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大学生养成教育

2024-07-25

财经类大学生养成教育(精选10篇)

财经类大学生养成教育 篇1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标准制定主体单一。评价标准的制定, 关系到评价能否顺利进行, 能否促进学校管理上台阶, 能否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服务, 能否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 谁是评价标准制定的主体, 关系到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是否科学有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目前,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由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领导 (包括学校成人教育部门) 制定的, 教师只是执行上级领导制定的评价标准, 学生也几乎没有机会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据调查,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开设的财经类专业主要有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管理、金融学、国际贸易等, 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主要由学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 借鉴普通高等教育相关专业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来制定的。学生作为成人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评价标准的制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不利于其自主发展, 也不符合教育质量评价理论发展的趋势。

2.评价主体缺乏灵活性。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普教化”现象严重。到目前为止, 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参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人员, 主要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 (如辅导员) 、任课教师, 学生相对较少。成人教育班的辅导员或班主任与成人教育学生联系密切, 他们比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任课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之一方, 因其和学生面对面,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比较了解。二者作为学业质量评价的主体无可厚非。但作为学习主体和评价对象的成人教育学生则基本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中很少为其自我评价或互相评价留有余地。

3.评价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的成人高等教育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业质量评价, 内容片面, 缺乏针对性;重理论知识考核, 轻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 忽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重知识水平考核, 轻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及人文素养考核。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教学方式仍然停留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上, 多采用满堂灌形式, 缺少提问、讨论、交流等形式。由于许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没有专门的实验实习设备和条件, 教师授课的地点多为教室, 且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 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水平的实践类课程开设较少。比如, 会计学专业的财务软件操作课、手工会计模拟实验课, 常常要到本校相关院 (系) 的会计实验中心上课, 有时还会因为相关院 (系) 本身学生多、实验实习条件有限而被取消。

4.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一直以来,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是以传统评价方法为主的, 重期末考试, 轻平时考核;重闭卷笔试, 轻口试面试;重理论考试, 轻素质能力考核;重终结性考核, 轻过程性、诊断性考核。这既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也不能全面反映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这一问题是普遍的。据调查, 许多成人高等教育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日常教学工作, 是由普通高校的相关专业的教师负责的。从事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 由于其对成人教育学生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的差别认识不足, 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延续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 并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方法来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进行评价。

5.对学生学习过程重视不够。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评价, 应注重学生最后的学业成果, 而轻视对学习过程的监督考核。调查显示, 许多普通高校平时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不严, 辅导员与学生一个学期也见不了几次面, 缺少平时考核。此外, 目前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很少涉及人文关怀, 既没有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人文情怀给予评价, 也没有通过学生学业评价为其提供人文关怀。好比只关注“获得诺贝尔奖”, 而不问“获奖者的成长环境和人格”。殊不知, 每一个获奖者都具有独特的生命历程和人文环境, 都表现出丰富而细腻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学习既是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 又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逐步成熟和发展的过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所进行的评价, 随意性大, 主观性强, 与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要求差距较大。这应该引起重视。

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对策

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由多元评价主体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进行评价, 有利于客观地反映学生发展的情况。成人教育管理者、成人教育教师和成人教育学生都是成人教育教学各环节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者, 他们对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均有发言权, 均应纳入多元评价主体, 尤其不要忽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调查发现, 目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评价格局已被打破, 成教学生、家长甚至是成教学生原所在单位逐渐参与到评价中来。值得一提的是, 成教学生参与学业质量评价的积极性不高。其实, 让他们参与学业质量评价、调动他们参与学业质量评价的积极性, 有助于成人教育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需求, 采纳学生提出的评价建议, 进而改进成人教育教师的评价方案, 使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实行多层面的评价内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内容应多层面、多样化, 既要涉及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又要涉及思想道德与价值观的评价;既要涉及学业成绩的评价, 又要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比如, 对成人高等教育会计学专业学生, 评价应注重于他们必要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在成人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中, 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评价显得薄弱, 这与此项评价在实际操作中难以量化、不好处理相关。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观念上很重视, 但在实践中重视不够。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内容的研究与探索, 提高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 真正重视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评价。

3.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质量评价, 除了使用传统的纸笔考试测验、课堂提问、书面作业等评价方法, 应采用多样化的考试、考核、考查方法, 以学生为本, 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出发点, 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习的进步与发展。例如, 财经类会计学专业学生, 其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考核可采用闭卷笔试或写小论文的方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 (如财务软件操作、手工会计实验课等) 的考核, 可采用动手实践的方式;而大学英语课, 则应口试、听力测试、笔试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对学生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价,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虽然成人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等已被引入我国, 但是, 这些理论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比如, 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要求评价重视学生学习的自我导向性;林德曼成人学习理论强调在评价中注重学生经验的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学生自身已有经验为基础进行现实建构和现实解释的过程, 对成人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 要注重学生主体自我知识的建构与学生解决新旧知识经验冲突等方面的评价;发展性评价理论注重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中心, 其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学习这些先进的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 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业质量评价中, 促进成人教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章主要结合成人高等教育财经类专业, 分析了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业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学生学业评价应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加以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学业评价,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焦丽, 王繁一.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0) :161-162.

[2]田友谊, 庞忠荣.学生学业评价现状剖析——基于中部地区部分教师的观点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11, (3) :47-52.

[3]夏永庚, 付佳.学生学业评价的能力要素及其改革路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4) :24-26.

[4]张民生.建立学生学业质量绿色评价系统[J].中国教育学刊, 2012, (2) :1-2.

浅析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篇2

【关键词】习惯 养成 素质教育 措施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所谓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通过正规的训练、严格的管理、系统的培养等多种手段指导和训练个体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从而使学生的一言一行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要求,达到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一、我院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一)学校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中,我院虽然十分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制定不够健全,个别辅导员认识不高,执行力不强,专职教师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而忽视学生日常生活细节方面的良好习惯养成

(二)学生个人在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心理方面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大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问题,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患有明显的复杂多样的心理疾病,在大学校园里,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也在逐年增加。

2.家庭方面

我院学生一部分自于农村,受各种教育环境的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没有在小的时候得到正确的引导,还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处处唯我独尊,常常表现为任性的性格,我行我素,不顾其他人的感受。

3.学习方面

学习目的性和职业性不强。对所学专业现状及发展前景不了解,没有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功利心强,多数学生都期望通过大学学习后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能兼顾近期个人目标和人生长远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4.生活方面

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娇生惯养、缺乏独立意识、自理能力差,我们虽然有一套宿舍管理条例,但有的学生寝室仍是一片狼藉,就寝时间随意性强。节俭观念差,有攀比、高消费的现象,某些学生还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在人际交往中自私偏狭,缺少团队精神,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二、我院在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中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

习惯的养成教育必须以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建设为前提。在这一点上我院围绕习惯养成教育制定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样有助于培养和规范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院的《学生必读》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宿舍管理、综合素质测评(6s)、學生奖惩、七项技能培养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二)开展养成教育活动

除了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之外,我院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养成教育活动。新生入学伊始,学院就开展各种讲座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学习和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进行学习目标引导、专业知识和学习方法介绍。

通过各种养成教育活动的开展,三年的大学生活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这些都是学生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帮助学生确立毕业后的人生目标,明确在校期间的奋斗方向,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能使他们受益终身。

(三)把好毕业关,做好毕业生离校教育

毕业生离校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最后环节,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家、社会递交合格答卷的关键环节。为了进一步强化对毕业生的教育引导,以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把养成教育融合到毕业生教育中去,我院开展了毕业生“三个一”主题教育活动,即提一个好建议——为学院发展建设献计献策,留一件好作品——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与认同,留一个好印象——让自己美好的形象定格在母校。

三、我院在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一)加强辅导员与专职教师在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对此笔者认为学院应不断完善辅导员机制,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积极作用,提高辅导员对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在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中,利用各种教育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习惯养成教育。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学生深入地了解和不断地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学习行为【2】。

在抓好辅导员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的同时,专职教师在学生养成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3】。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他们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

(二)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由校园中的所有成员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有效的养成教育依赖于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又对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构筑高水平的和谐校园文化,既要加强硬件环境建设,如加大德育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又要加强软环境的建设。

(三)建立思政部、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三位一体”的德育和管理机制

思政部是我院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机构,所以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作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生处是学生日常管理的组织者,是执行学院各项规章制度的职能部门,因此要发挥好教育与管理的有效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

“播种一个行为,你就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就会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你就会收获一个命运”,良好习惯是一个人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人的终身财富,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做社会有用的人的重要保证。养成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运用的方法也必须是灵活多样的,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要看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柳桢,赵国华.关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D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杨新生,闫心贵.理工科院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 [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财经类大学生养成教育 篇3

在两岸热络的经贸往来和高校交流的今天,结合2010年8月台湾立法院刚刚通过的“陆生赴台三法修正案”(“大学法”、“专科学校法”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和ECFA协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及生效,两岸财经类高校如何在这股潮流中把握机会,成为影响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值得深思。

近年来,两岸的交流主轴逐渐从以经贸为主,发展成为以经贸为中心,涵盖文教、军事等多领域。其中以两岸的文化教育交流最为瞩目,两岸间高校纷纷建立双向或者多向交流机制,截至2010年8月底,大陆302所高校与台湾147所一般大学中的115所高等院校签有“姐妹校约”,开展校际交流与教育合作,约有2万名台湾学生来大陆高校就读。[1]同时,大陆也积极组织优秀学生赴台交流、研修,从先期的数十人发展到现今的数千人,增幅显著。

以江苏省为例,省内39所本科院校,78所专科院校中,有近五成的高校与台湾地区的高校或结成姊妹学校,或开展多向交流。从2000年开始,江苏省高校已经接受了超过400批台湾学生团组,约6000余人次学生的访问,同时省内也有近40批学生团组400余人次的学生赴台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生文化交流活动。仅在2008年南京11所高校就接受了666名台湾学生。[2]

二、财经类高校对台教育交流必要性分析

台湾高等教育经过数十年发展,形成的独特人文环境和学科优势值得借鉴。岛内高校在上世纪6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跃升“亚洲四小龙”之首的关键时刻,凭借本土特色教育与国际化办学,成功与国际教育接轨,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财经类学科获得了长足发展,优势显著。例如台湾大学财务金融系在课程上不仅涵盖传统的财务管理、投资证券、金融等领域,同时强化了不动产、财务工程及财经法等各领域的训练,使得学生能够获得完整的财务金融知识,以应对金融国际化的各种挑战,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国际观。[4]

大陆财经类高校的综合提升需要以两岸财经教育交流为助力。大陆财经类高校都经历了“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两个阶段,在步入“十二五教育规划”的初期,结合ECFA时代来临后的产业、人才等多方面需求,财经类高校应该集思广益把握此次发展契机。原因在于致力打造国内一流财经类大学必然要在海峡两岸四地发挥重要影响力,在两岸教育交流进入新高潮的阶段,适时结合自身专业学科优势参与到两岸具体事务中,必然能够取得两岸高校交流更多的话语权,从而有助于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形象,成功将教学、科研、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入世后,国内财经类高校所面临的内部与外部的双重竞争环境,必然促使相关领域的对台交流。目前,在大陆44所“985”高校中仅有中央财经大学一所财经专业类大学,属于国内“211”工程建设的财经类高校也只有5所, 大量的财经类高校属于地方性学校。地方财经类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 如何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各学校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是大陆财经类高校所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3]。面临国内高校以及来自国外众多高校的专业学科竞争,大陆财经类高校必须通过自身学科优势,吸收台湾在财经类高校及相关学科建设中的有利成果,加强专业交流,避免被边缘化!

三、财经类高校对台教育交流可行性探析

(一)教育交流可能性:两岸交流政策逐渐放宽

随着两岸交流政策逐步开放,教育互动环境大幅改善。大陆教育部不仅在2006年认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的台湾高等学校学历,同时在双方交流方面鼓励、支持两岸高校通过校际交流合作,鼓励两岸学生赴对岸学习,并为此创造良好条件。从政策层面看,大陆全面释出沟通交流善意,地方各省市积极利用自身特色深化交流。如在2010年,江苏省教育厅就推出了一揽子计划,包括鼓励校际交流、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及课程规划的深入合作等[5],计划组织多批学生赴台进行相关研修。

曾被台湾民主进步党多番阻挠、延宕多年的“陆生赴台三法”终于在台湾立法院顺利闯关后,必将深化两岸教育多层次多方面的交流。对此,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也规划出,从2010年起,将初步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高校求学,初期将承认以“九八五工程”为主的四十一所大陆顶尖大学的学历;开放陆生来台部分,公立大学只能招收硕、博士生,私校则技专、大学、研究所都可招收陆生[6],尽管初期将中央财经大学排除在认可之列,同时并未开放财经类高校,但在此过程中的交流经验亦值得相关高校借鉴,同时也可开拓思维,在现有框架中寻求出一条适合财经类高校的交流模式。

(二)教育交流必要性:两岸经贸互动提供机遇

在处理两岸经贸议题的过程中,大陆财经类高校握有专业优势。两岸经济层面的交流已从简单的进出口贸易,逐步转变成涉及金融、外贸、外汇等多方面的交流框架。在ECFA(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已经成功商签、正式生效的大背景下,后续的协商蓄势待发。在具体处理框架协议相关内容,如“商品贸易(排除关税和非关税障碍)、服务贸易、投资保障、经济合作以及经贸争端的解决机制”[7]等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制约以及相关产业风险评估与应对,在这样一系列环节中财经类高校必然能够结合自身经济、金融、会计、税务等特色专业参与到两岸商谈的活动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财经类高校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是ECFA协议本身的要求。有鉴于此,如果能够将两岸财经类高校的专业优势成功运用到对等协商与产业重构等领域,将大大加快协议谈判进程,有助于早日打造出两岸共同经济市场,促进两岸科技、人才、教育等多方面的进步。

(三)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论证对台教育交流

1、学校内部需求支持对台教育交流

分析数据图表,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在学生层面,超过半数的同学表示出“比较愿意成为交换生赴台交流”的意愿(见图1);在教师层面,通过对收到的250份有效调查问卷回执中,有63.5%的老师对赴台进修、交流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希望赴台感受不同的人文气息,而在谈到“当前学校有无必要加强与台湾高校的合作交流”时,高达96%的老师均表示赞成(见图2)。因而南京财经大学师生在对台教育交流上呈现出较高期待;对于可能开展的教育交流多数持正面肯定想法,对台教育交流在财经类高校内存在较大市场潜力。

2、现有合作经验奠定对台教育交流基础

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结合南京财经大学对台交流合作的多年经验,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方式,构造SWOT分析矩阵。如下图所示:

由此,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对持矩阵 (Confrontation Matrix) :

四、财经类高校对台教育交流实践模式探索

通过上文SWOT分析矩阵,结合目前国内高校对台交流的成功模式以及高校客观存在的交流基础及经验,笔者提出以“教师为纽带,研讨为平台,学生为主轴”大陆财经类高校对台交流新模式。

1、以加强教师交流为带动, 不断打开对台交流新局面。大陆财经类学校可以积极组织优秀教师赴台参访、研修。例如南京财经大学的徐从才教授等知名学者曾多次带团赴台交流,先后参访台湾东吴大学、政治大学、淡江大学等岛内名校,取得较大反响[8]。大陆财经类高校中不乏国内外知名教授,财经方面雄厚的师资力量在对台交流中足以发挥强有力的纽带作用。以两岸教师的互访为突破口, 从而打开对台交流的新局面。

2、学校整体交流层面上,应构建多个交往平台,多管道全方位进行双向交流。随着两岸ECFA协议的正式生效,对于两岸经贸交流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更加迫切,因而财经类高校要在强化已有的,例如“两岸高等财经论坛”的基础上,可加大对ECFA协议后续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研究与探讨,从而在两岸当下最热的经济议题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提出更具实际意义与可操作性的建议。

3、学生交流层面上,财经类院校可以充分借鉴各自在国际合作办学领域的相关模式以及当前内地非985、非211高校的对台交流方式。例如,可以利用国内高校国际合作办学上的成功探索,开展相关交流:如在两岸财经类院校中可尝试通过“分段对接”的方法,通过建立双向平台采取“3+1”或者“2+1”模式,选派本科或者研究生赴台湾高校进行相关研修。双方院校可协商,由大陆高校最后颁发学生毕业学历学位证书,而台湾高校则出具相关课程学习成绩证明或结业证书,以期通过学分互认的方式实现当下的财经教育交流[9]至于非“985”、“非211”财经类高校在教育交流中所遭遇的瓶颈,也可以大胆创新,突破原有禁锢,早在2009年秋季入学之初,大陆福建农林大学21名学生赴台中兴大学报到,展开了一学期的台湾大学生活[10]。此举开创内地非985、非211本科学院赴台长期交流的先例,值得借鉴。

当下两岸高校的交流必然随着两岸关系的升温而上升到新层面,在ECFA时代,如何把握契机、顺势而为,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产业需求则变成摆在大陆财经类高校面前的一道待解之题。如何在经济、文教热潮中引领交流之风,也将对大陆财经类高校在十二五规划中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目前应当积极主张“勇敢握契机,飞速创发展”的对台教育交流理念,从而扩大大陆财经类高校在两岸四地高校中的知名度,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凌.游学台湾风, 厦门正刮起[J].厦门商报, 2010年9月6日.第A11版.

[2]马原.文化教育交流为苏台合作架设新桥梁[J/0L].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2009-11/13/content_8964469.html, 2009-11-13.

[3]吴迪冲.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财经类院校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比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年18卷17期.

[4]杨朝成.台大财务金融学系暨研究所简介[J].台大校友双月刊, 2001年11月第18期.

[5]赖颢宁.大陆与台湾学生同等收费政策三大具体措施出台[J/0L]温州新闻网http://www.fnch.com/INFO/news/show.asp?url=NewsNews/c/2005-08-25/03597585268.html, 2005-8-15

[6]薛荷玉.台湾拟明年开放陆生赴台初期承认41所大学学历[J/0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kong/news/2009/11-18/1970252.shtml, 2009-11-18

[7]张弛.ECFA首次两会专家工作商谈北京启幕[J/0L].中国台湾网http://taiwan.huanqiu.com/news/2010-01/700269_3.html, 2010-01-26

[8]黄刚.东吴大学与中国大陆地区学术机构学术交流活动概况[J/0L].东吴大学国际学术交流办公室网站.http://www.scu.edu.tw/acad/Iaxo/acad_xch.htm, 2003-10-7.

[9]张羽.2010年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将招生4420人[J/0L].福建新闻网.http://www.8minzk.com/mitu_hxpt/live.asp?xw_id=XW2010051111080000.html, 2010-4-27

浅谈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篇4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是使学生得到主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养成教育要注重实践。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不仅是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重在导行,引导学生从尊师爱幼、乐于助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勤俭节约等做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做人,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养成教育要因人而异。养成教育是非常复杂的教育,不仅涉及到每个学生个体,还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社会情况非常复杂,客观环境千变万化,学生的心理、生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家庭状况等千差万别,而国家和社会对下一代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所以,养成教育的方法也因人而异,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求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养成教育要讲明道理。教师让学生明白《守则》和《规范》中为什么要求这样做、禁止那样做的道理,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注重发挥学生自我规范的潜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进取向上的热情,引导学生将规范要求变成自觉要求,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自觉律己做人。在明理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增强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有了自我评价的能力,就能主动地严格要求自己和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的影响。有时也可以先让学生做,在做的过程中,结合情感体验晓之以理,变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

4.养成教育要分步实施。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确定养成教育的训练目标、内容、方法。这样才能使养成教育收到实效、落到实处。第一步、宣传动员,營造氛围。比如,在师生必经的过道口设置“轻声细语、言语文明”,“礼貌待人、爱护公物”,“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在家做个好儿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等警句;在走廊、教室内外墙壁张帖科学家、伟人画像以及名言;在教学楼、实验楼等醒目的地方制作以校训、教风、学风、办学宗旨为内容的标语或灯箱,使学生从中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渗透和感染。第二步、强化训练,自我养成。如强化自觉习惯的养成,要求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作业布置与不布置一个样。再如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规范,要求学生用礼貌用语,养成“讲卫生、丢陋习”的文明习惯,塑造健康活泼的良好形象。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好习惯。第三步、检查反馈,走向自律。通过教师考核监督、学生值周检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监督岗,以及文明学生评选等措施,及时检查指导,及时反馈矫正,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提高自律能力。

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篇5

一、润物无声——优化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催化剂”。学校以“营造优雅环境”为主题开展了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努力建设高雅、生动、形象的育人环境, 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和心态, 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

“学校宣传栏”是学生每天上学、放学必经的地方。我校充分利用宣传栏醒目、易观看、色彩鲜明的特点, 在宣传栏内张贴“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习惯养成教育专栏。“生活习惯, 完善人生”“道德习惯, 健全品质”“学习习惯, 提高能力”等专栏, 让学生每次经过都会情不自禁地阅读, 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教室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 我校充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班级门上悬挂的特色标牌、班主任寄语、班级宣言等, 时刻提醒学生不忘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每个班级黑板的上方悬挂着国旗和校训, 四周的墙壁是富有班级特色的德育天地。这些“天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用直观、形象的方法, 教给学生如何爱祖国、爱学校, 如何自立、自理……同时, 我们也将“养成教育阶段目标”“习惯养成教育儿歌”等张贴其上, 让学生在下课之时能随时阅读、背诵,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学校还在甬路上精心绘制了娇艳的小花, 让花儿陪伴孩子们文明走路;用“修德、育智、求美”校训命名的每幢教学楼, 以及气势恢弘的“杏坛讲学”“东方少年墙”及“奥运标志墙”, 时刻引导孩子们“修身正行, 健体求美”;在教学楼内创设了“习惯养成长廊”, 努力营造习惯养成的良好氛围……为使学生认识到习惯养成的重要, 我们还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主题活动、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 向学生发出“良好习惯伴我行”的倡议, 对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及时予以表扬, 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一草一木皆能说话, 一楼一室皆能育人。良好的育人环境, 变成了德育大课堂, 在无形中提醒孩子们“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二、多措并举——内化思想品质

学校把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的突破口, 通过“每日一句、每日一积、每日一操、每周一会、每周一评、每月一总”等形式, 全面实施“30天养成一个好习惯”教育, 培养学生“立身”“做人”“处事”等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调查问卷, 确定重点

学校组织骨干班主任研讨设计了“学生习惯养成家长问卷”和“学生习惯养成教师问卷”, 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班主任和名师团队进行问卷汇总, 摸清了学生习惯方面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依据问题, 分别确定了习惯养成的常规性目标、基础性目标和各年级的发展性目标, 并精心备课。

2.多措并举, 有效推进

学校创作了习惯养成教育歌曲《幸福分享》和各年级段习惯养成教育儿歌, 让学生在哼唱、背诵中, 把习惯养成植入心田;精心编制了《学生习惯养成手册》, 图文并茂, 内容丰富, 为孩子们养成良好习惯提供好教材;设计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习惯争优卡”“习惯月评价卡”“习惯养成金卡、银卡、钻石卡”等富有儿童特色的评价卡, 作为督促学生习惯养成的有利凭借。

3.活动引领, 内化品质

学校以德育活动为载体, 通过“好书大家换, 真情无极限”“亲子共读”“班级特色阅读”等读书活动, 营造书香校园、书香社会;开展“绿色生态扮校园”“绿色卫士在行动”“绿色影响大辐射”等活动, 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激发整个社会都来参加环保行动;通过学雷锋月、清明节、国庆节等系列重大节日、纪念日, 引导学生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感悟做人道理, 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 从而以主人翁的态度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养成经常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

4.抓好落实, 保障成效

每月第一周, 通过班队会组织教学, 让学生明确本月需要养成的好习惯是什么, 具体应该怎样做;在第二至四周的具体实践中, 校领导值日、教师值日、学生值日三位一体的督导管理体系, 每天督察学生行为, 及时提醒并纠正不足, 为学生进行“陋习”会诊, 让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在家时, 家长用照片、留言、视频等方式, 及时、客观、准确地反馈孩子在家、在社会中的表现;在班上, 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根据记录和自己的观察, 在一周内将卡全部发给相应学生 (班主任25张生活卡、25张道德卡、10张学习卡, 其他任课老师10张学习卡) 。学校一天一公布, 一周一小结, 一月一总结, 一学期一评比, 并利用周一升旗仪式对五星级中队进行表彰。

自“养成教育”实施以来, 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行为习惯日趋规范:见人问好, 张嘴就说普通话, 在楼道里慢步轻声靠右行……百尺高台起于垒土,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 正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见证。他们在“学习——明理——实践——评价”的良性循环中, 收获着一个又一个好习惯。

三、学科渗透——构建人文课堂

如果把知识比作阳光, 把育人工作比喻为雨露的话, 那么, 孩子这棵幼苗, 不仅需要知识阳光的普照, 更离不开雨露的滋润。因此, 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习惯养成教育, 让“阳光”与“雨露”同行, 是我校工作的又一突出特点。

在教学工作中, 我们首先注意引导各学科教师积极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努力做到“全”、“新”、“活”、“准”。“全”是指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新”是指教师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适当补充新内容;“活”是指渗透方式要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准”是指要找准“知识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 把握渗透时机和方式。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依托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圈点勾画和作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等阅读习惯, 教给学生默读、朗读、有序读、跳读、精读、略读和反复研读等读书方法;老师提出问题时, 自己要认真思考, 要有自己的见解;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 要学会认真倾听, 并与自己的想法相互比较;不懂、不理解的地方要大胆举手提问等。再次坚持激励, 对上课认真听讲、讨论积极、认真作业、勤学好问的学生或小组及时进行表扬, 树立榜样, 从而树立信心。

另外,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所有学科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姿势;每节语文课, 都要有不少于5 min的时间进行写字指导与训练;每天中午进行“习字一刻钟”练笔;每周都要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文字书写, 每月组织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写字比赛。

现在, 我校教师已达成这样的共识:学科教学是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适时结合教材, 对学生进行教育, 可以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 更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校合力——共建和美校园

习惯靠养成, 养成靠教育。一个好习惯的养成, 不是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形成的, 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 这就需要学校、家长、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 共同督促,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不让不良习惯有滋生的机会。

一是实行“家长委员驻校值班制”, 每周三名家长委员驻校, 利用半天时间与学校教师一同护送学生路队、督查学生活动情况等, 针对问题及时指正。二是设立家长接待日、开放周, 主动征求家长对习惯养成教育的意见或建议。三是组织各种类型的家长会:学校分别在学期始和学期末组织召开“家校连心会”, 通过观看宣传片或教师、家长委员介绍等形式, 让家长全面了解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意图、情况、成果及要求;学校征询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组织召开“教子有方”家教讲坛会, 学校就“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给家长合理化的建议, 或家长就孩子的习惯培养交流自己培育孩子的全过程, 使家长们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策略, 使学校、家长自身的育人资源从独享变为共享;为提高养成教育实效, 学校鼓励班主任邀请部分家长到校, 针对某个方面的习惯问题召开各类小型家长会, 小型家长会时间短、效率高、针对性强、成效显著, 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可。

为全面了解和督导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现状, 我校教师除了登门家访外, 还通过写信、电话、短信、喜报、班级QQ群、校讯通等多种途径, 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所处的学龄段需要养成的习惯目标的内容, 向孩子讲清“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通过反复抓, 抓反复, 真正实现孩子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良好习惯的转化;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沟通, 协助学校做好对孩子的评价工作;给孩子做好示范, 逐渐形成“人人关心习惯养成教育, 人人抓习惯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

通过加强家校联系, 家长可以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要求, 教师可以了解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情况, 由此形成了全社会、全方位的和美教育机制, 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习惯教育绽异彩, 特色硕果香满园。几年来, 学校习惯养成教育得到了上级领导、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威海市红领巾示范学校”。

财经类大学生养成教育 篇6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目标定位,教学改革

法律与经济就像一对孪生兄弟, 如影随形。经济生活离不开法律规范的调整, 法律规范也无法离开经济生活这一基础。法律与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 也就决定了法学与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著名法学教育家佟柔教授、江平教授都曾强调过法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正是基于这些考虑, 财经类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开设法学课程, 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其专业领域范围内的相关法律知识有所认识、理解和掌握, 并为将来增强就业竞争力奠定基础。这一设想固然合理, 但是, 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落空。如何解决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的问题势必影响到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未来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值得思考。

一、财经类专业教育目标定位与法学教育

1. 财经类专业教育目标定位

通识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 也被称之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 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19世纪初, 美国博德学院 (Bowdoin College) 的帕卡德 (A.S.parkard) 教授首次将这一概念与大学教育相联系。与之相对应的是职业教育 (professional education) , 具有专业性、功利性、直接性的特征, 注重受教育者职业技能的培养。

本科教育究竟应当定位为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在教育学领域也引发了普遍的争议和讨论。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 考虑到该校的现实状况, 笔者认为, 应当将该校财经类专业教育目标定位为侧重职业教育的混合模式。之所以如此, 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的考虑:

第一, 从社会整体教育模式转型的角度而言, 我国本科教育已经发生了从精英型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的转变, 而且这一转变将继续深入。能否简单地认为这一转变意味着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呢?答案是否定的。受教育者数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受教育的内容应当趋同。伴随专业分工的细化, 受教育者需要从大众中脱颖而出, 必然要求其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因此, 只有培养的人才既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又拥有独特的技能才符合转型的需要, 这就要求教育目标定位在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寻求平衡, 而不是只顾一点, 不顾其余。

第二, 从高等教育的功能而言, 高等教育具有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财经类专业不是一个单纯强调抽象性理论的学科专业, 而是一门建立在实践理性基础上的、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学科, 因而, 服务社会的功能在财经类专业应当尤为重要。

第三, 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人才培养目标而言,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不容否认, 如何增强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过于强调通识教育, 会弱化学生的专业特长, 不能够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增强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 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学生。

第四, 从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分工的角度而言, 教育目标与教学资源分配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客观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从而配备教学资源。具体到该校而言, 目前, 该校本科毕业生除了少数考取本校研究生外, 多数选择直接就业, 因而, 本科教学应当更多关注职业教育方面, 将教学资源分配到职业教育, 至于抽象理论、理念等可以留待研究生教学阶段再逐步学习和培养。

2. 法学教育与教育目标定位之间的关系

该校财经类专业教育目标定位为以侧重职业教育为主的混合模式, 是否意味着财经类专业本科教育可以忽视法学专业知识的教学呢?金融学系、会计系、保险系、工商管理系、国际贸易系的学生是不是应当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经济模型的建构、现实经济生活问题的分析、理解上, 而将法律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交由法律人关注, 从而保证其职业性、专业性的健全和完善?

(1) 认识误区导致的恶性循环。在教学实践中, 担任非法学专业法学教育的工作者经常遇到教与学严重脱节的问题。多数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并不认为法学教育是其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养的一部分, 而认为只是为了修满学分而不得不为之的无奈之举。在这一指导思想下, 学生在接受法学教育之前就存在严重的抵触情绪, 因而, 逃课或者在课堂上学习英语、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现象相当普遍。通过法学教育提高财经类专业学生竞争力的预期目标难于实现。学生的态度对教学人员也会起到负面的影响作用, 恶性循环由此而始。

这一情况的出现与对财经类专业本科教育中关于法学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有着密切联系。财经类专业本科教育中的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中的一部分还是职业教育中的一部分?很多学者认为, 财经类专业本科教育中的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 因为, 现代法治社会应当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这一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 值得商榷。因为, 通识性法学教育完全可以通过“法律基础”等课程达到目的, 设置与财经类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 如“国际商法”、“国际贸易法”、“经济法”、“保险法”等课程很难说是单纯为了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将其解释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更为合理。因为经济生活与法律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的主体、一个理性人, 如果不懂得相关法律, 势必影响其对“游戏规则”的认识, 影响其商业判断的能力。

(2) 从“水桶效应”视角进行的解读。认识偏差造成的恶性循环会导致何种效果呢?有必要借鉴“水桶效应”对此进行解读。“水桶效应” (Buckets effect) , 也被称之为“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论”, 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首先提出的, 其核心内容是:一只水桶所能盛水的数量, 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木块, 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木板。财经类专业学生在就业或就业之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并非泾渭分明地可以区分为法律问题和经济问题, 无论从自身的角度而言还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而言, 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都是其职业技能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财经类专业本科教育中与专业相关的法学教育的缺失和不完善势必导致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欠缺, 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短木板”。由此可见, 在强调职业教育目标的体系下, 应当将与其专业相关的法学教育作为职业技能、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不能忽视否定, 最终成为制约受教育者发展的瓶颈。

二、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完善

1. 课程设置方面

当前, 多数高等院校的财经类专业开设法律课程时所采取的方式为:由财经类院系根据本院的情况上报所需开设的课程名称、时间、学分, 由法学院配备师资完成教学任务。这一模式从专业分工、信息来源的角度而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 需要在信息交流、沟通方面进行相应改进。

在这一模式下, 作为提供教师资源的法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位置, 无法参与对该需求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的过程, 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难于发挥。由于为财经类专业院系开设法学课程不仅涉及到财经知识方面的问题, 也涉及到法学方面的问题, 因而, 对应当开设何种课程、何时开设、学分、课程类型等都应当由财经院系与法学院进行深入探讨, 保证开设的课程具有可行性、合理性。

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 主要应当考虑以下问题:

首先, 从课程设置的稳定性角度而言, 部分课程是否设置, 何时设置等问题思考得不成熟, 随机性大。应当加强财经类专业院系与法学院的合作交流, 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应的课程, 将财经类专业相关的法学课程规范地固定下来, 维持其一定的稳定性。

其次, 在课程类型的安排上, 不能笼统地认为法学课程独立于财经类专业课程, 并将其确定为学分较低的选修课。笔者认为, 在现代法治社会, 具备相关法律知识是一个市场经济活动主体从事商业活动的必备要素。类似北京工商大学的财经类院校应当将财经类专业必修相关专业法律课程作为特色之一, 增强竞争力。如保险系应当将保险法确定为专业必修课, 国际贸易系应将国际贸易法确定为专业必修课, 会计系应将会计法确定为专业必修课等等。

最后, 在课程设置的时间上应当趋于科学合理, 按照学生的需求、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合理安排。在学习法学课程前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前期在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循序渐进, 防止出现学生难于接受的情况。

2. 教材建设方面

由于财经类专业与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前期知识储备、未来发展方向、思维偏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因而, 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的过程中, 所选择的教材也应当有所不同。目前, 由任课教师指定的教材往往是法学专业所采用的经典教材。这是因为, 一方面任课教师对经典的法学专业教材的体系相对熟悉;另一方面经典的法学专业教材由于长期使用相对严谨、成熟。但是, 这可能给财经类专业学生的阅读、理解等造成障碍。

以国际贸易法为例, 王传丽教授编写的《国际贸易法》已经在法律出版社三版, 在学术界也深受好评, 应当被认为是经典教材。但是, 由于财经类院校国际贸易系的学生并没有接受过法理学、民法学、商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等方面系统的教育, 因而, 阅读起来相当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指定该教材试图让学生掌握其内容几乎不可能。因而, 财经类院校应当在教材建设方面进行努力, 建设一批适合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保险法规监管》, 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法概论》等教材结合财经类院校和专业的特点, 并配合大量案例, 是教材建设方面的典范, 值得效仿。应当借鉴已有成功经验, 为财经类专业学生提供一套特色的法学教材。

3. 师资建设方面

现实生活中存在一种误解, 即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法学知识背景, 因而, 只要是经过系统法学教育的老师都能够讲授。事实上, 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配备师资相对于为法学专业配备师资更为困难。倘若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不考虑教学实效, 师资建设的问题无需提出。但是, 倘若考虑到教学资源浪费等问题, 就有必要深入思考财经类专业如何配备师资的问题。

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融财经专业和法学专业为一体, 目的在于让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将所学的财经类知识与法学知识之间建立起桥梁关系, 将其专业中可能涉及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不是割裂为毫不相干的经济问题和法律问题。因而, 能够胜任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在具备法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适当了解相关的财经理论。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真正将法学专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 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法律知识, 并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小结

教学改革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问题的重心所在。如何在本专业内部进行教学改革的问题固然重要, 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改革问题也不容忽视。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往往因为其跨学科、跨专业的特征而落入工作的盲点, 成为制约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 转变认识, 消除认识误区。将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重视。

第二, 加强院系间合作交流, 共同为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这一跨院系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第三, 对财经类专业法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学分制度、类型设置、教材建设、教法改进、师资建设等问题进行适度调整。

参考文献

[1]杜祖贻:通识教育究竟是什么[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4:86

[2]王海江: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目标与课程改革[J].1997, 10:153

浅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养成教育

大学生是我们未来最有效的力量, 它给予每个国家最大的希望。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当大学生步入大学的时候, 已经是自己人生要起步的时候, 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从这一时刻开始, 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 甚至是职业生涯。在这样的时候, 大学生养成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 诸多大学已经将养成教育当做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 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 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 促使其形成或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使大学生无论是在求学过程中, 还是学成之后走上社会, 都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 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更好地服务社会的目的。

一、大学生养成教育现状分析

在大学教育、就业率备受人们关注的同时, 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 本应在习惯养成方面成为表率和楷模, 但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首先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责任观和价值观。社会上消极因素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冲击和影响, 致使部分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产生错位与扭曲, 出现了以“自我价值”为核心, 强调个人而忽视社会、忽视集体的倾向、缺乏理想信念, 胸无大志, 没有目标, 没有追求。

其次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是学习知识的地方, 但很多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差, 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和勇于进取的劲头, 缺课、逃课、甚至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另外大学生普遍缺乏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大学生尚处于世界观形成又未完全成熟时期, 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新生, 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 不约束自我, 自由散漫, 随意浪费, 盲目攀比等。

最后是心理问题较为普遍。不少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心理障碍, 有的自闭、抑郁;有的固执、偏激;有的缺乏教养, 语言野蛮, 行为粗俗;有的甚至不注意身体, 不珍爱生命等等, 令人担忧。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之所以叫做“养成”是因为这需要不断的努力, 四个星期或许可以养成一个习惯, 而四年却还难以能形成一种理念。高等学校的养成教育, 由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和育人环境所决定[1], 这也决定了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全面的。

l.优良学风养成

大学生一方面学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则是学“学习力”。学习力的养成至关重要。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 也就是信息知识获得能力的竞争, 是学习力的竞争。大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包括了学习信息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学习的基本能力培养等方面, 最重要的是要养成一种学习的意识与习惯[2]。

2. 高尚品行养成

大学生的素质虽然在社会前列, 但是在很多思想行为上还是不够端正, 考试作弊等现象一直在抹黑大学生的形象。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旦形成, 要再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个人高尚品行的养成同样任务艰巨。

3. 健康心理养成

提倡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主要包括健康心态、情绪等方面, 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 特别的是要养成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心理素质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素质养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 规范生活养成

任何事情归根结底都是生活态度的问题, 养成良好、规范的生活态度, 有利于其它行为习惯的养成。大学生基本住宿于学校, 生活自由, 容易滋生懒散的生活习惯, 所以相应规章制度的约束对于大学生规范生活的养成极其必要。

5. 人文素质养成

大学生是素质较高的群体, 可如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却世风日下。好的人文素养会使人拥有好的人格魅力, 甚至还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环境又是由学校提供的, 因此高校提供了怎样的人文环境, 就向社会输送了怎样的人才。

三、养成教育的理论探讨

大学生养成教育不是一夜春风, 突如其来, 而是一个趋势, 是必然的。从哲学上分析, 养成教育是量变到质变规律的运用[3], 它强调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小做起, 持之以恒, 形成量的积累, 最终产生质的飞跃。另外, 心理学上说, 养成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建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定向反射, 长期坚持, 则习惯成自然, 转变成自觉行动, 进而就能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 它的本质是管理, 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并依据规章制度运用组织纪律来约束、协调、规范人们的行为, 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所以, 在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中, 首先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教育规律和德、智、体培养目标要求的科学管理制度, 使养成教育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而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又必须通过实践来展现, 所以实践是养成教育的最基本环节,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要以实践为基础, 并在实践中经受检验[3]。同时, 养成教育目的在于改变大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不符合大学生作风要求的习气, 是一件复杂的工程, 必须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四、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 要求高校应该开拓方法, 继续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高校对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基础环节。大学生因为没有以往应试教育的鞭策, 思想上很容易脱离正轨。高校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状况, 通过多种渠道向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使他们能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形成健康的人格。

2、加强养成教育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管理, 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现在讲究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以求学生素质的提高, 但高校合理的约束、管理则是为了保证育人工作的正常进行, 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对大学生进行行为训练, 这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 高校应积极开展校纪校风, 校容校貌的教育, 大力宣传养成教育中的好人好事, 批评不良风气,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让大学生在温馨、和谐、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环境中锻炼成才。另外, 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价值标准、言谈举止等都会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道德人格水平的提升。在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 以身作则、积极引导, 通过“言传”和“身教”给大学生以文明的教育、以美的熏陶。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要针对大学生各阶段特点和专业特色展开教育实践活动。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 直观灵活, 能够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 在参与中进行感性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认知能力, 进而自我教育, 在自我意识下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能力的认识, 自我管理和教育, 并不断地完善自我。大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进行自我教育, 培养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勇于否定并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 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中已占有重要地位, 也关系着高校学生德育质量的提高, 同时也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未来时代发展主力军及先锋的大学生更应为教育理念的转变做出应有的贡献, 而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去探讨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对于高校乃至我国的教育理念的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志华.浅谈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J].新西部 (下半月) .2009年05期:168

[2]李明.大学学习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39页-157页.2004.9

浅谈学生的养成教育 篇8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为什么许多少先队员背《规范》、《守则》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扔纸屑?为什么许多队员节假日走向街头巷尾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少先队员的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佳境,需要从自身点滴的养成教育做起。

首先,重视教师的示范教育,教师是学生行为的表率,其言传身教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无穷的。当你看到操场上或教室里有果皮纸屑,不妨弯腰拾起,送到垃圾桶中。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学着老师主动去做,进而在学生中形成一种校园风气,乃至一种社会风尚。

其次,让《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化、情趣化。如把它改编为小品、戏剧让学生表演、竞赛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使《规范》逐渐入心入脑,变成行动。

二、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尤其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由正确认识向良好习惯转化更需要训练,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尤其需要训练。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他们思想向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只有通过行为训练才能使队员知行统一,只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才能形成少先队员言行一致,言行统一的高尚品德。优良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实践和锻炼,必须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要抓好行为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有耐性,要持之以恒。

其次,训练要强调“严”字,有个“狠”劲,不见实效不收兵。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甚微情况下,便心灰意懒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培养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原女排教练袁伟民平时如慈父般“爱”,但训练时却有个狠劲,在“继续训练”、“还得练”、队员哭鼻子绝不手软的训练中使中国女排夺得世界杯“三连冠”;“马家军”在马俊仁教练的充满“慈爱”的吼声中脱颖出一个又一个世界长跑冠军。如此,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也要做到“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爱”。

最后,习惯养成固然需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把“苦练”与“趣练”有机结合起来,青少年毕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时期,不能像成人般机械训练,在训练中强调“趣味”二字,增加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训练。

三、养成教育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体系

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作用,将三股力量有机地整合起来,使它们融为一体。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行为是无声的教育。让学生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学习与家人交流与沟通,培养热爱劳动、孝敬长辈、自立自强的品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家庭来了解学生在学校以外的一些行为习惯,从而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教育要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时常对其行为进行评估监测;与此同时全社会还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养成教育非一日之功、一面之力所能为,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不断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促进人们文明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篇9

一、严抓细管,形成良好风气

不良的行为习惯可能是迈向罪恶深渊的开始。所以班主任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并且要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要想方设法,对学生严抓细管,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一是营造舆论氛围,引导学生发展。可采取黑板报、宣传栏、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大力宣传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对养成教育学习内容更形象、更具体:可以在班上树立典型、模范,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亮点,供大家学习、借鉴,不断鼓励、鞭策学生,提高学生正确学会做人做事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可以提出一些文明礼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探讨,以此促进他们在思想观念上的统一认识,寻找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正。二是从小处着手。严格要求和训练学生。如一旦发现学生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说话不文明等行为,班主任都应该及时采取教育措施,坚决杜绝之,以防止学生的不良习气进一步恶化和蔓延: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如衣着要整洁,佩戴好校章,走路脚步要稳重,坐着身姿要端正等,从各方面规范学生的行为。三是把养成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如可以在班里组织学生开展“我是主人翁”“我的班级我做主”等主题活动。

二、制订目标,规范学生行为

针对有些学生学习态度散漫、自制力较弱的特点,班主任可结合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文/梅县新城中学邓琴学生实际,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以能制定出切实可行而又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的目标。让学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比如为让学生更懂得珍惜和感恩。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制定“感恩”活动目标,比如为父母、为老师或为班集体做几件事,让学生在感恩行动中,不仅增进和家长、老师、同学的感情,还能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为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并提高写作水平,我为学生制定“四个一”即读一本好书、抄一篇文章、记一句名言、写一篇日记的目标,时间长度根据学生的能力来控制,因为时间太长学生容易懈怠。我还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进行监督和检查,最后确保了“四个一”目标的实现,学生不但自然地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同时也学会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规划自己的人生。

三、有的放矢,纠正学生缺点

班主任要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如对一些喜欢铺张浪费的学生,要教育他们珍惜父母辛勤劳动的成果,培养孝敬父母、关心亲人、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习惯:对一些喜欢说谎的学生,要教育他们明白公民的责任,培养他们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习惯;对一些缺乏学习热情的学生,要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让他们追求进步、勤奋学习、虚心进取的美好品质;对一些不爱护环境卫生的学生,要让他们体会自然环境的重要,培养他们养成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习惯;对一些生性比较怯懦的学生,则要教育他们勇敢、自立,培养他们乐观开朗、勤奋自立、勇于挑战的优良品质。我曾有位学生,由于受父母的影响,从小就喜欢说一些黄段子。我发现后,耐心细致地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并要求其每说一句话前,先想想可不可以说出去。后来,他改变了“一吐为快”的陋习。

四、课内课外,培养学生习惯

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时间。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首先,每一堂课,都要注意对学生的意识、行为的培养。要经常强化学生遵守纪律、专心听课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比如可以采用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举手回答的方式判断学生的专心程度。对于专心的学生多加以鼓励,激发其学习热情。如果有学生不专心或搞小动作扰乱课堂纪律。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直至其专心听课,课后可以再委婉地向学生提出批评。让他们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培养了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其次,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课外的良好学习习惯。如学生中常有一些头脑灵活而又调皮好动、不爱学习的学生,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和最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的,我们要充分重视对这一部分学生的养成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课后坚持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

中学生养成教育初探 篇10

目前的中学生, 尤其是农村学生, 他们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较多:在学习中, 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不能自觉地学习, 作业也不能主动完成;在生活中, 不注意个人的卫生, 更不关心公共卫生, 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 在墙上、桌凳上乱写乱画, 在公共场合、喧哗打闹, 甚至无意识地搞破坏等。以上这些虽说都是一点小事, 但若教师平时不注意从这些小的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就极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 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不良习惯的成因

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自身主观原因外, 大多都是由外部的客观因素造成的。

(一) 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判定, 但是因他们生活的阅历还不够、知识的掌握还不是很丰富, 所以他们的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 甚至有时会很偏激, 这极易导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 对父母的说教产生抵触情绪,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从而向着背道而驰的方向发展。

(二) 客观因素——外部因素

造成学生存在不良习惯的客观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影响, 还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

1. 家庭教育的影响

(1) 父母长辈的溺爱。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和爷爷、奶奶对其无比宠爱, 甚至溺爱, 而对孩子缺乏应有的教育指导, 这就导致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 如娇生惯养、好吃懒做, 对学习漠不关心, 对长辈不尊重, 以自我为中心。

(2) 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一部分学生家长, 尤其是在农村, 家长的文化水平都不高, 对孩子的教育没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和目标, 不但自己不能给孩子以榜样示范, 而且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也不能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仅是简单粗暴地进行打骂, 从而使孩子对家长失去了信任, 产生了逆反心理, 向着岔路越走越远。

(3) 望子成龙。当前社会形势下,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很高, 想让自己的孩子考名牌大学、考研究生、读博士甚至出国留学深造。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 家长包办了一切, 孩子只需负责学习。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除了学习, 对其他一切都漠不关心的态度, 从而助长了这部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4) 特殊家庭的影响。特殊家庭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观的形成影响是巨大。如单亲家庭, 这些学生由于父母离异、家庭破裂, 其心理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和伤害, 容易形成固执己见、性格孤僻的不良心理。他们缺少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 尤其缺乏父母的管教, 经常会无故逃学旷课, 甚至无礼地对老师进行顶撞。另外, 隔代监护家庭的问题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大。现今,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 他们长期不在家, 把孩子的监护任务交给了上一辈, 而隔代监护的老人不但经济上困难, 且体力、精力、心理等各方面都已经跟不上孩子的需求。他们对孩子的管教基本上是放任自由, 这极易使学生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气。再有“空巢”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无人监管, 父母、长辈都长期在外工作, 因无人管束, 缺乏自控能力, 所以他们极易受社会青年引诱, 把逃学、旷课当成家长便饭。

2. 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一些弊端, 极易使学生产生不良行为习惯。如教育改革虽已经全面实施, 但以升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对一个学校教学好坏的评价还是以升学率为主。在这样的教育机制下, 很多学校的教学重点仍是只放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上,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不够, 尤其对一些纪律较差的学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教育, 从而致使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纠正, 这在无形中也助长了不良风气的形成。

3.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严重影响到了阅历不深的学生。如吃喝穿戴的攀比、哥们义气、不良信息等方面的影响, 都极易使涉世不深的学生走向歧途。

三、如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为此, 社会、学校、家庭都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齐心协力、齐抓共管, 把学生的养成教育确实落实到实处, 才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使之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 家庭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做好家庭教育, 这就需要家长加强自身学习, 掌握有效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措施,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正确引导, 耐心教育, 从而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 学校教育是重中之重

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时, 教师不能只讲一些大道理, 而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获得切身体会。如为使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教师可让学生从自己洗衣服开始, 对其进行教育。具体做法:教师可先讲清洗衣服的步骤、洗涤剂的用法和用量, 然后让学生亲手实践, 从而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父母给自己洗衣服的辛苦, 使他们学会体谅父母, 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 并努力学习, 回报父母。

(三) 全社会都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学生不仅生活在家庭、学校, 更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 因此社会各界也应关心学生的成长, 抓住一点一滴, 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切实落实养成教育, 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 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养成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加强学生自我形象的完善, 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 不仅我们教师要做好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全社会也要共同努力, 从而为下一代的茁壮成长不断做出贡献。

摘要:养成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学生, 他们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此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 能使学生形成健康且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本文从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及其成因谈起, 并在此基础上, 就如何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具体分析, 以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养成教育,不良习惯,成因

参考文献

[1].彭智勇, 钟型泰.现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指南[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

[2].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心肌重构下一篇:美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