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技巧

2024-10-14

“批评”的技巧(通用12篇)

“批评”的技巧 篇1

“批评”的技巧

尖锐的批评,常常会伤害小学生的自尊心,引起他们的不满,甚至抵触,很难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批评方法达到育人的目的?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多年实践,我们认为下列方法是可行的。

一、微笑

用微笑方法去批评学生,实际上是一种动之以情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生细微的违纪

行为或偶尔为之的过错。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或是课后骂人一句,这时教师对他(她)微微一笑,他(她)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对。

二、提醒

这种方法适用于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弱而导致出现的错误。例如:喜欢帮助人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但往往会在不考虑帮助的内容、方式、目的和性质的是非曲直情况下见“义”勇为,最后导致错误的发生,像替同学做作业、帮伙伴打架等。这时教师不能够毫不留情地予以严厉指责或无情处罚,而应该及时提醒他“这种帮助人解决困难的精神固然可嘉,但这种帮助的内容、方式却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既不利于被帮助者的进步,更不是一种真正的友谊。”使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构成错误,并谆谆教导其以后改正,不要重犯。

三、鼓励

缺点错误改正后,过了一段时间,在内外因的诱导下,又会偶尔重犯同类错误,这是小学生中经常发生的事,此时教师若严厉训斥、新账旧账一起算,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师生之间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若教师用鼓励方式去促进,效果会大不一样。语重心长充满信任的鼓励,较之板脸瞪眼的呵斥“屡教不改”效果要好得多。

四、谈心

学生的不良行为出现后,教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压服,而应以亲和平等的态度,和颜悦色地找其谈心,指出不良行为产生的后果及改正要求。如初夏来临,学生听课容易疲倦,打瞌睡现象时有发生。发现学生打瞌睡时,老师可相机走近他并轻轻摇醒他,待下课后再与之交谈:“是我的课讲得不好,提不起你的兴趣,还是你昨晚没睡好以致今天精神不振呢?”这种朋友间的情感沟通,既能使学生为自己没能认真上课深感惭愧,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谦和、诚恳和关爱。

五、沉默

面对学生的不良表现,老师若微露不悦或沉默不语,就会给学生传送一种心理警示信息,并由此领悟到自己的过错。这种批评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课堂上一些学生会埋头做小动作,老师适时突然中断讲课,短暂沉默一会儿,做小动作的学生就会警觉起来,注意力也就集中了,这比大发雷霆更有利于维持教学秩序。

六、告诫

如果学生严重违反了规章制度,破坏学校纪律,造成了一定影响,并且不是初犯,老师就必须在调查清楚事情真相的基础上对他进行具有说服力的严肃批评,绝不能姑息迁就。但是必须注意,使用这种方式时,批评的内容一定要有根有据,切忌臆想发挥;批评的语言一定要准确集中,切忌含糊分散;批评的态度一定要诚恳尊重,切忌威胁鄙夷;批评达成的目标一定要端正适度,切忌歪斜拔高。总之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要在议事剖理过程中告诫学生,使他充分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危害,充分感悟到老师对他的善良用心和殷切期望,从而增强改正错误的勇气和决心。

小学生是发展成长中的人,在错综复杂的主客观因素影响下,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批评是教师引导学生改正缺点错误,提高整体素质常用的教育手段,也是一门内涵丰富的教育艺术。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该十分讲究批评艺术,通过批评送给学生矫正不良行为的自信、勇气和力量.

“批评”的技巧 篇2

巧妙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能够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这里要介绍的是表扬与批评的方法———人格评定与事件评定。

表扬是抚慰灵魂的阳光,恰当的表扬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倍增,因此,教师要多表扬、鼓励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我们有责任让学生生活在爱的阳光下。当然,批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手段,批评是照耀灵魂的镜子,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但是,批评要注意分寸!有分寸的批评如和风细雨般涤荡心灵,叫人甘愿敞开心扉、诚心接受。

我是支持即时表扬与批评的。孩子有自尊心,但是更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再优秀的孩子,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到社会上经历风雨的时候,也是一触即溃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此之差,所谓的“自尊心”强到病态,这是社会的责任。

关于表扬与批评,我只想说: 在表扬的时候,最好通过事件评定上升到人格评定,批评的时候,最好就事论事,不要扩大事件,不要用人格评定。

人格评定就是对本人的认定,例如“你真乖”“你这么爱读书啊”“你怎么这么坏啊”,被评价的都是“你”。人格评定会让孩子想: “哦,我是这样子的啊,那我证明给你看。”

事件评定就是对某一件事的评定,例如“今天你不按时完成作业是不对的”“你把零花钱都花光是不好的”,被评价的是某一件事。

为什么很多人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聪明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我认为,孩子从出生起,他的人生彷如一面镜子,最纯净,这面镜子,折射出了世界的缤纷。不要说什么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孩子是最敏感的,世界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三句两句话的事情。人格评定,对于孩子,就是外界对他的一个评价,是一个催眠,直接影响孩子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孩子难免有做错事的时候,这时候最好用事件评定,就事论事。

人都会在乎别人的看法,虽然我们总在安慰自己: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是内心里,人还是不自觉得要从别人的眼里看自己。早上起来,你可能在想: 哎呀,今天我穿一件新衣服,别人会羡慕我的。人在乎别人的看法,是与生俱来的。

人格评定,会让孩子从心底塑造自己的形象。人都喜欢别人表扬自己,这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我班里一个女孩,叫霆霆。霆霆的数学不理想,跟不上班里进度。在跟霆霆妈妈交流的时候,当着霆霆的面,霆霆妈妈跟我说: “我闺女忒笨,在家里教她的时候,把她爸爸气得直打她。”我说: “可能是这部分内容孩子脑筋没转过弯来,她语文课上表现就比较好,每次认读生字都比较快。”客观看来,霆霆认读生字在班里也只能占中等偏后一些,只比那些困难户强一些。事情过去了,我却发现,霆霆的认读确实快了,屡次排前五,一个月过后的期中考试里,霆霆的语文得了九十六分,上次的抽测她语文还只得了八十三分。表扬是一门技巧,通过事件上升到人格评定,能给孩子上进的动力。

孩子从父母、学校这里学到最基本的判断世界的标准,他做对了,要表扬; 做错了,要批评教导。

有一个孩子叫林林,他的作业经常等到周日下午来写。林林的爸爸经常听到别人家孩子的事迹“哎呀,我家宝贝都是放学就开始写作业,不写完不吃饭的那”,然后对林林产生了很深的失望: “你要是这么不爱学习,以后就不要上学了,上完这学期就不要上了,给你买几只羊,去放羊吧! ”各位猜,接下来会怎样? 这句话,第一次吓唬林林的时候,林林哭了。但是林林的拖沓习惯只改了三天。第二次吓唬林林,林林撅了撅嘴。后来有一次,林林偷着问我: “如果我去放羊,你说我可以带风筝吗?”我赶紧说: “那怎么可以? 你放羊的时候还要把你家地里的草都拔掉,地里的庄稼从种到收都是你的活,你怎么有空放风筝。”我只能对林林爸爸说: “不要再说这句吓唬他了,吓唬多了不管用。”后来我悄悄和林林爸爸讨论: 以后不要说那句“你要是这么不爱学习”。“你不爱学习”就是典型的人格评定,而且是负面评定。这句话说的次数多了,孩子会想: 噢,我是这样啊。孩子都会犯错,他有错的时候,最好就事论事: “你这么做不好,应该如何如何。”不要总结成“你这人如何如何”。关于孩子写作业这件事,其实可以结合习惯培养。限定时间完成,给奖励,不完成的话就强制完成。不要说不给物质奖励什么的,大学都有奖学金,公司都有年终奖。一个月下去,习惯养成,再顺势表扬,强化人格评定。用事件表扬总结出来的人格评定,就是让孩子在心里认同: “我是个好孩子,看,这是证明。”当然,我不提倡虚浮的表扬“这孩子特聪明,就是没用在正地方。”这话很多人都听过,都成笑话了。

孩子调皮是难免的,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表扬与批评,表扬请把事件表扬上升到人格评定,批评请就事论事,不要总结成人格评定。

摘要:巧妙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能够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这里要介绍的是表扬与批评的方法——人格评定与事件评定。

表扬和批评的技巧 篇3

批评和表扬是我们教师做学生思想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表扬可以使学生更加自信,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批评和表扬相辅相成,有表扬有批评我们的教育才完整。

一、表扬可前可后但批评不要在背后

在表扬学生时可以在学生在场时表扬,也可以选择学生不在场时表扬,不在场时受到老师的表扬,从别的同学那里知道这个事,受表扬的学生也许会更感动,所以效果更好;要批评学生就要当着学生的面不要在他背后批评,在背后批评某个学生,不管你批评程度如何,用意如何,该学生知道后,肯定会反感,觉得你这个班主任不地道,是背后说人坏话的小人。笔者有个同事在几个学生面前批评了另一个不在场的学生,结果引起了不小的误会。那学生因此而憎恨她,在班上还拉帮结派,搞不团结,影响了班风和学风。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切记:不要在背后说学生的“坏话”。相反的,“背后表扬”有时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有个学生,纪律观念不强,从踏入高中校门的第一天起,就成了整顿对象:仪表不合格,违反课堂纪律……一身毛病。笔者耐心地用不同方法做她的思想工作,虽有些许效果,但远远达不到班规的要求。有一次班会课,笔者总结一周情况时表扬到她,由于她是个“热点”,笔者对她的优点缺点特别熟悉,表扬起来就特别自然,加上用词和语气的衬托,学生们听起来觉得她虽然还有很多毛病但很有前途。下课后,她的好友就给她打电话说起了这件事……从那以后,她改变了很多:开始接受老师教诲,犯了错能主动检讨,和同学和谐相处,集体观念劳动观念逐渐增强,回家也懂得尊敬父母听父母管教,对学习也逐渐上心,还请了家教老师。这个案例使笔者发现“背后表扬”的功效而且开始注意应用它。

为什么人很在乎别人背后的批评和表扬呢?道理很简单,人都有自尊心,都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当面的表扬有时会被理解为讨好、客套。而背后的表扬会显得你的欣赏更真诚,使人觉得自己确实被人重视、肯定。而背后批评,就算批评得很中肯,也容易使人有被人背后捅一刀的感觉。

二、批评和表扬都要讲“天时地利人和”

班主任批评和表扬学生要适度,不能太随意。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要高兴的时候什么都表扬,不痛快的时候什么毛病都挑。过多过滥的表扬会使得你的表扬贬值,学生慢慢就不在乎,你的表扬也就失去了作用;过多的批评,学生会心烦会逆反,你的批评也会失去威力,成为过鸭背的“水”。

批评和表扬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批评和表扬需要及时,但并不是说要随时随地,有些时候有些场合是不宜批评和表扬的,特别是批评。例如,办公室里有其他老师在场时,不宜找女学生来批评。因为她们都比较敏感,你在别人面前挑她的毛病,她会觉得老师你让她出丑,不给她面子,心里很不服,你的工作也就没有什么效果了。另外,学生还在气头上时不要批评,那不是“趁热打铁”而是“火上浇油”。有个数学老师教学很有一套,但有个毛病:爱激动。上课发现有人不认真听课时立刻火冒三丈,提高八度的声音狠狠地批评学生一通,其他学生听课的情绪因此也被破坏了。渐渐的,这位老师经常跟学生起冲突,被学生投诉。如果他及时制止违规的学生后有条不紊继续上课,不在班上公开批评,下课后再找违规的学生谈心,效果肯定不一样。上课时、教室里、面对全班学生,显然这位老师批评学生时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

三、巧用间接批评和表扬

班主任做思想工作方式要多样化,直接教育不行,不妨试试间接教育。有个例子让笔者记忆深刻,笔者刚接任高三(1)的班主任时,发现有一位女同学很不受同学欢迎,大家怕她,她也不快乐。经深入了解知道,原因全在她身上,她爱在背后讲人家的闲话,到处捕风捉影,挑拨离间。笔者跟她详谈了几次,找到了根源——嫉妒。她爱说别人坏话,排斥、歪曲别人,只因别人比她成绩好,或长得比她漂亮……更严重的是她从不承认自己有这种恶劣情感。多次对她进行了思想工作,但效果不理想。笔者了解到一个信息:她最佩服她的小姨。讲到她小姨就眉飞色舞,“吹”她的小姨如何如何能干。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决定用用她“小姨”!于笔者就约她小姨与她“密谋”,委托“小姨”去进行批评和表扬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彻底变了,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不再攻击别人,对人宽容了许多,学生也不再怕她,都愿意跟她交往了。与同学的关系融洽后,她自己也轻松了很多,脸上常常挂着灿烂的笑容,成了一个阳光女孩。

当某种或某几种教育方法都没有效果时,不要灰心,不要放弃,换种方法,也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智慧。

“批评”的技巧 篇4

员工批评的“大道理”:尊重个人,纠正行为

管理者在面对员工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要把员工当作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活生生的“人”来对待。事实上,你的批评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不在于你自己的动机或出发点有多么“高尚”或者“正确”,关键在于你批评的对象,他从你的批评中感知到的个人主观感受。如果他的感受是“消极的”、“负面的”、“被否定的”、“被贬低的”,那么,无论你自己觉得你的批评行为多么正确、多么高尚、多么富于技巧,都只会收获相反的结果――员工的敌对、反感,甚至反抗。

因此,作为管理者的你,要想使你对员工的批评富有成效,要让别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你所指出的缺点,并心甘情愿地做出调整和改变,首先需要明白的一个“大”道理就是“尊重”:你必须从真心帮助对方进步的角度出发,用不伤对方自尊的、能够给对方带来积极情绪体验的方式(至少不能是消极的情绪体验)来给出你的批评、你的反馈。但是,在前文案例中的那个总经理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在批评员工没有取得效果的时候,居然选择了“人身攻击”(甚至有点“秋后算账”和“恼羞成怒”的味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于是我就借题发挥,趁机数落了她的缺点。我告诉她我为什么发这么大脾气,不只是眼下这件事,而是她自身的缺点。”而这,恰恰犯了批评的大忌:个人攻击和缺乏尊重。

事实上,我们批评员工,最根本的目的是“消除过失,而保护个人”,即纠正员工的不当行为,避免攻击其人格缺陷,避免否认其个人价值。因此,有效批评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指责行为,尊重个人。”如果你纠正的是一个具体的行为,而并不伤害他们的个人情感,他们就不会感到需要为自己辩护。然而,批评通常就像是在木板上钉钉子。即便把钉子拔了(批评过去了),钉眼还会留在那里。因此,要想使你的批评更有效,并把这种“钉眼效应”降到最低,甚至使之消于无形,就需要做到另外一点:赢得员工的“认同”,即让员工对你的批评心服口服。

那么,怎么做到在尊重的基础上让员工对你的批评心服口服呢?这就涉及到了员工批评的“技巧”。

员工批评的“大智慧”:用心

老子说:“大巧若拙”。意思是说,真正的“巧”不是那种违背自然规律、mài弄小聪明的“权谋”,而是那种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在这种顺应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的“智慧”。

那么,批评员工的自然规律是什么?就是前面说的人性中最基本的渴望“被尊重”。而要想顺应这种规律,实现有效的批评,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一个技巧就是用心,即作为管理者的你要用心了解员工的价值观,用心了解他认知事物的方式,用心选择说服他的方法。

用什么心?用对待客户的心,用谈恋爱时候对待爱人的心。想想吧,如果你想对你的客户提出批评或负面的反馈时你会怎么做,你一定会用心去想一个他最能接受的方式,而且还会设法告诉他你的意见是对他有利的。同样地,如果你想对你的恋人提出批评,你会怎么做?你肯定会找一个她心情还不错的时候,用最委婉的方式,耐心地(甚至还会拐弯抹角地用举例、隐喻等方法)把问题讲出来,最好的结果是你在讲的过程中,让她自己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妥。而且,聪明的批评者还会在委婉地“批评”后,采取一些缓和、给对方一个台阶的做法来消除那个“钉子眼儿”。

因此,当你觉得你对员工的批评为什么总是不能被他接受的时候,你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批评员工的时候用心了吗?

批评员工的“小技巧”

当然,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批评员工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在明白了批评员工的“大道理”和“大智慧”之后,不妨也来探讨几个小技巧。

1用标杆的方法和表扬的方法,把“批评”变成“自我批评”。我们都知道,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一样,好员工也是表扬出来的。因此,作为管理者的你,要想让员工自愿地做出行为的改变,你需要懂得积极引导比消极否定更能让员工做出改变。要用积极引导的方式,要用树立榜样和标杆的方式,要用示范的方式(最好是你自己带头),来感染员工、促进员工的改变,而不是单一的批评。每个人都是有荣辱感的,当他知道了“好”与“坏”的区别之后,他就会自觉地进行“自省”和“自我批评”,自觉地向好的行为看齐。

2不要总是亲自“批评”,要学会塑造团队氛围,让团队文化来矫正错误行为。作为管理者,特别是高级管理者,要学会把那些你倡导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变成团队的文化和氛围。这样,就能让团队的全体成员去替你“监督”、替你“批评”,而不是总是自己事事出头,把火力全都吸引到自己身上,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3批评要懂得“抓大放小”,不要总是盯着一些细枝末节的“小节”不放。什么是“大”?原则是大、价值观是大、绩效目标是大。这些违背了和做不到,那要坚决追究。但同时也一定要懂得放小,不要把什么小节(特别是和自己的习惯、想法、思路不一样的小节)看得太重!更不能像员工评价的“整天就知道抱怨”。试想,谁会喜欢一个天天否定自己的领导呢?

“批评”的技巧 篇5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因此,教育不能没有批评,没有惩罚。但教师在批评的时候如果方法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因此,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不是伤害学生心灵的刑具,不是批评者广施威风,使被批评者无地自容,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本文试以自己的带班经验,浅析批评教育的艺术和技巧。

一、批评要及时

对于学生实施惩罚的批评,应体现及时性原则,即发现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及时进行批评惩罚,指出其错误所在及应该承担的责任。如发现学生有损坏公物现象,要及时指出其错误和危害,而不能等到时过境迁,再来批评惩罚他。

二、批评要情感投入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满怀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对那些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易受老师的训斥。长此以往,他们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时甚至与老师对抗。碰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育批评时应加强情感投入,并在平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关心,做好心灵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含期待的批评,往往收到奇效。

三、批评要寓讲故事、打比方中

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对道理的理解往往不容易到位,他们有时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存在。老师对他们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寓批评于讲故事、打比方或意味深长的动作、言语之中,促使学生深思、自责。著名教育家孙敬修见几个孩子在折树枝,便把耳朵凑过去,装出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爷爷在听什么,他说是听小树苗哭泣。“小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它们说,它们长大好为大家作贡献呢,请你们不要损害它们。”孩子们听了,羞愧得脸也红了。后来,他们自动组织起护林小组。未发一句责备的话,却取得了一般批评所难以取得的效果。

四、批评要体现平等性

在批评学生时,教育者还经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对差生所犯的错误进行非常严厉的批评,往往是“罚重于过”;而对于好学生的错误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甚至是“视而不见”。很显然,这种不平等的态度会导致学生对于惩罚不以为然,批评也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生产极大的负面效应。因此,教育者在运用批评这种手段时,要一视同仁,没有偏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遵守共同的“规则”,而不能凌驾于集体规则之上,只有如此,批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与威力。

五、批评要带建议性

建议性的批评是指在批评时带有商量、讨论的口气,与学生交换意见的批评。一般的做法是老师以商量问题的态度,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交谈时,平心静气,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打消顾虑,与教师配合,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是幼稚的,常在主动工作和做好事的时候犯错误。对于这种由于想得不周到,顾此失彼的错误,决不能简单否定、讥笑。(班主任工作 】

“批评”的技巧 篇6

最近一段时间,学生自我伤害事件频频报道,纵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这也给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个震撼的信号:面对教育,责任重大。如今的孩子,喜“表扬”厌“批评”,从教的老师们迫于种种压力,“表扬”之声充斥着整个的校园,然而“没有批评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这是大家的共识。

如何让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把握“表扬”之度的前提下,要尊重学生,掌握“批评”的技巧,保护好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一、诱导学生,自我感悟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鲜活的生命,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也与日俱增。在我的班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假期过后开学的第一天,当我踏进教室的那一刻,映入我眼帘的是:同学们身着五彩缤纷,书包随处可见,三五成群,兴高采烈,谈笑风生,开心的笑声充斥着整个的教室。此时此刻的我,应该是怒视,还是大吼?是训斥,还是冷静?是制止,还是漠视?……思想在斗争,思维在驰骋,片刻的沉思后,激动得以缓释,我面带笑容,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好!看起来同学们假期过得非常快乐,在新的学期里,能够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好的心情,老师特别高兴,把新年的新气象带到了我们班里,把新年的美好心情带到了我们班里,让大家共同分享。祝福各位在新的学期里有更多的收获,祝福各位愉快地成长!同学们面面相觑,都微笑了。

在下午的班会上,我没有说太多的语言,只是在保持同学们原有好心情的基础上,微笑着对大家说:我提议,今天晚上回去之后,认真读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好吗?

第二天早上,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都穿着整齐的校服,佩带学生证,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了新学期的“成长”中。

对于这件事的处理,尊重学生是前提,诱导是方法,保持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是目的,因此,给学生一个微笑,深藏着教育的魅力。

二、语言和气,控制情绪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相处需要良好的教育机智,需要从学生心理接受的能力出发,不要用训斥、威胁的口气,也不要用斩钉截铁的语气,那种瞪眼睛、拍桌子、大声叫嚷等方式都是不得法的,会使学生产生对抗的逆反心理,也有损于教师的形象。

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都有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运用“批评”的手段教育学生时,也要用平等和气的态度,讲究委婉含蓄,满怀爱心、满怀理解地点明学生的错误,用真情感化学生,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自我批评”的意识,从内心深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在我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令人尴尬的事情:开学的第二周,四个男同学把初四的学生给打了。事情的起因是:初四的几个男同学趁着晚走之际,打开初三的教室,拿走了几件东西,于是,我班的四个男同学伙同其余的.几个同学一起上演了这一幕。事情发生了,作为班主任的我面对这一帮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该怎样处理?我在思索着。恰巧语文老师找了其中的两个同学询问作业一事,我假装不知道的样子,借此机会说:“你们两个看着我的眼睛,不想对我说些什么吗?”他们两个双眼以对,闭口不言。上课的时间到了,我对他们说:“先回去上课,什么时间想和我说的时候,我随时欢迎。”下了课,那四个男同学一块来了,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我说了三句话:第一,你们很讲义气,为我们全体初三学生出了口恶气,我很理解你们;第二,令我伤心的是,你们心中没有我,看来,我得好好反思反思我工作中的过失;第三,送给你们一句话,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冷静、冷静、再冷静。此时的孩子们都低下了头,慢慢的走出了办公室……

事后,据我了解,他们四个主动找到初四的同学,真诚地向他们道了歉。不打不成交,他们一帮成了我校的道德卫士。

三、转变方式,关注后进

在班级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后进生。造成后进的原因很多,他们所制造的班级“故事”也特别多,如何帮助他们,如何发挥他们的“特长”,才能够让他们的心灵慢慢地转变,从而提升自己?我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早上刚走进办公室,在地理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副扑克,我顺便问了一句:“这扑克从哪里来的?”地理老师说:“你班的,昨天下午第四节自习课,胡某、于某等四人在打扑克。”这时的我,心里一阵火辣辣的疼痛,将其四人叫到办公室询问一番,让他们做出解释。他们的认识很简单――“自习课上打的扑克”,一句话了得。怎么办?让他们的家长来吗?把他们赶回去吗?……这些想法很快就被我一一否定了,“软”的说教对他们来说根本起不到作用,我随即想了一招,何不让他们为班级做点好事呢?说不定他们能够从自己的劳动中悟出些道理来。于是,每人一个垃圾桶将其洗刷干净,然后去拖地,每天坚持一次。

这件事的处理结果证明,他们能够坚持下来,并且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还把这个好习惯带到了家中。同时他们的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到自己是班中的一员,能够为班级做贡献是自己的光荣,自己在班中是有价值的,肯定的教育大显威力。

表扬与批评要注意技巧 篇7

在星期四下午的第二节课上, 一个学生忽然举起手说:“老师, 我想上厕所。”笔者一边听着, 一边就在想:不能让学生形成随意上厕所的习惯, 要让他们知道上厕所是课前要做好的事情, 课前没去肯定是对这件事情不够重视 (拉肚子的学生除外) ;而且, 第一个去了, 一会儿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 (让第一个学生去, 就没有理由不让第二个、第三个学生去) ……

事情已言明, 笔者考虑到:如果不让该学生上厕所, 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如果影响到学生的身体, 还会给学校带来麻烦。所以, 处理结果应是, 既要让该学生上厕所, 又要杜绝其他学生效仿。由此, 笔者先对该学生进行了批评:“上厕所应在课前完成, 要向其他学生学习——其他学生都在课前上了厕所。”这样, 在批评他的同时也表扬了其他学生, 给予了其他学生一定的心理暗示, 避免了其他学生的效仿。然后, 在该学生答应了以后会在课前上厕所时, 笔者就让他去了厕所。

编后语:作者较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 但该方法也可能会导致另一种情况的出现:部分学生由于课前没上厕所, 在课堂中, 他们随时可能会想去厕所, 但苦于教师之前的处理方式, 他们会尽力忍着, 尤其是个别胆子比较小的学生, 由此就可能会导致“尿裤子”等问题的出现, 所以, 建议做如下处理:先问其他学生是否也要上厕所, 想去的可以举手, 统计完所有想去厕所的学生后, 再做上文中的处理, 当然, 此时批评的就可能是几个学生, 而不是一个。而且,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 可能需要经过多次课, 所以, 在以后的课堂中, 教师还要注意结合其他手段进行处理。

班主任批评学生的技巧 篇8

一、以爱心和诚恳作为前提

汉代学者刘向有言曰:“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学生做了错事或违反了纪律,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必须怀着爱心,含着理解,心平气和地加以引导,让其感到你是在真心诚意在帮他,这样说出来的话学生才易于接受,从而自觉地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同时,班主任还要有诚恳的与人为善的态度。那种尽管是正确的,但却是硬邦邦的、粗暴刻薄的语言,甚至谩骂式的批评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明知有错也不肯向你认错,并且与教师发生争执。这样一来,就与批评学生的出发点南辕北辙了。批评应是师生之间思想上的互相沟通。

班里有个学生,成绩不好,上课还经常违反纪律。笔者找他谈过几次话后,他纪律方面有所改善,但不尽如人意,随后几天又经常迟到。笔者火冒三丈,不分青红皂白就劈头盖脸一顿训斥,恰似狂风暴雨夹杂着电闪雷鸣:“你为什么又迟到?”“你为什么把老师的话当耳旁风?”“好学生没有你这样的!”学生几次刚想说话都被笔者挡回去,看到学生低下头,流着泪,心中感觉甚是痛快。以后几天学生闷闷不乐,不再违反纪律,不再迟到,笔者自以为收到了成效,心中窃喜。可是不久,学生辍学了。原来由于父母在外打工,他因照顾生病的奶奶而迟到,他几次想说明原因却没有机会,而笔者本应该调查清楚表扬一番,却一味地批评他。从他那双冷漠的眼神里笔者看到无奈,从他那沉默不语的态度中笔者意识到了失败,笔者感到了深深的自责与后悔。所以,批评时不是通过粗暴的言语去镇服学生,要以爱心和诚恳作为前提去关心教育学生,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二、以教育和鼓励作为手段

班主任批评学生要慎用批评用语,讲究语言艺术,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言行时,教师就及时给予鼓励,即使学生表现出不当的言行时,教师也应竭力淡化学生的问题,甚至通过寻找学生身上的优点鼓励学生。当教师鼓励学生时,会给学生带来奋发向上的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一次恰当的表扬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荣誉的享受,更多的是对他个人价值的肯定,由此进一步使他增强勇气和力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时期,存在缺点、出现错误在所難免。特别是对那些常犯小错误、学习成绩又不好的所谓的“后进生”,不能一味地去批评他们,让他们整日都在批评声中度过,且这些批评的声音有些“走调”:“你怎么这么差劲?”“你就是不行!”“做得太坏!”“你没有记性!”这种教育者的多次否定性评价,会逐渐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我就是比较差。”从而导致学生自卑感的产生,自信心的降低,以及消极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衍生,远远背离了批评教育的目的。

三、以公平和公正作为原则

班主任不能对学生有偏见,处理事情的时候更不可有偏心。毋庸置疑,教师都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所以当好学生与教师眼中的差生同时做了错事时,很多班主任会下意识地偏向成绩好的学生,批评的态度会比较委婉一些,处罚的程度会稍微轻一些;反之,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会更严厉一些,口气会更重一些。这样的批评,往往让学生觉得教师很不公平,从而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批评。

比如,学习较好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同时迟到,教师往往会对那个较好的学生说:“这次原谅你,以后不许迟到了!”而对那个较差的学生说:“怎么回事!学习不好还迟到,好好写个检查!”这样的批评无疑是失败的,也许那个优等生会洋洋自得,把教师的批评当耳旁风;同时,那个较差学生会认为教师很不公平,同样是迟到,批评却有天壤之别,所以他很可能下次还会迟到。其实,不管平时这两个学生的表现如何,既然都是迟到,就应该受到同样的批评与警告。学生的心理是敏感的,尤其是学习较差的学生,所以对他们进行批评时教师更应该注意让他们心理平衡,这样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四、以合法和合情作为核心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尊严权利和独立人格。但在教育实践中,有些班主任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权利,甚至侵犯学生的权利。比如:语言暴力,侵犯了学生的人格权和名誉权;行为暴力,侵犯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权;开除学生,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干预过度,则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因此,班主任应该不断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依法施教,合法批评。

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认知能力欠缺等原因,容易受到不公正、不合理的对待。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容易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把工作、生活中的不悦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或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依据自己以前对学生的印象加以判断,致使批评不合情理。因此,在教育学生时,班主任一定要客观地分析学生违规行为的性质、具体的违规情景,对症下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反省自己的错误,使之在受到批评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之情,从而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批评”的技巧 篇9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都从批评的视角研究语篇,但是二者之间还是存在区别,而且不仅是术语和发展阶段的不同.批评话语分析是对批评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批评语言学运用功能语法对文本进行分析,试图建立文本结构与社会结构一对一的直接联系.批评话语分析对此提出批评,认为文本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是间接的.,是通过媒介建构的,并发展出“话语实践”和“社会认知”等多种学说.在批评与被批评的讨论中,批评话语分析坚持“批评”之内核,更多的从批评社会科学汲取营养,建立起话语与社会的超学科对话体系,拓展了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显现出从批评视角研究语篇的巨大潜力.

作 者:田海龙 Tian Hai-long  作者单位:天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34 刊 名:山东外语教学  PKU英文刊名: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年,卷(期):2006 “”(2) 分类号:H030 关键词:语篇研究   批评视角   批评语言学   批评话语分析   继承并发展  

“批评”的技巧 篇10

12月06日下午,美术学院党支部举行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专题会议。,按照此次专题会议的内容,联系自己思想及学习、工作实际,发现自己还存在以下问题:

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一般安于现状,很少展开自我批评,对自身的缺点认识不足,不够深入。片面的认为既不违反校纪校规,又无考试作弊,就没有什么问题。同时觉得自己虽有缺点,但问题不大,都是小毛病。对批评与自我批评认识片面,反映出自我的态度不够端正。

1)党员意识淡薄、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有时因为自己的学习,只顾管好自己,不能带动群众共同进步,把自己混同普通群众,带领学生群众前进的能力不强,没有做到先锋模范作用。

2)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忽视政治理论学习,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理论学习缺乏深度和系统性,不能坚持经常,持之以恒,有时紧有时松,政治觉悟有待进一步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弱,自觉性差。对理论学习没有摆在相应的高度,没有从一名党员应有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政治理论修养的高度出发,政治水平和思想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3、工作责任心、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有所下降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大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应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能得过且过,应付了事。满足于现状,缺乏立足本业,开拓创新精神,只满足于本专业学习的要求,不求专和精,在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头绪多的时候,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在工作方面缺乏热情,推着走,工作不扎实,不细致不到位,党员表率作用不突出,缺乏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在思想政治水平、政治修养和组织活动的能力水平总是停滞不前。

4、、关心同学,帮助同学解决困难的意识不强,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的情况少,有时态度生硬,应付。工作中虽然没有不作为、乱作为、责任心不强、不积极响应的问题,但做事瞻前顾后,对分配的工作满足于过得去,工作一般化,低标准,工作中缺乏与同学悉心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5、与其他党员联系少、配合少,只顾抓好自己的学习,常常独来独往,不擅于主动帮助同学共同进步,只埋头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关注个人发展。

总结

对缺乏关爱的学生之批评教育技巧 篇11

摘 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免不了经常要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尤其是对从小缺乏关爱的学生,要更加注重批评教育时的技巧。

关键词:心理学;教育;技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3-0031-02

一、引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但在这繁华的背后,却存在一个巨大的社会隐忧:很多家长过于专注为家庭创建物质文明,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家庭精神文明建设,父母天天在外面打拼,早出晚归,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有的父母甚至从小把孩子放到全托幼儿园、全寄宿学校或完全交由保姆照顾。这种情况在广东沿海地区为数众多,这类从小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会出现一些特定的心理问题:行为习惯差,缺乏自信心,沟通能力差,极其渴望受关注,等等。

二、缺乏关爱的孩子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笔者曾经遇到一个典型的案例:我校09级计算机应用班的一位男生,父母长期在香港工作,从小由奶奶照顾大,缺乏父母的关爱,入学后,他不断故意违反班规校规。于是学校不得不请家长,对这件其他同学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情,他却一点都不焦急,面对满脸怒火的家长,他甚至暗暗得意,后来,在一次与他谈心时,他才向笔者坦白:“我平时学习不怎么样,长相也平平,放在班上可以说默默无闻,之所以故意调皮捣蛋,目的是为了引起老师、同学、特别是父母的注意,这样他们才会关注我!”

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所有人与生俱来有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孩子从小衣食无忧,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均得到很好的满足,而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因而他们的社交需要及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当同龄人已经得到前四种需要的满足转而开始树立理想,努力向自我实现需要迈进时,他们还徘徊在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之中,极其渴望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的关注与尊重,可是他们又不懂基本的社交技巧,于是唯有通过调皮捣蛋来吸引眼球,以达到受关注的目的。

三、批评教育的技巧

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如果教师能找到一种妥善的批评教育方式,则事半功倍,相反,如果方法失当,则事倍功半,甚至会起反作用。的确,批评是一门艺术, 在批评教育这类缺乏关爱的问题学生时应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从心理学及教育学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与孩子平行对视。如果孩子比较小,个子比较矮,在批评时教师居高临下,孩子在心理上会产生受压迫的恐惧感,这样一来,可能教师苦口婆心的话语他一句都听不进,心里只有恐惧。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并注意在说话时让他注视教师的双眼,这样他才会把教师的话听到心里去。相反,有的女教师教的是高中生,高中的男生可能比有些女教师高很多,双方站在一起,教师首先得仰视他,很明显这时教师就在心理上处于弱势,如果没有相对平等的地位,就很难把握批评教育的主动权。这种情况下,在开始谈话之前,双方可以坐下,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优势,这是批评教育的前提。

二是要先行冷藏自己的怒火。很多教师看到学生的调皮捣蛋行为时往往忍不住当即“火山爆发”,其实这正中孩子的下怀,因为这样一来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他们就是想引人注目,把教师的生气当热闹来看。所以这时教师反而要作冷处理,当双方都冷静下来后,再单独找犯错误的孩子,其实在“冷却”的过程中,他很可能已意识到自己的过分之处。

三是注意说话的语调。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说话的语调控制很关键,比如,教师说话时应避免大声、激动及语速过快,要低沉、有力、慢速、有条不紊,因为低沉而有力的声音,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且这种说话方式会让教师表现出强大的控场能力,效果比大声训斥要好得多。

四是间或使用“沉默是金”的策略。学生一旦做错了事,心理上就预期教师会责备他,如果每次都正如他所想的一样,在家常便饭式的批评教育之后,学生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教师的批评以及自己所犯的过错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很快就会忘记并且会保持犯错的“惯性”,相反,如果教师间或保持沉默,学生的心理反而会紧张,并不断思量“老师为什么不批评我”,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五是不要当众批评或比较。这类学生调皮捣蛋,正是由于其社交需要及受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发的,因此在内心深处,他们比一般的孩子更加渴望受尊重,如果教师多次当众批评他,拿他与其他同学相比,甚至加以诸如“你已经无药可救”这样的论断,那学生的自尊心会大受打击,以后很可能破罐子破摔,这样教师的批评教育就无法实施了。笔者认为不仅是对这类问题孩子,就是对班上其他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注意这一点。

综上所述,对从小缺乏关爱的学生,教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要分析原因,讲究技巧,善于给他们保留自尊,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刘重庆,崔景贵.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2] 王善飞.职中生学习的心理障碍[J].教育与职业,2000(2).

[3] 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批评”的技巧 篇12

一.视角转换:叙事距离带来的不确定性

从整部作品的视角来看, 《红字》的叙事是以一个不愿承担叙事责任的全知叙事者的视角或无限制视点展开的。全知叙事者不想明显地表露同情犯通奸罪的女主人公, 让自己与她保持一定的情态距离, 回避用“我”的身份把要讲的故事直接告诉读者, 而是把“我”隐藏在”我们”背后, 如“……当我们的故事开始时……”这个“我们”只是形式上的全知叙事者, 他既不是故事中的人物, 也很少表明白己的观点。由于这样的“回避”策略, 作者与书中人物和读者这两方保持着安全距离, 一方面不扰乱书中人的发挥, 让他们各自无预期地走下去;一方面不影响读者的阅读观点, 让读者发挥主体能动性。这种带着叙事距离的手法与传统叙事手法讲求的“读者-人物-作者的情感态度交融”完全相反, 因此读者不能再按照传统的阅读方法一味揣摩作者意图或者跟在作者设定好的观点上, 而应当接受这种非聚焦型叙事视角带来的不确定性, 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一步步的认知重建。

很多情况下, 《红字》叙事者还采用内聚焦型策略, 利用故事人物的视角来表达情感态度。我以丁梅斯代尔在受刑台上的一段忏悔的演说为例:

“新英格兰的百姓们, 他叫喊着…你们爱我, 把我视为神圣之人, 现在却看见我站在这儿, 人世间的一个罪人, 我终于, 终于站到七年前就应该站的地方来了, 在这里, 和这个女人站在一起;在这个可怕的时刻, 是她的手臂扶持着我, 使我不至于匍匐在地…看吧, 海斯特所戴的红字, 你们看了不寒而栗的红字, 无论她走到哪里…她所背负的痛苦不堪承受----这红字就将畏惧和极度厌恶的寒光投射在她周围…可是你们中间站着一个人, 你们至今还未曾看到他身上的罪恶与耻辱的烙印而发抖…现在他要告诉你们, 尽管海斯特的红字显得非常神秘可怖, 但它只不过是烙在他自己胸口那个印记的影子而已;即便是印记…也是烧烙在他心灵深处的印记的标志…看吧, 看看这个可怕的罪证吧……”

这一大段剖白不仅激起了围观者的情感, 也激起了读者对于丁梅斯代尔的同情, 或者说读者们就是刑台周围的群众, 我们都在书中, 而作者却在书外冷眼旁观。这种阅读体验使读者不得不在各种人物的性格中徘徊, 并且很难判定正义或者邪恶的一方。这也是《红字》的魅力所在。

霍桑同时使用两种叙事视角造成了读者阅读视角的变化, 我比较喜欢把这种视角转换称为“摄影型变化”, 意思是这种聚焦就像摄影中镜头拉近拉远一样, 一开始可能是全知全能的远视角, 看到所有风景、人物、事件, 然后在集中写人物内心世界时采用内聚焦, 也就是近景镜头, 展现人物的细腻内心而不露作者心绪。霍桑就像一个不合格的向导一样, 把读者带入这部作品然后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 又时不时地抛下一条线索引导读者视角, 剩下的路程却要完全没有预知的读者完成, 于是受众只好自己去体验所有人物的内心冲突, 在种种不确定性中左支右绌, 并且很难从以往的文学作品中找到类似的形象, 唯一的优势就只有作者给定的近或远的叙事距离。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 在“作者已死”的环境中, 读者不会受作者本身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影响, 而是通过自己的阅读, 结合自己的认知内容得出结论。也就是说, 每个读者都能读出自己的味道。

二.含混:象征意象的多重解读导致的不确定性

含混, 是西方文论的重要术语之一, 它既被用来表示一种文学创作的策略, 又被用来指涉一种复杂的文学现象;既可以表示作者故意或无意造成的歧义, 又可以表示读者心中的困惑。作为一般的文学批评术语, 含混通常带有褒义:它显示了一个诗人或其他文学体裁作者高超的技艺, 即巧妙地运用单个词语或措辞来指涉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差异的物体, 或者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态度、立场、思想或情感。在《红字》中, 霍桑为每个象征意象都安排了几个不同的“身份”, 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红字”这个贯穿小说始终的象征意义。

据公认的观点来看, 小说中的红字有几层含义:第一层含义, 红字A代表Adultery, 即通奸。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和年轻的牧师丁梅斯代尔通奸, 生下一个小孩, 为了保护牧师, 海斯特独自一人承担了罪过, 被“示众”三小时。并被惩罚戴上红色的标志A。第二层含义, 红字A代表Able, 即能力。海斯特在一个远离人群的地方孤独地生活, 把唯一的爱都放在孩子珠儿身上, 她以做针线活养家糊口。这时A代表海斯特的能力:生存能力以及高超的手艺。第三层含义, 红字A代表Angel, 即天使。海斯特并没有因为受白眼而怀恨在心, 而是热心地帮助别人。后来, 由于她的这种美德, 大家认为A是美好的象征。Angel还应该代表着海斯特的女儿珠儿, 一个纯真无邪的生命。

在这里, 霍桑对于基督教“原罪”观念的态度通过“红字”这个象征意象的多重解读表现了出来。一方面, 霍桑给海斯特安上通奸的罪名, 让丁梅斯代尔不敢承认, 使齐灵渥斯阴暗的报复, 可以说每个人都在犯罪;但另一方面, 霍桑又直面罪恶, 让海斯特通过自己的努力洗刷罪名, 否认人类有“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在我看来, 红字的多重意义正是霍桑想表达的观点, 红字是一个标志, 是别人赋予的, 是约定俗成的。罪, 只是别人, 乃至自己对自己的束缚。每个人的心里面都有着一个, 或者更多的“letter A”, 问题是, 你的是哪一个, 或者说, 你希望拥有哪一个。

除此之外, 在“刑台”这个象征意象的解读中, 我们也可以发现霍桑在“原罪”这个基督教意识上的含混手法的使用和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下面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含混产生的效果:

“这座台架实际上是整个刑法机器的一部分。从上溯两三代人时直到现今, 这种台架只是作为历史与传统的遗留物被我们保存着, 但在以前, 却被当做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有效手段, 就像法国恐怖主义者使用绞刑架一样。总之, 这台架是一个示众台, 上面竖着一个定型刑架, 定位架可以将人的头部紧紧夹住, 这样, 罪犯就只能仰脸朝向观众, 耻辱的概念就是用这个木头和铁的装置体和显示现出来的。” (第二章《市场》第十页)

“请以如此可怕又如此慈悲的、在这最后时刻赐我以神恩的上帝的名义, 来做那件———为了我自己的深重罪孽和可耻痛苦———七年前我没让自己做的事吧, 现在请到我这儿来, 用你的力量给我以支持吧!你的力量, 赫丝黛;但是, 让它接受上帝授予我的意志的指导!这个卑鄙讨厌的老头竭尽全力———用他自己的全部力量和魔鬼的力量———在阻止我这样做!来, 赫丝黛来吧!扶我走上示众台!” (第二十三章《红字的显露》)

在第一个例子中, 刑台是审判与受难的地点, 是罪恶和耻辱的象征, 是传统意义上的刑台, 代表着基督教的原罪意识, 因为刑台本身的设置就是为了提醒人们人人生来有罪。但在第二个例子里, 作者却赋予它与罪恶完全相反的作用, 这里的刑台成了丁梅斯代尔重生的“神坛”, 这也是对原罪意识的反驳:只要勇于直面罪恶就能洗刷罪名获得超脱。于是, 含混的效果显现出来, 丁梅斯代尔是罪人还是圣徒?我们是否应当肯定罪恶的存在?究竟霍桑认不认同“原罪观”?这种模糊化的处理使得读者的思维从意象本身向四周无限辐散, 织成一张名为不确定性的网。在这种半开放的系统中, 具有多重性的象征意象既是线索也是困惑, 我们必须在意义的流动性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真知, 但不须准确也不须与谁一致, 只取一瓢饮即可。

三.总结

《红字》中的不确定性代表了作者对于20世纪美国精神的困惑与解答, 因为这时的美国正处于发展的分叉口, 所以人们需要在这种困境中审视自我,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这也是美国文学的时代任务。霍桑表达的困惑就是这种种不确定性, 而他给出的解答正是问题的来源———以含混应对迷茫, 以多元视角应对情感冲突, 在不确定中得到对精神原初的剖视, 即超越《红字》中所有的矛盾性和不确定性回归人的精神的本源, 以人本主义的思想驳斥清教传统, 直面人生而有之的矛盾性, 在人物的多重人格中探讨人生的方向。虽然霍桑在情节处理上带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这并不影响作品本身想表达的意义, 反而因为没有放眼于庞大的社会历史之中才产生了对于社会历史的特殊意义。我想这也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在众多文学流派中的特殊地位, 在无意义的世界里追求意义, 于理想中探索现实的出口。

摘要:霍桑的《红字》自问世以来便得到了众多评论家的青睐, 更有甚者将其誉之为霍桑小说创作中最杰出的成就, 美国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它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名声,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确定性的运用。本文将从叙事批评和语义批评的角度分析《红字》中的不确定性及其表现出的作品的思想意义。

关键词:不确定性,叙事距离,含混,象征,《红字》,刑台,精神原初

参考文献

[1] .霍桑:《红字》, 姚乃强[译], 译林出版社, 2000年版

[2] .王先霈, 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年版

上一篇:抗洪救灾观后感心得体会下一篇:2015督导检查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