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财经大类专业

2024-11-28

高职财经大类专业(精选3篇)

高职财经大类专业 篇1

1 高职旅游大类专业的实训教学情况

高职是指高等职业教育,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职业教育的龙头。高职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如本文摘要中所言, 现今“旅游业处于高速增长的新阶段”, 高职教育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必要而且发展迅速, 而实训特别是校内实训对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高职旅游大类专业的实训内容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 并在实训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习态度, 实训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 高职院校均认同实训的重要性, 作为技能的培训方, 院校的实训建设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不可回避的是, 我们的实训教学在开展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笔者作为高职院校实训课教师, 结合自己授课情况以及对其他旅游类实训教学开展情况的了解, 认为高职旅游类专业实训教学开展存在问题有如下几点。

2 高职旅游大类专业的实训开展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实训教学课时安排较少

在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要求实训课时要占到总课时的50%以上, 以体现对实训教学的重视和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但往往这些实训课时会被基础学习领域课程 (公共课) 占用一部分, 然后综合实训占很大部分, 最后留给专业课的实训课时则是少之又少。

2.2 实训内容和企业衔接不佳

(1) 实训项目安排多为截取式, 不能完整体现工作全部内容。为了方便授课多数实训课程在组织教学时会使用项目任务驱动法, 将课程分为几个项目、任务一一讲授、实训, 这种方法优势明显, 但是容易出现实训教学断层现象。

(2) 实训条件受限, 不能和企业挂钩。旅游大类的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全真的工作环境, 著名企业的进入, 但是因为高职院校实训条件的限制, 很难做到毕业就业无缝衔接。很多企业表示对于新型设施设备, 精美用具, 很多学生表现很惊奇, 完全没有使用经验。这主要与一些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跟不上有关, 有的高职院校重视设立校内实训基地, 但往往因为资金问题导致校内实训基地存在实训面积小、实训设备落后, 甚至无大型实训设施设备、实训耗材低劣等问题。

(3) 实训氛围营造不足。实训氛围除了要求仿真的实训环境还要求教师的良好组织, 学生的兴趣支持。但是实际上就算有的院校投资建设仿真实训室, 实训氛围却没有实实在在营造好。如有的院校建设了3D导游实训室, 却成为学生理想的平价影院。

2.3 实训教学组织力度不够

(1) 实训教学组织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实训课多为小班上课, 但一个标准班级多在40人以上, 有时甚至达到60人。学生人数不同, 但是教师组织教学方法却相同, 有的人多实训地点无法容纳则采取分组上课的形式, 1组第一节课进行, 2组第二节课上课, 这无形中减少了学生的学习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效果不好。

(2) 教学课堂管理难。很多上实训课老师抱怨实训课课堂难控, 如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英语课程在机房进行, 教师对学生电脑操作很难管理。对于消耗性强的课程管理更难, 如茶艺、调酒类课程, 教师既要教授演示操作流程又要个别指导, 学生消耗又要控制, 课堂不像理论课一样学生端坐教师讲解, 这使得课堂管理很有难度。

(3) 实训教学考核难以全面。实训课考核多采用操作或试卷方式进行, 操作侧重学生技能掌握, 试卷考试侧重理论掌握, 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体现学生的实训掌握情况。而在实际考核中, 学校统一安排考试, 多数实训课程采用试卷考试, 对技能的掌握考核重视度不够, 更难体现对职业素质的考核。

2.4 学生对实训课玩心多于学心

学生对于实训课多是让学生喜欢但学不好的尴尬情况。以笔者所教授的“调酒”课程为例, 很多学生对课程非常感兴趣, 积极性很高, 操作学习认真, 但是他们最高兴的时候不是学了酒水的知识和技能, 而是品基酒、喝鸡尾酒时的感觉。这种情况很多, 有的学生学了电脑操作课程, 但是却在毕业时打字都成问题, 办公软件的操作水平很差。

3 做好实训教学, 体现高职特色, 培养旅游人才

3.1 适当增加实训教学课时

建议增加专业实训课程的课时, 课时安排应考虑每年学生数量的变化, 以完成教学目标来调节。另外, 在课时安排时了解企业技能操作要求, 充分吸收合作企业意见。

3.2 实训体现企业特色

(1) 企业参与实训项目安排。高职培养的旅游类人才应该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与职业标准相适应, 与行业要求相适应, 这样才能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这要求学校实训必须体现企业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职业种类变更速度加快, 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这对从业者的职业知识、技能、态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为了使实训和就业不脱节, 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联系接触, 让企业参与实训教学, 共同制定实训项目内容, 使教学目标清晰、完成度好。

(2) 增强实训基地功能。实训基地是高职学校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 仿真或实战性的实验实训基地利于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感受到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 走出校门以后立即与市场接轨。实验实训建设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紧紧围绕实践教学中心任务, 具有先进性、综合性、仿真性、开放性。高职院校应重视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和硬件建设。

(3) 企业参与实训氛围营造。企业将最新的行业发展情况如高职共享, 以便高职实训场所氛围布置仿真。如现今客房部要求床单、床笠及其他布草的规格和以前是否有变化, 应及时反映在实训课堂上;餐饮摆台中中餐的汤匙很多酒店用不锈钢质地、西餐口布材质花纹发生了变化、酒吧里最受欢迎的基酒、茶吧里最吸引人的茶艺演示等等这些都应该在实训中得到传递和重视。企业实际的操作规范要求、操作要领、不同岗位的职责等这些都是实训的重点, 实训室建设、实训材料的准备都应有企业的参与, 让实训成为校内教师进行的企业提前岗位培训, 使实训氛围和企业无差别。只有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真实的职业氛围和学习场所, 才能使得通过校内实训的学生在就业时和企业零距离。

(4) 完善实训基地运作模式。结合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来说, 开封大学旅游学院的校内实习基地采用的是“三点二线二面”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模式, “三点”即:充分发挥专业实训室为教学服务的功能, 建设成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实训为起点, 综合实训课程为重点, 综合改革专业建设为示范点;“二线”即:以校实训管理处和学院为实训基地的行政管理线, 以学院和旅游企业为实训基地的经营管理线;“二面”即:在生产经营层面上按旅游企业经营运行体系组合实施经营活动的各种要素,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教学层面上设置真实的运营氛围, 让学生按照旅游企业的组织机构, 以岗位角色转换来设置实训项目, 注重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这套管理运作模式经过检验符合行业标准, 促进了专业教学实训水平的提升。这样一套企业参与、符合行业标准的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 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了经验。

3.3 做好实训教学组织工作

(1) 做好实训课堂教学组织。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互动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实战教学”、“竞赛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训基地的实景化和对外开放实现融“教、学、练、做”为一体教学模式, 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的平稳转化;通过注重第一和第二课堂互动, 注重室内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 注重课堂授课和课下辅导相结合, 使学生的能力培养始终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2) 全面考核实训教学内容。实训教学的考核应该是理论与操作并重, 这两者可以通过试卷和操作进行考核, 但考核也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实训课程的创新能力是新世纪高职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能力之一。以笔者所授课程来说, 要求学生达到的技能要求之一是自创鸡尾酒, 要求学生在理解酒的基础知识、掌握好鸡尾酒的色彩搭配、外观协调、口感喜人等的前提下, 能够利用现有条件自创鸡尾酒并能详细描述其创意。这样的考核不但强化学生对基础内容的学习, 更注重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 利于学生不断出新, 形成创新意识, 并不断强化。

3.4 激发学生实训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实训学习热情应该做到三点:一是以学生为主导,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不是被动学习。二是实训的开展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 事实证明竞赛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等比较受学生欢迎,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另外, 教师个人魅力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高职院校应致力建设“双师型”与“能工巧匠”结合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来吸引学生。

3.5 实训应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专业素质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等。笔者认为作为高职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身心品质。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状况和水平;身心品质是指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需的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品质, 如爱岗敬业、谦虚好学、吃苦耐劳、诚信品质等。虽然职业道德和身心品质是个体在社会职业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但学校教育对学生者职业基本素质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素质是从业人员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实训教学应侧重职业素质的有益发展, 重视实训中学生品格的培养、个人修养的引导和团队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信息, 2010 (2) .

高职财经大类专业 篇2

1 福建省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设置的现状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所提供资料及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所发布的各高职院校招生专业统计, 在福建省五十几所高职院校所设置的1437个专业中, 开设电子信息大类有280个, 占专业总数的19.5%, 在本人调查的54所高职院校中, 开设电子信息大类的院校比例如下:开设计算机应用类专业 (包括多媒体、广告艺术设计等) 有40所, 开设电子技术专业 (含电子产品制作、电气自动化 (弱电类) ) 约20所, 占高职院校总数比例较高。

原因始于在1999年起始的高校扩招中, 电子信息类作为热门专业, 许多院校纷纷利用原有的作为专业基础教育的电子信息师资, 升级为专业系、院级部门。当然, 福建省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经过几年的扩展, 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教育, 为福建省经济发展, 提高国民素质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也存在一些重复开设, 低投入专业偏多, 高投入专业偏少等问题。

2 电子信息产业在福建省产业投资发展中的地位

福建省长期以来传统产业比重较高,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福建省产业承接重点开始转向电子信息产业。1995年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96亿元, 至2007年增加值占全省GDP的9.4%[1], 在全省工业行业中, 连续多年居于首位, 但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是以组装加工为主, 处于产业链条末端, 附加值偏低, 产品竞争力偏弱、附加值偏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近几年, 特别是国务院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2 4号) 以来, 福建省对钢铁及有色金属、汽车、船舶、石油化工、纺织、轻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八大重点产业发布调整与振兴实施方案。八大重点产业中, 机械装备制造 (汽车和船舶) 、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是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从20世纪末开始, 福建省产业承接重点转为重化工业, 在工业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稳步上升, 但基本上还是传统的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资源加工业。相比之下, 近几年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增加速度有所放慢。曾经要要大力培育LED和太阳能光伏新兴产业, 也受到全国性产能过剩、贸易壁垒的影响而停滞。而要重点发展的动漫游戏、软件设计、信息服务等领域, 尚未形成优势产业, 新兴产业的研发设计不足。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表1表2数据来源:根据福建省2012年统计年鉴。

根据福建省2012年统计年鉴, 福建省201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是:9.3%:51.1%:39.7%, 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2.3%;2011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比是:9.2%:51.6%:39.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2.1%, 仍有很大发展空间[2], 当然, 新兴产业的培育需要时间与投入。

由于福建省很多地方经济呈现“零资源经济”特点, 即原料和“资源”两头在外, 这种耗时费力的“物的运输”加之“人的运输”不具备地方根植性, 在遭遇成本压力的情况下, 福建省产业面临被转移危机, 即使不被转移, 也不具备发展的持续动力,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 福建省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由于电子信息业所具有的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 信息类产品的转型升级, 电子信息类的消费, 包括宽带网络的建设、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更新。将拉动整个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发展, 因此电子信息类产业的发展将有力地推动福建经济转型升级。

3 福建省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据相关调查, 经过多年的建设, 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具有以下特点:1) 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专业结构;2) 形成了以财经、电子信息和文化教育大类为主体的专业结构。3) 专业设置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例如2009年福建省的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之比是为9.7:49.1:41.7, 人口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29.50:35.80:34.80, 高职院校计划招生人数与第一、二、三产业对应的比例是2.42:23.71:73.87, 专业设置与第一、二、三产业对应的比例是2.89:40.83:56.28[2]。第三产业专业招生比例偏高。

有些文章表明观点:认为福建省高职院校应压缩第三产业专业的招生规模。然而我们从许多数据进行对比与归纳分析, 可

以看出电子信息类专业并非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关键问题是:福建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大类的专业设置必须进行结构上的调整, 以2012年、1013年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信息大类参赛及获奖队数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相应的信息。

表3数据来源:福建省教育厅文件闽教职成[2012]18号、闽教职成 (2013) 33号等

从表3数据也可以观察出, 在福建省高职院校开设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中:高投人专业所占比例偏小, 而传统的、低投入专业有较多高职院校开设。还有一个现象是, 新型复合专业参赛队偏少, 说明开设该类专业开办的院校较少, 另外在一些复合专业比赛项目, 参赛队的学生分别来自不同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 (或电子技术专业或网络技术专业) 。

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开设这些新型复合型、高投入专业所需的设备比较昂贵, 大多高职院校在办学时顾及到投入与产出比;另外, 新型复合型专业师资力量欠缺;社会的认知度也较低, 也影响了新专业的开设。那些较低投入且普遍开设的专业由于毕业生数量较大, 学生的就业质量因此降低。

4 福建省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设置调整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1) 高职院校应及早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适时调整专业方向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福建省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新兴产业方面办学投入不足。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指导, 在每年的适当时候, 发布产业发展规划, 就业人群分布数据。高职院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合理确定办学规模, 调整专业设置, 加快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 这是各高职院校决策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2) 财政部门有必要对紧缺的高职技术人才相关专业进行适当办学投入经费补助

高职院校是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主, 职业技能的培养就离不开配套的设备和实训基地。通过企业等各方面反馈信息, 政府加大稀缺专业教育投入, 鼓励创业, 有助于福建省加快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 有助于区域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3)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 获得企业的资助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企业发展休戚相关, 企业要从长远的角度采用提前签订劳动就业合同, 提供实训基地等形式, 协助高职院校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同时也能为企业自身提供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

4) 复合专业课程设置调整, 系统性不可或缺

新型复合专业有些是电子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结合体。学科的交叉性, 决定着必须改变传统项目的课程设置, 课程的数量与分量, 要精心筛选, 决策要有企业技术力量参与。要帮助学生树立一种系统的概念,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5) 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就业适应性更广泛

将传统的课程进行整合, 将相互交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更新和课程体系调整, 更应该是更多一体化教材、课程的诞生, 使学科知识不再边缘化, 使学生的就业面更广泛。重实践的教学改革, 不代表着高职教育是快餐式培训教育, 目前高职教学中弥漫着职业性、服务性、够用、实用等功利性的快餐教育思潮, 知识够用即可, 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坠落与中职教育同级, 强调技能, 往往突出“技”忽视“能”。没有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的知识理论, 就无法进行专业性思维。所谓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技能人才就沦为空话, 对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可持续发展同样存在隐忧。

6) 加强新兴专业群师资力量的培训

由于新兴复合专业要求每门课程教师必须熟知所任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联系, 对以往传统的纯电子技术或纯计算机专业出身教师, 其专业知识拓展能力是个考验, 因此师资力量的升级也是影响高职院校调整专业的一大重要因素。

此外,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就业与家长的期望, 也是影响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调整因素之一, 引导社会关注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及新技术的应用, 也是高职院校相关新型专业设置成功与否的一个因素。

5 结束语

高职教育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合理确定办学规模, 加快新兴产业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 因此, 希望各区域政府部门每年发布相关的宏观调控数据, 各高职院校能够及早从数据中发现问题所在, 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就业人群分布入手,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才能招生对路, 真正做到为区域社会发展服务。

摘要:文章本着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 用翔实的资料数据, 以影响福建省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大类专业设置的要素为例进行评析, 其中观点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有提示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经济发展,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2007-2008年福建省信息产业年鉴.

[2]福建省2012年统计年鉴.

高职院校财经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 篇3

一、财经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欠缺直接影响高职毕业生专业素质结构与实践技能

专家学者可以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学科出类拔萃,甚至登峰造极,但是他们并非无所不能。他们可能在其他领域、学科或实践方面技不如人,这也是正常而无可厚非的。然而,财经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欠缺———这主要是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不到位所致,应当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

近年有不少的高职院校派出高级职称的教师,参加被称为小高考的中等职业毕业生升高等职业院校全省统考的财务会计教师考官培训班,在全闭卷和独立操作完成的考试中,有的教师考官竟然在全场三个小时的考试时间里都不能够完成会计专业技能实践实操考试,就连简单的会计凭证的归类粘贴与装订及会计记账凭证汇总都不会,在几十个同行教师考官面前束手无策,摆弄半天,汗流浃背,也搞不清订角的记账凭证封面是如何将记账凭单装订成又结实又整齐有序的一本账册。组织培训考试的省招生考试中心的领导对此摇头叹气。由这样的教师教授出来的学生其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技能素质水平是可想而知的。

有几个企业负责人对于前几年到某高职院校拟招聘几个会计人员,最后未能如意招到一事一直感到遗憾与纠结。当时学校方根据要求,从会计毕业班推荐了二十多位会计专业成绩突出的学生参加面试。招聘单位负责人当场对这些学生进行技能实操考察。面对企业按照实际工作情况列出的一套在商品进出口贸易中运输成本的计算题目,应聘的学生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正确算出结果。招聘单位领导不禁当场责问,你们的会计教师是怎么教的学生,这些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实操技能都不知道。其实,这些教师中不乏高学历学位的国贸专业研究生,以及高级技术职称的非财务会计专业而半路出家改行任教的成本会计。后来这些难倒了学生的题目被拿给学校的几位财经教师,然而,他们也无法当时就能计算出正确的运输成本。

有教师在进行财经课程案例分析时,经常给学生限定只有一个答案,对学生发挥想象和开拓创新能力而给出的答案判决为不正确。而实际工作中,除了会计专业等课程的一些计算结果是一个答案,其他不少案例实际上是可以有多个答案的,尤其是国际贸易、营销谈判及合同、经济诉讼等案例。

二、我国高职教育持续发展是基于高职院校财经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继续教育

众所周知,教师要培养出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师本身首先要具备这些履行各个岗位的专业实践技能。高职院校各个学科的专业教师,对本专业的个别或某个知识点,特别是对于一些新的知识暂时不懂或不理解,人们无可非议,更不用说是不了解、不懂其他的专业学科识了,我们都不应该求全责备。应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素养予以弥补。教师应该具有一丝不苟、勤奋好学、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精神。这里对提升高职院校财经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水平略作探讨。

(一) 高职院校应该对财经教师进行专业岗位的实践技能与实际工作的继续教育

现在的高职院校财经教师大多是从大学毕业就走上大学讲台,从大学书本到书本,没有任何实际专业工作的经历,因此,缺少一些专业实践实操技能也就在情理之中。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这些教师的岗位专业实践技能的继续教育工作,要加强其继续教育的力度,以调整、改变当前很多财经教师在“一证定终身”下的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落后以及专业实践技能欠缺的现象。一些人在多年前拿到一本大学毕业证书或者一本经济师、会计师证书以后,就高枕无忧,不思进取,不求进步,得过且过。不少以前所学的知识已经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得不实用。至于那些从别的专业中途改专业担任财经教师的人,他们本来就没有系统地学过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税收会计的知识,更不用说掌握与之有关的专业实践技能。因此,出现一些张冠李戴的现象不足为奇。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应制定严格并详细的教师队伍继续教育的规定,比如,讲师、副教授、教授晋升职称的评定与聘任之前,都应该规定一个相应各个层次,应于近三年学习进修所承担的授课教学工作的多少门同类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课程,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实践,亦即到企业单位实际第一线工作的时间限制性规定等。凡是没有达到继续教育规定的教师将不给予晋升职称与参加评优及享受同等奖金待遇。

(二) 建设高职院校“真正”的“双师型”财经教师队伍

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应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将‘双师型’财经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质量的关键来抓”的指示。高职院校应该实质性地践行这些指示,而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形式之上。

1. 建设“真正”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早在1998年,国家教委就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就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当前,对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双师型”为培养目标已经达成广泛的共识,但对于“什么是‘双师型’高职师资”的问题,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持有两本证书,即讲师职称以及另一个职称证书,或者同时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即“双证书”,即可确认为“双师型”教师。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若是以此类推,那么,有三本或更多的证书及有三个或更多的职称 (比如财经讲师又取得会计师、经济师等) ,岂不就是“三师型”、“多师型”了吗?这显然很牵强,更何况职称考试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专业技能实操实践似乎没有很大的直接关系,不符合高职院校财经教师及其学生培养的要求也不符合教育部“将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的原则。显而易见,一个工程师所掌握的工程技术技能不可能应用到财务会计的成本核算实践中来。同样,没有财务会计企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经验,也不可能仅凭一些书本知识的考试或者仅参加几天的所谓某某培训班学习而获取证书即确认为“双师型”教师。否则,就很可能会出现上述的已担任十几年财务会计教师,却连简单的会计凭证的归类、粘贴与装订都不会的现象。何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笔者认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在企业单位的工作并取得相应的技术职务资格认定及其证书,之后转到高等学校担任教师并取得与企业相应的讲师职称证书的教师。只有这样的教师才真正具备相关专业的实践实操技能。

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专任教师中的“双师素质”教师合格所占比例为50%,优秀的比例为70%。虽然国家教委 (教育部) 提出“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已经十多年了,但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这使学校无所适从。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在招生广告或上报数据时,东拼西凑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也就是30%左右,实际上就更少了。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欠缺;另一方面,却将同时持有财经讲师证书与工程师证书的教师确认为财经的“双师型”教师,这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典型的“拉郎配”。因此,出现上述一些让人贻笑大方的尴尬场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有幸结识一些有二十多年的大中型商业、工业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全部财务会计核算、经营与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在教授财务管理等专业技能实操实践时可谓得心应手。对于很多课程的案例分析,他们不用像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那样,既要参阅资料,又要花费心神进行案例的设计、分析并且还要强化记忆,而且还有可能是一些牵强附会,不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实际情况的所谓案例。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授课时根据课程知识节点的情况随时随地提出实际工作案例,因为他们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无论讲授课程的哪些内容,与之相应的实际工作技能及实践案例就尤如播放电影一样历历在目,分析实际案例可谓信手拈来,唾手可得。不同的“双师型”财经教师在专业实践技能上存在明显区别。要真正达到教育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学生”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与时俱进,建设“真正”的“双师型”财经教师的队伍。

2.“真正”的“双师型”财经教师队伍的建设

事实充分说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参差不齐,难以形成整体优势,极大地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教育部已明确提出:“将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因此,强化“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质量,理应成为职院校教师专业技能实操教学的首要任务。

高职院校要着力培养“真正”的“双师型”财经教师。要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双师型”教师总量“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0%”目标,高职院校要自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任务还非常繁重。“将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要求这些教师都具有企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经历,转变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途径之一是校企培养相结合。每个学期,高职院校都应组织财经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学习或交流,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高职院校应该每学年都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财经专业教师直接到企业挂职上岗一个学期,然后才回校担任专业课教师。直接培养新的“双师型”财经教师。凡是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收的新专业教师,都应该让他们首先到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及其相关岗位的第一线参加实际工作,半年或者一年时间以后才让他们回到学校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师。

高职院校也可以直接从企业、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引进“双师型”财经教师。这里特别强调“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所谓的引进包括“调动”工作岗位或者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聘请”。具体说,可以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调进财经教师,或者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聘请“双师型”教师。比如,高等职业院校可以从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企业单位曾经从事比较全面的会计岗位工作人员中“调动”或者“聘请”财务会计教师;在曾从事过工商企业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中“调动”或者“聘请”工商企业管理教师;在曾从事过国际贸易岗位工作的人员中“调动”或者“聘请”国际贸易教师;等等。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企业”和“比较全面的专业岗位”。

摘要:高职院校财经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高职毕业学生的专业素质结构与实践技能的培养。高职教师本身的专业实践技能的欠缺, 使得当下我国高职财经专业毕业生的技能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应加强财经教师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 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高效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师专业技能,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OL].baike.baidu.com/view/3452.

上一篇:八段锦教学研究下一篇:蔬菜种子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