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的意义(精选12篇)
文学批评的意义 篇1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党性,本着对自己、对同志、对班子、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大胆使用、经常使用这个武器,使之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以此促进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促进党内生活的严格规范,促进党性原则基础上的团结,切实提高领导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
习近平主席之所以重提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因为它是共产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立场上结合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做到批评与自我批评,首先必须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其次,对待别人的批评指正必须虚心接受,自我总结和自我反省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古代就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共产党人更要经常总结和反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完善自我。只有经常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批评才能不断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早在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爱森纳赫派的投降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马克思特意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对《哥达纲领》进行逐条的批评, 为共产党人树立了自我批评的榜样。恩格斯曾指出,“这种无情的自我批评”,不仅不是我们软弱的表现,恰恰说明“党该具有多么大的内在力量呵!”
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中, 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无产阶级政党彻底唯物主义精神的体现,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发展、壮大的动力,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无产阶级政党学习的课堂。列宁在《论政治同教育学的混淆》中明确指出:“自我批评对于任何一个富有朝气的、生气勃勃的政党都是绝对必要的。”
毛泽东将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 1953年2月28日,中共中央批转劳动部《关于检查官僚主义的决议》。
毛泽东写下这样一段批语:“中央人民政府和军委各部门必须尽速召开会议,发动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刻揭发领导方面的官僚主义,并规定改正的具体办法。中央以为在很多部门中极端缺乏思想领导和政治领导的状况是完全不能容忍的,这是官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在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中研究和加强思想领导和政治领导的办法” 。在全党掀起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在以后的工作、 会议中中毛泽东更是多次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这种工作方法和其重要性。
1957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我们希望一切同我们共同奋斗的人能够勇敢地负起责任,克服困难,不要怕挫折,不要怕有人议论讥笑,也不要怕向我们共产党人提批评建议。
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但是,我们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具体分析,要慎重,合乎分寸。列宁曾经说过,每一个党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上都有缺点,但是在批评缺点或向党的各个中央机构分析这些缺点时,应当慎重、合乎分寸,否则就是搬弄是非。同时,在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身处地地想想党所处的情况。
其次,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要着眼于向前看,不要向后看。马克思主义认为,批评缺点,检查错误,总结教训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人整死,不是为了把党弄臭,而是调动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三、重要意义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我党和各级领导干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密切了党群关系。河北省委常委班子通过参加专题民主生活会感触最深的是动真格的:真开门——广泛征集意见,真亮丑——敢于自我揭短,真批评——直指问题要害。 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领导干部敢于指出自己和其他领导干部的问题,能够针对自身问题进行有效的改正,同时贯彻了习主席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对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提高了办事能力和效率。习近平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开展真刀真枪体现在自我批评上,敢于主动地把自己摆进去,敢于自揭伤疤,找出错误的根源,摆正思想,绝不拖拖拉拉、遮遮掩掩;开展真刀真枪体现在相互批评上,要把话说到明面上,有一说一,事实就是,反对避实就虚、避重就轻、相互吹捧。这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助于克服有些官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和一些领导干部放空话、办事效率低的问题。同时,加强了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使领导干部心系群众、 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提高了办事效率,为群众办实事。
摘要:习近平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强调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之所以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因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者和我党的优良传统,同时在批评与自我批评时,首先要具体分析,要慎重,合乎分寸;其次要着眼于向前看,不要向后看。因为重提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办事能力和效率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批评与自我批评,共产党,群众路线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版.
[2]习近平:坚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引用日期2013-09-2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版.
文学批评的意义 篇2
(2021年3月24日在紫阳的演讲)
内容提要:
回顾作家本人半个世纪的文学写作经历,结合陕西文学的发展历程,阐述新时代文学作品应有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以及审美取向。文学写作无用而有大用,在人生的途中一边把握好生活的指向,一边体察这个世界的情趣,吸纳文学前辈遗留的思想精华和艺术滋养,在大自然的万物生长中采撷生命之花,与时代同步,抵达向死而生的彼岸。个人感受的文字,是融入共性之大书的,不仅仅抚慰自我的心灵,且对于大众和社会的文明进程有益,给养育自已的时代以力所能及的报答。尽管年近七十,仍疲马三嘶,期望余生充满平和的诗意。
1.紫阳
紫阳这个地方,紫气东升。好多同学们可能觉得这个时间很遥远,我在四十年前就来过紫阳,也就在紫阳中学讲课。当时我也就三十郎当岁,没想到过了四十年,年近古稀七十的时候还能坐在这里,和朋友们和同学们交流文学写作,我觉得我是很幸运的。
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和贾平凹、商子雍来到咱们紫阳,住在河边的一个吊脚楼的居民家里。晚上山谷里一片漆黑,江水很幽暗,整个山城灯火辉煌。第二天早晨,用手掀开那个窗户,有一个木棍把它撑起来,看着河水和对岸幽蓝的山脉,觉得这个地方是一个神仙居住的地方。记得当时的向导,是我的文学朋友张宣强,也就一块儿下到河里划船。我是在北方生长的,很难见到像这么宽阔的清澈的河水,坐在小船上用篙划船。有时候逆流而上,感觉到船底在嚓嚓地响,贴着河床了。我说,这么浅的水,怎么能够把船浮起来,水的浮力很大。我记住了这条河的名字:任河。
自从那一年之后,一直到了新世纪,也就在2010年以后这几年,我又两次来过紫阳。一次是跟着省政协文史专家考察古村落,再一次和环保专家来考察南水北调的水质情况。今天是第四次到了这个地方,你想一个人一生中,有那么几次到了几百里之外的一个陌生地,可见我和这个地方是有缘分的。
2.《阅读徐山林》
后来,我到安康来的机会比较多。前几年我写了一本传记文学,叫《阅读徐山林》。紧接着,又写了一部《1983安康大水灾》。
徐省长这个人,我过去和他交往不多。到我五十七岁提前退休回到老家,有一天他让秘书开着车到我老家,来找我给他写一本书。我说,西安和安康那么多作家,我现在已经回到农村了,和我妈在地里种红苕种玉米。我已经变成一个像刘心武讲的一个养老金领取者,其他身份没有了。也只是写一些归园札记,每年在人民日报发一两篇,写乡下的现实生活。之前写了几十部书,不想再写书了。但徐省长非常诚恳,说就是要让那个写铁市长的人来写我,筛选了很多人你最合适。我说那就是把你写成钢省长,开玩笑嘛。
徐省长从小在安康长大,读的是挪威传教士的教会茅屋学校。他早年丧父,妈妈给富人在汉江边洗衣服,有次衣裳被水冲走了,工钱拿不到就得饿肚子。他长大后在一个织袜厂做童工,每天从汉江码头上挑煤,学做袜的手艺。解放后他加入了工会,又做了安康县团委干部,做《陕西青年报》安康记者站记者。后调到省上做记者,采访过全国有名的农民诗人王老九。我是步他后尘,于1975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分到团省委参与创办《陕西青年》杂志,整整比他晚了二十年,算是他的后辈了。当时和他一起的有摄影记者张毓秀,二十年后又和我做同事。张毓秀家在咸阳纺丝厂,是张艺谋的启蒙老师。我在写徐山林这本书时,张毓秀也参与了讨论。徐省长在七十八岁才从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退下来,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他是陕西政界半个世纪这一历史时期重要亊件的见证人,深知其内幕。期间,回到安康当书记,又回西安当副省长多年,陪过多位历任省领导。作为安康之子,为家乡的移民搬迁、脱贫致富、慈善事业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他爱好诗文和收藏,把若干万件书画集邮票证文物等捐给家乡,设立了“藏一角"博物馆。所以我感觉到,他是一个平民出身的官员,也是由笔杆子走上高官的,曾参与过中国农村体制改革研究小组的工作,在实践中具有了领导才能。
我写他,单独采访他三四十次,录音的文字电子版有上百万字。参加座谈或采访知情人有上百人,几易其稿,终于成书出版。
3.《1983安康大水灾》
另一部《1983安康大水灾》,从初稿到问世,经历了三十年。
安康水灾发生后,我和路遥一行到安康讲课,在一个作家家里吃饭,地面上还是淤泥,就吃了一点大米粥和煮鸡蛋。我采访了好多人,写了一篇五六万字的《安康城沉浮记》,节选刊登在《报告文学》杂志上。当时立足点是反官僚主义,水灾前领导把鸡笼子都搬走了,老百姓不知情,正在办婚宴,大水就冲进来了。万里副总理来考察慰问,十几号地县领导被免职处分。文章借用了圣经的大洪水,讲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安康城靠近汉江。1983年的水灾是历史的重演,是在整整五百年之后的8月1号凌晨又一次发生的,非常神奇。自古人们依水而居,大水来了就迁到半山上去。过了一百年,人们又返回江边。人与水相克相生,这样便轮回迁移了多次,人们往往忘记了人与自然的规律。
文章发表后,涉及到被处理的官员,他们写信给杂志说文章不符合事实。我说,我写纪实文学,从来是无一字无出处,可以公开对质。杂志停刊后,也就不了了之。到了九十年代,我去了海南办特区法制杂志,有一天司法厅长习正宁说,徐山林省长来了要见你。徐省长说,你把写安康水灾的初稿给我,想出一本书。之后给我的是电子版,说打印了几十册,内部发给当地文史水文城建档案部门参考,当事人还在,出书怕惹事。到了2013年,水灾过去了三十年,事件像浑浊的江水也该澄清了,我又一次潜入史料中进行仔细甄别,与当事人重温旧事,写出了一本长篇纪实文学公开出版。一本书,积累沉淀了三十年,通过大水灾呈现出汉江历史文化和现实变迁以及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处境,了却了一桩心愿。
文学写作的意义,我想其一是价值观的诉求,二是一种美学情趣的体现。之后,我参与过古村落和南水北调调研活动,对这块朝秦暮楚之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先后两次到过汉江源头,走遍了秦岭南麓,写过几十篇散文随笔,涉及到水源地生态治理和补偿提案,呼唤国家宏观政策的平衡,一江清水送北京,也让这里的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
4.《归园札记》
我提前退休回到老家,把一个废弃的小学收拾了一下,陪伴老人,晴耕雨读,想过一种简朴的重归农耕文化氛围的生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是罢笔不写了,却总是停不下笔。日常闲下来,就在电脑上敲字,陆续写了一些《归园札记》,没有想着可以发表。后来遇见人民日报一个编辑来西安开会,说你几十年来在人民日报发了不少散文,现在也可以写写乡下见闻给我们。我把一组文章投给她,说这正是鲜活的新乡土文学,陆续发表了多篇。之后结集为人民日报版和谷散文选《秋声》出版。
其中有一篇《傍晚村景》写割麦子,我到这个山坡像是一片割过了的麦子地,走近一看,麦子长得像麦茬,因干旱颗粒无收。其他埝地保墒,麦子长得很好。人民日报发表前,编辑电话问我,农业部长讲今年是麦子大丰收嘛,你改一下。我说这是我亲眼所见,渭北一带减产了,当然在中原和东北大地上是丰收了,我写的是事实。文章照原稿发表了。若知天下事,先问乡下人。这便是真实的生活,变成艺术后不失生活的真面目,才是真善美的价值所在。
5.《柳公权传》
我感觉现实题材,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总是有一些创作自由上的约束,我便转身潜入历史的天空,写中晚唐时代的书法家柳公权。
当时,中国作家协会有一套国家项目《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丛书,从老子到冰心有120多名传主,在全国招标作者。我看到我的唐朝老乡柳公权在列,想着有书法家或唐史专家来写,一看招标结果,柳公权无人认领,我便斗胆写了两万字提纲投标,顺利入选了。千百万书法爱好者熟知颜筋柳骨,却没有一部相对完善的反映柳公权生平的传记文学,确因史料稀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我下决心梳理中国书法发展史和唐朝历史,把传主放在他生活过的八十八年的风云变幻中,写出一个人的仕途与艺术创造之间的奥妙。华商报报道说,和谷为柳公权作传挑战百万稿酬,我的压力可想而知。这套书的作者,大多是茅奖鲁奖或一线作家,多是报告纪实文学作家或诗人散文家或学者,擅长胡编乱造写小说的人,还有考据书法理论或技术的人不在此列。作品要求尊重历史事实,形象生动,可读性强,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
这对于古文底子比较薄弱的我来说,的确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知难而进,一个人的战争,只能胜不能败。翻阅历史典籍,徒步实地考察,走访民间传说,让想像力贴近还原柳公权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情景,从中窥探瘦硬通神的书法创新的内在秘密,揭示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格魅力。因与权威文史专家在一些史实上的分歧,一度想放弃书稿,经与主编沟通,给予信任和支持鼓励,书稿终得好评并付梓出版,影响广泛。鉴古喻今,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其实,写历史也是在写现实,在时代与个人之间,一些道理是共通的。
6.《照金往事》
退休这十年,我给老家写了几本书,有写耀州瓷的《陈炉古镇》,写唐代书法家的《柳公权传》,写革命历史的《照金往事》等。
《照金往事》一书,也是写了三年,审读了三年,终于问世。1933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信仰共产党的理想,为劳苦大众谋解放,在照金点燃了星星之火。南有瑞金,北有照金,从照金到南梁到延安,硕果仅存的西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落脚点和出发点。1985年,我写了政界有争议的西安市长张铁民,为民执政,关注民生,改编为电视剧《铁市长》在中央台播出。当时我就想搞照金的电视剧,之后我去了海南八年,返回西安八年,回到老家后我又想把这个题材重新捡起来,先写成长篇纪实文学。这个题材,是刘志丹的弟媳李建彤写过,发生了“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政治事件,一群人被打倒,日后平反昭雪。
事隔多年,这一题材像是热山芋,炙手可热却很敏感,一些影视作品是绕着史实走,我还是鼓足勇气涉入这一领域,写出这段往事的苦难与荣耀。送审后,根据修改意见几易其稿,历经三年得以出版,获得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宣部《党建》杂志发文评价,是一部苦难辉煌的英雄传奇。
7.《春归库布其》
前年,我接到辽宁人民出版社编辑电话,让我采写鄂尔多斯沙漠变绿洲的故事。我在年轻时写诗,喜欢七月派诗人牛汉的诗,独自游历过那片天苍苍野莽莽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地方,写过几篇诗文。后来应人民日报约稿,写了六千字的报告文学《库布其,绿色琴弦》,反映生态建设的时代主题。这一回,写一个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的民营企业家王文彪,在政府宏观政策支持下,从一个小盐场做起,通过三十年植树造林和生态企业,使二十万沙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并将生态模式推广到华北西北以至非洲,输出了中国智慧和经验。
我深入农牧民家庭和科研基地,以及豪华的世界沙漠论坛驻地,翻阅这一地域从凶奴时代到各个历史阶段,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蒙汉融合,从草木家族到各类人群的生存和精神处境,挖掘人与自然和谐的深刻主题。几乎跑遍了黄河大拐弯处的每一道沙梁和绿洲,写了这一代治沙人的命运故事。
出版方很重视这部书的创作,与京城多位报刊主编和作家哲学家科学家沟通其思想性和艺术构思,也把我写得有病住院了。一位辽宁女作家接力加盟,做了补充采访,完成了这部书的出版。并在北京举办了高端座谈会,这在我半个世纪的文学写作中尚属首次,得到了好评。入选2019中国好书榜和新中国七十年百种译介书目,翻译为外文进入国际图书市场。
一个人的文学写作,类似发乎情止乎礼,你的写作对象激发了你的真实情感,从而上升到一定的理,充分挖掘它的背景和内在特质,才能写出好作品。自我对于现实生活和这个世界的感受,在首先感动了自己之后,才能把这种价值观和美学表达传授给读者。它快慰了自我,将个性水乳交融于共性之中,与时代精神的脉搏一起跳动,才会赢得社会主流文化氛围和广大读者的共鸣。
即使一篇几百字的散文随笔,一首小诗,或者是一部影视作品,你想说什么,怎么说,首先取决于内容,其次是形式。华丽词藻,警言妙句一大堆,全是些心灵鸡汤,只能哄一些涉世不深的小孩而已。尤其是报告纪实文学,选准了题材是成功的前提,其次是调动自己的生活和艺术积累,以达到报告与文学性的统一。
8.舞剧
有人问道,你写过诗,主要是写散文报告文学,还写小说影视,甚至还做舞剧编剧,舞剧表现几乎没有语言,是怎么个写法呢?
八十年代后期,我把报告文学《市长张铁民》原著改编为电视连续剧《铁市长》,参与拍摄工作当场记,梦想当导演。王惠、任冶湘、李默然、陶玉玲先后参加出演,惠毅统筹,郑定于、韩小磊参与改编,万盛华、杨宝石导演。我与担任演员副导演的夏广兴结识,他后来从中国歌剧舞剧院到海南闯荡,我创办的海南文化传播公司与海南电视台合作,制作了一台由MTW歌舞组成的春节晚会,在南海上把船帆染成红色,叫《扬起红帆》,与夏导探索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
新世纪伊始,我回到西安,夏导来找我搞舞剧《蓝花花》。我写出剧本初稿,之后被人搞走了,便想到把《白鹿原》改编成舞剧。陈忠实开始诧异,这还能搞成舞剧?我说,从中抽出小娥和黑娃的爱情,一个女人与四个男人的故事,《罗米欧与朱丽叶》《白毛女》就是典范。他应允了,和赵季平等艺术家参与剧作讨论,夏导执导,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搬上舞剧舞台。先后在北京保利剧院、北京大学、西安人民剧院公演数场,一票难求。
接下来,我和夏导带舞剧《白鹿原》班底,受邀陕旅集团华清池实景舞剧《长恨歌》07版改版,被出品人张小可聘为该剧文化顾问,请来原文化部长王蒙和陈忠实指导,举行高端论坛,提升了该剧的艺术品位,扩大了演艺市场。
退休回到老家,又主导了舞剧《孟姜女》的创作和演出,由夏导任艺术总监,与陕西师大音乐学院刘姬娜总导演合作,参加了省艺术节获精品项目。由此配合孟姜女故里秦人村落数亿元文旅项目的拓展,为资源转型的铜川文化旅游市场增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学写作与其他艺术门类是同源的,舞剧也是借助于诗歌散文小说的根性元素,用肢体语言表达生活,演绎故事,呈现艺术审美价值的。剧本的文字表述,为舞蹈编导提供了故事情节和细节,及人物的内心情景,通过无国界语言障碍的音乐舞蹈表现,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娱乐的享受。
8.小说
小说,是继诗经汉府、唐诗宋词、散文八大家、戏曲而衍生出的文字体裁,有四大名著,《红楼梦》成为不可逾越的经典。近现代到当代,有建国十七年的小说代表作“三红一创”,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和《创业史》。陕西作家的旗帜是柳青,陆续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家有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彥。有的作家写了多部长篇小说,陈彥从戏剧编剧转身写小说,几年工夫,《主角》一举摘取茅奖桂冠。似乎有点弯道超车,但戏剧与文学虽然归属不同体裁,在生活积累和艺术修养及发现方面从来不分家,他是实至名归的。我曾为陈彥的剧作《迟开的玫瑰》写过一篇报告文学,他的艺术品位是为人称道的。当然,陕西有影响的优秀小说家诗人散文家不仅限于上述诸位,风格不同,时运各异,也是卓有成就的。
我的文学艺术写作在体裁门类上兴趣宽泛,繁而不精,凭着性子迂回于其间。我八十年代在《北京文学》发表过小说《土地》,有点乡土加魔幻。一部长篇《黑洞》在刊物连载未竟,去了海南八年,返回西安后又陆续以中短篇形式重新写出发表。散文的叙事性与小说的散文化,区别不大,有的编辑标明散文,有的归入小说,介乎其间总是以它对生活的价值观和审美诉求衡量坐标的。后以散点透视的结构方式,类似阿斯塔菲耶夫《鱼王》及格非《望春风》,以新的目光透视旧景,其自白往事的抒情风格充满诗意,阐述现实生活现象中的人性本源与道德价值和浓郁的乡愁,同一题材两个文本,《还乡》《谷雨》分别由作家出版社和陕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近几年,在连续写长篇纪实的同时,续写并修订小长篇《故里》和《海岛》,尽可能以小说笔法,从新的视角拓展散文的局限性,更便于发散艺术想像力,渲染故事的丰富性和斑驳色彩,以及人物内心复杂情感的波澜。这个世界,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写出来了,无关追逐名利,暮年在精神上也就相对安然了。
这也可谓文学写作意义的一种叩问。
9.文集
2006年,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和谷文集》六卷本,陈忠实写了六千字《诗性和谷,婉转与徘徊》的序言多有溢美与鼓励,周瑄璞任责编。2019年,扩充为十四卷本《和谷文集》,由朱媛美任责编,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的十多部长篇纪实文学,仅作为节选构成一卷。出文集,传统意义上好像有生不立传、盖棺定论一说,有的作家健在时出了文集,也没什么忌讳。到了一把年纪之后,无非是梳理一下自己的庄稼做一次冬藏而已。
疫情期间,我在微信上看到堂侄发送了一张图片,是几百年前老祖先留下的分家契约,我大呼惊奇。上面写道的地名如二亩坪、五亩坡、崖背上三亩溜、八亩窝,过了几十辈人了,如今仍然沿袭叫这些名字。先人早化作泥土,土地不老,草木枯荣,一张草纸却幸运地流传下来,纸不遭遇火灾或被遗弃,可以耐活千年。
作为文学写作,文章发表了,出版了,收进课本中和经典选本中,收藏在图书档案馆里,在无情的时光淘汰中能够留下只言片语,那就是为历史文化的文明进程添了一粒米的养分,这是令不满百年的人生稍稍得以抚慰。古人讲的所谓的立功立身立言,文字让短暂的生命延长了,作家所记录的这个时代的缩影,留给后人去参阅历史的过往,得到一点启发和愉悦,也不失为文学写作的意义。
10.疲马三燍
文学写作,有先天的基因,更多的是后天的努力进取和积淀。
我上溯祖宗三代,大字不识几个,有一位堂曾祖父和文瑄,民国时代跟着毛泽东的老师黎锦熙编纂过《同官县志》,这是我开始写作时才读到的。潜移默化,和氏家庭信奉耕读传家,敬重文化和知识。我的祖父喜欢编顺口溜快板,外祖父是秧歌伞头唱民歌,受其影响,我从当工人到上大学,就开始学习写诗。二十岁在校报发表处女作《实习小诗》,二十二岁与同学贾平凹出版抒情长诗《工农兵学员之歌》。毕业年当编辑多年,有一份职业养家糊口,业余写诗写散文写报告文学,从未敢有过半点懈怠。即使闯荡海南八年,还是告老还乡十年间,也仍然坚持读书写作。文学写作已经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一息尚存,总是放不下手中的笔,每天不敲打键盘好像庄稼人不打粮食,算是白活了。
当然,写了那么上千万字,五六十部书,所谓著作等身,也大多只是速朽之作,不过属于敝帚自珍罢了。如今年近七十古稀之年,仍疲马三嘶,期望余生充满平和的诗意。文学写作无用,而有大用。在人生的途中,一边把握好生活的指向,一边体察这个世界的情趣,吸纳文学前辈遗留的思想精华和艺朮滋养,在大自然的万物生长中采撷生命之花,与时代同步,以抵达向死而生的彼岸。人的一生,生死二字,无非是生老病死吗?人一生的责任,不过是把老的送走,把小的养大,就这两件事。个人感受的文字,是融入共性之大书的,不仅仅抚慰自我的心灵,且对于大众和社会的文明进程有益,给养育自已的时代以力所能及的报答。
在座的同学们大多是文学爱好者,多读书,爱写作,主要是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提高审美意识。当作家的梦往往不可靠,不要抱有文学幻想,它是用来养心的。任何歪门邪道的出人头地,虚名头衔弄了一大堆,没有好的作品也就没有意义。开始走上文学道路的青年,像马拉松赛跑一样,起跑时几万人,潮水般汹涌,慢慢人也就少了,最后真正冲刺的也就寥寥无几。一些年轻人一下了看不透,觉得一生非常漫长,豪情万丈,好高骛远,到头来也许是空空的行囊。所以柳青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六十年一个单元,他只活了六十二岁,留下了一部不朽之作《创业史》,他是我们的榜样,是文学力量的源泉。
“文学的意义”讲评 篇3
[作文题]浙江新阵地教育研究联盟2016届高三返校考作文讲评。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我想一座城市如香槟泡沫般璀璨的灯火里,一定有一盏应该属于文学。文学是灯,或许它的光亮并不耀眼,但即使灯光如豆,若能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它就永远具备着打不倒的价值。而人心的诸多幽暗之处,是需要文学去点亮的。
——铁凝《文学是灯》
文学的意义,就是能让人类的精神变成一条连通过去、今天、未来的河流。
——麦家
对于以上两段文字,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全面理解材料内容;②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③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铁凝的话“文学是灯”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揭示了文学应该成为人生的指引,与人关系密切。文学照亮了人们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指引我们走上自强不息之路;在今天这个文学边缘化的时代,文学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积极的东西,去照亮人性之美,可以此立意,突出好的作品对“我”的精神的“照亮”,鼓舞和指引作用。
第二段作家麦家说过:“文学艺术的意义,就是能让人类的精神记忆变成一条连通过去、今天、未来的河流。”因此,文学不应被糟蹋,我们应守住最本真、最真實的文学,传承文明。
作文要求是“对于以上两段文字,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因此写作时最好是将两段话结合起来。
[作文示例]
文学点亮生命
铁凝曾说过:“我想一座城市如香槟泡沫般璀璨的灯火里,一定有一盏应该属于文学。文学是灯,或许它的光亮并不耀眼,但即使灯光如豆,若能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它就永远具备着打不倒的价值。”文学的灯也许渺小,却可以照亮我整个生命历程。
童年时期,我们就接受着文学的熏陶,从《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中得到启蒙,文学丰富了我的想象力,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未知的、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小小的我在其中自由自在地翱翔。渐渐长大,我们开始接触文学名著。在《红楼梦》中了解古代封建家庭的爱恨情仇;在《海底两万里》中领略海底世界的奇妙景象;在《西游记》中赞赏孙悟空的果敢坚毅。了解了越来越多的丰富与奇妙。文学点亮了我一个新世界。
人心的诸多黑暗之处,是需要文学去点亮的。
史铁生,像铁一样坚强不屈、刚毅不倒的著名文学家,虽身患重病,却依然不轻言放弃,在文学的世界里建成自己的一片天地。那时候,坐着轮椅的他经常到地坛公园,一呆就是一天。母亲总是在他出门后看着他远去的身影,担心他会想不开。多少个日夜里,他辗转难眠,不是没有过轻生的念头,而是经常会想着用某种方式了结自己。那是一股力量,来自于文学的力量照亮了他的内心,使他没有倒下。他用文学抒写自己,续写下人类精神的辉煌。
素来喜爱执笔诉情,在这座灯光璀璨的城里,我深深热爱那盏叫做“文学”的灯,它是人性的照亮,是思想的照亮;它是一条连接过去、今天、未来的河流;它是人类永远打不倒的精神的见证,是跨越万水千山的渴望的诉求。
我期待着,文学有一天能照亮我的人生。
“文学的意义,就是能让人类的精神变成一条连通过去、今天、未来的河流。”如果从古至今,从没有文学的话,我无法想像世界是何种样子的,大概是空白一片。如果没有文学,人们的内心永远都是繁杂琐碎的事情,每天被烦恼压力逼迫,身边充斥着低俗与市侩,无法用文学来净化心灵、充实内心。
文学是一盏灯,它璀璨夺目却不刺眼,它散发着柔美的光芒,吸引着人们去靠近它,并发掘它更多更大的魅力,开创更多更精彩的世界。
让文学点亮我们每个人的生命。
[点评]
文章开头引述材料引出观点,接着以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论述,亲切自然。中间部分写史铁生没有倒下,他用文学抒写自己,续写下人类精神的辉煌,这是来自于文学的力量,论述有力,突出了中心。文章后面从反面假设“如果从古至今,从没有文学的话……”使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结尾点题,呼应开头,干净利落。
文学的意义
文学是灯,灯光如豆,能照亮人心;文学是水,水波如被,能温暖人间。
我想在众多古今中外的书籍中,你总会找到一本和你心意相通的文学著作,为你的心中点亮着一盏明灯。
文学的力量,不是简单地让人汲取知识的汁水,更是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永远具有打不倒的价值。
感染于稼轩的豪气,体味哈姆雷特的悲伤,惊讶于桑地亚哥的勇武,领略水浒英雄的悲情,这些文字,这些文明之光,亘古不变,连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古人与今人可以一起笑和一起流泪,然后感受淡淡的温情。
文学之所以永远具备着打不倒的价值,更是因为它为人们所需要。人们内心感到太过痛苦,就去文学中寻找斗志;人们内心的阴暗,更多时候要依靠文学去照亮,去清洁,人们在文学中忘记烦恼,享受这一刻难得的宁静。
文学有可以挽救一个民族的巨大力量。鲁迅果断弃医从文,之后他便创作了《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一系列文学作品,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我自己本身便酷爱文学,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便是我最喜爱的一本。文章的主人公凭借着对国家的热爱,虽然自己身体久经战争的摧残已经远不如当初,但是他转向文学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本书感动了几代人。
作为一位高三学子,读这样的励志故事让我更加坚定了高考的信念,对于害怕高考的我,如今像文章中的主人公一样直面未来,让自己活得精彩。说得多不如做得多,做得多不如自己灵魂的净化。
人性往往总是有黑暗的一面。如网上每天都在更新的杀人案件,但是我总是没有看到一位有文学修养的人会拿起刀子。可见文学对我们的影响不仅是肉身,更重要的是心灵。
我想文学可以成为一条河流连通过去、今天、未来。让现代的人借鉴前人的过错与得益,“过”去之,“得”取之。
我想文学也可以成为一盏明灯,就算光线很弱,但永远具备不灭的价值。
[点评]
文学批评的意义 篇4
一、古代城市文学的内涵性意义
首先, 中国古代城市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其文学史意义不能被忽视。其文学的内涵深度和广度因其独特性而被深入挖掘, 但是由于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限制, 直至今天, 我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发展仍然显得稚嫩。古代城市文学构建的客观丰富内涵需要建立在对其认知的、成熟的因素上, 才能得以实现其完整性。
文学史研究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种复杂、多样的文学性格要求其在对待古代城市的研究中, 应当将它作为文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整体上看待其文学史意义。
古代城市文学研究离不开客观历史存在对于它的影响。分阶段、分时期的对古代城市文学进行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理念, 其在具体研究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 我国的文学史研究着眼于对文学的历史时间意义的关注, 缺乏从更为具体、更为客观的空间意义上去参照其文学意义的体现。在这种历史的研究结构下, 古代城市文学一直存在着, 却没有登上历史的舞台。但因为其客观存在的性质, 又决定了古代城市文学终将被抹去历史的尘埃, 而重获新生。以其客观构建内涵来填补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中的诸多方面的历史空白。也因为其内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它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文学史的发展。
在对于城市文学的价值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中, 主要是从文学空间分布形态位移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城市文学发展。这种作家与地理位移上的对应关系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探究方向, 有其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当然, 在作家文学创作上对审美体验影响因素的探讨和文学取材方向上的选择性问题等, 都是在文学空间角度形态位移方面的价值型表现。
同时,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文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以独立个体的方式存在的, 在其发展进程中, 城市文学受到乡土文学的影响与渗透。客观地说, 从历史空间的因素角度讲, 文学史的发展是在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二元空间文学因素下不断发展丰富的。想要脱离乡土文学谈城市文学, 或者脱离城市文学整体研究文学史, 都是片面的。只有从二元结构的空间因素角度去着手, 才能全面的、完整地实现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准确认知。
二、城市文化的文学性外延
城市文学是建立在城市文化上的外在性表现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 城市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是在城市文化的高度繁荣与发展的格局之上的一种文化态势。因此说, 城市文学表现出的外延性特征的诞生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自主意识与创造精神, 并且毫不避讳地彰显其城市文化的绝对创造力量、弱化无意识行为, 以及在城市追求与张扬世俗精神的过程中高调显示其对文化意义的表现能力。
城市文学具备什么样的属性与特质, 也就必然是对现实城市文化中属性与特质的反应。中国古代城市是在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同时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其中政治因素最为明显。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衰亡往往伴随着其背后的政治性因素, 城市作为人们追求政治的渴望和幻想的摇篮, 最先能够感受到这种振幅的正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普通百姓。城市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性表现, 在这一方面对于城市的政治文化生活构成城市文学的最重要的文化性内涵。城市厚重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基础, 对于文学发展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为优良的物质基础。使之在城市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形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通过研究历代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关系不难得出, 单纯的文学形式产生, 不会是在离群索居的社会交际环境中完成的, 而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物质文化相对富足的区域中实现的, 这种现象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城市文学性意义。而城市的发展促使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得以提升, 反过来对促进城市文化多种文学形式的水平提升又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这样说, 中国古代城市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 为古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并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结语
对于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研究应当通过发展的唯物史观去分析, 将古代城市文学融入现代文学史中, 找寻其现代文学价值。随着城市地域性文学研究热潮的到来, 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通过以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历史机运, 纵横比较, 借鉴移植, 进而形成独具中国现当代特色的中国城市文学史研究, 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任务。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要有其历史传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去滋润营养其现代的文学形式。中国文学史在这方面应当有所发展, 将全身的“穴位”打通, 突破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历史围栏。从全局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学历史的整体性特征, 为后世中国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创造更多、更有用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文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意义 篇5
(2)选题对文学研究的实际意义主要是指选题对文学类学科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外国文学的研究具有理论指导作用,亦即文学类的某 些学科或某些学科的研究可以运用选题所提供的方法、观点;选题对文学批评的指导意义主要是指选题对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的评论所具有的指导意 义,特别是对当代文学批评的指导意义,如提出某种新的批评观念、介绍某种新的批评方法、指明文学批评中出现的某种新倾向或新问题等;选题的这种“理论行 为”或有助于文学批评高效运作、健康发展,或直接对作家的创作、读者的接受产生积极影响。
在 讨论选题对文学批评的指导意义时,如果更细致一点,我们有必要将文学批评分为两个层面:理论批评与实用批评。理论批评是“批评的批评”,即对文学评论或文 艺批评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和观照。实用批评是具体的批评行为,即针对文艺创作的具体文艺评论或批评实践。因此,我们在讨论或探寻选题对文学批评的指导意义 时可以从两个层面着手。
传媒对于当下文学的意义 篇6
关键词:传媒;当下文学;解构;建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3-0145-02
一、传媒是当下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确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期刊苟延残喘,文学读者急剧流失,文学作品每况愈下。如何来看待这些变化?这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躲不过的迫切而重要的论题。
可喜的是,国内许多学人对此论题展开了热烈的研究,“90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文学消亡”、“文学泛化”、“文学边缘化”、“娱乐文学”、“消费文学”、“快餐文学”、“全球化时代的文学”、“数字时代的文学”、“技术时代的文学”等都成为当下文学研究的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都涉及到当下文学的变化发展问题。学者们对当下文学的剧变大致有三种阐释:“文学消亡论”、“文学边缘化论”、“文学泛化论”。
这几种论述虽各有其侧重点,但都不否认这两点:1.文学衰落了;2.衰落的原因与大众文化、消费社会或全球化浪潮密切相关。诚然,这些论述有其或多或少的合理之处,但它们都没有对影响文学发展的关键要素——传媒给予应有的高度重视。笔者以为,传媒是影响文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大众文化、消费社会、全球化浪潮以及文学的剧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魔力无穷、无远弗届的传播媒介发展的一种结果。我们只有从传媒的视角去分析当下文学的变化,才能找到真正令人信服的答案。
把传媒和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欧美学界源远流长。在欧洲,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学者较早对传媒和文化倾注了较大的热情。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卢卡契的“物化意识”理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工具理性批判”理论、“文化工业”理论,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技术论”,马尔库塞的“单面人”理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等都注意到传媒和技术的巨大影响力,对传媒和技术所造成的社会和文化的异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在他们充满政治意味的批判话语里,传媒和技术本身都不是清白的,都是具备意识形态色彩的异化力量。而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则从文化、权力、意识形态等角度切入来探讨各类社会现象,尤其是以传媒为中心来研究大众文化现象。
其杰出代表是斯图亚特•霍尔,他的《电视话语的制码解码》一文强调了受众对传媒文化解码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文化和传媒研究从法兰克福学派的消极色彩中走了出来。在法国,有一批关注过或还在关注传媒与文化的著名学者,包括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后现代理论家让•鲍德里亚、后现代文化传播理论家布希亚德,他们的理论至今都在影响世界多门学科的发展。
在美国,传媒与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更是学术热门。从早期的米尔斯、罗森伯格到中期的阿特休尔、H•席勒,再到现在的巴格迪肯、道格拉斯•凯尔纳、罗杰•菲德勒等,直接或间接研究此论题的学者接踵产生,而著作和文章更是成批出现。另外,还有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加拿大的著名传媒研究专家麦克卢汉、英国学者汤林森、英国社会学家斯特里纳蒂、“后工業社会”理论的提出者丹尼尔•贝尔、当代美国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后现代文化逻辑研究的出色代表杰姆逊、活跃于当今欧美文学批评理论界的希利斯•米勒等人都对传媒与文化给予了程度不同的研究。但是,在西方,除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以及德里达、希利斯•米勒等人的零星提及,把传媒和文学结合起来的专门研究者和著作文章,都缺乏典型的代表。
在国内,传媒与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涌现出一些学者和教授,表现出把传媒和文学结合起来的浓厚兴趣,典型代表有黄鸣奋、欧阳友权、金惠敏、杜书赢、余虹、陈霖、周宪、张荣翼、陶东风教授等。但令笔者感到遗憾的是,虽然这些学者对传媒时代的文学发展和变化这个论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阐释,但他们要么把这个论题扩大为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研究,要么只着眼于一种传媒、一种文学样式、一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缺乏从传媒这一关键要素出发对文学发展作出的具体阐释,更缺乏从传媒角度对当下文学变局的系统性分析。
二、传媒对当下文学的解构
文学传播依赖于传媒,但传媒对于文学来说又不止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那样简单。实际上,正如哈贝马斯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分析的,在媒介时代尤其是大众传媒时代,媒介和技术已升格为一种权利,具备意识形态性。马歇尔•麦克卢汉也研究出了震惊世界的结论——“媒介即讯息”[1],哈贝马斯和麦克卢汉的观点告诉我们两点:1.传媒并不仅仅是冰冷的技术,它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具有主体的控制力。2.传媒与讯息并不是能随意分离的,传媒与讯息往往浑然一体,制造出惊人的影响力。显然,仅仅把媒介理解为一种工具与技术,那是肤浅的;媒介同时是改变某些事实与格局的决定性原因。实际上,从来不是“传媒适应文学”,而是“文学适应传媒”,或者说是“传媒逼着文学走上变化之途”。
综合考察传媒影响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个规律:1.传媒的发展与革命必然影响到文学传播的变化,进而影响文学的发展和变化。2.传媒会促成旧的文学形式的衰落和新的文学形式的诞生。3.在特定的时代,传媒的特点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这一时代文学的特点[2]。
具体来说,传媒对当下文学首先有一种解构作用,即因为传媒的革新,文学传播既定秩序土崩瓦解,而传媒又不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或载体在影响着文学的发展,它嵌入到文学活动的内部,对文学的诸多要素产生巨大的影响。
纸媒文学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被打破,文学传播路径空前多元化。而每一种传播路径都对应诞生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口头文学、书刊文学、广播文学、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繁复多姿的文学样式共同制造了当下文学绚烂的景观。正是在这样一种变化中,许多人感受到似乎“文学衰落了”。其实他们感受到的只是“纸媒文学”的衰落。
在传媒的作用下,文学意味和文学性在分化和蔓延。“文学的魂灵从文学中消失了,但在其它的文化类型中显灵。文学给自身留下了一副皮囊,却成了幽灵,附着于各种新生的文化样式中”[3]。文学的幽灵真是无处不在,新闻节目、广场演出、综艺晚会、广告设计、网络聊天、报纸专栏、电子游戏甚至度假村等都随处可见文学的影子,这是一个真正的文学的潜能得到了极大释放的时代,文学意味(文学性)如雪花一样漫天飞舞,慢慢淹没整个大地。
作家的身份在裂变。少数人才能成为作家的时代一去不返,在这样一个多元传媒和互动媒体盛行的时代,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而一向神圣的“作家”头衔,正被“写手”、“撰稿”、“码字儿的”、“卖字儿的”、“文案”、“枪手”、“文字策划”、“文稿统筹师”、“文学师”、“编剧”、“词作者”、“文字客”、“网虫”、“博客”、“大虾”等千奇百怪的称呼所代替。
三、传媒对当下文学的建构
在解构的同时,传媒的革新对当下文学还有一种建构作用。旧有格局的打破意味着新格局的诞生,原有传统的改变意味着新特色的形成。一方面,纸媒文学风光不再,文学样式繁复多彩,文学意味无边蔓延,作家似乎变成平民。另一方面,影视文学、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新的文学样式破茧而出,成为时代新宠;文学聚集在强势传媒的麾下,呈现出种种新的特征。
作家们纷纷“触电”和“触网”,热衷于将纸媒文学改编成影视文学,作家们纷纷以自己的小说有几部被拍成电影电视作为骄傲的资本,甚至在小说创作之初就考虑怎么去迎合影视改编的问题。为了在网络上抢占到地盘,一向坚持“白纸黑字”写作方式的作家纷纷丢掉了钢笔和信笺,与键盘和网络进行亲密接触。比如当下文学桂军人气最旺的几位作家,如东西、凡一平、鬼子、李冯等,无一不是“触电”“触网”的作家。
因为影视等强势传媒的作用,当下文学作品还呈现出图像化的趋势。而这一趋势从广义上看来至少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学作品的图像化包装,现在的文学书籍出版热衷于插图版、漫画版等图像化版本;二是文学作品的影视转换,许多作家把作品的影视化转换作为写作动力;三是文学作品语言的图像化趋向,作家们深受图像时代的影响,在小说的文本中充斥着影视化叙事、剧本化情节。
而在娱乐化的影视、网络等强势传媒的作用下,文学的审美价值渐渐暗淡,文学的娱乐价值变得坚挺无比。更多的读者接触文学是想找乐子,是想寻求某种刺激,是想满足某种世俗的欲望,深刻的读者渐渐变成肤浅的读者,审美的读者慢慢被娱乐的读者所取代。
大众传媒开始对文学的传播和评判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并且开始根据传媒运作的商业特征物色自己的批评家”[4]。传媒将读者的目光汇集在自己的麾下,将生硬的学术文字变成灵动的及时文本,将长篇巨制变为微言大义,将冷僻的概念术语替换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言说,将索要成千上万的论文版面费变为回馈作者一笔不菲的稿费。经由传媒的左右与控制,学院批评本来有限的读者群急剧萎缩,学院批评本来就有的艰深晦涩、自我陶醉、极端功利等缺点越发致命,以至渐渐失语。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张经武.传媒视域下的文学发展[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9(6).
[3]陈晓明.文学的消失或幽灵化[J].记忆,2002(创刊号).
[4]南帆.批评抛下文学享清福去了[N].新华文摘,2003(6).
文学批评的意义 篇7
一.生活的回忆
铁凝, 用“朴素”、“醇厚”、“深沉”回忆三十多年前一段下乡经历, 用“感同身受”概括对文学的认识。从她的“三垛”《大浴女》《笨花》等颇具影响力的作品来看, 无不体现了她对文学创作的诠释:“用细腻的笔触慢慢拭去现实的表层, 呈现出迥异于我们日常思维中的小人物群体, 这些小人物的精神世界则一次次冲击着我们先前存在的思维框架”。
三十年前十八岁的铁凝第一次投身乡村, 因“炫耀”“十二个血泡”, 引得当地的姑娘哭了, “她觉得她们手上有泡是应该的, 而我们是不应该到乡村来弄满一手血泡的。”。
当下处于“传统被解构, 经典被抛弃, 时尚被追捧, 流行风行四方;而独立、自由、充满想象和激情的大学人文精神处于失魂状态”的新生代, 能否理解“十二个血泡”对“我”的意义?能否体会当年“素英”对“我”的心情?能否感触作者那颗渐渐平和的“普罗大众”的心?这些“能否”, 指向欣赏文学必备的一种感同身受的心理。
作者当时“炫耀血泡”所表现的自怜自惜, 跟《小时代》中被个人情感所扰的小资的心境极为相似。但当作者反观素英, 发现她纯朴得没意识“我”的矫情、善良得没“一点怨毒”时, 作者懂得了“那些醇厚的活生生的感同身受”才是“我生活和文学永恒不变的底色”。
试想, 如果“我”在今天的“小时代”遇到“素英”会如此平和吗?《小时代》中的时尚女性尽管也有纯清与理想, 但更显张扬与赤裸, 比起熟知的中外文学经典形象, 显得浅俗了些。“‘过分物质化’和‘手法不专业’是《小时代》最受诟病的一点”[4]使之成为时代病而远离经典。
二.精神的滋补
文学的眼光用文学滋养。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荒凉”时期,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扉页两句“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 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 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滋养了一颗卑弱的心, 使之迸发出“一种冲动, 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这种来自阅读经典的共鸣, 起初可能是一种浅共鸣 (冲动) , 日久的阅历和经历才催生共情后的反应———深共鸣 (灵魂共鸣、理性共鸣) 。甚至非现实主义的魔怪主题, 也“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的有趣味的、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
不管身处“大时代”或是“小时代”, 对于心有所想者定有收获, 只要能与作家作品感同身受, 定是得到珍贵的精神滋养。
三.人性的关照
文学, 即人学, 铁凝“在她的很多作品中贯穿着对人性的美的抒写”。当人类所有行为都能关照未来, 尤其是作为媒体灵魂工程师的作家、导演和教师, 那就是文明大境界的到来, 即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
文学总是将人性的美与丑展现给人看, 而“欣赏郭敬明的年轻人, 实际上并不懂得什么文字是美的, 什么作品是有内涵的, 他们的欣赏已经被毒化了”。
从作家及常人的成长历程来看, 青春期的阅读是一辈子的阅读。奉劝沉浸在“小时代”光怪陆离的幻象中的人们用经典滋补, 借文学这盏长明灯点亮人类永恒的灵魂。
参考文献
[1].曾凡.文学的当下意义.人民日报.中国作家网
[2] .王利芳.小人物精神重估中的探询——铁凝近期城市凡人系列研究[J].科教文汇, 2007, (3) (上班月刊) :163-164
[3] .吴晓东.当文学经典正在远去[J].教育旬刊, 2009, (2) (中) :61-62
[4] .李丽.“小时代”口碑两极分化影评人称“烂”粉丝赞好.羊城晚报.中国青年网
[5] .李旺.从《笨花》看铁凝文学上的突破与发展[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 :76-78
战争文学教学的现实意义 篇8
其一,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现象, 增强学生历史责任感。中学语文教材编选的一些战争文学, 蕴含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价值。教学中挖掘这些价值,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现象,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艰难历程, 以增强学生历史责任感。现在的学生在阳光和鲜花中成长, 未经严冬和风霜的砺练, 对那曾经弥漫着硝烟和鲜血的历史缺乏认同的感情基础, 加上有些教师对战争现象的不当解释、对战争性质随义混淆, 战争在学生眼中成了暴力的代名词, 从不去想, 是那曾经的战争锻造了我们这个时代;更没有去想, 在有些情况下, 战争是获得和平的唯一手段。因为没有这样的认识, 学生也就缺乏对战争、对历史必要的理解和尊重。学习战争文学, 就是为了弥补学生认识上的这个缺失, 找回学生对历史、对战争的尊重。这不仅是对投身战争的无数先辈的敬重, 也是语文教学对民族、对社会肩负的一份责任。
其二, 用战争精神净化学生的心灵。和平生活给我们提供了谈金钱、谈权势、谈人性、谈爱的机会;给我们创造了玩网络、玩股票、玩彩票的条件;甚至不小心给黄、毒、赌等丑恶现象开了一扇天窗, 这幅良莠混杂的社会图景在标示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 也把学生的心灵涂抹得庞杂而混沌, 这无论对学生成长, 还是对社会的进步都不是乐观的事情。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了造就一代健康公民, 有必要滤掉学生心灵中的残渣。然而, 当我们无奈地发现这在现实中几乎是个奢望的时候, 只好到历史中, 到战争文学中寻找可能。于是, 追忆战争、学习战争文学才多少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任何玩人生的行为在战争中都变得毫无意义;任何“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个人情感, 在战争精神面前都显得渺小卑微。有了这点理由, 我们便可以用老妇人 (《蜡烛》) 不屈的抗争精神、用无名战士 (《七根火柴》) 对信仰忠贞不渝的精神、用老头子 (《芦花荡》) 的爱国主义精神去净化学生心灵。
其三, 激发学生忧患意识和奋争意识。战争硝烟早已从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散去, 这是我们的幸运, 是那曾经的战争铸就了这份幸运。在享受幸运的同时, 我们不应忽视, 中东地区的战乱、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严重形势, 使我们不得不思考, 战争的幽灵仍然在人类头顶盘旋, 如果一味地迷恋于歌舞升平, 一旦战争不幸降临, 我们将何以面对?这不是杞人忧天, 是战争给我们的教训, 是多事的世界给我们的警示。因此, 和平环境应该保留必要的忧患意识、抗争意识, 以此构筑坚固的自卫防线, 驱散战争幽灵。这既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也是战争文学教学应取的一个价值因素, 更是战争文学给我们的应有启示。
挖掘战争文学教学的精神价值要避免两种倾向, 一是避免冲淡或消解知识训练、能力培养等价值生成, 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不可动摇;二是避免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历史课, 这是抹杀语文教学特点的行为, 是语文教学的大忌。这里之所以侧重于精神价值的阐述, 主要鉴于当前语文教学日益被抛在技术的浅滩, 而通向精神大海的路被人为阻隔, 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等战争文学精神亮点被语文教学不同程度的遗忘和阉割。因此, 强调这些精神, 用以丰富语文教学日益荒芜的精神家园、抢占学生那日益被不良信息和不良精神袭扰的思想领地,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学批评的意义 篇9
作品纯文学风格的能指是文学手法统一体,而作品艺术图画是其所指。文学手法统一体和作品艺术图画在关联方式上存在着基本的客观性、确定性,这种内在关联方式承认文学手法统一体为其所传递的信息———作品艺术图画提供了相对确定、客观的基础,这种基础是不由读者的自由想象而改变的。同样,建立在这种内在关联方式基础上的作品艺术图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不因读者的自由想象而发生改变的。这里的所谓“一定意义”,即是有读者的自由想象的一定程度的参与,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品纯文学风格具有整体性。作品纯文学风格符号是文学手法统一体与作品艺术图画相互同化作用的构造过程与被构造物。文本是“文学手法统一体———作品艺术图画”隐含的新单位。作品纯文学风格既不等于文学手法统一体又不等于作品艺术图画,更不是简单地将二者累积相加所得之和。作品纯文学风格构造过程,既不存在文学手法统一体的图象化、造型化,更不存在作品艺术图画的技巧化、形式化。
作品纯文学风格的意义是文学手法统一体、作品艺术图画各自都不具备的一种崭新的结构特征,是对文学风格连续构造过程中两个等级序列构造过程,以及被构造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特征的概括:以文本为单位的文学手法统一体内部诸文学手法的相互同化作用;以文本为单位的文学手法统一体与作品艺术图画的相互同化作用。作品纯文学风格意义作为审美客体的基本结构特征,直接参加文学审美活动。
确定作品纯文学风格的意义有一个基本原则,即以主人公塑造与情节布局二者的关系为中心,作品的体裁、题材、人物塑造手法、情节布局方法、语体风格等文学手法意义,以及作品人物形象、情节故事、场景、背景、主题编码的形而上追求相互同化作用,决定作品纯文学风格意义。
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意义的确定,主要是由作品纯文学风格要素———主人公塑造与情节布局的关系来确定的。主人公塑造与情节布局是同质等价的文学风格要素,它们的相互同化作用,不仅规定了双方的不同性质,而且放大了影响文学风格的能指、所指的结构性质,并在这种同化作用中影响文学手法统一体与作品艺术图画关系构成的整体文学风格,从而转换生成新的文学价值。如在欧洲文学研究中,从主人公塑造和情节布局的关系出发,欧洲文学可以概括为四种纯文学风格符号:自由摹仿、不自由摹仿、具象表现、非具象表现。其中摹仿与表现体现了欧洲文学风格的基本对立。主人公塑造和情节布局注重性格必然性、事件发展必然性,体现摹仿风格的基本文学特征;反之,注重表现主观精神世界,则体现了表现风格的基本文学特性。
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情况,那就是抒情诗的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意义的确定。抒情诗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而较少对主人公形象作直接的言语描述,诗中几乎没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在情节布局上,也呈现出片段性、无连续性的跳跃状态。抒情诗由此体现了不同于一般作品的主人公塑造和情节布局的关系:抒情诗对主人公塑造和情节布局采取了“零位”或者说“淡化”的处理,而侧重的是作品艺术图画的描画和氛围、意境的营造。因此,抒情诗的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意义的确定,是通过零位或淡化的主人公塑造和情节布局的关系来实现的。
那么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具体意义该如何确定?作品纯文学风格诸结构元素的相互同化作用决定了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例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名作《一个文官之死》采用的是短篇小说的体裁,以城市灰色生活作为其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沙皇俄国的官场: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蛆虫般的切尔维亚科夫及其奴才心理正是这种官场生活的产物和牺牲品。小说的情节布局可以说是“以一当十”,描写了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因为一个喷嚏而陷入灾难境地进而死亡的故事:庶务官伊凡·德米特利奇·切尔维亚科夫在戏院观看《哥纳维勒的钟》时打了个喷嚏,将唾沫星子溅到了文职将军勃利兹查洛夫的秃顶和脖子上。切尔维亚科夫为此而惴惴不安,前后几次去给将军赔罪,惶惶不可终日,最后精神崩溃,倒毙在自己家里的沙发上。
这篇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采取的是复杂性格里的漫画式勾勒,将切尔维亚科夫胆小怕事和多虑的性格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虽然很少对人物外貌作直接描写,但通过诸如“脸皱起来,眼珠往上翻,呼吸停住……低下头去……啊嚏!”“嗽一下喉咙,把身子向前探出去,凑着……耳根小声说……”“……惶惶不安,定不下心来……走了一忽儿,压下胆怯的心情,叽叽咕咕说……”“……吓得楞住了……肚子里似乎有个什么东西掉了下去”等语句,将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小说的语体风格承袭了契诃夫惯有的作风,有着简洁而冷峻的特点,寥寥数笔,就让我们体味出那种小人物的可悲与可叹。
以上我们谈及了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与具体意义的确定方法,那这二者的关系如何?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是对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类型的概括,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不同,即作品文学想象空间的基本类型不同。同时,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并不否定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具体意义,不否定作品具体审美个性的差别性,不否定作家个性。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具体意义是对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意义的补充,而不是对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意义的否定。因此,结构主义中的“模式”和解构主义的“多样性”,以及对于文学风格的“模式”研究和“多样性”的研究都不是矛盾的,它们相互的关系也都可以用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与具体意义的关系来进行说明。
参考文献
[1]刘甫田, 徐景熙主编.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2007.
[2]周振甫.文学风格例话[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3][俄]契诃夫著.汝龙, 谷羽译.契诃夫短篇小说选[M].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
女性哥特文体的文学意义解读 篇10
从女性哥特式概念产生以来, 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 在美国文学发展中, 已经成为了一种与传统哥特式进行区别的新文类。其之所以被称之为新文类, 不仅是因为其编写话语出现了一定的改变, 并且从不同的方面对女性进行了相应的解读, 进而产生了相应的文学意义。
一、对女性历史及文化重新定位
女性哥特体强调女性应当叙述女人的历史, 而不应叙述男性的历史, 进而对女性历史与文化进行重新的定位, 产生了权利与话语的新关系。部分专家学者认为, 通过对女性哥特式作品的研究, 一般都会和女权主义、心理分析理论等相关内容进行联系。在女权主义方面, 对女性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 从而在看待世界的时候, 大多数是以女性的角度。在心理分析法方面, 对于和女性性欲有关的问题要求越来越集中, 进而出现了一些同性恋小说。波丽娜·帕尔马指出, 一些作家之所以利用哥特式手法编写女同性恋小说, 主要原因就是对性欲空间的反常规叙述, 同时, 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一些“正常价值观”的拷问。近些年来, 随着对文学、历史等方面研究力度的加大, 对女性和权利与财产之间关系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升, 因为一直以来, 男性对权利与财产进行着全部的占有。所以, 在社会中, 大多数女性因为缺乏一定的经济独立性, 进而产生了“无权”的情况, 此种现象逐渐成为女性哥特式创作的内容之一。随着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 在女权主义批判中指出, 女作家编写的女性哥特式文学大部分均是以财产、金钱作为主题, 表现了女性在男性主宰世界中所遭遇的种种不公平的现实。
二、突破传统哥特式作品对女性的定义
女性主义认为, 在菲勒司逻各斯中心主义中存在的就是性政治。在进行文学批判的时候, 菲勒司逻各斯中心主义作品主要就是对女性的贬低与打击, 同时也是丑化了女性。从传统哥特式作品而言, 其关键词包括女妖、幽灵、超自然、怪异、附体等。这些内容均是由男权主义进行构建的, 在这个模式中, 男人代表的就是真理、理性, 而女性自然也就成为了弱者和不可理喻的一方。通过后殖民批评对作品的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 女性问题不仅是知识问题, 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权利问题。从传统哥特式作品方面来说, 女性就是自私、非理性的不良形象, 通过均是以男性价值观与标准进行评判。
随着女性哥特式文学的不断发展, 在20世纪的时候, 其主旨出现了一定的改变, 同时在意象方面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在女性哥特式文学中, 一些关键词已经消失, 尽管依然还在, 但其所表达的含义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比如, 按照心理分析法而言, “他者”的表象就是怪兽, 而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 “他者”已经不再只是一种贬义代表。在女性哥特式文学中, “暗恐”这一关键词, 主要指的就是反常、离奇的意思, 经常用来描写一些反社会行为。但是, 从女性哥特式作品中, 可以看出, 正常与疯狂、幻影与真人, 均出现了意义的改变。比如, 在《简爱》中, 被囚禁的一个女疯子, 得到了一定的同情, 女权主义认为这是男权主义的囚禁, 导致她失去了的选择与自由, 进而成为了牺牲品。
通过对女性哥特式文学的批判, 可以对女权主义文学中描写的幽灵与女疯子的意象进行一定的理解与阐释, 甚至能够说, 在不理解女性哥特式作品意义的基础上, 对作品中描写的幽灵与女疯子也就不会有一定的理解。幽灵故事在哥特式文学中具有一定的独特意义, 在后现代女作家的描写中频频出现。幽灵可以转变为活人, 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生活, 例如, 《宠儿》中瑟丝。瑟丝在被母亲杀死后, 先是以幽灵的状态存在, 之后又以活人的状态进行生活, 给家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致使其无法正常生活。由此可以看出, 女性哥特式文学中的幽灵或者女疯子, 均是在死后或者失常的状态, 获得一定的超能力, 这无疑是对社会的一种控诉, 同时也对人们印象中的幽灵与女疯子进行了一定的颠覆, 使其不再是一种负面、刻板的形象。
女性哥特式文学中蕴含的哲学依据就是欧洲启蒙主义有关所有制哲学。《女性哥特式与哥特式研究制度化》指出, 启蒙主义哲学对女权主义有着一定的影响, 让她们对自己身份以及女性历史进行一定的了解, 进而在关注作品学术内容的同时, 也要逐渐了解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与身份。尽管美国女性哥特式是在欧洲哲学在基础上进行发展的, 但是, 其也成为了美国女权主义的一种文类。在20世纪末, 多元文化运动在美国文学界逐渐发起, 并且女权主义思想得到了快速发展, 哥特式创作形式逐渐具有了美国特色, 进而产生了相应的女性哥特式, 在美国文学界, 被认为是一种最能体现女性力量与多方面的文类, 同时一些相关元素, 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文学中女性的作用与地位。
摘要:女性哥特文体是传统哥特文体的突破, 对女性历史及文化进行了重新定义, 并产生了相应的文学意义。
关键词:女性,哥特式文体,女权主义
参考文献
[1]彭旭.禁锢与疯癫—析《克里斯多夫的序曲》的女性哥特体元素[J].山花.2012.
[2]潘巍巍.从女性哥特体视角解读《简爱》与《蝴蝶梦》[J].山花.2012.
对中国文学的意义和启示 篇11
让中国文学更自信
“莫言获奖实至名归。”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说。在他看来,莫言取得的这一成就是他二三十年来艰苦努力、积累的结果,莫言是全球华人作家中国际影响最大、在世界文学圈子里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此次获奖对中国是个好事,可以激励未来中国纯文学的发展,以前似乎遥不可及的事情现在一下子变成了现实。”张颐武说,以后国人在对待诺贝尔奖时,会更自信、淡定,只要我们自己发展得好,只要我们的文化创造不断努力,扎扎实实规划,未来我们的国际大奖肯定会越来越多。张颐武告诉记者,莫言获奖是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的一个大战略,是从一个更大尺度、更大空间看待文明所做出的一个判断,是对中国综合力量的肯定,是对中华文明、中国成就的肯定。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对本刊记者表示,莫言此次获奖,将促使世界各国更多地关注中国文学,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文学还是在发展变化的。“每个时代,中国文学都有很多优秀作品,比如在清代有《红楼梦》,民国有鲁迅的作品。虽然我们没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但并不能说明中国文学没有高度。此次莫言获奖,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标志,一个象征。”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莫言好友何建明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莫言,既是對莫言的肯定,也是对中国传统现实主义写作的充分肯定,说明了世界文学在表现现实、表现社会、表现人的命运上是一致的。人文关怀、历史关怀和时代的关怀,这些都是文学的主体东西。“一百多年来,从鲁迅开始,我们一直有诺贝尔文学奖情结,不承认我们的时候,我们总会有种种的想法。现在我们得到了这个奖,对中国文学应该是一个提升,也是一种鼓励,会让中国作家感到,我们的作品在世界是响当当的。”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编审、编辑部主任王德领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说明我们对当代的文学不要自暴自弃,不要看低了自己,我们要有自信心。我们的当代文学还是有很大的成就的,我们并不逊色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学,随着我们国力的上升,中国文学也是繁荣的,并不像有的西方所说的,因为体制的原因,文学的艺术性打了折扣。其实,当代作家中像贾平凹、王安忆等,都是有实力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
启示:文学要有独创性
在论述莫言的文学成就时,王德领表示:“一个作家不光是要把内容呈现给读者,还要有独创性,莫言的独创性就在于他的文体意识、独一无二的感觉描摹以及对历史、人性命运的洞察。”他认为: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有着一个启示,就是增强作品的独创性。“每个作家只有找到自己的独创性,才能得到世界更大的认可。其实,独创性被很多现代人忽略了,作家的写作是需要天赋的,著名作家的产生不是靠训练,而是要能找到自己的特色。我觉得莫言没有响应什么潮流和号召进行写作,一部作品有一部作品的写作风格。”
在孙郁看来,莫言是有创造性的。孙郁表示,不同于以往革命文学对人物的塑造,莫言是在一种不纯粹、不完美的环境中来表现人性的美,他把丑恶和美丽的东西杂糅在一起,在一个很混沌的、很复杂的时空中展现人性。《圣经》是一部很伟大的作品,但里面有血腥;佛教很慈悲,但里面也有搏杀。任何纯粹的、美好的东西都是在复杂的环境中出现的。莫言在一种复杂的语境中来展现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个性,这是有贡献的。他反映了生活,反对专制主义,对中国的黑暗社会、对人性的弱点以及几百年的历史反省得很深刻,这是他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独创性。
在和莫言有限的接触中,王德领对莫言有着这样的印象:他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对中国1949年以后多灾多难的历史有着深刻的解读和独特的看法,是一位有独立思想和价值的作家。“这是好多中国作家应该反省的。现在很多作家是在为政策而写作,为文学奖而写作,为市场而写作,这都是不对的。作家太注重市场,就会写得很庸俗。莫言获奖也许对中国纯文学是一种提升和推动,会让作家更加将身心沉潜到文学当中。当然,总会有些作家是为市场而写作,但我觉得为文学写作的作家更能找到自信。”
王德领记得,莫言谈过怎么看待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作家的关系。莫言曾说,你没有太认真地写,很随意、很放松地写,也许会写出一部不错的作品。个人发奋要得什么奖,是不可能写出好小说的,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文学创作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要面对现实世界。”王德领说。
编辑:许陈静 张建魁 肖莹 张忆耕
美编:苑立荣 图编:傅聪
编审:刘爱成 丁子 张勉
延伸阅读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创立于1901年,它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诺贝尔在遗嘱中共设立了5个奖项,文学奖是其中之一。他在遗嘱中说,奖金的一部分应颁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得主是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历史上,罗曼·罗兰、萧伯纳、海明威等著名作家均获得过此奖。迄今为止,诺贝尔文学奖共产生了109位获奖者(其中1914年、1918年、1935年未颁奖)。这些获奖人中,来自欧洲的最多,有83位;其次是北美洲的,12位;亚洲5位;拉丁美洲、非洲各4位;大洋洲只有1位。
由18名院士组成的瑞典文学院,每年选出5名院士组成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奖前期工作。每年9月,该委员会把提名次年诺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者资料,于次年2月1日前送达。此后评委会开始对所有人选进行筛选,将不够格的提名者排除,然后将有效提名集中登记在“初选名单”,即所谓的“长名单”上。4月,委员会将提交一份压缩到15人左右的“半长名单”给瑞典文学院。5月底,委员会根据全体院士的意见,确定最后大约5人的“短名单”。从6月开始,全体院士的主要任务就是阅读5名候选人的作品、撰写评估报告,并在最后进行表决,得票超过半数者则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文学院会在10月的某一个星期四公布当年的评选结果,并于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颁奖仪式,瑞典国王亲自向文学奖获得者颁发获奖证书、金质奖章和一张巨额支票。
那么,“长名单”、“半长名单”、“短名单”上都有谁?任你神通广大也打听不到。根据规则,评奖前期和中期的磋商过程要等到50年后才会对外公布,而最后的投票详情将会永远保密。
近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分别是:
2011年,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他自1958年起陆续发表《路上的秘密》、《完成一半的天堂》、《给生者与死者》以及《悲伤贡多拉》等诗集,逐渐在同时代抒情诗人中奠定了领先地位。
2010年,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名作品有《城市与狗》、《酒吧长谈》、《世界末日之战》、《公羊的节日》等。
2009年,德国女作家、诗人赫塔·米勒。1982年米勒出版处女作、短篇小说集《低地》,其他代表作品还有《河水奔流》、《行走界线》、《那时狐狸就是猎人》等。
2008年,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他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
文学人物形象的文化伴随意义 篇12
关键词:文化伴随意义,人物形象,文学
(一)名著中人物形象的文化伴随意义
a. Хлестаковы есть и теперь и будут, может быть, всегдане в одном русском, но и во всем человеческом обществе,только в новой форме.
Хлестаков 是果戈里小说《钦差大臣》里的人物。此人冒名顶替钦差大臣去视察,是个撒谎大王,以吹牛为能事。 果戈里笔下所揭露的形象 Хлестаков 成为冒名顶替的典型, 由它变来的普通名词 хлестастаковщина 就是指恬不知耻的家伙,动词 хлестаковствовать 指吹牛和冒名顶替,都获得了相应的文化伴随意义。
b. Плюшкин – скупой старик, образ которогоолицетворяет полное омертвение человеческой души, онбогач, владелец около тысячи душ, но он сам по-нищенскиодет, он даже отказался от своей родной дочери, сына из-заскупости... ( 任光宣 ,2003)
果戈里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 Плюшкин 是个吝啬鬼的形象,名词 плюшкинство 就是指泼留希金习气、吝啬成批。
其他文学作品如契诃夫《套中人》的书名及其主人公 Беликов 是个落后保守、害怕一切新生事物的代名词, 冈察洛夫的 Обломов 成了萎靡不振的人的代称,出现了 “обломовец”(萎靡不振的人)和“обломовщина”(奥勃洛摩夫习气、性格)等,都是由某个具体人物形象转喻为同一类性格的人。
(二)民间文学创作中人物形象的文化伴随意义
c. Он ведь Кощей наш, за рубль-целковый удавится.В подземное царство спустились. Видят дворец Кошеябессмертного...
Кощей 是俄罗斯民间童话的一个人物,长得干瘪,心肠狠毒,他拥有大量宝藏和长生不死的秘方。所以 Кощей 逐渐获得了不同转义,形成了由特指到一般的转喻。其他民间文学形象如 Иванушка-дурак, Васька 等也都获得了与人物形象特征相关的文化伴随意义。
受基督教的影响,《圣经》中的人物形象在俄语中也能以来指称具有相同性格和经历的人物。例如 :
d. Ты у меня в неделю поправишься, –сказала бабуля,обращаясь к Саше, только вот кушай побольше. И на чтоты похож! –вздохнула она. – Страшный ты стал! Вот ужподлинно, как есть, блудный сын.
блудный сын 一词的使用,尤其特有文化背景,它与基督教在西方和俄罗斯的广泛传播是分不开的。блудный сын 源自《圣经》,他离家出走,到处流浪,经历生活的艰辛, 最后还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受到家人的欢迎。本文就描写了一个在外漂泊流浪多年的浪子回到家后受到家人的热情款待的场景。类似的例子还有 :
e. – Я истая дочь Евы, все мне знать хочется.
Дочь Евы(夏娃之女 :好奇心重的女子),同样源自《圣经》,夏娃就是因为好奇偷食禁果而被赶出伊甸园,“夏娃” 逐渐被人们用来指代“好奇心重的人”,由此衍生出的成语 дочь Евы 多少带有诙谐调侃的意味。
与西方国家相比,基督教在我国的传播并不广泛,影响也不那么深远。От Адама и Евы(从亚当和夏娃—自古以来), 这一文化伴随意义被广泛地运用于西方诸语言和俄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