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学生要有技巧

2024-09-17

批评学生要有技巧(共10篇)

批评学生要有技巧 篇1

批评学生要有技巧、有境界

许多班主任都很苦恼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学生犯了错误,怎样批评教育更好?比如有这样一部分学生,犯错误时教师批评他,他们当面说一定会改正,但过后还有犯类似的错误。时间一长,有的学生似乎不再惧怕老师的批评,而现在的教育环境下教师也不敢对学生过分批评,害怕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利影响。请万老师能够给予解答,谢谢!

——鄢陵县三高 王伟锋

有学生的地方就会有教育,有成长的地方就会有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该如何进行教育,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价值问题。

说它是技术问题,实在是因为这其中是富含技巧的。

我以前读书时,我的班主任很善于批评学生,很多次,她的话让我脸红,我知道她在批评我,方式却很巧妙。

有一段时间,班级自习课纪律不佳。她在全班说,有一些同学,自习课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甚至包括极个别成绩很优秀的同学。说完,她的眼光在全班扫了一遍,所有的人都被她扫到。我隐隐觉得她应该是在说我的,虽然我最多只有过一次自修课说话的记录。

又有一次,我上课的时候坐姿不够端正,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她突然停下来,指着一个小组说,这个小组的同学,上课到现在,一直保持很好的坐姿,提出表扬。我心头一凛,马上正襟危坐。

我的字在同学中写得算好的,因此有点浮躁,只要同学夸我字写得好,我甚至连检讨书都愿意帮他写。老师看在眼里,却不明说,只是不经意间当着我的面表扬一位同学,你的字写得像是模板刻出来的一样,而且,更重要的,你从来不炫耀。

每个人都会有起伏,我也不例外。我的班主任很少对我提出表扬,为数不多的一次表扬却是,你这学期表现特别稳定。重音在“这学期”三个字。我马上回想上学期,的确有些波动。于我而言,这哪里是表扬,简直就是迟到的批评。

像我这样有悟性的学生,批评可以点到即止。对于那些过于调皮的学生,直面问题或许是更佳的选择。对此技术掌握得炉火纯青的教育家是陶行知,他奖励学生五颗糖的故事广为流传。故事是这样的: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在校长室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

出一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说完,陶行知走进了校长室。

陶行知的批评技巧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而进入价值层面。换句话说,高超的批评技巧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而悟,需要修炼。

当前,教师批评陷入困境的模式基本是以下的“六步曲”:

一、学生犯了错误;

二、教师批评他;

三、学生当面表示要改正;

四、回去之后不久再犯;

五、学生不再惧怕教师的批评;

六、教师不敢拿学生怎么样。到了第六步,教师黔驴技穷,举双手投降。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六步曲”:

第一步,学生犯了错误。这再正常不过了。有不犯错的学生吗?没有。有不犯错的人吗?没有。人是在不断的试错中成长的,学生当然也是这样。其实,中小学是青少年学生犯错的黄金时期,现在的犯错是为了以后的不再犯错,此时不犯,更待何时?如果这样理解,教师就释然了。

更何况,如果有些孩子一点不犯错,那才真的可怕。我读过一篇文章,叫做《乖孩子才是真正的问题学生》,讲得极有道理。那些教师眼中的乖孩子,心灵受到压抑,无法正常健康地成长,日积月累,会产生心理扭曲。进入成人社会,可能会产生大麻烦。所以,如果教师真正为学生成长考虑,他所要担心的,不是学生犯错,而是学生不犯错。偶然犯点小错,引起自己和他人警醒,就不会犯大错;从来不犯错,在不知不觉之中,大错已经铸成。

第二步,教师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批评。如前所言,批评是需要技巧的。采取不正确的方式进行批评,那也是犯错。我有一次在大学里进修,讲课的是一位年轻教师,他讲得很认真,无奈教室太大,听课的人有200多,有些学生听得不太认真。我前排的一名学生从上课开始就一直和旁边的人说话,声音越来越响。年轻教师停下来,从很远的讲台前伸出手指,很生气让这名学生站起来。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这名男生竟然反过来指责教师讲话声音太轻,他根本听不见。后来又大声抱怨学校只顾赚钱,把几个班级的学生凑在一起上大课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一时间竟然赢得许多人的支持。教师眼看形势不妙,只好偃旗息鼓。

我们常常在批评学生的时候遭致学生的反抗,例如,学生会说,张三也是这样做的,李四也是这样做的,老师为什么不批评他们,只批评我?教师通常会反驳,不要管别人,管好你自己。这句话,我们扪心自问,是有问题的。事实证明,它不能说服学生。学生即便承认自己犯错,也仍然要抗议教师的不公以及批评的不当。耶稣说,不要批评他人,以免被人批评。

在没有掌握好的批评方式之前,还不如不批评。

第三步,学生当面承认错误。许多教师以为到此问题就宣告解决,却不知这才是问题的开始。要知道,在强权面前,口是心非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选择。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如果我是一名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智力正常一些,最多略作抵抗,最终一定是要低头认错的,虽然心头有许多不服气。

判断学生是口服还是心服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允许学生和你进行辩论。不是依靠威权压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和学生在一个平台上公平公正地PK,此时学生的口服一定也是心服。

第四步,学生继续犯错。不要说那些态度诚恳、屡教不改的家伙了,即使是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真心悔改的学生,指望他不再犯错,也是过于天真的想法。如果世界上的所有错误我们都只犯一次,所有人都可以直接修炼成圣人。问题是,我们自己能够做到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给学生时间,给学生空间。人总有糊涂的时候,尤其是学生。既然容忍他糊涂第一次,不妨容忍他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又何妨?相信他会有幡然悔悟的那一天。

一位父亲这样教育他的儿子,你要好好学习,你老爸我当年就是因为不懂事,学习不认真,现在后悔莫及。你可不能再犯老爸的错误了!由此可见,再调皮的人,最晚到成为父亲之后,必有醒悟的那一天。教师的任务是让这一天尽量提前,而不是立马实现。

第五步,学生不再惧怕教师。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我们说批评更是一个价值问题,就在于,假如你碰到一个类似于王友这样的学生,你用陶行知的方法去“批评”他,也不一定收到大师那样的效果。同样的话,换不同的人说,甚至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所以,方法不是关键,人才是关键。

天子无德,老百姓都可以起来造反。一位将军被解职成布衣,手中没有任何权力,走进军营,却仍然得到老部下一如既往的拥戴。原因何在?不外乎威信二字。威信有两种获取途径,一种以威取信,另一种以信取威。前者易,后者难。然而易则短暂,难则长久。学生不再惧怕教师不是学生的问题,恰恰是教师的问题。

第六步,教师不知该怎么办。不知道怎么办,就不要怎么办。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批评是一种需要高度技巧的教育方式,在没有掌握足够的技巧前,无为而治至少不是一个坏的结果。那些因为教师一句批评的话而导致学生自杀的事件也不是绝无仅有的,陷入漩涡中的教师可能觉得很冤,然而,过度的批评必将伤及自身,这原是他们在批评前就应当想到的。

卢梭的方法比较绝,这个人倡导自然教育,也和大自然一样的无情。他说,小孩子如果犯了错,一定要让他承受犯错的后果。例如,他把窗户打破了,冬天,北风那个吹,屋子里冷得不得了。卢梭说,不要修,也不要糊。让小孩子冻上一段时间,不用说一句话,他以后自然会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那个窗玻璃。

把卢梭的方法稍稍转化一下,就可以避免教师批评学生导致的冲突问题。卢梭的思路是转移批评的主体,学生犯错,为什么非得是教师批评他?除了教师,难道没有第三者了吗?换作是我,至少可以这样做:带着班委,制定一个班规,把学生可能犯的错误都列上,包括处罚

措施,全班表决通过。接下来,对于违反此班规的学生,教师不必出面批评,那是纪律委员的职责。如果生出恻隐之心,或许还可以出面为一些学生求情呢,就像当年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授意军事法庭宣判张学良10年有期徒刑,随即马上发布总统特赦令。总而言之,我们何必要站到学生的对立面上去呢?

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批评的文章,叫做《批评的境界》,其中有这么一段:

批评也有四个境界。第一个境界,看谁都不顺眼,到处找茬,其实自己做得比谁都差,但自己永远是对的,别人永远是错的。第二个境界,有自己为人处事的准则,如果别人不能做到,则不会轻易罢休,看起来是对事,结果却是伤人。第三个境界,对其他人所谓愚蠢的错误不轻易发表评论,偶尔会以过来人的口吻提一些忠告,有时候也给予帮助但很少怜悯。第四个境界,随心所欲不逾矩,自己几乎不犯错,遇到别人犯错,哪怕伤害到自己,也报以宽容一笑。

教师批评学生,是为了让学生感悟道理以及获得情感认知。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有许多途径和方法,绝非批评一种。不要批评学生,唯有批评自己。当教师悟道的那一天,他的微微一笑可胜过千万批评的话语。

批评学生要有技巧 篇2

一、什么学生说什么话, 语言切勿公式化、套话腔

学生个性不同, 对教师批评的心理承受力也不同, 不同的学生能接受不同的批评方式、不同的话语, 所以班主任批语学生的语言切莫一种腔调。批评学生之前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认真分析受批评的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说什么?怎么说?都要精心设计。例如对待外向豁达者, 教师可直言不讳, 指出问题, 明确要求, 令其改正。这类学生性格开朗, 充满热情, 经常显得信心十足, 对教师的批评想得开、看得透。对待内向拘谨者, 老师要给以情面、留有余地, 不要批评得太尖锐。他们和别人相比有更强的自尊意识, 但常常缺乏信心, 对待缺点和错误, 要么过于自责, 要么怨天尤人。对待倔强者, 教师要压住火气, 冷静处之, 这样说不定能出奇方、收奇效。因为他们易认死理, 听不进别人的批评。如果老师方法简单, 脾气急躁, 和他们对着干, 说不定会促其走向极端。又如, 对平时表现不错的学生, 要一针见血, 不留情面。因为教师平时对待他们赞扬的多, 批评的少, 对待他们的问题, 只是轻描淡写。对待表现一般的学生, 则要循循善诱, 启发开导。他们听惯了别人的批评, 除了有一颗比别人更强烈的自尊心外, 一无所有, 对教师再多一次批评, 往往显得满不在乎, 所以老师要体现出特别的关心和爱护, 用真诚感动他们。对自尊心强的, 批评时要照顾面子;对好胜的, 不妨先肯定其成绩;对性情软弱的, 批评中应该含有鼓励和信任。

二、具体事情说具体话, 语言切勿啰嗦、复杂

据我观察, 许多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 事无巨细, 大包大揽, 想说就说, 喋喋不休, 一张十足的“婆婆嘴”。2008年我曾在所教班级中进行问卷调查, 78.9%的学生对教师的“喋喋不休”置若罔闻, “谁听他的催眠曲?”更有趣的是我听一位家长说, 他儿子要带个枕头到学校来, 因为他们的校长又要做婆婆妈妈地作报告了, 到时好睡觉。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 可见学生是特别讨厌啰嗦的。

记得我过去的一位同事在办公室批评学生, 为体现她的“苦口婆心”, 常用“促膝长谈”“语言持久战”去“感化”学生!我亲眼看见:一次两位学生打闹, 不小心打破了教室的窗户玻璃, 他找来这两位学生, 从端正学习目的谈到树立远大理想, 从古代谈到近代, 从东方说到西方, 列举了不少事例, 阐述了不少道理, 时间竟长达两个小时!不说是学生, 作为她的同事, 我都有点受不了!如此“旁征博引”“娓娓道来”, 其中与主题不甚相关或毫无联系的废话不知有多少!

我从学校毕业至今就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我的经验告诉我, 批评学生要针对学生实际, 或含蓄或直露, 力求切中要点, 以求达到醍醐灌顶之效。班主任的语言只有简明精到、有的放矢, 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 思索警惕。

三、坦诚相待说真心话, 语言切勿冷淡、挖苦

我国著名学者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没有水不能成为池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身心的巨大感染力, 常常源于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这种热爱和关心, 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 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热爱学生, 学生亲近教师, 就会在师生间形成一种依恋性的亲切感。因此, 班主任的批评语言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真挚的情怀和情感的力量。所说的话, 自始至终都体现出对学生真心实意的关心和爱护。班主任的批评应该是师生间一次情感交流, 而不是一种惩罚。老师的语言切忌冷冰冰、硬邦邦。老师尽量不用“你来学校干什么?”“把你家长叫来”等责问、命令和呵斥的口气批评学生。对待学生的过错, 班主任要用虚怀若谷的心怀容忍、然后满腔热情地去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即使是经常犯错误的学生, 也不能冷落和奚落他们。班主任应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宽容之心, 唤醒学生的改过之心。

2004年我带的一个班, 一个叫刘XX的同学, 平时表现很一般, 经常抽烟。有一次他在厕所抽烟时被老师碰上了, 我把他叫到办公室, 对他说:“你又做了‘好’事!”此话一出, 没想到他立即就和我顶撞起来。2006年我又遇到了一个类似的学生, 我把他找来办公室以后, 同他一起到网上浏览了一些有关未成年人吸烟的危害的资料, 然后和他聊起了他家人吸烟的事情, 后来这个学生真的把烟给戒了。前者“极尽挖苦”之能事, 弄得师生关系僵持;后者化“冷”为“热”, 善意地提醒学生改过。不同的批评语言, 导致两种完全相反的结果。

要有新型的批评风度 篇3

我并非是说批评对于作家毫无裨益,只是说作家的良知不应为那些议论所左右,创作勇气应该表现于自己不能轻易舍弃的那个基点上。至于那种对作品哪怕很尖锐但十分有益的批评意见,则应该重视起来。但是我以为,当作品公诸于世以后出现的评论,除很少数的情形以外,对作品的影响力终究是有限的,很少看到哪个作家在看到评论家的意见后去重新修改他的作品,倒是在有些作品评论中对作家的气质、情致、观察生活的深度等等审美经验的剖析,那种宏观性的开说,对作家会发生长远的影响。

然而评论这门学问却是一个颇不容易攀登的领域,历来有影响的作家如群星灿烂般的众多,但数得上的批评家与之比拟实在少得不成比例。如今评论家的声誉似乎并不佳,有的文章的字里行间仿佛可以揣摩到某些切齿之声。不过事情总有根源的,长远以来是“左”的影响所造成,政治标准唯一代替了文学分析,而今此种流风虽在嬗变之中,但还并未根绝。好在理论批评中好的势头已经出现,例如注重于从整体把握的分析方法去研究文学,改变先前只以社会的历史的单一方法分析作品,宽广的思维空间使得文学评论的生命力旺盛起来,从社会生活的评判角度扩展到理解作品的内在意蕴,从思想史的角度分析深入到民族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的更深的层次,从作家、作品的精神气质和艺术个性联系到同时代作家的比较,并横向到世界文学的比较研究。无疑这些都是逐渐消除“左”的影响以后飞扬起的一股新鲜空气。评论的面貌在改变,人们对评论家的印象也在改变。

这种变化并非自今日始,多年来早就有人作着这种不小的努力。李子云这本《净化人的心灵》的集子便是一个例子。这个集子所收的文章,最早是一九七八年的,多数为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二年所写,现在集中起来一看,里面散布着一片清新的良知,内中几乎难以找到任何的说教,而出现的是同作家也同读者作着亲切的文学谈话,娓娓而谈中,表现了作者的那些中肯的和耐人寻味的见解。中国文人间的友谊,在传统上历来崇尚“以文会友”,凡有很好私交的,大都是在“重与细论文”的切磋研讨中建立起来的。李子云是一位女性的评论家,她评论的对象和交友以女作家为主,由于她对作家的经历、禀赋的深切理解,因而议论也就剀切入微。“知人论世”,既要熟悉作品,还要熟悉作家的气质、为人、经历,只有整体的把握方式,才能使得评论获得一种亲切、和谐、知心的心灵反响。

我常觉得对文艺作品的宽容之心的难求,而评论家的思维方式中某种单一的要求往往会给作品带来过多的损伤。我并非主张宽容是可以无边际的,可以掩饰错误或为错误辩白,可以丧失思想原则等等,而要旨所在恰恰是在寻求作家认识生活和思考生活的由来的那种宽容精神。作家写作品的成就常为人们所赞许,作品中出现的失误又常为人们所不容,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社会效果是社会主义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准则,文艺作品必须与人民心灵有益。但是作家在认识和表现社会生活中的视觉和思考力进入到某种复杂的思维状态时,失误的情形还难免会发生。我们既然不能再满足那种游弋于生活平面状态的令人乏味的作品,既然赞同作家主体的追求力去开掘和表现变幻万端的生活现象是艺术形态的深化,那么文学作品中失误现象的存在就应该视作是一种逻辑发展的定律。在这里,批评家的任务是采取金刚怒目式的呵斥态度,还是选择那种善意、关怀、疏导和循循善诱之法,我把后者看作是一种宽容精神,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对失误本身有什么宽容之意,错误是必须批评的,而宽容精神却充满着深切的理解。诤友之间的切磋,不可缺少的是彼此的深切理解,思想交锋和精神交流只有在深切理解和可以分析的基点上得到深化。说教与说理,呵斥与引导,其分界线常在有无这样的精神状态。我以为,评论家应具有的风度,是那种新型的风度。

前几年在批评界评论《在同一地平线上》的时候,空气是严峻的,而李子云的《她提出了什么问题》的文章,给严峻的空气注入了一点溶解剂。文章并没有为作者辩解,却是在解剖作者观察和理解生活的思维层次。她指出作品所揭示的“如何才能做到男女双方在事业发展上权利平等的问题”是具有崭新意义的社会问题,对这篇当时众所侧目的作品,敢于从中去觅取隐藏着的亮度,不能不看作是一种独到之见。同时又指出作品描写的失真,“使得问题变了调,使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改变了性质”。这样的批评,对作家既给予了合理的评价,又生发着应有的憬悟之心;于读者说,令人心悦诚服的批评才是公正的批评。

批评家对作家的深知,作家对批评家的由衷的信服,此种相知,将为文学与批评的发展带来莫大的裨益。真正的相知,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坦率相见的基础上的。尊重而不回避坦率,坦率而不损害尊严,人间真正的友情也应以此为准绳,何况作家与评论家之间的交往言谈,还有公诸于世的复杂的一面,更需要注意及此。李子云对作家的短长几乎是直言的,对张欣莘,对王安忆,对张抗抗都莫不如此,集子中的评论文章就足资佐证。我感触较深的,是她对茹志鹃的一段议论,她肯定茹志鹃熟悉的是什么,也不讳言茹志鹃不熟悉的是什么。小说《儿女情》中田井对儿子的不理解不懂,感到惶恐,评论认为“也是茹志鹃的惶恐。我觉得她的惶惑主要在于没有深入这类青年的内心世界”,“她还不够了解他们,不够了解今天这类有抱负有志气的青年的思想面貌,”因而茹志鹃有的作品“显得从意念出发,人物形象有些概念化,内心世界不够丰满。”对作品的分析我并不完全同意,但是说到茹志鹃对青年一代不够了解这一点却是真实的,因而是坦率的。“代沟”之说,不管你承认与否,它是存在的,它并非完全不能沟通,但要到达真正的了解却并不容易。天下的许多事是勉强不来的,但是补救之法也还是有,那就是增进了解,作家不了解人就写不起作品来,老作家要了解年青一代的心情,正如青年人也应不怀固定的看法去了解老一代的人一样。我所以说对这一点感到深切,是李子云揭开这个底而能直言不讳,说的自然不止是茹志鹃的作品,因而对今天不论是新老作家都有值得思索的好处。

李子云这个结集中对其他的作家都有着颇多精辟的见解,有的评介文章已经说了很多,无须赘述。我只是在她文章的批评风度上感到有些新意,不禁兴之所至,略写数语,以为介绍。《净化人的心灵》是集子的书名,我认为这本书对批评界的空气,倒也起了一些净化作用的。

批评学生要有技巧 篇4

批评是把双刃剑,用得恰当,可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批评是一剂良药,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契机,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效果;用得不好就会像一柄利刃刺伤学生的心灵、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能会使学生破罐子破摔,并容易造成师生的对立。实践证明,教师批评学生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批评的方法,还往往受到一些心理效应的制约,如果教师能了解和把握这些心理效应,巧借积极的心理效应,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恰当地运用批评,就能让批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椰壳效应,让批评变得甘甜

一位朋友的儿子不愿意吃饭,于是他把一个椰壳锯开,用它盛饭,结果儿子吃得津津有味。椰壳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把批评包装一下,给它裹上一层糖衣,让批评变得甘甜,教育效果会更好。

我国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小学校长时,一天,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王友已等在门口。陶先生立即掏出了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了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了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王友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简单粗暴的批评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像陶行知先生这样送给学生精神的糖果,让甜甜的批评诱导学生,将学生“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情合理的因素,给学生以自我反省的契机、自我修正的时间,从而体现出教育所特有的人文教化功能。

二、南风效应,让批评变得温暖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批评学生时,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我们应该让批评像南风一样送给学生温暖。

某小学一年级新生不适应学校生活,经常赖在家里不去上学,父母十分头痛。为此老师登门家访。学生对老师说:“我不愿意上学。”老师微笑着说:“你不去上学,我会想你的啊!”学生高兴极了,从此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学校,她对同学们说:“老师可喜欢我啦,我不来上学老师会想我的!”

巧借南风效应,让温暖的批评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孩子幼稚的心灵,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关爱的温暖,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会使教育教学变得自然流畅,学生自然会因爱上自己的老师而接受老师的教育。

三、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一位着名教育家说过:对待学生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骨头里挑肉,那怕找到一丁点肉丝,也要看成是一块好“排骨”,给予表扬,鼓励。在批评学生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

有一位老师刚接新班,上完第一节课,刚要说“下课”时,后排座位上有位学生突然吹起了口哨。学生们看看那位学生,又看看老师,他们诧异中有些惊谎,像是做好了迎接“火山爆发”的准备。但这位老师并未发火,尽管坦然地练,说不定会在这方面有所发展,必要时,我给你留点时间,为大家表演一下,好吗?这位学生满脸惊疑地望着老师,不知所措。老师接着问道:“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他不好意思地给老师说了他的名字。老师立即说:“名字起得好,你是我在咱班记住名字的第一个学生。不过老师对你有点小要求,请你以后吹口哨时注意场合。”这个学生红着脸说:“老师,我错了,请相信我,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了。”周围的学生鼓起了掌。

当天,这位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我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因为今天老师表扬了我,说我口哨吹得好。要是在以往,我肯定躲不过一顿批评或指责,真的,我还没受过老师的表扬……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绝不无事生非,扰乱课堂秩序。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的学习情绪很高,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逐渐成为老师们纷纷称赞的优秀生。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虽不可能样样出色,也不可能样样都差,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学生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而很快地进入他们的轨道。在批评中,老师多给学生点欣赏,就等于多给学生一阵春风,一场雨露,就会使学生脆弱的自尊心产生强大的动力而健康茁壮地成长。

四、尊重效应,让批评变得宽容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论述过教育者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的重要性:“年轻的朋友,请记住,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滴的露珠,要培养自尊心,只有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批评要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让批评充满理解和信任,才能让学生体面地接受批评。

被誉为“中国当代教育家”的霍懋征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她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时,一次她班上的一个男生拿了同桌的钢笔。霍老师知道后没有责难,也没有声色俱厉地批评,而是自己掏钱买了一支钢笔送给这位学生,并对这位学生说:“我知道你喜欢钢笔,这支钢笔就送给你。我也知道人家的东西你肯定不会要,趁别人不注意,你一定会送回去的。”几十年后,这位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教师,一进门就跪在霍老师面前对孩子说:“没有霍奶奶,就没有你爸爸的今天。”

学生犯了错误,又恐惧又内疚,像刚刚经历了一场心灵上的暴风雨。这时老师不能再给他们雷鸣闪电,而应给他们送去雨后灿烂的阳光,让他们在阳光中愈合创伤,健康成长。面对拿了别人东西的学生,霍老师深知一旦把这种行为与“偷”字联系起来,足以击碎其脆弱的心灵,使其背负终生,她用一颗爱心巧妙地维护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她这种别致的批评方式,具有十分高超的艺术性和感染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五、专座效应,让批评激励希望

生命因信任而美丽。信任会让学生获得人格的尊严,激发出他们自信自爱的热情。信任是对学生最佳的奖赏,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室最后有一张桌子,这个位置该怎么安排呢?起初,老师用它来惩罚学生。所以,那个座位就成了“履教不改”者的专座,美其名曰“思过角”。为给受罚学生一线希望,老师宣布:何时改过,何时再坐到前面来。可没想到的是,学生不但“不思悔改”,反而越来越放肆。后来,老师把那个座位起名为“信得过专座”。在班里郑重宣布:坐在最后那个座位上,说话、做小动作,老师不易发现,可见它是滋生坏习惯的温床,抵抗力弱的人不能沾边,只有自我约束力强、大家信得过的同学方可入座。凡要获得这个专座,需自我申请,然后经同学们评议、老师审批后才可以坐。一下子,这个座位成了一种荣誉,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申请。连那些经历过“思过角”的调皮鬼,也都努力要坐“信得过专座”。结果可想而知,所有坐过那个角落的学生,学习、纪律都越来越出色,老师不由得舒展了眉头。

同一个座位,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这就是信任的力量啊!

六、配套效应,让批评挖掘美丽

在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时,总觉得家具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当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后,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于是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亦被称为“配套效应”。

有一位老师在讲五年级自然第十五课《用根扩茎繁殖植物》,临下课的时候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用扦插法繁殖一株植物,要求两周后交上。第四周自然课上,学生都带来了自己的作业——一盆扦插的植物。绝大部分同学扦插的植物都长出了新芽,只有个别同学扦插的植物不见动静,老师看了一下,属于扦插不易成活的植物。但一个小女孩扦插的柳树竟然没有发芽,着实让老师感到奇怪。因为杨柳是扦插最容易成盆活的植物,只要温度适宜,水分适当,定能发芽,而这点看起来她做的都不错,为什么没有插活?老师走到跟前仔细端详,透过她精心包扎的塑料薄膜发现,她扦插的枝条上面粗,下面细,明显是插倒了。老师便问:“你先看看插得有问题吗?”她怯怯地说:“我想要一枝垂柳,所以就把柳枝倒过来插。”她又补充道:“这是我在故事书上看到的,说将柳树条倒过来插就会长成垂柳。”老师笑了,首先在全体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勇于创新、善于想象、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然后又从水分、养分的运送方法方面讲解了枝条的作用和功能,告诉大家,人类可以改造自然,但不能随意改变自然规律。这节课,小女孩似乎特别兴奋,因为她独树一帜的创新受到了表扬,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关注。从这节课后,她变得性格开朗了,上课也敢于发言了,老师还发现她喜欢上了科学和植物。

与孩子讲话也要有技巧 篇5

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孩子该快乐时,决不让他痛苦;孩子该痛苦时让她适当得痛苦。

今天早上我与往常一样,在跑步之前,要先给我女儿留早点钱。往常都是4元,但今天早上我留下3元。想起当时的对话,让我想起部分妈妈和我犯一样的错误——与孩子说话没技巧,孩子该快乐时,让他痛苦了;

事情是这样的:昨天我给了她5元早点钱,中午放学她没给我退回多给的1元,她把钱放到学校了,说是忘带回来了。我知道她说了谎,于是告诉她下午放学一定还我,她答应了。晚上我很忙,忘了这件事。她作业很多,作业写完,正好来了一位家长,我忙于与家长聊天,她自己先睡觉去了,就这样,昨天的1元早点钱就再没提了。

本来我女儿是典型的乖乖女,他没一点反抗意识,今天早上我如果让她饿肚子她也没二话可说。我说话本来可以很随和,也可以开玩笑,也就是可以让她今天有一个美好的开始,然而我却是这样说的:“今天我少给你一块钱,你有你的方法,我有我的招数。可以吧?”多么咄咄逼人的语气啊!

“好吧.”她似乎知道她只有这一个选择,回答有气无力。我昨晚让她买馒头,多出2元钱,让她零花,也就是说我知道她还有零钱。

冷静下来,我认为孩子如果不是有意犯什么大差错的话,家长都应该心平气和,让她知道这件事他做错了就可以了;当然他无理狡辩的事必须适当让她承受痛苦。

我可以这样说:“宝贝,今天的早点钱你哪里已经存放1元了,对吗?(对)那再给你3元啦!”她的回答也绝对是“好吧!”但心情一定是愉快的。

许多问题孩子,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家长与孩子讲话的技巧和语气上。要有技巧,先要有良好的心态;要有良好的心态必须练就过硬的能力。而能力的提升不是一两本书能解决了的。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反省。没有什么事是一蹴而就的。

我在教育孩子上犯过很大的错误:1专制.2把孩子当大人要求。3不体会孩子的需求。

我去年开始反省,现在虽调整了一些,但还很不到位。我明白:要让走出教育误区,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被困难堵住裹脚不前的人。

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批评”的技巧 篇6

尖锐的批评,常常会伤害小学生的自尊心,引起他们的不满,甚至抵触,很难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批评方法达到育人的目的?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多年实践,我们认为下列方法是可行的。

一、微笑

用微笑方法去批评学生,实际上是一种动之以情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生细微的违纪

行为或偶尔为之的过错。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或是课后骂人一句,这时教师对他(她)微微一笑,他(她)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对。

二、提醒

这种方法适用于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弱而导致出现的错误。例如:喜欢帮助人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但往往会在不考虑帮助的内容、方式、目的和性质的是非曲直情况下见“义”勇为,最后导致错误的发生,像替同学做作业、帮伙伴打架等。这时教师不能够毫不留情地予以严厉指责或无情处罚,而应该及时提醒他“这种帮助人解决困难的精神固然可嘉,但这种帮助的内容、方式却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既不利于被帮助者的进步,更不是一种真正的友谊。”使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构成错误,并谆谆教导其以后改正,不要重犯。

三、鼓励

缺点错误改正后,过了一段时间,在内外因的诱导下,又会偶尔重犯同类错误,这是小学生中经常发生的事,此时教师若严厉训斥、新账旧账一起算,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师生之间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若教师用鼓励方式去促进,效果会大不一样。语重心长充满信任的鼓励,较之板脸瞪眼的呵斥“屡教不改”效果要好得多。

四、谈心

学生的不良行为出现后,教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压服,而应以亲和平等的态度,和颜悦色地找其谈心,指出不良行为产生的后果及改正要求。如初夏来临,学生听课容易疲倦,打瞌睡现象时有发生。发现学生打瞌睡时,老师可相机走近他并轻轻摇醒他,待下课后再与之交谈:“是我的课讲得不好,提不起你的兴趣,还是你昨晚没睡好以致今天精神不振呢?”这种朋友间的情感沟通,既能使学生为自己没能认真上课深感惭愧,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谦和、诚恳和关爱。

五、沉默

面对学生的不良表现,老师若微露不悦或沉默不语,就会给学生传送一种心理警示信息,并由此领悟到自己的过错。这种批评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课堂上一些学生会埋头做小动作,老师适时突然中断讲课,短暂沉默一会儿,做小动作的学生就会警觉起来,注意力也就集中了,这比大发雷霆更有利于维持教学秩序。

六、告诫

如果学生严重违反了规章制度,破坏学校纪律,造成了一定影响,并且不是初犯,老师就必须在调查清楚事情真相的基础上对他进行具有说服力的严肃批评,绝不能姑息迁就。但是必须注意,使用这种方式时,批评的内容一定要有根有据,切忌臆想发挥;批评的语言一定要准确集中,切忌含糊分散;批评的态度一定要诚恳尊重,切忌威胁鄙夷;批评达成的目标一定要端正适度,切忌歪斜拔高。总之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要在议事剖理过程中告诫学生,使他充分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危害,充分感悟到老师对他的善良用心和殷切期望,从而增强改正错误的勇气和决心。

表扬与批评要注意技巧 篇7

在星期四下午的第二节课上, 一个学生忽然举起手说:“老师, 我想上厕所。”笔者一边听着, 一边就在想:不能让学生形成随意上厕所的习惯, 要让他们知道上厕所是课前要做好的事情, 课前没去肯定是对这件事情不够重视 (拉肚子的学生除外) ;而且, 第一个去了, 一会儿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 (让第一个学生去, 就没有理由不让第二个、第三个学生去) ……

事情已言明, 笔者考虑到:如果不让该学生上厕所, 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如果影响到学生的身体, 还会给学校带来麻烦。所以, 处理结果应是, 既要让该学生上厕所, 又要杜绝其他学生效仿。由此, 笔者先对该学生进行了批评:“上厕所应在课前完成, 要向其他学生学习——其他学生都在课前上了厕所。”这样, 在批评他的同时也表扬了其他学生, 给予了其他学生一定的心理暗示, 避免了其他学生的效仿。然后, 在该学生答应了以后会在课前上厕所时, 笔者就让他去了厕所。

编后语:作者较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 但该方法也可能会导致另一种情况的出现:部分学生由于课前没上厕所, 在课堂中, 他们随时可能会想去厕所, 但苦于教师之前的处理方式, 他们会尽力忍着, 尤其是个别胆子比较小的学生, 由此就可能会导致“尿裤子”等问题的出现, 所以, 建议做如下处理:先问其他学生是否也要上厕所, 想去的可以举手, 统计完所有想去厕所的学生后, 再做上文中的处理, 当然, 此时批评的就可能是几个学生, 而不是一个。而且,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 可能需要经过多次课, 所以, 在以后的课堂中, 教师还要注意结合其他手段进行处理。

班主任批评的言语技巧 篇8

班级管理工作中,表扬与批评是班主任做好工作的重 要手段。表扬与批评都会对学生的情绪、感情、心理、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有适时、适度、有 效的表扬与批评,才能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因此,要做 好班级工作,班主任必须掌握必要的表扬与批评的言语技巧,对于自制力相对较差的职中生 来讲,批评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批评的场合与时机

对于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的职中生,班主任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和场合,才 能达到教育目的。一般来说,对于个别同学批评宜单独进行。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不 同的批评场合与时机。对于那些一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比较固执的学生,可以适当 在办公室进行批评,借助其他教师言论的旁敲侧击,使其及时认识并改正 自己的错误;对于自尊心很强又“爱面子”的同学,则应以单独聊天的方式进行批评,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让其在与老师平等交谈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有被批评的错 误具有代表性,批评一人可以教育全班学生时,才可公开批评,起到对全班同学“敲警钟” 的作用。另外,对于学生缺点错误的批评应随机进行,切不可等错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采取 措施,应随时发现,随时批评。

二、批评的方式

1.一针见血

部分职业中学的学生自觉性较差,犯了错误很难自我认识,且性情固执,不愿认识和改正 错误。对这类学生的批评,不要含糊其辞,宜把错误直接了当地指出来,使批评富于针对性,从而达到快速教育的目的。

2.启发暗示

对不易接受“一针见血”批评的学生,缺点错误不十分严重的学生,应该采取启发、暗示、诱导的方式,用委婉的言语达到批评的目的。我班有名学生,本来很聪明,基础也不错,但 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喜欢上文化课,对专业课也不去认真学习和钻研,且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如果长此以往,一名很有希望的学生很可能因此贻误终生。对此我多次找他谈话,给 他指明社会形势和知识的重要性:“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知识 技术和能力才是立足社会的资本,既将到来的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跨世纪的 青年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才能有利于国家、社会和自身发展……”通过多次启发教导,这名学生终于明确了努力的 方向,认识到自己以往的错误,开始努力学习文化课、专业课,成绩也很快提高,并提前一年参 加职校对口升学考试。

3.点到为止

对于自尊心很强,自觉性和悟性较高的学生,批评尽量不用激烈的言辞,也不能罗唆不休,只须指出问题,点到为止。我班有名女同学和别班一名学生发生早恋,还经常以学习为名到 他班闲谈,影响很不好。该女生自尊心较强,我找她谈心:“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只有在学 校学好知识,将来才能立足社会,如果在校期间因为不应该的事情耽误学习,可要懊悔终生 啊!”这个女生当时脸红了,只说:“老师我明白了。”从此,她成了我班学习最刻苦的一 名学生,经常找我谈学习和生活,早恋终止了,还报名参加了建筑专业对口升学考试。

4.以鼓励代批评

对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一般宜通过鼓励达到批评的目的。使他们从鼓励中发现不 足,看到希望,增强信心。我班一名班干部,工作一直积极主动,学生工作做得很不错,深 得老师赞许和学生认可。但有一次,他因为意外的原因,在组织一次全校性的班级活动时,搞得很糟,部分同学对此表示不满,该同学就背上了思想包袱,工作再不像原来那样积极、主动、热情了。我找他谈话:“你以前的工作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不能因一时的失误就失 去信心,只要今后在工作中更认真、细致,你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从此,这名学生又 开始积极主动进行班级工作,成效一直不错。

批评教育学生的艺术技巧 篇9

阆中市清泉乡中心学校 朱建华

批评教育学生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改正过错。成功的批评教育能使学生心悦诚服、激励人奋进。而简单粗暴地批评轻则无济于事,重则往往会激化矛盾,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认为批评教育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掌握批评教育的艺术技巧。

一、热爱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热爱学生是师生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爱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批评教育得以接受的重要条件,没有爱的付出,就没有教育的效应。只有当学生意识到你是真正关心他、爱护他时,无论你是严肃的批评,还是严厉的斥责(最好不用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二、尊重事实批评教育学生之前,被批评学生的问题要是非清楚、责任明晰,既不夸大事实,也不包庇坏人坏事。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使批评具有说服力。有的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姑息迁就,对成绩差的学生横挑鼻子竖挑眼,总是看不顺眼。成绩好的学生“睡觉都在看书”,成绩差学生“看书都在睡觉”,这样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威信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学生谁还信服呢?

三、语言艺术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时应态度和蔼,语气平易近人,最忌“恨铁不成钢”。宜多采用鼓励或激励的语言。对待学生不讽刺,不挖苦。冷言冷语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影响批评效果。“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的教师在气极了会说出一些不经思考的话:例如“让我作为你的教师,我感到很羞耻”,“你真是笨的无可救药”之类的话。事后想想,这样的话除了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师生感情之外还有什

么别的效果吗?

四、讲究技巧批评最好在学生休息时进行,不能因事耽误了学生的学习。同时批评应建立在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对脾气暴躁、性格刚烈的学生不宜操之过急,先让他的情绪稳定下来以后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于热情洋溢、性格直爽的学生则直接摆事实,讲道理,让他心悦诚服。对于自卑感较强的学生则宜用单独批评,适度鼓励启发,则有可能点石成金。对于逆反心里较强的学生则宜采用以奖励代替批评,还记得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吗?陶行知发现了一个同学用泥块砸那些男生,不是批评,而是用四块糖果奖励了他,奖励代替了批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信息反馈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是必要的。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批评后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不一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很多时候不明白忠言逆耳,怨恨、误解、反抗等消极情绪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要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防止产生过激行为,对确属批评有误或过火时,要真诚的表示歉意。

作业评价要有“学生意识” 篇10

在教学中, 笔者以语文家庭作业为切入点, 探索基于“学生意识”的语文家庭作业评价方式, 旨在促进学生对作业的态度的转变, 使一向被认为枯燥的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助燃剂”。

一、让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我想学

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交流对话的时间往往很有限, 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因此容易导致教师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而语文家庭作业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能较好地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如果教师能在作业评价中融入一些有针对性、有激励作用的语言, 则可沟通师生间的情感, 从而使教师在学生心中产生亲和力,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愿望,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得以发展, 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1.亮点评价。罗素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面对学生的作业, 我们往往会发现他们存在的缺点, 却很少去挖掘他们的优点。指出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很简单, 但发现学生作业的亮点却更要紧。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 不只是判断对错、好坏, 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和思维亮点, 用激励性评语点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些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字迹不是很端正, 但纵观全文, 文笔很好。于是笔者写道:“你的思路很清晰, 思维也有一定的深度, 文采飞扬, 相信你的书写也一定会像你的文笔一样好。”“你今天的作业很不错, 字迹也很端正。”“你很棒, 相信你能做得更好。”好的评价策略, 犹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 学生看到它, 不会因为做错题目而惶恐不安。这种带激励性的亮点评价, 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开动脑筋, 更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作业质量。

2.分层评价。有句俗话说“五个手指伸出有长短”。用在对学生的评价上, 同样适用, 也就是说, 我们的学生由于基础的不同, 不可能个个都能根据我们统一的评价标准而“达标”, 因而在接受学习和完成作业方面存在差异。如果无视学生的基础和完成作业的能力用一刀切的形式评价每一位学生, 势必会挫伤一部分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暂时跟不上的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时, 教师就应该心中有学生, 改用分层的评价方式,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在笔者的班里有一位学生, 学习成绩相当糟糕, 语文考试的成绩往往是个位数, 作文从来都是空白。在一次作文练习中, 笔者布置学生记叙和“过年”有关的事情。按理这是一个很有话说的题材, 但是这位学生还是交上了“白卷”。笔者没有像以前一样在他的作文本上写上一个“?”, 而是在这位学生的作文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其实作文并不难, 你只要将过年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写下来就可以了, 比如你和爸爸上街了, 做了什么事情, 等等诸如此类。你不要去考虑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也不要考虑文章的用词, 更不要考虑作文的结构。相信你可以做到的。”

笔者把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 说了一些鼓励性的话, 然后将作文本交给他。不久他的作文本交上来了, 他的文章写了, 而且比想象中的要好。笔者很高兴, 在他的作文本上评价:写得很好, 相信你有能力改变, 这就是最大的进步。然后给了一个大大的90分, 对于他来说, 能写作文就是很大的突破, 是一次学习上的飞跃, 内容的优劣是次要的。

二、让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我会学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学生的作业, 是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呈现形式, 我们在评价的时候, 万万不可以“只见结果, 不见过程”, 而是要透过学生的答题情况, 敏锐地发现学生答题时的思维过程。尤其是针对答题结果不是很理想的学生, 更要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当的评语, 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即要让学生能总结自己答题的精妙所在, 从而积累好的答题技巧, 更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答题错误的原因, 从而对症下药。这样, 学生的学习力就会在一次又一次的作业中得到培养和提升。

1.让精妙的答题成为经验。在批改作业时, 会发现有些学生的答题很精妙, 面对这样的作业, 教师往往会很兴奋, 然后批上一个大大的红钩, 或是在边上批一个“好”字。这样就够了吗?笔者认为, 这远远不够, 学生看到这样的作业评价, 往往不会引起更多的关注, 不利于学生对自己答题经验的总结,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起到本质的提高。笔者认为, 面对学生的精妙答题, 教师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亮点, 帮助学生梳理出他们的答题经验, 或者引导学生总结好的经验。

在《悠长的铃声》 (兰州市2009年学业考试阅读题) 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有一个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的:文章的结尾将敲钟人姓名这一真相揭露之后便戛然而止, 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另外, 到结尾才揭露真相, 出人意料。

应该说, 学生的答案很好, 把握住了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但是作为一个阅读练习, 仅仅让学生知道答案是不够的, 还要让学生善于总结经验, 从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于是笔者给出了关于《迷雾灯塔之光》 (沈阳市2009年中考题) 的练习题, 让学生练习完了以后总结这类题目的规律。结果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上了这样的文字:文章结尾的作用往往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一是从结构上分析, 大概具有前后照应或总结全文的作用;二是从情节上分析;三是从思想情感上分析;四是从主旨上分析, 一般有点明中心或深化主旨的作用;五是从写法上分析, 比如本题就是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耐人寻味。

些许的帮助和点拨, 就让学生对该类型题目的解答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 不能不说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2.让错误资源转化为宝贵财富。在学生的作业中, 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些是不细心, 看错题目;有些是审题不准确;有些则是在分析、判断过程中出现了偏差———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除了在错题处圈圈、画画外, 还应在错题旁注上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批语, 让学生引起注意, 引导学生自觉地找出错因, 从而达到纠正失误的目的, 但无论采用怎样的评价方式, 教师都应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也应通过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评价, 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取纠正失误的秘方, 并转化成宝贵的课程资源。

在《成功不需要太多的条件》的阅读练习中, 有这样一道题目:“如果当初理智地对待自身的条件, 世界足坛就没有了‘梅西的神话’。当年的马拉多纳也被足球专家视为不具备踢足球的‘侏儒’。。可就是这些侏儒的条件反倒成了他们谱写神话的动力。”请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有同学答:“有些人身材魁梧, 体格健康, 却最终一事无成。”这个答案很明显是错误的, 学生的回答根本就不符合题意。笔者在批改的时候, 先给了一个“×”, 然后在旁边写上评语:你的答案错在哪里呢?你自己分析一下, 能找出原因吗?

后来学生将作业本交到办公室, 该生对自己的错误原因做了详细的分析:我没有弄明白事实论据的意思, 在答题中根本就没有举出具体的例子;另外, 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题目要举的应该是一些条件不好却能谱写神话、创造奇迹的人的例子。看了学生的分析, 笔者感到很欣慰, 又补充了建议:先找出论点, 然后理解“侏儒”的含义, 最后举一个具体的人物的例子, 这样才能完美地答好题。

在这个案例中, 如果没有教师的评语, 就没有学生对错题的具体分析和思维的火花。

三、让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力———我善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 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自我反思能力。其实, 教师不仅要培养自身的反思能力, 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反思能力, 就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成效的反省能力。只有学会适时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 及时修正学习策略, 监控调节学习的思维过程, 才能最终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1.建议性评价。在一般的作业评价中, 我们往往习惯根据一定的标准, 用“√”或“×”批改, 然后给一个分数。如此评价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拿回去之后只看一眼分数就将作业弃置脑后, 起不到真正的反馈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 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 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因此, 我们不妨改变一种策略:先不要急于给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绝对评价, 而是采用延迟评价和多次评价的策略。在学生答题很出色的位置用“!”标出, 在学生出现错误的地方用“?”标出。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 反思出错的原因。也可以在学生的作业中加入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评语, 比如“为什么”“你是如何想到这个观点的”“你能说说你的解答理由吗”诸如此类的评语。让学生将作业拿回去进行自评, 然后再进行修改, 教师再次评价, 若修改正确, 同样可以得到优。

2.进行多次评价。注重学生参与, 注重学生完成作业之后的再次反思, 而后我们再根据学生在反思基础上的“二次作业”进行多次评价。这样多次评价一次作业, 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改错的好习惯, 还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反思能力。

笔者在批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练习时, 遇到一道题目: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 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 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 我的蟋蟀们!Ade, 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阅读上面的这段文字, 你看到了“我”离开百草园后的一种怎样的心情?

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的心情。这个理解是对的, 但还不完整。笔者批注:你是怎么看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的?作业再次收上来之后, 学生在空白的地方写上了比较完整的理解:我从“我再也不能常到百草园了”和“Ade, 我的蟋蟀们!Ade, 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中看到“我”对百草园的不舍和怀念, 同时从“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和三个“也许”中还感觉到了“我”对离开百草园的困惑和不解。看到这个答案, 我兴奋不已, 庆幸自己在批改的时候多写了这句话, 如果只是简单给学生一个“√”, 不可能有学生这个反思的过程。

上一篇:乡村道路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总结下一篇:跨境电商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