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建设的走向(精选3篇)
群众文化建设的走向 篇1
戏曲自宋元年间诞生, 历经各种各样的挑战, 始终顽强地生存发展。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传统戏曲, 自上世纪80年代就渐渐观众流失, 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如今已经可以说是芳华不再。因此, 有的戏曲学家提出了传统戏“城市化”的观点。提倡“现代化”“城市化”措施, 作为某个剧团、剧目的创作宗旨, 当然无可厚非, 搞成功了对戏曲艺术亦会有所益处。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 戏曲的艰难现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城市戏曲专业剧团萎缩, 市场规模急剧减小, 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 目前的专业院团也不足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戏曲艺术失去了全国性市场。此外, 符合城市市场绪雅的优秀戏曲作品和人才凤毛麟角, 市场供求脱节。传统戏曲自我保护意识太强, 缺乏与时俱进的勇气和能力, 演出的剧目总体依然脱不出才子佳人、男欢女爱的剧情俗套, 与今天的市场多样化需求显然不合;有些戏曲的娱乐性、趣味性相对减弱, 总想高台教化, 影响了艺术性, 没有发挥音乐、舞蹈、表演、舞美等综合性艺术的优势;少量新剧目的创作也有部分不是为市场, 而是为获奖, 获奖之后别束之高阁, 别说演出, 提都无人提起, 造成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而基层百姓却无戏可看。
因此, 笔者认为, “城市戏曲”的高额投入只能作为一个特例而存在, 还不能全面铺开来提倡。“城市戏曲”的生存环境, 是以高度商业化和全面与市场接轨作为前提的。戏曲的“城市化”强调城市所具有的共同性比较突出, 往往需要牺牲独特的区域文化和乡土魅力作为代价。
戏曲的发展与本性, 戏曲的精神与意志, 与乡间、与民众血肉相连, 与他们的需求息息相通;一旦离开了普通民众, 戏曲就会丧失自我, 丧失生命。遗憾的是, 通过“调演”或“汇演”让领导与专家满意, 竟成了某些专业剧团的头等大事!某些新创作的戏曲剧目, 一味反刍历史事件、颠覆历史人物, 假注入时代元素、加入现代人思想之名, 演出不伦不类、剧情不知所云, 庞大写实的舞美, 绚丽夺目的灯光, 过于生活化的服装化妆, 使传统戏曲原有的娱乐功能于自身特色越来越稀薄。百年戏曲发展史明白无误的告诉人们, 戏曲就是为了服务最广大民众的, 传统戏曲是不折不扣地民间文化, 这就意味着, 如果我们还想让传统戏曲再生存一百年、两百年, 那么就应该首先明确传统戏曲的本性和根基, 让传统戏曲切切实实地在民间艺术的基点上继续生长, 还它一个自由身。笔者认为, 走向民间、服务群众才是传统戏曲的发展之路, 只有如此, 传统戏曲才能真正的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近日, 国务院印发了《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在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戏曲应该以走向民间、服务群众为艺术创作生产、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 这意味着国家将会增加更多的投入以传承传统文化。戏曲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再次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 “振兴戏曲”热潮悄然兴起。在戏曲艺术新的春天就要到来的时候, 非常有必要中戏曲进行有针对性、适合时代需求的改革。我们更要很好的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 组织戏曲创作者到革命老区、基层农村、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创作, 鼓励他们深入生活、倾听人民心声, 从生活中寻找创作源泉, 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 积累生活底蕴、汲取创作营养, 埋下身去, 静下心来, 打造深受百姓喜欢、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接地气”的戏曲精品。笔者供职的张家口演艺集团口梆子艺术剧院便是如此。从九十年代开始, 先后创作演出了一批优秀剧目, 比如《龙城二娇》《梳妆楼》《天漠滩》《合符釜山》《少年董存瑞》《魂系京张》《WWW.喜顺.COM》等。有的还改编成易于下乡演出的版本, 在不影响舞台表现和推动剧情的前提下, 将在城市剧场所需要的灯光舞美简化, 非常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创作上述剧目期间, 剧组多次下乡采风, 尤其是创作《少年董存瑞》时, 剧组到董存瑞的故乡怀来县南山堡村多次采访和董存瑞一起玩耍、一起站岗放哨的董明珠老人, 听他讲董存瑞少年时期的故事, 这对把握人物成长轨迹、命运脉络非常有帮助。剧目公演的时候, 还特意到南山堡演出一场, 目的就是为了让董存瑞的乡亲们看看剧中董存瑞的艺术形象和现实中董存瑞的生活形象相距可远, 是不是在高于生活的同时, 基本真实的反映了少年董存瑞人生经历。《少年董存瑞》一经公演, 引起了强烈反响, 巡回演出50多场, 深受老百姓喜爱。在创作反映詹天佑建造京张铁路历程的口梆子近代剧《魂系京张》期间亦是如此, 剧组几次到北京青龙桥采风, 感受詹天佑当时为建造中国人自主建造的第一条铁路的艰辛和不易, 智慧和魄力, 排演的剧目自然“接地气”, 受欢迎。张家口演艺集团口梆子艺术剧院每年演出200多场, 观众达50万人次, 这说明戏曲在我国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 我国的戏曲事业将会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群众文化建设的走向 篇2
试点工作启动会上的讲话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
(2014年1月14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大家好!春节之前,我们在这里举行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试点工作启动会,主要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有关重要精神,继续推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的落实,同时也是从团学组织的角度认真贯彻落实刚刚顺利召开的团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在全国高校共青团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此前,秦宜智同志与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共同商议,一致同意举办这个活动。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联合推动,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正式通知已经下发。这个活动的启动,相信对下一步在大学生中推进群众性体育运动和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跟大家交流和探讨。
一、充分认识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重要意义
去年8月,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也专门在教育综合改革这一部分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把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内容写到中共中央全会的决定里面,这恐怕是史无前例的,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党中央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担忧。
近年来,围绕着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在有关部委特别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的安排部署下,各地各高校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提升,尤其是通过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工作和活动,在帮助和促进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等方面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对于网络依赖程度的加深、以及其他一些客观条件的问题,当前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对于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和重视程度仍有很大不足,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等方面不容乐观。为此,我们需要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这件事情给予更高度的重视,更有力的推进。
第一,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认识“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战略重要性。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我们越来越近。但是,一个“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国家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尽管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提升,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如果我们人民的身体素质,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上不去,那就是未富先衰,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极大的损失。现在讲要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实际上,中华民族历来是很重视体育的。古时儒家讲“礼、乐、射、御、书、术”,“射”和“御”就是体育方面,占了三分之一。古代各种群众性体育运动非常丰富,可以这么讲,中华民族在历史上越是兴旺发达强盛的时期,人民的尚武精神越强,群众性体育运动也越发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复兴、军事的复兴,最主要还是文化的复兴,包括国民的身心健康和精神气质。因此通过开展这项主题活动,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强健体魄、健康心理、坚强意志和昂扬精神的大学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这几十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下降的,这里面也有一些客观原因。一是跟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严格推进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独生子女群体越来越多,对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习惯、自我定位有一些影响;二是经济发展了,物质提升了,但是对精神体育的重视没有完全跟上;还有就是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尽管找到了更加丰富和现代的生活方式,但也被网络阻隔了正常的社会交流,乃至阻隔了走出户外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去年总书记在给北大学生的回信中专门说,希望大家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要想走到时代前列,实现中国梦,大学生的体质是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第二,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就个人发展而言,体育在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同时,还能砥砺他们的意志品质。学生经历的每一次体育活动和竞赛都在潜移默化地教育熏陶他们,都在培养他们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一代,体育更是培育他们自强不息精神和吃苦耐劳意志的有效途径。可以说,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忽视青少年身心健康,忽视学校体育工作,就谈不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深化教育改革。
第三,从当前大学生生活、学习现状和体质状况来看,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有其现实紧迫性。这些年来,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工作得到了各地各学校的重视,但是,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还是很难令人满意。应该说这不是主观上不重视,也不是说没有下功夫,而是说确实有一些时代性变化的因素。在客观基础、外在条件的影响下,大学生的锻炼习惯和身体素质现在确实很难令人满意。为了筹备这次活动,团中央学校部对北京、山西、山东、广东等地区部分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一些地方团委也对在校大学生体质基本状况作过调研,发现了以下情况。一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明显不足,受调查大学生平均每周体育锻炼时间为1.6小时,18%的学生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43.5%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在2次以下;二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不强,仅有9.3%的学生课余时间选择参加体育锻炼,而超过四成的学生选择了上网;三是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高,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学校有无必要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表示“无所谓”;四是大学生对于自身体质的满意度不高,仅有27.8%的学生认为自己身体素质较好。前不久,清华大学“领军计划”面试正式开考,首次增加了体质测试的内容,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评价和统计。结果来自全国300多所中学的406位尖子生中,成绩优秀者仅有5人,不合格者却多达100多人。这些尖子生应该说在文化成绩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体育方面确实令人不满意。网络上,经常有人说这个是“学霸”,那个是“学霸”,很少说有在体育锻炼上是有“学霸”的,讲的都是怎样去拿各种资质证书,去发科研论文。希望有更多的“学霸”能够在体育锻炼上有惊人之举。另外,近年来,学生因体质差在升旗仪式或军训过程中昏倒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几个月前我去北京一所中学调研,了解到一个高一的班级中有超过85%的学生近视。还有一些数据比较显示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体育锻炼的忽视、对自身的体质状况的忽视,确实令人忧虑,这是开展这次活动的直接初衷。
二、把握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目标定位
在座的同志们都是开展主题活动试点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对于活动的内涵、目标和定位等需要有明确的认识。我认为,开展主题活动的目标定位应当主要体现在群众性、课外性和习惯性三方面。所谓群众性,是指开展这项活动的目标群体是广大大学生,需要引导、发动更多学生广泛参与体育锻炼,而不是只为了选拔体育尖子和精英。经常去锻炼的同学,或者一些精英体育运动积极分子,不用动员、组织,凭着对体育的爱好也会去锻炼。这次活动主要是想发动更多的普通学生,激发大家的体育锻炼热情,形成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所谓课外性,是指开展这项活动的主要时段是课外时间,属于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的范畴,是学校体育课教学、体育运动会等常规工作的延伸和重要补充;所谓习惯性,是指开展这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减少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积极主动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培养体育锻炼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围绕这三个方面,希望各省和各高校团组织能够认识和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把激发体育意识作为关键。开展主题活动的关键就是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大学生能够自觉地关注关心自身的身体素质,使大学生对体育更加重视,将锻炼身体作为一种习惯、一种爱好,形成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动反应”。
第二,要把塑造生活方式作为目标。这次活动有三句话,走下网、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走下网络”是秦宜智同志特别强调的,尤其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针对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对手机的依赖。现在手机甚至都叫第六感官,是人的一种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很多事情都可以通过手机来实现、完成。这一方面带来了便捷,另一方面让我们更加依赖它,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有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的诱惑。当然,丰富的生活应该做到多元化,鼓励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去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爱好手机、爱好网络,但是不能沉溺于手机和网络,要做自己的主人,而不能做网络的俘虏。所以在开展这次活动时,我们应该把塑造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目标,而不是简单地说运动。运动是一个手段,希望通过运动大学生能够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要把扩大覆盖范围作为重点。开展主题活动的关键一点就是要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其中,力争让主题活动覆盖到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形成“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的良好局面。在酝酿这个活动的时候,秦宜智同志特别提出,要发动每个学生,尤其设计一些以宿舍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不一定去做高端的比赛,关键是让每个学生都来参与,要有一定的时间、活动量和运动量。
第四,要把倡导体育文化作为核心。文化育人是教育的重要理念。文化作为“软实力”,其教育功能是隐形化、渗透性的。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我们在活动开展中更加贴近“90后”大学生的实际,注重倡导和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此外,为了把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更有意义,我们还需要加入更多的文化、时尚等元素,让大学生在参加锻炼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和体悟到体育的美、体育的精神,从而更加自觉自愿地参与其中。
第五,要把创新促进机制作为保障。机制作为系统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规律的外在表现,在任何一个系统中都起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锻炼、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的现实,“倒逼”我们必须创新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机制。北京工业大学已经做了一些很好的机制
方面的探索。我们要移风易俗,除了主观上的引导,也需要一些机制性的、科学的、合理的约束。不管是举办各类趣味运动会,还是推出锻炼“积分制”、学分制,还是推行严格的体质测试达标机制,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机制的创新,将体育锻炼活动搞得更有吸引力、更具有效性,让大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参与、乐于参与。
三、着力推动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今天,我们召开试点工作启动会,就是想让活动取得实效,让试点工作通过创新探索,形成良好的做法。就做好试点工作,我提几点想法,跟大家交流。
第一,要注重体育意识教育的强化与创新。要做好工作思路的谋划和活动内容的设计,通过开展主题团日、朋辈教育、体验教育等多种方式来推动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比如,可以邀请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同学、老师、校友等,走进学生中间举办主题分享会,他们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自身身体素质非常关注,有很好的生活方式,可以带动和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挖掘和树立校园中的体育锻炼典型,设计开展一些形式新颖、活泼的评选活动。团中央学校部准备评选“大学生百炼之星”,在全国大学生中挖掘学生典型,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对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宿舍、班级进行奖励,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第二,要注重体育锻炼文化的营造与创新。在营造环境和氛围上,要多下功夫,既要通过标识、口号等传统宣传方式对学生产生“心理暗示”,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也要通过开展体育文化节、各种专项校园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还要注重运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手段,全方位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在校园内营造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氛围和青春健康的风尚。有句口号叫“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我认为非常好,像这种深入人心的价值理念的引导,对文化的丰富充实非常有帮助。
第三,要注重活动组织主体的丰富与创新。开展这项活动,要努力覆盖和影响到全部学生。因此,不仅要依靠班级、专业、年级、学院等学校传统的单元组织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宿舍、实验室、兴趣小组、体育社团等“微组织”的作用和活力。同时,我们开展这项活动也不仅仅是追求“官方”举办活动的规模,更要鼓励“民间”的自发组织,并尽可能地在场地、资金、指导教师等方面给予实际支持和帮助。
第四,要注重活动开展机制的健全与创新。试点省份和高校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协调校内外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专业力量、资金支持等方面资源,探索如何形成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长效机制。在谋划和开展活动时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既要努力形成校内团学组织、体育、教务等部门共同协作的工作局面,还要坚持眼睛向外,充分挖掘社会上和有关方面的资源,争取更多的支持。前不久,南开大学团委的同志介绍,他们代表学生跟学校提出,学校体育场馆面向学生开放时,要门槛更低,收费更低,服务要更好,也是基于学生有这样的诉求。
第五,要注重活动开展手段的丰富与创新。活动开展的手段和方式有没有吸引力、能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可,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项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这也是工作的难点。一时搞搞活动不难,但是要长期坚持,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机制、一种长久的氛围,这就需要我们把握青年学生的特点和脉络,将体育锻炼的竞技性、观赏性、参与性结合起来,在项目设计、活动时间、地点、活动形式等方面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特别是要运用好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努力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
最后我想就这次活动和试点,谈谈如何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是处理好活动的整体推进和试点工作的关系。今天是一个试点工作启动会,但“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是面向全国开展的,也就是说全国所有的高校和团学组织都要按照这个活动的要求,在学校党政领导的支持下全面行动起来。选择的十所试点高校是有代表性的,希望通过深化这项活动,积累经验,探索形成良好的机制和做法。
第二是处理好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锻炼的关系。这次活动着眼定位于课外的体育锻炼,对于课内的体育锻炼,教育部和体育总局都有传统的很好的做法,两者相得益彰。对形成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兴趣而言,两个方面都很必要。我们作为团学工作,主要是配合和支持课内的体育锻炼,对于课外,则要在教育和体育部门的指导帮助下,进行相关的执行、组织和动员工作。
第三是处理好外在引导与内在能动性的关系。一方面,不管是中央的部委还是学校的管理班子,对大学生来说都是朋友。向他们邀请,给他们创造条件,旗帜鲜明去引导、身体力行去带动,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外在的影响,是完全必要和重要的。另一方面,要发动好大学生,让体育运动确实符合他们的利益和需求,把大学生内心的潜能尽量地开发出来、释放出来,以大学生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为榜样,形成一种良好的终身的健康生活方式。
第四要处理好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时间上,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要抓住新生入校的重要时间节点,引导和带动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要为学生创造相对完整集中的时间段进行体育锻炼。在空间上,希望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资源,尽量降低门槛,为大学生提供活动的场所。
第五是强体与强心之间的关系。本次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绝对不是简单的体育这一件事,提升大学生的体能体质是最直接的目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大学生意志品质、精神面貌和团队协作的全面提升。我觉得这样可以将强心和强体两者统一起来,还可以使团学组织的科学化工作水平得到更好的提升。
群众文化建设的走向 篇3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社区群众 文化活动
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社区的群众文化建设就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引领群众文化建设要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基本原则,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群众的文化需求,并根据群众的兴趣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一、群众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群众文化建设对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首先,群众文化的建设能够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重要的元素,也是判断社会是否和谐的关键因素。只有群众和谐相处了,整体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进行群众文化建设,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上的引导、文化上的熏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其次,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引领群众构建先进的文化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群众文化建设当中要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让每一个群众都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融入感,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再次,群众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积极健康的群众文化能够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进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要重视群众文化的建设,把群众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看待。
二、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人民群众是群众文化的主要参与者,引领人民群众积极惨到群众文化建设中来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关键。人民群众通过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在思想层次及文化修养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引领人民群众参与群众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人民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来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还活跃了社会生活的气氛,增加了和谐因素,对人民群众自身及社会都有积极影响。其次,人民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来是提高自身修养的必要手段。群众文化建设为社区群众提供了多种有意义的活动方式,使人民群众能够利用业余时间丰富物质文化生活,并获得自身修养的提高,对人民群众基本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再次,人民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来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够推动和谐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参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构建和谐社会总目标的实现。
三、如何引导群众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社区自治是居民自治管理主体,城市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支持与帮助。在社会各个层面共同参与下,共建群众文化。
首先,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优势,开展文艺活动,引领群众丰富文化生活。文艺工作者不仅可以传播专业的文艺知识,还可以帮助人民群众参与文艺生活,丰富精神文化。在引领群众文化建设工程中,文艺工作者不但要用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改善群众的精神生活,还要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优势,创作出更多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通过文艺工作者的宣传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引起社会共鸣,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互动,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文艺工作者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积极引导普通民众进行基层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文艺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通过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其次,调动各阶层力量,强化共驻共建意识。群众文化建设是一个利国利民的社会工程。这项建设不仅需要文艺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和建设,从而极大地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实现共赢。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多元化建设工程,需要当地基层政府、辖区单位、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共驻共建。例如在当地各个社区开展广场舞活动,就需要当地各个辖区单位提供固定的场地,社会志愿者深入各个社区进行宣传,文艺工作者进行指导支持等,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文化的建设需要各界人士的参与与支持。
最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是关键。大力进行群众文化建设的宣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培养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力量。对群众中文化积极分子进行表彰和宣传,吸引人民群众的目光。鼓励民间发展群众文化团体进行文化宣传工作,支持人民群众全方位多渠道地宣传积极健康文化。
四、结语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靠全民族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的群众文化建设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通力合作。在引领群众文化建设道路上我们要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力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社会局面。在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要做到以文化建设为内容,多渠道宽领域宣传为切入口,全面建设群众文化,深入宣传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刘继同.中国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8.
[2]杜立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求实,2006,(3):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