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言问题

2024-06-07

学生发言问题(精选6篇)

学生发言问题 篇1

摘要: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秉承“真实、透明、迅速”的原则, 从而转变了众多西方国家对中国“秘密决策”、“暗中操作”的刻板印象, 也逐步满足了公众对信息公开以及对表达权、监督权的诉求。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亟待解决。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制度,观念,素养,对策

“才来得稍微晚了一点, 因为是从大会那边过来的……我这个新手要找到路也不是那么容易, 抱歉。”2013年3月4日, 一袭宝蓝色风衣、一串黑色镶金珠链, 一头灰白短发, 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发言人以来首次起用的女发言人, 60岁的傅莹步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现场时, 立即成为在场所有镁光灯的焦点。

一、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起源及发展

(一)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起源

1983年2月, 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联合发布《关于实施〈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加强对外国记者工作的意见》, 文件要求外交部及其他外事活动较多的国务院相关部委逐步建立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新闻发布。1983年3月1日, 外交部任命新闻司司长齐怀远为首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1983年4月23日, 中国记者协会向中外媒体记者公布并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1983年11月, 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新闻发言人工作暂行条例》, 标志我国正式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二)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历程

2003年“非典”疫情, 卫生部前期故意掩盖、粉饰事实, 最后及时发布事实数据, 结果带来的传播效果截然不同。2003年年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了两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共有60余个中央、部委及各省市单位的170余名学员顺利结业, 拉开了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全面建设的序幕。之后,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先后赴全国各省区开展培训工作, 学员培训结束后就以新闻发言人身份开展工作, 短时间内推动了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断完善。

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的初期阶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采取了“以培带建”的形式, 不断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国政府政治体制改革的突出成就之一, 就体现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及不断完善。2010年, 中央及省级政府部门进行的新闻发布会就多达1700余场。在此期间, 中国政府坚持“真实、及时、透明”的原则, 逐步转变了众多西方国家对中国“秘密决策”、“暗中操作”的刻板印象, 也逐步满足了公众对信息公开以及对表达权、监督权的诉求。目前, 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各部委、地方省市 (含省会市) 的三级新闻发言人制度。

二、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强调“应付”, 缺乏信息交流

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 公共危机事件逐步增多, 推动了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逐步完善。在不断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过程中, 存在一种非常危险的观念, 即把新闻发言人视为“消防队员”, 一旦出现情况, 就派他们进行“灭火”, 简单应付各种突发事件, 而不是发挥其信息发布、议程设置的基本职能。2011年“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发生26小时之后, 官方新闻发布会终于在温州举行。当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被问到“为何救援宣告结束后仍发现一名生还儿童”时, 他称:“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之后, 被问到为何要掩埋车头时, 王勇平又说出了另一句话, “至于你信不信, 我反正信了”。一时, 引起媒体、公众的广泛质疑与批评。

(二) 新闻发言人多为官员兼职, 媒体联系困难

目前, 我国党政部门的新闻发言人一般有三种来源:其一为部门主管领导, 如有的部门要求担任新闻发言人的必须是部门的“二把手”;其二为秘书长或办公厅主任的“总管式”人物;其三为相关宣传部门的负责人。我国新闻发言人一般身居要职, 级别最高的是副部级。曾经有记者按照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联系方式直接打电话采访相关部委新闻发言人, 但都没有结果。接听电话的新闻发言人助手及工作人员大都传达了“领导工作繁忙”这一信息。这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直面新闻媒体”的要求相去甚远。有学者认为, 让相当级别的官员任新闻发言人, 会使新闻发言人制度变得官味浓厚, “新闻发布, 传播信息”的基本功能将会越来越弱化。

(三) 新闻发言人整体素养有待提高

我国新闻发言人队伍中确有水平较高者, 例如, 被媒体称为新闻发言人“三剑客”的公安部原新闻发言人武和平、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卫生部原新闻发言人毛群安, 但就整体素养而言, 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新闻发言人对政策对状况不清楚, 面对记者提问不知所措。新闻发言人的理论设计, 是要突破以往官员“训诫”式的角色定位与视角, 通过与记者、公众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 起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但实际情况, 一些新闻发言人面对记者的提问往往是三缄其口或是“无可奉告”。2009年《财经》记者采访某官员身份的政协委员, 问及怎么看待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时, 遭遇其“为什么老百姓不公布财产?”的反问, 这个堪称“2009年度最牛反问”的问题激起了舆论的热议。更有甚者,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无视记者、公众的存在, 旁若无人地接打电话。

三、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改进措施

(一) 转变观念, 加强交流、互动

不能把突发事件简单地归纳为坏事, 中国社会转型期内突发事件的比例相对较高, 要把此类突发事件视为常态来进行处理, 政府职能中本应具有处理危机事件的范畴。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目前还存在这一错误观念, 不应把危机事件仅仅作为消极因素, 而应把危机事件视为常态或者中性进行处置。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如果仅仅把其视为解决危机事件的工具, 那么离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初衷———政府和人民信息公开的窗口, 还相去甚远。

(二)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自身修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指出的: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初衷十分明确, 就是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 实现党的工作公开透明, 保障老百姓的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等权利。可以说,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 话语权决定主导权, 时效性决定有效性, 透明度决定公信度。无论是党委新闻发言人还是政府新闻发言人, 一旦表现失当, 不仅损害自身形象, 也损害了党委、政府的形象。现实中, 有的发言人态度冷漠、语言干瘪、举止失当。特别在与媒体打交道时, 居高临下, 一味说官话、套话或不着边际的外行话, 甚至拒不接受记者采访。在公众心中大打折扣, 就当前而言, 加大新闻发言人培训是确保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和完善化的保障。

(三) 逐步设立专职新闻发言人岗位

2011年, 中央各部委及地方省市的新闻发布会就多达2000余次, 已然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闻发布会有利于对内政务公开、透明, 对外释疑解惑, 树立形象。我国新闻发言人目前几乎都是兼职, 国家行政职务中还没有新闻发言人的序列, 在正式职位上也没有这一名称。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 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涌现, 要求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要与时俱进, 不断发展, 不断完善。新闻发言人的专职化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 黑龙江、上海已率先设立新闻发言人处, 下辖四五个正式编制。从长远来看, 各部委、省市培养专职的新闻发言人是努力方向。

2013年,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员白岩松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两会, 提交了“建议国务院各个部委办局, 全国各省政府能每月定期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的提案。当前,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从某种意义来说, 还处于被动的地位, 往往出了事才想到要召开记者招待会。要改变这种状态, 唯一的方法就是使新闻发布会更加常规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论胡锦涛关于传媒工作的新思维[J].当代传播, 2008, (5) .

[2]喻国明.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新闻发言人[J].郑州大学学报, 2004, (5) .

[3]杨雪梅.中国新闻发言人遭遇“七年之痒”[N].人民日报, 2011-8-12.

学生发言问题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宿舍是学生休闲、学习、生活的综合场所,也是反应学生文化追求、理想追求等思想动态的重要场所。学生宿舍的管理,一直是一个困扰我校学生管理的的重点工作,而宿舍卫生工作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今天我就把自己对学生宿舍管理的一些具体想法和做法,和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各位班主任作一下简要的汇报,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促进我校宿舍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的成型期。考虑问题不成熟,容易形成懒散、拖拉、不为别人着想的的坏习惯。而这些坏习惯正是制约着我们学生管理和宿舍管理的症结所在。但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更渴望自己的被承认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他们也想做得好些,获得别人的表扬。于是,结合目前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应适时开展以下教育,主要有:

一、自我管理松懈,就餐纪律不到位。中午放学吃饭站队上楼梯跑步上

去抢饭的现象;有的同学不讲个人饭前不洗手卫生男生有女生也有(被老师发现了说我先把饭打了再去洗不是一样吗?);自我规范不够,每个学生离开饭堂的时候都应主动的带走一个汤碗,有的学生自认为不喝汤就可以不带汤碗;餐具回收的过程中很高调不能做到“轻轻的我走了”,腰挺得直直接把汤碗扔到桶里,吃饭的过程中讲话现象大量存在。

二、自我定位还不够,在宿舍自我规范不够。早上起床拖拉,速度慢,在6点40分不能很好的按要求出宿舍、下楼栋、到操场锻炼;在宿舍卫生方面,没有完全体现出中学生应有的自觉性,做卫生的同学有没有倒垃圾的现象(可以通过生活老师,拎着一大袋垃圾出来倒得现象反映出来);学生自己的被子在生活老师打扫前存在摆放不整齐;午休和晚寝和晚寝方面特别是高年级同学晚上下自习会宿舍闹哄哄的,严重影响了低年级特别是一二年级同学的休息。

三、没有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男生宿舍的一些听雪之间存在纠纷不

断,经常上演闹剧,学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做人原则需要

各方面加大教育力度。再次宿舍区偷盗事件频繁严重,学生保护个

人贵重物品的能力差,防范意识不够,因此学生的贵重物品尽量不

要让其带到学校。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决定会付出什么样的行动。所以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就要治标治本,先从思想入手,刨根寻源,对症下药。对于些问题,要从思想根源上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针对以上情况我特提出以下几点要求,希望各问班主任、课任老师、以及生活老师能够积极配合我开展:

第一、围绕中心,服从大局,做好公及管理及服务工作。完成好宿舍管理工作,有力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大局。生活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务好学校教学工作有序的开展,推动我校校纪校风建设,加快我校发展。

第二、加强生活老师与班主任、各课任老师的联系在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各位老师要经常到学生宿舍走走看看,与生活老师一道管理好学生宿舍;同时生活老师要会打“小报告”,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有效的向课任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反映,对于学生的一些不文明行为要给予重视,及时的发现合理处理,防范隐患。

第三,在学生宿舍要努力实现一下几点下目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寝室全体同学积极向上,关心国家大事,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到达每个学生宿舍纪律好,按时作息不吵闹;自觉遵守规范寝室管理,搞好寝室卫生和宿舍管理,和谐宿舍人际,共建宿舍团队精神。在细处一定要实现,门窗无污迹。地面很整洁,厕所无异味,毛巾脸盆等摆放有序,床面很整洁。在宿舍内按时作息,宿舍内不乱牵乱挂,不乱扔果皮。学生服从管理,人人住的很安心,家长不闹心。

第四、在学生就餐制度方面。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按学校的规定时间,规定的就餐地点就餐。要在规定的地点自觉排队,有序的进行就餐,服从食堂人员和值班老师的管理,用餐不高声从喧哗,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勤俭节约,爱惜每粒粮食。养成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的习惯。讲究卫生,不随地吐杂物,剩饭剩菜必须倒在指定的桶内,确保食堂的清洁卫生。

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说:“管理是集体的骨架”而寝室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小集体,大家的管理工作,当然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良好的管理,事情就有头有绪,集体就会像一架机器,健康而有序地运转。

宿舍是大家在学校期间生活、学习、休息的重要场所,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阵地。住校学生每天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宿舍里渡过。所以舒适的休息,生活状况对每个住校生都有直接影响。休息不好影响学习的精力,卫生不好影响健康。人际关系不好影响情绪,风气不好影响思想上的进步。宿舍管理的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班风、校风建设,还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总之,通过对初中部的观察管理,也就有这么多问题,这些正是我们今后工作应该注意到的地方。我们也相信,只要我们思想重视、付出努力、常抓不懈,初中部管理工作会再上一个新台阶,我们北大附中武汉为名实验学校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也会做得更好。相信北大附中武汉学校的工作明天会更好!

学生发言问题 篇3

三套调休方案的共同点是,春节假期由3天调借成7天,元旦、清明、劳动、端午、中秋各放假1天;而最大的区别则在于国庆调休模式,方案1中国庆放3天不调休,方案2中国庆3天调借成5天,方案3中国庆3天调借成7天。

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引得数百万网民的围观和热议。部分网民认为,这是一次征求意见的良好探索,说明政府部门已经开始更加关注民意在公众假期安排方面的表达。

然而,更多的声音还是“吐槽”,认为三套方案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因为它们既没有增加全年11天法定节假日的总量,也没有彻底消除“挪假”,比如春节七天长假都是通过调借相邻的周六、周日才得以保留。

网民“涂涂”说,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天除去在往返路程上耽搁的时间,真的太短了。除了春节外,还应该保证上半年和下半年都有长假,这样才能减轻“十一”黄金周的压力。

网友“TANG”则说,看似给选择实际上却是没商量,第三个方案不就是现行的放假模式吗?我们要的是符合实际需要的固定时间的放假,遇到周末顺延,不调休。

这些似乎都鲜明地印证了中国人对“黄金周”的渴望和对“挪假”的反感。

事实上,为了反映公众愿望,使放假安排更加科学合理,今年10月假日办已在部分网站发布了“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主要就“你对现行放假安排是否满意”、“长假是否需要保留”、“小长假是否需要调休”等内容征求意见。

调查结果显示,网民的呼声主要集中在“保留黄金周”、“延长春节长假”、“消除挪假”等方面。

纵观中国的假日变革,自1949年公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国人开始享有包括周末在内的法定休息日。几经调整,现在中国法定节假日为11天,加上周末休息日,全年休息日达到115.3天。

现行的放假调休方法则通过调借双休日,分别形成2个7天“长假”(春节、国庆)和5个3天“小长假”(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

可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民休闲需求的日益旺盛,这种休假模式的“弊端”正日益凸显。特别是近几年,“十一”黄金周景区爆棚、道路拥堵、假期前后生活节奏“紊乱”等饱受上班族“诟病”。

以2013年为例,元旦“休3补8”、端午节“休3补7”、中秋国庆的复杂调休模式使之被调侃为“史上最混乱休假年”。为了“拯救”支离破碎的假期,每到节假日网络都会盛传各种拼假攻略。

正如网民“以梦为马”说,如果不调休,假期真是少得可怜,根本沒时间出去旅游。如果调休,工作、生活节奏都混乱了,大家怨言也很多。

以“拼凑”换来的“中国式休假”已经引发了全民大讨论,民众渴望真正享受法定节假日带来的休闲和放松。

一些人甚至觉得,现在讨论的重点不是调休不调休的问题,是迫切需要增加假期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也曾表示,近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民众对假期的需求也更加强烈,增加法定假日完全可行。

在更多专家看来,现代人感觉缺“假”,根本上是因为包括探亲假、年假等在内的带薪休假制度很难得到落实。

虽然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2008年实施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均明确规定,职工享有带薪休假的权利,但由于劳资地位不对等、职工维权渠道不畅等原因,这一“福利”对于多数人来说只是吃不到的“奶酪”。

党员查摆问题发言提纲 篇4

简要描述学习、查摆问题、对照检查等方面情况。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照政治合格,存在政治理论学习还不够全面深入。

(二)对照执行纪律合格,存在政治纪律内涵认识不清。

(三)对照品德合格,存在学习意识不强,自觉性不高。

(四)对照发挥作用合格,存在业务知识钻研不够的问题。要对2016年参加组织生活情况进行明示。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

1、没有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感受不深、要求不严。

2、对政治纪律的内涵了解不全,对政治纪律的特殊要求理解偏颇;有的基层党员认为遵守政治纪律是领导干部的事,与已无关;也有的把行动上不出格等同于政治上合格,认为自己位卑言轻,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做违反政治纪律的事。

3、平时忙于事务,沉下心来学习有限,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愿钻研新知识、研究新课题、适应新形势。在学习上吃苦精神不足,抓得不紧,不愿花太多力气去掌握,浅尝辄止。与同志之间交流学习体会少,没有形成勤学习、爱思考、多交流的良好学习氛围。

4、由于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去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三、今后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树立终身接受学习教育的思想观念,任何时候都不放松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2、要加强学习。政治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和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规则,是党最重要的纪律。政治纪律严明,全党才能在政治上高度统一、行动上步调一致,才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有学习加强了、认识提高了,才能自觉地把党的政治纪律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人生准则,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成功实践:激发学生大胆发言 篇5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如何激发学生大胆发言,已成为关系到这门课的教学效果、教学目的和要求的重要问题。

确定目标,设计方案

1.确定目标

这次为培养学生大胆发言而进行的实践所设置的目标,就是要使每一位学生都大胆走上讲台发言。

2.设计方案

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我将这次实践设计为一堂全班同学必须人人上台的“准演讲”训练课,演讲题目是:“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之所以说是“准演讲”,就是说要求比演讲稍低,在表情、姿态、手势等身体语言方面不作要求,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我提前一个星期“预告”训练课内容,并宣布“游戏规则”:每人至少要上讲台演讲一次,按座位表轮,教师当场打分。分数分为A、B、C、D四个等级,A等相当于90~100分数段;B等相当于80~89分数段;C等相当于70~79分数段;D等相当于60~69分数段。

要求是:演讲要比较大声、流利,可以带演讲稿上台,但不主张“照本宣科”。对于特别胆小的同学,只要能上台讲几句,都可以得D等,轮完一圈后,如有意犹未尽的、对刚才自己发言不够满意的、想争取多一点锻炼机会的同学,可以再次上台演讲,多上不限,每多上一次可得到一次加分(当然,到顶也就是A+)。

同时,我还作了一番动员鼓励,让学生们明白,训练课是为了锻炼胆量,培养能力;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说错了也没关系;不必在乎别人怎么看,只要上台就是胜利;谁都有第一次,头一次紧张很正常,第二次就会比第一次镇定了;分数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我私底下还找了几个平时特别胆小、从来没发过言的学生做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克服胆怯心理。

实施

按照计划,分别在四个班实施“准演讲”训练。

学生们按座位顺序上台演讲。其间,我穿插一些点评,特别是对演讲精彩的同学和胆小的同学及时给予鼓励,一方面是烘托气氛,另一方面是避免出现冷场或中断。

在打分时,我的策略是第一轮尽量不给高分,以便激励学生为争高分而上第二、第三次。事实证明,这一招十分有效。很多学生就是因为不满意第一次得分而上第二次的,当然,也有些学生分数到顶(A+)了还继续上,对他们同样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堂课每个班都大获成功:每个班所有学生都至少上台演讲一次,50%的学生上台两次,20%的学生上台三次,有一个班的一位学生竟上台达6次之多!到第6次时几位同学拉住她开玩笑说,“你把机会留点给我们好不好?”可见激励作用是多么的大。

为了验证这个做法的效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过了两个星期,我又再重复了一遍这个实验,做法与上次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这一次,场面更加热烈。有的学生下课铃响后直嚷嚷:再延长几分钟,我还要发言。有两个班的学生甚至当场提议要求搞班际演讲比赛……第二次演讲训练又获成功。

启示

通过这次训练课,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甚至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可是从来没上过讲台发言的,经过这次训练课,感到在讲台上讲话原来不过如此!”

在学生们沉浸于成功喜悦的同时,作为“导演”的老师本人也颇有收获,得到诸多启示:

1.熟悉理论,把握精髓

这次训练课对激励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在:①注意适当选择和运用各种激励因素,如表扬、鼓励、分数等等。②注意工作内容、工作任务本身的激励作用,如贴近学生生活的演讲题目,多个题目选择的发挥空间,多次上台的良性刺激等等。③注意设立适当的工作目标。如比较容易得到的D、C分数等级,累计加分形成良性互动等。

2.明确目标,准确定位

自始至终,激励都是为了达到锻炼学生胆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的手段,因此,无论采取目标激励(上台演讲一次),还是关怀激励、帮助激励、榜样激励、竞争与分数激励等等,都围绕达到目的而进行。

3. 精心策划,精心组织

凡事“预”则“立”。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学生自信心,是激发学生大胆发言的关键。克服心理障碍,首先要让学生坚定信念。要让学生抱定积极的参与意识:“我”的任务是在全班面前演讲,“我”一定要讲好,一定能讲好。其次要知已知彼,正确评价。要让学生明白,别的同学能做到的,他自己也能做到。通过集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思想工作,使每一位学生都迈出勇敢的一步。

4.创造情境,确保成功

第一,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每个班都有几位胆子大、讲得好的学生,及时对他们给予表扬、肯定,并对他们的演讲作点评,就能起到示范作用,其他学生就会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第二,营造热烈的氛围。对演讲精彩的给予掌声鼓励,对由于紧张而讲得不够好的学生,同样给予掌声鼓励。这样就形成一个高潮迭起的热烈场面,胆小的学生受到感染也不那么紧张了。

第三,创造竞争的环境。演讲轮完一圈后,就有意识地提醒和强调“时间有限,机会难得,把握时机,多上多得分”等等,从而形成人人争先、你追我赶的竞争环境。

编辑 王 慧

调动学生大胆发言的积极性 篇6

除此以外,学生不敢积极大胆发言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教材不理解,掌握的知识不全面,对于自己的答案不能肯定,或者根本没有动脑思考,所以发不了言。

(2)怕说错了丢面子。学生到了高年级,自尊心开始变强,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宁可不说也不愿犯错,以免在大家面前丢人现眼。

(3)学生对教师有惧怕情绪。有的教师对回答问题不准确或回答不出来的学生常常当众批评,甚至挖苦讽刺,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因而有些学生对教师的单独提问不愿回答也不敢回答。

那么,教师该怎样调动学生大胆发言的积极性呢?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根据调查,学生不敢发言,绝大多数是因为对知识掌握不准确,记忆不牢固。因而教师有必要在讲课前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预习或复习。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之说。其实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只有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发言时才能更有信心,才能克服心理压力,从而大胆、积极地举手发言。

二、课堂提问要适中

教师的问题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更要把握一个“度”,即提问要难易适中。过难,超越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他们会感到无从下手而采取观望态度;过易,学生感到无味,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要有启发性,这样,学生就会踊跃发言。

三、教师态度要亲切

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是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不懂”到“懂”的过程,教师不能期望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回答问题。如果遇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答错了或答不出,教师应换种方式进行启发,如果不行,可以请其他学生帮助下,但帮助不等于完全代替。在别人讲完后,教师还要请他进行回答。答对之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虽然耽误了一些时间,只帮助了一个学生,但实际上是帮助了一批像他那样有困难的学生。久而久之,教师用真诚帮助了学生,师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课堂气氛和谐,就能打消胆小学生的顾虑,他们也就敢于大胆地回答问题了。

四、调动方法要多样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启发学生大胆发言、调动他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就是这门艺术的独特之处。教师在调动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时,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

1.允许学生自由发言

不少人认为,课堂上的学生发言,无非是教师问学生答。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让教师乏味、学生厌倦。因此,教师不妨换一种方式,在某些课上允许学生自由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如在作文课上,我就采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说说看今天你们想写什么?”然后让他们自由发言,再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意见确定写作内容。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2.允许学生自由提问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已逐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有了创造性思维。再加上知识经验的积累,他们往往会提出一些新问题、新见解和新设想。他们可能会对教师或同学的意见感到不满足或不完全信服,所以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允许他们对教师或其他学生提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教师要善于指导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发现、掌握知识,这样对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也很有好处。

3.指名回答和讨论交流相结合

所谓指名回答,即教师提出问题后指名让某一学生回答。这种回答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省时间,答案也比较清楚。但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对学生的训练面太窄。因为无论什么问题都不可能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站起来回答一遍。所谓讨论交流,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先让大家分小组讨论,可以是同桌二人组,也可以是前后座的四人小组,然后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交流。这种回答方式虽然比较费时间,但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训练的面较广。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可将这两种训练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较容易的问题可直接指名回答,较难的问题则可让大家讨论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如,有的学生虽然不举手,但其内心还是希望把答案说出来,只是缺少一点勇气。这时他会盯着教师,手一会儿举起又迅速放下。此时,教师不妨直接点名,给他一些勇气。答对了,那么他就会明白其实发言也并非难事;即使答错了,教师也要给予一些鼓励,这样一来相信他对举手发言就不再害怕了。在进行讨论交流时,教师也要参与到其中,或和某一小组的学生一起讨论,或在全班巡视,及时解决学生讨论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这样,经过教师的帮助,学生在交流时才能更加大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抓住一切能使学生想说、敢说的契机,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养成当众发言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相信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大声、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上一篇:可访问性下一篇:财经类大学会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