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专业群(精选4篇)
财经专业群 篇1
摘要: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主要要素之一, 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 也是专业特色和成果的重要体现。本文结合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 对财经专业群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作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会计,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模式构建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专业群以会计电算化为主体, 物流、“营销+国贸”为两翼。 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于泰1994 年开办, 1997 年招收会计单招学生, 1998 年招收高职普高学生, 2012 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院级特色专业验收, 至今已有20 年专业办学历史, 16 年高职办学历史, 包括会计电算化普专、单招和金融三个类别。会计电算化现建有江苏省精品教材1 部, 参编1 部, 学院精品教材3 部, 主编核心课程教材十多部; 建有学院精品课程2 门, 分院立项2门;教学资源库先后获得学院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专职教学团队获多项奖励。在多年办学实践中, 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等方面加强研究与实践, 大胆尝试, 务实推进, 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一、“三个三”的人才培养理念
会计电算化专业在办学中逐步形成了“着眼三业、注重三强、紧盯三证”的“三个三”的人才培养理念。 着眼三业即关注就业, 给学生提供一些会计岗位及关联岗位信息, 让其毕业后 (近期) 顺利就业;成就事业, 为学生的职业升迁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未来 (中期) 拥有稳定的事业;鼓励创业,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条件成熟时 (中、远期) 可以自己创业。 注重三强即强化职业素养、强化专业能力、强化职业能力, 让学生具备讲诚信、肯吃苦的基本职业素养;能核算、会管理, 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善沟通、懂经营, 具备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紧盯三证即职业资格证书、学历毕业证书、职业核心能力证书;让学生取得毕业证书与会计从业资格等证书, 同时通过职业核心能力证书的考核过程, 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 更好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变化。
二、“双证融通、三方联动、四阶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专业教学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及综合职业能力为中心, 逐渐形成了“双证融通、三方联动、四阶递进”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围绕双证融通的目标, 推行“双证书”制度, 即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制度, 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在“双证融通”基础上, 建立了“三方联动”模式, 即由行业协会与中介机构 (含中小企业工商联合会、 内审协会、事务所、代记账公司等) 、中小企业 (工商、金融等各类企业) 和学校代表组成的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 在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指导下, 聘请中小企业财务负责人、会计师等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 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实行课程双负责人制, 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双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教学组织与评价五个方面共同推进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三方联动”的基础上,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形成“四阶递进”的培养过程:第一阶段 (第1 学期) 通过企业认知实习、 会计从业资格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 (第2-4 学期) 通过大量理实一体课程、单项实训对学生进行岗位单项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 (第5 学期) 通过会计综合实训、在校内安信代记账分公司以助手身份跟岗、 轮岗对学生进行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四阶段 (第6 学期) 通过到企业工作的方式、以学习为目的进行顶岗实习、预就业, 通过校企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培养企业满意的人才。 四阶递进的管理的重点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建设和企校共同完成实习管理两个环节。
三、财经类专业群人才共性特质
一般认为, 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无论从服务领域还是工作过程看, 财经专业群均具有广泛的关联性, 培养人才具有大量共同的特质。 市场调研与多年毕业生跟踪表明, 我院财经专业群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对财经类各类专业首岗人员需求具有许多共同点, 各专业升迁岗位也有许多共性要求。
“讲诚信、肯吃苦”成为中小企业对各类人才职业素养最普遍的要求, “善沟通、知财务”成为财经类人才基本的职业岗位基础要求, “精核算、精营销、精外贸、精物流”成为各岗位对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 “会管理” 成为各专业毕业生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 快速成长进入升迁岗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 财经专业群人才特质的共同点是“讲诚信、肯吃苦、善沟通、知财务、会管理”, 这是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专业群的协同共性和特色显现。
四、“三位一体、分层递进”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充分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职业发展与行业、企业要求, 会计专业构建了“三位一体、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 “三位一体”强调适应岗位, 课程与岗位相对接;强调课证融通, 课程与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 “分层递进”要求课程模块顺序与学生认知过程相一致、与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相一致。
(一) 以就业为导向, 对接岗位, 课岗一体
会计专业课程模块应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合理组合形成专业课程, 安排专业模块与综合实践模块, 构建以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见表1。
(二) 以行业标准做参照, 对接职业证书、课证融通
职业资格证书是行业的入门证书, 也是从业人员业务水平的标志, 只有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够从事相应的工作。 在课程设计中, 根据资格证书的层次与考核要求, 尽可能将职业资格的考核内容与要求融入专业课程中, 同时鼓励学生一人多证, 见表2。
(三) 以学生职业认知为基础, 分层递进
会计课程模块由公共素质模块、职业平台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综合实践模块等组成, 见表3。
(四) 项目贯穿、三环紧扣, 构建实践教学系统
以项目为载体, 通过理论实践一体教学、校内外集中实训、顶岗实习三种形式, 构建了“项目贯穿、 三环紧扣”的实践教学系统。实践教学中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努力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 为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 “三位一体、分层递进”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符合行业、企业、学生的共同需要, 必将有助于会计专业内涵建设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强伟纲.对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3, (7) 下.
[2] .童章祥.高职商贸管理类专业群构建实证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06) .
[3] .顾京.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要素研究[J].职教通讯, 2012, (11) .
[4] .张国祥.美国职业群模式及高职教育专业群设置[J].当代职业教育, 2012, (11) .
[5] .张晓丽.高职院校服务专业群建设方案初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 (4) .
财经专业群 篇2
一、财经专业群的建设背景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泰职院”) 是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公办普通高校, 也是江苏省第一所冠以“职业技术学院”名称的院校。该院原有财经类专业十多个, 近几年随着学院专业建设力度和招生压力的加大, 专业整合提上了重要的位置, 学院先后停招了部分师资力量不强或招生形势不明朗的专业。进一步理顺专业发展思路, 构建财经专业群, 加强内涵建设, 充分发挥主体专业的辐射作用, 带动群内专业的共同发展、错位发展, 成为财经类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财经专业群的建设基础
财经专业群是泰职院院级重点建设专业群, 包含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物流管理专业, 核心专业为会计电算化。该院于1994年开办会计电算化专业, 1997年招收会计单招学生, 1998年招收高职普高学生, 2012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院级特色专业验收, 至今已有20年专业办学历史, 16年高职办学历史, 该专业包括会计电算化 (普专、单招) 、会计电算化 (金融) 三个类别。会计电算化现建有江苏省精品教材1部, 参编1部, 学院精品教材3部, 主编核心课程教材十多部;建有学院精品课程2门, 分院立项2门;教学资源库先后获得学院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在多年办学实践中, 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等方面加强研究与实践, 大胆尝试, 务实推进, 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三、财经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理念
财经专业在办学中逐步形成了“着眼三业、注重三强、紧盯三证”的“三个三”的人才培养理念。着眼三业即关注就业、成就事业、鼓励创业, 让学生毕业后 (近期) 顺利就业;未来 (中期) 拥有稳定的事业;条件成熟时 (中、远期) 可以自己创业。注重三强即强化职业素养、强化专业能力、强化职业能力, 让学生具备讲诚信、肯吃苦的基本职业素养;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具备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紧盯三证即职业资格证书、学历毕业证书、职业核心能力证书;让学生取得毕业证书与会计从业资格等证书, 同时通过职业核心能力证书的考核过程, 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 以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变化。
四、财经专业群课程体系的特征
财经专业群课程体系除具有一般专业群课程体系的特征外, 还具有财经类独特的特征。
(一) “平台+模块”是财经专业群课程体系外在形式的基本模式
“平台+模块”成为各专业群课程体系外在形式的基本模式, 财经专业群也不例外。通过平台完成专业群对应职业群所需岗位基础能力, 通过模块完成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能力。需要指出, “平台+模块”只是课程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 课程选取、组合是否合理, 只有从服务产业、职业岗位等方面深入分析才能够找到答案。
(二) 围绕核心岗位与群岗位共性构建群平台是群课程体系的基石
苏教高[2012]16号要求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特定“服务域”, 深入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共性与差异性, 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 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 形成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泰职院财经专业群主要面向财务、营销、物流、国际贸易等服务领域,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能在工商 (含外贸) 、金融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销售、物流、营销等工作,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泰职院财经专业群服务领域主要集中在物流、财务、销售 (含外销) 等领域, 涉及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处理, 无论是物流、营销或外贸均离不开财务结算, 财经专业群以会计为主线, 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链及主要课程分析如下表所示。
无论从服务领域还是工作过程看, 财经专业群均具有广泛的关联性, 培养人才具有大量共同的特质, 市场调研与多年毕业生跟踪表明, 该院财经专业群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对财经类各类专业首岗人员需求具有许多共同点, 各专业升迁岗位也有许多共性要求。
(三) 有机协同主体专业与两翼专业是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关键所在
专业群课程体系建立的关键在于如何协同好主体专业与两翼专业的关系, 明确专业群服务链岗位群及岗位工作过程, 将主体专业的优势资源与两翼专业合理协同, 两翼专业更好的与主体专业融合。如果不能做好两翼专业与主体专业的协同, 专业群课程体系便是形而上学、貌合神离, 与传统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无异, 不同学校相同专业依然趋同, 人才培养没有特色, 专业群协同优势便不能显现。不同职业院校的财经类专业群可以根据本地区、本校具体情况, 合理协同主体专业与两翼专业, 形成自己独特的群课程体系。
泰职院财经专业群以会计电算化为主体, 物流、“营销+国贸”为两翼。“讲诚信、肯吃苦”成为中小企业对各类人才职业素养最普遍的要求;“善沟通、知财务”成为财经类人才基本的职业岗位基础要求;“精核算、精营销、精外贸、精物流”成为各岗位对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会管理”成为各专业毕业生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快速成长进入升迁岗位的关键性必要条件之一。因此, 财经专业群人才特质的共同点是“讲诚信、肯吃苦、善沟通、知财务、会管理”, 这是泰职院财经专业群的协同共性和特色显现;“精核算、精营销、精外贸、精物流”是各专业人才的独特要求, 是各专业的专业特长显现。
(四) “情商+财商”是财经专业群课程体系与其他专业群的重要区别
财经专业学生未来服务对象不仅是物、更重要的是人。财经专业工作人员不仅要会做基本事务类的常规事项, 还要面对各类人员, 处理各类随机事项, 对学生灵活机动、应变创新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因此, 财经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中, 在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 要加强情商、财商的培养。通过情商培养, 提高学生控制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通过财商培养, 树立学生对金钱的态度, 提高获取和管理金钱的能力。良好的情商与财商, 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所在。
五、财经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
(一) 以有机协同为基础, 构建“共享、分立、互选”的模块体系
财经专业群课程体系构成如下:公共素质模块 (必修/共享,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基础能力) 、群基础平台模块 (必修/选修, 培养当代财经工作者的基本能力) 、专业核心模块 (必修/分立, 培养本专业职业首岗职业能力和升迁岗位能力) 、专业拓展模块 (选修/互选, 培养本专业职业升迁岗位能力、群内专业职业首岗职业能力) 、综合实践模块 (必修/分立, 培养本专业岗位综合职业能力) 。公共素质模块、群基础平台模块为共享模块, 考虑财经专业特点, 在财经通用管理课程的基础上, 增加人文素质修养及职业核心能力课程, 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专业模块与综合实践模块为分立模块, 培养学生职业岗位首岗及升迁岗位能力, 注重课岗一体、理实一体;专业拓展模块为互选模块, 进一步培养学生本专业职业升迁岗位能力, 同时培养群内其他专业岗位首岗职业能力, 学生具有更好的适应与迁移能力, 可在群内相关岗位就业, 且具有良好的升迁能力。
(二) 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养成体系
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 如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创新创业能力等, 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 并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选择和应用。财经类工作对学生职业能力要求较高, 职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职业核心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完成好本职工作, 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适应其他相关工作, 并使其更好地步入职业升迁岗位。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职业核心能力贵在应用, 重在普及, 难在养成。财经专业群课程体系设置中可以以实践养成为主要形式, 构建职业核心能力教学体系。
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体系包含:独立设置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第二课堂、专业课程融入式的核心能力培养三个部分。独立设置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 安排在财经专业群基础平台模块, 大一重点培养商务沟通、自我管理能力, 大二重点培养商务礼仪、团队合作能力, 大三重点培养创业创新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三年不断线。在设置独立核心能力课程的基础上, 将第二课堂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体系, 安排一定的第二课堂 (如讲座、技能比赛、社会实践、工作体验) 等内容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把核心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结合、与学校文化结合, 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 通过第二课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锻炼、在体验中成长。专业课程中融入核心能力培养, 是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是职业核心能力养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能与专业教学相分离, 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核心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 核心能力不是通过某一门课程可以训练出来的, 核心能力必须渗透到每一门课程, 通过工学结合、产学合作, 将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 以就业为导向, 对接岗位, 课岗一体
专业分立课程模块应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对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分析, 合理组合形成专业课程, 安排在专业模块与综合实践模块, 建立以能力为主导构建课程体系。如会计电算化对出纳、会计核算、财务助理、金融服务岗位分析, 得出18个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会计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最终形成会计基础实务、出纳岗位实务、会计核算岗位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税收实务与纳税申报、财务管理等课程, 专业课程对接岗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注重校企合作, 采取“学做导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以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为主综合运用各类教学方法, 加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四) 以行业标准做参照, 对接各岗位职业资格标准, 课证融通
职业资格证书是行业的入门证书, 也是从业人员业务水平的标志, 只有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够担任相应的岗位, 从事相应的工作。在课程设计中, 根据资格证书的层次与考核要求, 尽可能将职业资格的考核内容与要求融入专业课程中, 同时鼓励学生一人多证。如会计电算化专业以中小企业出纳、日常财务核算、报表编制、纳税申报等岗位为主线, 引入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 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运用企业化的核算项目载体, 按企业的要求来培养学生, 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 最后通过全真的顶岗实习, 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 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融通, 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人才。
学校的发展靠专业, 专业的质量靠课程, 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专业发展的前景。只有理清财经专业群对应职业岗位关系, 从社会需求入手、兼顾地区、学生、学校实际制定合理的群课程结构体系, 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实训条件、教学资源、教学实施中常抓不懈, 才能充分发挥群的优势, 形成自己的特色, 提高整个专业群的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摘要:与财经类职业院校相比, 综合性职业院校财经专业通常不是学院主流专业, 建好财经专业群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是综合类职业院校财经专业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 对财经专业群的构建背景、建设基础、财经专业群课程体系的特征、构建等问题做深入研究。
关键词:财经专业群,课程体系,特征,构建
参考文献
[1]强伟纲.对高职业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3, (7) 下:30-32.
[2]童章祥.高职商贸管理类专业群构建实证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06) :17-20.
浅谈中职财经专业教学 篇3
中职财经专业是中职院校的一个重点专业, 受我国经济形式发展的影响对于专业性的财经人才的需求这几年明显呈上升趋势, 这对于专业的发展来说是难得的发展契机。但是财经专业自身的一些问题的存在明显地在制约着学科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学方面缺乏创新, 很多学校和教师依然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 “满堂灌”这样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 这就使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 学生积极性不高;在专业课教学方面, 专业课自身的优势无法真正凸现出来, 专业课的实用性不能从教学中展现给学生;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说, 实践教学是中职学校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能否及时、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但是很多学校目前的实践教学缺乏统筹的管理和安排, 形式现象比较严重, 这就导致了财经专业教学的无序性, 无法把更好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 无法使学生掌握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 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因此, 非常有必要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作出有效的调整。那么, 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做好新形势下的财经专业教学呢?
一、教师要端正观念,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是知识的传递者, 更是学生成长和进步的领路人, 教师的角色在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中职学校教学, 虽然从升学的角度来说压力很小, 但是从就业的角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甚至可以说学生的就业率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招生和生存发展, 所以抓好教学就需要我们教师作出调整。
作为教师来说, 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认识,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社会的需求在变, 所以我们教师的教学也要做出改变。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我们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 要有危机意识, 切实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进步来安排自己的教学。这就意味着学科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技能, 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关注现代教育的新变化, 特别是学情的变化, 针对学生的现状来科学、合理地安排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流程, 切实做到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二、关注学生, 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现代教育强调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来安排教学, 也就是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中职学校所面对的学生, 大多数是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不太好或者是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 他们选择进入中职学校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获得一技之长, 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但是他们相对薄弱的基础和习惯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很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困难。
对此, 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水平来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 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尽可能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并及时地对他们予以引导和鼓励;完善评价机制, 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最终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开拓符合本专业的教学方法
财经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 针对特点开展教学才更高效。财经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初级财经类应用人才。本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构建, 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如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判断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等等。其课程内容与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发展紧密相连, 社会性、理论性、实践性、知识性强, 要求记忆的多。所以在选择方法上要有针对性。我们可以选择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能够更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所学, 更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消化、吸收知识。
四、重视实践
中职学校的很多学生是要毕业后马上走上社会的, 要亲自参加工作。也就是要把在学校的所学灵活地应用, 这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 因此, 必要的实践是必须要经历的。财经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现象紧密相连, 采用实践活动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对社会某现象进行社会调查, 教师组织学生设计问卷、编制访谈提纲, 对调查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并作出科学分析, 由于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顾问, 学生主动参与兴趣高, 根据活动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巩固了旧知识与技能, 掌握新的知识技能。
总之, 时代的发展赋予中职学校更高的使命和要求,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来说, 要立足于本职, 勤于思考、努力付出、大胆创新, 这样才能把中职教育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摘要: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中等职业学校承载着为我们国家培养中等专业型应用人才的使命, 如何更好地培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搞好专业教学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中职财会专业是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和能力的财会人员的热门专业, 结合专业特征和社会需求更好地做好专业学科教学, 才能够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学科的发展。
高职财经专业品牌建设路径探究 篇4
一、课程设置与调整:高职财经专业在新形势下要注重基础课程理论体系建设,重视课程的整体设计,强化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开辟课程知识获取的渠道,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和综合素质
1.要重视基础课程理论框架构建,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视野下,考虑会计岗位技能和企业文化对毕业生的要求,以新能力本位开放的、多元思维取向建立课程体系,以能力本位为指导,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高职财经品牌专业的课程观。让学生在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过程中去学习知识,注重个性化教学方案,改变让学生单纯学习知识的课程模式,根据企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课程,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结果和考核方式,同时以专业选修课和综合素质选修课为辅助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
2.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素质。运用一定的知识技术、价值体系创建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学环境,以开放的视野,放眼文本课程之外的教学资源,开辟课程知识获取的多元渠道,正确地处理教师与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断优化职教课程资源,使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两类教学相得益彰、相互贯通,在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建立起逻辑的、递进的关系,形成面向终身教育的现代财经职业教育体系。
3.课程微观层面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要有新思路,课程内容的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强调对知识的构建过程,高职财经专业应以岗位工作实践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了解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保持合理的课程结构不变,对课程中的单元做适当的调整,对原有的内容通过增、删、改、组等方式重构,由“单一、封闭、静止的”课程观念走向“多元、开放、动态的”课程观念,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素质。
4.教学情境针对岗位设计,可由学生向教师直接提出学习期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予以体现。以工作过程导向和就业导向并融机制把职业财经课程内容有效序化,如会计专业开课应考虑基础会计在先,财务会计在后,成本会计在先,管理会计在后,财务会计在先,财务管理在后……合理的排序和教学实践会使知识的链条在学生的心理层面上更清晰,更容易把握,学习的思路更容易打开,资源能力更容易整合。
5.将财经资讯的更新作为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模式变革、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驱动力。以先进教学理念为指导,在课程改革中优化知识结构,教师尝试不再按照课程设计者的课程意图来实现课程目标。在课程上自觉地、全程地、批判性“主动建构”,使教师的创新能力得到释放。
二、知识能力、素质水平提升
1.高职财经专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财经专业师生的综合素养,把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质量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业绩挂钩、与职称评定及岗位聘任挂钩。
学生学习成绩和操作能力与奖学金挂钩、与就业渠道走向挂钩。及时对财经人才所必备的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进行传授和训练,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建立长效学习机制。鼓励精品课程及优秀教学课件开发,以典型财经业务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由企业提供财经案例及项目组合,教师将企业项目转化成教学实践项目。通过职业资格取证过程,提高本专业师生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坚持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内在融合,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3.通过校企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去产业财经科室,或聘请企业财经人才或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人士来本专业进行培训,组织师生参加行业组织的技能比赛,激发教师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并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财经职业教育基本生态结构,形成面向社会、校企合作、工学互动的培养格局。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适用人才为指导思想。探索“双主体”培养财经人才新机制。
4.注重职业能力训练,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校企联合鉴定考核。探索学生、学院、企业三方“订单”培养模式,实现财经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的对接,职业教育过程与企业经济工作实质的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对接,并根据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开展“定单式”教学,进行“订向式”培养。
三、产、学、研、用相结合:对资源进行整合,发挥财经专业科研成果与企业管理的联动作用,推进企业经济模式改革创新,为企业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
1.高职财经专业要充分利用学院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开展探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建立保障机制,对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进行系统整合,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道路。建立校企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建立稳定的“双师”(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新格局,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双元育人培养方案和考核评价体系,创新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2.实行工读交替制,高职财经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有必要到企业有关部门,如财务部门、劳资部门、管理部门、生产技术部门、供销等部门工作半年或一年,“学在企业、用在企业”。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协助财务部门工作,如记辅助账、整理会计档案、去税务部门纳税、帮助出纳员联系银行业务、熟悉操作环境等;物流专业的学生可工作在供销部门;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到管理部门。
3.校企深度融合,拓展服务项目,开展课题研究。将财经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实用人才的模式和方法,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开展探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拓展服务项目,开展校企深度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形成一定的制度保障,将教学内容职业化,在校企合作中调动企业积极性,发挥他们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建立教育和行业之间的对话机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培育产业文化精神,将先进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融入学生心灵,将产业的科普知识引入课堂,使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对企业的文化[5]认同和基本素质达到企业标准。
四、师资队伍建设:要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引导教师为企业经济建设服务
1.对财经专业教师队伍应实行动态的管理,注重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教学效果的考核,建立选拔聘任制。充实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允许他们随时以企业员工身份,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了解财经状况,及时分析企业产业实体的用人规格,并将实践效果与其业绩评比挂钩。注重对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教学效果的鉴定与考核。
2.实行高职财经专业教师的双证书制度,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教师既要取得教师资格证,同时要考取相应财经专业资格证书。努力建立健全激发教师知识拓展、获取“双师”资格的奖励机制,师资队伍组合形成科学的模式,用创新思想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打造整体结构和个体能力统一的双师专业教师队伍。坚持“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原则,通过引进有企业经历专职教师、职业院校财经专业教师下企业财务部门锻炼、骨干教师外派学习等各种途径,培养强化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教师操作能力和对外技术服务能力。
3.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教师资格认证体系,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要围绕“双师型”队伍建设这条主线,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新模式,保证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达到一定比例。
五、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促进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科学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打造财经专业核心品牌竞争力
1.高职财经专业应自主调整知识能力结构,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修订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以就业为导向对财经专业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根据专业特点,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搭建工学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平台,实施新的实践课教学模式,教师每学期应去企业培训一定时间以便掌握专业的第一手材料和先进的行业理念,使教师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数量、质量和规格。教师在实训课中,针对学生的需要开展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训资料及时更新,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企业中高级专业人员进入课堂,引领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2.教材编写与选用要合理,以教材为载体,使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用人市场的需求,及时对财经专业人才所必备的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进行传授和训练,考试模式也相应随之进行调整。重视课堂教学的质量建设,在课程、教材、基地等资源建设上形成校企协同建设的有效机制,建立行业企业资源引入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标准,使优质资源进入课堂。
六、探索创业教育模式,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把握好实验、实习、实训、三个关键环节,努力创办厂校为一体模式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保证基地建设的实用性。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保证基地建设的实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就业渠道,企业也可以招聘到优秀的人才,实现学生、用人单位、学院三赢的局面。同时引导企业在学校建立财经科室,建设“校中厂”模式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创建适应企业经济发展状况的财经实训场所,建立一体化的财经虚拟仿真模拟实验室。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2.探索创业教育模式,根据区域生态特点,创办企业实体,国发〔2014〕7号文件关于《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指出要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降低准入门槛、减少筹建成本、公司登记时,无需提交验资报告。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由此民间创业热情高涨,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新形势下,财经专业师生可以考虑采取以学校为依托,提炼创业经营场所,按照国家工商、税务管理有关部门的规定登记注册,按照市场化运作,依法纳税,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监督。
摘要:高职财经专业要办出特色,就要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相应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内涵建设,在课程设置、知识能力、素质提升、产、学、研、用相结合、师资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加大办学力度、教产深度融合,开放教育视野,打造优质专业品牌,形成专业体系和专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