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群众文化建设

2024-05-21

校园群众文化建设(精选7篇)

校园群众文化建设 篇1

摘要:本文从群众文化学角度出发, 在已有成果与笔者研究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传播学、教育学、音乐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对现代音乐教学与校园群众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尝试性的论述, 以期在新的视野下对二者有更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校园群众文化建设,现代音乐教学,现代音乐传播

现代音乐作为一个广泛存在于校园群众文化特别是高校学生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校园群众文化的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要使得校园群众文化建设走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笔者认为, 还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音乐传播中的现代音乐教学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 任何一种传播现象的存在必然要有“信息”作为前提, 而实现某种传播关系又必须以实现“分享信息”或“共享信息”为前提。在这样的传播关系中, 达到“传必求通”才是实现传播的最终目的和意义。同样, 对于音乐传播来说, 它鲜明的存在于任何一种音乐现象中, 它“是音乐现象得以存在、音乐作品得以实现其功能的人的一种社会行为。”若将这种理念折射在现代音乐的传播上, 则明显可以看出, 随着现代音乐飞速发展并逐渐成为人们音乐生活主体的当今社会中, 现代音乐传播越来越显现其独具的广泛辐射力和影响力。尤其在当代高校校园群众文化中, 现代音乐对在校学生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成为校园群众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与不容忽视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从群众文化学角度来看, 现代音乐在校园群众文化中的基本特征 (包括文化性、多元性、时代性、教育性、广泛性) 及其功能 (包括娱乐休息功能、宣传教育功能、传承文化功能、社会实用功能等) 又使得现代音乐的存在与传播对于校园群众文化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换言之, 若要在校园群众文化建设中实现现代音乐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则首先要在校园群众文化中实现现代音乐的传播, 再则要有与校园群众文化相适应的现代音乐传播的内容——现代音乐教学。

就目前当代高校现代音乐教学的类型来看, 主要有专业化的现代音乐教学与大众化的现代音乐教学两大类。所谓专业化的现代音乐教学主要针对音乐专业的在校学生, 而大众化的现代音乐教学则是针对非音乐专业的其他各专业在校学生。音乐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的音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现代音乐的理念与内涵, 并在校园群众文化的现代音乐传播中起到相应的承接和引导作用。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精神需求通过收听、欣赏现代流行音乐或选择参与各类与现代音乐相关的讲座、培训、活动等形式, 从而实现校园群众文化中的现代音乐的传播。

由此可见, 现代音乐的传播是现代音乐在校园群众文化中存在的形式, 现在音乐教学是现代音乐传播的内容。因此, 二者不但相互依赖更相互制约, 它们共同组成了校园群众文化中现代音乐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现代音乐教学与校园群众文化建设的关系

正如本文上述所示, 现代音乐教学以现代音乐传播为外在表现形式实现了与校园群众文化及其建设的互动。那么, 现代音乐教学与校园群众文化建设之间到底有何特殊关系呢?这无论是对于现代音乐教学亦或是校园群众文化建设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笔者对当代高校学生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 现代音乐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极大的比重。这不仅仅取决于现代音乐的本体特性, 也是因为学生们受到当今社会音乐文化审美倾向以及音乐社会传播的影响和冲击。由此也显示出现代音乐在高校校园群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更是当代大学生音乐生活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群众文化中的现代音乐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精神境界的满足, 更拓展了学生的社会面、知识面和交际面, 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铺砌了良好的台阶。也正因此, 现代音乐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对现代音乐的认识与理解, 不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及人生观, 更有利于进一步全面健康的开展校园群众文化建设, 这不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更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此外, 就校园群众文化活动类型的主体来看, 主要分为两类, 一为旁观者, 一为参与者。而在上述两种主体类型中, 有意愿作为“参与者”投入到自身所热衷的校园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学生人数更多。因此, 学生对于此类校园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校园群众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 同时, 也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若在当代高校校园群众文化建设中倡导正确的、健康的现代音乐教学, 则能更广泛、更普遍的推动校园群众文化建设与现在音乐教学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通过笔者对校园群众文化中现代音乐的存在现状、基本特征与特殊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前提下, 在前人已有的成果基础上, 结合笔者研究分析, 简要概括出校园群众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即方向性、教育性、文化性与学科性四项原则。在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笔者进一步对校园群众文化建设与现代音乐教学二者的共建关系作一初步的论述.

1. 方向性原则

就现代音乐教学而言, 是以传授现代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主要方向, 从而实现对校园群众文化建设中现代音乐表现形式与实质内容内外双方面的推动。这正与校园群众文化建设追求科学、规律, 抵制腐朽、杂乱的观念相一致, 从而共同引导校园群众文化氛围的健康与积极发展。

2. 教育性原则

作为校园群众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 现代音乐教学所具有的教育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寓教于乐的途径使学生在各类现代音乐教学的接受活动中, 实现现代音乐教学的教育性。现代音乐教学用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使学生的思想、感情、性格甚至品德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同样, 在校园群众文化建设的理念中, 突出和加强教育性是其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为学生提供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要求。

3. 文化性原则

现代音乐教学以现代音乐为内容, 就其本质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在校园群众文化中, 现代音乐往往体现着学生的生活状态、内心情感, 同时也体现着校园群众文化建设中特定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追求。

4. 学科性原则

现代音乐教学无论是专业化的还是大众化的都必然具有不同程度的知识框架与体系, 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传承意义, 这与当代高校校园群众文化建设追求与之对应的学科专业内涵相统一。

综上所述, 现代音乐教学与校园群众文化建设不但共存且互补, 现代音乐教学推动了校园群众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反之, 校园群众文化建设也有助于现代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者辩证统一, 在发展过程中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周爱宝.《群众文化基础知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6月.

[2]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年12月.

[3]魏续臻, 刘伟.《校园文化论》[M].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0年1月.

[4]魏续臻, 刘伟.《校园文化论》[M],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0年1月.

[5]王洁, 现代流行音乐在当代高校校园群众文化之存在现状, 学理论, 2009.10;

[6]王洁.初窥校园群众文化中现代音乐的基本特征及功能, 大众文艺, 2009.7.

校园群众文化建设 篇2

一、物尽其用——克服生活浪费

当前, 学校生活浪费比比皆是:水浪费、用电浪费、食物浪费、纸张浪费、用笔浪费一次性物品如木材、塑料浪费、电池浪费 (污染) 等。面对这些有形浪费, 首先需要提高学校全体师生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新华社《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材料上的批示中所指出, “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 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 加强全校师生节约意识再造, 使节约意识深深植根于全体师生的脑海里, 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 学校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节约资源的规章制度:比如学校食堂方面应该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 改善伙食管理, 提高饭菜的质量和口味;水节门、灯开关损坏的及时更新等。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节约和浪费的后果, 广大干部教师们也要以身作则。真正让节约资源、节俭办学的理念, 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途径, 也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

二、人尽其才——克服人才浪费

每个高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人才资源浪费的现象, 这其中既有教师资源的浪费, 又有学生资源的浪费。没有计划盲目引进人才, 引进人才后人才培育和管理不得力, 导致部分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高, 人才的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目前, 既有部分干部、教师把在外兼职当作第一职业的现象, 又有个别教工自开公司自办企业 (与专业无关的) , 而对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仅仅是为了应付;还有一些教师上课照本宣科、脱离实际, 不能把自己最新的学术或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上课方式不启发、不教方法、满堂灌, 这无形中也是对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对国家每年财政支出的浪费。人才资源的浪费会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和发展, 减少或避免人才资源浪费, 是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 高校作为引领社会、知识创新的源泉之一, 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营造一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优化教学资源, 提高教师素质, 保障教学质量。用制度保证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精力投入, 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活动中来。以此克服人才浪费,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三、学有所用——克服“教育产品”浪费

在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 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造成人才培养上的浪费, 学生毕业后由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出现了就业难, 导致“教育产品”浪费。这种教育倾向削弱了教育的经济价值, 使得教育与社会生活隔离, 导致学生“就业期间生命的浪费和后来由于不适应和谬误的准备所造成的浪费比较严重”。这要求我们必须要结合所在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实际, 体现自己的办学特点, 把教育资源集中配置到效益好的特色专业中, 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就业观念上给予正确的引导, 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 增加毕业生就业的机会。以此克服“教育产品”浪费现象。

四、求真务实——克服时间浪费

时间也是资源, 时间也是财富, 其实我们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双肩挑干部的时间是十分宝贵和稀缺的, 如果让他们成天泡在文山会海里, 哪有时间去顾及其他的工作?包括一些很重要和紧急的工作会因此而耽搁。长远看, 时间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也是犯罪) , 因为时间是不可逆的, 失去了便无可补救。一项政策的贯彻, 一项任务和工作的布置如果过分依赖会议的形式或层层行文, 不仅耗时费力, 等到具体落实的时候已是火烧眉毛, 而且最不利的结果就是出现政策效力的递减, 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克服时间浪费无疑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校领导在党的群众路线活动的教育实践中, 应大力缩减“三公经费”, 为反“四风”、反浪费做出表率。每一个基层负责人也须从日常生活做起, 组织带领师生培养节约意识, 在吃饭、穿衣、出行、住房等方面不要攀比, 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严格要求自己, 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 我们反对浪费的工作成果一定会聚少成多、聚沙成塔。也一定能消除舌尖上的浪费、纸张上的浪费、阻止细节上的浪费、遏制资源上的浪费, 从而杜绝文山会海的浪费、人才的浪费、时间的浪费, 为建设节约型校园、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

摘要:在高校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应发扬“两个务必”的优良传统, 做到人尽其才、物尽所用、领导干部求真务实、教师学生学有所用, 从细节上遏制校园浪费现象, 建设节约型校园, 这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学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校园群众文化建设 篇3

(一) 群众合唱的历史

群众合唱就是集体演唱, 主要由合唱者、指挥、伴奏三者组成。一般情况下, 合唱的音响效果具有统一性和协调性, 这样可以保障整体演唱效果。

群众合唱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不长, 在国外, 群众合唱主要是在教堂中举行的歌唱仪式, 后来新式军歌也由合唱组成。我国的群众合唱开始是新式学堂中的学生在音乐课上的集体演唱, 后来逐渐演变成大型的集体歌咏活动。这种活动在上世纪的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广泛发展。各种抗战歌曲和爱国歌曲都是集体合唱组成的演唱方式, 这样的演唱通过激昂的旋律和雄壮的曲调, 给人精神振奋的感染力, 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建国以后, 我国的集体合唱也得到了高度发展, 集体合唱的主要功能是宣传主旋律, 以歌颂领袖、革命历史以及宣传社会主义建设为主。

在文革中, 群众合唱一度跌入低谷。之后, 这种音乐表演形式又重新回到人们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 群众合唱的内容已经不再以弘扬主旋律为主, 而是将电影插曲, 流行歌曲改编后进行演唱。在唱法上, 有美声唱法、流行唱法、民族唱法和原生态唱法。表演形式也一改过去的刻板模式, 变得丰富多样。有载歌载舞式, 也有戏剧表演式。参加者有军人、学生也有普通群众, 最近几年来, 退休的老年人合唱团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

(二) 群众合唱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 群众文化已经由过去的接受式转变为参与式, 过去的集体合唱大多由专业人才组成, 现在已经变为群众自组的形式, 群众由过去的台下的观众转变为台上的表演者。

群众合唱之所以受到群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的特点所决定, 在艺术表现上它具有音域宽广、音色丰富、表现力强、音响层次多这些特点, 这种特点主要是因为演唱者都有自己的音色特征, 多人合唱将这些特征做了集体展现, 丰富了歌曲的音色。

群众合唱除了在音色上的特征之外, 进入新世纪以来, 在视觉上也有新特征, 它不像早期那样演唱者站成一排又一排。在排列上, 群众合唱有的站成心形, 有的站成弧形。服装上也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统一, 而是富有层次感, 男女着装, 前后排着装都不同, 整体上给人一种华丽端庄的感觉, 加上灯光设计和舞台背景的变化, 都给人美感。

群众合唱由于从过去的专业演唱变成了群众演唱, 还打破了表演者与观众的界限, 由于都是自娱自乐, 观众和表演者都是群众, 他们不需要别人给予高度评价, 只要自己快乐就满足了。

二、群众合唱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陶冶群众的情操, 而群众合唱正好满足了这个要求。

第一, 群众合唱可以对人品进行规范, 尽管群众合唱是一项自娱自乐的活动, 但合唱队对于每一个参加的群众还是有严格要求的。首先, 在演唱中要讲究艺术性和技巧性, 只有这样才能将歌曲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其次, 既要激发听众的热情, 又要保证演出效果, 这样就要使演唱者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演唱中去。这个过程可以使参加者的人品达到一定的规范性, 提高了他们的人品素质。

第二, 群众合唱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合唱中, 不仅要求演唱者具有一定的和谐程度, 还要在音乐表现力上达到相应的标准。这就需要所有演唱者密切配合, 反复练习, 在练习中互相帮助, 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第三, 合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合唱是将不同的人、不同的声音结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共同主题, 这个过程就是净化心灵的过程。基督教的唱诗班就是利用合唱的方式将教徒的精神世界凝结在一起。合唱可以感受到圣洁, 由歌声营造出的天籁般的意境可以陶冶情操, 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第四, 群众合唱可以普及音乐知识。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是个人修养的重要表现。但在我国大部分群众中, 掌握音乐知识的人不多, 这主要是历史和教育失误造成的原因。在过去, 我国没有普及义务教育, 致使大多数人成为文盲或者半文盲, 当然也不可能接受音乐知识。后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教育也开始普及, 但由于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采取的是应试教育, 学生读书主要为了考试, 学校对于那些不需要考试, 并且与升学无关的艺术类课程采取忽视的态度, 也使得相当一部分中青年对音乐基础知识陌生。在开展群众合唱活动中, 音乐知识也相应地得到了普及, 由此可以提升人们的音乐素养。

三、群众合唱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目前, 我国政府提出了要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 但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很多人的业余时间变得充裕, 因为一些电器化分担了人们的家务劳动。尤其是退休老人, 他们有充裕的时间, 可精神生活相对贫乏, 很多人在家带孙子, 也因为无所事事, 他们将精力都用在照顾孙子上, 事事包办, 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反而成为无能一族;还有一部分人热衷于打牌、打麻将这样带有赌博性质的活动。有的人因为长期保持一种姿势, 结果造成腰椎盘突出、脑梗等毛病, 不仅自己生活受影响, 还连累家人。

因此, 在群众中开展合唱活动, 可以杜绝这些不良现象产生, 可以将一些有时间的老年人组成合唱队, 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又锻炼了他们的身体, 促进他们的合作精神, 这样比打牌强多了。

在中年人中, 也有一些家庭主妇在家做全职太太, 她们的生活也比较枯燥, 如果将这些人组成合唱团, 也可以提高她们的生活素质。

群众合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可以提高群众的生活素质,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值得提倡。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群众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群众精神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还为社会文明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 群众合唱由于其特殊的表演性质, 拉近了表演者和观众的距离, 具有自娱狂欢的特征, 因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关键词:群众合唱,文化建设,自娱自乐

参考文献

[1]黄艳.浅谈群众合唱的发展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J].大众文艺, 2012 (18) .

[2]俞岚.浅谈群众合唱与和谐文化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6) .

校园群众文化建设 篇4

群众文化,让人民群众自已唱主角。这对社会也提出了各种客观要求:

首先要求社会提供一个面向全体老百姓的服务供给的平台。不管在什么样的在历史时期,不管哪个国家,哪种民族,不管哪种阶层的人都有着他们各自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的历史的长流中,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统治机构只注重自己阶层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社会的服务机构也只为他们自己阶层提供文化服务供给。老百姓只有充当配角,只有看的份儿,没有参与的份儿。只有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过去被偏视的、被遗忘的、被做为配角的这个大多数人的群体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才会日益被重视起来。1932年5月中共江西省委的《关于四个月的工作报告》:“……对于最紧急的群众文化政治工作,还未引起注意……”。只有被“注意”起来,社会的有关部门、相关机构才会想法设法为群众文化搭建各样的服务供给平台。

兴建文化基础设施就是搭建这个平台的一个直接的表现。一个城镇的文化基础设施是展示其城镇文化品们的底蕴的重要标志。一个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就最基层的文化阵地,“基层文化阵地,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去占领,封建迷信、落后消极甚至反动的东西就会去占领”。可见,不管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群众文化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必需要先建设起属于自己的设施。有人说:街头巷尾、田间工厂,也是群众开展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生活的好去处,可是这些简陋的环境卫生毕竟还是会受到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只有有了坚固的基础建设,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开展才会得到最有力的保障。

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群众性文化活动,是提供服务供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活动内容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活动范围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阶层。可以利用重要节日、重大庆典活动等有利时机开展文娱演出、文艺宣传、联欢晚会、灯艺比赛……等活动,也可以利用地方特色,开展具有乡土气息和民间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良好的、高尚的、能振奋人精神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能给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

社会的有关部门、相关机构只有不断的“注意”,不断的重视,面向广大老百姓的这种文化需求,并付之实践,才能做到更好的服务供给。

群众文化,让人民群众自己唱主角,还要求社会尊重老百姓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当然,这里所说兴趣和意愿应该是符合历史进化潮流的。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彰显自我,表达自我声音的重要载体。社会充分充许和尊重各种“自我”的存在,不要以强迫的手段扭曲人性的真实发展,只有老百姓的人性不被扭曲,社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只有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同一立场上,统治阶层才不会把本阶层的意志加强与人民群众。“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吸呼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

劳动人民充分体会到了社会的尊重,才能更好的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凭借自己的创新能力的革新能力推动着群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群众文化,让人民群众自己唱主角,再要求社会在满足广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科技水平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的实践能力的占有水平。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豪无意义,不是对象,”“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用,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要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科技水平的审美水平,首先要求社会在群众文化教育建设上投入的力度不要断加强,要增加群众文化事业经费, 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次要求社会教育深入到群众文化领域。开展群众文化教育专业和注重群众文化人才的培养。

论群众文化建设 篇5

一、群众文化活动在当今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因为利害关系、性格阅历、人生观等因素的差异,人们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甚至是一些棘手的纠纷,心理上产生隔阂或怨恨。而这种情绪的存在对人们、对社会都会带来不安定成分。如家庭内部、邻里之间都可能产生纠葛,在矛盾激化时甚至会发生流血事件,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要粘和这些心理裂痕、消除隔阂、缓解矛盾,除了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外,还可以通过文化活动的方式。群众自娱自乐的各种活动形式不断兴起和创新,如公园社区的自发歌咏活动,公园、广场的交谊舞会,作为体育健身运动的扇舞、剑舞,还有如太极、瑜珈、健身操等各种类型体育活动,这些活动都有益健康,都能愉悦人们的身心,都有一股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这些活动由于都是群众自发参加,并没有任何人或领导部门去发动、去组织、去推动,因此都有其深厚的群众基础,都有很强的活动生命。经常参加这些活动的人,其整个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都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去充实自己的工余时间,再不会因业余时间无处可去、无娱可乐而生出许多口角是非和不良行为。参与者都会自觉地抛开纠葛,融入到热烈、喧闹、感人的文化氛围中,从而使有心理裂痕的群体成员聚合在一起,相互交流与沟通,慢慢达成和谐。在当今这个竞争的环境里,我们需要弘扬宽容文化,构建和谐人格。古人云:“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古人这些关于宽容人格的主张应该通过群众文化的建设获得发扬光大。我们应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样的良好社会环境人文氛围,并非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只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为群众提供更广阔的活动舞台,更完善的活动设施,高素质的文体活动辅导力量,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二、群众文化工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行政改革及其职能转变的目标取向,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的需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在于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而且是为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群众文化工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自身特有的公益性事业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牢固树立“服务”的理念。做群众文化工作,就是做为群众、为社会服务的工作。应当把保障群众享受文化的基本权利、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发展群众文化,特别是在社区推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最基本的前提是要有活动阵地、活动队伍和辅导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需要各种功能的活动阵地和活动设施,如文艺演出活动所需的排练场地,无论室内、室外的都属于文艺活动阵地,排练演出所需要的灯光、音响、道具等都属于文艺设施。群众文化活动阵地建起来了,要有活动队伍,才有人去使用这些活动阵地和活动设施。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文化活动需要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方式,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加、便于参加的歌咏、读书、文艺演出、书画摄影比赛等,不断创新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

三、创新群众文化建设新模式

目前群众自觉组织、参与的各类型文化体育活动,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群众参与活动比较普遍,涌现了曲艺队、交谊舞队、国际舞队、舞蹈队、歌咏队、话剧队、棋艺社、诗社、书画社、摄影协会等众多的群众业余文艺活动队伍。这些队伍,有很多是群众自我组织、自发参与的。形式虽然灵活,但缺乏组织性和品牌效应,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要转变旧的管理思路,创新思维,进一步培育和打造好文化品牌。以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凝聚力带动和促进群众参与文化活动,进一步形成规模,办出特色和影响。促进群众文化健康发展,使其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微薄之力,这是政府不容置疑的重要职责。政府在主导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发挥集体、个人在群众文化服务方面的作用,坚持由群众文化向文化社区的发展方向,树立共建共享的理念。加强与社区内单位和经济主体的横向交流,积极争取辖区内单位、学校、企业的内部资源对社区群众开放,形成社区文化建设的区域共驻共建、共建共享网络。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群众文化服务领域,实现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资力度,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基础文化设施,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向社区延伸,对已有的重大文化设施,要运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方式扩大开放度,提高使用率。

总之,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增强群众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促进社区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黄金德.宋珊萍.社区文化活动组织手册[M].中国社会出版, 2004.

[2]张莉.社区文化建没若干问题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 2001.

[3]王达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要注意把握四个方面的要求[J].中国民政, 2007, (2) .

群众文化建设途径探讨 篇6

一、群众文化建设的软件建设途径

(一) 加强理论研究, 提供理论支撑。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对客观实践起指导性、方向性作用。没有理论支撑的事业就如同没有梁柱的大厦, 难以高筑甚至坍塌。理论研究工作因其长期性、积累性、系统性等特点, 短期内不易取得明显成效, 因成果之隐性, 容易导致对它的忽视。群众文化理论研究一直是群众文化建设中的短板。关于群众文化, 仅有《群众文化学》一本专著, 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因此要不断深入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 必然要加强理论研究工作, 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合理、正确的理论支撑。

(二) 明确指引方向和工作目标。文化馆的工作方向应以“二为”为准, 并将工作目标确定为“双百”, 将群众的文化生活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引导。

首先应突出“二为”方向的指引。树立起“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方向, 其不仅是群众文化的重要指导, 同时还是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基础。“为人们服务”体现出的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对象, 其工作方向集中表现为群众文化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关系。而“为社会主义服务“所体现的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集中表现出群众文化工作中的阶级属性, 说明群众文化工作是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展开的, 并和资产阶级的文化工作相区分。

其次, 应明确“二百”的工作目标。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 在于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即需促使内容和形式各异的群众文化能够自由的发展, 并使群众能够在欣赏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过程中, 还够享受到足够的平等和民主, 同时还需保证所开展的群众文化能够向社会发展方向和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为此, 应将“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目标。所以, 群众文化生活应注意其广度和深度, 注意中外文化的结合, 以及各类思想和各阶层之间思想精神的融合。要求既要对传统的民间文化进行传承, 并且还需注重西方文化中新形势、新内容和新经验的应用, 做到真正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结合创新思想, 注重推陈出新的变更。另外, 群众文化工作应包含群众的各阶层, 特别需关注农民工等弱势群体, 最大限度的满足其基本的文化需求。

(三) 将辅导工作为基础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在群众文化生活的辅导方面, 要求相应的事业单位将辅导对象的文化需求作为基础, 通过各类媒体的应用, 辅以有效的引导方式和辅助手段, 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求美、求知和求乐的多维度和多层次的要求, 不仅能够促进群众文化的多元化的发展, 并且还能促进更高文化需求的实现。

为促进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首先应确定辅导对象和辅导者之间的关系。明确辅导的主体和客体, 找准辅导者的角色。要求辅导者具有足够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 在主观活动中, 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 要求辅导者认清楚辅导对象与自身的真正关系。辅导对象在学习的过程中, 需通过自身的作用、生活经验以及通过辅者给出的要求、观念和知识信息, 以及思维方式等进行重组和筛选, 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辅导者应基于辅导对象的领悟水平、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等进行辅导工作, 明确二者之间为相互激励、相互依存和相互转换的关系。

其次, 辅导中传播媒介的选取, 用根据辅导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 然后确立辅导的主要内容。由于辅导对象的年龄层次和文化水平各不相同, 为此, 辅导内容的确定为辅导者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并且明确辅导的层次要求, 找出最容易被辅导对象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并选出最为适合的传播媒介, 应用合适的听觉和视觉工具, 促进辅导内容的传播。

最后, 应注重效果的反馈, 若是缺乏对辅导效果分析, 将会导致辅导效果的差异。通常, 外在的表演水平, 能够通过短期的辅导得到提升, 但对于审美修养、艺术创作、文化素养和艺术加工等, 则需要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才能实现。为此, 辅导者既要注重短期立竿见影效果的实现, 并且还需注重群众高层次文化需求的实现, 促进群众文化整体素养的提高, 并且根据相应的要求, 做出适当的调整。

(四) 提升文化管理的效果促进文化活动的时效性。群众文化管理, 指的是文化管理者为促进相应的群众文化工作、设施、事业机构和文化活动可实现高效、合理的运行, 进而所采取的控制和管辖活动。为实现群众文化的创新, 需突破传统的思路和框架, 充分调动财力、物力和人力等相应的资源, 对资源进行宏观的管理和重组。在具体的实施中, 应将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规律作为基础, 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及群众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 通过解放思想和科学的管理, 应用组织、协调、控制、指挥和监督等管理功能的应用, 促进群众文化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为促进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升, 首先应结合行政方法的应用, 对整体的结构实施调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 我国的群众文化生活基本为供给型和自娱型, 与计划经济的特征相一致。市场经济实施之后, 我国的群众文化逐步的转向供给文化、自娱文化和市场文化。在不断的文化结构转变下, 要求政府需通过规章制度、命令、决定和决议等相应的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 将原有的所有制结构打破, 找出与群众文化和我国国情相符的发展规律, 并且还需与群众路线的新型所有制相符, 进而促进集体、全民、个体和社会共同创造群众文化的新局面。其次, 可通过经济的方式, 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进行调整。通过与群众文化相联系的部门, 如工商管理部门、财政部门、银行和税务部门等, 结合工资资金、利润成本、价格调节、经济罚款和税收监督等经济手段, 对文化消费者与文化生产者, 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调节, 通过经济手段, 促进财力、人力和物力的发挥, 促进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共赢。最后, 还可应用业务管理的方法。

二、促进群众文化的硬件建设

在群众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定律同样适用。若是在文化建设中, 缺乏设备的支撑和资金的支持, 将会制约群众文化的发展。为此, 群众文化应注重设备和资金物质基础的应用。

(一) 促进资金的多元化筹集以满足基本的群众文化需求。群众文化建设为公益性和社会性的活动, 大多数的资金源于政府的拨款, 少部分源于企业和公益赞助。就我们有第一侨乡美誉的江门五邑, 海外华侨支持赞助的乡镇群众文化室 (楼) 、文体活动场所就星罗棋布, 台山市多年来的群众文化艺术节均为华侨的大力支持赞助。但是, 总体而言, 其资金在投入群众文化建设, 仍为杯水车薪, 以经济发展形势十分不适应。

为促进群众文化建设资金的筹集, 在政府拨款的基础上, 需对群众文化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重点宣传, 并将其工作的成效呈现出来。进而让政府意识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经济硬实力的存在需将文化软实力作为辅助, 并且当处于某种特殊的条件下时, 其作用甚至高于经济。基于此, 提高政府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度, 进而给其更多的拨款。在争取企业的援助方面, 应促进文化和企业之间的联合。文化馆需结合去群众文化的宣传, 突出区域文化和地方特色, 致力于打造能够走出省和国家的文化品牌。在文化品牌效应的基础上, 为企业的投资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的投资, 实现文化馆和企业之间的双赢。在公益宣传方面, 应争取更多的社会援助。通过慈善演出、书画义卖, 以及和群众文化欠发达的地区形成帮扶结对等方式, 促进自身对社会的影响, 进而争取更多的社会帮助。

(二) 完善设备促进基础设施支撑作用。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 包括应开展群众文化所需的系统、建筑、组织和机构等。基本的设施为群众文化机构能够得以开展和生存的基础, 为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和基础。从群众文化建设机构的角度而言, 好的文化基础设施, 能够促进事业机构在群众心中的满意度和知名度的提升。从群众中的角度而言, 较好的文化基础设施能够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活动中。从地区管理的角度出发, 较好的文化基础实施, 能够反馈出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 对促进整体文化建设程度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为促进设施设备的进一步完善, 应注重其于城镇化的配合, 提升其系统性。城镇化建设是文化、经济、政治、生态等相关联的复杂系统工程。为此, 应注重其整体的发展, 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应纳入到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中, 根据城建的人口变化、交通变化和文化活动等趋势, 对其进行统一的规划。其次, 应注重和地方特色的结合, 促使其在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发展基础上, 对当地的文明程度和文化风貌进行反映, 突出其文化艺术特征。如, 建筑的设计应注重地方特色、传承性和历史时代特征, 突出其地方风格和地域风情, 并与大众审美相符。第三, 应注重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性, 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 促进群众文化管理机构在管理和辅导方面的快捷和方便, 以不断满足工作人员的基本需求。最后, 应注重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新发展, 促使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其设施设备的建设中, 应打破传统, 通过电子游戏、电子教育等方式, 增加群众文化的吸引力, 进而展开教育宣传,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促进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 进而提升人们的综合文化素养。

三、结束语

总之, 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衡量一个地方文化繁荣与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 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建设。但群众文化事业是一项需要集合大量人力、财力、物力, 需要通过政府、集体、个人的合力共同建设的工程。只有同时抓好硬件软件建设, 群众文化事业才能有质的飞跃, 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 我们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以群众文化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从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两方面探讨了群众文化建设的途径, 可供参考。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途径,软件,硬件

参考文献

[1]朱文姣.群众文化现状及群众文化建设的若干探讨[J].现代妇女 (下旬) , 2013.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探析 篇7

一、基层群众文化的现状

(一) 部分基层群众思想保守落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50%以上的人口为农民, 而大多数基层农民由于受到的文化教育不多, 对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缺乏合理、科学、全面的认识, 甚至有些年老的群众会认为开展文化教育就是浪费, 不如省下钱来吃喝, 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点。卫生和计划生育的宣传推广属于文化推广的一部分, 就卫生和计划生育来说, 许多群众认为计划生育没有必要, 完全不响应国家计划生育的号召, 坚持认为“养儿能防老”, 完全忽略计生宣传员的文化推广。这些人对文化活动的开展不积极, 甚至有抵触情绪, 使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无法进一步开展。

(二) 基层文化设施落后

虽然现在几乎所有的村庄和小区里都安装了健身器材, 但是时间一长健身器材的维修更新工作便无着落, 并且一个小区只有零星几个健身器材, 数量和质量都不过关。乡镇中文化站的数量不多, 并且现有的文化站大多数只是虚设, 或弃置他用, 没有真正地发挥文化推广宣传的作用;一些乡镇图书馆藏书较破旧, 缺少新的科普类书籍。这些基层文化设施的缺失给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加大了难度。

(三) 基层领导干部对文化缺乏重视

考核基层领导干部的指标有两个:一个是经济, 一个是文化。经济是实际看得见摸得着的, 但是文化的绩效却很难制定, 而且文化的发展也很难在一个很短的时间体现出来, 所以大多数基层领导只重视经济的发展, 对文化只是敷衍了事, 只是作为一个形式工作开展, 并没有赋予它实际的意义。还有一些基层领导会响应国家号召展开基层群众文化工作, 但是也只是暂时的, 短时间的, 很难长久坚持。这些现象的存在也阻碍了基层群众文化的开展。

(四) 缺少专业的文化推广指导人员

在开展基层文化工作时, 缺少专业的文化推广人员, 而现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员大多是快退休的中老年人, 他们对现代的科学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 无法科学准确的宣传现代的文化思想, 比如计划生育的文化宣传工作, 一些基层的思想落后的宣传员可能从自身来说就抵制这项工作的开展, 就更无法对此进行宣传。基层文化宣传员在文化的传播中起带头作用, 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对人民群众有直接影响, 只有配备了高素质的文化宣传推广人员才能使基层群众文化宣传推广工作进展的更顺利。

二、深入基层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方法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发展基层文化也要遵循事物变化发展的原理。要发展基层文化, 不仅要求政府加强对基层文化的建设, 完善基层文化设施, 更要求基层大众从自身出发积极、自愿参与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去, 这样才能形成基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 就群众自身而言

1. 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审美情趣。

要提升基层群众文化的审美情趣, 就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文化活动的意愿和热情, 形成一致的认同。如对卫生和计划生育三下乡的工作, 文化宣传人员从自身来说一定要认同计划生育的做法, 刚刚召开过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指出, 每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 放宽了对原来计划生育的限制, 这也使计划生育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 有关人员在宣传这一文化理念时, 要从年轻的夫妇入手, 打开如破口, 切实做到计划生育文化活动下乡, 计划生育政策法规面向解答下乡, 计划生育宣传下乡。并以计划生育的家庭为榜样, 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计划生育带来的好处, 进而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这样才更有利于计划生育的文化传播。

2. 扩大基层群众文化队伍。

虽然现在全国90%以上的城市都有了自己的群众文化队伍, 但是水平参差不齐, 规模化、专业化、系统化还不够, 尤其是许多偏远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地方, 或是大多数年轻人出去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的留守村落, 还尚未形成自己的文艺队伍。这就要求基层群众要充分发挥身边文化人的带动作用, 由少及多, 形成自己的文化队伍, 并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 提高队伍的文化素质。多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演出队, 并依托基层文艺骨干的力量, 对各个演出队进行指导, 让演出队可以“走出去”, 激发各个地区群众对文化的热情, 扩大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面,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二) 就政府而言

1. 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的投入。

从2008年开始到2015年, 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原来的9%上升到25.1%, 说明人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就目前来说, 我国的各个地区基层文化设施较为落后, 所以当地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 把财政资金多向此方面倾斜, 建设更丰富、高质量的基础文化设施。同时, 政府也可以选择融资的方式建设基层文化设施, 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好调研工作, 二是要建设使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参与的文化设施。做好调研工作要求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来建设文化设施, 并因地制宜, 建设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设施。同时政府要对调研的结果进行判断, 要建设大众能够广泛参与的文化设施, 而不是符合少数人需求的文化设施, 让大众都能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 才能使场所、设施建设的更有价值。

2. 拓宽渠道, 开展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群众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

群众基层文化根植于群众, 服务于群众, 为群众喜闻乐见。近些年, 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大节日, 依托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组织群众开展瞻仰革命圣地、参观主题展览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 深入挖掘重大节庆活动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革命历史, 弘扬优秀文化,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收到不错的效果, 要坚持继续创新, 提高文化活动的质量。要特别重视开展农村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例如开展全民健身、全民阅读活动, 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计划生育“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的经常化开展。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村延伸, 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各级政府要抓住机会, 把活动办成群众自己的文化节日, 让更多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切实感受到文化的发展成果。

(三) 就社会而言

1. 给群众文化活动一个正确的定位。

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以自身活动为主体, 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 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正是因为主动参与, 人民群众才能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的享受, 并在健康的审美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境界。社会要广泛呼吁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 给群众文化一个正确的定位, 倡导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乐观性、大众性, 这样才会使基层大众认同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 同时要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体会到其他活动中所没有的愉悦。

2. 群众文化活动要符合群众需求。

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中, 形式枯燥单一, 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 文化活动的多元化的选择对传统的群众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这就要求社会和相关部门对文化活动的形式进行创新, 让文化的形式做出改变, 以满足不同群众的不同文化需要。社会各界要开动脑筋, 以创新精神改变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僵硬死板的模式, 才能使群众文化活动受到大众的喜爱。要认真研究基层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活动, 比如在留守村落中多开展老年楹联书画活动、老年戏曲爱好者活动、广场舞活动、少儿艺术培训、少儿阅读演讲活动等。

三、结语

文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大潮流, 新时期我们更要注重基层的群众文化建设, 要从群众自身、政府、社会三个方面入手, 切实做好基层群众文化的开展, 让基层群众文化惠及每个群众, 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大繁荣。

摘要: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推进, 我国文化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作为全国文化发展的关键部分, 它的繁荣发展不仅能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更能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得到发展。本文从基层群众文化的现状出发, 分析了基层群众文化存在的问题, 并从群众自身、社会、政府三个方面提出对策, 切实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基层文化发展,群众文化工作,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周玉玲.《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价值探讨》.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4) .

[2]张建洁.《浅谈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大舞台, 2011 (6) .

[3]曹建.《构建出版企业核心价值文化引领体系的思考》.出版发行研究, 2013 (11) .

[4]汪馨兰, 戴钢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文化建设》.求实, 2013 (5) .

[5]戈铁胜, 赖晓葭, 庞菲.《论独立学院新建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考试周刊, 2010 (9) .

上一篇: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下一篇:培训需求调研机制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