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研究

2024-10-26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研究(精选12篇)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研究 篇1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的带动下,农产品国家贸易之路日渐顺畅。然而,随着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的激烈化发展,我国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增长乏力,农产品贸易逆差逐渐拉大,农产品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不相符,进而经常遇到贸易壁垒[1]。“一带一路”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策略有助于扩大农产品的出口规模,消除双边贸易壁垒,发展国际间农产品的合作,实现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未来化发展趋势,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市场的改革提供了建设性的建议。

一、当前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实况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农业大国,时至今日,虽然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水平日渐提升,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据的比重也日渐升高,但是农产品国际贸易中依然存在优势农产品特色不足、农产品发展规模受限等诸多问题,具体如下所示:

(一)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遇到阻碍

从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进口农产品数量速度快,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数量速度缓慢。一直以来,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都是秉承着低价格、低成本的出口策略,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本身而言比较低,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策略改善,在农业扶持力度上,相对于工业发展而言,力度稍逊一筹[2]。不可否认的是国家在扶持工业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工业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致使农产品赖以生存的土地、河流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此种局势下,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拉大,劳动力、土地以及农产品的投入资本逐渐上涨,农产品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不断受到剥削,水产品出口一直处于曲线浮动状态,水果的出口量已经出现下滑现象,这说明我国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增长乏力。

(二)农产品市场结构失衡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初期,我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于中国香港、日本以及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在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交流中,与巴西、墨西哥、土耳其、以色列等国家都已经建立良好的双边贸易关系。但是,在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往来中,埃及、南非等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增长速度已经超过我们国家,所以说,我国在农产品国际贸易关系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虽然我国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已经进行了诸多挑战,比如我国农产品贸易逐渐多元化,并且与东盟、新西兰等国家建立了农产品贸易协定[3]。然而,随着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地区的出口比重,逐渐呈现下降状态,但是从农产品国际贸易出口比重总趋势来看,出口市场仍存有集中度过高的现象,这无疑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农产品进口方面,进口市场的集中度仍呈现上升趋势,进口市场的集中度过高会严重增加我国农产品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二、“一带一路”战略引导下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一带一路”的内涵及作用

“一带一路”下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从宏观方面可以认为是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合作发展”,“一带一路”主张依靠我国与其他周边国家或者是与我国农产品贸易国外的国家既存在双多边机制,借助共同的农产品合作平台,来发展各自的农产品行业,进而推动双方农产品合作进展。同时,“一带一路”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还需要主动出击,即: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市场负责人员主动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其目标是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以及文化包容和责任共同体[4]。“一带一路”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主旨是在现有农产品国际贸易基础上,打造一个完善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合作平台,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循序自由流动,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市场的深度融合,推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沿线的经济协调,借助各国的共同努力,共同打造一个开放、包容以及均衡的农产品经济合作架构。

(二)“一带一路”对农产品国际贸易未来发展趋势指引

由于我国部分农产品生产已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比如,我国茶叶的生产量已经超出总出口和总内销量之和,这样会造成茶叶产品的堆积。农产品生产供过于求,不仅直接影响农户的利益,还影响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长久化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模式下,消除了各国农产品贸易壁垒,尤其是各种隐蔽性质的非关税壁垒,使得各国农产品出口更加畅通无阻。再者,贸易壁垒的消失,进一步实现了农产品国际贸易市场的公平化发展。

“一带一路”引导下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以我国新疆地区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为例,新疆地区本身具有水、土、光等优越的自然条件,这为新疆瓜果蔬菜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先天基础,进而使得新疆成为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生产地。新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新疆农产品种类异常丰富,因而受到了农产品国际贸易市场的热烈欢迎,也为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交流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5]。此外,新疆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地居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是来自于农产品贸易出口,而且该地区居民有着丰富的农产品种植经验,因此新疆农产品的质量非常优良,为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当前新疆农产品贸易市场有“一带一路”策略的引导,改善了传统农产品国际贸易出口全靠摸索的弊端,加快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出口步伐,使新疆农产品国际贸易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

(三)“一带一路”下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一体化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当前社会,无论是金融贸易还是农产品国际贸易,都需要网络信息技术的扶持,才能第一时间掌握国际市场农产品销售信息,把握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动态,避免出现农产品滞销现象[6]。此外,在各国农产品贸易交通中,因有网络平台的帮助,可进一步实现农产品贸易交通的信息沟通,明确各国对各类农产品产品的需求,便于我国农产品生产种植人员进行各类农产品的种植数量调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建立专属于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委员会”,并委任各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负责人员分别担任委员会部门人员,推动各部门之间的横向合作,统一化协调贸易通关的便利化措施。此外,各部门之间也需互相监督彼此各项举措,深化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各项策略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互信合作。

(四)“一带一路”带领下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跨境电子商务合作

“一带一路”农产品国际贸易未来发展模型已经建立完毕,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立又打破了农产品贸易信息交通闭塞的缺口,这为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然而,现实中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交易成本过高,资金周转缓慢,市场供需之间不对称。鉴于此,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合作,才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这也是农产品国际贸易未来发展的整体趋势。

首先,跨境电子商务合作能准确掌握市场对农产品的供需要求,并以最快速度进行农产品国际贸易交易,便于资金的及时回流。再者,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面向不同国家和地区,跨境电子商务的出现完全解决了各个国家的沟通交流障碍。由此可见,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跨境电子商务合作已然是大势所趋[7]。

三、结语

根据我国农产品贸易中心人员对农产品出口各项数据信息的研究得知,我国近些年农产品出口额呈持续增长,贸易逆差逐渐拉大,这会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在贸易市场的地位。“一带一路”下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能及时把控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动态变化,及时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便于农产品生产商对农产品生产出口的数量操控。

摘要: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而农产品种类异常丰富,且我国农产品种植区域遍布各个省市区,这对各个省市区农产品国际贸易往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至今仍没有形成一个可持续化发展的贸易系统,使得农产品国际贸易未来发展仍处于一个摸索状态。毫无疑问,这样就造成了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步伐的滞缓。“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给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可靠的发展路径,也给农产品国际贸易未来发展趋势创造了无限可能。基于此,就基于“一带一路”农产品国际贸易未来发展趋势为研究论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一带一路”,农产品,国际贸易,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陈红.“一带一路”战略下宁夏枸杞品牌策略博弈分析[J].现代商业,2015,(34):70-71.

[2]杜秀红.“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印货物贸易结构分析:2002—2014年[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6):106-112.

[3]王野,李慧,孙东升,等.2014年新疆农产品国际贸易地位分析及展望[J].农业展望,2015,(9):63-68.

[4]王燕青,武拉平.“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亚洲国家农产品贸易与流通[J].农业展望,2015,(7):53-57.

[5]谭晶荣,王丝丝,陈生杰,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主要农产品贸易潜力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1):90-96.

[6]谢宪华,朱其太.陆桥沿线检验检疫机构共谋提速“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大通道[J].大陆桥视野,2015,(19):68-69.

[7]黄毅.“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农产品贸易研究[J].当代经济,2016,(1):92-93.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研究 篇2

四大因素支撑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们把对外贸易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最初推动力。世界自由化政策的效果,世界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以及9%左右的实际增长率为外贸发展创造了良好内部环境,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加快了贸易和投资政策的改革。我国在劳动力资源、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潜力上又具有比较优势。外资对我国增加出口,改善国际贸易地位起了积极作用。

利用世界产业转移的契机我国外贸从初级产品出口转换为轻工纺织品的出口,再到机电制品的出口,目前利用世界高科技产业转移的机遇正向高科技制品为支撑点转变。改革开放以前一般贸易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后加工贸易异军突起,超过一般贸易的增长,目前已经占到出口总额的55%,进口总额的39%,尤其是进料加工贸易发展尤为迅速。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产业升级, 人们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遍及各个传统服务部门和新兴服务行业, 从商务、旅游、运输、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 到信息、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经纪、通讯和各种专业服务, 都成为各国谈判和扩大市场准入的对象。由于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分工的深化, 各国政府逐步开放服务市场, 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 服务贸易将越来越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国际货物贸易以高新技术为载体, 高新技术产业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正在朝着更高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增长, 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货物贸易正在萎缩, 高知识密集型产业贸易的上升诱发当代知识贸易。知识不再仅仅是生产要素, 而是一种重要的企业战略资源, 在价值创造活动中正逐渐显示其核心地位, 日益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必要的核心优势资源。

世界产业结构信息化进一步刺激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在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中,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 产生了大量新的服务贸易门类, 刺激了整个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将使世界服务结构进一步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与信息高速公路等高新技术有关的服务业和以高新

1技术为手段的服务贸易将会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造,而知识的生产与创造又

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因此,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

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这也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发展国际贸易的关键。

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创新首先,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

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进一步解决我国科

技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其次,要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我国

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占其增加值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与发达国

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这是我国面向知识经济发展的重

要制约,它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第三,要改善科技投入渠道单一,科技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状

况。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国家科技风险

基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促进技术产业的发展。第四,要树立技术创新意识,发掘、培养、保护高技术人才,加强产

学研结合,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转为企业,培养产

业技术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第五,要建立明晰的科

技产权及其转让制度,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切实维护科学技

术发明、发现、创新者的利益。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网络贸易日益

成为拓展海外的贸易的重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网络贸易具有传统

贸易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网络贸易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

其次,生产厂商也从中受益,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开辟新市场,增加

了贸易机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此外,生产厂商通过网络贸易可

以简化交易程序,降低贸易单证处理成本,节约了生产费用,更重

要的是企业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的任何地点随时销售商品,获得了无

限的商机,这种长期的利益是难以想象的。第三,消费者也可以获

得好处,网上虚拟的世界市场,价值规律发挥更充分,激烈的竞争

使产品质优价廉,一些特殊商品成本下降的好处可完全转移到消费

者的身上,消费福利得以提高。然而,我国目前高级计算机、网络

技术人员缺乏,网络基础设施滞后,企业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

贸易在未来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没有形成网络贸易的国

内环境和市场,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反差。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共同的利益,在国

际贸易关系的协调中应紧密联合起来,协调彼此的立场和观点,维

护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优势和经济利益;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亚太国

家,亚太地区是我国进行贸易、投资、金融活动的重要地区,搞好

周边国家关系,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协调,是发挥我国政治经

济大国作用的重要表现,也能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东南亚金融危

机发生以后,我国政府保持人民币不贬值,对东南亚国家进行经援

助贷款,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尊重。此外,要创造条件尽可能早地加

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应有的经济

利益,特别是在世界贸易组织更加关注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业、高科技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知识经济领域的问题时就更为重要。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研究 篇3

关键词:安徽地方企业;企业管理;国际化发展趋势;语言服务;外宣翻译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8-0009-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8.005

1 语言服务业介绍

语言服务行业是一个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语言相关咨询业务等内容的新兴行业,其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行业,成为全球化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语言服务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萌芽,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初步形成。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和服务外包行业了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语言服务市场的繁荣,中国语言服务行业迎来了快速发

展期。

2 安徽地方企业的现状

2.1 公司介绍翻译不标准

公司介绍是企业对外宣传以树立企业形象。而安徽省83%的企业英文简介是从中文直接翻译过去的,往往不能给外方以可参考的信息。部分企业在简介中介绍领导人对该公司的题词,而外籍客户认为消费者的反映才是最好的评判标准,即强调大众的观点。

2.2 公司多语言外贸网站建设不足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个企业产品想走向世界,必须建设多语言网站。据统计,80%以上的用户更愿购买母语推荐的产品和服务,99%的外国买家以自己的母语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采用多语言母语化营销,让海外目标市场的客户用母语直接浏览公司的产品信息,是有效的差异化市场策略之一。就目前来看,安徽省内80%的企业外贸网站建设力度不足、专业性水平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品海外推广的有

效性。

2.3 公司人员不能正确使用规范用语

出口企业中的工作人员不可避免地需要与外国客户接触,而不同国家存在的文化差异可能会出现语言服务不到位的现象。如2009年1月7日某外国客户到安徽省内某物流营业处办理发货业务,要用营业处胶带捆扎携带物品时,因工作人员与客户沟通不当发生争执,并伴有不礼貌用语现象的发生,给客户造成强烈的不满,致使客户投诉至集团公司客服中心,最终导致客户未在本公司办理此业务,而是去别家物流公司办理货物的

托运。

2.4 出口产品宣传翻译不标准

铭牌、警示语、说明书、图示符号等一些说明和标志是产品安全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对实际出口的产品检验检测中,此类不规范、不全面甚至错误的现象屡见不鲜,国外通报的案件也屡有出现,严重影响了出口产品的整体质量和形象。如“中华药都”亳州市某出口企业,将“妇颜宝”译为“Complexion-nourishing Pills for Ladies”。而实际上,“妇颜宝”作为一种保健药品,是用来治疗妇女内分泌紊乱等症状,将其译为“Gyne-cure(治疗妇科疾病的良药)”更为

准确。

3 调查结果及对策

3.1 提升安徽企业的公司介绍翻译

从文体上看,企业简介是说明书的一种,属于外贸应用文文体;从语篇类型上看,它属于“信息、鼓动类”语篇,起着宣传介绍的功能。安徽的本土企业在英文介绍上应将重点放在客户的反馈意见上,以客户反馈意见时的心态对语言进行翻译应用:(1)选词富有鼓动性。原文: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译文:Boasting tremendous technological strength;(2)可使用一定的程式化用语。如企业的性质“合资企业”可译成“joint venture”;(3)经常使用标语口号式的文字。可借助公司介绍中的一些常见结构表达:质量第一,信誉第一,服务至上,平等互利。译文:Quality Primacy,High Reputation,Service Supremacy,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3.2 促进安徽企业的多语言网站建设

企业网站外文版的建设作为对外沟通的基础步骤,充当了安徽品牌进军海外的排头兵。因此安徽地方企业必须加大对网站建设中翻译及网站设计的投资,建立网站本地化工程,包括网站结构本地化、网站内容本地化,另外还要不断进行网站的优化。

3.3 加强安徽企业员工服务语言的培训

安徽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客服人员与顾客交流的重要性。首先,要注意称谓的得体性,以Miss、Mr以及Mrs作为主要的礼貌称呼用法。客服人员要利用自己的知识,运用本土化的翻译方法将顾客想要了解的信息不背离原意地传达给顾客。在这方面,就要求企业雇用外国本土的语言工作者来加强企业员工语言,翻译技能的培训,让其真正能做到答有

原意。

3.4 加大安徽企业生产产品的宣传推广

产品名称是产品形象的核心部分。以安徽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为例,其出口车型包括风云、旗云、东方之子和QQ。其中QQ直接翻译为cherry,旗云翻译为COWIN,甚至东方之子直接为中文翻译,远远逊色于AUDI“奥迪”、BENZ“奔驰”以及BMW“宝马”等外国汽车品牌的中文翻译。奇瑞公司出口产品在对外推广中应充分考虑到产品名称的翻译,应充分考虑以下翻译原则:(1)保留原品牌名称的发音特点;(2)结合汽车产品特征,反映产品信息;(3)以褒义和中性的词语构成易记、独特,能使消费者产生深刻印象和美好联想的品牌

名称。

4 结语

安徽地处中国中部地区,其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丰富,安徽本土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引领安徽“走出去”的排头兵,努力为安徽的经济崛起做出应有的贡献。英国友人Felix Green的话称“外国人不是中国人”,外国人在语言、文化、思想意识、民族心理、历史背景、生活习惯等不同于中国人,因此安徽本土企业在走向国际化过程中的外宣翻译应该贴近安徽发展的实际和国外发展的需求,善于运用现代化手段和国际通用规则,不断增强对外宣传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利用语言技能服务于安徽境内企业的劳动收入和就业。

参考文献

[1] 郭曉勇.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

[R].2010.

[2]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袁军.语言服务:中国翻译行业的全新定位[J].中国翻译,2012,(5).

[4] 张宇,张馨月.“译”音绕梁——初论商标名称的翻译标准[J].商场现代化,2008,(4)

[5] 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R].

[6] 赵云龙.基于冲突-适应-合作的中国企业国际化跨文化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2.

[7] 华彦鹏.基于企业文化的跨国企业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8] 2013~2017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

[9] 刘芹,胡银萍,张俊锋.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口语形成性评估体系构建与验证[J].外语教学,2011,(1).

[10] 陈国华.英语能力标准的制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研究 篇4

国际直接投资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是指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单独或共同出资, 在其他国家的境内创立新企业, 或增加资本扩展原有企业, 或收购现有企业, 并且拥有有效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其分类如下:

(一) 从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向是否一致看, 可分为三种类型:

1. 横向型投资:同样或相似的产品, 一般运用于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

2. 垂直型投资:同一行业的不同程度的产品, 多见汽车、电子行业;不同的行业有关联的产品, 多见资源开采, 加工行业。

3. 混合型投资:生产完全不同产品, 目前只有少数巨型跨国公司采取这种方式。

(二) 从投资者是否新投资创办企业的角度, 可分为:

1. 创办新企业:又称绿地投资, 分两种方式, 独资、合资。

2. 控制外国企业股权两种形式, 外国投资者通过一定程序, 渠道, 购买东道国企业的股票达到一定比例, 从而通过控制的权利。

(三) 从投资者对外投资的参与方式的不同, 可分为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独资企业三种形式。

二、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

国际直接投资与其他投资相比, 具有实体性、控制性、渗透性和跨国性的重要特点。具体表现在:

1.国际直接投资是长期资本流动的一种主要形式, 它不同于短期资本流动, 它要求投资主体必须在国外拥有企业实体, 直接从事各类经营活动。

2.国际直接投资表现为资本的国际转移和拥有经营权的资本国际流动两种形态, 既有货币投资形式又有实物投资形式。

3.国际直接投资是取得对企业经营的控制权, 不同于间接投资, 是通过参与、控制企业经营权获得利益。当代的国际直接投资有以下几个特点:规模日益扩大、由单向流动变为对向流动、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日趋活跃、区域内相互投资日趋扩大、国际直接投资部门结构的重大变化、跨国并购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形式等等。

三、国际直接投资的现状

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脆弱, 发达国家债务危机制约了增长, 再加上欧元前景不明、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这些都影响到了2012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动。具体表现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出现的最大特点就是, 发达国家和地区不仅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出的主角, 也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主角。自外国直接投资产生伊始, 发达国家和地区就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角。上世纪80年代, 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美国, 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约占当时世界全部对外投资额的50%。而欧盟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很小, 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更是微不足道。但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这一局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 日本的企业和公司加强了国际直接投资, 积极向海外拓展。欧盟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相当快的发展, 欧盟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已经赶上了美国。预计, 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的日本也很快会赶上美国。但是现在的很多发达国家经济低迷, 发展前景堪忧, 这些都影响到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

四、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一) 全球的国际直接投资在复苏中缓慢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对这种复苏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此外, 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中短期前景持谨慎态度原因:贸易保护主义、工业化国家增长减速、一些主要国家的金融不稳定、全球恐怖活动、石油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

(二) 中国最具吸引力

在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区域选择方面, 87%的跨国公司和85%的专家认为中国是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国, 至少高出排名第二的美国30个百分点, 其他排名依次为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前五位国家中有四位是按照专家和跨国公司的反应综合做出的评价, 印度尽管比中国低近30个百分点的回应率, 但仍然排名靠前。

(三) 现在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流向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和服务行业

二战后, 随着发展中国家石油、矿产资源的国有化和民族经济的发展, 外国垄断资本对采掘业投资的比重逐渐下降, 对制造业部门投资的比重明显上升。而在占国际投资绝大部分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中, 虽然投向制造业的比重仍然较大, 比如1988年底, 美国对西欧的直接投资44.6%集中在制造业, 西欧对美国的直接投资42.8%也集中在制造业。但随着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 外国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从传统的制造业逐步转向高新技术产业, 如计算机、新能源、精密机械和生物工程等。除此之外, 还继续投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另外, 第三产业中的一些行业, 如金融、保险、不动产等也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热点。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在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部门结构中之所以占有较大比重, 是与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密切关联的。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 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一般在60%以上。对国外第三产业投资的增加, 既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结果和表现, 又将推动东道国乃至整个世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当今世界各国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吸引国际直接投资, 其中多数国家都在采用新的不同的措施来吸引外资。这表明, 全球和地区范围内对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竞争在加剧, 而且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剧。

摘要:近年来, 国际直接投资一直活跃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处于低迷状态。因此, 它的发展趋势成为了人们关心的一个焦点。本文从介绍国际直接投资的现状特点, 来研究其将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韩冰.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和我国利用外资现状[J].对外经贸实务, 2002 (2)

国际烟草包装发展五大趋势 篇5

烟草包装不同于其它产品的包装,是目前要求精度最高的包装产品之一。目前,国际烟草包装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注重环保

在当今国际烟草包装的流行趋势中,“环保”需求尤为重要。使用环保的包装产品是烟草企业走向世界市场的“绿色通行证”,“绿色包装”产品的生产和应用将是今后几年烟草行业及烟草包装行业发展的重点。

多种印刷方式相结合烟包印刷所需的技术和工艺仅次于钞票和有价证券的印刷。目前在国外烟草包装企业使用较多的设备及方式有单张纸凹版印刷、窄幅轮转印刷及将各种不同的印刷方式相结合三种。而发展单张纸凹印机和单张纸胶印机相结合的生产,印刷效果往往令人惊喜。

材料与不同档次的香烟相匹配

由于纸张的选择关系到烟包外观的挺括度,直接影响着卷烟品牌的确立,用不同的纸张包装不同档次的香烟目前已成为烟草企业的共识。今后采用单一的白卡纸进行烟包硬盒的生产将成为一种趋势。

外观和设计新颖、实用、个性化

革新型和个性化的包装设计将有更广阔的市场。例如增加反面印刷,即在香烟条盒内部印上商标或说明性文字;在烟盒开口处采用曲线型设计;封口处带按扣的包装等。

软盒包装逐渐向硬盒包装发展

危机四起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篇6

2008年9月开始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历时一年,它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就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一样,令人永远不会忘记。2008年,以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比2002至2007年5%的年均增长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09年更出现0.6%的负增长。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经合发组织成员国倍受打击,GDP增长率从2008年已经处于接近完全停滞状态的0.5%骤降为2009年3.6%的负增长。多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也从2008年6.1%的平均增长率下滑到2.5%,只有中国和印度鹤立鸡群,分别保持了8.7%和5.7%的较高增长1。

金融危机导致的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和发展中国家的缓慢增长抑制了投资,推动了全球失业率的攀升,出现了世界贸易的持续滑坡。2009年全球FDI的流入比2008年下降了39%,从17,000亿美元下滑至 100,000亿美元2。2009年全球失业率为6.6%,达历史最高水平,发达国家、中东欧与独联体、中东、北非国家失业率最高,分别达8.4%,10.3%,9.4%和10.5%3,直至2010年8月,欧元区和美国失业率仍分别高达10%4和9.5%5,成为稳定恢复经济的一大瓶颈。

经济萧条和失业增加导致需求大减,加之贸易资金的短缺,使世界贸易持续滑坡。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率为6%,2008年虽为世界贸易量和贸易额绝对值历史顶峰年,但增长率却只有2%。2009年同比骤然出现12.2%的负增长,成为二次大战后降幅最大的一年,并且世界各地区、各国无一幸免。当年,美国、欧盟和日本出口分别下降13.9%、14.8%和24.9%,发展中大国中国、印度和巴西分别下降10.5%、2.9%和10.8%。同期,服务贸易出口也下降了13%6。

二、应对危机奏效,措施对多边贸易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各国救助计划的实施终于使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闯过严冬。从2009年第四季度起,世界多数国家步入经济复苏,且迄今保持了持续势头。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席卷全球,2008年11月20国集团首脑峰会应运而生,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四次聚会,共商拯救世界经济和保持可持续增长大计。动用财政巨资和其他公共费用救助不良资产严重和资不抵债的商业银行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首先采取的措施。据世界贸易组织不完全统计7,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整个危机期间,世界上有35个国家和地区政府分别为其商业金融机构提供了救助措施。美国总投资约11,485亿美元,德国约11,870亿欧元。部分发展中国家虽对本国金融机构也进行了扶持,但数额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同时主要在于帮助银行维持正常业务运营,目的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救助措施迴然不同。同一时期全球有52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总体经济刺激计划8,内容包括政府对企业的低息和贴息贷款、信贷担保、出口信贷和保险、削减消费税收以及用于扩大产品销售最终推动企业扩产目的的对消费者提供的直接补贴等,欧盟部分成员国甚至推出给所谓符合标准中小企业提供赠款的措施。在这方面,受益最大的是汽车产业,仅次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救助和扶持,手段包括注资、信贷、收购股本等直接资金支持,也有以旧换新等曲线救助。美国政府于2008年12月一次就宣布分别给予通用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134亿美元和40亿美元的贷款,后又与2009年6月宣布给通用汽车追加不同形式的贷款320亿美元,把通用从破产边缘拉了回来。

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各国救助计划的实施终于使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闯过严冬。从2009年第四季度起,世界多数国家步入经济复苏,且迄今保持了持续势头。IMF7月份预测9,今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竟达到年率增长 5%的水平。如无重大不利因素出现,2010年全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5%,发达国家增长2.6%,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增长6.8%,其中中国、印度和巴西分别有望达到10.5%、9.4%和7.1%。经济的转暖,带动了需求和世界贸易的回升。今年第一季度,世界货物贸易金额同比增长25%,美国、欧盟和日本出口分别增20%,18%和48%,中国、印度、巴西出口分别增29%,33%和26%10。

三、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添新忧

世界经济复苏仍然步履蹒跚之际,欧元区成员国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蕴育已久的主权债务风险先后显露影响。给世界经济的复苏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一波渐平,一波又起。2009年下半年,正当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后果刚刚开始平息,世界经济复苏仍然步履蹒跚之际,欧元区成员国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蕴育已久的主权债务风险先后显露影响。10月,希腊新政府披露了前任政府长期隐瞒的财政高度依赖国债、主权信用低下、财政赤字巨大和不可持续的真相,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浮出水面,程度之深令人瞠目结舌11,继迪拜金融危机后,给世界经济的复苏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欧元区16国政府都有主权债务和财政赤字,且有10个和14个国家分别超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两项指标规定的相当现价GDP60%和3%的极限水平12。欧元区主要商业银行也多交叉持有各国主权债卷。这些银行在区内外跨境运营,主权债务和金融体系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和危机极易传播扩撒。主权债务环境下,政府财政吃紧、政府对金融体系监管不利和银行周转资金不足相互作用,产生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导致金融局势动荡,市场失去信心,经济失去竞争力。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正是这一系列反应的典型写照。

针对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和其他成员国潜在的危机风险,并为防止危机蔓延,今年5月以来欧元区和欧盟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筹资7500亿欧元建立了“欧洲金融稳定机制”,并建立了为期三年总金额为1,100亿欧元的“欧洲金融稳定设施”,贷款支持希腊政府解救危机;(二)各国政府着手调整财政政策和结构,强化欧盟业已存在的监督和协调成员国预算政策纪律的“稳定和增长计划”机制,力争2013年前将各国主权债务和财政赤字控制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限定指标以内;(三)对成员国91家商业银行进行了“压力测试”,补充核心资本金缺口,增强银行抵御两年内一旦出现最坏经济局面和新的主权债务危机的能力。

对于上述措施,尽管国际舆论褒贬不一,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予了正面评价,且实际效果是为市场增添了信心,世界主要股市也都曾因此出现过回升。今年第一和第二季度,欧元区GDP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0.6%和1.7%13。欧元区16国上半年的区外出、进口货物贸易额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长18%,区内贸易增长12%14;美国出、进口同比分别增长22.2%和26.7%15;中国同比分别增35.2%和52.7%16。可见,总体经济规模较小的五国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只要没有新的突发不利因素导致现有趋势逆转,世界经济增长尽管依然乏力,仍会继续复苏和增长。

但是,在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得到控制的同时,国际社会还应当密切注视和警惕欧盟非欧元区成员英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美国和日本蕴藏的主权债务风险17。就这些国家的中期经济政策而言,继续并加速调整财政政策,增收节支削减赤字,改革和健全金融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和增加就业是十分重要的,必须防止新的严重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防止世界经济因此二次探谷。人们希望,经过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努力,全年经济增长能够实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的预测水平,世界贸易也能保持较快的回升。

四、全面评估应对金融危机措施,致力加强多边贸易体制

应对金融危机的许多具体救助和扶持措施是双刃剑,它们对现在进行的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和多边贸易体制未来走向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另外一些措施已经侵蚀了现行贸易体制的原则和规则。

为治理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制定和实施妥善的救助方案或者刺激经济计划,无疑是必要和必须的。但是,当国际社会欣喜已经实施的方案和计划为世界经济摆脱危机所做出贡献的时候,不能不认真反思和评估一下它们可能对多边贸易体制演变带来的冲击,以便趋利避害,使有利于世界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各个要素得到平衡处理。这些方案和计划包含的许多具体救助和扶持措施是双刃剑,它们对现在进行的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和多边贸易体制未来走向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另外一些措施已经侵蚀了现行贸易体制的原则和规则。

在金融救助措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救助措施中,既有资产或信贷担保,政府参股,国家收购,更有对于金融机构的直接注资,有的措施纯系财政免费,是对本国金融机构从事服务贸易百分之百和赤裸裸的补贴行为。鉴于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现有规定并不完善,这些措施虽然并不违反现有协定,但在世界服务贸易的平台上,它们对于没有能力或没有足够能力使用财政和公共资金救助和扶持本国金融机构的国家构成不公平竞争,同时使得正在进行的多哈回合服务贸易补贴谈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至于总体经济刺激计划,其中政府对企业的低息和贴息贷款、信贷担保、出口信贷和保险、减免消费税收甚至向企业直接提供赠款等措施,有的已经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补贴和反补贴协定》的有关规定,只是在金融危机特殊情况下或是法不责众,或是世界贸易组织尚未及时审议定夺。其他有些措施存在《补贴和反补贴协定》禁止性补贴之嫌,有的已经被提上多哈回合加强补贴纪律的谈判日程。事实证明,经济刺激计划中的不少措施,使得多哈回合加强补贴纪律的谈判更加错综复杂和困难。

对于应对金融危机诸种措施已经和可能产生对多边贸易体制的侵蚀与潜在影响,世界贸易组织部分发展中成员早已于2009年第四季度提出书面动议要求该组织予以审评。迄今,关于金融救助方面的措施已经得到初步审议,基本限于对金融服务贸易公平竞争的粗浅评说。欧洲夏季假期过后,世界贸易组织将于9月安排队经济刺激计划措施的审评,希望世贸组织成员能借此为客观和全面评估金融危机的救济措施和致力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做出应有贡献。

五、阻止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升级,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发展

金融危机期间,约有60国家和地区采取了新的贸易限制措施,方式从提高部分产品进口关税、实施进口许可、引入或减少进口配额、鼓励政府采购购买国货、恢复或增加出口补贴到启动出口限制等等,明目繁多,不一而足。

两年来,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应对措施对于贸易的负面影响,20国集团首脑峰会一再承诺和呼吁各国不提高或设立新的贸易和投资壁垒。 然而,包括20国集团成员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增加和贸易救济措施增加使其贸易政策朝着限制和扭曲方向下滑”,尽管“各国无大面积采取限制和报复行为致使贸易保护主义泛滥的明显标志”18。金融危机期间,约有60国家和地区采取了新的贸易限制措施19,方式从提高部分产品进口关税、实施进口许可、引入或减少进口配额、鼓励政府采购购买国货、恢复或增加出口补贴到启动出口限制等等,明目繁多,不一而足。在这些国家中,阿根廷、印度、土耳其、越南和俄罗斯等国名列前茅,欧盟和美国恢复对奶制品出口补贴影响恶劣。

至于以卫生检验检疫、产品技术标准等所谓合法形式设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传统的贸易救济措施的使用就更加广泛和频繁。危机期间,前者数字达数百乃至上千之计,后者总数也均远远超出危机以前同期水平。在所有国家中,三类救济措施的使用,印度在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方面独占鳌头,美国在反补贴调查中名居榜首20。至2010年上半年,中国已连续 17年成为反倾销措施的最大受害国,连续4年居反倾销调查受害国榜首。进入2010年,伴随世界经济的复苏,世贸组织成员贸易救济措施呈下降趋势,但各国采取的卫生检验检疫和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总数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21。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的势头既不稳定,也不强劲。各国靠财政刺激经济增长的现有方案虽然有的仍在继续,但也已接近尽头。制定新的刺激方案,投入更多的财政资源,对于多数国家来说,难以被国会通过,对所有国家来说也均不可持续。部分国家财政拮据,债台高筑,赤字巨大,资金短缺,失业率居高不下,有的国家甚至尚未完全摆脱或者随时面临主权债务危机的威胁,也会增加来自国内各个方面保护主义的压力。在此情况下,国际社会特别是以20国集团为代表的世界大国,应该恪守各自所做承诺,采取妥善政策方针和正当途径,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促进就业,顶住保护主义压力,防止实施违背多边贸易体制原则和规则以及以多种方式掩饰的贸易限制措施,促进经济和贸易的健康恢复与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见解,不代表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处的观点。)

注释:

①以上数据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7月7日《世界经济展望更新》;中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7月2日公布中国2009年GDP修订增长率为9.1%.

②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10年1月19日《全球投资趋势监测》第二期.

③国际劳工组织2010年1月《全球就业趋势》.

④欧盟统计局2010年《协调失业率月度数据》.

⑤美国劳动部劳动统计局2010年8月6日《经济新闻公报》.

⑥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3月26日《新闻公报》第598号.

⑦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2009年11月18日《国际贸易环境发展回顾》年度报告.

⑧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2009年11月18日《国际贸易环境发展回顾》年度报告.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研究 篇7

(一)基本概念

药物经济学泛指西方经济学在药物治疗评价上的应用,即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2]。

药物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应用学科,其不仅关注药物的治疗成本,同时也关注药物的治疗效果[3]。药物经济学涉及经济和人性化的结果。它包括了不同领域的思路和方法,这些不同领域包括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经济学、决策分析和心理测试等[4]。

(二)产生背景

药物经济学是一个创新的研究方法,目的是减少医疗支出,同时优化医疗保健效果[4]。在过去的10年中,由于众多因素,药物经济学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世界各国政府用在医疗保健上的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其中药品支出占了很大一部分,药品支出的增长速度比总医疗支出的增长速度快得多[5]。

不断增加的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的费用,已成为病人、医护专业人士、保险业者、政界人士和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7]。医疗保健支出增加是由于人的寿命延长[8]、科学技术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在医疗质量和服务方面需求增长所致[8]。医疗资源不易获得且不能负担很多病人,药物经济学评价在分配这些资源时应发挥重要作用。药物经济学力图引导卫生保健资源拥有最佳使用率[9]。

药物由设想到专利、市场销售,这一进程涉及大量的问题。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或欧洲药品评估机构(EM EA)利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决定药物对病人是否安全有效,确定药物是否应该向公众推广。药物一旦推向市场,药物对人群的作用就不能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来阐述了。FDA的随机对照试验简单地得出了疗效,但还不能为药品的最终选择提供足够的信息。FDA或者EMEA的批准仅仅意味着一个药物与同类药物和安慰剂相比是安全有效的。新批准的药物可能次于同一治疗阶段已有的产品,要真正测试这种药物,就必须与其他药物进行直接比较,药物经济学比较就是所谓“四期临床”或“上市后药物研究”。今天,药物的大买家,如健康维护组织(HMO)、医院、退伍军人事务部、政府机关与军事单位,这些部门都有分析和评估替代药物的内行。就是这些药物经济学评价,可以确定哪些药物是最佳的。

(三)发展历程

药物经济学学科是一个相当新的和迅速变化的领域。药物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发展至专业化的卫生经济学。药物经济学所涉及的概念,如成本-效益和成本-效益分析,从20世纪70年代末已经开始。20世纪80年代,创造了健康和临床结果评估的测量工具,并在后来得到改善。药物经济学于80年代末即作为各种各样的专业经济学方法中一个独立的实体而存在。

1978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McGhan、Rowland、Bootman等人在《美国医院药学》杂志(America Journal Hospital Pharmacy)上首先介绍了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分析的概念。1980年,Shoenbaum提出成本-效果分析与临床药理实验同时进行。

1987年,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一词首次在Townsend发表的“上市后药物研究和开发”(Post-marketing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中出现。

1989年,Van Eimerenhe和Horrisberger主编了《药物治疗的社会经济评价》(Socioeconomic Evaluation of Drug Therapy)一书,阐明了如何应用经济学手段,从社会和科学两个角度评价药物治疗的效益效果。

1991年,《Principle of Pharmacoeconomics》专著的问世和1 9 9 2年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杂志的出版,标志着药物经济学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形成。

1997年,美国编写了《药品经济学及政策》(Pharmaceutical Economics and Policy)一书,对研究药物成本和结果及其相互关系、药物治疗的经济学评价方法等内容作了全面的阐述。

(四)研究目的

1. 改善医药产品与服务的资源分配。

药物经济学是卫生经济学限于药物的一种特定形式。药物经济学可以属于社会科学,其关注的是药物和服务对个人、卫生系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成本费用的描述和分析,其首要目标之一就是要确定每花一美元就能产生最佳医疗保健结果的那些医疗保健方案。为此人们曾用了无数方法。全世界的医疗保健政策都在一个并没有降低医疗保健质量或没有增加新资源的较低成本条件下,集中于提高效率[10]。

2. 以最低成本找到最有效的治疗,同时降低社会成本。

药物经济学在做出治疗决策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利用大型健康维护组织HMO、其他保险公司或支付者的数据库,药物经济学家可以直接比较不同药物,而随机对照试验只在一小群病人中比较药物与安慰剂。

(五)应用范围

1. 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可以协助医师、医院、保险公司、患者和医护人员在以什么药物疗法为首选时作出重要决策。

FDA和EMEA经过广泛关注药物疗效和安全性临床试验后核准药物,多数可以交互使用的药物常常被投放到市场。这导致在为医院和保险公司设计处方时产生了困难。药物经济学研究可同步比较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哮喘和其它平喘药治疗哮喘的患者的入院治疗率。从这个研究获得的数据可以协助HMO、医师、保健专家和病人选择适当的药物。

2. 药物经济学可以根据最低价格选择最有效的治疗,以确定处方药目录内应包括哪些药物。

目前已有86%的医院药剂师表示,在做出处方决定时采用药物经济学数据[11]。除了用药决策,药物经济学让我们基于治疗效果和成本-效果,在药物与手术及药物与“观察等待”之间作出决定。英国国立研究院临床规范研究所(NICE)也用这种方式。

从药物经济学角度来看,在药物已经获得批准后,该药物可加以评估。在哮喘病例中,费用占美国和大多数国家卫生支出总额的1%,决定处方覆盖率时,疗效并非唯一的因素,必须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如一种药物可减缓哮喘加重,但未必是最好的处方选择。

药物经济学分析很重要,因为纳税人如第三方支付者或政府首脑/私人保健计划在确定是否偿还索赔时都需要利用它。此外,医生也需要了解最低成本的有效疗法,药物经济学分析可用于为医生制定临床指南,这些指南将协助他们在处方中开出最有效的药物。

3. 为了实现费用最便宜且治疗结果最好的目标,药物经济学应该落实到处方集的决策过程。

美国制药公司在向FDA申请新药批文、制定临床试验设计和调查盈亏平衡价格时,经常提供药物经济学数据。医院在处方决策、治疗原则、药物使用率核查和疾病管理协议中也利用药物经济学数据。药物经济学评价是应用于整个医疗保健领域的重要工具,用来优化医疗保健支出。我们可以预期,这一评价的影响将会不断扩大。

(六)成本定义

药物经济学研究考虑的成本是直接和间接的疾病总成本。直接成本由药品消耗、医疗设备使用、医师出诊、急诊室观察、诊断化验服务、教育和研究工作构成。间接成本包括了耽误的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失去的生产力等。无论在加拿大还是美国,直接成本都已显示超过了间接成本如哮喘导致的最大部分的直接成本是药物治疗和病情恶化需要的住院治疗。因此,药物经济学分析中必须包括的成本不止是药物费用。许多费用是无法显而易见的,例如教育和病人不依从[12]。当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时,必须考虑管理成本,举例来说,在哮喘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与哮喘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病人坚持治疗的持续性,而没有教育的哮喘药物治疗则会持续性较低,因而导致病情不断恶化,并增加了医院随访,使成本不断上升。为了追求最低成本,处方应包括教育计划。

成本是指社会在实施某项卫生服务方案过程中所投入的全部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消耗,包括公共支付和个人支付部分。下列是在描述经济学评价成本费用的类别时可能遇到的术语[13]。

1. 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与健康护理干预措施有直接联系的费用,可分为:直接保健成本,例如护士和医生的薪金、药物费用、干预措施所需的实验测试费用;直接非医疗费用,如病人往返治疗中心的交通费用。

2. 间接成本

间接成本与疾病、伤残和死亡引起的降低的生产力联系在一起。它们是典型的以在职人员的总收入计算的。如果从社会的角度分析,间接费用应列入成本,但在实际中,这些费用往往被忽视。

3. 隐性成本

隐性成本涉及疾病本身或治疗过程,是与疼痛、痛苦、抑郁等有关,但难以用货币确切表达的成本。虽然这些成本在经济评价中可能会提到,但因为实际中难以量化而应用较少。

4. 机会成本

在经济分析中,机会成本是一个中心概念。它可用于解释两种办法之间抉择的后果。可以想象,我们对两个有效治疗方式(A和B)进行选择,但只有钱选择其中之一。假如选择治疗方式A而不是治疗方式B,那么选择治疗方式A的机会成本就是我们没有选择治疗方式B而放弃的利益。

5. 平均成本

平均成本是指单位服务量所消耗的成本。平均成本的计算方法是将干预的总成本按照提供的处理单位总数量(例如接受一个疗程抗生素的病人数量)划分。

6. 增量成本

增量成本是两种干预措施(如:干预组和比较组)实施的费用差额。

7. 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是在一定的卫生服务量水平上,产出或扩大项目服务(如增加住院时间一天)的一个额外单位的服务量时所支付的追加成本。

(七)评价方法[13,14]

药物经济学工具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治疗干预行为的所有费用和后果。这种方法的目的就是要从多个干预措施里选出最便宜的。这种方法经常用来比较品牌药与仿制药、不同的给药途径和不同的设置管理等[15]。

药物经济学涉及卫生经济学分析的两种主要方法的使用率:成本分析及成本-结果。

成本-结果分析是最常用的药物经济学方法。成本-结果分析有4种类型:成本最小化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

1. 成本最小化分析(CMA)

即Cost-Minimization Analysis。成本最小化是一种本质上如果两个比较疗法效果确定一样的时候采用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在确定了效果以后,这种方法就确定了其中哪一种治疗可减少成本。适用于被研究药物与对照的临床结果(如功效和安全)相同时,直接比较成本的大小。这个用于分析成本的比较是有限的。通用处方作为优化成本-效益的一种手段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通用处方被认为是另一种成本最小化策略的例子。尽管成本最小化方法能简单地理解,但是它不能用于评估产生不同结果的药物治疗。

2. 成本-效益分析(CBA)

成本-效益分析是用来比较一个特定情况下的两个或多个治疗选择。成本-效益取决于以与成本有关的结果为根据的非货币条件的价值。这种分析方法比较效益单位,即与治疗费用有关的获得生命年数、获得生命数、血糖水平的降低百分比等。

这种做法里,药物治疗的成本和效益都是以金钱来衡量的。成本-效益分析,使卫生部门的支出与其他行业如教育或交通的支出可以进行比较。很少使用成本-效益分析,这可能是由于道德反对把货币的价值放在健康和人类生活的基础上。不过,例如在估算伤害或死亡引起的赔偿时,货币在健康方面的价值已经被采用。

3. 成本-效果分析(CEA)

即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药物疗法有相同的治疗目标,但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时,那么可以采用成本-效益分析。即给定成本的效果最大化或给定效果的成本最小化,是药物经济学评价中使用最广泛的评价方法。

4. 成本-效用分析(CUA)

即Cost-Utility Analysis。适用于临床结果指标不同的各种不同治疗药物之间的比较。这种分析方法使得对病人生活质量治疗产生的影响和生存,可以一并考虑转换成一个共同的衡量单位。衡量这种结果的最常用的的方法是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等。

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是一个常见结合生命数量和质量的效益衡量方式。它的计算方法是,评估从治疗中获得的总的生命年数和以每年的生活质量评分(或效用)衡量,以反映这一年的生活质量。

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是类似QALYs的另一个指标,这是由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量化全球疾病负担而发展起来的。

健康生命年等值(HYEs)也提供了一个衡量生命数量和生活质量的方法。QALYs是独立地权衡每年的健康状况,HYEs则考虑一序列的健康状况和他们的时间长短,然后要求受访者有多少人的健康生命年相等。

(八)研究方法

由于药物经济学是一个多学科领域,药物经济学研究的组成人员包括药物经济学家、流行病学家、统计学家、数据人员及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收集数据,包括病人自我报告、问卷及直接从病人医疗、就业记录和账单中抽取的数据。药物经济学研究有3种类型:前瞻性研究,回顾性研究,模型研究。

前瞻性研究是处于实验阶段的研究,可成为随机临床试验或严格评估新增的一个组成部分。前瞻性研究是最少采用的,因为它们需要进行相当长的时间且耗费大量金钱。回顾性研究是先前进行的临床试验或队列研究数据分析。这种类型的研究,涉及从过去某一点到现在,治疗者和非使用者的比较。

回顾性研究是理想的研究方法。如果以前的研究数据无法使用时,模型研究就作为展示从不同资源获得的数据的一种方法而被运用。模型是一种廉价而有效的办法,它可以阐明现有关于选择治疗干预措施成本和结果的数据。模型框架包括决策树、影响图、马可洛夫分析、离散事件仿真和系统动力学。这些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的目标是结合临床、经济和人文结果评价药品和服务的价值[15]。

(九)敏感度分析[16]

1. 基本概念

敏感度分析是经济学评价中处理不确定性因素最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也是在药物经济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敏感度分析的方法用来处理这些不确定因素,包括在确定对经济评估产生影响的关键参数或假设的变化。敏感度分析是当一个变量改变而其他变量保持不变时,考察药物经济学研究的结论是否跟着变。

2. 必要性

在药物经济学研究中有很多参数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如药品的价格可以变动,医院服务的价格也有差异,固定资产折旧率以及生命价值判断标准的不同,这些不确定性参数中任何一个变量的改变都会导致效益或效果的改变,因此最终药物经济学研究的结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能在一定的可信区间范围内变动。而进行敏感度分析,能够帮助分析者避免这些不确定因素,减少结果误差的可能。

3. 常用指标

敏感度分析所用的指标大部分与投入指标有关,且具有不确定性,主要有3类:

第一类是率,如药物治疗成功的概率(治愈率),各种流行病学的率(患病率、死亡率等)。

第二类是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药品费用、医疗服务费用或其他特殊费用)及间接成本。

第三类是贴现率(Discount Rate),在分析有时间趋势的投入(成本)或结果(如QALY)

时多需要采用贴现率来校正,一般使用的标准贴现率为3%。

二、药物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数量在过去的10至15年里有了很大的增长[17]。这方面的增长发生在美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18]。药物经济学提供了一个以整合临床、经济,以病人为中心(人文)成果评估的工具箱。这些技术在强调整体医疗费用的重要性时也很有用[19]。虽然这些基本的经济技术并非是新技术,但是在评价处方内容、不同处方层面的药品定位、治疗指南的药品选择时,这些经济技术最近都得到了广泛使用[20]。今后药物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一)药物经济学研究将更加规范

为了确保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即药物经济学研究的规范性,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采用了制定药物经济学研究准则的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国家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分别在1993年1994年制定了《药物经济学研究准则》。

(二)评价方法有待完善和提高

以前曾有研究显示,药物经济学的数据很重要,但没有被决策者最佳运用参考。还没有对不同类型药物经济学模式的成效进行比较的研究。模型已影响到卫生政策的决策。20个受访者中有19个至少曾有一次经验,即药物经济学模式在优化产品的处方定位时发挥了作用。没有一个单一的模式格式(例如决定分析工具、电子表格模型分析、马可洛夫模型、多元回归模型)被视为最有效的模式类型。虽然20个受访者中有7个表示简单的电子表格模型是最有效的,但科学完善的回归模型也被报道非常有效。结果表明:受访者普遍使用模式,以分享药物经济学信息,这就是说,医疗卫生政策的决策者在制定卫生保健政策时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大家对于最有效的模型还没有共识。这项研究的参与者指出,各种模型的设计,从简单的电子表格模式到多元回归模型都是有效的。改进药物经济学模式的建议包括:①生产可靠科学合理的模型;②在可能情况下定制模型;③使模型透明等[21]。

(三)临床试验和专家意见有待成为研究的主要方法

前瞻性的随机临床试验一直是药物经济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但近年来这种局面有所改变,用实际临床试验(pragmatic clinical trial,PCT)和专家意见来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情况越来越多[22]。例如,用PCT来评价抗抑郁药、安定、降低胆固醇药等药物的经济学效果;根据专家意见采用模型的方法来评价药物的经济学效果。PCT采用了与随机临床试验(RCT)相似的方法,但不同的是它不要求对研究组和对照组作相同的检查或采用其他相同的治疗手段等,它允许临床医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修改治疗方案,如改变药物的用药量、用药次数等,因而其最能反映药物在真实世界里的成本-效果,优点也最多,更易被卫生决策者所接受。而在药物经济学研究中使用专家意见可获得在临床试验中不易获得的大量数据(如疾病的转移概率、资源利用、成本等),可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包括时间),消除或减少不同国家研究产生的地区差异[23]。

(四)药物经济学研究将成为制药企业市场营销的手段

有人对发表在《Pharmacoeconomics》杂志上的24篇研究文章进行了分析,其中22篇报道阳性结果的研究文章中有83%是在制药企业资助下完成的[24]。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制药企业对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重视。但同时也带来了对药物经济学是“科学还是市场营销”的争论,使得政府决策者在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进行决策时,对由制药企业资助完成的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产生了怀疑。

(五)药物经济学教育将更受重视和普及

1997年6月,一项发送给美国所有79个药学院校,采用电子信箱、传真和电话通话形式的调查表明:在1996~1997学年,79所学校中有64所(占8 1%)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药物经济学教育;63所(占80%)学校提供的药物经济学教育,是在本科与/或博士水平。55所授予硕士和/或博士学位的学校,有36所(占65%)提供的药物经济学教育在这个水平上。该调查结果表明,美国药学院校的药物经济学教育正在崛起[25]。

(六)对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一是理论方面,如药物经济学研究所需样本数的计算方法、测算效益的人力资本法和意愿支付法(WTP)的理论和可操作性[26];二是随着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数学模型被用于药物经济学研究,如蒙得卡罗模拟、Bootstrap法、生存分析、马可洛夫模型等。

(七)世界各国将重视和大力发展药物经济学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研究 篇8

电影产业的发展既需要文化元素, 也需要不断进步的技术。例如, 美国电影产业非常注重将工业技术的最新成果与电影的生产结合起来, 以提高电影产品的质量, 同时还能扩大可利用的文化资源范围。

2. 应加强生产前的市场调研工作。

由于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具有精神属性, 所以其消费具有极大的不可预知性, 因此应加强电影生产前的市场调研工作。例如, 美国电影企业在正式生产一部电影之前, 会对潜在消费者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以明确消费者对于该电影的心理预期, 然后再投入正式制作。

3. 电影产业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应加强联合, 以保证资金供应充足和销售顺畅。

为缓解电影制作的高投入压力以及分散高风险, 电影产业中的生产和流通方应加强联合以保证资金供应充足和销售顺畅, 但同时也要确保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以防止因利益分配不公而影响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 在法国电影产业中, 分属于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这三大环节的不同公司相互合作, 既能够提高资金供应实力, 又能通过合作减少风险。

4. 应使电影的制作和销售更加国际化。

一部电影可以同时在各个国家上映, 也可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别上映, 这使得很多电影在国外的业绩, 要远远超过本土。因此, 应使本国电影的制作和销售更加国际化。例如, 美国电影的出口额在美国所有产品中雄踞第二, 仅次于航空产品, 并且占据了世界电影市场80%的份额。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 英国电影票房收入中只有10%来自本国电影。由于英国国内电影市场较小加之国外电影的冲击, 因此英国电影产业认为只有走向国际市场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一批英国电影人利用本国文化资源和资金拍摄了大量的跨洋电影。

5. 电影产业应与众多相关产业合作, 扩展电影产业链。

电影产业之所以位居高利润产业的前列, 是因为其赢利方式不仅在于影院票房收入, 相关产品的收益也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例如, (1) 美国电影产业非常重视和擅长开发种类丰富的电影衍生产品, 包括电影衍生玩具、游戏、服装和以电影为主题的电影娱乐城等。 (2) 英国电影产业与文化产业中的其他行业相互融合, 开发出录像、游戏及电视播映权等种类丰富的电影衍生产品, 它们成为英国电影产业的重要收入来源。例如, 有线和卫星电视公司创立的电影频道使越来越多的影片在电视上播出。

6. 电影产业的销售渠道。

电影产业应充分利用电影院、电视、录像等三种传统销售渠道和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所带来的市场机遇, 扩大市场规模。其中, 超级多厅影院是电影院渠道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它是一种大型设施, 建立在高水平的投资上。例如, 印度电影市场的发展趋势是建立以放映电影为中心的综合娱乐市场。印度拥有庞大的电影观众群体, 市场上需要有满足不同审美爱好观众的复合型放映厅, 因此多厅影院纷纷在城市落户, 能够满足不同审美兴趣观众的观影需求。

摘要:从提高电影产品的质量、增加资金供应的充足度、降低电影生产和销售的不确定性、扩大市场范围以及扩展产业链等影响电影产业发展的主要方面出发, 通过代表性国家电影产业在相关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 找出促进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文化,技术,国际化,电影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周黎明.好莱坞启示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珍妮特.瓦斯科.浮华的盛宴[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

[3]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孙有中.美国文化产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5]洛朗.克勒通.电影经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

[6]金冠军, 钟谨.电影创意产业[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 2009.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研究 篇9

近些年来, 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制度不断的深入, 我国会计也在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而国际会计作为我国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者, 它的研究现状对于我国会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 国际会计的研究现状大致可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国际会计研究队伍及其成果逐年上升

研究队伍是进行国际会计研究必不可少的的因素, 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效益等问题。近些年来,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推动下, 国际会计加大了对于会计队伍的建设, 一大批的会计人才涌现出来了, 他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细心的研究, 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二) 全球性研究与国际经济业务的研究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要求各国加强国际会计的研究, 近些年来, 国际会计合作研究的比例有不断上升趋势。国际会计新准则的推动了国家会计全球性的研究, 也带动了国际经济业务的研究的发展。

(三) 验证研究方法正日益取代规范研究方法

近些年来, 国际会计高层次研究方法发展迅速, 理论发展与专题研究代表了较高层次的研究。虽然一开始, 高层次的研究方法发展受到了多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但从后期来看有迅速的发展。这也带动了证研究方法的发展, 目前验证研究方法已经取代规范研究方法, 极大程度推动国际会计的发展。

二、国际会计的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 国际会计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它将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不断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一) 国际会计准则的新发展

会计准则是国际会计进行一切会计活动的根本出发点。要满足今证券市场的全球化、投资的国际化的发展需求, 我们要求会计信息具有准确性。首先, 可以通过实行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准则。其次是尽可能的协调地区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尽可能协调一致, 减少差别或同时披露差别。为此, 我们要不断的完善国际会计准明确改进项目, 增强可比性。

(二) 增加现行成本的会计信息

国际会计现性会计准则中, 历史成本占主导地位。投资者的服务信息是通过会计渠道获取的。而国际会计的情况变得很大, 历史成本难以适应这个要求, 需要提供现行成本。在经济社会中, 不同角色的投资者所侧重的重点不同。例如:买主关心的是我今天为它要付出多少钱, 卖主关心的是它今天能变现多少钱, 持有者关心的是将来能收回多少钱。所以我们必须加强现行成本的会计信息, 及时的为这些投资者提供会计信息, 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

(三) 限制对收益的人为调节

传统会计理论认为收益的确定, 应该兼顾收益摊平。即实现费用的摊销, 根据经营情况的变化, 来适当的调节摊销的数目, 这样既可以降低企业的总体风险, 也可以权衡好企业的成本支出与收益问题。但是现行的的会计理论则认为, 收益摊平的作法, 人为调节的限制因素太大, 限制了会计的发展。会计实务界认为, 会计应体现其中立性, 而不是服务于特定的政策需要。因此, 我们必须对各项费用的摊销进行当期收益, 限制人为调节, 以便提高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四) 提供现时的信息

现阶段企业披露的会计报表都是上一年度会计信息的反映, 往往不具有时效性。所以我们必须增加披露信息量来弥补这一缺陷。这些信息要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方面的。我们可以通过附注、附表给投资者提供现时信息, 便于他们进行决策。这些资料不仅包括传统上认为应披露的财务会计资料, 而且要反映部分以前被认为是企业管理当局掌握的内部信息, 包括重大经营决策的分析资料。

三、加速国际会计发展对策

国际会计是国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关系到整个金融经济的正常运行, 还是推动各个国家会计发展的不竭动力, 要加速国际会计的发展, 我们在今后还必须从新会计准则出发。以促进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为目标不断努力。

(一) 推动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 规范上市

公司的财务信息, 直接影响着公司的财务行为。目前大部分国际会计机制还不完善, 还无法达到规范的目标。我们要朝着真正提高公司质量上发展, 不断完善现行机制。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 离不开国家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力支撑以及有效的监督管理。如有权确定审计上市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格, 有权对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予以处罚等等, 以更好地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

(二) 全面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水平

注册会计师是会计领域的重要成分, 它对于企业财务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我们要加大对注册会计师的投资力度, 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术并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便于他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 秉执客观、公正的办事原则。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逐渐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国际事务所。

四、结束语

国际会计的研究现状是我们在日常研究得出来的经验, 它的发展趋势是未来我们要努力去适应并且利用有力因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国际会计在经济的推动先定会呈现出新的生命力。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国际会计也顺沿着会计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了。国际会计被认为是会计的一个新的分支领域。国际会计既包括财务会计中涉及国际方面的会计问题, 也包括管理会计和审计中那些涉及国际方面的会计问题, 国际会计的研究领域应该是解决会计所引起的国际性问题。对国际会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多维分析, 不有利益不断改变和跟新目前会计业存在的会计思想和会计实务。本文从国际会计研究现状出发, 兼顾它的一些影响因素, 深入分析了它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国际会计,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多维分析

参考文献

[1]孟书君, 浅谈国际会计模式.发展, 2011, (1)

[2]张觅,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会计的影响研究.市场营销, 2011, (2)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研究 篇10

一、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贸易现状

2011年,土库曼斯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15亿美元,比2010年实际增长了9.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00美元,实现外贸总额236亿美元,贸易顺差50亿美元,分别比2009年增加56亿美元和47亿美元。

2011年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双边贸易出现了空前的发展,在中土两国政治合作的带动下,使双边贸易合作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巨大变化。2011年前三个季度,中土双边贸易额达到了38亿美元,是1999年双方进出口总额的近3000倍,是2010年15.7亿美元的2.4倍。截至2011年,土库曼斯坦与包括中国、俄罗斯、伊朗、土耳其、阿联酋等在内的103个国家建立了贸易伙伴关系,中国是土库曼斯坦的最大贸易伙伴国。

土库曼斯坦主要出口天然气、石油产品、原油、皮棉和液化气,主要进口机械设备、原材料、交通工具、日用消费品和食品。中国主要向土库曼斯坦出口石油机械及配件、金属制品、运输工具、餐具、茶叶等。中国从土库曼斯坦主要进口天然气、石油产品及棉短绒等,中土两国经贸合作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领域,中国是土库曼斯坦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

二、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贸易发展趋势

20年来,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的贸易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9年中土双边贸易额仅为126.64万美元,2010年实现了15.7亿美元,2011年前三个季度达到了38亿美元。1999年至2001年,双边贸易额保持在100万至600万美元之间,2002年至2005年,双边贸易额保持在1000万至6000万美元之间,2006年至2011年,双边贸易额保持在1亿至38亿美元之间。

中国对土库曼斯坦的出口额,1999年至2001年,基本保持在100万至320万美元之间,2002年至2005年,保持在1400万至5700万美元之间,2006年至2010年,保持在1亿至5.1亿美元之间。中国对土库曼斯坦的进口额,1999年至2009年,保持在10万至782万美元之间,2010年却高达6亿美元。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的贸易差额,1999年至2009年的10年间,除了2000年为中国的贸易逆差357万美元以外,其余年份均为中国的贸易顺差,1999年是106.3万美元,2001年是206.6万美元,2002至2005年,保持在1400万至5600万美元之间,2006年至2009年,保持在1亿至5亿美元之间。2010年贸易逆差高达4227.71万美元,2011年的贸易逆差超过2010年的贸易逆差在3倍以上。

中土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加大了从土库曼斯坦的进口。近年来,能源领域合作是中土两国务实合作的重中之重,中土两国政府签署的各项天然气合作协议,促进了中土双边贸易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全长7000公里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中国天然气管道在2009年12月的正式运营,极大地促进了土库曼斯坦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规模,截至2011年11月,通过管道已向中国输送超过1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是2010年60亿立方米的3倍。土库曼斯坦计划在2012年向中国出口300立方米的天然气,根据中途双方合作协议,这条管道在今后的30年里每年将向中国输送400立方米的天然气。显然,在未来30年中,土库曼斯坦仍将加大对中国的天然气出口。

棉花是土库曼斯坦的传统农业经济作物,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土库曼斯坦将棉花作为战略性发展行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完善了棉花产供销体系,形成了相对完整有序的棉花产业链,提升了行业技术水平,改进了棉花质量。2010年~2011年度,土库曼斯坦国内皮棉产量38.15万吨。保持了中亚地区棉花传统生产大国的地位。作为中亚地区棉花出口大国的土库曼斯坦,2010年~2011年度棉花出口23.98万吨,占其棉花产量的62.86%。作为世界上第一棉花进口国和消费国的中国,2010年~2011年度从土库曼斯坦进口棉花2575吨,占土库曼斯坦棉花出口量的1.07%。近年来,中土两国加强了经济领域的合作,随着两国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入,必将带动中土两国棉花领域的合作,中国从土库曼斯坦进口棉花的规模也会随之增加。

未来,中土两国围绕能源领域战略合作的中心,将会带动能源上下游的合作,并且,中土两国政府正在积极探讨在机电、纺织、化工、航天、基础设施、农业、医学、高科技等领域的广泛合作,这对中土两国双边贸易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契机。

三、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贸易中面临的汇率风险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双边贸易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汇率风险,由于,中土贸易中以美元计价结算,美元相对人民币不断贬值,对于中国的出口企业而言,因为人民币不断升值,美元不断的贬值,从而造成中国出口企业外汇收入的损失。

自2008年1月1日起,土库曼斯坦进行了玛纳特的货币制度改革,随着2009年1月1日玛纳特新币的发行,玛纳特与美元的汇率一改2007年1美元:5754.5玛纳特、2008年1美元:11550.1玛纳特的局面,一致保持在1美元:2.85玛纳特。从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10日,玛纳特与美元汇率稳定在1美元:2.85玛纳特。虽然,美元与玛纳特之间的汇率三年来保持不变,但是,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却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由2007年1美元:7.47人民币,发展到2012年6月10日的1美元:6.31人民币,人民币在不断升值,美元在不断贬值。

由于,玛纳特与美元实行了固定汇率,因此,土库曼斯坦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企业,都不会面临汇率变化的风险,只要玛纳特与美元实行固定汇率,汇率持续保持在1美元:2.85玛纳特,土库曼斯坦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企业就不会因为汇率变化使其遭受损失。

但是,由于中土进出口贸易采用美元计价结算,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因此,中土进出口贸易中遭受美元汇率风险影响最大的是中国的出口企业。由于美元不断贬值,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对土库曼斯坦每出口1美元,所换回的人民币就在不断的减少,直接造成中国对土库曼斯坦出口企业外汇收入损失。然而,汇率变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影响了我国出口企业外汇收入的同时,会减少中国从土库曼斯坦进口成本,由于美元不断贬值,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从土库曼斯坦每进口1美元,所支付的人民币就在不断的减少,因此,从2010年起,随着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中国天然气管道的正式运营,中国迅速加大了从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进口。

四、防范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贸易汇率风险的措施

中土两国政府应该加大人民币或玛纳特货币的计价结算,尽量减少美元计价结算。如果采用了美元计价结算,那么,中国出口企业可以通过贸易策略和金融策略规避美元汇率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一)贸易策略

1、价格调整法

中国出口企业在与土库曼斯坦进口企业签订贸易合同时,向土库曼斯坦的进口企业提出将出口商品价格提高的要求,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幅度就是美元贬值造成中国出口企业外汇收入损失的额度,从而可以避免因美元货币贬值所带来的外汇收入的损失。

2、平衡抵消法

中国出口企业与土库曼斯坦进口企业签订以美元计价的贸易合同的同时,再安排一笔以美元计价、金额相等的商品从土库曼斯坦进口,进出两抵自动平衡。

(二)金融策略

1、外汇交易法

中国出口企业可以利用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开办的美元与人民币的即期、远期、掉期和期权外汇交易法来规避美元汇率的风险。

2、LSI或BSI

中国出口企业可以利用国内的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采取提前结汇、即期外汇交易、购买有价证券等一系列的交易手段规避汇率风险。

3、投保法

中国出口企业可以利用本国官方保险机构开办的汇率风险保险业务,通过购买美元汇率风险保险单来防范美元汇率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摘要:2012年是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建交20周年,20年来中土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建立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在中土两国政治合作的带动下,双边贸易迅速发展,2010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成为土库曼斯坦天然气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围绕双方能源合作,中土两国将加强机电、纺织、化工、航天、基础设施、农业、医学、高科技等领域的广泛合作,这给中土两国双边贸易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契机。

关键词:贸易,现状,趋势,汇率风险

参考文献

[1]《中亚外汇牌价》http://www.xjjjb.com/zyhl_list.aspx.[1]《中亚外汇牌价》http://www.xjjjb.com/zyhl_list.aspx.

[2]涂永红.外汇风险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2]涂永红.外汇风险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

[3]李庆红.我国与中亚地区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原因分析[J].浙江金融,2010,(04).[3]李庆红.我国与中亚地区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原因分析[J].浙江金融,2010,(04).

[4]陈鹤高刘东凯.杨洁篪谈胡锦涛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2009.12.15新华网.[4]陈鹤高刘东凯.杨洁篪谈胡锦涛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2009.12.15新华网.

[5]李垂发.2012年土库曼斯坦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统计情况[J].中国经济网塔什干,2011,(10):28.[5]李垂发.2012年土库曼斯坦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统计情况[J].中国经济网塔什干,2011,(10):28.

[6]刘英杰,马惠兰.2009.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及农产品贸易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6]刘英杰,马惠兰.2009.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及农产品贸易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国际战略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篇11

大航海时代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让人类历史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自此,国与国之间开始了频繁的交流,战略格局悄然形成。最初,由于欧洲活跃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此时的战略格局以欧洲为中心,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648~1815年) 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的第一次演变发生在17世纪初期,其标志是该时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30年战争的结束,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和约确立的国家无论大小、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均能以主权国家身份参与国际协议的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载入史册。

维也纳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815~1871年)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更新,增强了主权国家的综合国力。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以后,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特点就是西欧向世界各地的扩张,欧洲扩张导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产生;此外,欧洲强国因殖民地等问题开始了激烈较量。最终在1814年10月~1815年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确立了维也纳体系。英、法、俄、普鲁士和奥地利相互制约与平衡,形成多极均势国际体系中的主宰。

法兰克福格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格局,1871~1918年) 在维也纳格局的发展过程中,欧洲工业的进步促使各国资本主义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残余的革命斗争迅猛发展。1870年7月,法国拿破仑三世对普鲁士宣战。战争开始后,法国接连失利。11月,南德意志联邦与普鲁士签订联合条约,条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3年付清后德国占领军开始撤退。5月,两国正式签署《法兰克福和约》。为确保对法胜利成果,战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组织了新的反法联盟,并于1873年建立了德奥俄“三皇同盟”,共同遏制法国。于是,在欧洲大陆形成了新的以《法兰克福和约》和“三皇同盟”为基础的战略格局,史称“法兰克福格局”。出于俾斯麦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亦称“俾斯麦体系”。P-3

一战的爆发使战略格局的覆盖面扩大,全球战略格局开始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格局,1918~1945年) 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和会上签署的《凡尔赛和约》,以重新确定德国边界、限制德国军备、瓜分德国殖民地、从德国榨取巨额赔款为基础,使欧洲形成了新的均势,确立了一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体系”。另一方面,在战争期间才加入协约国的美国和日本狠狠地发了一笔战争财,美国的海军力量迅速发展起来。1921年底,美国为了确立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支配地位,主导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先后炮制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通过这次会议,在承认美国实力优势的基础上,划分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自此,形成了以《凡尔赛和约》与华盛顿会议为基础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1945~1991年) 二战末,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美国和苏联已经成为两支主要力量。传统上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宣告终结,二战末期,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的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标志着以美苏两大强国为首的两极格局即雅尔塔体系开始形成。这些会议达成的协议和谅解,除协调了同盟国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计划和行动,加速了反法西斯世界大战的结束外,更主要的是确定了美苏两国的势力范围,标志着两极格局初步形成。此后,美苏冷战更加剧了这一格局。

冷战后进入多极化国际格局(1991年至今)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发生了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巨大变化,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际战略格局进入了一个转型期。两极世界对峙的结束,给国际关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世界各种力量经过发展和重新组合后,新的多极化世界格局已经初见端倪。

军事力量在国际战略格局演变中的重要作用

国际战略格局的转型大多是通过大规模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的形式最终完成的,军事力量是推动国际战略格局实现最后变更的主力军。在核威慑的控制下,冷战没有演进为热战,而是最终理性地接受了综合国力全面较量的结果。但是在长期的两极对抗中,军事实力影响着力量的对比,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对抗的胜负。在维护或挑战现有国际秩序时,军事力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nlc202309031139

军事力量是营造有利国际环境的重要工具。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国家审查和调整国家安全战略目标时,都在保卫国土安全的基本目标外,增加了营造有利国际环境的新目标。美国军事战略的三大任务是保卫国家、预防威胁、打赢战争,前两大任务都包含有营造国际环境的内容,军事战略的涵盖远远超出了战场范围。利用国家军事力量开展国际军事合作,已成为大多数国家谋安全、保利益、促和平的重要方式。

国际军事合作是各国军队的根本任务之一。当前,国际军事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形式越来越多样,包括战略对话、安全磋商、建立军事互信、签订军事条约与协定、建立危机预防与管理机制、开展军事技术合作、参与国际维和行动、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加强军事人员交流与培训、进行军援和军购活动、防范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实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等内容。开展这类军事合作,是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建立有利的国际秩序的必要措施。军事力量这种硬实力的软运用,已成为很多国家和平时期运用军队的重要形式。

在各国军队以信息时代为契机推动军事革命时,为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而开展对外军事合作已成为军队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各国军队在编制作战与行动条令、改组编制体制、研发武器装备、更新教育与训练内容时,都将开展对外军事合作纳入作战需求,从而使军队转型有了更强的目标性与紧迫性。同时,国际军事合作正日益发展为日常和例行任务,也为检验军队战斗力提供了新的标准和更多的机会。对过去较少承担国际军事责任的军队来说,走出国门是在交往中学习外军优长,在互动中了解世界军情动态,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和自信的大好机会。军事力量建设与运用的关系,已不再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发展为“养兵千日,用兵千日”。

结 语

我国当前的周边环境不容乐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加深对危机和苦难的理解,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站得住脚,应对各种扑面而来的挑战,把握时局的最终方向。

军事力量的传统运用是在对抗中求全胜,军事力量的创新运用是在合作中谋共赢。中国军队在现代化过程中,首要任务仍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做好打胜仗的一切准备。其次,为塑造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新挑战,要积极开展周边、地区和国际的安全与军事合作,以大国军队的姿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保障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刘靖鑫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研究 篇12

一、呼吁加大教育投入,倡导多元融资及合理分配

教育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很多国家因为经济或者军事原因正在减少教育经费的投入,而国际组织却始终秉持教育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倡导教育融资多元化,呼吁教育资金分配合理化,这也是国际组织未来教育援助政策的基本趋势。

(一)加大对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

首先,国际组织纷纷呼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薄弱国家基础教育援助的力度,且对这些国家的教育援助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作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全球伙伴,世界银行在201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峰会上,承诺到2015年将增加7.5亿美元投入最薄弱国家的基础教育,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教育“千年发展目标”——普及初等教育和实现性别平等,尤其是撒哈拉以南地区和南亚。[1]2012年,世界银行又推行了一系列行动资助基础教育的发展,比如,世界银行支持非洲“儿童早期发展虚拟大学”的建设;在吉尔吉斯共和国、摩尔多瓦、蒙古等国开展儿童早期教育等。[2]

其次,国际组织特别重视师资问题,呼吁加大师资建设的投入。如世界银行2011~2012年度发布的《2020年教育战略:全民学习》强调将继续给予较大比例的资金,支持改善师资队伍的必要激励政策,比如职前和在职培训。[3]国际发展协会(IDA)自2000年以来为世界上最贫穷国家提供了超过130亿美元的教育资金,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投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在过去十年中,国际发展协会为全世界最贫困的国家招聘或培训了300万新教师。[4]

第三,国际组织也非常重视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进入新世纪后,知识社会快速发展,全球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和人口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带来很大的影响,新兴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不断出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年发布的《上海共识》提出,必须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是一项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产出惠及个人、企业和国家等广泛行为者的高额回报,应给予高度优先考虑,积极倡导加大职业技术领域的资金投入。[5]

第四,有的国际组织也加大了对高等教育领域的投入。如欧盟的“全民伊拉斯谟”计划,其经费投入将增加显著。“全民伊拉斯谟”计划将在7年内拨款195亿欧元,较2007~2013财政年度大幅度增长70%。该计划2/3的资金将用于流动性补助,以提高知识和技能,促进欧洲就业和经济增长。[6]

(二)教育融资多元化

为保障国际教育援助资金的持续增长,各国际组织纷纷呼吁建立多元化的国际教育融资机制。如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潜在危机:武装冲突与教育》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建议,以卫生部门的相似模式为基础,建立一个国际教育融资机制,通过发行债券在2011年至2015年期间为教育筹措到30亿至40亿美元的资金。此外,报告还建议在欧洲向手机用户征收0.5%的税款,这样每年可以筹集到8.94亿美元的资金。[7]此外,国际组织强调应吸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如201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上海共识》强调吸纳所有利益攸关方的参与,特别是通过采用适当的奖励机制,实现资金来源多样化;提倡定向融资办法,协助弱势群体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实现就业,包括“资金”就业。[8]可以看出,国际组织正在通过各种渠道来募集资金,以减少资金短缺对教育援助带来的风险。

(三)教育资金分配的合理化

为保障资金的有效利用,国际组织强调必须通过与多部门的合作,合理分配资金。如世界银行2011年发布的《2020年教育战略:全民学习》报告指出,世界银行40%以上的教育贷款都是由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通力完成的。[9]在拉丁美洲,世界银行和哥伦比亚歌星夏奇拉(Shakia)所建立的ALAS基金会建立了伙伴关系,2012年为“儿童早期教育计划”(ECD)提供的援助资金就高达1亿美元。[10]同时,国际组织强调资金分配策略必须适应学生和学校的需要。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2年出版的《教育公平和质量:支持弱势学生和弱势学校》指出,资源的分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机会,为确保整个教育体制的公平和质量,应该采用像加权公式这样的拨款战略,同时在分权、地方自主和资源的问责制之间取得平衡,以确保对最弱势的学生和家庭提供支持。[11]

二、强调教育质量第一,重视全方位评价

自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FA高层小组在达喀尔召开会议,强调教育质量应成为今后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努力的方向之后,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都意识到教育质量的重要性,陆续开发了各种教育质量标准及指标体系,并依据此标准开展检测与评估工作。

(一)重视质量标准和指标的设计

不同的国际组织在近两年来关注了不同的教育领域,提出了不同的质量标准和指标的设计,有的笼统,有的具体。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达成的《上海共识》中强调,要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制定和加强各级教学标准;努力提高各种类型以及在多种环境下开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确定质量标准和基准。[12]经合组织在201 1年发布的《“强势开端Ⅲ”——幼儿教育和保育的质量工具箱》提出了学前教育领域7种需要检测的目标:第一,儿童的发展;第二,学前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表现;第三,教育或服务的质量;第四,法规的遵从;第五,课程的实施;第六,家长的满意度;第七,师资水平及其工作条件。[13]在科研创新领域,2011年2月1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创新联盟记分牌”(Innovation Union Scoreboard,简称IUS),对欧盟27国创新能力及其研究和创新体制的优势及不足进行比较与评估。IUS包含8个创新维度的25个与研究和创新相关的指标,8个创新维度为:人力资源;公开、优越且富有吸引力的研究体系;资金和其他支持;企业投资;联系(创新企业与公共部门)和企业;知识产权;发明人及经济效益。[14]

除了具体的教育领域外,对于整体的教育战略,部分国际组织也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指标。如除了以往的青年辍学率和高等教育入学率指标外,2012年欧盟在“2020战略”中又提出了学生就业指标和流动性指标,即:到2020年,20~34岁学生在其毕业的1~3年内平均就业率至少增加5%;欧盟至少有20%的大学毕业生应该有国外学习或培训的经历;最初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欧盟毕业生中至少有10%的人应该有国外学习或培训经历;15~34岁的青年中有出国学习或培训经历者的比例应翻一番,达到25%~30%,在国外学习的最短时间不得低于3周。[15]同样,世界银行在2011年发布的《2020年教育战略:全民学习》也提出绩效指标、结果指标和影响指标来评估该战略是否成功。绩效指标主要关注世界银行是否支持国家改变行动,即世界银行为加强国家教育体系,帮助其进行的知识发展和组织发展活动。结果指标主要关注被支持国家的政策和项目是否有改变,如在至少一个政策领域运用系统评估工具来检测体系是否有所改善等。影响指标主要关注世界范围内该战略带来的影响,如学习或技能有所增加的国家的比例,缩小了弱势群体学习差距的国家比例,教育“千年发展目标”取得快速进展的国家比例及劳动力技能水平获得提高的国家比例。[16]

(二)重视全方位质量评价

依据各自的质量指标,国际组织又将质量评价划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与“系统评价”四个部分。如世界银行2011年启动的一项国际教育质量监测项目“导向更好教育结果的系统办法(SABER)”中,就采用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与“系统评价”四个部分,非洲、亚洲和中东地区的国家则正在使用世界银行SABER的学生评价工具,以建立更强大的学生评估系统。利用SABER这一工具,世界银行也正在收集各国政策与制度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13个关键政策领域,包括教师政策与学前儿童发展等。[17]又如,2011年经合组织《教育评价和评估框架的国家评估》报告采用了这四个部分的评价体系。但各国在评价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在学生评价领域,包括如何根据教育标准调整学生评价,如何在学生形成性评价和评估框架中平衡外部评价与教师为主的评价等。在教师评价领域,包括如何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如何利用教师的评价结果来激励教师,如何结合教师评价提高教育水平等。在学校评价方面,包括如何结合学校的外部和内部评价,如何提升学校负责人在数据处理上的技能等。在系统评价方面,包括如何满足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系统层次的信息等。[18]

(三)重视数据的收集和利用

质量指标的设计和全方位的质量评估最终都是为了根据质量目标和事实依据,提高教育质量,因此数据的收集和利用也就变得十分重要。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在《上海共识》中强调,要“改善与制定国家政策议程有关的定量及定性证据的收集工作,包括关于教师和培训者的数据”。“提升国家在政策周期内有效利用证据的能力,包括社会合作伙伴和民间社会为这一过程做出贡献的能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研究,以便建立信息库,促进更多的循证决策;确保国家数据收集和国际标准及举措保持一致”。[19]经合组织在《“强势开端Ⅲ”——幼儿教育和保育的质量工具箱》报告中也指出,越来越多的经合组织国家和地区正在努力开发有效的数据系统。在数据利用方面,经合组织提倡对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和教师开展“对研究进行解释”的培训以及对研究者开展“运用非术语对研究进行解释”的培训,因为研究也可以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一个有影响力的工具。[20]

三、关注师资短缺问题,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师资数量与质量的提高。经合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都高度重视教师问题,关注教师短缺问题,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标准。

(一)关注教师短缺问题

欧盟对师资问题高度关注,发布的《2012年欧洲教育的关键数据》报告显示,在许多欧洲国家,目前在聘教师的年龄大部分集中在高龄组(40~49岁和50岁以上)。在德国、意大利和瑞典,几乎一半的小学教师年龄在50岁以上;而几乎在所有的欧洲国家中,中学教师的年龄都集中在这个年龄组。另外,由于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工资水平低等原因,在一些国家,教育与培训领域的毕业生比例显著下降,受到严重影响的国家有葡萄牙(-6.7%)、冰岛(-6%)、匈牙利(-6%)和比利时(-4.5%)。更糟糕的是,很多师范类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的比例也不高。在职教师老龄化,又没有足够的新教师上岗,这就会导致未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面临师资短缺问题。尽管从2009年起师资短缺就一直是欧洲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时至今日,这一问题并未得到解决。[21]

经合组织针对师资数量短缺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一些建议,在2012年3月发布的《为21世纪培育教师及学校领导:来自世界的经验》建议:(1)通过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专业自主性吸引和培养最优秀的教师。比如,芬兰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从业地位,使其高过其他大多数行业,并赋予教师相当大的教学自主权,这使得超过6,600多名申请者竞聘2010年的660个小学教师培训学习名额。(2)通过各项优惠政策招收最优秀的学生接受教师教育。比如,新加坡从中学毕业班招收最优秀的1/3学生接受教师培训,提供给他们的月薪超过其他部门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薪。相应地,这些师范生必须承诺从教3年。这些国家通过招收优秀毕业生,并在课堂中对其提供各种指导、帮助和支持,逐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3)为偏远、落后地区的教师额外提供丰厚补贴、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多元化的发展机会。在补贴方面,经合组织认为补贴的额度必须足够大才能达到效果。一般落后学校的补贴要比重点学校高20%~50%才能防止教师流失。工作环境则不仅包括工作条件,还包括领导支持和同伴关系等软环境。发展机会对教师也会有很大吸引力,比如,在韩国,愿意去偏远、落后学校工作的教师不仅会获得额外补助,而且所教班级规模更小、教学时间更少,这段工作经历也会成为其日后晋升的重要资本。[22]

(二)引领未来教师的专业标准

经合组织尤为重视未来教师的专业标准,在2012年3月发布的《为21世纪培育教师及学校领导:来自世界的经验》报告中指出,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教育需要强调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复杂性思考能力和工作方式,而这些是无法被计算机所替代的。这就意味着21世纪的教师应满足以下五方面的要求:(1)教师必须精通自己所教的科目,善于采用不同的方法,甚至改变他们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成果;(2)教师需要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将知识及其运用相结合,包括直接的全体教学、引导、小组学习、自学和个人发现等。(3)教师需要深入了解一般情况下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学生的动机、情感及其在教室外的生活。(4)教师需要高度协作的工作方式,在同一组织或不同组织的其他教师、专业人员和辅助专业人员在一起,形成专业团体和网络来进行合作,其中可能包括实习教师。(5)教师需要获得强大的技术技能,将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同时优化数字资源在教学中的利用并使用信息管理系统来跟踪学生的学习。[23]

(三)呼吁通过顶层设计提高教师质量

教师质量的提升有多种途径,经合组织特别强调顶层设计的重要性。针对不同的群体经合组织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建议。首先对于弱势群体,经合组织在《教育公平和质量:支持弱势学生和弱势学校》报告中,经合组织指出必须通过下列方法提高弱势学校的教师质量:提供针对性的教师培训,确保教师掌握在学校教授弱势学生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为新教师提供辅导方案;创造辅助性的工作条件,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留任率;制定适当的经济和事业激励方案,使弱势学校能够吸引并留住高质量的教师。[24]

其次,对于学前教育领域,经合组织认为,高质量的教师对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2011年初,经合组织出台的《强势开端Ⅲ”——幼儿教育和保育的质量工具箱》指出,要实现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人员队伍,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包括:提高工作人员的资质;招聘、留住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并给予他们多元化的发展机会;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技能;确保私立机构工作人员的资质。[25]

其次,对于新教师,经合组织在2012年4月出版的《新教师的经验——来自TALIS2008的调查结果》报告中提出:第一,在新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之间区分不同的工作将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教与学;第二,对新教师的评价和反馈有利于改善新教师的教学;第三,就目前各国开展的新教师指导和入职培训形式而言,并没有增加对新教师教学的反馈;第四,新教师需要教学支持和专业发展机会来提升他们的课堂管理实践能力。[26]

上一篇:财经类人才培养下一篇:注浆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