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货币合作

2024-10-15

中国-东盟货币合作(共12篇)

中国-东盟货币合作 篇1

1 中国与东盟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建立区域金融危机的预警、解救机制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尤其是国际投资的增强,金融全球化蓬勃发展。然而,在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金融的全球化趋势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风险。在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全球国际资本流动总量大量增加。伴随着国际游资规模的扩大,其影响也越来越大,各国的金融监管都受到了国际游资的巨大冲击。同时,金融脆弱性向金融危机的转化速度大大加快,单个经济体受到冲击 (尤其是投机性冲击) 的可能性急剧增大。不仅如此,金融全球化还意味着全球的金融风险发生机制也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国际金融资本的流动已达到24小时无休止且无国界的程度,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程度又越来越高,因此,一旦出现问题,毁灭性的经济崩溃就会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传染效应”在区域性金融危机中的危害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已经反映出来。

当一国遭受货币危机时,如果缺乏必要的区域货币协调机制就会使危机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加剧经济损害,形成所谓的“传染效应”。“传染效应”可分为通过市场预期传导的“纯粹传染”和“溢出效应传染”,虽然改革国内金融体系可以消除“纯粹传染”,但“溢出效应传染”必须靠区域货币合作来解决。有研究表明,现有的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合作架构无法有效地解决CAFTA区域性问题。因此,加强CAFTA区域层次的货币合作和建立合作体系,共同利用CAFTA区域内金融资源,会更加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未来可能发生在CAFTA的金融危机。

1.2 有利于解决CAFTA各经济体的汇率制度选择困境

CAFTA各经济体在1997年之前实行的汇率制度是单边实际钉住美元,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出这种汇率安排存在弊端,不适合CAFTA自身经济周期的要求;日元/美元汇率波动会引起各经济体经常账户的剧烈变动。因此,危机过后钉住汇率被多数国家和地区放弃了,转而采纳独立浮动的汇率制度,当然,除了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但是浮动汇率制度不一定能够避免外部冲击而稳定产出。因为其本身国内市场狭小、金融资源有限、本币信誉不足,一些CAFTA的小国货币的内在的脆弱性,经常导致不得不从国际市场借入短期外币资金,从而造成“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所以浮动汇率本质上说无助于发展中国家避免投机的冲击。

另外,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 (包括货币局制度或“美元化”) ,不仅本身存在着一些固有缺陷,而且还要求严格。它要求一国当局必须完全放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独立性,从而导致该国无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经济,并且还可能承担持续失业的成本。采用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前提条件是,本国与该大国之间必须具有特别密切的贸易联系,相似的经济周期与通货膨胀率,并且国内还要拥有完善的银行体系和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及严格的财政货币政策。但是CAFTA各经济体大多数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多变的财政货币政策,多元化的对外贸易特征,无法长期维持这种汇率制度。

更适合CAFTA地区贸易结构多元化的CAFTA国家货币篮制度,也具有容易诱发投机冲击等内在缺陷,而且,当各国都独立地钉住货币篮子,那么就无法保障CAFTA地区内部双边汇率的稳定性。

1.3 有利于促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的贸易规模和区域内经济一体化

中国一东盟区域内部经济不断发展,目前区域内的出口占出口总额比率已达50%~60%之间,大大高于欧共体决定实行货币联盟前区内贸易比例。加深联系的贸易和投资,却与区域内货币的多元化产生了矛盾,贸易区各国出口商品时都必须先低价抛出自己的货币去购买美元或欧元货币再进行交易,导致了区域内各国经济交往中的高交易成本。实行区域内货币一体化,可以大大减少这种交易费用和交易成本,有利于扩大区域内贸易规模。另外,中国一东盟区域内各国商业周期相关性和经济冲击的对称性的增加,更加要求尽快实行区域货币一体化。

2 中国与东盟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2.1 中国与东盟区域货币合作具备了一定程度的金融基础

从货币联盟所需的金融基础来看,中国一东盟从区域货币合作到共同货币区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金融基础。现阶段,中国和东盟十国的中央银行外汇储备总额已超过15000亿美元,相比之下,整个欧元区现期外汇储备大约为6000亿美元。因此,中国一东盟具备足够的资金实力建立一笔备用贷款基金来提供应急干预之需,当然也就不用再屈就于IMF的苛刻援救条件。这样,逆向互动的结果会促进中国一东盟各国更加依赖于相互间的货币合作,为过渡到共同货币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中国与东盟区域货币合作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经济基础

从经济特征和贸易结构来看,中国与东盟区域都是高度对外开放,尤其是香港特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其对外开放度都在100%以上;菲律宾和泰国的对外开放度也很高,都在60%以上。由于这些国家或地区基本上类似于小型开放经济,对汇率波动十分敏感,因而它们更加迫切需要稳定汇率,对区域货币合作具有更强的内在的动力。近年来,随着东盟经济的发展,从经济特征和贸易结构来看,中国与东盟经济相互趋同性逐步增强,这些构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货币合作乃至建立货币联盟的经济基础。

2.3 中国与东盟区域货币合作具备了相当程度的贸易基础

从商品贸易市场一体化来看,一个成功的货币区必须具有高度的内部开放性,即区域内商品的广泛交流。因为区域内贸易量越大,共同货币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才会显现,从而给成员国带来的利益才会越大。自2002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以来,中国-东盟区域内相互间贸易额占区域GDP的比重呈递增趋势,并且与欧盟在欧元启动前区内贸易额占区域GDP的比重近乎相当。所以,从贸易市场一体化角度来看,中国—东盟自贸区适宜建立一个共同货币区。

2.4 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中国与东盟区域货币合作

从区域货币联盟的内生性来看,东盟新兴市场经济整体上面临着两难抉择:如果全球的主要货币之间是稳定的,则将其汇率固定于某种主要货币 (美元或者欧元) 可能会是最优的。但是,一旦美国和欧元区想利用双边汇率灵活性,导致欧元对美元汇率不固定,则东盟必须要准备应对来自第三种钉住货币的汇率变动性。避免这种两难的最佳方式是构建独立于主要货币的货币联盟。据此,经贸关系密切的中国—东盟自贸区理应考虑建立区域货币联盟。当前,不一致的东盟与美国的经济周期,导致采用钉住美元汇率制已不是最优的选择,东南亚货币危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当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到一定阶段,区域货币合作必将走向货币一体化,因而建立中国-东盟共同货币区具有一定程度的内生性。

3 中国一东盟货币合作的对策分析

3.1 克服中国一东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的障碍

现阶段,中国—东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直接阻滞了货币联盟的形成。从经济总量上来看,中国加上“四小龙”占绝大比例。所以各国经济上的很大差距,远远大于欧洲各国的差距。因此,应该促进各国经济协调发展,克服经济趋同障碍。

从欧洲实现货币一体化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建立货币联盟的先决条件是共同关税壁垒以及商品、服务、劳动力及资本在共同市场内的自由移动,而中国—东盟各国与地区间的生产要素流动性较差。因为各国与地区之间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很多,即使是流动性最强的资本生产要素的流动也受到各国的限制,有些国家的资本项目还未开放,对人力资本的流动限制更为严格。

3.2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亚洲金融危机使人们发现,只有在已经具备开放资本市场的条件,包括已经建立有效的监督机构的情况下才能开放资本市场。良好的金融机构是筹集储蓄和将储蓄用于生产性投资的关键,金融抑制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的中国,金融瓶颈正成为其发展进程中最主要的障碍。中国应该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发展金融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实行利率市场化。

3.3 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目前在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数量已达3000亿元,人民币在东亚地区已获得了普遍的认可。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性货币,要考察它所代表的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本身的稳定性。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货币使用人数及稳定性来看,人民币已经具备了成为国际货币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在亚洲货币危机中,人民币保持稳定的政策抉择,使人民币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为中国赢得了国际信誉的同时,也使得其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成为可能。

应适时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要实现经常项目下的国际收支自由兑换,即政府取消对商品和服务贸易等的交易限制。第二阶段是实行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即政府取消对投资和金融交易等需要的限制,也就是取消对资本流出、流入的汇兑限制。目前人民币实行的是有较严格限制的资本项目可兑换。为了推进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中国实行了渐进式的资本项目可兑换,遵循了先流入后流出,先中长期资本后短期资本,先直接投资后证券投资的开放顺序。第三阶段是中国政府推动本币的国际化,促使其他国家接受人民币的交易、投资、结算和储备货币。第四阶段是中国政府取消对并不发生跨国交易的、境内居民的本外币自由兑换的限制,即达到充分的可兑换阶段。目前情况下,逐步放松资本管制,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既是中国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也是目前中国主动适应涉外经济发展的选择。

摘要: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区域货币合作, 有利于建立区域金融危机的预警、解救机制, 解决CAFTA各经济体的汇率制度选择困境, 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的贸易规模和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由于中国与东盟区域货币合作具备了一定程度的金融基础, 经济基础和贸易基础, 应当克服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的障碍,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区域货币合作。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中国,货币合作

参考文献

[1]杨荣海, 冉萍.基于资本要素流动的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研究[J].财会月刊, 2009 (3) .

[2]周元元.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区域化研究[J].金融研究, 2008 (5) .

[3]舒劲, 武友德, 乐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币金融合作基础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 2011 (2) .

中国-东盟货币合作 篇2

为推进落实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和行动计划,进一步落实我国领导人关于加强中国-东盟环境合作倡议,探索“一带一路”战略下区域环境合作内涵,深化扩展中国-东盟环保合作论坛框架下的政策对话交流,切实推动我国环保产业与技术的“走出去”,由中国环境保护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承办的“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对话与研修”于2015年9月16-18日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也是第1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重要活动之一。

论坛邀请来自东盟成员国环境主管部门、东盟秘书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等有关国际组织、驻华机构及合作伙伴;中国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国内有关省市的环保部门、广西区内各地市、县环境主管部门;企业、产业协会和研究机构共250余人出席,其中外宾58人,副部级领导2人,副厅级以上领导14人。本届论坛由环境可持续发展对话与研修、中国-东盟环保产业合作与发展交流圆桌会、中国环保产业与技术展示3部分组成,通过会议和展览相结合的创新形式,进一步推广中国和东盟国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务实成效。现将论坛举办情况报告如下:

一、论坛基本情况

(一)环境可持续发展对话与研修

环境保护部国际合作司宋小智副司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蹇兴超副厅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邓超冰总工程师、东盟秘书处环境办公室安佩·哈娜库娜拉克主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局伊莎贝尔·路易斯副主任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发言。

宋小智副司长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深化区域各国在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对话与交流,提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宋小智副司长重点介绍中国在环境治理、污染物减排、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环境法制建设四个方面的成果。宋小智副司长指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开放、包容与共赢的。中国政府一贯支持加强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在环保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合作机制,中国-东盟环境合作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双方正在协商制定《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2016-2020)》。相信在新一期合作战略的指导下,中国与东盟未来的环境合作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她希望双方抓住机遇,齐心协力共建“绿色海上丝绸之路”。

蹇兴超副厅长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桥梁与窗口,广西十分重视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愿意与区域内各方开展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务实的环境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和推动区域绿色发展转型。同时,蹇兴超副厅 长建议,未来要进一步发挥广西的区位优势,以省级合作推动国家合作,增进绿色环保管理经验交流,开启环保合作新渠道。

安佩•哈娜库娜拉克主任表示,环境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合作框架下的优先合作领域之一,双方环境合作已走过十年历程,未来应探索更有影响力的项目,开展更务实的合作。同时,安佩•哈娜库娜拉克主任代表东盟秘书处对中国政府的长期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本次活动有助于深化双方环境合作和提高区域各国环境可持续管理能力。

伊莎贝尔•路易斯副主任在致辞中表示,亚太地区拥有全球60%的人口,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全球发展至关重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国家已获得广泛响应,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亚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愿意继续支持中国-东盟环境合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参会代表也积极就环境政策、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环境信息共享、环境影响评价、绿色贸易与投资等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此次活动,一方面,通过宣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环境保护领域的成就,加深东盟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的生态环保交流与合作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双方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分享知识和经验,发掘未来合作潜力,进一步深化 和拓展中国-东盟环境合作。

(二)中国-东盟环保产业合作与发展交流圆桌会

会议以“助力中国-东盟环保产业合作——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为主题,来自中国财政部、东盟国家和东盟秘书处、各省市环保厅(局)代表与国内骨干企业及参展企业参加,通过主旨发言、专题报告、政策研究、分享实践经验等方式共同就各自关注的议题进行交流与座谈。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邓超冰总工程师出席会议,并做主旨发言。邓超冰总工程师表示广西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提出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抓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切实加强广西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召开全区生态经济工作会议,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生态经济发展壮大、资源环境约束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的三大目标,突出抓好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城乡建设四大任务,大力实施生态经济十大重点工程,实现绿色化发展。同时,邓超冰总工程师强调为了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与东盟国家合作,广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率先迈出第一步。2015年5月,《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与越南高平省自然资源与环境厅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谅解备忘录》在越南正式签署,上述备忘录是中国与 周边国家探索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省级环境保护部门之间成功签署的首个双边环境保护合作谅解备忘录。关于未来合作,邓超冰总工程师提出要充分利用广西区位优势,以拓展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为目标,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推合作的重要建议。

此次圆桌会紧紧围绕会议主题,以进一步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促进社会资本投资渠道为目的,一方面宣传我国与东盟国家环保产业合作成果,提升中国(尤其是广西)环保产品和技术在东盟国家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展示我国(特别是广西)环保产业发展,分享中国与东盟国家PPP模式发展历程和主要政策以及中国PPP模式下环保工程实践。

(三)中国环保产业与技术展示活动

在第1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会展中心3号馆先进技术展区,设立以“推动产业合作,共谋„一带一路‟绿色商机”为主题的中国环保产业与技术展示专区。集中展示包括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介绍、广西环保及产业发展介绍、水污染防治领域相关企业及技术、固体(危险)废弃物处置领域相关企业及技术、企业合作联盟形象展示等5个方面内容。共有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节能清洁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中关村智慧环境产业联盟、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

通过展览展示,一方面依托东博会大平台,宣传我国环 保产业成果,展示我国最新环保技术与产品及环保产业园区;另一方面,成为中国优秀环保技术、企业的自我展示平台,特别是支持广西骨干企业国际化,打造促进广西环保企业“走出去”的推广示范。

二、论坛主要成果

(一)抓住“一带一路”机遇,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广西与区域各国的环境合作与联系

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全面阐述中方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与内涵。其中,明确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此次论坛的举办,紧扣当前区域环境合作形势,分析“一带一路”与和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在“一带一路”的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中,设施联通可使“一带一路”覆盖的国家和地区交通大为便利,从而节约运输成本,节约运输所需要的能源,给绿色可持续发展带来利好。会议还提出“一带一路”的建设,可使很多能源资源就地加工转换,比如很多项目可以向清洁能源方面倾斜,使用清洁能源,利于绿色环保等。会议认为,中国和东盟各国在数据和信息分享方面还应建立几个比较重要的机制,一是东盟环保报告的机制,二是东盟环保教育数据库,三是是东盟生物多样性信息分享的服务机制。通过一系列机制的建立,可以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共享环 境资源提供数据支持,以掌握目前各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找到应对及解决方案。

此次会议,不仅积极探索“一带一路”框架下环境保护合作与建设的新思路与新路径,还进一步提高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携手解决能源和环境的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双方节能和环保意识的提升,增强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为政策导向,积极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环保产业与技术交流与合作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作为一种融资方式,是一种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创新机制。据统计,目前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涵盖环保产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服务、环境友好产品、资源循环利用等多领域的综合产业体系。如何推动环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效运用PPP无疑是新的发展契机,因此对PPP的深入讨论,正是此次会议热点关注方向。会议指出,PPP可以起到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充分竞争,借助社会资本的创新能力来提升环保产业的活力,可以促进社会资本投资渠道,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会议达成多项共识,今后将提倡建设环保产业集聚区,开展中国-东盟信息平台建设,在信息共享平台上共享生态环保信息,寻找合作的切入点,同时着重打造环保产业和技术国际合作的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务实合作。

今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合作:一是 加强经验分享,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及交流,通过项目实践探索环保领域的PPP合作最佳方式;三是探索建立多边或者双边产业合作中心,为PPP合作提供合作平台;四是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政策及资金等方面支持力度;五是重视专业公司与专业市场的对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创新论坛组织形式,会展结合,以会促展、以展促会,搭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新平台

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成功举办5届以来,在中国和东盟国家形成的影响力日益显现。为更好地开拓环保交流与合作,在此次论坛召开期间,首次举办中国环保产业与技术展示活动。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是一次加强中国-东盟合作的具体实践,通过展示我国新型实用的环保技术,进一步增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环保产业与技术的沟通与了解,为参展企业推介技术、产品,寻求合作提供了交流平台。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常务秘书卡森桑·赤纳瓦索等重要领导参观了展览。

此次模型及实物展示活动,成为论坛与东博会的共同亮点。广西国宏智鸿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展示的PVDF纳米合金膜组件,改进了传统膜的缺点,抗污染程度更高,膜组件的寿命延长。桂林正翰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现场演示离子交换纤维集成系统经过阴离子交换纤维、阳离子交换纤维、二级阴离子交换纤维三级过滤将浓茶中的酚类等色素有 效去除、脱色效果明显的方式推介技术,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业内人士前来参观、洽谈合作。通过展示,搭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环保产业与技术领域合作的新平台,进一步显现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的品牌效应,取得积极成效并获得参观代表的一致好评。

三、未来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发挥广西对外合作的平台作用,以省际合作助推国家合作,强化广西参与区域国际合作的区位优势

为顺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新形势与新要求,进一步提升广西环境保护国际合作能力建设水平,广西先后成立了广西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及中国-东盟环保中心广西办公室,今后应进一步强化广西在环保对外合作上的平台作用,促成更多国际合作项目、合作计划的落地与实施,推动广西参与到更多的区域合作中,促进广西环保合作向国际化、专业化发展。

(二)增进绿色环保管理经验交流,开启环保合作新渠道

广西与东盟国家合作基础良好并且前景广阔,未来应推动与东盟国家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平台与网络,促进建立区域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广西应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衔接“一带一路”重要门户的独特优势与战略地位,探讨与东盟国 家建立环境保护信息交流机制,寻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跨境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更加务实的合作。

(三)积极谋划,出色筹备,继续做好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搭建环保国际合作平台,全力助推中国-东盟环保合作的深入

中国-东盟货币合作 篇3

2011年10月在南宁举行的第八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将以“环保合作”为重点主题,突出环保产品的展览,并围绕该主题举办中国一东盟环境合作论坛等系列活动。第八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期间,中国和东盟10国将选择在环保领域具有合作商机和发展潜力的城市作为本国魅力之城进行展示。本届博览会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催生和推动中国一东盟在绿色产业方面的合作与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与东盟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始终把环保摆在重要位置。目前,双方在海洋环境保护、跨境生态安全、次区域生态安全,热带雨林保护,泛北部湾环境合作机制等主要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并在澜沧江一湄公河国际合作项目、东亚酸雨监测网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

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合作就是双方近年来开展环境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10多年来,已在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保护、扶贫、流域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展系列具体项目。云南和广西的3个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示范项目目前正顺利开展。此外,区域内环保经验交流越来越频密,201 O年3月,中国环保部与泰国联合举办主题为“农村清洁发展”的中泰友好研討会,加强农村环保领域的沟通合作;2010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举办中国一东盟绿色产业发展与合作研讨会,探讨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绿色经济、助推绿色产业、促进经济转型,为未来双方绿色产业合作奠定基础。

中国一东盟区域环保合作机制的建立也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议题之一。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创建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合作机制,为双方进一步开展环境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去年3月,中国一东盟环保合作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环保合作迈入新起点。

中国-东盟货币合作 篇4

1994年1月, 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兑换;1996年12月, 人民币实现了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2005年7月21日, 人民币汇率盯住“一篮子”货币, 从而形成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这标志着人民币的国际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在边境贸易和境外旅游服务活动当中, 人民币已经成为受欢迎的货币, 我国与俄罗斯、朝鲜、越南、老挝、巴基斯坦、缅甸、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贸易已广泛使用人民币结算。同时, 在我国居民的旅游目的地中, 韩国、东南亚各国、欧元区国家都欢迎直接使用人民币消费。在我国港澳地区, 人民币更是与其他国际货币具有同等的流通效力。可以说, 人民币已经是区域性的国际货币。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 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随着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范围的扩大, B股市场对境内投资者开放, 合资证券机构出现, 资本的流入流出规模在不断扩大, 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的进程需要加快。

但是, 无论是WTO协定, 还是IMF协定, 都没有明确要求成员国做出货币完全自由兑换的承诺。IMF协定中的第六条第三节规定:成员国应对国际资本运动采取必要的控制, 但是任何成员国对这类管制的实施不得限制经常性交易的支付或者过分延迟资金转移以及各项承诺的交割。人民币自由兑换应当视我国金融深化与发展的进程以及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而定。

近年来, 我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边境经贸往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 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已逐渐认可和接受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和国际清算工具, 大量人民币在境外流通。由于周边国家国情及经贸往来形式的差异, 因此形成了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动的区域性特点和差异。从使用上看, 一类是在中蒙、中越、中缅、中老、中俄等边境地区, 人民币主要在边境贸易和旅游消费中充当流通工具;另一类在我国港澳地区, 人民币的流动主要随人流或以单纯的资金流方式进行, 主要往返于两地的资本市场之间, 以及用于两地人员往来的旅游、购物消费。而且, 孟加拉、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接受人民币存款和办理人民币其他业务。人民币在东南亚地区的自由流通已受到“第二美元”的待遇,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居民还把人民币作为一种储藏手段。可见, 在官方层次上, 人民币区域化的安排已经被提上了日程。

因此, 人民币实现区域化必然从在边境贸易中履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起步, 进而不断扩大边境贸易计价的范围, 在达到一定的规模和信用度之后, 转而到一般贸易中履行结算功能。这一过程基本上还是在国际贸易的推动下进行的。只有国际贸易达到相当的规模, 国内金融市场相对完善, 人民币自由兑换即将完全实现的时候, 人民币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和投资货币, 进而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二、理论回顾

Mundell (1961) 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Mckinnon (1963) 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经济开放度的标准。Kenen (1969) 强调产品多样化的重要性, 指出一个出口产品多样化的国家对抗部门差别冲击的能力更强。Tavlas (1993) 提出最优货币区的国别标准, 用以判断一国是否具备加入一个货币联盟的条件。Eichengreem和Bayoumi (1997) 提出最优货币区的联盟标准, 用以判断数个给定的国家是否能组成货币联盟。

GG-LL模型提出若一国与货币区之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一体化程度, 那么在其加入货币区时, 就可以避免货币区内的固定汇率结算、交易成本损失以及浮动汇率带来的不确定性。Dixit (2000) 将政策一体化程度和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引入最优货币区理论中。Frankel和Rose (1998) 指出, 根据著名的卢卡斯批判, 不能根据历史数据来判断欧洲国家是否适合加入欧洲货币联盟, 因为加入欧洲货币联盟很可能导致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Jarko Fidrmuc (2004) 利用欧洲国家的数据检验了最优货币区标准内生性假设, 结果表明这个假设是成立的, 并指出贸易结构对于经济周期的一致性有重要作用。

Kwan (1998) 认为, 人民币不可能成为亚洲的关键货币。这主要是因为亚洲其他国家通过贸易和投资与我国建立的经济关系还很脆弱, 而我国是亚洲通货膨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王立军、陈增灵 (2004) 指出, 虽然建立最优货币区对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最具有吸引力, 但是现阶段东亚地区既不具备建立最优货币区的经济条件, 也不具备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政治条件。巴曙松 (2003) 认为, 目前所讨论的人民币国际化, 基本上局限于人民币在边境贸易中作为支付手段而履行结算功能。姚仲枝 (2004) 指出, 人民币的亚洲战略目标应该是谋求人民币在亚洲的关键货币地位。同时指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使人民币在维持亚洲汇率稳定方面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是人民币成为亚洲关键货币的最重要的战略部署。

综观最优货币区理论衡量标准的整个发展历程, 可以发现在一般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框架下, 大多数文献都强调潜在最优货币区成员国内部资本要素流动的深入性, 成员国之间的资本要素的流动程度越大, 那么成员国就越适合采用共同的货币。

三、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的现实依据

我国和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由来已久。早在1992年, 我国就已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1993年, 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成立。此后, “10+3”和“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起来。与此同时, 我国也积极推进图们江地区的国际合作开发以及澜沧江-嵋公河次区域合作, 并参与了《曼谷协定》的签署。2002年5月, 我国和东盟十国先后举行了经济高官会议和谈判委员会会议, 这意味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式启动。2002年11月, 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决定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届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创造一个拥有18亿人口、1.7万亿美元经济规模和1.23万亿美元贸易规模的自由贸易区。据东盟秘书处测算, 到2010年,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时, 区内总人口将增至20亿, 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 区内贸易额将接近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区内贸易额, 经济总量将增至3.5万亿美元, 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届时, 我国向东盟国家的出口将增加55%, 东盟国家对我国的出口也将增加48%。

对于我国来说, 目前应当通过积极推进中国-东盟区域货币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使人民币参与到区域集体行动的制度安排当中, 成为区域性的关键货币。另外, 我国既应借鉴欧元模式的局部推进与系统整合相结合的成功经验, 也要吸取其他国家货币国际化失败的教训, 使人民币区域化与经济贸易合作同步推进、分层次推进, 最终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目标。

四、资本要素流动程度分析

以资本为主的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是实现最优货币区的基础。要素的流动性越强, 出现经济的非对称性冲击时, 放弃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冲机制的成本就越低。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两个不同货币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 而不能解决同一货币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 同一货币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只能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另外, 若要在几个国家之间维持固定汇率并且保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 就必须要有一个调节需求的转移机制, 而这个机制只能通过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来实现。只有这样, 货币区内各国的货币之间才能维持固定汇率制度, 以确保实现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目的。在这一部分, 对于诸多最优货币区的讨论标准, 笔者将从资本要素流动的角度分析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资本要素流动是经济体中最具影响力的部分之一, 它反映了各国宏观经济形势、财政和货币政策、汇率变动等。资本要素流动的目的是, 资本要素最大化逐利的本性和规避风险的特性加剧了各方利益相关者对经济利益的追逐, 引起资本要素市场的供求变动, 从而导致资本要素从收益低、风险高的国家流向收益高、风险低的国家。资本要素的逐利运动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所以资本要素运动也是永恒的, 只有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资本要素收益或风险大体相等时, 资本要素流动才会出现相对静止的状态。在生产要素流动性的标准中, 资本要素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劳动力流动。资本要素能够跨国家自由流动, 这个流动性比例可以消除供求不对称冲击的负面影响。

单位:百万美元

注:表中n.a.表示数据不可得到, 下同。

为了测算我国与东盟的资本流动性, 本文运用我国对东盟各国FDI增量与GDP增量之比来表示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比例。按支出法统计的GDP是从需求角度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 它由最终消费 (消费需求) 、资本形成总额 (投资需求)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流出) 三部分构成。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V为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比例, 它代表资本的流动性。该比例越高, 流动性越强;反之, 则越弱。FDI增量为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的比率, GDP增量为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比率。从上式定义的资本要素的流动性的比例来看, 在当期FDI增量不变的情况下, V与GDP增量成反比例关系。在GDP增量不变的情况下, V与FDI增量成正比例关系。

根据表2的分析结果, 可以把我国与东盟各国资本流动性分为以下三种情形:一是显著流动性 (局部年份的|V|值在1以上, 即|V|>1;大部分年份的|V|值在0.5到1之间, 即0.5<|V|≤1) , 我国与新加坡、泰国、越南属于这一类型;二是低度流动性 (大部分年份的|V|值在0.3到0.5之间, 即0.3<|V|≤0.5) , 我国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属于这一类型;三是弱流动性 (大部分年份的|V|值在0到0.3之间, 即0<|V|≤0.3) , 我国与柬埔寨、文莱、老挝、缅甸属于这一类型。

可见, 从FDI流动性指标来看, 东盟十国的资本要素流动性较弱。这一结果表明了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具有低资本流动性。这样, 资本要素流动程度会成为影响货币区政策决定的重要变量。这表明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资本要素流动程度较低, 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

五、结论

人民币区域化是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后必然要走的道路。通过我国与东盟十国的资本要素流动性分析, 本文认为我国与东盟的大部分国家的资本要素流动程度较低, 这表明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对称性特点不突出, 区域内经济环境并不具备人民币区域化的前提条件。因此, 在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中, 要继续深化要素市场流动的改革, 为人民币区域化的实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 资本要素总是因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流动着, 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一定会加速区域的经济增长。

当然, 我国正逐渐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重要稳定力量, 这将成为人民币发挥区域货币功能的客观基础。从东盟国家贸易结构调整的趋势来看,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 区域内贸易逐渐向产业内贸易转变, 这将有利于我国与东盟的资本要素流动。但是, 人民币成为区域化货币的条件并不充分, 其区域化的基础还比较薄弱。除了经济实力的因素, 我国的资本要素市场的发展也制约了人民币的区域化。人民币区域化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国应顺势而为, 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

摘要:本文借鉴国外最优货币区的实证研究方法, 从资本要素流动的角度对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进行了实证分析, 以期对人民币未来的发展路径及人民币区域化的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资本要素流动,东盟,人民币

参考文献

[1].刘群.世界货币:人民币走向强势货币的必然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5;6

[2].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以港澳地区为人民币自由兑换试点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南方金融, 2006;1

[3].孙健, 魏修华, 唐爱朋.从三大货币发展历程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路径选择.亚太经济, 2005;2

[4].曹勇.人民币国际化论纲.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4

[5].李晓, 李俊久, 丁一兵.论人民币的亚洲化.世界经济, 2004;2

[6].焦继军.人民币跻身于国际货币之列的效应分析.经济问题, 2005;1

中国-东盟货币合作 篇5

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东亚区域合作的桥梁

面对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及区域合作的新形势,东亚合作应不断加快和创新.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以加及入WTO,对推动东亚区域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全面审视东亚区域合作的现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内外原因,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东亚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具有现实意义.

作 者:吴晓东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74 刊 名: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ADMINISTRATION COLLEGE 年,卷(期): “”(1) 分类号:F743 关键词:东盟   中国   东亚区域合作  

中国-东盟货币合作 篇6

热闹纷繁的博览会

在博览会首日,记者和众多专业观众一同排队进入了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在各个展厅的门口,都有着清晰明确的标识,标明了展厅的参展客商,利于专业观众有目的地选择关注对象。走完了一二楼所有的区域后,记者察觉人流量最大的莫过于各国展厅和“魅力城市”专题区。

博览会上,中国和东盟10国均组团参展参会,其中,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6个东盟国家独立包馆,展览各自的优势产品。纵观各国展厅,最受关注的是食品类的展位,据不少展商反映,去年同期很多食品在展会第二天就脱销了,来寻求合作的企业也很多。

本届博览会的主题国是老挝,难怪在会展中心外,展馆上空悬挂的无一不是老挝的民族风光、旅游胜地、特色产品等大幅图画。走进简朴的老挝大门造型进入13号展馆的右侧,珠宝、家具、工业产品、农副产品、海产品、手工艺品、日用家居生活用品等琳琅满目的展品,说着不同语言忙碌介绍产品的参展商,积极热情比划寻价的观众,热闹的展会更像是一个世界公园,为这个国家级的盛会增添了浓厚的异域风情。

高度专业的论坛

博览会会期前后,围绕中国一东盟十大重点合作领域,举办重点主题活动论坛,包括海关与商界合作论坛、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农业合作发展论坛等一系列高层论坛,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对外合作的多领域交流。各场论坛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海关与商界合作论坛”是本届博览会的主题论坛,以“推进贸易便利化”为核心议题,并在论坛闭幕式通过了《中国一东盟贸易便利化南宁倡议》,促进了贸易便利化;金融论坛通过了《共同宣言》,为加强中国一东盟金融合作提出了新的机制安排;农业产业发展高端论坛达成了《南宁共识》,为共同构筑东盟“10+1”与泛珠“9+2”叠加双边交流平台填筑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文件的发表,丰富了中国一东盟合作“南宁渠道”的内容和层次。此外,本届博览会所举办的其他专题论坛,得到不同行业的高度关注。

经贸合作的平台

本届博览会会期由4天延至5天,参展企业共2450家,共设展位4000个。其中,东盟10国及其他国家、地区使用展位1267个,在规模上均再创历史新高。并首设农业专题展、金融服务展等,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洽谈、交易的机会,为企业享受自贸区商机提供更多的助力,也打造了一个中国与东盟国家继续深化经贸合作的桥梁。

本届博览会商品贸易成交量再创新高。截至10月24日下午4时,累计商品贸易成交总额达到16.54亿美元,比去年增长3.8%。东盟国家贸易成交额与去年基本持平,订单数大幅增加,国内贸易额达到3.5亿元人民币。

可以看出,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明年1月1日建成,中国与东盟国家双向投资活动将继续全面推进,下一次的东盟博览会也将更精彩。

10月17日,第十六届沈阳亚太美博会在沈阳科学宫拉开序幕。本届盛会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生产企业和一级代理商到沈阳参展。同时还有来自于亚太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的美容化妆品牌参展。中国中医药养生用品博览会、多国美容仪器展示会、2009哈佛最新流行发型化妆发布会等系列活动也同期举行。

展会开幕当天,参观者涌进展厅,本届展会招商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虽然在国内经济环境整体不稳定的情况下举行,但是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展会的规模和参展商的参展热情,据承办方红马展览公司负责人介绍,此次招商范围广,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100多家参展商,再加上展会选在周末举办,所以众多沈阳市民都来展会上一饱眼福。

在组委会办公室记者看到,从展商服务到后勤处理,从展馆协调到展位搭建,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细致入微的行动也得到了大部分参展商的一致好评。“对于这次展会的组织工作觉得还比较满意,从今天看来,这届的交易量应该会比较理想。”一位来自北京的参展商说。展会除了有同期举办的各种活动之外,多种多样的展品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包括美容护肤品、美发用品、日用洗涤化妆品、香水、香薰产品、美甲产品、美容保健品、减肥瘦身美体用品等,还有美容美发高科技仪器、医疗美容、美容整形、中医保健、美甲器材等。

展会由沈阳市商业局、沈阳市总商会美容美发化妆品行业商会、《美容风云》杂志社,沈阳红马展览广告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参展产品包含来自亚太地区数百种知名品牌,分为两个展区。沈阳亚太美博会经过了十五届的洗礼,在东北以及全国美容行业人士中培养起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作为中国美容美发行业的一大盛事,牵动无数同仁的目光,成为国内最具影响的区域展会,吸引海内外无数生产企业和一级代理商到沈阳终端参展,直接解决终端区域市场。受到整体经济不景气影响,美容行业也遭受到一定的冲击,“现在的美容行业并不是很好做,利润很低,再加上竞争比较激烈,所以商家面临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一位美容器械的参展商说。

中国-东盟加强核电领域合作 篇7

活动开幕当天, 中广核还与东盟能源中心签署了关于核电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 双方将共同为东盟国家发展核电提供帮助, 并推动在中广核设立中国-东盟清洁能源能力建设中心。该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核电及其他清洁能源领域深入开展互惠互利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料来源:中广核官方网站

近年来, 为应对能源问题, 逐步降低长期以来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东盟国家纷纷制定了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的计划。中广核也在泰国、越南等地相继设立了办事处, 推进与东盟各国在核电等能源领域的合作。截至目前, 中广核已累计接待东盟各国考察团愈4000人次, 为它们培训核电技术人员超过350名。中广核还与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政府授权开发核电的企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浅析中国与东盟合作现状 篇8

关键词:中国,东盟,合作,共赢

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从古代社会到现在一直有着悠久的联系, 由于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局限, 东盟成立初期与中国的交流并不频繁。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 各国的交流逐渐密切, 东盟在亚太乃至世界范围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 中国与东盟加强了进一步合作。

1 经济合作现状

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形势, 1992 年东盟提出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 ( AFTA) , 加强了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方面。随即东盟建立了亚太地区安全论坛, 从中既获得了安全利益, 在东南亚地区安全机制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随着东盟组织的发展, 中国加强了与东盟在经济合作, 双方通过积极协商共议, 为经济技术合作消除了不必要的壁垒, 扫清了合作障碍。关税水平不断降低, 商品贸易不断发展, 服务贸易不断开放, 相互投资不断扩大, 经济技术合作进展顺利。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的逐渐完善, 双方已成为彼此最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东盟国家为中国提供了众多海外市场, 涉及领域主要为承包工程市场以及劳务市场。新加坡、印尼、越南、缅甸、泰国和马来西亚在承包劳务合作市场扮演主要的角色。[2]

中国与东盟各个国家总体发展顺利, 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各领域合作成效显著。但是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交流受到了部分敌视中国政权的影响。美国政府在2011 年1 月, 与缅甸相互派遣大使; 2012 年7 月, 奥巴马宣布对缅甸减轻制裁, 并且同意美国公司在缅甸进行投资; 2012 年12 月奥巴马总统对缅甸进行访问, 密切了两国的关系。美国这些举动除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外, 其最主要的目的则是企图遏制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阻止中国势力在东南亚的发展, 从而推进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目标。[2]2013 年1 月17日安倍晋三访问越南两国就强化安全保障合作达成一致; 1 月18 日访问印度尼西亚就 “中国在海洋的积极活动”交换了意见; 2013 年7 月27 日安倍晋三访问菲律宾, 宣布对菲律宾提供一系列援助和贷款。东南亚各国自15 世纪以来就先后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附属国, 长期为宗主国的原料供应基地。二战期间又受到日本的野蛮侵略, 各国独立后也仍然是世界大国的争霸之地, 大国的长期掠夺导致其经济基础薄弱, 发展较为缓慢。东盟各成员国发展水平差异大, 既有新兴工业国———新加坡, 又有越南、柬埔寨等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 因此各成员国之间经济政策协调难度很大。[3]

2 经济合作构想

为了进一步扩张双方合作的空间, 推动双方的经济技术合作进程, 中国政府提出了伟大的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2013 年9 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 同年10 月, 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东盟国家时又提出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同建设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据此,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新时期的一个对外大战略便呈现出来。[4]“一带”即丝绸之路的经济带, 要以 “丝绸之路”互利交往精神, 建设新的开放与合作的经济发展带, 把中国和沿线国家用 “发展”这个主线索联系起来, 推进多方合作。“一路”战略倡议中国要推动建设基于海上航行开放自由、海上共同安全和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新秩序。构建政治、经济、安全、人文全面联系的新关系, 构建命运共同体, 在 “共同利益”的旗帜下, 携手并进, 一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方根据东盟提出的互联互通, 构建出基于基础设施、规章制度、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链接, 从而实现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 “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双方积极构建自由贸易区, 推动市场开放, 促进重要资源的流动, 推动贸易、投资的发展。着力解决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 扫清发展障碍。积极消除妨碍交流的规制, 制定统一、互认的新规制。通过协商的发展合作方式, 坚持共同建设, 促进共同发展。[5]

东盟作为一个整体, 其国土面积、人口数量所占比例较大, 经济贸易规模也得到不断的发展, 在亚太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亚洲, 中国和东盟都是发展中国家, 双方有着较强的认同感, 在价值观、人权观、民主观以及国际事务中的许多问题上都有相同的观点。因此, 中国与东盟在经济技术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达成一致。随着双方政治互信度越来越高, 友谊不断加深, 这将为共同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铺平道路。双方只有相互补助、安危与共、同舟共济, 才能更好的开辟21 世纪 “海上丝绸之路”, 共谋双方发展新局面。[6]

3 结语

东盟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政治共同体, 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与东盟也将会实现更深入的发展。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加紧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 不但有利于中国与东盟经济贸易的发展, 而且还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周边政治安全的稳定。中国应积极的与东盟搞好经济合作, 在“一带一路”、互利共赢新的交流前景中, 双方应该更坦诚的交流与合作, 应该积极减少两国发展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趋利避害, 积极利用当前良好的国际环境, 促进双方的新发展, 也争取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毅.东亚模式转型与中国发展道路[J].新东方, 2009 (12) .

[2]谢磊.理解东盟的发展:历史体系的视角[J].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4 (04) .

[3]刘远.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进展与现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7 (06) .

[4]张蕴岭.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J].视点, 2015 (02) .

[5]杨晨曦.“一带一路”区域能源合作中的大国因素及应对策略[J].2014 (07) .

中国-东盟旅游业呈现合作契机 篇9

2015年5月末, 中国-东盟博览会以旅游展的形式, 为中国-东盟双方搭建一个全新的合作平台。旅游展场馆面积为2.3万平方米, 专业参展商近600家, 参观公众达15万人次。东盟10国国家形象展区净面积708平方米, 占境外展区净面积的42%。其中, 越南国家旅游局展位面积达96平方米, 居境外各国之首。中国旅游专业展前来设展的单位有59个。各方同时藉此举办商务洽谈、项目对接会等, 累计超过3600场, 其中有不少家达成合作意向。

有专家认为, 加强中国-东盟旅游合作, 要有新思路和新着眼点。就中国而言, 尽管广西是通向东盟的桥头堡, 而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也将永久落户桂林, 但双方合作的机遇更多还是存在于其他广大地区。一方面, 无论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 广西与邻近东盟国家都有一定的相似性, 容易导致旅游产品同质化;而中国其他很多地区则没有这个问题, 更利于吸引东盟游客。另一方面, 广西旅游业在人才、管理、运营等方面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 难以主导中国-东盟旅游业的深化合作。

资料来源: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官方网站

东盟也是一样。传统上, 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是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不过, 上述四国的旅游市场已基本发展成熟, 正处于平台期, 未来吸引更多中国游客还有赖于进一步开发东盟其他国家的旅游资源。缅甸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众多佛教遗迹和信息闭塞带来的神秘感对于全世界的游客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此外,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 可以预见,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菲律宾和印尼游客走出国门, 他们对于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将逐渐加大;反之, 由于人口和经济增速放缓,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游客很难出现大幅增长。

中国-东盟货币合作 篇10

一、中国-东盟金融合作进展

近年来, 中国与东盟各国金融合作不断加深,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中国和东盟各国深化金融合作的愿望不断增强

一系列的金融危机促使东亚各国认识到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 东盟国家的金融经济受到了沉重打击。中国在这次危机中郑重承诺人民币不贬值, 避免了东南亚各国陷入进一步的衰退, 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随之树立。之后, 东盟各国更加坚定了与中国加强经济金融合作、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与中国共同努力建立有效的金融合作机制来应对危机的冲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造成包括中国和东南亚在内的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中国的GDP增长率从2007年的11.9%降为9.0%, 2009年进一步降为8.7% (初步核算数) , 2010年为10.3%, 2011年为9.2%, 2012年又降为7.8%, 可见中国至今还没有完全走出这次金融危机的阴影。这次金融风暴再次证明了区域金融合作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 中国与东盟各国积极探讨区域金融合作的模式, 并提出推进金融合作的诸多方案, 为金融合作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中国东盟各国加强金融合作的愿望进一步增强。 (3)

(二) 中国和东盟金融合作的层次不断加深

一是官方金融管理当局加强了金融管理方面的合作。中国和东盟在坚持平等互信的原则基础上, 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话和协调, 推动区域金融合作不断深入。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双方正式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9年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的货币管理当局签署了总额为3300亿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2009年12月, 中国与东盟共同参与设立了总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 (EMEAP) 框架下推动成立货币与金融稳定委员会, 标志着亚洲区域监督进程以及货币与金融稳定建设进;稳步提高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 鼓励互设金融机构和开展金融代理业务;建立“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 首期募资10亿美元;正式开办人民币对马来西亚林吉特直接挂牌交易等。

二是中国东盟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开始相互进入对方国家拓展业务。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在东盟国家加快设立分支机构, 而新加坡星展银行、越南西贡商信银行也已入驻南宁, 则标志着东盟各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的步伐也在加快。

二、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存在的问题

中国与东盟国家有着开展金融合作的良好愿望, 并在金融领域加强了合作,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看来, 当前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和影响双方深化金融合作的因素, 在金融长远合作的目标形式和机制建设上, 一些问题还有待解决。

(一) 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政治上缺乏互信

首先, 强烈的主权意识妨碍一些领域的政策协调。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在历史上饱受帝国主义侵略, 主权意识非常强烈。由于历史原因, 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还存在着领土争端, 特别是近来菲律宾、越南等国在南海问题上挑衅日甚, 矛盾大有激化之势。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理, 可能会影响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其次, 由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分歧和利益冲突, 导致中国与东盟某些国家缺乏互信基础。再次, 开展金融合作意味着各成员国必须在某种程度上牺牲货币和经济政策的独立性, 各国能否接受这一要求还面临各国国民的考验。特别一些实力较小的国家, 担心在金融合作过程中受某些大国的“欺压”, 从而在区域金融合作问题上持保守态度。

(二) 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经济上存在较大差异

一是经济实力相差较大, 自由贸易区内, 中国近30年来发展十分迅速, 实力不断增强, 2011年中国GDP超过7万亿美元, 在世界上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而东盟小国虽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活力十足, 并一度被称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东盟成员国越南、泰国等国还一度戴上“亚洲四小龙”的桂冠。但自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东盟各国经济增长缓慢, 2011年东盟各国总的GDP才一万亿美元多一点, 与中国相比实力相差悬殊;从东盟内部来看, 各国的实力也是参差不齐: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实力相对较强, 而文莱、老挝等国实力较弱。二是经济政策上存在较大差异。按照“最优货币区”理论, 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相近, 以及要素的自由流动是构成最优货币区的几大要素。但中国和东盟各国不仅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 经济结构和经济表现不一, 各经济体面临的内外部冲击的作用方向、影响因素各不相同, 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多元化, 各国在政策协调、产业整合等方面也出现了较多冲突, 而且区域内还远远没有达到要素自由流动的程度。要在差异如此明显的国家间实现区域金融合作, 特别是较高层次的金融合作, 无疑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三) 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

虽然现阶段中国和东盟各国的银行已经开展了一些合作, 并且相互进入对方国家开拓业务, 官方金融管理当局也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合作, 但总体看来这些合作还不全面, 合作仍处在初级阶段, 与快速发展的中国-东盟经贸往来对金融合作的要求相比远远不够, 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一是在组织构建上, 目前中国-东盟各国还没有共同建立起类似欧盟货币委员会、统一监管委员会等性质的超国家主权的常设权力机构, 目前的金融合作主要还是采取临时性的双边或多边磋商形式, 层次还很低。各国对于违反合作协议的成员国, 也未建立起有效的强制惩罚机制, 从而影响了金融合作的有效性。二是中国东盟金融合作还没有制订出明确的分阶段实施的长远规划。金融一体化是中国东盟最高层次的金融合作, 是经济一体化在金融领域的必然要求。但这是一项长期工程, 必须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中国东盟各方利益的长远战略目标, 并将长期目标分解成分阶段实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短期具体目标, 以便逐步落实, 长期推进。但是, 中国东盟在这方面可以说还仅仅只是具有良好的愿望而已。现当今, 各国进行货币互换等方面的合作时, 很大程度上也只是迫于防范当前金融危机的需要, 并不是分段执行长远的金融一体化目标。

(四) 中国和东盟加强金融合作可能会遭到区域外势力的干扰和阻碍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不愿意自已被排除在东亚事务之外, 特别是在金融领域, 美国不愿看到自身的影响力下降, 必然借各种理由进行阻挠。而且, 美国目前仍是世界头号强国, 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在世界上均处于超强地位, 它有足够的实力对东亚事务进行染指, 以保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不受损害。特别是在目前, 美国仍然是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主要出口市场, 并且美元仍然是各国主要的结算货币和主要的外汇储备资产, 因而各国对美国的依赖程度还很深, 这无疑增强了美国对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的影响力。因此, 中国—东盟金融合作能否顺利推进, 关键在于中国—东盟各国能否妥善处理好与美国等西方列强的关系。

三、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对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AFTA) 已然全面正式启动, 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深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中国与东盟各国加强金融合作, 共同应对面临的各种金融问题。结合当前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现状和问题, 我们认为, 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

当前, 人民币已经在越南等周边国家有一定程度的认可和接受, 但仍处于区域化的初级阶段, 主要在周边地区的边境贸易、跨境劳务收入与旅游消费的支付等方面流通, 而对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内的国际贸易、跨国投资, 仍然是使用美元居多。如果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和结算, 不仅能大大降低中国和东盟各国对美元资产的依赖, 降低汇率波动的风险, 提高外汇储备的安全性, 而且可以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步伐, 让人民币在该地区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同时, 基于人民币区域化基础上的中国-东盟金融合作, 会大大提高合作的实效性。

(二) 加快建立一体化的金融市场, 促进区域内资本合作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 经济金融合作会不断加深。自贸区内应当尽快放宽金融准入限制, 降低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的门槛, 众而推动区内各国金融机构的跨国经营, 为区内经济发展提供更便利更优质的服务;努力建设单一的债券市场、股票市场, 促进资本市场的深度合作;积极协调中国和东盟各国汇率政策, 推进汇率制度安排的改革和完善;逐步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 最终实现区内金融市场一体化;加强中国-东盟各国间出口信用保险领域的合作, 降低出口贸易风险, 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完善。

(三) 加强区内金融监管合作, 提高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都给各国经济带来了重后果, 同时充分证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仅仅依靠单个国家的力量难以有效应对危机的冲击, 各国必须加强金融合作, 金融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金融监管合作。为了提高区域内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中国与东盟已经做了一些重要的努力。例如, 2009年2月8日, 中国与马来西亚签署了金额为800亿元人民币/400亿元林吉特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3月23日,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金额为1000亿元人民币/175万亿元印尼卢比的货币互换协议;2010年7月24日中国与新加坡签署了规模为1500亿元人民币/300亿新加坡元的货币互换协议;2011年, 中国与泰国签署了金额为7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机制的建立, 不仅促进了投资的便利, 也大大增强了危机发生时各国应对危机的能力, 有利于金融监管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除此以外, 今后中国东盟金融监管合作努力的方向应当是:短期应建立多边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机制、加强金融人才的培训合作。长期内要建立和健全统一的区域金融监管框架。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借鉴欧盟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家寿.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背景、进程与发展趋势[J].广西社会科学, 2003, (11) .

[2]张家寿.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J].改革与战略, 2005, (4) .

[3]韦铁.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发展的金融体系构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 (5) .

[4]王丽娅.中国与东盟地区金融合作现状与前景分析[J].亚太经济, 2007, (1) .

[5]莫文超.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思考[J].市场论坛, 2009, (10) .

中国如何与东盟国家互动合作 篇11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大突破。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形式的区域分工协作机制,必将对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

内在机制的脆弱性和整体经济实力的下降,促使东盟意欲搭乘中国经济增长的快车,早日步入经济复苏的轨道

成立于1967年的东盟,现已拥有10个成员国,是目前东亚地区最大的区域集团。东盟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提升了东盟各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东盟作为东亚地区惟一联系相对紧密的区域性组织,尽管成员国不少,但与北美和欧盟相比,整体实力仍存在较大差距。

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在东盟的10个成员国中,既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又有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2000年,新加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27330美元,而越、老、缅、柬四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400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约70倍,远远高于欧盟内部16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30倍的差距水平。东盟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极大地限制了成员国之间相互协调经济政策的余地。

经济和贸易结构雷同

东盟各国在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方面不具备明显的互补性,经济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呈现出雷同化的特征。东盟的新兴工业国家最初凭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现了经济起飞,到20世纪80年代,又转型为以下游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为主。经济和贸易结构的雷同化,限制了东盟各国贸易创造效应的发挥,致使区内贸易的依存度不高。以1999年为例,欧盟内部出口额为5811.62亿美元,占其总出口额的54.6%;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内部出口额为13763.14亿美元,占其总出口额的62.6%;东盟内部出口额仅为819.29亿美元,占其总出口额的22.2%。可以看出,东盟尚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阶段。

内部市场狭小,严重依赖外部市场

东盟10国的总人口为5.3亿,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约为7370亿美元,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不大,基本上属于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内部市场狭小,对外部市场有严重的依赖性。20世纪80年代,东盟国家主要是为日本生产下游的电子产品,出口也主要依赖日本市场。到了9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和美国新经济的兴起,东盟国家的出口又开始严重依赖美国市场。内部市场的狭小限制了东盟的发展空间,而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又严重削弱了东盟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一旦主要的出口地区市场萎缩和发生剧烈的价格波动,区域内各成员国的经济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寻找稳定的、纵深的地区大市场,对于东盟的经济发展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组织结构松散,内部缺少核心

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发展在客观上需要有核心的经济力量,如美国之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德国和法国之于欧盟,其核心作用是不容低估的。东盟国家中没有一个愿意而且有能力承担核心国的责任,这就降低了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凝聚力。在1997年的金融风暴中,东盟各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竞相贬值本国货币而全然不顾整体的利益,结果一损俱损,教训十分深刻。金融危机发生后,随着东盟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下降,东盟组织内部的离心倾向日益抬头。一方面,各成员国为了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东盟组织扩大到10个成员国,利益分歧和多样性增加,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下难以恢复整体实力,引起成员国的不满。

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不仅顶住了巨大的压力,而且给遭受危机的东盟国家以有力的金融援助,受到了国际舆论的广泛赞誉,也赢得了东盟各国的信任。“9·11”事件发生后,东盟国家开始意识到,中国在政治上是维护东亚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在经济上也不仅仅是他们的竞争对手,更多的还是一个合作共荣的伙伴。在新的世界经济秩序中,特别是在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美国和欧盟市场萎缩、东盟国家在美日欧市场上的份额增长缓慢的形势下,只有搭上中国经济的快车,才能早日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意味着东盟国家将获得中国相当的市场份额,在抢滩中国的进程中取得先机。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东盟各国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纷纷调整战略,把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

中国要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必须以相应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为依托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强劲增长的势头,堪称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作为一个贸易大国,中国没有参加任何一个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一直置身于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浪潮之外。由于没有一个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为依托,即使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多边的贸易体系,在处理与他国的贸易纠纷中也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进行区域内的分工合作,对于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

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存在着地缘上的亲和力和经济上的互补性,因此,发展经贸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国与东盟商品贸易的构成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具有明显互补性的商品,这类商品主要以资源禀赋的差异为基础,约占双方贸易额的一半。一部分是东盟具有优势的商品,其中森林、矿藏和热带作物等自然资源类商品约占中国从东盟进口额的42%;另一部分是中国具有优势的商品,主要是金属及其制品、纺织品、服装与鞋类、蔬菜及加工食品、车辆等,约占中国对东盟出口额的38%。东盟国家中越是不发达的国家,越是倾向于自然资源出口的国家,与中国专业化分工程度越高。随着近年来部分东盟国家劳动力成本的逐步高涨,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绝对优势越来越大,中国出口的相关产品由于要素禀赋替代的困难性,正越来越受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发展水平近似国家的欢迎。同时,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已逐步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形式的互补性分工。例如中国与马来西亚、泰国在办公用机械、电动机械、电器、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在钢铁、机械及运输设备方面都具有较好的互补关系。第二类是互补不明显的商品,比如电子信息产品,也占到双边贸易的一半。

中国与东盟国家互动合作机制构想

鉴于中国和东盟这两大市场的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构架和机制,可借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模式开展全面的经济合作,并在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实现突破。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经济合作模式

既然东盟自由贸易区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涵盖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产业合作、便利化等相当广泛的内容构架和合作机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沿用东盟自由贸易区业已形成的制度安排,由各国列出各类产品清单,包括拟降低关税的产品清单、暂不降低关税的产品清单,分步逐渐降低关税。考虑到印支三国、缅甸四个东盟新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可对他们采取灵活政策,给予特殊的待遇。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原有框架的基础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制度建设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修改、调整和补充,这样可节省大量的成本和时间,有利于双边的认同和接受。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点合作领域

中国同东盟国家可在旅游、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湄公河流域开发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

旅游:据统计,东盟国家来华旅游人数占来华旅游者总数的18%。东盟10国均为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中国旅客已经成为东盟国家最大的旅客群。旅游观光不但可以刺激消费,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而且也可为开展贸易往来奠定良好基础。双方的旅游管理部门可借助互动合作机制,大力开展旅游合作,促进双方旅游业的发展。

信息通讯:中国在手提电话通讯上排名世界第一,也是电脑外围设备和电子产品最大的出口国。中国和东盟国家可利用现有的科技力量和信息资源,开展在信息通讯方面的合作。今后几年,中国应当积极支持并参加电子东盟的建设,加大对东盟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力度,并参与东盟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双方可在湄公河流域的开发、泛亚铁路的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中国已经决定出资500万美元资助上湄公河航道的清障工程,并以援助的方式,承建昆明—曼谷公路老挝境内1/3路段。计划中的泛亚铁路可把中国、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条重要的南北经济走廊,这对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国对建设渊亚铁路持积极态度,只要东盟最后确定选线方案,中国将尽快启动境内相关线路的修建或改造。为此,建议双方建立交通部长会晤机制,加强沟通与协调。

农业:中国和东盟国家具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比较优势,在农业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农业领域也始终是双方开展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国与东盟10国已经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从2004年开始逐步废除600项产品的关税,并将在2006年完成第一批废除关税计划。在这种大背景下,双方可依托当地市场,扩大投资规模,建设农业园区,开展农业相互投资的合作新模式。日前,不少东南亚国家的商家已把农业作为在华投资的重点,开始在中国开发高科技农业园。中国也可发挥加工业的优势,发展面向东南亚市场的农产品加工业。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点合作地区

中国-东盟货币合作 篇12

一、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合作的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服务贸易更上一层,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合作自然也蒸蒸日上。21世纪以来,中国—东盟双边服务贸易总额保持高速增长,除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导致后一年的小幅下降之外,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都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

(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大体较弱

对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服务贸易现在的竞争力加以研究是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服务贸易现状的一个很好的分析切入点,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各国的贸易禀赋,对研究各国结构优势与劣势有很大的作用,是研究现状所必需的。

(二)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服务产业优势各不相同,政策存在差别

中国与东盟各国虽然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在某些领域上的相似度虽然也算是比较大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如国际政治力量影响和地区地理条件差异),导致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服务产业的贸易禀赋上各不相同,在一些领域上的差距还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菲律宾是比较贫困的国家,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快但公共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明显滞后,由于其人力资源比较丰富,所以在政策上积极实行人才的专业化转向政策。

泰国由于其历史文化的影响,在旅游服务业上占有较大优势,所以为了扩大其旅游方面的收入,积极开放国门,在交通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但在保险行业的发展比较保守。

而作为中国东盟成员国中最具代表性的发达国家新加坡,由于它有比较优异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使其航运方面很发达),其金融业、服务业发展迅速且比较稳定,各方面的竞争力都很强,所以其开放力度很大,政策上积极鼓励自由贸易。

以上只是提出了几个典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囯的服务贸易发展特点及其实行相应的政策现状,由此可看出,由于其服务产业优势的不同,其相应的政策也五花八门,不太具有统一性。

二、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合作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服务平台不完善

信息服务平台作为一个地区或国家进行投资或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来源和参照物,一定要对其建设加以重视。自然人流动和商业存在是进行投资或贸易的基础,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于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的统计不够全面、系统,而且关于这两个点的统计滞后性非常大,对于东盟具体地区的金融、旅游、通讯等具体的服务产业资料欠缺,有很多得到特定的官方网站才能找到,并且某些拥有相应统计数据的官方网站还设置了进入障碍,把投资人士拒之门外;对于中国与具体的不同东盟国家的国际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更是缺乏。中国—东盟的服务贸易如今的发展势头很猛,信息的更新换代也非常快,但是自贸区的服务贸易统计往往跟不上发展的步伐,这不利于中国—东盟服务贸易的发展进程,也不利于自贸区国家内部之间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对服务产业进行合理投资。

(二)中国与大部分东盟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弱

根据第二部分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的大部分国家在新兴的、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未来服务产业发展根本的行业,如交通、保险方面,竞争力很弱,有很多国家的保险与专利特许费方面的竞争力远远低于-0.6,这对很多国家的服务贸易来说是很不利的,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这些国家服务贸易的均衡发展和全方面发展。

(三)经济发展水平与政策不统一导致一体化发展困难

经济多样性给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设带来不少挑战,比如成员国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使得该经济共同体不能立即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和对外关税政策,这影响到了东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四)政治摩擦间接影响到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合作

近年来,由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东盟国家内部之间存在着政治摩擦间接的阻碍了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基于核心利益关切程度和意识形态差别,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东盟的摩擦频繁程度增加。

三、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合作的对策

(一)加强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合作信息平台的建设

国际贸易发展到今天,信息愈发凸显出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这之中还要重点考虑到服务贸易信息的宣传力度方面。接下来还不要忘了紧紧依靠中国和东盟的国家官方媒体力量,这是信息源构建和服务业信息交流的主要力量。

努力把现有的数据平民。说白了就是加快信息的流动程度,更大方位地在互联网上共享最新自贸区服务贸易动态信息,使老百姓和小宗服务贸易商人从中获得益处,在某些程度上也是发动平民积极加入到服务贸易市场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二)采取措施增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措施中,对产业政策进行调整和加大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发展力度这两种方法是值得考虑的。

(三)充分利用市场多元化增强市场活力

经济多样性虽然给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合作的建设带来不少挑战,但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可以因此而造就更多的机遇。首先,从自贸区内部市场来看,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层次更为丰富、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厂家供给的产品更为多元化,对于较为发达的国家或者较为先进、实力较强的企业来说,有利于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和达到产业链的顶端。对于相对贫穷的国家和基础较为薄弱的企业来说,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和夯实基础产业。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必将致使市场活力有所增强。

(四)加强双边政治对话,努力达到政治共识

加强双边政治对话,努力达到政治共识是解决双边政治利益冲突的有利决策,在加强政治往来的同时也要更多、更加有效地促进人民之间的交往。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到今天,政府的强力推动功不可没,但是双方民间的交往仍然不足,改善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国家间的人民交流和政治上国家友好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互促进,这两个方面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然而,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处理与东南亚关系时要坚决奉行“与东盟一起”这个总目标,这样可以某种程度上破解某些东盟国家对我国误解的同时,与东盟国家一起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

导致中国—东盟关系紧张的一个无可置疑的问题是南海问题,因此,在政治上妥善的处理南海关系,解决争端,达成共识非常重要。在解决领土争端问题的过程中要做到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维护南海地区稳定两者并重。有理、有利、有节是中国在南海问题的斗争中必须要坚持的基本方针,做到国家利益要坚决维护,南海地区的稳定也要坚决维护。在前一阶段,我们通过积极与东盟国家协商谈判等各种有利于双方的斗争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了本国的利益,彰显了中国在南海的存在;现今,我国在南海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维护南海领土的和平稳定。在国际场合,要居安思危,密切关注国际形势,随时保持警惕,要争取在南海问题上更多的话语权。东盟国家也要积极响应中国于2014年提出的对双方都有利的解决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的政策,为双方更好更快的发展而共同努力。此外,双方要积极开展磋商,在协商一致基础上早日达成“南海行为准则”。

四、结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建成以来,通过了很多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发展的协议及准则,在服务产业迅猛发展的21世纪,中国—东盟的服务贸易合作也占据了中国—东盟贸易的“大半边天”,并且不断前进,不断发展,双边服务贸易进出口以年均高于20%的速度增加,前景非常的可观,金融行业、通讯业、旅游业等服务行业的全球化进程相比自由贸易区刚成立的时候来说,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合作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挑战,如信息服务平台不完善,由于东盟国家发展水平不一、资源多样化和各国实行的政策水平不一,国家间的政治摩擦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对东盟与中国、东盟国家内部之间的服务贸易有相当的阻碍作用,所以,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服务贸易合作的时候,应认清其中的挑战和阻碍因素,找到相应解决的对策。如加强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合作信息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市场多元化增强市场活力,加强双边政治对话,努力达到政治共识等。如果东盟国家与中国充分关注这些方面,将会很大程度的加快合作的步伐。

摘要:现今,构建区域经济同盟成为世界很多国家发展经济,促进贸易便利化、多元化、自由化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发展区域经济,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和睦共处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采取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本文的论点进行论证,对文章中所提出的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合作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合作

参考文献

[1]唐姣美,钟明容.“钻石10年”: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东南亚纵横,2013(11).

[2]张蕴岭.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J].东南亚纵横,2014(10).

[3]廖万红.服务创新视角的中国—东盟旅游服务贸易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

[4]周雪春.关于加快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8(11).

上一篇:同步问题下一篇:贯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