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体现出的美国精神(共7篇)
美国电影体现出的美国精神 篇1
美国电影体现出的美国精神
美国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是各族裔文化的大熔炉,更是认识各国文化、开阔眼界的地方。在美国的社会文化中,有许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而美国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生动形象的向我们呈现了美国社会文化中积极的一面。1美国人高度崇尚个人主义
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深深的影响着美国社会文化,这不仅体现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文学艺术上。中国的电影《花木兰》是写女子也能像男儿一样,驰骋沙场,保家卫国,强调的是男女平等,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这是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反映。而美国的《花木兰》则是为了证明自己,强调的是个人主义。迪斯尼公司与美国艺术家以其独到的眼光,将中国千年来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改编为一种流行文化,得以风靡美国。影片中描写木兰为了证明自己,毅然替父从军, 在军队被训练成一个英勇的战士,在最危急的情况下,她凭借其惊人智慧和勇气用火箭炸雪山,引起雪崩,埋葬了匈奴的军队。后来木兰杀死匈奴,成为被人尊敬的女英雄。影片所传达的核心价值观正如木兰自己所说“我是在证明我自己”,这充分体现了她的个人主义思想。
又如电影《超人归来》中,为什么让超人救一架飞机而不是救别的?美国人相信他们可以自我拯救,这完全是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体现。类似的影片还有《超胆侠》、《蝙蝠侠》等,他们都是正义的化身,在人类遭遇苦难时,能够挺身而出,拯救人类,战胜邪恶成为英雄,这些影片都充分体现了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2创新精神是美国社会兴旺发达的源泉
美国人的创新精神无处不在,不仅体现在科技方面,更体现在美国的文化产业中。美国电影总是超乎人的想象,创造出新的内容、新的模式,给人们带来新的惊喜。
美国影片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海底总动员》中的CG画面无比美丽丰富,制作人员们以独特的创意和新奇的角度描绘出了一个全新的海底世界,其精美绝伦、变幻莫测,带给观众无限的惊喜。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其他所有细节几乎都是原汁原味的创新:小丑鱼等众多海底动物的可爱形象,以及它们生活的奇妙世界,都是前所未有的银幕景象。将动画发生的场景从陆地移到海底,整个背景的改变,使我们有了更多全新的体验。尤其是遇到危险时他们四散逃生的场面:小丑鱼的拼命奔跑,水流的涌动,以及各色海底生物的接踵出现,那鲜艳的颜色,逼真的质感,流畅的动效,清凉的气息,都令整部影片浪漫刺激又美轮美奂。或许单从迪斯尼的动画片来看美国的电影还不够全面,但至少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丰富的想象力,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不会被固定的老套的模式圈住,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电影《星球大战》、《终结者》、《侏罗纪公园》、《哈里波特》、《真实的谎言》等影片中,巧妙地运用了计算机辅助制作的特技,从而使这些电影呈现了许多超出常规、意想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精彩画面和场景。由此可见,人的创新精神是无止境的,正是由于美国人的这种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才有今日美国电影业的辉煌。3美国人的自我奋斗精神
美国是个尊重个性、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提倡自我奋斗的民族。自我奋斗成功的故事是“美国梦”的精髓部分。无论是卡内基从一贫如洗的学徒工到富甲天下的钢铁大王,还是林肯从平头百姓之家平步青云地登上总统宝座,他们都是美国普通人津津乐道、梦寐以求的成功典范。
从《阿甘正传》中,我们领悟到阿甘的执着和奋斗精神。阿甘会冒着枪林弹雨去救自己的朋友,他会为自己心爱的人写上几百封几千封永远也寄不出去的信;他会为了朋友的遗愿而去尝试一件他从来未做过的事——捕虾;他更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动自己曾经的上司——一个在越战中被炸去双腿而自暴自弃的退伍军人,使他重获新生。他在用心去成长,在成长中收获,他不是在刻意地追求一条路线,寻找一种方向,他只是用自己的双脚跑出了他的人生、爱情、跑出了整个世界。阿甘的智力在我们正常人看来有些残障,但正是因为他的执著,他达到了一个又一个高点,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阿甘的奋斗历程,也是美国人创业、成功的缩影。
自我奋斗是美国人引以为荣的一种品质,是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美国励志影片《当幸福来敲门》,描写了一个著名投资家在成名前所经历的艰辛和坎坷,以及为了家庭、为了个人的成功而不懈奋斗的故事。主人公克里斯是一个推销员,推销一种华而不实的医疗器械,业绩总是很差,生活十分贫困,为此妻子离开了他,他只能带着幼小的儿子颠沛流离。为了一个证券公司实习员的工作,他起早贪黑、忍辱负重。最终取得了最佳的业绩,得到了这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后来他创建了自己的经纪公司,成为百万富翁。这是根据金融界传奇人物——克里斯·加德纳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充分体现了美国人的自我奋斗精神。
美国影片中所反映出的自我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走向成功。同时美国社会之所以兴旺发达,这与美国人的自我奋斗精神是分不开的。自我奋斗不仅可以给个人带来成功,也可以使国家更加强盛。
美国电影体现出的美国精神 篇2
部门法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划定的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由于社会关系复杂交错、彼此联系,因此法律部门之间往往很难截然分开。不同的部门法组成一国的法律体系,美国除《初等与中等教育法》以外,与教育公平相关的法律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反性别歧视法、残障人教育公平法、教育类别平等法等。最初的种族、民族、国籍、性别与年龄歧视法主要用来消除公众生活中的障碍,而后来禁止歧视的法律细则主要是为了纠正社会非正义现象,表现出人们对公平孜孜不倦的追求。法律禁止人们考虑差异,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正如罗尔斯正义论中的“无知之幕”一样,在现实生活中必须被忽略掉。[2]
一、女性教育公平:从消极反对歧视走向积极保护
1972年,美国参议员伯奇·巴哈(Birch Bayh)提议消除教育中的女性歧视现象,其建议促成了民权法教育条目修正案的第9条(TitleⅨof the Education Amendment of 1972),即“美国任何公民都不能因为性别在联邦政府资助的教育项目或者活动中,被排除参与、被拒绝享受益处或者遭受任何歧视”,[3]从法律制度上正式宣告了教育歧视女性时代的结束。不过教育条目修正案的表述相当宽泛,反歧视条款只是在理论层面解决了女性教育平等的制度问题,实践中还需要太多的法律支持与政策制定,而且其没有考虑女性自身差异,仅仅笼统地认为不能有性别歧视,男性与女性的差异被抹杀了,可称之为消极的反性别歧视制度。
随着民权法教育修正案的颁布,1974年,美国颁布《女性教育公平法》(Women's Educational Equity Act),并将其作为《初等与中等教育法》的一部分,与《教育机会平等法》(Equal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Act)配合适用。同年,美国健康、教育与福利部(Department of Health,Education and Welfare)制定了首例反性别歧视规章。根据女性教育公平法,政府在教育办公室(Office of Education)内设立国家女性教育项目咨询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on Women's Education Programs),负责为性别公平事务、资金分配与拨付、项目开发评价标准提供建议。《女性教育公平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女性教育公平政策从消极反对歧视走向积极保护权利。1978年,美国重新修订《女性教育公平法》,并将其作为《初等与中等教育法》第三部分第9条的内容,1984年,美国再次修订《女性教育公平法》。首先,加大法律适用范围,为遭受多重歧视的女性提供公平教育;其次,特别考虑基于地理分布的申请者所提出的建议;最后,强调资助所有层次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
根据女性教育公平法的要求,美国教育部先后在1980年与1989年制定部门规章,设计女性教育公平的优先资助计划,对比两次规章,可以发现1980年优先资助计划比较关注女性教育公平的典型项目;而1989年则比较关注典型项目的开发与拓展,提高女性(包括受到多重歧视的女性)参与项目的机会,而且也更倾向将女性教育公平的关注点集中于更加具体的课程领域,如数学、职业教育等。[4]性别教育公平从制度走向课程,体现出对公平本身的步步接近。大洋彼岸的英国甚至为了降低过高的少女怀孕率,改善女性教育公平状况,而颁布并实施了“性与恋爱”教育国家标准。[5]
二、残障人教育公平:从形式公平走向实质公平
1973年,美国颁布《康复法》(Rehabilitation Act of 1973),禁止联邦政府资助的州或者地方政府的项目以及活动中的任何形式的残障人歧视。教育领域中,法案规定“任何合格的残障公民都不能因为残障在联邦政府资助的项目或者活动中,被排除参与、被拒绝享受益处或者遭受任何歧视”,由教育部民权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该法案。基础教育法律实务中,当且仅当独立的基础设施、课程等对于为残障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非常必要,而且相应的设施与服务与其他设施与服务相比基本相似时,残障学生才可以被分派入特殊学校。康复法并没有考虑到残障人独特的生理与心理条件,而主张对其在教育中一视同仁,从形式上宣告了残障学生的公平受教育权利。
《美国残障法》(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是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于1990年7月26日签署通过的一项民权法,是残障人士的“权利法案”,包括就业、公共便利设施、州与地方政府服务以及电讯(如,媒体与广告中残障人的形象等)四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为公立学校的残障学生提供保护,即“任何合格的残障公民都不能因为残障在公共机构的项目或者活动中,被排除参与、被拒绝享受益处或者遭受任何歧视”。法律实务中,学校不能因为学生残障而限制其参与项目及活动,或者拒绝其接受某种服务以及享有某种优惠。《美国残障法》与《残障人教育法》相比,适用范围更加宽泛,不仅适用于公共教育中的残障学生,而且适用于所有使用公共设施的残障人。美国残障法也拓展了《康复法》504条款的适用范围,州与地方政府的服务、项目或者活动,无论是否受到联邦资助,都适用《美国残障法》。
1975年,美国颁布《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法》(Education for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并于1997年做了实质性修订,更名为《残障人教育法》(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是联邦政府保护残障人受教育权利的重要法案与制度依据。按照残障人教育法规定,学校为得到联邦相应资助,必须达到残障学生的最低要求。残障人教育法保证“免费、合适的公立教育”,包括特殊教育以及满足残障学生独特需要的相关服务等;确保残障学生及其家长或者监护人的权利(公平对待、合理提供特殊教育与相关服务等)实现;评估与保证州或者地方政府特殊教育的有效性;利用联邦资金帮助州与地方政府为所有残障学生提供公平教育机会等。
残障人教育公平相关法律不仅提出联邦和各州政府负有责任保证所有儿童接受教育,而且为残障儿童提供课堂之外的各种服务,使特殊教育做到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同时大力推进回归主流教育、个别教育以及早期教育等,体现出教育中的零拒绝政策。残障儿童的受教育状况由于残障人教育法而获得根本改善,残障人教育由形式平等走向实质公平。
三、教育类别中的公平:从权利平等走向差别对待
《职业教育法》颁布于1968年,后在1988年进行大幅度修订,也就是现在的《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Carl D.Perkins Vocation and Applied Technology),主要适用于中等与中等后职业教育。法案保护残障人、经济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女性以及英语不熟练学生等特殊群体的职业教育权利。受到法案资助的职业教育机构必须为特殊群体提供平等教育机会,而且必须保证特殊群体学生能够真正地拥有并利用职业教育机会,以及在教育中不会受到任何身份歧视。除此之外,受到资助的职业教育机构应该为特殊群体制定明确的教育策略,提供可以让其进一步学习与就业的培养计划,鉴别其在职业教育中的各种障碍并找出解决办法等。州与地方政府的职业教育计划、项目设计与评估必须满足四条质量与公平准则:其一,通过连贯的课程整合职业与学术教育,学生在职业教育获得扎实的基本学术知识,例如数学、阅读、写作、科学、社会研究方面的知识等;其二,让学生理解与经历将要从事职业的所有方面,包括计划、管理、资金、生产技能、技术原理、劳动力、社区、健康与安全、环境问题等;其三,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较高的技术与学术标准;其四,借助平等教育机会、非歧视性政策、个人化服务、公平评估等方式,保证特殊群体学生参与并在职业教育中获得成功。[6]
双语教育第一部法律颁布于1968年,称为《双语教育法》(Bilingual Education Act of 1968),并成为1965年《初等与中等教育法》第7条的修正案,后在1994年《改进美国学校法》(Improving America's Schools Act of 1994)中加以重新认可,而且修订了部分内容。修订后的双语教育法包括双语教育、语言提高以及语言获得等内容,确保英语水平有限的学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初等与中等教育法第七条规定,学区与州政府教育机关应该为英语水平有限的学生提供双语教育,一方面提高其英语水平,另一方面促使其在课程学习领域取得更大进步;修订后的法案增加语言提高与语言获得的内容,强化资助项目拨款的综合方式;简化并解除项目限制以提高灵活性;加强州政府行政领导作用;改善研究与评估;强调专业发展等;语言提高部分主要关注对地方学区有特别重要意义的综合项目,修订案试图结束非系统化的双语教育,代之以任意拨款与授权来保证双语教育与正规教育的衔接,任意授权项目主要包括开发与实施授权、综合学校授权、系统实施授权等。
职业教育法与双语教育法不仅仅体现教育权利的平等,而且也表现出对处境不利地位学生、语言不利地位学生的差别对待,在差别对待的前提下,追求实质公平。此外,美国于1975年颁布《反年龄歧视法》(Age Discrimination Act of 1975),禁止联邦经费资助的项目与活动中的一切形式的年龄歧视。反年龄歧视法规定,“美国任何公民都不能因为年龄在联邦政府资助的项目或者活动中,被排除参与、被拒绝享受益处或者遭受任何歧视”。法律允许联邦资助的项目与活动的例外情况,如果年龄对于项目、活动的正常行进或者法定目标的获得存在直接影响或者重大关系,联邦资金接受者可以利用“年龄歧视”或者年龄之外的其他合理原因;如果某种项目或活动对老年人或儿童特别有益,则有必要使用“年龄歧视”。为实施反年龄歧视法,联邦教育部制定了反年龄歧视部门规章,适用于一切受到联邦资助的教育项目与活动。
四、特殊群体教育公平政策:从普适走向补偿
反歧视法律仅仅是教育公平制度中的较小组成部分,现实中只有相当少的人受益于反歧视政策,而且受益者往往是受惠群体中地位相当高的人。部分原因在于教育不公平不只存在于受惠群体中;部分原因在于未受惠群体的大部分人根本没有维权意识,因为法律往往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则,所以法律对其而言形同虚设。不过,反歧视法律在教育公平中的制度象征意义似乎大于实际作用,其至少表明社会对相关群体教育的重视以及让他(她)们获得公平教育的尝试,从而有助于形成教育公平的社会氛围。
由于独特的社会背景,美国教育公平发展中展现出复杂的、独特的、不断演化的法律,结果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需要采取系统的政策,其可能包括对社会不公正待遇的教育补偿、在教育中的特殊帮助(如反歧视行动等)、各种形式的补充性教育服务等。与教育公平相关的法律,看起来目标不同,要求也不同,有的保证公平待遇、有的积极提供帮助、还有的促进阶层融合,但每种目标与要求都折射出繁杂而矛盾的教育公平发展的现实问题,其长远目标都是为了让教育更为公平。实际上,促进教育公平的法律可以分为两类模式,一类模式可称之为随机性模式,即教育机会是许多可能性的后果;另一类模式可称之为累积性模式,即后天的机会能够弥补以往的缺憾。[7]7]前类模式的法律透射出预防理念,后类模式的法律透射出补偿理念。
法治社会下法律本身的权威性、执行性、稳定性,使其成为教育公平政策的出发点与归宿。无独有偶,同属普通法系的英国,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政策,首当其冲的便是数目繁多的各种法律法规。[[8]美国民众对法律保有强烈的敬畏感,法律被认为是政府治理的最权威手段,公民与利益团体遭受教育不公平时,往往诉诸法院,期望司法干预政策,从而得到公平教育。
处境不利地位学生得到的补偿性教育权利不是不公正的特权,也不是不公正的歧视形式,而是对不公正造成的劣势的补救,因此符合公平。补偿与预防存在明显差别,补偿往往针对具体个人或群体,认为如果没有遭受歧视,其就会获得相应机会,取得某种成就;预防则针对普遍个人或群体,认为应该均衡地分配公共资源,[9]美国教育公平相关法律中的预防与补偿理念兼而有之。补偿性教育制度至少在两个方面为教育公平发展界定条件,其一,公平有时并不适用无差别待遇规则,相反,无差别待遇规则可能导致某些群体处于弱势,公平是对所有人使用同样规则,还是对不同群体使用不同规则,需要在特殊情况下逐例审定,而不是事先设定;其二,法律举证的义务人变更,不再仅仅由处境不利地位学生权利的维护者承担义务,证明其提议的改革不会造成不公正,相反,无差别待遇规则的维护者同样也要承担义务,证明现有制度不会造成处境不利地位学生的教育不公平。
综合分析其他国家教育公平发展中的补偿性制度,可以发现三种制度形成机制:其一,地理性补偿机制,也就是在某个特殊地区实行补偿性政策,补偿成为当地的普遍福利,只要区域确定,没有人排除在外,其取决于地理区位学生背景的同质性;其二,群体特征性补偿机制,也就是根据某种群体特征,而非审查个体特点,确定某类群体的集合,如女性、种族、民族等,针对符合要求的群体,施行补偿性政策;其三,自我报告性补偿机制,这也许是三种机制中最为精巧的机制,其将接受补偿性政策的决定权留给个体,由个体申请是否享受特别对待,从而保证补偿性教育项目的效率与效度。[10]策实践中,补偿性教育至少应该包括两种目标,第一,应该改善教育投资与教育设施质量,这是有效教学和学习的前提条件;第二,应该在大面积施行以前开发出试验性教育模型,以使补偿性教育项目在变化动荡的社会条件下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为达到第一个目标,首先要鉴别出不同类型学校中学生的主要需求,其次要选择合适策略匹配不同学生与学校的要求,最后培训教育领导者与教师采取上述策略;为达到第二个目标,应该实行灵活多样的教育及管理策略。[11]
补偿性教育的实质是区别待遇,其也是大部分国家教育公平发展的政策取向,如中国明确提出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12]现代国家总是发展与巩固涉及到公共与私人领域的制度与文化,其为人们提供如何生活的多样化选择。但是只有在全社会中普及共同文化与制度,人们正确地选择生活才成为可能。如果政府对处境不利地位学生教育采取不干涉政策,那么类似群体可能无法正常参与社会生活。所以补偿性教育制度成为教育公平发展的应有制度。
摘要:美国除初等与中等教育法外,与教育公平相关的部门法律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反性别歧视法、残障人教育公平法、教育类别平等法等。女性教育公平从消极反对歧视走向积极保护,残障人教育公平从形式公平走向实质公平,教育类别中的公平从权利平等走向差别对待,部门法的演进说明美国社会对部分特殊教育群体公平教育观的妥协与改进,从中透射出特殊群体教育公平从普适走向补偿的政策取向。差别对待前提下,追求实质公平是法律体现出的教育公平制度保障。
关键词:特殊群体,教育公平,补偿性政策,制度保障,美国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46-47.
[2]Kim Golombisky.TitleⅨand Educational Equity: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 New York: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8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onvention,November 20-24,1998:8.
[3]NCWGE.TitleⅨat 25:Report Card on Gender Equity. Washington,D.C.:National Coalition for Women and Girls in Education,National Women's Law Center,June 23,1997. 1.
[4]GAO/PEMD.Women's Educational Equity Act,A Review of Program Goals and Strategies Needed,Report to Con- gressional Requests.Washington,D.C.: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Program Evaluation and Methodology Div.,Dec,1994: 29.
[5]薛二勇,盛群力.英国“性与恋爱”教育国家标准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10):75-79.
[6]Ordover,Eileen L.,Annexstein,Leslie T.Ensuring Access, Equity,and Quality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School-to -work Systems:A Guide to Federal Law and Policies. Washington,D.C.:Center for Law and Education,June, 1999:6.
[7]Fernando Reimers.Unequal Schools,Unequal Chances:The Challenges to Equal Opportunity in the Americas.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55.
[8]薛二勇,盛群力.英国公平入学政策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9):25-29.
[9]Fernando Reimers.Unequal Schools,Unequal Chances:The Challenges to Equal Opportunity in the Americas.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43.
[10]Grosh,Margaret.Administering Targeted Social Programs in Latin America:From Platitudes to Practice.Washington, D.C.:World Bank,1994.33-115.
[11]Fernando Reimers.Unequal Schools,Unequal Chances:The Challenges to Equal Opportunity in the Americas.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370.
美国电影体现出的美国精神 篇3
关键词:功夫熊猫 中国元素 美国精神
一、中国元素做套子
1.中国功夫
中国功夫是《功夫熊猫》主要卖点。著名导演张艺谋曾认为“功夫”最能体现东方魅力,而太极代表“功夫”的最高境界。好莱坞很认同这种说法。影片创作者也为此做足了“功夫”。影片凭借其故事本身的虚构、动画拟人和时代模糊这些先有优势,从整体上构成了一个后现代的仿像摹本,片中的众多功夫桥段,无论是练功还是对决,一招一式都或参考、或挪用、或模仿、或戏谑、或稍加修改地似曾相识于邵氏武侠、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周星驰等所创造的经典中国功夫类型片的众多细节,而这些经典细节作为原本,其本身的真实性则毫无考虑的必要了。
2.典型中国武侠文化的再现
一个痴迷于中国功夫的熊猫,一场武林大会,一本传奇色彩的武林秘籍:“神龙卷轴”,一场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斗争,一种鱼跃龙门的情节,一个具有禅意的结局。同时电影还具有中国电影后现代主义的特色:无厘头式的场景设置、人物关系。人物之间的关系超出想象,一只浑身肥肉的熊猫,有一个鸭子爸爸和小熊猫师父,邻居是只小猪等。为了避免掺入西方文化,人物中并没有出现西方人喜欢的“狗”这一角色。
3.中国道家文化
影片中塑造了乌龟与浣熊、阿波与太郎,一静一动、一柔一刚两组相对的形式元素 , 以剧情中两组力量的对比论证了“静为躁君”“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龟仙人和浣熊师傅在树下的这大段对白,论证了老子的一句话“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万物依存的法则是自在自成的,不必以人为之力改变,也不要妄图去改变;同样的意思老子还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最为突出的,是作为影片剧情与主题核心的那一卷至高无上的龙卷秘笈,竟然是“一无所有 ”不论是阿波惊异的“Blank”,还是太郎懊丧的“Nothing”,重复地突出了一个意思:一无所有。影片的种种信息提示我们,龙卷之中的至高力量只能是:“ 道 ”。
4.中国元素的配乐
这部动画片的配乐由好莱坞配乐大师汉斯季默(Hans Zimmer)和约翰鲍威尔(John Powell)共同谱写,并在李心草带领的中国乐团的演绎下共同完成的,成果相当不俗。其中的中国民族味非常浓郁,不仅因为创作者运用了萧、唢呐等大量民乐乐器,而且用得也恰到好处,既具强烈的中国特色,又不失时尚的感觉。
对于中国文化里中“意境”的把握,尤其是龟仙人羽化为仙的段落,画面完全是中国山水画般的,十分唯美的感觉。而音乐上由好莱坞配乐大师汉斯季默操刀,采取了羽调式的一种旋律,旋律优美、娓娓动听。主旋律由二胡演奏,管弦乐队铺底,二胡的音色柔美,而管弦乐又增加了乐曲的厚度,配合着乌龟仙人羽化随风而去的唯美画面逐渐将这段音乐推向高潮,这样做到了情景交融,虽不是浓墨重彩,但却触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反映出对龟仙人依依不舍感情,更多的还反映出我们中国人对人与人离别时的感伤和人情味。
二、美国精神,宣扬美国价值观
虽然好莱坞为赋予 《功夫熊猫 》尽可能多的中国古典文化意味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但作为梦工厂,并不是想要向全世界宣扬中国文化,影片更不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曲解,只不过是借着中国元素,实现自己的目的——宣扬美国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英雄主义
一个小人物拯救全世界的义举从来都是美国影片的主题,在这部影片中仍不例外。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中国人对熊猫的印象是基于对熊猫的生理形态的感官印象,是笨笨的、慢条斯理和憨态可掬的样子。阿波的形象令人大吃一惊,熊猫怎么可以变成这个样子:直率、自私、不谦虚、举止豪爽、行动灵活、表情丰富,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是典型的美国人的性格。这也颠覆了中国人传统认知中的熊猫形象,确实是这样,阿宝的形象是其配音者杰克 ·布莱克的翻版一个典型的美国人。最后阿宝战胜入侵者太郎,为和平谷赢来了和平。
2.勤奋工作与挑战精神
勤奋的工作取得成功是很了不起的,这就是人生的成功。重要部分尤指个人奋斗、个人独立、坚信个人的存在发展和自由舒展是最重要的核心,它是美国早期边疆精神的一种延续。而面对强大的对手,甚至是或者无法进入武林大会现场,熊猫都会“以命相搏”,这种勇气无疑是美国边疆精神的一种表现。
3.美国梦
《功夫熊猫》的内涵是人人都有梦想,人人都有实现梦想的可能,没有超能力,没有秘制良药的帮助,只要相信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发挥自己的潜能,梦想就会实现!这正是典型的美国梦。熊猫阿宝的成功经历让观众踏踏实实地又做了一次美国梦。其一,有“美国梦”的诞生地——和平谷。和平谷就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无论他是怎样歪打正着被乌龟大师选中的,和平谷就是阿宝实现梦想的舞台,他势必要在这个舞台上有所作为。其二,影片有“美国梦”的实现条件——乐观向上。虽然学得一身好武艺并非一日之功,但依然是阿宝的乐观精神和内心的理想信念以及“神龙大侠”称号赋予他的使命感让他的武功大有进步,很快在与师傅的对决中夺得上风,成为武林大侠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总之,《功夫熊猫》以后现代式的解构、戏谑和拼接方式成功地进行文化嫁接和融合,从而创作出美国价值观下的“中国”。当然,这也是一种文化殖民的现象,但是,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抵制或喜欢美国文化,我们更多的需要关注自己的动画产业,取长补短,更多的认识发掘自身的文化宝藏,制作出被更多世人所认可的影片。
参考文献:
[1]余楠.功夫熊猫:给中国的“情书”[J].新世纪周刊,2008(18).
[2]王岩.从“美国精神”到实用主义——兼论当代美国人的价值观[N].南京大学学报,1998(02).
让作业体现出最大的效应 篇4
一、作业布置,形式多样激兴趣
传统的数学作业单调乏一,一般都是以笔头作业为主,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细细推敲,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可以呈现许多新的面孔,趣味性作业、操作性作业、实践性作业、调查性作业……,形式多样的作业一定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生学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家制作一个长方形,长是12厘米,宽是5厘米,计算出它的面积和周长。然后捏住它的一组对角,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次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并让学生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一操作性的作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再如五年级学生学完复式统计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小组合作,统计自己学校一至六年级的男、女生人数情况,制成复式统计图,并进行简单的分析。活学活用的作业,真正做到趣味性、综合性、实用性相结合,培养了学生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又让学生在互相配合、互相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它和我们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教的学生,因为家庭环境、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分层作业,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同一道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题目我们可以做个有心人,分成基本题、综合题和提高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选择基本题,中间的学生除了做基本题,再加些综合题,优秀的学生可以再做提高题。分层作业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所强调的“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数学作业,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作业中爱上了数学作业,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作业评价,巧妙激励树信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激励不仅在于课堂,更要渗透在作业中,在作业中给予引导、点拨、鼓舞、激励,强化学生自信、自爱、自持的信念,增强成就动机,激发学习积极主动性。
每次数学作业,我们都可以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学生进行语言的交流:“细心认真的你,一道题都没错哦,真棒!”、“你的方法真独特,相信大家都没有想到。”、“你的字写得很工整,格式也正确。”、“你已经连续6次全对了,真是好样的,希望你保持下去。”……当这样的评语出现在学生的作业中,学生肯定会受到莫大的鼓舞,进一步产生了我要做好作业的愿望;也可以把学生的作业进行投影,在全班面前展示,让学生在欣赏中,借鉴到他人的优点;还可以把学生喊到自己的跟前,轻声细语一番,让学生如浴春风,倍感亲切。对于一些不够理想的作业,我们最好不要随意打“×”,扼杀他的积极性,这样的提示评语更能贴近学生:“仔细读题哦,看清楚条件要求,相信你能做对的。”、“如果把字写端正了,这真是一份非常优秀的作业。”、“虽然答案正确,但是格式错了哦,真可惜。”……这样婉转的语气,巧妙的暗示指出了学生的不足,指明了学生前进的方向。
评价还是相互的,不仅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对作业进行评价,同桌对同桌的作业进行评价……,如一个单元学完了,作业也都完成了,可以自己评价这一单元的作业情况,哪些方面是做的好的,哪些方面是需要进步,也可以请同桌评价自己这一单元的作业情况。这样的互动更能把学习的机会还给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三、作业反馈,关注关异促发展
特级教师张兴华认为:出错是学生的权力,如果教师不能善待错误并及时加以引导,那就是教师的失职。作为教师,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必去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的确,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错误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倘若教师能善于利用的话,必将起到事半工倍的作用。
学生做错作业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原本学习基础比较差,听的知识囫囵吞枣而致,对于这样的错误作业,我们要有耐心,及时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有的是知识点容易混淆,比较容易出错,我们可以把相同知识点的内容进行比较,让学生在辨析中体会,在辨析中理解与掌握;有的是因为平时养成了粗心大意的习惯,做作业马虎,疏忽了题中的细节,我们可以成立数学医院,和学生一起诊断,并和学生讨论如何告别小马虎。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筹备一本“错题本”,把平时作业中的错题摘抄下来,分析做错的原因,并进行订正,隔一段时间督促自己再做一次,检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
学生的错误作业,是我们教学的宝贵资源,是学生学习的珍贵素材,我们要允许学生作业出错,并将作业中的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让作业因错误而更精彩。
作业虽小,但它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却是别的环节所无法替代的。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在作业上多做文章,做好文章,我们的数学教学必定能如虎添翼,闪耀智慧的光芒,真正凸显小作业,大作用。
美国电影中的文化透视 篇5
[关键词]美国电影好莱坞文化特征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它通过艺术形象的展示,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反映不同社会文化,体现时代和民族精神。电影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电影也是美国文化在银幕上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美国具有全球视野的电影文化观念和形态就决定了美国电影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比其他国家的电影更为优越的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形态,才使美国电影有了在世界范围继续发展的态势。美国电影基本主题都是爱、正义、家庭、亲情等等,而这些既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所乐意标榜的完美价值观。也是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主题。美国电影为全球观众接受,除了好莱坞擅长讲故事以及它强大的商业运作之外,美国电影完整的叙事结构成熟地体现了人们对合理秩序的普遍需求。好莱坞电影同时还借助美国的政治、文化、商业优势,使影片行销全世界,由此建立一种强大的叙事话语权,叙述的内容正是典型的美国文化。
一、美国电影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文化特征
美国人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并使追求个人幸福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他们总是将自己放在核心地位,而对别人的干涉和形响嗤之以弃。美国人崇尚个人奋斗、冒险,崇尚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个人奋斗或个人主义的逻辑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追求个人利益与个人自主为目的的个人主义在美国几乎具有神圣的意义。他们主张个人以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不喜欢受到外界的干预和限制。因此,美国电影中极力宣扬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
极力制造英雄神话是好莱坞电影长盛不衰的重要秘诀,也是美国电影蕴藏各种文化价值观的根源。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无论面对何种危机、困难,无论受到何种致命的打击、毁灭性的创伤,从来就不相信失败,因而也没有任何胆怯心理,英雄们总是临危不惧,一往无前。无论这些英雄们面对怎样险恶的危机、不利的局势、突然的灾难,他们总是临危不乱,冷静机智地奋勇前行。无论这些英雄们面对怎样复杂多样、变化无端的局势,他们都拥有无比清醒的理性头脑,快速做出完美的部署,瞬间做出绝对正确的判断,总能抓住那只有百分之一二的获胜机会,并获得胜利。影片《真实的谎言》中,英雄哈里在与恐怖分子较量时,看看他们所驾驶的飞机就知道,好莱坞人是怎样让他们的英雄们取得胜利的。英雄驾驶着先进的无与匹敌的新式多功能飞机,而恐怖分子们却驾驶着极端落后的直升机,难怪好莱坞所打造的英雄战无不胜,凭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让许多“敌人”毁灭殆尽,原来他们都拥有各种高新科技武器和道具。
在美国科幻电影中,一般都有一个全能的超级英雄《黑客帝国》中的尼奥天生就具备了常人所不及的敏捷和睿智,关键时刻总能化险为夷。越是科幻电影,英雄主义越容易展现——《独立日》里无处不在的“美国万岁”情结、《星球大战》里一个个俊朗魁伟的绝地武士、《骇客帝国》那位漂亮的救世主,以及《终结者》系列、《异形》系列塑造的两位女强人,就不难看出英雄崇拜在科幻片里的垄断地位。
美国电影总在极力打造各式孤胆英雄形象,编织各种神奇的英雄神话。从20世纪30年代的《大篷车》、《铁骑》、《壮志千秋》开始,1939年的《关山飞渡》是好莱坞电影中牛仔英雄片的标志性作品,1952年的《正午》、1953年的《原野奇侠》、1959年的《赤胆屠龙》、1960年的《七侠荡寇志》等西部片,仍旧讲述传奇般的个人英雄故事,并逐步表现出极端个人英雄主义倾向。比如,由史泰龙主演的《第一滴血》系列影片,塑造了特种兵兰博这个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美国电影中打造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有着共同特征,就是将个人英雄无限神化,从而表现出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取向。美国电影中广泛制造完美英雄个体的虚幻假象,尤其是极力渲染英雄个体控制整个矛盾冲突的巨大力量,极力夸大英雄个体力量战胜群体敌对势力的决定性作用,将个体力量无限夸大、神化,从而赋予了这些英雄人物以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取向。
二、美国电影中体现出强烈的科技主义文化特征
美国的高科技助长了美国电影征服全球的竞争力。美国电影更是借助当代传播媒体向世界范围大肆输出自己的电影文化。并且突出了电影的豪华性、奇观化、梦幻性的特点。美国电影以各种视觉造型和高科技手段打造了影片的独特的文化性,体现在它的文本构成和视觉形象的创造上。一些巨型的灾难片、科幻片和剧情片大量的涌现,如《大白鳖》、《外星人》、《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珍珠港》等影片,以高科学技术的优势,创造了令人膛目的电影效果,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国观众的注意力。
美国电影中还通过科学技术来改变人的基因、能力,赋予英雄人物以超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可以实现各种意愿。《蜘蛛侠》中的彼得·帕克原本是一个平凡的高中生,但当他被一只具有放射线的蜘蛛咬到后,基因出现异变而拥有了各种超能力:可以在墙壁和天花板上行走,能从手腕放射出蜘蛛网等。《神奇四侠》中的四位宇航员接受了宇宙射线的照射后,被赋予了超人的能力。《星球大战》所表现的波澜壮阔的太空场景和星球大战场面,确实超出常人所思,非一般科学技术所能表现,不能不说是一种梦幻般的视觉奇观。当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开始朝大投资、高科技、纯视觉刺激的方向发展,美国文化精神就通过简单的、符号化的方式加以表现。
对科学精神的张扬也是人类文化普遍存在的价值取向。美国电影一直以科技主义精神来打造个人英雄主义者形象,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盲目乐观的态度。在电影艺术中也主要依赖科技制作获得全新的声像效果,追求感官的欲望满足,将电影艺术带向无关深度思想的平面化、浅表化、感官化方向,使之完全流于商业消费文化。
三、美国电影中展现着广阔的文化包容性
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美国族群的变化、民权运动的兴起和国际形势的推动,美国文化转向多元文化主义。这种多元文化的共生与发展自然催生了美国文化的包容性。美国电影崇尚商业主义至上的原则,并将自身定位在全球市场之中,而并不仅仅局限于吸引美国观众的层面。由此而引发出的是美国电影并不太在意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质,而是对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的包容和吸纳,这也是美国电影的一种文化战略。
首先,美国电影在题材选择方面一般选择全球性的主题。美国电影热衷于拍摄全球性的主题或题材,如自然灾害、全球安全、回顾历史、关注未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美国电影在题材上、主题上、风格上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大多数影片还是根据文化工业的游戏法则,将一定的商业元素揉合在一起,在几种可以确保票房收入的模式和规则上炮制出一连串迎合大众口味的故事。在影片《后天》、《天煞之地球反击战》、《华氏911》中,人们看到了在天崩地裂、风云变换的一瞬间人性之美和道德之美,友情、亲情、爱情的极度深意;而《星球大战》及其续集、《第三种接触》、《星际旅程》等一些科幻片则给观众们编织了一个个有关未来的梦。同时这些影片也引起了人们对合理利用高科技技术的反思《加菲猫》、《冰河世纪》等一些动画影片则展现了人与动物、动物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美国主流电影中充分显示了美国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文化工业和金钱至上的基本特征。
其次,美国电影在制作路线方面主义进行全球化的合作。美国电影致力于吸纳全球人才、确定电影面向大众和面向多元文化的努力。美国电影消减了影片中原有的民族文化品格,借以更丰富、更亲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质来赢得不同国家的观众的“眼球”注意力。现在,许多美国电影因为影片的资金、制片、制作都超越了国界,近年来一些重要的“美国”电影都是多国合作的产物。如《莫扎特之死》就可以说是一部东欧的电影,因为导演是捷克人,而拍摄地点则在东欧:由奥利佛·斯东的《野战排》是由英国公司制片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的制片和导演虽然都是美国人,但却是法国人根据捷克小说编剧,并在法国拍摄的,其演员涉及到了英国、法国和瑞典等国家。
最后,美国电影在价值理念方面注重人类的共同追求。美国影片中所展现出来的人物信念和价值追求,往往具有宏观的正义性、平等性和民主性。如《野战排》这类战争题材表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角斗士》这类历史题材表现了历史正义的观念,《彗星撞地球》这类科幻题材表现了人类对外来危险的反抗……这些镜头演绎的,或者是现代都市生活、或者是西部平原的自由驰骋、或者是英雄救美女的美丽神话、或者是面对死亡时人类的互助和勇敢,所有这些都是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四、对美国电影中文化特征的反思
面对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上逐渐形成的垄断地位,面对美国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对世界各国不断地的文化蚕食。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对美国电影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和导致的世界电影文化单一化和简单化的倾向进行讨论。
美国电影中所宣扬的种种文化价值观,是西方文化高度崇尚人的价值,全面肯定人的各种欲望需求,高扬个人奋斗、个人解放、个人主义精神;主张自由、民主、和平,崇尚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精神,宣扬危机意识,主张以武力换和平。这些文化价值取向,无疑是滋生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恐怖主义思想的温床。
美国的精神资源 篇6
认为美国的富强之路只有物质文明,没有精神文明,不但是很大的误解,而且对我们自己有害。另外,说它历史特别短,是一个没有根底的国家,也不对。因为作为现代的民主共和国,美国是最老的。美国独立比法国革命早13年,所以应该说民主制度的共和国,美国是元老。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还是参考了美国的《独立宣言》。何况美国立国之前,作为美国人最早的主体——欧洲移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已经有200年的历史了。美国有些大学,包括哈佛大学,比它的立国时间还要早。
那么美国的精神资源是什么呢?实际上还是从英国《大宪章》、欧洲文艺复兴、宗教革命、启蒙运动传过来的自由主义精神。等于是欧洲现代化的一个接力棒,而没有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和封建王朝的历史包袱。所以一开始美国就是一个现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它很大的一个优势。
就精神资源而言,自由主义对它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所谓自由主义就是宪法用条文规定下来的几个要素:根据天赋人权的原则确立的信仰、言论、出版、结社自由,这四大自由是最根本的自由。还有一个就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也还是欧洲人斗争了多少年得来的,是对皇权、教权而言的,不允许教会、国王以及当地官员剥夺平民的财产。这几个根本的概念确定了美国发展的基础。
在这个人人拥有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每个人尽量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有的人比较能干,勤奋聪明,就发家致富了,成功了;有的人差一点,或太懒,或脑袋不灵活,或没有抓住机会,社会就开始分化。当然从欧洲过来的移民本身基础就不一样。有的人已经受过高等教育,有的人本来就是文盲,或教育程度较低,就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但是早期美国有一个特点,它是从东部开始的,可以尽量向西开发。最早的13个邦在东海岸,但是它西边有广阔的天地,沃土千里。东部容不下了,没有发展的机会了,就向西走。所以在开头的100年,美国有所谓“新边疆主义”,就是不断开荒,到了一块地方,圈一块地,就开始在那里奋斗。当然这个奋斗还是非常艰苦的。我曾经翻译过一本书叫《啊,拓荒者!》,里面生动地描述了第一代移民的拓荒生活。他们也是靠天吃饭,遇到连续几年旱灾或者风灾,人们几乎活不下去了,就只好跑掉。也还有人坚持下来,后来就成功了。他们是自愿从旧世界——欧洲跑过来的,如果吃不了苦,就不来了,没有人逼着你非来不可。这些来的人,有一个优势:就是基本上都有冒险精神,有吃苦耐劳的准备。要是懒汉或者特别保守因循守旧的,根本不会来。这也是美国的一个优势。
美国接过了欧洲已经发展了好几百年的接力棒,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思想理念带到这片土地,立国的政治思想也是从欧洲来的。它的建国理论基本上是英国约翰·洛克的思想,是捡了现成的。但是有的民族捡了现成的,却不好好发展,又走了歪路。而美国人捡了这个现成,根据它的新条件,又向前继续创新。这是美国早期的自由主义精神资源。
自由主义精神最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所以它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市场经济就是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在市场上优胜劣汰,你的产品要是比不过别人就亏本了。你要是有新发明,马上成本降低、质量提高,当然就好了。还有你发现了新的资源,你有眼光和魄力,赶快去占领资源去开发,如洛克菲勒家族去开发石油,一下子就发起来了。多数人凭借自己的勤劳、智慧,还有眼力和机会发家致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十分激烈,也很无情。当初那些白手起家的人,很难表现出对弱者的仁慈,开始是不会有的。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生产力大大发展,造就一大批富有阶层。因此,过了几代以后,贫富的差距就拉开了。
还有一点,它有基督教的传统。到了蛮荒之地,自己感觉到远离人类的文明,为了避免自己变成野蛮人,每到一个地方先做三件事:一是建立教堂。教堂是精神寄托所在,没有教堂,不做祷告,灵魂无处安放。当地教堂的牧师什么都管。家里婚丧嫁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等等,总可以根据《圣经》的精神来引导和化解,所以教堂非常重要;二是建立学校。小学教育的普及,欧洲从十八九世纪就有了,儿童完全不受教育的很少。到一个地方,先建立学校,让小孩上学;三是建立邮局。邮局是与外界联系的途径,以免自己这块地方闭塞、孤立。从一开始,这三样是必备的。这是他们赖以立足的根基。至于法院、警察局、地方政府等,都是后来的。开始时简直无法无天,就像我们看的西部电影里,谁有本事谁就能占领这块地方。再有本事,就变成了这个地方的头。所以警察局也好,市长也好,都是自己选出来的,大家特别服这个人,就把他选出来管事。但又与原始部落的头头不同,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宪法,有了治国理念,有了新的民主程序。不管建立什么政府,怎么出来的,还得按这套程序,选举、议会、讨论、举手这些都得有,在一个地方逐渐建立起秩序。从无序到有序,慢慢地就有了一定的规矩。建立小学后,开始建立中学。如果暂时没有大学,想深造的人就离开家乡到别处上大学,这是美国早期的发展过程。
补充一个内容,关于新闻事业发展的问题。新闻自由是开国元勋之一的杰斐逊大力主张的。美国虽然有四大自由的保障,但是出版和新闻的自由,还不是一开始就完全建立起来的。它继承了英国原来关于新闻的法律,英国有两条当时管制言论的法律:一条叫诽谤国家罪。所谓诽谤国家,就是你攻击政府政策或官员本人到一定程度,可以根据这条法律算一条罪状。还有一条是出版社登记制度,也就是成立出版社得先经过政府的批准,不是什么人想成立出版社、出钱印书,就可以的。想办报纸、杂志也得事先登记,也就是政府有审批权。但这还不是出版国有,可以私人办,只是必须经过批准。美国开始也拿这两条来掌控出版言论。
杰斐逊是第三任总统。在他还没当总统之前,就竭力反对这两条。他认为新闻舆论和出版都不应该加以限制,谁想办报或出版,无须政府批准。在他的努力之下,经过好多争论和斗争,实现了真正的新闻出版自由。一是取消了建立出版社必须向政府登记的法律,也就是取消了审批制;另一条是取消“诽谤国家罪”。可以有诽谤罪,但没有诽谤国家罪。意思是说你要是诽谤我,我可以告你,唯一构成罪名的依据就是看事实。比如你说我偷东西,那你得证明我是偷了,如果我确实被证明是偷了,就不是诽谤,否则就是你诽谤。但是诽谤的对象是平等的,总统和平民都按这个法律。并不因为他是总统或政府官员,就有另外的法律,还是看事实证据。如果某人或某家报纸说总统贪污了,首先法院得去调査,举报者要举证,唯一的依据就是看是否属实,对象没有区别。这样保证了新闻自由。
新闻的一条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杰斐逊曾说民主要在老百姓知情的基础上才成立。你要是根本不知道,比如选举,这个人你根本不了解,就给你一个名单让你选,这个不叫民主。你必须要有知情权。第一个知情权是,我纳的税,政府花到什么地方了,这是最重要的。国家很多事情,公民必须要有知情权。所以报纸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寄印刷品比寄信的邮资要便宜,成为全世界的惯例。这条规矩是哪来的呢?是富兰克林当邮政总长的时候定的。原来还不只是便宜一些,而是完全免费,就是邮局传递报纸刊物是免费的。因为到了一个蛮荒之地开荒,远离已经发达的城市,只能通过报纸来了解外部的信息,所以就定出邮局免费提供报纸刊物的规矩。每一个邮局,放好多免费提供的报纸,当地居民可以随便取,这样就免于变成封闭的社会。
这几条原则,现在看起来非常普通。但在开始制定时是有相当的深意的,也奠定了美国作为一个公民社会的形态。公民享受充分的权利,包括信息权,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发挥自己的力量去从事生产,发家致富。以后逐步制定了有关财产的法律,例如欠债必须还,如果不还,就有各种法律强制你还。以后又有《破产法》,等等。总之,保障市场在比较健康的情况下,通过平等竞争来发展经济,同时不断地拓荒、开发。例如哪个地方听说发现金矿,很多人跑到那里去,出现“淘金热”,有的人淘到,发财了,有的人没有。人们一波一波看起来无序地奔着财富而去,却逐步建立起有序的社会。
这是美国早期,从开始立国到1868年南北战争结束,也就是前100年左右的发展情况。
美国电影体现出的美国精神 篇7
本文将对美国电视剧《黑道家族》与美国黑帮电影(包括早期的强盗片)作简单比较,目的不在于一分高下。而旨在揭示同类题材在两种不同媒介中所表现出的亲缘关系及其差异。
由大卫·彻斯创意的《黑道家族》(美国的电视剧通常以创意人为主导,编导不是固定的,可能每一集都会由不同的人执导)自1999年在HBO播出以来,不但收视率长盛不衰,而且在评论界大获好评,2004年播出的第五季再次横扫美国电视艾美奖,获得20项提名,并摘得包括正剧类最佳剧集在内的四个奖项,接着又继续称雄最新一届的金球奖。
《黑道家族》是一部以黑帮为题材的电视剧集,主要表现新泽西、纽约、康涅狄格三州的黑道生活。它在很多方面沿袭了美国黑帮电影的传统,非常明显的一点体现在剧中经常提到詹姆斯·卡格尼、 爱德华·G·罗宾森以及《教父》三部曲、《疤脸人》等著名的黑帮电影(剧中的黑帮成员经常引用这些影片中的经典台词)。再比如,男主角托尼(新泽西州北部的黑帮老大)的母亲去世的那一集,我们看到托尼在看威廉姆·A·威尔曼拍摄于1931年的著名强盗片《人民公敌》中汤米(詹姆斯·卡格尼饰)与其母亲在一起时的场景。同样地,当托尼的侄子克里斯托弗杀死东欧犯罪团伙的一名年轻成员时,编导切入了强盗片、黑帮片的名角们——亨弗莱·鲍嘉、爱德华·G·罗宾森和迪恩·马丁在影片中的特写镜头。此外,该剧中的很多演员都曾出现在近20年来一些重要的黑帮电影中,比如马丁·斯科西斯执导于1990年的《好家伙》。
除了以上这些用意明显的例子,《黑道家族》对黑帮电影名作的致意还体现在其它很多方面。剧中托尼与手下聚集的地点是在一家脱衣舞酒吧的里屋,屋内采用了一种类似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的布光方式,光线勾勒出人物的轮廓,背景被处理得非常暗,这很容易令我们联想到科波拉的《教父》三部曲。我们在《黑道家族》第二季的第一集中可以看到劳尔·沃尔什的《白热》(1949年)对其的影响,这一集表现FBI追查托尼一伙时模仿了《白热》中FBI追踪男主人公柯迪(詹姆斯·卡格尼饰)母亲的情节。事实上,《白热》一片对该剧的影响还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黑道家族》的男主人公托尼虽是黑帮老大,却被塑造成一个时常会因为心理压力而晕倒的人,以致他不得不每周去看心理医生。《白热》的男主人公柯迪患有偏头痛,而他的病痛与其母亲有很大的关系;同样地,托尼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他的母亲;在《白热》的启发下,《黑道家族》塑造出了极富革新意义的黑帮人物形象,尽管托尼经常表现出凶狠、偏执,但心理医生这一形象的介入,使得托尼这个人物依然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美国的电视剧与我国不同,它可以长达数百集,连播好几年,其主情节线是连续的,但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可以自成体系。每一季更是如此,既是开放的又是完整的。美国电视剧的第一集称为“引子”,这一集需要确立总体基调,引出故事线索,明确人物关系,起到总领全剧的作用。《黑道家族》在“引子”中设置的各个情节要素贯穿了整个第一季,并在第一季的结尾将各条线索带上小高潮。第一条线索:托尼与心理医生,托尼接受心理治疗的情节穿插在该季的每一集中,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对心理医生产生了感情,但遭到对方拒绝;第二条线索:托尼与其母亲爱恨交织的关系,矛盾步步升级;第三条线索:托尼的叔叔觊觎黑帮老大的位置,表面上对托尼称臣,暗中与其作对。这三条线索作为主情节,展开于“引子”,到第一季的最后两集,矛盾激化达到高潮,同时该季还设置了一条感情线作为副情节:托尼背着妻子与另一个女人偷情,托尼的妻子则受到一位神甫的引诱,这四条情节线基本上都是围绕男主人公托尼展开,但其中托尼的侄子克里斯托弗和托尼的叔叔也有较多篇幅,占有相对重要的地位。
从第二季开始,该剧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因为没有“引子,也就没有所谓的总起、发展、高潮,所以像第一季那样完整的结构就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片段交错式的叙事方式。这种分散化的结构同时消解了托尼的主导地位,虽然他仍然是中心人物,但他在叙事结构上的绝对优势被取消了。在托尼的世界中,他的心理医生、他的妹妹、他的女儿、他的妻子、他的朋友以及他的几名手下。都开始逐步展开他们各自的情节线,其中自然还少不了在第一季中已经有独立情节线的侄子克里斯托弗和叔叔。
《黑道家族》从“一个中心”分散到“百家争鸣”的结构显然违背了黑帮电影的传统。黑帮电影总是会关注于他的主人公,无论是动作线还是情感线都会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而且极少发展次情节线。像《黑道家族》这种多情节平行发展、多个人物平起平坐的结构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电视剧这样一种长篇连续叙事的方式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文本给予我们的观点不再是决定性的。我们透过托尼看到众多人物,这些人物又提供了多样化的视点,而且每一个视点都像托尼的视点一样真实可信,这就使得每个人物都更加丰满,具有像常人一样的多面性。《黑道家族》多层次刻画人物的开放式结构,为剧本带来了丰富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而且黑帮片作为电影史上一种曾经引发巨大争议的片种,《黑道家族》的叙事结构还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传统观念认为,影视作品不能使观众对有争议的或负面的人物产生同情或敬仰之情。尽管电影史上有不少强盗片和黑帮片的杰作试图与这种观念对抗,但它们很难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远。艾尔·卡邦像《黑道家族》中的托尼一样既是个有家室的男人,又是个凶狠的犯罪头目。但从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所有根据他的生平事迹改编的影片,没有哪一部敢于用《黑道家族》的方式来描写这位黑帮老大,1972年科波拉的《教父》较为大胆地打破了这一传统,但它依然无法像《黑道家族》那样多方面地开掘黑帮老大同时作为普通人的生活,尽管它后面还拍了两部同样长达三小时续集,但它还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黑道家族》以其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形式全方位地塑造了托尼这一有争议的人物形象。我们会看到,他充满父爱地与儿子AJ吃夜宵,然而紧接着他就开枪射杀了一个与AJ年龄相仿的黑道成员;他先是因为手下杀死了一名脱衣舞娘而大发雷霆,一转眼他又杀死了年轻的情妇,因为她威胁说要打电话给他妻子揭穿真相。他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完全没有内疚感,但他同时又对人际关系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并且对人情冷暖非常敏感。那些习惯于“好人与坏人”故事的人们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而更多的人会为它的真实性叫好,因为生活就是这样,最肮脏的欲望和最纯洁的情感会同时并存于每一个人心中。
《黑道家族》弱化了黑帮电影所固有的激烈冲突,更加注重对日常生活的展现。由于电视剧篇幅长,不会要求像电影那样紧凑,所以也就没有必要把每一个冲突都推至高潮。剧中有生死存亡的斗争,但很多黑帮争斗并没有激化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相反有很多篇幅被用来描写矛盾双方的交涉谈判,但往往因为不肯让步而没什么结果。于是,黑帮电影热衷于描绘的“黑暗之神”的形象在本剧中完全被颠覆了,这并不是说《黑道家族》中的黑道人物被彻底驯化了,而是他们不再具有不可征服的力量。他们只是新泽西州北部一群喜欢用邪门歪道去解决事情的普通人,时常还有点装模作样,这种对黑帮人物的理解角度极少出现在黑帮电影中,它可以说是对强调个人主动权、强调竞争的当代社会和男性话语霸权的一种反思。在这样的社会中,假如你在某一方面走得太远,你也可能由一位正直的普通公民转变成一名匪徒。在本剧的第一季中有一段精彩的情节:托尼女儿的足球教练被发现对青少年进行性侵犯,托尼本想用自己的方式教训他,但在心理医生和朋友阿提(非黑道中人)的劝说下,他放弃了原计划,转交给警察去解决。非常出色的一点在于:编导没有把托尼的这一转变表现为他的心理治疗过程中一个喜人的进步,至少托尼自己没有这样认为,之后他跑去喝得酩酊大醉,摇摇晃晃一到家就倒在了地板上。在处理其它一些问题时,托尼甚至没有接受他人的劝阻(包括其家人)。总之,作为一部电视剧,《黑道家族》提供了电影通常不可能做到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美国电影体现出的美国精神】推荐阅读:
美国精神病人电影解析09-01
美国电影与电影学11-10
美国灾难电影09-12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11-07
职场人必看的美国励志电影10-20
美国生态科幻电影启示11-07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06-12
怦然心动美国版电影台词11-10
观看美国电影黑天鹅个人观后感08-28
美国电影电视剧中最常上镜的五所大学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