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专业示范群

2024-08-31

省级专业示范群(精选3篇)

省级专业示范群 篇1

职业技能大赛一方面检验着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展现着职业院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娴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像杠杆一样“撬动”了职业教育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我学院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群被确定为2014年度山东省技工院校省级专业示范群,专业群全体成员积极探讨,将技能大赛工作与专业群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有机结合,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一、将技能大赛项目与专业建设有机融合,促进专业群建设的不断完善

通过进行技能大赛项目的内涵分析,并按照人社部专业设置与就业岗位有机结合的原则,将“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对接“电气安装与维修”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两个项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对接“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和“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两个项目。通过一个或多个专业与一个或多个技能大赛项目实现精准对接,推动以电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专业群的形成。

二、将技能大赛项目与基地建设有机融合,促进基地实践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学院电气工程系实践教学设备实现了普通学生四到五人一组的水平,增加了很多新的设备,其中包括电气安装与维修实训考核装置、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实训装置、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装置等。学院电气工程系实训室不仅完成了技能大赛项目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组织重点培养学生在集训室完成强化训练,技能大赛的积极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将技能大赛项目与课程改革有机融合,促进模块化课程的不断迭代

(一)根据技能大赛项目任务综合性的特点,合理分解形成单项技能

秉承单一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的规律,合理形成技能模块,并将其融入相关课程,重新设计、组织和序化相关教学内容,实现技能大赛成果向本专业教学领域转化。如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涉及机械部件的安装、电气的安装与调试、气动系统的装调、PLC编程与调试、机电设备的联调等技能,通过开设钳工训练—电拖训练—气动技术—PLC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装调等模块,构建课程体系,实现了技能大赛项目课程和日常教学的有机融合。

(二)以技能大赛项目课程相关的内容为重点,开展课程和资源建设

如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大赛项目课程标准》相结合,分析整理多年来积累的“电气安装与维修”以及“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大赛项目的各类题型与解题方案,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原则,整合相关知识与技能,精心设计项目任务书,应用于“电气控制工艺与技术训练”与“单片机应用技术”等课程;以技能大赛项目设备为载体,以技能大赛核心技能依据、技能大赛系列丛书为参考,开发出版基于项目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电气安装与维修》4本一体化教材;开发一体化教学资源建设,选取优秀教学资源参加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示范课、专业课微型课教学比赛。《色环电阻识别》《空气阻尼式时间继电器结构》获得专业课微型课教学一等奖,《时间继电器结构与原理》获得一体化课程教学示范课三等奖,不断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三)引入技能大赛的评价方式,完善多元评价体系

电工电子类项目技能大赛的最后均有学生对所完成作品的自我分析过程,根据这一特点,目前学校的技能训练类课程实施时均增加了一个学生自我表达任务完成情况的环节,并将任务书的阅读等内容融入评价指标,完善了多元评价体系。

四、将技能大赛项目与校级技能竞赛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将校级技能大赛项目与国家、省级技能大赛项目有机对接,通过每年举办的校级技能大赛,为学生打造了展现自我、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校园文化平台;通过企业联办,将技能大赛与校企合作办学相结合,加强了与行业的联系,强化了专业教学服务社会需求的力度;各专业通过建立多层次专业技能社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把大赛项目结合省级专业群内涵建设的方方面面,分解、融合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使技能大赛这一制度设计和重要形式,惠及全体学生,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更实在的作用,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余立强,陈厚桥,徐浒,等.基于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的职业素能培训实践与研究[J].教育教育教学论坛,2013(22).

[2]黄河清.“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中的研究[J].智富时代,2015(S1).

省级专业示范群 篇2

一、合作社基本情况

××县××柑桔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0年

11月,是一个专门从事柑桔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有社员116户,联系桔农4000多户,有柑桔基地2.2万亩。

合作社生产的“××牌”柑桔,先后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wgh-03-00308),绿色食品认证(cb-18-0404180422a),有机产品认证(cofcc-r-0707-0130);2005年、2008年连续两届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入选为“中华名果”;2009年又被评为“中国十大名桔”。合作社2003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先进单位;2005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先进单位。

“××”柑桔主要销往哈尔滨、沈阳、乌鲁木齐等三大城市的210多个县、市、区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加拿大等国际市场。目前在哈尔滨市、沈阳市、乌鲁木齐市有自己的加工厂房,流水作业线。近几年每年外销柑桔15000吨左右,成立9年来,已外销柑桔80000多吨,为桔农增收过亿元。

二、示范社建设工作情况:

(一)加强了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一是专门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联系副主任、县农村办主任、县经管局局长任副组长,15个相关单位的分管负责人为成员。二是明确了工作责任。县政府办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2009年为民办实事工作的通知》(安政办发200970号),明确县经管局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点建设的主要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扶贫局为相关责任单位。三是加强了检查督促。3月10日至11日,××县长亲自到××柑桔专业合作社进行检查指导。7月15日,县政府召开了为民办实事督办工作会议,县长××、常务副县长××对如期如质完成实事建设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9月27日,县政府办组织县经管局、县财政局、县扶贫局、县移民局等单位到该合作社召开了现场督办工作会议。分管县长多次对合作社的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四是加强了工作指导。县经管局作为实事承办单位,切实加强了指导,重点是指导该合作社制订实事建设工作方案,完善章程,健全制度,规范运作,为桔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带动和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又好又快发展。五是安排了专项扶持经费和必要的工作经费。县财政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该示范合作社建设安排了专项扶持资金和工作经费30000元。

(二)改善了办公条件。今年4月份,该合作社在柘溪镇开发区租用了160平方米房屋作为办公场地,重新制作和悬挂了《××县××柑桔专业合作社》、《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县××柑桔专业合作社》等牌子。花了5万元重新进行了装修布置,添置了办公桌椅、会议室圆桌,购置了电脑等办公设施,布置了综合办公室、财会室、理事长室、会议室等规范的办公室。合作社章程、各项制度、理事会名单、监事会名单、合作社社员名单、“××”牌柑桔生产网点、销售网点图等全部上了墙。同时,还对合作社历年来所获各级政府的奖牌进行了整理、陈列。

(三)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民主管理制度。重点完善了理事会、监事会等管理机构,调整了一名副理事长和监事长,使合作社机构班子工作能力更强、组织能力更强、为民服务的理念更强,更受社员群众的欢迎。

二是建立和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建立、完善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制度,把盈余返还额提高到了可分配盈余总额的60%,尽可能让社员增加收入。

三是建立和完善生产安全制度,重点修正了《××柑桔种植技术规程》,建立了社员生产全过程安全记录,强化了产品质量追踪问责。

(四)开展了优质服务。

1、举办了技术培训班。聘请柑桔专家刘干生等近十名技术人员,分成四个技术服务组,在全县柑桔主产区开展技术培训,共办班9期,培训桔农18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多份,极大地调动了桔农种桔积极性。为“××”柑桔高产、优质提供了有力保障。

2、开展了柑桔重大病虫防治。从5月中旬开始至7月中旬,合作社安排专人为柘溪库区8个乡镇场的桔农配送药液5万余斤,有效防控了柑桔重大病虫害特别

是大实蝇的发生和为害。

3、加大了新品种的研发工作力度。今年以来,合作社加大了“××1号”和宫川新品系的研发繁育工作力度,在烟溪镇卧龙村建起了30亩××柑桔苗圃,嫁接新品系种苗20万株,年底可优惠提供给桔农,将扩大柑桔优良品种种植面积2000亩。为推进库区柑桔品种更新打下良好基础。

(五)狠抓了项目建设。根据该

合作社的实际需要,我县向上级申报了柑桔良种—××ⅰ号及宫川新品系苗木基地建设项目。该合作社在烟溪镇卧龙村征地30亩,抓好了办公室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砧木40万株,该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年底可为桔农提供种苗20万株。

三、问题和建议

省级专业示范群 篇3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够完善

“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将重点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新岗位、新装备、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升,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服务面向必将不断调整,专业建设和改革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机遇。因此,如何把握专业发展的核心方向,进行专业动态调整,快速对接环保产业结构的调整。

1.2课程体系亟待优化

新时期环保工作要求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创新能力、 心理素质、较强专业技能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如何进一步发挥企业的积极性,立足行业,让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内容满足新时期环境监测能力提升的更高要求,与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提升要求无缝衔接。

1.3教学管理制度急需创新

学校与企业 “双主体、双平台”的合作机制,将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甚至工学融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因此,如何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1.4实训基地条件设施不足

“十一五”期间,国家投资了约62个亿用于环境监测实训基地条件设施建设,未来五年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实训基地建设将围绕着新设备、新技术、新标准,采用多种途径更新、 建设和完善。因此,如何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满足产业转型调整和技术创新要求。

1.5师资队伍国际化不够

《国家环境监测 “十二五”规划》强调: 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覆盖环境监测领域,与国际接轨的尖端人才。因此,如何通过技术升级、社会服务能力提升锤炼,打造一支省内领先、 国内一流、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教师队伍,对接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

2建设思路

针对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 突出一个核心,即紧贴人才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需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推进两项改革,即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 创新三项机制,即创新校企深度合作、基地建设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机制; 提升四大能力,即提升教师科研与社会实践能力、学生自主创新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专业示范与引领能力。

3建设目标

3.1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深入企业调研,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测评标准,定期开展专业测评,稳抓改革机遇,瞄准环保行业岗位需求,调整和充实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适应环保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要求的“行业引导、学院主体、企业参与”的以 “市场、岗位、技能”为坐标的专业动态调整和良性发展机制。

3.2深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环保职教集团作用,畅通合作渠道,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团组织等广泛合作、联合办学,形成多元办学主体,深化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2],增强办学活力,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效益。

3.3构建“三四三”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环保产业的调整与发展,优化 “工学结合、校企深度协作”的育人机制[3],构建校企社政合作下的 “三四三”人才培养模式,即,职业体验、实境体验和顶岗历练三个平台, “学生 + 学校 + 企业 + 社会”四位一体质量评价模式,毕业证、 职业资格证、素质拓展证三个证书。充分利用 “校中厂” 和 “厂中校”教学资源,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毕业生延伸培训机制,在订单培养的基础上,探讨 “订岗培养” 合作模式,使人才培养规格更具针对性。

3.4优化“工学结合”特色课程体系

树立 “工学结合、校企深度合作” 高素质人才的 “双主体”专业培养理念,不断优化、完善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相适应的课程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4,5],完善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机制,根据新增专业方向,构建基于 “三四三”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以能力为本位的特色课程体系。

3.5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健全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教师动态管理、奖惩激励等机制,完善 “校企共享,专兼结合”的教师培养、聘用与评价机制[6]。加强教师素质与能力培养,打造一支由30名专任教师和30名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科研能力、技术服务能力与环境监测相关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相融通的,在行业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素质、 高水平教师团队。

3.6建设四位一体实训基地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条件设施,新建、扩建生产性监测工作室和车间7个; 新建仪器分析仿真实训模块和环境监测仿真实训模块12个,环境应急监测演练场1个; 新建校中厂1个, 厂中校3个。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校企共建,资源共享,集 “生产( 技术服务) 、科研( 技术研发) 、教学( 人才培养) 与社会服务( 社会培训) ”于一体的共享型实训基地,实现基地建设的 “开放性、适应性、标准化”[7]。

3.7开发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

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以精品、核心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大学城空间建设为平台,整体开发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库。通过 “校校联合”、 “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大与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力度,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8],建设环境监测职业技能鉴定素材库,补充完善项目 ( 案例) 库,建设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远程培训于一体的共享型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教学平台。

3.8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深入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规律,创新与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开放运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学质量跟踪评价网络平台和信息管理网络平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9]。积极推行学分制与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在企业完成专业课程学分; 全面建立 “以过程考核为主体,职业技能考证为观测点”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 构建以环境监测能力强弱为核心的学生评价体系,以学生、企业和社会满意度为核心的教师评价体系。

3.9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

依托环保职业教育集团,实施 “三四三”人才培养模式, 保持在校生人数在750人以上,毕业生专业技能合格率100% , 对口就业率大于90% ,总就业率95% 以上。发挥专业优势,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技术服务和科研能力,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扩大服务规模和辐射范围。实现年均培训人数2000人以上,年均技术服务收入250万以上,年均科研 到账经费100万。

3.10充分发挥专业示范引领作用

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资源通过 “世界大学城”职教平台向全国开放推广。制订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标准等标准,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部门合作制订环保行业职业岗位标准和技术标准。指导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同类专业建设。强化专业特色,充分发挥专业在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科研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省内外相关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4结语

经过三年建设,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将成为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深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 “三四三”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工学结合” 特色课程体系,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 “四位一体”实训基地,开发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充分发挥专业示范引领作用的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示范性特色专业。

摘要:经过三年建设,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将成为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深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三四三”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工学结合”特色课程体系,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四位一体”实训基地,开发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充分发挥专业示范引领作用的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

关键词:环境监测与评价,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姚运先.定准培养目标搞好专业建设[J].职教论坛,2004(22):21-22.

[2]申少华,刘和秀,曾坚贤,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改革与建设之路——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J].广东化工,2014(15):265-266.

[3]方晖,邓益群,彭凤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3-55.

[4]彭娟莹.工作过程导向下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时代教育,2014(5):224.

[5]赵根成,方晖.关于高职环境监测概论课程考核改革的几点做法与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9):167.

[6]罗瑛,方晖.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环保类专业师资建设为例[J].管理观察,2014(30):140-141.

[7]申少华,彭青松,刘爱华,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作现状及建设思路研究[J].广东化工,2014(18):191-192.

[8]申少华,周虎,曾坚贤,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改革与建设初探[J].广州化工,2014(19):172-173.

上一篇:二胡演奏员论文下一篇:兴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