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需求分析

2024-08-30

用户需求分析(通用12篇)

用户需求分析 篇1

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工作的目的和宗旨。要想更好地开展利用工作, 就必须深入了解档案用户利用需求, 做到有的放矢地制定对策。笔者通过对不同档案用户利用需求的分析, 探寻档案用户利用需求的规律, 进而提出有效满足档案用户利用需求的对策。

一、档案用户不同利用需求分析

1. 个体档案用户利用需求

不同的档案用户利用档案的目的不同, 其需求也呈现出个体差异性。档案部门要重视个体档案用户的利用需求, 提供优质的服务。

(1) 个体档案用户利用心理。一是求实心理。个体利用用户希望通过查阅档案有效解决问题。这是档案用户最基本的心理, 也是将利用需求付诸行动的根本原因。二是求快心理。利用者需求欲望越强烈, 求快心理也越强。三是求准心理。只有提供全面准确的资料, 利用者的需求才可能得到满足。四是求尊心理。利用者希望在查阅档案过程中获得尊重。档案工作人员要随时观察、研究不同档案利用者维护自我形象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宜的服务方式。

(2) 个体档案用户利用需求特点。一是个体档案用户利用需求具有局限性。个体档案用户需求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其自身的生产或是生活中的问题, 如婚姻、财产、学历等。二是个体档案用户利用需求具有迫切性。由于其利用需求与自身密切相关, 因而这类用户希望档案部门可以快速地满足其需求, 尽快获得档案信息。三是个体档案用户利用需求具有盲目性。多数个体档案用户在表述档案需求时不够清楚, 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协助其查询。

2. 群体档案用户利用需求

档案用户的需求虽各不相同, 但分析其利用行为的趋同性, 又很有关联。因此, 可以将档案用户大致分为三个群体, 即一般用户利用群体、实际工作利用群体和学术利用群体。

(1) 一般用户利用群体利用需求。一般用户利用群体主要是指普通群众, 其利用需求大多因为日常生活中信息的匮乏。这类用户群体是所有用户中所占比例最大的, 但利用需求相对较少, 只有在遇到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时才查阅档案, 且查阅档案大多为会计档案、婚姻档案和文书档案, 查阅内容比较单一。此外, 一般用户利用群体的利用需求还呈现突发性, 其需求的产生很急迫, 且由于档案利用意识和相关知识的欠缺, 希望档案部门给予协助。

(2) 实际工作利用群体利用需求。实际工作利用群体包括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 他们多因为工作开展需要, 查询近年间政策文件, 其所需档案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同时, 这类群体需要的档案不要求很专业、很系统, 而是简洁明了的实用档案信息, 因而档案部门编纂的二次文献基本上能满足其利用需求。

(3) 学术利用群体利用需求。学术研究利用群体主要包括从事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员, 他们的利用需求一般都很专业, 且要求档案内容的全面和完整。只有这样, 研究人员才可全面、系统地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内容, 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个完整的环境。

二、档案用户利用需求规律分析

1. 档案用户需求的普遍性。

虽然档案用户利用需求的目的性有所不同, 但是他们都有利用需求已经成为一种共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档案意识逐步增强, 利用需求日益增加, 而且这种需求的普遍性将继续延续下去, 会随着文明的进步而进一步扩大。

2. 档案用户需求的层次性。

不同档案用户需求内容不同, 层次也不同。按照档案利用行为可将档案需求分为学术利用需求、实际利用需求和普通利用需求, 其中普通利用需求是最普遍的, 而学术利用需求是层级较高的。

3. 档案用户需求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情况的不同, 必然影响到该地区档案需求。以经济因素的影响为例, 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不同地区对档案事业的投入不平衡, 如我国东部地区的用户需求明显多于西部。针对这种地区差异,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档案部门要尽量加大宣传, 加大投入, 努力改善档案利用服务的条件。

三、提升档案用户利用需求的对策

1. 有的放矢, 了解档案用户的利用需求。

深入了解档案用户的需求是提升需求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档案部门可通过问卷调查或调研的方式, 了解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 从而总结出需求的一般形式, 提供最佳的服务。这种需求了解, 不仅要了解群体需求, 还要重视个体需求, 尤其是有特殊需求的个人的需要, 从而完善需求的种类。

2. 加大宣传, 引导用户利用需求的实现。

为了避免用户有需求却难于实现的局面, 提高用户的档案利用意识, 满足用户潜意识里的利用需求, 档案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举办知识讲座或咨询会, 提高人们的档案利用意识, 积极引导用户的需求, 能有效满足其利用需求。

3. 优化馆藏, 为用户利用需求实现奠定资源基础。

满足用户的利用需求不仅需要档案部门提供一个舒适的场地, 更重要的是档案部门的馆藏可以满足需求。档案部门要加强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 适当扩大档案的接收范围和征集门类, 力争建成档案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质量优化并富有特色的档案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为用户利用需求的实现奠定资源基础。

4. 提升服务质量, 最优化地满足用户利用需求。

档案工作人员作为满足用户需求的直接参与者, 责任重大。档案部门应强化服务意识, 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使其服务质量、服务水平都上一个台阶。档案工作人员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马仁杰.邵华.论档案利用者利用行为过程中的利用心理[J].兰台世界, 2007.1

[2].王娟.黄存勋.浅谈档案馆普通用户需求的特点及满足的需求的途径[J].湖北档案, 2010.8

用户需求分析 篇2

现如今,除了不会使用电脑的老人和小孩,我想应该没有人不会网上购物的吧。网上购物越来月火热,网上商城建设更是“多彩多姿”,在购物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这里我们通过各种资料统计对网上购物用户的心里进行了总结,使我们的网上商城制作更加全面,更加完美。

1、也许会买东西,第一感觉是否不错?

2、也许会买东西,但不知道这家网站怎么样?评价如何?

3、也许会买东西,就看是否有很多其他网站没有的好东西?

4、也许会买东西,就是看看是否有自己喜欢的东西?

5、也许会买东西,就是看看是否有大优惠?

6、想买东西,但不知道该买什么样的?

7、想买东西,但这个网有没有我需要的?

8、想买东西,但是否可以更方便快捷的找到我需要的?

9、想买东西,但不知道那个适合自己?

10、想买这个东西,也看了产品介绍,但还是不知道是否是我需要的?

11、想买这个东西,但不知道产品质量是否有保证?

12、想买这个东西,但不知道购买过这个产品的人是怎么评价的?

13、想买这个东西,但不知道是否比别的网站更便宜呢?

15、我多买几个或者和朋友一起买是否可以更便宜点?

16、我对几个同类产品都比较喜欢,但不知道买那个更好?

17、购买多几件产品,是否可以有更多优惠?

18、我已经确定要买了,但感觉订购流程太麻烦了,有没有更快捷的方式订购?

19、我已经确定要买了,但是网页经常出现错误,太让我担心服务了?

20、我想付款了,但这个网站没有适合我的支付方法?

21、这些支付方式是否安全?

22、支付后担心能否收到货?产品质量是否更有保证?

23、我下了订单,也付款了,但现在又不想买了,怎么取消订单或退回货款给我?

24、感觉这个产品还不错,但由于个人原因我现在不想购买,以后有机会再买吧。

25、送货是否还需要收费?

26、具体是什么时候自己可以收到货?

27、配送能否很快?

28、我不在家的时候怎么收货?

29、在规定时间没收到货我该怎么办?怎么能够快速处理?

30、收到货后,如果和自己想要的产品有出入,不知道是否可以退换?会不会太 复杂?

31、以后产品有问题,我该找谁去处理?什么时候可以处理好?会不会太麻烦?

32、有问题找客服,那客服的态度是否很好?能不能帮我解决问题呢?

33、购买了一次,是否下次会给我更大的优惠?

34、对这个网站的服务是否感觉很不错?

35、整个网上购物是否感觉很有意思呢?

36、我下次是否还会去这个网站购物?是否会推荐给我一些朋友?

用户需求分析 篇3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它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状态: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如今,只要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任何人都可以经济而便捷地向他人传播信息。新媒体使大众传播的状态和大众传媒的业态,发生了并且还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新媒体的新特征

数字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划界。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传播媒介的发展来说确实有着划时代的影响,但是由于媒介不断走向融合的趋势,如果要对新旧媒体之间作一个分界,按原来的惯例走下去,再以载体区分显然已经越来越无法清晰表现出新旧传播特征的不同。早在上个世纪末,尼葛洛庞帝就提出了“后信息时代”的概念,认为世界正处于传播发生巨变的临界点,“计算不再只是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虽然数字化现象在人类传播历史上出现时间不长,但已对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社会的传播状况产生质的影响。当代传播媒体的内容数字化,当整个社会的结构和管理都数字化,不管它们是依托旧体系建立自己的网站、手机短信平台,还是另起炉灶打造全新的传播形式,由于信息载体发生了改变,它们的传播形态也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数字化成为它们的共同特征,“數字化”也成为现代传播方式和传统传播方式更合适的区分词。

大容量和易检性。在新媒体技术所能够提供的海量信息中,无论你在哪个新闻网站阅读新闻,你所看到的相关信息链接都是非常丰富的,事件背景信息、相关话题报道、各种专家评论甚至网友意见还有图片及音像信息,这都是传统的平面媒体无法给予的。报纸版面有限,广播电视有时间性,而新媒体通信网络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限制新媒体的容量的因素仅仅是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和网络的带宽——这两者都很容易千万倍地扩大。从理论上讲,只要满足计算条件,一个新媒体中心即可满足全世界的信息存储需要。除了大容量之外,新媒体还有“易检索性”的特点:新媒体可以随时存储内容,查找以前内容和相关内容非常方便。与之相比较,纸媒体可存储,但不方便查询;电视媒体本身不能暂停阅读(播放)而存储,需借助第三方介质。

高交互性。传统媒体的交互性弱,相对于用户,媒体地位更强大,它决定着用户“选择什么信息”,用户的反馈往往是弱的,无力的。纸媒体互动性弱、对象感弱。还停留在读者热线、读编往来阶段,虽借助电子版本,但属辅助手段;电视媒体交互性只表现在专题节目中。新媒体交互性极强,独特的网络介质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走向平等,用户不再轻易受媒体摆布,而是可以通过同媒体以及其他用户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影响信息传播者。高交互性还表现在目前几乎所有的在线聊天软件都可以实现文件的互传,其中有一些更已经实现了硬盘内容的直接共享。例如从2001年开始的P2P技术,所谓的P2P就是Peer to Peer(对等网络),引导网络计算模式从集中式向分布式偏移,所有的网络节点上的设备都可以建立P2P对话。这种技术在目前受到大力推广,成就了如BT和Emule等一系列著名软件,更使得新媒体技术拥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高度交互性。

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

及时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结合。手机短信作为一种全新的相对独立的交互模式,模糊了传统的大众传播者和用户的角色地位,在传播事件中没有明确的主导者,传播活动处于一种自组织的状态,信息可以犹如核子裂变一般迅速扩张传递,任何一个传播系统内的个体既是用户又可以成为传播者。短信有人际传播的功能,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点一面传播”或者“面一面传播”,而是在一些方面回归了传播的“点一点模式”的人际传播。这使得任何一个用户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笑话幽默、图片文字等等内容随心所欲地传给另一个用户终端,人们在玩拇指游戏的同时,也在随时随地地传送着各种信息和情感。另一种主要是移动网络运营商的平台服务器和网络业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前者如1860发送的短信,后者如各网站发送给手机用户的信息。它们可以像其他的媒体一样广泛发布信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这种就是大众传播的方式。

信息落点明确、渗透性强。一方面,传统媒体的传播,都是批量传播,某一个特定信息总是与其他信息混杂在一起,对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习惯于信息的快餐式消费的用户来说,这使他们获得某个特定信息的成本较高,且报偿未必成正比。而手机传播,可以做到一次只发送一条信息,如有必要还可反复发送,这样,可以帮助用户快速聚焦于某一特定信息内容,提高信息接收的效率,增强信息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传统的大众传播是一种面向不定量的多数用户进行的传播,每一条信息发送后,最终被哪些人接收到,是很难进行准确测量的。而通过手机媒体,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因为手机传播中每一个具体的信息传播过程,都是点对点的,信息发送给谁,是否发送成功,都可以做出判断。如果手机实名制得以推行,则可以进一步提高落点的准确性。落点明确,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也有助于对传播效果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落点的明确性也意味着信息传播中更强的定向性。在公共信息传播中,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中,这种定向性将可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手机短信实现了瞬时传播且落点明确,传播效果好。

传播迅速、信息接收具有贴身性。手机短信实现了瞬时传播。手机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极快,几乎做到了与新闻事件同步,这一点已经被事实所证明。由于手机媒体普及率高,且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特质,使得信息在用户之间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对于手机的拥有者来说,手机媒体是一种贴身媒体,是一种真正的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媒体,这充分保证了信息接收的时效性,这是它明显优于传统媒体的一个方面,因为传统媒体的时效性往往只能体现为信息发送方的时效性,信息传递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往往使得这种时效性失去意义。而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公共危机应对方面,这种接收的时效性又显得格外重要。

新媒体用户需求特点:主动性

“使用与满足理论”告诉我们:用户接触媒介是有其特殊目的和动机的,人们通过使用媒介从而获得某种满足。媒介不过是人们满足其需要的工具。对于这一理论,施拉姆还有一个十分经典的比喻:用户使用媒介就如同到自助餐厅就餐,吃什么、吃多少都由用户的口味和食欲决定。作为媒介,不可能强迫用户接受自己单方面传送的信息,而只能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美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通过大量研究,总结出用户的四项需求,即消愁解闷、人际关系、自我确认和监视环境。

用户,字面解释是接受的大众。这种接受的状态强调了其被动性,容易造成一种来者不拒的误导。实际上,用户

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是积极的参与者,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传播活动最活躍的决定性因素。如今,无论是从具体的新闻实践来看,还是考察不断发展的大众传播学理论,用户的主体性正日益得到各方面的重视,被看作是一个能动的主体。这种主体性共有三层内涵:

使用媒介的目的性

用户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新闻媒介来满足自己的不同需求。传播学者指出,用户从媒体获得满足具备三个社会根源:其一,由于性别、年龄以及社会角色不同会使人们产生对传媒的特定需求和期望;其二,更多地接触媒体带给人们社交的机会,或是由于缺少各种社交机会,从媒体那里得到补偿;其三,个人对自己的社会状况的主观反映或调整。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不是媒介“运动”用户,而是人们使用媒介做了什么,关注的是大众传播的哪些功能可以为用户所用。媒介只有成功地满足了用户的这些多层次需求,才是实现了自己作为“工具”的价值。进入新媒体时代,用户较之以前的传统媒介使用者变得更为主动。

近年来,我国媒介的发展趋势是从“大众”走向“小众”,电视设专业频道,广播提出窄播,就是意识到了不同的新闻用户多种多样的需求,并极力地去满足这些需求。而各省级电视台纷纷上星后,为了吸引用户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都力图确立自己的形象特色。比如湖南卫视喊出“快乐中国”的口号大打娱乐牌,满足人们休闲放松的心态;浙江卫视追求文化品位,满足人们的求知欲;中央电视台则以新闻当先,帮助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满足求新的需求。总之,都是抓住观众的某一需求大做文章。

解读文本的多样性

传播学界现在的观点建议以积极的“解读者”来代替“用户”一词,认为无论是报纸、电视、广播还是网络,提供的都是一种信息文本,而用户是这一文本的解读者。信息文本提供的只是潜在的待开发的意义,意义是特定的用户在特定的解读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文本和用户之间是互动的,用户“阅读的乐趣在于控制意义”。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个林妹妹。正是基于解读文本的多样性而言的。

用户这种主动解读的过程将导致不同用户对同一信息文本产生不甚相同乃至迥异的理解。之所以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意义,是因为用户的文化能力、知识结构、社会经历、人生阅历等各不相同,从而使他拥有了独特的理解文本的能力。比如齐售电视台《拉呱》节目前不久播出了一条反映婆媳不合的新闻,写实的拍摄和非导向性解说将婆媳矛盾赤裸裸地呈现于镜头前。然而同样一则新闻,观众的反馈却截然不同:有的同情老人,指责尖酸的媳妇;也有人将矛头对准刻薄的婆婆,为媳妇开脱。可见,受众解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极富主动性。

参与传播的能动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时代传者与用户的界限正在慢慢消融。面对其他传者的传播者也是用户,而用户则越来越多地介入传播活动,担当起传者的角色,他们也很乐于这样去做。

用户参与传播的能动性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博客。博客(Blog)是web109的简称,又称网络日志,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作为一种毫无技术门槛的网络传播载体,它迅速颠覆了以即时互动见长的灌水发帖等网络交流方式的领导地位,成为网络传播的新宠。这是一种比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的交流方式,网络的海量性、开发性和即时互动性得到了充分展示。自主性、能动性,是博客最大的特点。在博客上,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也正因如此,博客被人们称为“自媒体”。

个人行为、思想的自主性是博客吸引网民的本质特征,从个体性的角度来说,“以人脑作为网络搜索引擎和思想发源地,依然是任何技术无法实现的极致!”我国早期博客的顶梁柱“博客中国”以及后来居上的新浪博客频道,正是看到这种网络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潜力而大行其道。现如今,无论名人还是普通人,写博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徐静蕾等人的博客相继突破百万点击量,便是博客火爆和受欢迎的最好注脚。

用户是主动的,传播是互动的,这一点在新媒体时代体现得尤为突出。用户不仅有获取信息的权利,而且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的权利,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同时扮演传播者与用户的双重角色。

智能家居用户需求调查分析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商家的宣传、电视广告的增多,智慧家庭、智能家居等字眼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但大部分人对它的认知也仅限字面意思,一套完整的智能家居系统能够实现哪些功能?它能给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人们对智能家居的真正需求又是什么?有文献认为现在市场上的很多产品虽然功能很多,但是大多都不实用,有些产品还需许多培训和专业知识才能学会复杂的操作,这将会引起消费者的抵触。为了探明人们对智能家居系统的主要观点,找出现有智能家居系统的不足以及用户的真正需求,笔者以居住于北京的居民为对象进行了调查,以期为智能家居行业提供基础参考数据。

2 调查方法

本次智能家居用户需求调查采用发放纸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内容包括受访者信息、安防、环境控制、视听娱乐、通信、费用共6个方面55个问题。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问卷249份,其中有效问卷217份,有效率为87.14%。

调查对象中包括男性95人,女性122人,参与者的年龄跨度从20岁至60岁不等,参与调查的人员来自机关、公司、服务业、餐饮业、建筑工程业、文教、公共事业、金融业等单位。参与调查者的主要信息如图1所示。

3 调查结果

3.1 安防系统

现在的业主在挑选房子的时候不仅是看中房子本身的品质,小区的环境、安全等因素都要加以考虑,尤其安全性更是重中之重。调查显示,认为小区需要安装门禁系统的人超过40%(图2)。而关于门禁系统的形式,受访者更倾向于选择刷卡式的小区进出方式。遥控和面部识别方式因为价格昂贵、维修费用高、技术不成熟等原因,未得到大家的信任。而密码的形式,对老年人来说,由于记忆、视力等原因不太方便,也存在密码泄露导致安全性降低的担忧,没有得到很多人青睐。

图3统计了小区内是否需要周界监控系统。超过90%的受调查者认为非常需要该系统。受访者认为最为有效的监控方式为360°摄像机,与此接近的选择是保安巡逻。360°摄像机可以全方位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监控,还可以为事后调查留下宝贵的证据。由于周界报警系统有可能发生误报,摄像机也有可能存在监控不到的死角,所以需要保安巡逻来判断报警真伪。这两种方式相结合会极大提高小区的安全水平。

图4显示了受访者对于单元门禁系统的需求状况,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需要该系统,这说明单元门作为家的第二道防线也很受重视。关于单元门禁形式,刷卡型最受欢迎。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开启权限又兼具了方便性。不过这种形式很容易因为电子锁的故障而导致无法开启,加装在故障时可以采用钥匙等机械的方式打开门禁的构造,提高安全性、便利性的同时增加可靠性,是很多受访者表示出的需求。

在北京的部分中高档小区已经实现了专户专梯,即通过刷卡授权启动电梯,电梯只能停在自家所在的楼层。但是调查发现对这种设计有需求的人仅为40%,大部分人还对这个设计持观望态度(图5)。对于户门是否安装门磁进行防盗,大部分受访者认为需要安装。这说明家庭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得到了大家的重视,而门磁这种报警手段为住户提供了安全保障。

由于窗户不像户门那样安装有防盗装备,所以成了窃贼容易入侵的薄弱点。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于解决这一问题表示了很强烈的愿望。在为窗户选择安防措施中,金属防盗网依然是大家的首选(图6)。这是因为金属防盗窗的价格相对低廉,并且简单可靠。但是防盗网容易成为盗贼攀登跳板,侵入没有安装防盗网的邻居,而且视觉上并不美观。因此有些城市要求强制拆除防盗网,改装了红外感应报警器。这种依靠感温原理设计的报警器可以实现准确报警,但不足就是无法对入室者起到阻拦的作用。这是选择这一措施的受访者比选择金属防盗网少的原因之一。选择窗磁报警的受访者也比较少。

关于家中是否需要安装烟感报警器和可燃气体报警器,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这两种报警器都十分需要(图7)。而且如果家中的报警器可以与物业中心相联,还可以对于家中无人时发生的意外情况进行紧急处理。这一措施对于解决老年人容易忘记关闭燃气阀门而引起火灾的问题非常有效(图7),受到大多数受访者的青睐。

在北京的很多住宅小区中已经安装了户内报警系统,当户内发生危险时,可以进行报警。多达74%的受访者认为需要这一功能(图8)。

医疗救护一直是大家颇为关心的话题,当家中有人发病时可以及时通知医院做好接受准备,就可以减少等待时间,为病人争取到治疗时间,84%的受访者认为需要户内紧急呼叫与医院联动的功能(图8)。

窃贼趁家中无人入室行窃的案件很多,有些受访者反映在他们将要离家时总是要反复确认是否关好门窗,生怕自己的疏忽而招致失窃。关于“家中是否需要安防监控设备,当您离家布防后,一旦发生情况可以及时给您发出信息并通知物业部门,进行紧急处理?”这一问题,77%的受访者选择了“需要”(图8)。

3.2 环境控制系统

我们生活的室内环境主要涉及声、光、热、湿环境以及空气品质。本节总结了用户对人性化、智能化、节能化的室内环境控制方面的需求。

图9显示了用户对家中是否需要安装人体感应器,以便实现灯具自动开关、节约电能。46.5%的受访者认为“需要”,这表明现代人不仅在追求方便的生活,节能的意识也在逐步增强。

不同的灯光环境会对人的情绪、想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图10显示了受访者认为最需要的灯光模式,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普通模式(客厅中基本灯开启,营造出温馨祥和的灯光氛围)、离家模式(家中所有灯具均处于关闭状态)和起夜模式(房间、走廊、卫生间灯光缓缓亮起)。这三种模式是日常家居生活所必需的,而选择其他几种模式的人相对较少。

在卫生间安装感应灯具本是出于方便住户以及节约电能的目的考虑,但调查发现需要此功能的受访者只有约1/3 (图1 1)。他们认为频繁的开启会缩短灯具使用寿命,出现故障后不易维修,反而会造成使用不便。受访者对于感应器与排风扇的联动需求,接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需要”。

对于是否需要安装自动窗帘系统以及灯与窗帘联动功能,60%~70%的受访者认为不需要。受访者认为如果连这等小事也要靠机器来完成,人将会变得越来越懒惰,甚至是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一旦有了这种依赖,恐怕会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图12)。

如果家中的窗户可以根据室内外温差而自动调节开启幅度,将会给住户带来更贴心的保护。再也不用担心夜风太凉而使老人孩子生病,或是家里没人时下雨造成潲雨。夏天屋内闷热,自动开窗通风缓解暑气可为住户提供更宜居的生活环境。大家对这个功能的认可度达到了半数。对于是否需要在家中安装温湿度传感器以调节室内温湿度,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图13)。但是也有人担心家中的空调使用过频,会缩短使用年限,维修、更换费用会比之前付出更多。

水表、电表等的自动抄表功能,既可以为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省去人工费的支出,又可使用户不再需要家中留人或是省掉自行抄写表数的麻烦。因此该功能得到半数以上受访者的支持。

炎炎夏日,下班或是外出归家,如果可以立刻享受到丝丝凉爽,会是一种非常惬意的享受。这一功能可以通过远程启停空调系统实现。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需要”的受访者占到42.4%,认为“有没有均可”的受访者占34%,认为“不需要”的受访者占23.9%。如图14所示。

图15显示了“是否需要自动煮饭功能”,选择“不需要”和“有无均可”的人占到了60%,认为“需要”的受访者占41%。但对于“自动定时洗衣功能”只有39%的受访者认为“需要”,认为“不需要”的主要原因是:(1)如何控制洗衣量、用水量以及洗涤剂用量;(2)无法自行进行晾晒。关于利用峰谷分时电价启动如洗衣机等设备,在夜间电价便宜时运转,42.6%的人表示需要,有35.7%的人表示要根据电价差决定是否需要。

对于家中电器是否需要集中控制,63.5%的受访者认为“不需要”或“有没有均可”(图16)。这其中的原因有:(1)担心系统越集中,一旦一点出现故障,则全盘都处于瘫痪状态;(2)生活水平还未达到;(3)做家务也是一种锻炼,全部控制起来,人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对于自动打扫卫生的机器,老年人比年轻人更需要,尤其是腿脚不便的老人。但是他们也担心操作太过复杂,无法使用。另外就是担心这种家电的售价高昂,如果价格相较普通家电贵1 000~2000元还是可以接受的。

3.3 信息通信系统

图17显示了是否需要建立户内电话网的调查结果,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该系统并不需要。主要原因是:(1)该系统适合别墅一类的大型住宅,居家小户型不太需要;(2)有手机就已足够,而且价钱并不昂贵。至于将家中无人时来电转接到指定手机的功能,超过60%的人认为需要,而该功能也已经可以实现。

将家中的门禁系统通过网关与手机相联,以备有人忘记带钥匙时,可以远程开锁的功能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但是也有人担心万一手机丢失,被他人捡拾,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甚至威胁家庭安全(图18)。

对于小区电子公示牌,物业公司可以刊登小区通知、维修通知,以及一些诸如娱乐、健身、饭馆的广告也可以在公示牌上显示,这样就不用在单元门口张贴纸质广告,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纸张。受访者对这一功能也表现了极大的兴趣,65.5%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对于小区背景音乐系统,51.5%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因为这么不仅可以营造温馨舒适的气氛,更可以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指挥小区居民做好疏散或准备工作。不过受访者也提出:(1)声音不能过大,最好放些纯音乐;(2)严格控制播放时间,以免影响小区住户休息。

3.4 视听娱乐系统

对于家中的各个视频终端是否需要通过家庭局域网相联接,以便客厅、卧室、浴室等各终端可以随意收看喜欢的节目,只有40%左右的人认为需要该功能,认为不需要的主要原因是:(1)担心电路受潮,导致洗浴时触电;(2)装修对线路进行改造成本太高;(3)一般家庭通常都是淋浴,如果不专心容易发生危险甚至受伤;(4)休息时需要安静环境,不想有声音打扰。对于电视是否需要预约录影功能和家中是否需要专业的家庭影院系统,约有一半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图19)。

3.5 费用

图20显示了“是否会考虑安装智能家居系统”的调查结果,表示“需要”的受访者有41.5%。对于智能家居系统费用,55.4%的受访者的意愿是接受“1万元以下”,33.8%的受访者可以接受“1万~3万”的费用,这两部分的受访者占89.2%。

图21显示了“倾向于何种途径安装智能系统”的调查结果。倾向于“由开发商提供套餐,自行选择安装”的受访者最多,占52.5%。

调查发现受访者最关心的智能家居功能是安防报警、对讲、灯光控制和空调控制等,对一些超前的控制功能好像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兴趣。调查发现影响智能家居系统普及的关键因素是价格。有资料显示目前豪华住宅项目智能家居费用范围为30~100万元,一般在70万左右,开发商选购品牌多集中在国外知名品牌。这些品牌一般价格较高,但都有完整的一体化的智能家居系统产品,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兼容与稳定性。中高档住宅的智能家居费用范围为3~15万元,一般在10万左右,开发商选购品牌多集中在国内知名品牌。国内知名智能家居系统市场较为成熟,一般也都会有一体化的智能家居系统产品。普通住宅一般不考虑智能家居系统,即使安装部分系统,也大多会选取国内二三线品牌,价格0.5万以内,且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也难有完整成套的系统产品。

调查还发现了人们对智能家居的一些担心:(1)担心黑客入侵系统;(2)个人隐私泄露;(3)停电后,无法用机械方法打开;(4)维修费用太高;(5)售后维修跟不上;(6)家庭太过智能,人会丧失基本生存能力;(7)会造成房价更高。也有文献显示现在市场上智能家居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较差,有待进一步提高。一套功能完善的智能家居系统是很复杂的,综合布线施工过程以及后期调试都需要专业工程师进行,假如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维修也是一项麻烦的工程。这些都是阻碍智能家居系统推广普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4 总结

本文介绍了用户对智能家居系统功能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对智能家居有需求的用户还是把家居安防放在了首要位置,此外比较关心的还有消防、对讲、灯光控制等功能,对一些过多的自动控制功能,如自动窗帘、家电集中控制系统,并未显示出很多的兴趣。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对于小区的安全防护方面的功能需求有:(1)小区门禁系统,刷卡式门禁最受欢迎;(2)周界监控系统,360°摄像机是选择最多的方式;(3)车辆管理系统,刷卡或牌照自动识别的方式最受欢迎。对住宅安防功能的需求有:(1)单元门禁系统,刷卡型和指纹型是最受欢迎的形式;(2)门磁和窗户报警功能,金属防盗窗和红外感应报警器相结合的形式是最受欢迎的;(3)烟感和可燃气体报警器,并且希望报警器可以与物业中心联动,以便家中没人时及时发现险情;(4)户内报警功能;(5)紧急呼叫功能,并能与社区医院联动,当有危重病人时,可以及时施以援救;(6)户内安防监控,当家中无人时发生入室盗窃等情况能及时报警。

对于环境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是:(1)感应灯控功能,同时希望频繁开启不会造成器件损坏;(2)灯光的情景模式控制功能,普通模式、离家模式和起夜模式是需求最多的三种模式;(3)温湿度监测及控制;(4)自动抄表系统;(5)自动打扫卫生的电器。关于是否会利用峰谷电价差,让电器在电价便宜时工作有40%的受访者表示有需求意向,但是要看电价差是否值得这么做,因为存在夜间电器工作噪声问题以及衣服晾晒问题。

在信息通信方面的功能需求有:(1)家中座机与手机绑定,随时转接电话;(2)手机远程控制家中门禁;(3)电子公示牌;(4)小区背景音乐系统。

在视听娱乐这方面受访者并没有特别明确的需求。

在费用方面,90%的受访者可以接受3万元以下的费用。关于阻碍智能家居系统推广的最大障碍,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是价格太贵,另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智能家居系统起不到太大作用。

注:本研究受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课题《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智能家居产品技术与价格是成败关键.http://news.dichan.sina.com.cn/business/2010/08/30/206157.html,2010-8-30

用户需求分析 篇5

假发外贸一直很不错,作为一种装饰品,用户一般是喜欢追求时尚和个性的一族,像知名的世界杯赛事上,狂欢的球迷戴的大部分是中国制造的假发。从目前国外用户的生活习惯来考虑,之前的假发外贸主要以欧美国家为主,现在假发外贸B2C的市场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前景看好。当然,外贸卖家要想做好假发外贸B2C,还要注意市场分析,按照用户的需求及特点来生产制造假发,下面以美国市场为例,具体谈谈假发外贸B2C应该如何根据市场需求来生产制造。

每一种产品面向市场都会有不同的用户群体,主要分为:高档市场、中高档市场和低档市场。不同用户群体对假发的品牌及质量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区别在哪呢,外贸B2C卖家应该如何应对呢? 美国的高档市场需求占美国整个市场需求的20%,影响力很大,有高档市场需求的用户对外贸假发有那些要求呢?

1、白人对wigs要求特别严格。对配戴的要求特别苛刻,制做中要非常精细,目前对长档大波浪形在美国市场还比较流行,黑人wigs中需求比较多的有大波浪形,小辨发型,中曲类

2、高档发条市场,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美国白人和黑人及犹太人富人团体需求较大。其中犹太人很忌讳中国发,一般用纯印度发。像在做这些高档产品时,应该询问一下客户在国外服务的对象。这样,在选料和生产时能更好地服务客户。而中高档假发用户在人员组成上最为密集,一般人发产品的配比在3档至5档,配比不等价格也是高低不等,国内厂家在生产这类产品时,产品报价也是最头疼的,因为国外市场消费者对这一块还比较认可,所以需求量相对大些。所以外贸B2C卖家应该审时度势,考虑成本领先战略,以量取胜。

低档市场的假发产品主要有:毛类产品,毛和化纤产品,毛和人发产品,化纤和人发产品及低端的人发产品。需求也占市场的20%左右,化纤市场占30—40%。这一块国内厂家需注意。国内厂家在产品研发这一块要跟上。其次,低档产品的质量纠纷较大,货和样品要一致,还要保持产品一致性。

迈博发艺有限公司是集生产与销售为一体化的真发假发公司,公司凭借着多年的经营理念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大力支持;而假发市场又毋庸置疑,前景是非常好的;好多商家也都发现了其中的利润点,纷纷开始关注假发行业;迈博发艺吸引大家的不仅仅是多年的行业品质,还有独特的经营模式以及完善的售后体验。

如何抓住用户需求 篇6

作者:[美] 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Adrian Slywotzky) 卡尔·韦伯(Karl Weber)

译者:魏薇 龙志勇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4月(第一版)

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认为,真正的需求并不是用户明确提出的,用语言表述的部分。这些部分你看得见,你的竞争对手也同样看得见,只抓住看得见的部分,你就已经陷入红海了。只有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在用户了解到自己的需求之前,就帮他们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才能创造出真正抓住人心的产品。作者为成功创造需求指明了六条道路:

情感:与买车相比,Zipcar会员每年节省几千美元的开支,而且不用将大把时间投入停车、维护、修理、保险等琐事之中。然而,真正促成人们加入Zipcar会员的原因,却不是理性的分析,而是因为他们发现,车就停在离家步行5分钟的位置,并不是10分钟。5分钟的差异触动了用户的情绪,这甚至比金钱和时间的节约对用户的影响力更大。伟大的需求创造者懂得如何调动起客户情感上的兴奋度,来强化卓越的产品性能。不管是苹果公司,还是海底捞,都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麻烦:无论在哪个领域,对于尚待实现的潜在需求而言,麻烦都是最先出现的提示线索和最早的闪光信号。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不是将目光锁定在设备性能本身,而是以用户问题为中心的创新方案。索尼公司第一款阅读器2006年9月在美国上市,它设计精良,利用了电子墨水技术,甚至算得上是一款革命性的消费电子设备。但是,恐怕没有多少人购买过它。它需要和电脑连接才能下载图书,这简单的步骤使不少阅读爱好者望而却步。14个月后,亚马逊推出连接WiFi、可以轻松找到你想要图书的Kindle。仅仅帮用户省掉一个麻烦,就使亚马逊成为电子阅读器大比拼中的赢家。

需求创造从来都不是一次成型的事,也不可能因成功的产品发布就告终。有些产品的提升轨迹是以平坦的5度角向前发展的,另一些产品则是以强大的45度角向上攀升。

充分利用背景要素:利乐枕是一款优秀产品,但当初也面临成长的局限,美国消费者由于对牛奶包装的传统认识,普遍不愿尝试无菌包装的产品。利乐为了帮助消费者认识到无菌包装食品的安全和便利,先从豆浆产品开始打破僵局。

熟人推荐和试用:给客户一个爱上产品的机会,他们真的会爱上它。雀巢旗下的胶囊咖啡机定位于家用和办公室用,在推广过程中,他们不仅使用广告,更创新性地把咖啡机体验店安插到百货商场,甚至把咖啡机提供给头等舱乘客。2000年,20家不同航空公司的1100架飞机都在使用这部机器。每年,350万名旅客有机会品尝到胶囊咖啡机制作咖啡的浓郁香气和味道。今天,差不多一半的胶囊咖啡机销售是口口相传推动的,另外一半来自于电器商店或胶囊咖啡机体验店的免费试用。

迅速迭代,不断改进:需求创造从来都不是一次成型的事,也不可能因成功的产品发布就告终。有些产品的提升轨迹是以平坦的5度角向前发展的,另一些产品则是以强大的45度角向上攀升。斜率越大,现有客户就会越满意,也越容易吸引到新客户。

差异化:设计一款吸引“普通客户”的产品是毫无意义的,这纯粹是时间和金钱的浪费。差异的存在给了需求创造者机会去为更多人提供更为精准、利润更高的服务。

—文 / 白小茉(摘自《需求》一书的书评)

用户需求分析 篇7

1. 我国通信行业现阶段存在的服务问题

在我国的通信行业的服务过程中, 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改善, 很有可能导致通信企业的用户流失, 给企业的发展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本文针对现阶段通信服务的问题详细阐述其中较为突出的3点, 希望能够引起相关企业的重视, 提升服务质量。

1.1 我国的通信行业存在恶意强制用户消费的问题

用户在日常使用中, 经常会收到一些无预定的广告或增值业务信息, 这些信息并非用户主动愿意接受的, 实则为信息提供商一种非友好的强制推送, 这种强制推送的内容可能会是非健康的东西, 不利于接受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 还存在一些欺骗消费的现象, 用户在进行非常规性指令操作时, 由于业务的不熟悉, 可能会不小心触碰一些收费操作, 导致自己进行非本意的通信服务消费。

1.2 我国的通信行业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通信行业服务商应对信息服务商和普通大众承担同等的责任即同时兼顾两者的利益诉求, 使其能够平衡地运转起来。但在实际层面, 由于占用资源的差异, 通信行业服务商往往更加兼顾信息服务商的利益, 致使普通消费者成为利益的失衡方, 丧失平等地位, 通信行业服务商由于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致使普通大众的利益受损。

1.3 我国的通信行业现在服务杂乱无章, 乱象丛生

在一般市场上, 为普通消费者提供的通信服务产品主要有手机、固定电话等移动和固定终端, 种类和数量都是十分庞大。其中, 一些不法商家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恶意欺骗消费者, 从中谋取暴利。

2. 我国进一步提升通信行业服务质量的基本措施

2.1 措施一:我国的通信企业通过对现阶段的通信市场的进一步细分来提升通信服务质量

现阶段我国的通信行业在提升服务质量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现有的通信市场进行进一步地细分。每一个企业在进入市场之前都要对市场进行详细地分析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开拓。伴随着我国通信进一步的发展以及完善, 我国的通信行业市场以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伴随着市场的变化, 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对于市场变化而做出的相应改变。在这一改变过程中要对市场的现有状态进行了解以及掌握, 一旦没有做到位, 就会失去市场竞争过程中的主动地位, 失去对于市场的主导, 会给通信企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在提升服务质量的过程中, 细分市场就是要对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的相关服务质量以及发展阶段进行摸底调查, 对通信企业的受众人群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在提升服务质量之前要对现阶段的通信市场进行全面调查, 对于通信企业而言, 首先要对服务的群体进行调查, 例如, 现阶段联通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网上的有限服务, 因此我们要重点对固定电话用户以及宽带用户的现有需求进行了解以及深挖。针对现阶段的联通企业的服务群体, 我们就没有必要在不熟悉的领域进行进一步拓展,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不断地扩大现有的用户需求, 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前提下, 尽量拓宽服务人群, 在宽带用户的需求方面作充分地准备。在不断发展有限数据技术的基础上更为高效地为用户提供更加专业以及快速的网络浏览需求服务。伴随着市场细分进程的深入, 我们会慢慢地改变现有的不足的服务问题, 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服务需求。在细分市场的过程中, 我们也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服务定位, 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 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2 措施二:我国的通信企业通过不断地挖掘用户的深度通信需求来提升通信服务质量

作为通信企业而言, 对通信用户的需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是重中之重, 是企业进一步发展和拓展的基础。因此在通信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深入挖掘通信用户的实际通信需求是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内容。本文还是以联通企业为例进行这一部分的阐述。对于联通公司而言, 现阶段的发展定位主要集中在一定环境下的通信服务。本文提及的这种服务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 网络上网功能的服务质量提升就是要让通信用户在一定的环境下获得更快的上网速度以及更加流畅的上网体验。在没有设定环境的条件下, 我们要进行最大范围的无线上网服务业务。因此在深入挖掘通信用户的需求的过程中, 我们要设身处地地站在用户所处的环境之中来考虑服务的进一步实施措施。通常情况下, 通信服务的用户主要有两种大的类型。第一种是在办公环境下需要服务的类型;第二种是在家庭环境下需要服务的类型。除了上述两种主要的服务类型之外, 就是处于不稳定环境下的通信用户。基于上述的阐述, 我们在深入挖掘通信用户实际需求的过程中要针对家庭用户以及办公用户来入手深入挖掘。例如在挖掘家庭环境下的通信服务时, 要详细地了解家庭成员的上网通信情况以及上网通信的时间情况,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家庭型的通信用户制定专业的服务, 让其在经济消费最小的前提下, 享受到最好的通信服务。我们在挖掘用户的通信需求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对通信流量的监控来了解用户的实际流量应用以及应用的时间段, 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最合适的通信服务。对于办公环境下的通信用户, 他们需要的有线通信服务和无线通信服务基本相等。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信息之间的交换大多数采用的交换方式是网络通信交换。现阶段通过我国的实际通信行业市场来看, 无线通信是最大的竞争市场, 但是我们也不要叙述有限通信的市场服务。数据的稳定安全传输对于企业来讲是最为重视的, 因此我们在有限通信服务的过程中要针对网络数据传输的连续性能以及安全性能来进行提升和发展, 这样才能够得到企业用户的进一步地依赖和赞许。通信行业还在积极地帮助企业建立相关的网络结构, 满足企业对于网络应用的服务需求。

2.3 措施三:我国的通信企业通过不断地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来提升通信服务质量

对我国的通信企业而言, 最佳的用户使用体验就是最好的用户服务, 因此我国的通信企业要在强化企业的竞争力的问题上进行努力, 通信企业要围绕现有的优势技术以及核心技术来进行竞争力的提升, 切勿盲目的进行市场技术拓展, 只有立足有优势技术才能够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在用户服务问题上, 通信企业要不断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但是前提是不要让用户造成经济浪费, 做到服务优质到位。为用户提供优势的数据网络服务是当前的关键问题, 通信企业要在自我数据通信技术成型的前提下, 进一步发展以及创新数据网络通信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在服务过程中真诚相待, 不欺瞒。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通信用户满意,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摘要:伴随着我国通信行业的不断快速发展和创新, 我国的通行行业面临着非常大的竞争压力。为了更好地发展通信企业, 我国的各个通信企业都在尝试着做出改变。很多企业在通信科学技术方面不断地创新, 但是通信行业面对的是广大的用户。在用户眼中只有先进的通信技术远远不够, 还需要更多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对用户服务的改变和创新。我国的通信行业要在用户需求问题上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尽最大努力来满足用户对于通信服务的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用户数量增长。因此我国的通信企业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就是要不断地挖掘用户的需求, 同时针对用户的需求来提升服务质量。本文主要针对通信行业的服务用户需求的深入挖掘以及提升进行详细地分析以及阐述,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以及分析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通信企业的服务质量以及满足通信用户的服务需求, 同时也为我国的通信行业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创新贡献力量。

关键词:通信服务,用户需求,深入挖掘,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国涛.浅析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1 (10) :23.

[2]王平.浅析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经营管理者, 2011 (16) :45.

[3]周慧琴.中国通信行业在垄断与竞争中寻求发展[J].理论界, 2003 (6) :45.

用户需求分析 篇8

当前, CMMB已经出现并发展了4个年头。2006是CMMB的立项年, 广电总局确立CMMB为广电行业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 在国标之争中宕开一笔。此时期, 驱动CMMB的主导力量是政府, 其他各界对CMMB是存在质疑、观望心态的。

2007年是CMMB的布局年, 广电部门战略逐渐明晰, 甩开顾虑、务实行动。不同于其他一些新媒体, 发起时计较标准得失和短期、局部利益, 受制于国际核心技术厂商利益, 不能调动运营商、国内厂商、用户市场的需求和积极性, 存在“价值链倒置”的现象。广电把CMMB上升到全行业再创业、同进退的高度, 采取开放的姿态 (初期标准免费) 和强有力的配套扶持政策 (资金、资源投入) , 积极调动国内产业界力量并搭建了一套完整的CMMB工作组体系, 迅速开展了标准体系研发、网络建设、端到端设备生产、业务规划等工作。此时期, 驱动CMMB的主导力量是广电行业, 行业内部对CMMB的信心大大提升。

2008年是CMMB的试验年, CMMB借助奥运推向社会。检验的效果完全超出了各界的预期, CMMB得到政府、行业、市场、社会的广泛好评, 迅速发展到180万用户。此时期, 驱动CMMB的主导力量是用户市场, 由于前期在网络、芯片、终端、内容方面的积极推进和协调, 再加上免费策略的助力和奥运收视需求的拉动, CMMB“很流畅、很清晰、随时随地、资费便宜”的特点充分调动了中国大众市场的需求。

2009年是CMMB的商用年, CMMB构建了“总———子———分”的全国运营体系, 并以2009年3月上海率先收费商用为标志启动了CMMB的正式商用。此时期, 政府的力量逐渐弱化, 运营商的力量逐渐主导, 但该时期CMMB的发展却从“期望高点”跌入了“收费低谷”。一方面, 缺乏收视热点的刺激后, CMMB自身的需求程度有所降低, 收费后却使原先网络覆盖不够深入细密、终端款式不足、节目数量有限和市场推广乏力等问题暴露出来。另一方面, 出现产业链协调问题, 终端商、芯片商、运营商、渠道商和内容商之间相互牵制, 纠结于成本投入高低、利益得失, 缺乏有效的突破口。形成原有用户部分流失、新增用户数量有限、产业界信心受挫、争论较多的局面。

2 目前的形势

2010年, CMMB进入了至关重要的推广期。该阶段CMMB能否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径, 取得局部市场的认可, 成功发展首批商用用户, 形成价值链的正向循环, 重塑产业信心, 直接关系到3G手机电视应用后CMMB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目前的形势可以简要概括为:

1) 政策破冰。2010年初, 国务院明确了要推动三网实质性融合的工作, 其中手持电视是政策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的创新形态。这一举措, 将在今年为CMMB发展扫除一些壁垒, 调动一些资源。实际上, 2009年中广传播与中国移动所达成的合作协议, 在今年将全速启动, TD+CMMB终端有望进入中国移动的KPI计划, 兑现双方设定的2010年发展1 000万用户的目标。同时, GSM+CMMB终端也有可能获准入网。政策破冰将大大缓解目前CMMB终端匮乏的尴尬局面, 比如摩托罗拉、三星等国际厂商已经推出了CMMB终端。

2) 网络和运营框架基本就位。目前、中广传播在全国300多个城市开通了CMMB信号, 其中100余城市已经实现了优质覆盖, 28个省级CMMB子公司陆续挂牌。但仍面临网络持续优化以及总公司如何调动地方运营积极性的问题。

3) 产业协同、重点迁移。2009年问题的出现, 使产业链充分认识到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而且在市场推广阶段, 产业链的重点从上游向下游迁移, 也就是从芯片端、发射端向终端、渠道端、业务端迁移。为此, 中广传播对运营策略进行了调整:首先, 加大了对终端厂商的支持力度, 特别是常规终端定制、不定期终端采购和终端联合营销三项举措;其次, 加大了终端销售、客户服务、媒体宣传等用户接触CMMB渠道体系的投入;再次, 加强和第三方内容伙伴的合作, 筹划推出“晴彩系列”的推送业务、互动业务、资讯业务以及更加适配手持电视特性的原创内容形态。

4) 需求疲软。收费运营情况下, 购买CMMB终端并为CMMB业务付费的意愿受制于一些影响因素, 用户需求比较疲软。为此, 中广传播推出了资费新政, 在原有收费模式 (4档资费标准, 标准资费为每月12元、半年72元、全年120元、3年300元) 的基础上, 推出了终端定制、资费补贴的政策———“晴彩中国计划”, 用户购买睛彩中国系列终端, 3年内不用交费、不用开通, 开机即能收看。这一举措的实际效果有待检验, 但可以预期降低用户的进入门槛, 有助于CMMB推广。

3 把握用户需求

在这种形势下, 如何加速CMMB推广, 产业界各方有不同的视角和办法。但通过对CMMB发展阶段的回顾, 笔者发现, 从2008年市场旺盛到2009年市场低谷, 一个关键的原因是用户大众市场的驱动力减弱。

CMMB媒介数据研究中心从2006年起一直致力于CMMB用户研究, 并建立了一套样本用户库 (覆盖北京、上海、天津、沈阳、青岛、秦皇岛) 和规范的调研方法。CMMB媒介数据研究中心认为, 把握CMMB用户需求这一任务, 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CMMB在市场中的定位。正如王效杰司长在近期所提出的“CMMB目前的首要任务, 就是要对自己的业务定位清晰, 未来将提供电视节目还是电视服务, 将来是要做移动终端还是多媒体的信息终端”。

2) CMMB用户有哪些需求人群, 有哪些需求侧重点。

3) 影响用户购买CMMB终端的因素是什么, 如何推动CMMB终端销售。

4) CMMB用户的收视偏好是什么, 如何开发CMMB业务。

5) 用户对于CMMB的付费意愿, 如何权衡CMMB资费。

4 市场调查、分析与建议

4.1 CMMB市场定位

首先可以肯定, CMMB具有稳定的使用需求, 是市场上一种有价值的媒介形态。调研显示, 88%的用户“非常需要”和“比较需要”CMMB电视服务。2008年下半年, CMMB用户的人均日收视时长超过了80 min;2009年下半年, 虽然有所下滑, 但也超过了70 min。与同为移动媒体的公交电视 (尼尔森数据显示, 人均日收视时长为40 min) 相比, 远远超过了其收视需求。

那么, CMMB的需求呈现什么特点呢?

第一, CMMB是一种大众化需求, 在广阔的市场空间内具备潜力。调研显示, CMMB的用户群虽然偏重于男性、中青年人群, 但仍然对于各个年龄层、教育层、收入层、职业层都有所覆盖。

第二, CMMB是传统广播电视的延伸。这一方面取决于CMMB的广播技术方式和现有节目特点。另一方面也是用户收视习惯的一种平滑转移。调研显示, 传统电视收视率较高的CCTV-1, CCTV-新闻等频道, 以及新闻联播、体坛快讯等节目在CMMB平台上仍然受用户欢迎。CMMB还是对传统电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空间方面的延伸表现在家里 (47%, 主要是客厅之外的其他房间) 、工作场所 (26%) 、公共场所 (12%) 、路上 (15%) ;时间方面表现在几个传统收视高峰的延伸时段, 如上午上班 (6:30—8:00) 、午后 (12:00—13:00) 、下午下班 (17:00—18:00) 以及晚上休息 (19:00—22:00) 。

第三, CMMB未来要走向全业务的多媒体信息终端, 但其特色仍为广播电视。经过技术演进, CMMB未来也可开展全业务, 如互动业务和数据业务。开展全业务是必要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 未来全业务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既要面临通信式手机电视的挑战、还要面临移动互联的挑战。即使终端融合、硬性特点趋同后, 各个媒介还会通过外形、使用环境、服务特色等软性特点来进行市场区分, CMMB的广播技术属性、清晰流畅优势、广播电视节目资源优势、相对大屏幕多终端特点以及休闲放松的收视方式, 都决定了广播电视这一基础性、规模性的需求是CMMB生存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4.2 CMMB需求人群

有关新媒体一直存在一个误区, 即认为新媒体的首批使用者以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年轻、时尚、白领人群为主, 因为他们的创新意愿强、消费能力强。但其实这类人群的信息获取渠道较多, 对于新媒体的需求刚性不足, 而且在消费时非常理性、难以打动。笔者认为, CMMB的大众化需求特点不是它的劣势, 恰恰是它的优势, 使CMMB不易受制于少数人群的影响, 能够挖掘多类型人群的多类型需求。

调研发现, CMMB的潜力用户群有:

1) 工作忙碌的城市主流人群, 比如中青年龄段的公务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等。他们工作繁忙, 希望休息时间予以放松, 不愿意上网或游戏, 有较高的资讯获取需求, 有传统电视收视习惯, 对终端的实用功能比较关注。主流偏高端的手机终端和车载GPS是该人群的购机类型。

2) 信息匮乏人群, 比如务工人群 (如打工者) 、城市服务行业人员 (如出租车司机、保安、服务员等) 。CMMB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第一台电视, 非常有助于他们获取信息、了解国家大事、收看影视节目。低端山寨机则主要依靠这部分人群购买和推动。

3) 特需内容使用人群, 比如偏爱体育节目的年轻人、学生群体, 偏好股票资讯的炒股人群等。这些特需内容是这部分用户的刚性需求, 用户容易为满足需求购买特定终端。高端的智能手机、时尚的PMP终端是该人群的购机类型。

4) 送礼人群。调研显示, 48%的CMMB用户曾把CMMB作为家里的第二台电视机使用, 这部分用户主要是家庭主妇和老年人群, 他们不愿意和家人抢夺电视机, 宁愿在其他房间或者散步时收看。CMMB可以抓住这部分人群, 但他们的终端往往是家中的子女或男性作为礼品购买赠送的, 因此礼品市场也是CMMB的市场机会之一。

5) 团购人群。终端销售渠道反馈数据显示, 存在不少以单位集采团购的终端销售情况。由于CMMB新奇、实用的特点, 适宜企事业单位作为单位福利购买发放。其购买终端主要为手机之外的独立终端, 如USB电视棒、PMP、上网本、车载GPS。

4.3 CMMB终端

调研显示, 由于CMMB仍处于推广阶段, 用户对CMMB的整体情况存在顾虑, 且要想享受CMMB服务必须要更换为CMMB终端, 所以不少用户都在“等CMMB大范围普及之后再考虑购买”。单独更换CMMB终端成为CMMB发展的一个瓶颈, 这一点需要中广传播与终端厂商建立强有力的支持与合作关系, 尽快使CMMB终端成为手机、PMP、上网本的标配, 降低用户进入门槛。

具体而言, 影响CMMB终端的宏观因素有信号覆盖问题 (62%) 、业务收费问题 (44%) 、技术成熟度问题 (32%) 、终端问题 (18%) 等;微观因素有终端质量 (26%) 、价格 (22%) 、音画效果 (16%) 、厂家服务 (13%) 、品牌 (12%) 、款式外观 (10%) 。其中CMMB当前客服体系尚未完善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在关于收费、解密、升级、维修等用户顾虑较多的问题上, 终端厂商、渠道商和运营商尚未整合起来, 用户满意度较低。

从用户对终端的选择来看, 用户对于手机、PMP、GPS、USB电视棒终端的预期价位基本与市场现状吻合。说明CMMB终端在额外成本方面并没有给用户带来问题, 49%的用户愿意购买1 000~2 000元的手机, 37%的用户愿意购买2 000~3 000元的手机;32%的用户愿意购买智能手机, 29%的用户愿意购买经济实用型手机。

4.4 CMMB业务偏好

目前, CMMB业务是其发展的一大瓶颈, 突出问题是业务丰富度不够、对于CMMB媒介特性的适配度不够。

收看电视是用户使用CMMB的基本需求, 在现有电视节目转播的基础上, 用户希望能够丰富节目内容, 增加新闻 (63%) 、体育 (52%) 、电影 (47%) 、音乐 (44%) 、财经 (40%) 、电视剧 (23%) 等特色频道。这需要中广传播加快“晴彩电视”系列频道的推出。

在CMMB电视收视行为上, 有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CMMB在节目的时长上需要精简以适应随身收看的特点, 但这个时长要比行业内所设想的要长一些。调研显示, CMMB用户平均单次收视时长为30~40 min。不同时段上运营商对于节目编排要有所把握, 早间、午间时段平均单次收视时长低于30 min, 而晚间时段则要高于30 min。二是CMMB特需内容的收视需求非常强烈。与2009年相比, 2010年有世博会、世界杯、亚运会等重大事件, 易形成刚性需求, 对于CMMB的推广是一个强有力的拉动, 建议运营商做针对性的推广活动。调研显示, 2008年奥运期间和2009年国庆期间, CMMB的收视比例都超过了90%, 人均日收视时长都超过了100 min。

除了电视业务外, 用户对于信息服务 (67%) 和推送互动类业务 (37%) 也有使用需求。信息服务的需求点包括了天气信息、交通信息、财经股票信息。对于推送互动类业务用户之间是存在较大争议的, 一部分中青年、中高收入、高学历用户愿意订购推送互动类业务, 但是多数用户认为CMMB要首先做好广播电视直播节目。这种主次关系和前后关系需要运营商来慎重把握。

4.5 CMMB付费意愿

用户对于CMMB的付费意愿比较理性, 46%的用户认为加密后若资费便宜则会考虑付费使用CMMB, 48%的用户认为加密后若内容好则会考虑付费。15元 (83%用户在此以下) 、10元 (40%用户在此以下) 是对电视业务付费的两个主要门槛。而对于付费频道、信息服务、互动推送类业务, 79%的用户愿意付费尝试至少一种, 但支付费用视不同用户意愿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分析, 笔者发现用户是有一定的付费意愿和支付能力的。应该可以判断, 目前收费导致用户发展不利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收费之后增加了对于CMMB其他方面的敏感系数, 如信号、终端、内容、服务等, 这说明CMMB未来具有很好的市场容量预期。在应对策略上, 中广传播一方面可以采取补贴终端厂商, 对用户免费的方式在前期打开市场;另一方面采取可持续性的策略, 实现产业协同推进, 做好其他方面的完善工作, 并开展卓有成效的市场推广活动。

CMMB媒介数据研究中心认为, CMMB具有独特优势, 存在规模化应用的市场需求, CMMB产业界应该保持充足的信心。如果把握用户需求、加强产业协同、推动终端标配、完善业务服务质量、加大市场推广, 2009年至2010年将只是产业发展的“阵痛期”, 渡过后将有望步入快速增长阶段。2010年是CMMB关键的推广期, 将考验CMMB产业界的心态和智慧!

摘要:回顾CMMB发展阶段, 提出当前CMMB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把握好用户需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和目标人群定位以及发展终端策略、业务策略和资费策略。

用户需求分析 篇9

(一) 有助于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发展。

我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不仅需要我们的档案从业人员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更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 而用户需求方面的研究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用户需求, 究其原因是因为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数字档案馆未来建设的定位, 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相关的配套设施的建设。

(二) 有助于加速形成一种外部激励机制。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要依赖强大的网络, 为增加受众群体, 强化服务功能, 就必须打破传统档案馆神秘封闭的状态, 让更多的受众参与进来。由于这种广泛而有效参与的逐步增加, 可以直接体现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的优劣。总之, 用户对数字档案馆的评价, 将形成一个强大的外部激励机制, 使数字档案馆在与用户的良性互动中实现整体发展。

(三) 有助于促进数字档案馆向着规范化和特色化发展。

未来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方向是规范化和特色化。目前, 较为成熟的数字档案馆都是在形成自己独有特色之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馆藏文献资源的扩充, 其根本目的也是更好地提供服务。

(四) 有助于档案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在以用户需求为基础的评估中, 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考评应该纳入其中。通过这种专业的考评, 一方面重新查找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可以重新审视档案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从而达到优化档案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养提高的目标。

二、基于用户需求的数字档案馆服务策略

(一) 提升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能力

首先, 统筹规划, 有序丰富数字档案馆馆藏。对所有传统档案馆馆藏进行彻底的数字化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由于这是一项需要付出大量劳动及时间的艰苦工作, 为了更好地提高效率, 加快数字化建设进程, 非常有必要划分主次, 依据重要程度或利用多寡来进行数字化。因此, 相关的档案部门应该制定统一的规划, 立足于数字档案馆功能实现, 统一管理, 有序进行, 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劳动, 保证馆藏档案数字化进程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可以较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

其次, 确保数字档案馆中档案信息的质量。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也要确保档案信息的质量, 为提高用户的检索效率, 在进行数字化过程中就要主动去除那些重复、繁琐、冗余的档案信息。网络环境下, 由于用户缺乏信息检索语言的基础知识, 和熟练使用网络检索工具的技能。于是便出现信息检索语言无法得到合理利用、个人信息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检索策略无法得到切实可行地编制、档案信息资源无法准确无误地进行匹配获取的局面, 上述种种都将对用户在信息获取方面形成强大的障碍。

最后, 加快数字档案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无外乎是网络环境建设、信息通讯系统建设及数据库服务器的相关建设。其中计算机网络是基础中的基础, 因为档案资源数字化若想实现必须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建设数字档案馆的过程中要不断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 以及先进的管理软件和服务软件, 并定期对各种软件进行测试, 只有这样数字档案馆才能为更多的用户服务, 才能真正发挥其社会服务的功能。

(二) 向用户提供友好的检索界面

首先, 统一文件著录标准, 规范数据格式。如果各个数字档案馆之间实行统一的文件著录标准, 那么用户可以通过一个检索界面在全国范围内的数字档案馆中搜寻自己所需的相关信息。那么, 档案文件题名分析及标引标准化则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要想真正做好档案数据共享, 不可能绕开技术问题, 可借鉴目前国际档案界采用的EAD标准。另外必须要通力合作构建标准目录格式, 实现不同数据库之间数据的转换, 为全国联合目录中心建设打下基础”。

其次, 在数字档案馆网站中进行档案信息分类, 使用户的潜在的隐性档案信息意识化为显性的信息资源。在数字档案馆网站的首页设置这样的分类模块, 这样用户就可以在不同的模块下寻找自己所需的档案信息, 这样可以使用户的潜在的隐性档案信息意识化为系统所提供的显性的档案信息, 在不同的模块下检索信息还可以提升信息的检索速度。

再次, 拓宽检索途径, 规范检索语言。我国在档案检索上主要应用如下三个字段:档号、正题名、第一责任者。如此设置对于档案工作的管理是有益处的, 但对于广大用户而言却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 导航检索、模糊检索、智能检索、布尔逻辑检索等各种检索方式的综合运用在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导航”在整个检索过程的意义以及综合运用以上的检索技术和方法的重要性。

最后, 友好的用户界面具有良好的视觉感受, 强大的导航功能, 可记忆的系统操作, 可大大提高系统的利用频率及效率。检索界面是连接用户档案信息需求和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桥梁, 检索界面是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提示和帮助, 检索界面是否友好直接关系到用户对相关功能性名词理解的准确度和对检索策略的认知。优化检索界面, 是重视用户体验, 是数字档案馆功能实现的桥梁。

(三) 向用户输出统一格式的档案信息

当对选定的档案文件内容进行显示时, 由于档案文件的类型多种多样, 各种文本文件 (如word, pdf, htm文件等) 、音频文件、视频文件, 不同的文件格式有不同的浏览和播放, 因此如何统一不同格式文件的显示, 以实现对外统一的接口成为档案文件显示模块需要考虑的问题。框架嵌套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框架iframe中可以嵌套另一个.aspx页面, 这样可以统一文件的显示格式。根据文件的类型, 在需要显示文件的地方使用iframe转向不同的.aspx页面显示。”档案文件的显示模块的设计上使用了两层框架嵌套。第一层嵌套使用iframe把不同形式的文件显示界面添加到总的文件显示页面中;第二层嵌套使用了.net的literal控件, 可以在web页上保留显示文本的位置, 实现不同格式文件的显示。再则, 由于ASP.NET的表现层是各个.aspx页面的链接, 并向下一个页面传递需要的参数。由于在文件的显示过程中需要传递档案的档号、档案馆代码等唯一标识档案文件的信息, 传递参数的屏蔽可以防止用户通过URL访问档案文件服务器提高了文件访问的安全性。

(四) 建立健全公众的反馈机制

公众反馈是指人民群众受档案工作“刺激”后, 以集体或个人名义, 通过投诉、信访、举报、舆论等形式, “回送”给档案机关的关于档案工作的“意见”性信息, 一般是愿望、需求、态度、意见、批评、建议等等。检验和证实档案工作成败得失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实践, 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公众, 所以公众的意见对档案工作至关重要。公众的反馈既然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 而且肯定要对档案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那么我们就不能对它视而不见, 而应该正确地对待、利用。公众反馈的方式方法有很多, 但最便捷的就是网络, 档案馆应该利用网络来收集公众的反馈意见。利用周磊的《一种随时收集公众反馈信息的方法》的专利, 该专利的主要步骤:一是公布信息媒介的反馈信息收集统一接收入口;二是公众随时以各地自然语言习惯提交反馈信息给信息媒介的统一接收入口;三是根据提交反馈信息的媒介、提交场景和其他可自动智能确定或人工确定的补充信息来收集反馈信息的附加限定信息;四是把公众反馈信息与信息订阅者订阅规则进行精确或模糊匹配, 让订阅者用实时或非实时方式获取匹配的反馈信息。

参考文献

[1].张宁.基于国外最佳实践对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几点思考[J].档案学通讯, 2010.4

用户需求分析 篇10

关键词:电子资源,用户,需求建设

一、电子资源用户类型分析

1.专业型。对于这类用户来说,对于电子资源有着很强的目的性,通过具体的文献或图书来满足其专业文献资料的需求,保持稳定的阅读兴趣,时刻关注最新动态和观点,与时代信息紧密相联,有着较强的敏感性,是电子资源重点服务的用户。结合此类用户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用户档案,积极开展跟踪服务,为他们提供虚拟化和个性化的一站式服务方法,开展一定方向的信息检索,提供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前沿知识,以优越的服务质量吸引用户的使用。

2.浏览型。对于这类用户来说,其电子资源需求只是为了满足其知识结构更新,进一步放松和休闲的同时,了解一定的社会动态和时政热点,调剂自身的精神生活。作为电子资源访问的常客,对于电子资源的获取和程序有一定的熟悉和了解,经常进行自主访问,不需要过多的服务。根据不同的个人习惯和爱好,通过邮箱、SMN等实行“推送服务”,对其推荐不同的电子资源,由于这类用户的差异较大,欣赏水平和选择切入的角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对用户推荐内容时要做到因人而异,充分提高用户阅读的愉悦感。

3.临时型。这类用户平时很少访问电子资源,只在有需要的时候才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由于不经常访问电子资源,对相关程序并不了解,因此只需要找到所需资料即可,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依赖性较强。例如,在各学校、企业开展每年一次的职称评鉴工作时,图书馆的借阅量常常会比以往增加很多,而在临近寒、暑假放假时,也会有一部分家长用户来给孩子借几本课外书在假期中阅读,还有部分用户则是在媒体宣传的影响下,跟风借阅时下的畅销书籍,以先睹为快、先知为荣的心理为满足[1]。

二、电子资源建设与用户需求的现状

1.完善电子资源建设,提升用户满意程度。作为图书馆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通过电子资源宣传推广可以有效地提高利用率。并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促进了多元化网络宣传手段的增加,选择用户适应度较高的方式将有利于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在电子资源的数据库使用时大部分用户都选择了自行摸索,也就是这些用户往往在首次使用各类数据库资源时,都是自行摸索着尝试使用,只有在遇到问题不会解决时才寻求相关课件教材或指导网页的帮助。有部分的使用者则是选择参与图书馆关于此类数据库的使用方法的培训讲座以及参看PPT课件,此类宣传推广的方式还是得到了部分用户的赞同。在进行培训讲座的信息宣传推广时,各高校的校园网主页往往是大部分用户获取各类讲座信息的主要方式,其次就是学校图书馆的网络主页,而对于在线论坛等其他渠道发布信息目前尚未尝试,日后可以有所拓展。作为电子资源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用户使用过程中对需求的满足程度起着标示作用。当下大部分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数据库囊括的内容基本合理,可以在一些领域满足一定的文献信息资源需求,但是在一些边缘学科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电子资源在相关领域的贫乏严重制约了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的科学持续发展。

2.提高资源使用率。目前,我国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数据库的使用率较低,需要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增强电子资源在用户中的影响力和实际使用率。目前有几大数据库的使用频率较高,但是都局限于中文全文数据库,由于用户的水平有限,语言上存在障碍,外文关键词检索的选择与结果比中文电子资源更加有难度,致使外文电子资源的整体利用率较低,提高外文电子资源的利用率是非常必要的。对电子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与呈现,可以有效地揭示各类资源的具体情况,更方便用户进行定位和查找,通过图书馆建立的网站可以让用户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各项电子资源的收录情况,这就要求网站页面显示的电子资源合理、有序地呈现在用户面前。与此同时,如何通过网站更加高质量地寻找到用户所需的电子资源信息,大部分的用户认为不方便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是由许多问题所引起的,包括数据库的分类定位、信息导航检索等方面内容,都有待改善。

三、电子资源阅读发展趋势

1.到馆阅读量不断下降。近年来图书馆的用户呈现了一种有趣的趋势,到图书馆借阅文献的人数越来越少,而使用电子文献检索系统的人数越来越多,并且呈现强烈的上升趋势。我国图书馆的用户访问量逐渐下降,首先由于使用文献资源的价格有所上涨,而图书馆预算的采购经费不足,致使许多有价值的文献无法获取,订阅量不断下降而副本不断减少,因此图书馆对外出借率也不断下降;其次,内容价值不断降低,由于存在较高的图书内容重复率,许多低质量的资料充斥着图书馆,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容易误导用户;再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收藏结构不合理,例如,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少藏或缺藏的情况,对于用户的需求难以满足,无法充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最后存在检索不便的情况,对于各种电子资源需要手工搜索和记录,难以有效地吸引用户,但是通过Google等搜索引擎或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效地提高了搜索速度,更加便捷准确地利用电子资源。

2.数字化出版物的两极分化。随着数字化图书与数字化期刊不断普及,更多的读者对于数字化出版物更加青睐,但是也呈现出两种趋势,其一是年轻读者的了解与熟悉度更高,而年龄大的熟练度较低,对于年龄界限也难以界定。大部分的计算机运用熟练的用户较为容易接受电子出版物,相对于部分堪比数据编写员的用户,只要得到检索地址以及安装浏览器之后就可以轻松获取自己所需的电子信息资源。与之相反,另一些用户则需要逐步讲解演示,手把手教其如何下载地址以及如何安装浏览器等,他们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出现因操作错误而无法获取信息资源,有的用户甚至因为不会使用而去实体图书馆查找所需资料文献。对这些使用电子资源数据库困难的用户,工作人员要耐心讲解和引导,使其以最快速度学会使用,享受到电子资源数据库带来的方便[2]。

3.电子检索量不断上升。随着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电子检索量也不断上升,特别是体现为数字化期刊,联网检索成为未来数字化文献检索的发展趋势。通过更加便捷的搜索方式不断的增加了电子检索量,电子产品的种类也日益丰富,从而加大了用户可选择的空间。我国现阶段网络上建设相对较为完善的电子资源数据库,诸如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借助他们完备、全面和系统的信息资源、便捷的服务以及特色化产品,对于中文期刊的检索要求基本能够满足,有效降低了图书馆阅读量,提高电子检索量,增加了信息服务量。

四、电子资源建设中针对用户需求的建设策略

1. 明确资源建设目标。电子资源建设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质量不高、资源过滥或缺乏的情况,如何加强资源建设的质量,要做到质与量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电子资源的利用率打下基础。因此,我们需要明确电子资源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对用户的准确定位是实现优化资源的重点,有效配置电子资源的用户需求,在满足各学科的基本文献需求上,还要突出各自学校的重点学科以及特色文献建设,保持传统与新型学科的齐头并进,实现资源的学科化建设,电子资源按照知识特点进行分类。目前中、英文数据库已涵盖了大多数专业和领域,而少部分领域的资源建设仍有待加强,对于许多欠缺的地方应逐步引入其他电子资源,满足用户需求。

2.有效的整合电子资源。目前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仍然存在无序化状态,许多内容的组织度不高,无法进行有效地整合,使得用户陷入了取材无门的境地,严重影响到用户的使用效果。依据教育技术的系统论方法对电子资源进行整合,对资源的系统性在整体中进行考察,提高其整体性、关联性和优化性。对于信息检索,要降低用户的检索劳动量,提高便捷度,使用符合用户特点的个性化服务。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式是实现各个电子资源数据库间的资源共享,从而可以避免用户登录多个数据库的繁琐操作,减少获取信息资源的时间,为用户提供最优服务,并最大限度地增加各个电子资源数据库的使用率。

用户需求分析 篇11

据悉,此次年结培训包括三部分,一是用友软件年终结转操作及常见问题;二是国税网上报税年终汇算清缴操作及注意事项;三是2013小企业会计准则在用友软件中如何实现。同时,在培训现场,握奇为客户专门开辟了“现场问题解答区”。客户在用友软件、网报年终汇算清缴、2013年小企业会计准则方面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现场得到解决。

本次培训还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用户在每年的年末至次年年初财务人员需要完成的年结、年报工作提出了特别服务。考虑到年底工作量巨大,如果操作不当将无法顺利完成年结、年报,大大影响工作效率,为此,握奇在培训结束后将把所有问题汇总并总结成文档,以邮件方式发给客户,方便客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查找解决。

用户需求分析 篇12

1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管理软件用户

1.1 主要用户和潜在用户

1.1.1 主要用户。

确定用户范围, 明确软件主要为谁使用, 是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此过程相当于软件开发单位确定开发目标最初的市场调查, 是软件需求分析的首要步骤。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管理软件应首先针对林业单位。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森林经营单位为软件主要用户, 其中, 林业主管部门要对本行政区域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更新实行管理和监督, 并为本级政府和上级部门决策提供权威数据。因此,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管理软件应首先满足林业主管部门的需求。森林经营单位是指以森林资源为主要生产资料, 长期从事森林经营管理活动, 有明确经营范围和单位法人资质的单位, 包括国有林业局、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 (管理局) 、森林公园 (管理局) 等。由于森林经营单位直接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 因此, 森林经营单位的需求也应重点调查。

1.1.2 潜在用户。

除了主要用户外, 软件开发时还应兼顾其他用户需求。规划设计单位、林业开发公司和其他非林业部门为软件的潜在用户。林业规划设计单位、林业开发公司以及发改、国土、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 在从事各类林业专项调查、各项工程规划设计、各类毁林案件调查、征占用林地调查、林业开发与利用, 以及政府各部门开展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行业建设发展规划等业务活动时, 可能会使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管理软件, 进行查询、统计、分析, 成为软件潜在用户。

1.2 用户单位组织机构及其针对森林资源数据应用、处理的业务活动

了解用户的部门组成情况、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各部门的业务活动情况, 是用户需求分析的重要步骤。更好地了解用户的业务, 才能使产品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森林经营单位根据其业务活动, 一般划分为防火、保护、资源、林政执法、造林、规划设计等职能部门。各部门使用森林资源数据的形式和侧重方向不尽相同, 如造林、规划设计部门关注地形地貌、土壤、坡度等立地条件因子, 使用方式多为查询、分析;资源、林政部门关注权属、面积、蓄积等因子, 使用方式可能是统计、更新、发布;森防、保护部门则更加关注植被、树种分布等因子, 使用方式为查询、空间分析等。

2 现有软件存在的问题

2.1 应用范围窄, 难以满足日常业务需要

现有“二调”软件多为规划设计单位自主开发, 自行应用, 没有进行市场调查和按软件工程方法进行用户需求分析, 软件应用范围较窄, 软件功能仅仅局限于数据录入、统计, 以及按“二调”成果要求的出图、出表功能, 其实质就是一个“二调”数据采集系统, 而非管理软件。部分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和森林经营单位安装了不同版本的“二调”管理软件或统计软件, 却不能很好地使用, 不能满足其日常业务需要。

2.2 数据分散, 维护困难

现有大部分“二调”软件都是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分开存放, 分开管理, 并且在不同的软件平台上使用。一般是将图形数据存储为Arc GIS可识别的文件, 并在Arc GIS平台上使用;将小班调查数据存储为Access可识别的表单形式, 并在Access平台上使用。数据更新维护需要在2个软件平台上同时进行, 技术要求高, 操作难度大。

2.3 重要功能不足

现有大部分软件仅具备查询、统计功能, 不能满足林业单位相关部门日常业务需要。一是大部分软件图形输出功能自动化程度不够。如资源林政部门和规划设计部门可能随时需要某区域的相关专题图件, 进行该区域的外业调查、设计等, 但现有软件一般都不具备输出专题图功能, 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编辑、裁剪、整饰及手工输出。二是缺乏数据更新功能。森林资源数据总会因其自身演替、人为促进或破坏、自然灾害等因素而不断变化, 森林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实时更新或定期更新森林资源数据。现有软件未对数据更新进行专门功能化、模块化设计, 林业主管部门由于其技术业务能力原因无法自行完成数据更新任务, 一般需要委托有关专业单位处理。

3 根据用户需求确定的软件功能

通过对用户业务活动跟踪、访问、调查等方式, 明确软件综合要求, 如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出错处理需求等。而功能需求作为用户需求的硬性指标, 是软件开发设计的基础。以下针对软件图形输出和数据更新功能进行需求描述 (对现有软件已经具备的功能和易于实现的功能不再说明) 。

3.1 图件输出功能需求

一是按统计单位和图幅管理图件输出 (图1) ;二是可以按任意一级统计单位 (县局级、乡镇场级、村作业区级) 或任意图幅号输出各类图件;三是输出图件专题可选, 如林相图、森林分布图、其他专题图等;四是输出图件比例尺、图廓、附注、标题等可选;五是输出图件的着色、图例、图上注记等自动生成, 并符合相关专题图制作规定。

3.2 数据更新功能需求

一是以项目形式管理变更, 如一个林地征占用项目作为一个变更项目 (图2) , 每一个变更项目需要有变更项目编号、变更依据等内容;二是可以点选、框选或导入范围选取需要变更的范围 (图斑或小班) ;三是选取的图斑可以进行分割、合并、属性修改;四是变更后的小班编号、面积求算平差是自动的;五是其他属性如变更后地类、权属、林种、坡度、海拔、蓄积等内容可以手动修改, 但应提示;六是按变更项目保存历史数据和变更数据, 可以按单个项目进行变更统计、分析, 也可以按所有变更项目进行变更统计、分析。

4 结语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管理软件主要应用于林业主管部门和森林经营单位, 只有详细了解林业部门业务流程, 全面分析软件功能需求, 建立统一开发平台, 才能为后续软件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满足用户单位需要。

摘要: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用户需求分析是关系到软件应用成败的关键。现有森林资源管理软件功能单一, 不能满足用户需要。针对这种状况, 对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管理软件的用户需求进行了分析, 并对软件重要功能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软件工程,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用户,需求分析,软件功能

参考文献

[1]郑人杰, 殷人昆, 陶永雷.实用软件工程[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2]朱寅非.浅析软件开发项目中的需求分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4) :84-86.

[3]洋萍, 李德文.基于GIS平台下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成果年度更新方法探讨[J].四川林勘设计, 2012 (4) :27-30.

上一篇:定额费用下一篇:一年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