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态科幻电影启示(精选7篇)
美国生态科幻电影启示 篇1
一、美国电影众筹的实践与特点分析
(一) 电影众筹在美国的实践
美国的众筹构思始于17世纪, 在出版物资助计划 (最终并未出版) 中, 形成集体筹资和预购为基础的商业模型[1]。另一个促进美国众筹发展的事件是:19世纪和20世纪的合作运动, 社区或基于兴趣的群体集中认购资金来开发新的想法、产品、分销和生产手段。美国众筹快速发展则是在众筹线上交易平台出现以后。Artist Share是第一个网络众筹交易平台, 成立于2003年, 之后更多的众筹网络平台开始出现:如驰聘 (2005年) , Equity Net (2005年) , Pledgie (2006年) , Sella Band (2006年) , Indie Go Go (2008年) , Give Forward (2008年) , Fund Razr (2009年) , Kickstarter (2009年) , Rocket Hub (2009年) , Fundly (2009年) , Go Fund Me (2010年) , Microventures (2010年) , Seed Invest (2011年) 和Fundageek (2011年) [2]。其中规模最大最为成熟的是Kickstarter, 截至2015年底, 已经成功资助98790个项目, 为近1000万人提供超过22亿美元的资金, 其中以电影、音乐、出版物融资最为常见。
美国Massolution研究公司将美国众筹模式分为四种, 分别为回馈产品和服务的预购式、公益慈善的捐赠式、返还本金和利息的债权式、给予股份的股权式。其中以预购式众筹与股权式众筹最为普遍。以预购式众筹与股权式众筹为例, 介绍美国电影众筹的模式。
1. 预购式电影众筹。
美国预购式的众筹网站以Kickstarter为代表, 是目前美国最大的众筹平台, 该平台以帮助创意项目实现为使命, 承诺创作者享有100%的所有权或者著作权。
Kickstarter电影众筹流程如下:项目发起人向网站提出申请, 评估通过后, 项目融资人或者团队把他们项目的内容、亮点、图片、视频等放在该融资网站上, 说明融资目标金额、对投资者的回报方式等问题。项目融资人必须自订一个1天至60天的融资期。如果在规定时间不能达到融资目标, 项目发起人无法提取资金, 资金将被返还给投资者;如果达到融资目标, 项目发起人可以提取资金, 但是需要支付Kickstarter所融资金的5%。项目完成后, 投资者可以从项目发起人处获得奖励, 奖励可以是产品或是自制的装备、有创意的合作 (投资者可能成为漫画项目中的英雄) 、有创意的经历 (投资者可能去片场) 或是有创意的纪念品 (从电影场地寄来的照片) 等, 同时需要做出具体的预算清单与奖励期限的具体约定。
2. 股权式电影众筹。
2012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创业企业融资法案》 (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s Act, 简称JOBS法案) , 赋予股权式众筹以合法性, 股权式众筹由此发展迅速。
Wefunder为美国较大型的股权式众筹平台, 成立于2011年, 该平台对项目进行筛选和审核后, 每周只上线一个项目, 投资人个人投资的最低金额为1000美元。Wefunder常被认“新型基金”, 因为其会在项目在线融资完成后, 用投资款成立一个新的、独立的小型基金, 入股创业公司。截止到2015年底已经为超过109家, 49577个投资者, 融资1500万美元。依托于较为完善的法案, 股权式众筹在美国已经有了较多的成功案例, 在融资方面的效果显著。
(二) 美国电影众筹的特点
1. 电影众筹门槛较低。
不论是预购式电影众筹还是股权式电影众筹, 融资的门槛都比较低, 为普通的电影创作者提供了融资途径。电影众筹注重的是电影作品的创意, 对电影作品的作者并无要求, 只要满足与他人分享, 诚实、清晰地呈现创作, 不用于筹款的慈善机构、提供财政激励或者涉及违禁物品这三个原则, 都可以在这些众筹平台上发布自己的项目, 进行融资。
在美国分别成立于2008年和2009年的Indiegogo和Kick Starter成为好莱坞草根电影制作者筹资的重要通道。2014年, 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参赛作品中有26部是通过Kick Starter和Indiegogo融资的, 占到了参赛总数的15%。
2. 电影众筹模式多样。
美国电影众筹存在多种模式, 主要包括:预购式众筹、捐赠式众筹、债券式众筹、股权式众筹, 针对不同投资人的投资目的选择适合的模式, 有助于项目多方位获得电影制作需要的资金。
预购式众筹行为常常被看作购买行为, 往往是初创者基于实现销售的, 将与投资金额价值相对应的实物产品或虚拟服务作为回报的众筹模式, 因而风险较小。
捐赠式众筹带有慈善性质, 没有任何实质性奖励的筹资, 是个人捐助行为。往往是小额或小型项目的融资。
债权式众筹则为了获取利息收益, 分散的投资者对单一的项目或是公司提供资金, 按投资比例获得公司部分债权, 一定期限内获得本金和利息。约定的投资回报率, 相对风险较小。
股权式众筹的投资者则是为了获取股权收益。投资人购买的是项目发起人的股权, 性质属于个人风险投资。适用于大型项目融资, 但是投资风险较高。
除以上基本众筹类型外, 在众筹的运作过程中还有其他模式, 如实物融资——投资者以产品或服务替代现金为项目发起人进行融资。
3. 电影众筹风险较高。
投资人收回投资的风险较高。在项目融资者与项目投资者之间的合同中, 一般有如下约定:投资人投入项目后, 一旦项目无法实现, 对于已经花费的资金, 如果项目融资者未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项目支持者说明资金的用途以及证明使用的合理性, 并说明阻碍项目完成的原因, 那么项目支持可以采取法律行动, 追偿债务。但是, 如果融资者履行了以上义务, 投资者一般将不会向融资者追偿债务。再加上, 电影投资本身存在较高的风险, 在众筹过程中也未引入担保机制, 加大了电影众筹的风险。但在美国的电影众筹过程中, 强调相关信息披露的完整、准确, 尽量使得这一风险是投资者可知可预计的。同时, 相关的法律的健全及众筹模式的多样也可以分散、降低这一风险。
4. 电影众筹中互联网平台作用显著。
Kickstarter这类众筹平台依托互联网在运营过程中, 一方面为创作者提供融资机会, 另一方面则注重维护投资人的权益。在整个融资过程中平台要求融资者诚信, 强调信息的披露公开、完整;同时分享成功案例信息促进项目实现:对创造者发布项目的具体细节披露做了规定;对于奖励的范围作了界定, 强调不可以承诺资金等收益;对于筹集资金的目标要求列出具体清单;为产品促销提供相关建议;对于项目的更新要求做出披露;项目的完成时间、义务的履行要求做出具体承诺。通过以上努力, 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同时, 平台时刻关注众筹平台和相关审查报告, 确保平台的安全、有效。在整个过程中使用复杂的算法和自动化工具来识别和调查可疑的活动项目, 当发现用户或项目滥用这个系统, 将毫不犹豫暂停。
5. 电影众筹的相关法律制度较完善。
2012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创业企业融资法案》 (JOBS法案) , 该法案的核心是通过取消对于新兴创业企业在融资上的一些限制条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豁免股权式众筹的注册发行, 即符合相关条件的股权众筹项目可不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就可公开募资。二是分类披露制度, 根据融资方融资额的大小设定不同的披露梯度。除此之外还涉及众筹平台不得从事的活动;发行者的限制;发行者的法律责任等;同时出于众筹可能会被滥用而损害公众投资人的利益的考虑, 对投资者也做了诸多限制。美国股权众筹市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其中部分原因是源于2012年4月美国JOBS法案的相关管制放松和扶持。
二、美国电影众筹实践对我国电影众筹的启示
我国电影众筹近几年开始兴起, 发展迅速。2015年通过众筹方式募集资金, 上映的《大圣归来》最终取得9.56亿元的票房, 投资者人均益25万元, 成为电影众筹的成功案例。可见, 电影众筹近几年在我国发展迅猛。传统电商、互联网巨头、独立众筹平台、金融机构等都在争抢电影众筹这一市场。
但在实践中, 我国电影众筹仍处在起步探索阶段, 各项规范并不完善, 形式多样的电影众筹形式下真正做到电影众筹的案例少之又少, 需要借鉴美国相对成熟的电影众筹经验。通过对美国电影众筹的实践及特点的分析, 对我国电影众筹的发展有几点启示。
(一) 降低电影众筹的门槛
在美国电影众筹实践中, 众筹平台为很多优秀的草根艺术家提供了有效的融资平台, 使草根艺术家的作品可以登上大银幕, 其中一些获得了各类奖项的认可。但在中国, 草根电影通过众筹成功的案例很少。只有具有知名度的导演、剧本或制作人才会得到大众的青睐, 成功融资, 草根创作作品很难得到融资。光环效应、粉丝热潮比较明显, 而普通大众具有创作性的作品还是很难得到投资人的资助。但事实上, 真正的草根创作更需要大众资金的支持, 依托知名度的影视作品的众筹往往是用来测试市场, 规避投资电影作品的风险。由此, 降低电影众筹门槛, 为更多草根艺术家发挥其才华, 提供资金支持, 对繁荣电影产业尤为重要。
(二) 引入多种电影众筹模式
丰富众筹模式, 具体来说:第一, 引入股权众筹融资。据上海交通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所联合京北智库共同发布《2015中国股权众筹行业发展报告》显示, 截至2015年7月31日, 全国113家股权众筹平台交易额达到54.76亿, 项目成交数量达1335个。而在这113家众筹平台中, 有9家交易额在5000万到1亿人民币, 交易额在1亿到2亿人民币的平台共6家, 突破2亿人民币大关的平台共计8家。[4]由此可见, 股权众筹已经初具规模, 那么将其引入到电影众筹, 可以为电影融资注入强大的力量。由于股权众筹相对于预购式众筹, 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对于需要高投入的电影制作方面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二, 鼓励大众对于文化产业特别是对电影产业的公益慈善捐助, 对于慈善捐助者给予一定的荣誉。这也要求众筹的电影项目, 本身要具有新颖性和代入感, 吸引广大的潜在投资者甚至是大众。这一模式多适用于小型的项目, 比如具有创意的微电影或小众化的电影。
第三, 积极引导债权式众筹, 该类众筹相对于预购式众筹来说有利息收益, 相对于股权式收益来说风险小, 应当积极引导这类众筹的发展。
(三) 完善电影众筹平台
美国电影众筹平台在电影融资, 支持电影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主要在于平台以帮助实现创意项目为宗旨, 在项目设计、项目跟踪、项目信息披露方面做得很到位。从而为很多优秀的电影作品的制作筹集了资金, 将创意电影呈现在大众面前, 实现了艺术的价值。我国的众筹平台在实践中则缺乏这样的目标, 相比帮助实现创意的宗旨, 更偏向于盈利, 这也是国内电影众筹营销特点突出的一个原因。由此, 国内的众筹平台应树立这种为梦想买单的意识, 立足于支持优秀的电影作品, 而非以盈利为首要目标。这才是电影众筹的初衷, 也是构建电影产业生态圈的重要环节。
(四) 项目风险防范
电影众筹的风险较高, 为保证项目投资人的利益, 在整个众筹的过程中要注意防范风险。打造全新的风控体系, 引入项目方的信用等级评定, 针对项目筛选、审核、领投、融资和服务周期各环节, 以及业务模式创新带来的支付、交易、结算风险、适当性管理风险和客户信息安全风险, 构建风险模型。同时, 建立与之配套措施和应急预案。做到风险事前预测防范、事中管理控制、事后稽核审查, 将风险管理能力建设贯穿于项目全过程。
(五) 通过法律规范电影众筹行为
2015年4月20日提交的《证券法》修订草案, 2015年7月18日, 出台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及去年年底公布的《私募股权众筹管理办法 (试行) 》对股权众筹行业进行定义并制定了行业规范管理条例, 分别对平台、融资者、投资者三方的准入资格和职责进行了阐释。但是, 还是存在一些法律风险需要规范。一方面, 存在与《证券法》冲突的可能。按照《证券法》的规定, 如果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或者向特定对方发行证券累计超过200人, 即为公开发行。从股权众筹角度来看, 众筹通过互联网众筹平台进行, 单纯线下的私募由于互联网模式的运用, 转换为线上, 直接冲击了公募与私募的界限。另一方面, 存在非法集资的风险。根据央行《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 未经批准的以发行股票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均属非法集资。由此, 需要进一步明确众筹和非法集资的界限, 明确众筹各参与者的权利及义务, 以及信息披露的规范, 使得众筹平台管理人、融资人、投资人、监管机构等有法可依, 将灰色地带置于阳光下, 促进电影股权众筹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The Statue of Liberty and America's crowdfunding pioneer”.BBC Online.April 24, 2013.Retrieved 28 April 2013.
[2]“Artist Share.com”.The New York Times refers to Artist Share as a“pioneering crowd-financing platform”Chinen, Nate (May 8, 2013) .“New York Times”.The New York Times.
[3]赵炜.众筹:想说爰你不容易[J].中国对外贸易, 2013 (11) :92.
[4]李桂玲.互联网金融视角下股权众筹发展的风险与防范[J].现代商业, 2015 (24) :58.
美国生态科幻电影启示 篇2
一
灾难片是叙述一群人如何同心协力逃避一场人为或自然灾难的一种电影类型,主要是表现人们摆脱灾难的方法或者在灾难中生存的经验,体现出人类战胜或躲避灾难的智慧等。美国是灾难片的生产大国,我们今天在电影院中所看到的灾难片大多数是美国拍摄的,从美国拍摄的灾难片中可以看出,灾难片不仅是美国政治生活的一种艺术的外在表现,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创作的趋势也是美国当代电影对于生态文明的一种担忧。
在《猩球崛起》中,基因科学家威尔研究出了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药物,科学家将新的药物在黑猩猩的身上进行实验,以检验该药物能否将大脑的细胞进行自我的修复,从而提高老年痴呆症患者智力的提升,经过一系列的剧情发展,最终药物在这个黑猩猩的身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人们把这个黑猩猩叫做凯撒,这个叫做凯撒的黑猩猩的智商和人类的智商相当,由于凯撒袭击了人类而被关进了动物看护所,在动物看护所里面黑猩猩凯撒受到了其它黑猩猩的歧视以及动物看护员的不待见,最后该黑猩猩回到威尔的家里将其药物偷回去分给其它的黑猩猩食用,并在此期间对于这些黑猩猩进行训练,最后凯撒带领着这些黑猩猩逃出了看护所,选择回归到大自然中去。从影片中黑猩猩与人类的冲突中可以看出导演拍这样的一部电影的用意所在。该新药品虽然能够提高老年痴呆症的智商水平,但是同时也告诉人们,在进行这样的实验,别是关系到人类生老病死的一些医学实验,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使用正常的手段进行。通过电影中黑猩猩的行为可以看出,人们在医学领域不应该拿其它的动物来做实验,这样的最后结果就导致了地球整个毁灭性的打击。
二
在电影《猩球崛起》中,导演和编剧告诉观众的就是灾难往往都是人类自身的行为所导致的,告诫人类,在进行所有的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本着生态意识进行考虑,所有的行为都应该符合的整个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电影《猩球崛起》中我们虽然对于黑猩猩的一些行为感到的极端的不满,但是我们在进一步分析这样的结果产生的原因的时候,又不难发现这样的结果其实就是我们人类自身行为的直接结果,从而引起电影的受众对于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共鸣。
电影灾难片之所以能够被电影观众所接受,不仅是其巨大的投资带来的盛大的视听享受,另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灾难片对于人类未来的思考。导演通过这样的一种表现手法,将美国现当代生态意识在电影中充分的反映出来,让电影观众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与电影的导演和编剧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三
电影作品往往是电影观众对于当前世界上所发生事情的最直接的反映,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电影作为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工具,我们不仅要对电影作品进行感触式的体验,更多的应该从电影作品中感受到人们对于未来世界的担忧。其实灾难片的导演和编剧在进行电影创作的过程中,就已经站到了观众的一侧,进行生态意识的表达和传播,以便让更多的普通民众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生态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猩球崛起》是美国生态意识在电影中的一个代表作品,电影的导演和编剧通过自己对于美国现当代生态意识的认识,将这样的一种生态主义完美的展现在电影作品中。《猩球崛起》通过一个很不起眼的人类医学实验行为为导火线,不断的升级和发展故事的情节,让电影作品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吸引观众,将美国现当代生态意识从另外一个侧面展示给电影观众,让电影观众在欣赏规模宏大的电影场景的过程中产生反思:人类应该沿着一条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进行发展下去才能够更好的主宰这个地球,要不就有可能导致人类灭亡的后果。从电影《猩球崛起》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导演和编剧的用心所在,用灾难性的电影来传播美国现当代生态意识。
[1]武一,崔丹,《猩球崛起》的生态主义批评解读。[J]电影文学2012年第11期
[2]张昊翀,《猩球崛起》人与猿的战争一触即发。[J]东方电影2011年第10期
美国生态电影的三层矛盾 篇3
一、生态主题的下的生态缺失
最为直观的一点是生态电影中表现灾难爆发呈现科技特效的场景都是源于巨大的能源消耗。为了追求更加直观更加真实的感官表现, 美国生态剧情电影大多都投入相当大的资本同时配合精良虚拟特效的制作, 带来了现实生活中大量能源的消耗以及污染的产生。幕前的惊心动魄的真切时空感受却是以幕后的生态危机为代价的, 完全与生态和谐的追求相悖。《后天》斥资1.25美元打造惊心动魄的实景和特技, 为了拍出逼真的水灾效果, 录影厂特别设有一个大型的水箱, 将纽约市街头以及曼克顿公共图书馆“搬入”水箱内, 再注入25加仑的水, 令纽约市被四呎深的水重重围困着。为了造成暴风雨的效果, 在大型水箱的旁边再设第二个较小的水箱, 并注入15加仑的水。当一声令下, 连接两个水箱的匣门打开, 15加仑的水以每分钟五千加仑的速度流入大型的水箱内, 并加设强劲的吹风系统, 吹起浪花高达二十呎, 成功做出暴风雨的效果, 场面澎湃惊心。 (1) 扩大到整个电影制作圈中来看, 以往生态灾难元素的疯狂叠加造成了接下来的美国生态电影的创作面临高额的创作成本压力以及创作空间日益狭隘的困境, 长此以往想要系统化地发展规划生态电影而又不过多地破换自然生态环境, 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重, 更新电影技术, 使用低碳环保能源, 探求生态电影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可行之道。
其次, 过多的影像奇观消耗了电影蕴含的生态意识, 过分强调数字影像技术、3D特效冲淡了生态和谐的内涵, 与对科技疯狂发展的批判主题形成反差。坚守观众这个固有生长点必然驱动着电影重视技术手段。观众进入影院多是为了娱乐审美, 从正面来看影像奇观的累积便于观众接受影片, 反之, 营造所谓真实时空的影像扑面而来, 观众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渐渐步入精神的虚无, 感受到的只有影像本身, 即展示的事物自身的独立价值和意义被抽空后的符号。观众所消费的快感假象把人的精神世界推向浅薄化和功利化, 即便披着生态反思的外衣, 在过多的技术充斥下, 消费过程与反思的过程画不上等号。从受众接受层面而言, 美国生态电影面临着消费化、娱乐至上的尴尬境遇, 模式化的生态电影场景, 过分铺张的特效图景, 使得艺术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和模式化, 视觉的浅薄湮灭了对自然的虔诚, 观众在被放大加速的灾难场景攫取眼球的同时对这些美国生态电影快观快忘根本无暇思考, 观众观赏远远大于参与, 实际的号召力、影响力甚微。
最后一点在于电影中的人文关怀超越了生态理念的传达, 影片中所表达出对人的终极关怀盖过对整个生态系统、对非人生命体的人道主义关怀, 将生态价值评判的标准退缩到人文关怀的范畴。影片中大多展现人与自然的对立而非和谐相处, 实际上仍然是相对的以人为中心的视角贬低了非人生命的价值。作为西方长盛不衰的理念, 即便是在适应面对现实残酷的生态危机下应运而生的生态主义中心世界观的过程中, 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的痕迹还是抹煞不去。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认为人类是生物圈的中心, 具有超越自然超越一切非人类生物的内在价值, 是唯一的伦理主体和道德代言人, 自然成了人类的加工材料和储存物。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倡导人类去征服和统治自然, 而在这条路上人类已经渐行渐远, 凌驾自然之上的叫嚣行径越演越烈, 整个生态系统岌岌可危。
与之相对的生态中心主义世界观把生态整体当做利益主体, 强调生态整体、生态整体和个别物种的联系以及整体内部人类和非人类生物之间的联系。作为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的对立面出现的生态中心主义世界观消解人对自然的中心地位, 敦促人类放弃对自然万物的征服和占有, 从主宰的位置上退下来, 成为生物圈中和非人类生命体平等的一员, 重视其它生物体的价值, 赋予生态整体的主动性, 主张人类应当放弃一切干涉、破坏生态系统的技术、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 与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其它生命体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和平共处。纵观美国生态电影的生态主题之下, 人类的拯救和归依依然是电影叙事的落脚点。《2012》所呈现的末日景观, 天崩地裂、狂风巨浪、山洪海啸, 人类的终极命运是推动主人公们奋力拼搏的动因, 人和人为了自救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命团结到了小小的诺亚方舟里, 镜头的焦点永远是人类的生命价值。漫天的飞沙走石中人们奔走呼号却偏偏没有花草树木的现状关照, 我们看不到其他的非人生命体在面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动下的命运状况, 倾听不到自然的呼喊, 人为地把非人类生命体纳入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中, 强行地将其置于默默接受人类社会规则的境地, 并不完全是让人类从与自然与其他生命体的和谐相处中获益, 从而去反思尊重生态价值就是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真正要做到以人为本的境界需要三个层面的本:一是以人的生命为本, 二是以人的发展为本, 三是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本。而这里的人不仅仅局限于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发展, 还包括对他人的关心和博爱以及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于社会的维护和思考。大部分的美国生态电影以人的生命和发展为出发点, 纵然冠以整个人类的命运前景, 挖掘的深度止于浅层的生态意义, 人对自身存在虚设的价值凌驾于大自然和其他非人生命体之上并不以为意, 这还是有所缺憾的。影片总是选择通过对人性的批判和分析得出产生生态危机的原因, 并且最后以心怀善念的人得到拯救给予未来的希望, 人类的解救冲淡了本应严肃思考的生态问题的解决之道, 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沉溺与片刻的欢愉中而不能深刻反思残酷的现实问题。美国生态电影应当借鉴东方传统的融人伦与自然于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创新生态观念, 在肯定人的能动性的同时认识到人和万物都是可以沟通并且富有联系的整体, 有矛盾冲突但终究不是二元对立。推动生态电影内部组织进化, 在电影中以风物环境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生态系统的展现作为叙事的助力, 关注正在失去的生态文化, 理性看待生态文化冲突, 强化生态启示。
二、生态危机反思过程中的商业利益追逐
无论什么类型的电影在其产生之初就不可避免地带有
WENJIAOZILIAO
艺术性和商业性两方的烙印。电影是改变人们思考角度的有力工具, 人们通过影像将加深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意识并极有可能去付诸行动, 立足于生态关怀的美国生态电影在攫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必然应当更多地自觉地追求电影的社会效益。好莱坞电影一直崇尚快产快消的物质化消费模式, 商业利益追逐成为其考虑的首要因素, 从电影的资本融合、角色分配、叙事模式、制作完成后的商业发行、广告、副产品等都已形成行之有效的商业盈利模式, 由此思想性上的生态主题和追逐商业效益的娱乐性、技巧性反映在美国生态电影中的矛盾尤其激烈, 形式的变化跟不上思想的发展。生态很容易由一种信仰模糊成一种商业谋利的元素, 生命的丰富内涵隐退到商业化的盲目追逐中, 意识中的自然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自然。电影试图展现人类对于自然的感知和奋力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努力却是和真实的自然相去甚远, 缺少了对于生态自然理解的那份虔诚以及对于现代工业文明对于欲望动力的批判力度。
紧迫的生态危机也带动了观众对于生态电影的需求, 尤其是那些用尖端技术特效展现出来的令人赞叹的视听盛宴, 既是电影人给予社会的反思渠道, 同时也是攫取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在这条道路上, 美国生态电影无可避免地运用高效率的生产机制来满足这些观众的技术之心。数字影像技术为影片增加了视觉冲击力, 塑造了想象中的灾难场景和科幻梦境, 技术性的胜利渐渐压过电影本身该有的生态思想深度。生态电影和主流电影的不同之处在于二者所面对的市场空间不一样, 对于受众群的接受也不应当是以普化的娱乐消遣为首要衡量指标。生态危机包含人类文化危机、社会制度危机、发展模式危机、生活方式危机以及人的想象危机, 这都源于现代社会的现代性所带来的社会制度问题和人的精神异化。美国生态剧情电影和生态纪录片、法国等其他西方国家的 (例如雅克·贝汉的“天、地、人三部曲”) 相比, 在思想深度上缺少从整个生态体系的角度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阐释的深度, 表现方式上呈现重视感官刺激胜过影片叙事, 通俗娱乐元素胜过原生态地纪录。电影技术制作出的自然生态逐渐由契合观众的想象到超越正常的思维容量, 极致夸张化, 这样的结果无非是把受众推向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真实原貌的一知半解和对于拯救生态危机的措施和方法的深度匮乏。
美国的生态电影应当走出灾难片、科幻片等依靠技术模型制作来描述人和自然的关系来取胜的窠臼, 真正尝试从非人生命体的视角切入, 客观呈现自然的真实原貌, 以真诚的电影语言打动受众, 警示人类进行反思个体、种族、政府、国家至整个地球的所作所为, 反思我们现行的社会文化体制的弊端, 更好地理解生态危机的根源, 才能真正地幸而有效地把理念转化为实践。把商业运作的优势和真诚深刻的生态理念切实地融合在一起, 美国生态电影的品质才会得到保障, 影响力才会更大。
三、倡导万物平等下的文化霸权
美国的文化霸权无处不在, 是全球性的, 时刻都在试图消解他国的文化主权意识。在美国电影里, 绝不能单纯地将美学、经济和政治分开。 (2) 美国生态电影处处彰显着美国式的国家意识:美国是被上帝选中的, 承担着拯救全球的责任, 要在新的领土上构建出令人敬仰的理想王国, 向人类传递着民主和自由, 把光明洒向全世界。美国式的影片一直没有放弃通过文化思想的渗透将其价值观念和思想传播甚至强加到世界各地, 以重塑世界其他国家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制度, 进而征服和控制人心的努力。美国一直以救世祖自居, 高高在上的种族观念和扩张主义深深潜伏在影片之中, 即使主题充斥着重视生命自由和生命权利的思想, 但在实践中却忽视了作为世界格局有利的一端的发达国家应承担的更多的生命责任和生态保护责任。每一部美国生态电影都是以美国式的个人英雄力挽狂澜拯救了自己拯救了千千万万的美国公民这样的经典桥段结尾, 继而美国拯救世界, 拯救其他国家也设置得自然而然。带有文化独霸强权的美国生态电影以拯救者的姿态席卷世界各国的电影市场, 赢取了傲人的票房成绩。它一路高喊着生态主义、万物平等, 堂而皇之地宣扬美国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却在现实生活里凭借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地位一直想要充当世界文化霸主的地位, 如此狂妄的侵略者的姿态在影片中的人物设置、叙事模式中昭然若揭。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 本应担负起更多的缓解生态危机的美国在整个世界格局中的所作所为反而是把深重的困难推向了第三世界国家, 利用文化交流的“逆差”实行不平等的文化侵略。发达的科学技术、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雄厚的经济基础给予了美国不匪的实力, 可是这一切都不该凌驾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终极利益之上, 人和自然的终极命运却还要被划分国别、种族地对待, 这样的悖论不应该被默许和纵容。
我们最大的恐惧和虚无感不是来自面对自然界的不可知, 而是来自我们面对人类内心的黑暗、邪恶产生的害怕, 来自我们面对人类的异化、国家机器的失控产生的荒诞感、恐惧感。 (3) 人类始终摆脱不了深层的社会精神危机, 怀疑科技工具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 深感人类难以超越自然而存在, 于是营造逼真的幻象寻求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自信, 塑造危机面前人性的光辉。在美国生态电影中, 政治因素、经济思考、社会批判等内容全都披上人文关怀的外衣, 它往往借用类型模式和精巧有机的戏剧化处理来消解批判异化的国家机器或国际政治关系的力度, 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国家形象和国家意识传播的文化氛围, 在此背景下进而再探索生态问题。倘若不直面和处理社会层面不合理的制度问题, 人类的深层精神危机就会依然存在, 眼下的生态危机也得不到根本的解决。优秀的生态电影可以看作严峻的生态危机之下对当代人生存境遇、荒诞感、恐惧、绝望的一种存在主义表达, 对社会制度、政治弊端的认同性表达和对更深层次的精神和道德生态自由的重塑和完善。
结语
不可否认, 尽管矛盾重重美国生态电影在传播生态理念的道路上是最有代表性的, 它通过绚丽的视听震撼把生态危机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触动人类反思的神经以及探索未来的人和自然的关系该如何处理的问题。生态电影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获得了电影文本传达的生态意识, 构建起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生态观念。接下来的美国生态电影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应当切实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重, 一方面更新电影技术, 探求生态电影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可以系统化美国生态电影格局, 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危机进行小众化设计, 往更深入更专业化发展而不是流于各种灾难现象的叠加, 为整个生态电影的发展营造广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美]大卫.波德维尔, 克里斯汀.汤普森著, 曾伟祯译.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8.
[2][英]大卫.布林尼著, 李谚译.生态学.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3.
[3]游飞、蔡卫编著.美国电影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4][法]樊尚.阿米埃尔帕斯卡尔.库泰.美国电影的形式与观念.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5]郝建.类型电影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6][匈]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文化.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0.
[7]张德昭.深度的人文关怀: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范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美国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及其启示 篇4
1 美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作为一个英美法系国家, 美国法律的主要组成形式是判例法, 这与大陆法系以制定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法律不同, 但是, 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 美国却主要以制定法的形式来表现, 充分表明美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所持有的“保护”思想。在经历了工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污染治理负担之后, 特别是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 美国进入了都市化和工业化社会, 许多城市的人口都在剧烈增长, 日益增多的废气、污水、噪声和垃圾等问题首次从以公众居住地为中心影响到局部的环境质量。以教堂为首, 社会工作者和改革者联合组织了社会福音运动以清除贫民窟。这场运动的效果导致了美国最初的城市改良和建立清洁地区并且创建了以法律控制污染为手段的新制度[2]。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意识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存在极度不合理, 于是通过制定法律的形式控制工业污染, 从而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进行。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 尽管美国在污染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但对污染治理的认识程度还不足。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 联邦政府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并认识到生态保护的国家责任, 在立法上的表现则是制定与环境各组成要素相关的法律, 如对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的立法以及对已经出台的有关空气、水等方面的立法进行修订, 并且对土壤、噪音、生物多样性、臭氧层、濒危物种、环境教育等方面进行全新立法, 凸显美国政府对生态保护的关注。
美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基础是1969年底通过的《国家环境政策法》, 该法的立法目的是:“宣示国家政策, 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充分和谐;努力提倡防止或者减少对环境与自然生命物的伤害, 增进人类的健康与福利;充分了解生态系统以及自然资源对国家的重要性;设立环境质量委员会”[3]。该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环境治理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通过先进的立法技术使美国的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美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包括美国国会制定的生态保护相关法律, 美国环保局和其他生态保护相关部门制定的规章、总统行政命令、国际条约都是美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中, 美国国会制定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如图1所示。
2 美国生态保护管理机构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将生态保护视为国家责任, 在生态保护的管理机构上, 根据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不同职责设定了不同的保护机构, 因此美国生态保护管理机构主要分成两大部分, 一是联邦政府层面的机构, 一是州政府层面的机构。
2.1 联邦政府层面的生态保护管理机构
联邦政府的生态保护职责分散在多个管理机构当中, 通过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 联邦政府实现了有效的生态管理。
2.1.1 美国环保局 (EPA)
美国环保局 (EPA) 是美国生态保护最重要的管理机构, 基于美国国会的授权, EPA可以制定一些解释决定性细节的条例来完善环境法。
1970年联邦环保局成立时由于受到政治阻力并没有整合所有的环境管理职能, 其职能主要集中在污染控制上, 其它一些环境管理职能, 特别是自然资源的管理职能仍由原来的政府部门执行, 如自然环境管理主要由内政部负责, 噪音主要由地方管理, 其中民航局负责全国范围内飞行器噪音控制。根据环境法律的授权, 联邦环保局具有很高、很重要的权力地位, 保证环境保护的协调和执法能力。
联邦环保局下设14个部门, 这些内设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是负责行政机构运行的职能机构, 包括负责人事、政财、检察等职能的机构;另一类是项目机构, 主要负责实施与各类介质污染物相关法律的实施, 如空气与辐射司, 水司, 固体废物与应急司, 预防、杀虫剂与有毒物质司, 它们分别主管《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固体废物处置法》、《杀虫剂、真菌剂和灭鼠剂法》、《有毒物控制法》等法律的实施。项目机构的设置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以控制和防治特定污染物 (如杀虫剂、固体废物) 为目标, 是联邦环保局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核心机构。
2.1.2 国家环境质量委员会 (CEQ)
CEQ根据《国家环境政策法》的规定于1969年设立, 直属于总统, 主要职责为:协助总统编制环境质量报告;向总统提出改善环境质量的政策建议;至少每年一次向总统报告国家环境质量状况;根据总统的要求提出有关政策与立法等事项的研究、报告与建议[4]。
2.1.3 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PCSD)
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成立于1993年6月, 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创建。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是一个联邦咨询委员会, 其任务包括:致力于集中鉴定和发展创新经济、环境与社会政策及措施方面的不同利益, 从而与国家政策方向一致;通过与不同利益团体的合作论证培养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施;通过国民、团体和企业的水平架构评价和报告可持续发展的进步[5]。
2.1.4 内政部 (DOI) 及其所属机构
美国内政部是美国政府的主要资源保护机构, 负责保护国家拥有的大部分公有土地及其自然资源, 其使命包括:促进土地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鱼类、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及国家公园和历史遗迹的文化价值;使人民通过户外娱乐享受生活。此外, 内政部还负责评价国家能源和矿产资源, 确保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能给美国全体人民带来最大福祉。作为内阁组成部门, 内政部的主要职权在于自然资源管理, 保持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此外, 通过其各种组织机构管理着549万公顷公有土地, 也负责印第安人土地、湿地、海岸的管理和保护, 以及包括濒危生物在内的野生生物的保护。其所属机构主要包括:
(1) 土地管理局。土地管理局负责管理其管理范围内的自然资源, 包括木材、矿产、油气、地热资源、野生生物居留地、濒危动植物以及景观河等。
(2) 渔业和野生动物局。该组织负责保护被列入国家野生生物保护体制中的生物种类并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该组织的职能主要集中在保护鸟类、鱼类和濒危生物, 保护湿地、自然保护区, 以及对狩猎者实行管理监督两个方面。
(3) 矿产管理局。矿产管理局成立于1982年, 是美国外陆架矿产和能源资源的主管机构, 其使命包括两方面:一是以对环境无害的方式管理国家外陆架上的矿产资源;二是征收、核实并及时公布联邦土地和大部分印第安人土地上的矿产收入。该局的主要职责是:管理位于美国外陆架上的矿产资源;对在联邦外陆架和陆上土地及印第安人土地上开展矿产勘查与开发活动进行征税, 并负责划拨这些税收[6]。2011年, 矿产管理局转变为海洋能源管理、监督与执行局, 并增加诸多职能。
(4) 国家公园管理局。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于1916年, 主要负责美国境内的国家公园、国家历史遗迹、历史公园等自然及历史保护遗产。
(5) 露天采矿、复垦与执法办公室。美国露天采矿、复垦与执法办公室成立于1979年, 是内政部长领导下的联邦机构, 负责管理全国矿山的土地复垦工作。其职责主要是:贯彻执行《复垦法》;制定颁布《复垦法》的实施细则及有关规定;审批矿山开采与复垦计划;组织废弃矿区复垦;负责向各州发放复垦补助资金等。
2.1.5 能源部 (DOE) 及其所属机构
美国能源部成立于1977年, 是美国最重要的联邦政府机构之一, 主要负责美国核能研发和核安全工作、联邦政府能源政策制定、能源行业管理、能源相关技术研发、环保能源的生产和利用以及核武器研制、生产和维护等。能源部的使命是通过科学与技术革新方案解决能源、环境和核变革的挑战, 以确保美国的安全与繁荣[7]。其所属机构主要包括:
(1) 核能办公室。该机构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解决装备、成本、安全、增值抑制以及借助调查、发展和酌情展示的安全壁垒, 将核能上升到一种能满足国家能源、环境和安全需要的能源。
(2) 能源效率和再生能源办公室。该机构旨在引导美国能源部努力发展并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节能民宅、建筑业、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以及可再生发电行业。
(3) 环境管理办公室。该办公室主要进行核能相关的环境管理工作, 主要职责是完成上世纪50年代因核武器发展和政府发起的核能研究引起的环境遗产的安全清理工作。
(4) 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 (FERC) 作为能源部的一个独立管理机构, 是隶属于美国政府的一个独立管理机构。该委员会负责管理州际之间的天然气、电力、水力、石油等管道与输配行业的经营行为。对于天然气工业, 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的职能涉及价格管理、相关法规的解释、服务状况的监管, 管理范围涉及约120条跨州的输气管线。同时, 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有权批准输气相关设施的建设及选址, 并对由此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5) 化石能源办公室。美国能源部化石能源办公室下的矿物能源国际计划和石油天然气进出口办公室承担支持美国油气产业界开发新的商业机会和技术的职责。
2.1.6 农业部及其所属机构
农业部 (DOA) 下的美国林业局负责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机构有林业局和土地保护局。林业局负责管理全国的森林、野生动物、稀有植物、鱼类、放牧地、娱乐场所, 指导林业研究、保护和管理, 以及矿物和能源的管理;土地保护局负责土地、水和其他农业资源的保护, 控制水土流失和盐碱化, 改善对湿地、草原等的保护和管理[8]。
2.2 州政府层面的生态保护管理机构
在州政府层面, 生态环境保护机构主要有各地环保局和环境质量委员会, 也有不少州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各州的环境保护机构一方面是各项联邦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标准、环境保护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和监督者, 大多数控制环境污染的联邦法规也都授权联邦环境保护局把实施和执行法律的权力委托给经审查合格的州环境保护机构, 州环境保护机构经联邦环保局审查合格, 即应被授予执行和实施环境保护法律的权力;另一方面各州环境保护机构也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在州的范围内以保护人类健康、维护环境安全为目标开展环境执法和环境研究, 依据州的环境法规而享有行政执法权[9]。
3 美国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
3.1 生态工业园建设
生态工业园 (EIP) 是为了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企业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企业共生体系。美国环保局认为:“EIP是一种由制造业和服务业所组成的产业共同体, 他们通过在环境及物质的再生利用方面的协作, 寻求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增强。通过共同运作产业共同体可以取得比单个企业通过个体的最优化所取得的效益之和更大的效益。”[10]
美国生态工业园发展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 在上世纪90年代, 美国政府开始关注作为一个新兴工业理念的生态工业园, 并在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下设“生态工业园特别工作组”, 推动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生态工业园以实现企业清洁生产, 企业之间通过能量、废物和信息的交换从而使资源得以最大程度利用为目的, 尽可能使园区的污染物排放为零。通过十多年的努力, 美国已经建成3大类 (改造型、全新型、虚拟型) 总计20多个生态工业园。
美国是最早提出生态工业园的国家。与传统工业园相比, 生态工业园以工业共生为特点, 节约资源、降低废物的排除,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生态工业园的发展与美国政府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所持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完全契合的。
3.2 生态保护的市场机制
生态保护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势必十分被动, 经历过惨痛教训之后, 美国政府在生态保护问题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即依靠市场的力量, 设立不同的经济措施促使企业主动守法, 这才是生态保护的最有效手段。美国生态保护政策可以说都是经济政策, 也就是说强调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而不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方法来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1], 通过措施的多样性, 力求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 使其自愿参与到环境守法中来。
市场机制在美国生态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制度, 根据1970年《清洁空气法》, 美国政府实行了一项“泡泡政策”, 在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提下, 各企业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可以相互调剂, 即把污染物总量设为大泡泡P, 各个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设为小泡泡p1, …, pn, 则p1+…+pn≤P。只要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减少排污量, 那么企业就能通过排污权交易的方式获得资金。这极大提高了企业环境守法的积极性, 也便利了政府的环境管理工作。根据美国环保局 (EPA) 的统计, 到2006年, 美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比1990年下降了630万吨, 首次下降到1 000万吨以下, 相当于下降了4成;从1994年到2005年间, 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累计完成了4.3万件, 而2004年的减排成本只有20多亿美元, 仅相当于当初预测值的1/3[12]。在市场机制的应用方面,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相关的环境信息, 以利于民众监督。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增强了企业的环境守法意识, 因为通过公众和信息搭建起的市场意味着守法才能获得民众认同, 才能有经济效益。
3.3 生态补贴政策[13]
根据《2002年农业法》的授权, 美国农业部将通过实施土地休耕、水土保持、湿地保护、草地保育、野生生物栖息地保护、环境质量激励等方面的生态保护补贴计划, 以现金补贴和技术援助的方式把这些资金分发到农民手中或用于农民自愿参加的各种生态保护补贴项目, 使农民直接受益。
3.4 自然保护区管理
美国的自然保护区以“国家公园”为名, 旨在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遗迹, 同时能为公众提供欣赏并享受美好环境的空间。成立于1872年的黄石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 其产生过程为美国及全球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提供了良好的范本。作为世界最早以“国家公园”形式进行自然保护的国家, 美国在管理方面制定了诸多相关法律, 如1894年的《禁猎法》、1916年的《国家公园法》、1964年的《荒野法》、1968年的《国家自然与风景河流法案》和《国家步道系统法案》, 以及1969年的《国家环境政策法》、1970年的《一般授权法》等。在管理体制方面, 国家公园系统实施统一管理, 即由联邦政府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直接管理, 其管理人员都由总局任命和调配, 工作人员分固定职员和临时职员、志愿人员[14]。在资金运作方面, 美国给予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以财政拨款, 保障了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5 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1970年美国通过了《清洁空气法》, 该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对环境控制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方法。《清洁空气法》历经1977年和1990年两次重要修订, 成为美国控制大气污染的重要基础。该法中确立的排放许可制度、泡泡政策 (即总量控制) 、排污权交易等内容成为现代环境管理的先进举措。针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 2007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二氧化碳属于《清洁空气法》所规定的空气污染物。2009年6月, 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的《2009年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提出, 自2012年起, 在国内逐步建立温室气体排放限额交易体系。通过明确责任主体, 将排放控制目标落实到排放实体, 并尝试建立市场机制, 推动企业逐步降低二氧化碳减排成本, 以实现2020年国家排放控制目标: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2005年减少17%, 2050年比2005年减少83%[15]。2010年, 美国环保局通过PSD许可程序下温室气体排放许可权授予规则和温室气体最大排放源的排放许可规则。目前, 美国绝大部分州已经制定本州的气候应对计划、政策或法律, 包括碳捕捉和储存立法、能源标准以及强制减排目标与排放权交易等;同时, 各州还采取州际合作机制, 如西部地区气候行动倡议、西部州长联盟之清洁与多元化能源倡议以及地区温室气体倡议等, 通过明确减排目标和时间表、建立温室气体总量控制和排放权交易系统等区域行动进行温室气体控制与减排的尝试, 既向联邦层面温室气体立法施加影响, 也为其立法提供了借鉴[16]。
4 美国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还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阐释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
2012年底至2013年初的严重雾霾天气给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严峻考验。要建设生态文明, 学习发达国家生态保护的先进经验, 应首先弥补我国生态保护领域的不足。
第一,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环境污染的事前预防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但在诸多建设项目中存在的未批先建等违法行为使这一制度的约束意义大打折扣。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需要审批部门严格审查, 并与国家产业政策相协调, 凡是与产业政策相违背的项目一律不予通过;对未批先建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破坏的, 应在罚款的基础上增加企业“恢复原状”的责任。
第二, 理清环境监管体制。我国环境监督实行“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即各地环保部门与其他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各自权限在不同领域行使环境管理职权。这一管理体制造成的问题是, 在环境问题突现时往往出现推诿现象。理清监管职责, 建立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有助于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第三, 落实总量控制制度。环境总量取决于一地的环境容量。“十二五”期间, 我国将环境污染主要控制因子扩大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 要求各地区在综合考虑本地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减排目标。国家在污染物总量控制方面仅有政策性文件支持, 如《二氧化硫总量分配指导意见》 (环发[2006]182号)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国发[2011]26号) , 缺乏法律层面的明确规定, 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缺乏处罚的依据, 因此, 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明确总量控制制度以及政府、企业在总量控制制度中的职责、权限和义务、责任, 有助于使总量控制走上法制化的道路, 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法律保障。
第四, 实施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是促进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经济举措。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首先以法律形式确立排污权以及排污权交易的主体其次, 建立排污交易市场管理制度, 允许排污权像商品那样被买卖, 激励企业主动减少污染排放量第三, 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以市场形式促成交易的实现, 防止非法交易和幕后交易[17]。
摘要:美国是环境保护体制较为先进的国家, 其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由动物保护法、区域生态保护法、生态安全保护法和全球生态保护法构成, 在管理机构上分为联邦层面的生态保护管理机构和州政府层面的生态保护管理机构。美国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包括建设生态工业园、运用生态保护的市场机制和生态补贴政策、自然保护区管理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等举措。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 借鉴美国生态保护管理经验, 应当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理清环境监管体制, 落实总量控制制度, 实施排污权交易, 以推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美国生态科幻电影启示 篇5
农业保险的内涵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农业保险是“仅指种植业和养殖业领域的保险,指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和初加工过程中,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保险,亦被称为两业保险。”广义的农业保险和农村保险相同,就是面向农村开展的保险业务。本文认为农业保险内涵是农业生产中为应对天灾、人灾等灾害而准备的一种保险基金。农业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险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为:①保险金额的不确定性。比如农业中养殖业,动物的状态都在时刻变化,保险前后的价值变化很大,很难做出正确的评估。此外农业保险又具有商业保险的属性,受市场的影响很大。所以这两方面因素导致了农业保险金额的不确定性。②评估难度大。农业保险范围很广,而且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的质量、技术成本的高低等难以在损失后给予正确的评估。③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农业灾害或意外情况发生时,由于保险方和被保险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被保险方不能正确履行自己的义务,采取弄虚作假等方式获得更多的利益。④赔偿难度大。农业保险涉及地域的广泛性,灾害的群发性,一旦受损必定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无疑加重了农业保险的赔偿难度。
2 美国农业保险的经验
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借鉴有关国家的农业保险经验,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尤其是生态农业的发展,完善农业保险的保障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政府作为美国农业保险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主要采取的方法表现为:一是,农业保险的法律保障不断完善。二是,通过财政政策,给予农业经济支持。三是,农业保险全球分散化,主要通过全球再保险业务来分散农业风险。
在美国农业保险的具体方法中,最值得借鉴的是农业保险的全球分散化。以美国2012年的大旱为例,美国大部分国土面积遭受到严重干旱。“美国中西部的严重干旱覆盖了美国本土的55%的面积,是1956年以来美国最严重的干旱天气”。由于全国范围的干旱对美国的农业,尤其是玉米和大豆等农作物的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相比2011年美国玉米的产量,2012年美国玉米的产量下降了大约15%;大豆产量也比2012年减少了大约10%。然而这么大的农业保险金,美国的保险公司理赔的金额不到一半,剩下的都由全球其他的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承担。由此可见,美国农业保险全球分散化是值得世界各国思考和借鉴的。
3 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启示
a.加强农业立法,完善农业保险的法律体系。从美国农业保险的经验来看,实施强有力的立法,完善农业保险的法律体系,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我国的有关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还是很不完善、不具体。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对于农业保险的规定:“国家支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有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对于农业保险的规定比较模糊和笼统,不能从具体方面保障农业保险的利益。
b.加大对农业保险的经济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府的资金资助。虽然我国没有美国政府对于农业保险那样巨大的资金支持。但我国应该通过政府对农业的政策倾斜,扶持农业保险的发展。根据国家的财政状况量力而行,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给予重点的财政支持。此外还要加大对农业技术、农业教育培训的投资力度,为农业保险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
美国生态科幻电影启示 篇6
关键词:《百万宝贝》,体育电影,人文内涵
一、人文内涵的概念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即在人类文化中的先进价值观和规范, 集中体现为:以人为本, 重视与尊重人、关心与爱护人, 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内涵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尊重和维护人类尊严与价值, 珍视人类传承下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 肯定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人文内涵始可追溯至古希腊的传统文化, 其涵义定位为人性、理性、超越性三个层次, 即对人、人的精神的关注和尊重人与精神的价值。
现代社会, 人文内涵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 在关注、尊重人, 重视人道主义的基础上, 更强调人的生存与发展权力, 以人为本, 突出探索生命的价值, 追求人类关怀与生命关怀。
二、美国体育电影《百万宝贝》所展现的人文内涵
(一) 情节内容呈现的励志精神
1. 对比赛胜利的追求与坚持
拳击这项运动, 需要始终保持着一种战斗的姿势, 并且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在拳击台上, 不打倒别人, 就会被别人击倒, 人生时刻要处在一种搏击的状态。在残酷的竞争与无情的争权夺利中, 以及不得已的明争暗斗中, 要保存自己的位置, 就必须战斗----与周围的环境、与残酷的现实、和自己的人生。女主角玛吉所要刻画的人物形象, 不仅是赢得比赛, 也要赢回自己生活下去的信心、勇气和尊严, 用双拳赢取自己的人生。因为拳击已经成为了她的生命, 只有赢得比赛才能活下去。拳击台就是玛吉的人生舞台, 需要够释放最大的能量, 实现她所有的希望与梦想。
2. 超越自我挑战的信念与意志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凡只是在内者, 亦只是在外;凡只是在外者, 亦只是在内。一个物或一个人的内在特质必须外化, 在他物或他人身上表现出来, 并且只有通过这种外化和表现才能得到确认。”而对于比赛、竞争和对抗, 特别是在强者之间的, 是一个人证明自己、获得自我肯定与自我认同的最好途径。
拳击运动残酷无情, 它极端的表现为剥夺和被剥夺。剧中有一个起到点缀和衬托作用的小角色, 是一个瘦弱的智商有些缺陷, 但却致力于登上拳击擂台的迷路男。这个人物表现出的简单快乐与目的的单纯颇有抢风头的趋势, 但也体现了影片的核心思想----为梦想、为信仰不求回报但求付出。通过体育竞技不断探寻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 实现梦想、超越自我。
3. 爱与拯救
拳击教练弗兰基的执教生涯非常成功, 但是却与家人相处不和, 过分执着于事业使得他同女儿形同陌路;而只为实现目标、证明自己的玛吉也得不到家人的理解。《百万宝贝》在处理教练与选手的关系时并不是单一的方向, 一反以往电影着重教练呕心沥血, 全身心培养选手的描述方式, 而是塑造了两个都有缺憾的形象, 在电影进程中互相启迪与感化。
弗兰基给玛吉安排了一场场的比赛里, 使得她能轻松的击倒对手, 这为最后一场比赛做了不少准备与积淀, 然而到了最后却演变为一场无法预知的巨大灾难, 这给了玛吉和弗兰基突然的致命一击。也正是由于这场悲剧, 导演克林特给予了双方将感情凝聚且爆发的机会。譬如影片中的那句“你是我亲爱的, 我的血, 我的肉。”使得这些琐碎不起眼的片段----弗兰基像父亲一样守护在玛吉身边、玛吉亲人的态度、以及弗兰基每次去找牧师总会收到退回来的信等, 大胆的描叙了二人的孤独与落寞, 为影片里的爱与拯救这个中心沉淀下了可靠性的基础。
影片的旁白表述过一句话:"拳击是相反的运动"。影片在结尾对应的表达了这种强烈的感情, 更是显得相得益彰, 弗兰基亲手拔掉了氧气管, 并为执意寻死的玛吉注射了致命药物。他们最终失去了彼此, 但他们也是幸运的。因为在空虚的心里被注入了爱, 为彼此失落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寄托的空间。
片中几位演员的精彩表演使得影片更加具有深切的真挚, 一个令人沉默不语的故事, 延伸观众的感官, 感受故事里隐晦且真实的感动。
(二) 体育运动中包含的生存问题
如众所知, 拳击选手主要的是需要依靠擂台比赛奖金获得收入。在影片的开头, 弗兰基教带的拳击手因为奖金和比赛性质问题, 在临赛前夕替换掉了教练。主人公没能达到带领拳击手迎战最高规格比赛的愿望。这其实是在讲述一个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了赢得更多的荣誉, 拿到更多的奖金, 运动员宁可选择冒险激进的教练。片中的弗兰基在执教中非常重视一个观点: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很简单的要求, 但是在现实的竞争面前, 又显得很是苍白与无力。
弗兰基是一名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拳击事业的教练, 玛吉是一位致力成为职业拳击选手的女运动员。任何一名职业运动选手, 其运动生涯是短暂的, 参加比赛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生存。电影在表达追寻梦想、超越自我的过程中, 穿插着生活窘迫、以及家庭问题的现实, 这也是最真实的现实。对于运动员, 年龄越大越能体会什么是梦想, 年龄越大坚持梦想就越显得悲怆。在伦理与勇气的斗争中生存着, 也是这部影片所要展示的人文内涵所在。
三、美国体育电影《百万宝贝》带来的人文启示与思考
(一) 体育电影传达给受众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影响
体育电影作为好莱坞电影类型片的一种, 它涵盖了人性、政治、商业、民族、世界等诸多的社会与历史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一直在美国电影之中被展示。这些模式化与理性的归纳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性体验。正是因为这种意识而演化出文化的各种形态, 其再现方式是纷纭复杂与潜移默化, 也是迷人与震撼的。所以美国体育电影能够成功地让全球不同文化种族的观众达成一种共同的心理认同。
(二) 大众媒介产品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导向
美国电影历来以普及的大众文化来自我标榜。作为大众文化强调影片的娱乐性与商业性, 同时注重内容的叙述, 使影片能反映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在思想内容上始终贯串着国家、宗教及民族意识, 作为大众文化对主流社会价值观有着影响和导向作用。
通过对美国体育电影《百万宝贝》的深入分析, 我们可以认识到美国体育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典范的成功。它为当代大众提供了娱乐文本, 成为一种有影响的文化现象。使受众认清它的意识形态本质、它的文化与政治目的以及它的市场占领目标。在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环境规律下创作的电影, 为美国体育电影带来了一股世界性文化的强势影响。
参考文献
[1].闫晗.《百万宝贝》——好莱坞式的信念与温情[J].医学心理指导.2006.6.60.
[2].琳达·沃伦.百万美元宝贝[J]电影新作, 2005.2, 6.
美国生态科幻电影启示 篇7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不仅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也是一种哲学,一种看待世界和他人的视角。学术界普遍认为,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索瓦·德奥博纳是第一个使用“生态女性主义”这个术语的人,这个术语是用以意指女性问题与生态问题的内在关联,并促使人们关注妇女发起生态革命的潜力。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和激进生态运动相互结合的产物,它被视为一种“生态的女性主义运动”或者“女性主义的生态运动”,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环境问题”,或者“用生态学的观点补充完善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流派众多,观点各异,但是不同流派的生态女性主义者都认为压迫女性和掠夺自然以及种族歧视、阶级压迫、异性恋主义等各种压迫形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它涵盖的问题从妇女和环境的健康,到科学、发展和技术,从如何对待动物到和平、反核、反军国主义的行动主义。[1]它是对严重的环境危机和受压迫的人类的行动主义的回应。
生态女性主义在结构上是多元主义的。它承认并容纳差异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人与非人类自然的差异。虽然生态女性主义否认自然与文化的分离,但是它认为人类是生态群体中的成员,同时又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有所区别。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已经成为一个政治的核心问题。资本主义的强调自我利益的文化是单一基因的文化,它通过破坏生物系统的平衡来简化地球上的生命,它赋予人类主宰自然界的权力,使非人类自然被简化,这种单一基因的文化使世界成为了一个大工厂,并促进了寡头政治。因此,女性主义者必须为建立一个多样的、复杂的生态系统而努力。生态女性主义重视关系与整体,它不是要抹煞差异性,而是尊重和承认差异性。
生态女性主义是包容主义的。生态女性主义构建了多元性和包容性的空间——各种女性的声音,各种统治的经验,各种文化视野都被纳入生态女性主义的对话之中,并充分地表达它们自身。生态女性主义强调包容性和差异性,它提供了一个框架使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对待人类和非人类自然的适宜的行为。[2] (207)
生态女性主义积极倡导关怀、爱、友谊、正义和关系中的互惠等伦理价值观念。在这里,相互依赖的关系模式取代了以往的等级制、种族主义、性别歧视、阶级压迫和人类中心的假设,以及男人优于女人,白人优于黑人的假设。生态女性主义坚信自然界中的生命是通过合作、相互照料和爱来维持的,它认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尊重和保护生命形式的多样性。
生态女性主义乐于对人类做出新的构想:把人类想象为依赖环境的创造者,人类的本质既是精神的和超俗的,也是物质的和世俗的。生态女性主义拒绝抽象的个人主义。人类总是处在历史和社会语境之中,也处在人与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关系”不是我们自身外在的事物,也不是另外给人类本性添加的特征。它在塑造人之为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类与非人类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构成了人之为人的一部分。
生态女性主义者指出,在西方文化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被看作是一种二元对立模式,这种观点导致西方社会在对待自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并由此造成了环境危机,也致使人类将自身看作是外在于自然。虽然对二元论的起源以及产生的历史时期存在不同的看法,但生态女性主义都认为自然界遭受破坏的根源在于西方社会中的二元论等级制。
生态女性主义意图消除西方二元论等级制和压迫性的逻辑结构,确立非二元的思维方式和非等级制的价值观念,以激励和弘扬女性独特的天性为基础,重新评价和捍卫被父权制文化贬低的女性和自然的价值。它承认事物自身的价值,尊重和同情自然以及所有的生命,以更广泛的生物中心论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主义价值观,用互惠的伦理观取代基于权力关系和等级结构的传统伦理观。[3] (135)
它的理论特色既是女性主义的,又是生态学的。一方面它表现出女性主义的伦理观念,尊重差异,倡导多样性,解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它提倡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主张解放生命,反对压迫,追求整体性。
二、美国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美国的生态女性主义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 生态女性主义的文化与文学。 (2) 生态女性主义的渊源。 (3) 生态女性主义政治运动。 (4) 生态女性主义伦理。 (5) 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趋势等等。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力图让学生熟悉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流派和主要观点,了解生态女性主义的政治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辨析生态女性主义的渊源和理论语境,让学生掌握各种分析和解读生态女性主义文学(小说、诗歌、散文等)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上,让学生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及其价值和意义。生态女性主义课程的重点在于讲述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包括借助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阅读文学文本,并思考以下问题:用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文本,能够看到哪些以前未曾注意到的文学作品中的因素?这个视角能否使文学批评家对文本的传统要素如风格、结构、修辞和叙述、形式和内容有所新发现?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如何强化我们探讨文本中不同角色的联系与差别——人类与自然之间,文化与自然之间,不同种族、阶级、性别、性特征的人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它如何影响人类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之间关系的差异与联系?如果不借助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生态批评这种文学批评的最新范式能否继续发展?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其做出的重要贡献是什么?等等。其中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分析和解读文本。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课程还要探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以及实践运动中与当下社会息息相关的各种话题。此外,反思人类对自身的定位以及让学生了解人类对自身的定位将会影响人类对周遭事物的态度和行为,也是这门课程的重要内容。这门课程还会提供一些生态女性主义的经典文本让学生们阅读。通过阅读文本,加上每节课的讨论,学生们会认识到她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对她们的生活以及思维习惯的重要影响。
美国的生态女性主义课程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包括写研究报告、开展课堂讨论以及设计一个用于研究和促进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发展的项目。事实上,生态女性主义理论除了是一种批评理论,也是一种认知方式,一种解读文本的视角和一种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对于老师而言,开设生态女性主义课程是一个新的挑战,一项新的研究课题。因为生态女性主义课程并非仅仅只是一门文学课程,它还涉及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它是女性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所以仅凭一位老师,难以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运动进行全面和深入地讲评,为了力求准确地讲述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运动,这门课程采用了几位教师集体授课的方式。
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她们意识到她(他)们与周遭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着必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也意识到,诸多的社会问题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的,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们的文化、哲学、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深层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4] (136-138) 她们了解了生态女性主义者是如何通过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和政治运动揭示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的。与之相关,她们还认识到无论是当下还是今后,她(他)们都有机会和可能让自己的理念付诸于现实。值得一提的是,生态女性主义是一个意义涵盖广泛的概念,具有多重文化视角,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其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研究者们使用的术语也各不相同,这无形中增加了教授和学习这门课程的难度。
三、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
生态女性主义课程采用的是几位老师集体授课和课堂对话的教学方式。授课的老师是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有着各自不同的学术背景。这种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们认识到不同的研究视野和角度能够得到不同的研究结论。在授课过程中,尤其是在课堂讨论的环节中,老师们的学术背景、对课程的设计和理解上的区别明显地显现出来,学生们发现不同的老师对同一个问题和事物会做出不同的分析和解释。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都感到有些不安和困惑,因为她们听到老师的回答竟然是:“我没有想到你是这样的观点。”事实上,老师们是在利用这个机会告诉学生,在生态女性主义的课堂里,没有惟一的或是绝对正确的答案。
此外,在进行这种激进的批评理论课程的教学时,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们还要在理论观点与实践行为之间找到一种关联,因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运用的方法和技能,帮助她们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而众所周知,大学期间是形成特定的思维习惯、思维框架的重要时期。事实上,在学习了生态女性主义课程后,学生们开始尝试运用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她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对改变世界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5] (46) 通过每一次讨论和评述,学生们的思维模式在逐步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后形成的思维框架和习惯将会构筑她们今后的人生经历,改变之前她们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让世界在学生们的眼里变得更加真实。
生态女性主义课程开始时,老师首先介绍生态女性主义的渊源,并要求学生阅读生态女性主义的代表性文本,这些文本涵括了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和生态女性主义政治运动的各个方面。通过阅读这些文本,学生们开始熟悉许多生态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例如,美国的查伦·斯普瑞特奈克、卡伦·沃伦、卡洛琳·麦茜特、帕特里克·墨菲,澳大利亚的薇尔·普鲁姆德、阿里埃尔·萨勒,印度的范达娜·席瓦等。在生态女性主义这门课上,老师并非是课堂讨论的惟一点评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是一种多元的文化理论,有着众多的流派和理论观点,在课堂讨论时,常常出现观点无法统一的时候,因为对于同一个事物,学生们往往持有不同的观点。所以每一次上课之前,老师们都无法预知学生对生态女性主义的某个观点和理论会有什么样的评论以及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这种不可预见性暗含着这样一种可能性——很多时候,当老师提出问题时,从学生那里得到的回答是“我不知道”。这种经历对学生而言是有益处的,因为她们藉此能了解到老师在遇到这种情形是如何应对的,更重要的是,她们由此意识到知识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即便是老师,也会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研读资料获取和消化新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并且坚持不懈地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阅读。
四、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课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影响了学生,也影响了老师们看待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在教授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老师们鼓励学生挑战自己,质疑权威,开展批判性地阅读和写作。此外,将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和批评实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或者不同观点持有者之间能够以一种平等的地位相互对话和交流。
生态女性主义课程将影响和改变学生获取知识和看待知识的方式,促使学生养成跨学科的学习、研究方法及视野。这种跨学科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开阔的视野对于学生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6] (71) 当学生们走出传统的学科界限的藩篱,她们发现学习过程事实上是一种非线性的、多层面的经历,通过不断地阅读和讨论、质疑和反思,意义被我们建构起来并且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生态女性主义课程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学生们能够反观自己参与其他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经历,通过比照,意识到貌似客观的学科建构背后具有的政治性,意识到知识是建构的,不是纯粹客观的——是为某一特定的政治目标服务的。
生态女性主义课程促使学生们关注重要的社会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介入社会和环境问题。这种改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她们和社会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学生们意识到,如果想要创造一种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她们不仅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对别人和周遭的自然环境负责。
在参与了生态女性主义的课堂讨论之后,学生们开始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的视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她们把周遭的自然环境看作是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们意识到自己和他人都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她们的行为能够影响他人和社会,她们也意识到自然、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不仅了解了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哲学、一种社会实践,而且她们还有意识地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和价值观运用于生活实践中。生态女性主义倡导的对二元论等级制的批判是认识论上的一个巨大转变,它使学生们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和定位观察并分析事物,得到的结论也会不同。非二元论等级制的思维模式使学生获得了一种自主建构自身的认知的意识。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认知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产生的,通过一些实际的具体的认知者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学生们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这一观点出发,学会了形成自己的观点、相信自己的观点,同时也促使她们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更加密切地交往和沟通。
学习生态女性主义课程的学生们在谈到自己的收获时,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她们从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观点以及政治运动的分析和讨论中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人类与非人类自然是平等的;第二,她们喜欢这种不做评价,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上课模式;第三,她们学会了从其他人的想法和观点中学习和进步。尽管生态女性主义的课堂教学还有诸多不足之处,但是不可否认,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当前以及未来的生活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重要的影响。
综观美国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和课程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生态女性主义课程不仅让学生拓展了文本解读的视野(这是仅仅只关注女性问题或生态问题的学生所缺少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引导学生对当下人类的过于积极进取的认知方式进行批判性地反思,比之积极进取的认知和生活方式,她们更愿意去倾听非人类的他者的声音。此外,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也促使老师与学生之间更加频繁和密切地展开对话,这种教学方式使老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位授课者,她们同时也是学习者,老师们不仅仅是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时候,老师是在和学生进行平等地交流和对话,通过对话,老师们了解学生和她们的观点。但是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由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本身的庞杂性,以及授课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和老师难以对某些问题展开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为了尽可能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我们认为,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平时的社会实践中,都需要密切关注各种社会的和生态的危机,坚持开展大量批判性地阅读、写作和讨论,在对话的基础上,共同构建出相互尊重、关爱、和谐、平等的新语境、新文化。
摘要:起源于二十世纪70年代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已成为当下一股不容忽视的文化思潮和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近年来, 美国一些高校开始在课堂上讲授以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实践运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特色既是女性主义的, 又是生态学的。一方面它表现出女性主义的伦理观念, 尊重差异, 倡导多样性, 解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 它提倡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主张解放生命, 反对压迫, 追求整体性。美国的生态女性主义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①生态女性主义的文化与文学。②生态女性主义的渊源。③生态女性主义政治运动。④生态女性主义伦理。⑤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趋势等。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课的意义在于, 它不仅影响了学生, 也影响了老师们看待和处理事情的方式。使学生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老师之间或者不同观点持有者之间能够以一种平等的地位相互对话和交流。生态女性主义课程将影响和改变学生获取知识和看待知识的方式, 促使学生养成跨学科的学习、研究方法及视野。生态女性主义课程促使学生们关注重要的社会问题, 同时, 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介入社会和环境问题。这种改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也使她们和社会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生态女性主义倡导的对二元论等级制的批判是认识论上的一个巨大转变, 它使学生们意识到, 从不同的角度和定位观察并分析事物, 得到的结论也会不同。非二元论等级制的思维模式使学生获得了一种自主建构自身的认知的意识。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定位
参考文献
[1]Buckingham, Susan.Ecofeminism in the21st Century[J].The Geographic Journal, 2004, 170, (2) :146-154.
[2]Gaard, Greta, Patrick D.Murphy.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Theory, Interpretation, Pedagogy[M].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8.
[3]Kingsolver, Barbara.Small Wonder[M].New York:HarperColllins, 2002.
[4]Murphy, Patrick D.Literature, Nature, and Other:Ecofeminist Critiques[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
[5]Philips, Dana.The Truth of Ecology:Natur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in America[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美国生态科幻电影启示】推荐阅读:
美国大学的启示06-09
美国教师守则及其启示07-02
美国人才评价的启示09-29
美国电影体现出的美国精神07-03
美国灾难电影09-12
美国的家教育及启示05-17
美国城镇化发展的启示05-22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论文10-14
美国精神病人电影解析09-01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