设施的使用便于快速把气象信息传播到基层广大农村;2013年肥西县政府首次把气象工作归纳至乡镇目标考核体系内, 进一步完善乡镇气象工作考核制度。

三、强化农业气象服务能力的策略

1) 创建满足农业生产区域的现代农业气象系统, 建立本地区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系统, 确保可以自动观测土壤水分。不断建立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 强化农业气象试验站服务能力的建设, 确保满足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要求。建立面向农产品基地、农村重要大户的气象服务模式, 实现产前、产后整体系列化气象服务, 便于开展农业干旱、霜冻、低温等严重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 确保建立快捷性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

2) 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模式, 以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合理调整农作物结构创建适应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气象服务, 制定精细分工的农业气候管理模式, 强化建设新农村与气候灾害评估, 深入完善各类气象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 提升农业生产对因气象产生灾害的预防减灾能力。为确保农民接触更多的气象防灾减灾信息, 气象人员要深入农村, 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 加大气象科普宣传, 为农民普及更多防灾减灾的知识, 建立良好的气象科普宣传品牌, 同时及时准确的为大众提供各种气象服务信息。同时与水利、农业等部门强强联合创建防灾减灾长效合作机制, 提升气象减灾的能力及内涵, 齐心协力共同抵御气象灾害。

3) 本县是桑蚕养殖大县, 自从建立三农气象服务专项服务项目, 与涉农机构紧密合作, 为广大农户及重点服务对象给予最及时的农业气象服务, 提升农户利用气候资源的能力。给予干旱、低温、洪涝等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分析为基础, 创建完善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分析系统, 强化农业气象再喊立体化分析和诊断, 完善各个级别的指挥及作业效果评估系统, 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 加强农业躲避灾害的能力。根据粮食生产能力的实际情况, 完善粮食安全气象保障能力。创建异常气候环境中粮食产量动态监测及综合评估服务业务, 针对小麦、水稻、棉花等农作物制定各个区域内的农作物产量报表, 为粮食储运提供气象保障。

四、结束语

肥西县以由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的方向转变, 气象部门如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更好的为现代农业服务成为当前及日后相当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文中介绍了肥西县的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提出加强农业气象服务能力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瑞英.现代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 2012.

[2]孙跃进.陵县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吉林农业, 2011.

[3]孙跃进.陵县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

[4]李方臻.推动安丘模式现代农业发展的气象服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现代气象 篇11

【摘 要】充分利用气象现代化设备,围绕全县农业生产,粮食核心区建设、高标准良田建设,建立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设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完善农业气象服务网络,拓展人工影响天气炮站服务领域,增强增雨作业和气象信息的传播能力,构筑防灾减灾网络,全力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关键词】气象现代化设备;灾害监测网络;农业气象服务网络;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

0.引言

唐河县位于豫西南豫、鄂两省交界,南阳盆地东南边缘,是一个拥有农业人口116.7万人,耕地面积245万亩的农业大县,是全国粮棉油生产百强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是中国农科院生国第一个科技综合示范县,近年来围绕全县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粮食示范园区建设和高标准良田建设,我们积极探索为粮食生产安全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的途径和手段,改变粗放式的为农服务方式,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的要求,建设气象现代化监测网络,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的业务能力,建立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增强农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指导性,拓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炮站服务领域,发挥气象信息员的基层服务作用,提高农村气象信息服务覆盖面,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县级现代农业气象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实现传统农业气象向现代农业气象转变。

1.发挥气象现代化设备优势,健全气象灾害监测网络

近年来,随住县级气象现代化水平的快速发展,紧密结合唐河农业大县实际,拓展气象服务领域,把气象现代化设施建设与县域农业生产相结合,围绕农业大县的耕作布局,粮食生产重点和高标准示范良田,逐渐完善气象监测、预测及灾害综合防御系统,充分发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巨大作用。在建成天气雷达、卫星接收站的基础上,首先,建成全县19个乡镇自动雨量传输网络,完成了全县雨情的自动监测、上传,加强了暴雨灾害性天气分布的无间歇监控;其次,增强气象多要素监测能力,不断完善观测密度,在重点良田区内增建了五个“温度、降水、风向风速”四要素自动气象站、两个“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风向风速”六要素自动气象站,提高气候预测准确率;保证了灾害性天气监测的连续性,气象要素、实况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及时性。同时,为了加大农作物旱情观测工作,做好全县农业气象服务,设置两个“土壤湿度自动监测站”,自动方便快捷地获取土壤各层墒情信息,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为各级领导组织指挥农业生产、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导农民进行浇灌、施肥等田间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通过自动监测网络的建设,不仅健全完善了灾害天气的监控体系,提高气象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而且拓展了气象科技服务领域,增强农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指导性,为全县大面积发展现代农业、生态综合治理提供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充分发挥气象工作的功能。

2.建设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 完善农业气象服务网络

唐河是一个拥有农业人口116.7万人的典型农业大县,是中国农科院全国第一个科技综合示范县,围绕全县16.3万亩高标准永久性良田示范区和县委县政府规划的两个粮食核心示范区,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农业的作用,积极探索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的途径和手段,设立了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农情综合要素监测站。建立了日常工作制度,部门会商制度,农业气象服务流程,气象信息员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等,设立科普知识宣传栏等。

在园区大田中建设了四要素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站,孢子捕捉仪,虫情测报仪,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站,设立电子显示屏等,并紧密结合地方农业特点,积极开展覆盖粮食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系列化服务;开展小麦、玉米、棉花、烟叶等作物的播种、收获期预报、关键生育期评价、产量预报和全生育期气象条件评价的定期服务;开展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病虫害发生气象等级预报、作物主要发育期预报等,定期发布农业气象周报、旬报、月报、土壤水分监测公报、冬小麦苗情长势及农业干旱等遥感监测评估报告;加强与农业、植保、粮食、统计、水利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规范的农业生产、农业气象灾害、卫星遥感野外调查及产量预报会商等机制,及时为县领导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把小麦、棉花、桃等作为观测内容,开展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与农业、植保、林业等部门技术人员联合,集中研讨会商,整合各种服务信息,通过电子显示屏、手机气象信息平台发布到各级政府、乡村组中,服务到农村一线,传播到千家万户。

3.增强人影炮站作业能力 构筑防灾减灾网络

唐河县自1996年在全县建成了八个固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炮站,每个炮站占地1.5亩,4间办公房,拥有八门高炮、四门火箭,安装了无线通讯塔,形成功能基本完善的高炮增雨防雹基地和人工影响天气火力网络、无线电通讯网络、雨情、墒情四个网络,建立了“唐河县人工影响天气决策指挥系统”业务平台,实现科学指挥科学作业,大大提高作业水平和作业效益。近年来,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结合唐河实际,围绕农业大县的耕作布局,充分发掘炮站资源,利用人影工作体系,逐渐完善气象监测、预测及灾害综合防御系统,充分发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巨大作用;同时,切实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充分利用8个炮站的48名炮手,来自农村,炮班长大部是党员或村干部,政治觉悟较高,在本地农村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这批人力资源,发展炮手兼任气象信息员,除担当在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及时开展人工增雨增雪防雹作业任务外,一是坚持每天通过甚高频电话接收气象局发布的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信息,服务本地农民;二是通过接收局手机短信平台发布的重大天气、灾害性天气和重要农事季节气象信息,气象灾害实况、预警信息、墒情分析和预报及农事建议,传播给当地群众。三是及时传递当地的气象、雷电灾害情况,使全县出现的灾害信息局里迅速收集掌握,并及时地到实地进行调查上报,保证了信息及时反馈的真实性、时效性。通过信息队伍的建设,增加气象信息的覆盖面和受众面,增强了构建一流水平的农业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农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做出更大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晓天,刘忆.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建设拓展气象服务领域的初步探索.河南省气象学会论文集,2012.

[2]唐云起,万虹.浅析我省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

[3]王建萍,刘耀武,张永红,王永茂,胡晓峰.县气象局气象为“三农”服务模式探讨[J].陕西气象,2011,(05).

[4]记者,何郁.我市大力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基础体系建设[N].天水日报,2008.

谈菏泽市牡丹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 篇12

1 兴农短信互动平台使农民受益

2005年10月, 菏泽市开通为“三农”服务的新项目———兴农短信互动平台, 该平台实现了农业专家与农民的信息互动, 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服务, 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将农民需要的市场供求信息、农业技术信息以及政策法规等信息及时发送到农民手中, 并能利用平台让专家及时回复农民提出的问题, 实现专家和农民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彻底解决了菏泽市科技兴农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千米”问题, 是菏泽市“三农”服务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 自动气象观测站网为救灾指挥提供可靠依据

2006年, 菏泽市牡丹区四要素中尺度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建成正式投入使用, 对牡丹区的降雨、气温、风向、风力等进行实时监控, 以便合理排蓄地表水。为各级部门提供连续加密实时气象信息, 为当地灾情调查、救灾指挥提供可靠依据, 为“三农”提供优质服务。

3 田间管理指导及时, 抗旱保苗功不可没

每年3月是决定小麦穗粒数的关键时期, 也是小麦追肥、浇水和病虫草防治的重要时期。菏泽市气象局加强农田墒情监测, 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田, 对冬小麦生长状况及穗期病虫进行调查, 小麦进入抽穗普遍期, 建议农民加强冬小麦的后期管理, 做好病虫害的监测防治工作;对进入乳熟期的冬小麦进行产量因素调查, 制作产量预报, 测定农田土壤墒情, 对冬小麦后期管理及夏播提出生产建议, 及时为当地政府提供墒情信息及具体的农业生产措施和建议。通过兴农短信互动平台为农民发布农田管理生产建议和主要病虫草的防治方法, 并录制专题片适时指导农民进行麦田管理及喷洒药剂, 为冬小麦管理提供气象保障。

2005年4月8日气象部门抓住时机成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全市普降小到中雨, 其中牡丹区降雨量达24mm, 满足了小麦拔节对水分的需求, 缓解了旱情, 节约了抗旱资金。

2008年11月以来, 牡丹区连续近3个月无降雨, 市政府相继启动抗旱响应Ⅱ级、Ⅰ级预案, 各级迅速掀起抗旱保苗高潮。气象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多次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 引导群众为小麦浇“救命水”。2009年2月, 该市气象部门抢抓有利时机, 2次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效果显著, 对缓解当前小麦旱情起到积极作用。菏泽市气象台加强旱情监测, 密切关注旱情, 及时为当地政府提供旱情信息及具体的农业生产措施和建议。气象部门还及时制作冬小麦产量预报, 为政府决策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4 全方位服务夏粮抢收

每年的麦收期间, 菏泽市气象局组织骨干力量经过周密会商, 制作并通过多渠道发布麦收期间天气预报、“三夏”生产7d滚动天气预报, 利用手机短信向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乡镇气象信息员免费发布“三夏”预报服务信息。同时, 气象局还推出“三夏”期间电视专题气象服务节目, 组织农气、影视人员针对“三夏”连续制作干热风防御、科学麦收、秸秆还田、夏播等涉及十几项生产管理措施的节目, 在电视天气预报《午间气象》栏目播放, 为农民“三夏”生产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

菏泽市气象局还和市农机局联合将全市3 880名农机手的手机号码统一录入到该局气象短信互动平台, 成立机手、机割信息手机数据库, 实现跨区作业信息直通, 向在册农机手免费发送服务信息, 提供各地麦收情况和天气信息、机具调度、作业安排等, 及时调度指挥全市联合收割机队的农机手实施跨区作业, 提高联合收割机作业效率和防灾能力。

5 气象部门服务特色农业见成效

菏泽市栽培牡丹已有500多年历史, 久负盛名。目前, 牧丹区牡丹栽培面积达6 667hm2, 有1 156个品种, 9大色系10大花型, 是中国最大的牡丹观赏基地、科研基地和出口基地。菏泽市气象局紧紧围绕牡丹种植、花期生产天气、气候要素预测预报, 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尤其是牡丹花期预报服务, 取得明显成效。1992年4月, 经国务院6部委批准, 作为当年全国旅游观光主题百项活动之一———首届菏泽国际牡丹花会成功举办, 至今, 牡丹花会已成功举办18届, 极大地带动了菏泽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菏泽市气象局根据多年牡丹观测经验和未来气候预测, 每年都为下一届牡丹花会开幕时间的确定, 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会商, 提出科学合理化建议, 并形成书面材料上报菏泽市花会组委会, 为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优质气象服务。每年春季, 该局都组织农业气象人员多次深入牡丹大田, 从牡丹的花芽萌动期开始对牡丹的生长状况进行观测, 并走访经验丰富的花农, 根据多年牡丹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并于4月初发布牡丹花期预报, 内容包括牡丹花早花品种、中花品种、晚花品种见花日期、最佳赏花期等。菏泽市气象局准确服务菏泽国际牡丹花会, 多次受到花会组委会的表彰。

参考文献

[1]黄发明, 幸卫斌, 杨希.做好决策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J].福建气象, 2009 (3) :62-63.

[2]章爱华, 张赛忠.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今日科苑, 2009 (14) :214-215.

[3]张顺玲, 李全荣.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探讨[J].吉林农业 (下半月) , 2009 (7) :74-75.

[4]郭新, 闵东红.气象为农村发展改革服务的思考[J].陕西气象, 2009 (4) :50-52.

上一篇:工程建设进度控制剖析下一篇:铁路乘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