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独立的批评

2024-11-04

走向独立的批评(精选6篇)

走向独立的批评 篇1

湖北省独立学院始于2000年在全国率先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的普通高校分校 (1) 。目前, 湖北省共有独立学院31所, 占全国独立学院总数的近10%, 其数量居全国之首。截止到2008年3月, 湖北省独立学院在校生达到23.5万人, 占全国独立学院在校生总数的12.6% (2) 。

在2008年1月17日召开的湖北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 副省长郭生练表示, 湖北省将支持一批“五独立” (即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独立财务核算、独立招生、独立颁发文凭) 的独立学院脱离母体高校, 成为真正独立的民办高校;而一些不符合条件的独立学院将被停办或被母校收回。目前, 中南民族大学已正式支持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转为民办高校。郭生练强调, 湖北省独立学院的命运今后3-5年就可见分晓, 各独立学院要及早准备转型, “早改早主动, 越到最后压力越大”[1]。2008年2月22日, 教育部发布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坚持了对独立学院“积极支持、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 充分体现了“优”、“独”、“民”三大原则。《办法》的颁布, 为湖北省独立学院走向独立、转为民办高校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独立学院走向独立却面临着重重困难, 需要引起湖北省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独立学院的重视。

一、思想认识不统一

1. 学生、家长不愿独立学院独立。

笔者走访部分湖北省的独立学院并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中有55%的学生“不支持学校转为民办高校”, 原因是学校转为民办高校将影响他们文凭的质量, 对以后找工作产生影响;有30%表示“支持”, 15%表示“无所谓”, 只要他们能正常地获得本部 (母体高校) 的学士学位就行, 转为民办高校可能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许多家长都普遍表示, 选择让孩子上独立学院, 是因为看中了独立学院颁发本部的学士学位, 他们不会选择让孩子去上一个民办高校。

2. 独立学院不愿独立。

一方面, 湖北省独立学院在师资及教学资源上对母体高校依赖性严重, 而且目前各独立学院尚无学士学位授予权, “老生”的学位授予权仍在母体高校。一些尚无独立校园的独立学院更是不愿提及独立, 因为, 独立则意味着停办。另一方面, 部分独立学院则认为自己的办学品牌尚未形成, 现在不是独立的最佳时机。

3. 母体高校不愿独立学院独立。

按照湖北省的有关规定, 各独立学院每年须以实际学费收入的20%-30%向母体高校交纳管理费。母体高校当初举办独立学院, 不可否认地具有逐利性, 正是因为这一点, 母体高校一直在想方设法加强对独立学院的控制, 拉近和强化与独立学院的“母子关系”。随着转制为民办高校, 独立学院将不再向母体高校交纳管理费, 必将有损母体高校的利益。目前, 湖北省只有中南民族大学这一所母体高校支持其独立学院转为民办。

4. 合作方不愿独立学院独立。

一方面, 湖北省部分独立学院投资办学的合作方考虑到一旦转为民办高校, 投资的回报值在短期内会降低;另一方面, 因公立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无形资产会给投资方安全感, 有的独立学院投资方之间的意见不一致, 矛盾则更难协调。

二、“母子”关系未理顺

1. 干部人事不独立。

湖北省的部分独立学院名义上是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但实际上很多是由母体高校校委会代行董事会职能。对于院长的任命, 有的是由独立学院党委直接任命, 有的则是由母体高校党委提名, 再由董事会讨论决定任命。同时, 独立学院的党组织关系隶属于母体高校党委, 各独立学院党委书记更是由母体高校直接委派。这就是说, 母体高校控制了独立学院的干部任免权。

2. 财务不独立。

财务是母体高校对独立学院实施控制的关键。湖北省的部分独立学院的财务收入和支出甚至还统一在母体高校财务管理之中, 根本没有实现“一级核算、一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部分独立学院的财务负责人也是直接由母体高校任命, 人事、工资关系仍在母体高校。而且, 湖北省各独立学院每年须以实际学费收入的20%-30%向母体高校交纳管理费, 导致原本应用于独立学院后续发展资金的办学结余资本很大一部分用于补贴母体高校办学经费的不足。

3. 师资不独立、教学管理不独立。

湖北省各独立学院专任教师严重不足, 聘用了较多的母体高校的教师作为兼职教师, 对母体高校的师资依赖性严重。而且各独立学院是在母体高校的帮助下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制订教学计划, 有的独立学院甚至连课表和考试等都是由母体高校统一安排。因此, 独立学院一旦脱离母体高校的帮助将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4. 校园不独立。

目前, 湖北省少数独立学院尚无独立校园, 有的独立学院只是从母体高校中划出一块地作为办学校园。笔者认为, 如果母体高校能与独立学院共享校园和硬件设施, 则说明母体高校尚还有潜力进行扩招, 那么就不应该以“民办”之名办学, 进行高收费。对于连独立校园都不具备的独立学院, 唯一的结局是回归母体高校[2]。

5. 学位授予不独立。

虽然按照《办法》规定, 2008年招收的新生符合条件者将由独立学院授予学位, 但目前各独立学院尚无学士学位授予权, 2008年以前招收的学生仍由母体高校授予学位。而由于与母体高校关系未协调好等原因, 湖北省独立学院的学士学位授予率在全国处于最低, 只有63.71%[3]。因此, 这必然加重独立学院对母体高校的依赖程度。

三、触规《办法》难独立

1. 举办2所独立学院。

《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符合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一般只可以参与举办1所独立学院。”按照此规定, 湖北省有6所普通高校违规, 加上武汉理工大学于2006年在厦门举办的目前正在筹建中的武汉理工大学厦门学院, 共有7所普通高校违规。而且, 武汉理工大学厦门学院 (筹) 是在异地办学, 也不符合教育部的相关要求。

2. 不具有博士点。

《办法》第七条规定:“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普通高等学校须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较好的办学条件, 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湖北省的31所独立学院由25所普通高校举办, 在这25所普通高校中, 7所高校为“211工程”高校, 占28%, 具有博士点 (含在建) 的高校有16所, 占64%, 仍有9所高校没有博士点。

3. 资产未过户。

《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独立学院举办者的出资须经依法验资, 于筹设期内过户到独立学院名下。本办法施行前未过户到独立学院名下的, 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1年内完成过户工作。”但是, 湖北省大多数独立学院并未建立起独立法人财产制度, 用于独立学院办学的土地、房屋资产并未过户到独立学院名下, 而是仍然掌控在投资方手中。投资方以这些资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 成为独立学院融资的主要方式[4]。因此, 部分独立学院在2009年4月1日前完成过户工作较为困难, 这给其规范办学、安全运行、健康发展带来隐患。

四、相关政策欠完善

1. 湖北省政府相关政策欠完善。

目前, 只有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已申请转为民办高校, 其他独立学院都在静观其变, 不敢轻举妄动。也有独立学院领导表示, 独立学院转为民办高校是迟早的事, 但目前政策并不明朗, 走向独立要慢慢来, 目前学校的工作重点是学位授权申请和学院评估。其实, 近几年, 湖北省就有独立学院提出过“独立”申请, 但都不了了之。这说明, 近年来湖北省政府尚未做好将独立学院转为民办高校的充分准备, 只是现在有了初步的政策意向。因此, 各独立学院在独立问题上都非常谨慎。

2.《办法》相关规定欠完善。

首先, 《办法》对母体高校无形资产如何作价、如何计算其在总资产中的比例等方面的规定不够完善。《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投入办学的无形资产, 应当依法作价。无形资产的作价, 应当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无形资产占办学总投入的比例, 由合作办学双方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约定, 并依法办理有关手续。”因此, 湖北省各独立学院的合作方与母体高校必须就无形资产的作价进行谈判, 但现实中, 对母体高校的无形资产 (品牌、声誉、文化等) 价值的衡量比较困难, 而且在办学初期双方并没有约定。另一方面, 合作方的初始投入并不明确, 没有依法进行验资, 这也使双方的谈判难度增大。其次, 有关合格验收和学位授予权的相关规定《办法》尚不够完善。《办法》第五十八条规定:“本办法施行前设立的独立学院, 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调整, 充实办学条件, 完成有关工作。本办法施行之日起5年内, 基本符合本办法要求的, 由独立学院提出考察验收申请, 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考察验收, 考察验收合格的, 核发办学许可证。”但是, 如果在5年后, 独立学院没有通过验收就意味着要停办, 独立学院也将无法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因为不能保证湖北省独立学院都能在2012年以前通过验收, 那些届时还不具有颁发学士学位资格的独立学院, 其学生的学位授予将是一个问题[5]。

3. 民办教育相关法律欠完善。

目前, 我国有关民办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滞后, 许多关系到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尚无定论。例如, 能否制定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民办高校捐赠的减免税政策、是否允许民办高校以自己的法人财产抵押申请贷款、对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上可否实行“申报审核制”等, 这些对民办高校扶植、资助的举措, 需要从法律法规上提供制度性保障。否则,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将处于徘徊之中[6]。

总之, 目前湖北省独立学院走向独立面临着重重困境。要破解当前的“独立”困境, 湖北省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政策,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协调, 各独立学院要加强建设, 努力达到“五独立”的要求, 并逐步理顺与母体高校的关系。只有这样, 才能使更多独立学院走向独立, 向成为一流的民办高校迈进。

(李赐平,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四川南充637002;李邦铭,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四川南充637002)

参考文献

[1]刘莉, 梁炜.副省长郭生练:独立学院要真正独立[N].长江日报, 2008-01-18.

[2]费坚.当前我国独立学院“独立”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6.

[3]陆根书, 等.强化独立学院学位管理提高学士学位授予质量[J].复旦教育论坛, 2008 (04) .

[4]甘丽华.湖北政协委员呼吁独立学院真正独立[N].中国青年报, 2007-02-08.

[5]阙海宝, 罗昆.指明发展方向完善制度设计——《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政策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12) .

[6]冯向东.独立学院“独立”之辩[J].复旦教育论坛, 2006 (01) .

走向独立的批评 篇2

在那站了10分钟后,我终于笑了,锁了10分钟的眉头也终于展开了。我找到了!在密密麻麻的一堆字中,我找到了那最可爱的几个字——公交六公司,这是在37号车的路线内的,正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今儿才算尝到了。

真实说曹操曹操到,刚找到37号车,它就来了。走上车,掏了钱,我就安稳的“站”到了车上,因为车上的人虽然不多,可也没有座位,哎!如今这社会,我才不指望谁给我让位子呢!

公交车缓缓地走着,我看着车窗外倒退的建筑物,心中忽然觉得自己当了一次大人,离开了父母的大手。没有了父母拘束的笼子,我正如出笼的小鸟,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着。

不知不觉中车到了一站,一个急刹车,搞得我东倒西歪,就像被大风吹着的不树苗。无意中,我感到头撞上了一个软软的、热乎乎的东西,头一仰,一张怒目圆睁的脸扭了过来。“对……对不起”我的脸像熟了的柿子——涨红了脸。还好那位阿姨看起来今天心情不错,没有跟我计较只是带着她那张脸转了过去,尴尬的场面消失了。

忐忑不安的我,突然想到了父母的手,每次刹车时总会扶住我的手。不!我不能依恋父母的手,我要学会独立。我给自己下定了目标——学会独立!

就在今天,我只迈出了我走向“独立”的一小步,我下定决定,哪怕是一小步一小步的走,我也要走向它。因为人生的道路不可能处处平坦,如果你依恋父母给予的依靠,那么等一天你失去了父母时,你也就会变得不堪一击,你不敢去尝试,自己什么都不会,遇到挫折会心灰意冷,不会去面对。

独立的批评是公共艺术成立的关键 篇3

正如许多学者与批评家所指出的那样,“公共艺术”之“公共”对应的英文是“public”,它首先指的是权力的平等,而不是“流行”,用哈贝马斯的话说就是指“意见”的自由交流。但我发现,今天我们关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的讨论,多集中在“民主”的意义上,却没有看到艺术的公共性问题的开端并不源干具体的作品是否是为公共空间设计的,也不源于作品的定制是否出自民主的程序,而是源于独立的批评的声音。

在今天的中国,艺术领域中言论自由的程度已经大大放宽,但我们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独立的艺术批评。批评界的批评,批判的声音似乎永远针对的是宏观问题,一旦涉及到对具体作品的评价,便很难有足够严格的剖析与否定性的意见。批评家之间没完没了的笔仗,经常是由于个人恩怨或者是为争夺话语权。如果说学术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那么学术规范的意义就在于使知识变为公共知识。同样的道理,独立批评的存在,才真正意味着一件公共艺术作品要接受来自各方面意见的考验,才能使公共艺术真正受到专业的监督与社会的考察,使之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有精英主义者认为,人民大众是欣赏不了艺术的,尤其是中国的民众,更缺乏参与公共艺术的能力和艺术感知力,因而无法向民众征求有关公共艺术的意见。很多艺术家忽视了观众的意愿,认为自己的艺术是大众无法欣赏的。而很多艺术作品强行进入公众的生活空间,也引起了公众的不满,公众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由此变得紧张。不少批评家对这种精英主义的观点持批评态度,认为公共艺术的本质主要在于其公共性,所以应该让广大民众广泛地参与到公共艺术中来。我认为这样的说法的确揭露了一些问题。实际上很多艺术品名义上是公共的,其实只是在宣扬权力而已。

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或者说问题总是有两面的。这种说法事实上是把所谓的“人民大众”当做一个整体来对待,而未考虑人的复杂性。的确,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以及人民教育的提高,还有政治环境的越来越宽松,人民大众的公共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我不否认人民大众是有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的。但我想强调的还是人的复杂性,以及很正常的趋利倾向。举个例子,假如政府要修公路,有棵千年古树挡在了计划要修的路中,绕道的话要多花五百万元,我们的媒体造势,让一些民意代表——而不文化遗产的专家——来讨论是把树挖掉还是绕道修,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挖树的声音一定会成为主流。事实上,在面对文化遗产的问题上,有的地方从来不重视文化遗产方面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只考虑眼前的利益。

同样的,如果按民主程序来决定公共艺术,恐怕公众最关心的不是作品的品质,而是作品的造价,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报价最低的作品会中标。所以在一切都公正透明的前提下,就实际而言也不太可能有独立批评的参与。当然,上述所谓的民主程序还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大意无非是,公众的参与才是公共艺术的灵魂,报价最低的作品能够中标本身就已经体现“公共性”了。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公共艺术不仅仅具有娱乐性,更重要的是它的实验性,艺术品在接受公众与社会的考察的同时,也是艺术家在借此考察公众与社会,有了这种互动,才会有真正“公民社会”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否则一件公共艺术品与社区采购的公共设施就完全没有区别了。可以说,就目前的国情与民心而言,这类民主性的建议有很重的乌托邦的味道。

既然公共空间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空间,这个空间就不能仅仅为一个社区所有,该社区的甚至当地居民的参与决策仍然不是构成“公共性”的充分条件。在逻辑上,所谓的“民主程序”就应该是所有能够自由出入其中的人都应该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决策,才可能实现“民主”。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在此我并不是要否定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上关于民主程序的构想,更不是在提倡一种精英意识。我想强调的是,民主程序与制度只能是一种对艺术的外部影响,而批评则是对艺术的内部影响。前者并非不重要,只是我认为民主程序必然意味着公众的积极参与,但就当下的情形来看,真正与人民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主制度建设尚且处于起步阶段,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公开强调要矢志不渝地坚持政治体制改革,这也从另一面说明了大的民主体制环境尚未成熟,我们要求公众参与公共艺术,显然只能是一厢情愿。在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主政治体制尚在改革进程之中的今天,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在论及公共艺术时一再强调“公民意识”,恐怕其潜在担心的也正在于,今天的公众显然不可能真正有闲暇去关心与其切身利益尚远的艺术。所以,艺术批评只要真正独立,自然就是在追求一种公共性,就是站在公众的立场去考量一件作品是否成功。只有这样的声音能够发出来,并且能让公众都听到,艺术家才会谨慎,政府也才会重视。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有独立的批评。

走向独立的批评 篇4

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法国以来, 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理论的一种文化新思潮迅速在全球范围传播, 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哲学家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的批判传统哲学的代表著作《语文论》、《声与象》以及《书与异》的出现为形成标志 (张法, 2005) , 是对现代主义质疑、反思和批判的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它将矛头指向传统哲学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 是彻底反传统、反权威的哲学思潮, 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的倾向。

后现代主义在摧毁、解构和批判传统的同时, 却也蕴含积极、肯定、建构性的态度。它提倡创造性, 鼓励思维多元化和世界的多样性, 强调个人与他人内在的, 本质的, 构成性的关系, 主张建立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命哲学。

2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和普遍语法 (Universal Grammar)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 (Saussure)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提出语言是用声音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 他强调:“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 而是概念和语音形象。” (索绪尔, 1999) 以他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们认为在语言系统中, 各成分完全由他们在系统中的相互关系界定。这一套符号系统可以离开社会环境而独自存在, 认为这一套符号系统是物理性的、非社会性的、自足存在的东西。

形式主义语言学的领军人物乔姆斯基继承了索绪尔的这一观点, 他认为语言是位于人类心智和大脑中的语言机制的初始状态, 是一种心智器官, 所以语言知识可以独立于运用它的环境。乔姆斯基论述的语言能力, 语言知识, 认知系统, 内在化语言等术语的符指都是一样的, 即作为一种生物学上的自然, 客体而存在于人脑的语言, 是一种类似人的心脏或肺的自然物质 (林芳, 2003) , 使用“语言”这一术语只是出于理解的需要。因此乔姆斯基假设人类语言具有共有的原则, 即普遍语法, 就是关于人类语言机能初始状态的心理机制及其结构的说明。从1957年在《句法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到20世纪60年代的标准理论和20世纪70年代扩展的标准理论;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的管约论;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最简方案, 乔姆斯基始终坚持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普遍语法。

在研究方法上, 乔姆斯基提出, 语言学不可能完全依赖对语言素材的描述, 我们需要摈弃某些素材, 把素材在某种意义上理想化。他假设的是对整个语言拥有完整知识的理想的说话人和听话人, 是符合普遍语法要求的没有语法错误的理想化的语言。基于以上观点, 他特别强调句法独立, 即语言为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形式系统, 对它的研究甚至可以不受语义因索的制约, 将言语和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划到研究范围之外。语言独立于任何语境。人的语言能力是人脑固有属性与后天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语言学的任务正是要揭示这些内化的语言规则, 即人类语言的共性。

3功能主义语言观和批评话语分析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严格说来, 发现了语言、社会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Malinowski) , 使语言学家们开始重视起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他提出的“语言环境”是语言的功能使用理论和社会性理论的基础。伦敦学派创始人弗斯 (Firth) 接受并发展创造了“典型语言环境”这一术语来揭示语境与社会角色的关系, 把语言看成是社会过程, 是一套符号和信号, 即语言的系统结构和功能使用都是语言的要素, 语言的实际使用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在他眼里, “意义就是语境”。韩礼德接受了弗斯的语言观, 并发展地提出了“语言是社会符号”的观点, 他将语言的社会性放在了符号性前面, 认为语言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功能主义语言学将语言研究的重心从抽象、静态地结构分析转移到具体、动态的语言运用上来, 从与形式主义截然相反地角度来揭示语言的本质。这是功能学派后来得到批评话语学派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

和功能语言学一样, 批评话语分析也关心语言作为“社会符号”受制于社会结构同时又反过来建构社会的现象。作为现代语言学的新鲜血液,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成形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英国和澳大利亚, 其理论主要来源于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理论, 尤其是福柯 (Foucault) 和德里达 (Derrida) 的后结构主义理论;社会学中的布迪厄 (Boudieu) 的理论以及葛莱西 (Grammsci)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弗尔克劳夫 (2003) 认为, 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 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 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 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在社会文化环境中, 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语言的使用可以促使话语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

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语言和意识形态从来不各自独立存在。意识形态依赖语言来表达, 同时语言也担负着实践意识形态的功能。同时他们也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 是社会关系构造和实现的场所, 不是一种中立的结构系统。因此, 批评话语分析者们关注的更多是语言和社会、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4语言学的后现代走向

4.1从语言到话语

无论是索绪尔所说的“符征—符指”的符号系统, 还是乔姆斯基设想的“人类大脑的心智器官”, 语言在形式语言学家眼中都意味着一种本质因素和深层因素, 它代表的是现代思维的表层与深层、现象与本体的世界观。后现代主义者德里达认为:语言是隐喻性的, 语言从来不能够在字义上表示它所说的东西。因此, 语言符号所包含的概念和观念内容被搁置到一边, 只剩下符号表面之间的互文性;语言符号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重要, 因为任何现象的意义不在于它本身, 而在于这一现象和另一现象或多个现象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现象放在一起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意义, 这种联系与意义的无限性才是本体论的, 语言不再具有深层因素。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 原本不重要的语言表层形式——话语被推到了最重要的地位。语言实际上只是话语自动的活动。“文本之外别无其它”, 所谓的“现实”只不过是掩藏在语言系统之下虚构的假象, 只有通过分析语言的表象和之间相关联产生出的“结构”, 才能揭露的所谓“现实”的虚假性。

4.2从建构到解构

从历史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到结构主义语言学, 功能主义语言学, 语言家们一直都在不断致力于构建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例, 语法就是一套概念明晰、逻辑严整统一的语言规则, 就像算术规则或代数式一样, 而“生成generative”一词就是由数学用语而来。然而后现代主义的话语观则打破了这种固有的观念。正是因为抛开了语言符号所包含的概念和观念内容, 后现代主义消解一切意义、解构一切意义。任何意义都可以被解构。解构的概念针对的是理论上的专制, 它采用的是对某种结构进行分解之后再构造以使其本质显现出来的方式。批评话语分析通过对人们习以为常的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 所要解构的是全球化趋势下大众传媒支配、压制和对个人行为和思想的意识形态限制的手段。 (辛斌, 2004) 按照解构主义理论, 批评话语分析者运用科学的符号学原理来分析话语, 并且分别说明其语言的、文化的甚至视觉的的意义, 这一分析过程被解构主义理论家称之为解码。而通过解码这个过程, 他们就可以弄清使用它的人或使用它的人的阶层的真正意图, 构建还原 “隐藏”在话语之下的本来面目。

5结语

传统的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具有独立性, 结构性的符号系统, 他们崇尚理性, 认为语言自有一套完善的构成原则, 需要排除一切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理想的状态下建构出“纯语言”原则。批评话语的语言观试图透过语言的表面形式, 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角度来揭示语言本质, 并把语言看成是权力、不平等和意识形态的实现场所。这就使得对语言的研究跳出了抽象的符号层面, 把具体放在抽象前面来认识语言及话语, 开辟了语言理解和研究的新领域, 也更加靠近了真实语言本身。

虽然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的完整性和体系性还有待语言研究者不断完善, 但它的出现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使用语言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语言研究的过程中, 偏向任何一边都是片面的:我们既要掌握语言系统的共同原则, 又要注意在不同语境下话语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我们既要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又要时刻保持批评的意识看到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权力和意识形态。

摘要: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文化思潮, 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 (critical) 和解构 (deconstruct) 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在分别对形式主义及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和功能学派新兴的批评话语分析的回顾和综述的基础上, 发掘后现代主义对现代语言学的多方面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普遍语法,批评话语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费尔克劳著, 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3]高名凯.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4]林芳.乔姆斯基与韩礼德的语言本质观[J].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6-2.

[5]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6]索绪尔著, 高明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9.

[7]辛斌.语言、语篇、权力[J].外语学刊, 2003, 4.

[8]辛斌.略论批评语言学的哲学社会背景[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8.

摆脱依赖走向独立 篇5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会爱自己, 也就是学会悦纳自己。可以说, 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 都是从不能悦纳自己开始;而很多心理问题的消失, 也都是从学会悦纳自己开始。我们很容易喜欢自己的优点, 而缺点又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一面。如果不学会接纳自己的缺点, 而一味地掩饰自己、装扮自己, 自尊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流失。学会爱自己, 是走向自信的起点。于是, 我们要使学生们认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 但每个人都有着自身的价值。

有位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们参与了以下实验活动。多媒体播放:果园里有棵苹果树, 树上结满了大大的苹果, 但有些苹果由于虫蛀烂掉了。教师先挡住好苹果部分问大家, 如果你是农夫, 只看到烂果子有什么感想?后又挡住烂果子问大家, 如果你是农夫, 只看到好果子有什么感想?最后让大家完整去看, 问大家, 这棵苹果树还有没有用呢?教师根据大家的发言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一棵苹果树, 有可口的苹果, 也有烂掉的苹果。也就是说, 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 也有缺点;有成功的一面, 也有失败的一面。我们要坦然地接纳自己的缺点, 充分地发掘我们的潜能和优势, 这样会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自信, 生活得越来越快乐。

二、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70年前, 有位11岁的美国小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 邻居索赔12.5美元。当时的12.5美元可以买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 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儿子为难地说:“我没有钱。”父亲说:“这12.5美元借给你, 一年后还我。”从此, 这位男孩开始了艰难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 他终于挣够了12.5美元, 并还给了父亲。这位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 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 使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 常常听到家长在责备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发生过失时, 有些家长在责备完孩子后, 孩子没有事了, 父母则留下来承担责任, 又是道歉, 又是赔偿。可见, 是我们大人剥夺了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事实上, 当学生有了过失, 是很好的教育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 而此时明白的道理使他刻骨铭心。所以, 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 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 就应该让他敢于承担责任, 可能会使他吃一堑长一智, 由此走向成熟。

三、培养学生的爱心

现在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警惕心理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 多教学生缺少对周围事物的关注。而家长的经验态度和社会上的一些阴暗面也影响着学生的情感选择, 改变了学生本有的积极态度, 导致“关注心态”的缺失。《今日说法》曾经播过一个案例:14岁的小泽乡在与两名同学玩耍的过程中, 为救助一位落水的同学而身陷深潭, 当小泽乡在水中奋力挣扎的时候, 这两位同学不但没有施救, 而且连喊都没有喊一声, 默默地离开了现场, 更不可思议的是, 他们还制造了一系列没有和小泽乡在一起的假象。我们不禁要问:孩子的责任心哪去了?

以上事例, 使我们更加感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迫切性。对小学生实行责任心教育应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心智水平和接受能力, 避免强制灌输和空洞说教。要结合生活实际, 从小事做起, 点滴落实。应采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教育形式。

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如果一个孩子缺乏应有的爱心, 无论他具有多高的能力, 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四、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人生难免受挫, 当遭遇坎坷时, 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可以使他们终生受益。例如班集体在民主选举班干部之前, 教师要组织参选人员进行竞聘演讲:假如你被选上了, 怎么做?如果没选上, 你怎么想, 怎么做?让他们发表看法, 说出应采取的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当选了, 运用自己的才能多为班集体做事;落选了, 保持心理平衡, 变压力为动力。这样, 不但使当选的同学产生为班集体、为同学服务的意识, 而且使落选的同学看到自己的不足, 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 寻找机会, 锻炼自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依靠其内部动力, 自己调节完善, 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

我们还要以名人成功的事例来激励他们的进取精神, 如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在被列车长打聋耳朵后, 虽遇到重重困难但仍顽强坚持实验, 最终有了一千多种发明。后来, 有人问爱迪生如何对待一次又一次失败的, 他笑着说:“我没有失败, 我每一次都是成功的, 我不仅分析了能做灯丝的材料, 我还发现了许多不能做灯丝的材料。”通过讲故事,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爱迪生的顽强毅力, 在学生心里埋下勤奋、进取、战胜困难的种子, 培养了学生耐挫折的意识。

人遇到困难和挫折, 情绪暂时低落是难免的, 关键是如何尽快调整过来, 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教师要鼓励学生广交知心朋友, 心中有烦恼和不快要愿意向朋友说, 得到朋友的心理安慰, 是一种减轻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

五、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

有人问三个砌砖的人:“你们在做什么呢?”第一位说:“砌砖。”第二位说:“赚工资。”第三位说:“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后来, 第三个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人类不能没有梦想, 梦想像灯塔, 引领人们去追求、去创造。据说欧美的学生大都有一个自发性的、富有浪漫色彩的美梦。他们的梦想有的实现起来会遥遥无期、希望渺茫, 有的甚至遭人嘲笑。但这也正是梦想的可贵之处, 即使看上去不可能实现, 却给了梦想者一种引导他们锲而不舍地增进自身能力的激情。在家长、学校特别重视学习成绩的今天, 我们的教育更应该开展“寻找理想”的教育。要把理想教育同学生的日常学习结合起来, 开展“向父母找理想”“向身边的人找理想”的活动, 从身边有理想的人身上吸取营养, 确定自己的理想之路。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现在就必须脚踏实地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我们的教育有责任让学生摆脱庸俗, 追求高尚;摆脱物欲, 追求梦想。

走向独立的批评 篇6

一、城市对女性成长的影响

城市与女人的关系,一方面是城市对女人的巨大诱惑,另一面是城市对女人的异化。女人在城市中获得物质和精神更大的自由,也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机会。曾芒芒是从小在城市中长大的,她与城市的关系犹如鱼和水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她所面临的诱惑,她的欲望及她的每一次选择都显示了她成长的艰辛。在《水与火的缠绵》中曾芒芒是捧着《约翰·克利斯朵夫》要成长的女孩,这是一本男性成长的小说,对芒芒也影响很大。都市为芒芒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却剥夺了她的专业选择 ;城市的家庭背景为她提供了很好的教育环境却也无形中限制了她的爱情选择 ;在分配的工作中,她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德语使她在社会的知识转型中成为骨干,完成了她的社会角色的认定 ;这些无疑都是都市提供给她的便利条件。在爱情的选择中,与高勇的爱情婚姻使她满足了身体的欲望却感到精神的不一致,常常的文不对题。这也是芒芒虚荣心的满足的选择,虽然这是她自己的选择,但却是她思想不成熟的选择。与常声远的相遇让她想爱而不能爱,虽然那才是她的真爱。但在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芒芒终于认清了自己,她果敢的选择离婚并向自己的真爱发出了邀请,最终完成了她的成长。她在都市物欲的生活中果敢的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的同时也在拒绝着,经历着身心的不断成长,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知道自己最终的价值认定。这是一种自我突围自我寻找自我确认的过程。

都市为女性的成长提供了很多机会,但只有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寻找自我的勇气,来源于女性的心灵深处。“商业经济深藏人的异化尤其是妇女的异化,城市的挤压既为女性欲望提供出路,又导致女性欲望极端物化。不得不投入城市又不能不坚持对异化和物化的拒斥,当代女性经历着妇女解放实质性的尴尬”。[1]曾芒芒面对城市带给她的物化,她都坚持着自己的选择,抛弃金钱、权利以及身体欲望的诱惑,在不同的爱情经历中成长着。虽然不一定每次的选择都是正确的,也许抵抗诱惑的能力还很弱,但选择之后的她对自己负责,独立的承担她的选择,并且在欲望之后的反省,使她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经历风雨,逐渐走向精神的成熟。

二、两性关系对女性成长的影响

“女人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漫漫长途的每一步 , 都与如何认识男人如何处理和男人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 这是女人和男人共同的宿命”。[2]马克思也曾说,“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3]既然男女之间的关系是最自然的关系,那么如何处理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便成为女性成长小说的一个难题。在现实生活中,两性关系有三点特殊性 : 第一,它不是阵线分明的敌我关系,而是具有亲密性 ;第二,它涉及及全人类的日常生活,具有普遍性 ;第三,它是极具个人特色的关系,具有鲜明的个人性。性别关系涉及的是男人和女人最普通、最持久的日常生活,包括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夫妻生活 , 以及因此而累积积淀产生的男女性别观念。这种性别观念年复一年时代累积,成为男女心理深层的一种性别无意识。在原来的小说中常常出现的是一男数女模式,所有的女人围绕着一个男人纠结在一起。所以在女性成长小说中,是一女数男的模式,而成功地塑造这些男性形象也是很重要的。

在这部小说中,男性形象的塑造还是符合女性成长的心理的,并且描写了三种类型的男人 :邝园、高勇、常声远。如果是邝园让芒芒尝到了被爱的滋味的话,那么面对家庭背景身份的不一样,这份被爱让芒芒对自己的爱情有了初步的思考,她开始逐渐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做出自己的决定。面对高勇,她从恋爱到走入婚姻是自己决定的,但是部分的虚荣心让她仍然迷失了自己,虽然各种方面都很适合,但是两个人的文不对题即心灵的不一致导致了她的婚姻的失败。她在高勇那里有了性却失去了灵的一致,失败的婚姻让芒芒更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想要什么。虽然心中对常声远一直默默爱着,以至于他们见面就要说真话,都忍不住把对方的真相逼出来,但是条件的不允许使芒芒面临着爱的孤独。但是经历了爱情的这么多磨难,走出失败婚姻的芒芒勇敢的向自己的真爱发出了邀请,我要你回来,我要和你一起去长江捕豚,真正显示了走过爱情的精神危机的芒芒成长起来,拥有自己的主体意识,大胆的说出自己心中的真实的想法,真正的从现实环境中突围出来。

刘思谦曾说过,爱情只有一种证明 , 那便是两个自由、独立的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 是两个人追求自由、快乐的过程 , 是双方在生活实践中找寻自己 , 体验对方身上的生机和活力。这是爱的结晶 , 是对爱人的能力与责任感的挑战。这才是作者最想要的两性关系模式,一种从内心出发从而达到的身心合一的爱,即相互支持又相互独立的男女关系。这是经济独立、精神独立的知识女性对自我的认同。不幸的是曾芒芒最终却面临着内心的孤独。虽然她从心底向常声远发出了爱的召唤,但是现实的客观条件依然使她无法与她的爱人真正结合。在现代社会里,现代生活的一个特点是社会越来越繁华、喧嚣,作为个人就会越孤独,而勇于承担孤独意味着成长的完成。对孤独的承担和真爱的渴望使她的心胸豁然开朗,对未来充满了渴望。

三、传统文化观念对女性成长的影响

波伏娃曾说,女人并不是先天生就的,而宁可说是后天逐渐形成的。在生理、精神或人格上,人类女性的命运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社会的表现形象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决定这种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我们社会的整个文明。从中可以看出,女性成长与整个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在传统的男权文化中,性别被分解为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两部分。自然性别具有先天性,是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别 ;社会性别具有后天性,是由父权制社会规范的,是人为强制设定的心理性别。社会中的人们按照这样的社定,对男人、女人进行塑造 , 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等级性质的性别关系模式 :比如男性就是主体、独立、阳刚、主动、理性、坚强的象征 ;女性就是客体、依附、被动、温柔、被动、感性、阴柔的象征。其实本来是很自然的男女两性关系模式,却有形地进行制度化的社定 , 形成一种男尊女卑的关系模式 , 成为社会权力关系的一部分。这就是传统文化对女性无形的规定。

在《水与火的缠绵》中传统文化观念对曾芒芒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开始选择自己的爱情对象时就遭到周围同事以及领导的责备,以工作作风问题导致她的精神性的疾病。与高勇的婚姻关系使她变成了妻子的角色,而在具体的家庭人伦关系中的女人 , 是次于丈夫的妻子,只能成为丈夫的附庸立身行事 , 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位置。所以在这种婚姻关系中她必须作为高勇的客体、依附者而存在,否则她就会受到高勇以及双方父母的指责。当她凭借自己的实力为家庭挣得一套宽敞的住房时带给高勇的就是一份压力,一种男人自尊的丧失,加剧了两人关系的恶化。这可能就是知识女性在当今所面临的一种尴尬吧。但是芒芒依然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获取自己的社会价值时走出了对丈夫的依附,她敢于以经济独立的方式迈出来,从而寻求她的精神和人格的独立,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结语:

一个女人,她的希望、绝望、兴奋、悲哀、爱、恨,就是她的欲求的总和。作为在都市成长中的女性,曾芒芒在满足她的各种生命的欲望时,也经历各种生活和精神危机的考验,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前进之路,勇敢的负责和承担自己的未来。虽然女性的成长依然艰难,还会受到各种观念的限制,但可以肯定的是 , 在女性正在走向职业化的今天 , 现代性的女人将以个人的名义独立于人的范畴之中 , 成长为经济独立、精神独立和人格独立的成熟女人。

摘要:女性成长小说是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小说形态,它主要关注女性个体在自我的人生历程中所体验到的生理和心理的微妙成长。但主要侧重心理和精神层面,面对城市的各种诱惑能有明确的自主意识;能从男性中心意识中突围出来,实现协调互爱的两性关系模式;能从传统的文化观念中突围出来,成为精神独立的有主体性的成熟的女人。以《水与火的缠绵》中的曾芒芒的成长历程为例,来看一下这个在都市生活中的女人走向独立成熟的艰辛过程。

上一篇:有限空间安全为先下一篇: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