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

2024-07-22

美国媒体(精选12篇)

美国媒体 篇1

美国华文媒体的运作机制和特点,反映了美国媒体成熟的市场运行机制和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制体系。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通讯法》,成立FCC(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负责管理州际和国际之间的广播、电视、卫星、有线电视和电话等通讯服务。承担包括牌照的发放和档案管理、分析投诉、调查市场状况、举行听证会以及发展、执行监管政策等责任。美国所有商业和非商业的广播电视牌照均由FCC核发。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融合,传统媒体之间壁垒森严的局面开始被打破,并出现融合趋势。其放松规制的政策涉及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就是“所有权规制的变化”。1996年美国《联邦电信法》的修改,在某种意义上更是直接推动了近年来席卷全球媒介市场的并购大潮。根据《1996年联邦电信法》的法律调整和确认,放宽了广播电视、有线电视和电信的交叉媒体所有权限制,规定有线电视无须申请特许就可以运营电话业务,鼓励电信和互联网业进入传统媒介市场。新法案打破了媒体间的壁垒,允许各个不同媒体在市场上互相渗透。如此,大大促进了电子媒体竞争。放松媒介所有权限制使电信业、互联网业快速进军传统媒体,加大了传统媒体的技术含量,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也从传统媒体中获得了巨大的信息资源,双方在规模、资源和市场方面都有了极大的突破。美国的广播电视节目管理也走过了从“制播合一”体系向“制播分离”体系过渡的过程,并直接带动了其节目生产等内容产业的崛起。

此外,1996年美国新的《电信法》一方面放松了媒介兼并的规制,一方面加强了电视节目内容的规范,以法的形式规范节目内容,限制色情和暴力等低俗内容的传播。譬如,新法对电视节目规定了严格的分级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公众特别是儿童的利益。同样,为了保护儿童权益,明确规定周末针对12岁以下儿童的电视节目中,每小时播出广告不能超过15分钟,其他时间不能超过12分钟。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媒体除了做强主业以外,衍生产业也做的相当透彻,媒体价值实现了最大化。

在全世界最为著名的传媒巨头中,美国迪斯尼的衍生产业开发最为成功。据悉,迪斯尼的赢利模式是:公司推出一部影片的票房收入是第一轮收入;发行录像带是第二轮收入;然后是全球迪斯尼主题公园的推广,每播出一部卡通片就在主题公园中增加一个新的人物,在电影和公园共同营造的氛围中赚进第三轮收入;接着是特许经营和品牌产品:通过迪斯尼在美国本土和全球各地的迪斯尼商店和特许经营伙伴来销售品牌产品,实现第四轮利润;最后,通过电视媒体再获取一轮收入。在现在迪斯尼的全部收入中,电影发行加上后续的电影和电视收入只占30%,主题公园的收入占20%,其余的50%则全部来自品牌销售。

我们在迪斯尼、好莱坞的亲身体验,进一步加深了对媒体衍生产业所带来的巨大力量的理解,也不禁感慨其开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媒体衍生产业开发,从单个产品获取最大利润到多层次开掘这个产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需要打造产业链,需要有良好的品牌运行机制,完善的品牌主导战略。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切要有一个产权清晰的独立的市场责任主体来承担。

同时,为了应对数字技术挑战,美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战略规划,比如“宽带服务”条款,推动宽带服务对于所有美国人的可利用性,鼓励并加快宽带技术和服务的革新与投资。

这是一场“技术改变格局”的媒体变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其它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必然会催生出不同于传统广播电视报纸的崭新媒体。这些新媒体既是未来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会是意识形态的新阵地。

开放心态、主动吸收、大胆创新,也让我们的传媒事业和生态环境大放异彩。

美国媒体 篇2

唐 宁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132班 5000113115)

摘要:讣闻报道在中西新闻报道中地位迥异,中国在讣闻报道上进行初步摸索时,西方的讣闻报道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和成熟的新闻报道形式。本文通过比较论证的手法,通过对美国不同媒体讣闻版进行比较,归纳出美国讣闻板块共有的三要素:讣闻报道、死亡通知、访客留言区。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以及《金融时报》为例,分析不同媒体讣闻版快的不同特色,反思我国讣闻报道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借鉴美国讣闻报道模式,促进我国讣闻报道的发展。关键词:讣闻报道 讣闻版 美国 媒体

西方讣闻报道起步时间早,经过不断的改革,形成了西方文化下独特的讣闻报道模式,其中美国的讣闻报道模式极具有典型意义,本文通过对美国不同媒体的讣闻板块进行比较,根据其不同的版面设置及版面内容,归纳出美国讣闻报道模式的基本要素及特色,推动我国讣闻板块的完善。

一、讣闻报道定义及流变

讣闻报道,也被称为死亡报道,即在新闻媒体(一般是报纸)上对逝者的新闻报道,包括逝者逝世的时间、地点、逝者生平活动、社会贡献等内容,不仅报丧,还对死者生平及其社会贡献做出总结和评述。讣闻报道是西方媒体版面中常见的题材,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和成熟的新闻报道形式,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读者的喜爱,成为西方新闻报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西方讣闻报道之所以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报道体系,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起步时间早。其中,美国的讣闻报道可以追逐到殖民地时期。1704年,美国报纸《波士顿新闻信札》就刊登了这样一条讣告新闻:“纳撒尼尔四月十五日逝世,四月二十八日安葬,享年五十三岁„„ ”1851年,《纽约时报》也开始刊载讣告。19世纪初,美国报纸讣闻报道的传统就己经形成,大部分报纸每天可以刊发一两个讣闻版。但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早期的讣闻,只是以公告的 1 形式阐述死者的基本信息。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每日电讯报》率先在其讣闻版上进行改革,其他媒体纷纷效仿,自此,西方讣闻报道由简单陈述死者简介的公告形式,逐步转变为内容丰富生动,形式多样的新闻报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逐渐发展成为美国讣闻报道的三魁首。

2002年获得普利策奖的讣闻报道“悲恸的群像”成为美国讣闻报道史上的一个里程碑。“911”事件之后,《纽约时报》开辟专栏《悲恸的群像》,几百名记者和编辑通过面谈、电话采访的形式采访911遇难者的亲友,在此专栏中刊登了2100余篇讣闻,还原遇难者的生平经历与社会贡献,语言温暖轻快,起到了很好的悼念遇难者、抚慰国人心灵、凝聚信心的作用。这次以讣闻报道为主的专题不仅展现了美国独特的讣告文化,也成为人类讣闻报道历史上一个荣耀的瞬间。

二、美国媒体讣闻版三要素

1、讣闻报道

讣闻报道是讣闻板块中最主要的内容。美国讣闻内容丰富,首先表现为其涵盖面广,不仅有名流政要,也有普通人,美国媒体总能找到他们的特色及一生中的闪光点,从而进行视角独特,却又体现美国价值观,有新闻价值的讣闻报道。版面多是美国讣闻内容丰富的另一个表现,从《纽约时报》的规格来看,前总统去世应有四个版的篇幅,外国名人最多可以有三个版。杜鲁门逝世时,讣闻长达七个版面。毛泽东去世后,《纽约时报》推出了三个整版。此外,美国讣闻打破了“即逝即报”的普通认知,会不定期更新历年逝世的名人盘点,供读者怀缅,这也成为美国讣闻板块的一大特色。

2、死亡通知

除了讣闻报道,死亡通知也是讣闻板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死亡通知也被称为普通讣告,类似于美国早期的讣闻形式,只涵盖了死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死亡时间、寿命以及葬礼时间等,且通常在最后附有对死者的追思。死亡通知与讣闻报道除了内容上的不同,其来源和目的也不一样,讣闻报道是由专门的讣闻记者通过采访撰写的,而死亡通知往往由逝者家属或殡仪馆提供,其目的除了表达对逝者的悼念,另一方面也公布逝者葬礼时间,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

3、访客留言区

相对于纸质媒体的讣闻版面,在网络媒体中,尤其是网站,讣闻版面还包括访客留言区。访客留言区通常设置在每条讣告之后,也有一些媒体采用留言集中的形式单独设置留言区。访客留言区不仅记录这条讣告阅读者的留言,也会刊登一些逝者的照片,供人们悼念。访客留言区表达了逝者的亲人对逝者的思念,也有阅读这篇讣闻的陌生人对逝者的祝福,是讣闻板块中最具有人情味的所在。

三、美国媒体讣闻版差异比较

1、《纽约时报》:成立讣闻数据库

《纽约时报》作为美国讣闻报道的三魁首之一,在讣闻报道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纽约时报》常备有3个记者提前预写社会各界名人的讣闻,另外还有3到4位记者负责日常的讣闻版。《纽约时报》甚至专门成立了讣闻数据库,在其资料库中存有近2000人的讣闻稿件。包括国内外的国家元首、重要政治家、工商业者、文化名人等。以便在在第一时间刊发。同时,讣闻记者会不断改动资料库中的讣闻稿件,以保证讣闻内容的时效性。

《纽约时报》还利用自己特有的数据库资源,在讣闻板块开设了“档案”板块,编辑从数据库中选取一些与当时社会动向相关的“旧的”人物讣闻,重新进行编辑发表,这一板块的设置也取得了相当大的阅读量和点击率,获得了成功。

2、《洛杉矶时报》:多媒体形式讣闻

《洛杉矶时报》讣闻版的讣闻报道标题均以人物、身份、死亡时间为组合,简洁清晰,内容里照片和文字相辅相成,照片多为彩色照片,人物表情也大多微笑,随性,文字叙述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使读者感觉到逝者的音容笑貌仿佛仍在眼前。此外,对于更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讣闻报道中还会提供相关链接,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使读者对逝者生前的社会活动和贡献有更深的了解。

3、《金融时报》:以讣告为主体

《金融时报》是以金融为特色的综合类财经报纸,其讣闻报道大多聚焦政商人物的逝世。《金融时报》的讣闻报道有两个特色,一是标题固定,简洁明了。标题为人物、身份、生卒年的组合,一目了然,方便读者浏览的同时,也体现了对待逝者的平等意识。二是其讣闻报道隶属于评论版,且多为逝世的著名政商人物建立专题,讣闻报道是专题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加以其他相关评论文章组成了独特的讣闻版。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逝世时,《金融时报》就以多位作家共同撰写的讣闻为主,辅以其他评论类文章,组成了一个专题。

四、美国讣闻报道模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美国较为成熟的讣闻报道模式,至少在两个方面给中国当前的讣闻报道带来一定的启发。

第一,我国缺乏对讣闻报道的深入认知。由于文化的不同,中华文化中认为死者为大,应该“慎终,追远”,对死亡这件事讳莫如深,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死亡、逝者、葬礼等词语都被赋予了一层神秘色彩,因此讣闻报道在我国并没有持续且深入的探索。我国目前少数报纸开通的讣闻板块,绝大多数是将西方讣闻模式中国化,如北京的《新京报》、广州的《南方都市报》、武汉的《楚天都市报》等。他们的讣闻报道都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报道对象普通人所占的比例也相对较大,这些都是西方讣闻模式的鲜明特征。但是,由于我国体制的束缚,媒体经济实力弱,讣闻报道可以占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少,此外,中国的文化背景也使提前采访报道对象很难实现,缺乏讣闻报道前期准备的必要环节。因此,尚处于摸索阶段的讣闻报道,在学习西方模式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资源的差异,可以借鉴的经验非常有限,3 如何将西方讣闻报道模式有效的为我国所用,是我国讣闻报道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第二,讣闻报道可以成为媒体的收入来源之一。广告和发行量是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中广告显然处于更重要的地位。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认为:“讣闻是阅读人数最多的各类消息中的一种。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对讣闻感到越来越大的兴趣。”讣闻凭借其易读、有趣的特色,逐步建立起固定的讣闻读者群,而此类人群中,又以较为年长,拥有一定的经济与社会地位的人居多,一旦这批读者群形成,广告主在报纸版面甚至网站页面上投放广告,为广告主和媒体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不可估量的。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于死亡的重视程度随之提高,做此类生意的商家也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倘若讣闻版快臻于成熟,媒体的讣闻版将成为商家争夺的广告载体,讣闻报道成为媒体的收入来源甚至主要收入来源是完全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

[1]安珍.《美国媒体讣闻报道的特色》[J].今传媒,2006(06).

[2]石明.《讣闻报道:中国纸媒逐渐发展的报道形式》[J].青年记者,2010(18). [3]杨惠婷.《中西讣闻比较研究》[D].2008 [4]曹博林.《从新闻生产流程透视中美讣闻生产差异——以《新京报》和《纽约时报》为例》[J].学理审视,2010 附注: 作者:唐宁

美国媒体 篇3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新闻媒体呈现更加明显的集团化趋势。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对比法和归纳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以美国媒体集团化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对美国媒体发展历程回顾、发展现状、集团化运作成功典范和中国体育媒体发展整体环境与特点、发展现状、国际环境下的中国媒体发展新变化、国内体育媒体报道的整体不足分别进行初步分析,分析了美国媒体对中国媒体的多重影响。

关键词 美国新闻传媒 影响力 体育媒体

近年来,在我们的一些报刊上,挂着《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路透社等诸多西方媒体电头的消息越来越多,美国等西方国家媒体报道的重要新闻也会很快成为我们不少媒体的要闻。美国人炒作什么,我们的一些媒体也会跟着炒作。相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国媒体无论是在对信息源的竞争方面,还是在新闻的选择和解释方面,实力都比较弱。而互联网的出现又给中国媒体提供了方便,尤其是对国际新闻的报道。对一些中国媒体来说,最容易、最省力的办法就是通过网络编译人家的新闻,可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会越来越忽视新闻源的重要性,我们选择和解释新闻的能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差。可见美国新闻媒体对国内媒体起到很大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文章依托新闻学专业期刊、传媒著作,利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将中美媒体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美国媒体发展历程和现状、集团化运作成功典范和中国体育媒体发展现状、新变化和弊端为主要研究对象,初步探析在全球化大背景之中,及美国媒体的影响下中国体育媒体的发展趋势。

二、美国媒体发展历程回顾

美国是现代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发源地,新闻业的发展与新闻学、传播学的研究源远流长,其“新闻自由”被写进宪法,一直受到法律的保护。事实上,在美国新闻媒体呈现明显的集团化倾向之前,美国的报业就先于广播电视而向集团化发展,19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了产业化进程,而产业化则意味着资产重组,可以说产业化为集团化创造了条件。19世纪末,美国报业开始了集团化,分别出现了最早的集团报业主斯克利普斯。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是西方报团急剧发展和竞争极为激烈的时候,这个时期美国新闻传媒的集团化主要是以报团经营的形式出现的。20世纪40年代,美国报业中,十大报业垄断集团控制着60%的报纸、80%的发行量。从60年代美国媒介发展的高峰开始,媒体集中程度远远大于其扩张的程度。越来越少的公司拥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并且越来越少的媒体控制着复合型的媒体,这个趋势与美国新闻媒体的集中趋势是一致的。各垄断集团为攫取更大份额的新闻市场,凭借其雄厚实力,纷纷采用最新的技术和设备,从而造成支出大幅度上升,由此引起创办和维持新的新闻媒体机构的费用呈几何级数增长。

三、美国媒体发展现状

“美国正以每分钟100亿字的速度在增长”——这是《华尔街日报》上形容美国媒体迅速扩张的广告词。意味着美国的影响也随着媒体扩张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膨胀。美国政府对此很清楚,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有一句名言:“在宣传上花一个美元就等于在国防上花五个美元”。讨论美国媒体发展的现状可以以美国报纸的现有格局为代表。美国的报纸是建立在城市和社区的基础上的,没有类似于中国省报那样的州报,在1982年《今日美国》创刊之前也没有形式上的全国性报纸。美国社会城乡差别不大,凡有城镇的地方,必有自己的报纸,且这些报纸独自拥有各自的市场,很少互相重叠,自己覆盖的区域和读者层次十分清晰。

在优胜劣汰的长期竞争中,消亡最多的报纸正是那些在各城市中排行第二的报纸。如今在美国1500多个大小城市中,只有132个城市有两家和两家以上的主流报纸,一城一报的格局在美国已稳定多年。这些报纸中,排行第一的《华尔街日报》以财经为主,特色明显,它共有3个不同版本:亚洲版的总部设在香港、欧洲版的设在布鲁塞尔、美国版的设在纽约,每个版块都有独立的编辑班子和记者队伍,也仅仅分别在各自特定的区域市场上发行;而在美国人心目中始终居第一位的《纽约时报》,其在纽约市的发行份额甚至还不如居全国第六位的纽约《每日新闻》,如今《纽约时报》已经成为北美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之一,并成为全美最大的媒体集团之一,年收入达30多亿美元。在新闻报道方面《纽约时报》将自己看作是一份“报纸记录”,除纽约当地的新闻外,《纽约时报》很少率先报道一个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报道的可靠性极高,只要最先报道一个事件则将成为世界上其它报纸和新闻社直接的新闻来源。美国报业的这一格局,当然是报业集团化扩张和兼并以及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长期作用的结果,而非来自行政或法律干预。

媒体与其说是一种宣传工具,倒不如说是一种能获取利润的产业。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合并则是西方新闻媒体集团化道路上的具有举足轻重的大事。全球最大的因特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与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媒体巨人时代华纳的合并在全球投入了巨石,惊起了滔天巨浪,它不仅将对21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并将刺激相关产业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还将深刻地影响全球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影响全球媒体的布局及资产重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跨国知识产业集团越发主导世界市场,新闻传播业作为知识经济的一类,也开始了这一过程,其集团化特征更为明显,其代表人物是80年代走向世界的澳大利亚传播业主默多克(R.Murdoch)、90年代走向世界的加拿大传播业主布莱克(C.Black)。对这些跨国的媒介集团老板来说,经营新闻传播业,仅是碰巧遇到了一个赚钱的操作对象。除了他们自身的经营有方外,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全球化这个大的背景则为他们在新闻传播领域谋求最大利润提供了前提。

四、中国体育媒体发展整体环境与特点。

(一)中国体育媒体发展的现状

体育新闻是我国新闻事业中发展很快的一个分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体育事业深化改革、运动水平持续提高,新闻媒体对体育事业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报纸在市场竞争中,不约而同地把强化体育新闻作为与读者加强联系、争取发行量的重要阵地。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报纸,基本都有相对固定的体育版面;近年蓬勃兴起的各地都市报,更是不遗余力把体育新闻板块作为争取读者的一个重要阵地;不少报业集团旗下,还拥有体育类子报刊;体育记者队伍也迅速膨胀。

体育新闻报道的竞争空前激烈,报纸尤其明显。报纸采编人员,为争取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或获取独家新闻信息,已不满足于以往传统的采集途径,纷纷借助新的信息渠道,有的报纸根据自己的读者对象和发行区域特点,相互协作。版面上的改革更是百花齐放:或以大图片构成冲击力,或策划专题以强化新闻热点,或独具匠心制作有冲击力的标题以渲染气氛。在这种竞争态势下,又呈现出一种较为明显的迹象:非主流报纸的体育报道往往更为活跃,几乎是无孔不入,很多最新的、可读性强的消息,经常先从他们的记者笔下披露出来。这些报纸的体育新闻不仅版面篇幅更大,内容更丰富,形式也更活跃。相比之下,一批大型综合类报纸的体育新闻版,报道内容显得单薄、平缓,报道形式显得老化、沉闷,改革的步伐显得迟缓。

在这种挤压环境下,主流大报必须迅速探索出一条符合体育新闻报道规律,贴近时代、贴近读者、主动参与竞争的途径。主流大报体育报道目前面临的主要是来自两大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来自新科技的挑战,即互联网在新闻报道运作中的广泛运用,网络媒体在新闻来源和信息量上严重冲击报纸媒体,体育报道更甚。另一方面是办报新理念的挑战,各种报纸空前重视体育新闻板块,各类媒体体育报道百花齐放。迎接挑战,必须审时度势,扬长避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二)国际环境下的国内媒体发展新变化

近几十年,我国报业五个新变化尤为显著:一是报业集团的兴起呈方兴未艾之势;二是“都市报”热潮势头不减;三是逐步形成的四种文化风格(以成都《华西都市报》为代表的“小报炒作”风格、以广东报纸为代表的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的商业化风格、以上海报纸为代表的区域文化风格、以北京为代表的多层次办报风格);四是重视发行但管理混乱;五是地方特色削减,全国报纸呈趋同化态势。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中国经济运行步入了一个有着崭新游戏规则的环境。一直有着“最后一个暴利行业”之称的中国传媒产业,早就成为国外一些媒介集团觊觎已久的“大蛋糕”。虽然境外传媒与国内新闻媒体的正面交锋短期内还不会上演,但是长期的竞争已是在所难免。中国新闻媒体在竞争中能否获胜,从经济意义上说,关系到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进而能否获得一定的收益,从政治意义上说,关系到能否坚守住我们的舆论阵地,防止西方不良思潮的入侵。因此,中国新闻媒体必须在这场战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面对国际媒体大鳄的汹汹来势,散、弱是我们主要的竞争“软肋”。中国新闻媒体必须做大、做强,才有资格参与激烈的国际新闻竞争。新闻媒体集团化、规模化是必要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西方媒体都是完全按照企业模式运作的公司。企业的目标是创造利润;为了获取利润,企业必须具有效率;而企业的效率又来自于它的制度效率和经营效率两个方面。而制度效率往往比经营效率更为基本。国际媒体相对于我们更本质的优势不在于庞大的规模和雄厚的资本,而在于它们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的优势。我国媒体如果不能扭转企业制度的劣势,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成功是没有丝毫希望的。成立了集团的媒体仍然要锐意改革,尤其要在体制上创新,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为只有体制创新是传媒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中国传媒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应该说确实已经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期保持自己的方位感,保持自己对于发展格局、发展趋势的一种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我们解决所有的技术性操作都起到一个根本性的支撑作用。

(三)国内体育媒体报道的整体不足

言及国内的已经相当市场化的体育新闻媒体,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虚假新闻。如果说十余年的中国足球的市场化改革基本失败还有人存疑的话,那么中国体育平面媒体的言论开放程度倒是一个意外的改革成果。从近年来每次中国足球出大事后平面媒体对足协连篇累牍的讨伐,到两大体育媒体《体坛》《足球》周期性的口水仗,再到球员和俱乐部动辄要跟某体育媒体对簿公堂,如何构建一个良性的中国体育新闻媒体生态对相关各当事方来说都是个相当迫切的议题。

翻开《体坛周报》,赫然登着库尔尼科娃的恋爱史;登陆新浪的网页,屏幕的一半都是体育明星的绯闻与性感照片;而曾经热卖后来消亡的一份《南方体育》,更是几乎所有的版面都是体育花边新闻。人们不禁感叹,纯粹的体育新闻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娱乐消息与小道新闻。如果把体育新闻的娱乐性比作拉近媒体与受众距离的一条“捷径”的话,体育媒体无疑是在钢丝上跳舞。

作为新闻媒体,其服务的对象自然是受众,因此,考虑受众的需要而编排、采写新闻是必不可少的一条原则。随着体育媒体的增多及多元化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受众的欣赏角度越来越多,对信息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他们已不再满足普通而略显单调的新闻报道。所以,多数体育媒体希望用边缘性新闻来吸引受众的眼球。不可否认,这种手段在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作用,报纸销售量增大,网站点击量增高,但一味追求新闻的新异性与轰动性反而可能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娱乐性占主流的结果是以牺牲新闻性为代价。任何新闻报道都应该有个分寸,体育报道仍应该以新闻性为主,并附以新闻背后的趣味故事,软、硬新闻平衡报道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美国媒体对中国媒体的影响

(一)为中国媒体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和借鉴

美国的媒体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绝对垄断地位;美国媒体产业的发展具有集团化的特征;美国媒体产业集团化发展的驱动力,一是市场经济的导向,一是政府调控的导向。联合整合已经成了新闻界的一项共识,集团化是一个大趋势,我国也出现了一批传媒集团,但是总体而言,我国传媒的集团化尚处于摸索阶段,由于各方面现实的问题,我国媒体的集团化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美国传媒在这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将为我国传媒提供相对完善的理论和经验支持。同时,随着美国传媒集团进入中国市场,我国传媒生存的软环境有可能会得到改变。重要的是,经营者要转变观念、坚定改革立场,认识到要占有国内市场甚至参与世界市场竞争,就必须在经营理念、体制上有所突破,不能再寄希望于过去的生存模式。此外,政府行为将明显减少,这也有利于传媒自谋生路,在压力之下组建自己的传媒集团,同美国等西方传媒集团争夺市场。

(二)实力上的不对称将导致国内市场份额的逐步丧失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传媒市场将日益同国际接轨。在“门户开放”的政策之下,原有体制上的政策庇护将被更加成熟的市场机制所取代,这对国内传媒而言可谓是喜忧参半:一方面国内传媒可以通过改革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与严峻的挑战也有可能使得他们早夭。而美国庞大的媒体资本成为其无法比拟的绝对优势。

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第一大经济强国,其经济动态牵动着全球经济变化。同样,美国的媒体也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媒体、最舍得花钱的媒体,而且通常是大型的传媒集团控制着众多媒体机构,控制着惊人的社会财富和资源。所谓“长袖善舞,大富善贾”,大资本运作下的媒体能够有效避免短期行为,战略上放眼长远,同时运用资本力量创造竞争优势,挤压对手——实在难以取胜还有“并购”这一招。这使得资本能够良性循环,进一步对媒体进行投入。毋庸置疑,正是美国经济的强大,使得美国人对于传媒的期望和为传媒付费的能力都首屈一指,造就了资本对于传媒业的空前投入。可以说,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是我们一切讨论的前提。

同美国传媒集团相比,由于是本土作战,国内媒体更了解市场、了解受众心理,这是他们的优势,但是,一旦美国传媒集团适应了中国市场的需求,中美媒体在实力上的差距将有可能被进一步放大,中国国内媒体也将失去更多的国内市场份额,如ESPN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导致了许多体育类频道和网站人气的下降。目前,我国对国内传媒的保护还有一定的保留,但对中国传媒而言,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不断发展,自我完善,实现规模化经营才能使他们占有未来的市场份额。

(三)声音是中美媒体争夺的焦点

媒体要存在就必须有自己的声音,一旦声音消失也就意味着媒体在传媒的竞争游戏中出局。每个媒体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声音以及达到的效果。 美国传媒集团的大肆进入会不会淹没中国国内媒体的声音?这个问题在目前不可以轻易地下结论,但是中国国内传媒面临的环境是,美国传媒通过集团化建立了超级传媒航母,并且依靠自身强大实力正逐步蚕食中国传媒市场,其受众数量也在增加。而国内传媒对一些事件的处理使受众对其真实性发生了怀疑,导致国内媒体信誉下降,比如说03年非典报道就使得受众对国内媒体的信任大打折扣。美国传媒的先进技术也是其优势之一。对国内传媒而言,保卫“声音”是关系存亡的大事。

六、结论

(一)我国文化产业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完善市场游戏规则,营造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以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在美国媒体的冲击下,加上中国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迅速变革,中国新闻业的发展正走向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体育媒体也针对场内场外的游戏规则做出探索,例如对黑哨事件的调查报道。中国球迷不能再忍受不公平的游戏规则,中国的运动场也成为中国媒体改革的突破口,对于媒体改革带来新的冲击。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在体育传媒领域争得一席之地,美国媒体的迅速稳步发展范例对我国的体育媒体报道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对美国媒体发展历程回顾、发展现状、集团化运作成功典范和中国体育媒体发展整体环境与特点、发展现状、国际环境下的中国媒体发展新变化、国内体育媒体报道的整体不足进行横纵向比较,得出争夺“声音”即主动报道权是中美竞争的焦点,我国体育媒体应根据媒体本身的定位和具体地域的读者需求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更好地打造体育报道,应对来自国内外体育专业类报纸、广播电视以及新兴媒体的竞争。

(三)展望未来,我国体育新闻媒体发展趋势有三个特点:一是新闻媒介集团化和都市报小报化趋势仍将是发展主体,敢与世界叫板的巨型报团将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而且这种巨型报团绝非现实一元化的报团,而是多元化的报团;二是历经08北京奥运会与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的新闻媒体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场面,同时作为其中很重要的分支之一的体育新闻媒体也将在接受全新的挑战和发展;三是经济效益好的知名企业可能介入新闻媒介市场特别是报业。

参考文献:

[1] 董天策等.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2.

[2] 张国良,黄芝晓.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6.

[3] 尹鸿,李彬.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

[4] [美]斯特劳巴哈,拉罗斯.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

[5] [美]威廉•尼克斯,帕特里克•莫纳汉,阿兰•霍尔,詹尼斯•泰勒.体育媒体关系营销&美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丛书[M].辽宁科技出版社.2001.2.

新媒体与美国总统大选 篇4

(一) 新媒体释义

在2006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中所给出的定义, 广义的新媒体包括新型媒体和新兴媒体。狭义的新媒体仅指新兴媒体。所谓新型媒体, 是指应用数字技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改造、或者更新换代而来的媒介或者媒体。所谓新兴媒体, 是指在传播理念、传播技术、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的媒介或媒体。它既必须是在形态上前所未有的媒介或媒体, 又必须是一种在理念上和应用上新颖的媒介或媒体。

而从具体的技术层面来看, 新媒体包括生产、发送、显示和存储等环节, 例如超文本方式及数字技术等。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看来, 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事实上, 新媒体的“新”是一个在通过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换言之, 从相对的意义上说, 这是指一切区别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具有多种传播形式与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新型媒体。新媒体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 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二) 议程设置理论界说

作为传播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议程设置的思想最初来源于李普曼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所提出的观点。李普曼认为, 新闻媒介体现着并转而有力地支配着我们头脑中的图像。这可以看作是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M·E·麦库姆斯和D·I·肖1968年以美国夏贝尔山地区几家报纸和电视报道为对象, 研究该地区大众传媒的总统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 从而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他们认为,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社会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传媒的新闻报道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新闻媒介能够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 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

在新媒体的环境之下, 传统传媒议程设置效果将受到弱化。由于信息不再由少数精英掌握和控制, 多元化的传播者、开放的传播渠道、复合式的传播形态都弱化了传媒为公众设置议程的效果。然而, 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在新媒体时代并非被完全颠覆。相反地, 在新媒体环境下, 议程设置功能以“受众自我议程设置”、“双向议程设置”即“媒介间议程设置”的形式继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 进入新媒体时代的美国大选

在网络等新媒体介入到美国政治生活之前, 由平面媒体 (报纸、杂志等) 、广播、电视等构成的传统媒体扮演着连接候选人与选民的桥梁的角色。从本质上来说, 平媒、广播、电视这几大媒体出现的时间并不相同, 而他们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并在不同程度上都改变了美国总统大选。而由于新媒体的广泛介入, 美国总统大选在多方面受到了巨大影响。根据议程设置理论, 新媒体也许无法告诉公众该如何思考, 但是能够影响公众究竟思考、关注怎样的内容。具体而言, 新媒体对美国总统大选的作用形式和效果, 主要包括:

1. 新媒体成为候选人针对选民的新型宣传工具。

在新媒体上流传的政治信息, 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信息, 另一种是意见。从信息的角度来看, 由于新媒体所承载信息具有无限性, 候选人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发布自己的宣传信息, 提供帮助受众理解自身的有利资料。而在这个过程中, 事实上候选人正是利用了新媒体作为媒体本身的议程设置功能, 对于受众所即将产生的议程进行设置。

网络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传统媒体控制新闻议程的能力。编辑和记者都是“守门员”, 由他们来决定什么可以成为新闻, 什么不可以成为新闻。尽管他们仍然还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但在有些情况下, 因特网上的交流事实上已将“新闻”强加于他们。

与此同时, 传统媒介的设置功能正在被削弱, 数量庞大、立足于不同角度的信息将化解这一作用, 而候选人利用新媒体对于其他竞选者的攻击甚至爆料, 恰恰从侧面反映出这一处于瓦解中的力量。

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后发现, 候选人及其团队充分利用其本人的竞选网站、You Tube等新媒体, 作为与选民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他们通过发布新闻、公布其成就及试图实施的政策、并适时攻击对手。在这个过程中, 竞选网站将主要传达三种主要信息:自我宣传、自卫和攻击对手。2008年总统大选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的竞选网站上, 提供了有关奥巴马的大量参选信息, 包括他对待各个方面问题所将采取的政策措施、每天的宣传演讲、新闻报道等动态信息等等。同传统媒体相比, 这无疑向选民提供了更为全面而翔实的资料, 竞选网站犹如奥巴马的信息集散地, 几乎囊括了一切和奥巴马有关的正面信息。值得注意的是, 在其网站中, 有专门的一块“Know the Facts”, 顾名思义, 即所谓的“还事实以真相”, 以达到攻击对手的目的。除竞选网站之外, 候选人还大量使用Email, 使信息直接到达选民手中, 起到点对点的市场开拓作用。

2. 成为候选人募集竞选资金的重要平台。

在竞选过程中, 利用新媒体, 候选人还能开拓其竞选资源, 在进行自我宣传、树立自身形象的同时, 充分调动现存和潜在的社会力量, 吸收到其队伍中来。在这个过程中, 候选人通过利用新媒体较为自由的运作方式, 将主流的议程之一设定为“筹措资金”, 并通过宣传, 对受众形成“捐款则成为该党派一员”的意识。而在此基础之上, 选民也通过捐款的形式, 主动地成为这一议程设置的参与者和响应者。

借助新媒体的力量筹措资金开始于本世纪初。美国联邦竞选委员会在2000年明确规定网上信用卡捐款可被用作合法的竞选经费。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吸纳竞选资金, 候选人将在一定程度上省去一些四处奔波筹措资金之劳顿, 而选民也只需点击鼠标, 即可完成“政治投资”。这一过程大大降低了筹措成本,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在候选人的竞选网站上, 鼓励捐款的标识往往位于竞选网站中的重点位置, 比如奥巴马的网站中, 红色的“DO-NATE NOW”的标识放在网站的最显眼位置, 异常醒目。

3. 帮助候选人与选民之间加强互动。

由于新媒体下的意见表达具有隐性、不负责任性, 因此不用承担发表政见之后的责任,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选民将更为自由、更为直接地参与到大选的过程中来。选民能够通过发表意见、随时响应候选人, 与此同时, 选民还能够通过发表博客、上传视频等方式, 成为信息内容的提供者, 并且在表达意见的同时, 影响到其它的选民的意向选择。这一层面直接受“受众自我议程设置”和“双向设置”的功能影响。

如前文所述, 另外一种流传于新媒体平台之上的政治信息是意见。这是在竞选团队的积极利用之外, 民众主动参与、积极表达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 受众随时可以转而成为传播者, 从而让候选人了解受众对新闻事件或有关人物的看法或态度。

对于产生于私人博客或公共论坛的言论, 以及对于大众政治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很显然, 这种反映是公众既作为传播者又作为受众进行的自我议程设置, 而对于候选人而言, 这种来源于大众本身的言论和存在于彼此之间的交流, 是弥足珍贵的。

在实践经验当中可以看到的是, 2008年美国大选的电视辩论中首次引进了You Tube视频, 用户可以通过这一视频分享网站提出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将出现在电视辩论中, 候选人将对网民所提出的问题给出解答, 而网民所提出的问题, 往往更能反映美国人实际关注的事项。他们所设置的议题则将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传播。

(四) 结论:新媒体改变美国政治文化

新媒体变更着美国大选本身, 与此同时, 它还对大选所立足的社会关系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很明显, 在新媒体时代中, 曾经的议程设置逻辑正渐渐发生着变化, 这使得原先缺乏话语权的一部分受众参与到“议程设置”当中, 有时并成为主流媒体的一种“议程设置资源”。而传统意义上对于媒体议程设置功能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候选人们, 也把选民所较多考虑的问题纳入到考量之中。这一系列的变化, 给美国的政治文化、尤其是选举政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首先, 政治市场化程度空前提高, 总统营销高速发展。其次, 政治娱乐化趋势增强, 加速政治世俗化进程。第三, 候选人个人形象空前突出, 党派形象较过去弱化更为严重。第四, 社会话语权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促进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变化。最后, 强化选举的民主性意义。

用议程设置理论来看, 由于传统媒介“守门人”的作用被弱化, 来源于受众本身的议程设置功能将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对于议程内容的检验和把关。负面信息被恶意反复扩大, 将影响到正常的选举环境和选举秩序。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流量巨大, 信息源多元化, 随意性强、自主性高, 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在一定程度上断裂开政治权力对媒介的主导控制作用。新媒体的产生、发展、壮大, 对于美国大选的影响和意义巨大, 但终究是有限的。■

摘要:在美国总统选举中, 新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体以其高度互动性、社会参与性、私人化、自主性及享乐潜力的特点, 在多层次影响着美国大选。本文将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展开分析, 认为新媒体不仅成为候选人针对选民的新型宣传工具、筹措竞选资金的重要平台以及帮助候选人和选民之间加强互动关系的重要途径, 而且对于美国选举政治文化而言, 在新媒体的作用之下, 美国总统大选中政治市场化程度空前提高。然而, 对于低投票率的美国总统大选而言, 新媒体的作用并非是能够无限扩大的。

关键词:新媒体,美国,总统大选,议程设置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第二版)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年11月第1版

美国媒体 篇5

2018年美国社交媒体视频报告

对美国1000名16-24岁青少年进行的调查发现,Snapchat(73%)在视频收视方面略胜于Instagram(70%)。然而,真正的差距在于为这些平台的Stories创建内容。

58%的Z世代受访者曾在Snapchat的Stories上发布过内容,只有39%的受访者在Instagram发布过内容。

至于Facebook的视频内容,只有三分之一的Z世代受访者表示正在观看(34%),至于创建内容就更稀少了(13%)。

这些结果与青少年更广泛的社交媒体偏好相一致,青少年往往更喜欢Snapchat而不是Instagram,Facebook则远远落后。青少年通常将Snapchat视为最常用的平台。

对于千禧一代来说,又是另一回事了。VidMob还单独调查了1000名25-34岁年轻人,他们的偏好与青少年明显不同。

在千禧一代中,Instagram才是视频内容消费的头筹,60%的千禧一代在这个社交媒体平台上收看视频,Snapchat则占53%。值得注意的是,千禧一代也更喜欢为Snapchat创作内容(34%),而不是Instagram(31%)。深圳市上书房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市场调研、行业研究、第三方独立调研、政府/公众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等于一体的综合研究咨询机构。由业界资深专家和学术界优秀师资创建,多年来,经过研究团队不断的积累与创新,已累计为500余家各类客户提供了专业研究咨询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认可和支持。

由此可见,人们更喜欢为Snapchat创作视频,只是和Instagram的差距在年轻用户方面更普遍。

Facebook在千禧一代社交网民中并没有落后于其他平台,48%的受访者收看视频。对于品牌来说,了解个性化对年轻一代的意义很有启发性,风格和品味比名人和意见领袖对年轻人来说更有吸引力。

美国媒体业遭遇瓶颈 篇6

美国政府总是利用每年的人权报告,作为加固政治同盟的工具。这种扭曲的政治手法反映在商业媒体的新闻报道上。

Yanagizawa和我近年的研究发现,在冷战时期,美国政府故意忽视某些人权报告,非常有计划地去拉拢某些同盟国。冷战加剧了美苏之间的政治竞争,竞争影响了两个大国对一些小国的政策。

当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之后,这种竞争才有所缓解。因此,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同盟国藐视人权的做法大加鞭挞。这与美国在冷战前的态度截然相反。最有名的例子是美国冷战后对扎伊尔的政策转向。扎伊尔总统Mobutu Sese Seko(in office 1965~1997)曾是美国在冷战中强有力的支持者。在他1983年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在世界舆论对Mobutu滥用人权的一片谴责之声中,美国总统里根曾表扬Mobutu“能够表达民众良好的心声”。

但是当冷战一结束,美国政府就开始大加谴责扎伊尔的人权状况。1993年,总统Mobutu访问美国的签证被拒。Mobutu对此事发表评论说:“我是冷战的受害者,现在美国已经不再需要我。我对美国来说一钱不值了。”

通过分析,我们的结论是,美国战略性地拉拢亲美的国家,对那些国家的人权状况不做新闻报道。美国媒体的倾向性是怎么影响政策的呢?

一方面,美国的政策由民主选举的代表来决定,而他们的选择应该更广泛地反映选民们的偏好。经验表明,美国在人权报告中,常把他们的贸易伙伴和政治同盟评定为“拥有良好人权状况”。研究发现,这些由美国国务院撰写的扭曲的人权报告,如果让选举人知道,会产生严肃的政治和经济后果。Stromberg认为媒体舆论会影响救济款。其他学者则认为媒体舆论会影响选举、参与当地政府事务以及种族冲突等政治行为。

另一方面,第一新闻来源的真实性,以及它是否会扭曲竞争激烈的美国媒体市场尚需讨论。历史上,美国的政治理论和新闻工作者们就假设:自由的新闻言论可以真实地还原第一消息来源。他们认为媒体是政府的第四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报道,新闻可以监督立法、司法以及行政部门。

但是在大多数国家,媒体机构涣散的信息来源和政府强大稳定的分支机构和人员相比,意味着政府渠道可能才是信息和国际新闻的首要来源。为此,最近40年来,很多美国媒体机构大幅缩减驻外记者的人数就不足为奇了。如今,美国只有四家媒体拥有稳定的海外办公室。所以,尽管新闻专线和特约记者增加了,但是实地报道数量却在锐减。1964年,在美国第一次对越南采取军事行动之前的一年,《纽约时报》关于越南的1463篇文章中,40%是实地采访。相反,美国入侵伊拉克的前一年,《纽约时报》关于伊拉克的1611篇文章中,仅有9%是记者从伊拉克发回的报道。

美国如何用新媒体搞外交 篇7

美国在推行新媒体外交方面,主要有六大招数。

第一,高举旗帜,理念当先。

美国人做事,首先要认为它是“正义”的、有利于全人类的,然后就高举这个旗帜进行大张旗鼓的推广。 不管别人怎么说,至少他要这么表述。

推动新媒体外交背后的理念是自由,实际口号是推动“互联网自由”。2010年1月21日,希拉里在美国华盛顿新闻博物馆发表题为《互联网自由》的演讲时表示,美国已经将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访问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优先点。以此理念展开行动,为的就是抢占道义上的优势和制高点。

第二,领导带头,高度重视。

奥巴马当选总统,与他善于利用新媒体大有关系。 因此,对利用新媒体推动外交工作高度重视,他带头起到了表率作用。除了Twitter外,奥巴马还四处开设社交账号,Facebook、Google都有,可谓不遗余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奥巴马也会选择在一些社交媒体上露面,而不仅仅出现在传统的报纸杂志上。

希拉里一上任,就大力支持社交媒体,将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列为美国“21世纪治国方略”的重要措施。2010年1月7日晚,她和奥巴马在白宫小范围宴请10名美国IT界高层时指出,美国21世纪的重要策略就是利用Google、Twitter和You Tube等技术力量来推动外交。

第三,引进专家,知人善任。

美国政界、学界和商界,有一道“旋转门”。今天还是商界巨子,明天可能就成为财政部长,如鲍尔森; 从总统或国务卿位置上退下,转身也可以成为商人。吸引专家、学者进入政界,负责专业事务,是美国多年的传统。在利用新媒体推动外交工作时,也不例外。

美国大力启用社会化媒体专家,负责社会化媒体外交的组织策划和领导工作。身兼奥巴马和希拉里的高级顾问的艾历克罗斯,被称作美国新媒体外交的“三驾马车”之一,他是美国国务院推行社会化媒体外交的灵魂人物。

2010年1月21日,希拉里在关于技术政策的演讲中,正式抛出了“网络外交”的概念。这场讲话的幕后推手是国务院创新高级顾问罗斯。

创新高级顾问是美国国务院新增职位,希拉里交给罗斯的任务是:研究如何利用网络为美国外交服务。罗斯深谙技术和政治的结合之道,21世纪之初,他就致信比尔盖茨等IT界巨头,筹集资金用以“填补不同社会层级间的数码沟壑”。作为创新者,他被《赫芬顿邮报》、 《新闻周刊》等多家媒体列为影响新媒体的关键人物。

另外,杰瑞德科恩、安妮玛丽斯劳特、本斯科特、查德波利等人,都是美国社会化媒体外交方面的顶级专家,受聘进入电子外交办公室等部门工作。

第四,有的放矢,融入本土。

美国的新媒体外交,不是设立一个网站,爱谁来谁来,爱谁看谁看,而是有重点地突破,不是平均用力。 也就是说,和哪个国家关系不好、哪个国家对美国的威胁大,就对哪个国家重点发力,重点“关照”。比如说, 古巴、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俄罗斯,就是美国新媒体外交的重点领域。当然,中国更是不可忽视的。

为加强对伊朗的渗透,在两国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建立了“美国驻伊朗虚拟大使馆”,大使馆有英文和波斯文两个版本,直接与美国国务院波斯语社会化媒体相呼应,给伊朗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的数字外联小组,则重点关注一些阿拉伯语、波斯语以及乌尔都语(Ur Du,巴基斯坦官方语言)的网站、博客及论坛,并参与各种在线互动,其主要任务是阐释美国外交政策及防止信息误导。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小组并不隐瞒身份,不是“水军”, 他们公开表明自己是美国国务院的工作人员。

第五,循序渐进,重视青年。

通过网络的沟通、交流来改变其他国家民众的看法, 需要细水长流,难以一蹴而就。用美国官员——负责公共外交事务的副国务卿塔拉索南夏恩女士的话说,是增进了解,而不是让人喜欢美国。

塔拉在和我聊天时,曾表达过美国新媒体外交的理念。她说,社交网络绝不会取代人与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坐在饭桌前,倾听与家人之间的谈话,仍然让人觉得妙不可言。但是,社交网络所涉及的广度更大,比如, 能在同一时间与多人交谈的功能,就非常强大。她对“科技增进关系”持乐观态度,“我的副国务卿办公室会积极推动各种方式的交流,包括通过社交媒体、新技术, 特别是那些为青少年所喜欢的方式。”

第六,部门协调,齐头并进。

2009年2月23日,白宫任命了一批新媒体技术人员,充任奥巴马私人班子的网络顾问。尽管没有独立部门,但白宫对外将这些顾问及其助手统称为白宫“新媒体小组”。

不少白宫网络新贵是从2008年大选中脱颖而出的,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梅肯被任命为“新媒体小组”主任。他在2008年一手打造了“改变”网站, 为奥巴马聚拢网络人气。这个小组吸纳了美国IT界精英,比如,小组“公民参与项目”负责人卡蒂曾是Google公司的产品经理。

打造亲民形象的同时,奥巴马并未放松对网络安全的警惕。2009年5月29日,奥巴马对外正式宣布设立白宫网络安全办公室,年届60岁的施密特走马上任,成为首任办公室负责人——网络安全办公室协调官。此时,距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美国网络外交新政发表讲话正好一个月。

网络安全办公室属于总统顾问班子的一部分, 由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和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共同管辖。该办公室并不直接拥有制定政策或获得预算的权力,但办公室负责人必须定时向奥巴马汇报工作并与之就单个问题进行沟通协调。

在白宫和国务院积极介入网络事务之前,美国网络安全主要由国土安全部负责。国土安全部于2003年6月成立国家网络安全科,下辖100多名员工,管理美国的网络应急系统和险情处理程序,同时保护政府网站免于受到黑客袭击,是美国的“网络警察”。

美国媒体的数字化革命 篇8

那么在大洋彼岸, 美国同行们的遭遇如何, 又是如何应对的?

一、决战移动端新闻场

图1分列着四家美国传统广播公司与新媒体合作的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 各家都在多方尝试跨媒介融合发展。来自传媒一线的Magid Pdeigree媒体咨询公司负责人也向我们阐释了美国传媒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第一, 主屏是手机屏, 而不是电视屏。用户消费行为发生彻底的改变:在移动过程中看电视 (ON-THE-GO) 。75% 的美国35 岁以下的年轻用户是通过Facebook来获取新闻。而2013 年和2015 年的数据对比显示, 从Facebook和Twitter获取新闻的用户在持续增长中。

第二, 电视直播内容 (体育、新闻等) 是让有线付费电视保持稳定的最主要因素, 但这条对三四十岁以下的人已不适用。我们在美国学习期间, 俄勒冈州2015年10月2日发生校园枪击案致13死20多人伤。传播新闻学院的Matthew Le Veque教授通过Topsy (基于Twitter微博客的全新搜索引擎) , 现场为我们演示追踪该新闻的传播路径和爆发热点, 提供人们正在讨论的这个话题的相关网址, 帮助用户从中获取真相。各家电视台在第一时间打开了直播窗口, 也在第二落点上分析枪支使用的态度。传统媒体的直播优势依旧明显, 符合传统的新闻价值观, 譬如准确与公平, 但直播已不再是传统广播电视播出方式的专属。随着带宽的增加, 编解码技术的进步, 在线直播的浪潮正在来临。中外均如此。

第三, 与互联网相连接的电视表现出巨大的流。在美国, 53% 的用户看互联网上投射的电视节目。电视相对于手机小屏, 其作为大屏的意义, 越来越多的在于可以上网, 互联网上的节目流向传统电视, 放到大屏里, 从而获得舒适的观看效果。Smart TV ( 智能电视) 、HD TV (高清电视) 、3D TV、4K TV (超高清电视) ……如果说, 十年前对“弱智的电视”的定义主要指电视内容的弱智, 现在则更多指的是技术层面, 智能的背面就是弱智, 旨在让电视与互联网直接相通的技术长足发展, 像Settop box ( 互联网机顶盒) 迎来快速增长。苹果也在开辟客厅平台, 第四代Apple TV机顶盒已开售, 目前, 苹果公司官方宣布tv OS已经拥有1100 万的注册应用开发者, 并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中。

尽管国情不同, 但国内各种盒子也在暗流涌动。传统电视与其只在保护伞下巩固有线业务的江山, 不如主动出击, 在盒子, 甚至不需要盒子的电视直接连接互联网的争夺战中, 开发、收购、参股, 有所作为。像“滴滴打车”和“优步”的叫车革命洪流已势不可挡, 相关客运部门晚一步推出的官方软件, 也很难再夺回市场。说到底, 世间功夫, 唯快不破。

第四, 打包概念消失, 电视节目 (或频道) 倾向于细分拆开卖。比如, 美国有线付费包能收看200 多个频道, 但人们一般只需要看15-20 个频道。所以, 用户趋向于购买“瘦的节目包”, 像Sling TV精选20 多个频道, 不仅降低了收视费, 还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喜好倾向。

第五, 数字转型已在发生, 用资本的力量运作、收编、参股到新媒体公司去。正如图1 所示, 美国这四家广播公司都在与社交媒体、网站等合作。其中CBS通过CBS All Access让传统电视台直达用户的探索值得借鉴。CBS All Access是CBS于2014 年10 月中旬启动的互联网视频 (又称“在线视频”) 业务品牌, 意为“CBS接入一切”, 月付5.99 美元, 所有订户均可点播CBS当季热播剧集和过往的经典完整剧集, 部分地区支持在线直播功能。CBS两条腿走路:一是传统的有线电视网络;二是在短时间内完成在线视频布局, 实现主流终端的普遍到达, 包括:Web网页端多种浏览器支持, 以及i OS和Android多种智能终端和OTT终端的全面覆盖。数据显示:CBS All Access上线仅半年就覆盖55% 的美国家庭, 不容小觑。这说明, CBS在线视频的实践不是小打小闹, 浅尝辄止, 而是全盘布局, 战略路径坚定而清晰。此外, CBSi (哥伦比亚广播集团旗下的互动媒体公司, 全球最大的专业互动内容网络) 联手视频直播网站Twitch.TV以及MLG (北美地区最大的电竞机构之一) , 三方共同签订合作协议, 深度促进了电竞的发展。

二、数字化怎么优先

Marc Cooper从事世界各地及美国本土的政治和文化报道48 年, 其中有15 年一边教书一边做新闻记者。他用一杯透明的水做比方, 水中加入一两滴红墨水, 这透明的水就不再是水, 而是墨水了。这一两滴红墨水, 就是数字, 它摧毁了旧的系统。他认为, 数字改变内容, 移动改变行为。

第一, 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社交媒体, 这种内容迁移方式是错误的。Marc Cooper说我们身处智能手机的时代, 美国穷人很多没有电脑, 但有智能手机。尽管这也只是数字化的开始, 未来的媒介将层出不穷, 但目前来看, 85% 的新闻内容从手机触发。所以, 最主要的焦点, 就是把内容放进手机, 让大众看到你的内容。

而我们传统的新闻采编播流程是, 先为报纸、广播、电视制作内容, 然后把内容放到网站上, 最后放到社交媒体上。这样的工作流程与现实背道而驰。所以正确的做事方式应该是反向的, 数字化优先。当重要新闻事件发生时, 我们第一时间通过社交媒体发声, 打开直播窗口;记者到达现场, 首先应该在移动端发布最新进展;网站汇聚前方消息, 开始直播;广播电视直播, 并持续跟进发酵。

看似我们也在这样做了, 但问题是, 后方编辑是基于一个来自前方的广播稿或电视片, 在它们的基础上改编成新媒体稿和片。数字化优先的要求却是:这是完全不同的“写作”, 而不仅仅是做新闻的搬运工。就这一点, 来自CBS新闻和数字服务的执行董事Court Passant也表示, 尽管CBS在用新技术加速和优化直播新闻的采制, 但在CBS内部内容管理系统中, 广播和电视还不能很好地融合进去。或者说, 搭建新媒体新闻中心的物理架构, 是融合的第一步, 江苏广电总台在建的荔枝云平台, 对新闻内容融合生产的流程再造, 是从物理层面步入化学反应的第二步。

第二, 做厚“云”的两端:爆料工具和粉丝分析。新闻编辑室从哪里得到线索?内容又被谁收看了?这一进一出, 恰是云平台要着力打造的两端。目前, 科技公司纷纷开发出多类工具, 从大事件爆料追踪、海量数据精准搜索、社交媒体信源筛选核实三个方面, 力求为记者展开优质报道提供帮助。这些与数字为谋的“工具”对我们的新闻流程再造很有意义。

在USC (南加大) 学习期间, 不止一位教授向我们介绍了这些工具。CBS有专门团队致力于动态分析社交媒体, 每天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获取爆料, 并将其运用到新闻的采编工作中。他们有内部的分析软件, 也从Facebook、Google (Google analytic) 、Youtube提供的分析工具里拿数据。

Facebook Signal是一款免费的新闻线索发现和管理平台, 它能帮助记者从Facebook和Instagram上的照片、视频和帖子中追踪到近期热点。Twitter Curator的过滤工具能够对海量信息进行实时过滤, 挖掘特定话题的具体内容或当前流行趋势。Wiki Wash, 记者利用这款软件, 可以实时监控维基百科上任何一个词条的变化, 并发现隐藏在变化后的秘密。也就是说, 在爆炸性新闻还在被编辑时, 记者已经可以捕捉变化了。Youtube Newswire提供经过编辑整理的视频流, 从而为记者提供每天最具价值的现场视频。

其次, 大事件后信源以几何级速度攀升, 国外多款精准搜索工具, 让记者在最短时间内排除无效信息, 只关注最具价值的信息:

社交搜索工具Social Searcher: 一网打尽各类社交媒体信源; 定位搜索工具Geosocial Footprint: 追踪用户位移; 人物搜索工具Spokeo:全方位了解你的新闻人物;图谱搜索工具Facebook Graph Search:茫茫人海中定位关键人物。

再次, 社交媒体信源是真是假?“工具”也有一套:

Storyful:专注于突发事件社交媒体信源的核实服务, 迄今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专业度和可靠度最高的信源调查网站, 并提供完整核实报告;可疑新闻追踪器Emergent.Info:深扒来源和转发情况;众包信源核实平台Verily:组团核实信源真实。

另一方面, 关于粉丝带动与分析, USC新媒体创新实验室的董事Erin Reilly认为, 过去将受众分男女老幼年龄段, 现在受众分析是分析每个人。她和她的实验室团队将粉丝特征分成八大类, 利用大数据建立起自己的“仪表板”来分析和带动粉丝。在如何提高数据采集效果和训练机器识别粉丝分类上, 该“仪表板”都有出色的表现。在美国, 很多第三方数据公司出现, 购买数据分析成为必须。

第三, 从搜索最优化, 到分享力更重要。网站真的在死亡。网站的首页看起来像什么越来越不重要, 因为人们更多是通过社交媒体收看、分享。例如《纽约时报》的Pay Wall ( 付费墙) , 只有10%-15% 的流量是来自于看主页, 并且每个月还在不断下降。

就拿新闻标题和内容的制作来说, 过去制作的标题如果想被使用Google、Baidu这些搜索引擎的人们搜到, 最重要的就是关键词。像Google设置前60 个字有关键词, 如果你的内容在前60个字中没有人们要搜的, 那么在网上就找不到你的内容。所以, 过去制作标题和内容要确保搜索最优化, 现今网站的主要流量是来自各种新闻汇聚的APP, 因此标题和内容的写法就是鼓励人们分享。

例如, Buzz Feed这个从编写猫狗趣闻起家的成功网站, 其主要的流量并不是看主页, 而是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这篇内容之后, 分享再分享。为了增加这种病毒式扩散内容的供应量, Buzz Feed编辑和记者团队的核心任务就是制作出人们喜欢分享的报道内容。而分享的精髓就是透明、互动和及时。

摘要:面对数字化浪潮, 美国的传统媒体遭遇如何, 又是如何应对的?在用户的媒介消费行为发生彻底改变的今天, 美国传统广播电视多方尝试如在线直播、网络电视、节目包瘦身、与新媒体公司合作等方式, 决战移动端新闻场;通过多类软件工具进行爆料追踪、精准搜索、社交媒体信源核实等, 以数字化优先的新闻采编流程, 争夺移动端的用户。

美国电信新媒体发展趋势研究 篇9

按照北美地区统一使用的北美产业分类体系[1] (The North Am e rican Indus try Clas s ification Sys te m, 下文均简称为NAICS) , 全美电信产业在整个NAICS的指标体系中的代码是517 (具体分类情况见附录1) , 具体是指提供电信和相关服务的产业, 如电话 (包括互联网语音协议, VoIP) 、有线电视分配服务、卫星电视分配服务、互联网接入、电信转售服务等。概括来说, 全美电信业务内容主要包是为语音、数据、文本、音频以及视频的运行及传输提供各种设备及服务 (传输技术可以是单一的, 也可以是各种技术的组合) 。

从经营内容来看, 全美电信产业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 其中三大类都是为电信业务提供设备或相应的基础设施 (即各大电信运营商) , 其中的区别只是基础设施的类型不同 (如无线运营商、有线运营商或卫星运营商) , 第四大类则与其他三类有很大的不同, 那些为电信行业提供各种维护服务、提供电信转售服务、或不属于三大电信运营商的电信公司均属于第四类产业集团 (如卫星遥测公司、雷达服务公司等) 。

根据美国普查局 (UCB, US.Census Bureau) 的统计, 2010年, 美国电信业总收入将近5000亿, 比2009年增长了42亿, 涨幅达0.9%。但这显然比不上2008年3.8%的产业增幅。与2007年相比, 电信产业2008年的总收入达到4980.68亿, 几乎与2010年的总收入持平。

具体来看, 现阶段美国电信新媒体产业主要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

(一) 有线及其他分配方式[2]在电信产业中增幅最大, 传统电信运营商[3]逐年萎缩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数字电视和卫星技术的发展和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 美国各大有线运营商纷纷开展新的业务。2010年全美电信产业收入中, 有线及其他节目分配方式 (主要包括有线接入和卫星接入) 增长最快, 涨幅达6.2%, 收入121, 382百万美元。与新的接入方式的蓬勃发展相比, 曾经占据垄断地位的固定电话运营商则呈现逐年萎缩态势, 从2005年开始, 产业均呈现负增长趋势, 具体来看, 2010年产业收入相较2009年下降达到6.3%[4]。

2002年, 有线电视运营商Com cas t斥资475亿美元收购AT&T有线宽带的所有资产, 将其38个州近2100万有线用户纳入囊中, 从而开始了它对宽带网络的运营。2004年, Com cas t基于现有的HFC网, 开始了IP电话业务。至此Com cas t成为了美国规模最大的有线数字电视、有线宽带和IP电话三网融合业务的运营商。2010年2月, Com cas t将旗下互动媒体公司的数字宽带、高速网络及数字电话服务品牌统一更名为“XFinity”, 继续推出它的三网融合业务。该项计划旨在允许注册用户通过电脑, 直接在线观看有线电视节目, 对于现有的数字有线电视和因特网用户则完全免费[5]。

数据来源:SNL Kagan, High Speed Internet Customers 1997-2010, 转引自美国国家有线协会 (NCTA) 官网。

据SNL统计 (见图1) , 从1997-2010年14年间, 通过有线网络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始终呈现上涨趋势。截止到2010年, 通过有线网络接入互联网的美国用户达到4440万户, 比2009年增长了6.2%。

同样根据SNL的统计 (见表1) , 从2001-2010年, 美国固定电话 (有线接入) 的用户也不断增长。截止到2010年, 全美固定电话 (有线接入) 用户数达到2390万, 比2009年增加了170万, 增长率为7.7%。

在德勤公司的调查报告中, 65%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希望自己的电视可以轻松连接到互联网上, 这样他们可以更方便地下载收看节目[6]。从过去三年的数据来看, 这一趋势在不断加强。对于受众来说, 电视所提供的“后仰式”收看方式无疑让他们感觉更加放松, 既然融合时代已经到来, 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 当电视与互联网更好的结合后, 它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

(二) 移动通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美国无线协会CTIA的统计数据 (见表2) , 截止到2009年12月, 全美移动通信用户已经超过2.85亿 (当年美国总人口为3.07亿) , 比2008年增长了5.7%, 比2000年增长了161%。从1990年的500多万用户到2009年的将近3亿用户, 美国移动通信用户增长了近54倍。

从收入来看, 2009年美国移动通信产业服务收入达到1525.52亿, 占到当年电信行业总收入的31%;每年投入到移动通信行业的投资数额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截止到2009年年底, 投资总额达到2851.22亿美元。

与不断增加的投资相比, 移动通信用户的月账单则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 1990年, 美国用户每个月需要交纳80.9美金, 到了2009年, 每个月只需要缴纳48.16美金, 缴纳的金额下降了, 享受的服务却在不断提升, 这正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为用户带来的一大便利。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用户行为的不断变化, 美国移动用户收发短信和彩信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据CTIA的统计, 2009年12月, 全美手机用户共发送短信1.527亿条, 比2008年增长了4230万条;共发送彩信510万条, 比2008年增长了350万条。

注:NA表示数据无法获得。Z表示数据小于测量单位的一半;1表示以无线个人通信服务 (PC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ervice) 或无线蜂窝系统为基本地理单元;2表示百万美元 (million dollars) 单位;3表示产生于用户呼叫系统以外的服务收入;4表示从2005年开始, 资本投资总额等于当年资本投资增量与上一年累计资本投资之和;5表示截止到当年12月31日;6表示短信数量为当年12月当月的统计;7表示彩信服务。数据来源:CTIA-The Wireless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Semi-annual Wireless Survey, (copyright) , 2010-12-15发布。

根据com Score的数据, 2010年, 估计有2.34亿美国人使用手机。市场研究公司ABI Research的最新报告称,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 到2015年, 手机广告支出预计将高达15亿美元。

卓越新闻项目和皮尤中心美国人生活研究组于2010年1月19日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 80%的美国成年人拥有手机, 超过26%的美国人声称通过手机了解新闻时事, 占拥有手机人数的33%。有充足的理由认为, 随着越来越多人拥有i Phone等智能手机, 这个人群的数量会明显增长。

调查同时还指出“移动新闻消费者”通常会最大限度使用和依赖手机。比起其他手机用户, 他们使用短信的概率高出68%, 用手机拍照的概率高出一倍, 通过手机传送照片的概率高出5倍。他们中82%的人经常上网, 写电子邮件、写博客、使用社交网站, 在Twitter上更新资讯等网络活动的比例也比一般网络用户高出许多。

(三) 电信运营商拓展视频业务, IPTV蓬勃发展

事实上, 美国大多数电信公司都将固话、高速网络接入、无线和视频视为未来的四大主体业务。IBB咨询公司无线部门主管马克·罗兰德 (Mark Rowland) 表示:“如果Verizon推出整合视频的服务, 自然会让有线电视公司感到忧虑。”

电信运营商的视频业务, 主要包括手机视频和Telco TV (IPTV的一种) 。据尼尔森的研究统计, 2010年美国手机视频用户数比2009年上涨了40.52%, 涨幅非常大。研究结果还表明, 手机视频用户平均每个月花4小时20分钟收看手机视频。

2005年, 美国第一大电信运营商Ve rizon率先推出Te lco TV服务, 并逐渐扩展到美国其它地方。根据SNL的统计 (见表3) , 2010年第四季度, 美国Telco TV订户数达到690多万, 比第三季度增加了45.8万户, 涨幅达到6.9%;比2009年第四季度增长了177.1万户, 涨幅达到34.5%。与有线电视订阅户数相比, 尽管还有不小的差距, 但订户数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发展势头良好。

需要注意的是, 在美国, 电信并不是IPTV的唯一经营者。在美国, IPTV经营者类型各异, 从目前来看,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电视经营者。比如几大电视公司; (2) 电信经营者。随着市场的开发, 电信运营商也开始进入IPTV领域; (3) 网站经营者。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开展IPTV业务; (4) 专营公司。随着IPTV的发展, 出现了一些新兴的专营公司, 一般都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的特色经营。不同的经营者由于特性和经营特点不同, 能够很好地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

美国的IPTV在内容上呈现多样化, 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资讯类, 包括新闻背景、节目指南、节目时间表、剧情介绍等;二是娱乐类, 形式主动、节目随选随来, 可极大地满足用户对各类内容的需求。以AT&T为例, 2009年, 总共推出了13项新的U-ve rs e电视应用;增开了25个高清频道。业务服务范围扩展到了美国的东南部, 覆盖的州达到22个。

2010年5月最新发布的美国消费者满意指数ACSI调查结果显示, 受众对美国电信业提供的Telco TV的客服满意度较高, 这无疑给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运营商Comcast一个下马威。调查结果表明, 在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行业中, 电信运营商Verizon的Fi OS TV和AT&T的U-Verse TV业务分别以73和72的得分领先其他卫星电视运营商和有线电视公司。相比而言, Comcast和时代华纳的得分只有61分。有线电视运营商中得分最高的是Cox的67分。在固网电话方面, AT&T和Cox分别以75和74分领先其他运营商, Com cas t的得分仅为68。这似乎也为我们的广电网运营商提了个醒:与电信相比, 客服的确是广电的一条“软肋”, 还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 客服应该比网络铺设、维护和升级更重要[7]。

注1: (000) 代表1, 000订户。Q1、Q2、Q3、Q4分别代表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数据。注2:Net Adds加 (*) 是因为在该统计结束后, 美国时代华纳下属有线公司修正了自己2010年第四季度的数据, 该数据将华纳有线2010年第四季度的订阅量提高了12000, 而这一数据将导致全美2010年第四季度有线电视订阅下滑从526, 000减少到514, 000, 特此说明。数据来源:SNL Kagan, U.S.Multichannel Subscribers 4th Quarter 2010 R esults, 2011-3-15发布

二、电信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一) 移动互联发展步伐加快

在全球移动互联网快速繁荣的背景下, 电信运营商整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11年3月20日, 美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AT&T宣布, 将斥资390亿美元, 收购德国电信旗下的T-Mobile USA。若能完成此收购, AT&T将重返美国电信业的龙头位置。与此同时, 美国电信的另一巨头也有所行动, 美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Sprint联合谷歌对外宣布, 两家公司即将整合其语音通话业务。

毫无疑问, 运营商2G时代的生存法则已经是穷途末路, 语音服务的产业链地位也开始有所动摇。在当前的3G及未来的4G时代, 从语音向数据转型已经成为运营商的必然选择, 而转型的方向也已逐渐明朗, 那就是移动互联网。

2009年底, 摩根斯坦利发布的全球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认为, “现在已进入移动互联网周期的早期阶段, 这是过去50年来的第5个发展周期。其发展速度快于桌面互联网, 且规模将大得超乎想象, 因为它代表着五大趋势的融合 (3G+社交+视频+网络电话+日新月异的移动装置) ”[8]。

2011年5月10日, 知名风投公司KPCB (Kle ine r Pe rki ns Caufie ld&Bye rs) 发布了《移动互联网趋势报告》[9], 该报告通过10大点分析了全球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其中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就是社交网络向移动网络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各种新服务、新功能层出不穷。KPCB合伙人约翰·杜尔 (John Doerr) 将这一过程戏称为“SoLoMo”, 也就是社交—本地化—移动。而对于许多移动/社交应用来说, 成功的核心在于游戏元素。KPCB合伙人Bing Gordon称, 加入游戏元素的应用是吸引新一代用户的根本之道。

2004年, 全球第一大市值互联网企业为e Bay, 市值为620亿美元。到2011年, 苹果成为市值最大互联网企业, 市值为3270亿美元。智能手机用户60%时间花费在了新活动上, 这些新活动包括地图、游戏、社交网络等。相比之下, 传统活动包括打电话等、收发邮件等。

根据FCC的统计数据 (见表4) , 从2006年到2010年, 全美地区的移动互联网接入用户不断增长, 截止到2010年6月, 已经达到7000多万用户, 占到整个互联网用户数的46.5%。

注:1表示2008年, 根据FCC Form477, 关于移动互联的统计标准进行了调整, 因此使得移动互联接入数据在2008年下半年呈现大幅减少。数据来源:FCC, Internet Access Services:Status as of June30, 2010, 本文作者略有修改。

“2010年是移动行业产生革命性变化的一年。”comScore移动高级副总裁马克·多诺万 (Mark Donovan) 说, “智能手机使用率、3G网络覆盖率和无限数据计划促进了各个地区的移动媒体消费, 让移动设备深入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年的情况将会更加激动人心。毫无疑问, 随着移动生态系统, 特别是移动广告的逐渐完善, 移动设备注定会成为对各行业数字营销人员越来越重要的平台。”

根据尼尔森的统计 (见表5) , 截止到2010年第一季度, 全美13岁以上用户中智能手机渗透率达到22%, 比2008年第一季度同比上涨120%。

注:HDTV/DVR渗透率数据来自尼尔森人员测量仪;宽带数据来自尼尔森RDDI在线样本调查问卷;智能手机数据来自尼尔森手机调查。数据来源:Nielsen Company, Three Screen Report, 2010年第一季度, 本文作者略有修改。

移动互联网发展为媒体提供了便携性更强、用户粘度更好的平台。目前, 美国移动网络媒体的服务已渗透到诸多领域, 主要包含信息、娱乐、商务、社交四大类。其中, 交际与分享成为推动移动网络媒体发展最重要的应用服务, 用户不仅进行信息搜索、新闻阅读和生活信息查询, 个人邮件、社交网站、即时通讯、工作邮件、视频/照片分享也逐渐被广泛使用。

(二) 全国无线计划面临考验

2011年年初,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国情咨文中提出全国无线计划[10] (NWI, National Wireless Initiative) , 具体内容包括:

·未来十年内, 将无线频谱扩大一倍以满足无线宽带发展;

·全力建设高速安全的无线接入服务, 并使得4G高速网络全国覆盖率达到98%;

·大力推动无线创新 (Wireless Innovation, WIN) ;

·为公共安全打造全国协作的无线网络;

为了保障用于无线宽带的大量频谱资源, 美国政府计划从卫星通信以及船舶无线通信等处回收无线电频谱, 具体收回计划如下表所示:

尽管无线带宽不足, 但是政府不能单方面收回已经分配出去的无线业务牌照。因此FCC向电视行业出示了“自愿竞拍”的提案。提案主要内容是, 让电视台拿出无线电频谱自愿参加FCC倡导的无线竞拍。FCC除了向积极配合的电视台返还部分拍卖费用之外, 还将承担因交出无线电频谱, 无线电频谱变动所导致的设备更新维护费用。

针对这一自愿竞拍方式, 美国广播业协会 (NAB) 在2010年曾表示将积极配合。但是, 2011年开始NAB却认为“还需要时间制定计划”, 而转为反对的姿态。2011年4月11日为期4天在拉斯维加斯召开的NAB年会“2011 NAB SHOW”上, FCC与NAB围绕无线电频谱问题发生了正面争执。NAB的抵制对于奥巴马总统与美国移动通信行业都构成一大难题。需要大量无线电频谱的4G无线宽带建设或许也会受到影响而延期。

摘要:随着媒介融合步伐的不断加快和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 电信与广电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本文通过翔实的数据, 结合深入的分析, 对美国电信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试图为我国的相关产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电信新媒体,美国,产业,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10]北美产业分类体系即North American Industry Cen-sus System, 简称NAICS。1994年7月26日美国预算管理办公室 (OMB) 宣布北美国家 (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 的统计机构已经同意开发北美产业分类体系 (NAICS) , 使三个国家可以使用共同的产业分类标准。美国普查局 (UCB, US.Census Bureau) 同意从1997年全美经济普查 (每5年一次) 开始使用NAICS, 目前有NAICS (2002) 指标体系和NAICS (2007) 指标体系, 指标基本相同, 部分产业略有调整。本文所用的数据均来自NAICS (2002) 指标体系。最新的依照NAICS (2007) 指标体系进行的全美经济普查报告, 将在2012年1月发布。更多关于NAICS的详细内容见美国普查局官网数据库[EB/OL].http://www.census.gov/eos/www/naics/index.html.

[2]NAICS代码5175, 英文全称:Cable and other program distribution, 现已并入2007NAICS体系5171 (Wired telecommunications carriers) 中。

[3]NAICS代码5171, 英文全称:Wired telecommunicationscarriers, 根据NAICS的解释, 该类别下主要包括以固定电话、微波等为代表的传统电信产业。

[4]数据来源:美国人口调查与统计局 (US Census Bureau) .[EB/OL]. (2010-12-15) [2011-06-10]http://www.census.gov/services/index.html.

[5][7]龙思薇.Comcast三网融合业务实践[J].媒介, 2010, 12 (9) .

[6]Deloitte.State of The Media Democracy Survey:Recession Intensifies America’s Love for TV.[EB/OL]. (2009-12-15) [2011-06-10].http://www.deloitte.com/view/en_US/us/press/Press-Releases/dce196d6a8295210VgnVCM100000ba42f00aRCRD.htm.

[8]摩根斯坦利.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摘要[EB/OL]. (2009-12) [2011-06-10].www.morganstanley.com/institutional/techresearch/pdfs/Mobile_Internet_Report_Setup_Chinese.pdf.

[9]KPCB:移动互联网趋势报告[EB/OL]. (2011-05-10) [2011-06-10].http://www.techweb.com.cn/special/download/kpcb.pdf.

美国媒体 篇10

说到美国自媒体的发展平台, 自然离不开Facebook (脸谱) 、Twitter (推特) 、You Tube和Instagram四大社交网络平台。凭借各据特色的发展理念, 这四大社交平台基本涵盖了全美最具影响力的自媒体群。本文以4大社交平台提供的数据为基础, 试图梳理目前美国新闻类自媒体的发展现状。

Facebook:自媒体最大“集散地”

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 Facebook的出现对于传媒业的发展也是一次革命。目前在Facebook上入驻的自媒体数量最多, 影响力也最大。从数据上看, 全美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人都会在Facebook上开设专栏, 因此基于Facebook的数据应该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目前包括美国三大报和ABC、NBC、CBS、CNN、FOX这样的传统电视媒体都在Facebook开设专业频道, 其用户群和点击量几乎垄断了新闻类排行榜前20位。在排行榜前20位当中, 只有一家是真正堪称“根红苗正”的自媒体出身, 就是最几年风生水起的《赫芬顿邮报》。

很多人都会以为《赫芬顿邮报》 (The Huffington Post) 和老牌报纸《华盛顿邮报》一样, 也是传统媒体出身。其实, 《赫芬顿邮报》创立于2005年, 仅仅只有十年历史。而当初在创立时, 《赫芬顿邮报》只是一个聚合类新闻博客。简而言之, 只是两三个合作伙伴创立的一个自媒体平台。《赫芬顿邮报》目前在Facebook有528万粉丝, 在新闻类账号中排名第19位, 堪称目前全美最大, 市值最高, 也是影响力最强的一个自媒体。

排名新闻类第31位的是最近几年同样势头凶猛的《商业内幕》 (The Business Insider) , 目前在Facebook上的粉丝数为329万, 而位居第30位的是目前全美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今日美国》。这家仅仅成立6年时间的自媒体博客, 短时间内就凭借多渠道、全方位的商业内幕消息而迅速走红, 目前其商业价值超过3亿美元。

排名第34位的《Mashable》目前在Facebook拥有324万粉丝, 也是被著名的e Biz MBA网站评为全美商业价值最大的10大博客之一。这家博客以网络社区起家, 目前在社交媒体类新闻和数字文化领域独树一帜。

排名第47位的是科技技术类自媒体的明星《Tech Crunch》, 目前有187万粉丝, 根据Alexa网站提供的第三方数据排名, Tech Crunch目前已经是互联网上阅读量最高的技术类新闻和分析来源方, 每月访客达到3500万人次。而以报道名人趣闻轶事起家的《Gawker》目前排名第59位, 粉丝数量为95万人, 并且在资本市场上一直备受投资者看好。

除了这几个在各自领域独树一帜, 并且已经深度商业化运作的早期自媒体巨头外, 目前排名Facebook新闻时政类个人榜第一位的是美国著名的个人博客Perez Hilton, 这位37岁的迈阿密人以发布名人绯闻和小道消息为主, 目前在Facebook上拥有174万粉丝, 堪称Facebook上实名注册的第一自媒体人。

Twitter:传播速度无人可及

除了兼具Facebook的个人博客属性, 每次推文字数不超过140字的Twitter更具有短平快的微博客特点, 加上即时通讯功能, 因此Twitter在社交网络时代一度有赶超Facebook的势头。

目前在Twitter新闻类订户数排名前20的账号中, 绝大多数依然是传统强势媒体, 如纽约时报、CNN、ESPN、BBC这样的“豪门”。但自媒体类账号依然也有3个挤进前20, 分别是排名第17的《赫芬顿邮报》, 第19的Perez Hilton, 和第20的《Mashable》。三个账号的粉丝数量分别为627万、613万和590万。

和Facebook相比, Twitter上这些明星自媒体账号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各自的排名都大幅考前。如在Facebook上排名第48位的Perez Hilton一跃挤进前20, 而《Mashable》也大幅前进了十几名。相比之下, 更注重内容深度和内幕信息的像《商业内幕》 (The Business Insider) , 在Twitter上的排名下滑了17位, 排名第48位。

在美国的几大社交媒体中, Twitter由于其先天的传播优势和放大属性, 在构建自媒体环境和土壤上有着独到的优势。除了自媒体平台和博客外, 不少知名的记者也在Twitter上扮演着重要的传播角色。以最受关注的政治类记者来看, 一些CNN和ABC的明星主播和记者拥有数百万粉丝, 发送的推文具备很强的影响力。

在政治类记者排名中, CNN著名主播安德森·库珀拥有582万粉丝, 媲美一线娱乐明星, 排名第二的NBC著名主播瑞切尔·梅达的粉丝数量为344万, ABC的主播乔治·史蒂芬诺鲍罗斯的粉丝数为206万。排名第四的就是《赫芬顿邮报》的创始人奥利安娜·赫芬顿。仅仅时政类记者这一群体, 粉丝数量超过百万的就有14人。

You Tube:自成一派风生水起

作为美国第一大视频分享网站, You Tube在视频网站中的巨无霸地位无人可以撼动。而其立足个人视频分享的自媒体发展也相当迅速, 以至于在其平台开设自媒体频道的用户有了一个专门的称呼“You Tuber”。

在Youtube新闻时政类频道排行中, 粉丝数排名第一的是拥有382万粉丝的Whatdafaqshow。不过, 这个以恶搞和角色扮演为主的频道, 只有B+评级, 而且视频浏览量也仅仅排在新闻时政类的第18位。在最关键的指标视频浏览量方面, The Young Turks以超过21亿次的浏览量高居第一。

The Young Turks自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在线网络新闻秀”, 定位为自由的时政评论节目, 语言大胆, 观点尖锐, 目前每天浏览量在200万到300万次之间, 粉丝为231万。根据独立分析网站Socialblade提供的数据, 该频道每年在收费会员等方面的营收最高可能达到270万美元。

在新闻时政类浏览量前十的频道名单中, 大都是传统媒体开设的You Tube专业频道, 比如美联社、ABC、CNN等You Tube频道, 而排名第六的是一个名为Barcroft Media的频道, 目前拥有145万粉丝, 视频浏览量已经超过13亿次。这个频道的口号是“发现生活的另一面”, 视频大都是内容新奇, 惊险刺激, 观赏性和娱乐性很强的独家内容, 涵盖了人文科学、自然地理和社会轶闻等方方面面, 非常受年轻用户追捧。

排名榜单第11的也是一个You Tube上非常著名的自媒体频道Sourcefed, 这个频道目前拥有160万粉丝, 视频浏览量已经超过7亿次。该频道有7位风格迥异, 且各具特色的主持人, 每天的节目将新闻与流行、时尚文化和名人轶事结合在一起, 其多元性和娱乐性受到业界肯定。

Instagram:独辟蹊径潜力巨大

作为图片和微视频分享型社交媒体, Instagram在创立短短5年之后迅速走红, 目前在全世界拥有高达3亿月活跃用户, 仅在美国的用户数就达到了6400万。在目前的美国社交媒体版图中, Instagram以主打图片创出一片天地, 已成为一个主流的社交平台。

不过, 由于其注重图片和微视频的属性, 入驻Instagram的媒体虽然不少, 但其粉丝数量和影响力显然无法和Facebook、Twitter这样的平台抗衡。以著名的CNN为例, 其在Facebook的粉丝数为1868万, 而在Instagram上仅仅只有100万关注者。在自媒体层面, Instagram由于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很强, 给自媒体人创造了一个展示个性和才艺的平台, 成功的自媒体人并不少, 其中, 优秀的摄影师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以最近在Instagram上非常火爆的Humans of New York (纽约人) 为例, 这个由31岁的摄影师布兰登·斯坦顿创建的账号, 凭借拍摄一个个平凡纽约人的故事而迅速走红, 目前拥有370万粉丝。除此之外, Instagram还拥有一大批来自《国家地理》、美联社等专业摄影师, 他们开设的个人账号非常受欢迎。

从摄影自媒体的类别看, 在Instagram走红的摄影师都有各自“绝技”。比如拥有49万粉丝的山姆·霍瑞恩专注拍摄纽约市的各种场景和人文故事。而拥有22万粉丝的凯文·罗斯只选择用苹果i Phone手机拍摄相片和视频。拥有85万粉丝的亚当·塞内特里, 则专注飞行拍摄, 其打出的“在一英里上空看世界”的口号, 非常吸引眼球。

在社交媒体未来将更加细分化和专业化的背景下, Instagram的新闻类自媒体发展将拥有不小的空间, 更贴近社区, 更丰富, 更专业将是可以预见的趋势。

美国新闻类自媒体现状分析:

经过对四大社交平台的初步梳理, 可以对当前美国新闻类自媒体的现状进行初步归纳、总结, 以下是几点比较明显的趋势。

1)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

在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中, 很少有“自媒体”这样的字眼, 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章也屈指可数。“自媒体”虽然是美国传媒业者发明, 但这个概念却是在中国发展壮大, 并被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耳熟能详。在互联网和数字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势头下, 美国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

以《赫芬顿邮报》为例, 虽然创立时间只有短短10年, 但目前已经比肩《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这样的老牌媒体。以自媒体模式起家, 并迅速通过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野蛮生长”, 凭借资本市场获得融资, 然后挑战传统媒体业巨头, 蚕食其市场份额, 几乎成为标准的美国式自媒体发展模式。目前, 《赫芬顿邮报》每月独立访客已达到5000万人级别, 员工达数百人, 被AOL (美国在线) 收购后市值已达数亿美元。

美国著名的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 自媒体由于其数字媒体的先天优势,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更容易获得成功。“它们拥有与生俱来的科技理解力, 并围绕着这种理解被建立起来。”这点与传统媒体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转型, 可谓殊途同归。

2) 重塑媒体竞争格局和人才市场。

在美国四大社交平台上目前呼风唤雨的一些知名自媒体品牌, 创立时间最长不过十年, 最短才两三年, 发展势头之快, 是传统媒体无法想象的。其在颠覆传统媒体格局的同时, 也在重塑新闻和媒体业的人才市场。

Mashable现在拥有70名新闻员工, 并已成功吸引到前《纽约时报》副总编辑吉姆·罗伯茨出任其首席内容官。成立仅9年的网络媒体公司Buzz Feed曾一度遭到传统主流媒体嘲笑, 其内容被讥笑为“点击陷阱”, 但现在这家公司已经拥有170名员工, 包括曾获得普利策奖的马克·斯库夫斯等。就连美国非盈利网络新闻机构Pro Publica的总编辑保罗·史泰格也说过, 如果他能重获青春, 那么也会想到这家公司中工作。

“数字媒体已经取得了爆炸式的发展, 并进入了新闻领域, 它不仅为这个行业带来了专门技术, 同时还引入了新的资金, 对那些顶级人才来说颇具吸引力。”皮尤在其2014年新闻业年度报告中如此总结道。

3) 专业细分领域出现统治力极强的自媒体巨头。

在美国新闻业界, 几大专业领域的划分可谓泾渭分明。从四大社交平台的粉丝数量可以看出, 政治类、财经类、科技类、体育类以及名人花边新闻是最主要的几大门类, 也最容易出现优秀的自媒体。

政治类自媒体账号在Facebook、Twitter和You Tube上都是最热门的关注对象, 无论是像《赫芬顿邮报》这样的严肃类媒体, 还是像The Young Turks这样的政治调侃类节目, 都非常受欢迎。此外, 科技类自媒体的明星《Tech Crunch》, 目前有187万粉丝, 在业内影响力巨大。而财经类的《商业内幕》, 几乎成了华尔街投资者每天必读的专业资讯来源。

由于订阅人群众多, 发展迅速, 这些在各自专业细分领域站稳脚跟的自媒体, 目前的市场价值也在不断放大。与此同时, 由于资本市场的青睐和介入, 这些自媒体账户又可以获得充足的资金, 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像《Tech Crunch》和《商业内幕》, 其市值都已突破数亿美元, 堪称各自领域的小巨头。

4) 改变用户阅读和消费习惯。

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不仅对传统媒体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同时也在改变用户的阅读和消费习惯。

据美国最新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 50%的社交网络用户会共享或转发新闻报道、图片或视频, 而几乎同样多 (46%) 的用户会在社交网站上讨论新闻事件。最新数据还显示, 大约十分之一的社交网络用户曾发布自己拍摄的新闻视频。在所有在线新闻消费者中, 11%曾向新闻网站或博客提交自己制作的内容 (包括视频、照片、文章或评论观点等) 。

而在这种基于社交关系的新闻传递过程中, 自媒体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获益对象。以Facebook为例, 除了三分之一的人通过直接关注新闻类账号获得信息, 其余三分之二的人都是通过友情链接和好友共享模式来获取新闻内容。

5) 原生广告催生新商业模式。

相比传统媒体试图一网打尽的传播模式, 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诞生的自媒体自然更像“精确打击”, 其用户的体验感觉和忠诚度都是传统媒体无法媲美的。因此, 在商业模式上, 自媒体除了可以设置“收费墙”外, 还可以在原生广告上大做文章。

所谓原生广告, 是社论式广告 (Advertorial) 的一种再创新, 通过广告内容与新闻报道更细腻的融合, 为读者提供一种无缝隙体验。以Buzz Feed为例, 其原生广告每篇收费20万美金。一篇为剃须刀品牌Schick创作的文章, 以“废弃的剃须刀还有何其他同途”为主题, 轻松推广品牌。市场研究公司e Marketer的预测, 2014年商业广告主在原生广告领域中的支出将会达到28.5亿美元。

美国新旧媒体如何实现市场增值 篇11

麦里迪斯企业(Meredith Corporation)是一个以传统印刷媒体为主的媒介集团,1902年成立,最早做一份名为《成功务农》(successful farming)的杂志。现在经营的杂志主要面对家庭,如《父母》(parents)、《婴儿》(baby)、《孩子》(child)、《家务事》(Family Circle)、《健美》(Fitness)等。麦里迪斯企业媒介集团的核心读者是家庭主妇。市场定位于此,增值的一切价值链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作为传统纸质媒体集团,面对新媒体的兴起,割断历史显然是一个最不明智的做法,所以麦里迪斯没有直接寄增值的希望于新媒体,而是纸媒本身。该集团首先把增值的基础工作放在纸媒的打造上。该集团的主席william Kerr先生认为麦里迪斯企业的核心价值在100多年里建立起的纸媒,借助纸媒的影响力,继续加强杂志在美国女性家庭生活中的信息服务功能,关注家庭女性的婚姻、赡养、育儿、健康、美容、家务以及个体发展等方面,这种市场价值是麦里迪斯企业立足市场的理由所在。如果媒体这些方面的影响力减少,那么一切其他方面增值的努力都会成为无源之水。这些纸媒在总收入3亿美元的基础上渴望进一步增长,2006年上半年主要在广告的分类上进一步细化,通过多渠道为年轻女性与西班牙语的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纸媒影响力的打造为新媒体平台的增值建立了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搭建的新媒体的多渠道平台为了增值,首先要完善新媒体本身。为此2006年上半年麦里迪斯企业首先投资以加大网络流量,把网络广告进一步细分,进一步开拓与完善订购业务。例如,该集团2006年上半年提高与进一步扩展了Better Homes and Gardens网站,目前BHG.com网页浏览量每月达到6000万页,每月有500万不同的读者访问该网站。为了留住已有的读者,吸引新成员,该网站新的一年里力求做到每日更新一些内容,通过提供手机媒体内容、博客、论坛、留言等形式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在食谱中心与房室装饰等内容里进一步丰富了表现形式,大量利用网络视频并配以优美的音乐来给读者一个独特的感受。

麦里迪斯企业还搭建起网络亲子关系平台Parents.com,成为《父母》、《婴儿》、《孩子》等杂志扩大媒体影响力的杠杆。这个网站提供给初为父母的美国家庭或广泛、或深入、或专家内容的常识与知识,并根据读者需要加大个性化内容。目前这个网站每月网页流量为1600万,每月有110万不同的读者访问其中。通过这个平台,与每期的纸媒杂志、年度出版物、直接营销等一起,婴儿集团(American Baby Group)的媒体已经占有了95%的美国新父母市场。

新媒体的多样性也给麦里迪斯集团的增值带来了开阔的思路,2006年上半财政年度,该集团投资预算总额的80%用于新媒体的多平台搭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步骤就是光碟制作。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器材,集团2006年上半年把媒体里有市场价值的部分内容制作成光碟,最终目的是通过有线电视、网站、手机、音像店卖给消费者,使得麦里迪斯企业这个传统媒体集团能够不断获取新的市场份额。

谷歌:增值模式受版权制约

从技术标准上说谷歌(Google)属于新媒体,新媒体的增值就不能够像传统媒体那样仅仅依赖互联网搭建一个平台就行了。因此,谷歌的增值方式显得更为新锐、专业化与富有创造性。2006(下转第38页)(上接第35页)年谷歌的增值方式主要涉及到出版业的图书搜索计划(Book Search Project)。

图书搜索计划是谷歌发现的一个网络媒体的新商机。现在是一个科学经济的时代,全球化首先是信息的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主体是科技知识的全球化。书籍是人类知识最重要的承载体之一,各国数据库的独立使得人们搜索最新书籍(特别是美国最新书籍)的能力受到限制。谷歌就想通过这个图书搜索计划把很多大学(包括哈佛、密歇根、牛津与斯坦佛等世界名牌大学)与公共图书馆(如纽约公共图书馆)的书及其内容收集在一起,通过谷歌网搭建一个平台,数字化后以便这些书籍能够被搜索引擎覆盖,供全世界网民查阅。谷歌从现在起准备投资1亿美元,用10年的时间完成这项计划。

谷歌的这项计划将会给媒体带来巨大的利润。如果图书搜索计划完成,那么它将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书籍储藏室与搜索平台。这样巨大的规模将会使得搜索内容进一步的细化,广泛的广告内容将会随着图书搜索引擎的识别分配到相应的位置。如老年图书将会分配有老年广告内容,老年医疗保健广告也会被相应内容的图书分配到指定的网页。这样,广告的效果将会随着阅读内容的确定而大大加强,广告费用就会相应提升,谷歌的财源就会滚滚而来,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带来媒体的不断增值。

当然,谷歌并非想通过这项计划建造世界型的图书馆,它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版权。对公共性的图书,谷歌可以把全部的内容提供给终端用户,而对于那些受版权保护的图书,谷歌只能提供给读者图书摘录以及该书的参考书籍,并附有1~3个类似内容的图书。其目的是要帮助搜索者找到书、发现书,而并不是阅读,是告知读者这本书的卖家或所藏图书馆。图书搜索计划对图书来说可以获得广泛的读者群,并有可能开拓出一个全球性的市场;对读者来说,可以轻而易举地浏览出全球性的图书要目,并以最大的可能性获得之;对于媒介来说,因注意力经济的打造,它将带来滚滚的财源。

浅析美国报业对社交媒体的运用 篇12

1 社交媒体的发展

网络要赋予网民更多的主动权以获得群众基础,不然会失去根基,无法运营。社交媒体的发展意识到了网民对网络互动的需求,依赖的是Web 2.0的发展。

Twitter上的“推客”们,把各种新奇好玩有创意的想法、新闻等推送给互动平台,被人广泛转发,迅速传遍全球。这种迅速的大范围的传播方式给西方报纸带来新希望,《纽约时报》、美国Journal Register报业公司、《芝加哥论坛报》等利用Twitter的传播渠道建立受众和报纸以及受众和受众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但是有些新闻工作者对报纸应用社交媒体持谨慎的态度,他们担心社交媒体的运用会给纸媒带来更加严重的冲击,受众可能不再依赖报纸给他们输送信息而是满足于总结性的浅层次的信息。《芝加哥论坛报》的勒比扬称,“最好就是社交媒体能像饵一样,将受众引向报纸,人们还会产生需要购买一份报纸进行详细阅读的渴望”,这才是西方报纸对社交媒体应用的最终目的。

2 西方报纸对社交媒体的运用

(1)《纽约时报》为了避免在线收费阅读的模式导致读者流失,开始在社交媒体中开通账号,将一部分文章以链接的形式发布在社交媒体中,Facebook、Twitter用户可以关注《纽约时报》免费阅读新闻,同时可以与其他读者进行评论和交流。早在2011年《时报》在Google搜索引擎流量就很大,但《时报》的高层认为Facebook、Twitter这些互动性更强的社交媒体更能抓住读者的心。

(2)美联社在做一个关于对“9·11”事件回忆的专题时,在Facebook页面上征求读者的评论,收集到的100多条评论组成了一篇回忆性的新闻报道。这种素材采集方式因为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和多元化使征集到的信息更有代表性。同时也节约了时间和资金付出。勒比扬先生说,“在这个社交媒体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时代,作为记者,不要害怕使用社交媒体增加自己的工作量。相反,社交媒体即时性和强大交互性,会让记者工作变得更轻松。很多事实已经证明,社交媒体可以让记者发现很多从前根本不可能发现或挖掘到的新闻事实”。

3 互联网大背景下西方报纸何去何从

Web 3.0时代互联网进入人与人的交流阶段,数字化和网络成为网民应用和交流的工具和资料库,承接所有人对所有人无阻碍交流的要求,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就是一种例证。手机和ipad等每天机不离身,电脑的利用时间占据了大半,手机病也成为一种常见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手机等可携带式网络载体给予了人们更加方便的信息接收和交流的平台。线上付费似乎阻碍着受众对手机式通讯设备中报纸电子版的接收度,但是“付费墙”应用似乎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比如:《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的付费墙,《波士顿环球报》根据文章类型分为免费和付费版,《人民日报》的计时付费版都有不错的运营状况。付费方式在用收费保护了作者的版权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付费阅读也给报纸筹集资金开创了多种渠道。

Web 3.0时代,报纸应继续在社交平台上的努力,同时开创读者交流会,征集读者评论,用多种形式给予读者更加透明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将成为报纸发展的新希望。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没有内涵的内容的追捧会降低社会的言论和认知水平,会逐渐让读者丧失对报纸的信任。报纸应该把视角转向普通大众,帮助传递受众需求解决受众面临的问题,让受众感受到人文关怀。如何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真正为人民服务仍然是一条需要长久努力和探索的生存之道。已逝的中国电视的领头人物陈虻曾经说,“不要在生活中寻找你要的东西,而要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作为社会舆论风向标的报纸行业应该努力感受这个社会的真实,才能更好地反映诉求,受众才可能为报纸买单。

摘要: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自媒体的兴起对传统报业产生了巨大冲击。Web 2.0时代,社交媒体不断推陈出新并被广泛应用,互联网从单向运用到双向互动的转变加深了受众在媒体中的参与度。报纸居高临下式的传播方式已经过时,如何让受众参与到传统媒体的传播中来,使其对报纸拥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成为报纸改革的关键。由此,对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成为时代性的要求,运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报纸的发展。

关键词:美国报纸,社交媒体,Web2.0,互动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速齿轮下一篇:定量评估技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