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贸易发展研究

2024-06-07

务贸易发展研究(共10篇)

务贸易发展研究 篇1

摘要:财务管理对电台、电视等媒体的经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 财务管理工作又是全局性的综合管理, 电台、电视节目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资金, 财务管理活动就为资金的总调度所负责。在新一轮广电体制改革的浪潮中, 加强电台与电视台合并后的财务管理更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心。

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繁荣广播电视事业, 当前传媒领域内掀起了一股电台与电视台合并的浪潮, 这是我国传媒发展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电台与电视台的合并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目创新和管理创新, 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但是, 尽管资源配置、机构设置等方面基本相似, 电台与电视台这两个单位在合并中仍然面临不少挑战, 其中两台合并后财务管理机制的相互融合以及创新发展是改革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广播电台与电视台合并整合激活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

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合并整合使广播电视实现一体化经营, 能够将双方的资源与优势进行充分的整合, 使双方都能够在节目运作、受众范围、广告经营、多种经营方面获得更大的优势和更加充足的资源, 两台合并是媒介进行规模经营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成功实现规模经营的同时, 财务管理的对象发生了改变, 资金流动更加频繁, 财务监控范围更加广泛, 以前单位各自为政时期的财务管理体制在合并之后是行不通的了, 需要进一步创新财务管理体制。

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合并整合对财务管理目标提出新的要求。两台的合并, 能使广播电视市场日趋形成, 相关媒介资源得到重新合理配置, 让两个效益都不足的电台、电视台逐渐失去其生存的市场, 最终被调整、合并为更大的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一部分, 扩大电视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在扩大经济效益的同时, 电台与电视台合并对于财务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合并整合使得电台与电视台由单方获利的方式转变为双方共享盈利, 这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具体来说, 加强合并整合后电视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必要性体现在成本和收入的控制上。由于电台与电视台的合并是新一轮广电改革的内容之一, 合并整合后的电视单位, 其财务管理制度尚在摸索之中, 需要财务人员稳打稳扎地改进与修改。

1. 成本控制方面

整合后电视台运转过程中, 流动性大。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因人、因时、因地差异很大。必须加强财务监控, 保证资金的正确流向,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 收入方面

合并后电视台主要收入是广告收入 (含二类广告、赞助等) , 来源渠道单一, 必须加强财务监控, 杜绝资金体外循环, 最大限度地挖掘媒体潜力, 增加创收。

二、广播电台与电视台合并整合赋予财务管理新的任务

首先, 电台与电视台的合并, 使电视行业规模的扩大, 要实现传媒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 都要求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改变方法简单、非常规的财务会计办法, 代之以系统的、规范的、高效率的、集核算与监督为一体的财务会计管理。

其次, 两台合并使电视产业筹资渠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 要求改变传统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扩大资金监管范围, 变出纳型财务为理财型财务。

再次, 电视产业化进程的加快, 出现了新的投资行为和领域, 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成本核算办法。将部分费用核算变为完全成本核算, 事后核算变为全过程的成本核算, 守财节支型核算转为理财效益型核算, 及时反映和确定合理的投资比例和收益比例。

与此同时, 进一步完善以计划为前提、预算为基础、核算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制, 增强计划的权威性。要求必须加强财务监管的力度, 要利用财务核算指标, 审查财务账目, 进行有效财务监控。

另外, 电台与电视台的合并整合, 使电视产业朝着集团化发展和多产业经营的目标转型, 这要求财务工作必须适应发展, 拓展核算监督领域, 适时引进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办法。

最后, 财政、税收政策的变化要求两台合并后的财务工作必须研究相关政策, 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 也就是说, 宏观财务管理研究必须加强。

三、电台与电视台合并现阶段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在电台与电视台合并后的过程中, 财务管理水平从某方面来说, 已经初步适应了转型后的发展, 但随着广电事业的发展, 新型的财务管理机制在事业经费和经营收入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

1. 重事后核算, 轻事前预测

在经费管理中, 国家的预算会计制度详细规定了各项开支科目, 这为正确核算经费支出提供了依据。但是, 合并整合后的广播电视单位在日常工作中, 往往只是拨款开支、报销、记账、出具报表等。对各科目开支在基本保障完成事业任务的情况下, 究竟需要多少经费缺少科学预测。

2. 重经费核算, 轻收入管理

当前合并整合后的广播电视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对预算内拨款, 从预算编制执行到年终决算, 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程序, 监督、检查手段都比较健全, 而对其单位的收入, 在财务管理上缺乏应有的约束, 普遍出现开支范围不清, 管理办法不健全等问题。对收入使用上的监督、检查就更加薄弱, 以致出现用于个人消费或用于集体福利的甚多, 而用于事业发展的甚少, 甚至还出现收入私分的现象。

3. 重资金管理, 轻资产管理

合并后的广播电视单位由于规模的扩大, 管理者无暇顾及资产的管理, 导致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没有严格的核算制度, 账目不健全, 核算不严密, 账外资产多, 有的资产虽然有账, 但反映内容不完整, 账本不配套, 账物不相符;购买、经营、使用制度不健全;流失、丢失、公物私用的现象较普遍。

四、加强电台与电视台合并整合后财务管理的建议

财务管理如何适应广播电台与电视台合并整合后的发展, 以实现广播电视集团化和产业化的发展目标。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全面更新财务管理观念

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最关键的是全面更新财务管理观念。要引入企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和思路, 以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观念进行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营环境复杂多变, 风险越来越大, 必须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确立财务管理在单位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控制资金、成本、利润, 发挥财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方面的作用。因此, 领导和财务人员必须树立风险观念, 合理投资, 要加强对收入、成本、利润的考核。同时要以人为本, 树立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的观念, 积极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及时、全面、准确地获取信息以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

2. 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

广播电视产品从制作到播出环节多、程序复杂, 涉及到制作成本和播出成本。在成本发生之前, 需要对成本的发生进行研究与分析, 做好成本预测, 最重要的就是设定目标成本。目标成本的设定一般通过市场调查, 估计容许成本 (节目收入减去目标利润) , 利用价值分析等方法确定。在进入栏目制作、购入节目过程中, 加强以成本控制、成本核算、绩效评估为主要内容的成本管理。

3. 强化广播电视的预算管理

成本管理是静态的制约, 而预算管理是对成本管理的补充。预算管理是通过编制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等预算, 并以单位的内部控制保证决策所确定的最优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广播电视的全面预算要以经营目标为前提, 采取分权管理和控制管理模式, 将决策权进行分解, 并通过适当授权进行内部控制。编制预算的目的是控制和合理安排支出, 因此财务部门要根据年度预算经费的额度下达、逐级执行。

4. 加强资本运营, 拓展资金空间

长期以来, 由于观念上不承认广电是一种产业, 更没有资本运营意识, 所以设备和设施的投入从不考虑回报率, 资产使用没有效益, 造成广电资产的极大浪费。实施资本运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筹集产业发展所急需的大量资金, 壮大规模, 增加创收, 从而克服广电产业结构单一、经营空间狭小、经济来源过于依赖广告收入的缺陷, 最终提高广电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实施资本运营必须遵循市场要求, 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 建立相应的经营机制和管理制度, 深入市场调查, 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资本运营方案。

我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篇2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2

摘 要 当今服务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持续高速的增长,体育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重要的组成部分,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如何客观、真实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体育服务贸易市场,提升体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的重大研究项目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立足于我国体育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了我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 体育 服务 贸易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中都强调要“推动体育服务贸易发展,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提升我国体育服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发展体育服务贸易是推动我国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跨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已成为全球体育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

一、大力发展体育服务贸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是国家经济实力和国家地位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在新兴的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中,体育服务贸易市场潜力巨大,有着惊人的经济价值。因此,国际体育服务贸易竞争力更加激烈,我国的体育服务贸易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就必须立足全球,放眼世界,在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中运筹我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大思路、新战略,以人为本、高瞻远瞩,真正将体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变实际。确保我国体育服务贸易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我国体育服务贸易的现状

(一)体育服务市场主体和管理体制不清晰

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管理法规不健全,体制不顺,对社会体育服务业市场化管理缺乏法律依据,有些经营性体育服务场所设施无国家统一标准,极易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体育管理部门政、企、事责任不分,尚未建立现代管理制度。

(二)体育贸易市场资源配置规模小、市场发挥作用有限

体育资源配置服务功能缺欠,投资主体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其次,体育服务业统计监测系统不完善,服务业政策、方向不明,征税过高等;第三,我国体育服务市场规模小,体育服务贸易发展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三)体育服务市场多元化结构还不够完善

我国体育服务市场发展的整体态势如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人才培训、体育信息和体育用品等市场发展迅猛,市场潜力巨大,但一些体育服务机构团体、协会组织管理能力较弱和不完善,体育人才金融保险市场、相对落后。

三、我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策略分析

在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确立我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大思路、大环境、新战略,新目标确保我国体育服务贸易顺利地发展。

(一)营造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舆论环境,提高核心竞争力

1.转变观念,大力发展体育服务贸易。必须立足全球,放眼世界,高瞻远瞩,在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中运筹我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大思路、新战略,确保我国体育服务贸易更快的发展,把加快体育服务贸易发展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上来。把体育服务业发展放到促进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借鉴外国在服务业管理、市场运作等方面的经验,参与体育服务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做大做强我国体育服务贸易。

2.建立体育文化出口品牌,打造支撑体育服务贸易的产业集聚区。构建体育服务贸易产业链,做好新闻出版发行、电视电影广播、体育信息传播、体育文化艺术创意和设计、体育娱乐休闲服务等,尽快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的品牌形象,能生产世界一流的体育服务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培育和形成一批有实力、专业性强的体育服务企业。实行跨国经营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体育服务企业集团。

(二)加强体育法律、法规,完善体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制度环境

1.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扶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环境。建立既符合国际规范又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积极宣传体育服务业及对外服务贸易的法规性文件,设立起对外发布信息及提供咨询的专门机构,进而提高体育服务贸易透明度,重视政策引导,完善经济体制下的体育管理新模式,制定体育服务贸易的出口战略,探索建立体育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提高依靠法律法规实施管理的能力,保证体育产业按法制的轨道有序、稳定的进入体育市场。

2.建立既符合国际规范又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积极宣传体育服务业及对外服务贸易的法规性文件,设立起对外发布信息及提供咨询的专门机构,进而提高体育服务贸易透明度,重视政策引导,完善经济体制下的体育管理新模式,制定体育服务贸易的出口战略,探索建立体育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

(三)创新服务思想,提高产品竞争力

1.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和外资力量发展我国的体育服务业和对外体育服务贸易。树立全方位开放的强烈意识,树立突出优势的新思路,树立开拓创新的新意境;用新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方法,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参与国际体育服务和产品的竞争,把自主创新和国外引进有机结合起来,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体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积极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体育服务企业到境外投资,大胆运用新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实现管理理念、制度的创新、最关键的是经营服务特色上的创新,以寻求体育服务产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2.培养长期竞争优势,加强体育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服务业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主要领域。中国的一些民族传统特色项目,如武术、太极、散打等,更能够吸引海外学生来进修培训,或“走出去”,到国外去办学,扩大知名度,增加经济效益,促进高校形成国际、国内竞争意识,从而促进自身发展。推动我国体育服务贸易走上世界教育舞台,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近几年,意大利超级杯、世界斯诺克大师赛、NBA中国赛、中国网球公开赛纷至沓来,为中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四)加强体育服务贸易人才培养,促使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实施人才强贸战略,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人才资本,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强化文化学习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经营体育贸易的管理人才。

首先,政府要制定措施,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与综合性大学或经济类院校联合办学等的方式,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建立与体育服务贸易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支持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科研院所与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服务贸易实习实训基地等。

其次,教育、劳动保障和人事等部门,应按照服务贸易发展需求,完善和改革管理人员的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建立国际资格认证体系,增设紧缺专业,以跨学校联合培养的方式,有效利用各校设施和师资,突破人才培养制度瓶颈,培养体育经纪或体育产业等专业方向的专门人才。

再次,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现有高层次服务贸易人才的作用,设立专项基金和政策培训,为高级体育人才引进开设绿色通道。吸收各种专业人才到体育产业来,提高体育产业的人才培养素质。

四、结论

体育服务贸易是一项充满前途、充满机遇的产业,能够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用改革开放的步伐加速体育服务贸易的国际化进程。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繁荣市场,增加就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注入更多动力。加大力度发展我国体育服务贸易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戴健.郑家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述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1):1-7.

[2] 陈艳林,潘丽英.后危机时代我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9):32-36.

[3] 章志刚.服务贸易的趋势及应对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5.

国际文化贸易发展研究 篇3

(一) 文化商品

所谓文化商品是指能够传达生活理念, 表达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它具有传达信息或娱乐的作用, 有助于建立集体认同感, 并能影响文化实践工作。在取得版权后, 文化产品能够通过大量工业生产在全球传播, 包括图书、杂志、软件、录像、唱片、电影、工艺品等。文化商品主要以有偿形式提供。

(二) 文化服务

所谓文化服务是指政府、私人、半公立机构或公司取得文化利益或满足文化需求的活动。文化服务不包括其服务所借助的物质形态, 只包括艺术表演和其他文化活动, 以及为提供和保存文化信息而进行的活动, 例如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机构的活动。文化服务以有偿服务或无偿服务的形式提供。

(三) 国际文化贸易

国际文化贸易的概念, 学术界一直未有统一界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定义是:以有形或无形的文化产品 (cultural products) 传递文化内容的进口行为, 其中文化产品包括文化商品 (cultural goods) 和文化服务 (cultural services) 。

二、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及结构特征

(一) 国际文化贸易的环境

当今的国际社会大致存在两种文化贸易理念。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贸易”主张, 另一种则是以法国、加拿大为代表的“保护贸易”。所谓自由贸易就是指国家取消各种进出口限制, 使各国自由竞争。而保护贸易是指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措施限制进出口, 并对本国商品、服务实行保护。在两种主张中, 发达国家多主张采用“自由贸易”, 它们的经济水平决定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所以发达国家更愿意支持“自由贸易”。发展中国家主张采取“保护贸易”, 因为直接的市场竞争会很快暴露发展中国家的弱势, 它们需要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从而扶持本国文化贸易的发展。但是, 到底是采取何种主张并没有一致的态度, 比如法、加虽然属于发达国家, 却站在“保护贸易”阵营。

(二) 国际文化贸易的规模

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国际文化贸易的迅速扩张, 贸易规模因此得到不断地扩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 全球文化贸易总额一直在迅速增长。目前很多国家都将扩大文化贸易规模作为新的经济战略, 本国文化贸易的扩大不但是对别国经济竞争的威胁, 也是对别国精神文化的渗透性威胁。

(三) 国际文化贸易的结构

1. 从国别分布来看, 文化贸易的发展是失衡的。

欧美发达国家在文化贸易市场上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以美国为例, 美国经济水平发展迅速, 媒体投入越多, 本土节目的供给能力就越强, 自然会减少对国外电视节目的进口, 并且有能力向别国输出文化贸易。

2. 从人口规模上讲, 文化贸易的发展同样存在不平衡。

较多的人口意味着较大的需求, 因此, 大规模的人口也会影响文化贸易进口的总量。也就是说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 人们对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量大, 随之产生的文化贸易量也会加大。

(四) 国际文化贸易的特征

1. 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属性。

国际文化贸易同时具备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属性。具备经济属性使得国际文化贸易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具备文化属性突出了文化的渗透性, 满足国民的精神需求, 这种非物质性的需求很大程度体现了一国的非物质消费者的导向和趋势, 从而影响到整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方向。

2. 贸易发展状态失衡性。

文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中, 发达国家占据着优势地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起步早, 已经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和高科技, 所以在文化贸易竞争中一直扮演主导角色。而发展中国家, 经济和科学技术起步晚, 落后于发达国家, 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在文化贸易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第二, 在国际文化贸易中, 文化商品与文化服务的比重也是不平衡的。综合国际文化贸易市场来看, 文化商品的生产比重还是大于文化服务的产出。

三、中国文化贸易发展分析

(一) 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现状

1. 文化贸易实力较弱。

我国文化贸易起步较晚, 对外贸易额中的文化贸易比重也较小, 文化贸易发展不平衡。近些年, 我国的文化贸易进出口比例失衡, 进口比例逐年递增, 虽然我们不断发展文化产业, 但是仍然存在巨大逆差。

2.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文化贸易占世界文化贸易比重较小。

美国、英国、日本、法国都是文化贸易的强国, 一直保持着世界文化贸易的大国地位。例如2012年, 我国进口美国版权5606项, 而出口仅为1259项, 进出口比例将近4.45:1, 这样的状况与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储备量极为不符, 我国文化资源丰富, 但是却没能像韩国一样在世界范围内刮起“韩国风”, 也没能像美国一样出产“大片”。

3. 文化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

文化贸易中文化载体是文化贸易的硬件, 比如, 照相机、摄像机等。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出口量非常大, 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但是这些文化硬件归根到底还是属于货物贸易, 获利较少, 所以文化硬件在文化贸易中占有很大比例无疑影响了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而文化软件, 比如, 演出、游戏、电影等, 则具有超高的利润, 我国在文化软件领域相对薄弱, 应当予以加强, 改变目前的文化贸易产品结构。

(二) 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问题

1. 管理体制落后, 政府对市场缺乏保护。

我国文化产业在2006年才真正受到国家的重视, 所以就会有发展底子薄、基础性服务设施落后、市场秩序有待规范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政府需要给予支持。政府首要的任务就是营造公平竞争的文化市场环境、改变管理方式、加强引导、借助市场作用、运用经济手段, 引导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2. 自主创新能力较差。

近几年中国不断引进国外综艺节目的改版权, 例如《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无一不是从国外引进, 在国内引起收视热潮。从广大观众的反应来看, 这类节目是受欢迎的, 但是不能为了保障收视率而让本土的综艺节目一直存在于别国的影子下。在《我是歌手》取得同一时段收视率第一时, 各大卫视居然纷纷效仿, 制作大同小异的歌手比赛节目, 难道我们能做的只是模仿?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力, 而我们现在正在断送生命。

3. 对本国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 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但是我们却很少对这些资源予以利用。中国的花木兰、熊猫形象都被搬上了美国迪斯尼荧幕, 这些都让我们痛心。我们对本国的文化资源不能够充分保护和使用, 最终就会是被别人“窃取”中国资源并打上别国标签的悲惨结局。我们应当正视这些问题, 加强我们对市场的保护, 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 充分挖掘利用本国的文化资源, 令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李怀亮, 闫玉刚等.国际文化贸易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38.

[2]马兴云.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 2014.

[3]张华.文化产品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3.

[4]周成名.关于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思考[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06 (3) :12-14.

务贸易发展研究 篇4

关键词:创意产业;问题;对策

一、中国创意产业贸易发展的现状

我国创意产业贸易的发展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影响力的增强,各国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意产品需求强烈。目前我国整体上创意经济和创意贸易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创意经济这些年发展速度较快,也很大的带动创意产业贸易的发展。创意产业贸易的增长速度最近几年也一直处于世界第一。

据联合国《2008创意经济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创意产业的出口占全球创意产业出口的比率逐年上升,从1996年的4.2%上升到2005年的15.3%。其中,在创意产业产品出口方面,2005年在世界创意产品出口额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名世界第一。出口额从1996年的184.3亿美元增长达到613.6亿美元,2005年的市场份额达到18.29%,2000--2005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7.6%。

随着创意产业贸易的高速增长,其在我国贸易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2008创意经济报告》和《商务部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总体出口从1996年的1510.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620亿美元,创意产业出口占我国总体出口的比例从1996年的5.83%增长到2005年的11.58%。

二、我国创意产业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从我国创意产业贸易的发展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创意出口规模在总体上已经得到较大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我国创意产业贸易某些行业占世界份额小,甚至出现贸易逆差

我国的创意产业贸易近些年一直高速增长,在创意输出方面成为继美国和英国的第三大国家。虽然创意产业贸易额增长的速度很快,但在一些行业却一直存在很大的逆差。如我国的出版业2007年引进11101种,输出2593种。2008年则引进16969种,输出2455种;另外在艺术表演、游戏、电影、电视剧等也是引进要远大于输出,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2.创意产业贸易主体较为单一

目前创意产业贸易大部分被跨国公司占据,这些企业都拥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产品。这些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已经具备整体策划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而我国创意产业贸易主体基本上都是一些小型企业,某些特殊产业则主要则是由政府控制,如新闻、广播。这些企业由于资金、管理等条件的限制发展较慢,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所以说我国创意产业贸易主体较为单一,缺乏有国际竞争力的贸易主体。

3.我国创意产业贸易结构失衡——制造太多,创造太少

联合国发布的《2008创意经济报告》显示:我国的创意产业产品的出口世界第一,2005年创意商品出口额达到了613.6亿美元,但主要集中在一些以加工为主的创意产品上。我国2005年整个创意产业出口额是882.1亿美元,也就是说创意服务出口仅为268.5亿美元,其所占的比率只有30.4%,相对于创意经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整体出口上中国制造多、创造少的情况依然很严重。不同创意产业出口也有很大的差别,我国创意出口的强项是历史文化中的传统工艺美术、新媒体等,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的市场。而对于印刷出版、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电脑软件、电视电影、音像制品等是我国的弱项,在国际市场上只占有很小的份额。

4.创意产业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创意产业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北京2002年创意产业贸易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73%,所占比重为全国之首;江苏省2002年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近250亿元,总量为全国第一。而宁夏2002年创意产业增加值仅为12.7亿元,居全国末位。从城市发展情况看,近年一些大城市发展势头良好,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其中深圳发展速度最快,2006年创意产业增加值近382亿元,比上年增长25.9%,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10.9个百分点。而2007年深圳工艺行业出口达到31.3亿美元。

5.创意产业贸易地理结构较为集中

我国创意产业贸易主要集中在几个重要的国家和地区,如2006年我国对美国、欧盟和香港的创意产品出口额约占全国创意产品出口额的87%;某些创意产业贸易,如图书出版、工艺品主要集中在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华语和东南亚市场,而对欧美市场则稍有进入。这样过于集中的出口方向影响了我国创意产业贸易发展。

三、促进我国创意产业贸易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我国创意产业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政府起主导作用,全面加强对创意经济及创意产业贸易的认识

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必须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产业优势、特色,以及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有选择的发展。在确定要发展的产业后要制定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这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如上海的《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要指南》、北京的《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等。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扩大投融资渠道,健全公共服务机制来服务创意企业。对于资金缺乏问题,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对创意产业进行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

2. 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优势

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最主要的是改变事业单位与产业胶着的状态,集中调配资源配置,分清各个部门的职责,充分调动各方的智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和艺术资源,但是目前只有少部分人认识到了这些资源的商业价值,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也十分缺乏,还停留在一些基础的层面,造成在国际上几乎没有被广泛认可的中国文化商品和服务。所以必须积极挖掘文化特色、突出民族特色,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结合海外市场的需求生产既具有我国特色又能满足国际市场的产品。

3.加快创意产业链建设

加快创意产业链的建设,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生产流通环节,加强制造环节与设计开发之间的协同和沟通,对研发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个可以通过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来解决;(2)营销环节,齐全配套资源,缩短与终端消费者直接有关前导时间,使产品能尽快的投入市场;(3)创意人才的管理,加强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寻找合作,为创意产业及贸易的良性循环提供有力的支持。

4. 注重品牌的打造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品牌的打造要求我们在发展创意产业时,不能只是简单的模仿国外的创意产品,而是要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技术和创意的同时,注重原创,开发和生产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并运用各种新的技术结合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打造自己的创意品牌。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目前我国已出台《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等多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但整个法律体系显得并不健全,法律的执行力度也还不够;对于创意产业贸易,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保护创意企业的创作价值和合法利益。

5.加快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创意人才资源是创意产业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是人的创造力和智慧的价值体现。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发掘人才。如通过举办各种创意比赛,让潜藏在民间的创意人才脱颖而出;(2)加快人才的培养。加快创意产业相关学科的建设,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置相应的专业。鼓励开设一些专业的培训学校,如现在就有很多培养漫画人才的学校;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在创意企业设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创造条件;(3)加快人才的引进。取消各种阻碍人才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加强对创意产业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参考文献:

[1]厉无畏 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 (11).

中韩贸易发展研究 篇5

从1992年8月24日中韩两国签署建交公报至今, 中国与韩国从建交初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发展到1998年的“合作伙伴关系”, 2003年升级“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2008年李明博总统首次访华时将中韩关系确立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韩双边贸易额有望在2015年之前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中韩贸易关系迅速发展的同时, 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所以, 分析中韩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研究新时期中韩贸易的特点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对进一步提升中韩贸易关系, 促进中韩贸易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中韩贸易发展回顾

中韩两国1992年8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同年9月, 两国签署《中韩政府贸易协定》, 原来通过中国香港的间接贸易大部分转为直接贸易。1993年中韩进出口总额为82.2亿元, 增长率高达62.4%, 199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受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 1998年中韩贸易首次出现负增长。1999年情况有所好转, 到2001年中韩贸易额达到359.1亿美元, 2000年双边贸易额已超过440亿美元。中韩贸易发展的第一个10年, 虽然受到了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但仍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两国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中韩贸易发展的第一个10年, 中韩两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从初期的互补型产业间贸易逐步向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转变。韩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电子、电器、化工、钢铁等工业制成品, 其中钢铁和金属制品出口比重从1993年最高时的21.8%下降到2000年的9.4%, 电子、电器类商品出口比重则从1993年的9.1%增加到2000年的22.9%, 机械和汽车类产品出口比重也有大幅下降。而中国出口产品在初期集中在农林水产品、纺织品和矿物产品等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这部分产品占中国对韩国出口比重的80%以上。但随后这一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农林水产品出口比重从1993年的31.1%下降到2000年的16.1%, 而电子、电器类产品出口比重则从1993年的6.5%升至2000年的29.6%, 取代农林水产品成为中国出口韩国的第一大商品。

2003年中国开始成为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贸易伙伴, 2004年韩中贸易总额超过韩美贸易总额, 中国开始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韩贸易出现了第二次负增长。2011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为2206.31亿美元, 占韩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0.4%, 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7%, 韩国十大出口产品中六类产品的最大出口目的国都是中国。中韩贸易发展的第二个10年, 两国间的贸易关系更加密切, 韩国对中国的贸易依赖性也逐渐增强。

自2006年开始, 中韩贸易结构主要是产业内贸易。2010年, 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位列前五的分别是电子零部件、石化产品、工业电子制品、汽车和矿物燃料, 韩国从中国进口的高品位列前五位的分别是电子零配件、工业电子制品、钢铁制品、纺织制品和精密化学品。由此可以看出, 在中韩贸易发展的第二个10年, 中韩两国的贸易结构已经由2002年初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转变, 这一点在电子类产品和零部件产品贸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 中韩贸易关系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

2.1 两国贸易结构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中韩两国在贸易合作上的互补性是由于两国经济发展及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 在产业结构上形成了不同的优势, 从而使得贸易结构存在着互补性。与韩国相比, 中国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丰富, 原材料、劳动力成本都很低, 而韩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不足, 但是韩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所以, 在中韩建交初期, 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商品以矿产、纤维制品、皮革等低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的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从韩国进口的商品则以化工产品、电子产品、产品零部件、整车、机械产品、船舶、工业用纤维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 贸易结构表现出很大的互补性。近些年, 随着中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技术实力的增长, 两国进出口贸易中高技术产品的比重迅速增加, 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2.2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是发展中的经济大国, 经济总量大, 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贸易壁垒逐步取消, 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 为韩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新的契机。近年来, 韩国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大多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快, 市场需求大, 机会多的原因。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中国的出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而且为进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韩国瞄准了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 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贸易关系的不断深化, 有利于中韩两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

2.3 韩国产业结构合理, 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大幅增长

韩国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产业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 尤其在电子产品、信息通信、半导体、造船、钢铁等行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其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远远超过中国。近年来, 韩国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大幅增长, 这不仅带动了韩国产品对中国出口的急剧增加, 同时也使中韩之间的贸易垂直分工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近些年, 韩国对中国的零部件出口大幅增长, 这些零部件在中国进行生产组装后的产品除了销售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外, 还有一部分返销到韩国, 从而使得中国对韩国的出口有所增加。

3 中韩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3.1 两国贸易产业结构从互补性到竞争性

中韩贸易发展初期, 呈现出的是中国向韩国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的垂直互补关系。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垂直互补关系正变化为水平竞争关系, 同时正从产业间的贸易形态逐步转换为产业内的贸易形态, 中韩相互竞争的产品品种也从初级产品逐步发展到机电产品。2011年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 光学、照相、医疗设备及其零附件, 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 有机化学品等;韩国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 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 钢铁, 光学、照相、医疗设备及其零附件, 有机化学品等, 呈现出水平竞争关系。韩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也面对着来自中国产品的竞争压力。目前韩国在半导体等电子产品及零部件、手机等信息通信产品、汽车、机械设备、船舶, 工业用纺织纤维制品等产品方面仍然处于优势, 中国在这些产业和产品上的竞争力要远落后于韩国。

3.2 中韩贸易逆差增长率有放缓的趋势

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 当年中国首次出现了2.1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此后, 中韩贸易逆差规模连年增大, 到2007年, 逆差达到476.2亿美元, 大约是1992年的226.8倍。2003年-2006年, 中国对韩贸易逆差甚至超过了中国对韩国的年出口额。20年间, 中国对韩国的出口从1992年的24.1亿增加到2011年的864.26亿, 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从1992年的26.2亿增加到2011年的1342.05, 2010年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高达696.3。从整体上来看, 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有减缓的趋势。2003年-2009年, 中韩贸易逆差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 详见表1。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统计数据资料中韩贸易简明统计整理计算得出。

3.3 关税、非关税壁垒严重, 双边贸易摩擦增多

随着中韩两国经贸交往的扩大, 贸易摩擦和纠纷也在不断增加, 这种贸易摩擦有一部分是由于中国对韩国持续贸易顺差导致的贸易不平衡引起的, 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韩国严重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致。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09年外国市场的行情报告》, 2009年, 韩国对中国的63种主要农产品实施配额管理, 配额的关税率高达200%。自2011年起, 韩国对23个品种的农产品征收“特别紧急关税”, 其中包括绿豆、红小豆、荞麦、水参、人参种子、带壳花生、花生米等, 而韩国进口的上述商品一半左右来自中国;韩国分别于2011年9月和2012年1月对中国出口的瓷砖和乙酸乙酯征收3年反倾销税。最近, 韩国政府颁布的《海关法修正案》规定, 包括红豆、黄豆、花牛等21种主要来自中国的进口量一旦达到规定的数量, 将征收最高达到1067%的特别保障关税。除了关税壁垒外, 韩国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谷物、蔬菜、水果、水产品、畜产品、中草药等资源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采取以检验、检疫和安全标准为手段的进口限制措施, 并在进口检验和检疫上对中国产品采取歧视性政策, 如对中国农产品按6%的比率进行抽检, 而对来自美国等国家的同类产品抽检率仅为3%。

4 中韩贸易合作的挑战与机遇

4.1 长期发展互补性贸易合作对两国贸易的制约

中韩贸易合作初期, 两国在资源禀赋差异的基础上选择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分工与交换。由于过分强调资源或生产要素的决定性作用, 现阶段中韩贸易合作模式虽然呈现出一定的竞争性, 但是总体上来说, 还是以高度的互补性贸易为主。这使得中韩贸易合作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低端制造业。而且, 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使得两国的相互依赖程度大大增强, 一旦某国国内经济环境或者是贸易政策有所改变, 会使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受到影响。随着两国贸易合作关系的深化, 长期国际贸易的结果是各国要素禀赋的价格趋于均等化, 那么对于中韩来说, 这种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动力就会消失。所以, 中韩贸易互补性合作具有内在的缺陷, 不适合将其作为发展中韩贸易关系的长期战略。

4.2 外部区域环境的改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局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东北亚地区日益重视国家和地区性的经济合作, 如“东北亚经济圈”、“环日本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等设想接连出台, 预示着东北亚地区多边经济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中韩两国同属于“环黄海经济圈”, 并在这个经济圈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为促进中韩贸易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另外, 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也会对中韩贸易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3 韩国经济发展战略对中韩贸易关系发展的影响

2010年以来, 韩国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制订并采取了一些中长期发展和政策措施:一是加强通商合作, 积极开拓出口渠道, 拓展市场外延, 增加出口商品, 其中构建“全球自由贸易协定网络”是李明博政府对外贸易的核心政策;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增强国内经济活力;三是深度挖掘新的增长潜力, 创造新的增长动力;四是促进地方经济持续深入发展, 并实现地区均衡发展。五是加大力度开发并利用海外资源。韩国的FTA战略无疑会促进韩国的对外贸易并吸引更多的外资, 这一方面将增进中韩两国的经贸关系, 促进两国的贸易合作, 但另一方面, 韩国通过FTA扩大出口, 有可能会影响中国在韩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加剧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韩国加大力度开发并利用海外资源的战略, 可以促进中韩两国在资源开发利用各方面的合作, 但随着世界能源储量的不断减少, 中韩在资源方面必然会出现争夺, 从而对中韩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阻碍。

5 促进中韩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5.1 制定中韩贸易合作的长期战略规划

从中韩贸易合作的新特点和面临的挑战来看, 以传统的互补性为基础的贸易合作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中韩两国在选择贸易合作领域时不能单纯依据目前的静态优势, 而是应该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由短期合作发展为长期合作、由个别领域合作发展到全面合作, 把扩大贸易合作放到巩固与发展双边关系的高度去认识, 将贸易合作由互补型转向战略型, 将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付诸实施。

5.2 改善中韩贸易环境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韩贸易关系的发展, 改善中韩贸易环境是重中之重。两国应着眼于长远发展, 从中韩经贸关系的大局出发, 建立和加强贸易协调机制, 尽可能的较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在出现贸易摩擦时, 双方应该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不实行歧视性政策, 不滥用贸易保障措施。一方面, 韩国应该进一步取消对中国进口产品的歧视性措施, 降低关税水平, 增加对中国产品的进口, 解决中韩贸易长期逆差的问题, 改变两国贸易严重不平衡的局面。另一方面, 中国应该进一步优化对韩出口产品结构, 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尽快从价格和数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 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5.3 构建中韩自由贸易区

根据中韩自贸区联合研究报告, 构筑中韩自贸区会显著推动中韩两国的经贸发展。可以提高中韩两国在地区和多边谈判中的地位 (如APEC、WTO等) , 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虽然启动中韩自由贸易区谈判面临着很多困难, 但是中韩两国仍有必要积极推动中韩自由贸易区, 这是因为中韩贸易区的建立对推动两国的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韩贸易区建成后, 中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幅度将增长0.127%-0.154%, 而韩国的贸易条件的改善幅度将增长0.939%-1.237%, 韩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幅度远高于中国。另外, 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甚至是东亚自由贸易区的进程, 有助于加快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对亚洲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摘要:中韩建交20余年来, 两国贸易关系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几年, 中国一直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韩国则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因此, 中韩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双方贸易关系不断深化的同时, 双边贸易中积累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中韩贸易关系进行了回顾, 分析了中韩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在对中韩贸易关系的特点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重新审视的基础上, 提出促进中韩贸易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韩贸易,贸易结构,贸易逆差,自由贸易区

参考文献

[1]胡艺, 沈铭辉.中韩贸易20年:回顾与展望[J].东北亚论坛, 2012, (5) :72-79.

[2]李圭泽.中韩贸易问题研究[J].亚太经济, 2003, (6) :43-45.

[3]段婧, 付喜明.中韩贸易:危机渐去[J].中国海关, 2012, (4) :82-84.

[4]李向平.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28-144.

[5]金英姬.韩国经济发展战略与中韩经贸关系[J].中国远洋航务, 2012, (10) :18-22.

新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研究 篇6

前言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 与8个国家接壤, 是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作为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 新疆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还有充满西域风情的历史文化积淀, 这些是新疆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新疆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为依托的对外文化贸易发展, 能进一步带动新疆经济的增长。新疆的跨越式发展是加速发展方式转变、不断调整结构, 是惠及民生、改善民生的发展, 是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发展, 是廉洁高效、开放和谐的发展。从跨越式发展的内涵来看, 选择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符合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新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SWOT分析

(一) 新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优势

1、地理优势。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部, 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8国接壤, 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枢纽, 是现代“亚欧大陆桥”的中心通道。新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为其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提供了独特的地理优势。

2、文化优势。

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俄罗斯族、锡伯族等在内的共计47个民族, 新疆各民族人民勤劳智慧, 在长期的相互交融中创造并传承着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从古代起, 新疆就成为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欧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 新疆一些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一些民族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性、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互通的语言, 这就为新疆发展特色文化产品贸易, 如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民族餐饮等打开了便利之门。

3、资源优势。

新疆的资源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文化资源。新疆的历史文化久远且积淀深厚, 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如龟兹文化、新疆木卡姆文化、楼兰文化等; (2) 自然文化资源。新疆地域辽阔, 自然景观各异, 有天山天池、喀纳斯地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准噶尔盆地的恐龙和硅化木化石、绿洲风景等各具特色的自然文化资源; (3) 宗教文化资源。如克孜尔石窟、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伊斯兰建筑、穆斯林工艺美术等。这些资源优势对国外民众具有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特别是对中亚和阿拉伯国家穆斯林民众具有文化感召力。

(二) 新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劣势

1、特色文化贸易途径比较单一、且贸易规模较小。

新疆对外文化贸易基本上以传统的文化经营为主, 但在新兴产业领域, 如出版业、影视业、艺术演出业等发展还很不充分,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途径扩展。当今文化贸易越来越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而新疆目前几乎没有形成真正有国际竞争力、集约化的大型文化贸易企业, 整体上对外文化贸易呈现出“小而散”的特点。

2、特色人才缺乏。

新疆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人才十分短缺, 主要表现在人才流失严重、引进的人才少和自身培养的人才少等, 使新疆缺乏对外贸易的专门人才, 更缺乏熟悉特色文化贸易的专门人才, 人才的缺乏使特色文化贸易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低下, 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创新能力不足。

3、自身因素的制约。

文化体制僵化、文化产业投入不足、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存在观念上的障碍、相应的对外文化贸易法制和法规建设比较滞后等, 这些问题使得新疆特色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更进一步制约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使新疆处于对外文化贸易劣势。

(三) 新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机遇

1、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新疆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

国家在项目、政策、投资、资金等方面向西部的倾斜, 将使西部大开发得到有力的支持, 从而大大改变西部的发展条件和投资环境, 这些将成为新疆文化产业实现战略突围的强大外部推动力。

2、新的定位为新疆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国务院有关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指出, 新疆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和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新的定位将新疆放在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上。这是对新疆发展重要性、紧迫性更准确的定位。新疆可以以此为契机, 围绕“文化兴边”战略的实施, 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推动新疆的跨越式发展。

(四) 新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威胁

1、中国整体的对外文化贸易受到其他国家文化贸易的冲击。

对新疆而言, 也会面临着周边伊斯兰国家和欧美国家的对外文化贸易的入侵, 而新疆的对外文化贸易基础薄弱, 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新疆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

2、中国其他省份、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对外文化贸易的快速发展。

广州、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对外文化贸易起步较早, 有明确而有效的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措施, 为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这些城市相互连接, 形成如长三角、珠三角文化产业集群, 创造了对外文化贸易优势, 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投入和很大一部分对外文化贸易人才, 从而造成了新疆发展特色对外文化贸易的资本投入量和人力资源的相对匮乏。

二、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对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意义

新疆经济以资源开发为主, 对能源依赖性较高, 能源投入表现为高能耗、低产出, 整体效率不高。这些高耗能产业的生产规模不大, 技术装备水平低, 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 处于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生产水平, 对能源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 对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当今时代, 文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由于具有投资少、产出大、高附加值的特点, 是当今最具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领域, 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增长点。

新疆有着灿烂多元的民族文化,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 一些民族文化的丧失正成为新疆各族人民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严峻挑战。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可以使新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扬出去, 使世界认识新疆的特色文化, 同时更全面地认识新疆。新疆各民族文化得到发扬, 则各族人民会对国家产生强大的向心力, 从而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此, 大力发展新疆对外文化贸易, 是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时代要求, 也是深入贯彻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具体体现。

三、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以优势资源为依托, 组建与培育

新疆对外文化贸易大集团, 发展文化贸易品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但要在现代市场需求下把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并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使新疆的特色文化走出去, 就必须把这些优势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有效配置。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过程中, 要以大企业集团雄厚的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培养和发展创新意识, 应用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现代理念。

(二) 打造特色人才队伍, 以人才带动新疆对外文化贸易。

缺乏专业化的知识和运营经验, 不熟悉对外文化市场的客观运行规律和经营方式, 难以适应国际上文化贸易快速发展的需求等因素都成为新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一大瓶颈。新疆各级文化、贸易等主管部门及相关外贸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 将对外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纳入整体人才培训计划之中。要以高校为依托, 建立对外文化贸易人才培训基地, 尽快开设包括文化产品设计、文化产品对外经营、文化产品对外市场开拓等在内的相关专业课程, 从而不断为新疆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输送有用人才, 促进特色文化贸易的人才培养和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三) 政府在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中应

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 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积极协调自治区政府、各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 优化对外文化发展的环境, 构建新疆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战略的合力机制和针对新疆特色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一方面政府牵头协调新疆各相关部门在金融、外汇、财税、法律、信息服务、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法规支持和信息服务, 通过增加专项信贷、出口退税等, 甚至出口奖励等办法, 加大对特色文化贸易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建议政府定期组织召开专题联席会议, 及时通报和研究、解决与新疆特色文化“走出去”相关的新情况、新问题。

参考文献

[1]罗玉华.新疆文化产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现代商业化, 2007.7.

[2]牛汝极.充分挖掘丝路文化资源, 加快发展新疆文化产业[J].新疆社会科学, 2009.1.

[3]李月明.新疆文化产业的特色发展道路[J].实事求是, 2008.5.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篇7

二战后, 尤其是60年代后, 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和深化, 经济部门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服务业发展因此在世界经济中脱颖而出。伴随着服务型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逐渐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1967年国际服务贸易额还不到800亿美元, 到1992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已达9800亿美元。1994年最终签署的《国际服务贸易协定》, 成为服务贸易全球化发展的标志。进入21世纪, 国际服务贸易保持稳步发展态势, 在2007年更是达到32600亿美元。增长速度也达到了18%。

如此飞速的增长, 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却是不平衡的。从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看, 美, 英等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2007年这六国的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占到了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40.2%, 单美国就占到了13.9%。而在服务贸易出口额前十位中仅有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 印度尾随其后但也仅排到11位。从服务贸易进口总量来看, 情况也是如此。美、德、英国等发达国家在贸易总额中依然是主体。2007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前七位中, 除了中国, 美、德、英、日、法、意六国占世界服务贸易总进口额的38.1%, 中国、印度虽然排名靠前, 但在总量上远远不能与这些国家相比。

2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全球服务贸易迅猛发展。2007年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指出, 随着世界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产业转移, 服务贸易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 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入世后, 中国全面履行了加入WTO时所做的开放服务的承诺, 向外资开放了10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 服务贸易各领域吸引外资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从1982年到2007年, 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都成倍增长, 进出口总额由44亿美元激增到2509亿美元, 占世界比重由0.6%升至4.0%, 已经跻身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前十之列。但从我国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 服务贸易一直呈逆差状态, 所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围绕9%上下波动, 远低于主要服务贸易国甚至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不同服务贸易行业竞争力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是建筑服务业, TSC指数为正数, RCA指数大于0.8, 具有中等程度的国际竞争力;第二类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TSC指数为正数, RCA指数小于0.8, 国际竞争力较弱;第三类是运输服务、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特许使用费和许可费以及个人文化与娱乐服务TSC指数为负数, RCA指数远低于0.8, 国际竞争力极弱。以2006年为例, 运输出口210.2亿美元, 进口343.7亿美元, 逆差达到133.5亿美元, 成为我国服务贸易最大的逆差行业;同期旅游业顺差额为96.3亿美元, 是我国服务贸易最大的顺差行业。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的TC指数为负, RCA指数小于0.6, 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较低, 处于比较劣势。因此, 找到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 改变这一现状乃当务之急。

3 当前服务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阻碍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原因有五个, 这五个障碍是:一是普通百姓对服务贸易的认识观念滞后于决策层的战略思考。我国政府决策层非常重视发展服务贸易的问题。然而, 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普通百姓甚至包括部分人员不知道, 也不清楚什么是服务贸易, 什么是新兴服务贸易等问题, 更不清楚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普通百姓认识观念滞后于决策层, 将不利于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二是我国服务业不够发达, 新兴服务业比重过小。世界上服务贸易最发达的美国, 服务业产值占其GDP的75%, 新兴服务业比重也较大。就我国情况看, 服务业不够发达。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业、保险业、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中涉外服务业务虽然日见扩大。但是, 这些涉外服务业不论规模或数量都无法与美国相比。三是缺乏调动内资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在发展服务贸易方面, 我国缺乏鼓励和优惠政策。四是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关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五是缺乏能够反映我国服务贸易的统计指标体系

4 全面优化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措施

加快国内服务业的发展, 促进我国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调整

首先, 充分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 对就业容量大、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投资少、收益快的传统服务业加以改造和提升。其次, 不断规范对知识密集、与技术进步相关的新兴服务业, 逐步放宽对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的市场准入, 并实行有效监管。最后, 对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发展潜力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教育、文化、卫生、交通运输、科学研究等服务领域, 要加大扶持力度, 完善发展机制。

立足比较优势, 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服务贸易在旅游、运输、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发展我国服务贸易, 首先应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国内政策可以适当向旅游、运输等优势行业倾斜, 使之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也可以通过改善旅游环境, 提高劳务输出素质, 使我们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一国要确定自身的对外贸易优势, 仅仅靠比较优势是远远不够的, 起决定作用的是其竞争优势。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企业要有创新精神, 通过对服务的需求的分析, 以及对服务市场的细分, 努力开拓新市场, 在新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第二, 企业要主动与竞争者竞争, 通过竞争换取效率与进步。第三, 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经营理念, 提高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加强国际间服务部门的合作和交流。第四, 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 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个方面的素质, 从而提高服务产业的整体素质。

着眼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关系, 发挥服务贸易对对外贸易升级的促进作用。第一, 很多生产者服务如产品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作为中间投入是推动制造业向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和高技术化的基础, 目前在国内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 通过服务贸易进口可以促进制造业升级, 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第二, 通过我国的服务或制造企业对外投资于贸易、营销或金融领域, 建立强大的国际营销网络。不仅有利于货物贸易的扩大, 而且可以使我国企业获得更多的增值空间和内部化收益。第三, 高效率的国际通讯、国际运输和国际金融保险服务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保障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短的高科技产品的贸易顺利进行。第四, 随着制造业的升级和技术含量的提高, 越来越多服务完全附属于有形商品价值实体之中, 而且服务已经成为产品增值的主要来源如设备的安装、调试、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和检验、设备维修等服务。这类产品的出口需要服务贸易出口给予必要的支撑。

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领域的立法及管理体系。只有具备完善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才能为服务贸易提供恰当的经营标准、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有效的保护, 从而保证我国服务贸易的健康有序的发展。首先, 加快立法工作, 完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其次, 建立服务贸易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构, 明确各服务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统筹规划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最后, 服务贸易的立法及管理体制要与世界接轨, 主要是与GATS接轨, 还包括与我国政府承诺的有关服务贸易方面的国际公约、国际条约接轨。

摘要:纵观当今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 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强化, 而中国的服务贸易虽然近几年也在快速增长, 但相对于货物贸易, 差距还很大。因此客观的看待中国服务贸易现状, 构建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策尤显重要。本文主要从现状入手, 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之上提出了发展的详细措施。

关键词:服务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国庆, 张帆.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2.

[2]尹今格.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8.6.

我国军火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篇8

军火贸易不同于国际中的一般商品贸易,一般在国家政府之间进行交易。与普通商品贸易的以经济利益为主的交换原则不同,军火贸易更夹杂着国际关系等诸多政治因素和各个国家的军事利益。虽然军民通用品也属于军火贸易中的一部分,但因其所占军火贸易总额较少,且相对而言厉害关系较弱,所以通常情况下,军火贸易一般指军队的武器装备以及与其相关的技术方面的贸易活动。最初的军火贸易以军事援助为主要目的,在两个国家之间进行。到了20 世纪6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的军火开始以贸易为基础进入国际市场,并且在各个国家之间进行流通。

军火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具有保密性强、研发投入大、技术更新快等特殊性质。若只从单一国家内部考虑,对军火的供给和需求双方就全无经济利益而言。在此情况下,投入大和更新快等特点让军火的生产研发在相对和平的年代容易陷入困局。所以,军火贸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军事援助,更在很大程度上收回了军火研发成本,使得有更多的资金能够投入到军火的发展中,也能使单一性质的军工厂在和平年代容易形成如普通工厂一样的规模经济。当然,所有军火贸易都是在不损害进行贸易的国家国防安全利益基础之上进行的。

二、我国军火贸易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不做军火商”进行自我定位,有限的军火贸易,一般也都主要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这些国家出售军火来达到能够与霸权主义国家进行抗衡的目的。所以,那时我国的军火贸易基本基于国际援助的基础之上,这也直接导致我国通过军火贸易获得的经济利益较小。改革开放对我国的军火贸易影响很大,这一政策使得我国明白经济务实的重要性。在此之后,我国开始改变军火贸易策略,参加到了国际的军火贸易中。

我国在国际上进行的军火贸易中以出售常规性的、防御性的作战武器为主,主要用于军火贸易的进口国维护其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我国在进行军火贸易的过程中很少甚至基本上不附带政治条件,这与美国等国家在出售军火时设定很高的门槛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外,我国的军火价格低廉,而且在技术和设计等方面与前苏联较为相像,这也使我国的军火在第三世界国家相对而言较为受欢迎。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相关统计,1972 年在国际军火市场上主要进行军火输出的国家就已经达到了32个,这个数字在1990 年的时候保守估计应该在50 个以上。就国际上军火市场中的比较优势而言,发达国家的军火输出占国际军火贸易输出的大部分,尤其以美国和俄罗斯为主。我国在国际军火贸易中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劣势也很明显,所以我国军火贸易市场在90 年代后期就开始逐步萎缩。首先,我国进行以经济利益为主的军火贸易的时间较短,这就使得我国在军火贸易的很多相关领域没有形成健全的体制,对军火贸易的认识程度较低,并没能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因此,当面对国际军火贸易市场变化时,我国军火贸易政策和行动无法立刻做到相应调整。其次,我国高水平武器装备欠缺。科技的发展使得战争中高技术含量武器的需求量增加,高端武器装备的作用在战争中日益凸显。美国的武器装备在阿富汗战争中得到锤炼,而在伊拉克战争中又得到了发展和证明,所以,武器装备在技术含量上的欠缺是我国军火贸易的一大瓶颈。

三、我国军火贸易发展对策

第一,加大对军事技术和武器研制开发的资金支持。国际上各国竞争激烈,想要在国防上达到本国的防御标准,必须自己加大研发力度。一个国家的国防技术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的,如果依赖于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单纯靠进口来解决本国国防需求是十分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必须有自己的研发成果。我国可以将有能力进行军品生产的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增强军工企业总体实力;在生产的过程中以军事思想为主体导向,通过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来实现军品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有针对性地进行资金支持能够加强我国军火的发展后劲,使得我国军火在国际军火贸易上更具技术优势。

第二,发挥本国比较优势,在数量和规模上加以扩大。军品属于特殊的商品,如果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来达到军品销售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将对于军品贸易的整体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行国际军火贸易可以为本国积累外汇储备量,通过规模化的生产销售形成良好的规模经济,既能够保证本国国防安全需要,又能够节约本国研发资金,甚至赢取一定利润。中国一直以具有较强国际责任感的形象屹立在世界之林,而军品贸易通常带有一定的政治性。扩大其他国家对于中国军品的需求能够使得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也能够达到我国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发展方针。每一个国家都希望能够在国际影响力和国家军事实力方面得到平衡,缩小与发达国家军事水平的距离。我国也是如此,如果能够在军火贸易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既能够使本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军火研发中,又能够保障特殊情况下,如战争时期的急迫需要。单纯的自主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军品生产经验以及已有的技术,通过进口发达国家的军品来提高本国军火的整体优势。

第三,健全军火贸易体制,制定相关的军火贸易规划。以前由美国和俄罗斯为领头国的武器出口国家现在已逐渐走向多元化竞争市场。一些新兴工业国家的兴起,如韩国、以色列等国家,使得国际军火市场现在已经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这种情况下,若想在国际军火市场站稳脚,就需要对军火贸易实施战略性政策以及具体的中长期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现在还不发达的我国国防工业在国际竞争中能够长久生存。

第四,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我国军火的技术含量。对军火的技术投入需要通过国际军火贸易来进行成本回收,而国际军火贸易本身又依赖于该国军火是否先进等技术因素,因此,如何加大军火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整合各方资源配合军火研发,是我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对军火的技术投入,我国可以与其他在该领域优势明显的国家合作。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可以用此优势与其他国家进行技术交流,并且在此过程中提高我国军火生产效率。现在,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的国际军火市场,高科技的高端武器在贸易中占有重要比例。但就购买能力而言,我国的储备外汇不可能只用来更新武器装备,还需要以经济的发展建设为主。所以,在国际军火贸易中扮演买方角色时,我国应主要进口技术先进的高端武器,购买后进行研发以达到自我生产的目的,将高端技术产品的转化率提高。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9

摘要:加工贸易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无疑会对我国未来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而后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加工贸易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得到快速的发展,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但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且增加了国家外汇收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是著名的“世界工厂”,出口产品大都属于加工贸易。但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却是利润微薄,处于产业链的底端。并且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积极吸引外资,努力发展出口型经济,使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加工贸易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由此产生的贸易顺差产生了许多贸易摩擦,这也使得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日益提高。因此,我国的加工贸易急需转型升级,以实现平稳发展。目前欧美国家还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当中,订单数量大幅下降,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出现了萎缩的局面。我们应当遵循我国政府针对全球金融危机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政策,积极地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首先,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方面来看,我国的加工贸易产品仍是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依赖的仍是我国劳动力低廉的优势。但与前几年相比,产品的质量和规格已有了较明显的提高。随着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正在逐步地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发展,机械电子类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也在迅速攀升。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加大,体现出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态势。但是,尽管我国的加工贸易产品结构有所升级,加工贸易所涉及的产业层次在逐步提高,从国际分工层次来看,我国的加工贸易仍然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国内企业大多从事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例如纺织品、玩具、鞋帽等的加工生产环节。而附加值高的设计、营销等环节,几乎全掌握在外商手中。即使是机电、高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也主要集中在价值链中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的零部件生产和产品组装环节,高端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生产也全部由外国公司控制。同时,还有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将本国淘汰的机械、技术及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我国,破坏了我国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其次,我国的加工贸易区域分布发展很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以广东、上海、福建、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为中心,加工贸易的基础比较好,发展速度比较快,规模也比较大。但是我国内陆中西部地区因为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承接加工制造產业和加工工序转移的条件还不是很成熟。造成我国加工贸易的这种地区分布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绝大部分外商都愿意选择在东部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投资。这种区域分布情况使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东部地区,给原本就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我国加工贸易对象国主要为美、欧等西方国家。据海关2008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继续保持我国加工贸易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占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16,1%。其中,出口1498.9亿美元,增长3.1%,占同期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22.2%进口196.6亿美元,增长8.3%,占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5.2%;其项下贸易顺差达1302亿美元。同期,欧盟继续保持我国加工贸易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中欧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664.7亿美元,增长13.4%。其中,我对欧出口1438,5亿美元,增长12.9%,占同期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21.3%;自欧进口226,2亿美元,增长17%;其项下贸易顺差为1212.3亿美元。贸易伙伴国过于集中,使我国相关产业和地区经济易受贸易纠纷的影响。由于贸易顺差过大,美国和欧盟近年来对我国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产品涉及家电、服装、化工产品等,因此引发了诸多贸易磨擦。

最后,就加工贸易企业结构来看,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0%,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中的80%属加工贸易性质,加工贸易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直接影响着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尤其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基本都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操作的。而国有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631.2亿美元,只占全国加工贸易的15.6%。内资企业的加工贸易总额远远落后于外商投资企业。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进行加工贸易产业及产品结构的调整。长期以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不足,使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始终处于搞投入、高污染、粗放型增长的低水平位置,多数加工贸易企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制造收益甚微。因而要加快加工贸易结构调整的步伐。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传统的加工贸易产业,对于安置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的基础上,有重点地选择一些具有技术、人才优势的企业或生产环节,推动其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才能提升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档次,改善出口商品的结构,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此外,要实现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领域的拓展。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要通过技术进步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在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的转变。国内加工企业自身也应当提高自主开发能力,走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路子。高新技术企业尤其要坚持在引进新技术时,始终跟踪本行业世界先进技术水平,鼓励外商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设立研究开发中心,提高我国自己的科研水平,创出自有的知名品牌。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出口带来发展,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第二,优化加工贸易区域分布,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当前,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分布出现严重不平衡,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不平衡态势。随着沿海东部加工贸易的发展及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土地资源、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凸显出来。因此,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应逐步过渡到土地、能源及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中西部地区。东部的先进技术企业也可以将一些非熟练的劳动密集的工序转移至中西部地区,以带动中西部产业升级,同时也能推动东部地区自身的产业结构优化。政府应鼓励东部地区对中西

部相邻地区进行技术援助,资金注入和劳动力培训,鼓励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为东部产业的配套生产地。中西部还应利用丰富的农产、矿产、旅游资源发展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发展边境贸易,开拓东欧、中亚、南亚等市场。在国家西部开发的良好政策下,利用多种投资方式,改善中西部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通信的基础建设,不断改善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吸引更多外商投资。

第三,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地减少和消除贸易摩擦。在贸易发展中出现摩擦是难免的,问题是要公正、合理地解决。在贸易摩擦问题上,美、欧等发达国家长期以来执行双重标准,即在表面上积极提倡全球贸易自由化,要求别国遵守世贸规定,但自己又对他国实施贸易壁垒。但是,我们要发展自己的出口加工贸易就要积极应对贸易摩擦。首先要调整出口优惠政策,引导加工贸易向良性方向发展。要解决给予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我们要对我国现行的贸易政策做出调整,尽量使进出口贸易能够平衡发展。我国一般贸易逆差,而加工贸易顺差,贸易总体顺差,也就是说我国的贸易不平衡是由加工贸易造成的。做好贸易平衡要调整外贸政策,由鼓励出口转变为不偏不倚的中性贸易政策。出口导向政策使我国出口贸易与能源资源消耗同补快速增长。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应当是重中之重,对可能造成资源短缺的或环境污染的要取消出口退税或者加征出口稅,对出口可能将会被外国提起反倾销调查的产品采取暂时取消出口退税的措施。不要造成我们给予出口退税,而进口国则征收反倾销税,实际上把我国的税收让渡给了外国,还限制了产品的出口。

第四,推动更多内资企业参与加工贸易,改变外资企业占据加工贸易绝大数江山的局面,实现加工贸易的主体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逐步向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为主转变。当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大多数是由外商投资的,只有少部分是内资企业,造成内资企业参与全球化的能力很薄弱的局面。所以,政府应培育、鼓励、支持更多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增强内资企业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发展自主品牌的能力。首先,降低内资企业进出口经营资格的门槛,给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使国内更多企业具备开展加工贸易,走向国际市场的条件;其次,鼓励国内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合作,学习外资企业在技术、管理、设备、销售渠道、品牌等方面的经验,逐步发展为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最后,要不断提高国内企业的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和市场信息。

中蒙煤炭国际贸易发展研究 篇10

中蒙两国建交以来经贸关系逐步发展、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随着能源煤炭资源在全球上的需求日益增加, 像天然矿产资源丰富的蒙古国已受了全球的关注。近年来, 蒙古国采纳煤炭行业的措施开始举办“煤炭蒙古”国际性的会议, 今年4月份在乌兰巴托市第五届“煤炭蒙古2015”会议举办这已启动了对蒙古国外国投资提高一个大贡献之一。但是蒙古国依然面临着基础产业结构比较落后, 劳动生产率达不到世界水平等问题。中国拥有开发矿业先进技术和设备, 丰富的劳动资源和经验。推进中蒙煤炭贸易的发展对中蒙两国有很大的意义与经济互补优势。中国通过获得自然资源来满足日渐增长的工业原料需求, 而蒙古国可以通过中国矿产资源的开采来增长国民收入、提高就业率和发展国民经济。

二、中蒙煤炭贸易现状

蒙古国地处俄罗斯以南、中国以北, 是一个亚洲内陆国家, 国土面积为156.41万平方公里, 在世界的排名第19位, 人口约300万。蒙古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已经探明的矿产就有80多种, 如煤、铁、银、铜和石油等。自中国与蒙古国分别在1997年和2001年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中蒙两国的贸易额增长速度加快, 两国的煤炭贸易关系更加紧密, 1998年中国已成为蒙古国第一大投资国, 是蒙古的第一贸易伙伴。蒙古国的煤炭资源丰富, 煤炭具有热值度高、质量高和污染物含量低的优势。现已发现煤矿床约250处, 根据初步探明储量的约1520亿吨, 属于世界前15名最大煤炭储量地之一, 而且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从1994年两国贸易额的1.2亿美元一直到2013年的60亿美元, 已经占到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 其主要原因是中蒙两国产业有极强的互补性。总出口的煤炭70%以上销往中国。目前, 中蒙友好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2011年煤炭贸易已成为蒙古国第一大出口商品, 从下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出蒙古国煤炭的生产、消费及出口额, 自2008年至2012年煤炭出口量一直呈上涨趋势, 但是自2013年以来, 由于煤炭价格下降和需求减少的原因, 蒙古国的煤炭出口量下降到了1748万吨, 如图1所示。

蒙古国是内陆草原国家。在两国煤炭贸易中, 运输工具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蒙古国共有6个口岸对外贸易, 这些口岸的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和铁路运输, 西北部和中部的口岸主要是运输的国际口口岸岸, , 这这些些口岸每年的煤炭出口量如表1所示。

三、中蒙煤炭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中蒙两国在资源战略上认识上存在不一致

中蒙两国的煤炭资源在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使得蒙古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受到阻碍。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如蒙古国经营能力差、比较频繁的修改合作协议、彼此之间缺乏信任、效率低下等问题, 而中方的投资者主要担心面临失信的风险, 丧失商机。因此, 中蒙两国在问题化解的思路上存在分歧, 蒙古国希望在煤炭资源出售方面抓住商机, 而中国主要采取合作投资的措施来加强中蒙两国的资源合作。尽管中蒙两国的贸易往来带动了蒙古国经济的增长, 但是蒙古国一些人受“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感受到中国崛起给蒙古国带来了压力, 对于中国的企业去蒙古国进行资源的开发存在很大的疑虑, 尤其会担心煤炭资源被采光。为避免对中国形成依赖, 蒙古国政府积极在大国之间寻找平衡, 在把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其对外战略首位的同时也大力发展同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关系。所以近年来美、日、韩等国在争夺蒙古国煤炭资源的市场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蒙贸易关系正常化产生了影响。

资料来源:蒙古国海关总局

(二) 中蒙煤炭贸易政策法规不完善

在蒙古国的市场经济转型中, 制约中蒙两国煤炭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政策法规的不完善, 这给外来投资者带来一定的风险, 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蒙古国每四年举行的选举过程中会实施短期的政策《纲领和依据》, 但是这项政策存在着很多的不完善之处, 一直影响着中蒙煤炭贸易的发展。政策一旦改变就会对中蒙两国正常的贸易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 阻碍国家煤炭贸易的发展, 对两国造成经济损失。

(三) 煤炭运输基础设施不健全

作为一个内陆国家, 蒙古国没有港口, 煤炭贸易所依靠的两种运输方式就是公路和铁路。由于蒙古国人口稀少, 劳动力数量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 而且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 因此, 运输条件的落后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中蒙两国煤炭贸易的发展。虽然蒙古国大部分的矿山都集中在南戈壁, 距离中国边境300公里至700公里的范围内, 但是运输问题依然很严峻, 目前蒙古国只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单线铁路和四条与干线连接的支线铁路, 而蒙古国与中国之间只有一条单向铁路, 蒙古国大量的矿产被开采之后很难运输到中国。因此, 运输设施的建设是发展两国贸易、提高两国经济效益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 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首先, 由于中蒙两国能源之间的贸易往来受到蒙古国投资环境、经营环境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投资风险, 而且中蒙两国还没有形成一部成文的贸易协定, 这些因素对一些大的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 导致蒙古国的一些大企业对蒙古国“走出去”的政策积极性不高。蒙古国的很多企业资本运营困难、对贸易体系不了解导致了企业对投资风险的担心, 错失了很多商机。其次, 中方对煤炭的需求超过了蒙古国的供给能力, 造成煤炭的销售价格在中国市场上不对称, 因此, 蒙古国的煤炭在市场上没有价格优势。

(五) 缺乏煤炭领域的专业人才

在美国所报道的十八个人口稀少的国家和地区中, 蒙古国排名第四, 因此, 人口稀少是蒙古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在蒙古国能够掌握专门技能的人往往收入较低, 而且社会地位也不高, 这使得年轻人更多的重视学术教育而不是职业技术的培训, 蒙古国的学术教育也不能给受教育者提供比较实用的技能, 对劳动人口实行的专业化培训往往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 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六) 煤炭贸易加重了环境的恶化

由于蒙古国是内陆草原国家, 因此, 传统的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进入21世纪蒙古国对矿产的开发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但是也随之带来的是环境的恶化, 对自然资源造成了难以修复的破坏。目前, 中国的企业在蒙古国从事矿业开采的近3000家, 由于开采的无序性和汽车运输给自然资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所以中蒙两国应该共同采取措施保护蒙古国当地的自然资源。

四、中蒙煤炭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为了很好的促进中蒙煤炭贸易的发展, 针对以上中蒙煤炭贸易面临的几个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来进一步明确中蒙两国煤炭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 加强中蒙贸易双方的互信和理解

2015年是中蒙两国建交65周年,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进行蒙古国访问时指出, 中国奉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 重视发展巩固双边的关系, 双方尊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领土的完整, 尊重双方所选择的发展道路。自从蒙古国的民主体制建立以来, 着重调整了外交政策, 强调的首要方针政策就是对中国的友好关系。中蒙关系的不断深化, 主要在于两国一直坚持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内政及尊重双方发展道路的原则, 在涉及到双方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 能够互利互惠、互相支持, 在很大程度上进行合作成果的分享, 最终实现双赢的效果。

(二) 建立中蒙两国自由贸易区

中蒙自贸区的建立需要双方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长期的规划, 将部分城市建设成为“中蒙自由贸易市”, 对当地的贸易政府要给与政策优惠, 用来激发民间的积极性, 使自由贸易区的政策能够真正惠及两国的边境贸易。要遵循区域FTA (Free Trade Agreement) 的规则对基础设施进行全方面的建设, 减轻物流成本的压力。将公路、铁路及航空的运载能力进行提高, 通过良好的规划推动中蒙公路、铁路的互联互通建设, 将口岸的过货能力提高上去, 并通过物流成本的降低来提高贸易的运行效率。

(三) 改善两国交通体系

运输条件及运输效率一直是制约整个煤炭贸易的因素, 除了比较重要的自然条件因素外, 也受到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技术的先进程度及投资资金是否短缺等因素的影响。中蒙双方急需改善的是蒙古国的交通状况和基本设施, 双方应积极的进行互补性的合作, 利用各自的优势解决此类问题。

(四) 积极培养煤炭国际化经营的人才

作为蒙古国第一产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动力, 对煤炭产业链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 因此, 应该重视煤炭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 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力度, 这是实施煤炭资源国际化长期战略的必然要求。加大对本地人力资源的人才培养力度, 邀请具有高水平的煤炭知识的专业人才及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才来进行指导培训, 这样才能促进蒙古国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

(五) 改善蒙古国投资环境

蒙古国煤炭行业不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制约外商投资和蒙古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此外, 蒙古国政策环境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 随着四年一次政府换届对《外国投资法》的贯彻实施可以有效缓解这一情况。蒙古国政府应该站在客观角度看待《外国投资法》开发市场的保护, 通过相互配合制定一些共赢的经济政策。也需要借鉴国外一些经验和做法, 结合自己实际的情况充分运用现有的矿产能源,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结合社会、经济的需要来制定一些政策和法规, 从而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转。双方应加强交流与合作, 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签订一些更加完善的煤炭勘探开发和贸易的合约, 在政治法制层面为中蒙煤炭贸易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Bo-qiang Lin, Jia-hua Liu Estimating coal production peak and trends of coal imports in China[J].Energy Policy January 2010.

[2]李俊江, 宋博.中蒙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东北亚论坛, 2008 (02) .

[3]李娜.中蒙煤炭领域合作与对策建议[J].东北亚学刊, 2013 (02) .

[4]郑淑伟.中蒙两国煤炭贸易未来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1) .

上一篇:4G网络时代下一篇:床旁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