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气象

2024-08-06

省级气象(共6篇)

省级气象 篇1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我国灾害性天气及其衍生灾害呈现多发、重发、突发的趋势, 而湖北省是我国受气象灾害影响较重的省份之一, 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提升灾害性天气的应急气象服务能力、完善应急服务体系, 有效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湖北省地处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气候变率大, 气象灾害种类多、出现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重, 每年因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到全省自然灾害损失的85%以上。近年来, 随着湖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行各业和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因此, 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提升灾害性天气的应急气象服务能力、完善应急服务体系, 有效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是当前首要任务。

1 2014年湖北省天气气候特征

2014年湖北省气温偏高, 冷暖变幅较大, 冬春秋偏高, 夏季偏低, 鄂东为凉夏。入春较早, 入秋偏迟。年降水大部偏少, 时空分布不均, 入出梅偏晚, 梅雨强度正常;年内旱涝交替发生, 旱重于涝;春秋连阴雨过程多, 秋季出现年内最强区域性暴雨过程。年内主要气象灾害为鄂北鄂中伏旱、夏秋两季区域性暴雨引发洪涝及次生灾害、春秋连阴雨、冬季低温雨雪冰冻、春夏局地强对流天气, 灾害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2 应急气象服务效果实例

武汉中心气象台坚持“早准备、早预警、早应急”的气象灾害防御原则, 掌握应对的主动权, 有效开展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2014年, 2次启动湖北省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3次响应长江防汛抗旱指挥部防汛应急。

2.1 2014年7月3—5日重大气象灾害 (暴雨) Ⅳ级应急响应

2014年7月3—5日, 湖北省迎来一次大范围的降雨过程, 全省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警, 及时启动应急响应, 全力以赴打赢暴雨遭遇战。全省11个县市降水量超过100 mm, 32个县市超过50 mm, 472个乡镇出现暴雨天气, 过程最大降水达225 mm。

湖北省气象局于2014年7月3日18:30启动重大气象灾害 (暴雨) Ⅳ级应急响应命令, 武汉中心气象台迅速响应, 加强监测和预警。暴雨灾害应急响应期间, 向省委、省政府等职能部门发布《重大气象信息专报》1期、《雨情快报》2期、《气象服务快报》1期、《长江流域天气公报》3期, 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18期, 为省民政厅提供雨情实况1次, 联合国土资源厅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2期。

2.2 2014年8月5—15日重大气象灾害 (干旱) Ⅳ级应急响应

2014年5月1日至8月10日, 湖北省大部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3~7成, 其中鄂中北丘陵区偏少5~7成, 全省共有21个县市总降水量为历史同期倒数前3位。根据综合干旱监测指数监测显示, 7月24日湖北省开始出现重度气象干旱, 其中8月10日最为严重, 特旱达4站、重旱达9站。

湖北省气象局于2014年8月5日9:00启动重大气象灾害 (干旱) Ⅳ级应急响应命令, 武汉中心气象台积极响应, 高温干旱应急响应期间, 及时发布高温预警信号5期、干旱红色预警信号3期, 并通过多家媒体为公众解答高温干旱形成原因、发展趋势, 积极主动地回应了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2.3 2014年9月19—21日长江防汛Ⅲ级应急响应

长江流域气象中心于2014年9月19日9:00启动长江防汛Ⅲ级应急响应, 武汉中心气象台加强水雨情监测、预报预测和信息报送。9月19—21日应急期间, 每日定时制作《长江流域天气公报》《长江流域中期预报》《长江流域上游面雨量预报》和《流域天气预报》等4种预报服务产品, 同时每天滚动制作雨情实况及长江流域3 d定量面雨量预报, 编制《长江防汛抗旱应急专题气象服务》并及时向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发送。于8月29日、9月10日、9月12日, 针对当前长江流域中上游复杂的秋季连阴雨天气形势, 紧紧围绕三峡水库安全蓄水主题, 与三峡梯调中心开展了3次视频会商, 为长江上游科学有效地防洪调度、拦洪调蓄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3 应急气象服务现状

3.1 成立应急气象服务专班

武汉中心气象台成立以台长为组长、副台长和各业务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气象服务管理领导机构, 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 组建了以业务骨干为主的预报服务、决策服务、宣传报道、后勤保障4个应急气象服务专班, 建立了24 h应急值班制度, 确保电话、网络、传真等网络畅通, 实现了应急工作常备化[1]。

3.2 制定应急气象服务管理制度

制定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气象服务应急管理规定》《紧急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气象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突发气象预警信号发布制度》《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 对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服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服务等, 从组织机构、适用范围、应急原则、应急保障、应急程序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2]。

3.3 加强应急气象服务系统建设

建立了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长江流域面雨量预报、长江流域水雨情数据库与查询、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暴雨定量预报、环境气象业务、决策气象服务、集合预报应用、县级综合业务预报预警系统和卫星监测分析与遥感应用等应急气象服务系统, 为准确、及时地应急气象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

3.4 加强部门联动和气象服务

与省委、省政府、省应急办以及省春运办、省交通厅、省公安交警总队、长航集团、民航、武汉铁路局、省安监局、省防办、省民政厅、省农业厅等相关单位之间, 建立了突发事件协作防御及处置机制, 每年为省委省政府及相关单位提供《重大气象信息专报》《长江流域重要气象报告》《气象服务快报》《专项预报服务》《应急气象服务》《雨情快报》等应急气象服务材料100余期。

4 应急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武汉中心气象台在气象应急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还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急气象服务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应急气象服务联动响应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气象应急保障能力和体系尚需进一步加强。四是预警发布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有待提高。五是应急气象服务队伍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5 加强应急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通过对应急服务体系的优化和完善, 保证重大突发性天气事件 (公共事件) 气象服务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提高重大突发性天气事件 (公共事件) 应急能力和管理水平, 增强整体气象服务效益, 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是目前首要任务。一是加强应急气象管理组织机构建设, 由专人负责应急气象服务管理, 完善管理制度, 规范发布流程, 切实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对能力[3]。二是健全部门合作机制, 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 建立和完善部门应急响应的处置工作流程,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针对性。三是加强观测系统和预报预测系统建设, 强化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为提高灾害监测预警综合能力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四是强化决策气象服务, 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防汛抗旱、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社会活动的应急气象服务能力。五是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准确率和及时性[4]。六是深化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传,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媒体, 加大对公众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 增强群众防御灾害意识和能力。七是加强应急气象服务队伍建设。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开展预报技术分析研究等手段, 增强应急气象服务队伍的业务素质, 提升应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和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林二发, 陈桂标, 杨端生.揭阳市气象应急服务体系建设与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8, 29 (A02) :79-80.

[2]邓兴旺.把构建应急气象服务体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J].湖北气象, 2006 (3) :45.

[3]赵洁妮, 李向红.加强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服务的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2, 33 (3) :50-54.

[4]李娜, 秦鹏, 卢伟萍.突发性灾害事件应急服务策略[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1, 32 (4) :27-29.

省级气象 篇2

随着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气象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 省级气象部门在近几年先后建成了覆盖省市县三级广域网, 各级部门间的互通互联更加稳定便捷, 但也增加了信息网络安全的风险。气象部门广域网内任何一台终端电脑受到黑客或者是病毒木马入侵感染, 都可能影响省级核心区域, 造成全网网络安全威胁。

国家为了防范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风险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为了满足等级保护的相关安全要求, 确保业务正常完整地安全运行, 对网络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保护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采取高强度的安全保护措施, 来应对各类网络安全的威胁, 减少系统的安全弱点, 降低系统的安全风险。

1需求分析

根据省网络中心以及各个地市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 省级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的建设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

1) 将广域网以及局域网内各个业务根据需求划分不同的安全区域,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安全、可控的逻辑隔离, 实施不同的安全等级保护以及措施。

2) 保护省中心服务器区域不会因来自拒绝服务攻击而瘫痪。

3) 对进出各安全域的信息和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 禁止对安全域的非法访问。

对于各个安全域之间交互的信息和数据, 保护其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 防止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篡改和破坏。

4) 在各个安全域内, 能及时发现和响应各种网络攻击与破坏行为。

5) 升级安全设备操作系统为最新版本, 设置严格的密码策略、用户错误登录次数限制和超时自动退出;使用第三方日志服务器收集网络入侵审计日志。

6) 针对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以及安全防范较为软弱的区域, 进行集中的分析以及排查, 制定出短期建设方案以及长期的建设方案。

7)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对网内的安全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2安全规划

2.1 网络安全

省级气象局域网络根据不同的业务应用需求, 可划分为以下主要功能区:数据采集区域、数据发布区域、数据中心区域、安全运维管理区、广域网接入区、隔离区、CMANET接入区、Internet访问区、Internet接入区、公众服务区、VPN区域。根据网络安全区域规划进行网络安全的分析, 制定一个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 如图1。

2.2 业务系统安全

2.2.1 业务系统的安全审计

在部门内网, 承载了重要应用系统, 大多数的业务访问均在这些平台上进行, 因此非常有必要深入分析各类访问活动, 并进行记录, 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后, 能够通过对记录的分析还原出终端的访问过程, 并可深入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源, 找到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为加固系统和事后取证提供参考。

2.2.2 网络隐患扫描

漏洞隐患扫描是做好安全防护的第一步, 其作用是在黑客攻击之前, 找出网络中存在的漏洞, 防患于未然。利用网络隐患扫描仪, 网络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地进行网络安全检测服务, 安全检测可帮助客户最大可能地消除安全隐患, 尽可能早地发现安全漏洞并进行修补, 有效地利用已有系统, 优化资源, 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率。

2.2.3 网络防病毒系统

在全网部署统一的网络防病毒系统, 制定实现统一的防病毒策略, 统一病毒定义的分发及病毒爆发趋势分析, 降低网内病毒感染和传播的几率。

2.2.4 终端安全管理

终端用户虽然从重要性的角度来看比较低, 但是, 由于终端分布范围很广, 并且终端的自身安全性往往会给整体系统带来威胁,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进行有效管理。

2.2.5 操作系统安全策略

在服务器上, 使用安全等级较高的操作系统。此外, 系统管理员应注意针对操作系统的安全措施:

1) 根据具体适用对象和范围配置操作系统, 使其达到尽可能高的安全级别;

2) 及时检测、发现操作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

3) 对发现的操作系统安全漏洞做出及时、正确的处理;

4) 及时给系统打补丁, 系统内部的相互调用不对外公开;

5) 采用漏洞扫描系统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扫描, 发现其中存在的安全漏洞, 并有针对性地对网络设备进行重新配置或升级。

2.2.6 服务协议安全策略

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不要开放一些没有经常使用的协议及协议端口号。如文件服务、电子邮件服务, 可以关闭服务器上如FTP、TELNET、RLOGIN等服务。而且, 还应加强登录身份认证, 确保用户使用的合法性, 严格限制登录者的操作权限, 将其完成的操作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充分利用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本身的日志功能, 对用户所访问的信息做记录, 为事后审查提供依据。

3网络安全建设方案

3.1 核心业务区

3.1.1 2台千兆UTM

部署2台千兆UTM, 两两互备, 对部门内广域网的接入实现安全控制, UTM设备集防火墙、IPS、防病毒网关功能于一体, 有利于集中管理, 并减少了设备数量。

3.1.2 应用审计系统

数据发布区与数据中心承载大量的系统应用数据, 是业务系统的核心, 因此非常有必要深入分析各类访问活动, 并进行记录, 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后, 能够通过对记录的分析还原出终端的访问过程, 并可深入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源, 找到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为加固系统和事后取证提供参考。

3.1.3 网络漏洞扫描

数据发布区与数据中心将部署一套网络隐患扫描系统, 对区域内的服务器系统进行定期隐患扫描, 根据隐患扫描的日志对服务器系统的安全漏洞进行修补, 进一步加强系统自身安全性, 降低系统漏洞造成的安全隐患。

3.2 接入区

3.2.1 防病毒系统

该系统负责全网服务器、个人计算机的防病毒客户端的统一管理, 制定全网统一的防病毒策略, 统一病毒定义分发, 负责收集相关防病毒日志, 全面掌握病毒爆发趋势, 为防病毒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

3.2.2 终端管理系统

终端安全管理平台能够实现补丁的统一升级, 终端非法接入/非法外联行为的监控, 终端的资产管理以及终端的健康性检查等内容, 从而大大降低了终端的管理难度, 并提升了终端的安全性。发现异常时立即给予阻断, 防止因终端自身问题而给全网带来威胁;终端安全管理还应当能够与安全管理中心无缝集成, 成为安全管理中心很重要的环节。

3.2.3 安全管理中心

安全管理中心对系统内部署的安全设备进行集中管理, 对安全设备的策略进行集中监控, 同时收集网络中的各个活动日志 (这里主要是收集日志审计系统的记录) , 对记录进行深度分析, 采用格式标准化、场景匹配、关联分析等技术;分析系统可能潜在的安全威胁, 对突发事件进行反应。通过平台协调和调度各个环节的安全措施, 当网络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对应地将信息发布到其他环节, 从而保障了各个安全设备之间的互通性, 从而大大发挥出系统的主动防御能力, 形成一个整体性的保护。

3.3 Internet访问区

在外网交换机与上网管理器之间部署安全网关, 可以保护个人上网用户进出网络的安全, 安全网关能够检测进出网络内部的数据, 对HTTP、FTP、SMTP、IMAP 4种协议的数据进行病毒扫描, 一旦发现病毒就会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隔离或查杀, 在防护病毒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从而保护该区域的安全。

3.4 公众服务区

在网站交换机旁部署WEB防护系统, 该系统为专业的网站防护系统, 可防范黑客对网站的SQL注入、跨站脚本、拒绝服务等流行攻击手段而导致网页被篡改、网页挂马及拒绝服务, 从而更好保证福建气象门户网站的安全。

3.5 政务网区域

随着部门之间数据共享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政务网成为重要传输通道, 在政务网区域部署应用审计系统, 可以帮助用户针对目前所面临的各类WEB安全问题进行实时监控审计并告警, 即通过对WEB应用流量的实时捕获及攻击分析, 实现已知/未知攻击的告警、访问页面/访问流量统计、攻击源/攻击类型/受攻击页面统计、安全事件的事后追溯与分析等。

3.6 VPN区域

建立清晰明确的VPN接入的规则, 实现接入方式认证的多样化, 支持硬件绑定、用户手机短信认证支持、用户名和密码、数字证书、动态令牌的捆绑方式等, 支持PDA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接入, 采用用户名密码、数字证书以及图形码验证功能。 管理员可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况、用户接入情况, 并能在线中断指定用户, 查看详细的日志审计访问记录。增加通过VPN线路访问内网内容, 可访问LOTUS NOTES以及服务器及网络设备的远程维护功能。

4结语

通过层层把关、软硬结合的网络安全升级部署措施, 大大提高了省级气象信息网络系统的抗攻击性和可管理性。该实施方案立足于气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 采用先进的安全设备, 进行统一的安全规划, 科学实施, 建设功能齐备、技术先进、安全稳定、适应气象信息化各项工作需要的安全保障系统, 确保各级部门的业务安全性, 符合公安部等级化保护的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1]海吉.网络安全技术与解决方案 (修订版)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2]胡道元.网络安全 (第2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省级气象 篇3

1 满意度评估指标及计算方法

采用国际通用的Likert量表设计问卷, 利用目前通用的满意度调查、评估方法, 选取罗慧等提出的气象服务满意度指数测量模型CSIWS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of Weather Service) 进行综合评估。

1.1 评估数据来源

评估数据来源于2011和2012年陕西决策气象信息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调查高端问卷, 调查涉及省委宣传部、省应急办、省气象局、省发改委、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民政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安监局、省卫生厅、省环境保护厅、省军区、武警陕西省总队、西部机场、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省电力公司、西安铁路局、省广电局、省通信管理局、省商务厅等27个单位, 调查主要采用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2011年共发放调查问卷42份, 有效回收30份, 回收率为71%;2012年共发放调查问卷34份, 有效回收30份, 回收率为88%.

1.2 评估指标

围绕用户需求度评价指标、总体服务效果评价指标、气象服务产品质量评价指标、气象服务公众及专业形象指标、高影响天气保障服务指标、应急气象服务效果评价指标等确定了6类评估指标体系和10个基础指标项, 具体如表1所示。

1.3 用户满意度的计算方法

依据调查问卷中的11个基础指标, 采用5分制的评分方法, 最高分为5分, 最低分为1分。用户满意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 (1) (2) (3) (4) 中:k——参与调查的用户数;

Xij——第i个用户对第j个基础指标期望度的打分;

Yij——第i个用户对第j个基础指标满意度的打分;

Ei——第i个用户对11个基础指标的期望度;

Si——第i个用户对11个基础指标的满意度。

所有用户的平均期望度和满意度见式 (3) 和式 (4) 。

E-S表示用户群的期望度和满意度差距, 值越小说明用户期望度与满意度之间差距越小。S/E表示基于用户群预期的满意度指数, 值越接近1, 说明用户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指数越高。

2 决策用户群气象服务满意度评估

2.1 调查对象的年龄及学历结构

在2011年的调查对象中, 大学本科学历19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63.3%, 是学历类中人数最多的用户群;硕士研究生7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23.3%;大学 (专) 学历3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10%;博士研究生1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3.3%.被调查者中36~55岁的决策用户有23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76.7%, 是年龄分类中人数最多的用户群;20~35岁的有3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10%;56岁及以上的有4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13.3%.

在2012年的调查对象中, 36~55岁的决策用户有22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75.9%;20~35岁的有6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20.7%;56岁及以上的有1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3.4%.被调查者中大学本科学历15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51.7%;硕士研究生11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37.9%;大学 (专) 学历2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6.9%;博士研究生1人, 占调查总人数的3.4%;无高、中 (职) 学历的被调查者。

2.2 气象服务满意度分析

表2中列出了2012年省级政府部门对6类综合指标的期望值、满意值和差距。从中可以看出, 应急气象服务效果的指标差距最小为0.06, 说明气象部门应急决策服务工作得到省级政府部门的认可;气象信息发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及高影响天气的保障服务指标差距次之, 分别为0.33和0.34;气象服务产品质量的指标差距最大为0.55, 说明气象部门要不断地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能为政府决策层在重要气候事件的决策中提供更加科学、详实的决策依据, 更好地发挥气象决策服务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 还需要加强暴雨洪涝、干旱、雷暴、冰雹、霜冻、大风、高温等高影响天气的预警服务, 要在预报和预警的准确率、提前发布的时效性和拓宽发布渠道的畅通性等方面不断改进和提高。

图1列出了2011年、2012年政府部门对气象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调查资料统计分析表明, 2012年各项评价指标的满意度指数 (S/E) 评分在89%以上, 平均值为94.1%.其中, 应急气象服务效果 (气象灾害应急保障和气象防灾减灾) 以及气象服务需求度评价 (气象部门对决策气象服务的重视程度) 的用户满意度指数最高, 均在97%以上;而产品质量 (天气预报预警准确度、时效性和通俗性) 的满意度指数最低, 为89.6%.与2011年相比, 2012年省政府决策高端用户群对决策气象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上升8.56%.通过分析各指标, 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气象部门对决策气象服务的重视程度, 上升了12.84%;上升幅度最小的是应急气象服务效果, 上升了0.61%.

3 高端用户群气象服务需求度分析

3.1 最关注的天气或气象灾害

2011年的省级决策用户群认为与工作密切相关的6类天气现象依次为:暴雨洪涝, 占96.7%;高温热害和雷电, 占56.7%;冰雹和寒潮, 占46.7%;干旱, 占43.3%.2012年的省级决策用户群认为与工作密切相关的6类天气现象依次为:暴雨洪涝, 占80.0%;冰雹和雨雪, 占50.0%;高温热害, 占46.7%;降水, 占43.3%;雷电, 占40.0%.与2011年相比, 暴雨洪涝、高温热害和冰雹、雷电等依然是用户关注的重点, 同时, 干旱、寒潮、低温霜冻等天气现象的关注程度也有所提高。具体如图2所示。

3.2 对决策工作最有帮助的天气预报产品

2012年省级决策用户群认为对决策工作最有帮助的5类预报产品分别是:1~3 d天气预报, 占73.3%;天气实况, 占53.3%;3~5 d天气预报, 占43.3%;交通气象, 占40.0%;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占33.3%.2011年省级决策用户群认为对决策工作最有帮助的5类预报产品分别是:1~3 d天气预报, 占83.3%;天气实况, 占53.3%;0~6 h预警和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占40%;3~5 d天气预报, 占26.7%;

交通气象, 占24%.与2011年相比, 2012年决策用户群对交通气象的关注程度明显上升, 说明气象部门要加强部门间的合作, 广泛了解用户的需求, 为不同的服务群体提供不同的专项气象服务。具体如图3所示。

3.3 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质量分析

气象服务产品属性包括决策气象信息的准确性、气象信息内容的通俗易懂性、气象信息的发布时间和预报的时效性。分析表明, 2012年决策服务用户群对气象服务产品质量属性评价的满意度为89.6%, 与其期望值的差距为0.48%.在这3项评价指标中, 决策服务用户群对气象服务产品的时效性和发布渠道的满意度评价较高, 为93.4%;对气象服务产品内容的通俗性评价次之;对服务产品的准确性评价最低, 为86.1%.而2011年的决策服务用户群对气象服务产品质量属性评价的满意度为80.2%.其中, 有79%的用户认为气象服务产品对本部门工作很有帮助或较有帮助, 80%的用户认为服务产品的内容“通俗易懂”, 50%的用户认为气象服务信息的准确性较高。与2011年相比, 2012年省级决策服务用户群对气象服务产品质量的满意度有较大的提高, 满意度指数上升了9%.在调查中, 仍有3%的用户认为气象信息不太准确;17%~20%的用户认为应进一步提高服务产品语言的通俗性, 没有用户认为气象决策产品对本部门没有帮助。气象服务产品质量属性对比如图4所示。

3.4 提高决策服务质量的建议

2012年省级决策用户群对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质量的建议依次是:气象服务手段更为多样化占76.7%;加大气象知识普及力度和增加气象新闻报道或专题片各占46.7%;气象现代化建设占40.0%;防灾、减灾宣传与培训占36.7%;专家讲座占23.3%;气象法规普法教育活动和农业气象占16.7%.2012年省级政府部门决策用户群对提高决策气象服务质量的建议依次是:气象服务手段更为多样化占53.3%;防灾、减灾宣传与培训占40.0%;加大气象知识普及力度占36.7%;气象现代化建设占30.0%;气象法规普法教育活动占13.3%;专家讲座、气象新闻报道和农业气象均占10.0%.与2011年相比, 2012年的决策用户认为防灾、减灾宣传培训工作应该加强, 而农业气象服务可适当减弱。

4 气象服务覆盖度分析

4.1 获取天气信息的渠道

2012年省级决策用户群获取天气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气象信息快报》占56.7%;气象网站占43.3%;《重要天气报告》占33.3%;气象预警广播和短信各占27.7%;《重要信息专报》占20%.2011年省级决策用户群获取天气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是:气象预警短信占40%;《重要天气报告》占36.7%;《天气实况通报》和气象网站和网络各占26.7%;气象警报广播占23.3%.与2011年相比, 2012年新开展的决策服务材料《气象信息快报》成为决策用户群获取天气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此外, 通过气象网站和预警广播、短信获取天气信息的比例也有较大上升, 成为获取天气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具体如图5所示。

4.2 关注气象信息的目的

2012年省级决策用户群关注气象信息的目的依次是:防灾、减灾工作需要, 占60.0%;提前做好突发天气的预防, 占53.3%;工作生产需要, 占50.0%;日常生活出行需要, 占40.0%.与2011年相比, 省级决策用户群关注气象信息的主要目的, 逐步从工作、生产和日常生活出行需要转变为对防灾、减灾工作和突发天气提前预防工作的需要。

4.3 应急气象服务效果分析

在对“政府多部门联动对处置气象灾害事件和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问题中, 76.7%的用户认为非常有用, 20%的用户认为比较有用, 没有用户认为没有用。说明政府多部门联动对处置气象灾害事件和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应加强多部门间的联动, 更好地发挥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指挥和服务作用。

省级政府部门决策用户群对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应急服务工作的建议依次是:提高应急气象信息的发布时效, 占70%;加强政府多部门联动, 占50%;加强政府应急部门主导和监督及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 占30.0%.《气象信息快报》作为省气象局推进省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建设的重要内容, 自2012-01-01创刊并发布以来, 得到了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在调查者中, 53.3%的用户认为非常有用, 40%的用户认为比较有用。说明快报已成为联系省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重要纽带, 在实时气象信息服务及重大灾害性天气防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

5 结论与讨论

2012年省级决策高端用户群总体满意度指数达94.1%, 比2011年总体满意度上升了8.56%.其中, 应急气象服务效果排在第一位, 满意度指数为98.8%;其次是气象部门对省政府决策气象服务的重视程度, 满意度指数为97.8%;排在最后的是对气象服务产品质量评价, 满意度指数为89.6%.

2012年应急气象服务效果的期望值和满意值的差距最小, 为0.06, 气象服务产品质量的期望值和满意值差距最大, 为0.48.在气象服务产品质量属性的评价指标中, 决策服务用户群对服务产品内容的通俗性和时效性的满意度评价较高, 但对服务产品准确性的满意度评价较低, 与其期望度的差距最明显。

各级气象部门应针对不同决策用户开发决策气象服务产品, 全力提高预报信息的准确性和产品服务质量, 改进产品的结构和内容表述, 使决策服务产品更贴近用户的需求。同时, 要加强气象科普宣传, 提高用户对气象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推进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实体化运作, 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据调查显示, 目前《气象信息快报》已成为各部门紧密联系气象工作的桥梁和纽带, 要不断加大实时决策气象服务的力度, 提高报送信息质量, 扩大信息覆盖面, 完善部门之间重大情报联动协作机制, 不断提高气象灾害应急服务和防灾、减灾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菁, 黄海洪, 祁丽燕, 等.对决策气象服务的调查与分析报告[J].气象软科学, 2011 (03) .

[2]罗慧, 李良序.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与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9.

[3]罗慧, 谢璞, 薛允传, 等.奥运气象服务社会经济效益评估的AHP/BCG组合分析[J].气象, 2008, 34 (01) :59-65.

[4]罗慧, 谢璞, 俞小鼎.奥运气象服务社会经济效益评估个例分析[J].气象, 2007, 33 (3) :90-94.

[5]潘进军, 段欲晓, 马晓青, 等.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气象服务满意度评估[J].气象, 2011, 37 (11) :1409-1411.

[6]吴林荣, 罗慧, 鲁渊平, 等.2011年陕西决策部门气象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陕西气象, 2011 (4) :33-35.

[7]吴彬贵.2008北京奥运会天津赛区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分析[J].气象软科学, 2009 (01) .

省级气象 篇4

近年来, 信息网络已经遍布和渗透在全省气象现代化体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 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是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支撑, 是现代气象业务的中枢和纽带。作为全面实现全省气象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气象信息网络的基础支撑作用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当前江西省气象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省防灾减灾科技中心新大楼各相关业务系统的设计和建设, 笔者通过对新大楼网络系统方案设计中采取的一些总体思路进行总结, 探讨在系统设计中的相关设计理念和方法。

1、设计原则

1.1 架构通用性、预见性和可扩充性

省级气象信息大楼网络系统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就是规划时系统架构需满足现代气象业务可持续发展需求, 设计必须具备一定的架构通用性和前瞻性, 对于可预见的发展趋势, 网络架构必须从当前设计中给予充分考虑, 并提供无须进行大的改变而能适应未来5-10年网络升级的通用架构, 最大限度保护投资, 获得总投资成本优势。

目前, 网络向多平台、多协议、异构型网络共存方向发展, 其目标是将不同操作系统的终端、不同网络类型连成一个可协同工作的网络系统整体, 所以大楼网络系统设计所选网络设备的通信协议要符合国际标准, 而并不是一味追求高配置、高速率, 在保证网络先进性的同时, 选择具有良好扩展性和升级能力的网络设备, 为今后系统的继续升级、扩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需考虑以下几点:

1.1.1、选用具有良好开放性的网络协议和平台, 易于今后的扩充和升级。

1.1.2、系统采用结构化布线, 并在汇聚/接入层分别利用三层/二层交换机组网, 可方便地通过端口级联、插板扩充以及设备堆叠等方式满足网络系统内部信息点的增加, 并今后还可根据气象业务发展需要, 通过更换高配置的交换机来继续提高网络的传输速率。

1.1.3、针对新大楼网络系统信息流的特点, 网络拓扑设计可采用树型结构, 交换机的速率和其他性能总体上由高到低, 方便今后高一级的设备被更高性能设备取代后, 此设备可降级使用, 方便利用已有设备资源。

1.1.4、通过网络管理、漏洞扫描、补丁分发等各种系统管理软件, 可实现从内网中某一点对全网的网络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以及信息服务软件的更新和升级。

1.2、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整个网络系统必须具有高安全性和一定程度的冗余。由于目前大多数省级气象信息网络仍是以逻辑隔离为主, 物理隔离为辅, 新大楼网络系统与互联网之间仍会进行数据交换, 所以, 建立高可靠、双核心、双路由的省级核心网络安全及信息安全防范体系就显得尤为关键。

1.3、可维护性和可管理性

省级气象信息新大楼网络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其建成后的网络维护和管理十分关键, 直接关系到整个网络能否稳定而可靠的运行。在网络架构设计时除需采用统一、成熟、可靠的建网模式, 在绘制结构清晰的网络拓扑图之外, 还需建立和规范全网的运行管理系统, 实现网络资源的统一监控、管理和调度, 为网络高效运行管理提供分析和决策依据。

1.4、设备兼容利旧性

在新大楼网络系统设计中, 需要考虑到对现有业务系统的兼容性, 兼顾新旧系统的升级过渡, 并充分利用原有系统的成功经验, 确保业务的稳定运行;对老大楼网络系统中购置年代较新、设备性能较好的核心设备可采取在新大楼中降级使用的合理利旧策略, 以最大可能节省项目投资。

2、网络架构布局设计

通过对省局各业务应用单位和机关处室的广泛调研, 逐一分析各单位网络应用需求, 本着务实、节约、高效原则, 笔者对新大楼网络系统的整体规划采取的总体设计策略是:高可靠的设计思想融合在结构设计、路由设计、应用服务设计的各个层面;针对业务网络应用需求实施全模块划分若干功能区设计;依照各区域特点对整网划分成三层或二层体系结构。

2.1、网络分区设计

省级气象信息大楼网络系统应合理划分网络区域, 明确各分区边界防护, 有利于故障排查和系统维护。一般来说, 根据不同的省级气象业务应用需求划分为以下主要功能区:基础业务区、数据中心区、办公接入区、网络运维区、外联接入区、广域网接入区 (又称宽带网接入区) 、互联网接入区和视频会议中心, 这其中有些功能区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经费条件进行合理的逻辑合并。如图1所示。

2.2、网络分层设计

系统设计中需对省级新大楼网络系统平台层次结构划分出清晰的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三层结构 (在特殊区域, 汇聚和接入层可扁平化设计) , 才能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健壮性和可扩展性, 以适应气象业务的不断发展。如图2所示。

2.2.1 核心层

核心层构成了整个省级数据高速交换的核心, 为各个功能分区提供高可靠、高稳定和支持快速愈合的第三层接入服务。省级气象的业务应用特点决定了网络核心层设计在具备大业务流量承载能力的同时, 还需具有高可靠性和必要的冗余度。为保证网络的可靠性, 核心层应采用两台具备万兆业务流量承载能力的支持多架构和核心部件冗余的高端框式三层交换机。

2.2.2 汇聚层

汇聚层既是省级局域网各功能分区的交换核心, 又提供各分区内部接入层的汇聚, 作为各分区对外连接点, 集中实现接入控制和安全控制。每个网络功能区域相对应一个汇聚层区域, 根据每个汇聚层区域业务重要程度, 可以采用一台或两台汇聚层交换机。省级局域网根据每个网络功能区域划分出相对独立的汇聚层区域, 根据所承载业务的重要程度和规模大小, 汇聚层内部区域可独立设计自己的结构, 将汇聚、接入层分开, 也可采用扁平化结构设计将此两个区域合并。

2.2.3 接入层

接入层位于各网络分区主机和服务器的接入点, 具有高密度的接入能力, 支持基于主机端口的访问控制, 并针对接入的数据流进行标记工作, 便于传输过程中逐级实现针对流量的Qo S控制策略。省级气象信息大楼网络系统的接入类型分为无线接入、有线接入和基于互联网的VPN拨号接入。有线接入可实现局域网内的IP与MAC绑定, 有效防止局域网内的ARP攻击;无线接入则可通过无线控制器的用户认证、传输加密、安全策略控制等多种方式提高局域网内无线用户接入的安全性 (新大楼应要求只能采用无线瘦AP进行统一管理) ;VPN拨号接入可通过SSL VPN接入设备划分用户区域, 根据用户名和密码的不同分级别提供访问不同内网资源的权限。

此外, 在最常见的48口和24口接入交换机的选择时, 笔者认为如在数据量相对较小的办公接入区, 可选用密度更高的48口全千兆接入交换机, 以节约IDF设备间网络机柜的空间和接入设备的购置经费;但作为可能存在较大量数据交换的业务接入区, 接入设备则建议采用24口全千兆接入交换机, 以有效减少接入交换机的上行口瓶颈和减少单设备突发故障时的业务影响面。

2.3、网络物理设备部署

省级新大楼网络系统中的网络设备应该总体上按照网络设备和应用主机之间就近接入的原则。由于性价比最高的双绞线只有100M以内有效传输距离的限制, 如需尽可能多采用此线缆进行网络接入连接, 则离大楼主机房较远的终端信息点, 最佳连接方式是通过最近的楼层IDF间接入到网络当中。为了提高IDF间接入设备的利用率, 可以考虑2-3个楼层配置一个IDF间, 在重要的区域还可采用双汇聚、双链路上行的部署方式。骨干核心交换机必须放置在安装了精密空调的主机房, 并尽量放置在不同的机柜中, 保证核心交换设备电源通过不同路的市电线路接入, 为保证后期维护管理的便捷, 两个机柜不应距离太远, 最佳方法是并排部署, 也方便后期核心交换设备通过多模光纤线实现虚拟化部署。

3、网络布线系统设计

新大楼网络布线系统是气象智能化楼宇建设数字化信息系统的网络基础设施, 连接线缆作为传输信息的介质, 材料的合理选择既决定了大楼内部气象信息传输的效率, 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大楼网络系统建设的资金投入。

在综合系统布线中, 双绞线的单位部署成本最低、但传输距离近 (≦100M) ;多模光纤部署成本和传输距离 (≦500M) 中等;单模光纤部署成本高、传输距离远 (≦10KM) 。网络布线由于是隐蔽部署, 后期改造非常困难, 因此其前期规划非常重要。按照国际布线标准ISO11801规定, 布线系统的期望寿命至少为10年, 作为一种长期的基本投资, 综合布线应充分考虑网络的潜在需求和布线系统的发展。在网络布线系统中, 考虑到水平布线距离相对较近, 走向复杂, 且光纤方式成本高, 气象部门也无使用屏蔽线缆 (屏蔽双绞线费用远高于同速率的非屏蔽双绞线) 的明确要求, 因此同一楼层内部的水平布线可采用性价比较高的六类非屏蔽双绞线;在新大楼楼层间由于传输距离稍远, 因此干线 (垂直) 布线采用价格适中的多模光纤线连接;而在园区网的楼宇间由于相隔距离较远, 则需采用传输性能最佳的单模光纤线进行连接。结合当前省级气象信息新大楼“万兆核心、万兆汇聚、接入千兆”的网络带宽普遍要求, 垂直子系统和楼宇子系统应采用万兆连接。

此外, 由于气象业务应用的特点, 核心交换机和数据中心交换机之间还可采用多链路捆绑的方式, 提高链路可靠性的同时, 还增加了链路的带宽。

4、网络安全设计

省级新大楼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应当从“网络基础设施保护”和“区域边界保护”两方面考虑, 前者主要是交换机和路由器, 无线AP点和无线控制器等物理设备的部署和安全策略的设定, 后者则是防火墙、入侵防御、流量控制、VPN等安全控制设备的架设和配套使用。

省级新大楼网络系统的安全设计分为两个层次:设备级安全和网络级安全。

设备级安全是指省级局域网中的网络专用设备及相关辅助设备必须采用经过公安部、工信部等权威部门认证的设备。网络级安全则通过网络基础设施在提供连通性服务的基础上所增值的安全服务, 在网络平台上直接实现这些安全功能比采用独立的物理主机实现具有更为强的灵活性、更好的性能和更方便的管理, 设计应包括:进行网络设备和用户接入认证、授权和审计, 以防止非法的接入;进行传输加密, 以防止信息的泄漏和窥测;进行安全划分和隔离, 以防止非授权的访问等。

由于安全设备是串行在重要的网络设备之间, 目前众多的安全设备不具备故障绕开技术 (Bypass功能) , 如果网络数据通信设备采用了双设备的方式, 安全也应当考虑设备冗余部署, 避免网络中出现单点故障;此外, 在考虑设备可靠性的同时, 还应当充分考虑安全设备的接口和性能问题, 避免出现数据传输的瓶颈, 因此串行部署的安全设备还要考虑接口带宽和吞吐量性能等因素。例如:对数据中心区边界区则必须高性能双台万兆防火墙冗余部署, 并且采用虚拟化冗余的网络设备必须采用同一品牌。当然, 并不建议所有不同类别的安全产品全部采用同一品牌, 因为底层技术都一样 (通常同一厂商的安全产品操作系统是一样的, 开发平台是一样的) , 如果黑客攻破了某一类产品, 那么同一品牌的其他类产品也很容易失去防护。另外所有安全设备需要提供日志输出功能, 便于安全管理设备集中采集日志, 进行统一存储、分析, 以及安全事件报警。

5、网络管理设计

考虑到省级气象部门大楼网络系统建设经费一次性投入有限, 省级新大楼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可以在加强网络平台综合管理水平的基础上, 采取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渐搭建一个覆盖省级气象信息大楼网络系统的网络安全监控管理平台, 实现全网统一、集中监控管理。网络安全管理软件应能实现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和日志管理等五大功能。网络管理人员可以直观的从管理平台看到所有被监控系统的当前运行状态和服务状态。

加强对网络数据流的监视, 利用网络设备自身的七元组数据流统计, 进行集中的统计、收集和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同时, 在依靠具备以上功能的商用网管软件的同时, 还需加强基于开源软件的自主开发, 能够结合网络层次结构对网络设备进行层次化的监视布局, 对业务系统依赖的底层网络资源情况能够形象和直观地展现。

6、结语

笔者通过对在江西省级气象信息新大楼网络系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 提出以上设计思想进行探讨。目前, 新大楼网络系统的设计已经完成, 系统实现也即将展开。在今后新大楼网络系统建成后, 无论是对使用者还是网络管理员而言, 其管理理念也需要随之改变、更新和完善。俗话说“三分建设、七分管理”, 随着新大楼网络系统业务应用的逐渐展开, 相信不久, 针对如何管理和安全使用新大楼网络系统将成为下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摘要:本文从省级气象信息网络系统的业务应用需求出发, 结合在江西省防灾减灾科技中心新大楼网络系统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 对系统的设计原则、架构布局、布线设计、安全设计和网络管理设计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从构建结构合理、集约高效、功能完备、稳定可靠的省级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出发, 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前瞻性的技术展望。

关键词:信息大楼,网络系统,架构布局,网络布线,安全设计

参考文献

[1]陈晓宇, 王晓明, 孙鹏.浅谈广东省气象局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部署[J].广东气象, 2004, (3) :37-39.

[2]汤宁, 汪华, 易丁.贵州省气象局大院网络结构浅析[J].贵州气象, 2005, (B12) :62-64.

[3]周琰.骨干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探讨[J].气象科技, 2006, (B09) :65-68.

[4]杨晓鹏.辽宁教育电视台网络安全建设[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8, (4) :69-72.

[5]熊雄, 熊凌云, 刘小刚等.江西省气象局信息网络安全探讨[J].科技广场, 2010, (7) :68-70.

[6]宋文文, 龚文涛.基于核心冗余的核心层网络架构设计[J].信息技术, 2013, (1) :166-169.

省级气象 篇5

关键词:应用气象学,实验室,开放,实验教学模式

一、应用气象学实验教学中心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 省部级重点学科, 设有应用气象学、城市气象学两个博士点和硕士点, 该专业在我国高校同类专业中设置最早、教育层次最高、在校学生人数最多。应用气象实验教学中心前身是成立于1960年的农业气象实验站, 2009年10月获批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 2011年12月通过了江苏省教育厅验收。应用气象学是一门实验性强、应用性强、发展速度快的科学, 主要依靠探测手段的革新来推动理论分析计算, 没有相应的先进仪器设备, 就不能有理论创新, 因此实验实习教学在应用气象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建设应用气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过程中, 中心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为提高我校气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现代气象科研及业务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二、建设期间开展的主要工作

1. 完善实验中心的仪器设备, 优化资源配置。

为优化实验中心的资源配置, 中心建立了专门的调研小组和论证小组, 对实验中心的仪器购置方案进行反复修订。建设期间, 实验中心在中央和省财政支持下, 购置了一大批应用气象学专业急需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其中既有满足大学生实践创新所需的高精尖仪器设备, 如CO2同位素分析仪、CO2/CH4/H2O分析仪、涡度相关通量观测系统、地物光谱仪、人工气候箱等, 也有本专业基础的教学仪器设备, 如小气候观测站、便携式土壤水分测定仪、手持式气象计、通风干湿表等。在仪器设备的配置上, 参考了近几年中心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 增加了应用气象学专业常规教学用仪器设备的台套数, 以减少每个实验小组的人数, 有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 还新增了对部分性能好、使用率远超出额定机时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购置。采购方案实施后, 进一步改进了中心的资源配置情况, 缓解了教学仪器设备台套数不足的困难, 解决了部分大型仪器设备超负荷运转的问题, 为实验中心的进一步开放奠定了基础。

2. 改善实验室和试验地环境, 搭建一流的实验平台。

建设期间, 中心的实验室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实验室环境整洁, 通风照明良好, 水、电管道布置合理规范, 实验室的操作室、仪器室、准备室等按要求分开设置, 加强了安全保卫措施, 配备了消防安全设施, 装配了规范、完备的安全警示标志, 为实验室安全、有效运行提供了保障。试验用地面积从建设前的18亩增加到45亩, 新建了水肥控制试验场、人工智能试验温室、华东干旱联合科学试验基地等几个大型的试验场地, 不仅为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同时也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奠定了基础。

3. 健全激励机制, 提升实验师资队伍素质。

建设期间, 中心进一步明确了实验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和职责, 建立了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政策激励机制。2011年, 学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人事处联合出台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验室人员定编管理暂行办法 (试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验室人员工作考核积分暂行办法 (试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验室人员考核暂行办法 (试行) 》等文件, 开始对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进行量化考核, 对原有的定性考核办法进行了量化和补充, 以全面评价实验室人员的岗位职责履行情况。中心组织实验室人员认真学习了上述文件, 并根据本实验中心的具体情况做了进一步安排和部署, 对中心的各项工作进行了更明确的分工, 要求每个实验室人员对照考核要求, 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改进工作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 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心鼓励实验教师攻读学位, 每年由学校提供资助向国外派出3~4人做博士后或访问进修, 鼓励并资助教师参加国内有关学术会议、教学成果交流会议。贯彻执行学院《关于对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的规定》的政策, 给每位不满3年教龄的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 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指导, 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不定期地选派一些教师参加大型和精密实验仪器的操作培训和讲座, 加强与兄弟院校以及仪器厂家的交流,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能力。通过几年的建设, 应用气象实验教学中心已经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教师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教研项目, 获得了省级优秀成果奖, 被评为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师积极与气象部门、业务单位合作, 指导学生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活动, 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

4. 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中心积极组织实验教师进行实验技术、实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讨论研究, 鼓励教师和实验人员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 对传统的实验项目加以精选、改进, 形成系列性的技能训练模块, 开发新的实验项目, 改进原有的实验方案, 优化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重, 建立了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 即基本型、提高型 (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 和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中心在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 合理利用第二课堂, 新建了5个校外实习基地, 拓展了实验教学的空间和途径, 为更好地实施“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中心注重引入新的实验技术和手段,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锻炼学生的意志。每年组织一些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独立撰写并发表科研论文。

5. 推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和渗透, 促进教学成果产出。

中心积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申报省级、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及实验室开放项目, 建设期间共获得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8项, 省优秀本科论文二等奖1篇, 校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10余项, 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10项, 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0余篇, 自编实验教材和讲义5本。制作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6门。中心号召广大教师从三年级学生中选拔部分品学兼优的人才, 通过大学生科创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节假日兼职助研、贫困生帮扶、课外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 尽早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由浅及深地开展试验研究, 从协助准备实验到独立开展实验, 从被动接受新知识到主动探索新知识, 并最终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近两年以来, 已有三十多名大二和大三年级学生加入了教师的课题组, 从事应用气象相关的试验观测, 这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能有效促进教学成果的产出。

6. 加强实验中心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 提高实验室开放水平。

针对实验中心信息化和网络资源建设相对薄弱的问题, 中心领导组织相关教师学习了其他优秀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 对照找出本中心信息化管理及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并讨论制定了详细的修改方案。方案明确了以下几方面整改措施: (1) 简化现有的实验室开放申请页面, 实现申请、批准等程序都在网上完成, 不需要经过纸质的签字审批。 (2) 对中心现有的大型仪器设备, 全部进行开放, 网上提供大型仪器设备的培训教材, 要求每个申请者自学相关理论知识, 并进行在线测评, 达到一定标准后才能申请参加大型仪器操作培训, 经实际操作培训合格的申请者, 才能独立使用该仪器设备。 (3) 中心根据大型仪器设备开放申请情况, 不定期举办大型仪器设备培训班, 培训通知在中心网站上进行发布, 以便使申请者有机会系统学习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 (4) 根据教学、科研计划和开放项目的申请情况, 每个月末对下一个月的各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计划进行统计汇总, 并在中心网站上公布, 以便申请者及时了解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状况。建设期间, 实验中心循序渐进地实施了以上整改措施, 并结合这些措施对网站结构和内容进行优化, 实现了实验中心运行、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和网络化。

三、未来发展的思路

1. 继续优化实验中心的硬件配置, 根据仪器的使用效率及使用性能及时调整实验室年度仪器采购方案。

2. 加大对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力度, 鼓励教师积极申报

国家留学基金、省留学基金、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国际合作办学等出国学习项目, 严格执行实验室人员量化考核办法, 建成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秀的师资队伍。

3. 继续探索适合专业特色的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 深

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广度与深度, 加大实验中心开放的力度。

4. 集中优势资源, 培育优秀的教学成果和学生自主创新成果, 增加实验中心的教学成果产出。

5. 与时俱进,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实验中心的网络化、信息化教学管理环境。

参考文献

[1]梁迎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 (2) :222-224.

[2]司佑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29 (3) :123-126.

省级气象 篇6

该项目的完成能够使值班人员的记录变得简单化、科学化, 降低了值班人员的劳动强度;使管理人员对值班员和台站的传报资料统计起来更简便化、数字化, 提高了管理效率;使值班的自动化程度大大增强, 提高了工作效率。

1 系统总体设计

我省气象信息系统已经有完善的监控制度和监控流程, 需要根据现有的制度和流程制定符合我省运行监控特点的电子值班日志, 使值班日志的填写、查询、报表、故障手册功能都能适应我省现有的情况, 并能够根据业务的不断发展进行扩展。

1.1 系统体系结构

本系统要完成的主要功能包括:值班日志的填写、查询、报表形成、故障手册的编写等功能, 不仅供值班员使用, 还需要能够让管理人员查询使用, 同时其维护成本及故障率要尽可能低, 因此系统采用B/S结构。

1.2 系统技术路线

系统使用完全免费的Linux+Apache+Mysql+Php (LAMP) 搭建网页服务器和数据库实现, LAMP具有Web资源丰富、轻量、快速开发、维护简单等特点, 因此无论是性能、质量还是价格都是本系统的首选平台。

2 系统功能与实现

系统的功能实现要根据我省气象信息运行监控值班的特点进行设计, 既要根据现有的值班和业务流程进行设计合适的值班日志系统, 又要根据监控业务的发展和电子值班日志系统的特点增加防篡改、制作报表、故障手册查看等功能, 如图1所示。

2.1 实现无纸化值班

记录包括交接班、日常值班遇到的各种情况处理过程、记录缺报、催报记录等内容, 同时管理人员和值班人员可以随时查询现有值班情况、缺报情况、催报记录等, 方便进行业务总结和管理。该系统能够根据业务的实际发展进行扩展, 适应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

2.2 值班记录防篡改

防止值班员随意篡改值班记录, 管理员修改值班记录的, 也要记录修改内容, 保证最后形成的值班记录是值班情况的真实反映, 更好地帮助管理人员查看真实的值班情况。为实现此功能, 将用户分为值班员、业务管理人员和系统管理员不同级别, 并赋予不同权限, 如表1所示。

2.3 每月形成值班报表

用于业务质量统计和值班情况统计, 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统计结果查看每月每个值班员的值班情况, 每个站的缺报情况, 可以及时发现值班和传输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

2.4 形成故障处理手册和业务学习手册, 供值班人员学习参考

运行监控的工作比较繁杂, 可能遇到各种问题, 因此需要值班员及时总结并共享值班遇到的问题及有效的处理方法, 通过共同编辑的故障处理手册和业务学习手册, 可以实现问题的及时记录和解决方法的及时总结, 有效的提高故障处理效率, 有利于新上岗人员尽快学习掌握值班要领, 减少学习时间。

3 总结

省级气象业务运行监控电子值班日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实现了无纸化值班, 能够记录日常值班内容, 实现值班日志的防篡改功能, 保证值班日志的真实性, 加入了值班报表查询和统计功能形成故障处理手册和业务学习手册, 便于管理人员和值班人员可以随时查询值班情况, 及时进行业务总结和管理, 提高了工作效率。

摘要:本系统根据我省气象信息业务运行监控的现状和特点, 实现了适合我省现状的电子值班日志系统, 可以提供我省信息运行监控实况、值班报表和学习手册, 便于气象管理和业务部门进行业务总结和管理。

关键词:电子值班日志,LAMP,信息业务

参考文献

[1]张金鑫, 刘松, 刘兴丽.省级气象报务电子值班日志业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黑龙江气象, 2012, (6) .

上一篇:小学数学中的情境教学下一篇:物流产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