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看美国媒体的意识形态倾向

2024-06-05

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看美国媒体的意识形态倾向(精选4篇)

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看美国媒体的意识形态倾向 篇1

并 非 妖 妇

――――从女性批评的角度看《水浒传》中的潘金莲

(一)潘金莲作为“万恶淫为首”的“妖妇”形象伴随着《水浒传》的诞生与流行,被钉在文学的耻辱柱上已达400多年了。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其作为性格单一的淫荡、残忍、活脱脱的“妖妇”形象,似乎已成定论,可是,倘若我们认真地分析,就会发现这种批评是从男性中心主义的道德角度来印证她的存在价值,而并未从女性自身地位的特征去认识。在这部受传统的重伦理的儒家精神的熏陶,从男性中心主义视角来表述的英雄小说里,潘金莲的一生充满了无奈与凄惨,体现出一位女性对生理欲望的追求与抗争。表现在:(1)不般配的婚姻――一条把她捆向精神牢笼的绳索

潘金莲的婚姻显然是不般配的,同时也是给她最残忍的精神折磨。“眉似初春杨柳,脸如三月桃花”的潘金莲本是一大户人家的使女,只由于不依从男主人的侮辱,而被嫁给了武大。在男权社会规定的法则中,只有“从”才是女性规范的行为准则。不管是屈从,还是顺从。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被一分财礼不要,白白嫁给“身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笑”外号“三寸丁谷树皮”得武大郎,潘金莲算是尝到了这种惩罚得滋味。而与此同时,一个“夫为妻纲”无疑给潘金莲戴上了又一道枷锁。潘金莲不仅要嫁,还要去爱,去无条件地遵从这桩婚姻给她带来地束缚。这也是大户地目的。用畸型婚姻去惩罚潘金莲,也足见大户地高明了。要是这桩婚姻和谐,其必定是以牺牲女性为代价。既然嫁了,不管有没有感情,情不情愿,妻子就有义务爱丈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抱着丈夫的神主牌位拜堂成亲,就得去爱那块木牌牌,因此,尽管是不般配的婚姻,男性们却仍然要求潘金莲用礼去驱使自己的情去爱那个本来不爱的丈夫,以礼克制自己,消灭人欲。对潘金莲而言,这桩不般配的婚姻便自然成为一条把她捆向精神牢笼的绳索。并且,这条绳索还带有紧箍咒般的魔力,潘金莲一旦挣扎,男权社会就会念起咒语,置她于生死两难的境地。而令男性们瞠目结舌的是潘金莲竟然敢置“咒语”而不顾,企图挣脱这条绳索,不仅不爱自己的丈夫,甚至还偷了情。看来,潘金莲遭到惩罚是必然了。其实,可以说正是这种对被男权社会所剥夺、限制的“人之大欲”的追求,才是潘金莲“离经判道”,并很快尝到咒语带来的后果,成为了“淫妇”。

(2)对男权社会法则的疯狂报复————一 一条将她送上断头台的歧路

在这桩不般配的、并时刻压抑人的本性的婚姻中,给潘金莲的是无尽的、看不到边的痛苦,与这位“三答不回头,四答回转身”的侏儒生活在一起,无疑使潘金莲遭受着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可男权社会的法则告诉她,要摆脱这种生活的愿望不可能成为现实。眼看着自己青春的花朵就要在这个精神牢笼里枯萎,这比肉体的残害更加难以忍受。而此时高大健壮的打虎英雄武松的出现,对于潘金莲来讲,无疑给她生活增添了一些活力,同时也激起了其追求健康男子的欲望。自然这里面包含着对现实处境的不满与理想的憧憬,在作者笔下,武松是英雄,自然不会做那种苟且之事。而同样英俊高大的西门庆的出现便恰好充当了这一角色。面对花柳行中的老手西门庆的体贴温存、巧言令色,对于长期被压抑的潘金莲自然无法回绝。和西门庆在一起,使她感受到了生活的欢愉,而她所面对的牢不可破和男权社会也会以此为理由狠狠地惩罚她的。为了长久地保持这种对她来说欢愉的生活,追求被压抑的自然欲望,她以是不顾一切了。其性格也在这种压抑与追求中歪曲了,她不仅偷了情,甚至残忍地杀了武大。这更是男权社会万万不能容忍的。因此,在当武松充满愤慨报杀兄之仇杀死潘金莲时,不仅把潘金莲推上了“淫贱”,遭后世唾骂的境地,同时,同时,也使武松尽显出了替天行道的英雄本色。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道”,在女性世界中体现出来的只是替儒家规范的天理行封建社会男权主义之道。潘金莲由于偷情杀夫而被英雄冠冕堂皇地杀死,也可以说是由于被男权社会剥离限制的“人之大欲”的追求,才是潘金莲成为妖妇,而走向断头台。

(二)吉尔伯特和古芭在她们关于“天使”和“妖妇”的理论中指出,所谓“妖妇”主要是指那些拒绝无私奉献、能够独立自主的女性,她们拒绝充当父权制早已为她们包办好了的“温柔顺从”的角色①。在男权社会中,男性为女性制定了一系列强制性的规定,并按自己的意志把女性幻想成“天使”或“妖妇”,而女人们对于自我却无以言说,一旦其中有人违背男性的意志,便必然是“妖妇”了。潘金莲是个典型的例子。

《水浒传》是从男性中心主义来表述的英雄小说。在传统的重伦理的儒家精神的熏陶下,作者展示英雄桀骜不逊、英猛刚烈的同时,也给英雄们罩上了伦理的光环。英雄们除暴安良、劫富济贫尽管有着替天行道的豪气,却仍然根深蒂固地坚守着“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男女关系准则。作者从男性中心主义出发,其笔端流露出褒贬、喜怒、爱憎,不管和不合情,先看合不合理。因此,我们看到,凡是不能以“夫为妻纲”从一而终的女性不分青红皂白,都无一幸免地被英雄们痛快淋漓、充满豪情地处死,宋江怒杀闫婆惜、供人头武 2

二郎设祭自不必说,即使是暗恋着安道全又接待张旺的妓女巧云也被张顺杀死。正所谓“义士无心恋落花”,儿女情长必然英雄气短,在两性关系中,作者在界定男性与女性行为时,便建立了这样一个标准:好汉决不能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寡情才是真丈夫,多情就是坏女人,女人如有婚外情,更是罪不容诛。与男权社会中的“贞节烈妇”相比,潘金莲偏离男权社会早已为她安排好的生活轨道,从不依从大户到背叛不般配的婚姻,再到杀夫,完全违反了男权社会“夫为妻纲”的社会法则,其走向断头台也是必然了。

女人必定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不能忽视女性自身地位的特征。在男权社会中,在其男性中心主义的支配下,“贞节烈妇”是妇德的体现者,并受到男权社会异乎寻常的推崇。正宗的传统文学在写到女性时,也都贯穿着这种“节烈”观念,如《赵贞女》、《陌上桑》、《石点头》等一系列作品,“贞烈”观念便是这些女性的核心精神。而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这种“贞节”的要求下,她们在社会中权利也逐渐丧失。当然,当然在这一形成男女社会地位差异的过程中,必然是以女性的禁欲为代价的。为了让女性完全“忠贞”于自己,并在私有观念的影响下,男性们在竭力向女性灌输贞节观念和男尊女卑思想的同时,并利用一切手段强迫她们遵守。在中国古代,一般家庭的女子大都被禁锢在宅内,不得迈出庭院一步,连家中来了客人也要回避,发展到极端的时候,甚至不让女子出现在非夫主以外的男人视线里,或是不让其他男子的视线触及自己妻妾的皮肤。这种女子被压迫的结果,自然是被男子性对象化,并应该由其主人单独享用。在女性被剥离得只剩下性的特征,用作传宗接代的工具和发泄性欲的对象就是男子迫使女性接受的全部义务。

对女性的贞操要求却完全是单方面的。男子根本不存在贞洁观念,不仅一妻多夫制维护了男子的性特权,而且还可以社会认可的娼妓为补充,甚至可以对妻子随意抛弃另娶。《大戴礼记》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这种休妻的七种借口,有些无理到了极点,无子被视为女子的残缺,不成其为女人,不可留。对丈夫的放荡行为,不得干涉,否则便是妒,也便成为离异的理由,更有甚者,妇女说话的机会也受到限制。由此,可见女性自身的地位了。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被男子完全性对象化的女性,在精神与权利的双重压力下,处于严密的性禁锢中,甚至没有自己选择配偶的权利。“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那些终生被禁锢在后宫的女子,无异于被活葬。再如,遇夫主亡故,女子的命运就更悲惨,守节自然逃不了,“好女不嫁二夫”,“寡妇不再嫁”,让活人受制于死人,长夜与孤灯灵位相伴,使得许多女子发出了“来世变牛马,再莫托生为女人”的呼喊。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当男性把此作为自己性特权的挡箭牌的时候,却忘记了女性也同他们一样,属于“人”的范畴。因此,在男性以自我为中心,向女性横施禁令的同时,不仅束缚了女性,而且凭着自己的喜好把女性或推向“贞节烈妇”的体现妇德的顶端,或推向“贱妇淫妇”的地狱。作为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潘金莲不仅不忠不贞,而且拒绝了男权社会中最基本的伦理法则,被那些男性们骂为淫妇也是必然了。可以说,潘金莲被作为后人痛骂的荡妇形象,也是男权社会男性中心主义观念的产物。潘金莲从一个敢于拒绝大户调戏的使女,到残忍杀害丈夫的狠毒无情性格歪曲的报复者,人们可以看出,潘金莲的恶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她出身低贱,自幼受人歧视,是一个被压迫被侮辱的女性,只是由于在自然欲望被压抑的生活中追求健康男子的欲望难以实现而性格歪曲后产生的。我们应该看到正是由于男权社会法则所规定的女性的地位,才是潘金莲成了作者笔下的“妖妇”。尽管潘金莲如何挣扎,但在强大的牢不可破的男权社会中,仍将以失败告终。男权社会扼杀了女子作人的本性,从对扼杀了人的本性的抗争到追求人性的复归,潘金莲尽管逃不了强大的男权社会对她的惩罚,但却有力地震撼了男权社会的法则,“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如果同男人一样作为“人”,潘金莲也便不“妖了

(三)读了《金瓶梅》我们就不会把潘金莲放在特定的封建社会评判她,她有情也有欲,情色、情欲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有没有纯粹的情?有没有我们说的简单直接的兽欲?有,但都是少量的。大量的是二者的一体化,难于区分,难于切割,纠缠在一起。以前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谈这个问题,把西门庆这样一个文学作品中所谓淫棍的典型,和他同时代作品《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这样一个纯情的化身的形象做过一个比较,以说明像西门庆这样一个纵欲的人,他也不是完全没有情感活动和情感过程;而像杜丽娘这样非常纯情的姑娘,她的游园惊梦,很大程度是欲望的成分。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不是我们把它们硬凑到一起的。所以,我们要理解,情色和情欲都是不好切割的。除非我们有很伟大的批评家,有本事把它们像切豆腐似的从中间分开,我认为是很难分开的。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肯定情、否定欲既不现实,也有一点荒唐。这是第一点。

情和欲都要有节制,都要有度,都不可以放纵。不光是欲不可以放纵,情也不可以放纵。因为情一放纵也就成了欲了。它们都要控制。情分七色,色色迷人。不光是一个正面的概念,过分的情,就是滥情,和纵欲是一样的。

情天欲海中的男男女女和末世中的芸芸众生,其常态是欢乐的,其生命是悲凉的,是让人悲悯的。大家注意,西门庆生活的背景是一个末世。它是以北宋的 4

最后阶段为背景,它是以北宋的灭亡作为全书的结束的。《金瓶梅》的作者也生于一个末世即将来临的时代。我们研究明代的话,就会知道明代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金瓶梅》的流行在万历年间,很快就到了一个末世,很快就到了一个异族统治的时期。那么在末世的芸芸众生,最容易进入这种纵欲的状况。欧洲史上写道,罗马帝国沦亡之前那种情天欲海啊,到处都是色情的场景,到处都是色情的雕塑,和中国历史上的末世景象是近同的。所有这些都脱离了正常的轨道,都要受到惩罚。这里面不光是男性要受到惩罚,女性也一样。

有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的中国,肩负着沉重的历史重担。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受压迫妇女的悲惨命运。这里面,潘金莲是一个著名的受害者。潘金莲的最大不幸,在于他受尽凌辱之后,惨遭杀害,却又背上一个淫妇的骂名。”我认为他这种分析是匪夷所思的。如果我们读完了《金瓶梅》,如果我们读完了它的全部的情节而不是某一个片段,便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向来不赞同我们的一些艺术家、剧作家、批评家借题发挥,有什么说什么。那么按照这样的说法,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难道是一部男性迫害女性的历史吗?是一个性别压迫史吗?不是的。难道人类的善恶之别就是性别的差异吗?恐怕也不是。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潘金莲是一个文学形象,我们只能把她放在《金瓶梅》这部小说里边来谈她,来论述她。所以魏明伦说“武大郎对于社会是一个弱者,惟独对于潘金莲是强者,是夫权的化身,是潘金莲的主宰”,这是颠倒是非,不可能的。我们看武大什么时候主宰过潘金莲啊?她调戏她丈夫的弟弟,她丈夫的弟弟离开,她不让武大跟武松说话就不敢说。武大每天起早去卖炊饼,很晚才回来,用这种残疾的身躯承担一个家庭的责任。那么这一个呢?涂脂抹粉,趁他走了以后就在那儿胡搞。难道因为是一个女人就有理了吗?她是女的,她就有理了?不可能啊。中国的历史只能是统治者压迫被统治者、强者压迫弱者的历史,是恶人残害善人的历史,但不是男人残害女人的历史,大家要注意这一点。曾有一篇对魏明伦戏剧的评价,其中一个标题就叫“难道历史上所有的罪恶都是男人制造的”。不是这样的。魏明伦有很高的写作才华,却有不太高的判断力,他以为我是一个男性,我在替女性说话,我要把她还原为她的善良,她的美丽,她的聪明,她的受迫害。问题在于她还是潘金莲吗?你自己写一个就是了。她不是潘金莲了啊。改编名著是当今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必都在翻案上做文章,不要走向极端。当然,类似的话鲁迅先生讲过,鲁迅先生在谈杨玉环的死和她死后的罪名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叫《我之“节烈”观》,讲道:“历史上亡国败家的原因,每每归咎女子,糊糊涂涂地代担全体的罪恶,已经三千多年了”。鲁迅说的是“代担全体的罪恶”,这个“全体”包括男的也包括女的啊,不是说代担男人的罪恶啊,是不一样的。潘金 5

莲的形象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复杂形象。她是一个复杂的形象,肯定不是一个纯粹的形象。但在这个作品里边,她是恶的化身,是一个恶婆娘的代表,是一个纵欲的典型,也充满了悲剧的色彩。就是刚才我说的,在末世中的人,在情天欲海中的人,都有悲剧的色彩。所以我们不必为她翻案,也不必过分地去同情她。

看到潘金莲的能言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想,为何这一句话能说的西门庆如此喜欢?一方面,潘金莲撇清了自己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她这翻话表示了对西门庆的深情。她明白只有这样才能回转他的心思,实际上,西门庆并不是只重视占有女人的肉体,他更重视得到女人的心。否则,他就不会上演这出雷声大雨点小的惩罚闹剧了。

确实,西门庆是爱潘金莲的,可他不会因此只专情于一人。孙述宇说:“西门庆这个人有太多的人情味,他的不道德,没有一点是超凡脱俗的,没有一点是魔鬼般的、非人的。他的恶德,是贪欲、自私与软弱,都是人性中最常见的瑕疵。”(《金瓶梅的艺术》106页)。我是非常同意的,他不会为了爱情放弃眼前的一切享受和欢乐,他只不过是一个软弱的人罢了。

潘金莲害死官哥的目的无非是让西门庆亲于己,为了丈夫的感情甚至不惜杀人!这是怎样深的感情,又是怎样可怕的感情!

如前所说,《金瓶梅》中的感情是复杂的,在这个时候,潘金莲的争宠不但但是因为爱西门庆了,也是为了生存考虑。在一个一夫五妻的家庭里,丈夫的宠爱就是权利的象征,就是可以依仗之势,对于一没钱财,二没娘家势力的潘金莲也是唯一可以依仗之势了。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到潘金莲对西门庆的感情是逐渐变化。她对他的感情不是一条水平线而是一条曲线,由高而至低。搀杂的杂质越来越多。

潘金莲还没有知道西门庆的身份就已经对他大是留恋了,说明潘金莲当初爱上西门庆并不是贪图他的地位和财富。而是西门庆本人。而这时候,潘金莲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西门庆的心,更是为了生存,西门庆的一再背叛让她明白了恃宠的艰难,更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光拥有聪明漂亮是不够的,还要一个儿子才能真正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比潘金莲对宋惠莲和如意儿态度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变化!

潘金莲对待宋惠莲主要是嫉妒她的美貌(她的脚甚至比金莲还小,能够套着金莲的鞋来穿),而如意儿却不具有惠莲的美貌和机灵为何潘金莲防范如此之严? 在当时的社会里,这次的罪过明显是大于第十二回那次的。上次的偷情只危机到了西门庆的名誉,而这次更危机了家族血统的传承!看到“怒从心上起,恶向胆 6

边生”,我们可以联想到前回中的“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上次之怒尚且让潘金莲脱了衣服跪在地上,而这次更加上了一个“三尸暴跳,五脏气冲”,却只不过是摔死了她的猫。而且,两人的关系也似乎很微妙,按常理说,西门庆大可以向潘金莲兴师问罪,却到了潘金莲屋里一言不法,摔了猫又马上走了。

如前所说,西门庆最在乎的是是否得到女人的心。上次的事件之所以西门庆如此生气是因为潘金莲的行为代表了对西门庆爱情的背叛,而这一次,潘金莲之所以这么做却是因为争宠。所以,西门庆虽然气愤却没有动潘金莲一根手指。还有一点,就是在西门庆心中官哥的地位不如潘金莲的地位高。当然,也许有些人认为潘金莲的处心积虑,西门庆并不一定知道。确实,西门庆非常粗心,甚至连李瓶儿怀孕还要瓶儿亲口告诉,但是李瓶儿与潘金莲的面和心不和全府皆知,精明的西门庆如何能够不知?

对只有看护不严责任的迎春、奶子尚且埋怨,还要把治病不力的刘婆子拿到衙门里与他两拶,甚至后头两句连瓶儿都埋怨上了,却对直接的凶手潘金莲一句责备的话也没有。也许奇怪西门庆的打老婆的班头欺妇女的领袖的威风到那里去了?就算没抓到确实的证据他为何连质问金莲都不曾质问?还是因为一个“情”字。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惧怕不一定是因为另一个人有多厉害,往往只是因为对她的感情。不问,是因为不敢问,怕得到不愿得到的答案。如果,查明这次的事件是金莲蓄意的行为(当然这并不难弄清),金莲将势必留不住了,就算留住,作为杀子的仇人,西门庆将如何与潘金莲相处?还是因为舍不得金莲。

如前所说,《金瓶梅》中的情是立体的,情人间的爱情有时候并不一定只表现在相亲相爱的时候,也表现在冲突的时候,有时候报复、恨也是一种爱的方式,就如宝黛吵嘴一样,亲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所以我们也不得不佩服《金瓶梅》作者的笔力,给我们呈现出一个更加真实的感情世界。

在过去,很少有金瓶梅的理论著作专门谈到两人之情,往往把两人的关系归结于玩弄与被玩弄,有些类似于妓女与嫖客的关系。而实际上,两人的感情虽然并不纯净,可还是有真情在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两人的感情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的,从单纯的两性之间的相互吸引爱慕,到后来的搀杂了太多太多其他关系的感情。但是,他们两人的感情虽然有很多矛盾冲突,却是始终存在的,从没有消失过。潘金莲的背叛也是由情而起,因此她也背不起这妖妇的骂名。

参考文献:

①参见吉尔伯特和古芭《在阁楼上的疯女人》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07.01出版

②《金瓶梅的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2007.1.1出版

李平

2007.5.5

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看美国媒体的意识形态倾向 篇2

美国媒体在塑造形象和引导公众舆论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尽管其自称是政府的监督者, 但媒体和政府的关系千丝万缕, 相互依赖, 所有的媒体体系都体现了它们所在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体系的价值取向。所以尽管标榜着“客观、公正、真实、全面”, 美国媒体的报道永远也摆脱不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另外, 目前中国的国际形象, 特别是在西方世界的形象, 基本上是由以美国为主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来塑造的, 所以美国媒体所塑造的中国形象不仅对美国人民, 而且对更大范围的世界人民的影响都不可小视。也正因此, 中国新闻界的学者近年来便试图用学术的力量来引起人们关注美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负面情绪。到目前为止, 关于美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学术关注基本都来自新闻传播和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学者, 而作为一名英语语言学者, 笔者认为对美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可以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拓新的视角。因为新闻语言是信息的载体, 语言分析是探究新闻报道所传达的各种价值取向的最有效的途径。

文献综述

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及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东亚研究发展教授刘康合著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 (1) 和《妖魔化与媒体轰炸》 (2) 先后在1996年和1999年出版。《妖魔化与媒体轰炸》一书中列出了大量翔实的材料来证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媒体怎样通过各种隐蔽的手段来选择材料, 甚至歪曲事实, 试图影响受众的观点。作者更深入到现象的背后, 指出西方媒体虽然标榜新闻自由, 客观真实公正地报道事实, 但它们所有的活动实际上都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 那就是永远至上的美国国家利益。徐晓鸽 (3) 在对中美两国报纸如何报道对方做比较研究时也发现美国对中国的报道总是持批评态度, 并以负面报道居多。另外还有一些国内学者也纷纷发表论文支持李希光等的论断。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来自西方学者的认同声。来自印第安州立大学的大卫·亚当斯博士在其《改进大洋两岸的中美新闻报道》一文中承认“与中国所发生的这些社会、经济和技术变革相比, 美国和西方媒体报道的内容显得像是10或15年以前中国所发生的事情” (4) 。

理论框架

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在英国兴起的有关语篇分析的方法。它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批评语言学认为, 语篇是说话者在形式结构和意识形态意义两方面进行选择的结果。它在分析中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因此往往被忽视的思想观念上, 以便人们对它们进行重新审视。

新闻报道从来就不是绝对客观公正的, 在发达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 它受各种政治集团和权力集团的利益驱动。新闻报道是一种社会实践, 而新闻语篇是这种实践的产物, 它们跟任何其他类型的语篇一样包含和反映着其生成者的立场和观点, 因而不可能绝对不偏不倚地反映客观事实和社会现实。 (5) 许多英语新闻语篇看似客观公正, 实则含而不露地表达各种意识形态意义, 对读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6) 久而久之, 社会中的强势群体和权力机构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就会跟他们的话语一起变成媒体的惯例性和常识性的东西而被不知不觉地向全社会传播渗透。

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就是要通过语言分析来揭示新闻话语或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及其与社会结构和权力控制的关系。

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方法。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论主要建立在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上, 但也不排斥其他语言理论中有关的概念和方法。下面仅简单介绍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常用的几种方法。

1.分类。分类是指用语言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语篇的分类系统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与描述, 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但是, 语言绝非一种客观的分类工具, 人们用它给事物加贴的标签不一定反映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性, 而是会受到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情感的影响, 即对事物和经验的不同看法会导致不同的分类原则。认真考察语篇中对主要过程和核心人物的描述会帮助我们清楚了解说话人对相关事件的态度和立场。

2.转换。在分析语篇中句法转换的表义作用时, 需要特别注意名物化 (nominalization) 和被动化 (passivization) 。名物化指的是说话人原本可以使用动词结构或句子表达同样的意思, 但却选择了名词性成分。从修辞的角度看, 大量使用名词性成分替代动词结构或句子能有效削减整个语篇的动作感, 通过删除情态成分、模糊时间概念和掩盖参加者等创造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语篇中的被动结构具有与名物化相似的功能, 它为掩饰因果关系和行为者提供了方便。

3.情态。情态系统表达人际意义。我们对新闻语篇情态的考察着重于时态和转述引语形式的选择。英语里的时态除了表达时间概念外还有其他功能。语篇里现在时的使用尤其应该引起注意。在许多情况下, 这一时态并不表示时间, 而是表示普遍性真理、始终存在的状态、习惯性或连续性的行为和过程等。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在新闻报道中有独特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体的宗旨之一是追求真实性。由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一般出自当事人、知情者或权威人士之口, 对受话人有很强的说服力, 因此, 它们的使用能有效增强语篇的权威性。另外, 西方传媒经常运用表达“可能”、“也许”、“大概”等意义的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来模糊言辞。

语料及研究方法

CNN是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新闻网, 通过卫星向有线电视网和卫星电视用户提供全天候的新闻节目。CNN国际新闻网为全球最先进的新闻组织, 带给公众每周7天, 每天24小时的全球直播新闻报道。全球超过210个国家及地区均转播CNN的新闻。因此笔者从作为美国媒体代表的CNN的国际新闻网上随机抽取了30篇关于中国的报道作为分析的语料, 运用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常用方法, 着重分析新闻报道中词汇、短语及句子结构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挖掘新闻语篇所体现的主观情感和态度。

实例分析

新闻样例的批评性分析。

新闻样例1:China issues anti-graft list of“taboos”

BEIJING, China (AP) ——China's ruling Communist Party has warned officials against bribery, ……

Corruption is rampant in China, with bribes or other incentives commonly used to get promotions.Communist Party leaders have said that graft threatens their grip on power.……

让我们一起来注意一下画线部分的内容。首先, “rampant”是一个贬义的形容词, 意指“猖獗的”, 加之随后使用的“commonly”这一副词, 这篇新闻给读者的印象便是中国的腐败现象严重泛滥。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引文第一句话的时态, 新闻作者用了一般现在时, 我们在之前也提到了这一时态所可能体现的主观意义, 这句话很明显地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 即腐败是中国社会始终存在的现象。诚然, 腐败是每个社会都不可避免的现象, 但是美国媒体这种随意的恶劣评论显然是对中国社会和共产党执政的蔑视。另外, 引文中最后一句话属间接引语, 看似给出了权威的新闻事实, 但“Communist Party leaders”是一个极其模糊的新闻来源, 所以这句话也可能是新闻作者假借模糊的新闻来源来表达个人或所代表利益集团的观点, 即他们对共产党权力受到威胁的幸灾乐祸。总之, 从这篇报道我们可以看出, 美国媒体避而不谈中国打击腐败的积极举措, 而是借题发挥, 大谈中国社会的腐败现象, 丑化中国形象的意图显而易见。

新闻样例2:China to expand use of lethal injections for death sentences

(CNN) ——……Although it does not release official statistics of its executions, China is believed to execute more people than any other country, according to human rights groups.

Based on available public reports, Amnesty International estimated that in2006 China executed at least 1, 010 people——around 60 percent of all executions across the world.……

所谓的中国“人权”问题是西方媒体乐此不疲的新闻主题, 自诩为“民主、自由”的美国始终质疑中国的人权状况, 认为中国共产党是独裁的、不民主的, 中国民众没有享有足够的权利。在上面这篇报道中, 美国媒体就借机大谈中国的“人权”问题。这篇报道同样使用了模糊信息来源的手段, 不管是“human rights groups”、“Available public reports”还是“credible sources”, 没有一个是官方的权威的信息发布者。作者借这些来源给出一系列让读者无从求证的数字“more people than any other country”和“at least 1, 010 people——around 60 percent of all executions across the world”。一般的读者不会费力去思考这些数字是否属实, 不会细究新闻中的信息来源是否可靠, 所以新闻作者就可以通过这些表面上的客观数据达到预期效果, 即读者会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执行死刑最多、最不人性化、最残忍邪恶的国家。再加上引文最后一句看似是对事实的描述, 实际上是美国媒体对本国的吹嘘和炫耀, 美国人甚至其他国家的读者就会更加肯定地认为美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另外, “is believed to”是“被动化”的语言手段, 起到了掩饰意见持有者 (也就是美国媒体) 的作用, 隐藏媒体的主观态度, 增加新闻的客观性和可信度。总之, 通篇新闻透露着美国媒体对本国人权状况的自豪和优越感以及对中国这方面的批评态度。

新闻样例3:China bans export of“date rape”drug toys

BEIJING (AP) ——……For China the recall is the latest in a slew o product quality scandals that have tarnished the image of the country as the workshop of the world.

“the workshop of the world”是“分类”的语言手段, 美国媒体称中国媒体为“世界工厂”, 从表面看, 这好像是美国媒体对中国开放化和国际地位提高的承认, 但联系这篇新闻前面用的“scandal”和“tarnish”这两个表达贬义情感的词语, 美国媒体给中国加贴的“the workshop o the world”这一标签便透露着对中国廉价劳动力和生产质量水平的贬低和嘲笑。

分析结论。从对以上3篇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中, 我们不难看出以CNN为代表的美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负面倾向。这3篇新闻报道的共同点在于, 美国媒体总是倾向于在陈述完事件的要素之后, 在其后的补充说明部分用主观色彩浓重的词汇或语句来对中国的种种问题指手画脚, 随意评论。

除了这3篇新闻报道之外, 在笔者分析的另外27篇报道中, 有15篇是关于中国国内发生的不好的事件, 包括煤矿意外事故、环境污染、交通事故以及疾病等。另有10篇报道采取中立态度, 其中大部分是关于中国的经济问题。只有2篇报道是采取积极的赞扬的态度, 分别报道中国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和太空计划。

结语

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启发更多的新闻学界和语言学界的学者, 使他们能够在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 更希望笔者的浅析能够唤起更多新闻受众的语言意识, 提高他们对英语新闻语言的批评阅读能力, 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他们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影响。

摘要:国内众多新闻传媒专家的研究显示, 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存在丑化中国的倾向。而针对中国学者对美媒体的批判, 美国相关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的反击。基于新闻界学者的研究现状, 本文拟从语言学角度, 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的语篇分析方法, 以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网络媒体CNN对中国的新闻报道为例, 探析美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典型语言手段, 以及由此体现的美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主观倾向。

关键词:美国媒体,中国,新闻报道,CNN,批评话语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希光、刘康:《妖魔化中国的背后》,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

[2]李希光、刘康:《妖魔化与媒体轰炸》,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3]徐晓鸽:《新闻传播原理与研究》,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4]大卫·亚当斯:《改进大洋两岸的中美新闻报道》, 《国际新闻界》, 1998 (4) 。

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看美国媒体的意识形态倾向 篇3

标签: 社会语言学 英式发音 美式发音分类: 语音天地2011-09-15 14:43 《中国电力教育》2007年05期

金朋荪 杨京鹏 135_136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英语口语学习中的英美发音选择问题: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选择英式和美式发音时的困惑以及这种困惑形成的社会原因,并且尝试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于英美发音的选择问题,在学者中间有着不同的争论;同样在英语学习者当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惑。由于传统上的原因,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们在中学时代大部分采用的英式标音,而且中学英语教师也以英式发音为主;但是,受美国的强势文化的影响,学生们又普遍偏重于喜爱美式的发音方式。于是,在英语发音的选择问题上,就有了探讨的现实上的需求。

一、从拉波夫的试验看美国人的发音选择

拉波夫对纽约市民进行发音调查时发现,美国人在讲fourth、floor这些词时元音后的/r/音的发音与否与说话者的经济社会地位密切相关。他选择了纽约市分别代表高、中、低的三处商场进行比较。通过广泛收集语料并结合说话人的身份和说话场合作定量分析以后,他发现元音后的/r/音在高级商场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中级商场,在低级商场里最低;而且在低级商场里,当营业员注意自己的说话时,这一卷舌音的发音频率会更高。这说明,卷舌音的使用不仅与社会阶层有关而且和说话的语体风格和交际场合有关。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阶层,讲话中卷舌音的比率就越高,而且元音后的/r/音已经开始出现在社会低层人们小心使用的言语当中。

从这个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美国人对卷舌音的使用尽管属于所谓“自由变异”,但人们还是会对操一口标准美音的人高看一眼的,正如中国的老百姓对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的人高看一眼道理是一样的。美国国家性的广播电台如V OA,电视台如CNN等都是讲卷舌的标准美音,好莱坞的经典大片横扫全世界,而且我们周围的美国人也都尽量地讲卷舌的美音,因此从全世界来说,卷舌英语往往代表一种美国式的语言美感。与之相对照的是,英式英语就显得比较拘谨和保守,难以被人(尤其是中国人)看好。非常有趣的是现在一些英国的年轻人也流行讲卷舌的美式发音,而对上一代的英国人而言这种卷舌的美音也比较悦耳,像音乐一样。

二、中国传统英式发音的影响与当前美语的流行趋势的矛盾

根据一项调查,中国学生在选择英语发音时倾向于选择美音(肖德法,1994)。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英语教材大多都采取英式标音,同时中国的英语教师也是以英式发音为主。这使得英式发音在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先入为主,但是受社会上美式发音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对美式发音又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总是在不经意地模仿美音,造成了当前中国学生英语发音英美混杂的局面,即在英式发音中又不自觉的发一些卷舌的美音,这并不影响语言的交际性和美感,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不可取的。

在课堂英语教学中往往碰上这样的情况,学生在接触了课外材料以后就会产生疑问,如磁带中单词的读音和老师的发音有区别,课外教材的标音方式与教材上的不一样等。这些情况往往使得学生不知何去何从,通常是这学一点那学一点,英语发音非常不纯正。

三、剑桥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冲突,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冲突,以及解决的建议

当前中国国内英语教学机构本身也存在一些自相矛盾之处,最典型的就是一些学校纷纷开设了课外英语辅导班,采用美式发音教学,受到了家长的欢迎;然而让家长们极为不满的是,在学校正规的课堂上,英语老师们讲的却是英式英语,用的是剑桥英语的教材。尤其是在中小学,孩子们在没有生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语言基础的前提下,很容易产生该听哪个老师的,该怎么发音等诸如此类的疑问。

目前社会上英语有声读物和音像资料越来越多,这本来是件好事,可以繁荣英语教育事业,多出精品材料,给家长和英语学习者们提供更多的选择;但糟糕的是,大部分家长还不具备配合学校教育进行辅导材料的选择的能力。在当前美国英语材料充斥市场的条件下,很可能造成课内课外相互矛盾、学生无所适从的现象。

英语语音的功能变异主要表现在语域和语体中。语域指“使用的变体”,即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个意思。语体就是语言根据交际的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不同体式,如上文提到的拉波夫对纽约人发音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语音的变式(具体发音形式)的使用频率因场合而变换。

要重视“跨文化”的交际特点。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因此了解英语的使用规则也是进行交际不可缺少的。在同外国人实际交际中,如果不懂得文化差异,往往导致交际失误。比如,碰到外教时若按中国文化习惯说句“你吃饭了吗?”对方则会以为你要邀请他去吃饭,当他想听下文时,而你又转到别的话题上去了,这会使他感到莫名其妙。还有,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是不同的。“您老”、“张老”、“老教授”、“老爷子”等在中国人看来都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但这些带有“老”字的称谓在英美社会中应避免使用,否则,会得到相反的语用效果。因此,我们在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应避免问关于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问题。

在教学中,多选用一些真实材料,特别是涉及英美文化、风俗习惯的口语教材;在口语课堂上有意识地介绍和传授中西文化差异;引导学生收集有关国外文化的画报、杂志、图片等,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和风俗。另外,多鼓励学生与外籍教师接触,从他们那里学会在什么场合讲什么话,作何种反应,使学生口语更地道。

教育学生注重话语得体。正确运用口语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体是否得当。也就是说还要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选择说什么话。如果所说的话与大多数人在这种场合说的一致,那就得体。否则,无论说得多么正确,也不算得体。同样的话题,该采用何种语体取决于说话者双方的亲疏程度。

四、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中国学生的选择问题

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的地域变体与语言的社会变体是相互联系的。社会语言学家研究发现,与语言变异最明显相关的社会因素是社会经济地位、文化教育素养、性别、年龄、职业、社会阶层、民族和种族。语音的社会变异和功能变异也充分体现了上述的社会因素。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往、思想交流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这是人们所共知的。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需求带来了语言的发展和进化。它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因素是语言的发展动力。社会语言学同时还承认语言具有社会功能,即语言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张积家和王惠萍(1990,1991)的研究表明,操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的教师与学生往往会给听话者造成不同的印象。他们发现,教师和学生讲普通话会比讲地方话造成更加积极的社会心理影响。在学生看不见教师的情况下,讲普通话的教师比讲地方话的教师在人格特征、讲课效率和人际吸引方面都获得了更为积极的评价。比如,讲普通话的女教师被评价为比讲家乡话的教师更漂亮,个子更高,个性更强,更和善、幽默、诚实,更富有进取心和领导才能,更聪明,更有知识,更有才智,教学能力更强,教学态度更认真,讲话更清楚、易懂、可信,她的讲课会更受学生欢迎,学生更愿意与她交朋友,更愿意让她担任自己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学生认为可以从她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对男教师的评价与女教师大体一致,在漂亮、身高、幽默、个性方面差异也并不显著。而且在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评价里,口音对女教师有更重要的意义。同样,在教师看不见学生的情况下,学生的口音对教师关于学生的印象形成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英语标准语与方言的对比研究也取得了类似的结果。母语讲话者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口音的评价情况如何,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但可以预言,大多数场合下,学习者的标准的第二语言语音肯定会获得比母语讲话者更好的评价。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五、结语

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看美国媒体的意识形态倾向 篇4

服装表演与营销专业()班 张昭薇

指导教师:

摘要:自中共十八大后,新一届中央领导人履职以来,他们的举动受到全世界新闻媒体的热切关注。中央领导同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展现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以实际行动向全党发出了转变作风、改进党风的召唤。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作风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体现了民心所向。所有通过新闻媒体传递出来的信息充分展示了正能量,给中国政坛带来了一些新气象,对于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积累公众信任,起到了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关键词:中央领导 亲民作风 媒体热评 百姓关注 传递正能量

总书记为首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亮相以来新闻不断,引起国内外的瞩目。习近平任总书记后首次“南巡”,吸引世界眼球的就是在深圳出现,深圳前海附近道路畅通如常,警车不开道,面包车不拉窗帘,一个平实的亲民的形象亮相在大众面前。总书记所到之处,现场没有欢迎横幅,唯见蛇口港的牌子上写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向深圳莲花山邓小平雕像敬献花篮后,来到人群当中,讲的是群众喜欢的大实话:不改革开放谁都没有好下场。群众簇拥拍照。等等这些,通过媒体传递出来的是与以往大不相同的行事风格和崭新形象。

由此联想到20年前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就是视察南方等省市的谈话,曾几何时,有关报道把它写成南巡讲话,南方谈话和南巡讲话,一字之差它的背后含义反映官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20年后,媒体在报道习近平同志在深圳视察的时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细细体味,很是不同。

20年前,广东电视台拍摄的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一开始是谢飞同志(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陪同小平同志从宾馆出来,小平同志发现有警车开道,他说“这个事情是不是要扰民啊?!”谢飞说“您来我们广东,人民群众非常欢迎,所以不会扰民。”“不会扰民?那就这样吧。”小平同志就坐上了车。那个纪录片我们从镜头中看到的是小平的车开进,周围是夹道欢迎的老百姓,因为有警车开道,其他汽车不能动,行人不能动,挂着窗帘不知道里面是谁,所以欢迎的是谁?我们看到的是莫名其妙的人在观察这个车。

20年前,我们的领导人考虑到是扰民,广东台记录下来了。今天的我们领导人考虑到的是群众喜怒哀乐,考虑到的是民生,取消了警车开道,我走我的道,其他的公共车辆该走就走,把窗帘打开,一切正常。我就是来自于人民,我就是人民群众的一员,我是为你们服务的,我怕你们吗?我怕看吗?结果迎来的是一片叫好声,多么深刻的变化。

熟悉我国国情的人都知道,中央的接待级别有很严格的要求,政治局委员以上的到哪里 1

去,该什么样的安排就得什么样,常委是什么样的级别,一把手是什么级别,等级严格,不得改变。这次当地的人没有按这个规矩安排。谁不让这样安排了呢?只有总书记。如果没有总书记采取默许的态度,我们仍然见不到这样的新闻,仍然让人民群众还停留在过去,对官员那种仰视的视角当中。这是要强调平民的形象,强调跟人民打成一片的形象,强调一种为民着想的实干精神。

对于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系列新气象,国外媒体纷纷报道:“中共收起了红地毯”,“同人民紧密相连的集体”,“习近平平易近人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等等,不一而足。法国欧联网刊文称,习近平给人传达了具有正能量的新版“南方谈话”:改革从自身做起,中国未来改革步子还会加快。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称,习近平和其他新领导人确实给中国政坛带来了一些新气象。一些看似不太重要的“小事”,不仅展示了习近平的务实个性,更有助于他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积累公众信任,为他将来做一些真正的“大事”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示社会正能量的效应分析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优良作风的继承与发扬

《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

爱人者人恒爱之,赞的是新领袖们作风质朴。来自群众、又能率领并引导群众朝正确方向前进的伟大或杰出人物,便是领袖。领袖既蕴含着伟大,又体现出平凡。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是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中间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的人们组成的领导集团。在无产阶级领袖心里,常有“情为民所系”(胡锦涛),牢记“权为民所赋”(习近平),代代相传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爱人者人恒爱之,赞的是新领袖们率先垂范。中央政治局强调,“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真是一针见血,直指人心。新一届领导班子,他们的一举一动率先垂范,拉近民众的距离。而他们迈出执政开端的坚实一步,既调动提振了民众对改革的信心与支持,也为今后迎刃而解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奠定了良好开局。

2、以作风正党风、以党风赢民心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现的求真务实的形象,引起社会关注,备受各界赞扬。中央政治局议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具体举措,明确提出轻车简从、精简会议、规范出访、改进文风等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新举措。中央领导同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展现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以实际行动向全党发

出了转变作风、改进党风的召唤。

领导干部的言行,关乎党的形象,决定党在群众心中的分量。从“三大作风”到“两个务必”,从“八个坚持”到“四个大兴”,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党的生命线,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正是从党的优良作风中,从领导干部一言一行中,感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汲取团结奋斗的力量,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党心和民心。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我们更应看到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以作风正党风、以党风赢民心。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作风建设方面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党的作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回应人民群众的要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还要做大量的工作,解决好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开会应更加注重质量,讲话应更加简洁明了,公务活动应更加朴素务实,接待工作应力戒铺张,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3、身体力行,取信于民

上一篇:良庄煤矿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下一篇:公司内部诚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