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国校企合作(共7篇)
中国美国校企合作 篇1
职业教育制度创新, 使德国建立起了统一、协调、高效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制度。这不但使政府、企业、学校职责、任务明确, 还使职业教育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 保证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产生了一系列有益的效果。就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而言, 双元制是符合我国现阶段需要的教学模式的一种, 运用双元制对现行的高职高专烹饪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必要的。
校企双方合作的可行性。目前, 烹饪专业人才供需错位的矛盾已经成为一种事实, 院校和企业都迫切希望解决目前这一难题。一方面, 院校希望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另一方面, 企业也希望能聘用到符合企业需要的优秀员工。另外, 酒店的实习生干的是普通员工的工作, 而工资是最低的生活标准, 比普通员工少得多, 这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 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我们在看到目前专业供需错位的同时, 也应该看到校企双方这种潜在的合作可行性, 校企双方是存在强烈的合作愿望的。实施校企合作是烹饪专业与旅游企业实现双赢的最佳选择。校企双方应高度重视, 成立酒店管理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 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 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 保证校企合作的正常运作, 为酒店培养高素质人才。双元制可以将学校和旅游企业紧密结合在一起, 解决校企双方都急需解决的问题。校企合作的可行性也为双元制的顺利推广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因此, 合作机制的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深入开展。
校企双方主观因素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全面、深入开展。我国目前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集中在浅层次的实习实践合作, 原因是在校企两方面的。首先从主观上讲, 多数学校的主要出发点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率与实习实践场地不足等问题, 对于行业人才培养的战略性思考并不充分。另一方面, 由于目前我国旅游企业中相当一部分的发展水平还比较有限, 因此企业管理的系统性欠佳, 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 很少能够上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 企业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足导致多数合作企业的合作层次局限于人力资源部门本身, 与学校间很难开展全方位合作, 也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纵观整个历史, 办学成功的高职院校都是重视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学校。因为技能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其中有相当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场所才能获得。而学生在学校学习, 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现场环境有差距, 一些职业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某些不易言传的经验和应变方法, 也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掌握和内化。另一方面, 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极快, 许多新技术边应用边发展, 未必能及时地反映到学校教育中来, 往往只有在实际工作地点才能获得最新的实用技术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 烹饪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封闭的校内教育, 而必须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 让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中形成做人做事的本领。
充分发挥烹饪专业职业院校各自的特长, 优势互补, 进行校校合作。从彼此熟悉的专业或学科做起, 合作双方共同探讨学科规划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以现有的师资、设备为平台, 实现实验室、实训基地、图书馆、师资、运动场等资源共享;以项目为载体, 开展多方位的科研合作、学生技能创新活动;以网络视频会议和实地考察交流活动形式, 积极寻求在高级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点, 建立合作互动机制, 实现互利双赢。
实行城乡合作和跨地区合作办学。利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 带动欠发达地区和为农村服务的高高职高专烹饪专业职业教育发展。尤其是可以利用一部分基础较好的院校的资源优势, 同中心城市的地方政府合作, 举办社区性烹饪职业院校, 使高职高专烹饪职业教育发展更贴近急需人才的基层和农村, 不仅有利于调整人才的城乡、地区、行业布局, 也为高职高专烹饪专业职业教育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在烹饪职业教育目标的确定、内容和形式的设计等方面应以国际标准为参照, 关注国际烹饪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开展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 为学生扩大国际生存空间;鼓励教师和学生到国外接受培训和工作实践, 加快参与国际互联网上的烹饪职业教育活动, 从发达国家中汲取有利于我国高职高专烹饪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建立多国姊妹学校、合作公司, 开展学生、教师互换交流和实习等活动。
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跨地区合作、国际合作, 形成集团优势, 互惠互利, 共谋发展。
摘要:“双元制”也可称为“双轨制”, 是德国在100多年来传统的学徒培训制度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 “双元制”中的“一元”指职业学校, 另“一元”指企业, 学校承担学习文化和基础技术理论, 企业承担职业技能培训, 两元结合完成教育任务, 故称之为“双元制”。双元制职业教育是青少年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后, 一边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 一边又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学校与企业”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培训场所。
关键词:基础技术理论,职业技能培训,两元结合
中国美国校企合作 篇2
近些年来, 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非常迅速, 行业的蛋糕越做越大。在这一形势下, 汽车行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逐年快速上升。曾经有专家对该状况表示担忧, 在“十一五”期间, 我国的汽车科技研发人员供需缺口达到50万人, 汽车维修行业的技术人员缺口达到80万人。虽然人才缺口非常巨大, 但是存在这残酷的现实矛盾——大量的接受了汽车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中却仍然存在就业困难与就业不理想的情况。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长久以来这一问题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近些年来, 校企合作模式针对以上的难点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法与解决思想, 本文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新兴教育模式, 解决现阶段我国汽车职业教育中的难点与瓶颈。
二、我国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及现状
汽车发明至今已有上百年, 其设计制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国外很多先进汽车进入了我国市场, 我国的汽车交易市场日益繁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我国汽车制造与维修行业在近几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从我国汽车行业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 无论是现有的技术手段、技术人员素质还是相关技术人才的储备, 我国仍不处于世界一流的水平。并且世界能源危机和环保问题日益显现其重要新, 国内的各大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纷纷致力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究上, 这为我国的汽车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 但也是更大的挑战。在国外有许多国家探索了职业教育发展个新型模式, 其中有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度”。而澳大利亚则在国家培训的框架下, 建立了“行业指导”。而英国职业教育则采用了“合作教育”的新型模式。这些新型的教育模式推动着职业技能学校教育不断地向前继续前进。
但是, 我国汽车职业教育却存在一系列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相互矛盾, 难以同时解决。一方面, 汽车产业的人才缺口很大;但从另一方面而言, 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却遭遇工资待遇低、未来发展不明朗等问题。本文认为, 造成这一矛盾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但主要由学生的素质与我国汽车职业教育现状造成。由于很多学生存在专业能力不足、工作不踏实、动手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等问题, 这些问题造成毕业的学生刚到企业, 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不能为企业产出足够多的价值。而汽车职业教育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却是学生素质差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我国汽车职业教育现存的这些问题, 本文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入手, 试图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以真正实现高等职业“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为核心, 以素质教育为根据”的教学理念。
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瓶颈
1.观念上的瓶颈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从观念上说, 可以分别从企业方面与学校方面上进行讨论。由于企业和学校分别属于制造业系统与教育系统, 一般认为, 在职业教育发展以前, 这两个系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集。就教育系统而言, 通常意义上认为专门指学校而言;对于企业, 通常联系的是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生产技术提高等, 对于企业在汽车职业教育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却很少有人提及。由于我国目前很多企业看重的只是短期的既得利益, 所以企业不愿意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 不愿为我国汽车职业教育承担责任, 传统意义上企业主要负责技术人才的雇佣, 所以在这一直接利益的驱动下, 企业并不想关注也不想参与人力资源的培养。但是, 根据我国“十一五”计划期间的规划, 学校在面向经济转轨与产业转型中承担起培养高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 其更为重要的是, 学校怎样能够获得企业的支持, 进行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而由于学校对于这方面上的问题而言, 则是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不长的职业教育历史, 很多教育工作者对“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并不能充分接受, 很多教育工作者甚至认为企业参与教育中来, 会将很多不好的商业元素带进校园中, 从而导致这些教育工作者对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参与积极性不高。
从我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各个角度来看, 中国汽车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需要相关的职业教育学校与汽车产业中的企业建立坚固紧密的合作关系, 并与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但是现阶段, 我国并不重视汽车职业教育, 大部分企业的领导与员工仍然不知道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所以, 在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模式中, 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与汽车产业相关企业联系, 争取学生的实习岗位, 并与相关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
2.政策及法律法规的瓶颈
除了对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社会观念的滞后, 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缺失更是造成了我国汽车职业教育中的障碍。近几年来, 我国推出了相关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 但是对于指引汽车行业企业参与相关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上, 却缺乏具体的引导的政策机制。这些汽车企业往往认为对于学生的相关职业能力培养是学校的事, 与自己无关。这样便是校企合作中出现各种阻力的根本原因。而对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汽车职业教育中的责任与权力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指引, 特别是关于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的权益、劳动安全与劳动保障等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指引。在这一情况下, 出现了一部分汽车企业假借给相关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借口, 将学生作为廉价或者无偿的劳动力进行使用, 这些情况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利益, 甚至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在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却少政策与法律法规的指导, 是造成其发展瓶颈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我国, 职业技术学校与相关的企业处于不同的体系, 也就是说对于职业技术学校与相关的企业各自拥有自己的管理体系, 相互的需求显而易见是各不相同的, 而信息渠道互不相同的问题造成了职业技术学校与相关的企业合作中的阻碍, 这一体制上的问题约束着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对策
如何解决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需要政府出台鼓励校企合作的相关扶持政策, 如采取税收优惠等措施, 使汽车行业中的企业可以看到直接的利益, 从而鼓励企业给相关汽车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提供具有真正有价值的实习岗位,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我国汽车职业教育, 分担一部分学校的相关职能, 使得毕业生的培养仅仅追随市场发展的需要, 也使得企业参与汽车职业教育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如何保护实习学生的权益, 免除学生的后顾之遥, 需要政府通过立法建立相关的劳动保护制度。只要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后,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才能有章可循, 而校企合作的方式也可以正规化。
由于汽车产业的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 还要负担对股东的责任, 对企业普通职工、消费者、社会、环境等的责任。要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 使汽车企业意识到不仅仅要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 还应该从长远出发, 追求技术进步与社会长远的发展, 从而使其更好地与学校一同承担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
五、总结
进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改革, 是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巨大的创新。但这一模式, 不仅仅需要汽车职业技术学校起到其应起的作用, 还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 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与社会观念的不断引导, 来帮助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只有如此, 才能解决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将我国汽车职业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我国职业教育也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摘要:研究了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对我国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及现状进行了详细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法, 即从法律制度与社会导向角度提出了解决的策略。对我国汽车职业教育改革也做了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校企合作,汽车职业教育,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叶立群.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7.
[2]张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
[3]周渠.中外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中国美国校企合作 篇3
莱芜职院以“服务莱芜、辐射周边, 工科为主、多科并举, 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职院校”为办学定位, 紧密联系实践, 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办学思想, 结合学院实际, 选对路子、找准定位, 先后与泰山钢铁、特变电工、福田雷沃重工、北京汇源、鲁南制药、北京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等百余家企业、行业协会建立了校企一体化合作关系。几年来, 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 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以“鲁缆模式”为范例, 实现合作办学的全覆盖
莱芜职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典型企业是特变电工山东鲁能泰山电缆有限公司 (简称“鲁缆公司”) 。该公司是高端电缆领域的知名民族品牌,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电网公司及南方电网公司的核心供应商。学院与公司在彼此深入调研、沟通交流, 增进互信的基础上, 于2011年4月9日正式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起初, 校企合作双方是“学校专业培养+公司上岗培训”的普通模式, 双方从学院即将毕业的在校生中遴选部分优秀学生组建“特变电工鲁缆班”, 学生在经过短期培训后到企业实习或就业。由于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扎实, 受到公司充分信任。校企双方决定深入合作, 走“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路子, 在招生招工、人才培养、资源利用、文化建设、产学研用等领域全面对接融合。
———校企双方共同招生招工。莱芜职院和鲁缆公司共同制定招生计划和方案, 组成招生小组, 到所在地的新泰一中和新汶中学等学校, 通过共同宣讲和组织高三毕业生到学院、公司参观等形式, 使学生全面了解校企双方。学生入学前与鲁缆公司签订就业意向, 入学后编入“特变电工鲁缆班”, 并由鲁缆公司提供每人每年2000元的奖学金。这种“双录取”的方式让考生和家长吃了定心丸, 不再为就业担心。2011年, 学院仅在新泰市就招录“特变电工鲁缆班”学生100人, 报到率100%。
———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特变电工鲁缆班”学生在学期间, 由校企双方共商培养事宜, 鲁缆公司派出技术骨干到学院任兼职教师, 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 共同组织教学, 共同建设专业。除了“特变电工鲁缆班”的共同培养外, 每周四是鲁缆公司在校的公开课时间, 用于知识宣讲和业务培训, 内容包括企业文化、员工素养、制度管理和专业知识等。学院还邀请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担任学院就业指导顾问, 开展就业咨询和就业讲座,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鲁缆模式营造了“一入学校门, 就是企业人”的浓厚氛围, 学生的学习责任和企业归属感得到强化。
———校企双方共同负责顶岗实习。“特变电工鲁缆班”学生毕业前一年到鲁缆公司参加顶岗实习, 学院负责制定顶岗实习计划, 有针对性地确定实习内容与实习进度, 并为每位学生建立顶岗实习档案。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 学院和公司分别为学生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 由双方共同管理学生。“特变电工鲁缆班”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和顶岗实习, 经学院和公司考核合格后, 即可直接留在企业工作。
“鲁缆模式”为学院在更多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范例, 通过移植、加工和创新, 学院的其他专业也陆续开展了“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如学院商务管理系和北京汇源集团鲁中有限公司合作, 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师生获得了汇源2.5升清润、1.88升多果乐、红标矿泉水等产品在莱城地区的独家代理权, 并在学院成立经营部, 学院提供仓库、启动资金及车辆等。汇源集团派市场人员常驻学院经营部, 帮助指导拓展销售渠道、管理和监督市场运行, 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科建设、教学和学生实训。目前经营部营业额已过20万元, 师生感受到了真实的经营情景, 学习知识、适应市场、融入社会的能力显著提升。
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为准则, 实现校企全方位的无缝对接
与一般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这种企业仅仅作为学校“婆家”的形式不同, 莱芜职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先进技术、管理制度贯穿整个育人过程, 双方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实现了学院与企业的全方位、无缝对接融合。
——服务企业、面向社会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定位。莱芜职院认为, 为企业量体裁衣的培养模式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标志。学院通过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产学研用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一方面为企业培养和输送适销对路的人才, 另一方面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力, 提高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服务特定企业的同时, 学院将“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进一步推广到其他专业, 与本地区乃至外省许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更多企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还全力打造了汽车修理实训室、食品加工实训室等, 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 其产品和服务对社会开放。
———全面融合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核心理念。莱芜职院认为,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中, 学院与企业是办学的双主体。为此, 他们探索创造了“六共同”、“六融合”的新鲜经验。即学院与企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 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共同构筑一体化教学平台, 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共同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实现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共同开展岗位技能教学, 实现能力培养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共同营造职场氛围, 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最终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一体化对接融合要求。
———从“入口”到出口共管共育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必经的全过程。莱芜职院认为,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涵盖招生———培养———就业整个育人的全过程。学院与企业共同商定招生计划, 招生即招工。在学生入校后, 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特变电工鲁缆班”实行2+1育人模式, 即头两年学生在校完成理论课和实训课的学习, 这期间, 企业参与学院教学计划编制、课程设置、教材编写, 并为学生提供奖学金支持, 同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定期到学院承担教学任务、宣传企业文化;最后一年学生在学院和企业提供的“双导师”指导下, 完成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学生毕业经考核合格, 即可直接在企业工作。“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使学院和企业形成了从学生入口到出口的共管共育的育人机制。
———多岗轮换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莱芜职院认为,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革新, 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职业道德方面要求人文修养与心理状态兼备, 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在专业素养方面, 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与多元知识结构的综合;在能力结构方面, 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果断决策的能力等。为了使学生达到以上要求, 在顶岗实习阶段, 企业打破传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方式, 定位于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通过从生产到销售的多个岗位轮岗, 使学生体验企业运作的全过程, 感受职业情境、学习“如何工作”, 从而提高包括职业技能在内的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交往、个人生活情境中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
以“校企一体化”为优势, 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
莱芜职院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自己特点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 在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求, 促进校企可持续发展, 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 都显示出了强有力的优势。
———校企深度融合使高素质技能人才层出不穷。以“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 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 带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实习实训、师资培养等在内的一系列教学改革。从区域经济、企业需求出发, 将企业价值链、产业链、企业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功能定位和历史使命中, 真正实现了校企双方从思想到行动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学院及时获悉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保证了专业技术的先进性。学院的办学理念得到创新、教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学生的实践环节也得到充分保证。对于学生而言, 学习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有方向有动力, 学习自觉性更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增强了校企双方的责任意识, 避免了以往校企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剃头挑子一头热”、工学结合“两张皮”等流于形式的现象, 真正培养了适应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量身定制的人才更适销对路。莱芜职院在实行“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专业招生数量, 完全是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的缜密研究基础上, 考虑一定的淘汰率和岗位的变化, 由校企双方协商制订的, 具有规划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特变电工鲁缆班”首批58名签约毕业生已全部顺利到鲁缆公司就业。部分毕业生在入职后, 以其扎实的业务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 已经发展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这种为企业量身定制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模式, 既破解了企业的用工难问题, 受到企业的青睐和欢迎;同时, 也促进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合作研发促进校企双方可持续发展。莱芜职院的“校企一体化”, 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 而且体现在校企多层次合作、多方位互动、互利共赢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技术研发方面, 学院与多家企业和高校签订了科研合作协议。通过合作, 学院的科研创新工作实现了较大突破, 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已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200多项, 累计争取科研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 获得国家专利527项, 解决企业重大技术难题30余项。在合作研发过程中, 学院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方向, 提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 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 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企业主动向学院投资, 将生产工艺、技术革新等提供给学院, 促进学院的硬、软件发展, 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特别是在校企合作中, 通过与学院加强合作创新, 整合外界技术创新资源, 壮大自身研发实力,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节奏, 提高创新成功率, 同时降低了研发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第三, 提升了品牌影响力。企业从单纯的员工招聘需求到关爱学生的成人成才发展, 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打破用人制度上的“围城”,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特变电工为例, 它是我国输变电行业的龙头企业, 发展前景好, 收益较高, 尤其在景气指数飙升时期, 能在该企业谋得岗位, 已成为相关专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一种奢望。我国部分企业, 特别是经济效益好的大型企业, 其用人制度就像一座围城, 城外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少数入围者独享美食, 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特变电工鲁缆公司与莱芜职院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提供的完全是开放式平台, 打破围城, 面向全社会有志于输变电事业的青年学生招生招工。毕业生加盟特变电工后, 这些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改善了自身经济状况, 同时, 将他们的家庭搬迁至公司所在的城市, 从一定程度上, 也为推进城镇化发展贡献了力量。这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应推动更多的企业在高职事业上肩负起社会责任, 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巨大力量。
中国美国校企合作 篇4
此次年会的主要内容包括:为第八届全国技工学校教学教研技术开发优秀成果获奖代表颁奖,讨论技工学校改革发展的形式、任务和政策措施,发布校企合作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宣读中国职协技校委员会2009年工作总结和2010年工作计划,各技工学校交流校企合作办学经验。16日下午,与会代表还参观了苏州技师学院和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在5月17日的中国苏州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博览会开幕式上,西安技师学院院长李长江代表与会学校和企业宣读了校企合作《苏州宣言》,中国职协技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代表和企业代表一致签名倡议。期间,中国职协组织了多家技职院校与“长三角”地区特别是苏州地区先进企业现场签约校企合作,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
中国美国校企合作 篇5
2014年4月1日下午, 中国皮革协会和美国原料皮协会在香港会展中心就加强两国行业协会成员之间的贸易合作签署了备忘录。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苏超英和美国原料皮协会主席Stephen Sothmann在互换备忘录上签字。!!!!!
苏超英理事长在签字仪式后对中国皮革网记者解释说, 备忘录的签署旨在促进美国原料皮和皮革企业与中国制革厂商及皮革制品加工企业的贸易往来, 确保两国皮革行业之间皮革贸易更加顺畅, 为两国协会会员在解决贸易中可能发生的纠纷提供沟通渠道, 并营造合作和谐的贸易环境, 其最终达到促进全球皮革贸易发展的目的。
当记者问到关于如何具体解决两国皮革贸易纠纷时, 苏超英理事长称, 两国协会将各自制定解决程序来协调可能发生的贸易纠纷。一旦两国协会会员单位之间出现贸易纠纷, 则要求双方在货物抵达对方检测地的30日之内或合同完全执行后的30天之内, 向各自协会通报纠纷详情。当任何一方协会收到会员企业的贸易纠纷通报后, 应及时通知对方。当收到对方的有关通知后, 应向本国涉案会员企业发出警告通知, 并获取更多有关信息。两国协会将通过热线沟通, 共享信息, 最终寻求达成双方企业共同接受的解决方案。合作备忘录在签字之日起生效, 有效期为3年。
中国美国校企合作 篇6
在座谈会上,2009-2010年度美国科学教师协会会长Patricia M.Shane女士,2008-2009年度会长Page D.Keeley女士,协会执行董事Francis Q Eberle博士分别介绍了美国科学教师协会的人员构成、运作机制,协会对《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等多项政策和标准的参与制定,协会如何反映科学教师的建议和需求,以及如何为教师、研究者与政府和企业搭建交流平台等内容。他们还介绍了协会通过出版期刊、推荐优秀读物、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提供培训及资助与奖励等活动,为会员提供的各类优质服务。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也分别介绍了该协会为提高科技辅导员的业务能力与科学素质,推进我国科技教育工作发展所开展的各项活动。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根据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需要,对其科普资源进行了开发。他们以中国古代优秀益智玩具为基础,整理了“科技益智”科教活动资源包,开发了针对学校、社区的“壁挂科技馆”科技活动资源包,并将这些资源包推荐给了广大科技辅导员进行使用。
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约定,两协会建立友好协会关系;并在确定专人定期联络,相互提供学术会议、业务培训、科技教育活动信息,派员参加对方重要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互换互荐出版物,共同编辑出版科技教育图书资料等方面开展合作。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会长刘恕,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王延祜、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秘书长李燕祥,以及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的有关人员出席了会谈会及签字仪式。
中国美国校企合作 篇7
我于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在美国德州理工大学 (Texas Tech University, 简称TTU) 访学, 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家、“美国总统奖” 获得者、 该校教育学院Walter S. Smith教授。 Smith教授的专业是科学教育, 而我的专业是英语教学。他之所以邀请我做他的访问学者, 主要是因为他近年来一直在从事的全球合作式科学教育项目。
Smith教授本科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的生物专业, 硕士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的学生管理专业, 博士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的科学教育专业, 工作之后主要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 Smith教授主要从事全球合作式科学教育研究 (global collaborative science education) (http://www.depts.ttu.edu/education/our -people/Faculty/walter_smith.php) 。 他前些年研究的一个有关科学教育的项目叫做世界月球项目 (the World MOON Project) , 该项目在整个美国、加拿大及南美洲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而Smith教授本人也因在科学教育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于1996年获得“美国总统奖”。 世界月球项目主要针对中小学生, 该项目是通过观察月球并相互交流的方式把全世界的孩子联系到一起, 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和团队精神 (http://www.worldmoonproject.org) 。
近年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访问学者到德州理工大学交流和学习, Smith教授也和他们时有接触, 也就逐渐使他萌生了在中美之间开展科学教育合作研究的想法。 鉴于语言交流的原因, 他和到访德州理工大学的中国英语教师接触较多, 这也为他的全球合作式科学教育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创造了条件。
2.科学教育与ESL/EFL教学整合刍议
目前学术界关于科学教育的定义是:“科学教育是一种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 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 学会科学方法, 培养科学态度, 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的有关问题并做出明智的选择, 以培养科学技术专业人才, 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顾志跃, 1999:16) 通常, 科学教育以全体青少年为主要教学对象, 其主要目标是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科学方法, 把握科学本质, 形成科学精神, 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 科学教育的核心使命是要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
美国历来重视科学教育, 对科学教育的探索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深化。在美国, 科学与英语、数学、社会一样, 被列为核心课程。 1996 年, 美国颁布了第一套《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NSES) (黄芳, 2012:143) 。 对于K-12①的学生, 美国政府尤其注重科学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结合, 全国有一个针对K-12的科学教育大框架, 每个州又有符合其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的小框架。就拿美国的ESL② (即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教学而言, 每堂课都有其具体的语言目标 (language objective) 和内容目标 (content objective) , 其内容目标通常是指各类科学知识。 不仅如此, 在美国, 把科学知识教学和各类语言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已经成为惯例, 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Walter S. Smith教授正是看到了科学教育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广阔前景, 才想到了把他的全球合作式科学教育研究与国外的ESL或EFL③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教学结合起来。 目前, 他的研究项目已在美国、加拿大及南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实施和开展。 根据Smith教授的研究经验和理论分析, 该项目一定是双赢的。 它让美国K-12的学生和外国的ESL/EFL学生通过网络探讨一些基础的科学问题, 美国学生可以了解其他国家的学生对于同一科学问题的不同看法, 以及他们对于各类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认识水平, 进而一起合作解决一些全球性的科学问题。 反过来, 非英语国家的学生也能通过与美国学生的交流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英语。 另外, 双方的学生还可以相互学习各类科学知识。最重要的是, 它能让世界各地的孩子从小就具有全球视野并知晓团队合作。
3.美国科学教育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结合模式
在德州理工大学 (TTU) 访学的这一年, Smith教授每周一下午都会和我们中国访问学者讨论关于科学教育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④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相结合的具体模式。 不仅如此, 他还两次带着我们去德州的一所社区学院Amarillo College进行实地考察, 与该校参与该项目的两位老师Dale和Susan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该校和巴西等国的学校已有数年的合作, 近年来才开始尝试和中国的学校合作, 其校领导也非常重视这个合作项目, 我们第二次到访时, Amarillo College的副校长亲自接见了我们, 并组织了参与该项目学生的合作项目成果展及师生茶话座谈会。 在TTU校内, Smith教授也带我们参加了参与该研究项目博士生的成果汇展和博士论坛。 经过一系列的考察和探讨, Smith教授和我们最终构建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美国科学教育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结合模式。 具体说来, 该模式包含如下三步⑤:
第一, 双方相互认识。Smith教授常年以远程教育的方式在TTU带了40位左右的博士生, 这些博士生来自美国的四面八方, 绝大多数为美国的社区学院或中小学教师。 在具体的合作项目开始之前, Smith教授会让美国教师和中国教师一一配对, 所以他经常谑称自己为媒人 (match-maker) 。双方教师认识之后, 会共同讨论合作研究的主题及具体步骤。 因为是科学教育, 所以研究主题一般都来自自然科学领域, 比如水污染治理等。 但是, 由于多数参与者均为K-12的学生或非专业人士, 因此, 所探讨的话题一般不会涉及太多的专业知识, 研究层次也不会太高。 在确定合作主题和具体步骤之后, 双方教师会组织各自的学生相互认识。 在这一阶段, 学生只是互致问候, 打招呼, 做自我介绍, 探讨一些大众化的主题, 比如气候和饮食等, 不涉及对科学问题的探讨, Smith教授俗称这一步为“握手” (handshake) 。 至于交流的途径, 双方可以使用E-mail、QQ或Skype。 但是, 由于中美之间有10个小时以上的较大时差 (jet lag) ⑥, 因此实时通话和视频聊天略显困难。 鉴于此, 学生可以采用书信写作、视频传输或离线留言等方式来进行交流和沟通。
第二, 探讨科学问题。 完成第一步的相互认识之后, 双方学生接下来就会对既定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对于这一步, 双方教师需提前商定一个具体的合作提纲或框架, 要有明确的主题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根据提纲或框架, 双方学生会同步开展调研或进行实验, 之后通过既定的网络渠道进行交流, 可以是一对一的交流, 也可以是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流, 具体的交流方式由双方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定夺。 在交流过程中, 双方教师应根据具体进度及研究情况组织课堂讨论, 汇总合作的阶段性成果, 评估既定问题的解决及落实情况, 共同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美国教师应主要关注中国学生在既定科学问题上的认识水平及中美学生一起解决科学问题的执行情况, 而中国教师需更多关注自己学生的英语学习进展和文化掌握情况。
第三, 双方合作总结。 在对具体科学问题的研究、探讨结束之后, 最后一步就是对合作情况进行总结。 双方总结工作的程序是先分开总结后交流探讨, 美方的总结要点应集中在双方对具体科学问题的认同度、合力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执行情况及学生的全球化意识培养情况。 中方的总结要点除需覆盖美方的要点之外, 还应向英语学习方面更多倾斜, 应该注意总结学生用英语和美国学生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提升情况、用英语解释或分析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对地道句型句法的掌握情况及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具体进步。 另外, 双方在交流总结时还应该探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 是否要选择其他科学问题来进行下一阶段的合作及在下一阶段的合作中怎样避免此次合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案例分析———中美学生对转基因食品 (GMO food) 的合作研究
在Smith教授的帮助下, 从2014年9月15日至2014年12月15日, 我和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天堂谷中学 (Paradise Valley High School in Phoenix, Arizona, USA) 的教师Janice Mak女士进行了该项目的合作。Janice是Smith教授带的远程博士生, 也是天堂谷中学的一名生物教师, 我们合作讨论的主题是转基因食品 (GMO food) 。 Janice的学生是她们学校K-12第11年级的学生, 共两个班, 有43人, 普遍年龄为16-17岁, 而我的学生是我校二年级大学英语通识课《跨文化交际》的一个班, 有89人, 普遍年龄为20-21岁。 此次合作也是按照上述模式分三步进行:
第一, 从2014年9月15日至10月10日, 双方学生互相认识。 我和Janice商定使用E-mail和QQ⑦作为双方的交流媒介。合作的第一周, 我汇总了班上所有学生的E-mail地址和QQ号码, 随即发给Janice, 由她来搭配双方的学生。 由于我的学生数约为她的两倍, 因此我们采用了一对二的交流方式。 在人员搭配好之后, Janice让她的学生集体拍了自我介绍的简短视频通过E-mail发给我, 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了展示。之后, 我们也拍了视频发给她。 随后, 我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了第一阶段的交流任务及相关注意事项。 我的学生主要在课外与美国学生通过E-mail进行交流并相互认识, 他们热情高涨, 兴致昂扬。 如果在交流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他们会及时反馈给我, 我会把那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集中讨论并联系Janice协同解决。 但由于时差较大, 有邮件回复不及时等情况, 影响了沟通的及时性。
第二, 从10月11日至11月30日, 探讨转基因食品问题。就这一步的探讨框架, 我和Janice商定为三个方面:双方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情况、 中美人民对转基因食品的各自态度和怎样避免转基因食品可能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双方学生都进行了文献查阅、市场调研和专业探究。 他们通过E-mail写作、QQ实时通话或在线视频聊天, 以及发送离线视频或资料来交流心得体会, 了解彼此的食品文化, 解决共同面对的科学问题。 多数任务均由学生课后完成, 教师进行实时监督, 对典型性或普遍性问题开展课堂讨论。
第三, 从12月1日至12月15日⑧, 合作总结。 在完成了前两个步骤的合作之后, 第三个步骤的工作相比之下略显简单, 但是极其重要。 我和Janice汇总了双方每位学生的收获和碰到的问题, 先在各自的课堂上进行讨论, 再将讨论总结出来的要点进行交流探讨, 拓宽思路, 求同存异。 此外, 我还组织自己的学生就他们通过此轮合作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收获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大家踊跃发言, 各抒己见。 总的说来, 学生普遍认为他们自己在英语学习方面有这样三大收获:通过QQ实时通话或在线视频聊天提升了听说能力;通过E-mail书信往来提高了写作能力;更加直接和深入地了解了美国文化。
5.结语
美国全球合作式科学教育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结合是科学教育领域的创新之举, 也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长足发展提供了绝好平台和重要契机。 如果我们认清科学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意义、 谙熟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并掌握其教学规律, 进而有机整合美国全球合作式科学教育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 那么, 我国的大学英语学习者在提升自己英语水平的同时, 还会收获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团队合作及全球视野。
参考文献
[1]http://www.depts.ttu.edu/education/our-people/Faculty/walter_smith.php
[2]http://www.worldmoonproject.org
[3]顾志跃.科学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16.
【中国美国校企合作】推荐阅读:
中国和美国08-15
中国对美国出口05-26
中国胖子在美国10-23
美国与中国读书笔记05-10
美国TPP战略与中国06-20
美国大学中国办学记06-29
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08-17
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05-18
《美国与中国》读后感09-20
中国梦与美国梦论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