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专业统计学

2024-08-31

财经类专业统计学(精选11篇)

财经类专业统计学 篇1

统计学是一门数据分析科学, 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应用为主的课程, 主要通过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总结、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它是高职财经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近年来,统计课教学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非统计专业的教学课时也在不断增多, 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然而, 由于教学理念的影响和条件的制约,目前高职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改进和加强高职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亟待进一步探索研究[1]。

1 高职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1 教材质量

近几年来,高职非统计专业陆续出版了许多统计教材,其中也包括国家统编教材。但由于各种原因国家统编教材并没有得到推广和应用。很多高职财经类院校仍然采用自己编写的统计教材,而各种自编教材缺少统一的教学大纲,使统计教材的编写和评价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些新出版的统计教材,仍是传统的、陈旧的体系。与西方国家的统计教材相比,描述性统计内容占篇幅较大,而推断性统计的内容占篇幅较小;具体知识的介绍较多,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及手段传授较少;教材中理论概念较多,而联系实际问题较少;教材内容与统计实践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对实际工作指导意义不大;有的统计教材虽然加入了新的内容,但对国内外统计科学的新成果介绍的还不够,尤其是统计教学内容与现代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的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统计教材内容重复过多,不仅给学生增加了负担,而且也影响到教材体系的科学性[2]。因此, 其教学无法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1.2 教学理念

“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观念一直未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上需要越来越多的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这对非统计专业的统计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又要具备能够运用现代统计分析手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目前高职财经类学校统计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概念加解释,即使举例也是蜻蜓点水;实践环节薄弱, 创新意识培养匮乏。“老师教笔记、学生记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靠的是死记硬背学习专业知识,不能从实质上抓住理论、概念要点。这种机械死板的学习方法, 往往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毕业生[3], 学生毕业走向社会, 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都极差, 不懂得正确选择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现实问题, 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统计人才的需求。

1.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目前大多数教师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手段(B+C), 即黑板(Blackboard)+粉笔(Chalk)模式;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统计专业课教学中仅当作公式编辑器和电子讲稿,没有发挥其在统计教学中应有的特殊作用——形象生动地展示统计过程和分析应用, 课堂教学枯燥,缺乏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长期以来, 在统计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一直采用的是单纯的抽象方法教学, 教学的重点一直放在原理和方法的讲解上,注重的是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学中强调的是记忆理解,熟练地套用计算公式;注重结果、结论性知识的讲授,忽视获得结果的过程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极大地限制了统计学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统计教育的要求,也不符合统计教育发展的趋势。

1.4 师资队伍

非统计专业的师资队伍近几年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还有一部分统计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理想,数学和计算机知识水平与客观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从整体来看,统计教师队伍中拥有高学历和高学位的人还较少,统计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实践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4]。

2 对高职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2.1 树立大统计学思想,正确定位统计学课程教学

高职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改革的方向决定了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发展方向。纵观统计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统计学一直沿着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两条主线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高等财经院校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的教学模式,应当是经济统计学而不是数理统计学。将其定位在经济统计学,是统计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财经类院校非统计专业开设(经济)统计学是财经类专业教学目的的需要。作为财经类的会计、审计、财政、金融等专业,开设统计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供数量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运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研究本专业的理论与实务提供方法论基础。经济统计学正是以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为研究对象,与财经类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相互依存与发展,这是数理统计所不能替代的。事实证明,学生学好了经济统计学,是学好会计学基础、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证券投资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2.2 优化整合教材内容,编写修订高质量的统计教材

高职财经类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修订和编写一套具有高职高专特点、能体现各专业特色的教学大纲和高质量的统计学学教材,发挥统计学课程的专业基础作用。为适应新的统计教学目标的要求,统计学教材内容必须进行调整和更新。在今后的统计学教材内容中, 应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 克服过去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统计理论知识, 而忽视学生统计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注意加强统计实践教学。在教材内容上,应继续保持原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的基本内容, 删减一些在实际工作中意义不大的内容,增加诸如抽样调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内容, 并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统计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教会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 特别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方法, 以增强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统计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到统计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 统计教材的修订要围绕统计教学目标来进行。要根据统计教学目标制定出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出具有特色的统计教材和配套习题,要在教材质量上狠下工夫。为了保证统计教材的质量, 在编写统计教材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注意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②要坚持经济性、适用性的原则;③要注意介绍、推广统计研究的新成果, 以保证教材的先进性。

2.3 重建统计学教学模式,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高职非统计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统计学家, 而是为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理论和实务提供方法论基础。因此, 对于高职非统计专业的统计教学要特别注意统计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统计教学中应尽可能灵活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彻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注重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提问式教学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尤其要加强统计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实际统计资料的开发和应用, 强化学生阅读、理解、应用统计资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统计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 创造适当条件, 加强统计实践性教学, 把统计课堂教学和统计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此外, 统计教学应改变过去落后的教学手段, 采用现代的网络和计算机教学手段, 把统计学教学和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可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时数, 将实践教学内容穿插到日常的理论教学中,促使其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采用不同方式和途径改革和充实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4 对统计教师进行业务再培训,提高统计教师的整体素质

新的统计教学目标, 给统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统计教师, 不但要有深厚的统计理论、经济理论基础, 而且还要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 才能很好地完成统计教学任务。为此, 一定要针对当前统计教师的实际情况,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统计教师进行业务再培训, 支持统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 并为教师接触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还要注意吸收高学历、高学位的统计人才加入到统计教师队伍中来。

摘要:对高职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尧庭.对统计教育改革的一些想法[J].中国统计,2001(4).

[2]袁卫.国外统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对我国统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统计,2001(10):13—15.

[3]刘云.在统计教育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J].统计教育,2003(1):28-29.

[4]李竹渝.提倡组合式教学法全面提高统计专业学生素质[J].统计教育,2006(4):4-5.

[5]李立清,范玉辉.高校统计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8(3):27-29.

财经类专业统计学 篇2

会计学部分:

一、简答题

1.什么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如何确认?公允价值运用的三个层次?

2.《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2013》与旧制度的变化?

二、计算

英文(根据财务报表数据计算下列指标)

存货,现金,长期负债,总资产,营运资本

三、论述题

会计本质论,“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控制系统论”三大学术流派的主要观点,个人的理解?

财务管理部分:

1.企业发行优先股的动机是什么?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企业的特点谈谈在我国发行优先股的现实意义?

2.什么是集团公司集权财务管理模式?运行这种财务管理模式需要是实行什么样的财务手段?

财经类专业统计学 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财经类专业 概率统计 教学改革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教学现状

首先,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定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培养层次急需向本科甚至更高层次延伸,于是近年来国家批准在专科层次院校基础上,组建起一大批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本科院校[1]。突出“应用”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立足点,而概率统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概率统计的教学过程中突出其应用性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然而许多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加强概念、定理、公式的记忆而不是理解,以会做习题为最终目标而不是以能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这就与应用型本科以理论够用为主,重实践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另外在课堂上大多数老师也是采用以教师教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留给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时间较少,这当然与教师自身的学习经验是有关的。教师大都来自综合性大学,当时只是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走上工作岗位后,又把这种学习理念贯穿到了教学理念中,忽略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影响教学效果。

其次,在学时安排方面存在不合理性。因为应用型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大多数学校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加大实践教学课时,这就使得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计划教学进度时存在一定困难,教师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对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进行了删减,比如几何概型部分和中心极限定理部分,实际上这两部分内容在概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了解概率论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学校可能只有理论课时,没有实践环节,学生不能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更不用说学以致用。

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相对于一般高等院校的学生,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及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较差,这种现象在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中更是普遍存在。大多数的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都是文科生,概率统计中用到的排列组合,他们都没有接触过。另外概率统计还需要先修课程微积分中积分的知识,如果基础没打牢的话,学起来就比较吃力。尽管学校对财经类专业采用的教材内容要比理工类专业采用教材内容简单,但仍然不能很好地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应用起来也就比较困难。

三、概率统计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从概率统计课程本身来说,它是一门应用广泛的数学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概率统计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应强调这门课与专业课的联系,避免学生产生学习概率统计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实践意义的想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研究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广泛阅读与概率统计应用相关的文献,如果担任的是财经类专业的概率统计课程,还需要研究其与专业课程的联系。第二,由于学校规定的理论教学课时较少,我们应该制定最新的教学大纲及合理的教学计划,保证在规定的课时内既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掌握真正有实际用途的知识。第三,前边我们提到,尽管财经类专业学生用书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仍不能很好掌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编写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教材。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是三本的院校,教材应以实现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三本院校教学质量为前提,总结数学教育的经验教训,从课程的特点出发,分析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差异,研究解决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严谨性与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关系[2]。比如,为了实现中学知识和先修微积分知识与概率统计知识的衔接,可以在教材中单独加入相关知识的章节,打牢基础后,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为了有利于实现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编写教材时还应减少理论的推导证明,降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用通俗易懂又能保证准确性的语言去叙述基本概念等,最重要的是减少计算题,大量引入应用题,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些教师认为案例过多,顯得内容花哨,不利于掌握本质内容,也不愿意下功夫思考,为了省劲,只是一味的讲授课本知识,造成的后果是课堂气氛沉闷,严重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第四,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虽然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实际问题很感兴趣。我们可以考虑开设数学实验课程,主要是有独立的实验室,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上机操作的机会,数学实验课程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概率知识的理解,同时学会用MATLAB,SPSS等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统计样本的时候,MATLAB中的rand,randn,binornd等可提供任意数量的各种分布数据,normfit可以很轻松的计算参数估计[3]。在实验教学工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在亲自实践成功后产生的成就感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失败后会激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高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概率统计的教学改革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是一个不断摸索的长期的过程。上述内容只是浅谈了一些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启示,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注意。但是只要我们教学定位准确,教学观念更新,积极探索研究教学方法,相信我们一定能提高概率统计的教学质量,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回报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洪林,王爱军.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9):6-8

[2]费绍金,周克元. 三本“概率统计”教学困境成因与解困方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12):95-99.

财经类专业统计学 篇4

1.1 教学方式陈旧, 缺乏创新

由于高职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高考成绩处于中下的阶段, 这也意味着学生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课堂讲授法仍是许多高等院校统计学的主要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 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但是从教学手段来看过于单一, 从书本到书本, 所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型”教学, 学生听课容易出现疲劳、厌倦, 不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差。不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质疑发问精神的培养。学生不善于向教师、教材就有争议的问题展开挑战。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补充和完善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

1.2 教材选择范围小, 缺乏权威性

统计学是一门数字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 在进行理论研究学习时, 又必须将数字放入到实际中结合理论来进行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我在课程开始的教材征订时发现书目中提供给高职院校的统计学教材众多, 但真正看到教材内容时却发现其中的理论照搬本科教育阶段的研究内容, 在基本数据方面都是比较陈旧的数据。这其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统计教材也相继更换了几个版本, 但每次更换, 只是换本不换质的一种替换, 统计课的知识体系仍停留在概论的基础体系阶段。另一方面, 学生为了获得较好的成绩, 不得不选择教师推荐的教材, 因为考试内容很大部分来自老师的授课内容。而国内教材大多数停留在理论阶段的解释、说明上, 案例较少, 缺乏参与性, 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开阔视野不能真正理解到某些方法的内涵及其应用价值。

1.3 考核内容和方式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考试理应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程度的手段, 现在普遍的却是将其看作一种目的。学习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应试教育的观念仍是根深蒂固。考核内容陈旧、方式死板, 仍以计算、简答等有明确答案的题目为主, 不重视实践内容及学生灵活运用统计方法的能力。考试方式单一, 使得学生无法从考试中真正检验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及掌握程度, 甚至有学生认为, 所谓考试的过程就是“书本进, 书本出”的过程, 考完试就把所有的东西还给老师了。这种考试形式, 只会使得学生习惯于死记概念、硬套知识, 不善于结合实际背景对计算结果进行合理科学地分析和解释, 不能活学活用。如此下去, 纵然是得到满分的学生, 难免在今后工作时成为“高分低能”一类。

1.4 课程设置还有待完善

统计学作为横断性学科, 要注重学科交叉, 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发展出发, 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运用。目前, 各院校的统计学专业对本学科的课程较为重视, 而对统计应用日渐深入的金融学、会计学等学科重视不够。事实上, 只有具备扎实的经济理论功底, 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学专门人才, 才能更加完善地发挥统计学的作用, 所以应坚持“经济为体, 统计为用”的原则。

2 对策及建议

2.1 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2.1.1 重视理论知识的更新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现在高职的统计课教师当中, 面临着大量的更新知识的任务。要在巩固统计基本理论知识, 认真总结以往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努力掌握新知识, 随时了解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以适应新型教学任务的要求。

2.1.2 培养适应高职教学需要的“双师素质”的教师

高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是有区别的, 必须体现出其职业教育的特色-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使学生能够真正适应于社会, 服务于社会。因此应具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使职称、学历、年龄、知识层次趋于完整配套。这里所要求的“双师”, 并不是以往所理解的具有教师职称的人又考取了社会上承认的专业技术职称, 如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统计师等等。适应高职教学需要的“双师”应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素质, 要有教学能力。作为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 合理优化的专业知识结构, 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顾问, 解决学习问题的参谋。

2.2 重视并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统计思维和统计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践, 必须能经受实践的检验, 所以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分析与参与管理能力。

2.2.1 增加学生社会实践, 提高统计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的目的在于掌握一般的理论基础, 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高职阶段统计学教育的目的应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实践技能, 而需要实践方面的知识, 就必须同社会实践相结合。

2.2.2 通过学生实践经历, 授课时引用案例分析

统计学是一门数学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 往往很多学生在进行学习时, 两方面的内容会产生抵触。而学生在经过第一阶段的调查后, 将对自己调查的数据感兴趣, 很容易就能投入到理论和数量的研究中来。

2.2.3 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性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统计学原理利用EXCEL软件编制统计报表制作使统计学原理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活泼, 复杂的计算公式通过鼠标轻轻一点就能完成, 实践证明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统计学原理课程学习的兴趣, 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 统计学专业的教学应以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要的管理型统计专业人才为目标, 既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 又能胜任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实践能力较高的工作。

2.3 适应经济发展和高职教育要求, 积极提倡选用优秀教材

统计学教材要适当增加篇幅, 包括更多地讲解、案例与习题;教材的文字表达应科学严谨, 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结合教学详细介绍使用相关Excel公式与函数的方法、进而把由自生成的数据系列, 有数据系列生成的图形及动态调整, 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写进教材, 以实现Excel的应用与统计学教材内容的全面结合, 并利用Excel完成全部计算题, 绘图题等学习题的 (下转147页) (上接92页) 解题任务。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统计学专业的教学应以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要的管理型统计专业人才为目标, 既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 又能胜任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实践能力较高的工作。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 树立新的教材观, 新的学习观, 完善考核标准, 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从而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夏英俊, 袁利国, 聂笃宪.对统计学专业建设的新思考【J】.统计教育, 2007 (06) .

【2】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王怀伟.统计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王维鸿.EXCEL在统计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 2004.

【5】苏柏山, 崔晓华.关于统计学普及教育的一些思考【J】.统计教育, 2007. (02)

财经类专业统计学 篇5

一、学术型会计学专业按《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本科推免—硕博连读培养计划实施细则》相关要求进行招生,暨通过接收本校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含科研保)和接收外校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方式招生,计划招生共10名,以后不再招收全国统考考生。

二、所有录取的“本科推免-硕博连读”学生均实行硕博连读的培养方式,基本修业年限5年,最长修业年限7年。

三、学术型会计学专业不再招收本校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优干保研和支教保研类型学生,也不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

具体情况请随时关注研究生院网站发布的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招生专业目录和本计划具体实施细则相关通知。

特此通知!

中央财经大学

研究生院 会计学院

财经类专业统计学 篇6

【摘要】本课题在我国大数据时代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应用型统计人才的培养现状,对比国内外相关数据分析课程和培养模式上我们存在的差异,结合河北金融学院统计学人才培养实际,提出了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应用型统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财经院校 应用性统计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电商物联网等技术兴起和广泛应用,我们已经踏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以其多源性、海量性、异构性,影响面覆盖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对现代社会和经济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大数据可以对采集到的完整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科学分析,掌握数据规律,发现潜在的价值,预见未来,提供科学决策,由“经验决策”迈入“数据决策”时代。那么由谁来完成这华丽的变身?——数据分析师。在大数据流行的今天,数据分析师已经成为大多数据企业必备的岗位,特别是互联网、零售等相关行业,数据分析师已经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职业。据统计,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90%以上都建立了数据分析部门,IBM、微软、Inter等公司正积极培养数据分析团队,建立大数据部门。数据分析师(CPDA)年薪会在20万以上,前提条件要有足够的经验和经历,必须具备发现规律,预测未来的行业价值的能力。到2016年中国大数据技术与服务市场到2016年会增长到6.16亿美元。这位中国的数据分析师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也为数据分析师的培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数据分析师。2003年9月,原信息产业部职业鉴定中心正式设立了“项目数据分析师”专业认证项目并制定项目数据分析师培训、考试及相关管理办法。2004年,我国首批项目数据分析师诞生。迄今为止,持有项目数据分析师资格证的人并不少,他们在数据监测与收集、大数据存储与处理方面具备较强的实力,但是在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大数据创新方面“货真价实”的项目数据分析师并不多。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农民赶着一群羊走在草原上,有一个人告诉他:“我知道你这里有多少只羊?”。随即他利用定位技术得知了羊的数量,告诉农民“一共有1500只羊”。这个人他不是数据分析师,只是数据采集员。真正的数据分析师会告诉农民,里面一共有1500只羊,100只公羊,其余的为母羊,母羊中羊崽有100只,剩下的1400只可以繁殖,应该卖掉肥的母羊,买进公羊,解决当前公羊母羊数量失衡的问题。

国内财经院校作为应用型统计人才的培养摇篮,为更好地向政府和企业部门输送优秀的数据分析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完成从统计人才向数据分析人才的过渡。与美国著名大学相比,我国在应用型统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欠缺:

一是统计、数学和计算机三门学科之间融合度不高。当前,在许多财经类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讲授数据分析内容的课程设置的很少。与数据分析相关的课程分散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统计学》、《高等数学》等课程,虽然可以从多门课程中接触到与数据分析相关的内容,但各门课程的未能实现有效的联系与整合,在学生的思维中这些都是独立的。如,《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一般只涉及办公系统中简单的文字和数据录入及处理,并未过多的涉及Excel软件的高级数据分析功能。而《统计学》主要侧重于从理论上讲述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数据分析的各种方法,《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强调基本运算能力的培养及理论的实际应用。虽然学生会计算、会分析方法、会运用统计软件,但是缺少了将数据分析方法和数据分析工具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导致了学生并不能有效地掌握实际的数据分析技能。二是缺乏相关领域和研究方向专业基础知识储备。作为一名数据分析师除了具备相应的数理统计计算机知识、熟悉统计软件的操作与处理,还应该对所从事行业的产生背景、现状、发展前景有相当的了解,否则的话面对冰冷的数据,不能发挥对数字的想像力,更谈不上提出建设性的分析意见。三是缺乏数据的综合驾驭能力。这正是现在的数据统计人才最缺乏的一种能力,就像前面讲的故事一样,数据采集员只能简单给出羊的数量,却不能从数据当中找寻规律,挖掘有用的信息,加以分析并做出数据分析报告。数据分析报告对一个企业来说,现在已经成为众多现代化企业战略制定的核心依据。四是考核方式过于陈旧。以往的考核方式只能测试出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掌握的情况,不能反映出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应该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其他类型人才的非常重要的能力特征。因此要在考核方式上创新,通过测试能了解学生发现数据、分析数据的敏感性及可操作性特征,发现现有和潜在的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有效的结论,以解决实际。

围绕大数据的开发和应用,美国政府积极鼓励各大学开展跨领域大数据专业教育,培养下一代数据工程师,提高科学与工程发现的步伐。现在美国四十多所大学开设了大数据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很多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设置上值得我们仔细研究,通过深入了解总结出美国大数据专业教育的特色。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同。强调的是需要相应人员高质量的计划和执行力,要求大数据人才具备基本的知识结构与综合能力。在海量的数据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够编写程序代码;具备“三心二意”的能力,也就是充满好奇心;具备数据分析和良好的交流沟通表述的能力等。除了具备良好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其他专业领域较深的知识背景。

第二,课程设置特点。联系知名企业,充分利用学校本身的资源展开联合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数据分析与学院原有特色专业结合,在特定的领域开展大数据分析课程教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将目光聚焦商业与数据分析的结合;各大学都非常重视毕业实践课程,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将毕业实践实践课程列为必修课。在毕业前进一步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与交流技能,是美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特色。

通过对比国内外相关数据分析课程和培养模式,结合河北金融学院统计学人才培养方案,特提出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应用型统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一、能力目标的设定

在我国大数据时代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对应用型统计人才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也要上升一个台阶。河北金融学院在统计课程方面做出了调整。首先,统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数统知识,对SPSS、STATA、MATLAB等基本统计软件的应用、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结果的预测等要有充分的掌握,培养统计人才对数据的敏锐度。只有热爱数据,才会在数据中找到乐趣,从而挖掘其中的奥妙;然后,统计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数统知识,还要拓宽相关知识领域或研究方向的辐射范围,这就包括金融、营销、商务等学科,只有将宝贵的数据运用到实体经济各个领域范围内,才能发挥数据的作用,才能创造出有意义的统计数据研究成果;最后,统计人才在具备丰富知识储备的前提下,还要培养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用数据说话”的深层含义就是不仅要有真实的统计数据资料,还要用数据说服对方,这就要求统计人才能够恰当地将数据结果转化成生动的语言向对方陈述,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是让对方赞同的武器。

因此,对应用型统计人才综合能力目标的设定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也是引领统计人才未来培养路径的指明灯。

二、创新教学培养模式,注重培养与应用结合

(一)以“编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多名教师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授课任务,授课教师和学生均采用编组模式。采用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打破原有教学思维、选用新教材,改变原有的教学大纲、授课内容,把大数据相关知识和相关案例结合到授课当中,使课程和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想像力,注重培养学生对模型的理解能力,将分析结果在商业场景中有效沟通。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用数据分析做出正确决策。

(二)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和应用结合的特点,打破现有的统计专业与市场对数据人才需求相脱节的模式壁垒

如河北金融学院外包学院,采取了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用工部门岗位标准,制定培养方案,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统计人才的需求。

三、创新校企协同培养模式

让学生实际参与到企业项目的运行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让实践教学内容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抛弃原有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教学方式。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和自觉性,锻炼学生的数据挖掘、数据决策能力。不仅仅只在学校的教学实验室对一些固有的数据模型进行分析、提炼,要让他们融入到用人单位参与项目的组织实施,并不断提升自身沟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和道德素养。在案例教学和实习阶段时可以聘请业务技能强,对数据有着敏锐洞察力和想像力的行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考核方式

在能力目标的指引下,结合以上教学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对财经类院校应用型统计人才的考核方式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一)基本数统知识的考核

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都应当具备基础性专业知识,这是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做铺垫。基本数统知识的考核包括数学、统计、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数据软件操作能力的掌握程度,这些都属于硬知识储备范围,是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

(二)数据识别、处理、分析和决策能力的考核

一名优秀的数据分析师通过处理和分析数据会获知“发生了什么事?这事为什么发生?未来如何发展?应如何进行最优决策”这些相关信息。财经类院校应用型统计人才应当具备这样的能力。在该能力的考核上,教师将一些行业数据交给学生,不透露任何信息,由学生自行识别、处理和分析,考核学生数据识别、处理、分析和决策能力的程度。

(三)行业实践能力考核

在前期的案例分析教学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据处理、分析和决策方式,需要进一步到相关行业中去实践,如金融、电商、营销等需要数据决策的领域。这也是对应用型统计人才综合能力的考核,把基本的数统知识和其他领域的知识联系到一起,面对行业数据时能否识别出有用的数据,能否进行数据的深层处理,能否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相关领域或行业分析,能否做出最优统计决策,最终形成一个行业数据分析报告,由校内专职教师和行业指导教师进行综合评定与打分。大数据时代拥有海量的数据,只有将有用的数据提炼出来,进而处理和分析,才能做出具备实质性意义的决策结果。

五、意义

在大数据分析人才培养上采用的协同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模式,体现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总目标。统计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创新是专业教学实践的新举措,着重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展示数据的能力,对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统计人才意义重大,同时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为推动大数据时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何海地.美国大数据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背景、现状、特色与启示——全美23所知名大学数据分析硕士课程网站及相关信息分析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4(4).

[2]向程冠.浅谈高校大数据分析人才培养模式[J].信息科技,2014(9).

[3]陶皖,杨磊.大数据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系统专业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0).

[4]阳炆杉.“大数据”时代的“解密人”[J].重庆日报.2014.3.4.

基金项目:河北省统计局课题,课题编号:2014HY17。

财经类专业统计学 篇7

截止到2011年6月, 全国共有47所院校的“会计学”专业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而东北财经大学与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会计学”专业是首批“会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但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不断探索, 不存在一劳永逸的特色优势。因此, 如何进一步建设特色、保持特色便成为摆在我们目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 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 培养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 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一般来说, 特色专业建设在特色选择上, 要和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特色保持一定的差异性, 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的差异化战略, 实现“错位策略”, 以避免正面的竞争。

依据这样一个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理念, 东北财经大学提出了“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依据国家和国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优先发展本专业, 专门培养国际化、市场化、综合型人才, 建设成为一个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基地, 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会计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为了实现这个总体目标, 学校还提出了“四化”的具体目标, 即办学国际化、教学双语化、人才市场化、管理规范化。

1. 办学国际化。

加大国际合作办学力度, 实现专业教育国际化。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教学课程体系的更新、教学水平的提升, 帮助学生打开认知世界的窗户, 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机遇。

2. 教学双语化。

要培养国际化综合型人才, 必须加强双语教学, 更多地使用纯外语教学。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努力实现所有课程的教学均为双语或纯外语授课。

3. 人才市场化。

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 能分别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政府机关及有关部门从事会计管理、审计实务及财务管理或金融管理等实际工作和科研工作, 就业面宽, 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今后在培养目标上, 除了继续加强国际化办学方向, 也要以市场为导向, 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满足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综合型人才。

4. 管理规范化。

从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师队伍的管理、学生日常的管理、教学实践的强化到考试与毕业论文写作等各个方面都要实现规范化管理, 开发相关软件, 制定操作标准, 提高工作效率, 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加以修正, 使其符合不同时期的管理需求。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特色即独出于众, 指其特别出色之所在。综观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 其现有的与众不同之处, 大体可概括为国际化办学思路、综合完善的课程体系、雄厚的授课师资几个方面。通过分析现行特色, 也很容易看到在“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有待提高与打造之处。

1. 凸显“国际化办学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 在对外交流, 国际化办学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沿。截至2010年, 我校会计学科下设CGA方向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 、ACCA方向 (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 课程以及日本会计教学班。国际化的办学思路固然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提供机遇, 并有助于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 诸如“情境式教学模式”、“分享式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但是必须正视的事实是, 期望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办学水平的院校, 绝不止东北财经大学一家。

如表1所示, 目前, 包括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30多所院校均开设ACCA方向课程;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18所院校已开设CGA方向课程;而2008年刚进入我国市场的CIMA (特许管理会计师) , 在全国也有包括中央财经大学等9家院校在招生。

不难看出, 目前“国际化”已然不能成为一个院校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双语教学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合作中, 也不再是一个高等院校击败竞争对手的秘密武器。如果要谈特色, 相比于“双语教学”,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如内蒙古财经学院的“双双语教学”, 即一门课程除用汉语、英语授课外, 还用蒙古语讲授, 更是一个鲜明的特色。

2.“综合完善”的课程体系。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上构建。横向来看, 以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为主线分为三个阶段;纵向来看, 分为中文课程→双语课程→实践课程三个层级。基于这个思路构建的会计核心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这样的构建, 固然能体现专业核心知识学习的层次结构关系和各课程的推进关系, 进而体现会计专业理论结合实践的专业特色。但是, 这种课程体系存在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会计学”专业双语课程开设太少。除“会计英语”这门课程可认定为双语课程, 使用国内院校教师编写的《会计英语》教材以外, 其他专业课程均未开设双语课程。这种只在国际会计方向 (包括ACCA和CGA方向) 开设双语课程, 普通会计专业弱视双语课程的现象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学”专业整体国际化的步伐, 不利于实现“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二是实验课程覆盖面狭窄。只开设“基础会计实验”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两门实验课程。“会计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教学环节中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包括“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资产评估”等许多涉及实务操作的课程均应开设实验课程。

3.“雄厚”的授课师资。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笼聚了一批科研水平高、授课效果好的优秀教师。但是, 当下的国际化教育背景要求, 教师除了能胜任日常中文授课任务以外, 还要兼顾国际会计业界发展动态、国际会计准则变迁等信息, 在授课时从国际角度拓宽学生认知专业知识的视野。而作为承担双语授课任务的教师, 就更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素养, 即较高的专业知识造诣、扎实的语言功底、全面的授课技巧。但是, 现有双语师资的综合素质和梯队建设问题值得关注。掌握大量专业知识的教师 (多数是中年教师) 外语运用能力有限, 而英语基础好的青年教师, 专业知识与实务经验又略显不足, 双语教学的课堂效果难以体现。在学生中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出会计专业双语课堂上, 授课的英文比例很难保障。教师汉语为主、英语为辅的讲解比例占到近60%;中、英文各占1/2的比例约为30%;教师全部用英文讲解的仅10%。可见, 教师双语授课水平参差不齐, 这就不能保障教学方案的有效实施。

三、“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

根据上述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审视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本文提出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 以“教学内容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 以“实践教学改革”为核心, 以“培养国际化、市场化、高素质的综合人才”为目标的基本建设路径。

1. 构建“知识、能力、应用”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 应该本着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 科学地制定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国际化”的传统办学特色固然不能丢, 但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和强化特色, 在未来应依托会计学学科发展, 根据财务、会计、审计、税务服务部门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全面实施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做到:知识、能力、应用协调统一的原则;拓宽专业知识面的原则;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原则;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原则;理论与实训并重原则;全面实施因材施教, 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

同时, 要加强与会计专业相关的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研究, 形成有效机制, 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题计划, 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现“四个转变”, 即“专才向通才、教学向教育、传授向学习、知识向能力”的转变。

2. 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倡导学科交叉与融合。

特色专业建设应立足前沿, 以国际化视野推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一, 建立新的课程建设与调整机制。强化教师在课程中的主导作用, 鼓励教师根据自身专长、兴趣及科研的最新研究进展开设新课, 并依据教学大纲自主选择与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加大学生的课程选择自由度, 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去选修课程。第二, 加强基础课程的投入, 促进交叉课程的融合。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平台, 整合课程内容, 避免低水平内容的重复和简单拼凑, 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加大双语教学的比重, 在除ACCA和CGA方向以外的其他“会计学”方向课程引入双语教学, 前期可重点引入专业核心课程的双语教学, 借鉴或采用国外先进教材或教学方法, 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之上促进与国际知名高校的课程或学分互认。第三, 加强不同学科内容的融合和渗透, 积极探索能反映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型课程,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 打造“复合型”、“多梯队”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应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建设一支以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为核心, 教学、科研综合水平高, 学历层次和年龄梯队分布合理的教学团队。具体而言:一是完善校内专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 专任教师, 尤其是教学名师、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 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反映到教学中。二是派出专任教师到相关领域进行产学研合作, 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水平。要充分利用会计专业与大型企业、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合作的机会, 选派优秀的专任教师到企业或事务所兼职, 从事管理与实务工作, 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三是进一步与国外大学互派优秀教师进修, 加大资金投入, 将此项政策制度化、常规化, 提高双语课程教学水平。要利用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的机会, 将会计专业的优秀教师选派到国外大学进修, 不仅提高其外语水平, 而且让其学习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四是建立遴选会计专业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形成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研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复合型”、“多梯队”的教师队伍。

4. 建立实验、实习与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型经济管理学科, 应注重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利用“会计学”国家重点专业的学科优势, 进一步整合相应的资源, 建立实验、实习与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新型的会计实验室, 目前已建成电算化会计实验室和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等。利用“实验”, 以国际知名大公司账表为题材, 模拟或仿真企业会计核算和管理过程, 采取探究式的操作模式, 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 并动手解决问题。

其次, 建立与当地国际知名公司的合作伙伴关系, 积极开辟实习基地。例如会计学院与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保持合作, 定期不定期选派学生进行实习。让学生到实际工作部门进行实地考察, 并撰写实习报告。

再次, 建立健全仿真“实训”场所。例如采用某种大型的商品化会计软件系统, 输入并塑造基本的财务会计数据, 合成财务报告等, 还可以运用各种功能模型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 进而实现会计、业务、财务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李元元.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高等教育, 2008;17

[2].徐定华, 关勤, 楼盛华.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中国高等教育, 2010;8

[3].王永生, 曲波.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中国高等教育, 2008;15

财经类专业统计学 篇8

一、教学中存在重点偏差

在问及“学生学习统计学的最大障碍”时, 39.9%的学生选择“公式记不清”, 38.2%的学生选择“数据繁杂”, 13.9%的学生选择“概念记不清”。此结果说明, 公式和数据仍然是经管类学生们学习统计学过程中最大的绊脚石。然而随着计算机以及各种统计软件的发展壮大, 公式的记忆和数据的繁杂本应交给计算机来做, 学生学习的重点应当放到寻找合适的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对结果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上。因此, 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对统计学这一学科的正确认识, 对于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 要根据其可接受的程度, 适当得讲授公式的推导证明和数据的计算即可, 重点应该放到统计学基本概念的讲解、统计方法的基本思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计算机软件的实现上。

二、统计学教学缺乏实践环节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目标下,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教学的重点, 而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最有利的措施。经过调查, 62.4%的同学都希望能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具体的实践方式, 34.7的学生选择“增加教学案例”, 分别有26%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调查”和“增加统计软件学习”。虽然我们目前教学中有实践方面, 但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具体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并结合实际情况来加强。

三、案例教学缺乏针对性

案例教学更加能够使学生加深理解各种统计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统计学希望结合的案例, 37.6%的学生选择采用经济热点案例, 31.8%的学生选择采用生活案例, 18.5%的学生选择本专业相关案例, 仅仅有12.1%的学生选择考试相关案例。这说明, 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说, 更多的学生对经济热点问题和身边的实际问题比较感兴趣, 将统计学与当前经济热点以及生活相联系, 能够扩展学生的统计思路并激发学习兴趣。此外, 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们的学科背景以及专业,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选取案例, 将统计学与经济、生活以及专业有机的统一起来。

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通过将学习兴趣、统计学的重视程度分别与学习成绩进行列联表分析, 发现两者均与学习成绩有很强的正相关性。有关重视程度, 有79.8%的学生认为统计学是比较重要的, 有66.5%的学生有意愿参加统计调查大赛等调查活动, 然而仅有8.1%的学生会选择阅读统计学方面的课外书。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认同统计学学习的重要性也有意愿参与一些实践活动, 但是在自主摄取统计学知识这一方面缺乏兴趣以及主动性。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介绍并推荐有趣的相关课外读物, 使学生在宽度上和深度上对统计学都有更近一步的认识及了解, 提高学生的兴趣点,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统计学的意愿。

五、考核方式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通过对考核方式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 仅有30.1%的学生认为当前考试可以考查统计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有75.7%的学生希望能够在考核中将实践的部分加入。目前考试仍采用平时成绩+期末书面考核的方式来进行,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以及平时作业等基本方面, 而期末考核也仅仅局限于对统计学基本概念、公式的记忆以及数据的计算中, 这样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习题的练习当中, 而忽视了统计学本身的应用能力。在考核中加入适当的实践应用, 必然会引导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到该方面, 具体可以在考试过程中采用实践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种成绩的加权总和来评定最后的成绩, 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方向。

六、结语

当前社会面临着信息爆炸, 知识更新迅速, 对于统计领域亦是如此, 因此我们的教育不仅仅应该是传授知识, 而是要培养学生能够自行更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独立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现状, 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更加势在必行, 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来提高经管类学生的综合能力。

摘要:通过对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非统计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并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有必要进行改革, 应减少数学公式证明推倒, 多进行统计思想的讲解;加强社会调查, 统计软件应用等实践环节, 培养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提出具体案例或推荐课外相关书籍等方式,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改变考核方式, 以此来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与学习目标。

关键词:独立学院,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盛亦工.明确教学目的改进统计教学:关于高等学校经济类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的思考.统计教育, 2005 (5) :46-48.

[2]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3 (4) :125-127.

财经类专业统计学 篇9

2006年5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21世纪的数学专题会议, 该专题会议是由国际数学家大会与西班牙皇家科学院共同举办的。会议分析了21世纪数学发展的四大趋势:数学的各个子学科之间正在互相发生交叉;数学与其他学科正在互相影响, 而且越来越互相依赖, 数学将会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商业、金融、管理、安全等学科的发展;科学研究将从分科目的研究发展到跨学科的研究, 而数学将在其中扮演核心角色;数学研究的焦点将从追求简化走向复杂。马克思认为, 数学是研究经济过程的有力工具, 不但可能而且必须要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的规律性;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 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 经济科学同样如此。现代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使用和完善新的分析方法的过程, 这些新的分析方法主要来源于数学, 可以看出数学知识在经济类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们将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来分析会计学专业学生的高等数学课程现状。

1.随着我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 我们已经编有适合我校专业和学生特点的高等数学教材, 而且在不同专业实行分层次教学, 但是目前还没有具体针对会计学专业的教材或者教学内容。

2.我院高等数学教师都是数学专业毕业的, 会计学专业方面知识有限, 很难根据学生后续专业课程需要临时提炼出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3.我校会计学专业实行文理兼招, 招收文科生与理科生的比例是13∶9, 而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层次不一样。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知识是通过人本身的内部建构获得的, 也就是学习者学习知识是通过与之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联系, 重新构建之后而获得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并能加以运用。那么如果很多数学概念和基本理论都和学生专业知识无关的话, 就会使得学生感到高等数学学习较困难, 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产生不利影响。

以上状况表明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得高等数学的课程内容与会计专业的知识有效而无缝的结合呢?

二、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与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

我校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诚信求实的职业素养, 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 掌握会计学专业基础理论和实务操作技能, 能熟练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和会计审计软件, 熟悉我国的有关财税法规制度, 了解国际会计惯例, 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性高级会计专门人才。

我们围绕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在具体教学内容上体现高等数学的够用适度原则, 不是传统理工科高等数学内容的简单增删和增删后添加简单的应用。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结合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特色, 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选取应体现会计学专业自身的专业需求, 突出高等数学的应用性与会计学专业相关的原理、方法与内容。

我校会计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从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有: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等。这些会计学专业课程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高等数学知识。比如会计学原理中讲到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以及凭证等概念的关系时, 就会涉及到高等数学集合的概念。

管理学用到了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初等函数等概念, 还需要建立简单的函数关系, 我们常用的经济函数包括生产函数、成本函数、收益函数、利润函数、需求函数、供给函数、单利和复利等。

财务管理中要求会计算极限, 用到无穷小和无穷大的关系和导数, 微分、高阶导数的概念,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求导法则, 会求初等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微分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包括弹性分析、边际分析、需求分析、最低成本、最大利润、最佳方案和广告决策等。

例如:在讲授极限概念时, 以现金流折现模型引入极限概念。

设P0为某一企业、资产或工程的现值 (当前价值) , EOCFn表示当前预测的未来第n期产生的自由现金流, r表示自由现金流的折现率 (资本成本) 。现金流折现模型的含义是:一项投资或一个企业的当前价值, 等于其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的现值之和。现金流折现模型如下:

财务会计学中需要利用积分的概念与计算。积分学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有由边际函数求原经济函数、由边际函数求最优问题、基尼系数、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社会收入分配、资本投资和现值等。

市场调查与预测需用到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微分方程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有市场动态均衡价格、新产品推销模型和逻辑斯蒂曲线等。

1.利用会计学专业知识引入高等数学基本概念。在讲解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之前, 结合会计学专业课程里的概念或现象讲解, 慢慢引入数学概念, 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基本概念的内涵。如果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的本质不理解, 就谈不上数学的应用。高等数学概念本来就是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本质相同的事件中抽象出的, 如果能让学生看到数学在会计学专业上的应用, 就能让他们对高等数学保持长久兴趣。

我们还可以运用经济学中的奢侈品、劣等品、互补品与替代品讲解函数的单调性;根据跨国连锁企业的现金流理论、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引入定积分概念;根据厂商的生产要素理论中的生产函数引入多元函数概念及其偏导数概念;等等。根据学生专业知识引入高等数学基本概念, 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利用会计学专业知识探讨高等数学的重要计算。结合相关经济概念、经济现象讲解数学计算是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一条良好途径。比如, 单利复利计算讲解利用第二个重要极限公式计算:某投资者将10万元存入银行, 假设银行年利率为6%, 试分别按照一年结算、每年按月结算、按天结算, 一年后该投资者可以得到的本金和利息分别是多少?再比如运用经济学中的规模报酬概念理解多元函数的隐函数求导法则, 要比单纯学习多元函数的隐函数求导运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利用会计学专业知识提高高等数学的应用能力。我校会计学就业方向主要是在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工作、审计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我们不仅需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选择高等数学内容, 还需要培养适应会计专业学生相应岗位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根据经济学中生产要素的边际投入、边际产出、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利润来理解导数的应用。

我们可以利用定积分计算资本现值和投资问题:设有S元货币, 如果按照年利率r作连续复利计算, 那么t年后的价值为Sert元;相反, 如果t年后要有货币S元, 那么按照连续复利计算, 现在拥有的Se-rt元称为资本现值。

我们通过讨论与会计专业相结合的案例和问题, 如“跨国企业的现金流问题”、“人口密度统计模型”、“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改进模型”、“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模型”等来应用微积分的概念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在讲授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后, 我们可以把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模型作为一个教学案例来实施导数的应用教学。在讲授最小二乘法后, 再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实例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的创新能力。

摘要:本文根据广西财经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 阐述了适合会计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以及如何把会计学专业知识高度融合到高等数学的课程内容里, 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和综合应用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会计专业

参考文献

[1]梅晓玲.高等数学课程紧贴专业需要的必要性与教学探索[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15, 35 (3) .

[2]王自华.大学文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 2003, (2) .

[3]黄业文.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微积分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 2015, 1 (5) .

财经类专业统计学 篇10

“3+2”分段培养首先以高职院校的名义,通过普通高考招生,由高职院校参照本科培养方案及自身高职院校培养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完3年专科课程后在获得全部学分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转段考核,合格者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至修满学分毕业获得相应的文凭及学位。

一、“3+2”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一)“3+2”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关键点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有很多关键要素,师资、环境、管理、课程体系、教学基础设施以及学生自身素养等,然后这些要素中最关键的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更好地去衔接3年专科和2年本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了课程衔接和课程体系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已在国家层面受到重视。

“3+2”分段培养的关键在于构建衔接课程体系,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实现一体化。苏财院为了做好“3+2”分段培养解决了两个关键点。

1. 课程衔接的起点

分别对高职和本科两个阶段的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各个阶段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学专业学生是能适应各类企业基础会计工作,其工作岗位主要是出纳、往来会计等技术人才;本科院校注重的是一种能力上的提升,使学生能成为从事财务方面的控制管理等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其工作岗位有成本会计、总账会计、财务主管等。

2. 课程衔接的目标

进行“3+2”分段培养的学生最集中的两个目标就是升学与就业。苏财院与南审的“3+2”分段培养,采取的是独立建制班的形式,设置一定的考核方式,达到要求的直升本科,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意愿及能力,完成相关的考证,考核分达到转段要求才有资格进入南审继续学习。苏财院的南审班在生源方面较普通专科班级有很大优势,录取平均分高出30分。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对升学有更高需求,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在入学初就为自己设置考研的目标,所以针对升学需求南审班的接口课程要求更高,为的是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接受本科教育。

(二)“3+2”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从江苏省开展“3+2”分段培养试点情况来看,高职与本科院校都意识到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构建衔接课程体系时,如果简单地将课程衔接理解为知识上的准备和技能的延伸,将本科和高职学段的课程体系进行简单的叠加;又或者把高职学段学习作为本科学段的“预科”阶段,就会使高职教育出现回归学术化状态的趋势。总结当前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主要问题如下:

1. 文化基础课程脱节

由于三年学制的限制,普通高职学生没有办法学到本科所要求的基础性内容,尤其是数学类课程、英语类课程。针对基础课程方面,苏财院对南审班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使“3+2”南审班的学生不输本科班。加强对英语四六级的要求,使得初级四级通过率达到百分之五十。

2. 专业课程重复或雷同

高职学段和本科学段的很多专业课程内容相似,有的甚至连课程名称都一样。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持续学习。会计学专业中中级会计高职有设置,本科也有相应的课程,但是出于对学生能力的考虑,苏财院的“3+2”南审班只针对与初级会计相对应的部分进行深入讲解。

3. 理论课与实践课不匹配

大部分高职学段强化实训教学、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学时的50%以上。本科学段还是按照学科体系,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苏财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重视仿真实训教学,如VBSE实训,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的运作。

二、“3+2”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高职与本科衔接的“四平台、四衔接”课程体系

首先找准办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既能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又能体现本科教育的“高等性”的最佳结合点。并在此基础上,以“会计专业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为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系统化构建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四平台、四衔接”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核心。“四平台、四衔接”课程体系体现了专本衔接贯通、一体化培养人才的思路,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均由通识基础课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实践专项平台和素质拓展四个平台组成,四个平台在横向上层层递进,在纵向上贯通衔接。两个层次的四个平台之间相对独立又横向联系,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在每一个平台中,可构建成若干子平台,每一个子平台包括一门或多门课程。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整体考虑高职、本科两个学段八个平台课程的学时分配(见下表)。

(二)高职与本科衔接课程设置的反馈系统

通过行业需求调研、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和工作任务分解重构来构建高职阶段的课程设置;通过行业工程技术需求调研、行业标准要求研究、行业规范分析和领域拓展分析来构建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融合为“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高职与本科院校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实践教学条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研、行业评价、企业评价、专家评价等多方评价机制,反馈到课程开发的源头。最终,构建一套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全程跟踪、高效反应、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反馈系统。

(三)开展“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课程和教材建设

以苏财院会计专业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为例,学校与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会计职业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本技能等专业平台课程建设,开展企业财务会计、会计信息化、成本核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出版或修订《会计职业基础》《企业财务会计》《会计信息化》等专业教材。

摘要: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是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而课程衔接则是“3+2”分段培养的关键,构建衔接课程体系是解决“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问题的迫切需要。基于当前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现实问题,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南审“3+2”为例提出了“四平台、四衔接”的课程衔接思路,构建了“二学段、四平台”的课程体系,实现高职与本科课程在垂直(继续性)与水平(整合性)的衔接,以达到培养“应用特色+本科底蕴”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本科,衔接课程

参考文献

[1]何静.高职与本科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体化设计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研究,2014(9).

[2]王明伦.三个关键词勾勒高职本科真容[N].中国教育报,2014-01.

[3]胡春光.课程衔接:含义分析、学理基础及主要问题[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4).

财经类专业统计学 篇11

1 财经类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数学课程主要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 授课对象是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 课程教学内容相对于中学初等数学, 其内容大大增加, 教学时间相对减少不少, 多数学生在学习中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往往感到上课老师讲授的知识点已经知道了, 但一开始做数学题目就感到较困难。同时感到大学老师不像中学那样, 一个知识点、一种题型反复地讲解、总结。即大学的数学知识学习和巩固与中学阶段的学法和教法有很大区别, 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掌握, 不断提高自学能力。所以学生进入大学后, 如果能够快速地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的变化, 对于自信心的树立以及后面课程的学习将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到这一点?除了我们在教学中要适当地向学生宣传外, 更多的是要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上下工夫, 同时也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对于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来说, 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相对较多, 学时相对较少, 学校和学生对数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单靠传统的教学手段, 往往难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如果学生的数学基础打得不牢实, 对以后财经类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会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推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 打好学生的数理基础, 对于学生的宽口径培养更为重要。另外, 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趋势, 是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数学理论的实验融合到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 加强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以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来加强学生对数学理论的理解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 许多内容仅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这种发展的要求。

虽然本课程一般在第四学期开设, 此时学生已基本适应了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 但由于概率论学科的特殊性, 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形式的今天, 给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概率论有很强的现实基础, 特别是像古典概型的问题, 需要学生学会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 改直观判断为理论分析, 通过我们的教学方法改革,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数学思维方式。

2 财经类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涉及的是对不确定现象问题的研究。随机数学是一门贴近生活、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其应用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发展史也是一部生动活泼的创造史。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概念—定理 (结论) —例题”的固定模式, 理论的介绍缺乏实际背景的铺垫, 学生的思维总是按部就班地朝着固定的方向引导, 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其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 这不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如何将课程教学与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 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夯实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应用技能, 是本课程教学方法改革长期的目标。

虽然本课程研究随机现象, 和代数、几何、微积分学等有着本质区别, 但它仍然以量化分析为基础方法, 以随机数学原理解释客观世界的偶然性现象。在教学中, 我们本着改变学生原有的确定性、唯一性的思维定式, 完善学生的简单化、经验化的思维方式, 从根本上拓宽学生的思维, 使之符合随机多变的客观现实的原则,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减少经典增加现代, 减少技巧增加实际应用, 特别是做到联系实际, 增加实际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等, 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分析基础, 突出基本内容的掌握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在这几年的教学中, 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 注重教学内容的类比联系。

类比是指由两个对象内在关系某些方面的相似推出其在结论方面也可能相似的一种推理思维方法。数学中不少概念、性质和定理等都是从类比推理中发现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为概率论部分和数理统计部分。概率论部分基本内容按一维和多维、离散和连续平行展开, 各部分内容之间联系密切;数理统计部分主要介绍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因此教学中联系已学知识引出新知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联系、类比研究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掌握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融会贯通, 把握整体。同时联系式教学既可节省讲授时间又可改进学习方法。在实际讲授过程中可联系离散讲连续、联系一维讲多维, 利用知识的相似性、平行性、继承性和关联性, 自然过渡, 由此及彼, 深入浅出导出要学的内容。如离散型比较简单, 且能较好地阐述概率思想、说明方法, 一般先讲。故讲连续型时只需要联系已学的离散型, 就可将离散型的概念和结果“移植”到连续型情形。例如随机变量X数学E (X) =∫+∞-∞xf (x) dx (连续型) 可类比undefined (离散型) ;多维随机变量的概念和结果大多和一维随机变量是平行的, 形式上是相似的, 思想方法也很类似, 所以多维随机变量的概念和结果也可由一维随机变量类似建立。例如对连续型随机变量, 设G是xoy平面上的区域, 则概率undefined;对任意x1, x2 (x1≤x2) , 有undefined。在教学中采用类比法, 还可以让学生搞清概念和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 区分事件的相互独立与互不相容,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与相关性等。通过这样的类比, 使学生了解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 突出了随机数学的思想方法, 学生是易于接受和掌握的。

(2) 结合历史背景,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也是学习的原动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贴近生活、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结合教学内容, 选择相关的史料, 选讲部分史料典故及概率论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等内容, 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增加学习兴趣, 了解学科的发展过程, 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从而开拓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本门课程开始时先介绍概率论的起源。早期概率论的研究与赌博有关, 它源于赌徒默勒提出的赌金分配问题。在讲中心极限定理时介绍所讲结论称为中心极限定理的原因。另外,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 还可列举一些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例子, 如抓阄问题、产品质量抽查、公共汽车车门高度设计、学生考试成绩分布等, 让学生学以致用, 解释身边的事情, 同时明确概率统计对生活的重要指导意义, 激发其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科学探索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方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同时, 其本身的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发展, 无论在理论或理论联系实际方面, 都是当前数学中最活跃的分支之一。作为全校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 本课程使用了安徽财经大学杨桂元编写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 学时数 (54学时) 较少而内容较多, 教学上基本采用讲授法, 以问题为中心介绍相关的概念、定理和计算方法。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不同于其他研究确定性现象的数学分支, 在理论和方法上有独特的风格, 在其学习中会遇到许多随机数学理论, 概念多且独特, 解题技巧性较大。因此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 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我们在课程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将一些典型的数学模型问题引入教学中, 如“彩票问题”、“DNA序列分类”、“投资的收益和风险”等, 通过理论分析和数据处理, 深入理解概率论思想方法和处理随机现象的技巧。这种将学生由被动接收文本形式的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建模和求解的动态过程,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4) 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成为现代化教学的标志。虽然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一直有些争论, 但今天的大学数学课程, 已有各种形式的课件在使用。数学课程教学的软件也在不断地研究和开发中, 数学课程的立体化教材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各个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硬件设备等条件在不断地改善和更新, 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创造了条件。

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关键是多媒体课件, 课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好的课件不应只是照本宣科, 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属性、特点以及往届学生对类似内容的接受程度, 对课件的界面和布局进行精心设计, 做到教师、学生、计算机的协调统一, 为进行探究式、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提供挈机。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必须考虑数学教育的学科特点, 满足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 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

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 应提高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 自己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 改变过去“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有许多现象只有通过计算机模拟, 才能更形象地向学生介绍。如蒲丰投针实验说明频率稳定性, 用泊松分布逼近二项分布等。在教学中展示一些随机现象 (实验) , 根据知识的掌握规律巧妙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把一些难以讲解或演示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简洁化, 既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又保持了知识讲授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流畅性;既易于学生消化吸收, 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上面介绍了我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如何处理好本课程教学中的难点, 如何改革传统教学中“数学知识+例题讲解+解题训练”模式,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课程考核方法的改进和完善等, 仍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

我们的努力获得了可喜的回报, 近10 年来, 本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组织工作,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人数逐年增加, 取得以上成绩与我们的教学改革是密不可分的, 这些成绩都归功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结果, 具体获奖数据统计如下表所示。

参考文献

[1]杨桂元.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2]周玲.关于概率论教学的一点思考[J].大学数学, 2007, 23 (6) :14-16.

[3]覃思义, 等.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大学数学基础课的探索性思考及实践[J].大学数学教学, 2010 (3) :36-39.

[4]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主干课程[C].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5.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加固增强下一篇:补偿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