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2024-07-15

培训需求分析模型(通用12篇)

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篇1

旅游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关系整个行业的兴衰。因此重视饭店和人力资源双方的利益, 实现饭店和人力资源的合作与双赢是饭店做大、做强的关键, 对员工持续培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桥梁。如何建立一套实用的饭店员工培训体系, 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是关键性的第一步。胜任力的研究与分析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和新的技术, 在人力资源的实践活动中起着基础性和导向性的作用。

一、胜任力概念的提出及界定

20世纪中叶, 麦克利兰 (McClelland) 研究小组受美国国务院事务局之托, 寻找新的研究方法甄选情报信息官作为宣扬美国政府政治、人文、社会等的代言人。麦克利兰研究小组在弗莱纳干的关键事件技术 (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 的基础上开发并采用了行为事件访谈法, 试图研究影响情报信息官工作绩效的因素。通过一系列分析和总结, 找出了情报信息官的胜任力。在项目过程中, McClelland应用了奠定胜任素质 (胜任特征) 方法基础的一些关键性的理论和技术。1973年McClelland发表了一篇论题“测验胜任力而不是测验智力”的文章, 这篇文章标志着胜任力理论研究和应用的开端。关于胜任力定义有两个思想流派。一种观点:胜任力是潜在的持久的个人特征, 即人是什么;另一种观点:胜任力是个人行为的相关类别, 即人做什么。综合而言, 胜任力是指个体具有的、为了达成理想的效绩以恰当的一贯方式使用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形象、社会性动机、特质、思维模式、心理定势、以及思考、感知和行动的方式。构成胜任力特征有3个重要特性:与工作效绩有密切关系, 甚至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效绩;与任务情景相关, 具有动态性;可以区分效绩优异者和效绩一般者。

二、引入基于胜任力培训需求分析的原因

饭店培训需求分析是指:饭店高层在规划、设计培训活动之前, 由培训部门、主管人员、工作人员等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 对各部门, 及其员工的目标、知识、技能等进行系统的分析, 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过程。

(一) 传统的饭店培训需求分析

传统的饭店培训需求分析从组织、工作、个人3个层次的维度来进行。

1、从饭店组织分析。确定组织范围内的培训需求, 以确保员工的培训符合饭店的整体目标和战略要求。

2、从工作分析。

员工在胜任一个岗位时, 就能看出这个职位需要什么技能, 然后将员工的能力与职位要求进行对比, 为达到理想的工作效绩需要哪些技能和知识, 中间的差距就是培训需求。

3、从个人角度进行分析。

将员工现有的水平与预期未来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对比, 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距。

(二) 基于胜任力的饭店培训需求分析的优点

传统的饭店培训需求分析以及之后为满足需求而进行的培训活动往往让培训老师在培训的所有阶段承受大量责任, 从而削弱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这就是许多饭店在培训方面花不少时间、金钱, 但是受训者参加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而基于胜任力的饭店培训需求分析, 更关注员工生产率的组织障碍, 以及消除这些障碍的饭店管理责任, 从而培养出可量化的绩效或与卓越绩效相一致的员工胜任力特征, 从根本上提高饭店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

三、胜任力在饭店培训需求分析中的应用

当饭店的培训需求分析定位于提高员工竞争力以实现卓越效绩而非使员工个人能力符合岗位要求时, 培训需求分析是基于胜任力的。基于胜任力的饭店培训需求分析不仅包含传统分析的3个层次, 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它一方面能使员工达到岗位要求其具备的工作效绩;另一方面也适合饭店发展的战略需要。酒店区别不同的情况来使用传统培训需求分析, 或者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

(一) 适合使用传统培训需求分析的情况

1、饭店资源有限, 不足以用于研究和验证胜任力模型。

例如:饭店在开业之初, 大量引进新员工, 需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 由于此时饭店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足够的资金、时间、人力支持进行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和验证, 因此, 此时的培训适宜选择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

2、培训内容的有效期有限, 或者员工培训的目标只是短期的。

例如:许多饭店为节约成本同时引进新理念, 与高校合作吸收饭店专业学生前来实习, 饭店对实习生进行模拟培训、实际操作培训, 以提高新员工的适应性。

3、受培训的员工群体很小。

饭店在业务繁忙期间, 进行的零散培训则属于这种情况。

4、员工的工作对饭店的成功没有战略性影响。

例如:北京威斯汀饭店定期组织全体员工进行消防演戏, 增强员工保安意识, 使其掌握饭店消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二) 适合使用基于胜任力的培训的情况

1、饭店能提供资源来研究并验证一个高质量的胜任力模型。

例如:L酒店是一家四星级涉外酒店, 拥有员工1200余人, 开业以来营业状况一直是同行中的佼佼者,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酒店决定调整战略目标。为了变革, 酒店迫切需要提高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 通过调查研究, 培训部分析出了中高层管理中的核心胜任力特征, 开始了基于胜任力的培训。

2、员工的工作及相关培训内容对饭店成功具有显著的战略性影响。

例如:台湾亚都丽致大酒店高层认定正确价值观的构建是员工取得卓越效绩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施培训引导员工形成普遍价值观———我们可以帮您做到, 没有我们不能帮您做的。正是这样价值观的引导, 指导着员工为客人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

3、培训内容有效期很长, 或培训持续

的时间很长, 足以证明用于研究及验证胜任力模型的支出是值得的。例如:青岛香格里拉大饭店, 培训一般安排在每年3-5月以及9-11月期间。这段时间是饭店的淡季, 中层管理人员会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参加胜任力特征———提高沟通能力的培训。

4、需接受培训的员工群体很大, 足以证明资源支出的正确性。

根据培训参与者的层次可以将培训分为:饭店整体培训、各部门培训、各班组培训、个人培训。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较适合饭店整体培训、各部门培训。

5、培训完成时, 饭店决策者认为关注

达到卓越效绩而非仅仅是效绩达标是恰当的。例如:“北京国际饭店业培训中心”的决策者做培训需求分析时, 不仅关注岗位职责需求, 更重视饭店的发展规划、经营战略、饭店文化, 分析得出为迎合长远规划, 学员应努力获得的胜任力特征, 使培训更具挑战性。决策者始终坚持创新是品牌的活力之源、青春之源, 不断创新才能丰富品牌的内涵和外延。

四、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的构建

(一) 饭店效绩分析

基于胜任力的饭店效绩分析其程序的目的是确定影响饭店工作效绩的问题是由于员工缺乏竞争力还是由于组织缺乏竞争力。在基于胜任力的饭店培训需求分析模型下, 重要的是使员工效绩与饭店和客人的期望保持一致, 而且客人的期望尤为重要。有些客人的需求较容易得以满足, 但有些可能无法明确描述, 这需要员工提供更细心的个性化服务。这些增值因素与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 构成饭店的战略优势。比如在希尔顿饭店入住登记时, 发现仅仅是一间价格合理、整洁的房间已不再使人满意。他们必须提供存车方便、结账迅速等一系列全面细致的服务。通过既关注个体竞争力, 也关注组织竞争力, 培训师就可能从过去简单地关注个体知识、技能和态度开始转向考虑那些可能对员工的卓越绩效产生障碍的组织因素。

(二) 检查饭店整体组织、员工和岗位的要求

培训师不仅仅关注岗位职责描述, 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明确达到卓越绩效所必须的条件, 在这一步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如下:工作效绩卓越的必要工作条件是什么?什么样的胜任力特征才能使员工达到卓越成就者的工作效绩?谁是培训的目标对象?他们与卓越成就者有哪些差距?在这一步中, 可以将绩效卓越者的样本与绩效一般者的样本进行对比, 分别对样本进行观察、行为事件访谈, 区分工作绩效优秀者与一般者的关键行为, 然后运用关键事件分析、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确认胜任力特征。例如, 青岛香格里拉大饭店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前, 培训部会与个别人员进行面谈, 了解其胜任力特征, 对比得出效绩卓越者的普遍特征, 或者是召开一种培训研讨会, 在会上同时填写调查问卷, 之后由培训部统一收集, 进行汇总, 建立胜任力模型。

(三) 培训需求评估

培训需求评估即对胜任力模型进行验证。以上胜任力模型构建后, 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以上进行的胜任力问卷调查是否具有区分效度;得出的胜任力模型是否真与工作效绩相关。我们可以采用评定量尺对胜任力中的各种技能的重要性进行评估, 其基本思路在于尝试得到与职务层次相关的胜任力要求模型, 然后由被测对象对自己在各项胜任力项目上的现有能力进行评分, 选取工作效绩为效标来探讨胜任力评价的效标关联效度。

(四) 列出培训的教育目标和培训内容

确定与卓越工作效绩有关的行为指标, 培训目标将为培训计划提供明确的方向和依循的框架。培训目标可分为若干层次, 越往下越具体。培训目标要注意与饭店的宗旨相溶, 要可实现的。这些目标应尽量量化并在培训的过程中展示出来。同时确定行之有效的培训内容, 使培训参与者达到相关的行为指标。

(五) 培训方法需求分析

培训师不仅要考虑一些传统的问题, 如不同实施方法的成本———收益比, 而且还要考虑这一方法对该胜任力的培养是否合适, 甚至还要考虑如何结合多种方法以获得最佳效果。为了达到理想的胜任力培训效果, 必要时进行创新, 可以考虑远程教学, 建立自己的职业培训中心, 联合办学, 委托代培等方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远程教学被许多企业所采纳, 一些实力雄厚的高星级酒店在这一方面都有尝试。据报道, 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已经选择在线合作教育和培训的领导者eCornell作为其全球合作伙伴, 旨在提供酒店管理、综合管理和领导地位开发等计划。这些课程由康耐尔大学的全球著名酒店管理学院———强生管理学院和劳资关系学院共同开设。在国内, 许多本土酒店为提升自身品牌、增强与国际品牌抗衡的竞争力, 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职业培训基地。

(六) 确定培训程序

完成以上步骤后, 最终进入正式培训, 培训应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饭店的发展前景及人力资源策略等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课程, 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酒店培训周期的安排要结合酒店业务繁忙状况、培训对象、培训内容进行综合考虑, 整和资源进行科学的安排, 使培训实现最大的综合效益。培训结束后, 还要进行培训效果评估。

五、结论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的首要环节, 也是确定培训目标、培训规划的前提。正确的培训需求分析能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避免培训的盲目实施。本文从胜任力的角度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其作为一种新视角、新方法, 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但作为一种新技术, 其操作过程中也会存在许多挑战和缺陷, 有待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戴维·D.杜波依斯等著;于广涛等译.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瑞高.基于胜任力培训需求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7 (1) .

[3]、Kathleen M.Iverso著;张文等译.饭店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3.

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篇2

摘要:为了预测未来煤炭消费需求状况,利用-我国煤炭消费需求的历史数据直接作为传统GM(1,1)及其残差模型的原始序列,通过生成处理后所得模型分别为勉强合格(三级)和合格(二级)等级,而通过对原始数据取自然对数为基础,并进行二阶弱化处理后所得的改进GM(1,1)模型及其残差GM(1,1)模型,经过点对点的残差检验发现,改进GM(1,1)模型及其残差GM(1,1)模型均提升至好的预测模型(一级)等级,其预测精度较高.用其预测未来3年的煤炭消费需求总量继续呈增长趋势,说明煤炭在未来短期内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因此,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煤炭行业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的力度,以保障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 者:周晓明 罗文柯 李润球 ZHOU Xiaoming LUO Wenke LI Runqiu 作者单位:周晓明,ZHOU Xiaoming(湖南省白山坪矿业公司,湖南,耒阳,421828)

罗文柯,李润球,LUO Wenke,LI Runqiu(煤矿安全开采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湘潭,411201;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篇3

关键词:资金流模型;需求驱动;资金利用率;企业决策;资金流程

0引言

为适应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人们提出了许多有效的企业管理方法,如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MRP系统,80年代逐步发展形成的MRPII系统,90年代初美国加特纳公司(Gartner Group Inc,)提出的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ERP系统将现代管理理念与先进的rr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由于企业管理的复杂性,以及企业文化和人文要求的差异,企业ERP系统的实施变得相当复杂。据相关文献报道,在国外ERP系统的实施中,当今只有20%企业从中获得了较好的效益。目前,在我国已实施ERP的企业约有1000家,而实施成功的企业仅占10%~20%、局部应用成功的为30%-40%,约有50%的企业应用是失败的∞。人们开始研究如何才能使该系统面对广大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其中,文献所论述的面向信息技术的ERP集成系统就是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从资金流角度分析ERP系统如何辅助企业决策分析。研究企业内部资金流模型,对ERP系统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企业资金流模型

1.1企业资金流分析

资金是驱动企业业务运作的必要保证,它在企业业务流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①没有资金,企业业务将无法运转;②资金不能自己生成新的资金,资金的时间价值会贬值。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最能体现现代企业管理的实效,企业业务运作过程中所有环节的人、财、物的变化都可以通过财务绩效体现出来。在强调企业效率、企业成本、企业竞争力的今天,人们探讨了很多方法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文献提出了基于企业资源计划的资源分类型作业成本管理模型。资金流模型作为ERP的补充,从另一角度分析了企业的工作流程,它根据企业不同活动所需要的不同性质的资金,创建不同功能的资金利用模型,分析企业各个部分资金利用率等问题。

基于需求驱动的资金流模型以企业的全局资金为核心,按照企业实际运作流程,根据需求驱动的原则对每项活动进行资金分配、对资金进行追踪,结合整体资金,分析各项资金在各部分活动里的流动过程,运用经济手段对该部分资金在整体活动中的效益、企业成本、效率等进行分析。现行ERP系统一般是从作业流的角度分析企业的各个环节,运用过程分析手段,通过复杂的算法,来帮助企业高级管理者进行决策分析。但这达不到直观的效果,因为复杂的作业流加大了ERP系统的决策难度和复杂度。运用资金流对企业资金进行分析,可以直观、快速地分析企业的运转情况。图1表述了资金在企业业务运作中的分布情况,包括资金的来源、去向等。这是一次产品循环过程当中的资金分布,根据资金的分布,可以清楚地宏观了解企业各方面的情况。

资金是隐藏在业务流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整个企业都是靠资金流来维持和运转的,整个企业的目的也是使企业的资金流趋于正常和良性循环,为企业创造更好、更多的利润。资金是企业与外界打交道的主要手段。因此,借助信息技术从整体上分析资金流,有如下几点好处:

(1)利用复杂的算法,分析作业流中的一些内在关系,从系统微观方面可以解释系统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以达到最优化;分析历史数据,借助于可视化技术可以很直观地判断、分析企业的利润问题:企业哪里存在问题,哪里的资金利用率不高,哪里的资金出了问题,从而对症下药。

(2)资金流伴随在企业业务流程当中,宏观地分析资金流可以对企业的大方向起导向作用;深入分析,把握大方向,可有针对性地对企业某些部门进行指导。

(3)资金流模型相对传统ERP模型简单,易懂,分析比较直观,便于非专业人员理解。传统的ERP模型,主要是以过程工作流为主要线索进行工作的,把企业所有细小的方面都考虑在里面,无疑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而要把很多方面都集成到系统里,必然使系统呈现非线性的特点。在资金流模型中,增加了人为的因素,通过模型产生人们比较容易理解的数据,为企业领导者提供可靠的依据,而不必冒单纯依靠系统而出错的风险。

资金流渗透到企业的所有业务活动当中,分析资金流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如图2所示。

总体来讲,资金流模型的功能是分析资金在企业活动中的来龙去脉,利用资金获取更大的利润。分析资金流,从另一角度分析了企业的业务流程,它为企业的业务流程改进提供了方法支持。

1.2资金流模型及内部关系

资金流可由初始资金、调查资金、策划资金、研发资金、人员培训资金、生产产品资金等部分组成。

企业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参与,在分析资金流的过程中,根据作业活动(Activity)(从广义上讲,作业是指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从狭义上说,是指能发生成本且具有附加值的经济活动)的流程,分析与该作业相关的资金的使用情况,分析它的利用率,这部分资金的创造价值(包括间接价值)和在整个资金中所占比例。

在资金流模型中,每个周期的资金设为A,过程中每个作业活动的投入资金为δ A(0<δ<1)。每个过程中δ的值越大,表示该活动占资金的比例越高。这样,A=∑Ai(其中Ai表示每个活动中占的资金,即:Ai=δi*A)。

(1)将需要分配资金的所有活动列出,判断出各个活动的重要系数(同一种性质的活动分配统一的资金,从整体上考虑部门资金的分配,和整体上的资金利用率的问题)。设A1为查询信息资金、A2为信息分析部门资金、A3为产品研发部门资金、A4为人员培调资金、A5为产品生产资金。初始阶段决策人员可以人为给定资金初始比例,如:A1(0.1)、A2(0.15)、A3t0.1)、A4(0.05)、A5(0.6)。在下一个周期当中,可按照实际运行的情况适当调整资金的比例。

(2)在产品生产活动的下一个周期,根据上周期的数据,总结、调整资金的比例,查找资金利用率,找出资金利用率差的环节,然后加以重组。

企业资金流周期内业务活动,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前面的资金利用好了,后面环节活动的利用率必然有较好基础。整个过程中,产品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的活动特别重要。因此,可以将这两个部门的系数提升。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着重强调流程,传统方法则更多强调技术。资金流模型中,企业领导可以更多地关心产品流程内部的开发,将每个模块封装在每一个黑盒子里面,这样,就可以考虑该模块整体的效益。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可以记录每一活动的资金花费,以及该部门资金花费所带

来的效益。用式子可表示为:

A.out1=fl(A.in)+g(A);

A.out2=f2(A.in)+h(A);其中,A.outi:第i次活动的输出,包括直接和间接的输出;fi():前一活动的直接影响;

每个活动的执行,不仅对本次活动的结果产生直接影响,还对以后的活动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应该分析每笔资金在整个流程中所起的作用,分析如何使该资金利用达到最佳效果,企业的作业流达到更好。分析资金流,也就是分析企业的作业流(资金流和作业流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图3所示为活动对企业项目的影响。

分析投入各项活动的资金对整体项目的影响,即该部分资金对其他业务和整体的影响,是资金流模型的功能目的。具体活动的资金流需要具体的分析,要将分析活动之间的关系转变成分析投入资金间的关系。

2资金流模型与ERP模型的对比分析

2.1优劣势对比

资金流模型,要对企业的整体过程进行分析、监测,而且要将企业分成模块进行分析,对各模块进行测评,寻找它对其他活动产生的影响,分析他的利用率。模块内部有较大的自由度,自己根据需要加强对其他部门的沟通,各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对比ERP模型,资金流模型的优点如表l所示。

资金流模型相对简单,它从宏观角度考察问题,能把握企业的整体概况。但是资金流模型存在表2所列的一些缺点。

综合资金流的各方面的特点,可以发现,利用资金流模型,能够方便地分析企业的整体资金和部分资金的运行情况。

2.2工作流程对比

传统ERP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ERP系统将每个模块细分,然后对每个模块进行分析,利用复杂的手段对整个企业流程进行分析、管理。ERP是综合各方面的知识、先进算法和科学管理的综合系统,但又是有使用风险的,不管系统多么强壮,企业总是要以人为本的,不能单纯地依靠这种系统。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企业始终关注的是每个部门的资金是否得到充分的利用,利用率是否高等问题。从整体到部门,企业领导要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综合利用其他方案,对企业进行整体治理。按照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企业进行优化,使企业达到最佳效果。

3资金流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现以一家模型制造企业中的应用为例介绍资金流模型。该企业是一个典型的需求驱动的制造企业,创建于1983年,年产值1000万元左右,主要生产电动小玩具。该企业应用资金流模型的目的是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加企业的效益。

令活动(Active)Xi对整体的贡献为G(Ai=f(Ai-1)+In(Ai),其中f(Ai)表示活动对后面活动所带来的直接效应;In(Ai)表示该活动对后续活动的贡献。G(Ai)表示对前面所有活动的累积利润效果。企业总收入F(X1,X2,X3,…,Xn)=G(Xn)是由所有活动所综合成的利润总和。

设每个过程的效率即每个活动产生的效益/整体的收益为φi=In(Ai)/G(Ai)。资金比例即该过程所用的资金和总资金的比例ζi=Ai/A。

3.1企业资金内部的划分

根据资金流模型的要求,作业活动分成市场调查、技术可行性分析、市场前景分析、产品模型分析、原料购买、产品开发等六个部分,因此,每一条收集的信息都要进行相应处理。设各个部分分得的资金分别为:A1、A2、A3、A4、A5、A6,∑Ai=A。其中各个部分所占比例系数分别为:α1、α2、α3、α4、α5、α6。系数,是按照活动的实际需要和各个部分的重要性而确定的。则:Ai=A*α(i=1、2……)。

3.2各部门资金的贡献分析

活动整体的价值F(x1,x2,x3,x4,x5,x6)=G(A6),从经济学的角度管理每个过程,应该让每个过程的价值最大,即:In(Ai)尽可能增大。

分析资金流的最终目的是要使F(x1,x2,x3,x4,x5,x6)达到最大。这是个累积的过程,要使得F(x1,x2,x3,x4,x5,x5)达到最佳效果,只要将每个过程的In(Ai)尽量最大化。利用线性规划理论可达到此目的。利用判断系数Tiii中。企业可作以下决策:

(1)Ti>l;表示资金的投入的效果大于实际运作的效果,即投入的资金产生相对较少的产出,表明内部某些部分的效果并不理想。该活动需要重新设计,或者加以优化。

(2)Ti=1;该部分资金所产生的效果和产生的整体好处相一致。表明该部分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因为企业希望每笔资金所能产生的收益要大于其本身。

(3)Ti<1该部分资金所产生的效果大于投入,则表示该部分是可以运行的。

企业需要进行有次序,循序渐进的改革,每次选取max(Ti),因为该项目的效果最差,表明企业这个部分最需要改进。企业总是挑选出最需要改进的部分进行整治。

4结束语

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篇4

1 胜任特征的内涵及特点

1973年,麦克里兰(Mc Clelland)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测量胜任特征而不是智力”的文章[1]。文中首次提出了胜任特征的概念。所谓胜任特征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表层特征与深层特征,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可以通过测量或计数来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各种胜任特征可以描述为在水中飘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代表表层的特征,如技能、知识、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等,这些特征易于感知。而处在水下部分的深层胜任特征,如动机、自信心等,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及表现。斯潘塞·L和斯潘塞·S探讨了200多种不同的工作中优胜者正在使用的胜任特征,结果发现:高绩效通常是一组具体的胜任特征按照一种特殊方式组合的产物。

一般来说,胜任特征具有以下三大特征:⑴与员工所在工作岗位的要求紧密联系,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以及岗位特征的影响,具有动态性。⑵与员工的工作绩效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⑶胜任特征包含了人的个性特征,能够将组织中的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加以区分。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在胜任特征上会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企业可以将胜任特征指标作为员工培训需求分析的主要依据之一。

2 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需求分析

戴维·哈里斯和兰迪认为培训需求分析是明确组织目标,找出普通员工实际具备的技能和业绩与优秀员工所备的技能之间的差距、现有技能和未来能够使工作做得更好的绩效所需的技能间的差异、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情况的一个过程,它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起点。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需求分析是一种战略导向的分析方法,从外显特征到内隐特征都给予了综合评价,强调需求分析和培训结果应能提高受培训者对未来职务的胜任特征。

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需求分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⑴提供了职位分析和人员分析的组织背景,以组织分析统领其他层次的分析。调整培训与组织的长期匹配,而不是与岗位的短期匹配,并与组织经营目标与战略紧密联系。⑵具有范式转移的意义,从较多关注“绩效差距”和“缺口分析”等消极因素,向关注胜任特征等积极因素的方向转移。⑶强调优秀员工的关键特征,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更容易被培训者所接受。⑷注重培训方法分析,提倡“内隐”学习模式,着重寻求和发展将日常工作实践中获取“内隐知识”的形式加以结构化[2]。

从以上的特点可以看出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需求分析没有局限于组织、任务或人员分析的某一个层面,而是将培训需求三层次统一起来考虑,更为注重组织层面的分析。它针对岗位要求结合现有人员的素质状况,为员工量身定做培训计划,突出了培训的重点。这有助于员工弥补自身“短板”的不足,提高了培训效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3 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的构建

胜任特征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它以胜任特征为基本框架,通过分析组织环境、绩效标准和优秀员工成功的关键行为特征来提取胜任特征。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需求分析吸收了传统培训需求分析的三层次结构,以及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手段,可以使分析过程更加标准化,培训需求更加具体化。因此在培训需求分析中,胜任特征模型的导入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的构建思路如下[3]:

(1)在组织层面上,通过企业战略和企业经营目标,分析企业的胜任特征。一般包括核心技术能力、核心运作能力和企业文化。依据企业所处的大环境和行业特征,结合自身的发展变革来预测和推断组织发展要求的胜任特征。

(2)分析实现经营目标的任务,通过销售额、利润、生产率、成本等硬指标和上级、同事和顾客评价等软指标来定义绩效标准,可以采用工作分析和专家小组讨论的方法。

(3)根据已经确定的绩效标准,从优秀业绩者和一般业绩者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员工,运用BEI等方法进行分析比较,获取效标样本有关胜任特征的数据资料。

(4)分析获得的胜任特征数据,得到完成任务或目标应该具备的成功的关键行为因素,提炼出与岗位匹配的人员所需具备的胜任特征。

(5)用BEI、问卷调查、评价中心、专家评议组等相关的验证方法,采用已有的优秀与一般的有关标准或数据进行检验。

4 胜任特征模型的应用

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好后,还要科学地运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提高培训需求分析的有效性。

第一步,寻找差距,找到需求。根据构建的胜任特征模型,对员工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如360°全面评估)测量出员工的各项胜任特征与胜任特征模型的差距值,根据员工实际绩效考核结果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员工进行调查访谈,通过对技能、知识和态度的了解来决定员工是否需要培训[4]。

第二步,对培训需求进行排序,确定培训需求的内容。为了确保将有限的企业资源用于急需的高价值的培训项目。培训的成本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加上受训者精力和时间有限,应在考虑培训效率、培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培训需求进行排序。排队应遵循的首要原则是效率原则,对培训项目产生的效果进行预测并判断。其次是民主原则,让员工参与,保证选择的培训项目更加科学和符合组织大多数人的利益。

第三步,将确定的培训需求转换为培训目标。一个明确的培训目标,既可用来规定培训内容,又可用来作为评价培训效果的基准。可操作的培训目标必须是具体的最好为定量目标,要采用行动性词语来表达,目标高度应合理,尽可能获得受训者的认同,使对受训者产生激励作用,目标内涵应与职位工作相关,依据职位的性质、特点及要求来规定培训目标。

第四步,确定培训方法。培训方法不恰当,会使前面的分析和实际的培训效果事倍功半,所以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应该根据胜任特征获取的学习特征和原则来选取和设计培训方法。因为“内隐知识”依靠经验的积累而获得,可采用学徒制、现场学习等仿真程度较高的方法进行培训,而且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胜任特征,应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

5 结语

胜任特征模型在理论上具有相当的优越性,但是任何管理工具的成熟都需要广泛积累实践经验,而且模型被引入中国后受到文化、人员素质和基础管理的限制,因此模型本身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胜任特征的概念也比较复杂,某项工作所需胜任特征的确定需要长时间的资料积累以及丰富的专业经验来判断,所以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要求相当专业的访谈技术和后期分析处理技巧,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

摘要:培训需求分析是企业培训工作中一个突出的短板,而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需求分析有助于培训有效性的提高。本文结合胜任特征理论,介绍了培训需求分析的特点,初步构建了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给出了模型运用的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胜任特征,员工培训,培训需求分析模型,应用

参考文献

[1]仲理峰,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2.

[2]何斌,孙笑飞.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及其应用[J].企业经济,2004,1.

[3]唐京.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式研究[J].浙江大学,2001,2.

培训体系建立初期模型 篇5

一、

二、

三、

三、

四、

课程部

1、通过市场调研及资源分析确定组织课程研发方向及市场定位;

2、建立组织课程数据库,标准化课程体系;

3、根据市场需求及客户需求结合组织定位不断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课程产品;

4、制作各类课程讲义、大纲;

5、课程定价及推广方式建议。师资部

1、根据组织市场定位及课程进行讲师甄选分类;

2、建立组织讲师资源库;

3、内部讲师招募管理及外部讲师合作管理工作;

4、制定组织讲师管理办法及薪酬制度; 市场部—策划

1、目标市场定位、分析;

2、目标客户群背景调查、联络人档案建立;

3、制定目标客户群产品拓展计划;

4、产品的包装上市工作:讲师、课程、客户案例、效果等,形成标准化产品;

5、产品的上市宣传工作:网络、平媒、宣传手册、会议、公开课等;

6、各类产品体验、推广、促销方案的制定与落实。市场部—业务

1、熟知产品,了解目标客户需求;

2、通过多种渠道拓展新业务,进行产品销售工作;

3、客户关系的维护工作;

我国商业住宅需求模型研究 篇6

关键词:住宅需求模型 拟合 房价

1 概述

住房需求是影响房价的一大因素,在房价日益高涨的今天,研究住房需求成为有效控制房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术界对住房需求已有大量研究[1-3],其中定性分析多于定量分析,本文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决定采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来对住房需求模型进行拟合建模。

2 模型的建立

2.1 指标的选取

指标的选取对模型的准确性有很重要的影响,本文确定了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國内生产总值增速(GDPZ);商品房销售价格(P);就业人口总数(JY);年末人口总数(RK);恩格尔系数(EGR);准货币(ZHB)。房地产经济学认为影响房地产行业的因素一般可以分为一般因素、区域因素。一般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因素、财政金融因素等。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因素、家庭规模因素等。行政因素包括地价政策、城市规划等。区域因素是某一特定区域内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行政、技术因素等产生的区域性特征,包括繁华因素、交通便捷因素等。通过阅读房地产行业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当前对房地产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经济总量增长、人口增长、可支配收入、利率、土地价格、住宅销售价格等几个方面。本文选取了以下几个指标变量作为影响住宅商品房需求的因素。

①国内生产总值增速(GDPZ)。根据有关文献研究,GDP增速对居民日常用品影响不明显,但是对价格较大的耐用品消费影响明显,住宅作为居民一次性耐用品消费,受GDP增速的影响很大。②商品房销售价格(P)。根据经济学原理,商品的价格是影响商品需求不可忽略的因素。③就业人口总数(JY)。就业人口是影响房地产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业的增长和衰退情况也成为决定房地产需求变动的强有力因素。④年末人口总数(RK)。总人口的变动特别是中青年人口的变动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有很大的影响,人口变化是制约房地产市场变化的根本因素,因此,本文选取年末人口总数来体现人口对住宅需求的影响。⑤恩格尔系数(EGR)。恩格尔系数代表了一个家庭的富裕情况。⑥准货币(ZHB)。准货币虽受到政策影响较大,但是可以作为衡量居民财富的一个标准用以来衡量居民对住宅的需求。我们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相关性分析,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等方法,对可能影响住宅需求的因素进行筛选和检验。

2.2 指标变量的检验和筛选

考虑到实际的定量建模,必须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统计上的检验。首先是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从结果得知,上述六个指标变量除去准货币外对需求的相关性都很高。准货币虽然线性相关性弱一些,但是不能说明没有其他相关关系,予以保留。指标变量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会对模型的合理性产生影响,因为相关性大说明指标变量之间可以相互代替,因此还需要对各个指标变量进行共线性诊断,然后通过逐步回归筛选指标变量。根据检验结果,解释变量ZHB和P、JY、RK之间,EGR和P、JY、RK之间,P和JY、RK、ZHB之间都有较高的相关系数。因此,我们可以认定解释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先分别拟合ZZXS对各个变量的一元回归,得到6个一元回归模型的参数结果,每个方程都只给出解释变量系数估计值,T统计量,T统计量相应概率P以及拟合优度R2。其中,ZHB的系数估计值为58.50,T统计量为20.155,概率值P为0.0000,拟合优度R2为0.9598。EGR系数估计值为-3382.915,T统计量为-5.1477,概率值P为0.0001。GDPZ的系数估计值为0.256,T统计量为20.764,概率值P为0.0000,拟合优度R2为0.962。P的系数估计值为27.682,T统计量为18.294,概率值P为0.0000,拟合优度R2为0.9516。JY的系数估计值为4.4058,T统计量为7.1948,概率值P为0.0000,拟合优度R2为0.7527。RK的系数估计值为6.193,T统计量为8.7788,概率值P为0.0000,拟合优度R2为0.8192。

对于解释变量出现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我们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依据t检验法,对解释变量指标进行筛选,最后确定了当年的恩格尔系数(EGR)、就业人员数(JY)、住宅商品房本年销售价格(P)和人口数量(RK)为影响房地产需求的指标变量。

2.3 模型的建立

我们采用回归拟合的方法来构建房地产需求模型,在进行回归拟合之前,都需要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进行拟合或者进行相应的协整检验和处理。我们通过Eviews5.0对4个影响因素分别进行检验。根据绘制的走势图,可以确定变量所选用模型,计算所得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所有变量的t统计量值均大于10%临界值,因此,所有的时间序列数据均为非平稳序列,需要进行一阶差分,对变量一阶差分可知,ZZXS、JY、P、EGR、RK是一阶平稳的。根据经典回归模型的假定,可以使用经典回归模型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如果变量在某个时期受到干扰后偏离了长期均衡点,它们之间的内在机制会在下一个时期进行调整,这样,变量之间又回到均衡状态。上述五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因此,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协整分析。

在这里我们采用协整检验,根据处理分析的结果,可以判断变量之间存在着四个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多元回归拟合,建立反映房地产需求的数学模型,我们使用Eviews5.0进行最小二乘拟合,以ZZXS为被解释变量,得到结果:

ZZXS=5392916-1397.481×EGR-10.45829×JY+

30.75120×11.11019×PK

其中各拟合数据的T统计量如下:

(3.363432) (-2.067938) (-7.921087)

(8.819912) (5.216692)

其中,EGR变量没有通过t检验,进行逐步回归后得到的模型也不理想,因此,我们尝试建立如下对数线性模型。

ln(ZZXS)=β1+β2×ln(EGR)+β2×(P)+β3×ln(JY)+β2×ln(RK)+μ1

其中,ln(ZZXS)表示當年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ln(EGR)表示当年家庭恩格尔系数,ln(JY)表示当年就业人口数,ln(P)表示当年住宅商品房销售价格,ln(RK)表示年末人口总数,μi为随机扰动项。

3 模型的实证分析

根据上面建立的模型,我们选取上述五个变量1991年到2009年19年的数据,运用Eviews5.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到结果:

ln(ZZXS)=1163402-3015×ln(EGR)-29.106×ln(JY)+15167×ln(P)+21019×ln(RK)+μ1

其中,拟合优度:R2=0.992588?莓F。统计量值:F=468.6846。从拟合的结果来看,各个影响因素都通过t检验,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0.992588,F统计值也通过了检验,因此,拟合所得到的模型是合理和准确的。

4 结论

对上面所得模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恩格尔系数和就业人口数前面的系数是负值,住宅商品房当年销售价格和当年人口总数前面的系数是正值,说明恩格尔系数越高,即家庭生活越贫困,对住房的需求越小,具体影响指数为3.015。模型也反映出人口越多对住宅的需求也越大。模型也反映出住宅商品房的价格的增高对需求呈现出拉动作用,虽然违背一般经济学原理,但是符合现在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和国人的消费心理,说明住宅商品房作为消费品与一般消费品的不同之处,这一点可以为制定房地产调控政策提供有益的帮助。同时,模型也表明就业人口对房地产市场呈现出反向拉动作用,根据相关文献研究结果表明,就业人口对租房需求的上升会对住宅商品房的需求产生影响,这一点也显示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李艳双.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42-66,2003。

[2]吕红军,王要武,姚兵.房价增长时期商品房需求调控模型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第29卷10期:91-93,2008.

[3]陆宁,蔡爱云.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第4期:3-4,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Z].2009.

作者简介:

王洪(1978-),女,重庆市长寿人,主要从事置业咨询工作。

基于停车需求的用地反馈模型分析 篇7

目前国内各大城市开展的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工作主要目的是分析拟建土地开发后, 定量分析评估土地新生交通量对道路交通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范围, 并提出相应改善措施, 从而降低其影响程度, 确保交通服务水平在可接受范围内, 或修改开发计划方案。在实际工作中, 如果土地开发后对周边交通达到显著性影响, 在道路容量限制条件下分析既有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反馈作用, 成为从源头上缓解道路交通拥堵的思路之一。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交通系统和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 本文拟在已有学者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道路容量与土地开发强度、城市交通的停与行相互之间关系, 并建立数学模型, 以期更好的把握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互动性, 有助于相关部门科学开展用地规划, 有效缓解交通拥堵。

1 基于停车需求的用地反馈模型

1. 1 出行分布的重力模型

在交通出行分布阶段, 主要是预测各交通小区之间的发生和吸引交通量。比较常用的出行分布计算模型是重力模型[1], 它是模拟物理学中万有引力定律而开发出来的出行分布模型。此模型假定i, j间的分布交通量Tij与小区i的发生交通量和小区j的吸引交通量成正比, 与两小区间的距离成反比。即:

其中, Gi为小区i的发生交通量; Aj为小区j的吸引交通量;f ( tij) 为关于i, j之间的费用tij的阻抗函数; α, β, γ, k均为模型系数, 可通过最小二乘法标定计算出来。

1. 2 逆四阶段反算用地的数学模型

传统的城市交通预测的四阶段模型, 是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和规模, 计算项目生成量, 进行出行分布, 方式划分, 最后交通分配等四个步骤的工作, 以检验土地开发产生的交通出行在周边道路流量的承载能力, 指导交通规划设计工作。而根据赵童的研究成果———逆四阶段反算用地的数学模型[2], 从出行分布的重力模型入手, 结合既有道路剩余通行能力, 建立数学模型, 分析某地块开发强度的交通影响因素, 该模型可用于项目用地开发量的研究工作:

其中, D富为研究范围内还可能用于开发的用地量; rk为k路段的平衡因子; C″k为k路段的剩余容量; K为重力模型参数; R富为拟开发地块的出行发生率; Aj周为拟开发用地周边j地块吸引的出行量; f ( t富j) 为阻抗函数; L为路段数; N'为OD对数; wmk为第m个OD对分配到第k个路段的分配比例。

假设第m个OD对有s条可选路径, 其中有V条路径经过k路段, 则经过k路段的出行比例根据交通分配模型得知:

其中, D富为待开发用地量, 实际应用中可理解为拟开发用地规模; 模型中其他三个重要的参数分别是C″k, Aj周, R富; C″k为道路剩余容量, 即道路剩余通行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 可理解为设计通行能力与道路高峰小时容量差值, 在做交通影响评价工作中设计通行能力可取项目发生显著影响时的设计交通流量与道路高峰小时容量差值; R富为拟开发地块的出行发生率, 与地块的用地类型有关, 例如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在出行率取值上就有显著区别。

1. 3 基于停车需求的出行吸引量模型

根据机动车出行OD预测停车需求法[3], 基本思路是利用停车需求与交通小区车辆吸引量的关系, 计算小区车辆出行OD量, 再根据高峰小时系数和车辆停放特征, 计算高峰时刻停车泊位需求量:

如果已知停车泊位数, 可反算吸引量, 因此, 可得到基于停车需求的出行吸引量模型:

其中, Ai为交通小区i车辆出行吸引量; α 为即停即离出行的百分比; Q为停车泊位周转率; β 为高峰停车修正系数, 机动车高峰小时停车量与平均小时停车量的比例。

1. 4 基于停车需求的用地反馈模型

目前对出行吸引量的预测主要有类型分析法、回归分析法, 由于该类方法需要调查区域内用地类型, 工作岗位数, 调查的工作量很大, 数据处理也很繁琐。进行路段流量反推得到OD矩阵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但是由于很多不确定约束条件, 模型求解困难, 求解精度不一定能和实际情况吻合。如果利用上述停车需求模型, 根据研究区域停车场调查结果, 同样可以对吸引量进行估计, 因此, 由上述两个模型可以得到基于停车需求的用地反馈模型:

2 模型的应用方向

基于停车需求的用地反馈模型揭示了拟开发项目与周边项目在交通生成与吸引、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之间的制衡关系, 因此, 在交通问题可能出现之前, 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调节交通需求和供给, 实现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2. 1 调整用地类型

由于该指标与土地开发规模密切相关, 建筑规模与出行率乘积可以直接得到项目出行总量。在假设道路剩余通行能力恒定的情况下, 想得到用地开发规模最大化, 可以选择出行率较低的用地类型, 从而增加建设规模。

2. 2 实施停车技术手段

停车作为城市的静态交通, 与动态交通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如何利用停车技术通过“以静制动”的方式来调控交通需求, 减缓交通供需矛盾激化的速度,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4]。停与行、动与静是交通的两个重要属性, 如果利用停车手段让更多的车辆处于“停”的状态, 也就相应地减少了道路上处于“行”状态的车辆。结合模型的表述, 假设周边已建地块的停车场泊位数不会出现太大变化, 通过采取有限供给的手段来严格控制停车需求, 适当抑制停车设施的供给, 具体措施可以采取降低停车收费标准, 以减少停车的周转率, 相当于减少了周边地块的出行吸引量, 拟开发用地规模可相应增加。

2. 3 增加行程费用

模型中的阻抗函数f ( t富j) 取值是与拟建项目和已建项目之间行程时间 ( 费用) 成正比关系, 如果增加行程时间 ( 或费用) , 即对于拟建地块而言, 已建区域的吸引力将会降低。

如果当过多的车辆在同一时间驶向同一方向时, 就会出现交通拥堵问题。土地使用 ( 如大型商业中心) 和交通设施 ( 如大容量的快速路系统) 促使了交通的集中。所以, 从另一方面说, 低密度、分散的土地使用反而可以使交通分散化; 这种土地使用方式可能增加人均小汽车使用量, 但也降低了小汽车的总体出行密度, 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如果拟建项目位于城市中心区, 交通比较拥堵, 项目实施后将会对周边交通带来显著影响, 此时可以将项目选址放在城市非中心区域, 以达到与大型商业中心的有效分离, 使交通分散化, 增加了行程时间, 减少了出行分布量, 从而减轻项目对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影响。

另一个方式就是实施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收费, 对特定时段和路段的车辆实行收费, 增加行程费用, 以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疏散交通量, 减少繁忙时段和繁忙路段的交通负荷。使得拟开发用地出行方式不得不改变, 从传统小汽车出行模式, 转移到公共交通出行模式, 从而可以增加土地开发规模。

3 结语

本文从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协调关系研究入手, 通过分析逆四阶段反算用地的数学模型和停车需求模型, 建立起基于停车需求的土地利用反馈模型, 并对主要影响参数进行简要分析, 分析思路对土地开发规模、交通影响评价程度分析、交通改善措施的设计都有一定指导作用。具体实施过程中, 这些措施更是一种政策, 技术的应用需要政策的保证, 同时技术又为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因此, 方法的有效性应在具体的工作中进行检验。

摘要:通过分析逆四阶段反算用地的数学模型及机动车出行OD预测停车需求法, 得到基于停车需求的用地反馈模型, 并对模型中用地类型、停车技术、行程费用等进行了论述, 阐释了土地利用与交通之间的互动关系, 提出了在道路容量限制条件下, 缓解交通拥堵的措施。

关键词:重力模型,反馈模型,土地利用,停车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炜, 徐吉谦, 杨涛, 等.城市交通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63.

[2]赵童, 徐慰慈.交通影响分析中逆四阶段用地反馈模型探讨[J].同济大学学报, 2001 (11) :166-167.

[3]欧秋杰, 杨熙宇.基于项目诱增吸引产生交通流的停车需求预测方法的研究[J].交通与运输, 2011 (7) :88-89.

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篇8

首先请看一个貌似简单的实例, 但仅以此例便可窥见一个基于REAL语义模型的、工作流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的基本流程、特点和成果。

“甜蜜蜜”蜂产品生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南方小型养蜂公司, 法人代表兼总经理为张和平先生。公司下设一个零售店和一个大蜂场。零售店由一名店员负责蜂产品的销售和收款, 并将现金、支票等送存银行。蜂场细分为几个蜂房和一个储藏室。蜂场由若干工人负责以下工作:

1. 管理蜂房:如清除死去的蜜蜂, 给蜜蜂添加糖水, 冬天给蜂房保暖等。

2. 提取蜂蜜:每年春秋天各一次。

3. 加工蜂产品:将蜂蜜加工成不同品质、规格和包装的蜂产品。

4. 存储蜂产品:将蜂产品分门别类, 存放于储藏室中以待销售。

张总亲自负责公司商品的采购及付款, 并与蜂房工人一起将采购的物品和材料存放在蜂场的储藏室中。

请为该公司进行企业级AIS系统的需求分析。

二、需求分析过程

步骤1:定义系统需求

管理的中心是决策。正确的决策需要实时、高度相关的信息。而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就是通过获取组织及其活动的数据, 存储、加工和维护这些数据, 以便及时向管理人员提供决策相关信息。信息系统的上述活动称为信息过程, 它包括信息的记录、维护和报告。正如Michael Porter在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中所述, 客户是企业价值的最终仲裁人, 甜蜜蜜公司能够生存和发展, 完全取决于公司能否以更低的 (广义的) 成本为客户创造价值。甜蜜蜜公司属于盈利性组织, 该公司的最终管理目标是通过为客户提供各种蜂产品而达到利润最大化。按照波特的价值链理论, 组织的各项活动最终都以价值形式反映。因此, 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理所当然地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 统驭和控制着企业的各项业务和活动。企业某一部门的某个工作环节 (工作流) 出现细微变动, 都将影响会计信息系统, 以至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这正是工作流驱动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之一。

传统的REA模型是由美国学者Mc Carthy于1982年提出的, 它是一种基于企业价值链分析、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语义模型。REA模型的主要内容包含3个方面:资源、事件和参与者。

REAL模型是REA模型的扩展。REAL模型有4个描述业务过程/事件特征的属性要素:即:

(1) Resource, 资源。

(2) Event, 事件。这里的“事件”不是整个业务事件, 而是特指业务事件的内容。是业务事件的一个组成部分。称之为事件,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翻译上的历史原因。因为这里的业务过程有时是一组事件, 有是就是一个业务事件。

(3) Agent, 参与者。REAL模型中的参与者可进一步细分为内部参与者和外部参与者。

(4) Location, 地点。地点是关于业务场景 (工作现场) 的描述, 即业务过程/事件发生的地点。REAL模型中的地点应明确到最低级别, 如甜蜜蜜公司的蜂场的储藏室, 而不是笼统的甜蜜蜜公司、或中间级别的蜂场。近年来的实践表明:业务场景的变化越来越成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变化动因。

有此可见, REAL模型是在传统REA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描述业务过程特征的属性:地点 (Location) , 从而构成了REAL模型的4大实体。通过REAL模型的4大实体, 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人员就可对目标组织 (如:引例中的甜蜜蜜公司) 的具体环境和管理目标进行专业表述。

就会计信息系统的驱动因素而言, “工作流”是比“事件”更为敏捷、更加实时的驱动单元。工作流通常是业务事件, 或者业务事件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作流常常对应于REAL模型中的4个特征实体。工作流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可以理解为:通过分析AIS的各个业务过程的4个特征实体, 以及这些实体间的精确数据关系而得出最主要以REAL模型表示的, 整个工作流驱动的AIS的逻辑结构的过程。

甜蜜蜜公司的3类关键业务过程及重要的战略性业务事件如下:

1. 获取/支付过程。该业务过程中重要的战略性业务事件有:

(1) 物品和材料的采购事件、物品和材料的存储事件、支付物品和材料款事件。

(2) 员工的雇佣事件、支付员工工资事件。

在实务中, 有时为了适当减少业务过程或事件的层次, 可直接将这两个获取/支付过程并列在上一级中, 本文采用的就是这种做法。

2. 转换过程。

包括管理蜂房事件、提取蜂蜜事件、加工蜂产品事件、包装蜂产品事件和存储蜂产品事件。

3. 销售/收款过程。

即零售店的店员所负责的工作, 包括销售蜂产品事件、收款事件以及将款项送存银行事件。

另外, 公司张经理负责管理业务过程。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计划、执行、控制、评价本公司各类业务过程, 如:计划养蜂规模、确定各类蜂产品的价格和销售策略、检查公司账目、评价养蜂工人和店员工作业绩、制订员工奖惩措施等事件。

步骤2:形成现有系统过程模型

需求分析中的过程模型主要是指数据流程图 (DFD) 。数据流程图包括上下文数据流程图、现有物理系统数据流程图、现有逻辑系统数据流程图和待建逻辑系统数据流程图。每个数据流程图还常常包括对每个数据流的详尽描述 (DD, 即数据字典) 。上下文数据流程图是最高级别的待建逻辑系统流程图, 它显示了系统的最高级处理、系统边界外的数据流、数据源和数据目的地。在上下文数据流程图中, 可不显示系统内部的数据存储和数据流。

由于上下文数据流程图的层次较高, 所涵盖的范围也较广, 因此, 分析人员常常为上下文数据流程图中所表示过程的各组成模块, 建立更细一级的数据流程图——第0级数据流程图甜蜜蜜公司的第0级数据流程图, 如图1所示。

根据“自顶向下, 逐层分解”的原则, 还可以进一步绘制出第1级数据流程图和第2级数据流程图。第2级数据流程图是第1级数据流程图中某一处理单元的分解和细化。数据流程图的级数视系统的复杂程度和管理要求而定。本文限于篇幅, 不再列出上下文级、第1级和第2级数据流程图。

步骤3:用逻辑模型描述系统需求

本步骤的目的是用结构化的描述和图表来列举数据流程图中的每个过程的处理逻辑。本步骤涉及的技术包括结构化英语、决策表、决策树、状态转换图/表等。分析人员通常使用矩阵工作表来描述甜蜜蜜公司关键业务过程中事件、资源、参与者和地点的相关行为、特征和属性, 同时通过事件触发器 (工作流) 的使用来将各个事件、资源、参与者和地点关联在一起, 形成驱动关系。甜蜜蜜公司的物品和材料的获取/支付业务过程的矩阵工作表如表1所示。

结构化英语是一种简化的英语指令集, 更是一种不依赖任何一个编程语言的业务过程/事件处理逻辑描述语言, 类似于算法语言中的伪码。编写结构化英语指令的目的是提醒系统设计人员思考与本业务事件密切相关的风险及其控制措施, 以便为后期编程打下基础。如果客户和软件开发商都是中国的, 则完全可以用汉语代替结构化英语来编写处理指令集。甜蜜蜜公司“1.3支付物品和材料款”业务事件中记录风险及控制措施的部分指令如下:

1.3支付物品和材料款

*只能由张经理支付物品和材料款项

*可以一次采购, 分期付款

*可以多次采购、一次付款

*付款地点只可能在供应商的商店或零售商店或蜂场的储藏室

*付款可以用现金、现金支票、转账支票

*------

其中“付款地点只可能在供应商的商店或零售商店或蜂场的储藏室”的结构化英语指令如下:

步骤4:用带关系基数的REAL模型系统需求结构化

这一步骤的成果是带关系基数的REAL模型。分析人员通常为工作流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每个业务事件分别建立一个带关系基数的REAL模型。分析人员在采用REAL模型来开发信息系统时, 本步骤是十分重要的。REAL模型中, REAL组件, 即4大实体记录了组织的活动, 而带基数的关系则描述了各实体之间的联系。因此定义资源、事件、参与者与地点之间的关系对后期系统设计阶段的组织数据库和审计线索来说是非常关键的。甜蜜蜜公司物品和材料的获取/支付过程的REAL模型如图2所示。

三、结束语

已经建立了REAL模型, 分析人员还需要对模型进行升级和修订吗?是的。基于REAL模型的需求分析也是一个持续改进和变革管理的过程。改进和变更的原因有二:

(1) 技术的发展。产生新的系统分析设计技术, 产生新的系统分析、设计技术、开发平台或网络环境, 系统的需求分析都会相应升级和调整。

(2) 企业业务需求的变化。企业处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自身不断成长壮大过程中, 业务过程和事件难免发生变化, 系统分析与设计也应随之变更。

摘要:本文通过一个实例阐述了基于REAL模型的工作流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过程。按照规范的分析步骤, 产生的结果依次有:企业的3类关键业务过程及各自包含的战略性业务事件、目标AIS的第0级数据流程图、各类业务过程的矩阵工作表、结构化英语指令集及面对业务风险防范的中文指令集, 以及AIS需求分析最终结果:带关系基数的REAL模型图。

关键词:REAL模型,工作流,会计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上下文数据流程图,矩阵工作表

参考文献

[1]、[美]阿尼塔·J·霍兰德等.现代会计信息系统[M].杨周南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2]、黎梅.基于价值链的REA模型理论及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0) .

[3]、贾晓柏.利用Power Designer设计REA模型[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6) .

基于用例模型的面向对象需求分析 篇9

软件需求分析工作主要目的就是分析软件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它是软件开发中的重要一步。只有通过需求分析,才能把软件功能和性能的总体概念描述为具体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从而奠定软件开发的基础。研究表明,在需求阶段检查和修复一个错误所需的费用只有编码阶段的l/5到l/10,而在维护阶段做同样的工作所付出的代价却是编码阶段的20倍。这就意味着在需求阶段和维护阶段修复一个错误的比值可高达1:200。由此可以看出,需求分析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是非常重要的。做好需求的分析和管理,既可以减少软件开发中的错误,还可以减少修复错误的费用,从而大大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缩短软件开发时间。

二、需求分析存在的问题

软件开发常常是一个专业领域的人在为另一个专业领域的人服务,但开发出来的软件往往与用户的需求有偏差,用户往往在看到最终交付的产品时才真正明确自己的需求。软件开发人员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客户对自己系统的需求从一开始就是含糊的并且总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能对细节进行澄清改变和补充也就是说客户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可能经常改变系统需求,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更改可能是最常见的错误但也是修改花费最昂贵的错误。

三、UML的面向对象建模技术

统一建模语言UML是一种通用的可视化的建模语言,用于对软件进行描述、可视化处理,构造和建立软件系统的文挡。适用于各种软件开发、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各种应用领域以及各种开发工具,是一种总结了以往建模技术的经验并吸收了当今优秀成果的标准的建模方法。

面向对象的建模,就是把系统看作是相互协作的对象,这些对象是结构和行为的封装,都属于某个类,那些类具有某种层次化的结构。系统的所有功能通过对象之间相互发送消息来获得。面向对象的建模可以视为是一个包含以下元索的概念框架:抽象、封装、模块化、层次、分类、并行、稳定、可重用和可扩展。面向对象的建模思想的出现是面向过程和严格数据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的渐进演变结果。

在需求分析阶段,UML可以用用例来捕获用户需求。通过用例建模,描述对系统感兴趣的外部角色及其对系统(用例)的功能要求。分析阶段主要关心问题域中的主要概念(如抽象、类和对象等)和机制,需要识别这些类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并用UML类图来描述。为实现用例,类之间需要协作,这可以用UML动态模型来描述。

四、用例模型技术

1、基本思想

针对需开发的软件系统,首先明确系统边界,然后找出系统边界以外的参与者,再按用例模型从这些参与者如何与系统进行交互的角度,描述参与者如何使用系统及系统向参与者提供什么功能。

2、系统边界、参与者

系统边界是指一个系统所包含的所有系统成分与系统以外各种事物的分界线,而参与者是指在系统之外,通过系统边界与系统进行交互的任何事物在面向对象分析(OOA)中,认识系统边界与参与者是为了确定系统范围,弄清系统应该在它的应用领域中发挥什么作用,从而建立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OOA模型。

参与者不仅仅是指与系统交互的各类人员,还包括与系统进行交互的任何其他事物。

3、如何确定参与者

从用户的角度考虑这个系统建立后将发挥的作用,主要需考虑系统外部将有哪些事物与它进行交互。凡是与系统进行数据信息或控制信息交换的外部事物都应看作参与者。常见的参与者有:

(1)首先从接受系统服务的人员中发现哪些人员是系统的直接使用者,这些人员是参与者;

(2)从为系统服务的各类人员中发现参与者。那些为系统的正常运行而工作,并且直接与系统交互的人员就是参与者;

(3)与系统相连,向系统提供外界信息或者在系统控制下运行的设备也可以看作参与者。这些设备在与系统交互、要求系统提供某些功能方面,与人员没有本质的区别。但要注意区别设备的两种作用模式一种是对内与计算机系统相连,对外不必经过与人员的交互而直接发挥某种作用的设备,符合图l(a)所示的模式,这类设备应该被看作参与者;另一种情况如图l(b)所示的模式。设备对内与系统相连,对外与人员交互,人员以外是现实世界的其他事物。在这种模式下,有时可以把系统边界定在设备与系统之间,把设备看作参与者;有时也可以把系统边界定在设备与人员之间,把设备看作系统的设施,而把人员看作参与者。

(4)与当前系统相连的外系统是系统边界之外的另一种参与者。

4、用例的确定与描述

用例是外部可见的一个系统功能单元,这些功能由系统单元所提供,并通过一系列系统单元与一个或多个参与者之间交换的消息所表达。从用户角度来看,上述情况很可能是异常情况;从系统角度来看,它们是必须被描述和处理的附加情况。

例如:在图书管理系统中,Borrower(借阅者)需要通过系统Borrow Book(借书)、Return Book(还书)、Reserve Book(预定书刊)、Cancel Reservation(取消预),而借阅者的这些操作都需要通过Librarian(图书管理员)来实现,图书管理员使用系统时首先要Login(登录),在使用系统的过程中要Maintain Book Info(维护借阅者信息),Maintain Book Info(维护书刊信息)及Maintain Subst B Info(维护物理书刊信息)。所以图书管理系统需要以下8个用例:借书、还书、预定、书刊、取消预定、登录、维护借阅者信息、维护书刊信息、维护物理书刊信息。例如图书管理系统中预定书刊用例的描述如下:

5、用例模型

用例模型描述的是外部参与者所理解的系统功能。首先,它描述了待开发系统的功能需求;其次,它将系统看作黑盒,从外部参与者的角度来理解系统;第三,它驱动了需求分析之后各阶段的开发工作,保证了系统所有功能的实现。在UML中,一个用例模型由若干个用例图描述,如下图3:

用例模型是获取需求、规划和控制项目迭代过程的基本工具,是对一个参与者使用系统的一项功能时所进行的交互过程的一个文字描述序列。通过分析,把每个参与者对系统的每一项功能的使用情况都用用例模型进行了描述,全部用例模型将构成对系统外部可见行为的穷举式描述。这样,由全部用例模型描述构成了整个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

用例模型帮助客户、用户和开发人员在如何使用系统方面达成共识。大多数系统具有多种类型的用户。每类用户表示为一个参与者(Actor)。参与者在与用例进行交互时使用系统。系统所有的参与者和所有用例组成用例模型。一张用例图描述部分用例模型,显示带有关联关系(表示出一对参与者和用例之间交互)的用例和参与者的集合(如图4所示)。

参与者“银行储户”使用白动取款机系统从帐户中取款,或存款到帐户中,或在不同的帐户间转帐。这可以由图3中的三个用例表示,这三个用例与参与者之间的关联表示了它们之间的交互。

五、结束语

UML改变了传统的软件设计思想,降低了系统设计的盲目性,也更有利于系统的扩展与测试。用例模型的提出对于软件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用例模型的建立和对用例的分析,软件开发者可以准确地了解用户需求和系统功能,它是用户和软件开发者一起剖析系统需求的关键一步,推动了需求分析后各阶段的开发工作。

摘要:面向对象方法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方法,日益成为当今软件工程领域的主流方法。在系统需求设计方法中用例模型已成为获取系统需求的主要技术,通过用例模型的建立和对用例的分析软件开发者可以准确地了解用户需求和系统功能。它是用户和软件开发者一起剖析系统需求的关键一步,可以推动需求分析后各阶段的开发工作。

关键词:面向对象,用例,建模,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冀振燕著.系统分析设计与应用案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

[2]郑跃斌,韩文秀.用户需求分析的一种新方法-面向对象集成分析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05.

[3]何克清,何非,应时.角色Use Case:UML的一个更加完全的分析方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1.09.

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篇10

(一) 交叉培训

交叉培训 (cross-training) , 最早由Bake r及Cannon-Bower等人提出, 是指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接受关于其同事的工作任务、职责等相关知识的一种培训方式。它的目标在于提高个体对于整个团队功能及一个人的工作如何与其他团队成员的任务相互作用这一系列知识的理解 (Baker, Salas, Cannon-Bowers, &Spector, 1992) 。通过交叉培训个体获得的知识称为职务间知识 (inerpositional knowledge IPK) , 它是指团队成员拥有的关于职务间的知识, 它包括对队友角色、职务及在多变的环境中做出合适行为的反应。

(二) 共享心智模型

共享心智模型 (shared mental modes, SMM) 是指在团队水平上, 团队成员对团队目标、团队策略、团队资源、团队过程及团队成员任务, 团队成员拥有的能力等知识的共享。它是在个体心智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的在团队水平上的心智共享, IPK是共享心智模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达成使得团队成员能够对团队任务绩效做出准确的预期和解释, 能够预测其他团队成员的需要, 并快速适应变化的工作环境, 而不需要过多的策划。

二、国外关于交叉培训及共享心智模型的相关研究

Cannon-Bowers及Salas于1993年首次提出共享心智模型 (shared mental model s) , 并指出达成对任务及团队的心智共享促使团队工作得更有效。IPK作为SMM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关于它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 Hemp hill (1952) 通过对机组人员的研究, 发现具有较高IPK知识的机组工作绩效更好, 他的研究支持这样的假设, 即有效的团队合作与成员间的IPK知识量有关。Cream及Lambertson (1975) 研究发现, 在团队工作中, 为了能够形成正确的预期, 团队成员需要让自己熟悉其他成员工作的操作性要求及互动需求, 也就是说为了能够形成正确的预期, 熟悉团队其他成员的工作任务是必要的。Kleinmand及Serfaty (1987) 认为在交流被限制 (restricted communication) 的工作环境下, IPK知识使得团队成员可以用暗示性的协调策略 (im plicit coordination strategy) 来交流, 弥补其不能通过交流来理解队员要求。Orasanu (1990) 对比高效能及低效能的两个机组, 发现高效能的机组在工作任务低的时候积极交流分享其他队员的工作信息, 通过这样一种不同于低效能组的活动, 使得高效能组在面对高压力的工作时能迅速达成一致, 把精力指向工作目标而不需要耗费时间精力做多余的交流。Vlope等人于1996年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发现交叉培训对于团队过程、交流及团队绩效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变量, 并于1998年继续推进他们的研究, 发现交叉培训与团队任务交叉作用于团队效能。 (继续陈述自己找的的英文文献发现的相关结论) (应该交代更多关于交叉培训的内容, 弥补国内有关领域的空缺)

三、国内关于交叉培训及共享心智模型的相关研究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团队共享心智模型对团队绩效的影响上, 王黎萤, 陈劲 (2010) 通过对研发团队创造力影响机制的研究发现共享心智模型可以成为研发团队形成高创造绩效的预测指标, 并且认为对SMM这一构思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并诊断影响研发团队创造力的因素。白新文, 王二平等人将共享心智模型分为团队作业与团队互动两类, 深层次的挖掘了两类共享心智模型的发展特征, 在掌握了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助于我们选用更适合的培训方式来提高团队的共享心智模型, 优化团队绩效。曹科岩, 龙君伟的研究发现, 团队共享心智模式对团队绩效和团队工作满意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白新文等人从权变的角度得出了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绩效的权变模型, 结果指出共享心智模型能显著预测团队绩效, 而团队互依性则负向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吕晓俊考察了任务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共享心智模型两类与团队绩效的关系, 发现关于任务共享心智模型的准确性和相似性分别于团队绩效呈正相关, 对团队的共享心智模型的准确对团队绩效有显著预测效应。金杨华, 王重鸣等人对虚拟团队的研究发现, 虚拟团队认同式共享心理模型与分布式共享心理模型与团队效能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四、简要评价

ODCA发布首批云应用需求模型 篇11

云应用需求模型对于有兴趣部署云应用的用户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开放数据中心联盟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联通信息化部总经理柳博亮解释说:“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云计算还是新鲜事物,对此并不十分了解,这使得用户在需求的把握上常常盲从于厂商。而厂商由于提供的技术或者产品不同,它们在总结用户的需求时常常带有自己的倾向性,影响了云计算的最终作用。而开放数据中心联盟是由用户主导的组织,它从用户的角度归纳和总结云计算普遍与共同的需求,用户可以从中挑选适合自己需要的功能需求,从而简化了需求定义,同时也避免了厂商的误导。”

开放数据中心联盟首批发布的8个应用模型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1. 安全保障与安全监控:针对云服务和验证提出了标准安全等级,以解决在云计算部署方面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2.IaaS的服务目录与标准计量单位:对私有云和公共云的特点、价格及性能进行比较,以提高服务透明度,并降低IT决策难度。

3. 虚拟机互操作性与I/O控制:为互通的云计算的互操作性及提升服务质量的需求提供了技术基础。

4. 监管与碳排放量:除了要求云服务能满足政府和企业的相关规定外,还提出了一种能让用户了解所交付服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手段。

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篇12

1多因素弹性系数法解析

设x为自变量,y是x的可微函数,则y对x的弹性系数εyx可表示为[2]

undefined

其中分子为y的相对变化率,分母为x的相对变化率。在电力市场预测分析过程中,将全社会用电量Q作为变量,将影响用电量变化的因素I作为自变量,则用电量弹性系数E可表示为

undefined

显而易见:I与Q的关系越密切,相应的弹性系数就越大;I与Q越不相关,相应的弹性系数就越小。由此可引申出直接弹性系数预测法(也是在电力市场预测分析中的通常做法):以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为自变量,通过统计过去几年全社会用电量和GDP增长率,求得各年全社会用电量关于GDP的弹性系数,并采用回归模型预测未来年份的弹性系数;再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的未来GDP预测值,得出未来年份的全社会用电量预测值。

这种方法只考虑了GDP影响因素,事实上影响用电量的因素很多,若将这些因素分别表示为I1,I2,…,In,则用电量对因素Ii的弹性系数Ei可表示为

undefined

1.1线性模型

若用电量与影响因素成线性关系,即

undefined

则用电量Q对因素Ii的弹性系数为

undefined

由式(1)可见,此模型适用于Ei与Ii/Q大体成比例关系的情况。

1.2对数模型一

若用电量与影响因素成对数关系,即

undefined

则用电量Q对因素Ii的弹性系数为

undefined

由式(2)可见,此模型适用于Ei与Q大体成反比关系的情况。

1.3对数模型二

若用电量的对数与影响因素成对数关系,即

undefined

则用电量Q对因素Ii的弹性系数为

undefined

由式(3)可见,此模型适用于弹性系数Ei近似为常数的情况。

综合上述的几种模型,总结多因素弹性系数法的实现步骤为:

1) 根据全社会用电量与各影响因素的大致关系选定模型;

2)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利用回归方法对模型中的参数a1,a2,…,an进行估计;

3) 计算全社会用电量对各影响因素的弹性系数E1,E2,…,En;

4) 利用弹性系数E1,E2,…,En对未来的用电量进行预测。

2黑龙江省电力市场预测模型建立方案

不论采用哪个模型,都要通过历史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下面整理近几年的黑龙江省经济和全社会用电量数据,为模型的建立做准备,具体如表1、表2所示。

亿元

亿kWh

通过对表1和表2的分析,可以发现除第一产业的用电量波动较大外,其余产业的用电情况与经济增长情况都近似地呈线性关系,而第一产业的用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不会对全局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因此选择多因素弹性系数的线性模型对全社会用电量进行建模。

采用分产业弹性系数法,即I1为第一产业产值,I2为第二产业产值,I3为第三产业产值,相应地E1、E2、E3分别表示全社会用电量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弹性系数。由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工业又是第二产业的主要成份,因此对其进行进一步分解,即以I21和I22分别代表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产值,以E21和E22分别代表对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弹性系数。居民用电由于与三次产业产值的关系不大,因此作为一个单独的变量依旧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预测。

基于上述原则,完成对黑龙江省电力市场预测模型的建立。其建立方法即是对上一节的公式反复套用,并无困难,这里不对模型建立过程中的细节做过多的阐述。

3近期电力市场预测

3.12012年和2013年用电量预测

在完成模型建立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十二五”宏观经济及重点行业发展规划指标,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对近两年的全社会用电量进行预测,其结果如表3所示。

3.2误差分析

经典的电力市场预测方法以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为主,文献[3]是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正式发布的预测报告,其中采用三种经典方法对2012年和2013年的全社会用电情况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如图1所示。

根据发布的数据,2012年和2013年的全社会预计用电量分别为830亿kWh和851亿kWh。若以此为基准,则本文所述的预测方法误差分别为1.10%和2.31%,均控制在5%以内,满足预测分析的误差要求。

4黑龙江省电力市场供需形势展望

在2012年及2013年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对2014年和2015年黑龙江省的全社会用电需求进行预测,其用电量分别为909.9和953.6亿kWh,增长率分别为4.5%和4.8%。根据黑龙江省“十二五”的厂网规划和目前的电源开工建设情况,预计到“十二五”末期黑龙江省的装机容量将达到2 600万kW以上[4]。剔出设备检修、临检、供热和电网约束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各月电网盈余电力均在800万kW以上,年平均设备利用小时数将不超过4 000 h。

5结论

采用分产业弹性系数模型对黑龙江省的用电需求进行建模,结合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形势对近两年的全社会用电需求进行预测。根据预测过程和误差分析结果可知,该方法简单方便,所需数据量较回归分析少,并且误差不大,可作为黑龙江省及东北地区未来电力市场预测分析的参考方法之一。

在此基础上对黑龙江省“十二五”末期电力供需形势进行预测和展望。根据分析,黑龙江电网在未来几年内不但是供大于求的电力市场形势,而且发电容量富裕很多。

摘要:采用基于多因素的分产业弹性系数模型对黑龙江省的用电需求进行建模,结合黑龙江省的产业特点和经济发展形势对近两年的全社会用电需求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和展望黑龙江省“十二五”末期电力供需形势。结果表明:该预测方法简单方便,误差较小;黑龙江省电网在未来几年内供远大于求。

关键词:弹性系数,用电需求,电力供需形势,预测

参考文献

[1]国网能源研究院.2011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2]牛东晓,曹树华.电力负荷预测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2012年电力市场分析预测(秋季)报告[D].哈尔滨: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2012.

上一篇:白细胞介素(白介素)下一篇:骨盆骨折病人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