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高职院校

2024-06-19

财经类高职院校(精选10篇)

财经类高职院校 篇1

为了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 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财经类高职教育的任务应锁定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财经类高职学生。而目前, 与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财经类高职教育的任务对应的财经类课程体系设置却存在滞后性, 存在很多不协调的方面。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建立符合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适应财经类高职教育任务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提出新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即目标是实用化, 不仅要具备大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专业技术和技能, 本着能用为度, 实用为本的原则传授学生知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高职课程的设置必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重点在于如何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能力。因此必须明确和规范高职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和课程标准。而这一规范和明确涉及到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 从教师到学生, 从教材到教学方法, 甚至涉及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

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方法, 大力培养具有职业道德修养、生存与适应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态势的高技能、综合型、实用型人才。随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行和推进, 很多高职院校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 对工学结合的关键——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进行了较为有力度的改革, 但由于缺少此方面的经验, 没有太多的先例做参考,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动仍然不尽如人意,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片面注重知识传授, 忽视技能培养

很多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在设置方面, 虽然实训课程的比例有所增加, 但在日常教学中, 更多的强调传授知识, 而忽略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和技能锻炼。教学活动中, 多数还是强调课堂知识的讲授, 技能的锻炼和培养还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而进行相应的完善和调整, 工和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脱节的。

(二) 教师讲授枯燥无味, 师生缺乏互动

很多教师的课堂讲授完全按照教材进行, 只是照本宣科, 教学内容枯燥无味, 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之间互动很少。

(三) 缺少相应的实践指导教材

虽然许多高职院校注重推进工学结合的学生培养模式, 但是与之相配套的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教材和指导用书却远远跟不上, 高职学院选用的教材可谓数量繁多, 但是缺乏适合高职学院学生培养特点、具有较强指导性的教材。

三、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课程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 经历了刚开始的借鉴和模仿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模式和借鉴、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课程体系设置模式。发展至今, 我们的课程体系仍然没有摆脱学科型教学课程设置的模式。专业课程的设置比例远远低于理论课程的设置比例, 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低, 不能使学生毕业即能进入工作岗位游刃有余的为企业创造生产效益。

(一) 通过长期跟踪调查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观察到一些具体问题

1. 在“校企合作”的实践环节, 与企业合作不够深入, 对于工学结合精髓的把握和运行上都存在偏差, 主要体现在企业岗位需求与核心课程的对接方面, 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学生真正进入工作状态后, 褪去新鲜感, 在做单调重复的工作时, 感觉到工作枯燥;在工作空闲的时候感觉个人价值没有完全实现, 多数学生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

3. 学生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融入程度不够理想, 部分学生只是单纯的完成工作, 觉得企业利益与自身利益无关, 不能全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4. 企业管理者对于学生的培养、使用方面有一定顾虑, 认为学生缺乏稳定性和可管理性, 对于含金量较高的工作不敢也不愿意交给学生做。

5. 教师本身对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理解不够深入, 因为一些教师自身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还是有理论至上的思想, 对于实训课程怎么上, 上什么存在误区。

(二) 高职财经类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安排过多借鉴本科专业的经验, 并未将职业教育的精髓融入其中。对于高职教育来说, 首先应该确定人才培养定位问题, 例如在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案例的编排和学生个性培养等方面是否适应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目前, 在高职教育财经类课程开设的过程中, 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 如何将实用、实践这一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 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并具有可操作性, 这个设计难度非常之大。一是在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 难以将职业领域需求真正融入到学业当中, 培养的学生难以做到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上岗初期需要长时间的适应过程, 难以将高职教育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二是在专业培养过程中, 过于重视财经类特性的打造, 在为学生灌输专业知识的同时, 疏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将知识运用和转化到实践中的能力, 因此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

四、工学结合下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一) 注重能力培养原则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不仅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技术原理, 最主要的是强调动手实践能力和对工作的理解力和创造能力。这一培养目标有别于四年制本科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 并非强调学生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 而是更加突出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 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首先要考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 将这种联系体现在具体工作情境中,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同时, 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原则, 还应注重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素质课程的设置是这一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二) 实践性原则

工学结合, 顾名思义, 是工作和学习的结合, 其实质就是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的有效结合。高职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 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 实践性原则应贯穿高职课程体系设置的始终。首先, 应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 使新生一入学就要树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为实践服务的理念, 确保一定实践课程的教学时数。其次, 针对专业课程要设置相应的实训课程, 有专门的实训室, 模拟工作环境, 让学生有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再次, 设置的各门课程之间除了相关联、内在逻辑上统一, 还要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 两者相辅相成, 并相互作用。

(三) 分析相关因素原则

为了做到工学有效结合, 必须制定出适应企业生产实践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者深入了解行业和企业情况, 搜集最基础的资料, 分析相关的因素, 例如:行业的人才需求、发展状况、生产经营规模和学生就业状况等基础数据, 企业的工作分析, 岗位用人要求等。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列举出职业的操作技能、技术知识和素质要求, 分类归纳后融入到课程中去。

五、财经类高职课程体系改革趋势探索

(一) 注重学生的职业匹配与职业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 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高职院校财经类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也要进行调整。未来的教育体系改革要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要培养出对社会有贡献的复合型人才。对于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培训体系来说, 复合型人才即全面发展的人才, 是一些具有渊博知识及良好文化内涵, 具有多种技能, 及稳定发展特性和创新性的人才。财经类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具备充足的实践经验。例如:不仅熟悉财经与外贸专业技能, 而且还具有娴熟的英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财经实践人才;不仅了解有关产品技能, 而且还熟悉营销管理知识的人才。高职财经类课程体系的调整需要注意课程内容的普及性与专业性。从客观因素上来看, 普及性财经类课程体系的设定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例如高职财经类课程内容可开设经济管理学、审计学、金融与贸易学等基础课程, 这些是培养学生具备专业技能的根本要求。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需要设置相关专业性课程。

(二) 注重创新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

21世纪人才的培养要以“创新”为目的, 要培养出一批有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财经类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与普通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相比, 在培训技能方面和工科专业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中, 需要注重思维能力、创业技能、创新思维的形成。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 高职财经类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注重内容的革新, 从而更直接地增强学生创新力, 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财经类专业和其他专业最大的不同是, 他能够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人才, 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 更注重学生思维创新及分析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金融贸易、会计管理、经济管理等专业中, 这些职业制度都需要进一步改革。对于改革要求来说, 要注重管理、体制与技术等方面的改革。例如经济管理学是一门专业课程, 也属于技能方向的培训, 在设置岗位的时候要注意根据相应的问题做好创新。比如学生在学习企业营销知识以后, 在具体实践中需要设定相应的营销规划, 增强运营效率。总之, 学生创新力的培养是认真做好工作、增强工作效率的关键要素。所以, 高职财经类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力方面要更为重视。

这些年来, 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和本专业的本科生对比来看, 在就业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竞争力。根据多途径的就业方向上来分析, 创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的主要方向。根据高职财经类专业特点来分析, 其专业课程设置包括经济管理学、会计金融学等, 这些专业对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非常重要。由此可见, 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当前, 也有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成功创业的真实例子。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来分析, 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计要注重进一步的优化和发展, 不仅要重视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改革, 而且也要注重增加创业管理课程的开设, 让学生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 熟练掌握自主创业的技能;在分析财经类专业的特征时, 可参考与工学专业结合的特征, 积极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可锻炼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创业技能的培训与指导, 进而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六、财经类高职课程体系的创新

(一) 将实践性课程体系建设放在首位

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适应企业生产实践的技能型人才, 为了能够使毕业生在步入岗位就能从事并顺利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 就必须将工学结合的实践性课程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在学生实际操作中使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始终把握住职业技能培养这根主线, 强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 不断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一个都不能丢, 二者并重。还要将实践性课程分为“三大模块”, 他们分别是职业能力模块、专业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核心技能模块。

(二) 编写适宜的实训课程教材

编写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作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首先应编撰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相对应的教材, 这也是课程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教材的内容应源于实践教学并服务于实践教学, 侧重于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教材的编写应本着审慎的态度, 所以可以先编撰试用教材版本, 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和修改教材内容, 最终形成正式版本。并依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情况加以修改, 对教材内容进行完善。

(三) 采用多种方式的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多种教学手段的相互配合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课堂除了老师的讲授外,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帮助掌握知识的关键。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模拟实操、半工半读、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融入到动手实践中来, 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质量。

(四) 建设专业教学团队, 壮大“双师”师资队伍

专业的教学团队包括专业学术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共建一支双师素质突出、双师结构优化的专业教学团队在课程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要想培育出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所在, 高职院校的本质特色要靠“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来体现, “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的有力后盾。“走出去”和“请进来”是在“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中必须结合的重要培养模式。它强调不仅要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一线为教师提供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让教师在课堂之余参与企业的相关活动, 让教师熟悉和掌握企业的运作规律, 将社会实践知识转化到实际教学中来, 达到更好的指导学生。还强调高职院校要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作人员到院校当专、兼职教师。

(五) 发展校企合作模式

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以使企业和学校达到共赢的目的, 一方面, 校企合作后, 学生可以到企业进行职业岗位能力的实训性学习, 解决了课堂学习实践教学环节不直观、不深入的诸多问题, 让学生较早的熟悉日后工作环境, 有助于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如果学校能与企业洽谈在企业中设立一个实践教学平台, 这样就会大大节省职业院校自身的投入, 包括资金和场地等的投入, 这对高职院校来说是绝对有利的。另一方面, 企业招收实习学生来进行生产实践, 节约了用人成本, 提高了生产实践效率。所以, 在很大程度上, 企业和学校是校企合作的共赢者。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课程改革构想, 并对财经类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 同时对财经类课程原有体系进行了创新性研究,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的充分结合, 弥补了现有的课程体系不足, 缩短了财经类高职人才的培养定位和市场需求的距离, 有利于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学习和工作的结合, 对不合理的学科体系的设置是一种有效的弥补, 让高职院校财经类学生提早接触实际工作, 有利于实现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摘要: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必须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提出的要求, 以及高职类院校的特点, 做到实践具体化和理论概念化, 同时体现专业和时代特征。本文结合笔者工作的经验, 反思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梳理了工学结合下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探索了高职财经类课程体系改革发展的趋势;最后提出了高职财经类课程体系的创新性建议。

关键词:高职,财经类,课程体系,构建

财经类高职院校 篇2

关键词:财经类;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

[FL(K2]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满足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逐步向国际交流合作转变。其中,国际交流合作,指国际行为的主体间,以一致的双方利益为基础,以一定的问题领域为范围,进行政策协调的行为,属于国际互动的基本形式,与纠纷、冲突、和谐及合作的概念相区分。鉴于此,本文针对财经类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研究,具有显著的价值和作用。

一、财经类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1.[JP+1]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目标模糊。从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对外交流合作水平来看,仍处于粗放型阶段,零散自发。同时,一部分高职院校对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无法完成整体规划,不存在相应的合作目标及合作想法,过于表面化。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1)教育主管部门,无法完成统一规划或构建专属负责国际交流事务的部门;(2)虽然一部分高职院校积极引进科学的教育理念,但忽视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财经类高职院校,无法形成集成化发展模式。

2.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法单一。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模式为合作办学模式,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无法实现经验借鉴,无法及时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造成高职院校[JP+1]仍停留在“预备”阶段。同时,在选送学生出国留学的过全方位营造“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以无锡南洋职业学院为例,每年读书月期间,学院广播站和语文微信工作室均为读书活动造势。读书月前期,通过每晚的校园广播节目和“南洋语文”微信公众平台播出或推送读书月期间的各项活动,号召学生参与;活动期间,对各项活动进行回访和报道,加深大家对读书月活动的印象,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知味文学社作为活动的主办方,在晚自习时间,带领社员团队分赴各院系进行读书活动的推广讲解。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营造了读书月期间浓厚的校园阅读氛围。

2.发挥组织作用,举办各类读书活动。人文类社团是最贴近学生读者的群体,其充分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有创意的主题策划,积极承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例如:在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的阅读推广活动中,知味文学社每年举办“经典诵读大賽”,引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优化学生的阅读选择。其利用自身优势,开展阅读征文活动,定期举办读书沙龙。读书沙龙活动从开始邀请教师来给学生作阅读分享,到选拔优秀的社员作为读书会的分享者,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读者参加。“蓝调摄影协会”举办“阅读是最美的姿态”摄影活动,利用镜头捕捉阅读者的美,通过作品展览,普及“阅读即美”的理念。“南洋剧社”把经典作品搬上舞台,用动态的作品吸引读者开展阅读。

3.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实现双赢共同发展。学生社团是高校阅读推广中一个层次丰富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阅读群体,尤其是高校各类读书协会、文学社团、话剧社这类由爱好文学的大学生读者组成的学习型社团,在参与阅读推广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沟通学生读者和活动组织者之间的一座桥梁。通过人文类社团发挥中间作用,阅读推广活动组织者可以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喜好或阅读兴趣,在活动参与过程中,读者的参与感受也可以通过社团及时反映给组织者,便于下次更好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争取通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阅读推广的各项工作,实现双赢共发展。

人文类社团积极参与阅读推广活动,既可以在活动中提高社员的文化素质,又可以锻炼社员的表达沟通、组织协作等必要的社会能力,并能充分发挥其宣传、组织、桥梁、辐射等积极作用。因此,人文类社团是阅读活动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参考文献:

[1]黎进,杜杨芳,何珊,赵玷.大学生社团依托下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2):148-149.

[2]范并思.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常态”\[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3(2):1-2.

[3]李黎.论学生社团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中的积极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8):151-152.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设置与优化 篇3

一、高职财经类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一) 高职财经类专业改革分析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5年时间推出了10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各省也纷纷推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这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院校在建设期间, 由于有国家或省的资金支持, 从实训室建设到师资队伍培养、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丰富了高职教育, 使高职教育开始向一种新的类型教育发展。但我们不难看出, 这些改革的成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但改革成果的推广, 却让没有国家和省财政资金支持的院校举步维艰。这些院校对于专业的设置方面做了一些成果的研究, 但并不深入, 更多是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去研究课程、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专业设置方面深入不够。目前, 国内有些院校已经开始针对于财经类专业中具体的专业设置进行探索, 但没有相关针对于财经类大的专业目录中所有专业提出具有指导性的意见, 而且研究面也偏向单一固有学科类专业的研究, 并没有跳出原有专业的框架。

(二) 高职财经类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对全国2006年至2011年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设置情况调研分析, 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和趋势:

1. 专业数量不断增加, 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 》外专业就可以看出, 2006年174个专业, 到2011年增加到452个, 其中财经类相关专业从28个增加到98个。

2. 高职高专财经类专业的设置, 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切合市场和社会需求。

比如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沿海省份的港口物流专业、北京的体育场馆管理专业都突出和区域经济优势和特点相结合。

3. 高职高专财经类专业的设置, 更加具体化和细分化, 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如高尔夫球场服务与管理、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古玩艺术品投资管理、拍卖与典当管理、婚庆服务与管理都是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新兴专业;物流管理出现了港口与航运管理、港口物流管理、交通运营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国际航运保险与公估、采购供应管理、客运站管理、国际邮轮乘务、航空港管理等专业。

4. 高职高专财经类专业的设置, 更加突出专业的行业性质, 为专业融入行业背景因素。

比如市场营销专业就开设有化妆品营销与使用技术、宝玉石鉴定与营销、珠宝鉴定与营销、汽车服务与营销、网络营销、服装营销与管理、媒体营销技术等十几种与行业、产品相结合的专业。

5. 高职高专财经类专业的设置, 呈现明显的行业交叉、专业交叉。

如新增司法会计专业、针织品工艺与贸易、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农村行政与经济管理等。

从以上专业设置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财经类专业数量发展越来越大, 而且跨行业跨领域交叉发展, 这是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 紧跟市场对人才迅速变化的需要。同时, 我们也不难发现, 快速发展的专业数量, 培养的学生缺乏后续学习能力, 同时师资队伍无法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等等弊端, 这些弊端直接影响专业建设质量, 无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财经类专业设置与优化的原则

财经类专业设置, 跨度宽窄是高职院校如何设置和优化的重要因素, 为了能设置既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又能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的专业, 同时把已有专业进行优化, 我们给出一些基本原则。

(一) 设置原则

1. 市场导向原则

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设置首先要瞄准本地区近五年经济发展的方向, 针对岗位群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 才能培养既满足市场需求, 又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术型人才。

2. 可行性原则

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设置一定要量力而行, 要综合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特点、学校师资情况、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等多个因素开设专业。不能只考虑招生, 不考虑培养质量和就业出口。

3. 效益性原则

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设置更应该考虑效益性原则, 这里的效益即要求开设专业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效益, 同时也要考虑办学成本, 这样才能使专业良性发展。

4. 前瞻性原则

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设置能否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前瞻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比较大,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不能只看眼前的热点, 而忽视未来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比如, 物联网在中国发展迅猛, 即将成为第二个互联网, 那么基于物联网的管理、营销等岗位群必将有大量的需求, 我们就应该考虑根据这未来的需求设置什么样的专业。

5. 发展 (成长) 性原则

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设置一定要关注未来的成长性。职业院校的专业变化很快, 但是我们不能总是推陈出新, 应该研究专业的发展性, 适应经济发展对新岗位群的需要不是完全摒弃旧专业而另立新专业, 而是应该在原有专业基础上拓展和纳新形成新专业。

6. 可转化性原则

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设置也要分析专业的可转化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随着经济发展热点的转化而变化的, 那么我们在设置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专业未来是否可转化。也就是说, 我们设置专业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专业的厚基础, 通过选修课和限选课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

(二) 优化的原则

1. 大专业小方向原则

高职财经类专业发展不过十多年的时间, 已经逐渐形成职教特色的专业结构。但也有一些专业的培养目标过于宽泛, 针对性不强, 使学生在人才市场无所适从。这些专业我们必须优化整合, 第一要坚持的原则就是大专业小方向, 即将原有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细分, 形成一个专业多个方向, 每个方向都有相对独立的培养目标。比如, 目前, 国内高职会计类专业, 有会计电算化、会计、会计与审计、注册会计师等多个专业名称。这些专业我们可以统称为会计专业, 然后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师资情况, 设置电算化方向, 会计与审计方向, 注册会计师方向等专业。

2. 群集性原则

前面我们谈过设置专业时需要考虑发展性和可转化性原则。那么对于原有专业进行优化时, 我们应该在专业服务专业的基础上, 构建专业群, 实现结构优化,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

3. 适应性原则

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 但并不是要求我们只看未来不注重现在。在优化现有专业时, 在考虑未来五年或更长远的发展趋势的同时, 一定要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目前对人才需要的层次和结构。例如, 专业的物流企业未来一定是站在供应链的角度去整合资源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但目前物流企业发展还处在链条的一个环节上, 有的企业偏重仓储, 有的偏重运输, 有的偏重快递, 所以, 我们优化物流管理专业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的供应链思想, 但还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目前物流企业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的研究。

4. 过渡性原则

优化现有专业时, 不要急功近利, 要逐步过渡。任何专业都有它的生命周期, 高职财经类专业的生命周期或许更短, 一般都要经历投入期、生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周期。所以, 任何一个专业进入成熟期时, 就应考虑转型或者衍生其他方向。而不是在衰退期才去考虑, 那时就已经晚了, 只能关闭或者停止。比如, 电子商务专业现在已经处在成熟期的末端, 这时我们不是急于关闭和停止该专业, 而是向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物联网商务等方向发展。

高职院校财经业专业设置与优化按照其设置原则, 可以随着社会生产结构的调整而发生变化, 企业、行业市场需要什么人才, 就开办什么专业, 同时结合自身教育资源优势与师资队伍建设, 对已有专业进行专业优化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质量是重要任务。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贴近地方产业, 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设置与优化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以及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为专业群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带动作用提供服务, 从而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高职,财经类专业,设置与优化

参考文献

[1]方光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5) .

[2]杨建中.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和条件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

财经类高职院校 篇4

【关键词】税务;模块化教学;案例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

[ 中图分类号 ]F 812.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5838-(2009)12-0012-02

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在税收制度日益完善的今天,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纳税人,税收成为了联系国家、企业和个人的重要经济纽带。所以,税务作为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许多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税务课程主要包括税法,财政与税收、企业纳税会计和纳税筹划等。

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企业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威胁到部分企业的生存。节约企业的成本支出是在危机下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众所周知,通过纳税筹划,可以令企业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减轻纳税负担,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最大限度增加企业效益。所以,企业非常需要掌握税务知识的人才,不仅为企业解决日常经营活动的纳税实务,更重要的是尽量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具体运用到企业战略与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节约企业的纳税成本。

对于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如何向社会输送具备现代税务观念以及理财能力的毕业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我国高职院校税务课程的教学方法的做出了思考,谈一些体会。

一、 税务课程的特点

税务是适应纳税人经营管理的需要,将税法基本理论同纳税活动相结合而形成的学科。税收筹划是现代企业理财活动的重要内容,是纳税人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对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及兼并、重组等事项做出筹划和安排,以实现最低税负或延迟纳税的一系列策略和行为。税收筹划也是企业理财的一门技巧。税务课程具有法律性、专业性、融合性和筹划性的特点。

所以,税务课程是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审计专业、财务管理以及管理学等财经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税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应用型学科,该特点决定着该课程既要重视理论教学,更加要重视实践教学。

二、 税务课程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传统税务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侧重点,更多地强调了税务理论和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1)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的课程设置应该从企业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以经营过程中所经常涉及的税务处理为主要内容。不要面面俱到地讲授那些企业较少涉及的小税种。

(2) 教学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比较强,而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形象思维强的人,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而对于陈述性的理论知识却相对排斥。

传统税务课程的教学大多以教师的单方面讲授为主。由于双方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一般都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缺乏主动思考的空间,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3)教材和配套练习滞后,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基于我国的税收立法经常会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修改的现实,税务课程的教材也应该与时俱进,随时更新。但是除了一些资格考试的指定用书外,现在市面上很多教材和配套练习的内容都是比较陈旧的。教材和配套练习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给教学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4)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差

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没有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税务问题的能力提供必要的训练,容易造成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差的问题。

三、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方法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努力更新和改善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多样化教学,强化实践培养教学方法,探索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方法。其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1.明确培养目标,把握课程重点

税务包括的内容很多,但是企业经营活动涉及的税种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受教学课时所限,应该把这些作为重点,仔细讲授,而可以把那些较少接触的税种作为让学生课外自学的内容。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教学内容模块化

所谓模块化教学模式就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群,将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分解为各项技能,依此建立若干个教学子模块,从而使每个模块对应有目标能力、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职业课程的设置标准叫做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通过课程各模块的设置可以真正达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可以整合课程资源,避免重复教育带来的资源浪费。

这些教学模块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财务管理的模块化教学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将必须掌握的理论融入各技能模块中,从而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为技能服务。

税务课程可以按照税法的特点划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和行为税等模块。其中,流转税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依此类推,每一个模块都可以进一步划分若干个子模块。

3.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分析税务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从大量的实际资料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例,经过加工整理,给学生以实际感受,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以巩固其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财务管理的模块化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际的税务问题作为案例,设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情景教学,让学生做实际工作中角色的扮演,开展分小组的团队合作,通过团队之间的竞争,引导他们换位思考。这样可以让学生始终站在企业的事务层、管理层或者决策层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充分理解企业税务处理的各个环节。

而且,教师应该选择贴近生活,容易被理解的税务案例,充分考虑案例的针对性、启发性、实践性和生动性。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案例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共同探讨追求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最优方案。通过自由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财观念和创新性思维。同时,多鼓励学生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适应能力。

4.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增加实训环节

按照传统的做法先讲理论后讲实践,学生由于没有感性认识,很难深入理解这些理论,而如果将实践技能全部学完再讲理论,则学生在做实践项目时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克服两者分离教学的不足,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将相关理论教学内容嵌入各个相关工作项目中,穿插到企业办税业务的操作过程中,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运用财务软件,增强对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训练,特别强调了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如何将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税收法律、法规与规章统一起来使其更加具有操作性。增加实训环节,模拟网络的纳税申报和专用发票的填写与使用。

财务软件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财务工作平台。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实现税务电算化,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还可以改革税务课程过去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尝试将笔试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引导高职学生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 小结

在税务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方法,按照实际岗位需求设计教学模块、准备案例、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贴近。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以计算机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在模块化教学中突出实训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

考虑到财经类院校的高职毕业生大量到企业顶岗实习困难相对比较大的实际情况,我们很有必要探索能够提高财经类高职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直接对应企业财会部门的办税员业务岗位,以企业办税员业务岗位工作所必需的税务登记、税金计算、纳税申报、税款缴纳、会计处理等相关的税收知识和技能为教学内容,以企业办税业务岗位处理业务的工作流程来组织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通过仿真或全真的业务实训,使学生掌握一个财经工作者必备的税务会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整体职业素养,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具有创新能力、个性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摸索出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的更佳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郑开焰.税法与税务会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2] 吕福智.纳税实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3] 郭传章,王琦.新编企业纳税会计[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4版.

财经类高职院校 篇5

一、高职院校财经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为了解浙江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现状, 笔者选取了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职院校的财经类专业教师为研究对象, 每所学校随机抽取30位教师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286份, 其中有效问卷282份, 有效回收率为94%。

(一) 专职实践课教师严重缺乏

高职教育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专职实践课教师。虽然所调查的10所院校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均建立了相关实训基地, 并配备了1-2名实训基地管理员, 但调查显示, 这些管理员学历偏低, 均为本科以下学历, 且自身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缺乏, 仅有53.85%的管理员是财经类专业毕业, 更有76.92%的人员未曾有过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经历。该10所院校均未设专职实践课教师, 均由理论课教师承担实践课的教学任务。为了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 他们也聘请了一些企事业单位中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来校做兼职教师, 名义上专兼职教师比例基本都达到了1:1, 但调查显示, 这些兼职教师中只有不到10%曾经常到校进行实践教学, 80%以上从未曾到校进行过实践教学。同时, 兼职教师的教学时间无法得到保证、队伍流动性较大等也给高职院校的教学带来一系列问题。

(二) 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先天不足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 虽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但缺乏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 实践教学能力较弱。虽然高职院校也在引进“双师型”教师, 但这些具备双师资格的教师中, 真正从事过实际工作、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极少。在收回的282份有效问卷调查中, “入职前有5年以上的本专业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师仅占7.8%, “入职前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的教师占到76.6%。实践教学能力的先天不足使得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从而不能胜任高职实践教学需要。究其原因, 主要有二:一是在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资格标准中, 更重视教师的学历和学科背景, 而未对实践教学能力做出明确要求。二是高职院校很难引进既有硕士以上学位又有实践工作经历的财经类“双师型”人才。既有硕士以上学位又有实践工作经历的财经类人才相对稀缺, 这类人才一般更愿意选择到政府部门、大型公司、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就职, 这些单位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均比高校好得多, 高校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实践课师资的严重不足, 导致实践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三) 教师职后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不力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对自身实践教学能力评价不高, 在收回的282份有效问卷调查中, 有半数以上的专业教师认为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欠缺。究其原因, 86.17%的教师认为缺乏企业一线部门实践的机会, 56.38%觉得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太少。另外, 有93.62%的教师因为缺乏压力和激励而没有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积极性。虽然高职院校逐渐意识到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 要求教师到企业中参与实践, 但总的来看, 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 流于形式的多, 有效落实的少, 效果不佳。教师常常在课程教学、论文撰写及家庭的多重压力下, 无暇到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或参加实践锻炼, 想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 企业也不会无故接受一位外来且短暂工作的教师, 大部分企业认为与高职院校合作不仅无利可图, 还会扰乱企业的正常管理秩序, 因此, 他们不愿意接受教师参与实践, 或仅仅安排教师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岗位。在问卷调查中, 针对“到目前为止, 您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累计时间有多长”这一问题, 回答从未有过的占59.93%的, 回答1年以上的只占9.2%, 认为通过挂职锻炼有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只占23.76%。由此可见, 专业教师接触实践锻炼的机会太少且时间太短, 实践能力无法得到锻炼提高, 使得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能力成为无源之水。

二、高职院校财经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途径

高职财经类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三方共同的努力。

(一) 社会层面

国家是举办高等教育的主体, 企业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持续提高的源泉, 行业协会代表协会成员企业利益, 他们在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中, 担负着不同的责任, 起到不同的作用。

(1) 政府。国家是举办高等教育的主体, 政府在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方面的政策引导作用尤为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等方式来指导、鼓励学院、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参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第一, 教育部门需制定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专业教师任职资格和职称评审标准, 在任职资格和评审条件中加入实践能力考核和实践教学业绩考核, 通过任职资格和评审条件的导向, 引导教师自觉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第二, 教育部门有必要改进高职院校评估机制, 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作为重要评估指标, 督促高职院校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力度。第三, 政府可通过法律政策、税费减免、资金扶持政策等方法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建立政府主导、高职院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机制, 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 搭建好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对接的平台, 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锻炼提供条件。第四, 政府应加大高职财经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资金投入力度, 保证师资培养经费, 为提升高职教师实践能力提供保障。

(2) 用人单位。企业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持续提高的源泉, 在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 用人单位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用人单位应意识到“校企合作”给企业带来的好处:第一, 能获得政府提供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第二, 高校专业教师学历较高, 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 让他们参与企业生产与管理可以为企业内部控制设置、营销策划等提供有效的建议。第三, 用人单位可以派员工到学院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 不断吸纳先进的理论知识和理念, 并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实践和创新。同时, 用人单位可以与学院合作进行订单式联合培养人才, 不仅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实习生, 还可以为企业及时充实技能型人才, 提升员工队伍素质, 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第四, 通过“校企合作”, 用人单位可以借助学校获得企业声誉、树立良好形象, 不但体现了企业对教育公益事业的支持, 还可以拉近企业与学校、政府部门、公众的距离, 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3) 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某一行业或某一专业内的生产经营者自愿组织起来的非官方组织, 代表协会成员企业利益, 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由行业协会参与安排教师实践单位, 不仅可以选择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大型企事业单位, 而且可由行业协会要求企事业单位对教师的实践活动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有意识的培养, 专业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 才有可能真正投入到实践单位的各项业务中, 从而有效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 学校层面

教师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者, 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保证师资培养经费, 确保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活动的顺利进行。

(1) 提高教师准入门槛, 拓宽用人途径。提高专业教师的准入门槛是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基础。调查显示, 高职院校聘用的教师队伍中存在近80%的“门对门”毕业生, 他们由于缺乏工作经验, 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较低, 给学校实践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 所以高职院校在引进财经类人才时, 有必要提高教师准入门槛, 将实践工作经历、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等作为高职专业教师资格的重要条件, 以增加具有实务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 增强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动力。同时, 高职院校还应拓宽用人途径, 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专业人才来校做兼职教师, 补充专职教师的不足。需要指出的是, 兼职教师需根据专业特征精心挑选, 职前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任务和要求等方面的培训。

(2) 建立长效培养机制, 强化实践能力培训。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学院要建立长效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机制, 制定系统的培养方案, 培养的内容、途径和策略都要针对教师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 避免一刀切、形式化。对于刚入职的专业教师, 可采用传帮带模式, 挑选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担任他们的导师, 利用现有的实训条件, 对其专业实践能力进行培训, 指导他们参与实践教学活动, 以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组织新教师参加与本专业相对应的实践技能考证和实践技能竞赛;对于具有中级职称的专业教师, 学院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 本着按需派遣的原则, 调整教学工作安排, 为他们创造出上课的“轮空期”, 分批分次安排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一至两个学期的挂职锻炼, 在挂职锻炼期间, 可以将教师顶岗实践与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结合起来, 这样可以使教师在完成组织学生实习的同时, 有计划地进行实践锻炼, 既节省人力, 又节省物力;组织教师参加针对高职师资的各项培训, 开阔教师的视野;组织教师参与企业员工培训、企业客户培训, 开展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 组织他们参与校企紧密合作的科技服务、横向课题研究等, 强化教师的科技研发能力;安排他们参加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新与改造, 鼓励他们创新实训教学项目, 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组建“导师团”, 负责新教师的培养, 让新老教师共成长。对于兼职教师, 学院也应对其进行简单的理论培训, 组织相关部门不定期地考查其教学情况, 与其探讨教学方法, 给出指导意见, 促进他们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教学成果较好的兼职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兼职教师则应予以解聘。

(3)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密切校企合作。良好的校内实训条件是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载体, 学院应努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为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造内部环境。校内实训基地应能全方位模拟工作环境、工作流程, 提供仿真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场所, 使教师在“教、学、做”一体化中熟练技能。同时, 学院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由企业提供物力与技术上的支持, 帮助学院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设施配置和更新换代, 同时不定期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校外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的补充, 既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专业实践锻炼的场所, 促进了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 又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拓宽了渠道。为此, 学院应加强与企业紧密合作及交流, 努力形成互惠互利的结合机制, 从而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锻炼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

(4) 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完善激励机制。首先, 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高职院校应逐步将教师实践能力纳入对师资的考核中, 将教师实践技能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条件之一, 适当降低学术要求, 以促进高职财经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考核分为教师实践教学工作和实践能力培训两方面, 由来自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的专家与学校专业带头人、教务管理人员共同制定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要求和考核评估制度, 据以对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行测评, 以此作为判断其实践教学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并与教师收入挂钩, 对连续3年考核不合格的教师, 应予以缓聘、高职低聘甚至解聘。其次, 要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指通过外在的刺激来达到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的一种措施, 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做到公平分配、合理竞争、科学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内容可包括:在制度上明确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的工作量和物质待遇;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岗位, 在合理的职务结构基础上切实调动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在薪酬分配、职称评聘、外出进修、项目申报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倾斜;建立定期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制度, 以实践教学质量考评为基础, 定期对实践教学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三) 教师层面

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仅仅依靠政府和学校是不够的, 教师自身需要强化实践能力自我培养意识,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自觉总结积累教学资料。在思想上, 专业教师需要认识到因自身实践能力不足可能产生的危害 (如阻碍学生培养成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学校的发展前景等) , 意识到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行动上, 专业教师应自觉利用政府和学校提供的条件, 主动寻找各种机会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如把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学院的工作计划有机结合, 深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 了解企业的组织方式、生产流程、管理制度, 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内部控制, 在实践中积累教学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 并及时走进课堂, 使学生学习最新知识, 促进课程内容改革;指导或参加与本专业相对应的各种实践技能竞赛, 通过专业技能竞赛, 加强与其他院校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实现“以赛促训”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目标;积极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课题, 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产品研发等服务, 参与企业员工、企业客户培训, 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另外, 教师应擅于总结、反思, 在参与实践活动结束后, 认真总结自己参加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不足及改进的途径;不断积累各类教学资料, 撰写以自己参与的实践活动为内容的教学案例, 建立并充实自身的教学资源库。

参考文献

[1]张雁:《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探索》,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6期。

[2]黄宏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5期。

财经类高职院校 篇6

一财经类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课程中与法律相关的只有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该课程是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两门课合并发展起来的。不但通识法律课程内容减少了许多, 而且用于讲授法律知识的课时也很少。所以学生的法律知识基础薄弱, 对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基本法律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而经济法课程涵盖内容广泛, 理论性较强, 有的内容晦涩难懂, 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经济法课程相对较难, 因此普遍缺乏较高的学习热情。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材脱离实践、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不灵活、考核方式不合理, 导致教学效果偏离了课程设置目的。

二影响财经类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的主要因素

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教学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 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 学生的因素。高职院校的生源为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通过“三校生”考试的中专生、职高生、技校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 他们的弱势是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较差, 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不强;他们的优势是思想活跃, 动手能力强, 可以练就娴熟的职业技能, 职业规划实际, 就业定位合理, 可以形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 教材的因素。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①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②财经类高职院校的主要经济法教材不但保留了经济法部门的主要法律, 还加入了民商法部门、劳动法部门和诉讼法部门等其他法律部门的法律。这样的教材存在三个问题:第一, 面对如此庞杂的经济法课程内容, 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太大。第二, 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师面临两难的选择:有针对性地、深入透彻地讲授某些重要的法律则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按照教学计划讲授教材的全部内容则针对性不强。第三, 虽然教材内容庞杂, 但是仍然与相关资格考试脱节, 有效内容太少, 针对性不强。

第三, 方法的因素。在传统的经济法课程教学中, 多数教师以自己为主导进行单向理论讲授,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抽象、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弱, 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差。也有部分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 用大量的案例来吸引学生。一开始, 学生觉得新鲜、感兴趣, 能集中注意力, 短期教学效果的确不错, 但总体教学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案例内容, 却找不到分析案例的切入口, 无法用经济法律术语或是一般的法律语言来表述案例思考过程。学生主要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理论与实践有断层。这与经济法课程较强的应用性特点是矛盾的, 也无法实现财经类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财经类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基于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培养目标为依据, 对财经类高职院校的经济法课程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1. 正确树立教学理念

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重要结合点, 是把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2014年5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要求“到2020年, 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以培养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 建立以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专业课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实践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为主。

财经类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对应的职业类别是经济、税务、金融、会计、统计、审计、销售等。因此, 经济法课程不能再延续“大一统”的教学理念, 对所有专业制定相同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使用相同的教材。而应该树立“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教学理念, 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重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2. 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

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要求、未来的工作任务, 结合职业需求、职业技能和未来的发展目标, 按照不同的专业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使教学与未来的工作相融合, 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到实用的经济法律知识。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以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标准, 具体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经济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 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二是能力目标, 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相关法律问题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相关法律的能力。三是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法制观念, 增强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形成依法处理经济纠纷的基本法律职业能力;形成从事财经类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敏感性, 养成良好的财经职业道德。

3.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和相关资格考试的大纲进行“按需分配”。财经类高职院校学生主要参加的资格考试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和税务师职业资格考试。虽然这些考试的内容都涉及经济法律, 但是各自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基于此, 笔者建议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把教学内容分为通识类法律制度模块和专业类法律制度模块, 每个模块又包括若干小模块。通识类法律制度模块针对全部学生, 为必修课, 旨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法律意识。一般包含民事基本法律、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公司法、劳动法、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等法律知识。专业类法律制度模块针对参加资格考试的学生, 为选修课, 旨在提高学生的资格考试过关率。根据不同的资格考试大纲增加相关法律制度的内容。以初级会计资格考试中的经济法基础为例, 在专业类法律制度模块中应该包含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和税收征收法律管理制度的内容, ③这样可以有效增强经济法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4. 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财经类高职学院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既不能固守法学类院校法律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 也不能趋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方法, 要有其独到之处。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以下方法。

一是案例教学法。该方法是经济法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教学内容, 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经济法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 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生动典型的案例, 这是运用本方法的关键。新课导入阶段最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简单案例, 教学总结阶段可以选择较为复杂的案例, 最好能涉及学生比较关心的人和事, 以便引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二是渗透教学法。该方法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联系生活讲解法律, 体现“法律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的思想。教师应多引用学生知道的、听说过的案例, 使学生感觉到法律就在身边,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完成教学。通过分析讨论, 明辨是非, 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经济法律知识, 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法律带来的成就感, 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是体验教学法。该方法是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 用学到的法律知识来解决实际法律问题。教师可以选择相对简单有趣的案件来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为了完成庭审活动, 学生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 积极开展讨论, 最终形成小组意见并将其表达出来。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 从听众变成了发言人, 不但使学到的法律知识得到具体运用和体现, 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生既能掌握法律知识, 又能拓宽视野、提高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通过亲身感受法庭的氛围和法律的威严, 有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财经职业道德。

四是互动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让学生采用互动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 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学习商标和专利的审批过程时, 可以和学生一起画一个流程图, 这样学生对整个过程便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学习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时, 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相同点和不同点, 再以图表的形式总结出来以加深印象。做练习时可以分组进行答题比赛, 可以将得分计入平时成绩。互动教学法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 教师只需讲解要点, 纠正学生讨论中的错误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即可。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 切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是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是一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它集“音、色、画”于一体, 较好地再现了事件发展的全过程, 仿佛身临其境,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它还能提供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教学素材,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均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随着教学信息量的增大, 学生的思考时间在减少, 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反而会导致教学效果下降。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一定要有个“度”, 留出充足的时间给

(下转第46页)

学生思考、领悟。

5. 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所有班级使用相同的试卷, 统一进行闭卷考试, 可谓“一次考试定乾坤”。学生在考前死记硬背突击几天即可应付, 可是考后却对所学知识印象不深, 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由于不同专业对经济法律知识的要求各不相同, 笔者建议在考核时以职业能力为重点, 以相关资格考试为参照, 建立全方位的“学做合一”的考核评价方案。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 综合评价学生动手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评价, 重点考查学生出勤、课堂讨论发言情况、课后作业、期中测试。这些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成绩一并计入总成绩, 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评价为标准化题型考核, 采用与相关资格考试相同的题型, 以笔试方式进行, 占总成绩的60%。同时, 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在实训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对拥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在评定总成绩时给予奖励加分。

总之, 只有将经济法课程教学与学生职业需求、职业发展相结合, 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才能培养出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娴熟职业技能, 还懂得经济法律的复合型财经专业人员, 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

注释

1 吴薇.经济法实用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2 我国的法律体系通常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和诉讼法。

财经类高职院校 篇7

国外的创业教育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中, 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学科体系。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种。除了传统的理论与方法的课堂教学之外, 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还采取了案例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讲座、公司考察、自由讨论、个别辅导等方法。美国大学生的课外创业实践活动主要有:创业计划竞赛、合作计划项目、组建大学里的创业孵化器、创业论坛等。财经类专业创业教育在此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美国的培养模式是:学生→老板→企业家, 在财会专业体现得更加明显, 这也说明财经类专业的知识技能及创造性更适合学生创业。

对比国外, 国内的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 创业教育的理念与模式等都还处在模仿和引进阶段, 甚至是为应对就业压力而设置的“应景教育”, 创业教学多流于形式, 创业教育实效性不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总体而言水平和层次参差不齐, 缺乏系统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和体系, 还基本属于“业余教育”。

笔者在分析国内外关于高职财经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 通过问卷调查, 拟从影响高职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因素入手, 探索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影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创业的因素

创业的概念首先由法国古典经济学家Cantillon于1755年引入经济学领域。可以将创业意愿界定为个体实施创业行为的一种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通过创业动机形成创业行为的驱动力, 促使个体做出是否创业的思考和选择。笔者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创业的影响因素。

(一) 影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创业的因素概述

一般而言, 创业意向的强弱及创业的成功与否与一个人的性格特质、创业态度等有着一定的关系。根据对以往文献关于创业影响因素的研究, 笔者将影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创业的因素分为个人特质、创业态度、创业能力、创业环境、个人背景及学校创业教育等几种。其中, 创业者最需要的个人特质包括性格特征 (有自信心、有毅力、有远见、有魄力、有良好的品德) 、创造力、团队合作精神、责任心、诚信、社会经历和胆识等;创业态度包括创业理念、创业决心、创业热情、创新心态、付出心态等;创业能力包括受教育水平、创业精神、创业技术、工作能力、洞察力、有关的专业技术及优秀的思维能力、创业团队 (包括创业团队结构、团队合作力量、执行力) 等;创业环境因素包括创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行业环境、与行业圈的联系等;个人背景包括个人经历、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经济和精神支持等;学校创业教育包括创业知识技能、创业教育、创业导师的指导等。

(二) 利用AHP分析影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创业的因素

1.选择评价指标, 建立评价模型。根据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创业的影响因素指标的属性及相互关系, 可构建层次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2.确定目标层因素间权重。首先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某因素而言, 本层次与有关的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针对最高层 (目标层) , 从个人特质、创业态度、创业能力、创业环境、个人背景到学校创业教育相对于目标层的重要性, 利用1~9标度法进行两两比较, 同时参考专家意见, 确定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并赋以相应的分值, 得到判断矩阵, 如表2所示, 其取值根据Saaty等人的建议引用数字1~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

然后采用和积法对判断矩阵进行同层因素间排序, 计算各因素权重向量W。

得出矩阵特征向量:

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 计算目标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计算得出一致性指标CI= (λmax-n) / (n-1) = (6.37-6) / (6-1) =0.074, 通过查表获得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1.24, 由此可以计算出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系数CR=CI/RI=0.06<0.1。说明目标层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所以, 此时矩阵的特征向量即为权向量。

据此, 可以看出目标层的影响因素排序为个人特质、学校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创业态度、创业环境、个人背景。其中, 个人特质的权重为0.35, 说明在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创业影响因素中, 个人特质最重要, 其次为学校创业教育, 其权重为0.32。

3.确定准则层因素间权重。用同样的方法可以确定准则层的影响因素权重, 相应的计算结果分别如表3至表8所示。

通过计算, 得到CI=0.065, 查表得RI=1.32, 经计算, CR=CI RI=0.049<0.1, 则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

通过计算, 得到CI=0.0605, 查表得RI=1.12, 经计算, CR=CI/RI=0.054<0.1, 则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

通过计算, 得到CI=0.0724, 查表得RI=1.32, 经计算, CR=CI/RI=0.055<0.1, 则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

通过计算, 得到CI=0.0634, 查表得RI=1.24, 经计算, CR=CI/RI=0.051<0.1, 则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

通过计算, 得到CI=0.0165, 查表得RI=0.58, 经计算, CR=CI/RI=0.028<0.1, 则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

通过计算, 得到CI=0.0028, 查表得RI=0.58, 经计算, CR=CI/RI=0.0048<0.1, 则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

4.计算指标层各因素的组合权重。上面通过计算得到的是一组因素对其上一层中某因素的权重向量, 要最终得到各因素特别是指标层中各因素对于目标的排序权重, 需要进行总排序。总排序是指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目标层 (最上层) 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排序。总排序权重要自上而下地将单准则下的权重进行合成。

计算指标各因素的组合权重可以按照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 即

最终的计算结果如表9所示。

最后, 计算组合一致性, 即:

可知总排序结果符合一致性原则, 该分析结果有效。

最后, 计算组合一致性, 即:

可知总排序结果符合一致性原则, 该分析结果有效。

(三) 影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因素

从表9指标层影响因素的最终总排序中可以看出, 对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创业有影响的因素很多, 从准则层来看, 个人特质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学校创业教育, 再次是创业能力和创业态度。从指标层来看, 创业教育排在第一位, 其次是个人的创造力和创业导师的指导, 再次是学生的责任心, 这四项因素的权重分别达到17.28%、13.51%、9.5%和8.79%。这说明对于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创业而言, 学生的个人特质非常重要, 同时学校关于创业的教育作用也不容忽视。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基于对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创业影响因素的分析, 笔者认为, 对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开发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包括主体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与完善, 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教育课程设置之中。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既要拓宽专业口径, 促使学生成为适应创业环境的“通才”, 为今后创业打下基础, 又要深化某个方向的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成为“专才”。同时, 课程设置要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强调创业教育课程中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的相互渗透, 注重学科间的沟通与互动, 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创业个性和创业精神。课程设置要注重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融合, 突出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创业活动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建立创业基地和创业孵化器, 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在对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还需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创业教育体系中不仅应包括创业课程的开设, 还要通过建立相应的创业基地、创业孵化器和大学生创业园, 为学生创业活动搭建实践平台。如争取政府、风险投资商和学校提供的资金, 建立创业孵化器, 指派专职教师负责指导创业小组,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创业意识, 适时解决学生在创业学习中的种种难题, 为学生创业提供免费场地和其他帮助等, 以各种方式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创业教育就是对这种方式的最好诠释, 实践证明是非常成功的。

组建高素质的创业型师资队伍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财经类专业相对其他专业而言, 创业教育师资比较丰富, 而且教师的财经管理理论知识比较扎实, 但实践经验比较欠缺。因此, 一方面, 要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 同时制定激励措施, 鼓励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 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另一方面, 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创业基地担任兼职教师, 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充实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另外, 也要积极探索多层面的创新创业实践, 加强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和研究,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总之, 高职财经类专业创业教育要根据其影响因素的轻重程度, 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为抓手, 强化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与时效性, 探索、总结适合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创业教育模式和实施路径,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范龙, 尹琦.大学生创业定位与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

[2]蔡炎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模式及实现途径[J].湖湘论坛, 2006 (1) .

[3]徐萍平, 杨海锋, 邬家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想与实践[J].科研管理, 2005 (10) .

[4]常建坤, 李时椿.财经类院校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与实施方案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

财经类高职院校 篇8

在表面上看来我国国家经济发展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 但是在这一模式中, 潜藏着很多危机和风险。作为和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生, 他们在找工作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和挑战。而且高校财经类专业可谓遍地开花, 高职院校毕业在学历上比重点高校低了一个层次。 但是也有自己的优势, 那就是高职院校的财经类学生专业培养的职业性质特别突出, 对具体的岗位工作往往更加熟悉, 在就业时也更加明确具体方向。因此, 在重重危机面前, 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必须认识到自己面临的挑战和自身的优势, 发挥自己的特色去迎接挑战, 这样就业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二、高职财经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

高职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比例并不低, 财经作为时下热门的专业, 为财经类毕业生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财经类毕业生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 相比于就业数量, 就业质量成为了高职财经类毕业生突出的问题。目前看来, 高职财经类毕业生的岗位普遍比较低下, 难以让财经类专业学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甚至有很多学生, 是从一线销售人员开始做起, 他们在高校所学习到的知识很少有用武之地。这就大大减低了高职学生对职业岗位的满意度, 埋没了一批有才华的专业人才。当然, 就业率本身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高职院校财经类毕业生数量非常庞大, 要在同类竞争中取得优势, 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个过程。

三、造成就业困境的原因

为什么高职财经类毕业生会面临这样的就业困境呢?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职学生的培养是依赖于学校的培养方案的, 因此高职院校对财经类学生的培养直接关乎他们以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和方向。但是目前, 财经类高职学校并未完全依据市场需求来制定培养方案, 这就必然导致学生从学校走到社会岗位时, 出现种种工作困境。

2.财经类专业同质化太严重

财经类专业是一个大类, 还包含诸如会计、经济管理及工商管理等等各个小类, 但是这些专业的区别非常有限, 培养模式也十分接近, 在面临毕业就业时, 很多学生无所适从, 不知道怎样的岗位真正适合自己, 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自己在经济处理方面的特长。

3.学生就业准备不足

学校的培养是一个方面, 学生自己的努力是另外一个方面。无论是那一个专业, 都需要学生本身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和设计。学校有职业生涯规划课, 但是很多学生比没有充分重视, 往往随随便便就交了一份企划书, 却很少有人能够严格按照自己的规划去寻找工作目标。

4.整体就业环境不乐观

我国的人口基数太大, 大学生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社会并不缺少大学生, 缺少的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端人才, 这也给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毕竟, 要在众多的竞争人员中脱颖而出,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四、提高高职院校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策略

面对以上问题和挑战, 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如何才能够利用自己的优势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可能呢?

1.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和规划

首先, 反求诸己是第一步。何谓反求诸己, 就是先去弥补自己的不足, 用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 在就业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做到有备无患, 这样在真正的工作机会面前, 不至于与它失之交臂。先从自身的不足进行反省, 改善, 是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第一步, 毕竟, 能力才是竞争的关键因素。

2.突出高职财经教育特色

其次, 从高职院校本身来讲, 在伪财经类毕业生进行工作规划时, 要充分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高职全称为高等职业, 其一开始就是为很多社会职业岗位量身订造财经类人才的, 因此, 在学校与社会对接的过程中, 突出这种特色化培养, 也能为学生赢得不少好感, 赢得企业的青睐。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从学校走向社会, 最重要当然是专业技能, 但现在是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机会, 是一个信息传播非常迅速的社会, 因此仅仅具备专业技能远远不够, 学校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职业道德、计算机技术与能力等等, 只有提高了综合素质, 才能在岗位上和领导、同事相处融洽, 给自己更多的晋升机会。

4.建构科学的培养模式

最后, 回归到学校培育方面来, 高职院校必须为财经类学生打造一个科学的培养方案, 从学生时代开始就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提高他们的知识语言技能, 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为走向社会做好足够的准备。好的培养模式和制度管理才是完善学生人才培养的关键。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高职财经类毕业生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只有意识到这其中的问题, 检讨自身的不足, 同时发现学校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地方, 带着就业的压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 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和规划, 建构科学培养方案, 突出高职财经教育特色, 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 才能提高就业质量, 获得更好地就业体验, 也才能创造出自己的一片职业天地。

参考文献

[1]唐树伶.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3) .

[2]沈秀兰.构建职业高中财经类专业教材体系[J].职教论坛, 1994 (09) .

备受家长关注的财经类院校 篇9

一般来说办学时间越长的财经院校实力越强,其毕业生的人脉资源广,人才质量也更可靠;一些王牌专业代表着学科实力,对考生最具吸引力。

下面笔者以院校隶属关系为主线,将财经类院校分成五类,重点从历史渊源(院校隶属)、学科实力、地理位置三方面重点介绍倍受家长关注的财经类院校,以方便家长和考生选择合适的院校。

一、原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财经类院校

原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财经类院校有: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学院(2000年并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湖南财经学院(2000年并入湖南大学,成为湖南大学的金融学院),陕西财经学院(2000年并入西安交通大学,成为西安交通大学的经济与金融学院)。另外,还有一大批原来的金融专科学校,相当一部分也已经并入其他院校。

由于中国的金融业有很长一段时间完全是由银行业所替代,所以原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直辖的高校自然拥有了先天的优势。它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无论是从学生的就业来看还是在金融学科的交流上都与银行有着天然的联系。目前,中国各大银行的主要负责人大多是这几所学校毕业的。

★ 代表院校 ★

1. 西南财经大学:该校算得上是西部最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财经院校,同时也是国家和西部地区金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学校原属中国人民银行主管,虽然后划归教育部,却依然保持着和银行系统的特殊关系,其毕业生很大一部分进入了各大银行系统,一些学生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花旗银行集团、美林证券、高盛等国外著名机构担任要职。同时,这也成为吸引那些立志进入银行系统工作的考生重点关注的原因。

学校的金融学、政治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且金融学还在教育部组织的评审中列全国之首,而政治经济学是全国财经类院校该学科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保险学院作为国内第一个保险专业学院,与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共建的金融学是国家重点学科。该校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设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

2. 中国金融学院:该校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原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交通银行、光大金融公司等九家金融机构共同集资创办的一所以金融学科为主体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

3. 陕西财经学院:该校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的以金融类专业为主体,财经类、管理类、法学类专业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性高等财经院校。

二、原隶属于财政部的财经类院校

原隶属于财政部的财经类院校有: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0年由中南财经大学与中南政法学院合并而成)、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财政学院。

按照原来的分工,财政部主管的院校主要是培养财政管理干部的。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这些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得到快速稳健的发展,且以财政学、会计学、经济学等实力最雄厚,比如上海财经大学的会计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财政学等。

★ 代表院校 ★

1. 上海财经大学:该校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高等财经学府,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上海财经大学比较有优势的专业主要在经济学上,尤其以会计、金融、财政等专业为全国同类专业之翘楚。上海财经大学现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点32个,硕士点47个,本科专业点31个,并拥有会计学、经济思想史、财政学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统计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等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2. 中央财经大学:该校创办于1949年,先后经历了中央税务学校、中央财政学院、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等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财经院校,同时也是我国高级财经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很多毕业生都进入了国家的财政系统工作。该领域的很多知名人士都出自于中央财经大学,如原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审计长李金华、央行行长戴相龙等掌管我国经济脉搏的部长级人物,都是出自该校,故而被社会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中国财经黄埔”。

中央财经大学拥有经济和管理学科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其下设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等专业学位授权点。另外,财政、金融、会计这几个专业自学校成立之时就有的,是该校的三大主打专业,很多考生比较热衷于这些专业,因此这些专业的分数线相对也比其他专业高一些。

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该校由原隶属于财政部的中南财经大学和原隶属于司法部的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其前身是1948年中共中央中原局,后经历中原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干校、湖北财经学院等时期。

如今,双向发展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不仅在财经类院校中排名靠前,且在政法类院校中也能跻身三甲。多数家长和考生正是看中了它这方面的特色,才踊跃报考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财经和法律领域有交叉的学科和专业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该校的热门,如经济法、金融法等。另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4个学科拥有博士点。

4. 东北财经大学:该校创建于1952年10月,其前身是东北财经学院,1959年与辽宁商学院合并组建而成。2000年,东北财经大学由财政部划归辽宁省人民政府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东北财经大学在统计、金融、审计、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及会计理论方面的学科实力较强。其产业经济学和会计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而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理论经济学设有博士点。

此外,东北财经大学的会计学院也是我国第一家财经高校下属的会计学院。

5. 江西财经大学:该校创建于1923年,为国家财政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重点大学,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财经类高等学府之一。

江西财经大学除了在会计、财政、金融方面有较好的口碑以外,信息学科也非常有名气。该校拥有运筹学、审计学、数据库系统及应用3门国家精品课程。此外,该校成立了以校友企业为名称的“用友”软件学院,其信息类学科在经济方面的应用很有建树。

三、原隶属于其他部委的财经类院校

原隶属于其他部委的财经类院校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外经贸部直属)、北京工商大学(原北京商学院与原北京轻工业学院合并,原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上海海关学院(直属海关总署)、南京审计学院(原南京财贸学院,与原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原属国家审计署)。另外,还有原内贸部直属的兰州商学院、天津商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原重庆商学院与原渝州大学合并)、浙江工商大学(原杭州商学院)和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直属的山西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原安徽财贸学院)等。

这些院校多为行业性质明显的财经类院校,涉及制造、销售、贸易、财务、海关、审计等多个领域。理科学生报考此类院校,不仅可以学到相关技术,还可以涉猎管理、经济方面的知识,并利用自己的数理专长,为以后往管理人才方向发展打下基础。

nlc202309021046

★ 代表院校 ★

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该校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专门培养对外贸易人才的高等学府。它以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和“外经贸金融”综合学科的资源优势而闻名,被海内外誉为“中国的哈佛”、“外经贸黄埔”、“CEO的摇篮”。

作为一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国际经济法)、金融学、工商管理、外语(商务外语)等优势专业为学科特色的多科性财经外语类大学,该校带上“国际”标签的国际法学专业(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三个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在国内可谓数一数二。当然,这些专业对考生外语的要求非常高,某些专业在本科招生时都要加试英语。

2. 北京工商大学:该校的前身是北京商学院,主要以轻工、机械、经济管理为特色。其热门报考专业是计算机、会计、材料、自动化等。而该校计算机学院开发的全国黄金周假日旅游预报系统,在北京地区已成功运行了很长一段时间。该校流通基地研究团队的成果直接运用于北京西单、王府井、翠微路等商业街的发展规划。

3. 上海海关学院:该校直属于海关总署,创办于1953年,其前身可追溯到1908年建于北京的税务学堂(后更名为税务专门学校)。其现已成为一所以现代海关学科为主要科研方向的、具有鲜明海关特色的、全国唯一系统设置海关类课程和专业的本科院校。

该学校长期以高于一本的分数线,引全国无数学子竞折腰。学院现设有海关管理系、海关经济系、海关法律系、海关外语系、公共基础教学部等5个教学系(部);设置了7个本科专业和2个专科专业。其中,法学、税务专业分别是教育部第二、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的主要任务是立足海关,培养符合海关事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面向社会,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经贸、物流、报关专业人才,并积极开展海关理论研究和国际交流。

4. 南京审计学院:该校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审计”命名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原为审计署直属,现改为省部共建。审计学、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被列为国家审计署和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而审计学专业也被列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

作为南京审计学院的王牌专业,进入该专业学习一直是许多考生的梦想。2002年该校被ACCA(国际著名会计师组织——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总部授权为“全球推荐级ACCA培训中心”。2007年,南京审计学院被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定为中国唯一的IAEP(内部审计教育伙伴)“合作级”院校,成为IIA在全球认定的39所高校之一。借助IAEP项目平台,学校与全球知名高校开展互聘师资、互认学分、交换学生、科研合作等多项国际交流项目。

5. 浙江工商大学:该校的前身是杭州商学院。浙江省唯一的全球金融保险业教育考试中心就设在这里。学校的财务与会计学院是国家级“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时也是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财经类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6. 山西财经大学:该校的金融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在本省各个地市的银行系统中,山西财经大学的校友占绝对优势。以晋商研究为特色,该校的经济史学科水平较高,全国知名。

四、综合性大学的财经类专业

我国财经类专业较为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等。

比如,复旦大学依托上海经济中心的位置,在政治经济学、金融学、世界经济学方面;北京大学凭借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名家汇聚的优势,在发展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方面;厦门大学在会计学、区域经济学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在国民经济学方面;南开大学在保险学方面;武汉大学在西方经济学方面;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在数理经济学方面都有各自独特的建树。

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于学科的综合发展,相辅相成,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成为它们引领学科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部分综合性大学合并了原先的财经类院校后使得自身财经类的专业实力迅速增强,教学上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得到有效融合和匹配。

五、原省属的财经类大学

原省属的财经类大学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西安财经学院、新疆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这类院校大都成立于建国后,由合并各种财经干部培养机构发展而来,历史渊源相对于前几类院校闪光点较少,但地域性较强,在一定范围内很有影响,毕业生在本省就业不成问题。但就全国而言,学科实力上难以和以上几类财经类院校抗衡,影响力只在本省和邻近省份。

★ 代表院校 ★

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该校创建于1956年,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6月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

学校设有工商管理、会计、财政、金融、经济等14 个学院和系。其中,本科教育设有33个全日制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设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企业管理、统计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虽没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那样响亮的名声,但在经贸学科领域也属于重量级“大佬”,捧得一大堆人文社会科学奖项,是地方经贸院校中的佼佼者。

2. 天津财经大学:该校始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财经大学之一。学校原名为河北财经学院,1969年更名为天津财经学院。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天津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立国际贸易、企业管理、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硕士点和会计学、统计学博士点的院校之一,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统计学是天津市13个重中之重发展学科之一,而该校的金融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亦为天津市重点学科。

3. 南京财经大学:该校的特色在于其在粮食方面经济问题的研究。学校出版的《产业经济研究》是全国第一本产业经济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学校毕业生在粮油公司和各级粮站、食品公司、储运公司都有不错的表现。

4. 浙江财经学院:该校的财政学、会计学2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产业经济学、财政学2门课程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5. 西安财经学院:该校的统计学是传统强势学科,设风险管理与精算方向。该专业2003年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结语】:对于想在财经领域一展宏图的考生们来说,好好研究财经类院校的历史渊源、专业内涵、地理位置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这五类财经类院校的详细了解,家长和考生可以很快依据自己的实力和能力锁定目标院校和专业。

高职院校财经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 篇10

一、财经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欠缺直接影响高职毕业生专业素质结构与实践技能

专家学者可以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学科出类拔萃,甚至登峰造极,但是他们并非无所不能。他们可能在其他领域、学科或实践方面技不如人,这也是正常而无可厚非的。然而,财经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欠缺———这主要是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不到位所致,应当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

近年有不少的高职院校派出高级职称的教师,参加被称为小高考的中等职业毕业生升高等职业院校全省统考的财务会计教师考官培训班,在全闭卷和独立操作完成的考试中,有的教师考官竟然在全场三个小时的考试时间里都不能够完成会计专业技能实践实操考试,就连简单的会计凭证的归类粘贴与装订及会计记账凭证汇总都不会,在几十个同行教师考官面前束手无策,摆弄半天,汗流浃背,也搞不清订角的记账凭证封面是如何将记账凭单装订成又结实又整齐有序的一本账册。组织培训考试的省招生考试中心的领导对此摇头叹气。由这样的教师教授出来的学生其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技能素质水平是可想而知的。

有几个企业负责人对于前几年到某高职院校拟招聘几个会计人员,最后未能如意招到一事一直感到遗憾与纠结。当时学校方根据要求,从会计毕业班推荐了二十多位会计专业成绩突出的学生参加面试。招聘单位负责人当场对这些学生进行技能实操考察。面对企业按照实际工作情况列出的一套在商品进出口贸易中运输成本的计算题目,应聘的学生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正确算出结果。招聘单位领导不禁当场责问,你们的会计教师是怎么教的学生,这些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实操技能都不知道。其实,这些教师中不乏高学历学位的国贸专业研究生,以及高级技术职称的非财务会计专业而半路出家改行任教的成本会计。后来这些难倒了学生的题目被拿给学校的几位财经教师,然而,他们也无法当时就能计算出正确的运输成本。

有教师在进行财经课程案例分析时,经常给学生限定只有一个答案,对学生发挥想象和开拓创新能力而给出的答案判决为不正确。而实际工作中,除了会计专业等课程的一些计算结果是一个答案,其他不少案例实际上是可以有多个答案的,尤其是国际贸易、营销谈判及合同、经济诉讼等案例。

二、我国高职教育持续发展是基于高职院校财经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继续教育

众所周知,教师要培养出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师本身首先要具备这些履行各个岗位的专业实践技能。高职院校各个学科的专业教师,对本专业的个别或某个知识点,特别是对于一些新的知识暂时不懂或不理解,人们无可非议,更不用说是不了解、不懂其他的专业学科识了,我们都不应该求全责备。应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素养予以弥补。教师应该具有一丝不苟、勤奋好学、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精神。这里对提升高职院校财经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水平略作探讨。

(一) 高职院校应该对财经教师进行专业岗位的实践技能与实际工作的继续教育

现在的高职院校财经教师大多是从大学毕业就走上大学讲台,从大学书本到书本,没有任何实际专业工作的经历,因此,缺少一些专业实践实操技能也就在情理之中。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这些教师的岗位专业实践技能的继续教育工作,要加强其继续教育的力度,以调整、改变当前很多财经教师在“一证定终身”下的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落后以及专业实践技能欠缺的现象。一些人在多年前拿到一本大学毕业证书或者一本经济师、会计师证书以后,就高枕无忧,不思进取,不求进步,得过且过。不少以前所学的知识已经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得不实用。至于那些从别的专业中途改专业担任财经教师的人,他们本来就没有系统地学过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税收会计的知识,更不用说掌握与之有关的专业实践技能。因此,出现一些张冠李戴的现象不足为奇。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应制定严格并详细的教师队伍继续教育的规定,比如,讲师、副教授、教授晋升职称的评定与聘任之前,都应该规定一个相应各个层次,应于近三年学习进修所承担的授课教学工作的多少门同类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课程,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实践,亦即到企业单位实际第一线工作的时间限制性规定等。凡是没有达到继续教育规定的教师将不给予晋升职称与参加评优及享受同等奖金待遇。

(二) 建设高职院校“真正”的“双师型”财经教师队伍

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应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将‘双师型’财经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质量的关键来抓”的指示。高职院校应该实质性地践行这些指示,而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形式之上。

1. 建设“真正”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早在1998年,国家教委就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就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当前,对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双师型”为培养目标已经达成广泛的共识,但对于“什么是‘双师型’高职师资”的问题,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持有两本证书,即讲师职称以及另一个职称证书,或者同时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即“双证书”,即可确认为“双师型”教师。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若是以此类推,那么,有三本或更多的证书及有三个或更多的职称 (比如财经讲师又取得会计师、经济师等) ,岂不就是“三师型”、“多师型”了吗?这显然很牵强,更何况职称考试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专业技能实操实践似乎没有很大的直接关系,不符合高职院校财经教师及其学生培养的要求也不符合教育部“将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的原则。显而易见,一个工程师所掌握的工程技术技能不可能应用到财务会计的成本核算实践中来。同样,没有财务会计企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经验,也不可能仅凭一些书本知识的考试或者仅参加几天的所谓某某培训班学习而获取证书即确认为“双师型”教师。否则,就很可能会出现上述的已担任十几年财务会计教师,却连简单的会计凭证的归类、粘贴与装订都不会的现象。何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笔者认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在企业单位的工作并取得相应的技术职务资格认定及其证书,之后转到高等学校担任教师并取得与企业相应的讲师职称证书的教师。只有这样的教师才真正具备相关专业的实践实操技能。

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专任教师中的“双师素质”教师合格所占比例为50%,优秀的比例为70%。虽然国家教委 (教育部) 提出“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已经十多年了,但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这使学校无所适从。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在招生广告或上报数据时,东拼西凑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也就是30%左右,实际上就更少了。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欠缺;另一方面,却将同时持有财经讲师证书与工程师证书的教师确认为财经的“双师型”教师,这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典型的“拉郎配”。因此,出现上述一些让人贻笑大方的尴尬场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有幸结识一些有二十多年的大中型商业、工业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全部财务会计核算、经营与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在教授财务管理等专业技能实操实践时可谓得心应手。对于很多课程的案例分析,他们不用像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那样,既要参阅资料,又要花费心神进行案例的设计、分析并且还要强化记忆,而且还有可能是一些牵强附会,不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实际情况的所谓案例。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授课时根据课程知识节点的情况随时随地提出实际工作案例,因为他们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无论讲授课程的哪些内容,与之相应的实际工作技能及实践案例就尤如播放电影一样历历在目,分析实际案例可谓信手拈来,唾手可得。不同的“双师型”财经教师在专业实践技能上存在明显区别。要真正达到教育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学生”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与时俱进,建设“真正”的“双师型”财经教师的队伍。

2.“真正”的“双师型”财经教师队伍的建设

事实充分说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参差不齐,难以形成整体优势,极大地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教育部已明确提出:“将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因此,强化“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质量,理应成为职院校教师专业技能实操教学的首要任务。

高职院校要着力培养“真正”的“双师型”财经教师。要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双师型”教师总量“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0%”目标,高职院校要自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任务还非常繁重。“将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要求这些教师都具有企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经历,转变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途径之一是校企培养相结合。每个学期,高职院校都应组织财经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学习或交流,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高职院校应该每学年都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财经专业教师直接到企业挂职上岗一个学期,然后才回校担任专业课教师。直接培养新的“双师型”财经教师。凡是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收的新专业教师,都应该让他们首先到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及其相关岗位的第一线参加实际工作,半年或者一年时间以后才让他们回到学校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师。

高职院校也可以直接从企业、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引进“双师型”财经教师。这里特别强调“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所谓的引进包括“调动”工作岗位或者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聘请”。具体说,可以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调进财经教师,或者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聘请“双师型”教师。比如,高等职业院校可以从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企业单位曾经从事比较全面的会计岗位工作人员中“调动”或者“聘请”财务会计教师;在曾从事过工商企业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中“调动”或者“聘请”工商企业管理教师;在曾从事过国际贸易岗位工作的人员中“调动”或者“聘请”国际贸易教师;等等。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企业”和“比较全面的专业岗位”。

摘要:高职院校财经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高职毕业学生的专业素质结构与实践技能的培养。高职教师本身的专业实践技能的欠缺, 使得当下我国高职财经专业毕业生的技能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应加强财经教师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 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高效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师专业技能,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OL].baike.baidu.com/view/3452.

上一篇:反腐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林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