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经济贸易区

2024-11-19

东盟经济贸易区(共12篇)

东盟经济贸易区 篇1

区域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越来越高, 区域经济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而我国在与东盟贸易区的合作, 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对东盟各国的影响更加巨大。要想保证自由贸易区的稳定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人才储备作为支持, 因此对经济人才, 尤其是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更进一步, 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涉外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我国涉外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从目前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 还存在着会计专业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现象, 制约着我国人才教育水平的提高, 从客观上看有两方面的困难:第一, 会计专业专科本科学院众多, 每年毕业生人数量大, 岗位需求饱和,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第二, 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质量更高, 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稀缺, 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不足。在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形势下, 这两方面的困难情况更加突出, 对教育工作的形势更加严峻。其中会计专业教育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学习结构单一, 会计教育知识面窄、培养应用能力不足是主要问题, 在目前的高校会计教育中, 我们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理论的传授, 却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培养, 会计从业人员知识面窄,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适应速度慢, 处理问题能力差等问题。在高校, 我们使用的知识结构体系上基本以“会计基础”“中级财务”“高级财务”“会计预算”等课程内容为基本框架, 在教学中以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为主要目标, 缺少对经济活动整体的概念, 在工作中局限于专业技能, 经济专业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果。经济发展变化的近些年来, 部分高校教育中采取了教学内容革新、公开选修课、学分评价制度、鼓励修第二学位、主辅结合等改进措施, 但是这些措施尚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形成完善的运行体系,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综合能力不足的基本现状。

2.教育资源缺乏, 师资力量薄弱。高校教育不同于中学阶段教育, 教育培养的人才将直接面向社会, 要求的不仅是扎实的理论功底, 更需求灵活应用能力, 对高校教学的要求有双重性, 而目前我国高校扩招, 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有限的教育资源应用于更高要求的教育目标上就显得捉襟见肘。而且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也制约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 有一线工作能力的教师也非常缺乏。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是缺少对课程的改革创新, 学生缺少实践动手机会, 培养会计人才综合能力弱。

3.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会计专业应用性很强, 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通过发掘自身的潜力, 找到不足, 以完善知识体系, 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但在实践中却普遍发现, 我们在教学上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缺少实践机会, 使用统一教学的模式, 没有针对性教学, 人才培养“一刀切”, 教育教学千篇一律, 不注重创新思维拓展训练, 在学生自身不了解知识应用方式的情况下灌输式教学, 使学生没有自我发展的个性化空间。

4.缺少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 从会计工作的性质上说, 职业道德是会计人才评价的基本标准, 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工作的基础。而在实际情况中, 我国高校在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 导致部分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会计职业道德意识薄弱, 缺少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和集体利益至上, 可能在工作中出现会计信息错误、做假账等严重破坏经济秩序的行为。

另一方面, 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上会计人才都必须有大幅度的提升才能满足对外贸易工作的要求。首先, 必须具备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会计专业能力。其次, 应具备实践工作能力和突发情况的灵活应对能力。最后, 还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 严格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二、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的经济背景

1. 经济全球化

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通讯的便利程度有了极大的提升, 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体系逐步成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国际经济贸易的准则也不断完善, 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也更加紧密, 想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取得先机必须首先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 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经济共同体建立的同时, 亚洲国家也顺应时代潮流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了适应涉外经济发展的趋势, 就必须培养更多高素质对外经济人才, 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一般准则和习惯, 为本国在贸易中取得更多利益提供智力支持。

2.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加快

从海关公布的数据信息显示, 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累计突破4万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高达25.83万亿, 又一次创造了历史的新纪录。在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形势下, 会计行业从传统的专门账目管理转变延伸到包括企业战略决策、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开展企业价值管理、严格会计监督、建立会计电算化系统等多元化管理领域。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会计人才在综合能力上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外贸易频繁的市场需要。在我国长期人才培养计划书中明确指出会计人才是经济发展紧缺的专业人才, 要求会计教育体系要培养有国际工作业务能力的专门高级人才, 在注册会计师考核上与国际接轨, 将国际认可度高的经济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3.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经济贸易区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格局, 东盟各国经济联系紧密境外资本流动频繁。活跃的资本市场对注册会计师的数量和质量需求更高。但是, 在东盟贸易最频繁的广西省高级会计人才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商品交易和资本流动的需要。据统计, 在经济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人数是人口数量的0.03%, 在一万人中就有3个人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 而据统计2010年在广西地区, 四千六百万人中, 只有1157名注册会计师, 远不能适应自贸区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因此, 提高会计专业教育质量, 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三、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1. 全面的专业技术能力

为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 会计人才的专业素质需不断更新和提高。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结构设计方法, 拓展教育教学内容, 在传统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与国际接轨, 培养具有扎实会计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会计实务技能的高级人才。首先, 培养的人才必须熟练地掌握会计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 包括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的基本原理。其次, 熟知会计实践应用准则, 主要包括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财务管理运行方式及相关准则、会计基本制度等。最后必须充分了解会计工作的本质与属性、会计工作的职能与义务、会计工作的目标和方式等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 还需要了解东盟国家的经济政策, 能够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财务资本问题进行分析。具有完整系统的会计知识体系, 能够独立地进行会计工作处理。

2. 具备综合经济问题处理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市场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和知识爆炸性发展, 经济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快, 要求会计应对问题更加快速, 处理更为灵活。经济中不断出现新的业务、规则变化, 会计制度不断完善。对外商品服务贸易和资本金融市场受政治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 利率、汇率以及股票价格变化难以长期预测, 需要会计人员有着良好的经济头脑, 对经济的发展变化有清醒的认识, 在会计工作中有效筛选信息作为经济决策的依据, 采用最有效的会计核算方法, 帮助企业有效规避风险, 降低运行成本。

3. 拓展知识范围, 提高经济交流能力

随着跨国经济贸易形成的国际结算业务增加, 在中国-东盟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趋于多样化和高级化, 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已经不仅局限于专业知识, 还应能够熟练掌握信息电子设备使用方法, 具有一定的网络操作能力, 并充分了解经济贸易伙伴国的文化习惯。同时应具备与贸易国的基本交流能力, 熟练使用英语, 不断增强与东盟国家企业的沟通联系, 扩大企业的业务范围, 提高企业经济贸易竞争力。

4. 加强会计人才的职业道德培养

在国际贸易中企业形象直接反应国家形象, 为确保我国在区域经济贸易区中发挥更大作用, 获得更大经济利益, 必须提高经济人才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诚信守职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涉外贸易会计从业人员充分了解国际贸易准则, 在工作中做到诚信守法, 经济账目清晰, 信息可靠。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关系, 将国家、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对外贸易中维护国家形象和企业利益。

四、总结

为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 会计人才培养应采取开放式的方式, 基本思路是:根据我国高校办学的实际情况, 促进我国高校与东盟各国高校的合作, 改变封闭式办学的传统模式,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明确专业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改革课程体系安排, 拓展教学内容, 建立教育实践基地, 全面提升会计人才综合素质, 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 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形势的变化给我国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 为了适应对外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形势, 必须加快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提高会计人才语言能力以及专业技术水平, 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全面健康可持续性。文章针对当前涉外会计贸易人才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以及会计人才培养的缺陷问题, 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方案, 为我国在经济对外发展的过程中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关键词: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发展状况,涉外会计人才,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刘丽华.会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途径—基于云南“桥头堡”战略下的会计人才培养规划[J].会计之友, 2011 (26) .

[2]朱丹.适应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的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方案[J].法制与经济 (下旬刊) , 2012 (04) .

[3]郭永清.论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 2008 (10) .

[4]唐云慧, 夏丽琼, 苏楠.浅谈我国中高级会计人才紧缺的成因和对策[J].商业会计, 2013 (13) .

[5]黄新颖.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商业会计, 2012 (13) .

东盟经济贸易区 篇2

促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后,《XXXX经济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作为XX经济区xxx市的xxx区,如何抓住多重叠加的新兴机遇,打造一个富裕文明平安宜居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城市,这是xxx城区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近期,结合学习内容深入调研,也联系实际作了一些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x区成立于xxx年xxx月,是xxx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xxx市对外开放的形象和窗口。下辖xxx个镇和xxx个街道办事处,辖区总面积xxx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xxx万。xxx区xxx年以后,经济进入了跨越发展的新时期。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xx亿元,财政总收入xxx 亿元,工业总产值xxx亿元,农业总产值xxx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xxx元,农民人均纯收入xxx元。从经济总量变化轨迹看,2012年全区GDP迅速登上xxx亿元的新台阶。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xxx:xxx:xxx调整为2012年的xxx:xxx:xxx,工业经济对全区GDP增长的贡献逐年增,三产稳步增长,房地产升温,旅游业兴旺,商贸旅游逐步上升为主要支柱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县区中名列前茅,全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二、呈现特点

xxx区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一)突显优势好。xxx区人口约占全市xxx%。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xxx亿元,财政总收入xxx亿元;全区内联引资xxx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xxx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x元。招商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提前完成目标。一是区位优势好。xxx旅游资源具有名气。二是对外开放程度高。2009年以来,全区共引进项目xxx个,累计引进到位资金xxx亿多元;累计利用外资xxx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xxx多亿元,年均增长xxx%。三是资源丰富。xxx名优农产品在全区很有名气,全区海洋产业保持广西领先地位。四是获“国”字号荣誉多。xxx年,荣获全国xxxxxx等荣誉称号。

(二)发展速度快。xxx区经济建设呈现出“加快、调优、向高”三个明显特征,即:总量快速扩张,结构趋于优化,效益显著提高。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xx亿元,比2009年增长xxx%;财政总收入xxx亿元,比2009年增长增xxx%;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x亿元,比2009年增长增xxx%;;招商引资引进内资到位资金xxx亿元,比2009年增长xxx %。

(三)注重产业优。聚集了一批电子信息、海洋产业等新型工业企业,xxx产业园、xxx大酒店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开园或开工建设。培育了一批规模企业。“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xxx家,新增产值xxx亿元,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加。广州本田、比亚迪、丰田汽车等多家汽车4S店进驻xxx,xxx路汽车销售服务业初具规模。

(四)发展措施硬。近年来,xxx区牢固树立“抓发展首先要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项目”的工作理念,实施工业强区、三产热区、环境靓区、文化活区“四个战略”。狠抓工作落实。抢抓多区域合作发展历史性机遇,努力培植发展旅游商贸业,发展现代农渔业。支持创业创新。xxx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得益于支持创业,而且也得益于鼓励创新。不断创新政府管理模式、结构调整模式和资本经营模式,为全区经济又好又决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

三、情况分析

近年来,xxx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受体制机制制肘,相关功能缺失,也存在不少问题。从资源环境要素上看: 一是工业发展困难多、水平低,产业关联度低。从xxx区2012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xxx:xxx:xxx来看,三产所占的比重偏低,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不高。区级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严重“贫血”;企业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专业化分工、协作化生产的产业簇群。如xxx区工业园的几家企业没有跟周边县区及行业、企业间形成优势互补,产业的关联度低,距xxx区工业发展的规模、目标尚远。二是环境资源保护乏力,可持续发展压力加大。环境污染的问题日显突出。农业生产所形成的农业污染使不少地方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xxx遭毁。此外,过度开发和开发不到位也造成渔业、可用土地等资源减少。三是要素市场发育不良,劳动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由于各种原因,xxx市市场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土地、劳动力、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资源要素配置未能实现优化。从经济活动主体活动上看:一是区政府先天官能残缺不全。空间腹地小,存量不

足,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大的骨干项目支撑,实现突破发展面临很大压力。二是财政骨干财源缺乏,钢性支出不断加大,农村改革有待深化,农民增收渠道狭窄,收支形势十分严峻。

为此,我们必须深化区情认识,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这一历史机遇,积极作为,实现xxx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目前,我区已基本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拥有区位优势明

显、城市功能完善、海洋资源富饶、旅游资源独厚、自然资源丰富、人居环境优越、产业基础雄厚、招商优势独特等八大优势,有着实现率先崛起的强劲优势。

四、当前建议

近年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给广西带来了巨大的商机。首当其冲的是投资拉动、消费拉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成为广西各商家、各产业开拓视野的窗口,把握商机和感受竞争的教育过程,熟悉和运用国际惯例和先进经营管理方法的实践平台。北海,作为广西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xxx区是xxx市的中心城区和主城区,是xxx市对外开放的形象和窗口。如何迎接自由贸易区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实现xx区跨越发展则需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因此,全区上下,务必树立机遇感和竞争观,必须全面调整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将“东盟因素”置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展思路中的重要位置。

(一)在城市规划上再加强,全力解决规划覆盖不广的问题

规划更重要的是适应和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坚持“高起点、严管理、广覆盖”的原则,积极协调超前规划、制作xx中心城市核心区规划模型,不断提高规划质量和覆盖面,建立覆盖核心区、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管理有序的城市规划体系。

(二)在城市建设上再加力,全力配合做好民生路网工程的问题

民生路网改造让xx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城市建设上,全力服务好xx城市大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搞好小街小巷改造,以道路建设带动片区组团式开发,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

(三)在配套设施上再完善,全力解决承载功能不高的问题

遵循新老城区建设并重的原则,搞好城中村改造工程,兴建小广场、小绿地,增加城市公共空间,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四)在城市经济上再突破,全力解决产业支撑不强的问题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推进器,要把培植壮大产业作为加快建设中心城市的重要工作来抓。首先是竭尽全力抓工业。以xx区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其次是全力以赴抓三产。不断完善xx大道沿线汽车销售服务带。着力打造“魅力xx”,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使工业产业和以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及房地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其三就是不遗余力抓农业。主要是在做优农业产业上下功夫,突出城郊特色,扎实推进xx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

(五)在城市融资上再创新,全力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目前,资金紧张是制约海城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要积极探索城市经营促进城市建设的路子,切实发挥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在政府融资中的核心作用,通过投资经营、贷款、担保等方式,更大程度地吸引社会资金,提高政府的融资能力。

(六)在社保体系上再探索,全力解决保障体系不全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和建设征地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补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

东盟经济贸易区 篇3

自由贸易区进程瞬间回眸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最早的构想产生于2000年11月是由我国主动提出的,并得到多数东盟国家的支持。历经1年,中国和东盟十国于2001年11月达成共识,宣布共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

自框架协议签署以来,自由贸易区建设每年都上一个新台阶,取得了可喜进展。2003年10月,中国与泰国实施了蔬菜水果零关税协议。2004年11月,中国和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规定自2005年7月起,对其约7000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降税,同时双方还签署了《争端解决机制协议》。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双方在60多个服务部门相互作出了高于世界贸易组织水平的市场开放承诺,同年7月该协议生效。2009年8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开始相互开放投资市场。至此,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法律框架都已建立。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正式建成。中国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6个东盟老成员国共有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已降至0.1%,而东盟6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则从12.8%降至0.6%。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4个东盟新成员将在2015年对90%的中国产品实现零关税的目标。

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问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成果喜人惠及双边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不仅加强了双边的经济联系,还为双边带来了经济、政治和外交等多方面的综合利益,而且为双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繁荣了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据统计,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实施以来,中国已从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上升为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东盟则连续多年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从2003年的782亿美元上升至2009年的2130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20%。2010年1~6月,双边贸易额达1364.9亿美元,同比增长54.7%。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所提供的巨大的进口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东盟国家因外需减弱造成的经济衰退。

加快了中国和东盟的双向投资自2002年11月正式启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以来,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不断扩大。近年来,东盟国家对华实际投资每年都在30亿美元以上。截至2008年年底,东盟国家对华实际投资520亿美元,占中国实际吸引外资总额的6%。同时,随着《投资协议》的签署和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东盟国家作为对外投资的目的地。

东盟经济贸易区 篇4

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现状

服装、鞋子等杂项制品大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 具有大量流动范围较广的廉价劳动力, 中国在这些产品的出口上具有非常大的竞争力。然而中国在矿产品、植物油脂还有一些其它没有分类的产品上的竞争力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需要大量从外国进口, 导致了这类产品在出口上表现出很大的贸易逆差,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产业都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 中国资源占有量虽然大, 但是人均水平不高, 产品生产中的使用效率也比较低[3]。

对中国与东盟各国自由贸易结构分析就可以发现:中国与东盟以及它的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互补性很强, 双方都对对方的市场及投资机会非常看好, 有增进合作、共同发展的迫切愿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双方的经济和人民都带来了切切实实的益处, 双方的贸易和投资也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经济效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以及东盟各国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竞争效益、贸易效益、投资效益、技术效益还有经济效益等方面。

2.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竞争效益

中国与东盟是世界中低档制成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双方的经济资源的相似度很大, 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 具有竞争的基本特点。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双方的贸易竞争关系有所加剧, 为成员国中具有竞争性的商品打开了新的贸易渠道, 再加上双方具有优势的产业能够有效的彼此渗透, 不仅扩大了贸易规模, 还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恶性竞争,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4]。

2.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贸易效益

据数据显示, 到2005年为止, 中国占东盟外贸总额的3.9%, 东盟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3%。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中国与东盟双方都大大降低了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 在贸易区内使通关程序统一标准、统一认证, 将其协调化, 使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规模都有了显著的增长, 给双方贸易区的带来了贸易利益, 能够有效促进中国与东盟从双边贸易中得到的经济效益大幅增加[5]。2110年上半年, 中国为自东盟进口的产品减免了52亿人民币的关税, 同比增长了98%。表1是2010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统计结果。

(单位:亿美元)

由表1数据可知, 2010年上半年, 在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中, 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平均增幅是43.1%, 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4.7%, 后者比前者高近12个百分点。马来西亚、印尼、缅甸是进出口贸易额增长最大的国家, 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7.0%、65.2%、62.5%。

2.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投资效益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 东盟流向中国的资金投入只有30%,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东盟各国吸引外资的能力有了显著的下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中国与东盟形成了一个联合统一的大市场, 不仅能够扩大区外资金的流入, 还能促进区内国家之间投资的增加。政府为了建立一个自由、透明、具有竞争力的投资机制, 促进自由贸易区内的跨国投资, 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投资领域合作、提供投资保护的措施, 并且削减了贸易壁垒, 不仅使参加自由贸易区内的各方有了政策的保护, 行为上受法律的约束, 再加上关税优惠政策, 使更多的企业愿意通过增加投资来获得更大的收益。

2.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技术效益

中国和东盟国家区域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会增加企业经营的风险, 尤其是在关税税率下降还有非关税壁垒减少的背景下, 双方的竞争更大程度上体现在技术方面的竞争。各国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竞争地位、增加经济利益, 会改善经营管理, 将更多的关注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在更高层次上开发新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技术进步效益[6]。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景展望

中国—东盟作为亚太地区人口众多, 覆盖国家数量最多的自由贸易区, 其经济活动地域空间范围也是最广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区, 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随着中国与东盟之间一系列贸易相关协议的签订和实施, 以及投资方面制度不断的发展完善, 这不仅有利于双方贸易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 还为双边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和机遇。

4 结语

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进出口额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使双方的贸易额都有所增长, 但是各国增长的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贸易中也面临着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和冲突, 甚至还有一些区域外部的实力对贸易区内的贸易进行不当的干预等, 因此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和风险, 充分发挥中国与东盟的互补互促优势, 推动双方的贸易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奇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经济影响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 2009.

[2]张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D].安徽大学, 2011.

[3]许宁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状与前景[J].东南亚纵横, 2010 (11) .

[4]李玉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10 (02) .

[5]任雪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06)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利弊分析 篇5

小组成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下,迈向了全面经济合作的新阶段。在新的世纪,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无论在贸易、投资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特别是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后,双边经济合作发展迅速,经济相互依赖深化。但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中国—东盟关系其实收到一些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崛起、亚洲一体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经济合作仍将是中国—东盟全面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一、自贸区建立的必要性

1、资源间的优势互补

2、经济、贸易上的差异互补

3、产业结构上的互补

4、利于创建良好的政治环境

二、自贸区建立的利益分析

1、自贸区的建成将促进我国出口规模扩大、出口竞争力提升、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现,也将进一步加强我国与东盟各国在贸易上的联系,从而降低我国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性,减少市场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出口奉献,维护我国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2、关税的降低能够增进我国国内竞争,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并通过东盟市场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促进加快中国市场化进程,有利于我国国际分工。

3、关税的降低也会使东盟的进口转向中国,扩大我国出口规模。贸易结构优化。由于我国与东盟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工农业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伴随着双边贸易的增长,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将会增多。

4、提升中国整体经济实力。自贸区建立后,通过外贸和投资的增长以及内需扩大所导致的乘数效应,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5、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力。通过自贸区与东盟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为我国营造良好的区域政治环境,提高我国国际政治地位,使我国在世界经贸、政治和安全事务中具有更大的发言权。

三、自贸区建立的弊利分析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环境复杂。东盟国家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差距大,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有欠发达国家,不同的国家对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合作的承受能力和目标也有比较大的差距。我国在一体化的过程中同时要扮演多种角色。因此情况复杂,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高效率的沟通和协调。

2、由于我国的经济重心在第一二产业上,服务产业相对较弱。自贸区建立后,行业开放,东盟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将会进入中国国内,给国内相关产业造成较大竞争压力,对国内服务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3、关税的降低会直接冲击我国国内的产业,并且还会使我国与东盟贸易逆差扩大化。我国与东盟绝大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从资源存量、经济结构还是发展水平来看,我国与东盟国家都具有极高的相似度。关税降低后,不仅会加剧我国与东盟同类产业的竞争,还将会导致东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大量涌入我国市场,冲击我国缺乏竞争的产业。

4、自贸区建立,关税、非关税壁垒降低,东盟各国将无需在中国建立企业,只需增加对中国的出口既可维持其贸易,这样则会导致东盟各国在中国的投资锐减。

5、自贸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将在经济上关系更加密切,双方的依存度也会将进一步加深,一旦东盟经济出现波动,也会对中国相关部门产生冲击,从而对中国经济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再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篇6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图分类号:F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103--02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一)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发展历程。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关系近年来不断深化,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合作领域日益扩大,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领导人于1997年中国和东盟确定的双方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方针,为中国和东盟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年,中国一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成立,成为中国与东盟联系的重要渠道之一,承担中国与东盟各领域合作的协调工作。第二,2001年3月,中国一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在马来西亚召开第三次会议,宣布在该联委会框架下正式成立“中国一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该机构将讨论加强双方经济联系、提供贸易和投资便利以及其它双方感兴趣的问题。第三,2001年6月,在中国海南博鳌举行的第七次中国一东盟高官磋商上,中方提出进一步深化双方关系的设想,将农业、信息通讯、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开发确定为双方新世纪合作的五大重点领域,这是朝着务实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第四,2001年11月,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举行了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以及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第五次会议。朱镕基总理提议中国与东盟国家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并建议商定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重要合作领域。第五,2002年5月14日中国和东盟10国的经济官员在北京举行第三次中国—东盟经济高官会,将未来lO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原则、内容、时间框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它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工作级磋商已经启动。至2006年7月,中国已按照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的规定,对3408种产品削减了进口关税,东盟对我国的关税也进行了相应的削减,贸易区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目标。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和东盟双方各自与外部建设的第一个自贸区,目标是构建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的庞大统一市场。该自由贸区的建设,不仅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性举措,而且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友好关系和经贸合作的发展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对东亚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对世界经济格局将产生新的影响。该自贸区从中国提议,到中国与东盟达成共识、签订框架协议,到“早期收获”计划的启动、双方《货物贸易协议》的达成,仅用了短短四年时间,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与东盟增进合作、共同发展的迫切愿望。

作为一个区域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各成员通过谈判签署协议,相互提供优于WTO最惠国待遇的贸易和投资待遇,包括降低进口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扩大货物、服务和资本的市场准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减少贸易成本,增强区域内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东盟”选择中国的必然性。通过长久以来的经贸合作双方的关系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截至2006年底,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已达16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4%。有专家预测,未来15年,中国投资东盟将渐入高潮。中国政府在投资东盟的问题上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将落实2005年提出的5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支持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赴东盟投资。按照中国和东盟国家达成的协议,2010年中国和东盟将建立覆盖17亿人口,贸易额有望达到2000亿的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在WTO多哈谈判陷入僵局的同时,中国一东盟这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却得到了迅速发展。

1,中国是一个巨大的产品出口国,又是一个外资流入和进口大国:中国既有先进的电子、生物等高科技产业,又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经济对区域经济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同时又能依靠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推动经济发展而不必对外部经济过分依赖。而到目前,中国的GDP已超过德国达3万多亿美元,加之中国大陆劳动力的几乎无限供给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目前中国大陆已代替东盟成为世界级的“低成本制造中心”。使世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投资逐渐由东盟向中国大陆转移,此情况不得不引起东盟的注意。

2,中国与东盟的部分成员国之间具有良好的地缘经济基础。东盟的四个新成员国经济属于次发达水平,中国做出的对老挝、缅甸、柬埔寨三个最不发达成员国的优惠关税承诺,在农业、信息与通信技术、人力资源、投资、湄公河开发等五个领域进一步合作的承诺以及为湄公河流域开发拨付先期投资500万美元和为“昆明一曼谷”公路老挝段提供1/3资金支持的承诺将对这四个国家的发展起到较大作用,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促进中国与东盟合作的诚意。特别是经过“东盟首脑会议”批准建设的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北铁路”将是建设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强大的硬件支持。

3,中国在东亚经济中的“稳定器”作用。东亚的金融危机使中国产品竞争力减弱,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但中国政府一直承诺并且实行人民币不贬值,从而使东亚国家避免遭受新一轮危机,体现了中国在东亚危机中的建设性的作用。作为亚洲地区唯一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积极参与地区事务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使东盟认识到中国的强大不仅不会威胁东盟的发展,反而会对东盟的发展与稳定带来好处。

4,世界创痛的贸易大宗,比如美国、欧洲等均建立起了不同程度的一体化组织,这对东盟的压力不小。欧洲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是所有其他组织的一盏“明灯”,并且对欧洲本土发挥着调和剂的作用,对内“消除壁垒”,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现在一体化的欧洲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足成世界的“一极”。而“北美自由贸易区”创造了地域贸易增长的奇迹,更是成为了标准“大、小国一体”“南—北合作”的示范。所以,东盟无论将中国放在什么位置——大国、发展中国家,抑或“强国隐患”,选择中国也都有章可循。

(四)中国可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扮演的角色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式扮演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角色。中国希望通过开放市场的务实合作精神消除东盟对于所谓“中国威胁论”的担心:中国在

发展与东盟关系时充分考虑了地理位置因素,并把稳定周边的和平作为重要战略基础。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日追随着美国的战略模式,运用他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影响向受災的东南亚各国实施带附加条件的经济战略,以达到他们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引起各国反感、疏远经贸关系。相对而言,中国通过对东南亚国家的汇率政策支持,加强了东南亚各国的经贸关系。90年代中期,中国成功加入东盟地区论坛,参与讨论地区内的导弹防御、海盗及其他地区安全问题。随后中国参与了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在内关于发展东亚自贸区的年度“10+3”讨论。1999年,中国与美国完成中国加入世贸谈判,东盟各国政府开始担心即将扩大的中美贸易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在这期间,中国适时地向东盟提出了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方案,并在2002年与东盟成功签订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总体框架协议。2003年,中国又成为东盟以外第一个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非东盟国家。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市场的不断开放对东盟国家产生了强烈吸引力。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及其思考

世界上无论是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国!当然这也包括东盟。换句话说,只要东盟想继续快速的发展,与中国合作将是它的不二选择,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则是必经之路。

尽管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其前景看好。两年来,随着CAFFA的建设发展,双边贸易快速增长。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02年至2004年,中国一东盟双边贸易额以年均38.9%的速度增长。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59亿美元,提前一年实现了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的目标。2005年1-7月,双边贸易额已达到707.4亿美元,同比增长30%,中国对东盟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已提高到9.2%。实际上,从2005年1月起,东盟已超过香港,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最近,中国贸易官员乐观地预言,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逐步加强,到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有望在进出口总额上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到2020年在GDP总量上超过欧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和北美、欧盟自由贸易区一道成为世界三大经济支柱。

东盟经济贸易区 篇7

一、实现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中国-东盟地区政治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东盟 (ASEAN) 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 目前有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10个成员国, 其宗旨是:"通过共同努力, 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以及"促进东南亚和平与安定", 树立了一个南南合作的成功范例。

中国与东盟多个成员国接壤或毗邻, 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马六甲海峡就位于东盟境内, 对于我国也有着深远影响, 因此, 西南边境的繁荣稳定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 有利于促进双方交往, 深化发展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互信伙伴关系, 有利于我国对和平合作的周边环境的需求和长远利益, 也有利于推动东亚区域合作进程, 促进整个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时, 中国与东盟各国均属于发展中国家, 双方合作可以更加有效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从经济上看, 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 增加双方贸易交往, 有助于双方经济的共同发展。对于中国来说, 与东盟结成自由贸易区, 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开展。中国的西南地区, 例如:广西、云南等欠发达地区是与东盟各成员国开展贸易的主体及枢纽, 增加与东盟各成员国的贸易往来, 是西部大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 也有利于我国国内制造业投资的部分转移, 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规避贸易摩擦。对于东盟而言, 东盟内部市场狭小, 东盟成员国大都推行出口导向战略, 而中国是东亚最具潜力的市场。此外, 中国与东盟建成自由贸易区还有利于增强各自企业竞争力, 有利于各自产业升级。总之, 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 有助于实现优势互补, 并利用地理位置邻近的便利, 扩大合作、互利双赢。

二、实现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中国及东盟地区多边贸易额的增长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决定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开始启动。该框架协议内容包括, 双方应逐步取消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和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投资等多项具体措施。2005年7月,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 双方全面启动降税进程。2007年1月和2009年8月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保证了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在此期间, 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不断攀升。2002至今, 除2008年和200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双边贸易额涨幅下降以外, 中国与东盟进出口额稳步上升, 且涨幅均在20%以上。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作为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成功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的实现, 中国-东盟将为亚洲最大经济体出现在世界舞台, 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壮大的繁荣市场。

三、在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实现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成果

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并实现企业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例如:飞利浦灯具 (上海) 有限公司根据中国-东盟协定, 把自贸协定优惠原产地证书视为开启国际市场的“金钥匙”, 该公司出口业务在2006年广泛利用优惠产地证后获得了快速增长, 其中中国-东盟地区增长最为明显。如图所示:

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

东盟经济贸易区 篇8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背景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AFTA) 是指在中国与东盟10国之间构建的自由贸易区, 即“10+1”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外扩大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并建立起来的。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 于1967年8月8日成立。英文缩写为"ASEAN"。东盟成立的宗旨是“提倡以平等及合作精神共同努力, 促进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成长、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 逐步转为以政治、经济合作为主的区域集团。现东盟已拥有10个成员国, 即:印尼、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缅甸、越南、老挝和柬埔寨。

东盟自由贸易区 (ASEAN Free Trade Area, 简称AFTA) 于1992年提出, 1992年1月在新加坡举行了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等东盟六国参加的东盟贸易部长会议, 会议签署了设立“东盟自由贸易区” (英文为:ASEAN Free Trade Area, 简称AFTA) 的协议。会议确定在未来15年内, 即在2008年前实现成立东盟自由贸易区。1995年召开的东盟首脑会议决定加速AFTA成立时间表, 即将原定的15年时间计划缩短为10年, 即在2003年前成立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自1992年提出成立, 由于各国存在意见分歧, 成立之初发展比较缓慢。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积极主导下, 现已逐步向较具组织化的运作模式发展, 而且会员国之间经济合作也有日趋多元化的趋势。

1999年9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十三届东盟自由贸易区理事会决定将文、印、马、菲、新、泰等六个原始会员国贸易自由化完成的时间表提前至2015年, 其余越、老、柬、缅等四个新加入的会员国于2018年达成贸易自由化的目标。1999年的东盟第三届非正式首脑会议又宣布, 六原创始国将完成贸易自由化时间再提前五年, 即为2010年之前完成;越、老、柬、缅等四国也将提前三年于2015年达成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同时也预定于2002年将东盟区域建成为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分两步走的处理原则加快了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步伐。经过10年的构建, 原东盟6国于2002年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 其他新成员国也将加快削减关税, 向一体化的自由贸易区迈进。东盟自由贸易区现包括原东盟6国 (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 和4个新成员国 (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 , 共10个国家, 陆地总面积为450万平方公里, 人口5.3亿。

东盟在不断巩固自身一体化的同时, 还不断加强与相邻国家与区域的经济合作关系, 其中重要的就是东盟—澳新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和“东盟十加三”合作。关于东盟—澳新自由贸易区的构想, 1999年10月1日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届东盟国家同澳、新两国年度的经济部长协商会议决定, 在2010年前AFTA将与澳新成立自由贸易区, 并成立由菲律宾前总理比拉塔为主席的专门工作委员会开展研究工作, 并定期向东盟贸易部长会议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此后签署了《东盟自由贸易区—澳、新紧密经济关系协议》 (AFTA-CER, AFTA-the Min-isters from the countries of the Australia-New Zealand Closer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Agreement, CER) 。由菲律宾前总理比拉塔领导的东盟—澳新自由贸易区研究工作委员会向东盟及澳新两区贸易部长协商会提供的报告认为“东盟自由贸易区与澳新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仅是可行的, 更是明智的作法”, 并同意朝"密切经济伙伴关系"的方向努力。但是两区的经济合能否建立自由贸易区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 因为澳新与东盟国家之间存在的政治与贸易歧见是主要障碍。

关于“东盟十加三”合作。1999年1月, 第三届东盟非正式领导人会议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时, 东盟十个成员国加上应邀与会的中国、日本及韩国三国国家元首, 会后发表共同联合公报称为"东盟十加三"联合宣言, 宣言明确表示十三国同意在六个经济领域进行合作。菲律宾时任总统在会议开幕致词中表示, 东盟推动贸易自由化的长期目标就是成立东亚共同市场、东亚货币及东盟共同体。东盟设想与中国、日本及韩国东亚三大经济体建立东亚共同市场乃至区域货币计划, 并向成为全世界最强大的经济集团的方向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 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过程与积极意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AFTA) 是指在中国与东盟10国之间构建的自由贸易区, 即“10+1”的自由贸易区。早在2002年中国与东盟就启动了自贸区的谈判, 2003年“早期收获计划”正式实施, 2004年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 2007年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 2009年签署《投资协议》, 标志着双方成功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在筹办过程中, 中国与东盟就建立自由贸易区签订了五大法律文件, 即2002年11月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简称《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04年11月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 (简称《货物贸易协议》) 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2007年1月14日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服务贸易协定》 (简称《服务贸易协议》) 和2009年8月15日签署的《投资协议》。这标志着备受关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法律程序已经基本完成, 从而将确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如期运转。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提出与建成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2000年9月, 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东盟与中国 (10+1) 领导人会议上, 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得到东盟国家的赞同。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东盟首脑会议期间, 中国和10个东盟成员国宣布了将在未来十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2002年11月4日, 第六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 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宣布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从而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定的总体目标是用十年时间完成所有关税和非关税的削减, 消除双方存在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同时建立一个综合框架, 包含市场一体化的系列措施, 如投资促进、贸易便利化及和谐的贸易及投资规则与标准等。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中新的里程碑, 其中的筹办过程及建成会对中国—东盟国家的贸易、投资和全面合作产生积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1995年~2002年,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15%;2003年,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了历史性的782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42.9%;2004年1月,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 下调农产品的关税到2006年约600项农产品的关税降为零;2005年4月,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东盟时提出, 到2010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2005年7月20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根据2002年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除少数敏感产品外, 中国与相对发达的东盟六个老成员国和四个新成员国将分别在2010年和2015年实现关税降为零的目标, 涉及产品超过7000余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生是有着深刻历史背景的, 是与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世界时代潮流相适应的。随着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潮流特别是伴随中国与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崛起, 亚洲各国对构建“亚洲经济圈”的呼声与日俱增。2000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达成共识, 确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并同意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中国与东盟地区将成为继欧盟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初步建成一个拥有约20亿人口, 6万亿美元GDP, 1.2万亿美元贸易额的自由贸易区, 成为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按人口算, 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从经济规模上看, 将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由中国和东盟10国共创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对天津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2010年开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基本建成, 对天津经济及区域经济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深远影响。中国和东盟都是发展中国家, 但是有一很大特点, 就是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互补性很强。2008年以来, 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冲击影响, 但中国与东盟的相互投资和贸易仍不断扩大, 双向投资额接近600亿美元, 双边贸易额为2311亿美元, 同比增长14%;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预计2010年底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48%, 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55%。与此同时, 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 东盟国家来华实际投资520亿美元, 占我吸引外资的6.08%。同时, 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也出现了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我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达21.8亿美元, 同比增长125%,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把东盟国家作为主要投资目的地。随着《投资协议》的签署和实施,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相互投资和经济贸易必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近几年来, 东盟对华直接投资来源集中于五个老成员国, 新加坡高居首位。目前新加坡通过四个方面与中国建立投资合作关系:苏州工业园区、天津中新生态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促进与中国省市贸易和投资的区域发展委员会。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 天津对东盟国家的贸易与投资所占比重都还不是很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天津经济及北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滨海新区的中新生态城建设上。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主要是高新产业, 而天津生态城主要是试点城市发展的新模板, 发展与环境和谐的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 提倡新的生活方式, 而不是以制造业为主。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新两国政府间继苏州工业园后又一重大合作项目。苏州重点搞的是工业园区, 而天津重点搞的是综合园区的城市项目。2007年11月18日, 温家宝总理和新加坡李显龙总理共同签署了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框架协议, 决定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一座具有“示范样板作用”的宜居生态之城。世界性的气候变暖和生态环保问题已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 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模式, 也涉及到人类的生存。这种情况下, 中新双方合作建设一个生态城市是很有远见的决策。天津中新生态城是世界上第一座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 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宜居的示范新城, 也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继苏州工业园之后第二个合作建设项目。依照规划, 10年后这座生态城面积将达30平方公里, 并将拥有35万的常住人口。首期7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天津中新生态城位于滨海新区东北部, 总面积30平方公里, 总投资500亿元。整个生态城将用10—15年基本建成, 人口规模将达到35万。起步区详规面积4平方公里;住户2.6万;人口8.5万;住宅面积290万平方米;功能设置4个社区, 3年建成、5年完善。天津中新生态城的总体规划坚持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和发展模式可持续的原则, 突出生态优先、以人为本、新型产业、绿色交通等特点, 形成由湖水、河流、湿地、水系、绿地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天津中新生态城的发展愿景是生态、环保、节能、自然、宜居、和谐, 建设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居住的生态之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基本建成将为天津中新生态城增添更大推动力。

东盟经济贸易区 篇9

在此大背景下, 研究如何进一步开展和深化中国和东盟的经济贸易, 对于中国争取发展空间和发展时间都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与东盟贸易现状

(一) 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不断增长

2011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3000亿美元, 高达3628.5亿美元, 比2010年增长23.9%。年度数据来看, 从1991年到2011年20年间, 中国与东盟10国贸易总额从84.0亿美元增长到3628亿美元。其中, 除了1995年以外, 中国对东盟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2011年中国对东盟10国的贸易逆差高达226.9亿美元。2011年中国对东盟出口1700.8亿美元, 同比增长23.1%占中国出口总额的9.0%;从东盟进口1927.7亿美元, 同比增长24.6, 占同期中国进口额的11.1%。中国从东盟进口商品占总进口商品的份额 (11.1%) 要高于同期中国出口到东盟的商品占总出口商品的份额 (9.0%) 。

(二) 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结构性问题

1、中国与东盟商品贸易结构不均衡

中国与东盟贸易商品存在着劳动密集型产品数量占优, 高技术产品数量偏低, 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问题。贸易增长主要是依靠规模扩张的粗放增长方式。

按产品分类来看, 2011年中国出口东盟的产品中, 机电产品价值880.8亿美元, 同比增长19.3%, 比总体出口额增长率低3.8个百分点, 占出口东盟总额的51.9%。同期出口东盟的高新技术产品价值377.6亿美元, 增长9.2%;纺织纱线出口额141.8亿美元, 增长34.5%。农产品98.6亿美元, 增长32.3%。成品油62.9亿美元, 同比下降6.3%。集成电路出口60.1亿美元, 同比下降11.1%。中国与东盟之间部分产品贸易指数很高, 如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0.9684。

2、贸易国别结构不平衡

从贸易额来说, 2011年我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增长率均超过10%, 与柬埔寨的贸易额增长率高达73.5%。但我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并不均衡, 对马来西亚进出口总额900.3亿美元, 同比增长21.3%, 占中国与东盟总贸易额的24.8%。对泰国和新加坡分别进出口647.4亿美元和634.8亿美元, 分别增长22.3%和11.2%。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三个国家的贸易额占与东盟贸易总额的60.1%。

3、贸易方式不平衡

一般贸易呈现小比例增加态势, 一直为我国进出口的主导方式;进口比出口更集中于一般贸易。进口加工贸易所占比例偏低, 近年甚至出现降低趋势;出口比进口更集中于加工贸易。在2011年的中国与东盟贸易进出口总额中, 一般贸易占一半,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方式进出口增势强劲且逆差最大。以一般贸易方式的进出口1798.8亿美元, 增长32.7%, 高出整体增速8.8个百分点, 占同期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值的49.6%, 比2005年即“十五”期末的比重 (37.8%) 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二、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对我国与东盟贸易的影响

(一)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目标

美国的亚洲政策从根本上来说服从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意在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目标。

一是建立崭新的亚太经济圈。奥巴马竞选时提出出口翻番的承诺, 实现这一承诺离不开扩大对亚洲的出口和投资。美国正在通过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和同各国的双边关系提倡进一步开放市场、减少出口限制、增加透明度, 以及对于公平的整体承诺。

二是保证地区安全。持续的经济进步有赖于对稳定和安全的长期投入。美国正在加强在东北亚地区的部署, 增加关岛的驻军, 与日本达成驻军协定, 与韩国达成新的防卫指针。美国也正在调整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部署, 打着抗击恐怖主义和应对人道主义灾难的旗号, 同新西兰确立了新的军事合作范畴, 推动同澳大利亚的防卫关系现代化, 扩大在太平洋地区同印度海军的合作。

三是支持加强民主体制和传播普世价值的人。美国一直把自由民主作为自己的“软实力”, 并把捍卫并倡导自由民主等所谓普世价值观作为美国对外政策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美国正在以昂山素季、达赖喇嘛和刘晓波为工具和口实, 对缅甸等亚洲国家施加压力。

(二)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主要手段

为了重新树立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和推动上述目标的实现, 美国在战略手段上采取了军事、政治、经济等手段, 以促进“重返亚洲”战略的顺利推进。

1. 军事手段, 依托传统盟友

一是将巩固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泰国和菲律宾等亚洲盟国的关系作为亚洲战略的基础。加强美日同盟是美国亚洲战略的基石, 涵盖了战略安全、阿富汗重建、核不扩散和气候变化等领域。此外, 美国还不断加强美澳同盟、美泰同盟、美菲同盟在更多领域中的合作, 将上述同盟关系向着其他领域延伸, 以不断顺应和满足变化中的美国利益的要求。

2. 政治途径, 重点增强与东亚、东南亚伙伴关系建设

这包括了加强美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全面伙伴关系, 同时积极参与亚洲多变机构。美国支持印尼在东南亚地区和东亚峰会、巴厘岛民主论坛等机构中发挥领导作用;加强美国与越南的在海上安全、外交和经济领域中的伙伴关系, 开辟新的合作途径;加强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新西兰在增加贸易、民间交流和增强防扩散机制上的伙伴关系;加强与印度基于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的紧密伙伴关系;加强与中国建立一种积极合作全面的关系, 在朝鲜半岛、中美军事交流、贸易和货币、人权对话等领域开展深入的合作。

3. 经济手段, 主要借助TPP, 提高美国的经济影响力

T P P, 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T r a n s-P a c i f i 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 原名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从目前看, TPP成员分散在美洲、亚洲和大洋洲等三大洲, 相互之间的贸易量虽然不大, 但却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既有来自发达国家, 又有发展中国家, 具有较强的政治代表性。TPP具有涵盖广泛的高标准性, 即TPP是一个所谓“面向21世纪”、“高标准、全面的”自由贸易协议。

TPP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各异, 如此高标准的贸易协议将对地区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运行造成巨大的冲击。在这套体系内美国能最大化地运用自己的经济实力去保证自己的规则制定者的地位, 保证的东南亚施加足够的影响力。

(三)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对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影响

1、美国军力将会改变目前南海局势

美国强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影响力对于东盟各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特别是那些与中国有领土纠纷的国家, 如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美国力量的加入将会对南海力量的平衡造成巨大的影响。最直观的影响就是, 由于美国的撑腰, 南海小国有了与中国叫板的底气, 破坏了过去由于实力悬殊造成的微妙平衡。这些领土争端的加剧无疑会影响政治互信和经贸往来, 给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2、TPP的作用会对中国与东盟贸易造成巨大的不确定性影响

显然, TPP带给了中国又一个全新的挑战。如果TPP建成之后, 将成为亚太地区的现实性选择, 那么今后, 美国将在中美经贸事务的交涉、谈判中无疑又多了一个筹码。按照“一对一”的加入模式, 如果将来中国要想加入TPP, 必须得接受美国开出的一系列新价码, 届时, 中国可能又得付出类似于十年前加入WTO那样的不菲代价。另一方面, 如果中国选择不加入TPP, 由于中国对美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出口占中国对外出口的一半左右, 且美国、日本、韩国和东盟都是中国前十的贸易伙伴, 这些国家一旦形成了自由贸易协定, 将会形成典型的贸易转移效应。另外, 从政治角度考量, 美国势必会以TPP为抓手强化其与亚洲国家的经济联系, 从而可能分散东盟、东亚与中国经济的紧密联系, 而在一个经济和政治继续双轨并存、交集较少的地区结构中, 中国则很难顺利地将经济影响力转化为政治影响力, 从而使自身在地区政治事务中的建设性作用受到抑制。

三、结论

中国与东盟山水相接, 发展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贸易关系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在过去一段时期内,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的框架下, 中国与东盟间贸易发展迅速, 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地区的经济发展。而美国作为世界霸主, 拥有最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 因此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必将会对中国与东盟政治、军事、经济关系造成巨大的影响, 中国与东盟关系在美国重返亚洲战略背景下进入新的时期。在军事方面, 美国将以美韩、美日、美澳同盟为基础的军事同盟为抓手;在经济方面, 以TPP为基础的经济自由贸易区为抓手, 在东亚地区施加其强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影响力, 保证美国在亚洲, 乃至全球的利益。

由于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存在领土纠纷问题, 中国与东盟过去所取得的经济贸易成就是建立在微妙的政治、军事力量平衡的基础之上的。美国政治、军事力量在东亚地区的发力, 将改变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微妙平衡, 必将对中国与东盟贸易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 我们应该关注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趋势, 积极应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 以实现在中国与东盟贸易中的国家利益最大化。

摘要:中国与东盟是重要的贸易伙伴, 自从2010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全面启动以来,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平均关税由9.8%下降为0.1%, 90%的商品实现零关税。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飞速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国, 东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随着中国和东盟之间的2004年签署的《货物贸易协议》、2007年签署的《服务贸易协议》、和2009年签署的《投资协议》的陆续生效, 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但是, 伴随着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和TPP谈判进程的深入, 东南亚局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经济战略,贸易局势,经济危机,贸易格局

参考文献

[1]韩秀云.中欧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J].国际贸易.2013 (02) [1]韩秀云.中欧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J].国际贸易.2013 (02)

[2]孙林, 谭晶荣, 宋海英.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对国际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 (01) [2]孙林, 谭晶荣, 宋海英.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对国际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 (01)

[3]王娟.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4 (06) [3]王娟.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4 (06)

[4]许宁宁.中国与东盟关系现状、趋势、对策[J].东南亚纵横.2012 (03) [4]许宁宁.中国与东盟关系现状、趋势、对策[J].东南亚纵横.2012 (03)

[5]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J].世界经济.2003 (05) [5]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J].世界经济.2003 (05)

东盟经济贸易区 篇10

一、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预测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编制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对广西未来8年经济区人才需求总量和结构进行了预测:

2010年,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总量达到114.5万人左右,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将占全部人才的33.67%。大学专科学历人才为40.68%, 中专及以下学历人才为25.65%;预计第一、二、三产业人才的比重将变为16.70∶36.54∶46.76。

2015年, 人才总量将达到168万人左右。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全部人才的比重达45.64%, 大学专科学历人才比重为39.98%, 中专及以下学历人才比重下降到14.38%;第一、二、三产业人才的比重将变为12.55∶44.09∶43.36。

从以上人才发展的需求来看, 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 人才需求递增快, 5年需增加各级各类人才53.5万人;第二, 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 重心向高学历层次上移, 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人才需求从33.67%增加到45.64%, 中专及以下学历层次需求从25.65%减少到14.38%;第三, 人才需求类型多、层次多, 阶段性产业需求重点突出, 其中第二产业人才需求比例增幅要求最大, 第三产业人才需求量位居第二, 第一产业人才需求作为补充。

二、广西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一) 广西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规模不大, 2009年广西共有12个硕士研究生单位招生, 录取学生总量为7 000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性计划研究生班学员不计算在内) 左右, 而广西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才刚实现零的突破。所以广西在研究生层次未来新增生源的速度不会太快, 应该是年招生量1万人的规模。

(二) 普高生年度招生总量和趋势分析。2008年国家教育部下拨给广西普高本、专科 (含高职) 指标数是148 500人, 2009年计划数增加到184 338人, 增加了35 838人, 广西在2009年普高实际录取人数是191 812人, 可见普高招生指标和录取人数是稳中有升, 年度招生人数在20万左右。

(三) 广西成人教育年度招生总量和趋势分析。成人教育包括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三种形式。广西2007年成人高校录取新生85 623名, 其中高升专录取45 883人, 高升本录取1 656人, 专升本录取38 084人, 录取人数占考生总数的87.5%;2009年广西成人高校招生计划略有减少, 共有182所成人高校计划在广西招生约6.8万人, 实际录取的本科、专科人数达到8.7万人, 录取人数占考生总数的85%。由于连续几年来教育部分配给广西的成高招生计划逐年减少, 所以广西成高录取人数也将稳定在每年8万人左右;而据教育部考试中心统计, 截至2006年10月10日, 全国自考在籍考生达2 700万人, 平均每40人中就有1位自考生, 但广西的自考近年来新增生源数每年仅在1万人左右;广西网络教育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招生和其他国家教育部给以试行网络教育的省外高校在广西招生的年度新增生源数在1.8~2万人之间。所以成人教育年度新增生源总量在11万左右

(四) 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年度招生总量和趋势分析。对广西而言, 2005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录取人数为120 364人;2006年为203 795人;2007年为240 078人, 2009年已经接近28万人。所以, 广西以上四类生源年度新增在籍学生人数接近60万, 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普高本科4年, 成高2.5年, 中职3年的最短学习年限, 到2015年这60万学生都已毕业, 若都作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备人才, 也只为达到人才总量168万人的目标贡献了约1/3的数量。而以上人才学历层次明显看出重心偏低, 因此未来5年广西必须在人才培养层次上逐步增加高层次人才录取的总数和引进的力度, 教育部若能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实际出发给予招生计划和指标的政策倾斜更是上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2015年达到本科、专科、中职比例为45.64%, 39.98%, 14.38%的学历层次需求。

三、广西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分析

(一) 广西本科专业设置结构分析。

广西本科二级学科专业覆盖率达到100%的专业有六大学科: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专业覆盖率达到70%的专业有四大学科:法学、工学、农学、医学。对照国家目录, 尚有少量对广西经济发展有支撑作用的专业存在空白, 如海洋科学类、海洋工程类、材料科学类、地质学类等。

(二) 广西成高专业设置结构分析。

广西的成高本科专业设置在国家目录的11大门类中已经开设有10大门类的专业, 只有哲学类为空缺。专科专业已经覆盖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 中的19个大类, 专业大类覆盖率达到了100%。为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经济的发展, 广西成高增设了应用越南语、应用泰国语、会展策划与管理、涉外旅游等, 但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总量仍显不足, 特别是与汽车制造业、铝冶炼业、制糖业、制药、化工、纺织业、林浆纸业、海洋工业等广西优势产业的专业设置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 广西高职专业设置结构分析。

分析《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 中专业门类发现适合于广西产业结构的支柱和优势专业有80个, 而广西高职高专专业设置中不足一半。广西高职高专在汽车制造与微型汽车、化工、纺织等产业门类上专业设置基本满足产业需求;但在制糖、铝冶炼、制药业只有极少的专业设置, 无法满足产业需求。

(四) 广西中职专业设置结构分析。

广西2007年、2008年中等职业学校排名前20名的专业见表1。

从表1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排名在20名内的专业分布看,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在第三产业类的专业布点活跃, 说明广西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人才集中在第三产业, 以培养服务业人才为主要目标。

四、立足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 打造专业人才培养新构架

(一) 提高本科及以上层次生源招生录取的比率, 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为广西培养高技术含量的人才做储备。

(二) 强化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的市场适应性和专业设置的内涵, 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和引进双师型教师以及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适应广西对第二产业技术工人的人才需求。

(三) 根据广西中职人才培养以第三产业为市场需求的主方向的实际情况, 建议广西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成人教育或者高职高专教育, 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学历层次, 使广西在未来5年人才结构符合《规划》的要求。

(四) 对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的各类专业的增设予以政策扶持。

(五) 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予以优惠待遇引进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广西2007年成高招生录取结束8万多名考生榜上有名.http://news.qq.com/a/20071207/001703.htm

[2]黄宇等.广西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中国东盟贸易投资热升温 篇11

今年1月1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间有超过90%的产品贸易实行零关税,为中国企业进军东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广东、广西、云南等与东盟经贸关联度较为紧密的省份将“发展东盟贸易和投资合作”列入省级战略;而四川、山东和天津等地理上稍远的省市也开始呼吁企业尽早进入自贸区角色,抢切东盟这块蛋糕。

事实上,一些嗅觉灵敏的企业已经开始迈出步伐。在今年3月上旬中国一东盟商务理事会举办的一场中国一东盟自贸区高级研修班上,从景德镇的陶瓷礼品企业,到连云港的紫菜加工厂,再到河南新乡的机械装备零售商,这些私企老板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尽快地获得原产地证书,如何进行资源配置才能更好地利用零关税协议。来自中石油、中石化、江西铜业等大型国企国际部的负责人也前来参加学习。

近几年来,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投资增长迅速。2003年以来,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24.2%。东盟对中国实际投资额增长近1倍,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增长近9倍。今年1月1日如期建成的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效应正日益显现。1月份,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自贸区零关税实施后的头两个月。双边贸易额同比大幅增长66%。

东盟经济贸易区 篇12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顺利推进, 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日益密切, 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发合作的国际交通枢纽, 广西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值得关注。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广西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发生了深刻变化, 如何正确认识这些因素贡献率的变化情况对于新经济格局下促进广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经济增长在物质形态上是指一国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动量的增加, 在价值形态上是指一定时间内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收入的增长是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共同增长的结果, 产业结构优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之一。1949年库兹尼茨论述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时曾提出, 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此后, 经济学家常常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研究经济增长。因此, 本文将广西的经济发展过程分成两个阶段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时间为分界点) , 第一阶段为1978—1992年, 第二阶段为1993—2011年, 目的是要通过比较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广西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

(一) 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不同产业结构对生产影响的函数Y=F (X1, X2…, XK, A) , 其中Y表示总产出;Xi中i=1, 2, …, k, 表示第i产业的产出量;A表示技术水平。从国民经济的统计角度看总产出量恒等于所有产业的产出量之和, 对上述函数求全微分并进行处理可得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模型:

logY=β0+β1logX1+β2logX2+…+βKlogXK+ε (1)

本文主要研究改革开放至今广西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 根据历年《广西统计年鉴》数据, 将两个阶段广西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用Y1、Y2来表示, 第一产业的产出量分别用X1、C1表示, 第二产业的产出量分别用X2、C2表示, 第三产业的产出量分别用X3、C3表示。

(二) 模型分析

根据广西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在两个阶段的样本观测值, 运用SPSS的经济计量软件可得1978—1992年的模型 (2) 、1993—2011年的模型 (3) :

两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R2=0.99, 说明两个方程中第一、二、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有整体的解释意义;它们的F值分别为81127、115461, 方程通过了F检验, 各估计参数也都通过了检验。因此方程的参数估计在统计意义上是可置信的。根据第一、二、三产业的划分方法及方程可知:

1.方程 (2) 表明1978—1992年第一产业的产出量每增长1%会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47%;第二产业的产出量每增长1%会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29%;第三产业的产出量每增长1%会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25%。1978—1992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内总产出中的平均比重为42%、30%、28%, 由此可知广西的第一产业每增加1个单位的产值, 其总产值将会增加1.12个单位;第二产业每增加1个单位的产值, 总产值将增加0.97个单位;第三产业每增加1个单位则总产值将增加0.89个单位。同理, 方程 (3) 表明1993—2011年广西第一产业的产出量每增长1%带动国内总产出量增长0.26%, 第二产业的产出量每增长1%会带动国内总产出量增长0.40%, 第三产业的产出量每增长1%会带动国内总产出量增长0.34%。根据三次产业在国内总产出中所占的份额可计算出1993—2011年第一产业每增加1个单位的产值, 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由原来1.12个单位下降到0.98个单位, 而第二、三产业则由原来的0.97、0.89个单位分别上升到1.04和1.01个单位, 成为了这一时期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2.通过两个方程的比较可知, 广西经济增长由原来的第一产业拉动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拉动转变。在第一阶段, 改革开放刚刚起步, 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在技术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第一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第二、三产业的作用明显弱于第一产业。在第二阶段, 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广西面临各种发展机遇, 产业升级、技术革新, 工业各项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 服务行业异军突起, 第二产业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 第三产业则成为助推第一、二产业发展, 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广西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一) 夯实农业基础, 坚持工业强桂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茨涅兹等人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探讨, 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是, 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 质量日益提高, 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 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广西应充分挖掘潜能, 突出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力争在与东盟经济产业对接中取得主动权。

1.坚持工业强桂。

现阶段广西的产业结构中, 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 因此必须以工业为重点发展对象, 树立工业强桂的思想。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努力实现高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并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从而实现工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应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通过提高园区物流配送、产业配套等综合服务能力进而提升园区企业投资强度。

2.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经营,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特色农牧业, 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 根据东盟各国情况, 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扩大农产品和技术出口市场。

3.积极构建广西与东盟经济合作与信息交流平台。

政府应发动和组织优势出口企业和商品到南博会参展, 寻找发展商机。同时, 也可以邀请东盟国家企业和客商前来考察洽谈投资项目, 推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 以构建既相互涵盖又特色鲜明的经济发展格局, 进而带动广西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

(二) 加强与东盟各国科技合作

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仍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因素。然而, 由于历史原因, 广西形成了封闭、粗放、低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再加上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各种原因, 使得广西企业各方面的技术相对落后。所以促进广西与东盟各国科技与经贸合作,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转变发展观念, 利用好"后发优势", 对促进广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农业方面, 广西可与印尼合作研究油棕生产技术, 与马来西亚、泰国合作研究水稻转基因技术, 引进东盟的新技术, 努力开发农业新品种。在采矿工业方面, 越南采矿业的投资政策体系相对完善, 技术较为先进, 而广西的桂西经济区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 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矿产资源优势, 因此该地区可积极与越南开展矿产开发合作, 利用先进技术推动当地采掘业发展, 使之成为当地摆脱贫困的跳板。同时, 桂西经济区还可在亚热带作物开发、水资源管理、洪水治理、森林火灾管理和精准农业等领域与东盟开展合作, 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

(三) 实现双边优势互补

广西与东盟国家在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科学技术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互补性, 双方合作前景广阔。双方第一产业基本上都以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业方面, 广西以水稻、甘蔗、油料、水果、蔬菜、蚕桑、花卉等为主, 而东盟多数国家则以水稻、水果、橡胶、香蕉、咖啡、棕榈油、胡椒、花生等为主。在工业方面, 双方都以制造业为主, 广西主要以制糖、炼油、电子、医药、化工、烟花爆竹、水泥等行业为主, 东盟则以石油、天然气、服装、电子、矿产开采、木材及皮革制品加工为主。在第三产业方面, 广西与东盟都是以商贸、服务、旅游业为主, 广西旅游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开发不足, 而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国的旅游业相当发达有很多经验值得广西借鉴。

广西可加大对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纺织机械、建材机械、矿山机械、运输机械、轻工机械的出口力度, 在这方面广西桂中经济区生产的产品具有性能、质量、价格上的优势, 由于这些国家的机器制造业相对落后, 而在高科技领域, 应把马来西亚作为投资和合作的重点, 桂南经济区的信息技术企业可利用马来西亚多媒体走廊的优惠政策, 与马来西亚合作开发软件;同时, 泰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 纷纷上马不少基础设施项目, 不仅为广西出口钢材、建材和机电产品提供机会, 还成为重要的海外承包工程市场之一;广西工业部门齐全, 在生活资料、信息产业、消费类电子产品、先进制造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产品技术日趋成熟, 高科技企业可通过投标、合资、合作开发、设立当地公司等形式打入新加坡市场;在医药领域, 由于菲律宾医药制造产业较为薄弱, 广西可抓住机会成为该国医药产品进口主要来源地。

摘要:根据计量模型分析可知,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经济增长由第一产业拉动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拉动转变。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广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从夯实农业基础, 坚持工业强桂, 加强与东盟各国经济技术合作、实现双边优势互补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广西,产业结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覃顺梅, 任晓宇.广西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变化和相关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 2004 (8) .

[2]刘伟, 李绍荣, 黄桂田, 盖文启.北京市经济结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1) .

[3]马晓国.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

上一篇:水稻育秧栽培技术下一篇:网络新闻实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