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贸易(精选12篇)
经济发展贸易 篇1
随着全球步入服务经济时代,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 也成为中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战略举措。“十一五”期间, 中国服务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促进服务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商务部会同33个部门历时两年, 制订了《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简称《规划》) , 对此,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周柳军司长对《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进行如下解读:
《规划》出台背景
(一) 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
当前, 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0%左右, 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达到50%。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1980-2010年, 世界服务出口总额从3673亿美元扩大到36639亿美元, 30年间增长了9倍, 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七分之一增长到近五分之一。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服务贸易在结构性调整中爆发新的增长力, 显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第一, 世界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超过货物贸易发展速度。2000年以来, 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速9.3%, 超过货物贸易8.8%的发展速度。目前, 服务进出口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达到约五分之一。
第二, 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超过发达经济体。2000年以来, 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迅速增长, 发展速度超过占国际服务贸易主导地位的发达经济体。2000-2008年间, 印度、俄罗斯、中国、巴西的服务出口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4.7%、23%、22%、16%, 高于北美洲地区8%、欧洲地区13%的年均增速。金融危机之后, 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恢复速度也快于发达经济体。
第三, 高附加值新兴服务贸易比重超过传统服务贸易。全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占比逐步上升, 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占比逐步下降, 2006年首次低于50%。云计算、物联网的发展将进一步强化该趋势。
第四, 商业存在形式实现的服务贸易超过跨境服务贸易。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从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转移。当前, 服务业跨国投资占全球比重已接近三分之二。通过商业存在实现的服务贸易已经超过全球的一半。
世界服务贸易呈现的新态势, 主要源于全球服务领域正在经历的深刻变化。一是制造业服务化。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正转变为服务企业, 制造业呈现服务化新趋向。一方面, 企业依托制造业发展服务业, 核心技术服务化。通过产业链重组, 企业的经营重心逐渐从加工制造转向流程控制、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客户管理等生产性服务, 向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另一方面, 企业战略转型发展服务业, 主营业务多元化, 向管理咨询、医疗、金融等新兴高增长业务拓展。随着产品提供者向集成服务提供商转型, 制造业的服务投入、服务产出比重上升, 全球产业链延伸、价值空间拓展、服务市场扩大。二是服务业信息化。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撑的技术创新, 提高了服务业信息化程度, 服务交易更加便利, 服务的可贸易性进一步增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异军突起。当前, 以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新方兴未艾, 催生了新的服务业态, 提升了服务业的产业能级, 扩大了增值空间, 为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和高附加值服务外包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三是服务业国际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及区域经济合作共同推动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具有可预见性的自由贸易框架, 各国部分降低了服务市场的进入壁垒, 促进了服务业国际化进程。跨国公司加快全球资源整合, 通过离岸服务外包、服务业跨国投资加快了服务业国际化进程。服务业发达国家, 通过大力扶持服务贸易发展, 巩固和增强了本国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新兴经济体通过大力扶持服务外包等新兴领域的发展, 抓住服务业跨国转移机遇, 创造了新的比较优势。四是消费结构优化。联合国认定, 2008年为世界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第一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和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需求结构升级, 服务消费成为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在服务经济发达国家, 服务消费已经是私人消费的主要形式, 服务消费支出迅速扩张,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在发展中国家, 收入增长, 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逐步完善, 也增强了服务消费方面的有效需求。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变革, 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全球产业结构没有改变,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趋势没有改变, 以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为重要特征的世界贸易发展前景没有改变。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信息化、服务业国际化、消费结构优化的发展趋势还将逐步强化, 以服务业跨国转移和要素重组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将不断加速,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将继续成为世界各国全面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
(二) “十一五”期间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为“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 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对外开放有序推进, 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贸易结构逐步优化,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竞争优势初步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06-2010年, 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从1917亿美元增长到3624亿美元, 增幅达89%, 年均增长17.3%。其中, 服务出口年均增长16.8%, 是同期全球服务出口平均增速的两倍。从历史数据来看, 中国服务贸易规模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1980年至今, 中国服务出口增长了67倍。其中, 从1991年到2003年, 突破1000亿美元用了12年。从2003年到2006年, 突破2000亿美元只用了3年。
二是国际地位不断提升。2006-2010年, 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全球占比从2006年的3.6%增长到2010年的5.1%, 世界排名由第八位上升到第四位, 其中, 服务出口的世界排名从2006年的第八位升至2010年的第四位;服务进口的世界排名从2006年的第七位升至2010年的第三位。
三是贸易结构逐步优化。2006-2010年, 计算机、保险、金融、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进出口总额从313.4亿美元上升到702.9亿美元, 增长约1.2倍, 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6.3%上升到19.4%, 年均增长22.4%;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进出口总额从1184.6亿美元上升到2177.3亿美元, 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61.8%下降到60.1%, 年均增长16.4%。
四是区域协调不断加强。东中西部依托各自优势, 实施错位发展, 初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服务贸易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以人力资本密集为特色的现代服务贸易聚集发展态势, 中西部依托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 在传统服务贸易领域及劳动密集型现代服务贸易领域取得较大进展, 区域协调联动效应日益加强。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 中国服务贸易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还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面临较严峻的挑战
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 也要直面中国服务贸易基础还比较薄弱的现实。长期以来,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五个“不平衡”。一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 中国服务出口占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全球平均水平 (基本保持在20%) 的一半左右。例如, 2010年, 这一比重的世界水平为21%, 而中国只有9.7%。二是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发展不平衡。中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逆差行业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旅游等领域。2011年前三季度, 运输、旅游和保险服务贸易逆差额分别达到329亿美元、193亿美元和122亿美元。三是服务贸易行业结构不平衡。近年来, 尽管中国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很快, 2006-2010年的年均增速达到22.4%, 但是它们在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仍然偏低, 五年间仅从16.3%上升到19.4%。与此同时, 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仍占据中国服务贸易的主导。2006-2010年, 它们的增速为年均16.4%, 低于高附加值服务贸易, 但是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仍高达60%以上, 五年间仅从61.8%调整到60.1%。四是服务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运输、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广告宣传等领域较内陆地区具有明显优势, 目前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2010年, 75%的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91%的服务贸易集中在东部11个省份, 其中北京、上海和广东占65%;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合计占比仅为9%。五是服务贸易国际市场结构不平衡。中国服务进出口主要集中于中国香港、欧盟、美国、日本、东盟等国家 (地区) 。2010年, 我国与这五大贸易伙伴的服务贸易额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61%。其中, 香港一直是我国最大的服务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和顺差来源地, 双边服务贸易占中国服务贸易的比重达到四分之一。
(四) “十二五”期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当前, 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有所放缓, 中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未来五年,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形势复杂, 但总体看, 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上看,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经济体系加速改革和全球治理结构深度调整, 促使各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区域经济金融合作进程, 以服务业跨国转移和要素重组为主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速, 为中国服务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从国内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中国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基础日益巩固,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制度环境不断完善, 为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要适应“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形势新变化, 继续抓住和用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科学合理规划服务贸易发展。
《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就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重点领域等作了全面部署, 并提出了明确的政策举措和保障措施。
(一) 五个发展目标
国家“十二五”规划第五十一章第三节就“十二五”时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目标作出了明确部署:要促进服务出口,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在稳定和拓展旅游、运输、劳务等传统服务出口同时, 努力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建设若干服务外包基地。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 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 引进优质资源, 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规划》对这一宏远目标做了具体细化, 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贸易规模要稳步扩大。2015年, 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6000亿美元, 年均增速超过11%;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和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稳步提高。二是贸易结构要不断优化。2015年, 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文化、咨询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45%;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运输、旅游、分销等服务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三是对外开放水平要日益提升。逐步提高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度, 扩大通信、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商业服务等行业的商业存在规模, 提升经营服务水平, 带动、培育和壮大国内产业。四是国际竞争力要不断增强。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运输、旅游、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文化、咨询、分销、研发等行业服务出口规模显著扩大, 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 打造“中国服务”。境外商业存在数量明显增加, 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和品牌的服务外包企业, 国际市场开拓能力逐步提升。五是服务贸易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东、中、西部各地比较优势, 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地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 构建充满活力、各具特色、区域协调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
根据《规划》的具体部署, “十二五”时期, 中国将坚持服务贸易均衡协调发展, 即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良性互动, 以及服务进口与服务出口的均衡发展。过去10年, 国内消费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 今后还会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速, 服务进口也将随之增长。按照服务进出口基本保持平衡的发展趋势, 今后五年, 内地进口服务累计将超过1.25万亿美元。未来五年, 服务贸易将在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七项战略任务
为确保“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规划》确定了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健康快速发展的七项战略任务。一是继续推动重点行业服务出口。为了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升贸易质量和效益, 要在进一步巩固运输、旅游、建筑等行业的规模优势的同时, 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教育、体育等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出口, 并重点培育通信、金融、会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传媒、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 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二是继续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为确保“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贯穿于服务贸易发展全过程, 也为了更加充分地体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战略要求, 《规划》更加重视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工作, 鼓励外资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物流服务等;更加重视稳步扩大现代服务进口, 支持引进设计、研发和营销等方面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加重视与重点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管理机构建立联系, 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交流与合作, 深化“两岸四地”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三是加快服务贸易企业“走出去”步伐。为更好更快地推动“中国服务”走向世界, 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规划》就服务企业“走出去”进行了统筹规划, 包括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国别投资环境报告制度;加强多边贸易谈判和自贸区谈判等, 以大力推动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积极引导企业灵活运用跨国并购、绿地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海外投资活动, 积极获取境外营销网络和品牌专利等。同时, 《规划》在推动服务企业“走出去”方面更加注重聚焦重点, 充分体现重点国别与重点领域的有机结合, 重点推动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自身优势的服务贸易企业开拓不同的重点目标市场。四是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企业。为更好地发挥企业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市场主体作用, 《规划》要求尽快建立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企业运营模式, 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 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 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 明确在运输、建筑、旅游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 以及通信、金融、会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要逐步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服务贸易企业或跨国公司。五是推进服务贸易领域自主创新。为更好地发挥“创新”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 《规划》明确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体制, 鼓励服务企业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 积极拓展服务贸易领域投融资渠道, 发展创业投资。六是促进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为更好地实现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规划》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特点与发展方向出发, 就各区域的重点行业、重点载体、重点区域等进行了统筹安排与布局, 同时强调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贸易区域发展新模式,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推动全国服务贸易整体协调发展。七是加快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为更好地发挥服务贸易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 着力发展金融、设计、研发等领域的服务贸易, 进一步扩大咨询服务等前沿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 八项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法规体系。法制保障是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保障。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大家庭中的一员, 中国一直是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坚定支持者。“入世”以来, 为了切实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 中国加大服务贸易法制建设力度, 有效推进有关法律法规与国际规则逐步接轨。《规划》进一步提出, “十二五”期间, 要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前提下, 制定和完善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法律法规, 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明确激励措施, 加强服务贸易管理、促进、统计等工作。
二是完善统计体系。统计分析是政策制订的重要依据, 统计监督是政策执行的重要保障。2007年,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建立。2010年, 商务部、国家统统计局联合修订《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探索建立以以企业调查为基础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为了进一步提升升服务贸易管理和促进工作的科学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性, , 《规划》就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统计分析体系作出了具体体规定, 包括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法规体系, 包括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协调的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贸易统计计数据发布制度;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 建设公共信信息服务平台等等。
三是强化管理机制。当今, 世界各国的政府在服务务贸易管理和促进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可或缺。中国服务贸易要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 必须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管理机制, 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2006年, 商务部成立服务贸易司。2007年, 商务部等35个部门建立了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 搭建了一个各成员单位凝聚共识、共享资源、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2011年5月, 商务部对部分司局进行机构更名和职能调整, 服贸司增加了部分服务业管理职能,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了进一步强化服务贸易管理职能, 《规划》提出, “十二五”期间, 要不断完善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全国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 统筹宏观规划、调查统计、贸易促进、政策协调、对外谈判等工作。充分发挥服务贸易跨部门协调机制的统筹及引导作用, 建立服务贸易重点企业联系机制, 集成政策资源, 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 集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于一体的服务贸易促进机制, 建立服务贸易支持网络。
四是构建促进体系。服务贸易发达国家 (地区) 的民间促进体系往往都十分发达, 它们构成了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的市场基础和社会基础。受中国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影响, 中国的服务贸易民间促进体系还不够发达, 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 培育促进主体, 完善促进机制, 健全促进网络, 搭建促进平台。为此, 《规划》提出, 要研究推动建立专门的服务贸易促进机构, 为服务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贸易展览、专业培训、技术辅导、海外推广等服务, 通过发展海外分支机构逐步构建境外服务贸易促进网络;加强与境外贸易促进机构特别是专业服务贸易促进机构的联系沟通, 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办好“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 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创造商机;加强服务贸易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培养金融、会计、评估、保险、信息、商务中介等行业急需人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规划》明确规定, 未来五年, 要为境内外企业搭建国际交易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贸易促进活动。目前, 这一项工作已经顺利开展。经国务院批准, 从2012年开始, 中国商务部将每年在北京举办中国 (北京) 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中文简称京交会, 英文简称CIFTIS) 。京交会定位于一个国际性、国家级、综合型服务贸易交易促进平台, 主题是“服务贸易:新视野、新机遇、新发展”。今后, 商务部将会同各地区、各部门以“京交会”为龙头, 搭建一个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体系。
五是优化贸易环境。贸易便利化可以为服务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是当前工作的一个难点, 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改进和完善的重点。《规划》提出, 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综合运用驻外机构、公共信息平台、多双边合作机制等渠道, 为服务企业海外投资和服务出口创造良好环境, 具体包括建立和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 对以实物载体形式出口的服务提供通关便利;为服务贸易商务签证、进出境审批提供便利;鼓励和帮助企业获得进入国际市场所必需的资质认证, 推动学位、培训、执业资格认证等国家间互认, 为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走出去”提供便利等。
六是创新扶持政策。不论是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发达经济体, 还是在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 服务贸易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 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中国政府借鉴主要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做法, 在文化、技术、服务外包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有效地促进了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今后一个时期, 为了进一步巩固扶持政策成果, 有效地扩大服务出口, 《规划》提出了一些新的更高要求, 包括制定和完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优化贷款审批程序, 开发适合服务贸易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 积极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机制等。
七是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在服务贸易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加强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既有利于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为服务进口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 又有利于提升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为扩大服务出口提供必要的权益保障。《规划》十分重视这项工作, 对今后五年内的工作作了总体安排, 包括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加强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的衔接, 完善与服务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社会公众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形成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文化氛围等等。
八是培育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既是服务贸易民间促进体系的基础, 又是服务贸易行业自律体系的核心。2007年, 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服务贸易协会, 商务部会同各相关部门组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协会指导委员会。2008年、2009年,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分别成立了通信与信息服务贸易专业委员会、文化贸易专业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目前, 各地也在陆续建立当地服务贸易协会组织。但总的来看, 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综合性、专业性行业协会发展都还比较有限, 行业协会在加强服务贸易行业自律、协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 《规划》把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单独列为一项保障举措予以规定, 要求按照市场化原则, 积极培育服务中介组织, 具体包括制订并组织实施行业职业道德准则, 推动行业诚信建设;推动行业协会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企业诉求, 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制定, 参与行业标准和行业发展规划、行业准入条件的制定;引导行业协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维护国内产业利益, 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与国际相关行业协会建立合作机制, 指导和协调企业多渠道、多层次开拓国际市场等等。
(四) 三十个重点领域
服务贸易涉及领域众多。世界贸易组织所界定的范围就包括12个大类、160多个分部门。《规划》立足国情, 着眼长远, 根据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按照“突出重点、明确目标、统筹安排”的原则, 选择30个领域作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 力争有所突破。这些服务贸易领域首先涵盖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领域, 如旅游、建筑服务等, 其发展方向在于“巩固优势”;其次涵盖了一些符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的新兴领域, 如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 其发展方向在于“重点培育”。通过这些重点领域的优先发展、率先突破, 可以带动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全面协调发展。
服务贸易“重点领域”是《规划》各项发展目标的具体指向, 也是各项政策举措和保障措施的聚焦之处。它们共包括旅游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技术贸易、对外劳务合作和承包工程、建筑服务、海洋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铁路运输服务、公路运输服务、货运代理服务、医疗和生物医药服务、教育服务、会计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广播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服务、保险服务、证券期货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电信服务、邮政和快递服务、环境及节能服务、律师服务、租赁服务、广告服务、会展服务、分销服务、住宿餐饮服务、体育服务、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服务等30个领域。针对各领域服务贸易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 《规划》细化了各领域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 大部分领域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量化指标,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的实施安排
《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启动早, 历时长, 在起草、完善《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两年多时间里, 其中提出的一些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已经在同步推进实施。特别是今年以来, 我们已经着力在服务贸易统计直报系统建设、完善重点服务领域管理机制和促进体系、打造以中国 (北京) 服务贸易交易会 (“京交会”) 为龙头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等方面开展工作, 为《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正式发布与实施打好了前站、奠定了基础。
为了更好地实施《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我们提出了“大服务”发展理念, 其核心思想就是在全球视野和全产业链概念之下, 通过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推动重点服务领域在贸易体量、新型业态、贸易效益、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大服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做“大”服务贸易。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服务贸易“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扩大服务贸易规模, 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二是实现服务贸易发展的“大”协调。要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均衡协调发展, 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良性互动, 服务出口与服务进口均衡协调发展, 服务领域“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 服务贸易各行业领域结构合理、协调发展, 服务外包离岸与在岸协调发展等。三是促进部门资源、社会力量和地方优势“大”联合。我们要完善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 按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 鼓励发达地区继续做大做强, 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促进中西部地区迎头赶上, 夯实服务业基础, 培育新的比较优势, 有效推动区域化分工、差异化竞争、协调化发展。
下一步, 我们将以“大服务”理念梳理、整合、细化《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与保障措施, 出台行之有效的配套政策, 形成具体可行的工作举措, 稳步推进《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各项战略目标的落实。特别是要在四个方面做好组织落实工作:一是搞好规划宣传解释,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制定实施配套政策, 明确年度工作重点, 抓好规划目标落实、项目落地。三是抓好规划实施监督, 定期开展规划实施情况检查与工作督导。四是加强规划实施评估, 就规划实施效果积极主动地开展监测与评估, 为服务贸易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经济发展贸易 篇2
Y=0.026+18.145X1+116.81X2
R2=0.96,F=69.01>F(2,7)=4.74
Y= 0. 026+ 18. 126X1+ 117. 74X2
在此过程中,方程式明显成立,并且显示贸易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贸易结构越完美,也就是说贸易结构越向正面方向变化,其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就会越大。 接下来利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证实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是根据等级资料研究两个变量间相关关系的方法,能够反映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这里选用的研究数据是历年来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有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在我国进出口总量的比重。
工业制成品占进出口总量的比重与人均GDP的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下面进行运算,我们用V来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顺序,用U1、U2分别表示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在我国进出口总量中比重的大小排序。对其进行计算,表达式分别为:D1=U1-V,D2=U2-V,D2^2和D1^2,D2^2的合计。计算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其中n的值为31。
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贸易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贸易结构越完美,其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就会越大。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占出口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其进口占进口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小,说明我国的贸易结构在不断的完善。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量的比重和我国人均生产总值呈显著正相关,也就说明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量的比重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即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量比重越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越大,经济增长的速度就越快。
参考文献:
1.刘钻石,张娟.加工贸易对中国出口贸易技术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J].当代财经,2010(4)
2.吴献金,黄飞,付晓燕.我国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16)
3.林运波.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2)
4.程宝栋,田园,龙叶.产业国际竞争力:一个理论框架模型[J].科技和产业,2010(2)
5.苏振天.安徽省产业结构与进出口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0(3)
6.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
7.谭肖肖.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演进及新开放观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国际贸易形势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篇3
关键词:国际貿易形势 贸易增长 对外贸易 影响
众所周知,各国需求偏好、规模收益、商品与要素市场等与福利和贸易相关方面历来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主要目标,而国际贸易市场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却未得到关注。例如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以及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均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向前发展,但二者仍未关注贸易过程中涉及的环境要素。既往贸易实践证明,任何一国的贸易活动均受到各类因素影响而无法独立完成,在国际贸易中任何一国的单方贸易行为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别国贸易环境。而就现阶段国际贸易形势而言,我国能够在更广的领域、更高层次以及更大范围参与国际贸易,深入经济技术合作以及竞争,而国际分工深化为我国对外贸易提供了更多机遇,但与国际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多,非关税贸易壁垒越来越多,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严峻考验。
1 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在近几年来以一个极高的速度不断增长,国际分工也有了进一步深化。首先是国际分段式生产成为主流,据麻省理工学院统计数字显示,全球年销售额≥10亿美元的300家公司中,其零部件制造的51%、总装的47%、仓储的46%、客户服务的43%以及产品开发的39%均在国外完成。其次国际服务贸易增速与传统货物贸易增长速度相比毫不逊色,因此也成为后者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全球价值链构成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发达国家在当前依然是国际间货物与服务贸易的主体,但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并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同时其所占比重也不断增大,进而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扩大对外投资,对于国际贸易市场商品结构产生的影响也随之增强,并成为国际贸易中一部分最为活跃的力量,推动了国际经济贸易不断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贸易组织固有协调管理机制也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助力,贸易摩擦较以往有所减少,就此点来看,国际贸易秩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依然面临严峻的对外贸易考验。
2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出口贸易发展速度较快,但进口贸易作用仍未得到充分体现
综合近几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数据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存在一定问题。历年来外国外贸出口额大致保持持续上涨的态势,但始终无法达到进出口平衡,因此一直存在贸易顺差问题。这说明我国出口贸易依然依赖于原材料、资源和技术等,对于国外优势资源尚无法予以合理的、充分的利用,难以增加出口竞争优势。以2014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例,将去年同期不可比因素剔除后,其7、8、9月份出口平均增速超过了10%,明显高于2013年全年平均水平。而进口贸易数据则相对低迷,2014年月平均进口水平不足1700亿美元。
2.2 出口贸易结构有一定变化,但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我国出口贸易形式主要为加工贸易,显而易见,加工贸易方式中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使用廉价资源以及劳动力来换取,甚至以牺牲环境这一恶性后果为代价。同时,加工贸易方式下国内大部分企业均为定牌生产以及贴牌生产,严重缺乏自主品牌。因此此种出口方式仅仅能够赚取加工费用,而品牌所创造的无形资产则为他国所攫取。分析国内外贸企业性质不难发现,其主要均为外资企业出口,由此说明我国依然缺乏真正具备自主品牌以及先进技术的出口企业,仍需要借助中外合资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推动出口贸易发展,导致外贸出口存在一定被动性,同时也不利于本国出口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3 对外贸易存在较高的依存度,价格贸易条件指数表现出恶化趋势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始终被称为“三驾马车”之一,在GDP中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充分证明了外贸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而就国际贸易发展角度分析而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也可见一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贸易出口比重大幅提升,1995年仅为19.4%,而在2009年这一数字跃至45%,同时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进口市场表现出高度依赖性。在中国出口贸易中,欧美市场份额所占比重接近40%,这一数据充分证实我国对外贸易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与之相对的则是国内市场发展依然落后,而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国外市场波动始终对我国贸易出口产生直接影响。就贸易条件指数(TOT)分析来看,我国虽然在2007年金融危机后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但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贸易发展模式造成中长期贸易条件困境,贸易条件指数也表现出恶化趋势。
3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促进策略
3.1 紧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出口产品附加值
随着全球产业机构以及资源配置格局的新一轮调整,政府与企业应对全球经济形势走向变化予以充分关注,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转变外贸发展观念,深入优化对外贸易出口结构,以科学的外贸发展观为引导,对优质进口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推动外贸出口的发展;充分考虑进出口均衡发展,合理控制贸易逆顺差,实现最优化配置国际资源,最终形成“双赢”的科学贸易发展观。此外,政府部门还应为出口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帮助其培养出具备较高核心竞争力的商品,形成自主品牌,通过高附加值产品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例如可给予相应补贴来提高出口退税率,推动加工贸易升级或者转型,并延伸至上下游产业,以便于在国际分工中增加我国对外贸易的价值。
3.2 政府与企业应积极进取,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就政府角度分析而言,有关部门应对当前对外贸易法律体系予以不断完善,在以国内进出口企业为管理对象的同时还应纳入在华的外国跨国公司以及外商投资企业,针对其贸易行为制定富有针对性的进出口法规,主要包括进出口额的参照标准以及统计口径等等,以此来对我国对外贸易差额予以评估和衡量,降低贸易摩擦发生率。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并完善相关预警机制、专门机构以及专业贸易人才,针对国外贸易壁垒搜集相关资料,并对国内进出口企业受此发展的影响做出及时评估和反馈,为我国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有效的政策指导,帮助其做好贸易摩擦的应对工作。
3.3 应不断扩大内需,并对内需和外需之间的关系有正确认识
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国际资本新一轮布局随之加速,新兴经济体复苏进程受到影响;而“外部需求难有明显回升,中国外贸竞争优势转换为青黄不接;贸易摩擦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挑战的突出体现。对此,政府应通过新一轮调控,努力扩大内需,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确保对外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同时还应积极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帮助企业妥善利用国际以及国内资源与市场,通过政策扶植等方法来应对企业融资困难以及流动性不足的难题。而出口企业也应对自身发展战略予以适时调整,积极进取,果断出击,争取利益最大化。
4 结语
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来看,传统依赖于发展加工贸易以及吸收外资的模式已逐步有所转变。一部分国内企业开始在全球价值链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电商平台以及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我国将会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跨国公司,自行打造全球价值链条,实现国际资源的高效配置,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元.中国国际贸易应从科技兴贸战略向创新强贸战略转变——谈国际贸易知识化趋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9):8-12.
[2]顾国达,郭爱美.国际贸易对我国区际经济效率的作用差异分析——基于技术溢出与技术收敛“双效应”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10):81-87.
[3]魏纪林,刘国龙.碳关税本质及其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学术交流,2013(12):67-71.
[4]郭小影.浅论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应采取的措施[J].中国经贸,2013(20):5-5.
[5]徐梅.后危机时期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与冲击[J].学术交流,2013(8):119-122.
[6]安礼伟,张二震.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的中国对外贸易——兼析对我国外贸发展的错误认识[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1):
经济发展贸易 篇4
一、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 新兴起的经济力量发展快速
就目前来说世界上的经济主要力量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地区, 光是这三股经济力量就要占据全球总经济的2/3左右, 主要是在最初的经济发展阶段, 他们占据了起点较高的优势, 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 这些国家和地区他们也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经济空心化以及需求不足等问题导致的经济发展缓慢现象, 所以要想改变现在的经济发展萎靡问题就需要一定的外在因素刺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也带动了很多新兴经济力量出现, 根据目前这些力量的经济发展速度, 据相关研究统计, 十年之内这些新兴力量很有可能会跟美国、日本和欧洲地区等相持平。
2. 区域经济发展活跃
双边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是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实在近些年, 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导致了多边贸易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情况下, 各个国家就已经相对提高了双边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例如说目前的欧洲、亚太以及北美等地区, 都参与了双边区域经济发展组织, 世界上也相对成立起了世界最大经济组织、南美的安第斯共同市场等, 来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3. 多边贸易体系发展速度较慢
世界经济在面临着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对立的现状, 针对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 世界贸易组织在成立之后也针对性的展开了很多次的贸易谈判, 但是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经济体制不同, 导致了很多问题不能意见一致。目前世界贸易组织依然需要进一步协调各个国家的谈判意见, 针对服务贸易、技术转让以及农业等问题进行谈判, 寻求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二、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研究分析
1. 对外贸易离不开进出口发展
对外贸易发展需要实行进出口混合发展策略, 在出口方面首先需要积极创新产品技术, 国家鼓励和提倡工业制产品出口, 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奖励生产资源的损耗, 也能减少国内的环境破坏。另一方面还需要减少贸易发展障碍, 切实的为贸易自由发展提供一条顺畅的道路, 同时在国家发展政策上给予出口企业相对的优惠政策, 例如出口信贷、外汇担保等, 从政策上针对出口贸易进行绿灯支持。在进口贸易方面首先需要完善我国内部针对进口的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国内的工业部门需要重点扶持, 针对性减免税收, 重点强化工业资本积累, 从而达到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化道路的目标。针对于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仪器也需要积极引进, 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提高。
2. 实行战略性贸易措施
我国可以针对目前一部分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产业进行大力扶持政策, 例如钢铁、汽车等, 这些产品技术发展较为缓慢, 自身缺乏一定的知识产权技术, 大部分还是来自于进口。所以需要国家在政策方面针对这些竞争力较弱的产业提供保护和扶持。首先针对国内的科研机构以及相关企业进行鼓励扶持, 加强社会高校对于高科技产品技术的研究力度, 大力培养国内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和技术产业, 同时还可以建立研发补贴政策, 估计引导高科技人才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3.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我国产业竞争力
国内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结构的建立, 严重影响了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结构, 所以在我们国家制定国内产业政策的同时, 需要结合国家内部的实际发展国情, 充分的结合当下全球经济发展的国际产业结构, 量身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 就目前情况来说, 我国需要针对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以及高利润的传统产业在政策上进行大力扶持, 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 从而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较为迅速, 不管是在对外经济还是贸易合作方面, 我国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际经济贸易自由化发展趋势还体现在很多的方面, 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新兴力量的发展、双边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多边贸易体系。针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 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还存在一些问题, 同时这些问题也制约了我们国家的贸易发展进步, 所以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员能够共同进行该课题研究, 解决这些问题, 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玉荣.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发展研究, 2013, (1) :19-23.
[2]董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研究[J].青年文学家, 2013, (10) :209-210.
经济发展贸易 篇5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 相关性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在国际贸易的研究也显得愈加重要,国际贸易对于每个国家经济的引擎作用与以往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国际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国际贸易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紧跟时展,对外贸易战略已经成为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将就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关系结合起来,进行相关的探讨分析。
从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大大增强,随着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经济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全球化发展的态势。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主要是经济界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等造成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带来了国际贸易和贸易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发展机会。特别是进人世贸组织之后,中国进一步拓展了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同样,对发展现代国际贸易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联合国贸发会议召开了一场关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讨论会。在会议上,参会代表们一致认为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跨国界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各国之间通过、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不断增强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包括了货物和服务等方面的`贸易,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生了资本和技术的流动。
在当今天时代,全球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市场、生产和活动的跨国界联系非常紧密,生产的化和国际化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国的扩大再生产和经济的提升必须要在世界范围内的紧密联系中才能正常进行,这就为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原本的最传统的一国贸易转变成了本国贸易与世界多边贸易互相联系的体系框架,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将有助于各类关税和相关进出口费用的降低。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各种贸易壁垒和贸易障碍会逐步减少,同时,还会直接对贸易数量和贸易总额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从历史的研究数据来看,在1990-间,世界GDP按市场汇率计算的平均增长率为2.4%,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来换算则达到了3.5%。而国际货物出口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也非常快,已经达到了5.7%,服务出口贸易也获得了同步发展,其平均增速达到了6.8%,国际贸易在世界总产出中的比重呈逐步上升的状态,从历史数据来看,已经从1990年的20%上升到20的33%以上。国际贸易发展最快的是一些发展中的大国,比如说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这些国家的贸易额增速均超过20%。另外,还有一些产油国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也在国际贸易中变得非常活跃,比如从事产石油和非石油的初级产品贸易的国家。
三、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的间接影响
1.促进某些国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经济全球化对于国际贸易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国家通过这种方式融入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当中。为了突出本国的优势,让本国的定位在世界市场上更加明确,从而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并充分让本国的资本、商品和服务等要素获得流动,这些国家的贸易增长会出现变化,贸易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2.加速了各国生产要素的流动
根据赫克歇尔一俄林要素禀赋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各国自身在经济封闭的情况之下,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各国要素与产品的价格差异的产生,也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如果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那么这种差异就会在价格机制和供求关系的影响之下促进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而一旦各国密集进行生产产品的相互转移及流动,那么国际贸易也就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扩张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跨国公司也得到了发展和扩张,现在跨国公司的力量已经达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公司已经控制了国际贸易的绝大部分,比如说国际跨国大公司已经控制了世界原料和燃料全球生产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科研与开发的80%-90%,国际投资额的90%等等。
四、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之下,国际贸易分工不断进行细化,另外一些产品的生产还达到了再度深化,而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也起到了促进自身发展的作用。比如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公司自身的模式和全球战略的调整,以及金本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不断增长,国际贸易的结构及方式,还有金融对于国际贸易所产生的作用都呈现出了与往常不同的新特点。
国际贸易的发展结构已经开始向高级化的方向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已经开始有所增强,国际贸易的结构不断进行调整。总的来讲,一方面,货物贸易中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比重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不断的上升。伴随着这些产业内国际贸易新形式的出现,公司内贸易和跨国公司供应链网络内部交易变得越来越重要。
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反过来又促进了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对于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国内外学者对于国际贸易的分析角度不同,所以强调的重点也不同。无论哪一种贸易形式,经济全球化都对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国文,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战略――理论基础与战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05)
[2]徐剑明,“出口导向”模式的有效周期缩短现象探析[J]国际贸易问题,1999(05)
经济发展贸易 篇6
关键词:版权贸易 贸易强国 发展战略
1、背景分析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从贸易额来看,2011年中国货物出口额占全球比重10.4%,与上年持平,连续三年居全球之首;进口额占9.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全球第二。从贸易量来看,2011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量增长9.3%,全球第二,高出全球增速4.3个百分点;进口量增长9.7%,全球第一,高出全球增速4.8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之一。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外贸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粗放式增长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的压力逐步上升等等。中国如何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意义重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国际经验和历史发展规律表明,在贸易强国中,服务贸易都占据较高的比例。当前,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必须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提升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层次的重点,确立服务贸易在新一轮开放中的战略地位。
值得指出的是,版权贸易作为服务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贸易中同样也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版权贸易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各国属于服务贸易范畴的版权贸易的进出口份额也越来越大,同时,版权贸易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层面,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影响很大,己成为各国不可或缺的贸易内容。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11年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全年我国共输出出版物版权5691种,2011年较前年增长36.8%,达到7783种。2011年版权输出品种与引进品种比例由2010年的1∶2.9提高到1∶2.1,大陆对台湾地区也首次实现了版权输出顺差。我国的版权贸易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还存在着国际版权贸易人才缺乏、版税恶意竞争及资本意识淡薄等问题亟待解决。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国家商务部服务贸易发展总纲要也就此提出了有关要求。现在我们对我国版权贸易进行深入而系统地研究,既可以找出我国在版权贸易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又可以研讨适合我国的版权贸易发展策略,以促进我国版权贸易的发展,这对于推进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不仅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版权贸易的理论机理
版权贸易既遵循一般贸易理论的机理,又体现文化价值的特殊属性,同时又赋予了信息时代的网络属性,体现了多学科理论的综合性。
2.1、传统贸易理论的机理
传统贸易理论一般包括亚当·斯密绝对利益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察赋学说。这些学说都分别阐述了分工降低成本,促进生产效率提高等论点。这一系列理论同样适应于版权贸易。
2.2、文化价值的特殊属性
版权贸易属于服务贸易,其贸易对象的内核是文化,除了凝结了一定的经济和意识形态属性,也具有传播文化价值的属性。
2.3、信息时代的网络属性
传统的版权贸易更多涉及的是图书版权等通过复制实现的贸易价值,但是在信息网络社会,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及传播方式的改变,版权的网络传播属性成为实践中被认可的观点。
也正是因为版权贸易有别于一般贸易的运营方式,综合了文化产业的有关特殊属性并运用于网络时代,因此,其未来发展的走向,更值得我们思考。
3、发展版权贸易的几点思考
尽管目前图书版权贸易仍然占据最大比重,但是,我国版权输出的产品形态也已经逐步从过去比较单一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等产品形态拓展到数字版权、电子出版、软件、动漫、游戏等各种形态,呈现出立体化、多样化趋势。本文拟选择图书版权、影视版权和动漫版权做分析。
3.1、版权贸易发展总体战略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设计制定完善的版权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文化(版权)贸易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贸易法规的制定;健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大版权贸易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推进版权贸易的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升中国版权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产业优势;加大金融与文化产业结合的引导力度。
3.2、具体发展思路
(1)图书版权贸易。图书版权贸易仍然是我国版权贸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发展图书版权贸易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可以继续挖掘祖国传统文化,在传统图书版权贸易中继续保持输出优势。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图书出版业管理模式改革,要排出时间表,要彻底实现企业化改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挖掘出我国民族文化和特色元素,打造精品图书,形成以市场竞争为导向的经营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大力引进高素质的专业版权人才,尤其是国际贸易学、文化管理、法学等专业背景人才。更值得一提的是,要把图书的数字出版放在新的增长点的高度,系统化地推进数字出版进入国际市场。
(2)影视版权贸易。我国的影视版权贸易,无论是版权输入还是版权输出,都与我国影视产业发展规模极不相符。全球电视节目版权贸易市场规模以每年30%速度增长,2011年欧洲主要的50档节目在全球98个频道播出16856小时,创造20亿美元的价值。2011年,尽管我国输出电视节目为1559部,引进为734部,我国输出节目的版权数量虽多,但是优质的节目品牌很少。引进的数量虽少,但是《完美假期》、《我心唱响》、《完美暗恋》、《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引进版权节目却创造了收视高峰。因此,我们首先要分门别类,针对不同海外市场和目标诉求进行输出。习近平主席在访问非洲国家坦桑尼亚时,提到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也是立足于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地区进行的。一般而言,欧美喜欢武侠剧、琼瑶剧;日本和韩国偏爱武侠剧或历史剧;东南亚则偏向于偶像剧和武侠剧。其次,要大力重视节目的整合营销传播,顺应节目市场,以内容创新和差异化的定位赢得注意力,把宣传推广、广告经营、节目销售贯穿到节目策划、制作、播出的全过程,构建起电视节目整合营销传播体系。再次,要多走出国门,学习、创新、合作并借鉴海外优秀模式和做法,多参加一些展出和国际交流活动。如法国戛纳、德国的柏林、意大利的威尼斯以及捷克的卡罗维发利等著名展会及有关专业国际交流活动。
(3)动漫版权贸易。目前,在国家政策积极推动下,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迅速,就数量而言,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动漫生产大国,但是其动漫版权贸易却仍然没有获得应有的收益,也仅仅只有《喜洋洋》、《熊出没》等少数几部作品取得了一些突破。因此,首先,要构建品牌特许授权模式。一系列优秀的动漫作品开发(笔者更倾向于在开发前就组织有关行业公司、电视台进行创意的研讨,在开发之前就获得一批衍生合作伙伴的认同,可以进行一些前期签约),上游需要的是电视、电影、海外发行、互联网、手机等多重媒介来传播该作品,从而获得知名度和美誉度,最终从商品化授权(玩具、食品、服装、文具、家俬等)、游戏化授权(游戏软件、APP、游戏机等)、出版授权(图书、音像等)、综合类授权(二次衍生、娱乐、旅游及主题公园等)等获得版权收益。其次,从产业链视角进行整合营销。动漫版权贸易要发展,要有原创性的动漫形象设计和故事创作,要有电视台、网络等传播渠道的播出保证,要有线下各类衍生合作方的系统布局,从题材构思、资金保证、生产制作、播出传播、市场推广到产业跟进,都需要以完整的产业链的视角来指导整个系统的运作。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贸易强国视角下中国版权贸易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3XNH110)。
参考文献:
[1]刘阳.解码卫视综艺节目大战[N].人民日报.2013-03-21
[2]董小麟,吴珊.美国电影产业贸易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电影贸易的启示[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4):103-111.
作者简介:
贸易理论与新疆加工贸易发展分析 篇7
关键词:加工贸易,要素禀赋,产业内贸易,新疆
加工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5103.8亿美元, 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52.7%。从1996年到2006年加工贸易已连续十一年占据我国对外贸易半壁江山, 成为我国外贸的主力军, 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新疆的加工贸易发展十分缓慢, 与广东、深圳、福建等地相比严重滞后, 新疆加工贸易额偏低, 多年来, 加工贸易占新疆进出口总额不到1 0%, 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对此, 新疆应抓住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 积极培育发展以新疆为基地, 面向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及俄罗斯市场的加工工业。
一、加工贸易的分类
加工贸易是一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 进口原料、材料或零件, 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 加工成成品后再运到境外销售, 从而获得以外汇体现的加工费的贸易方式。国际上一般将加工贸易分为进料加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和协作生产四种方式, 其中来料加工和装配业务又称对外加工装配, 包括两个贸易进程, 一是进口原料, 二是产品出口。但这两个过程中原料运进和成品运出均未发生所有权的转移, 它们不是两笔交易, 是同一笔贸易的两个方面。对外加工装配是一种初级阶段的劳务贸易, 加工方只能赚取加工费。由于这种贸易方式风险小, 充分利用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裕的优势, 目前在我国开展得比较广泛, 但创汇率较低。而进料加工中, 原料进口和成品出口是两笔不同的交易, 原料供应者和成品购买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种贸易方式比对外加工装配风险大, 但创汇率高, 是我国加工贸易未来发展的方向。协作生产是指一方提供部分配件或主要部件, 而由另一方利用本国生产的其他配件组装成一件产品出口。商标可用加工方的也可用对方的, 由双方协商确定。所供配件的价款可在货款中扣除。协作生产的产品一般规定由对方销售全部或一部分, 也可规定由第三方销售。
二、贸易理论与新疆加工贸易发展
1、要素禀赋理论与新疆加工贸易发展。根据要素禀赋理论, 如果贸易双方在要素禀赋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会造成双方在生产不同的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每个国家出口自己丰富要素的产品 (成本较低) , 两国通过产品的贸易交换实现收益。在一般贸易中商品的流动是单方向, 通过不同商品的交换体现要素禀赋理论, 而加工贸易中是一个商品的往返流动, 是通过一个商品的不同加工环节体现要素禀赋的, 同样符合要素禀赋理论实质。新疆可以充分利用新疆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 支持沿海内地企业积极参与新疆出口加工区建设, 发展面向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及俄罗斯市场的进料非对口的加工贸易和利用新疆境内石油化工的优势加工能力, 借助中亚及周边国家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矿产资源, 培育发展以新疆为基地的“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 利用纺织、轻工、机电等产业已有的成熟技术和丰富经验, 积极鼓励企业到周边国家特别是中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新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农业资源、石油等行业的技术优势等为新疆发展各类加工贸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新疆加工贸易, 新疆的加工贸易发展将成为未来新疆外贸发展的重点。
2、产业转移理论与新疆加工贸易的发展。产业发展的梯度转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 由于生产要素禀赋、经济基础和发展战略不同, 各国家或区域间在产业结构方面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具体表现为因技术水平高低而形成不同的产业梯度。随着国家或本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的需要, 产业呈现出从高梯度向低梯度转移的规律。产业梯度转移, 可分为国家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内的产业梯度转移。在我国“梯度转移”表现为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结构的升级优化, 某些劳动密集的、生产传统产品的低成本产业逐渐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东西部产业转移为新疆提供了参与国内制造业生产分工的机遇。新疆应充分利用沿边沿桥开放的地缘、口岸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 吸引和承接东部地区资本、产业、技术、管理和人才聚集新疆, 鼓励和支持东部有实力的大企业与新疆企业合作, 发展国内层次的加工贸易即异地加工贸易, 产品既可以从新疆运回东部, 也可以在新疆本地消费, 另外与之毗邻的八个国家共近10多亿人口的辐射市场更是潜力巨大。这是一种两地优势互补、以实现成本最低化的合作模式。因此, 新疆今后在发展国内异地加工贸易方面,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跨国公司理论与新疆加工贸易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下, 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的不断实施, 跨国公司利用世界各国优势资源, 通过产品生产环节在国际间的调整, 将产品通过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各个阶段上分工生产, 一件产品整个生产过程要在多个国家进行流动才能完成, 跨国公司在国际间的内部贸易越来越具有加工贸易特征。随着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扩展, 我国东部劳动成本提高, 新疆应积极地吸引国外的企业来疆投资建厂, 发展加工贸易, 融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条中,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另外, 应鼓励新疆优势企业走出去投资办厂, 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等八国毗邻, 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具有一定优势, 尤其是周边国家在石油化工、轻工机电、日用消费品以及农产品方面比较薄弱, 而新疆在石油加工、纺织、机械制造等方面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比较优势, 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新疆有实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在境外投资办厂, 通过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国内设备、原材料、零配件的出口, 增强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因此, 新疆既可以利用跨国公司理论发展进料加工、来料加工等内向型加工贸易, 也可以发展外向型的境外加工贸易。
4、产业内贸易理论与新疆加工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是指产业内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产品在贸易伙伴之间同时发生输入和输出的活动。产业内贸易分为水平与垂直两种类型, 垂直产业内贸易是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 贸易表现为产品差异性特点。水平产业内贸易是同一种产品在生产流程之间的分工, 表现为产品制造上下加工环节的贸易, 由此可以看出加工贸易是产业内贸易一种重要形式。生产环节分工的产业内贸易主要基于贸易双方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差异, 新疆在资金、石油加工、纺织、机电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 而中亚及周边国家在石油、矿产自然资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 双方具有发展加工贸易的良好条件, 新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和周边国家发展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境外加工、协作生产等各种类型的加工贸易, 促进新疆外贸的快速发展。
三、结论
本文从四方面分析了新疆发展加工贸易的合理性, 从总体来看, 新疆的加工贸易与全国特别是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 差距很大。但新疆由于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东部产业战略转移等良好的发展条件, 新疆与周边国家发展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境外加工等各类加工贸易具有很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李昱: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冷思考[J].浙江经济, 2004 (7) .
[2]欧阳薇、郭向明:产业区域转移与江西中部崛起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 (6) .
[3]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4]郭建宏:中国加工贸易问题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经济发展贸易 篇8
一、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平衡状况
(一) 从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总额及进出口差额来看
1.对外贸易逆差阶段 (1998-2002年)
从1987~2007年的21年间, 只有1998~2002年连续5年黑龙江省对外贸易为逆差 (见表1) , 并且最大的逆差只有3.74亿美元 (2002年) , 最小逆差仅为0.84亿美元 (2000年) , 这5年间, 最大贸易逆差只占进出口总额13.3% (1999年) , 最小仅占2.8% (2000年) , 平均每年逆差仅有2.2亿美元。因此, 这一阶段黑龙江省存在的小额外贸逆差并不影响对外贸易平衡问题。这与我国对外贸易逆差出现的时间不同, 黑龙江省的贸易逆差出现在1998~2002年, 而我国则在1994年开始未曾出现过对外贸易的逆差。
2.对外贸易顺差阶段
在1987~2007年期间, 除1998~2002年5年外贸为逆差外, 其他年份均为顺差阶段。然而同为顺差阶段, 也有不同之处。
(1) 小额贸易顺差阶段 (1987~1997年及2003年、2004年)
这一阶段里, 尽管黑龙江省外贸顺差额浮动较为稳定 (基本保持在6亿~7亿美元左右, 见表1) , 但在最初的几年里, 黑龙江省的外贸顺差所占的比重还是相当大的。例如, 1987年, 黑龙江省进出口总额为9.62亿美元, 而顺差则达到6.62亿美元, 占出口总额的81.5%;1990年, 顺差为6.81亿美元, 占出口总额的62.6%;1993年顺差为7.15亿美元, 仍占出口总额的38.0%。而随着黑龙江省进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 进出口总额的不断增加, 顺差所占比重也随之相对下降:1997年顺差占出口总额的21.0%, 而2003顺差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则下降到14.6%。在1987~1997年、2003年及2004年这13个年份中, 1995年的顺差为7.62亿美元, 占的比重最大, 为当年出口总额的36.3%。而1996年、1997年以及2003年、2004年的贸易顺差各占其当年出口额的比重较小, 属于顺差的合理范围, 其中的1996年, 顺差仅为1.06亿美元, 当年的对外贸易基本平衡。
(2) 巨额贸易顺差阶段 (2005-2007年)
自2005年以来, 随着黑龙江省的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快速增长, 顺差也随之剧增, 2005年的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40.9% (见表1) , 而顺差则同比增长349.7%, 2007年顺差比上年增长80.3%, 达到72.39亿美元。在这一阶段, 黑龙江省外贸顺差以平均每年162%的速度增长, 增长幅度是极为迅速的。
(二) 从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方式构成来看
多年来, 一般贸易一直是黑龙江省最主要且重要的贸易方式 (见表2) , 所占比重均在40%以上, 一般贸易的顺差也从2004年的1.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41.5亿美元, 在3年内顺差急剧扩大。而黑龙江省贸易方式构成与我国对外贸易方式构成的主要不同是, 我国的加工贸易存在大量顺差, 占据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 而黑龙江省的边境小额贸易额占总贸易额比重较大, 其地位仅次于一般贸易, 而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则在一般贸易和边境贸易比重之后, 相比于我国加工贸易整体上的巨大顺差, 黑龙江省加工贸易的顺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边境小额贸易的进出口差额则由2004年的逆差0.3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顺差16.3亿美元, 4年间其顺差增长的速度也是惊人的。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商务厅对外贸易统计资料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商务厅对外贸易统计资料
(三) 从黑龙江省对外贸易顺差市场来看
黑龙江省的外贸顺差从国别来看主要源自俄罗斯, 2007年全年顺差为72.39亿美元, 仅对俄贸易顺差就占到77.5% (见表3) 。尽管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是黑龙江省的主要贸易伙伴, 但全省对其贸易顺差并不明显。2007年黑龙江省对美国出口3.97亿美元, 进口3.82亿美元, 顺差仅为0.15亿美元, 占顺差总额的2%, 次于苏丹, 排在第11位。就逆差来源地来看, 中东地区的逆差比重最大, 这也是因为黑龙江省对该地区能源尤其是石油等燃料的大量进口而出口相对较少造成的。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商务厅对外贸易统计资料
二、黑龙江省对外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
轻纺类产品顺差仍是构成黑龙江省巨大外贸顺差的主要项目。2007年全省外贸顺差为72.39亿美元, 而服装、纺织品及箱包类产品出口额就达到72.53亿美元, 这主要还是由于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 而由此转移到省内相当一部分的贸易差额造成的。
(二) 重工业基地优势
2007年黑龙江省机电产品的顺差为11亿美元, 约占全省外贸顺差的15.2%。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黑龙江省, 较早拥有良好的重工机械设备, 熟练的重工业技术工作人员, 重工业一直在省内及全国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而重工产品大量出口成为外贸顺差的主要构成。
(三) 农副产品生长环境优势
自1987年以来, 黑龙江省的农副产品、机电产品及轻工业产品的出口构成了黑龙江省出口的三大类产品。由于黑龙江省占有耕地的面积较大, 土壤肥沃, 品种质量优良, 四季气候分明, 拥有良好的种植环境优势, 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使农副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黑龙江省外贸顺差, 诸如大豆, 玉米、猪肉、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远销海内外, 2007年农副产品的外贸顺差为10.4亿美元, 占全省外贸顺差总额的14.4%。
(四) 边境贸易优势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边境与俄罗斯接壤, 在中俄边境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对俄边境贸易中占据地缘优势, 对俄边境贸易顺差不断增加也直接影响着黑龙江省外贸顺差的增加 (见表4) 。自2003年以来, 黑龙江省对俄外贸顺差占全省外贸顺差的比重都是很大的, 其中2003年对俄顺差3.21亿美元, 而当年全省外贸顺差只有4.20亿美元, 这表明对俄贸易顺差不仅会带来全省外贸顺差的急剧增加, 更弥补了其他贸易中所产生的逆差;相反, 自1998~2002年, 黑龙江省外贸处于逆差时期, 其间每年对俄贸易逆差都大于当年全省外贸逆差, 由此可见, 无论对俄边境贸易是逆差还是顺差, 都直接地、较大程度地影响着黑龙江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以及总差额, 边境贸易在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开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商务厅对外贸易统计资料注:1993-1995年黑龙江省当年外贸为顺差, 而对俄贸易为逆差
(五) 国际市场的强大需求
从黑龙江省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 进口商品多为能源、原材料及技术设备, 而出口产品主要是低附加值的服装鞋帽、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和机电产品。随着近几年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 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强劲, 并且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 这就造成黑龙江省不断向国际市场供应大量物美价廉的低附加值产品。在这种国际市场强大需求的背景下, 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黑龙江省外贸顺差的不断增加。
三、对策措施
(一)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在继续保持服装、农副产品出口增势的基础上, 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加大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扶持力度, 不断扩大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保持出口的合理增长;依托黑龙江省产业优势,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扩大对外投资, 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 通过利益互补, 缓解贸易摩擦,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二) 积极扩大商品进口, 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要实现外贸进出口平衡增长, 关键是促进口, 因此, 在扩大黑龙江省商品出口的同时, 增加对俄原油、电力、木材、钢材、化肥等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的进口比重, 扩大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 制定全省鼓励进口的相关政策, 对进口商品予以扶持, 组织企业赴欧美等国家的进口采购, 支持企业扩大从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 承接服务业离岸外包,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促进全省贸易平衡发展。
(三) 实施出口品牌战略, 提高出口商品质量
加强对省内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 实施出口品牌战略, 培植黑龙江省品牌产品, 以提升黑龙江省出口产品的档次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全省出口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增强其研发能力, 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自主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商品的出口, 以提高全省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要积极开展黑龙江省出口产品的品牌评定, 积极鼓励并支持黑龙江省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和采用国际标准认证。加快出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提高出口企业非价格竞争力, 要积极整顿和规范外贸经营秩序, 正确引导黑龙江省外贸企业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和质量。
(四) 改革展会模式, 增加展会功能
充分利用黑龙江省每年举办的哈洽会和各地市及口岸小型展会, 增加进口展位, 形成国内国外双向采购的发展模式, 发挥哈洽会的进口促进功能, 提高哈洽会的国际影响力, 支持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办展会, 增强展会的辐射功能, 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五)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鼓励居民境外消费
围绕发展开放型经济, 积极推进内外贸协调发展, 重点扩大消费, 拉动内需, 不断提高居民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 鼓励黑龙江省居民境外旅游, 尤其宣传、组织或鼓励到黑龙江省相邻或相近的俄罗斯、韩国、日本、蒙古和朝鲜等国的边境游、周边游等活动, 促进黑龙江省居民境外消费, 扩大服务贸易的进口。
四、黑龙江省外贸顺差的未来走势
从近几年黑龙江省的外贸顺差情况来看, 进出口总额不断增加, 外贸顺差也逐年递增, 但随着我国对外贸顺差不断增长的制约, 进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进出口差距有所缩小, 也必然会对黑龙江省的外贸顺差带来相应的影响, 外贸顺差会在稳步增长的同时, 放慢增长速度。人民币自汇改后的不断升值, 其抑制出口、扩大进口的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 也必然会在未来减缓黑龙江省外贸顺差的增速, 使黑龙江省外贸顺差有所下降。但由于我国存在着各种长期影响外贸顺差的因素, 因此在短期内, 黑龙江省外贸顺差仍将持续增加。根据近5年黑龙江省外贸进出口的增长速度以及外贸顺差的平均增长速度预测, 在未来几年内, 外贸顺差仍会保持增长趋势, 但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商务厅.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报告[R] (2005-2006) , (2006-2007) .
[2]张旭宏, 庞锦.我国贸易顺差未来走势分析[J].国际贸易, 2007 (12) .
[3]徐婧.我国贸易顺差变动的规模和结构分析[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2007 (12) .
国际贸易形势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篇9
1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在近几年来以一个极高的速度不断增长, 国际分工也有了进一步深化。首先是国际分段式生产成为主流, 据麻省理工学院统计数字显示, 全球年销售额≥10亿美元的300家公司中, 其零部件制造的51%、总装的47%、仓储的46%、客户服务的43%以及产品开发的39%均在国外完成。其次国际服务贸易增速与传统货物贸易增长速度相比毫不逊色, 因此也成为后者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 同时也是全球价值链构成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发达国家在当前依然是国际间货物与服务贸易的主体, 但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始终保持高速增长, 并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同时其所占比重也不断增大, 进而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扩大对外投资, 对于国际贸易市场商品结构产生的影响也随之增强, 并成为国际贸易中一部分最为活跃的力量, 推动了国际经济贸易不断增长。值得注意的是, 世界贸易组织固有协调管理机制也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助力, 贸易摩擦较以往有所减少, 就此点来看, 国际贸易秩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从整体上来看, 我国依然面临严峻的对外贸易考验。
2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出口贸易发展速度较快, 但进口贸易作用仍未得到充分体现
综合近几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数据来看, 我国对外贸易存在一定问题。历年来外国外贸出口额大致保持持续上涨的态势, 但始终无法达到进出口平衡, 因此一直存在贸易顺差问题。这说明我国出口贸易依然依赖于原材料、资源和技术等, 对于国外优势资源尚无法予以合理的、充分的利用, 难以增加出口竞争优势。以2014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例, 将去年同期不可比因素剔除后, 其7、8、9月份出口平均增速超过了10%, 明显高于2013年全年平均水平。而进口贸易数据则相对低迷, 2014年月平均进口水平不足1700亿美元。
2.2出口贸易结构有一定变化, 但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我国出口贸易形式主要为加工贸易, 显而易见, 加工贸易方式中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使用廉价资源以及劳动力来换取, 甚至以牺牲环境这一恶性后果为代价。同时, 加工贸易方式下国内大部分企业均为定牌生产以及贴牌生产, 严重缺乏自主品牌。因此此种出口方式仅仅能够赚取加工费用, 而品牌所创造的无形资产则为他国所攫取。分析国内外贸企业性质不难发现, 其主要均为外资企业出口, 由此说明我国依然缺乏真正具备自主品牌以及先进技术的出口企业, 仍需要借助中外合资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推动出口贸易发展, 导致外贸出口存在一定被动性, 同时也不利于本国出口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3对外贸易存在较高的依存度, 价格贸易条件指数表现出恶化趋势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 对外贸易始终被称为“三驾马车”之一, 在G D P中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充分证明了外贸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而就国际贸易发展角度分析而言,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也可见一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贸易出口比重大幅提升, 1995年仅为19.4%, 而在2009年这一数字跃至45%, 同时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进口市场表现出高度依赖性。在中国出口贸易中, 欧美市场份额所占比重接近40%, 这一数据充分证实我国对外贸易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与之相对的则是国内市场发展依然落后, 而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国外市场波动始终对我国贸易出口产生直接影响。就贸易条件指数 (TO T) 分析来看, 我国虽然在2007年金融危机后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 但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贸易发展模式造成中长期贸易条件困境, 贸易条件指数也表现出恶化趋势。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促进策略
3.1紧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机遇, 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出口产品附加值
随着全球产业机构以及资源配置格局的新一轮调整, 政府与企业应对全球经济形势走向变化予以充分关注, 紧跟时代步伐, 积极转变外贸发展观念, 深入优化对外贸易出口结构, 以科学的外贸发展观为引导, 对优质进口资源加以充分利用, 推动外贸出口的发展;充分考虑进出口均衡发展, 合理控制贸易逆顺差, 实现最优化配置国际资源, 最终形成“双赢”的科学贸易发展观。此外, 政府部门还应为出口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 帮助其培养出具备较高核心竞争力的商品, 形成自主品牌, 通过高附加值产品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例如可给予相应补贴来提高出口退税率, 推动加工贸易升级或者转型, 并延伸至上下游产业, 以便于在国际分工中增加我国对外贸易的价值。
3.2政府与企业应积极进取, 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就政府角度分析而言, 有关部门应对当前对外贸易法律体系予以不断完善, 在以国内进出口企业为管理对象的同时还应纳入在华的外国跨国公司以及外商投资企业, 针对其贸易行为制定富有针对性的进出口法规, 主要包括进出口额的参照标准以及统计口径等等, 以此来对我国对外贸易差额予以评估和衡量, 降低贸易摩擦发生率。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并完善相关预警机制、专门机构以及专业贸易人才, 针对国外贸易壁垒搜集相关资料, 并对国内进出口企业受此发展的影响做出及时评估和反馈, 为我国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有效的政策指导, 帮助其做好贸易摩擦的应对工作。
3.3应不断扩大内需, 并对内需和外需之间的关系有正确认识
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 国际资本新一轮布局随之加速, 新兴经济体复苏进程受到影响;而“外部需求难有明显回升, 中国外贸竞争优势转换为青黄不接;贸易摩擦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挑战的突出体现。对此, 政府应通过新一轮调控, 努力扩大内需, 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 确保对外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同时还应积极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帮助企业妥善利用国际以及国内资源与市场, 通过政策扶植等方法来应对企业融资困难以及流动性不足的难题。而出口企业也应对自身发展战略予以适时调整, 积极进取, 果断出击, 争取利益最大化。
4结语
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来看, 传统依赖于发展加工贸易以及吸收外资的模式已逐步有所转变。一部分国内企业开始在全球价值链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电商平台以及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 我国将会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跨国公司, 自行打造全球价值链条, 实现国际资源的高效配置, 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元.中国国际贸易应从科技兴贸战略向创新强贸战略转变——谈国际贸易知识化趋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 2008 (9) :8-12.
[2]顾国达, 郭爱美.国际贸易对我国区际经济效率的作用差异分析——基于技术溢出与技术收敛“双效应”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3 (10) :81-87.
[3]魏纪林, 刘国龙.碳关税本质及其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学术交流, 2013 (12) :67-71.
[4]郭小影.浅论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应采取的措施[J].中国经贸, 2013 (20) :5-5.
[5]徐梅.后危机时期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与冲击[J].学术交流, 2013 (8) :119-122.
国际贸易创新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创新,中国对外贸易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创新, 国际贸易的创新标志着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一、国际贸易创新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通过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从不同角度被揭示了出来。这些理论虽超越了传统理论但仍保留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可取之处, 焕发出新的光彩, 与当今世界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尤其是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 它包括鼓励创新、倡导竞争、发展科技几个方面, 更符合当今的时代要求, 在我国制定对外贸易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 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是一种静态的, 获取竞争优势的条件, 是由一国资源禀赋和交易条件所决定的。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这种综合能力就是竞争优势。比较优势要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 只有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得以实现。根据生产要素禀赋, 劳动力资源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比较优势, 但是, 在当今国际市场上国际竞争优势并不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方。这主要是因为: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垄断优势的产品往往是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而在国际竞争中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具有垄断优势;我国大多出口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都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种中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在与发达国家高技术工业制成品交换贸易中越来越不具有优势;而且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壁垒的阻碍, 这些都是由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造成的, 致使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举步维艰。因此, 我国的外贸战略要倾向于把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
(二) 要不断进行创新
由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推知:国际贸易利益的最大获益者是创新国家。这是因为:在产品的成长初期, 创新国获得的大量超额垄断利润是凭借其技术优势垄断了国内和国际市场;在“大规模生产”阶段, 即产品的成熟期, 规模经济为其创造了巨额效益;在产品销售的后期, 创新国以输出其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形式在国外投资建厂, 这样产品的生命周期可以被延长, 依然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因此, 具有创新能力的国家, 首先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 在全球经济中具有领军地位。所以, 实施创新战略, 加强创新意识, 增强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降低生产成本刻不容缓。
(三) 发展高层次的产业内贸易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各贸易国通过产业内贸易获得贸易利益, 产业内贸易还可以加快传播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家精神。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供帮助, 并通过规模经济实现国际分工, 实现产品生产的国际化, 以及资源及人力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 从而发展一国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进而使一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得以推动。因此, 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目前, 我国的贸易还是以比较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产业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不发达又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国际竞争力受到影响。因此, 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促进国际间贸易, 取长补短, 吸取经验, 提高我国的外贸竞争水平。
(四) 政府的重要作用
从战略性方面考虑, 政府对于高科技产业给予适度保护, 主要体现在关税和其他方面, 这有利于保持我国产品的竞争优势, 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 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结构升级和优化。国家注重战略性贸易政策, 还有利于保证企业的规模经济, 提高创新技术和生产能力, 降低成本, 增加外贸收入。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创新
(一) 战略创新
1. 全面融入全球化
发展对外贸易要坚持马克思关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的理论为指导, 这就要求对外贸易发展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最新形势, 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
2. 发挥综合优势
对外贸易发展既要吸收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也要吸收新贸易理论的合理内核, 更加注重和培育对外贸易综合优势, 获取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的综合利益。即应当通过出口具有比较优势产品, 进口比较劣势产品, 从而获取源自进出口两个方面的比较利益。这要求我国既要积极促进出口, 也要合理扩大进口。与此同时, 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技术差异、产业集聚、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垄断等因素, 在更高层次上获取国际分工利益。因此, 在对外贸易发展中, 不仅要基于既有比较优势, 还要培育动态的更高层次的比较优势, 形成生产要素、市场结构、基础设施、经济制度等在内的综合竞争优势, 实现国际分工和对外贸易利益的最大化。
3. 拉动经济增长
就是要吸收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理论的合理内核, 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要更加注重出口贸易对拉动经济增长不可替代的作用。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不仅有国内的投资与消费, 面向出口的产业在实行追赶型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大, 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动机”和“引擎”。这已被近三百年世界大国交替崛起的历史经验所证实。因此, 这就要求我国在扩大内需的同时, 绝不能忽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4. 促进社会和谐
就是要吸收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合理内核, 充分发挥出口贸易对就业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倍增效应, 这就要求一国应保持适度的顺差规模。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 属于“注入”, 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而一国的进口, 则与国内储蓄一样, 属于“漏出”, 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减效应。只有当一国进出口贸易为顺差时, 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 提高国民收入。因此, 保持适度贸易顺差, 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国民收入, 从而实现共享贸易福利,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5. 提升国际地位
就是要吸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合理内核, 积极推进贸易强国进程, 全方位培育我国国际竞争力, 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当今世界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是由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状况、产业配套能力、公司组织与竞争、国家战略、经济制度等综合因素所决定, 尤其是取决于一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能力。这就要求我国对外贸易新战略应以培育国家综合竞争优势为目的, 在迈向贸易强国进程中, 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硬实力”水平, 不断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为实施互利共赢战略、构建和谐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二) 增长方式的创新
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应大力实施自主品牌战略, 政府应鼓励企业开展品牌活动, 以创新为重点, 努力培育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提高国内企业建设自主品牌的能力, 提高全社会对品牌的认识, 营造有更多企业拥有自主品牌的气氛, 实现从“贴牌”到“创牌”。
2. 大力发展服务业
经济发展贸易 篇11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重要,其在2008-2009年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中显示出的抗冲击力,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服务业的发展和扩大服务出口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服务贸易是其对外贸易的一个新领域,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为他们带来了机遇,而要抓住这种机遇,他们必须重视服务贸易,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监管环境,培养相应的人力资源。
一、服务贸易:新的经济增长点
服务业在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关键,这主要归因于服务业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开创就业两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数据,2009年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分别达到74.3%和51.1%。世界银行2010年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2000年至2005年期间,有136个国家服务业的增长同其总体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这份研究还发现,1990年至2005年期间,在50个发展中国家,相比农业而言,服务业的增长与减贫之间存在着更密切的联系。在就业方面,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2009年服务部门的直接就业人数约占发达国家总就业人口的73%,在发展中国家则为37%。如果算上由服务业带动的在其他部门就业的人数,服务业所创造的就业就更多了。比如,德勤公司与印度全国软件及软件服务公司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ftware and Services Companies,NASSCOM)共同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印度,信息技术服务或信息技术相关服务部门产生的每一个工作机会,就会在其他部门(如培训,运输,金融和房地产等)创造4个工作机会。世界银行上述同一份研究还表明,服务业就业比例相对其他行业高的国家,妇女在该国就业市场的参与比例就高。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服务业的增长可以促进贫困减少的原因,因为有工作的妇女在减贫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这表现在她们更倾向于把工作收入用在改善家庭生活环境、孩子教育、家人健康保健以及储蓄方面。在最不发达国家,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相关报告表明,服务业是这些国家1995年至2008年期间最大的经济部门,在这些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一直稳定在45%左右,虽然农业依然是这些国家最主要的就业来源,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在持续上升,2008年占其总就业人口的26%。
与服务业在各国国内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相应的是世界服务贸易得到了快速增长。1980年是有服务贸易统计的最早年份,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显示,当年世界服务出口的金额大约为4000亿美元,而2010年超过了3.6万亿美元,2011年则估计将超过4万亿美元。在1980年至2010年期间,世界服务出口增长速度一直高于世界货物出口增长速度,服务出口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应地从不到3%增长到20%以上。如果能够完整准确地收集到全球跨境服务贸易的数据,或者能够把以外商直接投资形式进行的服务贸易(即服务出口商到进口服务的国家建立商业机构,为进口国消费者提供服务)统计在内,那么世界服务贸易的规模还将大大扩大。以芬兰对中国的服务出口为例,根据芬兰官方统计(即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的服务贸易数据),2007年芬兰出口到中国的跨境服务金额为6亿欧元,同年诺基亚公司出口到中国的与其名下的一款手机(N95)有关的服务约为8亿欧元。从中可见,双边官方数据与实际跨境服务贸易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外商直接投资进口国服务领域是世界服务贸易的主要交易方式,占比约为60%,而这并没有在现行的服务贸易统计中得到反映。以美国为例,2007年,美国官方公布的美国服务出口额为4780亿美元,同年,美国公司在海外建立的由其占多数股权的分支机构向外国客户销售的服务就达到了1.026万亿美元。从全球范围看,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称,服务业日益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目标,无论投资者是来自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2007年至2009年之间来自发达国家的外商在服务业的直接投资是1990年至1992年之间的9倍,其金额从1050亿美元上升到9600亿美元。服务业占金球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也从1990年的35%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
服务贸易总体上被认为比货物贸易更经得起经济危机的冲击。联合国贸易会议统计数据也显示,2000年和2010年期间,世界服务出口以每年9.4%的速度增长,而同期世界货物贸易的增速为8.9%。众所周知,2000年世界网络危机爆发、2008年则爆发了更大影响的世界金融危机和随后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服务贸易得以在两次世界性危机的影响下保持高于货物贸易的增速说明它对外部危机有一定的抗冲击力。特别是在2008-2009年的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中,服务贸易的表现好于货物贸易,与货物出口在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大幅下跌的情况不同,跨境服务出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跌情况(即所谓的“不同步性”)。总体上2009年全球跨境服务贸易的下降幅度比货物贸易要低很多,前者下降了12%,后者则下降了22%。此外,基本上所有货物的出口都在经济危机中遭遇重挫,而不同服务部门则有不同表现。尽管有些对收入敏感(即对服务的需求随收入的增加或减少变化)的服务,如旅游,零售和建筑服务以及跟货物贸易和旅游密切相联的运输等服务,在这次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受到了严重影响,某些服务,如能源相关服务、健康相关服务,教育服务、通讯服务(包括电信服务)以及一些商务服务(如会计服务、法律服务和数据服务)被视为消费者或生产者必需的服务,对收入的增减或不那么敏感,因而此类服务贸易在危机中相对抗跌。除某些服务的必需性以外,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认为还有三个原因使服务贸易对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抗冲击力,一是服务贸易,特别是可通过因特网交付的商业服务,对贸易融资的需求不是那么大;二是服务不可储存,因而不会象耐用消费品那样受到因消费者突然减少开支而需求下降带来的严重打击;三是经济危机使企业普遍感到有降低成本的需要,因而产生新的服务外包机会。
服务贸易抗外部危机冲击的能力、对外资的吸引力、在创造就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大多数服务部门少污染、低排放、低能耗和消耗更少可用竭资源的特性,已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今后的发展战略定位为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带动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并使全民从经济增长中受益。欧盟2011年出台的新贸易政策“贸易、增长和世界事务”把服务业视为成员国极具出口潜力的领域;美国政府2010年制定的“国家出口行动”(National Export Initiative)将推动服务出口列为政府工作重点之一,该行动计划在五年内将美国的出口翻一番,以期在国内创造200万人的就业;在过去五年中,孟加拉几届政府均将信息技术业视为本国经济的重点部门,为其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对技术进口提供补贴,以及减轻企业税负等措施,以便为孟加拉在时机适当时参与国际业务流程外包(BPO)作好准备;中国在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中,制定了很具体的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量化目标,即将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2010年的43%提高到2015年的47%,服务进出口则从2010年的提高到2015年的6000亿美元。
二、服务贸易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新领域
尽管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出口的比重在逐渐下降,从2000年的75%降到了2010年的67%,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领域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出口能力则在逐渐增强,1990年和2000年其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出口的比重分别为19%和23%,201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了30%,由此可以看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出口增长速度开始加快。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服务贸易是其对外贸易的一个新领域。
旅游和运输服务是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出口项目,虽然占这些国家服务出口的比重在逐渐下降,目前依然是其主要出口项目,占其服务总出口的一半多。然而,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在非传统服务,尤其是计算机服务和信息服务方面的出口增长很快,这些国家及时地抓住了信息技术进步以及全球供应链带来的机遇,信息技术进步和全球供应链的兴起使货物和服务生产的一些工艺和环节得以分离,更多服务得以进入可贸易领域,而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其外包到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低且电信基础设施良好的国家。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表明,发达国家企业对外包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使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占全球相关服务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15%增加到2009年的27%,这些国家在世界服务出口中的比重也从16.9%提高到23.9%,而同期非洲和拉美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出口却停滞不前。
说到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外包出口,人们自然会想到印度,印度在全球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和BPO市场的份额从2009年的51%上升到2011年的58%,并在世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方面占据绝对领先的地位,2011年全世界70%的信息技术服务出口来自印度(2005年为52%)。但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加入到了出口BPO服务的行列,这使得印度在全球BPO市场的份额从2005年的45%下降到2010年的34%。因为国内有受过良好教育又会英语的低成本劳动力,同时政府在2005年将网上通讯服务(VOIP)合法化从而大大降低了长途电话的资费,肯尼亚已成为在国际呼叫中心服务方面可与印度和菲律宾匹敌的国家;埃及也在出口BPO服务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在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A.T.Kearney)公布的全球服务外包地指数中,埃及的排名从2007年的第12位跃升到2011年的第四位;孟加拉的身影也已在BPO市场显现,预计越来越多的欧美公司既将把技术含量低的办公室行政事务、图表设计和客户服务,也将把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产品开发和拓展等服务交给孟加拉的公司做。这些在BPO市场活跃的国家具有的共同点是,英语或是官方语言或其中之一、或英语普及率高,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数量众多,并拥有相对良好的电信基础设施,以及政府有针对性提供的支持,如财政补贴,以及在相关的服务行业进行监管制度的改革。
信息技术服务和BPO服务出口为出口国创造了大量就业,尤其是年轻人的就业。根据印度全国软件及软件服务公司协会的统计,在印度,信息技术服务和BPO服务部门近80%的收入来自出口,这两项服务的出口占印度2010-2011财政年度服务总出口的26%(1998年不到4%),因此该部门的就业情况与出口密切相关。随着印度信息技术服务和BPO服务出口的迅速扩大,该部门创造的直接就业也从2000年的几百人增加到2011年的250万人,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则在2011年超过了800万,涉及培训、交通、房地产和金融等服务部门。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的研究发现,印度信息技术服务和BPO服务部门就业的快速增长主要归因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客户降低成本的考虑使印度近几年来承接的外包业务以离岸外包(offsite,也叫项目外包)为主,而不是在岸外包(onsite,也叫人员外包),这使得在岸外包与离岸外包服务的比例从2000年的57%和43%转为2010年的15%和85%。虽然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印度一线城市,2009年占该部门就业人员总数的91%,来自印度二线和三线城市的从业人员在2009年和2010年均增长了50%。统计还显示,该部门开创的就业机会对改善妇女,青年和社会弱势阶层人士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具有积极意义,因为31%的从业人员为妇女,30%的从业人员年纪在18至25岁之间,另有4%的从业人员来自经济落后地区。
三、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服务贸易面临的挑战
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广阔,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服务贸易方面的能力也在逐渐提高,但要想扩大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程度并从中切实获益,这些国家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目前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服务净进口国,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出口外汇收入主要来自旅游。商业服务,特别是信息技术服务和BPO服务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具备潜在出口能力的部门,在这方面他们也面临着增强服务供应能力,提高服务水平的挑战。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难通常是多种形式的,从资金缺乏、融资成本高、基础设施不足到服务人才的匮乏等。
当今世界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部分服务贸易是中间服务(也可称为“生产性服务”)的贸易,与全球价值链中的中间产品贸易相关。这些服务包括运输、电信、能源、金融服务以及各类商业服务(法律、财会、设计、研发、管理等)。根据经合组织的研究报告,这类服务贸易占经合组织成员国服务贸易的73%,而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运输、电信、能源和金融服务(即所谓的“基础设施服务”)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达三分之一。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分析显示,发展中国家在出口这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因而附件值高的基础设施服务方面总体上能力很弱,只有个别发展中国家在一个或两个部门成为主要的出口方,如科威特是电信服务的出口主要国,新加坡是运输和金融服务的主要出口国,韩国是运输服务的主要出口国。
因缺乏国内服务提供能力而不能出口中间服务,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中间服务对一国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具有实质影响。1995年以来美国国内生产力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商务服务和金融服务等中间服务的增长。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案例研究也表明,在阿根廷,改善道路运输服务对该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享受农业相关服务,如合同农业(又叫订单农业或契约农业)的农民的生产力比那些不享受这些服务的要高很多。同时,中间服务还发挥着便利一国对外贸易的作用,尤其可提高农业生产者和中小企业从事出口活动的积极性。在赞比亚、马拉维和乌干达,金融信贷服务、运输服务、营销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便利了这些国家的农民种植出口农作物,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从事出口农作物生产所获得的收益大小。在巴西,邮政服务被用来向城市贫困区域和农村地区的中小出口企业提供信贷和运输服务,这些措施便利了中小企业的出口,使参与出口活动的中小企业数量增多。
中间服务之所以影响一国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主要是因为这些服务的专业性,这种生产者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专业分工一方面可使生产者得到质量更好的服务,同时可集中精力从事主业,还可以使相关经济活动往深度进行;另一方面使一国的经济结构变得更复杂,形成更多的经济活动,因而扩大了一国有能力开展生产的范围。因此,加强国内中间服务的发展,强化这些服务同农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联度,培养这些中间服务的出口,应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培养本国中间服务供应能力的过程中,可适当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一方面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过的服务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通过外商投资企业带动国内企业的成长,为此可对外商投资企业施加条件,如使用国产服务,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雇用当地人并加以培训等。
此外,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应对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引起足够的重视,改变重视农业和制造业轻视服务业的认识和做法。政府在一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其作用体现在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有效的监管机制,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包括与本国所参加的贸易协定不相冲突的补贴),并将服务出口纳入本国现行的出口促进行动(包括为服务出口商提供出口信贷),采取措施便利服务的出口。建立和加强服务部门的多方沟通机制也很重要,因为通常有多个政府部门在不同程度上对同一个服务部门实行管理。
经济发展贸易 篇12
东盟是囊括东南亚众多人口的国际组织, 近来已成为周边大国争相合作的伙伴。2002年11月4日, 中国和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中, 中国和东盟同意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由此展开。2005年7月, 中国—东盟货物贸易降税计划启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2010年1月1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 标志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上升到新的历史水平, 推进了中国与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加速了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 必将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合作增添新的动力, 对促进世界贸易发展和世界经济进一步复苏也将发挥积极作用。因此研究中国—东盟区域贸易的发展和增长潜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本文以东盟区域内主要国家为样本。
2中国—东盟区域贸易的发展情况分析
2.1中国—东盟区域贸易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 中国与东盟区域主要国家双边贸易发展迅速。在1993年, 双方的相互贸易额仅为106.46亿美元, 其中中国对东盟主要国家出口46.73亿美元!从东盟主要国家进口59.91亿美元。1993年双方的相互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46%占东盟主要国家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84%。2001年以上数字已分别增长为7.4%和5.45。到2008年, 中国对东盟十国出口总额为11431676百万美元, 占中国总出口8.01%, 东盟十国向中国出口11700291百万美元。
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迅速, 而两个国家或者地区之间贸易发展的程度可以用贸易结合度来度量。所谓的贸易结合度是指某一时期本国 (a国) 对贸易伙伴国 (b国) 的出口额比上本国出口总额与贸易伙伴国进口额比上世界总进口额的比。贸易结合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1]
[1]式中:TCDab:a国b国的贸易结合度;Xab:本国对伙伴国总出口额;Xa:本国总出口额Mb:伙伴国总进口额;Mw:世界总进口额。如果, TCD<1表示:贸易结合度低;TCD=1表示:贸易水平平均;TCD>1表示:贸易结合度高。经计算得出中国与东盟十国总体, 以及中国和东盟主要国家 (Asean4+1: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4国) 之间1996-2008年的贸易结合度 (见表1、图1) 。由表1可以看出:
(1) 1996至2008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 (Asean4+1) 之间的贸易结合度由较低的贸易结合度0.9335增长至1.4879, 增长了59.05%。中国与东盟10国之间贸易结合度由1.0777增长至1.5786, 增长了46.48%。可见我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紧密程度在不断提高, 呈现上升势头。
(2) 除1996年以外, 中国无论与东盟10国还是东盟主要国家 (Asean4+1) 的贸易结合度均大于1, 说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之间的依赖程度超过非Asean4+1的东盟国家。
(3) 2004-2006年之间出现的下滑可能原因是我国和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部分替代了贸易之间的往来。
就总体而言, 中国与东盟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 日益紧密, 且地区间的交往呈现多层次的特性, 例如各地区之间直接投资的发展。
数据来源:Asean yearbook (1998-2008) 东盟秘书处网站www.aseansec.org.
世界及中国的贸易数据来源:
(1) 中国统计年鉴 (1997-2009) ;
(2) 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 (1997-2008) ;
(3) 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www.comtrade.un.org;
(4) 世界经济统计年鉴 (2003-2009) 。
数据来源:同表1。
2.2中国—东盟区域贸易的源泉——经常市场份额模型
中国与东盟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往来不断深化。查看了许多研究双边贸易中, 两个国家或地区间贸易增长的文献后发现, 大多数学者将贸易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结为: (1) 伙伴国的进口需求大。 (2) 本国商品出口竞争力优势的提升。故由此利用贸易经常份额模型来分析中国和东盟地区双边贸易的增长源泉。经常市场份额模型:
x=m+s (1+m) [2]
[2]式中:x表示出口增长率;m表示市场扩大效应; (1+m) 表示竞争力提升效应;进一步分解为:x=m+s+sm, s表示市场份额的增长, sm表示相互作用效应。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的x, m, s是一段时期内的变化比率而非绝对值, 即:
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
其中, X表示:本国对伙伴国的出口额;S表示:本国对伙伴国出口额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M表示:伙伴国的进口总额。
通过对1996-2008年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得到表2:中国对东盟出口贸易增长的源泉分析结果;表3:东盟对中国出口贸易增长的源泉分析结果。表中数据表明:
(1) 1996-2008年, 中国对东盟的主要国家的出口贸易总体年均增长率22.95%, 市场份额扩大效应为7.5%, 竞争力扩大效应为15.43%, 市场份增长率为14.63%, 相互作用效应为0.80%。
(2) 1996-2008年, 东盟的主要国家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总体年均增长率18.86%, 市场份额扩大效应为19.75%, 竞争力扩大效应为-0.89%, 市场份额增长率为-0.48%, 相互作用效应为-0.41%。
由此可以看出, 中国和东盟之间双边贸易的增长的来源存在以下特性:
(1) 中国对东盟的出口贸易增长既有市场扩大效应也有竞争力效应, 但竞争力效应明显高于市场扩大效应, 这表明中国对东盟市场的竞争力效应较高, 出口的增长主要由竞争力效应推动。此外, 市场扩大效应不由中国决定, 更多取决于东盟自身, 例如收入增长情况, 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的交叉弹性以及互补品和替代品价格的变化等等。而竞争力效应则能够更多的由中国控制, 例如, 生产技术水平, 国内需求情况, 出口鼓励措施等等。对中国来说, 东盟仍然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 且中国对东盟的出口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中国对东盟直接对外投资的深化对产品和服务的贸易带来部分冲击, 中国在与东盟合作方式上也在不断做出新的调整。
(2) 东盟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也相当快速略低于中国。然而, 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是东盟出口增长的源泉完全来自于中国市场的扩大效应, 而其竞争力效应为负。这点表明, 中国对东盟的开放程度较高, 但东盟的竞争力不高。可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发展对东盟主要国家的贸易增长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东盟国家应对提升自身出口进行进一步定位, 在出口竞争力方面做出提升是东盟国家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新增长点, 且增长潜力十分巨大, 仅依靠中国的市场扩大已不足以极大提高东盟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水平。
(3) 中国和东盟之间贸易物质基础扎实可持续性高, 各地区的市场不断扩大, 且出口竞争提升仍然具有较大空间, 这对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3中国—东盟区域贸易的增长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
1992年, Asean10东盟自由贸易区组建。2002年, 中国与东盟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个部分将首先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AFTA) 出口增长的影响。然后, 通过模型分析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增长潜力。这个模型与以往用研究中国—东盟贸易问题的贸易引力模型的不同点在于:在同时引入两个制度的虚拟变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AFTA) 和大湄公河次经济合作区域情况下将样本量扩大, 扩至1996-2008年。
数据来源:同表1。
数据来源:同表1。
3.1贸易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 (gravity model) 是物理学中一个定律, 即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 与距离成反比。该定律被经济学家Tinbergen (1962) 和Poyhonen (1963) 引用到国际贸易领域, 用以对世界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规模问题进行研究, 说明两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距离对两国双边贸易的关系。随后LIImemann (1966) 增加了人口变量以反映规模经济的作用。后来Aitken (1973) 、Bersgtrand (1985) 和Thursby (1987) 等人引进了区域贸易优惠安排的这一虚拟变量, 进一步将引力模型应用来估算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贸易的影响。因此, 引力模型的基本方程可以表述如下:
Xij=a0Ya1ijYa2ijDa3ijAa4ij[3]
[3]中, Xij:i国对j国的出口额;Yi:i国的GDP;Yj:j国的GDP;Dij: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 (首都的直线距离) ;Aij:促进或阻碍两国之间贸易流动的因素。将原模型转化为对数线性形式得到:
LnXij=a0+a1LnYi+a2LnYj+a3LnDij+a7LnAij+Uij[4]
[4]中, Uij:随机误差项。
3.2本文中模型的构建及数据的选择
随着, 国内外学者对双边贸易关系中的引力模型的研究, 对解释变量进行了扩展, 加入了人口因素, 因为人口数量大的过大往往有较大的进口倾向, 对国际市场上商品的需求量大。因而这里选择将模型扩展为:
LnXij=a0+a1LnGDPi+a2LnGDPj+a3LnPOPi+a4LnPOPj+a5LnDISTij+a7LnPij+Uij [5]
[5]中, Xij:i国对j国的出口额;GDPi与GDPj:i国与j国民生产总值;POPi与POPj:i国与j国的总人口;DIST:i国与j国的地理距离;Pij:制度变量, 代表区域贸易优惠安排的虚拟变量, 当i国与j国是同区域成员时Pij:1否则Pij:0;Uij:标准正态分布的模型误差项 (EUij=0) 。
LnXij=a0+a1LnGDPi+a2LnGDPj+a3LnPOPi+a4LnPOPj+a5LnDISTij+a6LnCAFTAij+a7LnGMSij+Uij [6]
[6]中加入制度变量, CAFTA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01年及以后为1, 2001年以前为0;GMS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1992年建立包括:中国、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参加记为1;其余国家记为0。
数据来源:i表示中国, j表示东盟。Xij表示中国向东盟国家的出口数量。中国向东盟出口的数据, 东盟的GDP数据来自:《Asean yearbook 2003-2008》。中国GDP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和东盟的人口数据来自:《世界经济统计年鉴2009》。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距离, 使用北京和东盟国家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 数据来自:http://www.hjqing.com/find/jingwei/。
3.3实证检验
经设定的方程以及收集并整理好的1040组面板数据, 运用STATA10.0软件, 进行计量检验, 使用随机效应回归得出如下结果。
3.4回归结果分析
通过观察回归结果发现: (1) 模型的回归结果的拟合优度比较高达到95%左右。从每个解释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出, 中国和东盟的经济总量 (GDPi, GDPj) 对中国向东盟出口的产生了正的效应, 且中国的经济总量影响比东盟的大, 经济总量越大贸易额度越高。不过结合之前经常能市场份额模型中中国对东盟贸易出口增长源泉的分析结果来看, 中国的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但是仅仅依靠经济总量的扩大已经不再能更加快速提高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应从国内的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和国内的出口贸易的结构的合理化作为新的突破口。
(2) 引力模型结果显示:中国的人口因素, 对中国向东盟出口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而东盟的人口因素则有正的影响。中国做为一个人口大国, 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 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向东盟市场出口的竞争力不高, 但是从经常份额模型来看, 中国产品出口东盟产品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可能的原因是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果在改变, 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3) 距离对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影响为负, 说明距离越远, 出口的额度就越小。究其原因, 距离远贸易的成本高, 阻碍大。
(4) 制度因素CAFTA回归结果说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01年的建立对中国向东盟的出口有积极影响。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每一个成员都会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获益。国与国之间的互利互惠, 贸易摩擦减少。制度因素GMS回归结果表明, 1992年建立的大湄公河次经济合作区域并没有对中国的贸易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是消极影响。原因可能是, GMS组织的成立收益更多的是湄公河流经的国家 (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 这些国家对中国出口额增多, 而中国呈现出对这些国家出口额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势。
4本文主要结论
(1) 从中国—东盟的贸易结合度 (图1) 看出,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结合程度呈现小幅波动并上升的趋势。这个增长趋势表明, 中国应继续加深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2) 中国和东盟主要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出口增长的物质内涵不同, 我们国家应当更多的从产品的竞争力方面入手提高出口贸易水平, 从竞争力效应的15.43%结果看出, 我国产品因为具有竞争力优势带来的巨大增长潜力。因此, 应该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调结构。让出口的产品竞争力继续提升。不能仅仅依靠出口地区的市场扩大来提高我国出口额。
(3) 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对组织中的成员有积极的影响。但从引力模型的结果可知, CAFTA建立对中国向东盟出口的影响还较小, 成长的空间很大。自贸区的建立会在政策的制定上给各个成员国提供一个很好的贸易增长平台, 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个平台是关键。
(4) 中国的巨大人口并未给中国带来向东盟出口的好处, 而产生消极的影响。不过, 从经济增长模型都可以看出, 人口众多大, 劳动力资源丰富, 人无疑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引力模型的结果给我们提个醒, 人口的红利期会长久吗?仅依靠劳动力的资源丰富就一定能一直在产品出口贸易中所向披靡吗?答案是否定的!东盟的国家同样具有劳动力优势, 但其出口的产品竞争力很低为-0.89%, 这是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贸易的突破口。反观东盟国家, 他们对我国的出口主要靠, 我国市场不断开放, 几乎完全依靠市场扩大效应, 这是一个契机。
摘要: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密切, 从实证角度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贸易的依赖程度, 贸易增长的物质源泉, 以及贸易的增长潜力。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标分析贸易的依赖程度。通过经常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增长的物质源泉, 并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增长状况。最后得出中国应当抓住与东盟区域贸易深化发展的契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契机, 努力提升对东盟出口的产品的竞争力, 实现出口方式转变。
关键词:中国—东盟贸易,贸易结合度,经常市场份额模型,贸易引力模型
参考文献
[1]Tinbergen J.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Suggestion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M].New York: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 1962.
[2]Bergstrand J.The Generalized Gravity Equatio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the 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Trad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Statistics, 1989, 71:143-153.
[3]陈建军, 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04, (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