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会计人才

2024-10-22

东盟会计人才(通用8篇)

东盟会计人才 篇1

区域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越来越高, 区域经济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而我国在与东盟贸易区的合作, 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对东盟各国的影响更加巨大。要想保证自由贸易区的稳定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人才储备作为支持, 因此对经济人才, 尤其是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更进一步, 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涉外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我国涉外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从目前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 还存在着会计专业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现象, 制约着我国人才教育水平的提高, 从客观上看有两方面的困难:第一, 会计专业专科本科学院众多, 每年毕业生人数量大, 岗位需求饱和,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第二, 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质量更高, 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稀缺, 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不足。在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形势下, 这两方面的困难情况更加突出, 对教育工作的形势更加严峻。其中会计专业教育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学习结构单一, 会计教育知识面窄、培养应用能力不足是主要问题, 在目前的高校会计教育中, 我们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理论的传授, 却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培养, 会计从业人员知识面窄,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适应速度慢, 处理问题能力差等问题。在高校, 我们使用的知识结构体系上基本以“会计基础”“中级财务”“高级财务”“会计预算”等课程内容为基本框架, 在教学中以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为主要目标, 缺少对经济活动整体的概念, 在工作中局限于专业技能, 经济专业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果。经济发展变化的近些年来, 部分高校教育中采取了教学内容革新、公开选修课、学分评价制度、鼓励修第二学位、主辅结合等改进措施, 但是这些措施尚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形成完善的运行体系,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综合能力不足的基本现状。

2.教育资源缺乏, 师资力量薄弱。高校教育不同于中学阶段教育, 教育培养的人才将直接面向社会, 要求的不仅是扎实的理论功底, 更需求灵活应用能力, 对高校教学的要求有双重性, 而目前我国高校扩招, 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有限的教育资源应用于更高要求的教育目标上就显得捉襟见肘。而且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也制约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 有一线工作能力的教师也非常缺乏。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是缺少对课程的改革创新, 学生缺少实践动手机会, 培养会计人才综合能力弱。

3.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会计专业应用性很强, 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通过发掘自身的潜力, 找到不足, 以完善知识体系, 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但在实践中却普遍发现, 我们在教学上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缺少实践机会, 使用统一教学的模式, 没有针对性教学, 人才培养“一刀切”, 教育教学千篇一律, 不注重创新思维拓展训练, 在学生自身不了解知识应用方式的情况下灌输式教学, 使学生没有自我发展的个性化空间。

4.缺少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 从会计工作的性质上说, 职业道德是会计人才评价的基本标准, 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工作的基础。而在实际情况中, 我国高校在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 导致部分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会计职业道德意识薄弱, 缺少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和集体利益至上, 可能在工作中出现会计信息错误、做假账等严重破坏经济秩序的行为。

另一方面, 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上会计人才都必须有大幅度的提升才能满足对外贸易工作的要求。首先, 必须具备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会计专业能力。其次, 应具备实践工作能力和突发情况的灵活应对能力。最后, 还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 严格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二、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的经济背景

1. 经济全球化

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通讯的便利程度有了极大的提升, 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体系逐步成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国际经济贸易的准则也不断完善, 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也更加紧密, 想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取得先机必须首先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 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经济共同体建立的同时, 亚洲国家也顺应时代潮流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了适应涉外经济发展的趋势, 就必须培养更多高素质对外经济人才, 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一般准则和习惯, 为本国在贸易中取得更多利益提供智力支持。

2.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加快

从海关公布的数据信息显示, 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累计突破4万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高达25.83万亿, 又一次创造了历史的新纪录。在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形势下, 会计行业从传统的专门账目管理转变延伸到包括企业战略决策、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开展企业价值管理、严格会计监督、建立会计电算化系统等多元化管理领域。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会计人才在综合能力上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外贸易频繁的市场需要。在我国长期人才培养计划书中明确指出会计人才是经济发展紧缺的专业人才, 要求会计教育体系要培养有国际工作业务能力的专门高级人才, 在注册会计师考核上与国际接轨, 将国际认可度高的经济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3.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经济贸易区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格局, 东盟各国经济联系紧密境外资本流动频繁。活跃的资本市场对注册会计师的数量和质量需求更高。但是, 在东盟贸易最频繁的广西省高级会计人才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商品交易和资本流动的需要。据统计, 在经济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人数是人口数量的0.03%, 在一万人中就有3个人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 而据统计2010年在广西地区, 四千六百万人中, 只有1157名注册会计师, 远不能适应自贸区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因此, 提高会计专业教育质量, 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三、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1. 全面的专业技术能力

为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 会计人才的专业素质需不断更新和提高。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结构设计方法, 拓展教育教学内容, 在传统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与国际接轨, 培养具有扎实会计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会计实务技能的高级人才。首先, 培养的人才必须熟练地掌握会计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 包括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的基本原理。其次, 熟知会计实践应用准则, 主要包括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财务管理运行方式及相关准则、会计基本制度等。最后必须充分了解会计工作的本质与属性、会计工作的职能与义务、会计工作的目标和方式等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 还需要了解东盟国家的经济政策, 能够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财务资本问题进行分析。具有完整系统的会计知识体系, 能够独立地进行会计工作处理。

2. 具备综合经济问题处理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市场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和知识爆炸性发展, 经济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快, 要求会计应对问题更加快速, 处理更为灵活。经济中不断出现新的业务、规则变化, 会计制度不断完善。对外商品服务贸易和资本金融市场受政治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 利率、汇率以及股票价格变化难以长期预测, 需要会计人员有着良好的经济头脑, 对经济的发展变化有清醒的认识, 在会计工作中有效筛选信息作为经济决策的依据, 采用最有效的会计核算方法, 帮助企业有效规避风险, 降低运行成本。

3. 拓展知识范围, 提高经济交流能力

随着跨国经济贸易形成的国际结算业务增加, 在中国-东盟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趋于多样化和高级化, 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已经不仅局限于专业知识, 还应能够熟练掌握信息电子设备使用方法, 具有一定的网络操作能力, 并充分了解经济贸易伙伴国的文化习惯。同时应具备与贸易国的基本交流能力, 熟练使用英语, 不断增强与东盟国家企业的沟通联系, 扩大企业的业务范围, 提高企业经济贸易竞争力。

4. 加强会计人才的职业道德培养

在国际贸易中企业形象直接反应国家形象, 为确保我国在区域经济贸易区中发挥更大作用, 获得更大经济利益, 必须提高经济人才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诚信守职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涉外贸易会计从业人员充分了解国际贸易准则, 在工作中做到诚信守法, 经济账目清晰, 信息可靠。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关系, 将国家、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对外贸易中维护国家形象和企业利益。

四、总结

为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 会计人才培养应采取开放式的方式, 基本思路是:根据我国高校办学的实际情况, 促进我国高校与东盟各国高校的合作, 改变封闭式办学的传统模式,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明确专业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改革课程体系安排, 拓展教学内容, 建立教育实践基地, 全面提升会计人才综合素质, 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 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形势的变化给我国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 为了适应对外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形势, 必须加快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提高会计人才语言能力以及专业技术水平, 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全面健康可持续性。文章针对当前涉外会计贸易人才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以及会计人才培养的缺陷问题, 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方案, 为我国在经济对外发展的过程中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关键词: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发展状况,涉外会计人才,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刘丽华.会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途径—基于云南“桥头堡”战略下的会计人才培养规划[J].会计之友, 2011 (26) .

[2]朱丹.适应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的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方案[J].法制与经济 (下旬刊) , 2012 (04) .

[3]郭永清.论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 2008 (10) .

[4]唐云慧, 夏丽琼, 苏楠.浅谈我国中高级会计人才紧缺的成因和对策[J].商业会计, 2013 (13) .

[5]黄新颖.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商业会计, 2012 (13) .

东盟会计人才 篇2

关键词:中国 东盟 人才 培养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培养的内涵

根据新世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工程“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与“十二五” 规划思路的研究的国家重点领域和范围课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域协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实际上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它是对人和事的管理,人与事的管理是伴随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它是工业革命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并且从美国的人事管理演变而来。归纳起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才培养的开发与管理:

(1)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即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

(2)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即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管理。就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达到组织目标。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诞生:是由19世纪出现的,由于当时工业革命高潮,生产方式由手工业作纺到大机器生产,规模化在生产和装配线的出现加强了人与机器的联系,大工厂的建立使雇用员工的数量急剧增加。工业革命提高了劳动专业化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同时,也对生产过程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人事管理作为一种人才培养开发与管理正式进入了企业管理活动范畴。19世纪未到20世纪初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奠定了现代人事管理的基本职能,如人员招聘、工资和福利等事务性管理。20世纪初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在美国被广泛地采用,他创造了最初的劳动计量奖励制度,“差异计件率系统”,以金钱最大限度地促进、提高劳动生产率。1913年,行为科学研究的先驱者:芒斯特伯格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作效率》一书,对早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的是激励理论发展卓有成就的阶段,这一时期形成的三种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开发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一些现代激励理论:如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和认知评价理论、布罗德.沃特的目标设置理论和强化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弗罗姆的期望理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一个理论都有确凿的支持性实际材料影响多方面,并且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践中。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培养在国内外的研究

人才培养是在前人的人力资源开发基础上发展的。在国外经济学上指出人力资源开发,是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是资财的来源的发展前沿,它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新探索。特别是在国际学术界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道路的研究和中外经济思想重大专题问题的讨论。人力资源的开发,它促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金融投资进程,灵活审慎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中国经济金融在国际上安全信贷中的地位。21世纪的世界,呈现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强劲超势。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这无疑对跨国企业及其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全球经济调整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转变的启发,在开放条件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下,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理念和对策,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力资源,是对中国东盟贸易区域的开拓,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进行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学说,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效地利用人才提高组织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其次在国内,根据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发展道路与经验,对城乡经济改革演变及历史经验的探讨, 对于人力资源来说,发挥它在开发人才战略管理上的作用,就必须把目标确定在人力资源问题的长期影响上。对稳定和完善农村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农村的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产业发展的模式与研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走中国特色化城乡道路。通过对本国的国民经济的促进,与对中国周边的地区和邻国的经济贸易、教育业、服务业等得到相应互动。利用中国优势与东盟各国自由贸易区域的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的特点。为加快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资源与产业发展,加快东盟各国工业化进展和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盛名,而成为了我国与这些周边国家的重要经济产业。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培养战略研究的现实问题是:由于东南亚各国民族众多,长期受到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 、西方宗教和文化等的强劲影响,所以其文化是多种多样的。目前摆在我们前面的实际问题是如何使东南亚各国民族适应中国文化,接受中国文化 ,使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培养的意义

(1)中国与东盟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2)建立中国与东盟“文化与信仰的教育”。

(3)培养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才战略部署。

(4)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

(5)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交流合作平台成功举办打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和言论环境。

为了配合新世纪中国体制改革,确定发展的重点范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培养战略研究的理论依据为:

(1)首先根据中国的国情,结合学习外国先进教育的经验,综合国力,解放思想,开拓新的创新理念,在普通高校教育的基础下,进行开放人才教育与培训的普及性和教育性,使全国人民的思想素质、知识理念不断提高与进步。因此借助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才培养战略为契机,进行有目的的成人高职高专培训教育,探讨成人教育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才开发、培养战略上的研究,在这切入点上发掘优质人才。

(2)依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才培养形成火热的契机,我们结合论述我区经济区建设的专业优化设计,而进行人才培训模式的研究。成人教育的专业设计及专业课程的设计是关系到成人人才的辈出,它是一个成人教育成长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成人教育的大熔炉。经过煅炼,铸造使成人教育更加完美、更加完善。

(3)利用我区成人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建设的研究来规范、理顺、完善、调整,成人教育学院的制度、法规、法制、章程。从成人高校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其实是对教师、教务人员的评估,使学员对自己有正确体验,对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如何把评估工作进行到底?如何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对学生对教师要一分为二。我们要把成人学生培养成为自强、自信、自立、自爱,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与解决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四种能力”的培育模式。

除了上述外,还要尊师爱友,刻苦钻研、尊纪守法、做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公民。具备有上述的能力对教师、教务人员的评估才有正确性和评估工程的准确性。成人教育的一大特色即是把它办成有模范性、示范性的成人高校。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成经济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对口支援社会,使成人高等教育与周边省份、周边国

家的区际协作人才培养的模式的探讨,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体系,进行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与实践。还通过技术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和某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的研究与实践才使人才众出。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域协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我国周边地区和邻国的经济贸易、产业结构等开发的。它的探索实际上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国优势与东盟各国贸易区域的环境及经济发展为平台,成功地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推动中国周边地区和邻国的经济贸易,教育业,服务业等进程。建立面向和平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与信仰的教育”,培养一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交流合作的人才,来促进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在我国周边地区与邻国的经济贸易发展的形势下,进行了大众化的人才培养。主要途径是利用成人教育,其中是长期脱产培养或短期的针对性培养。在我国利用普及型的、大众化的成人教育对我国国度来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当全国人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思想,文化,意识领域,境界起到新的飞跃,认识到:只有进行改革才能救中国,只有进行市场经济运作,进行深化的改革开放,才有中国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才能得到控制。要建设成为一个优质高强的中国,首先是中国人民的素质、文化的教养、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通过广泛的普及性教育使人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看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增强。作到成为一个有创新能力,有贡献的能力,优质的公民。在人口控制方面:通过全民族的,大众化的教育即成人高等教育,使人民认识到,国家的富强,离不开人民素质。通过不断学习进取,人民的思想状态更上一层楼,就不会上当受骗。中国的稳定、安全、和谐全靠人民来维持。值得庆贺的是,通过了成人教育,城乡人民对社会中的传统观念有了足够的认识,坚持独有文化,利民利国,因此人口得到了控制。在东南亚与中国贸易区人才培养方面:打开国门,迎接挑战。在新的一轮改革中,利用本国的优势与东盟各国结成战略伙伴。利用贸易区域的协作关系,积极培养人才,使之适应国内外的大环境,推动世贸经济以及融资 ,其他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利用大力普及教育的热点及成人教育的亮点,使大众化得教育进入千家万户,把中国的文化教育融化在东南亚市场上,真正地起到中国—东盟联合体优化人才培养促进两地区域的语言、思想、信仰的交流,进一步推进世贸的发展和前进。在中国本国的改革进程方面:通过大众化的教育和普及性的成人教育途径培养的人才来促进中国的改革水平,做到高标准,高水平的理念来指导中国改革。中国革命走向何处,需要一个正确领导革命家来带领,同样需要一大批有能力,有分析头脑的人民才能呼应领袖奔四化。

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培养的创新程度与理论应用价值

本项目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是: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国内外人才培养和教育在管理上发展的关系上论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人培训和教育管理对于在中国成人教育培训和教育发展的带动作用。通过与发达省份和发达国家在人才培训和教育发展中成功的经验和挫折的教训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国内国外人才交流市场发展的现状和面临问题分析,找出一条适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高效、快速和高质量培训和管理的道路。

本项目课题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选题:①解放思想,构筑和谐的成人培训环境,建立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与信昂的教育”培养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才战略部署。③建立中国与东盟贸易区的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成功举办打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和言论环境而努力探索。本项目的改革目标是: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才培养实际上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民培训与教育目标战略部署。它的改革目标主要是:如何进行贸易区域的成人教育—是脱产的全日制的教育还是函授的教育。或者是成人委培—短期的上岗培训还是长期培训。特别是在专业结构、学科设计,课程安排,教务管理,师资力量的培养上,进行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本项目课题是属于国家级学科研究的课题,在国内外不断地对此进行探讨。本人的研究创新之处在于:①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契机,进行中国东盟地区全民动员,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语言交流创新。②教育面向中国东盟地区成人的本科、高职高专教育发展,与国际惯例接轨。③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域的成人培养为切入点,积极推进教育发展,以高等教育的成人培养模式,来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步伐,促进中国东盟的经贸等全面发展。

21世纪是知识、网络经济时代,特别是现代通讯、交通的迅速发展,使得整个世界就象处在一个“知识的电子集成电路”上。因此在本课题的研究,无论是在对中国东盟贸易区成人培养的探讨概念的认识上,还是在对一般普通高校的培养的要求上与以往研究都会有所不同,课题的研究有比较深入,研究的方向是成人的本科和高职高专教育,与国际惯例接轨。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人培养的战略的研究,不但对我区,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最后,为了进一步加大新世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和对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力度,深化我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教育方针,以人为本,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为重点,全面推行创新教育,不断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劲.3M公司之全球创新[J].载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2).

[2]梅晓文等.HR管理标杆世界知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优实践[J].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翁杰.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2008,(1).62.

东盟会计人才 篇3

(一)“非对称”概念的理解

“非对称”是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一点或直线在内容,大小,形状和排列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从“非对称”具体概念我们可以引申到军事、经济等领域来理解和解释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

(二)“非对称”概念在经济领域的解读

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宏观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内容不断丰富,程度不断加深。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不一,因此,各国宏观经济之间的不对称依存是普遍现象。同样,即使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仍然也存在各区域经济之间的不对称现象。

1、从国际关系角度看

在全球化时代,各大国面临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挑战。大国间通过战略对话良性互动,就重要的双边、多边乃至全球问题达成共识,可以促进大国关系的成熟,维护世界与地区的稳定与发展。目前,中国已与法国、美国、俄罗斯等主要大国启动了战略对话或高级别对话机制。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经济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为世人瞩目,2007年9月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首次超过美国。中国与各大国之间经济相互依存的不对称性决定了在全球经济失衡的现实,中国对外部经济失衡调整的政策选择来源于各大国的压力。但是,中国在与各大国进行战略经济对话的过程中,其话语权也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加而逐步增强。发展经济,调节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措施,已成为“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又一个历史转折点,这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总体规模,加强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必将导致中国与各大国之间经济依存关系发生量的变化,即规模指标所反映的非对称性与结构及增量变化所致的对称性并存的变化特征,这种变化无论对改变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还是在中国与各大国战略经济对话中增加中方的策略筹码,无疑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2、从国内经济发展角度看

我国经济的发展自发地产生了与政治格局不一致的倾向,其中的一个表现是经济中心的非对称。经济分布的这种不对称导致我国政治与经济之间存在结构张力。由于经济的区域化发展导致地方的经济利益逐渐凸现。从经济利益要求相应的政治保证这种自发倾向来看,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特定的阶段上极可能带来政治问题,当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来自经济的政治要求会相当迫切,以至于可能成为该时期政治的主题之一,由此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存在。因此,作为国家层面的政府部门应该统筹规划,利用“非对称”经济手段牵引落后经济区域的发展,缩小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推进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以便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下一个十年是中国经济又一个历史转折点,而未来五年的路程,将决定中国社会发展是否摆脱瓶颈,进入一轮崭新的上升轨道。新的发展需要新的支撑点,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将是重要支柱之一。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不平衡等问题,都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和谐发展。基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我国面向西南开放云南“桥头堡”建设由此而提出。

二、“桥头堡”战略下对东盟会计人才需求分析

在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时指出,云南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推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企业走出去上水平,尤其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一)“桥头堡”战略发展思路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中央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而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举措、新突破。“桥头堡”战略的实施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建设,即: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1、硬件建设方面

硬件建设主要是指围绕建设“通道、基地、平台、窗口”四个方面:一是加快建设国际大通道。构筑与东南亚、南亚以及印度洋沿岸国家互联互通的交通、油气、电力、通讯等国际通道和枢纽,建设滇中经济圈、沿边开放经济带和昆明至仰光、昆明至曼谷、昆明至河内、昆明至加尔各答等经济走廊;二是打造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把云南打造成为外向型出口加工贸易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清洁新型载能产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三是完善开放合作平台。深化与东南亚、南亚的全方位合作,积极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升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办好昆交会、南亚国家商品展、积极创办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各种会展和论坛;四是建设文化交流窗口。稳步推进教育、医疗、体育、旅游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合作,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活动,使云南成为展示中华文化、增进了解互信、促进国际友谊的示范窗口。

2、软件建设方面

软件建设其核心问题就是围绕“桥头堡”战略培养并储备大量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经济合作交往的各种专业人才,其中会计人才不可缺少。在“桥头堡”建设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升级的基础上,软件的建设必然要与之相适应。经济优势取决于人才优势。业以人兴,国以才立,中国—东盟各国日益密切的合作往来,使各方对跨区域、国际化的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随着“桥头堡”战略建设不断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发展和推进,必将带来对各种人才的巨大需求,为实现云南经济的跨越式飞跃,建立一支与之相适应的东盟会计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二)用“非对称”思维牵引东盟会计人才需求的思考

实施“桥头堡”战略下的东盟会计人才培养建设,需要始终保持思维的敏锐性和创新性,用非对称思维研究解决东盟会计人才建设的核心问题。非对称思维是辩证思维、是创新性思维。非对称思维,重在避开别人常走的路。寻求新的发展思路,着眼云南“桥头堡”的区域战略位置,不是追求别人有什么我也有什么,而是着重研究该区域发展缺什么会计人才,我们就有针对性的发展,研究新的突破口,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的大跨度提升。

1、云南省“桥头堡”战略位置呼唤建立区域性国际化复合会计人才培养基地

桥头堡建设的区域指向是:面向印度洋开放,即以东南亚、南亚为重点,辐射印度洋沿岸,延伸至西亚及非洲东部等广大区域。这些区域涵盖55个国家,总人口28亿,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与我国东部“引进来”为主的开放不同,我国向西南开放是以“走出去”为主的开放,是以发展中国家相互合作为主的开放,需要做多方面的政策创新和探索。随着“桥头堡”建设的不断推进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与东盟经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东盟各国对熟识双方经济文化背景的专门人才需求将日益趋紧。云南以无可替代的地缘优势,成为东盟会计人才培养教育基地优势将日渐凸显。云南应抓住这一机遇,坚持“国际化、应用型”办学特色,立足东盟、面向世界,依托云南省各高校的丰富教育资源,并重视整合优质资源,发展具有特色的国际化教育,立足建立区域性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为“桥头堡”建设培养更多的区域性国际化复合会计人才。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快速发展,需要建立一支特殊会计人才———CPA会计队伍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加快和该区域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对适应中国-东盟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据专家测算,到2010年,中国-东盟贸易区贸易额将从目前的1万亿美元,大幅提升到接近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水平,并使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增长率分别提高1个和0.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随着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会计行业面临着融入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轨道,并发挥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推动国际贸易和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作用。根据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大量急需注册会计师人才,这一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就业前景,为注册会计师教育教学提供了发展机遇和空间。加快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熟悉区域性国际贸易规则的金融、贸易、管理、法律等方面的CPA会计人才势在必行。

3、“桥头堡”的建设,对我省人才需求、人才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省人才队伍客观上呈现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失衡状态,主要表现:一是职业类型结构不合理,各类人才中尤其缺乏的是具有创新型、开拓型和熟悉WTO运转规则的外向型的管理人才;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在环保、信息和其他一些高尖端科学技术产业方面的能够与发达国家进行长期抗衡和竞争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三是人才的布局不平衡,大部分人才都集中在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而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对人才结构调整的新要求,我们亟待解决各种层次会计人才教育的发展策略。

4、为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推动下,云南与东盟的教育交流合作日益增强。加大培养中国与东盟急需的熟悉对方国情、文化并具有国际竞争与合作意识的人才,云南高校要探索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紧缺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东盟区域国际学生流动中心。

三、用“非对称”思维建设未来东盟会计人才培养的思路

“桥头堡”建设的快速推进将改变中国经济的格局,促使中国经济由“非对称”向“对称”趋势发展,从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布局看,采用“非对称”经济发展手段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均衡各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中国经济的实力,争取中国在国际大舞台的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为快速实现国家战略实施目标,人才培养的道路选择比运动的速度更重要。“非对称”思维也即“非常规”思维,以“非常规”思维建设创造自己的特色,这是我们在“桥头堡”建设中处于后发之势的会计人才培养应做的选择。我们要以“非常规”思维建设赢得会计人才培养的主动。因此,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必须独辟蹊径、跨越发展、超常建设,尽量做到“你无我有”的“非对称”发展与建设。具体发展思路如下:

(一)围绕“桥头堡”建设的战略目标,培养区域性国际化会计人才

“桥头堡”建设已被确定为云南新时期三大战略发展目标之一。依据这一战略目标,我们应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在“桥头堡”建设中寻找人才培养新的定位和发展思路。

1、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面对东盟国家多元文化差异、信仰不同、语言多样、货币种类多、管理法规参差不齐、市场发展程度不一的状况,我们的培养目标要“以不变应万变”。明确突出经济管理类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特点,在服务方向定位、人才类型定位和业务方向定位上作出特色。如培养面向东盟区域的CPA会计、法务会计等专业方向。

2、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突出体现区域国际化、特色化

为更多体现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课程,依托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构建与之相符合的课程体系结构,在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地方性院校本科教育人才标准基础上,突出服务区域经济的“国际化、特色化”思路。基本设计思路为:构建“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的课程体系。“双体系”指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双平台”指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平台;“多模块”指课程设置为模块形式结构、专业方向选择为课程模块结构设置。其中设置的多个模块课程,应体现东盟经济管理需求,体现个人发展志向需求等等,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适时调整,由课程变化的动态性体现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如考虑把东盟国家小语种放在第一外语地位,使外语教育迅速适应外语人才需求的区域多元化要求。专业课程的教学应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编写反映东盟经济建设的案例,以弥补现有专业教材与实际脱节的不足。

3、加强校企结合,灵活培养方式、培养途径

为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快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应加强设置专业性综合实验和学科性综合实验,以满足现代经济管理实战能力的要求。在培养途径上坚持以校内教学为主,不断开发校外实践基地,缩小理论教学与市场运作存在的差异,增强学生的学生感性认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培养方式上,强化与东盟10国语言专业整合资源,实行学分制和模块教学,实行国际合作、对等交流、互认学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考虑适当增加东盟文化传媒、金融、贸易、法律、会展、旅游等方面的辅修课程内容,扩大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和择业空间,以满足服务区域经济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4、加大案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上应增加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内容的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经济管理的实战能力。

5、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合作交流方式,促进双方的文化融合,以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二)建立畅通的运作规范人才开发合作渠道、人才资源机制和交流平台

应在确立长期平等协商合作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和改革,搞活用人机制。建立健全会计人才交流通用执业标准,积极推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会计人才市场建设,规范会计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会计人才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真正实现会计人才的市场化、国际化。尤为重要的是,要将与东盟国家的会计人才开发与合作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发展,优先发展东盟会计教育(培训)产业、会计人才中介服务产业、会计人才市场产业,使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整合人才培养和教育资源,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应当在充分发挥云南区内高校在培养东盟人才方面的基础上积极与区外和国外知名高校和机构谋求建立长期而稳定的高层次东盟急需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教育基地;建立人才共建工程和聘请专家、顾问制度;选拔优秀人才走出区门、国门学习和培训,建立健全急需东盟专业人才培训制度。

(四)调整人才结构,大力发展多层次、复合型的会计人才队伍

针对我省人才队伍客观上呈现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失衡状态,我们应广泛开展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合作,培养多层次的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积极培养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电子商务、东盟各国外语及涉外会计的紧缺人才,努力建设一支能熟练运用自由贸易规划和处理国际贸易纠纷的外向型、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会计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余文静.围绕建设“桥头堡”培养云南外语外经外贸人才[J].经济问题探索.2010.5

[2]http://www.paperzhan.com.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求改革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

[3]冯育军.以非对称建设争得未来战场的主动,解放军报.2004.06.22

[4]杨龙.我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非对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1

中国-东盟会计比较研究综述 篇4

一、越南

越南的国情与中国极为相似, 有54个民族, 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党的指导思想, 经济上也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谭小平 (2008) 分析了中越两国的会计改革历程, 指出了两国的共同之处有三:一是都属于强制性的制度改革;二是会计职能与角色的演化相同;三是都以计标准国际化为改革方向, 以国际会计准则作为本国制定会计准则的基础。但同时也指出两国在国际化策略和整体规划上存在不同。池昭梅、李莎 (2011) 分析了中越两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指出中越在会计科目、会计报告、报告编制期间、报送期限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发现, 中越两国虽然情况极为相似, 但会计依然存在着差异。

会计准则是会计活动极为重要的内容, 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黄毅、包磊、韩婷婷等 (2009) 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两国基本准则的差异, 并从宏微观两方面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而基本准则对具体准则具有统领作用, 使得两国具体准则也存在差异, 纵观学者已有的研究发现, 该部分研究主要从定义、范围、确认、计量和披露这几个方面来比较, 学者们的重点落在差异的表述上, 并没有将差异原因纳入研究重点, 如李凌秋、李家瑗 (2007) 分析了有形及无形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何昊 (2008) 指出中越在成本费用会计处理上的差异;李保婵 (2008) 对中越或有事项进行了比较;池昭梅 (2008) 比较了中越企业经营成果及利润分配的差异;李莎、池昭梅 (2011) 评析了两国中期财务报告准则。另一部分学者则是站在会计宏观的角度, 对中越两国会计模式进行了分析, 而所谓会计模式, 即是指关于特定经济环境下会计实务的标准形式 (范式) 就是用一些抽象化和定型化概念, 对一定社会环境下会计活动的各种要素按照一定逻辑进行综合描述, 反映其各种要素基本特征和本质联系的有机整体, 是对一定特定会计的主要特征所作的综合表述、反映、概括和描述 (吴革, 2005) 。从定义中便可发现其涵盖的范围很广。冯俊萍 (2010) 概括比较了中越两国会计模式的不同, 得出以下启示:中越两国要借鉴并选择适合本国的会计模式;坚持向国际化趋同方向靠拢;改革会计管理体制;加强会计立法;明确会计目标;扩大财务报告的内容与领域。池昭梅 (2008) 把重点放在中越会计规范趋同的外部环境和动因的分析上, 从差异的深层原因上进行分析。而其他大多学者则缩小范围, 仅就会计模式的某一方面进行了研究。何昊, 李家瑗 (2008) 比较两国在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差异, 总结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一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所有制结构;二是社会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三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变化;四是法律手段的调控作用。何昊 (2008) 分析中越会计信息管理体制差异, 指出两者总体相似, 仅在信息质量要求目标和信息质量披露存在差异。何昊 (2009) 对中越会计规范体制进行了比较, 发现两国的会计规范体制均由三个层次构成, 但具体内容却存在着差异。

二、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经济基础比较稳定, 资本市场比较发达, 金融体系比较健全, 因此, 在会计体系的构建上也比较完整。马来西亚会计准则委员会决定在2012年实现马来西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趋同。可以看出马来西亚的会计国际化程度高。池昭梅 (2010) 在比较中马会计国际化历程中, 也指出马来西亚会计国际化程度较高, 发展势头也很迅猛。而学者阳春晖 (2011) 则比较分析了两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指出马来西亚准则制定机构独立性更高, 制定过程更完善。

马来西亚借鉴美国相关经验, 制订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而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则由会计基本准则担任。池昭梅 (2010) 全面分析了两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差异及原因, 并提出中国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以及相互借鉴的启示。在对具体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中, 学者们比较的内容集中在定义范围及会计处理的差异上。池昭梅 (2009) 对中马财务报表列报准则进行了研究, 指出中马两国的财务列报准则在发展历程和内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黄维干 (2010) 分析了两国的所得税准则, 发现马来西亚国际化程度高, 这也为其参与所得税准则的修订与国际趋同提供了机遇。通过柏思萍 (2011) 对资产减值准则和黄兰 (2011) 对存货准则的比较发现两国在这两个准则规定上大同小异。但是中马两国在一些具体准则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异, 比如黄维干, 覃红 (2011) 指出两国关联方披露准则的目标和范围, 关联方关系的界定及披露上具有重大差异。吴清 (2011) 分析了企业合并准则的差异及原因。柏思萍 (2011) 对中马油气准则进行了比较, 并指出两国准则趋同的努力原则与方向。

三、新加坡

20世纪60年代, 新加坡大量吸引外资, 促使经济飞速发展, 与韩国, 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合称“亚洲四小龙”, 经济的发展促成了会计的发展。成政、丁吉晶 (2007) 总结了中新两国会计发展阶段性特征, 并就会计国际化模式, 剧烈程度及主导力量进行了深入分析, 发现新加坡会计国际化程度高, 发展速度快。

目前, 对中新两国的比较会计研究方面的成果较少, 只有李保婵 (2008) 通过对固定资产的定义、确认、计量和披露作了比较分析, 指出尽管两国对于不同事项规定的详略不同, 两国对于固定资产的规定都比较全面, 但总的来说新加坡准则更为科学, 更能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缅甸

近年来, 缅甸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多, 蒋峻松、卢漪、马静秋等 (2009) 指出中国与缅甸历来在经济上有着高度互补性, 缅甸有丰富的资源, 中国有先进的技术和完备的产业, 这将会促进中缅投资与合作的深入开展, 但就目前已有研究成果来看, 其文献数量较少。

蒋峻松、卢漪、马静秋等 (2009) 对中缅收入会计准则进行比较研究, 发现两国在收入的定义、商品销售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条件、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方法、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条件、商品销售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的计量依据等方面相同, 为中缅会计协调奠定了基础, 但也在准则的适用范围、确定提供劳务交易完工进度的方法、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和商业折扣情况下的销售收入计量等方面存在差异。蒋峻松 (2010) 对中缅存货会计准则进行比较, 发现两国在概念、适用范围、确认、计量和披露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五、泰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泰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与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合称“亚洲四小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 泰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发展本国经济, 目前对中泰两国会计比较的文献资料也较少。

陆建英、刘卫 (2011) 对中泰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进行了比较, 指出两国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人员以及制定程序上存在差异, 并指出我国应提高会计准则制定人员的代表性, 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提高准则制定的公开性。另外刘卫 (2010) 通过对中泰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比较, 针对我国现状提出以下改进方法:一是明确培养目标, 以能力为本位, 深化教学改革;二是建立实训基地, 探索产学合作, 校企合作的教育途径;三是以学生为主体, 实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变。刘卫、陆建英 (2011) 指出, 改革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最为基础也最为关键的环节, 并就中泰两国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分析。

虽然相对其他各国之间的会计差异比较研究, 中泰研究较为匮乏, 但是随着2009年以来泰国对其会计准则的修订和不断完善, 中泰会计比较研究的价值将逐渐凸显, 势必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针对中国—东盟会计比较研究, 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准则影响因素两方面。正如埃文斯、泰勒和赫尔兹曼在其合著的《国际会计于报告》中指出, 国际会计中的比较是针对财务会计的, 而比较会计研究的主体内容是各国会计原则与实务以及这些原则和实务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吴革, 2005) 。在此两方面的比较分析中, 学者们各抒己见, 在理论层面上予以一定创新, 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引领了会计比较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分析, 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深入性的创新研究: (1) 深入分析差异原因。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 会计协调基础性工作—比较会计差异是研究的焦点所在, 其涉及的范围很广。但这种静态层面的差异分析只是会计协调的第一步。在此分析基础上, 有些学者开始探寻差异背后的原因, 但对原因的剖析大多认为是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综合造成的, 并未就单一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普卫明 (2011) 基于多元文化视野角度, 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会计准则趋同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由此, 可以设想在比较各国会计差异研究领域内, 也可针对某一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这种层层剥离剖析的研究方法将对会计协调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2) 协调措施多样化。一些学者在会计比较研究的分析上只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内容作差异化研究, 并从中探寻对我国会计发展带来的启示。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协调的途径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是, 笔者认为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达到国际趋同, 这是会计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就目前各国之间的环境差异而言, 实现这一目标还很遥远, 如何在当下解决这一问题, 使各国的贸易往来更加顺畅, 笔者认为可以从技术层面加以改进, 比如采用XBRL, 对会计准则差异性研究予以技术支持, 从而暂时实现信息的可比性。 (3) 增加实证性研究。透视已有研究, 可以发现其几乎都是规范性的研究, 实证性的研究支撑相对缺乏。因此,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欧盟会计协调的经验和方法, 利用马氏距离法, 欧氏距离法, 平均距离法等方法, 来比较研究各国会计差异, 从而更直观的了解东盟各国会计差异程度。

参考文献

[1]吴革:《国际会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谭小平:《中国与越南会计改革比较研究》, 《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3期。

[3]黄毅、包磊、韩婷婷、方艳:《中国与东盟国家会计制度对比——基于中越基本准则的比较分析》, 《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9期。

[4]李凌秋、李家瑗:《有形及无形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中越比较》,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5]李莎、池昭梅:《中越中期财务报告准则比较评析》,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4月第24卷第2期。

[6]何昊:《中越会计信息管理体制比较》, 《财会通讯》2008年第6期。

东盟会计人才 篇5

一、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供需状况分析机制

本课题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内各类型的传媒行业进行访谈、调研, 主要运用科学统计的方法分析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需求状况。结果发现:

1. 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需求已经出现缺口, 但强劲势头还没有形成。

2. 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行业所开展的跨文化传媒活动还不够深入, 所需人才大多还不是专业性的。

3. 中国-东盟跨文化媒介活动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许多媒体活动是短期的、临时性的,

人才就业形态不稳固。

根据以上情况本课题组认为, 人才供需状况分析机制应该体现以下特点:

1.这种需求不是短期的需求, 而是面向未来的需求。

2.供需机制分析应该立足实际, 体现长期发展趋势。

3.人才供需机制应该体现供需状况的动态环节。

二、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校企合作对接机制

传媒产业是当今社会的朝阳产业, 故许多独立学院都面向这个产业人才需求市场设置了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 然而他们不能像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老牌新闻学院一样拥有雄厚的师资、设备、基地。目前, 本课题结合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内传媒界进行访谈、调研、实验, 探索新闻院所与传媒界之间的互动机制, 即走出去与请进来两个方式。

我们请进传媒企业参与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培养的途径主要有:1.请进培养订单;2.请进实训课程;3请进栏目制作;4.请进记者站;5.请进人才反馈系统。

我们主动走出校门培养传媒人才的途径主要有:1.寻找中国-东盟跨文化实习基地;2.校办中国-东盟跨文化传播公司;3.建立跨文化的新媒体服务平台;4.输出创新性跨文化应用型人才。

三、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培养计划更新机制

教育市场需求在变, 学校的培养计划务必跟着变, 在现代大学制度形成之后, 中国高校很有可能根据市场需求每4年左右更新一次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目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已经根据人才市场需要, 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了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该校东盟国际学院在培养计划更新过程中, 逐渐摸索了一套思路、形成一个机制:

1. 课程保留机制, 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坚决保留。

2. 课程精简机制, 市场不需要的专业方向课程能减则减。

3. 课程特色化机制, 中国-东盟跨文化课程尽可能增设。

四、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培养途径优化机制

有了更好的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倘若缺乏科学的执行也将无济于事, 我们看到好多大学都有很多制度, 也重视品牌建设, 但品牌形成除了有创意的设计之外缺少有效的执行。本课题组与东盟国际学院的合作就是通过体制创新, 实施有效教学、有效管理:

1. 教师科研方向的东盟特色, 有效促进人才培养。

2. 学院管理系统、团队对东盟特色育人的引导、监督。

3. 学生成立越南语社团、泰国文化社团等特色化组织。

五、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培养氛围营造机制

塑造人才离不开培养环境, 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很强, 教学内容必须根据媒介发展环境、教育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 以实现教育和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本课题从教学资源、教学措施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提供较好的培养环境:

1. 积极有效地整合国家政策资源环境。

2. 积极有效地整合地方文化资源环境。

3. 积极有效地整合学校内部资源环境。

六、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培养效果监测机制

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国-东盟传媒界发展对各类传媒人才的需求, 我们必须适时地检测人才培养效果, 才能合理地转变办学思路、调整办学定位,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传媒人才培养机制, 最大限度地避免传媒教育的盲目性。目前, 我们探索、实施的监管机制主要有:

1. 通过校企合作单位的反馈监测培养效果。

2. 通过学生就业方向、区域监测培养效果。

3. 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量表监测培养效果。

4. 通过专家对中国-东盟跨文化传播人才的认可监测培养效果。

总之, 从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了, 中国—东盟之间的跨文化传播态势较好, 但中国—东盟媒体间的合作还有待加强、加深, 相应地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需求也是一个逐步递增的过程, 我们仍然会在实践中对这一机制继续验证、创新。■

[注:本文属新世纪广西教改工程重点项目“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是2011JGZ064, 项目主持人王乃考, 成员有张丽萍、郑向、樊连启、邱红光、周博、宋亮等]

参考文献

[1].王乃考:《培养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的必要性》, 《新闻传播》, 2011年第12期。1.王乃考:《培养中国-东盟跨文化传媒人才的必要性》, 《新闻传播》, 2011年第12期。

浅谈我国东盟会计教育工作的目标 篇6

一、开展东盟会计教育工作的大背景

(一)东盟国家与我国因素

在上世纪90 年代末,中国实行的经济、外交政策和中国地缘政治战略,使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得到了改善,摆脱对立和对抗的关系,睦邻友好,相互合作。从总体上大部分国外学者认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应该共同放眼大格局,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东盟国家与中国是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双方可以互蕙互利;提出中国-东盟经济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应该推出新的经济具体步骤和创新政策,虽然中国与东盟关系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的分歧,影响与东盟个别国家在经济合作上的发展,但更应当从区域性的经济合作中着手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的关系。

(二)国际地缘政治TPP因素的紧迫感

以美国为首的战略利益出发、有目的结合以日本等12 国家历时5年多的“跨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2015年10月5日,12国经贸部长发表联合声明,涉及到商品和服务贸易、投资、政府采购和商务人士临时入境等内容,30 个章节的官方概要。TPP的大致走向不仅涵盖现代的国际贸易领域,还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下的劳工问题、环境保护、科研成果的转达让和法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国有企业运行透明度诸多涉及国家主权的敏感议题进行了协商、谈判,产生了规范性的协议。因此也被称为最具有“21 世纪国家关系特色的贸易协定”。其中TPP中“零关税”的规定,举世瞩目。十二个成员国之间在进行贸易进口时,原则上要做到取消任何商品的关税。

二、东盟会计教育的起点

应对占全球经济比重约四成的TPP新“联盟”,如:享受零关税的待遇,自然要符合TPP的规定。TPP成员之间如果履行了贸易的自由化,我国粮食产品受影响最大的水稻、禽肉和南方盛产的糖制品;在制造业受影响到的是我国劳动密集性的皮革、电子、服装等产业;而对第三产业的冲击会使用权就业率萎缩。对于具体影响幅度,要观测我国近十年后和其他TPP成员出口产品间的贸易数量与特质的变化。目前面临着越南、马来西亚、墨西哥对我国传统的北美出口纺织服装、电子产品制造品面的挤压,中国销往东南亚出高端制造品,如半导体、计算机、机械设备、移动电话也面临着日本、美国的零关税的巨大压力,形势很严峻。

针对目前TPP状况国家层面要大力的注重东盟方向会计问题, 特另在应对东盟贸易业务上、中国的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普遍不了解、不熟悉参与TPP东盟各国的相关会计规定,所以必需要开设东盟会计方向课程。要加大现有的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立脚于来的中长期的会计工作,从政府立法,高校教育,认证东盟会计人员的资格地位, 确保从业人员处理东盟业务的实际能力。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方向会计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现有的会计人员也未受过系统教育与培训,在处理业务过程中,难以提高我国对东盟经济往来会计工作的水平和素质。

针对东盟特点进一步细化会计专项知识。要熟悉掌握WTO规则和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会计准则以及TPP知识,通过会计内容的科目即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切实掌握TPP成员国有着比较严格的原产地规则规定,和非TPP成员国经济往来会计工作事项。近几年,而越南在美国服装市场的份额上升,中国因国内成本增加而竞争力下降。假如所在国立法机构让TPP生效,从生产成本利益的角度考虑,前十年属于我国的订单,后十年将流动到越南等东盟的国家去。细化专项知识要做到几个方面:强调东盟会计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强调熟悉掌握对照各国会计准则;强调熟悉与各国整体办事准则的差异;掌握相关的反倾销法律和反倾销知识;掌握东盟各国贸易惯例和海关估价方法;熟悉各交易国的贸易流程、规则和惯例。

美国主导的TPP不是省油的灯,内涵丰富,柔中带钢。高校教授东盟会计知识,必须熟悉掌握反倾销法规等知识,我国现在运用的是国际低门槛通用的WTO《反倾销协定》、以WTO《保障措施协定》应对TPP还有相当激烈的后期事端会必定会出现。同时还要熟悉东盟各申诉国的反倾销法规定,在平时的严谨会计工作中,打牢针对不同国家进行反倾销会计举证和抗辩人基础。

从TPP的影响来看,改变压力主要取决于我们认识和应对。如果政策上、教育工作上维持现状、不跟踪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美国所主导的TPP所产生的压力影响会不断扩展,中国的贸易利益和地位就会TPP被不断慢慢取代。尤其是中国的“一带一路”目标就会相对许多困难,TPP零关税的贸易规则优势地位使得国内生产资本会流失。立足于了解东盟各国的贸易紧迫感,储备知识学以治用,形成经济管理的效益。

三、提高我国东盟经贸问题教学研究的能力

东盟经贸问题是一门涉及多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包含WTO与TPP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首先引导学生在课堂里中学到“一带一路”,建设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知识。AIIB、WTO、TPP、国际商贸、物流建设等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讲课堂教学环节,对所学的识知有深刻的理解。加强有针对性的东盟产业单位实践,强化教育理论结合。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下,做到三个认真:认真组织教学大纲;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认真解决实践教学环节。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东盟语言文化的教育环境,建立东盟经济实验室。

在教学安排上,要做到教学案例有难点、认真分析有深度、精心选择有兴味,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东盟国家会计与我国会计的主要差异。东盟各国发展的水平,阶段不同,与我国经济基础不一样。这就要求在教学环节,有针对性以东盟方向人才目标的课目成为必修课的设置。同时增加有国际贸易背景的选修课程。

学习东盟相关财经类知识可采用选修课的方式,根据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发展规划来自主选择适当的课程,以适应学生求职的国际化需求。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国际化教育,为东亚-南亚-东南亚经济区域合作培育和储备创新型高级会计人才。

东盟课程教育要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充实师资渠道,把那些有着丰富实践知识的社会人士等请进来给学生上课。高校要选派基础较好的专业老师到东盟地区进修学习,在提高教师业务理论水平的同时。与有较多东盟业务的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进行校产结合,研究特色与差异理论,丰富实践基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带一路”是历史的必然性和时代发展的根本变化所决定的,不是简单的区域性合作,而是中国提出的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从同各国传统合作关系向合作共赢目标新型全作关系,一种牵动,一种融洽,一种共享。东盟会计教研工作要针对各国各地区文化、宗教背景、教育制度,发展水平,怎么能够有针对性让国际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和师资人员往来能够更加的便利、快捷。在教育合作模式原则制定上,教育合作目标管理上配合“一带一路”战略。

参考文献

[1]蒋峻松.中缅财务报表列报具体会计准则之比较[J].东南亚纵横,2015(7)

[2]李保婵.浅谈高校对东盟会计人才的培养[J].财会研究,2008(12)

[3]罗文杰.中国-东盟会计人才开放式培养途径探讨[J].学术论坛,2008(1)

[4]苗眉,张培峰.高校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N].巢湖学院学报,2011(5)

东盟会计人才 篇7

一、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预测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编制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对广西未来8年经济区人才需求总量和结构进行了预测:

2010年,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总量达到114.5万人左右,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将占全部人才的33.67%。大学专科学历人才为40.68%, 中专及以下学历人才为25.65%;预计第一、二、三产业人才的比重将变为16.70∶36.54∶46.76。

2015年, 人才总量将达到168万人左右。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全部人才的比重达45.64%, 大学专科学历人才比重为39.98%, 中专及以下学历人才比重下降到14.38%;第一、二、三产业人才的比重将变为12.55∶44.09∶43.36。

从以上人才发展的需求来看, 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 人才需求递增快, 5年需增加各级各类人才53.5万人;第二, 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 重心向高学历层次上移, 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人才需求从33.67%增加到45.64%, 中专及以下学历层次需求从25.65%减少到14.38%;第三, 人才需求类型多、层次多, 阶段性产业需求重点突出, 其中第二产业人才需求比例增幅要求最大, 第三产业人才需求量位居第二, 第一产业人才需求作为补充。

二、广西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一) 广西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规模不大, 2009年广西共有12个硕士研究生单位招生, 录取学生总量为7 000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性计划研究生班学员不计算在内) 左右, 而广西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才刚实现零的突破。所以广西在研究生层次未来新增生源的速度不会太快, 应该是年招生量1万人的规模。

(二) 普高生年度招生总量和趋势分析。2008年国家教育部下拨给广西普高本、专科 (含高职) 指标数是148 500人, 2009年计划数增加到184 338人, 增加了35 838人, 广西在2009年普高实际录取人数是191 812人, 可见普高招生指标和录取人数是稳中有升, 年度招生人数在20万左右。

(三) 广西成人教育年度招生总量和趋势分析。成人教育包括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三种形式。广西2007年成人高校录取新生85 623名, 其中高升专录取45 883人, 高升本录取1 656人, 专升本录取38 084人, 录取人数占考生总数的87.5%;2009年广西成人高校招生计划略有减少, 共有182所成人高校计划在广西招生约6.8万人, 实际录取的本科、专科人数达到8.7万人, 录取人数占考生总数的85%。由于连续几年来教育部分配给广西的成高招生计划逐年减少, 所以广西成高录取人数也将稳定在每年8万人左右;而据教育部考试中心统计, 截至2006年10月10日, 全国自考在籍考生达2 700万人, 平均每40人中就有1位自考生, 但广西的自考近年来新增生源数每年仅在1万人左右;广西网络教育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招生和其他国家教育部给以试行网络教育的省外高校在广西招生的年度新增生源数在1.8~2万人之间。所以成人教育年度新增生源总量在11万左右

(四) 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年度招生总量和趋势分析。对广西而言, 2005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录取人数为120 364人;2006年为203 795人;2007年为240 078人, 2009年已经接近28万人。所以, 广西以上四类生源年度新增在籍学生人数接近60万, 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普高本科4年, 成高2.5年, 中职3年的最短学习年限, 到2015年这60万学生都已毕业, 若都作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备人才, 也只为达到人才总量168万人的目标贡献了约1/3的数量。而以上人才学历层次明显看出重心偏低, 因此未来5年广西必须在人才培养层次上逐步增加高层次人才录取的总数和引进的力度, 教育部若能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实际出发给予招生计划和指标的政策倾斜更是上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2015年达到本科、专科、中职比例为45.64%, 39.98%, 14.38%的学历层次需求。

三、广西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分析

(一) 广西本科专业设置结构分析。

广西本科二级学科专业覆盖率达到100%的专业有六大学科: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专业覆盖率达到70%的专业有四大学科:法学、工学、农学、医学。对照国家目录, 尚有少量对广西经济发展有支撑作用的专业存在空白, 如海洋科学类、海洋工程类、材料科学类、地质学类等。

(二) 广西成高专业设置结构分析。

广西的成高本科专业设置在国家目录的11大门类中已经开设有10大门类的专业, 只有哲学类为空缺。专科专业已经覆盖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 中的19个大类, 专业大类覆盖率达到了100%。为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经济的发展, 广西成高增设了应用越南语、应用泰国语、会展策划与管理、涉外旅游等, 但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总量仍显不足, 特别是与汽车制造业、铝冶炼业、制糖业、制药、化工、纺织业、林浆纸业、海洋工业等广西优势产业的专业设置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 广西高职专业设置结构分析。

分析《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 中专业门类发现适合于广西产业结构的支柱和优势专业有80个, 而广西高职高专专业设置中不足一半。广西高职高专在汽车制造与微型汽车、化工、纺织等产业门类上专业设置基本满足产业需求;但在制糖、铝冶炼、制药业只有极少的专业设置, 无法满足产业需求。

(四) 广西中职专业设置结构分析。

广西2007年、2008年中等职业学校排名前20名的专业见表1。

从表1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排名在20名内的专业分布看,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在第三产业类的专业布点活跃, 说明广西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人才集中在第三产业, 以培养服务业人才为主要目标。

四、立足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 打造专业人才培养新构架

(一) 提高本科及以上层次生源招生录取的比率, 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为广西培养高技术含量的人才做储备。

(二) 强化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的市场适应性和专业设置的内涵, 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和引进双师型教师以及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适应广西对第二产业技术工人的人才需求。

(三) 根据广西中职人才培养以第三产业为市场需求的主方向的实际情况, 建议广西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成人教育或者高职高专教育, 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学历层次, 使广西在未来5年人才结构符合《规划》的要求。

(四) 对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的各类专业的增设予以政策扶持。

(五) 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予以优惠待遇引进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广西2007年成高招生录取结束8万多名考生榜上有名.http://news.qq.com/a/20071207/001703.htm

[2]黄宇等.广西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东盟会计人才 篇8

物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才培养过程通常在多个学科之间交叉渗透, 需要在物流人才培养的学科结构中均衡布局, 广西高校物流类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日趋多样化和国际化, 对西部地区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也为广西物流人才培养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和实践平台。

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角度看, 北部湾经济区飞速发展的建设规模急需大量物流人才, 而西部地区高校所能提供的物流学科支持和人才培养能力有限, 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化物流技术人才缺口比较大;另一方面,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必须依托高级物流人才培养与稳定, 将物流人才培养最终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才能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广西本土人才培养力度的加大, 能够为西部地区留住更多高端人才, 进一步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从高校学科建设与结构平衡角度看, 西南边疆地区高校由于诸多历史原因, 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力量一直比较薄弱, 物流学科发展远远落后于北部湾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要求, 广西“十二五”规划为此明确提出构建以面向东盟为主、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创新型物流人才跨国联合培养将能够实现东盟国家与广西教育资源优势互补, 实现富余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的对外输出, 有利于增强我国与东盟国家睦邻友好与合作交流, 提升广西区位优势和国际形象。

跨国联合培养的机制

目前国内物流人才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理论加技术实践的能够解决实际物流问题的人才;第二类人才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新技术。从高校培养定位来说, 脱离了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实际, 需要对高校人才培养方面所具有的条件、优势和劣势有清醒的认识。北部湾地区国际化发展还需要另外三种物流人才:一种是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 能够进行物流技术交叉创新的人才;一种是理论+技术实践+创新设计, 从而能开发出新产品的物流人才;再一种是理论+技术实践+创业与国际物流市场开拓能力的人才, 也就是能做跨国物流管理与经营的高级物流师。当前西南边疆地区物流人才培养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升级需要, 培养的人才普遍存在层次不高, 特色不明显, 就业竞争力不足。因此, 广西物流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在学习外国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地区经济、文化特色进行培养机制的再创新。

清华大学林健教授认为, 创新型人才是构建新型国家体系的力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物流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物流人才培养应根据自身的条件、社会需求和服务面向做出合理的定位, 在不同的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上有特色才是物流人才培养之本。这种特色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 同行的肯定以及用人单位的接受。

培养机制的确定主要源于各院校人才的培养定位、学校历史形成的优势和在同类型院校中的比较优势, 并符合相关人才市场的期盼。特色的实现包括形成特色的具体方式及其条件。可采用目标考核或绩效评价的方法进行特色评估。调整与完善特色评估的结果, 包括分析特色内涵的确定是否准确、形成特色的方式和途径是否合理有效等, 然后加以调整和完善。

应用创新型跨国联合培养的物流人才培养机制有其独特之处, 其中语言是最大的学习障碍, 在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 不但要注重本校专业特色与师资, 还要考虑到联合培养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特

殊要求, 这种特色一般需要多年的积累, 几届学生的培养经验才能逐步形成, 同时, 办学水平也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提高。因此, 物流人才培养机制设计与修订也是广西高等院校物流专业规划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

实践与经验

根据我院办学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 在培养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N+I” (N年国内学习, I年东盟国家学习) 的联合培养机制, 并建设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特色专业培养方向、教学管理制度, 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为总目标, 均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布局, 建立具有鲜明区域特色教学环节以及一整套可操作性的跨国联合办学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 立足东盟, 在双语教学方法上突出东盟特色, 为广西地区和泰国、越南、缅甸等东盟国家输送大批合格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的。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以下几个方面成功因素:

在充分调研东盟物流人才需求市场的前提下, 确立面向东盟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物流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在此基础上探讨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设置灵活的、以“N+I”为基本模式的现阶段本科专业方向和学分管理机制, 建立应用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专业课程展开实践教学, 建立为培养创造能力的开放式实践和实验教学模式, 逐步增设设计创新实践教学环节, 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

整合我校各个专业方向师资力量, 通过教务处和国教学院组织实施, 完成专业课程设置 (包括外国留学生和出国留学生两套培养方案) 。建立以培养目标为核心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实行围绕培养创造能力这一核心的整合式课程体系。

学院领导重视, 带头不断推进物流专业教材建设进程和教学模式改革, 加大教学科研支持力度, 并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 带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东盟国家高校联合攻关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加强能力和素质培养, 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形成创造性思维方式。

积极创造留学环境、氛围, 科学设置人文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 对学生创造能力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今后应用创新型物流人才跨国联合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培养思路

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科学对人才培养思路提供了有效途径。在注重加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 还要加强学生的计算机、英语和人文素质培养, 不仅要了解东盟国家的法律、政治、经济、文化, 还要达到适应区域性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均衡发展。我校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基本参考, 以教育部“十二五”规划为依据, 组织有关专家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讨论, 提出我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思路是:以应用创新型物流人才跨国联合培养为主线, 依托我校东盟小语种的学科优势,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充分整合我校资源和教学内容,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创新物流专业人才跨国联合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素质, 掌握物流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具有独立获取知识,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物流创新的精神, 具备一定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 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上一篇:当代中国设计下一篇:神经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