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需求调研机制体制(精选6篇)
培训需求调研机制体制 篇1
为掌握全国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体制和机制的新思路,促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又好又快发展,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部信息办”)开展了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与整合机制体制的专题调研。本文在该调研基础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议。
1 国内外信息资源共享
1.1 国外信息资源共享
国外信息共享机制体制方面的2个典型代表是美国和欧盟[1]。
美国是世界上数据拥有量最多的国家,美国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数据库总量一直占全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美国在信息的共享、收费、版权保护方面进行了较为协调和系统的处理。总体上是“完全和公开”的共享,同时保护版权,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欧盟数据共享和服务实践有2个特点:(1)对数据库知识产权的特殊保护;(2)对数据服务允许“成本回收”,以“有偿”为原则,以“无偿”为例外。
总体上,信息共享主要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无偿共享,以欧盟为代表的收费政策,其他多数国家以不同比例、采用不同程度进行收费。
1.2 国内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各政府部门大都建成了本部门基本的数据库,但标准的、大规模的公用数据库建设还不完善,大部分数据库没有进入市场流通并实现增值,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与部门所有的矛盾十分突出。
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信息共享方面的法律主要是2008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信息应该公开。但该政策未从信息投资的角度,对政府投资产生的信息共享方式进行约定。在国内,有很多信息虽然由国家投资,但并不是由行政机关收集,而是由一些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进行生产。
国内信息共享影响较大的包括气象、测绘等部门。
(1)气象信息的共享。基本气象资料供公众无偿下载,从事气象工作的机构、事业单位开展的公益服务、非盈利性科研和教育机构从事的非商业性活动所需的气象资料免费提供。
(2)测绘信息的共享。继无偿提供1‥25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之后,又向部分有需求的部门提供了全国东中部1‥5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3)其它信息的共享。国土、环保、林业、海洋、农业等信息主要采用分级分类的原则,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公益性信息开放、商业信息收费的原则。总体上,公开的信息粒度较大、种类较少,无法支撑深入应用和分析。
2 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
水利信息化资源主要包括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利信息资源、水利业务应用、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等。
2.1 基础设施
2.1.1 建设现状
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2]。
(1)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体系。至2008年底,全国水利部门已建成的各类信息自动采集点达到63 324个以上,已建成的各类水利工程监控系统的视频监控点达到2 645个。
(2)水利通信。初步形成了一个由水利部卫星通信主站及网络管理中心、582个卫星小站组成的水利卫星通信网络。
(3)水利信息网络。水利政务外网覆盖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政务内网覆盖水利部机关、7个流域机构,部分省实现了县级以上全覆盖,并不断扩展。
(4)信息存贮与服务体系。到2008年底,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已配备的各类存贮设备形成了215 317.6 GB的在线存贮能力,数据库存贮的总数据量超过37 119.222 GB。
(5)视频会议系统。截至2008年底,23家省级以上水利部门的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对下一级单位的全覆盖。水利部机关与下属的48个异地直属单位中的39个实现了视频会议系统互联。
2.1.2 共享现状
(1)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体系共享。水文站网共享正逐步开展,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管理系统二期建设中,超过200个监测站利用现有水文站网。水务部门的水源地特别是地表水水源地监测也主要依托于水文部门的水文站。
(2)水利通信共享。目前,水利卫星通信系统拥有27.2 MHz卫星转发器资源,稳定性和可靠性高,成本大幅下降。
(3)水利信息网络共享。水利信息网络已成为水利信息传输的主要通道,水利信息网络骨干网带宽2 MB,免费提供给通达的水利单位使用,可传输不涉密信息。
(4)信息存贮与服务体系共享。各级水利部门基础性的信息及防汛所需信息集中存贮,其余大部分信息分散存贮在各业务单位。
(5)视频会议共享。2008年视频会议系统,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共组织召开视频会议334次,累计92 717人次参加会议,效益显著。
2.1.3 共享服务模式
基础设施共享主要采取以下模式:
(1)信息采集服务。首先是共用现有站网采集的信息,其次是增加监测项目,优化监测制度,若还不满足要求,在现有站网基础上增加监测点。
(2)网络传输服务。应充分利用现有网络传输服务,水利系统各单位不应再建设各自的纵向网络,水利信息网络未通达地区,可利用其他网络资源。
(3)通信服务。现有通信信道带宽较大,卫星转发器等资源免费使用,应充分利用。
(4)视频会议服务。应尽可能地使用视频会议系统召开异地视频会议,提高效率,节约办公经费。
(5)主机托管等服务。提供带有备份的电源及放置主机的机房和网络环境,或提供主机等。
(6)加速服务。通过建立镜像、负载均衡等技术手段,加速处理速度。
(7)安全服务。安全服务包括安全评估、入侵检测、漏洞修补、管理防火墙和VPN等。
(8)存贮服务。存贮服务主要集中在数据备份上,也可以提供应用数据的实时存贮。
(9)监控服务。监控服务包括对网络资源的监控和对主机资源的监控。
2.2 信息资源
2.2.1 建设现状
地理空间信息方面,水利部集中组织开发了1‥250 000水利基础电子地图;水资源方面,结合全国水资源规划工作,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已入库;水土保持方面,建设了以县为单位的1‥100 000水土流失空间数据库;农村水利方面,积累了大型灌区分布、基本情况、工程改造情况等信息;农村水能水电方面,掌握了全国农村水能资源分布情况;水利行政资源管理方面,初步建设了标准、法规、专家、文献等数据库。
2.2.2 共享现状
部信息办主持开发的1‥250 000水利电子地图数据免费分发到7个流域机构、32个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需要的直属单位。
目前,实时水雨情、地表水水质评价、北方地区地下水动态等数据已经在水利部网站实时公开发布。水利部每年公开发布水资源公报、河流泥沙公报、水资源质量年报、水旱灾害公报、水土保持公报等信息。同时,6个流域、30个省级水文部门已初步建设了水文数据库,提供水文整编资料有偿服务。
2.2.3 共享服务模式
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主要包括以下3项主要内容:
(1)信息资源提供服务。包括网页浏览、在线下载和数据集加工等。
(2)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基于元数据库和目录系统提供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
(3)信息发布服务。通过网站定期公布数据资源动态和各种产品通告,为用户主动及时提供最新信息。
2.3 业务应用
2.3.1 建设现状
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是水利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水利业务应用开发逐步深入,水利部明确了近期水利信息化8大重点工程,目前这些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部分系统功能已投入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2.3.2 共享现状
业务应用共享较好的主要是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和水利电子政务系统。
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中,一方面是应用支撑平台集中在水利部统一开发,下发各流域和地方部署;另一方面,将业务逻辑的公共和可复用部分抽取出来,封装为共享基础软件。
水利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水利电子政务公用平台,在水利部和7个流域机构实现了集中开发、分别定制。
2.3.3 共享服务模式
业务应用共享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2种:
(1)统一应用支撑平台。通过应用支撑平台,可以快速创建、组装、部署、管理动态的和健壮的应用逻辑。
(2)共建公用基础软件。将业务逻辑的公共和可复用部分从业务应用系统中抽取出来封装为可共享的软件资源服务集合。
2.4 保障环境
2.4.1 建设现状
近几年水利信息化建设有以下特点:(1)投入持续增加;(2)安全系统建设初具规模;(3)人才队伍不断壮大;(4)运维管理逐渐规范。
2.4.2 共享现状
保障环境共享主要体现在队伍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等方面。根据2007年的调查情况,40个省级以上水利部门中,6个由多个管理部门共同管理,1个没有管理部门。参加统计的1 325个区县级以上水利单位中,681个无明确的管理部门。可见,统一的管理维护还较薄弱,特别是在省级以下水利部门[3]。
2.4.3 共享服务模式
保障环境主要是要有统一的规划和标准,要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建设机构,以及专门的运行维护队伍。具体应做到如下几点:
(1)统一规划。应对水利信息化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并严格规划的效力和作用。
(2)统一标准。应形成标准体系,信息分类、编码、元数据、访问接口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标准应全国统一。
(3)统一管理。应落实专门的水利信息化管理部门,落实责任、人员和经费。优先安排有利于整合共享的项目,优先保证整合共享服务处理较好系统的运行维护费用。
(4)统一维护。各级水利部门要重视水利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加强人员培训,整合人力资源,提高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
3 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目标单一。许多系统为解决特定研究或业务应用而建,大多数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与具体单位、部门绑定,服务目标单一。
(2)资源割据。这些系统大多分散建设在各个地区和不同业务部门,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系统等为边界的孤岛,形成了资源割据的局面。
(3)共享困难。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难以向外界用户提供服务,加上系统规范性差,形成了共享困难的技术鸿沟。
(4)效能低下。这些孤立的系统只能在有限范围和时段内由少数人员使用,系统很难随需求的变化而调整,影响了系统效益的持续发挥。
(5)重复建设。各系统独自建设,造成不必要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以上问题导致水利信息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制约了水利信息化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3.2 对策与建议
(1)建立高效的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协调机制。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是一项影响面广、牵涉多方利益的工作,必须按照精心部署、统一领导的原则稳步实施。
(2)建立健全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相关管理办法。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办法和激励政策。
(3)编制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相关标准与规范。编制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目录、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标准等。
(4)加强水利信息化专业队伍的建设。将从事信息化技术工作相对分散的人员逐步整合,形成集中的水利信息化人力资源优势。
(5)以项目为依托逐步建设和完善共享机制体制。当前最急迫的是开展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水利数据中心,提供及时、完整、可靠的水利数据,并为新一代水利业务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整合与共享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年度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3]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水利信息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培训需求调研机制体制 篇2
根据区委组织部干部监督科通知要求,我镇就《建立、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研究》这一调研课题开展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建立、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
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从近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可以看出,腐败已严重侵害党的肌体,促使党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如若不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杜绝职务犯罪,后果将不堪设想。构建干部监督机制完善干部监督管理工作在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上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一、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工作是事关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监督是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种机制,如果没有监督,权力就会绝对化,而绝对化的权力必将走向腐败。纵观近年来查处的犯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以权谋私、滥用职权所导致的不正当竞争,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对经济建设危害极大。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党的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深刻认识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实认真做好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工作。
二、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工作是关心、爱护干部的有效措施,是对干部负责的一种具体表现。尤其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一些干部更容易被人利用,迷失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发现干部有缺点毛病,及时提醒、帮助、批评,防止由小过铸成大错,从而保证干部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监督是对干部的关心、爱护,更是一种责任。建立科学、有效、约束力强的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机制是促使干部廉洁自律、克已奉公的重要保证。
三、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工作是促使镇级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干部队伍的好与坏与镇级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而行之有效的干部监督机制必能管理出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干部队伍,进而带领一方百姓富裕,促使一方经济发展。
当前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监督的制度不健全。虽然在干部监督方面已制定了不少制度,但仍存在着缺陷,有时难以进行有效监督。监督制度仍需要进一步健全,突出制定一些监督性强、效率高的制度。如干部离任审计责任追究制、干部收支及财产情况报告制、直系亲属从业情况报告制等。有的时候监督虽有制度保证,但执行上不力,只局限于走走过场,如干部离任审计制等。
二是监督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目前主要依赖组织、纪检、信访和社会舆论来对干部实施监督,监督的责任主体既不明也不够宽,容易导致监督不力,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所以我们还要从教育入手,鼓励同级班子成员来相互监督,操作上班子成员可采取匿名反映情况的方式。同时,平时针对于多数人对某些干部的传言猜测,组织部门都要认真对待,坚持有疑点就要查,做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切实将情况查清、查实。
三是监督的重点不清楚。主要表现在对“一把手”的监督软弱无力。“一把手”对其余干部的影响及表率作用是巨大的,如果疏于对“一把手”的监督,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一把手”的自身素质,“一把手”好则可以理直气壮地去监督班子成员和下级的“一把手”,切实带出一个勤政廉政、团结有力的好班子,不好则表率作用发挥不力,势必影响其他成员对自身要求不严。所以说监督的重点应放在对“一把手”的监督上,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各项措施实施到位。
新形势下建立、完善干部监督管理
体制机制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如何建立、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干部的从政行为,增强他们的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减少职务犯罪,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面对不断出现的职务犯罪,我们必须着眼于抓机制,求实效,努力把监督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干部用权的各个环节中去。
一、坚持关口前移,狠抓教育防范。
加强组织监督管理,重在激活党员干部的“自制力”。在实施监督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教育先行,重视思想教育,通过正面引导、反面警示、全面教育,用大量鲜活的事例,推动干部经常“洗脑”反思,促使他们从思想深处真正解决谁让掌权、为谁掌权和怎样掌权的问题,增强自身免疫力,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并始终坚持事前监督、预防为主,寓干部监督于干部培养教育之中,常抓干部的预警教育,做到常敲警钟、常提醒。一是强化组织监督的主动意识;二是营造班子内部互相监督的健康意识;三是提高干部自我监督的自觉意识。
二、建立健全制度,突出重点监管。
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包括对干部的培养教育、选拔任用以及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涉及的环节多、范围广。因此,要把各项工作都落到实处,首先要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制度建设,强化干部监督的责任,使干部处于有效监督之下。在现有的民主集中制、班子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干部谈话诫免制、干部离任审计制等制度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干部离任审计追究制、干部收入及财产情况报告制、直系亲属从业情况报告制等制度约束和教育干部。其次,要突出重点,抓好重要岗位、掌握人才物等经济大权的部门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患于未然。尤其要抓好对“一把手”的监督。要在对干部全面监督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监督对象、重要教育对象、重点培养对象,研究制定强化监督的措施和办法,规范和约束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行为。防止和纠正干部滥用职权的现象,将监督、教育与培养融为一体,使“一把手”等重要岗位上的干部能够在一个处处受到纪律的约束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完善监督网络,实施全程监督。
把党内监督作为全程监督管理的关键环节。全程式监督管理必须坚持逐级负责,形成多层次监督,督促引导干部管好自己,又管好下级,既抓工作指标落实,又抓思想作风建设。在抓好对下级监督的同时,注重发挥下级对上级、同级对同级的监督作用,形成多角度监督。同时要组织人民群众对干部进行直接监督,让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思想作风状况、权力行为进行面对面评议。并拓宽渠道,多途径开展间接监督:一是健全信访举报制度,设置举报专用信箱、电话、接待室,动员各方面监督力量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举报、揭发干部违法违纪行为。二是充分利用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一些不良行为和典型案例予以公开曝光,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声势,警醒当事人,教育其他人。三是发动同级班子相互监督。
四、加强实绩考核,实行监督奖惩。
培训需求调研机制体制 篇3
纵观国内外一流大学涉农学科发展历程, 必有服务和支撑涉农学科发展的高水平实验试验基地。为更好地服务涉农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 提供农业科技创新的平台, 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和推广的中心, 我校于2010年年初成立了农业试验站。完善学校农业试验站的管理体制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 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各涉农学科的整体优势, 创建国内外一流的试验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为涉农学科筑大平台、建大团队、出大成果、作大贡献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提高各学科的学术水平以及为争取国家级农业科技项目创造有利条件。为定位农业试验站的功能, 明确职责, 理清体制, 完善机制, 以便更好地加快农业试验站的建设与发展, 农业试验站根据学校和学部的要求, 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 了解国内外高水平农业试验站的建设实践, 研究分析农业试验站建设管理中涉及的目标任务、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等若干重要问题, 结合学校农业试验站的实际, 提出了初步设想, 也为学校、学部领导提供决策参考。
1 国外农业试验站管理体制机制管窥
1.1 日本的试验农场
日本的试验农场主要是依托于各个高校的涉农学科, 以东京大学的试验农场为例:其农学部设有8个系, 分别为水产学、农业生物学、农业化学、农业经济学、林业学、兽医学、农业工程、林产学等, 根据各个学科和门类的特点, 附设有试验农场、试验林场和试验牧场, 以及兽医院、水产实验场、绿地植物实验场等实习实验设施, 为教学科研服务。
1.2 美国的农业试验站体系
美国农业试验站主要是依据1887年国会颁布的海琪法案建立的, 根据海琪法案在每个州的赠地学院或农学院下建立州立农业试验站, 其是赠地学院或农学院的下属机构, 同时接受联邦农业研究局的统一协调, 主要由州政府列出预算经费, 由州议会批准, 年底试验站要接受议员的质询[1,2,3,4], 检查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及使用效果, 以确定下一年是否再继续给予试验站的经费支持。
根据海琪法案, 农业试验站的任务就是在农学院和赠地学院农学系的指导下, 对农业科学原理及其实际应用进行研究, 并进行试验[1,5,6,7,8,9], 进一步为农民提供公共农业服务。100余年来, 美国的农业试验站这一宗旨从未改变过。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 增加了新内容, 即为农民服务。
美国的州农业试验站的组织机构庞大, 除在州立大学设有试验总站外, 还在下面产区针对某一作物或某学科建立分站。如密西根州立大学农业试验站[Michigan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MAES) ]集中了300多位科学家, 涉及6个学院。试验站的总部设在密西根州立大学的所在地East Lansing, 下属有14个试验分站, 主要职责是解决各产区遇到的技术难题。
2 国内农业试验站管理体制机制管窥
2015年年初, 农业试验站组织人员赴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国内知名的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还通过电话调研的方式对其他研究机构的涉农试验站进行了调研。纵观国内农业试验站, 因设立的方式和部门不同, 管理模式也有差异。
2.1 中国农业大学涿州和上庄教学实验场站
中国农业大学现设有3个学校直属的教辅机构, 即曲周实验站、涿州教学实验场、上庄实验站, 业务上属科研院管理。其中涿州教学实验场地始建于1957年, 处河北省涿州市区西部东城坊镇, 是中国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实习的基地。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充分利用涿州农大实验场的巨大资源, 以该教学实验场为基础, 推进与河北省的深层次合作, 与河北省共建面向华北、幅射全国的农业和生物高新技术示范园区[1], 作为学校最重要作物育种、转基因以及克隆等高新技术实验和转化基地, 10月批准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科技园在组织管理方面实行管委会负责制, 管委会主任由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世盛兼任。
该实验场占地面积1 440 hm2, 下设3个农业分场及种鸡场、种猪场, 均采用企业化运行模式。机关科室包括生产科、办公室、事务科、财务科、工会[1,2,3,4]。该实验场还设有4个附属单位 (电管站、医院、车队、中小学等) , 有2个学校驻实验场单位 (正大鸡场、种衣剂厂等) 。
而中国农业大学上庄试验站的功能与涿州试验站比较, 功能定位就有很大不同, 上庄试验站主要用于教学科研试验的场所, 占地面积超过66.7 hm2, 根据学院学科进行分块规划, 业务管理由各学院落实, 总体协调由试验站落实, 资源实行有偿使用, 属于学校服务教学科研的事业性辅助机构。
2.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场站管理中心
2007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场站管理中心组建成立, 下设7个场 (站) (米脂试验站、三原试验站、眉县试验站、火地塘试验林场、周至试验站、杨凌试验农场、咸阳试验站) 。7个场 (站) 现有职工542人, 土地面积、房舍建筑面积、固定资产总值分别为2 348.9 hm2、71 773 m2、2 794万元。目前承担国家、省部及学校科研项目和科技推广195项, 同时承担11个学科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实习任务。
中心主要职能:根据学校发展规划, 制定中心及下属场 (站) 的长远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代表学校管理下属场 (站) 的房屋、土地、设备等国有资产, 防止资产流失;负责中心人员的管理和调配[1], 做好中心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盘活场 (站) 资产, 整合资源, 提供优质服务。
2.3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试验站
上海交通大学的实验场站隶属于农学院, 设有3个校内外农业试验基地, 它们是4 hm2的校内农场 (现代农业工程示范中心) 、金山农场, 并将与闵行区政府合作共建农业高科技园区, 规划面积133.3hm2, 首期核心区块面积33.3 hm2左右。学校建有分管科研、教学、财务等3位副校长为组长, 学校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林基地建设领导小组, 统筹协调校内外农业试验基地建设。
2.4 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实验农场
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实验农场为学校直属的正处级单位。江浦实验农场下设办公室、科、服务站的数量分别为1、3、3个。江浦实验农场480 hm2土地内的教学实习基地共有动科实验站、农学实验站、生科实验站、环境工程实验站、公共服务站和园艺实验站6个站 (用地106.7 hm2) 。各个站分属相关学院和部门管理, 如农学实验站由农学负责院管理。
2.5 中国农业科学院德州实验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主要根据国家的任务要求, 以下属各研究所为依托建立农业实验站。20世纪60年代德州实验站创建, 是我国农业研究领域最早建立的以盐碱土改良与中低产田治理为主攻方向的国家级野外工作台站之一, 现隶属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原土壤肥料研究所) , 其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黄淮海平原开展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试验基地。下设陵县、禹城2个试验区。实验站为国家正处级建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现有研究员、副研究员、中级研究人员的数量分别为2、5、8人。主要承担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区区域治理与发展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任务。
2.6 东北农业大学农业试验站
东北农业大学农业试验站也称东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实验实习中心, 设有分阿城分院、香坊实验实习基地, 阿城试验基地位居哈尔滨城郊, 离学校大约10 km, 主要是服务于教学科研, 占地面积为53.3 hm2, 是学校的事业性单位, 人员35人。香坊基地是和其他单位合作共建的基地, 主要是以畜牧养殖业为主, 占地面积约26.7 hm2, 学校编制人员14人, 按二级法人方式运行。
2.7 中国烟草中南农业试验站
1997年初中国烟叶总公司湖南省公司、湖南中烟工业公司、湖南农业大学共同建设中国烟草中南农业试验站, 并于2000年7月由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教司正式授牌成立。
中南站本部地址设在湖南农业大学校内, 并与湖南省烟草公司烟叶处合署办公。中南农业试验站下属4个试验基地 (永州、郴州、湘西自治州、浏阳等) 。湖南省烟草公司总农艺师赵松义担任中南农业试验站站长, 湖南农业大学烟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周冀衡、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员朱列书、永州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李德清等担任副站长。
2.8 河北省农科院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共建有8个院属试验站 (园区) 。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由省农科院旱作所和衡水市联合于2003年建立, 最具典型性, 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衡水市农科所) 的内设机构, 总投资超过2 000万元。该站位于衡水市深州护驾迟镇, 占地面积42.2 hm2, 站区面积2.2hm2, 试验田40 hm2。试验站划分为5个区 (无公害高效农业种植试验示范区、牧草新品种的引进与种植试验示范区和冬绿花卉苗木试验示范、旱作农业-节水技术试验示范区、抗旱节水作物新品种的筛选与展示区) 。
该试验站还与河北农大、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河北师大、中国农大、河北科技大学等院校的知名专家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 通过合作提高研究水平,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拓宽研究领域, 特别是为争取高层次课题奠定基础。
2.9 台湾大学试验农场
台湾地区的农业试验场主要由高校建设管理。以台湾大学为例:其生物资源与农学院下属有农业试验场、实验林管理处、山地试验农场等附属机构。其中农业试验场于1924年创立, 原为台北高等农林学校实习农场, 场址位于台北市基隆路四段, 面积约20 hm2, 1964年成立安康分场, 面积19.1hm2。试验场场长由生农学院院长、动物科学技术学系教授陈保基兼任。试验农场的任务主要是为教学科研和学生实习提供场所以及示范经营、生产销售各项产品, 如乳制品、加工肉品、冰品及有机农产品等。
3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议
综观国内外农业试验站, 均是为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支撑, 或为解决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农业问题而设立。每个试验站都有相应的研究所或学科为依托。各试验站主要以育人、科研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体制上主要以学校直属或者学院直属单位的形式存在。
浙江大学是一所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985重点高校, 学科门类齐全, 具有综合优势, 在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参照国内外农业试验站现有的管理模式, 结合浙江大学的实际情况, 学校农业试验站的目标任务、管理体制和队伍建设可作以下探索。
3.1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的目标任务
3.1.1 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涉农学科发展需要, 整合校内外试验场站优势资源, 通过加强以农业生物技术为支撑, 优良种质繁育为主线的高水平现代农业技术研发, 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 在技术创新和集成方面形成合力, 不断提升试验站服务教学科研和技术成果示范展示水平,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引领未来农业发展, 努力把农业试验站建设成为服务教学的实践基地、科学研究的支撑平台、服务社会的示范园区, 使之成为具有引领型、综合性、国际化特点的一流农业试验站。
3.1.2基本任务。
根据学校和农生环学部发展规划要求, 结合农业、生命科学、环境资源等学科特色, 重点满足农生环学部大类基础课程的公共教学, 以及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的核心科研实施和重点实验室、重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地配套需求, 兼顾大类学科相互之间的平衡发展。同时,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好服务。具体为:第一, 根据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 积极创造条件, 保证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专业劳动的需要, 并为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以及通过SRTP和挑战杯等提供实验实习条件。第二, 根据国家、省部级及学校下达的科学研究计划, 积极创造条件, 保证各涉农学科科学研究试验的顺利进行, 重点保证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实施。第三, 根据国家、省部和学校要求, 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基础, 大力开展社会服务、成果示范、技术集成和培训推广工作, 重点突出服务农村、农业和农民, 使农业教学科研与服务推广培训紧密结合。
3.1.3 功能规划。
按照上述建设目标与任务要求, 农业试验站下属的3个分站作以下规划。 (1) 长兴分站。核心区块规划用地面积为76.3 hm2, 已规划建设8 000 m2的综合大楼、6 hm2的生态牧场等主要基础设施。集科学试验和实践教学功能、示范功能、孵化培育功能、技能培训功能、农业信息服务功能、提供国内外农业科技信息功能、国际交流功能以及生态、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功能于一体。设有种质种苗繁育与转基因实验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信息工程与精准农业示范区、公共试验支撑平台以及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五大区块。 (2) 紫金港分站。根据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求, 核心区块规划用地13.3 hm2, 已规划建设10 000 m2的农科教试验大楼等主要基础设施。功能布局:结合农业、生命科学、环境资源等学科, 重点满足农生环学部大类基础课程的公共教学以及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的核心科研实施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地配套需求, 兼顾大类学科相互之间的平衡发展, 并以共享性、交叉性、生态型、节能型和园林化为原则进行布局。区块规划:大田作物公共实验区、环境可控公共实验区、生工食品教学科研实验区和动物科学教学科研实验区。 (3) 海南分站。在海南三亚市凤凰镇租赁土地5.3 hm2, 将要建设300 m2简易用房等主要基础设施, 今后规划建设一定面积的永久性建筑。功能布局:南繁育种基地, 能基本满足我校涉农学科南繁 (包括水稻、玉米、棉花等) 重大教学、科研项目的实施。区块规划:水田区块、旱作区块、转基因区块和基础设施区块。
3.2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体制机制的建立
3.2.1 管理体制。
农业试验站是主要服务涉农学科教学科研的学校直属事业单位, 业务上隶属于农生环学部, 其职能为统筹建设管理和协调涉农学科校内外试验基地。农业试验站下属紫金港分站、长兴分站、海南分站等3个内设业务机构。
3.2.2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农业试验站建设和管理专家委员会的作用, 审议确定农业试验站的建设内容、项目和经费使用办法, 讨论确定试验站重要管理制度。农业试验站根据学校、学部、建设和专家管理委员会的决策落实相关工作任务。
试验站建立二级财务制度, 采取资源有偿使用、收支两条线、收入全部上缴学校的方式。
3.3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的队伍建设
3.3.1 人员组成及编制数。
人员由学校事业编制人员和项目聘用人员两部分组成, 其中事业编制人员分党政管理和专业技术2种类别。
专业技术岗, 参照高等学校农业试验站建设方案, 并结合涉农学院系科专业实际情况, 以涉农学院每个专业按2.5人计 (教育部方案以每个专业5人计) , 并乘以0.5的系数计算, 再考虑重大科研专项及研究院 (中心) 情况核定编制数, 共计57人。就目前而言, 建议暂时保留原有编制数, 以后根据试验站发展需要再作调整。
党政管理岗, 根据组织架构情况核定编制数, 按照条块结合、有利管理的原则, 试验站内设综合办公室、教学科研服务部、计划财务部、建设规划部等4个内设管理机构, 下设紫金港分站、长兴分站和海南分站等3个业务机构, 需编制16人。就目前而言, 建议暂时保留原有机构数和职数, 以后根据试验站发展需要再作相应调整。
项目聘用的一线技术人员数, 参照正式编制数确立, 其中技术骨干人员11人, 农业技术操作人员40人, 计51人。就目前而言, 建议暂时保留原有规模数, 以后根据试验站发展需要再作相应调整。
3.3.2 人员管理改革。
当前试验站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年龄大的学历偏低、年纪轻的经验不足、技术职称相对偏低、业务素质相对欠缺、人员规模相对偏小、待遇偏低且不稳定。这样的队伍很难适应建设一流农业试验站的需要。因此, 需通过一定的途径给予调整和补充, 使这支队伍相对完善:一是以稳定队伍为出发点, 提高待遇为手段, 建立符合试验站实际的人才招聘体系和分配机制。在编人员基本待遇参照学校实验系列、管理系列人员标准执行, 不在编的人员按照工作需要参照市场标准进行招聘。二是争取单独建立试验站职称系列并建立相应的评聘规则, 加强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工作。三是在试验站的统一有序安排下, 推进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工作, 鼓励试验站工作人员就本职业务知识和技能不断地进行积累。四是按照学校相关人事政策, 对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在办理退休手续后原则上不再返聘。同时, 争取学校支持和尊重本人意愿, 鼓励提前退养, 为改善年龄结构创造条件。
3.3.3 激励政策倾斜。
为试验站人员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争取建立农艺师、畜牧兽医师等职称单列的系列和评聘体系, 并形成素质优良的试验站种植、养植和农业与环境工程等专业化技术队伍;允许党政管理人员选择专业技术职称系列评聘;学校根据核定的人员编制, 同类人员的待遇平均数和校外试验站工作外勤津贴, 一并下拨给试验站, 由试验站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再分配, 譬如实行校内校外同级不同酬的薪酬待遇体系, 鼓励试验站人员到校外基地工作。与此同时, 为鼓励和吸引教师、学生到校外试验站进行教学科研和实习, 在开设交通班车、提供较好生活服务等方面创造后勤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傅慧俊.浙江大学 (长兴) 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的主要制约要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9.
[2]马绍利.我国涉农研究型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9.
[3]傅慧俊, 应义斌, 邬小撑.依托涉农高校建设农业高科技园区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 2009 (10) :230-233.
[4]傅慧俊, 张丽娜.研究型大学办公室职能实现途径的探索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9) :151-153.
[5]邹学校.辣椒主要数量性状遗传与雄性不育相关机理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5.
[6]杨倩.美国农业院校“教育、科研、推广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4.
[7]邹学校.美国农业科研体系及成果产业化[J].湖南农业科学, 2002 (4) :1-3.
[8]马绍利, 黄冲平, 沈伟桥.研究型大学农业生物科学实验基地建设机制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8) :157-159.
培训需求调研机制体制 篇4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创新调研思考2010-06-29 18:56:2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创新调研思考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创新调研思考(2)
近几年,城北区按照“十一五”规划发展布局要求,以园区建设为依托,把抓好一批事关全局、关系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任务,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以小桥大街为主的商业、房地产、餐饮服务、文化卫生教育设施建设为主的经济文化中心和朝阳生产资料交易区,北川生物制药、机械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青海大学以建设发展为主的科研及
人才培育区,**都市精品农业区“一个中心、四个集中建设点”的功能布局已初步形成。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北区增强地区发展能力、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
一.基本情况
(一)区情。城北区总面积平方公里,由北川和**两条狭长呈人字形谷地组成,下辖大堡子和二十里铺2个镇,小桥、朝阳、马坊3个办事处,38个行政村,23个社区,总人口万人。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第一产业亿元,增长-%,第二产业亿元,增长%,第三产业亿元,增长%);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75:23;区级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全区总财力达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86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二)改革创新情况。随着城区面貌不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北区全面推行了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成立了城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理顺了融信贷款担保中心的运行机制。组建了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将城管重心下移,充实了镇、街道城管力量。落实了项目建设代建制。完善了《城北区政府采购细则》,制定出台了《城北区加强城市社区工作机制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深化,执行了新的补偿标准,进一步完善城乡救助体系。健全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现免费就学。充分利用“青洽会”、“郁金香节”、“环湖赛”等平台,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建成了城北区办公业务专网,电子政务建设有新进展。
二、目前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一、二、三产发展不均衡。北区虽然是农业大区但不是农业强区,一产仅占经济总量的2%,三产发展相对滞后占经济总量的23%,二产占地区经济总量 的75%,来自第二产业的主要税种是增值税,而且仅依靠西宁特钢等个别企业的税收,一旦企业效益不佳或受到市场供求的影响生产下滑,对我区的财政税收影响很大。
(二)项目用地选址困难,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受到制约。近几年,城北区坚决落实国家及省市各项优惠政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众多客商来我区投资,项目投资额不断增长。但由于项目用地选址困难,致使许多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难以落地而流产,项目用地选址成为制约我区招商引资工作的瓶颈。建议建立全市项目用地储备制度,储备土地利用权下放区县统筹管理。
(三)行政机关人员编制紧缺。机构改革中编制削减,但由于“四创”工作、维稳工作、各类普查调查以及多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在北区实施,导致基层工作量骤增,人员严重不足,特别是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工作中现在只有一人担负着应有三个人干的工作,需要调查研
究的项目前期工作无暇顾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前期工作深度,进而影响可研报告质量和专项资金的争取。
(四)专业规划滞后。目前,城北区只有“十一五”发展综合规划,而无专业规划和单项规划。对重大布局和重大项目的研究不够,在具体工作中重项目、轻规划。部分规划由于缺少专业规划编制人才及专家聘请、咨询、论证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环节,致使部分专业规划“编写不了,编写不好”,导致规划的科学性不强,前期工作深度不够,研究不深。再者,规划都是部门制订,往往都是关门搞规划,由于市民参与度不够,未及时向社会公布征询意见,缺少群众意见的参与。规划制订好后,经不起时间考验,影响规划的权威性和对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建设、协调持续发展的指导性。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几点思考
争取大项目、好项目,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发展
相对滞后的地区来说,在优化结构和产业升级的前提下,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一定规模,抓好一批事关全局、关系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是我们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需要。也是抓住朝阳物流园区、生物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的有利机遇,多上项目,特别是上一批培植稳定财源、增加税收的商贸流通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引擎作用,有效拉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迅速壮大的现实要求。
培训需求调研机制体制 篇5
1 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罗城县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该县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狠抓防汛抗旱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农业灌溉面积,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目前,该县注册登记在表的水库有34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33座。非国营管理小型水库26座,小(一)型水库6座,小(二)型水库20座,非国营管理小型水库占全县水库76%,总库容2 654万m3,有效灌溉总面积687.8公顷(1.031 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9%。非国营管理小型水库分布广,在防洪、灌溉、供水、养护环境等诸多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城县非国营管理的26座小型水库中,乡镇管理的有6座,村级集体管理的有20座。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各级地方政府对小型水库的安全负全面责任。目前,26座小型水库都配有管理员,其中专职管理人员18名,兼职管理人员26名;水库收入情况不太好,主要收入来源就是承包水库养鱼的租金和财政补助,水费收入为零;有管理房的水库有17座;设有通往水坝公路的水库有18座。
2 工程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方面
罗城县所有小型水库基本是在20世纪50—70年代建设的,以群众施工为主,工程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建设标准低。普遍缺乏设计,“三边”工程多,防洪标准低,经复核很多水库防洪标准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全县非国营水库中有1 1座防洪标准没达到设计标准。
(2)工程质量差。小型水库基本上都是由群众施工,没有专业施工队;施工期短,工程质量控制水平低,“三材”缺乏;工程质量较差,大坝渗漏,坝坡不稳;溢洪道及输水管简陋,全县非国营管理水库全部都是设置穿坝输水管。输水管施工处理不好会造成渗漏,对大坝的安全造成很大隐患。
(3)长期缺乏维护经费,管理粗放,工程老化失修。这不但使水库应有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还加大了对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许多病险水库已成为防汛工作重点监控对象。
2.2 管理方面
(1)配套设施不足。水库普遍存在无通信设施、无照明设施、无防汛道路、无抢险物料、无管理用房等问题。缺少大坝观测和雨、水情测报设施,一般只能对小型水库进行一些安全检查。运行调度依赖管理人员经验,容易造成偏差和失误,不能及早发现和制止险情。
(2)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固定管理人员少。
(3)产权不明晰。多数工程建成后没有明确产权,造成只建不用、只用不管、管用脱节,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工程既无人用也无人管,有的公益性工程(如防洪、水保)不但没人管,而且被严重破坏。
(4)工程管护水平低。所有水库水费的征收工作无法开展,水利工程维修无经费,老化失修严重;多数工程没有配备专职管护人员,个别工程甚至没有配备建完就遭到破坏。
(5)经营能力低下。利用小型水利工程开展多种经营的情况少,甚至多数小型水利工程被荒废。有些水利工程被破坏严重,人们对水利工程发挥的作用认识不足,水法规宣传力度不够,水事违法案件查处不及时、不得力。
3 管理经验
(1)搞好注册登记和人员培训。目前,以县地为主的小型水库注册登记工作基本结束,注册登记对收集小型水库技术资料、掌握其基础情况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还对小型水库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此项工作的开展是搞好小型水库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
(2)落实各项度汛措施。全县对小型水库防汛工作建立了行政首长负责制,这些非国营水库防汛工作均由乡镇长包库负责;全部落实防汛预案,全面开展汛前安全检查,落实抢险队伍,要求汛期严格按控制运用方案运行。
(3)落实除险加固责任。区分轻重缓急,全县统一规划,按每年加固一批,争取3年完成加固的要求,落实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在上级管理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罗城县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对非国营管理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近来对20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其中非国营管理水库15座,总投资146万元。目前正在对5座小型水库进行大坝安全鉴定,其中非国营管理水库4座,3年内将完成这些水库除险加固工作。
(4)落实水库管理人员的工资,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增强水库管理的责任感。从2008年开始,在汛期阶段每月该县人民政府从县财政拨付工资200元给水库管理人员;新建水库管理房让管理人员入住值班;对没有管理房的,安排临时帐篷让管理人员坚守岗位,确保汛期水库运行有人管理和监督。
4 建议
4.1 管理体制必须改革
大量非国营管理小型水利工程责、权、利不明确,得不到正常维修养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日趋突出,工程效益衰减,有的工程甚至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隐患,如不尽快解决这些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问题,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小型水利设施将严重流失或被毁坏,因此小型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4.2 改革方向
明确小型水库在国民经济中的性质和地位,重新核定小型水库功能,将一部分以公共服务、“三农”服务为主的小型水库纳入公共事业范围,由各级财政支持其运行、防汛和加固,对其他以经营为主的水库要明确业主职责,实行严格监管。
4.3 加强领导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既琐碎又严肃的工作,必须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密切配合。制定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所制定的政策主要包括: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面向社会化实施办法、水利固定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管理办法、水价制定与水费计收办法、防洪排涝受益单位或个人交纳受益费用办法、水利工程养护维修资金筹集办法、税收扶持政策等。
4.4 加强管理,完善运行机制
培训需求调研机制体制 篇6
党的十七大以来, 中央提出了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 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公务员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 各地行政学院按照《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的要求, 充分发挥公务员教育培训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建立和完善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及公务员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努力提高公务员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 为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服务。
一、局处级公务员培训需求调研基本原则
《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明确提出“行政学院应当建立培训需求调研制度”。《2011-2015年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明确提出“服务大局, 紧扣需求、强化针对性”的要求。开展局处级公务员培训需求调研, 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务员整体培训质量。搞好公务员培训需求调研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是必须要从公务员培训规律和成长规律出发,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 加强需求调研, 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针对工作岗位要求和公务员全面发展需要, 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突出公务员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 真正做到科学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 公务员成长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要坚持按需培训, 搞好按需施教, 把建立和完善局处级公务员培训需求调研机制, 作为提升公务员教育培训质量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抓紧抓好, 有效提高公务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为公务员全面发展服务。
开展公务员培训需求调研, 应坚持和遵循“四个结合”基本原则。
一是结合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心任务的要求来进行。按照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心任务来确定局处级公务员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特别是要将党和国家在各个重要时期、各个发展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国防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部署, 转化为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服务, 为实现“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
二是结合公务员“一个核心、三个重点”教学培训总体布局要求来进行。以提高公务员素质和行政能力为核心, 以公仆意识、政府管理、依法行政为重点, 适应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 着力培养提高公务员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意识和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能力, 切实将公务员核心能力培养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目标。
三是结合局处级公务员分层分类的培训要求来进行。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公务员的工作岗位特点和领导职责要求, 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公务员培训需要, 体现鲜明的培训需求特征, 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 制定分层分类、针对性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
四是结合公务员教育培训规律的要求来进行。遵循成人学习规律和公务员教育培训规律, 从公务员组织发展、岗位发展、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了解公务员个人的学习需要、工作需要、发展需要, 按照公务员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 体现公务员培训需求的多样化、差别化和个性化, 充分挖掘和调动公务员参与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和提升内在学习动力。
只有坚持“四个结合”的原则, 才能坚持公务员培训需求调研的正确方向, 保证培训需调研有的放矢地进行。
二、局处级公务员培训需求调研的主要机制
近年来, 在公务员教育培训工作实践中, 各地行政学院逐步探索和形成了若干培训需求调研机制。
一是领导联席会议制度。主要由行政学院主管教学的有关领导、教学管理部门有关负责同志, 与当地负责公务员教育培训的党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 就公务员培训需求问题召开定期与不定期的专门会议, 根据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党和国家提出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及各地党委政府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和目标, 以及在新形势下对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共同研究下一年度、下一学期、下一阶段公务员培训任务、培训主题、培训重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 达到协调各方意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培训目标、规范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的目的。注重从组织制度、领导体制上完善培训需求调研制度, 从高起点、高层次、高标准上抓好落实。
二是定期培训需求调研制度。首先是在每学期开学初, 由行政学院教学管理部门以问卷形式, 对局处级公务员进行培训需求调查, 了解学员关于培训的期望和目标、学员亟需解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学员对培训提出的具体意见建议等, 并对学员各项意见要求进行整理和归类。在学员入学问卷中, 设置几大类调查问题, 如, 学员最想培训哪些内容、希望开设哪些教学专题?学员最关注解决哪些重要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学员从自身工作实践中带来哪些问题亟需研究解决等。通过整理有效问卷, 归纳整理出学员希望通过学习达到的若干类培训目标, 从客观上把握学员的培训需求和愿望, 比较准确地了解学员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学员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困惑, 以及如何加强培训针对性, 学员的学习需求汇总提炼后, 印发给学院领导、教研部门、任课教师及教学和学员管理部门, 根据学员的意见建议调整培训内容及重点。这样, 有利于促进学院与学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找到教与学之间的有机结合点, 帮助学员做到学有所得, 学以致用, 有利于提高教学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 对选修课采取菜单式教学, 加大学员自主选学力度。在开学初给学员发放调查问卷, 让学员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 自主选择和确定愿意选修的课程, 满足学员个性化、差异性学习需求。再次, 在每个学期末, 定期召开学员座谈会, 由主管教学的学院领导、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同志、学员管理部门负责同志共同参加, 多方听取学员对教学培训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并根据学员意见和要求, 对下一个新学期培训内容、培训专题做及时调整, 不断拓宽培训需求调研的深度和广度, 促进培训需求调研制度更加完善。
三是专题培训需求调研制度。近年来, 公务员教育培训面临形势发展快、改革力度大、上级要求高、工作问题多、知识更新快的局面, 新形势下公务员教育培训呈现了分层次、分类别、短期化、专题性培训的新特点。以此相适应, 必须要进一步加强短期专题培训班需求调研工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工作部署和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 及时开展依法行政、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应急管理、区域经济、循环经济、农村工作、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各类短期专题培训, 不定期的举办各类短期公务员专题培训班, 已成为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公务员专题培训需求调研, 是搞好公务员短期专题培训班的重要前提。在每期短期专题培训班开班前, 组织召开由行政学院领导与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及有关各部委办局组织 (干部) 处、人事 (教育) 处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 邀请参训学员代表参加培训需求调研会议, 深入开展培训需求调研, 广泛听取来自基层领导工作一线的公务员对培训工作提出的要求和建议。把握每一类别班次不同的培训需求和重点, 确定每一个班次的培训方向、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专题、授课师资等。同时了解参训学员关注的主要问题和培训需求, 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制定培训计划, 努力实现专题培训的预期目标。这种由培训领导单位、培训实施单位、送训单位 (参训学员所在单位) 、参训学员共同参加的四位一体的培训需求调研, 有利于全面掌握培训需求信息, 为科学制定培训方案、取得预期培训效果奠定必要基础。
四是随访培训需求调研制度。加强随访培训需求调研, 是完善培训需求调研机制重要的一环。坚持实行行政学院主体班次任课教师下班制度, 要求教师在开课前、在教学中、在培训后要及时深入班级与学员之中, 了解学员在理论上、认识上、政策上、实践上需要解答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与研究中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坚持学院领导、教学管理人员、班主任跟班听课制度, 进行专门和深入的调查研究, 广泛听取学员的意见要求及学员对培训效果的评估, 及时将有关信息跟有关方面进行沟通反馈, 促进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实施部门及任课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培训内容及方式方法。
三、局处级公务员培训需求特征分析
开展局处级公务员培训需求调研, 做好局处级公务员培训需求特征分析, 是科学构建培训课程框架, 合理设置培训专题的重要前提。近年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需求调研, 对局处级公务员培训需求特征有了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其具有共同性、普遍性的培训需求特征。
一是理论性。即希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 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学习理论, 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党性原则、科学品质, 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质论、发展论、体系论, 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和重要成果, 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实践基础, 学习和掌握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等一系列新的思想和理论观点, 使自己理论上更加成熟、政治上更加坚定, 能够从政治上、全局上和战略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 具备领导者应有的理论素质、政治素质和公仆意识。
二是能力性。即希望培养提高与岗位职责要求相适应的重要能力、核心能力。把能力培养作为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点并贯穿于学习培训的全过程,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 培养提高政治鉴别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能力、选材用人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拒腐防变能力等, 全面培养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三是针对性。即希望理论学习能够学以致用, 能够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促进发展。不断提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 坚持以党和人民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 澄清思想, 释疑解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 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四是前瞻性。即希望获得最具前瞻性的理论、知识的教育与启发, 能够用最前沿最先进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能够较好地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认识和把握世界格局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势, 科学分析判断形势, 及时抓住改革发展机遇, 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思路、改革对策, 推动和促进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事业的发展。
五是开放性。即希望进行开放式的学习, 努力开拓世界眼光。通过开展比较学习研究,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 通过到改革发展的先进地区调研考察, 学习国际和国内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上的先进经验、成功案例, 深入分析研究失败案例, 科学总结经验教训, 避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 促进提高发展质量, 加快发展速度。
六是创新性。即希望培育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培训的重要目标, 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打破旧的思维定式, 突破旧的条条框框, 敢为人先, 不惧失败, 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行动, 通过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 开创发展新路, 推动科学发展。
七是专业性。即希望学习领导岗位必备专业知识, 提高胜任岗位领导职务能力和业务工作能力。学习与政府行政管理、依法行政、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相关的经济、管理、法律、金融、规划、电子政务、国企改革、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专门知识, 成为既有较高政治素质, 又具有专业领导能力的行家里手, 成为领导科学发展的带头人。
八是对策性。即希望学习和掌握一些解决发展问题、发展难题的对策、方法和手段。针对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实施过程中, 以及本地区本单位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希望邀请政府实际工作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与学员共同进行研究探讨, 学习和掌握解决发展难题的具体思路, 学会用科学对策、先进办法解决和处理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九是实践性。即希望开展实践性学习, 增强学习培训的实际效果。实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培训方式, 实践能够出真知, 理论经过实践检验, 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形成先进的理论指导再用于指导实践。通过深入基层、农村、企业等, 通过参观考察、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 开展实践性学习, 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发现、分析、研究、思考问题, 总结经验, 提升认识, 把握规律, 切实提高解决复杂问题和实际问题能力。
十是参与性。即希望学习不是被动的参与, 而是主动的自觉的互动的参与学习。当代领导干部具有学历高、阅历广、实践经验丰富及具有一定领导能力的特点, 因此要充分发挥学员作为学习主体、教师作为学习主导的作用, 通过组织高层次论坛、学员论坛等方式, 充分开展研究式、参与式、互动式学习, 让学员拥有展示自我、集思广益、学习借鉴的平台, 充分开发学员的学习潜能, 把刻板的学习变成快乐的学习,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十一是选择性。即希望开展菜单式教学、网上学习培训等。在知识和信息爆炸时代, 注重从时代发展、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个人需求上开展选择性学习, 使学员能够按照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 从而有效提高学习培训效果。
十二是适度性。即希望学习培训的内容与方法要与学员的知识水平、学习要求、岗位要求、能力要求相吻合。根据分层次分类别培训要求, 每个层次、每个类别班次的培训都应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 在培训内容安排上既不宜浅也不宜深, 在培训专题设置上既不宜多也不宜少, 在培训方式上宜动态与静态有机结合, 科学安排好学习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只有做好局处级公务员培训需求特征分析, 在此基础上才能对不同班次的培训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设置, 最终实现相应的培训目标, 取得预期的培训效果。根据对局级公务员培训需求调研, 局级公务员培训课程体系应主要由四大模块组成, 一是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党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 系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认真学习贯彻本地区党委政府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 培养提高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三是联系全国和本地改革发展的实际, 深入系统开展研究式教学, 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服务。通过开展小班 (小组) 课题研究, 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成果, 为推动科学发展服务。四是学习公共管理 (含领导科学、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与应急管理等) 、工商管理 (含区域经济、低碳经济、金融创新等) 知识, 充实局级公务员必备知识。根据对处级公务员培训需求调研, 处级公务员培训课程体系应主要由七大模块组成, 一是理论武装与公仆意识培养。二是公共管理能力培养。三是经济管理能力培养。四是社会管理能力培养。五是应急管理能力培养。六是依法行政能力培养。七是行政管理能力培养。培养胜任处级公务员的岗位能力。此外, 在其他各类短期专题培训班次, 都需要根据学员不同的培训需求, 设置不同的课程框架, 安排各具特色的培训内容和培训专题, 尽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员培训需求。通过开展培训需求调研, 能够比较全面了解到学员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明确不同层次、类别的公务员培训目标。同时通过培训需求调研了解到, 除传统的专题讲授式教学方式外, 学员普遍表示愿意采用更加生动活泼、快乐有趣的学习培训方式, 如运用案例式、研究式、菜单式、体验式、互动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式, 对于提升学员学习热情, 提高培训效果有积极作用。
四、局处级公务员培训需求调研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思路
近年来, 各地行政学院对局处级公务员培训需求调研工作形成了有了许多好的做法, 积累了大量有益经验, 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但是, 在培训需求与培训质量之间, 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比较难以解决, 两者之间还缺乏某些相应的平衡点, 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 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真正达到提高培训质量的目的。
当前, 局处级公务员培训需求调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
第一, 培训需求调研的意识有待增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公务员培训采取的是组织调训的方式, 培训中比较重视组织需求, 即党和国家对各级公务员的要求, 强调培训的统一性, 培训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征。这固然有助于将组织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理念进行传播和贯彻落实, 使广大公务员的思想认识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上来, 但由于这种要求的一般性, 其针对性明显不足, 因而培训的实际效果也颇受限制。公务员培训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就是对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重视得不够、体现得不明显, 忽视了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究其原因, 在客观上是由于在以往培训班次的设置上, 重分层次而轻分类别;在主观上则是由于尚未自觉形成培训需求调研的意识, 重培训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轻培训需求的调研和评估。
第二, 培训需求调研的方法有待提高。当前培训需求调研的方法, 仍然主要沿袭访谈式、问卷式等传统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大致了解干部所在单位的要求和干部本人的培训需求,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提供根据。另一方面, 是否能够有效地使用这些方法开展调研依然是一个问题, 实际上, 调研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 必须有科学的方法才能够得出科学的结论。比如访谈中的组织和引导, 比如问卷的设计, 都应遵循一定
的原则、把握一定的技巧, 才能反映出培训的实际需求, 否则有可能出现偏差。同时, 利用信息化手段, 开展公务员网上培训需求调研, 应该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第三, 培训需求调研的成果有待利用。培训需求调研的目的在于利用调研的结果。调研结束并不是全部工作的结束, 而是必须利用好调研结果来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 使培训更加符合学员的实际需求。需求调研能够进一步明确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发现当前亟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通过组织力量进行集体攻关, 把调研成果反映的问题解决好, 以此推动培训工作取得新进展。当前公务员培训中还存在几大矛盾:一是理论教育培训与解决实际问题之间, 两者存在一些相互脱节的矛盾;二是党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与局处级公务员解决基层问题的微观工作之间, 两者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矛盾;三是组织上普遍性的培训需求与公务员个体的特殊性培训需求之间, 两者存在无法完全相统一的矛盾;四是短期性的培训周期与长期性的培训需求之间, 两者存在不能同步变革的矛盾。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 需要不断拓宽培训需求调研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办法, 不断提高培训需求调研的科学化水平, 不断完善培训需求调研的体制机制。
在今后的培训需求调研工作中, 应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建立和完善全方位的培训需求调研机制。切实把培训需求调研作为开展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步骤和关键步骤抓紧抓好。坚持定期开展培训需求调研, 特别要加强开展全方位的公务员培 (下转第47页)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自身成长以及学生的培养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不管是新课改中校本课程开发, 还是教师教育一体化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书匠型的教师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了, 社会和学生呼吁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或者专家。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式, 有着许多与传统研究方式不同的特点, 很适合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反思研究。那么在教师专业发展选择路径中, 行动研究可以作为选择之一, 进一步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师行动研究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 (2011) 08-044-02
社会上, 有些职业的专业性很强, 也得到社会的认可, 像医生、律师等。教师也是一种职业, 不管是否承认教师这个专业能否专业化, 但是在现实中教师专业化已经是全球范围内的要求了, 所以接下来的工作不是讨论教师要不要专业化了, 而是思考教师如何专业化。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 而且是教师群体社会地位提升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 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专业内涵, 提高专业水平, 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 专业情意等各方面。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向
1. 校本课程开发呼唤新型的教师。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中, 针对基础教育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 力图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国家适当的减少了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 将10%~20%的课时量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 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何谓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指学校依靠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 为了实现自身办学目标, 以学校为基地, 依靠广大师生自主进行适合学生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虽然校本课程在整个的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但是这可能代表着将来课程开发的方向。
那么, 能够参加校本课程自主开发的教师应该是各方面的知识都非常丰富, 该是专家型的教师或者研究型的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实践与反思并存的过程, 具有很大的创造性, 并且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如果一个学校没有这样的教师或者只有少数这样的教师, 这个学校是很难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 那么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的建构更是谈不上。
校本课程的开发无疑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而校本课程成功的开发需要研究型的教师或专家型的教师, 所以症结是需要新型的教师。
2. 教师教育一体化对教师教育机构培养出的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教师专业发展全程规划的一部分。一体化教师教育要求的是职前的师范教育不是终结性的教育, 而是教师全程教育的开始。教师教育一体化包含三层含义:职前教育, 入职教育以及职后教育一体化;中小幼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前两层含义, 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机构的设置, 而后一层含义更多的是强调“研究”和“实践”的关系:没有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研究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也没有从根本上填埋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没有教育研究的教学实践是没有内涵的。
所以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教师教育机构在职前教育时要使学生不仅能是一个站在讲台上的人, 更重要的是成为准研究者, 到实际工作中就能很快将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在职后教师教育中, 应特意对正在工作中的教师的研究意识进行培养, 鼓励他们积极反思教学中的问题, 并用所学到的理论去解决问题。
3. 教学研究技能是教师专业技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三个部分: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 专业情意。其中专业技能关系到某个教师是否能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不能的标准对教师专业技能的细化的内容也不尽相同。1994年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 (试行) 》中把教学研究技能归入其中了。一个教师要完全的胜任教学工作, 研究技能也日趋重要了。
4. 学生需要专家学者型的教师。
生活在新
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途径
●缪玉选
(上接第44页) 训需求调研。培训领导机关要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干部素质能力的新要求, 提出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培训实施机构及其教学管理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 开展深入细致的需求调研, 准确把握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需求, 科学设置培训框架, 合理制定培训方案, 优化培训课程结构。送训单位及其参训学员要根据工作需要和公务员成长需要, 主动提出明确具体的培训需求。学院教师应主动深入基层、深入学员, 深入实际, 根据充分的调研结果, 组织优质教案、特色教案开展教学。
第二, 建立和完善适应多样化培训需求的培训调研机制。当前, 局处级公务员教育培训从内容到形式, 都呈现多样化、现代化、短期化的特点, 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 公务员教育培训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长期培训、短期培训、专题培训、网络培训、远程培训、在线培训等同时并举, 各种班次都有不同的培训需求, 重点应抓好长期班次的培训需求调研, 同时也要重视抓好短期班次、专题培训班次的培训需求调研, 真正做到按需施教、学有所用。
第三, 建立以培训需求为导向的培训内容更新机制。公务员教育培训必须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个根本的大方向。随着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的迅猛发展变化, 公务员在政府工作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 迫切需要运新理论、新政策、新办法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公务员的培训需求也会随着实践发展的变化进行各方面的调整。因此, 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以培训需求为导向的培训内容更新机制, 坚持全面把握公务员新的培训需求, 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公务员培训课程体系, 以需求为导向, 及时、科学更新培训内容, 充分发挥行政学院在公务员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使公务员教育培训永葆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天津行政学院天津300000)
摘要:开展局处级公务员培训需求调研, 是新形势下公务员现代培训的必然要求, 是提高公务员整体培训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关键环节。文章阐述开展公务员培训需求调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出局处级公务员培训需求调研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分析和探讨局处级公务员培训需求特征, 提出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局处级公务员培训需求调研的机制体制, 充分发挥行政学院在公务员教育培训工作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培训需求调研机制体制】推荐阅读:
培训需求调研提纲12-04
培训需求调研分析报告(20180227)08-10
创新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机制调研的报告08-26
内在需求机制11-01
需求激励机制09-16
企业需求调研11-12
村庄入户产业需求调研09-21
青年需求调研报告12-11
金融需求状况调研报告07-03
桂林-妇女需求调研报告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