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体育文化

2024-05-13

群众体育文化(共12篇)

群众体育文化 篇1

0 引言

体育也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体育文化属于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是人类需求的特殊反映。体育利用身体形态、动作、运动器材等有形的物质来反映无形的意识、观念, 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以及民族的特征, 并对人们的体育行为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体育文化是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中国独特的历史环境下所形成的, 中国文化注重自身修养的养成, 儒家文化重视体育、德育、智力的统一和谐。中国体育文化不只是锻炼人的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而是对人的终身锻炼习惯的培养, 陶冶人的性情,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提高人的创新能力, 培养人的综合素质。

1 对体育文化的界定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一种较特殊的文化。体育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体育文化中还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在进行本文的研究之前, 我们必须要正确理解体育文化的内涵。第一, 体育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身体活动, 它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的发展。第二, 在进行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活动的发展过程当中, 为了保障体育活动的正常、有序地开展, 形成了相关的体育活动的制度文化。第三, 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思想观念、审美观念、民族心理以及对体育活动的评判, 这些统称为体育的精神文化, 是抽象的体育文化概念。第四, 具体化的体育文化, 也就是人们创造出了一定的物化形式, 例如火炬、奖杯、徽章等。学者高于兰著作了《从文化结构看中国体育改革》一文, 在该文当中高于兰指出:体育设施设备、体育技术、体育消费以及体育资金等都属于体育的物质层面, 这些因素具有活跃性、时代性的特征, 是衡量文化整体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准。具体的政策、制度等体育制度文化属于体育中层文化, 它具有权威性, 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精神文化是深层文化。精神文化具有保守性、稳定性的特征, 是文化的核心它。

总的来说, 体育文化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 而是一个多维的概念集合, 体育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以及发展过程当中所创造出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总和, 其作用是为了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发展。

1.1 西方体 育文化

根据地理位置来划分, 西方体育文化是指以地中海、大西洋文化为主的体育文化。但是因为特定的历史原因, 西方文化也与北美洲、大洋洲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 西方文化以欧洲为中心, 也包含北美洲与大洋洲。

西方体育文化发源于古希腊、罗马。西方体育文化伴随着工业大生产而产生, 西方体育文化注重市场竞争。西方体育文化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再度兴起, 西方体育文化更具世界意义, 并逐渐成为当代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

1.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指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全部的体育文化的总和。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我国体育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本文中笔者认为中国文化注重道德、礼仪, 主张“天人合一”, 注重保健作用 , 崇尚礼让、宽厚、和平的观念。

2 两种体育文化的差异性

2.1 两种体育文化依存的社会背景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 农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而, 中国的传统体育也是在农业文明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地大物博, 土地肥沃, 农业是立国之本,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中国人崇尚自然的力量, 尊重自然。农业文明造就了中国人的勤劳、朴实、稳重的民族性。

而西方则完全不同, 西方国家是在工业文明中发展起来的。因为地理环境的局限性, 西方人更崇尚的是工业发展。西方发达的商品经济造就了西方人的冒险精神, 西方人崇尚与自然的竞争, 认为优胜劣汰, 西方人更崇尚的是人的力量, 提倡自由、平等。

2.2 两种体育文化的思想基础不同

2.2.1 中国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以及西方的自然科学理论

朴素主义唯物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提倡阴阳五行、气一元说的观点, 这些观点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 并成为了中国传统体育的理论依据。

西方体育是以自然科学为理论基础的。伴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西方的试验科学开始出现, 为西方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学基础。19世纪, 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后, 西方出现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分解观点。这种新观点极大地促进了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 生物学、解剖学等相继出现, 体育科学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 为西方体育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2.2.2 中国传统体育强调整体观, 西方体育提倡个体观

中国传统体育体现了中国典型的整体观念。中国的整体观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也就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二是人的躯体与人的精神的和谐, 也就是所谓的“形神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体育强调通过人的身体锻炼, 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和谐以及身心的和谐。

与中国传统体育不同, 西方体育强调的是人的物质形态, 提倡人通过体育运动, 强壮身体, 练成发达的肌肉, 促进身体器官的健康。

2.3 两种体育文化价值取向不同

2.3.1 中国传统体育重视伦理, 西方体育突出公平竞争

中国文化是典型的伦理文化, 注重道德和人伦。中国将体育和德育联系起来, 主张利用体育培养人的伦理观和道德观, 养成良好的情操。因而, 中国传统体育的意义不在于竞争取胜, 而是在体育运动中实现个人的道德升华。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重在参与”这样的鼓励的话语, 都体现了中国的体育文化价值取向。

西方体育是以工业文明为依托,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发展起来。西方提倡竞争, 认为竞争才能发展。人们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 展现个人的能力, 获得成功。西方的比赛规则是在平等的情况下, 通过个人的努力, 在竞争中实现个人的价值。竞争性是西方体育的根本性。

2.3.2 中国传统体育追求和谐, 西方体育重视抗争

中国崇尚的是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而中国的体育项目, 如太极拳、剑舞等都都是通过运动实现天人合一、身心和谐。

而西方一直追求的是人的独立、自主, 强调人的作用, 认为人是宇宙的主宰, 提倡抗争。人与自然的抗争, 人与社会的抗争, 人与人的抗争, 在抗争中求生存。

3 两种体育文化的相似性

无论是中国的传统体育还是西方的体育都是重视集体的发展。中国社会一直强调集体的力量, 个体依附集体, 集体主宰个体。个体的完善最终是为了集体的发展。西方也是将集体的利益凌驾于个人的利益之上。而古希腊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国家优先于个人, 个人从属于国家。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高于公民。

4 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体育文化是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因而,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 势必会吸收其精华的部分。

4.1 中国体育开始追求体育竞争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施行, 中国的政治文化出现了空前的活跃局面。新形势提出了新要求。西方体育的竞争意识也渐渐开始影响中国传统体育。现代奥运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 现代奥运的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图强, 敢于挑战自我, 勇于冒险, 通过不懈的努力去获得胜利, 实现自我发展的飞跃。

4.2 不同的体育文化在交流中吸收对方的精华 , 从而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

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传入了中国后, 其中有很多的项目深受中国人民的热爱, 掀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各地的健身会所也相继开展, 西方的重型机械、击剑等项目成为热潮。因为特殊的历史环境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西方的体育文化存在着对立的一面, 但同时也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不仅丰富了世界体育运动项目, 同时完善了世界体育的理论体系。

4.3 伴随着西方体育的传入 , 西方的竞争观念也为我国体育文化所推崇

伴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发展。新的形势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体育文化必然要输入新鲜的血液。西方的竞争观念为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 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和现代社会是相吻合的, 正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所认可和接受, 逐渐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的新追求。

4.4 中国引入西方优秀的体育运动项目

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同时, 西方的一些优秀的体育项目也开始传入中国, 像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这些项目逐渐为中国人民接受并喜爱。

总而言之,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因为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等因素的不同, 中西方文化呈现不同的特征。以中西方文化为基础的中西方体育文化也具备着一定的民族特征。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对立的一面, 也具备统一性。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结合不仅可能会改变体育文化原本的性质, 同时可能带来文化的变迁, 产生新的体育文化。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摘要:体育也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体育文化属于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一种较特殊的文化。本文对体育文化的概念予以了定义, 认为体育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发展的有意识的身体活动, 并且为了保障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形成了一系列的体育文化制度以及人们用以对体育活动进行评判的体育文化精神, 体育文化还有具体的体现形式, 如奖杯、奖牌等外在的物质表现形式。同时笔者就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内涵予以了不同的阐述,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指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全部的体育文化的总和;西方体育文化是指以地中海、大西洋文化为主的体育文化, 西方体育文化伴随着工业大生产而产生。同时笔者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以及相似性的角度着手, 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等方法, 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社会背景、思想基础、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性进行了探讨, 并且指出中西方体育文化都是将集体的利益凌驾于个人的利益之上的这一相似性。文章的最后笔者根据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概念、不同的特征以及共同的特性的研究结果, 对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认为: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 中国体育文化开始崇尚体育竞争, 西方的竞争观念逐渐为我国体育文化所推崇, 两种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吸收对方的精华, 不仅丰富了体育运动项目, 还推动了世界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西方体育文化,中国体育文化,差异性,相似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岗, 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1 (1) .

[2]哲学中国网.http:/www.philosophy.org.cn/article_info.aspx?n=20120321121819357232[OL].

[3]董立兵.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5.

[4]崔怀猛, 刘秉果.古代中西方体育文化[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0, 6.

群众体育文化 篇2

1、制约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因素

1.1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以农耕为主要特色的地缘文化对于体育的发展与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历史上的割据时期,重视体育是强国之本。另一方面,我们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歧与争议,这些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体育事业或者说体育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应该占有的分量。所以,在高校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从传统的文化与理念汲取发展的营养,同时替代那些落伍的,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传统思想,从而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1.2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

在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关键的,也是隐性的影响因素就是社会价值取向。简单来讲,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教师,学生,包括学生家长及社会舆论对其发展的态度与立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文化,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失衡的阶段与状态。一方面是学生及家长在升学的压力面前,试图通过所谓的体育考试来减轻高考升学的压力,另一方面,在高校的体育学科的设置过程中,很多学生的应付心理比较突出。在舆论引导方面,我国的体育赛事所产生的体育明星又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在如此多元的体育社会价值取向面前,我国的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从体育文化的本原价值来进行引导,我们的体育文化的建立与发展才会变得有章可循。

1.3基础设施和资金投入不足

除了上文提到的影响体育文化发展的隐性因素外,体育设施的缺乏让体育文化的发展成为了无本之木。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设施的人均分配使用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局面。部分地区的高校,甚至因为某些体育器材与设施的缺乏,而导致体育课程无法正常的运行,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与制约了我国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的学生数量与现有的体育设施与器材及资金的相应配置方面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这些都是影响体育文化发展的显性因素,应该在今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引起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视。

1.4师资结构不合理

体育文化在具体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具有一定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目前,在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男女比例、学历层次、专业方向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种不合理的教师结构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着我们体育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与开展。同时,在面对具有丰富特性的学生面前,体育教师自身的修养与专业素质也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挑战。但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教学思想,例如功利主义,短视主义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进行改进与提高。

2、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2.1加大对硬件设施的建设

从目前的校园体育设施的配置来看,各种教学器材的缺乏是校园体育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难题,也是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障碍。一方面,要从财政预算等方面,为校园体育设施的增添与维护提供必要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优势,在体育设施的使用及维护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最大限度地提高校园体育设施的利用水平与使用效果。这种对于硬件的`建设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在硬件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软件建设。只有将两者进行非常有效的匹配才会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2建立健全各种校园体育规章制度并保障制度的实施体育文化的发展

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规章与相关的基础的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这些规章制度,在为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会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与教师在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积极性。所以,在制定与完善校园体育等规章制度的同时,应该从国家保障学生及体育教师相关基本的权益的基础上,充分明确体育文化事业的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只有发挥制度对于校园文化事业发展的推到作用,那么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才会走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

2.3转变高校体育教育观念

树立终生体育思想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它需要几代体育人的不懈努力。为了实现这种可循环的体育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在全世界都主张终身教育的今天,我们也应该从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出发,树立一种终身体育,全民运动电费文化氛围。一种文化的产生,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参与者。体育运动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我们只有将这种精神力量更多的作为一种生命的正能量来传递到我们社会的各个角落,那么我们的体育文化将会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2.4通过多种方式高校体育活动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营造。大学是一个文化的集中地,拥有积极思想的年轻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希望与主力军,他们有着无比饱满的激情来参与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建设。所以,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来为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新鲜血液。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比赛项目,来提高广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举行一系列的论坛或者讲座,来加深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领悟,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氛围。

3结语

时尚体育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篇3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从时尚体育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入手,重点阐述了时尚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建设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尚体育不仅能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崇尚新颖的个性心理和生理特点,而且极大的丰富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时尚体育 高校 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内容、广泛的主体和形式的多样性成为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而时尚体育作为校园体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经逐渐渗透到大学校园成为当代大学生进行健身、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之一,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及功能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人们在历经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从广义上讲,校园体育文化指学校体育教学、健身活动、体育意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从狭义上讲,校园体育文化则指学校的体育概念、健身意识、健康理念和体育意识等。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1.教育性,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目标都是为实现育人,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增长学生体育才干、增进其身心健康,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共产主义精神。2.校园性,校园体育文化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文化,它相对于社会文化和其他校园文化具有独立性,它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校园为活动空间,以一定的體育活动形式和娱乐手段对学生产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针对性。3.娱乐性,大学生都有强烈的文化娱乐的需求,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一定的娱乐活动来缓解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校园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大学生不仅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快乐,而且能够在运动中得到自我价值的是体现。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的功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使学生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交往的机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参与各类体育活动,既锻炼了身体,也增强了自信心,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体育文化承载着教育、培养学生的任务和功能,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表现自我,管理自我的能力,加快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激发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更加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不怕吃苦、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3.培养学生竞争能力和满足学生校园娱乐功能。大学生精力充沛,闲暇时间相对较多,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都具有竞争性、娱乐性,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发展自己竞争能力的需求和充分施展自己体育才能的愿望,同时为大学校园创造出和谐、娱乐、放松的学习环境。

二、时尚体育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时尚体育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形态,既保留了传统体育的基本特征,也具有新颖性、流行性、健身性、娱乐性、休闲性、教育性,竞技性、开放性的时代特征,更注重融合人文哲学、注重参与、交流、休闲和表演的效果,具有社会各个方面多方位的综合服务功能。

三、时尚体育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时尚体育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全面发展学生素质,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健康需要,促进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与高校体育改革的目标一致,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时尚体育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

时尚是适应社会的方式,是一种从众行为,会刺激个体与周围人进行同样活动的意愿,从而使一些人产生从众心理,追随时代潮流,同时时尚也是一种个性追求,试图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社会、自然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认识,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对新鲜事物能够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和较强的接受能力,涌现出张扬、叛逆、强调个性的校园新新人类。时尚体育符合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二)时尚体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全面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大学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时尚体育本身包含了丰富文化的文化内涵,它在大学校园中的开展可以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息和氛围。因此要充分利用时尚体育文化资源,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同时,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时尚体育运动所创造出的轻松、愉悦的环节恰好适应了大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了轻松愉快的锻炼方式,缓解精神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向健康、活泼、高雅的方向发展。

(三)时尚体育的特性与高校体育改革的目标一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与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相一致,与教育发展紧密相关,是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享受运动快乐为目的的时尚体育运动,必然是一种良好的实施手段,它对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的复合型人才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群众体育文化 篇4

群众文化,让人民群众自已唱主角。这对社会也提出了各种客观要求:

首先要求社会提供一个面向全体老百姓的服务供给的平台。不管在什么样的在历史时期,不管哪个国家,哪种民族,不管哪种阶层的人都有着他们各自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的历史的长流中,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统治机构只注重自己阶层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社会的服务机构也只为他们自己阶层提供文化服务供给。老百姓只有充当配角,只有看的份儿,没有参与的份儿。只有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过去被偏视的、被遗忘的、被做为配角的这个大多数人的群体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才会日益被重视起来。1932年5月中共江西省委的《关于四个月的工作报告》:“……对于最紧急的群众文化政治工作,还未引起注意……”。只有被“注意”起来,社会的有关部门、相关机构才会想法设法为群众文化搭建各样的服务供给平台。

兴建文化基础设施就是搭建这个平台的一个直接的表现。一个城镇的文化基础设施是展示其城镇文化品们的底蕴的重要标志。一个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就最基层的文化阵地,“基层文化阵地,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去占领,封建迷信、落后消极甚至反动的东西就会去占领”。可见,不管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群众文化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必需要先建设起属于自己的设施。有人说:街头巷尾、田间工厂,也是群众开展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生活的好去处,可是这些简陋的环境卫生毕竟还是会受到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只有有了坚固的基础建设,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开展才会得到最有力的保障。

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群众性文化活动,是提供服务供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活动内容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活动范围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阶层。可以利用重要节日、重大庆典活动等有利时机开展文娱演出、文艺宣传、联欢晚会、灯艺比赛……等活动,也可以利用地方特色,开展具有乡土气息和民间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良好的、高尚的、能振奋人精神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能给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

社会的有关部门、相关机构只有不断的“注意”,不断的重视,面向广大老百姓的这种文化需求,并付之实践,才能做到更好的服务供给。

群众文化,让人民群众自己唱主角,还要求社会尊重老百姓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当然,这里所说兴趣和意愿应该是符合历史进化潮流的。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彰显自我,表达自我声音的重要载体。社会充分充许和尊重各种“自我”的存在,不要以强迫的手段扭曲人性的真实发展,只有老百姓的人性不被扭曲,社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只有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同一立场上,统治阶层才不会把本阶层的意志加强与人民群众。“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吸呼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

劳动人民充分体会到了社会的尊重,才能更好的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凭借自己的创新能力的革新能力推动着群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群众文化,让人民群众自己唱主角,再要求社会在满足广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科技水平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的实践能力的占有水平。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豪无意义,不是对象,”“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用,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要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科技水平的审美水平,首先要求社会在群众文化教育建设上投入的力度不要断加强,要增加群众文化事业经费, 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次要求社会教育深入到群众文化领域。开展群众文化教育专业和注重群众文化人才的培养。

群众体育文化 篇5

长泰县文化体育局“创建幸福-

健康家庭”志愿者服务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共中央关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长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做出贡献,根据长泰县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文化部门的工作实际,制定长泰县文化体育局“创建幸福-健康家庭”志愿者服务活动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我县文化部门的各方面力量,以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抓手,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重大公共文化服务,促进社会发展、和谐进步。“十二五”期间,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图书下乡等活动,建立城乡居民文化健康,开展各类重点人群的文化服务,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家庭生活质量和健康幸福指数。

二、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1、长泰县文化体育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的“创建幸福-健康家庭”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在文体局办公室,全面负责 “创建幸福-健康家庭”活动协调指导工作。

2、各下属单位,成立创建“幸福-健康家庭”志愿者服务队,为我县居民开展“幸福-健康家庭”志愿者文化服务活动。全局共组建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员42人,为我县开展“幸福-健康家庭”志愿者服务。

三、主要措施、服务内容

1、成立志愿者服务队:成立长泰县文体系统志愿者服务队,42人,分成4个小组,深入到我县各个社区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进家庭活动。

2、服务内容:一是为城乡居民建立宣传文化健康为内容,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文化健康知识宣传,以宣传文化精品,传播婚育文明,重点向实施计划生育的家庭、老年人的家庭、孕产妇的家庭、7岁以下儿童的家庭、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残疾人家庭等倾斜;二是组织安排专题讲座或访谈,重点开展家庭关爱活动,宣传相关知识;三是为0-6周岁儿童开展保健管理,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注重婴幼儿早期发展,加强儿童健康人格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服务模式:志愿者服务队与推进“文化服务团队进家庭”工作模式相结合,整合资源,增强服务功能,转变服务模式,做到“五有一提高”,即有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有健康教育课堂及宣传园地、有社区文化责任志愿者服务队地段、有服务团队制度、有绩效考核方法,提高辖区居民文化健康生活质量。志愿者服务团队实行“五统一”,即文明用语、着装胸卡、服务流程、服务要求、服务装备统一。做到“五公开”,即在居委会(村委会)、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综合文化站等)、居民住宅区等范围内公示志愿者服务团队人员名单、工作职责、服务项目、服务热线、服务时间。通过制作发放志愿者团队服务联系卡,提供电话咨询、上门随访、提供文化服务项目跟踪服务等方式,逐步建立相对固定、和谐的关系,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文化健康、精神健康,从而不断增强家庭的幸福感,社会的幸福感。

四、实施步骤和阶段安排

(一)启动阶段(2011年5月~12月)

局属各单位根据局方案要求,召开专题会议,宣传发动,全面部署开展“创建幸福-健康家庭”志愿者服务活动。

(二)推进阶段(2012年1月~2015年7月)

1、贯彻落实。局属各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全面开展“创建幸福-健康家庭”志愿者服务活动。

2、检查指导。文体局领导小组按照方案有关内容和要求,组织对下属单位开展活动情况全程跟踪和指导,采取不定期和定期检查的方式组织检查和评价,并实地抽查开展“创建幸福-健康家庭”志愿者服务活动实施情况。

(三)评估阶段(2015年8~12月)

文体局“创建幸福-健康家庭”领导小组将对我局开展“创建幸福-健康家庭”文化服务进行监督检查,形成成果汇总,上报上级。

长泰县文化体育局

群众体育文化 篇6

一、校园体育文化及其价值

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建设高格调、高水平、高质量的校园体育文化,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校园体育文化在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教育方向的同时,既要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又要引进国际先进的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在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终身体育的含义及意义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及指导。它包括两种含义:一是从出生开始,自始至终都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使终身体育有明确的目的性,使體育成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指导思想下,将体育锻炼系统化、整体化,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提供体育活动及锻炼的机会。

终身教育是教育定向上的整合,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终身体育为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终身体育的思想,要求一个人始终应把体育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应该为终身体育奠定必要的基础,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课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学生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游戏项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逐渐把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三、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校报、校电视台、校园网和广播电台等多种校园媒体进行多渠道覆盖和多形式宣传,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是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各级各类学校可举办的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综合性的、单项性的、定期的、不定期的。在体育竞赛方面,学校还定期举办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篮球、乒乓球等常规项目比赛,充分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自觉、主动参加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运动。

3.因校制宜,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不是单纯开放几个体育运动场地的问题,更需我们在体育文化的内涵上下功夫。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类型、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等方面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各校之间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路差异,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校制宜地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四、中学体育课改必须强化终身体育观教育

从体育教育发展的轨迹来看,体质教育观和运动技能教育观在中学体育占主要地位。终身体育是为“健康第一”服务的。终身体育观应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不是让青少年学会一两种可以适合他们传习终身的运动技能,如武术、体操或跑步等。中学体育是终身体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已不再是单纯的身体教育。它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还需要帮助学生终身不断学习,让学生毕生受用,追求美好生活,甚至和学生走上社会后的体育活动统一起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需要服务。

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对课程指导思想重心的一种“强化”。这种强化尤其是在学生处在中小学学习阶段应该更加突出。中学体育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在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力求使广大学生感受愉悦的情绪、成功满足的运动感觉,充分激发起学生对体育的热情,甚至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对终身体育观的认同并形成共鸣。

群众体育文化 篇7

1大学体育文化与区域体育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

1 . 1大学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1.1大学体育文化的内涵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大学是一个历史范畴,从古至今大学文化都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校园这个相对固定又开放的空间里,大学人在教学过程、科研活动、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共同探索、创造和发展着人类文化。大学文化可以分解为四个层次来理解其内涵: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2]。这四个相互联系的层面共同组成了一个同心圆,由里依次向外对大学周边区域的文化建设产生影响,大学文化辐射、教化社会的功能由此得到了充分体现。

1.1.2大学体育文化的模式与特征

大学体育文化是指各种文化元素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存在于大学这一文化空间中,通过各种人文社会关系形成一个文化集聚体, 代表着大学与社会共存的一种文化组织形式,具有文化性、集群性、辐射性、多元性,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其内在表现形式有文化的创新、内容的丰富、资源的共享、学习的便利、文化的融合等[3],其外在表现是大学文化的吸引力增强、辐射范围更加广及教化社会的功能更加显著等。大学文化集群是政府与区域联合管理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其效应具有文化性、多元性、集群性、辐射性等特征。

1 . 2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2.1体育文化

从历史的角度看,体育文化同样是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才发展到今天,古代体育只能是生存、信仰和娱乐的手段,无法与众多的社会现象区分开来,古代体育文化也只能说是社会文化。近现代世界体育是以西方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运动为背景而产生一种文化现象。当今世界的主体体育文化是以增进社会健康和满足休闲为理想的大众体育,以谋求个人的个性发展为目的的学校体育,以及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三部分有机的整合汇集而成[4]。此外体育文化具有传播范围的广泛性、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流行普及的易接受性等特征,因此受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已经发生改变。

1.2.2体育文化建设的特征

时代性:体育文化的建设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人们对运动文化的需要。随着奥运的举办很多奥运项目逐渐走进大众生活, 对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愈来愈迫切,体育文化既要满足人们需求又要与当代其他文化相融合, 从而推动区域体育发展和进步。传承性:体育文化属于文化范畴, 文化是承上启下的,是离不开历史的,否则就失去了其根本,不可能繁荣发展。同理,体育文化的建设是文化传承的过程。民族性:每一个国家都有其民族特点,其体育文化无形中都刻上了民族的烙印,体育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能丢失其民族特性,体育文化建设要突出其民族特点,传统项目不能忽视,应给予重视。公平性:体育文化的公平性另一方面是指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其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公平对待。

1 . 3大学体育文化与区域体育文化建设关系研究现

大学与区域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一方面指的是场地资源,李鹏在《河南省高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提到高校具有向社会开放的客观基础,尽管随着高校连续扩招,学校体育场地也出现短缺趋势,但是由于高校体育课教学的规律性和高校的节假日特点,多数高校仍然有条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时段、选择场地向社会开放[7]。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有利于区域体育氛围及体育文化的形成,同时可以提高社会人员锻炼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指的是人才资源,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较大缺额,而很多高校体育教师由于身体素质和知识结构特征,稍加培训即可担任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城市体育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2河南大学对开封市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2 . 1河南大学体育文化与开封市体育文化发展的关系

河南大学地处在开封市城墙以内的东北角,经历了百年的历史更迭,从近代西方体育到达中国时,河南大学就体现出了它作为大学的历史任务。在清末、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封均作为河南省省会城市存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封作为河南省的体育代表参加全国各种比赛,实力雄厚,然而这样成绩的获得河南大学这个载体起了很大的作用。直到现在,开封的体育实力在河南全省还是名列前茅。河南大学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围绕着河南大学的开封,受到了河大的既有显而易见的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以河南大学为中心产生集群效应而向外辐射的体育文化空间,再以各种中心形成各类型的体育文化空间,它们之间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形成文化空间组模块化发展,共同积极影响开封市体育文化的发展。

2 . 2河南大学对开封市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从排球的视角切入)

2013年1月1日,河南大学体育馆举行了一次很普通的排球比赛。他们的比赛没有目的、没有名次、没有奖励,只是为了打球,在比赛中体会乐趣,从比赛中交到朋友,此次参赛队伍有河南大学教职工代表队、河南大学学生代表队、开封市工商学校代表队、郑州市排球俱乐部代表队。

通过这次比赛我了解到,很多开封的排球爱好者经常在河南大学东操场的排球场及体育学院的排球场进行训练。调查发现这些人参与排球运动的时间是周六、周日以及节假日的下午,具体运动时段根据当日参加排球运动的排球爱好者的个人情况而定。如无特殊情况,基本上每周都有排球爱好者来河南大学参与排球运动,其中有些排球爱好者已经从事这项体育运动近20多年。一开始我十分困惑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从不间断进行这项运动,调查发现这其中的原因还真不少。有人这样说“我从初中就开始打球了, 到现在已经25年了,我已经把它当成我生活的一部分,经常来河南大学打球已经形成习惯了。”这些爱好者已经把排球运动融进了他们的生活,这也许就是喜爱的最高境界吧。

2 . 3河南大学在场地资源方面对开封市的影响

河南大学拥有全日制在校生4万余人。还有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年龄分布均衡的师资队伍。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训练场馆和器材设备,如:综合体育馆内设篮球馆、排球馆、体操馆、艺术体操馆及武术馆;除此以外还有乒乓球训练馆、篮球专项训练馆;田径训练馆;此外,还有室外400m标准田径场2块、人造草坪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及排球场地等。这些设施不仅供平时教学用,课余时间对周围市民是开放的,部分室内场馆除外。河南大学的总体设施主动对外开放的不多,很多时候是被动的。

大学的文化集群效应首先对来校内进行体育锻炼的人产生影响从而延伸到校外及整个社会。以河南大学为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全校各学生社团组织切实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大学的文化辐射传播创造了条件。社会上的排球俱乐部逐渐增多,场地设施也必须随之增加,从而推进城市的体育文化建设。

3结语

大学的文化集群效应对区域的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好有坏重要是看大学在与社会沟通交流时所持的态度与姿态。新时期的大学不再适合“象牙塔”式的办学理念, 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与相互融合是当代大学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大学的文化集群效应影响着城市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大学在与所在区域的沟通交流中没有取得主动权,对其所在区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有合理的制度与政策大学体育文化可以发挥其更大的力量推动城市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摘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市民体育观念和体育行为为切入口,考察大学体育文化对区域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学体育文化在多个层面、以多种方式对区域居民产生影响;区域居民在进行体育观念建构时,也往往主动借助大学作为平台;大学体育文化的影响对象一般是具体的个人;大学以及大学教师很难融入到区域体育文化中去。建议,大学以及大学教师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其文化集群效应,为区域体育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群众体育文化 篇8

一、我国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 题

群众性体育文化的创新涉及到的内容广泛,与百姓的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虽然体育创新,打造区域健身文化已经被提上了日程。然而,我国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足。

第一,体育文化创新力度不足。据调查,目前我国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工作仍旧只是一句口号,各地区有关体育工作的创新不够科学,体育建设工作较为单一,创新仅仅是空谈。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创新工作不协调。我国国土资源丰富,地区差异明显,不同地区对体育文化创新的认识也不一致。体育创新一定要有资金作保证,然而受到区域发展条件的限制,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三,面子工程严重,无法突出群众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革新,传统的体育创新工作已经不能称之为“创新”。另一方面,体育文化工作没有根据群众的需要进行建设,无法体现群众的诉求。

二、从文化需求视角论群众体育文化的创新

(一)满足群众体育文化创新要求

目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体育文化一定要保证具有群众性,不能局限于过去的单一创设思路。具体而言,各地区在创新体育文化工作的时候,要深入调查群众的需求,以问卷调查或网络问卷的形式明确百姓喜爱的体育项目,并且了解他们对创新体育文化的看法。

(二)群众性体育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从文化需求视角进行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不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它要严格遵循创新体育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原则, 从创新整合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体育文化的创新要具有原创性,根据各地区人口的实际特点,关注老年人健康,坚持原创体育运动。例如, 我国上海地区根据区域人口特点,创造出的“手杖健身操”就受到了广大百姓的喜爱;其次,体育文化的创新要具有整合性,能够按照某种特定的文化,将不同类型或性质的文化组合在一起,构建出新的体育形式;最后,体育文化的创新要坚持引进和吸收,善于采纳国外先进的体育观念,为我所用,并将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与体育进行有机整合,更好地做好吸收工作。

(三)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加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 新成果的科技含量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是进行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动力之一,比如三林龙狮文化中现代“光、电”技术的运用, 就为当代龙狮运动增添了别样色彩。科学技术对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表现在了对创新主体及其作用要素的内在素质和水平的优化和提高上。

三、结束语

我国一定要开展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工作,革新以往的体育形式,从多个角度进行体育创新,突出体育的积极作用。

摘要:现如今,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健身事业、体育文化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据调查,我国各地区群众性体育热情持续高涨,体育文化创新已经成为了全民性追求。但是,它的创新发展不能是随意的,体育文化也要适应现代化建设,从百姓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针对这样的现象,本文就结合我国群众性体育文化的现状,简单阐述一下如何从文化需求的视角入手,做好群众性体育文化的创新活动,从而实现全民健身的美好愿望。

群众体育文化 篇9

1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的对象

以辽东地域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内容, 在中文期刊网上和互联网检索有关地域文化、体育文化和学校体育方面的文献资料, 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 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依据。

数理统计法:用Excel2003对相关数据归纳整理, 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并绘制成图表。

案例实验研究法:本课题把辽东地域体育文化代表项目珍珠球运动引入辽东学院公共体育教学中, 进行实验研究。从而来论证, 辽东地域体育文化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资源的可行性。本研究于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之间进行;在辽东学院选修课为珍珠球的2011级本科生中随机选取60名男学生为实验对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辽东地域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起源、发展、内容与特征

辽东地域是满族的发祥地。从其先世——先秦时肃慎算起, 已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了。满族是辽宁地区最重要的少数民族, 现有人口550万, 位居全国满族人口之首。满族人英勇强悍, 能歌善舞。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跳神仪式的歌舞, 紧密伴随着军事、政治、文化及日常生活, 成为了民间不可缺少的信仰和艺术内容和形式。满族体育文化作为满族文化一部分, 与其它文化一样也是在长期发展和积淀而成的。它依民族本土而生, 依民族本土而长, 有着很深民族根基。满族体育起源于, 军事、生产劳动、交通、节日和宗教活动等。满族体育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满族古代体育第一个发展阶段, 是指鸦片战争以前的体育。出于军事的需要, 一些适合于军事的体育活动得到较好开展, 比如骑射、摔跤和滑冰。特别是满族入关后, 标志着满族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 清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在八旗学校中都设立文武两科学习文化和学习骑射;满族体育第二个阶段是指鸦片战争以后到建立新中国以前的体育, 随着鸦片战争开战, 清政府衰败, 其体育活动也随之衰退;第三个阶段是指新中国建国以后的体育。随着满族社会地位提高, 满族体育也开始向现代化迈进。一些满族体育项目得到发展。特别是珍珠球这项运动, 在1991年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被列为比赛项目。 (如表1)

满族体育文化特征: (1) 冰雪气候性。辽宁属于寒温带气候, 冬季漫长, 冰冻时间长。因而, 滑雪和滑冰成了人们需要的技能和技术, 冰雪运动成为满族一项很重要的运动。 (2) 地域军事性。辽宁地处祖国的东北, 是一个多战地区, 满族在不同时期抗击外侵和保卫本民族的尊严, 因而满族体育内容表现出一定的军事性特征。比如骑射和摔跤等体育项目。 (3) 生产交通性。满族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民族。如赛威呼、狩猎和爬犁等, 这些活动多是在日常生产和运输过程中进行的, 这即能满足人们好动贪玩的天性, 又能在活动中提高了劳动技能。 (4) 宗教节日性。据统计可知, 满族过去和现在共有28个节日, 满族人信奉萨满教。为了庆祝节日和在宗教活动的时候, 满族人载歌载舞。满族的秧歌就是满族体育具有宗教节日性特征的典型代表。 (5) 娱乐游戏性。据《满洲老档秘录》记载, 后金天命十年 (1625年) , 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曾在沈阳, 举行过“踢形头”活动, 就是踢蹴鞠。众所周知, 蹴鞠就是我国民间一种游戏。

2.2 珍珠球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实验研究

2.2.1 实验前后大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分析具有显著性的差异。

经过14周教学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 身体素质有着显著性的提高, P<0.05 (见表2) 。这充分的说明了, 珍珠球这项满族体育对大学生的速度素质、爆发力、耐力和力量等方面的素质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

2.2.2 珍珠球运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分析

珍珠球作为满族民间体育游戏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但其真正被挖掘出来称为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还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由辽宁省丹东市群众体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 在继承和发扬了满族民族传统, 并不断的加以完善和发展而成的。[3]珍珠球运动是综合性的非周期性运动, 其技术、战术系统的实践操作与实践运用过程, 是通过在对抗变化着特定时间、位置、距离、场地、设施、环境条件下, 运用跑、跳、投等手段来完成的, 在这一过程, 无论是智力、生理、心理都要承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4]珍珠球运动既有篮球运动速度快、强度大特点, 又有手球运动紧张激烈、战术灵活的特点, 同时还有足球运动的对抗激烈、协调统一的特点。[5]正是由于珍珠球运动这些特点, 才决定了参加珍珠球运动的大学生身心受到了一定的运动负荷, 并且这种负荷是科学的、合理的, 才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得到了一个良好的提高。本研究实验数据就很好的说明了珍珠球运动对大学生的运动素质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注:此表来自赵宗伟等, 《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及特点》。

2.3 学校开展地域体育文化教学内容价值分析

2.3.1 地域体育文化对学校体育文化潜在的影响

“地域文化”概念通常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使用。在“地域文化研究”领域 (“the study of regional culture”) , “地域文化”用来指称某一地域内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而创造的文化个体。[6]而本研究“地域体育文化”概念可以表述为:“某一地域人们为了适应当地自然、社会环境而创造的体育文化个体”。之所以地域体育文化对学校体育文化具有潜在的影响是因为地域文化具有亲缘性。因为地域文化是本地人民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 亲身接触并参与其中的文化。地域文化具有潜在性, 一个人在既定的地域生活的久了, 就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具有既定地域文化的烙印;就会与既定地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达成默契。这是由于地域文化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学生即是地域文化的观赏者, 又是地域文化是实践者。因此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与辽东满族地域体育文化的熟悉感和亲切感,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满族体育文化的热情和动机。

2.3.2 有利于形成特色的满族体育文化学校体育课程资源

地域文化之所以能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一方面可以从地域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 因为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另一个方面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为不同的地域文化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 容易形成学生个性特征。因此, 在辽东地域学校体育教学中, 可以对满族体育文化资源加以改造和利用, 形成教学内容、实施、评价, 都能充分利用地域体育文化资源, 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满族体育文化课程。其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多样的, 教育者可以是体育教师, 也可以是社会上研究满族文化的专家和民间艺人;教学地点可以是体育课堂, 也可以是课外活动, 或者是校外体育活动;教材可以是文本的, 也可以是生活的本身。总之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满族地域体育文化资源, 来充实地方课程资源。目的是学生通过学习满族文化知识, 并通过参加满族体育活动达到增强体质和繁荣课程资源。

2.3.3 有利于传承地域体育文化

地域体育文化存在和发展, 就必须寻求到正确的传承和发展途径。而学校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场所, 所以说地域体育文化传承应该先依托地域学校先发展起来。同时学校教育也是较为稳定的一种结构和形式。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同样也承担传递体育文化与文明的责任和义务。显而易见, 把我国地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引进学校, 通过学校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课余体育活动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因为, 学校相对社会有着比较优越的体育场地和器材, 有着喜欢参加运动青年学生, 有着懂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科研的体育教师队伍。基于这样条件, 把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引进学校体育教育中将会得到广泛的开展。由此也可以推断, 把满族体育文化引进学校, 有利于其发展和传播。

2.3.4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情结和爱国热情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丰富的我国传统哲学、美学、伦理、医学、民俗、宗教、文学、历史与军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文化心理需求, 还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想、陶冶情操, 提高体育对培养人自强意识、竞争意识、健康意识及文化素养等整体价值的认识, 让青年一代从小就能理解到我们民族存在缤纷多彩的文化;对于建立文化认同, 实现民族文化多样保护和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加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热情都有积极促进作用。[7]因此, 在学校德育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培养他们热爱自己民族、热爱自己家乡, 提高他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3.5 开展地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古代, 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能强身祛病, 培养勇猛顽强的斗志。在现代, 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能增强体质, 丰富文化生活。在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健身性比较广泛, 比如摔跤、珍珠球、秧歌、冰嬉、蹴球和毽球等体育活动。其中珍珠球运动是在长期共同的社会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作为一类满族自创的健身运动形式, 由于其极具健身推广价值, 容易被大众所接受。[3]并且珍珠球这项运动非常适合在学校开展, 一是可以通过开展满族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健康水平,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容;二是珍珠球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 能很好的弥补目前学校体育器材不足的窘境。

3 结语

在辽东地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满族体育项目具有娱乐性、健身性、观赏性和趣味性, 对其加工改造后, 可以把其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因为在学校开展满族体育活动, 能形成特色的学校体育文化, 丰富体育课程资源, 形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能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对传承和繁荣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案例实验法, 对辽东地域满族体育文化起源、发展、内容和特征进行了论述, 认为满族体育文化内容丰富, 特征明显。对满族体育项目珍珠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了实验研究。认为学校开展地域体育文化课程, 有利于丰富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有利于形成特色的学校体育;有利于地域体育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关键词:辽东,地域文化,满族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素香.略论明末辽东满族社会生活变迁[J].满族研究, 2006 (1) :58.

[2]焦盛荣.浅议满族文化的发展和保护[E B/O L].http://ww w.d oc88.c o m/p-097918146417.h tml.

[3]蔡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研究——以满族珍珠球运动为例[J].运动, 2010 (6) :143.

[4]宋志敏, 刘志国.论珍珠球特点与作用[J].邢台学院学报, 2008 (2) :70.

[5]张孝荣.满族传统体育教学机制的建立与实践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 2011 (1) :88.

[6]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 2003:50.

[7]穆瑞玲, 李银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6) :248.

群众体育文化 篇10

“体育文化”广义, 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 指体育运动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所谓体育文化, 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就是说, 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 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 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体育文化, 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当代的国家、社会和民族的特征, 并影响着人们的体育行为, 也渗透和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虽然, 社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存在于不同的领域、针对不同的人群。但就其价值而言最终还是作用于参与者和周围的环境。 (1) 属性与特质的共性; (2) 文化价值; (3) 教育价值; (4) 社会价值; (5) 经济价值。中国的体育文化, 重在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体育文化是人类自身内在需要的精神面反映, 即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娱乐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以其有形的动作、技能、身体形态、运动设备、物质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精神、意志、观念反映出来, 突显了独特的存在形式,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和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

二、社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的不同点

(一) 两者的内涵不同

1、社会体育文化的内涵。社会体育文化主要指涉及体育服务、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产业、体育电视、电台转播权、体育广告、体育旅游等体育产业的文化。社会体育文化文化是社会经济和基础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 是当代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系统子系统的体育文化, 已经具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体育文化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丰富和充实了城市文化的内涵, 促进了城市精神的升华, 对城市文化创新产生了影响, 有力的助推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2、学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学校体育文化是指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 是广大师生在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学校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 是推动学校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是体育精神的精髓, 这种体育精神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体育文化是学校文化中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对人影响最深远的文化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 又与竞技运动文化、大众体育文化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 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 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 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 因而它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

(二) 服务对象不同

1、社会体育文化的服务对象主要是: (1) 竞技体育; (2) 社区体育; (3) 群众体育; (4) 社会制度; (5) 社会经济; (6) 体育产业。

2、学校体育文化的服务对象主要是: (1) 学生个体; (2) 学生社团; (3) 学校制度; (4) 校园文化; (5) 体育教育教学。

(三) 服务内容不同

1、社会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 (1) 促进社会人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2) 推进城市体育文化的发展; (3) 加强国际交流, 组织更多高水平的国际赛事; (4) 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及后备力量的发展; (5) 促进阳光体育工程的实施; (6)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7) 体育的“公平性、约束性、道德性”, 促进社会政治制度的完善; (8) 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

2、学校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 (1) 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2)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塑造心灵; (3) 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提高学习效率; (4)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强身怡情; (5)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陶情冶性; (6)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7)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8) 运动项目的选择性相对较少。

(四) 两者性质不同

1、社会体育文化的性质: (1) 不断推进全面健身计划; (2) 推进竞技体育制度改革; (3) 树立品牌体育文化; (4) 建设城市体育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5) 提升体育文化产业发展, 促进经济建设; (6) 促进全面健设小康社会; (7) 社会是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的物质基础。

2、学校体育文化的性质: (1) 不断完善体育课程建设; (2) 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3) 打造校园精品体育活动; (4) 建设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5) 学校体育文化是社会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学校是弘扬体育文化的主阵地。

(五) 服务范围不同

社会体育文化的服务范围相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服务范围;服务的层面更高一些、更为复杂、更为广泛和深入。

(六) 社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1、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1) 社会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不可互相替代; (2) 健身化; (3) 娱乐化; (4) 竞技性; (5) 职业化; (6) 产业经济化。

2、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1) 学校体育文化既有学校体育教育终结的性质, 又有向社会体文化过度的特点; (2) 新潮型; (3) 娱乐型 (4) 高水平运动对建设; (5) 特色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6) 突出体育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 (7) 创建优秀的体育活动环境。

摘要: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广大体育爱好者和参与者接触最为广泛、最有活力、最富创意的一种文化。也有利于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丰富体育文化内涵、满足人民群众日常各种文化生活、体育活动的需要。本文重点探讨了两中体育文化的异同, 以及两种文化的传承与互动发展。

群众体育文化 篇11

摘 要 体育类高职院校因学校办学历史短暂,缺乏体育文化的深厚积淀;体育技能的特殊教学模式,难以兼顾体育人文的教育;体育文化教育趋于功利,体育文化形态呈现单一。因此要建设多元体育文化,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突出体育类高职人才培养特色。体育类高职院校具有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多元体育文化特质,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从教学模式、专业建设、管理机制等多方面来建设多元体育文化。

关键词 高职 体育院校 体育文化

一、具有体育高职院校特色的多元体育文化特质

体育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文明成果,它泛指人类在体育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强身健体、振奋精神、建立积极生活方式为主为主旨的体育运动及其产生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沉淀、撞击与交融,文化所呈现的形态必然有所差别。一方面,作为社会文化之一的体育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不仅有欧洲体育文化、日韩体育文化、美国体育文化等以国度及地域为标志的体育文化,也呈现出以体育价值观的不同取向为区别的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传统体育等多元文化形态。多元体育文化必然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另一方面,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所需要强调的文化建设内涵也越发丰富,人文关怀、独立自强、创新实践、团队合作、服务社会等等,都成为高职院校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体育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其内涵必然会因为各高职院校类别、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发展需求的各异,而有所区别。据此,适应体育类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体育文化,除具有一般高职院校的文化形态的共性以外,应该还具有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特质:

(一)强烈的现代体育职业精神

高职院校要突出“职业性”,体育类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将来要适应体育行业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需要。近年来,体育类高职院校不断深化与体育行业、体育产品生产销售企业以及其他相关体育产业领域的合作,找出了对新世纪体育类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团结、务实、进取等现代体育职业精神,自然地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促进了高职学生体育职业意识的形成。随着北京奥运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体育文化在中华文明、环保理念、科技进步、和平发展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深远的教育意义。李娜、姚明、刘翔等等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体育明星,在顶尖级赛事上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他们在媒体报道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性化的、纯粹的现代体育职业精神,也将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促成学校以及学生体育职业精神的培养。

(二)艺术与技能高度融合的态度

“高技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拥有“体育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应成为体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除此以外,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也有其特殊的属性和规律。体育本身是一门“技艺性”学科,在发展人的情感和意志上发挥着特殊的功能。体育在发挥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同时兼具人文精神,因此,其“自然性”、“人文性”和“情意性”是兼备的。比如,竞技体育不仅具备鲜明的体育运动的竞技特色,激励场上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力争取得好成绩,同时也激励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在生活中的每一方面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提高。体育文化的理性任务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身体健美、均衡和体态端正的基础上达到意志品质高尚、身心尽善尽美的境地,并与艺术相结合。这种深入的心灵美,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体育文化的理性价值。

(三)娱乐休闲、服务大众的意识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技术服务,其办学宗旨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努力使人民满意的办学指导思想,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方向。体育类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立足于服务地方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群众体育,学生就业立足于运用体育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出于人类的共同需要,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享受的追求和关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因为大众体育形式多样、规模较小、因地制宜,因此在这种需求浪潮中的推动力最大,影响最为广泛,也最为深刻。大众体育文化给人类带来快感和美感,并给社会带来健康和活力的功能是其他娱乐方式无可比拟的。也正因此为,高职体育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也应该着眼于服务社会,通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体育技能与管理人才,通过开发、推广多样化的群众体育赛事和活动,通过人体科学的研究与体育技能的培训等途径来传播体育文化,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让市民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二、体育高职院校必须建设多元体育文化

一百多年来,现代体育教育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文化,提高了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而且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高职体育院校而言,进行体育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突出体育类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最佳途径。通过体育文化的显性、隐性教育功能,可以使学生的价值观念、意志品质、社交能力、乃至情绪的宣泄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在众多体育类高职院校,这一项工作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办学历史短暂,缺乏体育文化的深厚积淀

体育类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产物,起步于本世纪初,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很小,目前全国只有13所体育类高职院校,大多数体育高职院校是从中职、中专或者成人教育改制而来,承担的任务主要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体育专业教育两大部分,具有区别于其他层次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行业性质。在中国整体竞技体育发展体制的大环境下,学校更偏重于学生体育专项技能的训练,注重“成绩”“名次”的取得,对于学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等都比较薄弱。随着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品牌与特色的建立会成为高职院校竞争的重要途径。体育类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别,本身应具有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对于学校本身而言,由于区域、传统和历史的区别,也会拥有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这是一种无形资产,同时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实质性的附加值,有利于形成特色与品牌。体育文化的传播缺乏耐以植根的深厚土壤,其教育功能就显得十分薄弱,缺乏体育文化积淀的体育类高职院校,将很难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前进。

(二)体育技能的特殊教学模式,难以兼顾体育人文的教育

近年来,体育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体育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领域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体育专项技能之长。同时,也为各级运动队输送了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但是,无论是竞技体育人才还是体育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由于体育技能训练的特殊性,在常规的由教师(教练)通过“课堂”集中教传授运动技术和训练方法;学生通过“课堂”模仿学习和演练与课外练习来巩固和提升技术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兼顾综合素质与技能训练两方面任务。目前,体育类高职院校也进行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但是依然弥补不了体育“技术”引领下人文素养的缺失,学生难以系统化地接受体育文化知识的教育和熏染。很多学生走出校门依然不了解体育发展历史,对体育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远”“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艺术与力量的融合”等核心价值理念比较淡漠。缺乏体育人文底蕴的毕业生,即便掌握较强的体育专项技能,其个人走向社会后的职业生涯往往得不到更深层的拓展。

(三)体育文化教育趋于功利,体育文化形态单一

高职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走向社会后的毕业生,其“技能”要富有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价值。体育知识转化为体育技能的过程中,拥有无限的产业空间。同时,体育产业市场的火热也正在深刻改变体育教育生态。体育高职院校也渐有偏离教育本质而成为体育产业的趋势。特别是有悖于体育精神的行业与社会问题,比如体育赛事中的兴奋剂、冒名顶替、虚报年龄等等一些值得担忧的现象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学校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多少也滋生出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学生创造的社会财富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成果标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有学校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就学校自身的问题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体育文化建设本身趋于功利与单一。学生在接受体育技能训练过程中不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团结合作等体育精神培育,但是对于“成绩”和“金牌”的重视程度大于学生现代体育职业道德和体育精神的教育,对于体育产业价值的教育大于道德、人格、修养的培养。学生往往会因为拥有过人的体育专项,而忽视对个人体育职业发展的规划,将体育专项估价转让、交易,随波逐流不足为奇。

三、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多元体育文化

倡导积极、健康、独特的体育文化,树立体育品牌形象是体育类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文化的建设包括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等四个层面,必须在长期的努力下逐步形成。针对前述关于目前体育类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多不足,要有计划地根据学校的情况,提炼自身的“体育精神”,并贯穿到全体教职员工、学生的教育培训以及各项学习和工作中去。

(一)改革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师生的体育职业素养

“体育职业意识”的培育是体育类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要结合培养目标和学校定位,在教学中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积极塑造学生职业形象,要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有机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通过对体育专业中职业岗位技能的分析,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体育专业技能,又有较丰富的体育人文素质,符合社会对体育类高职人才的要求。另外,学校在教学及校园活动中,应对学生灌输良好的职业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意识,为学生开设有关专业、就业等方面的讲座,用鲜活的实例、前沿的理论教育引导学生,以此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增强他们对高职院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教师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也是对体育教育事业的重新认识,重新审视自身、塑造自我、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的过程,将会给学生带来深远影响。而师生“职业意识”的强化亦是高职教育模式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加强专业建设,突出体育专业特点

体育类高职院校应把握院校的类别,对体育文化的培育进行科学定位。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使命、教育目标等内容,对于学校的文化建设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众多体育类高职院校在进行升格、合并等大调整大改革的同时,进一步依托行业专业特点进行精神文化的升格也非常重要。譬如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由广州伟伦体校升格,与广州市体工队合并,在此基础上,为适应广州市民对保健按摩日益增长的需求,开设体育保健和康复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带有很强的地方服务性和体育行业特点。该专业在广州亚运会和残运会期间,免费为14000余名各国运动员及5000名中外记者提供保健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各国代表团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亚运会“最佳服务商”和唯一的“突出贡献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体现的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养生保健体育文化也因此得到广泛的传播。而这种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相宜的传统中医辩证思想,以及“和而不同”“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等多种养生保健思想观念,也广泛渗透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内化为该专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从而更加凸显出学校的体育特色。因此,体育类高职院校要努力在继承以往院校优良办学传统的同时,更加注意依靠专业建设提炼专业特点,打造“体育特色”项目,培育符合时代特点、自身特征和职业特色的体育文化精神,以此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推动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学校的层次。

(三)规范管理,以完善的教育引导机制激励广大师生

多元体育文化的建设必须要有多元途径和载体,其中制度建设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保障学校教育有章、有序和有效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从程序上讲,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再通过情境来实现内化,从而建立学院核心体育价值观。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搞好学院发展的重要内容。良好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体育团体活动,杜绝低级趣味、消极有害的活动;鼓励教职员工积极探索教育教学,刻苦研究。学校在制定和推行各种管理制度时,要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功能并结合实际情况,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激励机制,定期对校、系、班级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如对积极参加社会体育公益事务,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与评先评优、毕业就业推荐等活动挂钩;对文明班级、优秀团支部、校文明标兵、大学生体育赛事获奖成绩和表现等进行奖励;对体育教练、体育专任教师以及为学院发展默默贡献的教职员工进行表彰,并在校园内大力宣传、推广先进体育赛事、体育明星等事迹,通过建立和完善教育引导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学生在体育技能锻炼上的进取精神和教师员工在体育业教育事业上的不懈追求,促进学院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于蕴.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理性认识[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l):6.

[2]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6.

[3]蔡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与建设初探[J].山东体育科技.2004(3):78.

[4]龚德贵,毛治和,吴步阳.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170-172.

[5]白莉.高校体育文化内涵与构成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162-164.

[6]鲍冠文.体育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7]王建民,郭平.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

[8]龚秀春,张朝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J].华中理工大学学

报.2000(2).

[9]武玉元.对体育本质的思考[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2).

体育文化研究之体育标志 篇12

1 体育标志的概述

1.1 体育标志的意义

人类为了交流而创造了语言, 为了记录的需要创造了符号、记号、图形、文字等视觉语言。标志和文字同出一源, 是由原始的符契、图腾而来的。标志是用一种特殊的文字或图像组成的大众传播符号, 以精炼之形传达特定的涵义和信息的视觉语言。体育标志是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活动日趋复杂化, 体育活动和体育产品的流动更加频繁, 世界上有5000多种语言, 交流的障碍可想而知, 唯一能缩短其距离的就是体育标志。有关体育标志的称谓很多, 如会徽、会标、商标、LOGO等。

1.2 体育标志的分类

1.2.1 体育运动会标志

体育运动会是当代社会人们进行互动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 按运动会赛事大小主要有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亚运会、各种体育单项国际锦标赛、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类赛事, 当然也有其他国家或地区以及各类团体举办的诸如此类的体育运动会。在各类体育运动会举办伊始我们最先接触的是其个性鲜明彰显特色的运动会标志。

(1) 奥运会标志。奥林匹克运动运动会简称奥运会, 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 不论从发展规模, 还是从发展水平上来看, 都已举世所瞩目。奥林匹克主义以竞技的形式, 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 具有巨大吸引力、穿透力和凝聚力的一项全球性活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共举办29期, 显然奥运会标志在这一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 它的意义超过奖牌、吉祥物、主体育场造型等一系列运动会元素, 具有超越国际的力量, 向整个世界展示承办国及城市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奥运标志也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 从视觉角度奥运会标志有一个显著的发展过程, 从早期复杂的招贴式标志发展到今天简约抽象的艺术性标志, 城市与民族的痕迹都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届奥运标志的上面。第10届奥运会以后奥运五环以成为标志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 (图1所示) 。

(2) 冬奥会标志。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冬奥会即单独在冬季的雪上和冰上举行的运动会, 每4年举办一次。中国冬奥军团在温哥华第21届冬奥会共获5金2银4铜, 高含金量的11枚奖牌让中国队首次跻身奖牌榜前八, 位列第七位 (图2所示) 。

(3) 亚运会标志。亚洲运动会 (Asian Games) 简称亚运会, 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 每4年举办一届, 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相间举行。最初由亚洲运动会联合会主办, 1982年后由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 (Olympic Council of Asia) 主办。自1951年第一届始, 迄今共举办了15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承认亚洲运动会为正式的亚洲地区运动会 (图3所示) 。

(4) 全运会标志。全运会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 是中国国内水平最高, 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 共举办11届全运会, 其标志发展由传统朴实趋向简约时尚 (图4、5所示) 。第一届全运会标志十分朴实、直接、传统, 由金色的跑道、麦穗和夸张的红十组成, 麦穗代表建国10年的丰硕成果, 上升的“箭头”, 象征着当时人们热火朝天建设新中国的激情。

1.2.2 体育服装标志

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 运动服装穿着的美感、舒适性和特殊性等因素, 使其已成为普通大众、体育爱好者和专业体育运动员的偏好。

(1) 国内外体育服装品牌标志 (图6、7所示) 。

(2) 户外运动服装标志 (图8所示) 。

(3) 专业运动服装标志 (图9所示) 。

1.2.3 体育运动器材标志

体育运动器材是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中的必需品, 它和专业运动服装完美结合, 既构建了运动赛事的缤纷和辉煌, 也为人们的体育生活增加了无穷的兴致和色彩 (图10、11所示) 。

1.2.4 体育运动队标志

体育运动队的标志源于图腾崇拜, 通过激发队员的荣辱感、使命感, 凝聚队员力量, 发挥团队合作优势 (图12所示) 。

2 体育标志的功能

体育标志的功能主要是信息传达。理想的传达效果是信息传递者使其图形化的传达内容与信息接受者所理解和解释的意义相一致。不同的体育标志有不同的应用范围, 发挥的功能也不尽相同。

2.1 社会交流作用

在社会活动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 体育标志的国际和地域交流作用日益显著, 它淡化了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和语言交流的障碍, 向人们展示既有共性又独具自身文化特色的视觉符号, 更利于信息传达和理解, 缩短了认知时间, 降低了宣传成本。如奥运会标志向全世界人们传达奥运信息, 一个看似简单的标志却吸引着数10亿的人。

2.2 文化价值作用

国际体育组织和各种体育社团方面的标志是社会活动的符号, 记载着人们社会体育活动的变化, 它所体现的文化内容和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点, 也正是整个体育社会和地域体育文化传统的体现。由于宗教信仰、地域文化等因素的迥异在塑造体育特色共性的同时, 也体现了体育标志的差异。如今体育标志所体现出的特征有别于他人和同行, 进而取得更多人的认同和信任, 在社会、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积极的作用。

2.3 广告宣传作用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 体育标志好似一个无声的宣传员, 它运用自己独特的名称、优美的图形、鲜明的色彩等因素, 吸引着广大人们, 刺激着他们的欲望, 从而满足各种层次的体育需求。特别是体育服装、运动器材标志, 其产品质量一旦取得了消费者的信任与好评, 就成了名牌产品, 以后消费者就会按照他们记住的标志有选择的认牌购买。这样, 标志就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信任感和亲近感, 发挥了独特的广告作用。

3 体育标志的特征

体育标志因其在表现形式和社会功能方面的特殊性, 导致了体育标志自身的特征。

3.1 识别性

识别性是标志的基本特征。标志作为一种特定的符号, 是某一事物、人或组织的代号。体育标志更是各类体育运动会、体育民间组织、体育产品、运动团队的代号, 它们运用自身独特的标志向社会公众传递其自身的特征和精神, 以便社会公众辨认、识别和认同, 从而满足各自的需求。

3.2 象征性

象征性是体育标志的本质特征。一般运用暗示、隐喻、联想和烘托等方法, 通过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念, 利用象征和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经验条件下的类似或联系, 使后者得到强烈的体现, 达到表示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目的。人们通过体育标志挖掘潜在的象征意义, 标志为体育事物和公众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3.3 审美性

由于人的知觉有一定的负荷限度, 所以它对环境的刺激具有选择性, 既具有排斥和接受的功能。而这种功能又受到人的兴趣和认知时间的限制。体育标志通过文字、图形巧妙组合创造一形多义的形态, 把一个个复杂事物用简洁的视觉形式表达出来, 因此一般体育标志具有易识别的简洁美、图案的造型美、意和型的综合美。

4 结语

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 社会体育活动更加繁荣, 体育标志已成为人类体育交流活动中的公用语言。现代文明和科技的进步更加增强和完善了体育标志的美感和功能。首先体育标志设计从最初的平面、印刷设计向综合化策划发展, 简洁明快的图像让更多人接受、认知;其次电视、网络、纸质媒介等综合传媒的普及, 为体育标志的传递提供了便利, 人们通过不同传媒途径获得体育标志信息。因而一个优秀的体育标志在满足人们视觉需求的基础上, 更能传递给人们其自身的信息、内涵。体育标志让更多的人认知体育, 并以不同的形式参加体育活动, 从而愉悦身心, 锻炼身体。因此体育标志为人类的健康、社会和谐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功用。

参考文献

[1]吴国欣.标志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2]于善旭, 马法超.体育标志与体育标志权初探[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1, 9 (3) .

上一篇:高水平科研平台下一篇:中职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