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大学会计专业

2024-06-07

财经类大学会计专业(共9篇)

财经类大学会计专业 篇1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 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初全面启动的“质量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项目。该项目计划在未来的5年间, 从全国3万多个专业点中遴选出3 000个进行重点建设。开展特色专业建设, 是从国家层面引导各高校从自身的办学目标定位出发,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全方位地开展教育改革与创新。

截止到2011年6月, 全国共有47所院校的“会计学”专业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而东北财经大学与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会计学”专业是首批“会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但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不断探索, 不存在一劳永逸的特色优势。因此, 如何进一步建设特色、保持特色便成为摆在我们目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 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 培养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 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一般来说, 特色专业建设在特色选择上, 要和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特色保持一定的差异性, 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的差异化战略, 实现“错位策略”, 以避免正面的竞争。

依据这样一个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理念, 东北财经大学提出了“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依据国家和国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优先发展本专业, 专门培养国际化、市场化、综合型人才, 建设成为一个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基地, 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会计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为了实现这个总体目标, 学校还提出了“四化”的具体目标, 即办学国际化、教学双语化、人才市场化、管理规范化。

1. 办学国际化。

加大国际合作办学力度, 实现专业教育国际化。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教学课程体系的更新、教学水平的提升, 帮助学生打开认知世界的窗户, 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机遇。

2. 教学双语化。

要培养国际化综合型人才, 必须加强双语教学, 更多地使用纯外语教学。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努力实现所有课程的教学均为双语或纯外语授课。

3. 人才市场化。

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 能分别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政府机关及有关部门从事会计管理、审计实务及财务管理或金融管理等实际工作和科研工作, 就业面宽, 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今后在培养目标上, 除了继续加强国际化办学方向, 也要以市场为导向, 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满足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综合型人才。

4. 管理规范化。

从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师队伍的管理、学生日常的管理、教学实践的强化到考试与毕业论文写作等各个方面都要实现规范化管理, 开发相关软件, 制定操作标准, 提高工作效率, 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加以修正, 使其符合不同时期的管理需求。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特色即独出于众, 指其特别出色之所在。综观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 其现有的与众不同之处, 大体可概括为国际化办学思路、综合完善的课程体系、雄厚的授课师资几个方面。通过分析现行特色, 也很容易看到在“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有待提高与打造之处。

1. 凸显“国际化办学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 在对外交流, 国际化办学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沿。截至2010年, 我校会计学科下设CGA方向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 、ACCA方向 (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 课程以及日本会计教学班。国际化的办学思路固然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提供机遇, 并有助于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 诸如“情境式教学模式”、“分享式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但是必须正视的事实是, 期望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办学水平的院校, 绝不止东北财经大学一家。

如表1所示, 目前, 包括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30多所院校均开设ACCA方向课程;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18所院校已开设CGA方向课程;而2008年刚进入我国市场的CIMA (特许管理会计师) , 在全国也有包括中央财经大学等9家院校在招生。

不难看出, 目前“国际化”已然不能成为一个院校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双语教学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合作中, 也不再是一个高等院校击败竞争对手的秘密武器。如果要谈特色, 相比于“双语教学”,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如内蒙古财经学院的“双双语教学”, 即一门课程除用汉语、英语授课外, 还用蒙古语讲授, 更是一个鲜明的特色。

2.“综合完善”的课程体系。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上构建。横向来看, 以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为主线分为三个阶段;纵向来看, 分为中文课程→双语课程→实践课程三个层级。基于这个思路构建的会计核心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这样的构建, 固然能体现专业核心知识学习的层次结构关系和各课程的推进关系, 进而体现会计专业理论结合实践的专业特色。但是, 这种课程体系存在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会计学”专业双语课程开设太少。除“会计英语”这门课程可认定为双语课程, 使用国内院校教师编写的《会计英语》教材以外, 其他专业课程均未开设双语课程。这种只在国际会计方向 (包括ACCA和CGA方向) 开设双语课程, 普通会计专业弱视双语课程的现象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学”专业整体国际化的步伐, 不利于实现“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二是实验课程覆盖面狭窄。只开设“基础会计实验”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两门实验课程。“会计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教学环节中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包括“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资产评估”等许多涉及实务操作的课程均应开设实验课程。

3.“雄厚”的授课师资。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笼聚了一批科研水平高、授课效果好的优秀教师。但是, 当下的国际化教育背景要求, 教师除了能胜任日常中文授课任务以外, 还要兼顾国际会计业界发展动态、国际会计准则变迁等信息, 在授课时从国际角度拓宽学生认知专业知识的视野。而作为承担双语授课任务的教师, 就更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素养, 即较高的专业知识造诣、扎实的语言功底、全面的授课技巧。但是, 现有双语师资的综合素质和梯队建设问题值得关注。掌握大量专业知识的教师 (多数是中年教师) 外语运用能力有限, 而英语基础好的青年教师, 专业知识与实务经验又略显不足, 双语教学的课堂效果难以体现。在学生中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出会计专业双语课堂上, 授课的英文比例很难保障。教师汉语为主、英语为辅的讲解比例占到近60%;中、英文各占1/2的比例约为30%;教师全部用英文讲解的仅10%。可见, 教师双语授课水平参差不齐, 这就不能保障教学方案的有效实施。

三、“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

根据上述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审视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本文提出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 以“教学内容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 以“实践教学改革”为核心, 以“培养国际化、市场化、高素质的综合人才”为目标的基本建设路径。

1. 构建“知识、能力、应用”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 应该本着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 科学地制定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国际化”的传统办学特色固然不能丢, 但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和强化特色, 在未来应依托会计学学科发展, 根据财务、会计、审计、税务服务部门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全面实施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做到:知识、能力、应用协调统一的原则;拓宽专业知识面的原则;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原则;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原则;理论与实训并重原则;全面实施因材施教, 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

同时, 要加强与会计专业相关的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研究, 形成有效机制, 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题计划, 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现“四个转变”, 即“专才向通才、教学向教育、传授向学习、知识向能力”的转变。

2. 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倡导学科交叉与融合。

特色专业建设应立足前沿, 以国际化视野推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一, 建立新的课程建设与调整机制。强化教师在课程中的主导作用, 鼓励教师根据自身专长、兴趣及科研的最新研究进展开设新课, 并依据教学大纲自主选择与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加大学生的课程选择自由度, 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去选修课程。第二, 加强基础课程的投入, 促进交叉课程的融合。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平台, 整合课程内容, 避免低水平内容的重复和简单拼凑, 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加大双语教学的比重, 在除ACCA和CGA方向以外的其他“会计学”方向课程引入双语教学, 前期可重点引入专业核心课程的双语教学, 借鉴或采用国外先进教材或教学方法, 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之上促进与国际知名高校的课程或学分互认。第三, 加强不同学科内容的融合和渗透, 积极探索能反映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型课程,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 打造“复合型”、“多梯队”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应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建设一支以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为核心, 教学、科研综合水平高, 学历层次和年龄梯队分布合理的教学团队。具体而言:一是完善校内专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 专任教师, 尤其是教学名师、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 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反映到教学中。二是派出专任教师到相关领域进行产学研合作, 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水平。要充分利用会计专业与大型企业、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合作的机会, 选派优秀的专任教师到企业或事务所兼职, 从事管理与实务工作, 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三是进一步与国外大学互派优秀教师进修, 加大资金投入, 将此项政策制度化、常规化, 提高双语课程教学水平。要利用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的机会, 将会计专业的优秀教师选派到国外大学进修, 不仅提高其外语水平, 而且让其学习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四是建立遴选会计专业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形成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研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复合型”、“多梯队”的教师队伍。

4. 建立实验、实习与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型经济管理学科, 应注重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利用“会计学”国家重点专业的学科优势, 进一步整合相应的资源, 建立实验、实习与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新型的会计实验室, 目前已建成电算化会计实验室和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等。利用“实验”, 以国际知名大公司账表为题材, 模拟或仿真企业会计核算和管理过程, 采取探究式的操作模式, 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 并动手解决问题。

其次, 建立与当地国际知名公司的合作伙伴关系, 积极开辟实习基地。例如会计学院与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保持合作, 定期不定期选派学生进行实习。让学生到实际工作部门进行实地考察, 并撰写实习报告。

再次, 建立健全仿真“实训”场所。例如采用某种大型的商品化会计软件系统, 输入并塑造基本的财务会计数据, 合成财务报告等, 还可以运用各种功能模型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 进而实现会计、业务、财务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李元元.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高等教育, 2008;17

[2].徐定华, 关勤, 楼盛华.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中国高等教育, 2010;8

[3].王永生, 曲波.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中国高等教育, 2008;15

[4].郝春虹.内蒙古财经学院财政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模式.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10;3

财经类大学会计专业 篇2

毕业论文参考选题目录

财税专业…………………………………………2-3 调查与分析专业…………………………………4-5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6-9 会计专业………………………………………10-26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7-28 金融、投资理财专业…………………………29-34 经济法专业……………………………………35-45 律师专业………………………………………46-48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49-51 物流管理专业…………………………………51-55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会计与社会发展、经济环境等关系 .现代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的关系 2 .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影响

第1页

共17页 3 .近代会计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4 .信息技术与会计变革 .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辩证关系分析 6 .当前我国会计环境若干问题的探讨 7 .会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8 .近代会计发展史研究 9 .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本市场发展 10 .会计学科发展趋势研究 11 .转型经济时期会计的特征分析 12 .经济全球化与会计国际化 13 .不同经济体制中的会计模式问题 .社会经济环境变迁对会计学科体系的影响分析 15 .现代会计在经济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16 .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环境分析 17 .企业目标 .会计目标与内部会计控制 18 .会计环境的变化将导致会计理论的重构 19 .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时空观 20 .行为科学与行为会计研究 21 .金融危机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 22 .法律制度与会计监管模式 23 .法律制度与会计模式

(二)中国会计法规体系建设问题 .中国会计法规体系的框架结构研究 2 .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想 .贯彻执行和进一步完善《会计法》方面的问题 4 .我国会计法规与其他相关法规的协调问题 5 .会计人员管理法规与规范 .会计法设计的重大会计理论问题研究

第2页

共17页 7 .完善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思路与措施 8 .影响会计准则及其制定的主要因素 .会计准则的“政治程序观”与“经济后果观”分析 10 .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 11 .中外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比较 12 .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的关系 13 .试论我国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14 .会计理论发展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15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其改进建议 16 .试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17 .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及其基本规律 .从会计舞弊案例看会计准则与制度改进和完善的主要路径 19 .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研究 20 .我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构建 21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趋同研究 22 .对我国XX会计准则的思考 23 .试论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理念转变 24 .损益表现和资产负债表现的比较研究 25 .试论目标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26 .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均衡研究 27 .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会计准则的执行 28 .以真实与公允理念引导会计准则的制定 29 .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研究 30 .关于会计准则的性质研究 31 .中美XX会计准则比较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比较研究 33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问题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会计管理

第3页

共17页 1 .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会计改革 2 .现代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基本功能 3 .公司治理与企业会计管理系统 4 .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管理模式 5 .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会计学分析 6 .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理财观念 7 .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税务会计 8 .会计准则对企业纳税影响 9 .产权制度与现代企业会计 10 .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理论 11 .企业货币资金控制体系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会计控制的关系 13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 14 .企业管理创新的会计学分析 15 .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的基本关系 16 .内部会计控制在XX公司的运用 17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18 .公司治理与会计准则的实施 19 .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 20 .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 21 .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目标与方法研究 22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问题研究 23 .会计判断与盈余管理 24 .会计估计与盈余管理 .试论会计职业判断中的责任问题 26 .企业内部控制框架初探 27 .论会计职业道德与内部控制 28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 29 .内部控制的执行监管研究

第4页

共17页 30 .利用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31 .会计控制的委托代理分析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构造及其分层设计

(四)会计管理体制 .会计监督和会计信息质量 .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2 .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 3 .中外会计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4 .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的新特点 5 .会计监督的基本理论问题 6 .会计监督规范化问题 7 .财务总监制度的发展与优化 8 .会计委派制的发展与优化 9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 10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中外比较 11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透视 12 .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其改革 13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方法 14 .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利用 15 .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 16 .企业信息的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 17 .会计监管与审计的关系 18 .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19 .剖析财务造假的手段及防范措施 20 .企业进行会计操纵的动机研究 21 .试论企业会计披露的透明度问题 22 .透明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23 .表外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研究 24 .试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结构层次

第5页

共17页 25 .试论会计师的职业判断问题 26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27 .会计政策选择与公司盈余管理 28 .试论财务报表附注的撰写 29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分析 30 .试论业绩报告的改进 31 .会计诚信建设的思考及对策 32 .会计职业自律机制研究 33 .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思考 34 .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

.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对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 36 .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探析及监管机制创新 37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 38 .试论会计披露的透明度

.试论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的职责 40 .会计监督弱化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41 .试论会计的不确定性与会计信息质量 42 .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论分析 43 .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五)企业财务会计问题 .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 .对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 3 .财务会计目标探讨 .试论会计计量中的会计估计问题 5 .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 6 .试论会计估计与会计信息可靠性 7 .试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试论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进措施

第6页

共17页 9 .试论资产的计量理论 10 .资产的定义及其特征研究 11 .负债的定义及其特征研究 12 .收入要素及其特征 .试论收益 .收入和利得的关系 14 .费用的定义及其特征研究 .试论支出 .费用 .成本和损失的关系 16 .会计要素基本关系研究 17 .现值会计研究 .试论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 .会计方法选择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20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21 .资产计价方法的选择 22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23 .金融工具及其信息披露 24 .无形资产会计研究 25 .中期财务报告探讨 26 .分部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27 .或有事项会计探讨 28 .会计计量属性探讨 29 .公允价值会计问题 30 .试论公允价值计量 31 .我国公允价值运用探讨

.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国际进展及其在中国应用的思考 33 .从金融危机看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与改进 34 .公允价值与相关性 35 .公允价值与稳健性 36 .全面收益会计问题

.网络经济条件下的财务会计问题

第7页

共17页 38 .利得与损失的确认与计量 39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41 .租赁会计问题 42 .经营租赁的真实动机 43 .反倾销会计研究

.稳健原则和会计中的不确定性 45 .债务重组会计研究

.非货币性交换会计问题研究 47 .所得税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48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分析 49 .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50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51 .对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的认识 52 .借款费用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53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54 .期货会计探讨

.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探讨 56 .股份支付的会计问题探讨

.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58 .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59 .股东权益稀释会计探讨

.试论××会计原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61 .企业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体系 62 .运用现金流量表分析会计收益质量 63 .资产减值内部控制探讨

(六)特殊行业与特殊业务会计问题 .社会保障会计

第8页

共17页 2 .环境保护会计 3 .人力资源会计 4 .通货膨胀会计 5 .养老金会计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探讨 7 .小企业会计问题 .非银行金融机构会计问题 9 .基金会计问题 10 .证券公司会计问题 11 .中止经营会计问题 .境外子公司外币会计报表折算问题 13 .企业集团的若干会计问题 14 .企业清算会计问题 .权责发生制在政府会计中的应用 16..股票期权会计 17 .反倾销会计问题 18 .非营利组织会计问题 19 .养老金制度与养老金会计问题 20 .中美养老金会计比较研究 21 .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研究 22 .中美反倾销会计比较 .政府与非营业组织会计问题探讨 24 .现金流动会计探讨 25 .行为会计问题研究 .知识经济与会计平衡公式改革 27 .绿色会计要素的确认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探讨 29 .企业并购会计研究 30 .商誉会计问题探讨

第9页

共17页 31 .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研究(可以具体化)32 .套期保值的会计问题研究

.破产清算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的理论比较 34 .资产证券化中的会计处理问题 35 .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 36 .企业会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比较研究 37 .资本保全与会计模式研究

(七)注册会计师及审计 .全球金融危机与审计制度变革问题研究 .现代审计在强化企业风险管理(含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3 .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变革研究 4 .中国新审计准则的实施效果评价及改进研究 5 .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研究 .新信息经济环境下的审计基本理论方法创新研究 7 .特殊普通合伙制下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8 .企业内部控制的应用研究 9 .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探讨 .中国审计规范体系建设及执行效果研究 11 .产权保护导向的审计法律制度重构问题研究 12 .中国政府部门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13 .国际鉴证业务准则及其影响 14 .资本市场舞弊及审计对策 15 .公司财务欺诈及审计对策 16 .风险导向审计 .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的相互关系研究 18 .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研究 19 .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运用 .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研究

第10页

共17页 21 .中国审计准则的执行问题研究 22 .政府治理与国家审计的相关性研究 23 .审计职业判断 24 .审计重要性水平25 .审计独立性 .审计失败与风险控制 27 .期望差距问题 .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研究 29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战略研究 30 .中国的审计环境研究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研究 32 .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研究 34 .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与实践 35 .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 36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问题

.新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对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38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研究 39 .审计职业道德准则的制定与实施 40 .我国实施独立审计准则的若干问题 41 .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问题研究 42 .绩效审计研究 43 .经济责任审计

.××公司审计案例分析 45 .政府审计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咨询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47 .政府审计准则建设问题 48 .独立审计准则问题 49 .内部审计准则问题

第11页

共17页 50 .分析程序运用问题 51 .审计信用危机治理

.会计师事务所鉴证业务的发展策略研究 53 .电子审计证据的搜集与评价研究

.财务信息审核或审阅或执行商定程序的有关问题 55 .注册会计师民事法律责任制度研究 56 .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问题 57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研究 58 .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与保护措施 59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 60 .审计法律责任问题研究 61 .网络审计若干问题研究 62 .网络经济时代审计问题 63 .CPA代理纳税问题研究 64 .CPA管理咨询问题研究 65 .政府采购审计问题研究 66 .集团公司审计问题研究 67 .交易循环划分与审计有效性关系 68 .小规模企业审计

.试论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 70 .试论会计判断与审计判断

(八)会计教育问题 .会计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 .我国大学本科会计教育改革设想 3 .会计学科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 4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 .会计人才的评价 .选拔与激励机制 6 .会计机制与会计人员的自律机制

第12页

共17页 7 .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8 .会计职业道德 .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 .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与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改革 11 .会计教学方法探讨 12 .会计本科学习阶段的思考 13 .会计与财务教学 14 .网上评教体系功能作用 .会计 .审计 .财务课程中的多媒体教学问题 16 .会计 .审计 .财务课程中的案例教学问题 17 .会计 .审计 .财务专业中的实践教学问题 18 .构建会计人员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19 .大学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途径 20 .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对大学会计教育的冲击

(九)企业财务管理问题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 2 .战略财务管理问题 .债务重组的财务与会计问题 4 .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 .股票期权制与企业理财 6 .资金结构理论评述 7 .投资组合理论 8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9 .资金成本研究 .股权激励及其对财务的影响 11 .企业财务能力分析 12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13 .财务风险管理

第13页

共17页 14 .收入管理 15 .股利政策 .股利分配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 17 .企业适度负债研究 .我国××企业实行民主理财的调查报告 19 .企业财务控制机制 .非持续经营企业的财务管理 21 .管理层收购中的财务问题 22 .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与体系 23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问题 .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背离情况的调查及其协调对策研究 25 .行为财务理论综述 .企业集团管理控制模式选择及实施 27 .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证券投资策略研究 28 .认股权证在投融资中的功能作用 29 .内部资本市场的相关问题研究 30 .EVA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运用 31 .公司价值评估模型及其评价 32 .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33 .信息披露与公司融资成本 34 .财务风险管理 35 .财务困境研究 36 .财务治理模式探讨 37 .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38 .再融资方式与成本的比较 39 .资产重组与债务重组 40 .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问题

.ABC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42 .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

第14页

共17页 43 .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 44 .内部资本市场文献评述

.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的比较 46 .××国有企业股利支付率分析 47 .××国有企业分红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与公司治理效率 49 .公司财务风险的预警与防范 50 .公司治理与财务管理 51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3 .企业并购效应研究 54 .基金投资

.企业融资动机与原则 56 .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监管 58 .预算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探析 59 .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0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十)成本管理会计改革与创新 .当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新发展 2 .当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 3 .企业资本运营机制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企业理财 5 .行为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 6 .行为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7 .责任会计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 8 .责任会计与企业约束和激励机制 9 .作业成本会计及其应用

第15页

共17页 10 .建立现代成本控制体系 11 .成本计算方法的改革 12 .成本考核与分析指标 .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14 .成本控制战略 15 .环境成本管理 16 .社会责任成本管理 17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18 .质量成本管理 19 .成本粘性问题研究 20 .时间在管理会计中的运用 21 .成本动因分析 22 .价值链成本分析 23 .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理论与实务国际动态 25 .论成本规划 .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研究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在存货计价中的应用 28 .物流成本计算与控制 29 .供应链成本构成与管理 30 .国有建设单位会计核算研究 31 .建设项目审计问题研究 32 .投资者保护机制研究 33 .财务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研究 34 .物流成本控制方法探析

.研究成本支出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6 .企业成本管理理论的现状及应用研究 37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38 .资源消耗会计的研究(浅析资源消耗会计)

第16页

共17页 39 .资源消耗会计与作业成本会计的比较研究 40 .资源消耗会计的应用问题研究 41 .成本战略成本管理分析方法研究 42 .成本战略管理应用问题研究 43 .透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44 .作业成本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研究 45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及对策 46 .企业战略成本控制体系研究 47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研究 48 .制造型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研究

(十一)计算机在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计算机会计系统内部控制 2 .建立管理会计电算化系统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若干问题 4 .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5 .计算机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6 .EDP会计的控制与审计 7 .电算化系统审计的若干问题 8 .EDP会计实验室建设的若干问题 9 .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与ERP 10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 11 .ERP系统业务流与资金流同步问题探讨 12 .ERP产品成本控制系统设计 .投资时机与投资规模分析的Excel应用 14 .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15 .计算机环境下会计模式的新发展

第17页

财经类大学会计专业 篇3

1. 教学观念侧重理论

当前多元经济的发展, 企业、社会需要会计专业学生具备更综合的会计能力, 涵盖会计理论、会计实务、会计道德等方面。然而, 以江西财经大学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观念为切入点, 不难看出江西财经大学仍秉承传统的教育理念, 侧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 而疏忽实践能力的提升。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实践教学是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因此必须加大会计实践教学, 在制定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 除了注重专业基础知识以外, 更要突出实践教学。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对会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传统的理论型教学模式依旧占主导地位, 在目前的会计教育模式中, 依然重视理论性教学, 轻视实践型教学, 会计实际那型教学的课程安排比重还不到20%, 这种格局与会计学专业教育的特点是不相适应的,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会计学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1.1 课程开设侧重理论

当前江西财经大学对会计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主干课程基本为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理论性课程。而作为提高会计学生实务能力的实践课程, 仅开设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实验等少量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大多数会计理论知识难以在相关会计实验课程中得到锻炼, 在一方面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未使学生的实务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1.2 对学生的考察偏向理论

当前江西财经大学对学生的测评采取学分制, 以考试作为测评标准之一。在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原理课程是4个学分,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6个学分, 成本管理会计课程4个学分、财务管理课程4个学分而且考察全部是以校考闭卷的形式, 对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加权平均分影响很大, 受到了学生的极大重视;而相关会计实务课程, 往往因学分比例低、考察形式简单不严谨、对最终成绩影响小, 而受到学生的疏忽, 例如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实验课程只占2个学分且没有期末考试,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只占3个学分且平时成绩占50%, 对学生来说相对压力就会小很多, 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会计实务应用课程的不重视。

2. 不具备完整的实务教学体系

近年来, 高校随着经济大循环的发展及社会相关需求, 逐步调整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实务能力的培养。然而, 基于高校当前实践教育体系的现状, 会计专业学生实务能力提升, 仍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

2.1 会计专业教材不完善

据调查高校会计专业教材一般内容陈旧、狭窄, 不具有超前性, 跟不上相关法规、制度和准则的变化。2014年, 财政部相继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等内容进行了修订, 并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等具体准则, 以江西财经大学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为例, 该教材就没有对合并会计报表中的成本法改权益法进行修改, 根据2014年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 合并会计报表中应当取消成本法改权益法的方式, 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工作后不能适应新政策、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需要, 而需要一定程度上进行重新学习培训, 影响了学生的工作和发展。

2.2 实践教学范围狭窄

当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实践教学相关课程基本以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为基础开设。而对责任会计、价值评估、税务筹划等方面内容涉及甚少, 且其涵盖的难度往往低于现实难度。使得学生只能基于理论基础知识得以实践锻炼, 而实际操作能力并未得到显著提高。

2.3 会计模拟实验层次低

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培养的目的, 一方面是为帮助学生检验课堂所学知识熟练程度, 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会计处理的经济业务的特点。当前高校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基本以会计模拟实验为主, 且当前的会计模拟实验一般在于完成从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成本计算、报表编制的过程, 设计的业务基本以规范简单的形式出现, 这样实际上只能培养学生一定程度的账务处理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但对于会计学生在分析会计相关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培养存在明显不足。

3. 会计实务师资不足

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桥梁, 要求教师既熟识理论又非常了解实际操作过程及要求, 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而在当前开展实践操作培训的高校里, 这一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 目前一些高校包括江西财经大学对教师的要求往往只注重高学历、学位, 而忽视教师们是否具有企业单位的背景。在会计人才引进上一味追求高等学校的博士和硕士毕业生, 而并未对其实践动手能力及经历进行规定。同时在日常对教师的考核当中, 高校也更加注重教师的科研能力, 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会计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脱离实践。另一方面, 教师既要从事日常的教学工作, 同时又要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 教师的工作压力也逐年增长, 老师的精力有限, 因此相当一部分高校会计实务方面的师资不足。

摘要:当前, 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基本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会计学知识的人才。然而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实务应用能力的培养有为不足, 本文将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对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实务应用能力缺乏的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校,会计专业,实务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剑.关于如何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3:199+223

财经类大学会计专业 篇4

张美红,1967年6月生于河南鄢陵,1999年6月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会计,现任深圳大学经济学院会计系副教授,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理事,深圳市审计局社会监督员,具备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

教学方面,主要讲授《国际会计》、《财务会计》(英文版)、《审计学》、《会计理论》等课程;科研方面,在我国会计或财经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专业论文20多篇,并主持或参加了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

财经类大学会计专业 篇5

一、引言

人才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而且是不断增值的资产。面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企业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财经类院校作为培养未来高素质会计人才的摇篮,其会计本科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会计本科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而后者又对社会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起着重要的影响。就当前的现实来看,财经类院校在会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目标不一致,课程设置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要求等,使得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些矛盾,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在当前国家化的浪潮中,会计教育必须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财经类院校更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会计人才。

二、财经类院校会计学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当前,国家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很多财经类院校也指出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掌握系统的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和现代信息技术,具备较为宽泛的人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会计执业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在上市公司、跨国公司、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会计实务与理论、审计鉴定、财务与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目前财经类院校会计学本科毕业生除少部分从事理论研究外,大部分需要到企事业从事会计工作,更需要的是实际工作能力。财经类院校应本着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创新教育为目标的基本思想,培养专业基础深厚、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德才兼备、能够胜任会计研究与会计实务工作的人才为改革目标。

(二)课程体系亟需完善

当前,财经类院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很多,但还很少形成完善的体系,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培养的会计本科人才缺乏应有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1)部分重要的知识在课程安排中很少涉及。例如,《企业会计准则及指南》在很多院校都没有开设。很多财经类院校都指出学生就业的方向主要是各种性质的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跨国公司等。上市公司和跨国公司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特别需要会计人员熟练掌握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的国际准则,而关于准则的讲解和应用很少在会计本科中开设,以至于很多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都不知道我国的会计准则主要讲述什么内容;再如,会计诚信方面的课程开设的也不多。据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对高等院校48位会计教授的问卷调查结果看,有56.75%的教授回答他们所在的学校没有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即使有部分学校开设有这方面的课程,一般也只是流于形式,以应付“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职称”等考试而已。为维护资本市场的良好发展环境,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来遏制财务舞弊发生,其中一种途径就是在高校大力宣传诚信教育,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基本职业道德,使他们在工作中能保持基本的职业底线。(2)部分课程的课时安排欠合理。例如,会计学专业基本都会开设《高级财务会计》这门课,但是基本都是安排一个学期一周3-4课时讲述,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比较丰富且很复杂,由于课时较少,内容面面俱到较困难,以至于出现很多内容没有讲述或者内容讲述很多但学生基本都没有掌握的现象。(3)实践课程流于形式。从会计课程体系来看,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会计课程中实践课时远远少于理论课时,比例偏低。并且,很多院校由于扩招,教师和学生资源不能很好配比,使得很多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还担任专业实习课程,教师都没有实践经验,如何教授学生实务操作?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至于很多实践课流于形式。

(三)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目前,在会计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这一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虽然现在各高校都增加了实验教学或采用了其他教学方法,但从总体上看,大学会计教学方法仍显单调、呆板,很少采用案例教法、问题讨论法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向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成为最高要求和目标,没有给予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机会。例如,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但是对于案例的分析却“一言堂”,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发表个人意见的机会。同时,高校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现象,老师几乎是从头讲到尾,没有留出任何内容由学生自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这样老师上课很累并且课堂效果不佳。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变得多样化。特别是会计准则的变化相当快,如果一味强调接受学习,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会计的专业特性。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很难培养出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会计人才。另外,考核方式单一也是目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考核是检查和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单一的闭卷考试十分呆板而僵化,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靠几个晚上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关,甚至获得高分。这样的成绩不仅不真实,而且还挫伤了学习刻苦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三、财经类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德智合一”的教学观念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是朱镕基同志在担任总理期间,先后两次为国家会计学院题写的校训,这确实是对正在各个会计工作岗位担任工作的人员提出的警示,但更是对财经类院校会计本科教育提出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现实意义。纵观近年来我国的东方锅炉、蓝田股份、三九药业、猴王、黎明股份等企业会计造假的违规事件,造假违规者不乏上市公司和会计事务所的高级会计人才,其精湛的专业技能被用来钻法律的空子,其后果是不仅给国家、投资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而且也给自己的人生铬上黑印。究其原因,是会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主动或被动参与制假。为此,财经类院校在为国家培养会计人才的过程中,务必要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德育教育。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培养,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法纪教育等纳入教学计划。在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会计人员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使在校学生通过会计职业道德学习,切实了解会计职业道德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影响,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高校只有树立起“德智合一”的教学观念,本着为社会培养“有才有德”的专业人才,才算真正履行了作为教育机构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积极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

财经类院校作为会计本科高级人才输送的主要基地,其教学模式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要,然而,近几年却出现了大量的用人单位找不到所需会计人才,同时会计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这说明我国的会计本科教育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些矛盾。孟焰,李玲(2007)通过业内人士调查指出,能适应新市场环境的会计人员应当是在掌握经济基础知识、企业管理、会计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在不熟悉的环境下解决异常问题的能力,并强调会计人员应重视自学进取的能力。只有善于接受和运用新知识,才能在知识不断更新的环境下更好地生存。邵瑞庆,刘睿洁等(2008)从探讨会计人才素质的角度也提出了会计人才应具备三方面的要求:职业道德、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标准和要求,是会计职业界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知识素质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和商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以及会计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是指从事会计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因此,财经类院校在开设一些基本课程同时,应当通过多种灵活的方式将下列一些课程深入且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例如《会计职业道德》、《企业会计准则及其指南》、《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及其指南》、《会计制度讲解》等。并且,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及时地将报纸、杂志、网站所报道的与会计信息有关的新闻和案例,穿插在会计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帮助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会计工作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约束下的经济核算活动,它要求会计提供的信息客观、真实、准确、符合公认的会计准则。为促使学生在从业前养成遵纪守法的会计职业道德习惯,高校还应将《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有关法律知识融入相关的会计教学之中,把遵纪守法意识纳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而培养出德智并重的高级会计人才。另外,对于一些比较难且很重要的课程,应该多安排一些课时来讲解,例如《高级财务会计》,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一些知识,为学生以后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系 篇6

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科伴随着天津财经大学的发展已走过了47年的历程。会计学系的办学层次齐全,现有博士、硕士、在职研究生、本科、专科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不同的办学层次。目前,本科教育设立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三个专业,其中,会计学专业包括注册会计师、国际会计、财务会计、审计、会计与信息技术等方向。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是国家首批试点院校之一。会计学系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3年被批准为天津市首批市级重点学科。此外,会计学系在社会办学中还承担了注册会计师资格,会计技术职称资格和会计电算化资格培训,教育部高职高专师培训基地,高校师资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以及英国ACCA资格培训。会计学系现有本科生2200多人,硕士研究生130多人,博士研究生40多人。

天财会计教育师资雄厚。李宝震教授(已故)、管锦康教授等老一辈学者为会计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拥有教师52人,教师队伍中教授12人,副教授19人,讲师16人,助教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9人。

财经类大学会计专业 篇7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日渐频繁, 社会对英语水平突出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对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的外语要求更是如此。当前, 我省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对外贸易结构的大幅调整时期, 迫切需要精通专业知识又能使用专业英语交流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这种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已与市场需求之间形成缺口, 产生了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而很多高校毕业生又难以就业的矛盾现象。由于高校扩招、供需不对路等方方面面的原因, 我省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众多, 但这些毕业生往往由于就业能力的单一性无法顺利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然而, 无论是国内现有的比较全面的英语社会需求调查还是针对区域内的调查报告都表明:毕业生尤其是财经类毕业生的英语能力与其就业都呈显著的正相关。所以在我国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并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改革高校当前比较费时低效的英语教学现状、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对促进毕业生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将针对我省高校财经类毕业生不甚理想的就业现状, 基于需求分析对省内六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在校生及部分大四毕业生进行调查和访谈, 然后依据调查结果, 构建适合财经类本科生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以期实现专业技能扎实、英语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需求分析研究

需求分析 (Needs Analysis) 指通过内省、访谈和问卷等手段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方法。 (陈冰冰, 2010) 需求分析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外语教育领域, 之后研究者们纷纷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不同的研究分类。当前这些研究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影响较大的当属Hutchinson&Waters的需求研究及国内学者束定芳的需求分析。Hutchinson &Waters认为需求可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目标需求又可细分为必学知识、欠缺知识和想学知识;学习需求则细分为学习环境条件、学习者知识、学习者技能和策略以及学习者动机等。 (Hutchinson &Waters, 1987) 束定芳认为外语的需求分析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社会需求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个人需求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及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束定芳, 2004)

显而易见, 对大学英语的需求分析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准确定位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本科院校来说, 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一定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需求与就业需求而定, 因校制宜, 因专业制宜, 而不能照抄照搬名校的做法。

3问卷调查与分析

(1) 调查内容和对象

本研究以Hutchinson&Waters的需求分析为指导, 以省内六所普通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大二、大三学生及大四毕业生为调查对象 (由于大一新生刚开始学习, 对英语课程不太了解, 大四学生已经开始找工作, 故选择这三个年级的学生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 , 围绕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企业对毕业生的英语需求、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建议等方面展开调查。其中针对大二、大三学生的调查发放问卷400 份, 回收有效问卷368 份, 针对大四学生的调查发放问卷100 份, 回收有效问卷82 份。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于学生对英语课程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显示, 仅有47.2% 财经类专业学生对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 42.3% 和50.6% 的学生对自身英语水平和大学英语教学效果评价偏低。同时57.3% 的学生反映英语教材与教学内容实用性差、趣味性不足, 40.8% 的学生认为基础英语的教学对学生的应用性能力培养存在欠缺, 并有62.1% 学生表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不能满足自身需求。多数学生建议细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将教学的重心由“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 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针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需求调查结果表明, 超过70% 的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具有大学英语四/ 六级或BEC/ 金融英语等英语证书, 另有近65% 的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对毕业生的英语有一定的要求 (主要集中在职业英语交流能力、英文写作能力、翻译相关资料的能力和阅读英语行业资讯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有鉴于此, 77.2% 的学生认为考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后仍有必要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大部分学生也迫切期望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功及专业英语相关能力。统计结果显示, 87.6% 的学生愿意按照模块自主选修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并期望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 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时代性于一体, 或服务于未来职业需求, 或培养英语技能, 或提高跨文化交际素养。

另外, 82.1% 的调查对象选择愿意尝试结合MOOC的混合式英语学习模式, 认为它可能比传统的依托书本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 83.3% 的学生赞成重形成性评价而轻终结性评价的多元评价激励机制。

由此可见, 我省高校由于师资条件、教学环境及学生水平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制约, 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还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支撑不足,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开设还比较单一零散, 形式化强、实用性较差, 表现为多数毕业生在职业英语相关知识、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与企业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从而导致他们总是与好工作失之交臂。因此, 我省高校有必要依据调查数据适当调整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针对各高校的教学资源短缺问题, 本研究认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MOOC/TED等网络教学视频来丰富教学内容, 以保证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4基于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

本研究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就业需求, 分层次、分模块地设置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充分结合网络教学资源, 尝试线上网络学习与线下面对面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通过搜寻利用与学期教学目标、学生水平相符的MOOC或TED等网络资源来弥补教学内容, 尤其是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材的不足, 来实现学生真正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本研究所构建的基于需求的财经类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如图1 所示, 关于大学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与实践, 笔者将另文撰述。

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大致分为三类:通用英语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即EGP) 、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即ESP) 、通识教育类英语 (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 。本体系下, EGP指在大学前2~3 学期开设的大学英语读写和视听说课程, 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基本功和自主学习能力。当学生通过四级考试后, 可依据需求自主选修模块化的后续英语课程。无论是通用英语还是后续英语课程, 都要充分利用MOOC/TED等网络学习资源, 增加真实语言接触和实践的机会, 提高教学效果。EGP是ESP的基础, 没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语言技能, ESP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ESP是从EGP到双语课程过渡的桥梁, 在双语教学之前有了基于专业的英语学习, 双语课程的教学才会实施地更为顺利。 (刘小杏、韩静, 2014)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说, 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都不及985 及211 院校学生, 所以有必要开设2~3 学期的通用英语来打基础。

这里本研究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首先应对100 名左右一个大班的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 为了便于院系安排, 可将学生按照测试成绩分为A、B两级, A级学生可采用“2+X”的方式进行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 即首先在第一、第二学期学习基础英语, 待通过四级考试后可在不同学期按模块自主选修高级英语视听说、翻译技巧与实践等语言技能类课程, 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等语言文化类课程或者商务英语谈判、金融英语等专门用途类英语课程。B级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可采用“3+X”的方式, 首先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期学习基础英语, 然后在达到英语四级水平后再按模块自主选修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最终, 这些学生经过几年的英语不断线学习, 具备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强的英语素养, 从而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双语课程的学习。

综上, 本研究对我省六所普通本科院校的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英语需求调查说明, 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分层次、分模块地设置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实现“基础英语——通识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双语课程”的一条龙式英语课程体系设置。这种比较完整的英语课程体系能够保证学生四年英语学习不断线, 凭借学分机制及多元评价激励机制的助推, 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能力, 有效实现“专业+ 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摘要:毕业生尤其是财经类毕业生的英语能力与其就业显著相关, 因此从英语能力提升的视角打造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对我省六所普通本科院校的财经类专业学生进行了英语需求调查, 然后基于调查结果分层次、分模块地构建了适合财经类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设置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课程设置,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2]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 2010 (2) .

[3]刘小杏, 韩静.基于就业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探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 .

财经类大学会计专业 篇8

一、指导思想

(一)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通过本科课程教学范式改革, 学校提供给学生一个平台, 在此平台的引导下, 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同时, 通过学术气氛和学校生活的熏陶,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自主获取能力。

(二) 确立新型梯度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从知识传递为主转向“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三者共生且梯度渐进的目标。“知识传递”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 “融会贯通”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展开, “拓展创造”课程教学目标的表现。

(三) 彰显三大课程教学范式理念。

一是教学学术观。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教学民主观。教师和学生要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沟通。三是教学协同观。通过教与学的协同相互启发, 促进学习更富有效率。

(四) 以课程考核方式为突破口。

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作为突破口和支点, 充分利用学生视课程考核为“指挥棒“的现状, 通过推进教学阶段最后一个环节的多样化改革, 引导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以此为杠杆撬动整个本科课程教学范式改革。

二、改革目标

课程教学作为大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中心环节, 承载着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推动课程教学范式深刻彻底的转变, 已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突破的瓶颈。在今后三到五年的时间里, 贵州财经大学将以改革课程教学范式作为本科教学改革工作重心, 坚持现代主流教学范式的核心理念, 推动教师、学生、管理组实现观念转变, 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 进行深入研究, 形成既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又体现课程个性化的教学范式,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通过教学范式改革的深化, 使贵州财经大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显著增强、学校的教风和学风得到提升。

三、建设与改革内容

(一) 课程教学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变。

其具体内容是, 相关教学组织要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与专业需要, 即“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教师现在有什么?”,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收集学生反应并积极做出改进回应, 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 课程教学目标由单一转向多维, 在“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所形成的新型梯度课程教学目标中, 改革的重心放在后二者, 具体方式有进行小组讨论、开展课外调研、研读经典论文等。

(三) 课堂教学重点由知识传输转向能力提升。

其具体内容是, 课堂教学重点由原来偏重于纯粹知识点的灌输、传授, 转化为偏重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提升。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课程具体知识点的汲取和吸收能力,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课程综合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 课程教学方式有凝固转向动态。

具体内容是, 提出与现实紧密相关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思考, 增加现实案例以增强教学内容的鲜活度等, 具体可采用案例教学、协作教学、辩论教学等。

(五) 课程学习重心由听授转向自主。

具体内容是, 增加供学生课前、课后选择性阅读的著作、文献, 教师宜采用适当的方法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 教师不仅要熟悉知识, 而且要深入研究, 要把研究心得带入课堂, 即“研究提升上课的深度, 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六) 课程考核方式由结果转向过程。

其内容主要是, 将评价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始终, 改革考核方式, 减少期末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将课程考核的重点由考核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向考核学生应用的能力。通过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主要措施

(一) 深入研讨, 广泛交流

围绕优化教学内容, 强化课程时间、改革考试方式等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组织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教育思想研讨与交流, 深刻认识转变课程教学范式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就为什么要转变课程教学范式、怎样转变课程教学范式等方面共同探讨, 从而达成广泛共识。

1. 学校层面。

开展系列教学专题研讨会、名师报告会, 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同背景教师之间在教学中客观存在的观念分歧与冲突;召开各专业学生座谈会, 准确保卫学生学习情况与需求;加强舆论宣传, 在全校营造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良好氛围。

2. 学院层面。

根据学校推进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要求, 探讨各学院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思路与方案, 每学期组织不少于1次的全院集中教学研讨, 鼓励系、课程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开展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研讨。

(二) 加强研究, 以评促改

1. 加强研究。设立以推进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为主题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2. 定期观摩。

学校每年组织1-2次集中的课堂教学观摩, 提供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交流学习平台, 观摩的主题是大力推进课程教学范式转变的教师。学校每年邀请专家开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专题讲座。

2.定期评选。学校通过开展“最受学生欢迎的基础课教师”、“名师讲坛”、“教坛新秀”及“教学团队”评选, 定期开展全校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和现金教学范式的推广活动。

(三) 强化导向, 完善体系

强化教学导向, 积极探索适应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院年终教学工作考核和教师教学业绩开合方式, 进一步完善学评教办法。

1. 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要围绕学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综合考察和评估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系, 形成更好地挖掘学生发展潜力的机制。贵州财经大学将大力推进考核方式改革, 实行多样化的考核形式。考核方式包括机试、平时评价、期末综合考核 (笔试) 三部分。其中机试部分 (40%) 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掌握, 教师不出题, 由学校计算机系统以题库形式完成, 学生可以多次参加机试 (第一次免费) , 以分数最高的一次作为考核结果;平时评价 (20%) 包括课堂发言与提问、讨论、平时小测验、小论文和作业等, 贯穿教学始终;期末笔试 (40%) 主要考察同学们根据综合知识解决现实案例的能力。

2. 逐步完善学校对各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考核办法。把教学范式改革推进效果作为重点考核的内容之一。

3. 继续完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要把教师开展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的基本内容。

4. 进一步完善“学评教”指标体系及办法, 探索适应教学范式改革的学生评价教师指标体系及评价方式, 充分发挥“学评教”在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监控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四) 多管齐下, 加强指导

1. 加强项目管理。

学校教务处负责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试点项目的指导与宏观管理工作, 负责组织项目的申报、评审和立项, 并根据建设进度, 进行检查和评估验收。各学院具体负责本单位立项课程的教学范式改革实施和其他课程教学改革的规划、组织和管理工作。

2. 健全服务体系。

学校启用并扩大新的网络教学平台, 积极建设和完善“网络课堂”, 配合学校教务系统数据库、校园信息化平台, 权利支持课程教学范式改革, 给师生提供有力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构建全员互动、立体化、网络辅助教学的课程服务中心;学校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为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咨询和府服务。

(五) 加大投入, 完善激励

学校要利用中央财政资助政策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重点支持课程范式改革试点课程, 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学院 (部) 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配套投入经费, 有限保障试点课程所需助教等人员方面的配置, 并对试点课程开展的教研活动予以各种支持。

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试点课程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 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订课程范式改革方案和课程建设规划、落实任务、检查和控制进度、经费预算、经费支出审批及项目的日常管理等工作, 并对各级检查、评估验收负责直接管理责任。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范式改革, 对于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课堂教学效果突出的试点课程, 学校给予项目组教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 并把课程范式改革成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优、职称晋升以及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

(六) 加大宣传, 营造氛围

通过校报、网络、简报和资料汇编等形式, 进一步加强教学范式改革的宣传力度, 在全校营造人人重视课堂教学、参与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

1. 在教学简报上开设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专栏, 选登教师的教学范式改革案例和加血研究心得体会。

2. 汇编教师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思路和教学案例, 在校内外宣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义遒.提高教学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杰出人才成长开辟道路[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4) .

[2]李升平, 李修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机制概念.特征及其框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2) :100-102

[3]董志峰.普通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内部环境视角[J], 高校教育管理, 2013 (1) :81-85

[4]周琨武, 黄敏.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影响因素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校教育与评估, 2008, (1-2) .

财经类大学会计专业 篇9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目标定位,教学改革

法律与经济就像一对孪生兄弟, 如影随形。经济生活离不开法律规范的调整, 法律规范也无法离开经济生活这一基础。法律与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 也就决定了法学与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著名法学教育家佟柔教授、江平教授都曾强调过法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正是基于这些考虑, 财经类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开设法学课程, 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其专业领域范围内的相关法律知识有所认识、理解和掌握, 并为将来增强就业竞争力奠定基础。这一设想固然合理, 但是, 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落空。如何解决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的问题势必影响到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未来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值得思考。

一、财经类专业教育目标定位与法学教育

1. 财经类专业教育目标定位

通识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 也被称之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 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19世纪初, 美国博德学院 (Bowdoin College) 的帕卡德 (A.S.parkard) 教授首次将这一概念与大学教育相联系。与之相对应的是职业教育 (professional education) , 具有专业性、功利性、直接性的特征, 注重受教育者职业技能的培养。

本科教育究竟应当定位为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在教育学领域也引发了普遍的争议和讨论。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 考虑到该校的现实状况, 笔者认为, 应当将该校财经类专业教育目标定位为侧重职业教育的混合模式。之所以如此, 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的考虑:

第一, 从社会整体教育模式转型的角度而言, 我国本科教育已经发生了从精英型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的转变, 而且这一转变将继续深入。能否简单地认为这一转变意味着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呢?答案是否定的。受教育者数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受教育的内容应当趋同。伴随专业分工的细化, 受教育者需要从大众中脱颖而出, 必然要求其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因此, 只有培养的人才既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又拥有独特的技能才符合转型的需要, 这就要求教育目标定位在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寻求平衡, 而不是只顾一点, 不顾其余。

第二, 从高等教育的功能而言, 高等教育具有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财经类专业不是一个单纯强调抽象性理论的学科专业, 而是一门建立在实践理性基础上的、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学科, 因而, 服务社会的功能在财经类专业应当尤为重要。

第三, 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人才培养目标而言,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不容否认, 如何增强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过于强调通识教育, 会弱化学生的专业特长, 不能够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增强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 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学生。

第四, 从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分工的角度而言, 教育目标与教学资源分配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客观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从而配备教学资源。具体到该校而言, 目前, 该校本科毕业生除了少数考取本校研究生外, 多数选择直接就业, 因而, 本科教学应当更多关注职业教育方面, 将教学资源分配到职业教育, 至于抽象理论、理念等可以留待研究生教学阶段再逐步学习和培养。

2. 法学教育与教育目标定位之间的关系

该校财经类专业教育目标定位为以侧重职业教育为主的混合模式, 是否意味着财经类专业本科教育可以忽视法学专业知识的教学呢?金融学系、会计系、保险系、工商管理系、国际贸易系的学生是不是应当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经济模型的建构、现实经济生活问题的分析、理解上, 而将法律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交由法律人关注, 从而保证其职业性、专业性的健全和完善?

(1) 认识误区导致的恶性循环。在教学实践中, 担任非法学专业法学教育的工作者经常遇到教与学严重脱节的问题。多数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并不认为法学教育是其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养的一部分, 而认为只是为了修满学分而不得不为之的无奈之举。在这一指导思想下, 学生在接受法学教育之前就存在严重的抵触情绪, 因而, 逃课或者在课堂上学习英语、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现象相当普遍。通过法学教育提高财经类专业学生竞争力的预期目标难于实现。学生的态度对教学人员也会起到负面的影响作用, 恶性循环由此而始。

这一情况的出现与对财经类专业本科教育中关于法学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有着密切联系。财经类专业本科教育中的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中的一部分还是职业教育中的一部分?很多学者认为, 财经类专业本科教育中的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 因为, 现代法治社会应当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这一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 值得商榷。因为, 通识性法学教育完全可以通过“法律基础”等课程达到目的, 设置与财经类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 如“国际商法”、“国际贸易法”、“经济法”、“保险法”等课程很难说是单纯为了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将其解释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更为合理。因为经济生活与法律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的主体、一个理性人, 如果不懂得相关法律, 势必影响其对“游戏规则”的认识, 影响其商业判断的能力。

(2) 从“水桶效应”视角进行的解读。认识偏差造成的恶性循环会导致何种效果呢?有必要借鉴“水桶效应”对此进行解读。“水桶效应” (Buckets effect) , 也被称之为“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论”, 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首先提出的, 其核心内容是:一只水桶所能盛水的数量, 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木块, 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木板。财经类专业学生在就业或就业之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并非泾渭分明地可以区分为法律问题和经济问题, 无论从自身的角度而言还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而言, 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都是其职业技能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财经类专业本科教育中与专业相关的法学教育的缺失和不完善势必导致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欠缺, 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短木板”。由此可见, 在强调职业教育目标的体系下, 应当将与其专业相关的法学教育作为职业技能、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不能忽视否定, 最终成为制约受教育者发展的瓶颈。

二、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完善

1. 课程设置方面

当前, 多数高等院校的财经类专业开设法律课程时所采取的方式为:由财经类院系根据本院的情况上报所需开设的课程名称、时间、学分, 由法学院配备师资完成教学任务。这一模式从专业分工、信息来源的角度而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 需要在信息交流、沟通方面进行相应改进。

在这一模式下, 作为提供教师资源的法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位置, 无法参与对该需求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的过程, 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难于发挥。由于为财经类专业院系开设法学课程不仅涉及到财经知识方面的问题, 也涉及到法学方面的问题, 因而, 对应当开设何种课程、何时开设、学分、课程类型等都应当由财经院系与法学院进行深入探讨, 保证开设的课程具有可行性、合理性。

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 主要应当考虑以下问题:

首先, 从课程设置的稳定性角度而言, 部分课程是否设置, 何时设置等问题思考得不成熟, 随机性大。应当加强财经类专业院系与法学院的合作交流, 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应的课程, 将财经类专业相关的法学课程规范地固定下来, 维持其一定的稳定性。

其次, 在课程类型的安排上, 不能笼统地认为法学课程独立于财经类专业课程, 并将其确定为学分较低的选修课。笔者认为, 在现代法治社会, 具备相关法律知识是一个市场经济活动主体从事商业活动的必备要素。类似北京工商大学的财经类院校应当将财经类专业必修相关专业法律课程作为特色之一, 增强竞争力。如保险系应当将保险法确定为专业必修课, 国际贸易系应将国际贸易法确定为专业必修课, 会计系应将会计法确定为专业必修课等等。

最后, 在课程设置的时间上应当趋于科学合理, 按照学生的需求、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合理安排。在学习法学课程前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前期在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循序渐进, 防止出现学生难于接受的情况。

2. 教材建设方面

由于财经类专业与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前期知识储备、未来发展方向、思维偏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因而, 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的过程中, 所选择的教材也应当有所不同。目前, 由任课教师指定的教材往往是法学专业所采用的经典教材。这是因为, 一方面任课教师对经典的法学专业教材的体系相对熟悉;另一方面经典的法学专业教材由于长期使用相对严谨、成熟。但是, 这可能给财经类专业学生的阅读、理解等造成障碍。

以国际贸易法为例, 王传丽教授编写的《国际贸易法》已经在法律出版社三版, 在学术界也深受好评, 应当被认为是经典教材。但是, 由于财经类院校国际贸易系的学生并没有接受过法理学、民法学、商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等方面系统的教育, 因而, 阅读起来相当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指定该教材试图让学生掌握其内容几乎不可能。因而, 财经类院校应当在教材建设方面进行努力, 建设一批适合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保险法规监管》, 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法概论》等教材结合财经类院校和专业的特点, 并配合大量案例, 是教材建设方面的典范, 值得效仿。应当借鉴已有成功经验, 为财经类专业学生提供一套特色的法学教材。

3. 师资建设方面

现实生活中存在一种误解, 即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法学知识背景, 因而, 只要是经过系统法学教育的老师都能够讲授。事实上, 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配备师资相对于为法学专业配备师资更为困难。倘若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不考虑教学实效, 师资建设的问题无需提出。但是, 倘若考虑到教学资源浪费等问题, 就有必要深入思考财经类专业如何配备师资的问题。

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融财经专业和法学专业为一体, 目的在于让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将所学的财经类知识与法学知识之间建立起桥梁关系, 将其专业中可能涉及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不是割裂为毫不相干的经济问题和法律问题。因而, 能够胜任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在具备法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适当了解相关的财经理论。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真正将法学专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 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法律知识, 并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小结

教学改革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问题的重心所在。如何在本专业内部进行教学改革的问题固然重要, 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改革问题也不容忽视。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往往因为其跨学科、跨专业的特征而落入工作的盲点, 成为制约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 转变认识, 消除认识误区。将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重视。

第二, 加强院系间合作交流, 共同为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这一跨院系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第三, 对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学分制度、类型设置、教材建设、教法改进、师资建设等问题进行适度调整。

参考文献

[1]杜祖贻:通识教育究竟是什么[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4:86

[2]王海江: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目标与课程改革[J].1997, 10:153

上一篇:学生发言问题下一篇:非接触式供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