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人才培养

2024-10-26

财经类人才培养(精选12篇)

财经类人才培养 篇1

摘要:高职财经类专业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化发展道路, 针对社会需求, 围绕学生发展, 结合高职院校实际,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采取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真正的把技能综合素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质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强调, 应该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基础、人文素养有效结合起来, 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坚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 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化发展道路。本人结合多年的高职财经教学实践研究, 在此探讨一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合理设计培养规格

高职教育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坚持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 培养更多的专业的管理人才, 确保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不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增强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 让每一个毕业生都具有良好的意志和品质。确保财经类的专业学生能够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技能, 针对市场经济所出现的问题具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 造就更多的实用复合型专业化人才。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开展多元化的教学, 不断丰富实训课程,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策略和方式来促进学生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 立足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 合理设计人才培养规格。

二、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注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一定要认真研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变化, 立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有效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 不断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突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认真研究这些国家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然后结合我国的国情, 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特色的课程改革解决方案, 让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服务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 服务于我国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理论灌输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的调整课程体系, 更加注重实习环节,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第二课堂, 充分借鉴和吸收企业的优秀人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且能够灵活多样的安排教学内容, 开发出适合校企合作办学的优秀教材。对于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商务管理等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现在更加看重他们的综合职业素质、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开拓进取精神以及它们的综合人文素养。

三、改革评价体系, 注重考核的灵活性多元化

传统的考核方式使得实习实训教学流于形式, 暴露出诸多的弊端, 高职教育就是培养职业人才, 更加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更加注重以就业为导向、以创业为目标, 对学生的考核应该坚持多样化、多元化, 从形式上来讲实行操作考试、撰写论文, 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通过具体实践写出各种调查报告, 作出各样各样的案例分析, 以及到实习单位由实习企业对学生进行评价, 这样的评价能够真正地突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制定纲领性的粗线条课程评价制度、学业考核体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教学以及多样化的考核, 让学生能够更加注重实践应用能力, 不断培养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创业能力, 以考核改革来促进教学改革, 以考核的多样化来促进人才能力的综合化,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学生的学习就业创业等, 不断培养和造就高质量人才。

四、不断创新教学手段, 突出教学实效

围绕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不断创新教学手段, 注重人才培养的科学性, 培养优质高效人才, 还应该把课堂改革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就业创业所需要的综合素养结合起来, 把教学手段的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机统一起来, 让创新教学手段更好的服务与人才培养。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毕业以后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比较陈旧, 在以后的就业和创业当中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财经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生产、建设与服务, 在教学手段上应该废除传统的填鸭式的理论教学, 避免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理论的灌输, 而应该更加注重教学的实践性。通过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 分析各种案例, 选择各种素材, 寻找问题发表见解, 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各种经济现象, 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确保教学手段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 服务于人才的培养, 让学生能够真正得到知识, 获得经验, 提升能力和素养, 应用现代化的网络多媒体教室, 运用现代化的实训机房, 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培训模式, 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课程学习资源、灵活多样的实践应用机会, 不断丰富人才培养的形式和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总之, 作为高职院校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才能真正地满足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需求, 才能真正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客观要求, 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学生、社会的和谐发展。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针对社会需求, 围绕学生发展, 结合高职院校实际,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采取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真正的把技能综合素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喜军, 刘彦.论高职教育的职业定位与技术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0 (35) .

[2]李华明, 李莉.基于项目实训的高职院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 (26) .

[3]张奋勤, 高洁, 熊桉.教学型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以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04) .

财经类人才培养 篇2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财经类高职教育必须紧扣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就业形势的特点,明确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是对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指导方针的具体贯彻和落实,以培养应用型的“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确立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素质教育的“五板块”,把基础知识的掌握、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培育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走产学结合的合作教育之路;积极推行“三证书”制度,赋予“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以可操作性的特征,促进了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二)必须坚持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从发展区域经济的视角出发,立足于本地经济发展和建设,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市场发展规律与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的有机结合。“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学院“立足首都、面向服务业、突出财贸、发展高职”的办学指导思想,针对首都财贸行业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结合的合作办学模式。目前,学院与50多家商业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教育,培养了首都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学历教育学生4万余人,为首都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输送了新鲜血液,推动了首都人才结构的动态与和谐发展。不仅如此,学院还开展了各类在职教育培训,累计达15万余人次,及时为置身首都市场经济大潮中奋进拼搏的弄潮儿充电。现在学院培养出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正在各自岗位上积极奋进,不断创新,推动了首都经济的繁荣发展。

(三)必须坚持把展现财经类高职院校的财贸特色作为基本立足点

财经类人才培养 篇3

论文关键词:财经类院校;创新人才;培养

Try to talk about the place emphasis on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nov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roblems thinking

TongYuLing zhejiang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finance and public school of management in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310018

Abstract: the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is all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universities, but also promot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development objective nee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talents both has universality, and are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particularity. Different typ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personnel shall find different levels and types of positioning, go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innov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road. Place emphasis on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ould with practical innov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as the main goal, from a innovative personality, innovative ability promotion and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on the three levels of actively promote, and at the same time shall actively create conditions, explore the best research innov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path.

The paper keywords: emphasis on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的关键。这一论断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是,创新人才培养,不单属于尖端大学,作为相对弱势的地方财经类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仍然大有作为。

一、“创新”是否应当成为地方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

创新是一个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哲学与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集合,创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和方式,无论从事任何工作,只要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是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包括地方财经类院校在内的所有高校共同的使命。

(一)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使命和应尽的义务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毫无疑问,创新人才培养包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所有类型高校的共同使命,创新更是大学精神的灵魂所在,发现、创造、变革,无论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还是社会服务无不渗透着创新的元素。大学正是通过持续的创新活动,创造、传播和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前进。

(二)创新人才培养是财经类院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任务

我们不否认技术领域的创造发明是创新的主要形式,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人文社科领域的创新在更高的层次上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先将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应用的恰恰是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他在1912年,第一次提出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开拓创新、要素创新、制度和管理体制创新。未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依赖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另一个便是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应当成为财经类高校未来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作为地方财经类院校,更应该顺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提供大量优质的人力资本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战略。

(三)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

创新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求异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创新的潜意识,比如好奇心、兴趣、直觉、想象力等。在青年期20岁到25岁这个阶段,个体的智力发展达到顶峰,其思維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发展迅速,是开发创新性思维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大学尤其是本科时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的生理和心理时期。事实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尤其重视本科生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视之为创新型国家的“源动力”。

二、地方财经类院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

不同高校因其专业、定位、生源等的不同而各具特点。这种差异性体现在创新上就是创新深度的不同、创新领域的不同、创新社会价值不一。作为地方财经类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培育自己的特色。

(一)创新人才的层次定位

创新根据层次不同可以分为新生事物的创造发明、局部或衍生的改良和改善、学习性创新。学习性创新虽然是最低层次的创新,但它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因为任何创新活动,都有一个学习和经验积累的过程,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必须基于较低层次的创新学习。对于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大多数本科学生而言,仍处在学习性创新的阶段。学校要发挥的作用,就是要不断鼓励学生参与这种学习性创新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方法,为其今后更高层次的创新活动奠定基础。

(二)创新人才的类型定位

根据所擅长领域的不同,创新人才可分为理论型创新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技艺型创新人才。不同的创新人才,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彼此不可替代,都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创新资源。对于教育而言,培养什么类型的创新人才是与学校的定位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说,综合性重点大学应该以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主,地方性或专科性本科院校应该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而技艺型创新人才则是职业院校的主要职责,同时应兼顾其他类,满足高校创新培养向两端延伸的现实和需要。地方财经类院校,从其当前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定位出发,应该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主。但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培育一些研究型高端人才的苗子,并且这个比例应随着学校实力的增强而逐步增大。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1.创新人格的养成。创新人格的养成是创新人才培养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创新人格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因此,创新人格的养成就是要培养勤奋、坚韧不拔、不怕失败的创新精神;培养敢于质疑、探究问题的创新意识;培养发散的、联想的、反向的创新思维。这一层次的教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材的选用上,要特别注意内容的前沿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在考试环节,不应完全依赖于客观题型,要设置一些开放式的题目,答案并非是唯一的。在学生的评价标准方面,要有多样性,降低卷面考试成绩的比重,设置实践性环节的评价等。

2.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格的外在显现状态,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的结构中包括创造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需要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来实现的。在高校中,可以通过素质拓展活动、学术性社团、学术性活动等,大力营造校园创新文化;通过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学生科研课题等途径让学生有更多参与创新活动的机会;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验实训类课程和课时,设置创新学分,使学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这些能力训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创新的方法和规律,锻炼和提升提出问题、设置假设、收集资料、实验检验的基本创新能力,锻炼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最佳的人才群体结构是形态匀称的金字塔型,而目前中国的人才结构中最大的缺陷是“塔尖”人物。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说的就是这个现状。对于地方财经类高校而言,是否要投入精力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仍有一些争议和质疑。笔者认为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大众化并不意味着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趋同化和低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是因材施教、分层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高校人才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虽然地方财经类院校培养的大部分是本科生,但是本科阶段的创新能力培养在整个人才培养周期中有着非常明显的基础作用。所以地方财经类院校應做好拔尖创新人才苗子的“培育”工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地方财经类院校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周期很长,需要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和特殊的培养机制,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综观国内的各个高校,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大概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两段式。此种模式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为代表,以成立荣誉学院的方式,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为基本形式,在大一新生中选拔优秀苗子,先在文、理、工三大类平台上进行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前期培养。后两年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确认主修专业,并进入后期培养。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要求学校的学科门类要广,师资力量雄厚,能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融的培养和多样化的选择。在教学和培养中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强调学生选择与个性兴趣的契合性等。这种模式在综合性大学中应用较多,成效也比较明显。

第二种是产学研相结合。以华南理工大学的基因工程创新班最为著名。华南理工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在本科生中组建“创新班”,采取“2.5+1.5”的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半在华南理工学习,后一年半到华大基因学习,直接参与实验室一流专家小组的研究。目前,华南理工有类似“华大班”这样的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建的拔尖人才创新班25个。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充分运用实验室、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平台的作用,把学校教学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强调研究成果的转化。

第三种是学科复合型,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根据学科之间的交融性、相关性和前沿性特征,中国人民大学从2006年起在学生公开选拔组建经济学―数学实验班、金融学―数学实验班、工商管理―法学实验班等。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文理结合的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环境、应用型文科实验室等,开展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西南财经大学中也开设了“金融与理财实验班”“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实验班”“金融智能与信息管理实验班”。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从交叉学科入手,教学中强调学科交融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专业性较强,在人文社科类学校和专业应用比较多。

财经类XBRL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4

1 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供应链对于人才培养的影响

XBRL技术变革了对外财务报告的文件格式和数据接口, 使以外部财务报告为起点的会计信息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随之发生变化。在每个环节上的利益相关者的工作方式、工作效率、工作内容都将受到不同的影响, 从而对不同岗位或位置的利益相关者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1 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供应链

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供应链以XBRL分类标准为基本规范, 使上市公司的外部财务报告以XBRL实例文件的形式提交和存储。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供应链如图1所示。

1.1.1 XBRL财务报告的生产环节

上市公司是财务报告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在传统方式下, 上市公式提供的财务报告一般为平面的文件格式, 如PDF文件格式、HTML网页格式等。一般通过ERP系统自带的文件格式转换工具即可实现ERP系统报表文件向相应格式转换的过程。这类文件格式的数据不能实现智能化提取, 只能通过人工读取和转录的方法。这种数据提取方式使得报表数据的传递和利用在企业自身系统外变得低效, 且易在转录过程中出现错漏。XBRL技术下, 财务报告需要按照既定的分类标准 (分类标准分为通用分类标准和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扩展分类标准) , 生成每项数据都可标识的文件。文件内每个数据项都可被相应的应用软件自动识别、提取。XBRL财务报告的生产环节是整个XBRL会计信息供应链的基础。在这个阶段, 企业需要做的工作包括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扩展分类标准和完成基于XBRL的财务报告的编制。具有XBRL分类标准编辑和实例文件生成功能的应用软件是这个阶段必不可少的工具。

1.1.2 XBRL财务报告的消费环节

当上市公司提交的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存入到统一的数据库中之后, 其财务信息的消费者就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对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和使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使用财务信息的目的有所不同。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一般包括:审计机构、监管部门、银行等债权人、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如客户、供应商等) 。基于XBRL技术, 能完成对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文件的展示。提取和分析软件为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支持。

在整个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供应链中, XBRL应用软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XBRL软件供应商也应该作为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

1.2 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供应链对于人才的要求

XBRL技术使位于会计信息供应链上每个环节的利益相关者都受到影响, 使他们的工作方式、工作效率等发生变化, 同时也对他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XBRL技术应用实践来看, 可以将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供应链对于人才的需求分为4个层次:

(1) 掌握XBRL应用软件和系统开发技能的人员。这类人员需要较强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工作岗位位于软件开发公司。他们需要掌握XBRL技术的原理和所有技术细节, 能够完成满足XBRL功能需求的各类应用软件的开发。从知识内容、结构和性质上看, 这类岗位应该是由理工类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担任。

(2) 熟悉XBRL分类标准、技术规范、实例文档的格式、存储、传递和信息输出的方式以及信息处理的流程与控制环节的人员。这类人员熟悉XBRL技术的应用原理, 能和财务报告的专业需求相联系, 掌握较为全面的XBRL知识和技能, 同时又熟悉财务和会计相关领域。这一类别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具有复合型特点, 是XBRL技术与财务报告专业领域相衔接的关键点, 其工作岗位包括:准则制定机构关于XBRL通用分类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企业扩展分类标准的制定、企业全面实施XBRL技术顾问、XBRL系统和软件开发公司的业务支持和顾问等。

(3) 掌握XBRL技术基本原理并能应用相应软件完成XBRL财务报告编制的人员。这类人员处于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供应链的生产环节。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是编制符合XBRL分类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财务报告。由于XBRL应用软件的存在而使XBRL底层技术对于这类人员是透明的。这类人员能够应用相应的应用软件完成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的编制。

(4) 能够利用各类应用软件完成数据提取和财务分析的人员。这类人员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需要使用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数据。他们对于XBRL财务报告的使用是通过应用各类XBRL系统和软件来完成的。XBRL系统和软件对于他们来说和其他应用软件一样, 隔离了所有的技术细节, 用户友好性原则将会使他们方便地利用软件的各项功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甚至可以不用知道XBRL技术的存在。

2 财经类专业XBRL人才培养定位

根据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供应链对于人才需求的4个层次, 财经类专业的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就业方向主要位于后3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的人员需要进行基于XBRL技术系统和软件的开发和设计, 这一岗位通常需要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员来承担, 试图将一个财经类专业背景的学生培养成为这个岗位的优秀人才是不太现实的。所以这个层次的人才不是财经类专业XBRL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二个层次的人才需求属于XBRL技术人才需求的较高层次。这个层次解决XBRL技术面向商务领域应用的问题。XBRL只是一个技术, 如何结合商务、财务、管理领域的需求, 根据XBRL技术特点, 进行分类标准的设计、企业业务需求的分析等工作是这个层次的主要任务。这个层次的人才需要掌握两方面的知识:一方面是关于XBRL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细节, 包括分类标准、技术规范、实例文档的格式、存储、传递和信息输出的方式以及信息处理的流程和控制环节等;另一方面是需要掌握特定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 如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化理论等。这个层次的人才具有复合型的特点, 通常承担准则制定机构关于XBRL通用分类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企业扩展分类标准的制定、企业全面实施XBRL技术顾问、XBRL系统和软件开发公司的业务支持和顾问等高级职务。这个层次的人才属于XBRL高级人才, 属于财经类专业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三个层次的人才位于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供应链的生产环节, 主要是编制符合XBRL分类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财务报告。这一层次的人才是企业实施XBRL技术的基本运作层人员, 这类人员需要掌握XBRL的基本原理, 了解XBRL框架和构成, 能够理解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的生成方式和特点, 能够应用相应的应用软件完成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的编制。这个层次的人才属于财经类专业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其对于XBRL知识的要求也是将来一个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所必备的。

第四个层次的人才位于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供应链消费环节的末端。从社会分工和专门化角度看, 这个环节面对的是众多的社会大众, 具有使用目标多样性和专业背景多样性的特点。这个环节和其他信息技术普及过程一样, 将不需要其使用者了解技术本身, 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使用软件完成需要的功能, 关键是软件能为他们做什么。所以这个层次的人员可以不需要关于XBRL的任何知识。这个层次的人员不属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范畴。

综上所述, 财经类专业XBRL人才培养的范围主要包括第二个层次的高级人才和第三个层次的基本人才。

3 财经类专业XBRL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1 财经类专业XBRL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

财经类专业XBRL人才培养需要满足社会对于XBRL技术人才的需求, 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教学内容也具有层次性, 其广度和深度具有差异。

基本人才的培养立足于对于XBRL技术的理解及软件的应用。这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XBRL技术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XBRL技术的特点、优势和局限, 分类标准的作用及组成, 实例文档的结构与生成, 分类工具软件和实例工具软件的应用等。其教学目标立足于对于XBRL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相关应用软件的使用。知识体系的设置应该与现有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结构紧密结合, 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应从学生先修课基础和专业背景出发, 过多的或过于深奥的相关计算机知识并不能提高学生对于XBRL技术的认知, 往往会适得其反, 将问题复杂化。恰到好处的教学效果也依赖于教学目标明确的XBRL教材的开发。这一层次的教学是将XBRL技术作为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一个常规组成部分, 是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必修课。

高级人才的培养是满足XBRL技术应用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在基本人才培养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对于XBRL技术和商务应用领域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XBRL技术是基于XML的可标识语言在商务领域的应用。XBRL技术作为一项工具, 只有密切结合商务领域 (包括财务、会计、企业信息化等) 业务特性和发展需求, 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 达到以技术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甚至整合、重构的目的。从微观的角度看, 两者的不断结合会重构企业的信息流, 更新企业的管理模式, 甚至创造战略优势;从宏观的角度看, 随着XBRL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业务领域, 整个社会经济的信息传递、处理、共享等方式发生变化, 会提高信息的实时性、准确性、透明性从而大大提高信息质量, 使资本市场的竞争模式、决策模式、监管模式等发生巨大改变。这一层次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XBRL技术更多的深入内容, 如IFRS-GP分类标准, 美国财务报告分类标准框架, 分类标准中财务报告概念建模、XBRL实例文档和分类标准的验证、理解并使用业务规则等。

3.2 财经类专业XBRL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XBRL技术在内容上涉及计算机科学、管理学、会计学相关知识, 具有交叉性的特点;同时其教学目标涉及理论知识性内容和实践操作性技能, 因此其教学方法必须与其特征相符合,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XBRL相关内容作为会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基础人才培养中, 宜作为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学生掌握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进行讲授是合理的。讲授内容中难以避免地会涉及XBRL技术的细节问题, 需要剔除不在人才培养目标内的内容, 不过多地陷入技术细节, 向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框架是容易达成而且有效的方式。由于计算机技术对于财经类学生具有一定难度, 采用实例的方式向学生展示XBRL的架构、特征、应用是最为有效的。

上机实验也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适当的实例, 让学生通过上机的方式, 浏览和编辑XBRL分类标准, 阅览和生成XBRL实例文件, 不但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编制符合XBRL分类标准的财务报告的实际操作技能。

XBRL高级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掌握对于更多高级应用问题的分析、判断、处理能力。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是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有效手段。例如对于XBRL成熟度的分析、不同分类标准的比较和评价、不同行业的扩展分类标准问题、特定应用模式的评价等。针对特定问题或开放式的设计案例及真实案例是最好的方式。

XBRL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XBRL技术的应用分层次进行。针对各个层次的人才需求和知识结构, 合理设置教学目标、规范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重要环节, 必要的教学资源的支撑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XBRL应用的全方位推进和完善, 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摘要:随着XBRL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 XBRL技术人才的培养任务日益重要。目前, 国内尚未形成规范而统一的XBRL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本文针对财经类专业XBRL人才培养, 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供应链的人才需求, 对XBRL人才培养进行层次化, 并讨论不同层次人才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XBRL,会计信息供应链,人才培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天西.网络财务报告:XBRL标准的理论基础研究[J].会计研究, 2006 (9) .

[2]刘勤.对当前一些有关XBRL流行观点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6 (8) .

创特色树品牌 培养优秀财经人才 篇5

——长沙财经学校德育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校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契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显著的办学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连续十八年保持“湖南省文明单位”的荣誉,是首批通过“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立项的学校,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是首批“国家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立项的学校。

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办学效益的体现,都离不开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我校的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生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中,对学校人才培养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在全体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极大的推动了我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先后被评为 “湖南省学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长沙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多次荣获长沙市教育局学生管理工作一等奖。

一、完善制度,确保时间,确定“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的教育理念。

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生源思想道德认知的基础差,对社会道德“底线”的认识与学校的道德规范都有很大距离。在调查“学生‘可为与不可为’的行为”时,认识不清,自控力较差。另外,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高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一是他们大部分有自卑感,不少学生是出于无奈才进职高校门的;二是他们中单亲家庭及父母双下岗家庭的比例明显要高于普通高中学生家庭,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的父母亲由于在文化程度、生活态度、教育方式上存在着缺陷,使这些学生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家庭教育。不少学生职业理想模糊,缺乏学习动力; 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淡薄,不懂得感恩社会、学校、父母,不珍惜自己的青春。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一直坚持“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的办学理念。

1、强化读报课制度。

思想通了,一通百通。学生思想不通,派专人管他都管不住,如果思想通了,不用管他,他都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从2008年以来,学校就制定每天一节20分钟的读报课制度,利用读报课对学生进行时事及思想教育,宣传正确的舆论,从正面引导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的思想与班级、学校的想法统一。每期初由学校学生科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学生思想教育内容,如: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道德、法制、理想、劳动、奉献、自信、自尊、自强、珍爱生命、心理、安全、环保、廉洁、勤奋、感恩、责任等,并具体到每周。再由班主任及辅导员组织全班同学在每周一读报课定好计划,对一周的读报课安排定详细内容、定人。周二到周四由老师对读报课进行指导,让全班每一个学生按照周一的计划组织全班的读报活动。

这一做法的好处是,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准备,且针对性强,同时让每一位学生得到锻炼。

2、加强思想教育教育科研

定期请教育科研的专家对老师们教育能力进行培训,组织学校教科室、学生科、年级组、班主任等相关人员定期对学生思想案例进行分析。从案例中提升工作理论,再以理论指导老师们的思想教育工作。

由学校党委李志彬书记主持的省级重点课题:中职学生家庭特点与家校互动策略的实证研究,已经进行了开题。其主要研究,就是研究学校与学生家庭如何联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形成教育的合力。

3、重视思想教育队伍建设,全员育人,形成辅导员制度。

学校充分认识到只有建立一支优良的班主任工作队伍,学生工作才有更好的落实与发展,学校优先安排班主任,一切工作以班主任工作安排为先,精心组建班主任队伍,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并由教代会讨论相关学校条例,在评优评先上向班主任队伍倾斜,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肖建军校长从新加坡学习归来后,在全校范围内连续举行了多次学习成果分享讲座,将新加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做法与全体教职工分享,学校为了加强全员育人建设,形成了辅导员制度,辅导员的选聘采取与班主任互补的原则,采取老带新,强扶弱等方式搭班子。辅导员应全面参与所下班级管理工作,辅导员在班主任请假期间,自然接替班主任工作,享受班主任待遇。我校的“辅导员”制度虽然引入的是新加坡的理念,但制度的确立过程有全体教职工的参与,因此,它具备良好的实施基础,为了使这一制度得到全体教职工的认同,也解决了学校班主任队伍造后备力量培养问题。

全校班主任之外的大部分任课教师都担任了辅导员,帮助任课老师变观念,在全体任课教师动员会上,学校重点提出了“一个重视、两个克服”,即任课教师的职责不仅要体现在文化课教学和抓好技能训练上,更要重视德育教育,要克服德育与教学无关、与任课教师无关的观念。

二、以主题活动为载体,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1、重视社团建设,搭建学生成长舞台。

学校有文学社团、专业技能训练队、体艺训练代表队56个。我校社团都是基于学生兴趣和学习需要创建。每一个社团都有严格的组织方案和制度,有活动时间和场所,有经费保证。

为了保证支持社团活动的开展,学校安排相关专业老师组织训练 和开展活动,学校每周三和周四的第七节课为技能训练队活动时间。这些社团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我校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素质,为学生发展提供舞台。

2、办好五大节日,展示学生活动成果。

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技能比武节、秋季运动会,班级篮球联赛和春季马路赛,成为全校师生共同分享快乐的五大节日,师生的聪明才智、文艺体育特长及职业技能素质在五大节日的平台上充分展示。学校每年上学期举行专业技能比武节和班级篮球联赛,下学期举行校运会和校园文化艺术节,每年四月举行学校春季马路赛。五大主体活动不仅为学生的特长展示提供了平台,而且选拔了各种优秀的特长生,无论是省市大型活动,还是各种文艺体育竞赛,他们都有出色的表现:2011年全国技能竞赛勇夺三金七银八铜的佳绩、2011长沙市中小学艺术节文艺汇演一等奖、2010与2011长沙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职高团体第一名,2011年长沙职教基地军训会操一等奖、2012年长沙市技能竞赛中九个项目团体一等奖与个人68个一等奖„„

3、承办各种活动,拓展学生表现空间。

我校是长沙市教育系统的窗口学校,每年都要接待全国各地兄弟学校的参观上千人次。学校经常承办省市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的学生就是主角。他们引导来宾参观校园、讲解技能训练情况,组织各种比赛,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积极参加上级布置的各项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校学生通过自身出色的表现充分展示了财经学子的风采。

四、以教学为轴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礼仪教育已见成效

由于职业学校的某些局限性,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文明礼仪教育的任务更为艰巨。但我校并没有因任务艰巨而放弃,而是采取了一系 4 列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

第一、建章立制,研究制定了《文明礼仪教育实施方案》,结合学校特点和办学特点,制定操作性强的《中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包括《学生一日常规》、《学校礼仪常规》、《家庭礼仪常规》、《社会礼仪规范》、《文明就餐公约》、《文明寝室公约》等等。

第二、寓文明礼仪教育于教育实践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我校开展了 “文明礼仪好学生”、“文明班级”和“文明寝室”“学雷锋百星”的评定工作;进行了文明礼仪知识的比赛;开展诚信教育,设立无人监考室;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等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曾获得了市直属单位“文明礼仪教育”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2、寝室自我管理效果良好

构建寝室有形文化,营造学生自我教育氛围。寝室有形文化,即寝室中的环境和设施等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无不折射出某种价值和观念,是一种很有教育意义的潜在课程。学生科在寝室文化的建设中,遵循了自主、系统、教育和实效的四项原则,即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住校生行为习惯的各种潜在因素,然后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为导向确定了寝室文化的具体内容。(1)学生科精心挑选了一批名言警句布置在寝室楼道,还有一块展示寝室生活的宣传栏和一块宿管办公示栏,及时公布每天寝室动态和张贴当天报纸,整个学生公寓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学生科非常注重寝室内部的美化,平时定期进行的寝室评比,其中一项主要的组成内容是寝室文化建设。在主题突出、和谐优雅、符合中学生特性和时代特点的前提下,寝室可根据同学们个性、爱好、特长 5 来确定寝室文化主题,突出各自特色;每间寝室可自由为寝室命名,可将寝室成员的照片、个人介绍等张贴于寝室门上;寝室内可以依照同学们的文化主题布置,如张贴墙纸或海报,在桌上摆放盆景或其它装饰物品。(3)每学期还开展一次以“爱我校园,美化环境”为主题的寝室比美活动和举办一次以“寝室是我家”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和书画比赛,学生科还筹办“寝室文化节”,以学生宿舍这一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为载体,通过开展一系列以寝室文化为主题的娱乐活动,寓教于乐,将极大地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也为众多学生提供施展自身才艺、培养个人能力的舞台,使寝室成为一个“愉快的场所”,让学生置身于优美境界的同时,陶冶情操,培养正确的审美感。

职教基地新校区学生寝室评比中,荣获第一名,获六所学校叠被子比赛十个名次中四个等等荣誉的取得,都是平时重视寄宿生文化、细节管理的结果。

五、以家长学校为龙头,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办好家长学校,畅通家校沟通。为了给学生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我校十分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定期召开家长会,要求各班班主任老师认真准备,要求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全面对学生半期来的学习、生活、表现等进行总结。制订了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每个家长发一本,带回家随时查阅。家长学校的主要任务有:传授家庭教育知识,使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水平,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

2、组织党员成立校外文明监督岗,校内校外一起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义务值勤和青年团员示范岗的成立,一方面规范了学生的言行,另一方面给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一言一行,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开展党员一帮一活动。发动学校党员开展“一帮一”教育活动,对待进生进行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实现他们更好更快的转变。学校的党委书记李志彬,校长肖建军以及校级领导和全体中层干部都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体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我校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全面育人,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塑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争取把德育工作开展得更加出色。

财经类人才培养 篇6

【摘要】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巨大挑战。本文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新模式:(1)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2)走特色化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3)根据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开展教学方法的创新,(4)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以及(5)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计算机专业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19-02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Internet Finance)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1]。互联网金融不仅是互联网和金融业务的简单融合,而是将互联网和金融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融合,通过互联网平台为用户提供安全,灵活,高效的金融服务[2][3]。虽然当工业界和学术界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其内涵还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以“众筹”(crowd funding)、“P2P网贷”(peer to peer lending)、“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在全世界范围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4]。截至2014年8月,我国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达269家;2014年第三季度,国内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清算交易额度已经达到两万亿元规模,同比增速达41.9%[5]。

互联网金融及其相关产业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了新的途径。之所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各行各业都需要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但是问题随之而来,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相关的行业知识才能让所学知识发挥用武之地。例如,计算机界最负盛名、最崇高的一个奖项是有“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图灵奖”。据不完全统计,图灵奖得主80%以上是双学位。首位获得图灵奖的华人教授姚期智毕业于台湾大学物理专业,是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和伊里诺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因此,拥有跨学科的专业背景,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非常重要。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培养面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也应与时俱进,时刻关注金融市场及金融格局的变化,将金融市场最新的发展成果融入具体教学当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复合型金融计算机人才的需要。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应从课程设置、培养方法、培养师资和开放式国际联合办学方式等方面构建面向互联网金融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行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分析

随着“大数据”、“云服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相伴而生;传统的金融机构受到了强烈冲击,一些互联网企业或者其他行业也纷纷涉足金融行业,软件行业中用友网络、电商企业中的京东白条、京宝贝等以及如雨后般春笋的P2P网贷及众筹网。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巨头的跨界合作,如中证百度百发100指数、南方浪大数据100指数、大数据300指数;保险行业,余额宝正式推出两款保险理财产品甚至电信行业也在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浙江联通与百度及富国基金合作。

互联网金融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模式。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与传统金融业务而言,互联网金融的用户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参与门槛更低。特别是近三年,互联网金融涌现的浪潮呈现席卷全民之势,对传统的金融模式产生剧烈的冲击。互联网金融将不断催生新的金融业态出现,这也为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作为聚集新兴信息化技术于一体的新型业态,是一个人才、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高端、复合型人才。在移动互联网金融升温很快,“用人荒”问题凸显。数据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6月,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旺盛,同比增幅超过50%,各大金融机构都渴求集金融业务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体的“互联网金融人才”,而当前,我国现有的人才队伍已无法完全满足互联网时代金融发展的需要。鉴于此,加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端、复合型的金融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我国的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知识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熟悉国际金融业务、具有战略眼光的高层次金融人才不足,精通宏观金融、金融工程、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匮乏,致使金融企业整体素质不高和创新能力不强,这不仅不能适应我国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亦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金融模式的发展要求。在互联网金融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应该如何改革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复合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是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专业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三、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中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创建、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高等教育事业,至今计算机专业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50年的历程。90年代,互联网在世界范围的蓬勃兴起使“计算”的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国内,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反映到教育中,因此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激增。由于国外诸多IT研发中心和工程中心向我国的转移,给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带来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纵观我国计算机高等教育近十多年的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学也越来越多,据统计至今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有505所,已经成为一个“超大”专业。到现在“计算机专业”一直采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称谓。

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特别是近几年新上的计算机专业,大多数都在照搬综合性重点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各类普通高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不强,导致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偏离了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计算机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其高速发展使得我们难以用四年有限时间内的课程涵盖所有内容。这就要求各类不同性质高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要有所侧重,以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为切入口,依据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的综合要求,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而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量大,难于找到合适的工作,两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反差,对于财经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如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且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人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新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必然是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与金融业务的紧密结合,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以及金融领域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互联网金融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开发、维护能力。具体的说,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形势,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计算机技术知识与现代银行业务知识、大数据处理的理论和应用工具,并掌握金融信息系统分析以及系统开发的技能;并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运作模式,清楚掌握金融信息化管理流程,从事金融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维护等方面研发与管理。

本文所提出的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新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准确的描述金融业务和金融问题应建立高效的数学模型,充分利用精确语言描述随机波动的市场,在无套利的情形下找到了无风险贴现因子,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计算机算法和数学模型分析金融风险。优化后的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强调数学知识的培养,建立数据挖掘与信用风险评估的相应课程体系。大数据技术是互联网金融的生命线,互联网技术发展使得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大大提高。在低年级加大数学课的容量和深度,在专业基础课模块应增加金融类的相关课程,在高年级增加金融信息系统的开发类课程。

优化后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应包括3个主要的层次。为了加强学生的金融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力,第一个课程层次为先进的金融系统架构和软件服务理念课程,具体课程包括“服务计算与SOA”、“IT服务管理”、“Web信息系统开发”等。为了夯实学生的金融基础知识,掌握金融业务流程,第二个课程层次维金融业务相关课程,具体课程包括“金融学基础”,“银行实务”、“基础会计学”、“国际金融市场”等。为了提高学生的金融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第三个课程层次为金融信息系统开发实践课程,具体包括“金融信息系统软件工程”,“金融信息系统开发实践”以及“Web信息系统开发”等。

2.走特色化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金融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大学四年的课程容量无法涵盖其中的所有环节,需要在培养过程有所侧重,有所取舍。例如,在金融学中要细分银行、证券与保险分类教育,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各高校根据本校的特长,进行差异化的特色培养模式,选取适合于本校的培养模式。例如可以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将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与企业的需求充分对接,培养既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开发实践经验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急需的人才。

3.根据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开展教学方法的创新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学的创新,对于这一新生事物,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例如,可以借鉴国外高校广泛采用的案例教学法,选取互联网金融中的典型案例,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和金融信息系统模拟实验室,培养学生的金融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还可以通过模拟教学法模拟P2P网络借贷平台、模拟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使得学生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有充分的认知,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加强国内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交流合作,与其联合培养学生,夯实理论课的教学成果。

4.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

高校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也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素质高低。互联网金融是新兴行业,其中的很多新问题是已有知识体系中所没有解决过的。因此,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也需要与时俱进,并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校企合作,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策略,聘请企业导师为学生授课。鼓励和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让教师到互联网金融企业考察学习,也可以聘请金融机构从业人员领导、一线专家合作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

5.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程度的深入与开放步伐的加快,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要有国际化视野与国际交流能力,高校可以多方面开拓师生开展国际交流的机会,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交流。例如,与国外高水平学校开展联合办学,聘请国外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学、学术交流活动;并积极鼓励教师出国访问、交流。

五、结论

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计算机人才需求的分析,并结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平,陈林,李强,冯毅,赵洪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5, 44(2): 245-253.

[2] 乔海曙,吕慧敏.中国互联网金融理论研究最新进展[J].金融论坛, 2014 (7): 24-29.

[3] 陈一稀.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现状与发展建议[J]. 金融发展评论, 2013(12): 126-131.

[4] 王念, 王海军, 赵立昌.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基础与模式之辨―基于中国的实践[J]. 南方金融, 2014(4): 4-11.

[5] 井华, 王南海. 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金融[J]. 国际金融, 2013(11): 24-25.

财经类人才培养 篇7

金融工程是一门新兴综合学科, 它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 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技术设计、开发和实施新的金融产品, 创造性的解决各种金融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 国外很多知名大学都设置了金融工程专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 金融工程被引进中国, 教育部2002年开始批准设立金融工程专业, 目前中国有近40所高校设立了金融工程专业, 这其中有综合性大学, 有工科院校, 有财经类院校, 金融工程专业的归属院系也五花八门, 有的归于金融学院, 有的归于管理学院, 有的归于数学学院等等, 专业课程设置不同, 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更不相同。究其原因就在于金融工程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 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 因此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去把握方向, 从而出现了学校之间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较大差距。作为财经类院校, 应该在借鉴国内外金融工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优势, 构建发挥自身特色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美国大学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借鉴

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全球最发达的金融市场, 同时美国拥有全球最优秀的大学教育, 其作为金融工程的发源地对金融工程学的研究是世界一流的。因此本文要首先借鉴美国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美国大学的金融工程专业主要设置在工程学院、数学院和商学院, 又因为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所以本文对这三种学院培养模式结合他们的课程设置特点分析他们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一) 工程学院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

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是把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在工程学院的代表。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特点是主要培养学生运用工程学和统计学的相关技术解决金融实际问题, 该校学生必修七门课程, 即金融工程随机模型、金融工程统计工具、金融基础原理、金融工程最优化、蒙特卡洛方法、资产定价与投资、连续时间序列, 特别强调统计学知识与金融工程知识的融合。该类院校可能定位与高级金融工程师的培养。

(二) 数学院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

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康乃尔大学是将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在数学院的代表。这类大学对学生的数学要求很高, 学习难度大, 侧重于对学生学术理论的培养, 课程设置上侧重于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 强调定量分析以及对衍生品的设计和定价能力。他们应该定位于培养合格的数理金融理论型人才。

(三) 商学院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

在美国金融工程专业中排名第一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把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在Hass商学院, Hass商学院还是全美商学院主导下唯一提供金融工程学位计划的学院。Hass商学院的培养模式偏重于实际运用, 属于职业导向型教学模式, 对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要求较低。经济金融领域中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公司金融、金融机构分析、金融创新案例、应用金融设计等课程都在Hass商学院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之内。Hass商学院的定位也很明确, 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虽然学生并没有掌握数学或统计学的高深知识, 但他们有丰富的案例教学和实训经验, 毕业后可以较好的适应金融机构的相关工作。

二、中国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特色与目标

(一) 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特色

中国财经类院校普遍的特点是具有扎实的财经类课程基础, 与业界联系紧密, 缺点则在于数理基础薄弱。如果要学习工程学院或数学院的金融工程专业模型, 无论是学生素质还是师资力量在短时间内都很困难, 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 学习美国商学院的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模式, 强调职业导向型教学, 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实干能力。从金融工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来看, 支持金融工程的理论基础首先是金融理论, 然后是其他学科理论, 包括现代经济学理论、数学理论、统计学理论、会计学理论、法学理论和税收理论向金融领域的渗透。因此金融经济仍然是金融工程的核心, 我们财经类院校在此方面有优势, 要以此为特色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培养具有较强的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和管理学理论功底的投资理财型专业人才, 突出现有金融工具的运用, 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和风险管理服务。

(二) 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工程专业是交叉学科, 金融工程专业打造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但结合中国财经类院校的实际, 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有清晰的定位。对于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 他们首先应该是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知识, 具有一定的数理知识背景, 可以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值计算和建立模型的合格的金融人才。这个目标包括两重含义。首先, 我们培养的是金融人才, 不是数学天才或计算机高手, 他们只需适度的数学训练, 主要学习金融工程中经常运用的数学方法, 不需面面俱到, 强调数理方法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其次, 我们培养的是金融人才中的技术人才, 金融工程学科带有技术色彩, 这正是它与传统金融学的区别所在, 学生应该学会数值计算、建模技巧及金融数据分析能力。

三、中国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 设置复合型、灵活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课程体系设置要反应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 突出特色, 围绕投资理财和风险管理的复合人才目标。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学科的建设应该以金融经济学为基础, 以计算机技术、数学、统计为支持手段, 为资本市场、金融中介和公司财务的发展提供创新服务。课程设置要体现财经类院校的长处, 既要开设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等偏宏观的课程, 更要重视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商业银行管理、投资学等偏微观课程的学习。同时由于金融工程专业的高难度, 一个人同时成为多个领域的资深人士是不太现实的, 应该在必修课的基础上, 开设大量的相关选修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选择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金融工程专业也可以聚集力量, 在某一个领域做大做强, 培养本学院的优势品牌。

(二) 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堂教授目前是一种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授课模式, 它强调老师对知识的直接传授, 是必不可少的。但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特性, 要特别重视实践的特性, 应该对试验与实践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 需要重视金融工程专业的案例教学训练。案例教学对于培养金融工程至关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有用的, 而案例教学在国内的金融工程教育中是薄弱环节。成功的案例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与分析, 老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 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解决问题, 学生课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 仔细阅读相关资料, 自主学习。

(三)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质量的教学要求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金融工程的学习对学生的素质要求都很高, 毋宁说老师的素质了。国内财经类院校的师资很多来自于老的财经类院校, 水平亟待提高。金融工程专业的老师需要多种复合的学历背景, 同时要对各种经济金融理论有着深刻的认识。正是教师和学生的直接交流, 各种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才得以实施。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需要从海外引进人才, 更需要立足本土, 加强对年轻老师的培养, 加大高水平的师资培养和教育, 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进步。

(四) 加强兄弟院系的联合培养

金融学院、会计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数理统计学院都是兄弟院系, 在学科上彼此有交叉但又各具特色, 可以联合起来培养学生并合作解决一些学科交叉问题。设立院与院、系与系、甚至是院与系之间的联合培养模式, 学科交叉的优势会凸显出来, 这需要院系之间的强力合作, 尽可能进行横向与纵向联系, 共同培养金融工程人才。这些优势学科强强联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会成为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的亮点。

参考文献

[1]唐菁菁, 谭春枝.美国金融工程课程设置比较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 2009, (1) :53-56.

[2]郭敏, 刘立新, 余湄.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财经科学, 2004, (6) :8-11.

[3]李平, 程鹏.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7, (3) :74-76.

财经类人才培养 篇8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 是“以服务社会特定需要为价值取向, 在一定教育理论和有关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下, 形成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相应的教育教学保障设施、监控评价方式的实践操作体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和“怎样培养人”这样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 并规定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的方向, 同时也制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高职财经类专业涵盖了商贸、管理、金融、财会等各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要求和规律, 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应具有鲜明的财经特色。

一、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虽然各高职院校基于自身情况构建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但是作为同一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 也有其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征。徐挺在分析部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总结出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八大特征, 即基于职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基于“素能本位”的工作与学习过程相结合机制、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基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基于能力培养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基于数据采集平台的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基于“总分式”框架的多种模式探索。

区别于其它高职专业、尤其是工科类专业, 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岗位指向性特点。高职财经类专业面向现代服务业, 主要是生产和市场服务业。作为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 通过专业服务与各种类型的消费者打交道, 除了要求日常事务处理和基本管理能力外, 更要求具有服务行业所必须的良好情感与态度、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应变能力。

职业智能性特点。高职财经类专业培养的是以管理和专业服务为特征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其工作对象的多变性和工作要求的综合性,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的劳动, 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行为。

实践社会性特点。高职财经类专业不仅与其它高职专业一样具有实践性特点, 而且更具有实践社会性特点。这是由于“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是关于人际关系和基于这种关系而建立的各种社会机制架构的, 而基于人际关系而建立的社会机制是无法人为复制的。因此, 要培养能‘零距离’就业的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直接进入管理、服务一线工作岗位进行现场实习是必由之路”。基于财经类专业的社会性特征, 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除了校内实践教学, 更必须包括深入社会、深入企业的社会实践教学。

二、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

1. 人格本位的目标体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体系必须是以人为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坚持能力为重, 强化能力培养;坚持全面发展,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能力本位的目标体系

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确立能力本位的目标体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包括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是每一种职业自身特有的能力, 它只适用于这个职业的工作岗位;行业通用能力是以社会各大类行业为基础, 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可通用的基本能力, 财经大类的行业通用能力包括财经基本理论、经济法规的应用能力、会计信息的解读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 具有普适性的特点, 是承载其他能力的基础。职业核心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 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 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又可分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大类:方法能力是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 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3. 就业导向的目标体系

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 强化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 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产业发展和岗位迁移的基本能力。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 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 使之成为高职教育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制度性保障。

三、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1. 基于专业群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是基于专业群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所谓专业群, “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 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按专业群划分进行财经类专业的设置与布局, 并着力打造各专业核心竞争力, 不仅有利于各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也有利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财经类专业群的“平台”课程既包括对高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设置的课程, 也包括针对财经类专业群的共性发展和专业特征要求而设置的专业大类课程。前者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信息处理能力、学习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后者 (包括经济学基础、经济法基础、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基础等课程) 则为学生构筑一个财经基础理论较为扎实、行业通用能力要求明确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必要的准备。

财经类专业群的“模块”课程是根据不同的专业 (或专业方向) 而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 是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 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模块课程可以分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 模块课程应该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就是要在课程建设中以财经类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 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提炼出岗位工作对应的行动领域, 进而整合转化为学习领域, 并进行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根据高职财经类专业的特点, 采用理论内容实务化、实务内容实践化、综合实训整合化的专业课程开发原则, 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以案例、实务、问题、流程等为主选取和序化课程内容。

2. 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职财经类专业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教学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同时构建企业岗位认知、专项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训和企业项岗实习“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 专项技能训练涵盖在相关课程之中, 专业综合实训则通过专门的综合实训课程来完成。要实行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内与校外、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相结合, 把校园文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四、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1. 仿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实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条件。要改变财经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薄弱的状况, 根据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切实加强仿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由于财经类专业学生到实际业务部门实训和实习存在诸多限制,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校内实训基地要满足专项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实训的需要, 以仿真实训为主, 努力营造仿真环境, 模拟真实的业务流程, 开发基于企业业务过程的训练项目, 建立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与此同时, 提倡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 进而把实践教学提高到新的层次, 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财经类专业还要切实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满足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要以现代产业体系为依托, 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 建立校企合作共同体, 充分发挥企业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 基于“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实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关键, 加强基于“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师资队伍建设首要的是师德建设。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聘用制度, 促进职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针对现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历的实际状况, 要采取切实措施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 落实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到企业参加实践的制度, 努力改变专业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要深化学校人员聘用制改革, 全面推行教职员聘用制, 形成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用人机制。建立完善教师转岗、退出机制。探索建立以能力为基础、以绩效为核心、以贡献为目标的科学合理、分类量化的学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要采取实际步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如在专业教师中开展“5个1”活动, 即每个教师都要建设一门课程, 开发一个教学项目, 指导一个学生团体, 联系一家企业, 开展一项社会服务。要做到主讲课程要建成精品, 开发教学项目要推进教学资源建设, 指导学生团体要有实践成果, 联系企业要成为校企合作资源, 开展社会服务要取得实效。

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包括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当前应重点加强课程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在课程管理方面要重视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标准的制定, 重视体现职业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课程 (包括综合实训课程) 开发, 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要重视实践性教学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制定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 加强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制度建设, 鼓励教师勇于实践, 开拓创新。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要完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改革考核和评价方法, 努力实现评价成绩过程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 以期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摘要:文章在分析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的基础上, 就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关键词: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闵建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内涵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院学报, 2005 (6) :17-20

[3]徐挺裴亚萍:以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 2010 (18) :11-13

[4]邬移生:高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9 (19) :91-92

财经类人才培养 篇9

一、利用社会力量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目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虽然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方向越来越广, 但由于人数众多且普遍欠缺实际操作经验, 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逐年增大。同时, 财经类专业实习难一直是高校教学中普遍面临的问题, 例如电子商务岗位对技术要求较高, 学生在实习期间很难投入实质性工作中。面对以上问题, 我校加强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吸引政府与企业资金, 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完善。同时面向社会需求办学, 对企业、政府资金进行充分利用, 进一步扩大办学空间, 首先, 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逐步建立科研训练实习平台;其次, 与多家生产制造类企业、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等合作,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学习, 学生在企业中深入专业实践学习中, 为未来的财经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 与政府联合创建创新实践平台, 争取到政府的支持, 将产学研有机结合起来。

二、将聘任与培养相结合, 建立起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实践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的关键所在。只有建立起是教学队伍聘任和培养机制, 才能使实践育人的教学水平得到整体上的提高。

首先, 应选择一批青年教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生产实践培训, 深入了解实践工作, 例如财经类专业教师可以深入企业经济工作中, 不但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还能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其次, 支持教师承接企业项目, 因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 教师一般不能参与企业的经济活动, 但是对于财经类专业教师来说, 承接企业项目对于他们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关键的。

最后, 在企业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对这些专家的实践经验进行充分利用, 在实践教学中这是非常关键的, 对于实践师资结构的完善也十分关键,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监理, 一方面弥补了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 另一方面还能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最终促进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促进教学与科研、生产实践、社会实际职业的衔接

纵观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其中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 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痛心疾首的问题。然而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在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只有建立起与政府、社会相适应, 与生产、科研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才能保证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好的对接上社会实际职业,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变会得到大大加强。

(一) 设计实习技术路线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实验技术路线进行统筹设计, 针对专业内容、实训机制等技术路线展开综合设计, 例如本院会计专业每学年都会为本专业学生设置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的过程不仅是将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 同时这一过程还起到了专业学习与未来工作过渡的作用, 不仅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 将专业实验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结合财经类专业本身存在的特点, 学院设置了与生产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几种综合实验, 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训练可以在实训基地中完成, 促使生产、科研以及管理有效结合, 将培养人才、完成科研任务有机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毕业之后即将服务的社会环境相适应, 不断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进而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整体上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了政府、社会以及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利用、协同实践育人的局面, 很多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对社会力量进行充分调动, 进而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但是, 要想提升社会主动参与的意识, 与高校一同建立起互惠互利的长效机制, 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会走出一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道路。

摘要:紧抓实践育人工作, 对党的教育方针进行全面落实, 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学界和教育界针对实践育人问题展开了不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目前实践育人工作正朝着长效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 对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进行分析与探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协同体系,实践育人

参考文献

[1]侯玲玲, 张继河.产学研合作教育: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探析——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3, (12) :71-73.

[2]王毅.建立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保障制度的对策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34) :32-33.

[3]芮鸿岩.实践视阈中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点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9, (6) :73-77.

财经类人才培养 篇10

一西藏自治区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的情况

《西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今后我区10年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培养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急需紧缺人才。到2020年, 在农业科技……金融财会等经济重点领域培养急需紧缺人才11100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各类专业人才数量充足, 政治过硬, 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人才结构趋于合理。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发展目标:以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 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经营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2.5万人;到2020年,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5万人, 培养造就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家。”

可见, 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于高质量、高层次财经类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

二我区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区开设财经类专业的高校有三所——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开设专业主要有:会计、财政、金融、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农业经济管理、物流管理、经济学等, 每年为西藏自治区输送约1000名财经类专业人才。上述这些专业都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 尤其像金融、财会、企业管理等专业更是《西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的紧缺人才专业。

虽然这三所高校每年为我区输送了大量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生, 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我们在财经类人才的培养质量方面尤其是专业技能的训练、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难以满足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不能实现从学校到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理论功底较为扎实, 但动手能力偏弱, 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欠缺, 还需要用人单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岗前培训才能满足要求。

社会的评价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充分说明我们西藏高校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 进行相应的完善和变革, 那么, 我们的出路在哪?根据国内外经验, 我们认为应该走校企合作培养之路。

三国内外的探索和经验

纵观国际高职教育, 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几乎都离不开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 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实施的“技术准备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韩国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这些模式都是在考虑到本国的现状和实际基础上提出、实践、发展, 并取得了很好成效。

近年来, 我国高校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方面, 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如侯媛彬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文中综述了中央和地方共建的两所大学学校合作, 在承担校企联合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王力纲的《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邹玉的《地方院校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研究》等, 也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介绍。一些院校积极进行实践, 实行“企业配合”式, “校企联合培养”式, “校企实体合作”式等教育。按照我国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应用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总结, 形成了“订单”式、“2+1”式、“工学交替”式、“全方位教育”模式、“实训——科研——就业”式、“双定生”式、“工学结合”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的合作教育模式”等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外的探索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而我们则应该将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引入我区的高等职业教育, 并与我区特殊区情相结合, 并进行努力探索与研究, 从而开创适合西藏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合西藏实际建立校企合作培养财经类人才的新模式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 校企合作是培养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大势所趋。国内外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可供参考, 但我区也有自己特殊的区情, 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市场经济培育尚不成熟, 产业结构比较特殊, 市场主体 (企业) 较少且规模普遍偏小,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兄弟省市相比都大为落后, 学生基础较差、就业观念陈旧等, 所以在实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过程中, 必然要结合西藏实际, 做出相应的修正。

1. 常规的校企合作

参考国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 我们应该选择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的途径就是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考虑到财经类专业特色, 可以选择各类企事业单位、财政局、税务局、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进行合作。具体操作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 学校 (或相关院系) 出面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 确定合作对象;其次, 双方深入洽谈, 签订正式协议, 明确各方权利义务等;最后则是实践基地的挂牌运行。虽然步骤简单,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 争取政府的支持, 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进行校企合作, 作为合作方的企业需要投入场地、职位、指导老师等资源, 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消耗。从长远看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获得高素质人才, 建立稳定的人才储备, 但短期内直接的经济利益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而企业是逐利的, 我区企业大多规模较小, 经济实力不强, 所以很多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缺乏积极性, 这就需要政府予以一定的支持。如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扶持进行校企合作的学校和企业, 以经济利益激励企业积极接受校企合作。同时, 政府相关部门可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服务机构,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恳谈会等形式, 为校企合作双方提供合作平台, 吸引校企双方进场洽谈。

第二, 学校内部进行配套制度改革。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高校财经类专业教师应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但目前我区高校财经类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 为此, 学校应做到“走出去”和“引进来”。“走出去”就是将有培养前景的青年教师送到企事业单位实践, 积累实务经验并鼓励他们报考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引进来”就是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外聘教师。通过上述举措铸造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为培养高素质的财经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优化课程设置, 适应校企合作。据财经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结合我区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的现状, 以各专业职业需求为出发点, 以就业为导向, 合理构建教学课程体系。另外, 课程改革要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结合起来, 根据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与安排, 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三是把职业资格考核鉴定融入到教学体系。目前很多财经类岗位都实行了严格的从业资格制度, 如会计从业资格、报关员、保险从业资格、银行从业资格等。因此, 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求职显得更有意义, 它已成为学生求职的“敲门砖”。学生在毕业时, 既获得学历证书, 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将有助于学生在毕业时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 根据考证需要, 调整课程内容及教学大纲, 把职业资格鉴定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 既有助于职业资格鉴定, 也保证了教学计划的完成。

四是自编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近年来出版的精品教材不少, 但适合西藏特殊区情的教材却很少。我区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农牧区的大学生高考分数一般在300分以内, 基础普遍较差, 汉语文水平偏低。因此, 要按照“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原则, 紧紧围绕提高实践业务能力这条主线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从内容选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实验和实训配套资料等方面突出西藏特色和西藏籍学生的基础, 加强对基础应用能力培养, 努力摆脱之前偏重理论模式的束缚。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特点, 利用合作企业资料, 结合行业特色自编一批通俗易懂、内容新颖实用、案例丰富的藏汉双语教材, 满足专业课程的实训需要。

五是大力建设实训室, 灵活开展实训教学。校外实践受时间、场地限制, 一般安排高年级或毕业班学生参加, 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以贯之的, 所以学校应根据财经类专业特色, 在校内建设会计模拟室、税务模拟室、证券模拟室等实训室, 在学生去校外实践基地之前, 就进行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 这样学生进企业实训就可以事半功倍、更有成效, 也节约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受到企业的欢迎。

2. 自办实体式校企合作

考虑到我区大中型企业较少, 企业形态大部分为中小企业, 规模小, 实力弱, 而且行业协会发展尚不成熟, 依赖企业资源进行校企合作模式推广具有一定难度, 因此, 在我区高校还可以考虑自办实体式校企合作。即学校依赖自身资源和政府财政支持兴办实体, 按市场化运作, 对外承接业务, 自负盈亏, 将教师和学生置身于真正的市场竞争中, 能够深入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并以此经济实体为平台, 开展与其他企业的合作, 延伸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学校的智力资源最为丰富, 也具有竞争优势, 所以自办实体应是智力服务型经济实体, 如设立财务咨询公司、代理记账公司、培训机构等, 向企业提供企业管理、财务、税务、法务、证券等方面的咨询及培训业务, 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 同时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 吸纳学生参与各项工作, 由老师手把手给予指导, 从而成为校企合作的一种模式创新和校外实践基地的有力补充。

五在西藏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积极意义

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财经类专业高技能、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的有机结合, 减少错位就业现象;可以有效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和磨合期, 提高企业效益;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高素质人才, 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和长期的人才需要。

除了上述优点之外, 在西藏探讨校企合作还有其特殊意义。基于维护社会稳定及各方面因素考量, 西藏公务员 (涵盖事业单位) 招录比率一直较高。根据西藏自治区人社厅统计资料, 自2006年西藏开始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进行双向选择以来, 西藏每年招录公务员人数占当年应届毕业生比例在40%左右。2011年, 自治区政府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提出“力争使西藏籍大学生实现全部就业”的目标, 当年公务员招录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1.3万人, 和应届毕业生人数基本相当, 之后的2012年则延续了积极的就业政策。我们应当看到近两年实施的积极就业政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 确保西藏籍大学生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 西藏财政属于典型的“吃财政饭”, 财政供养系数多年来一直居于全国首位, 2008年达15.78 (财政供养系数计算公式:地区总人口÷地区财政供养人口) , 而同期全国均值为28。西藏的财政自给率极低, 近年一直在10%以下, 2011年仅为7% (同期最高的北京为93%) 。这两组数据很直观地告诉我们, 现行的公务员招录政策对地方财政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同时也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因为大学生都选择报考公务员, 都能考上公务员, 导致企业很难招到大学生, 出现一定程度的人才匮乏, 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在西藏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助于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有助于企业招聘到合适的人才, 有助于政府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逐步调整, 有助于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有助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摘要: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财经类人才, 但现阶段, 西藏自治区财经类人才的培养质量欠缺, 探索适合西藏的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研究了西藏财经类人才的需求情况, 探讨了西藏财经类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在研究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实践基础上, 尝试着提出了适合西藏的财经类专业人才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西藏,高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xizang.gov.cn/getCommonContent.do?contentId=376477

[2]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2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xizang.gov.cn/getCommon Content.do?contentId=386379

[3]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http://www.xizang.gov.cn/getCommonContent.do?contentId=374384

[4]西藏自治区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5]蒋丽珠.独具特色的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6 (5)

[6]夏成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 2005 (1)

[7]房灵敏、尼玛拉姆、李智元等.西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及对策[J].经济师, 2010 (5)

[8]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职教论坛, 2010 (16)

[9]吕希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2)

财经类人才培养 篇11

摘要:财经类院校作为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中坚力量,专业课师资力量雄厚,具有广泛的行业背景,具备培养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有利条件。本文通过对“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在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的运用后,对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进行了全面评估,探究该类人才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全程化,就业指导;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评估;建议

一、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评估

1.财经类院校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分析

近几年的就业市场上财经类院校毕业的人才倍受用人单位青睐。但是随着全球化热潮的不断升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早已突破经济型知识的范围,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财经类人才的急剧需求为财经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提供了多样性的展示空间和凸显特色的现实可能。作为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中坚力量,财经类院校拥有诸多先天的优势:(1)专业课师资力量相对雄厚;(2)具有广泛的行业背景;(3)财经类教育资源使用的规模效益较为明显。财经类院校的外语专业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可以依托学校自身的学科性质、师资条件和设施基础,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并且可以根据学校本身的特点,灵活设置外语专业的专业方向,通过外语与其他专业互相渗透的途径,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度,立足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竞争力分析

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单一型外语专业人才受专业瓶颈限制,就业渠道相对狭窄,而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拥有宽厚的知识及良好的适应能力更受用人单位青睐。通过对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近三年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单一外语专业人才,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在就业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同时,根据本课题组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以及对用人单位人事部门的访谈反馈显示,宽厚的基础知识、知识的交融性和能力综合性成为最受用人单位关注的三个优势,其中宽厚的基础知识占18.43%,知识的交融性占31.13%,能力的综合性占43.21%。

3.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存在的缺陷分析

首先是实践能力不强。所谓“熟能生巧”,拥有越多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的人越能坦然应对各种境况,但是目前外语专业的教学还未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是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创新能力较差的学生中,一部分表现为“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欲望”,即多数学生虽然表现出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但对于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缺乏强烈的创新精神;另一部分表现为“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即学生缺乏深层次思考、另辟蹊径的自我总结和学习能力。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常常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和突破,还有一部分表现为“缺乏创新的毅力”,即虽然都能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

二、提高财经类院校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针对新时期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应该改变与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有悖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确保我们培养的人才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同时,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把培养创新精神纳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动机。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动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来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2.完善课程体系设置,促进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当前教学改革中,课程建设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的环节。目前,优化培养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就是要实现单科向多科的转变。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复合型外语专业中的主干课程和相关课程,然后通过设置必修课来保证主干课程的学时学分,通过设置选修课来拓宽复合型人才的知识面。财经类院校拥有许多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将这些专业与外语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特色。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和管理,注重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财经类人才培养 篇12

关键词:供给侧,高职,财经专业,人才培养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问题,企业生产率下降,企业利润降低,产能过剩,供需关系不平衡等等,“供需错位”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我国在新经济常态下,开始由“供需侧”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这一重大改革背景下,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是重大的。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如何适应这种变革、影响和挑战,成为高职财经类院校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一)高职财经类生源危机问题

高职财经专业作为向社会培养输送财经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其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高职财经专业人才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育,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学历成为衡量毕业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大多数学生宁可选择普通三本而不会选择高职教育,造成高职教育生源不断出现危机。面对这种情况,很多高职院校的财经专业为了招到足够的生源,而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甚至不断降低录取分数线,出现免试登记入学的情况,造成了高职财经专业学生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现状。同时,招生工作中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占用了科研经费,造成科研工作质量的下降,导致教育资源失衡。这也表明需求侧下的招生工作不再适应当下高职财经专业发展的需求,而供给侧能够透过生源危机看到本质,通过长期、持续的改革,直接解决生源问题。

(二)高职教育面临毕业生数量相对过剩问题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关注的焦点,高职教育毕业生在毕业生总数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财经专业人数更是成逐渐上升趋势,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难题。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电商等新兴领域的发展,虽为我国提供了多达千万的就业岗位,但是当前就业难问题依然严峻,高职院校陷入了毕业生相对过剩的尴尬境地,而在人数过剩的同时,专业性和地域性的结构失调,也成为高职院校在需求侧改革大环境下出现的艰难问题。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高职财经专业人数的增长和人才的相对过剩,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不断下降,这也成为就业难现象出现的重要因素。在供给侧改革下,认清人才过剩问题的本质,从供给侧方向进行结构调整,才能更好地帮助高职财经专业教学尽快从困境中解脱。

(三)高职教育财经专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高职教育虽然作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财经专业也是向社会提供财经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占有相对重要的地位,然而,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获得的财政投入和其他硬件设施投入比较少,造成教育水平提升比较缓慢,财经专业教育条件也难以维持。需求侧思维下,依靠政府提供的财力支撑,忽略了软件资源的布局,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造成资源浪费,而在供给侧改革下,通过从根本上结构资源配置问题,调整内部结构,从而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一)适应产业升级和社会需求,优化财经专业课程结构

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导致师资力量和设备等资源严重不足。财经专业人数的不断增多,却缺乏配套的教育硬件设施,人才培养成效低,不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在供给侧改革发展情况下,优化高职财经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水平,培养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更好的迎合社会发展需求,这也是当下高职财经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首先,提高财经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应用型的财经专业人才。其次,提高实践课程质量,不能简单的将实践课程设置为去某个企业参观学习,只看到表象的东西而不能了解到财经工作的本质,高职院校应该拉长学生实习的时间,选择优秀的合作企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本专业岗位上进行实践学习,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提前适应社会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从提高学生自身专业水平的供给侧方面,提高高职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提高产业服务能力。最后,优化课程配套内容,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对财经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了新的方向,传统的财经专业课程不足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提高电商等新兴产业专业教学内容能够提高高职教育财经专业对产业发展的适应能力,满足供给侧改革对人才发展的需要。

(二)将财经专业作为优势专业和主体专业进行建设

高职院校将财经专业设置为主体和优势专业,能够提高社会对财经专业的重视,提高财经专业的地位,缓解招生的压力,而通过提高专业准入门槛,有利于提高生源的质量,通过获得政府的更多投资,优化资源配置,突出主体专业的优势。供给侧改革下培养高职财经专业人才还需要在培养模式、师资力量、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管理,打造特色专业,突出教学优势,为帮助促进教育工作改革和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做出重要贡献。

(三)打通专业壁垒,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财经专业所含的内容动态变化,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财经专业为基础的多功能复合型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人才类别。供给侧结构下,高职财经专业与普通高校的财经专业相比处于劣势,因此,培养复合型财经人才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首先,打通专业壁垒,高职财经专业分门别类,所涉及的专业非常多,打通各个专业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在主攻自身专业的同时,能够深入接触到其他财经专业知识,打造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培养更多一专多能的财经专业教师,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定期培训,严格评估,实施奖惩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支持教师参与多专业实务部门和企业急需的应用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打造一专多能应用型教师队伍,督促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

(四)实现财经专业供给端与需求端的良性互动

高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需要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下进行,把专业建设和结构优化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基础和改革重点,达到需求端和供给侧的良性互动,促进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的良性发展。首先,高职教育财经专业自身需要通过不断的课程改革和优化,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财经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解决招生难问题。其次,从人才需求端来看,社会、企业应该为高职财经人才听歌更多的就业实习机会,企业要积极与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教学和实践平台,与学校合作,提供优质财经人才开设讲座,或者担任主讲教师,为人才培养提供教师资源,达到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专业人才。

四、总结

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关键时期提出的,致力于改善当下疲软的经济发展态势,优化产业结构,并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高职财经专业人才培养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也应该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改革,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财经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生源和投入不足的重要问题,也是需求端拉动经济增长环境下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供给侧与需求端联动发展,优化高职专业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等,培养一专多能的财经类专业人才,才能更好的为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更好的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花鸥,曾庆琪.供给侧结构改革下高职教育发展研究——基于产业和结构角度[J].职教论坛.2016(18).

[2]朱长玲,刘玉松.高职教育财经类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价值工程.2010(18).

上一篇: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下一篇: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