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需求研究

2024-06-14

用户需求研究(共12篇)

用户需求研究 篇1

1. CMMB在太原的发展状况

CMMB是英文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移动多媒体广播) 的简称, 俗称手持电视。2009年7月25日, 中广卫星移动广播有限公司和山西省广电合作方在太原召开了山西中广传播有限公司第一次股东大会。2010年6月24日, 在太原举行了山西中广传播有限公司揭牌暨手持电视手机电视正式开播启动仪式。自2008年山西省首个CMMB大功率发射站开播以来, 到2010年手持电视业务在山西省全面开展。目前, 手持电视信号已覆盖太原、大同、临汾、运城, 很快将覆盖全省所有地级城市。

2. 用户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2.1 调查简介

被访者中, 男性占55.6%, 女性占44.4%。平均年龄为27.77岁, 最小年龄为16岁, 最大年龄68岁。职业涉及国家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员、私营企业职员、学生、农民工等。

在所有被访者中, 只有51.5%的人听说过CMMB (移动多媒体广播) , 而使用过的人只占到总人数的10.4%, 该类人群被称之为CMMB的现实用户。

2.2 现实用户需求特征

2.2.1 用户特征

现实用户中最大年龄50岁, 最小17岁, 平均年龄26岁。其中男性占48.1%, 女性占51.9%, 性别差异较小。职业分布中, 所占比例最高的三类分别是学生:35.2%、私企职员29.6%、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员13.0%。3000元及以下/月收入累计占到83.7%。学历层次中, 大专、本科及以下占到66.7%。

2.2.2 现实用户对CMMB的使用状况。

现实用户使用该业务的时长多集中于一年及以下, 使用半年的占到57.4%, 使用一年的占到35.2%, 两者合计占到92.6%。使用时长两年及以上的仅占7.4%。现实用户在终端设备选择上, 手机是最重要的设备载体, 占到64.8%, 而车载导航仅占到5.6%。

3. 费用支付

关于付费方式的选择意愿上, 选择包月付费的占到63.0%, 选择按使用时间长短付费的占到24.1%, 选择包年付费的占到11.1%, 选择其他付费方式的占到1.9%。现实用户对于付费额度按月计算, 选择10元及以下/月的人群为半数以上, 占到59.3%, 选择11—30元/月的人群占到29.6%, 选择31—50元/月的占到9.3%, 50元/月以上的仅占到1.9%。

4. 互动功能

有50%的现实用户认为有必要在现有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基础上增加互动功能业务。但在该类人群中只有44.4%的人愿意为增加互动功能额外支付相关费用, 其可以接受的平均费用为11.1元/月。

5. 用户满意度和品牌认知

有55.6%的现实用户对现有移动多媒体业务表示满意, 44.4%表示不满意。认为最需要改进的前三个方面分别是:信号覆盖23.3%、设备耗电量17.8%、节目内容15.8%。其他依次为:费用14.4%、播放效果9.6%、手机终端价格8.9%、增加终端产品种类6.8%、互动功能2.7%、其他0.7%。

5.1 潜在用户需求特征

未使用过CMMB的人群包括两类:第一类为听说过该业务但没有使用过的人群, 第二类为既没有听说过也没有使用过该业务的人群。在未使用过CMMB的人群中, 有73.5%的用户表示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愿意尝试该业务, 该类群体在本次调研中被称之为潜在用户。

5.2 终端设备需求意愿

在终端设备的选择上, 选择手机的意向比较明显, 占到59.7%, 接下来依次为车载导航15.4%、掌上电脑15.2%, MP3MP47.1%, 其他2.6%。潜在用户可以接收的设备购置费用主要集中在2500元以下, 累计占到愿意尝试使用人群的87.2%。

5.3 收视意向

潜在用户与现实用户在收视内容和收视时机意愿选择上, 虽人数比重略有差异, 但选择顺序呈现出高度相似。娱乐类25.9%、新闻类22.1%、体育类13.7%、生活服务类12.6%、财经类8.8%、访谈类7.5%、科教类6.9%、其他2.5%。娱乐类、新闻类和生活服务类是所有用户最喜欢收看的电视节目类型。

6. 竞争市场分析

当潜在用户被问及是否用手机通过其他业务看过在线视频时, 65.4%的人没有看过, 34.6%的人表示看过。在看过在线视频的人群中, 12.9%的人对在线视频满意, 61.4%表示一般, 25.8%的人不满意。其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视频清晰度不够、播放不流畅以及费用较高。

7. 结论及建议

通过调研, 可以发现CMMB业务的客户应主要集中于年轻人, 他们愿意尝试新鲜事物, 对电子设备充满兴趣。目前, CMMB业务相比于竞争者, 最大的优势在于支持多种接收终端设备, 具备通过其他渠道播放视频时难以比及的画面流畅度和清晰度。只有洞悉客户市场需求, 不断完善市场策略, 才能更好地助力于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发展, 为广播电视事业增添新的动力。■

摘要:CMMB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 作为广电行业的新兴细分产业, 市场运营的优劣直接决定其未来成败。用户是产业链的终端环节, 其需求状况影响着产业发展的进程和方向。为了更深入了解用户, 本文以太原市场为目标, 以实证研究的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 分别从现实用户和潜在用户入手, 探寻CMMB用户特征和需求, 旨在客观、全面说明用户实际需求状况, 并提出对CMMB的发展建议和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案。

关键词:CMMB,用户需求,实证研究

用户需求研究 篇2

本系统主要实现对图书馆信息的管理,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图书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图书管理的科学化、数字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用计算机制作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功能强大的Internet网及时的向读者发布图书的最新动态,二:任务概述 2.1目标

1.以现代软件工程原理和思想指导整个课题的开发过程,要经过系统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调试维护和安装实施等步骤。

2.要有详细的设计说明书;

3.每一模块的流程图要很清晰;

4.本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行,能较好得完成预定的功能;

5.系统要有完整的帮助文件,供前台操作员能方便的操作本系统。2.2用户特点

本系统主要实现对图书馆信息的管理,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图书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图书管理的科学化、数字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用计算机制作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功能强大的Internet网及时的向读者发布图书的最新动态。三:业务功能概要描述 3.1系统分析

系统主要由两大子系统组成:图书管理和维护子系统以及图书信息服务子系统。系统主要有四个数据库表:图书信息表,用户信息表,学生信息表和借出信息表

3.2业务描述(1)图书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可以分为两大块:图书信息的服务系统和图书的综合管理系统。图书图的使用对象是借阅者,例如学生,教师;管理者是图书馆的管理员。因此根据这些信息,本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实现图书馆图书信息的管理和维护,如用户信息管理,图书馆规则维护,新书入库,整理图书,修改图书信息和进行查询等;以及服务系统的图书信息查询,图书的借出和归还等功能。

(2)师生即用户需要先注册然后才能借阅图书。用户进行注册时需要输入个人信息,注册成功后,会获得一个由系统提供的标识其身份的标识码。

(3)用户登录进入图书管理系统后,可以通过Web页面查看图书的各种信息,如图书的借阅情况,作者等。

(4)用户登录后可以借阅图书,并在系统规定的时间内还书。否则必须缴纳罚款金。用户借阅图书时,系统会注明借阅时间。

(5)图书管理员可以查询图书,查看一些借阅情况,更容易知道哪类图书需求量大,好做到合理的更新增减图书。有用户违规或没按时还书的情况,他们做处理,收罚金。查询图书可以是用户得知图书更具体的位置以节省时间。

用户需求研究 篇3

【摘 要】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正成为社会重要的消费者组成部分,准确把握老年人群的需求才能在老年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本文引入活动论理论,结合老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研究老人在家电使用中的一系列关键活动,探讨可能的老年家电市场机会点。

【关键词】老年人群;活动;生理与心理;家电需求

我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的數据为参考,此指标从2002年的7.3%上涨至2012年的9.4%。2012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27亿人,且每年以800万人的速度增加。有专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可见,老年人群正成为社会的重要消费者组成部分。面对日趋庞大的老年市场,家电企业应如何应对?所以,对老年人群需求研究或能促使家电生产企业找到新的方向。在体验经济时代,什么样的家电能满足老人的需求?如何准确把握老年家电市场需求以抢占市场?为此,我们简要分析了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甄选了几类典型退休老年用户进行入户深访,以活动论为指导探寻老年家电市场机会点。

1.活动论简介

活动论是以“活动”为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来研究和解释人心理的发生、发展问题[1],活动结构中包含主体、客体、工具、共同体、规则、分工6个要素[2]。如,在老人看电视这一活动中,主角是「老人」,目标是「看电视」,工具是「遥控器、电视机」,共同体(又可称作社群)是「家庭成员」,分工可视为「电视被使用之区段与用户」,规则可能是「子女在家,老人才能顺利欣赏想要看的电视节目」,如图1所示。

图1 活动基本架构

用户体验是在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物、境相互作用形成的。Roto在用户体验整体模型中也提出了同样见解。具体来说,即:用户自身的特性和状态对用户体验有重要的影响。产品不同,体验也会发生变化。而环境的特性会改变用户的使用过程、习惯等,进而影响用户体验。[3]

图2 用户体验是人、物、境相互作用产生的

2.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老年人为60岁以上的人群。老年人正处于人生的衰退期,不管是身体机能还是认知能力都开始走向衰退。为更好的服务老年人群,发掘他们的真正需求,首先要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与人格特点。

2.1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

进入老年期后,身体各部分机能开始不同程度衰退。从外部特征来看,老人头发开始逐渐变灰,甚至变白;面部与其他部位的皮肤变得松弛失去弹性,并开始出现皱纹;肌肉开始萎缩,行动变得迟缓;由于脊椎骨的软骨变薄及身体姿势的改变,老人可能明显变矮。同时,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也会随着内部器官的老化而逐渐衰退。总之,衰老是老人无法避免的一种必然过程,身体的老化也将导致相应心理机能的减退。

2.2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变化

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和记忆力下降。因身体感觉器官机能的衰退,感知能力必然会受到影响。退化最早最明显的是视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膜、晶状体、视网膜和视神经开始老化,导致视力下降,对视觉信息的加工也变得迟缓。听力也逐渐下降,高频听力受损表现尤为明显。如背景噪音多,或有不少人同时说话,那老人要听清对话就会很困难。另,老人的味觉、嗅觉、皮肤觉也逐渐迟钝。已有研究表明,60岁以后各种感觉都会明显的下降。记忆力衰退表现为记忆广度和速度下降,对新近事物的记忆变差。且,老人的记忆力也受生理,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影响。

老人的智力水平有所衰退,但并非全面衰退。智力是由不同成分构成,卡特尔和霍恩依据智力发展与生理、文化的关系,把智力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所谓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贮存为基础的能力;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则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度而提高,相对不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研究发现,老人的流体智力很早就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晶体智力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呈上升趋势[4]。

2.3老年人的社会性与人格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5],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老人处于最后一个阶段:成年晚期。成年晚期的发展任务是进行自我整合,以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即,当老人回顾一生时,不论成功与否,都应接受自己走过的历程及与众不同、有价值的生活。

人格的基本特质在成年期基本是稳定的,但因社会环境,身体条件等因素的变化,老人的人格随年龄的增长还会发生多方面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开放经验与外向人格特质的降低。

总之,步入老年期之后,身体各部分器官的机能开始老化,相应的感知觉也发生退化,认知能力开始下降,但晶体智力还是会随着经验的积累呈上升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衰退的变化,人格也趋于内向性。

3.老年用户与家电需求

研究发现,老人退休后,经历了初期的不适应甚至失落,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家庭现状正式开启退休生活。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养儿防老,退休老人大多数与子女住在一起,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他们乐于奉献,开朗乐观,喜欢运动和保健,但也存在新趋势:独居自助养老、群居互助养老、自助加社区辅助养老、养老院等。同时因国家连续多年上调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无经济和时间上的压力,老人们并没有过“退隐”的生活,反而更多的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因此国内有很多老人的热点新闻,如中国大妈抢黄金、广场舞大妈、银发股民、夕阳红游客、老漂族等。这些人群有怎样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家电使用中的活动是怎样的?本文主要阐述两类退休老年用户的一些活动及需求。

3.1老漂族

本文老漂族指的是为照顾第三代而远离家乡、来到陌生大城市的父母。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他们也会因漂泊异乡而烦恼,沒朋友、想家、孤独是这类人群普遍的生活状态。老漂族的产生是我国当下社会高速发展的产物:一是职场压力让年轻的父母无暇照顾孩子;二是房贷、车贷等压力,使年轻父母无法辞掉工作,全职照料子女,而请人照顾,价格很高,普通家庭一般无法承担;三是传统中国老人喜欢儿孙绕膝同堂,让父母们必须且有义务“伸出援手”;四是父母们信不过作为新爸新妈的80后、90后,怕他们照料孩子经验不足。

老漂族因语言、气候、地域差异等原因,交际圈狭窄,娱乐活动较少,因此他们多数时间是呆在家里,做做家务,最频繁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但他们对子女家的电视使用并不太熟悉,往往需要子女教他们好多遍才会记住常用的操作路径,如果在操作中不小心进入不熟悉的界面,他们就会束手无策,需打电话向子女求助者强制关机再重新启动。他们想看自己喜欢的节目时,需花费很长的时间甚至求助子女才能找到视频资源中想看的内容,他们不知道如何利用搜索功能或者不喜欢复杂的输入方式……基于以上老年用户使用电视的活动,如何让老年用户更方便的使用电视来享受内容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设计方向。

3.2夕阳红游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态度和自身思想的转变,退休老人有钱有闲,需交友和健身,开阔视野,加上晚辈的大力支持,老年游客越来越多。他们多在淡季参团旅游,在价格千元以上的长线旅游和出境旅游中表现尤为突出。老年旅游者以男性居多,年龄多集中于55~64岁。季节和安全是出游的两个关键因素,对旅行社服务的专业性要求较强。老人一般去风光秀丽、有文化内涵、较少或没有险道的景点旅游,对健康疗养类的旅游产品需求量较大。

研究发现,这一类老人多数比较外向,心态开放,相较于老漂族,他们对新事物保持着较高的热情,热衷于发微信,和亲朋好友分享旅途喜悦。在使用手机的活动中,他们对传统的老人手机嗤之以鼻,觉得屏幕太小、拍照效果太差,但在最初用智能手机时,他们仍然需要子女的指导,他们不会下载和安装APP,手机存储满了也不知如何处理,程序问题等都只能求救于年轻人。因此,一款时尚的老人智能手机或许是不错的产品机会。

4.结语

老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老年家电产品只有符合老人的活动需要、喜好才能为其接受,因此结合老年人群的生理心理特点,从老年用户的家电活动中提炼机会点才能更好的进行体验设计,从而使产品更加体贴,更富情感。 [科]

【参考文献】

[1]杨莉娟.活动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观[J].教育科学研究,2000(4):59-65.

[2]Hasu M,Engestr?m Y.Measurement in action: an activity-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producer–user intera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2000,53(1):61-89.

[3]Roto V.User experience building blocks[C].The 2nd COST294-MAUSE International Open Workshop,2006,14.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微博用户信息传播的心理需求研究 篇4

(一) 微博简介

微博, 即微博客 (Micro Blog) 的简称, 是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EB, 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的基础上, 形成各个社区, 以140字的文字更新, 即时共享。最早、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 根据相关公开数据, 截至2010年1月, Twitter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 成为第一家提供门户网站的微博服务的网站, 微博正式进入中国互联网主流人群视野。有报告显示, 至2011年12月, 中国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 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二) 微博广泛流行的现实情况

近年来, 借助新兴技术的支持及其自身的传播优势, 微博在我国已经实现了飞速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1年7月19日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2011年上半年, 中国微博用户从6331万增至1.95亿, 增长约2倍。互联网监测研究平台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2012年9月发布的《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称, 经过5年的培育, 19岁及以上的微博用户占比达到了88.81%, 微博用户总量约为3.27亿, 中国微博市场用户规模已基本稳定和成熟。

微博凭借其简洁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和良好的互动性, 已经成为人们发布信息、共享资讯、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和网站、BBS、博客等其他传统网络发布平台相比, 微博即时、方便的优势更加突出。通过微博“关注”功能, 可以得到他们感兴趣的人物、事件、新闻话题;也可以使用“评论”功能, 实时表达自己的意见;“转发”功能与其他用户共享信息。在信息发布、获取、分享的过程中, 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将现实的关系拓展, 结交更多的朋友。由于这种新朋友圈往往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作为支撑, 逐渐成为情感交流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微博信息传播用户的心理特征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越, 人们的心理需求越来越高级, 不可能满足于简单的吃穿住行, 人们需要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事物的看法等, 马斯洛根据这种现状, 将人类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等级, 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学说”。他认为, 人的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 按层次逐级递升, 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 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 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按马斯洛的理论, 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 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 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微博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平台, 它的传播特点恰好能满足用户的这些心理需求。

(一) 微博平台满足人们表达自我的需求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研究, 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有表达、交流的欲望, 微傅这个平台恰好可以满足人们自由表达、倾诉的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 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然而一些情绪和心结不想或害怕被熟悉的人知道, 就需要一个可以免费倾诉的平台, 发泄自己情绪的空间——微博平台, 这一新的空间正好可以满足这种需要。微博最明显的特点是篇幅短小, 与成百上千字的博客相差很大, 140字的“语录体”式表达让用户不会感到有压力。微博网络集成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 实现互联网和通信网络的有效连接, 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用户可以通过网站、手机、即时通讯和其他方式登录微博, 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机终端的限制。另外, 被广泛使用的手机, 因其自身的便携性已经迅速成为使用最多的新浪微博用户终端。2013年,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指出, 截至目前, 我国已经有8.08亿户移动互联网网民, 其中手机上网用户有7.78亿户, 占绝对主流。在电子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倾诉起来更顺畅。在发布微博时, 会让用户产生在跟别人诉说的感觉, 每当自己生活里遇到挫折或者不如意的时候, 可以瞬间通过微博发泄一下, 疏散不满的情绪, 可以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 (1)

(二) 微博满足用户归属感的需求

弗洛伊德说:“如果我们至少能在我们自己或与我们相同的人们身上发现一种多少有些类似创作的活动, 那该有多好。”相关调查还发现,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趋势是追求共同生活目标或兴趣爱好, 他们更愿意结交志同道合、性格相似的人, 彼此交流思想, 也更倾向与诚实可靠、随和易相处等人格魅力的朋友更深层次的交往。毕竟, 在现实生活中, 人际关系是用户生活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于传统的信息发布平台, 微博功能进一步增强用户之间的互动。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关注等功能, 了解感兴趣的人或事的最新消息, 表达自己的个人意见, 而且用户自己发布的信息也可以从其他用户得到及时的反馈。在微博上发言的人都是平等的, 尤其与同龄人的互动, 因为没有身份差距, 消除心理上的约束, 双方沟通更自由。因此, 用户更倾向于在他们的同龄人当中交流, 在这种平等的话语背景下, 没有真正的身份地位差异, 只有思想的表达、碰撞与融合。在这种氛围中平等互动, 用户更容易找到归属感。

(三) 微博满足用户自我调整的需求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 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 一个人在与其他人打交道过程中, 别人的看法会逐渐影响个人对自身的看法, 并随之不断调整自我。自我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其实是在其他人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他人, 也就是我, 别人会成为自我个性形成的一部分。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知, 而这种认知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 设想别人如何“认识”自己; (2) 设想别人如何“评价”自己; (3) 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在判定别人如何“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时候, 往往是基于微博用户的想象力,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象力, 他们需要不断寻找证据来支持。例如, 经常看别人没有回应他的消息, 粉丝有没有增加, 等等。然后, 用户又会产生新的想法, 或在旧观念的基础上, 继续寻找基础。为什么许多用户变成了“微博控”, 就是因为他们陷入使用微博想象自我和验证想象的循环中, 并将微博作为唯一的或最重要的平台。 (1)

微博的功能可以很好地实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交流和共享信息, 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都有独自思考的能力, 微博用户更愿意表达自己独立的意见或评论别人的状态,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 用户在微博上秀自己的真实个性和最接近真实的自我。在这种真实不加掩饰的状态下, 与粉丝或其他用户互动、交流思想、评价信息的过程中, 可以来了解真实的自我, 同时承认他们的认知偏差, 从而进行自我调节。

(四) 微博满足用户被尊重的需求

新浪科技联合《新京报》健康公社推出的一项微博投票调查中, 据统计, 40%的人表示“很在意自己的粉丝数, 迫切想增加自己的粉丝”, 50%的人表示“热切期待别人发表评论或者回复, 没有评论会感到失落”, 其实, 这涉及“被关注”、“被尊重”的需求, 这是一个正常人的深层心理需求。因为人生活在世界上, 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存在感”, 为获得更多的“存在感”。人们在生活中不断通过各种方式, 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让他人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被关注”、“被尊重”是一个健康的、正常的心理需求, 不同的个人需要寻求他人的关注, 在被关注中认可自己, 同时被他人认可, 这其实是在满足需要层次理论自尊的需要, 这是一种非常普通却很重要的需要。 (2)

现实是残酷的, 竞争是激烈的, 人们很容易在现实社会中遭遇挫折, 很难得到其他人的赞誉。通过发布微博, 用户可以写自己身边最新发生的有趣消息, 或上传图片, 通过它来得到别人的注意, 获得认可和好评, 这种方式直接、简单, 没有任何压力, 同时具有娱乐效果。当然,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的用户, 也迫切需要吸引更多的粉丝关注, 更大的满足他们自尊和成就的需要。因此, 微博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满足用户自尊和成就的需要, 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心理安慰。

(五) 微博满足用户自我实现的需求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 每个人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是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自我实现的需求”反映了体现自我设计、自我改进的个性化需求, 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是高层次社会成就需要中的一种。在当下, 人们重视自我意识的观念已日益突出。他们尊重自我感受和关注自我体验, 不断完善自我, 并强烈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从事社会活动, 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 希望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微博用户出于共同的兴趣和喜好, 往往通过“关注”、“粉丝”等功能自发组成了一个群体。某个用户群中的一位用户发布的信息可以传播到该群体的其他用户, 同时这些用户通常属于多个微博群体, 因此, 一个群体内的微博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到其他用户群, 进而被多个用户群的广大微博用户所接收, 这样就实现了信息几何式传播。这种广泛迅猛的信息传播也被形象地称为“裂变式传播”。 (3)

微博特殊形式的沟通, 为用户自我实现创造了条件。首先, 微博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微博用户可以用文字、图片等, 自由地发布自己的信息, 展示自我形象。其次, 微博用户提供了一个言论自由的平台。在微博上, 用户可以发布信息, 评论和转发实时资讯, 自由表达意见, 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关注和粉丝。再次, 微博也可以成为社会活动宣传的媒体工具。当他们在自己的微博上能吸引更多的关注, 以吸引更多的“粉丝”时, 公众能够给用户舆论或社会活动领袖的成就感。

总之, 正是由于微博传播的技术特点符合用户的心理特征, 人们逐渐习惯了微博平等和自由的沟通, 凝练简洁的语言交流, 实时新鲜的信息共享, 因此迅速走红。

参考文献

[1]邢全超, 袁萌:《心理分析视角谈微博带来的社会问题》,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第11期。

[2]李春伟, 张熹:《大学生微博心理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长春教育学报》, 2012年第2期。

手机相机软件用户需求调查问卷 篇5

您好!为了解各年龄段人群对手机相机软件的日常使用习惯,故展开此次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匿名形式,我们将严格保密您的信息,请放心作答。谢谢!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年龄

A.20岁以下B.20—30岁C.30—40岁D.40—50岁E.50岁以上

3.您正在使用的手机品牌以及型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您的手机前置摄像头像素多少?

A.1300万及以上B.800万到1300万 C.800万 D.500万到800万E.500万F.500万以下

5.您使用系统自带相机的频率比第三方相机应用多吗?

A.是B.否

6.您最常用的手机相机应用

A.相机360B.POCO相机C.美人相机D.UCam全能相机E.系统自带相机 F.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您使用手机相机的主要用途

A.自拍B.风景拍摄C.记录身边趣事D.记录工作学习中的有用信息E.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

8.您最看重的手机相机功能

A.相机滤镜 B.自拍美颜 C.快速连拍 D.全景拍照 E.基本拍照功能 F.基本录像功能 G.相机参数设置(白平衡、曝光值等)H.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您更偏好的手机相机主界面风格

A.简单大方,尽量少的选项按钮,“傻瓜式”拍照

B.尽量丰富的选项按钮,以便快速对相机进行各种设置

C.提供上述两种风格的模式切换功能

D.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您使用手机相机的频率

A.几乎每天都用

B.经常用

C.偶尔用

D.几乎不用

11.您还有什么建议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户需求研究 篇6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用户 个性化服务需求 个性化服务项目

中图分类号: G25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4-0079-04

An Empirical Study on Personalized Service Demand of Public Library Users

——Taking Bao'an Library of Shenzhen as an Example

Mai MinhuaChen YanjunFang Ling (Bao'an Library of Shenzhen ,Shenzhen, Guangdong, 518101)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users' information accomplishment, the utilization and demands for library's personalized service, and their inten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zed service in public library, that is, focusing on overall planning, improving the resources and technical support, optimizing the function of "my library", 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pertinence of promotion, strengthening training of information accomplishment for librarian and ensur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Key words: public library users; personalized service demands; personalized service items

CLC number: G258.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4-0079-04

网络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更方便的途径,同时,也大大改变了人们使用信息的习惯与行为。2009年OCLC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图书馆现在的作用不像原来那样显著了。自从网络出现后,信息用户越来越少利用图书馆。84%的用户使用搜索引擎开始信息检索,只有1%的人从图书馆网页上开始信息的检索。[1 ]对于图书馆而言,这既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次转变传统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品质的机遇。

公共图书馆面向所有市民开放,其用户来自社会各阶层,从事不同的职业,对于信息服务的需求也千差万别。而个性化服务正是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能满足其个体需要的一种集成性信息服务。在公共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目前国内对这方面所做的研究不多。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用户的信息使用习惯、个人偏好、信息需求等问题,了解哪些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个性化服务,以提高我们的服务水平。

1 调查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SPSS17.0作为数据分析工具。为确保样本数量足以反映本馆真实情况,发放问卷的数量按照本馆及九个直属分馆目前有效读者证总数约42000张的1%来计算,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413份。同时,为使调查数据更具代表性,本次问卷发放采取非概率抽样中的立意抽样方式,把我馆用户分为三类群体:总馆普通阅览室用户、总馆电子阅览室用户、直属分馆用户,每类群体各占采集样本总数的约三分之一。样本中女性占44.5%,男性占55.5%。

把用户划分为三类群体,主要是基于用户对本馆的使用习惯来考虑,根据调查开始前笔者的设想:总馆普通阅览室用户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等特点,对个性化服务需求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总馆电子阅览室用户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善于使用网络和各种信息检索工具,应该是个性化服务需求较多的群体;直属分馆用户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因为其常去的场所是我馆的分馆,掌握的信息资源比总馆要少,其个性化服务需求未知。

对于个性化服务工具、服务功能和具体项目的需求情况的调查,采用了五点量表,1表示不需要,2表示无所谓,3表示一般,4表示需要,5表示很需要。

根据人口统计学特征,本次调查还具有以下特点:①从年龄层次来看,参加本次调查的用户以18~35岁的年轻人为主,占总人数的78.9%;其次是35~50岁年龄段,占17%;18岁以下占2.4%;50岁以上占1.7%;②从学历情况来看,参加本次调查的用户“高中及以下”的最多,占48.7%,大专占30.7%,本科占18.9%,“硕士及以上”占1.7%。“高中及以下”的用户几乎占了一半,主要是因为“直属分馆用户”这一群体的学历普遍较低,参加调查的188位直属分馆用户中有149人属于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此类用户总数的79.3%,而总馆两类用户“高中及以下”学历只占总人数的23.1%,显示出总馆与分馆用户群体之间受教育程度的明显差异;③从身份类别来看,本次调查对象中企业员工最多,占46.5%;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占22.5%;公务员占1.2%,学生占2.9%,个体经营者占2.9%,离退休人员占1.5%,自由职业者占12.6%,其他占9.9%。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用户的信息素养

(1)网络使用能力有待提高。调查显示,超过一半以上参与调查用户认为自己的网络使用能力不熟练或者一般。用户对自己的网络使用能力评价依次为:不熟练的占11.4%、一般的占46%,熟练的占31.7%,非常熟练的占10.9%。其中,直属分馆用户的网络使用能力低于总馆,15.4%认为自己不熟练,59.6%认为能力一般,两者相加占直属分馆用户总数的75%,这与其文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2)查找资料首选网上搜索引擎。对于用户查找资料的习惯,调查发现,除极少数用户在查找资料时感觉无从下手外,84.5%的参加调查用户在检索时习惯首选使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只有13.6%的用户会首选利用图书馆(见图1)。这个结果与其他类似的调查比较接近,显示了网上免费搜索引擎已成为大部分用户获取信息的首选工具。在三类人群中,总馆电子阅览室用户习惯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最高,达到了88.5%,这类用户经常使用图书馆的电脑与网络,但首选通过图书馆来获取信息的比例却明显低于普通阅览室和分馆用户,这种现象很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3)四分之一用户没有使用过我馆的数字资源。调查发现,虽然近年来,我馆每年都会举办不同形式的数字资源使用推广活动,但调查对象中仍有25.7%的用户从未使用过本馆的数字资源。而分馆用户在这方面的比例更高,达到31.9%。在所有数字资源当中,最多用户使用过的是电子图书,共有227人使用过,占所有用户的55.0%;其次是电子期刊113人使用过,占27.4%;再次是宝安市民学习网,80人占19.4%,使用最少的是银符题库,参加调查的用户中仅4人使用过,占1.0%。

2.2 个性化服务使用情况

目前,我馆可提供的个性化服务项目主要有:我的图书馆、短信定制、语音电话续借、网上图书荐购、数据库一站式检索等。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共有279人曾经使用过至少一项上述服务,占总人数的67.6%。其中,总馆普通阅览室用户使用过个性化服务的最多,共有85人,占该类用户的82.5%;总馆电子阅览室用户共有92人使用过占75.4%,直属分馆用户最少,共有102人使用过,占54.2%。

从表1可以看出,在这些个性化服务项目中,用户使用最多的是“我的图书馆”,有55.9%的用户曾经使用过,其他项目使用的用户都较少。直属分馆用户与总馆的普通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两类用户比较起来,使用“我的图书馆”和“一站式检索”的用户要少一些,但使用“语音电话续借”和“网上图书荐购”的用户比总馆多,显示出分馆用户受馆舍与馆藏量的限制更大,需要通过荐购和电话续借等方式,来获取更多的馆藏和延长借阅期限。

2.3 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1)对个性化服务工具的态度。调查显示,用户对图书馆通过E-mail、QQ、MSN、手机、电子书阅读器等工具进行信息传播和数字阅读等活动的需求程度比较高,对这些服务方式选择“不需要”或“无所谓”两项相加的比例均低于15%,半数以上的调查对象“需要”或“很需要”这样的个性化服务。在类似的研究中,平均需求程度达到3.5及以上即表示调查对象对需求存在共识。[2 ]而本次调查对于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工具的整体平均需求程度为3.88,显示出参与调查的用户对这些个性化服务工具的整体需求存在共识。其中,平均需求程度最高的是以QQ、MSN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69.98%的参与调查用户觉得“需要”或“很需要”,只有7.5%的用户“不需要”或“无所谓”。对于以电子书阅读器等为代表的数字阅读设备,66.83%的用户认为“需要”或“很需要”;可提供荐书和代查代检的短信服务则有67.07%的用户“需要”或“很需要”;需求程度最低的以手机为媒介的信息推送服务,也有57.87%的用户表示“需要”或“很需要”。

(2)对个性化服务功能和具体项目的需求程度。通过对个性化服务的具体项目和功能的平均需求程度进行统计(见表2)发现,参与调查的用户很希望图书馆多开展个性化服务,对于调查中列出的项目,其平均需求程度没有低于3.5的,尤其是对于图书到期提醒、“我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统一登陆和个性化新书通报等四项,平均需求程度都超过4,参与调查的三类用户对这些项目的需求没有太大差别。

2.4 用户对个人信息使用的意愿

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在使用这些新技术的过程中,如何保障用户个人隐私不被泄漏,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关注。而图书馆在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过程中,用户愿意提供的个人信息越充分,其享受到的个性化服务才会越多。因此,本次调查针对用户对于图书馆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意愿进行了了解。

结果显示,用户最关注的问题是“我的个人信息不被盗用与外泄”,345人选择了这一项,占所有参与调查用户的83.5%,其次是“我想知道个人信息的利用状况”,共有196人选择,占47.5%,24.7%的用户希望“能决定图书馆对其个人信息的使用范围”,而只有18.4%的用户希望“能浏览和修改其个人资料”。由此可见,用户对于个人信息私密度的保障以及相关机构对信息的使用状况,其关注程度远高于用户对个人信息的管理和运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用户为了保障个人信息不被外泄或出于对信息使用方的不完全信任,可能会在提供信息的时候刻意不提供完整的个人信息,甚至提供一些虚假的个人信息。而这将大大影响到个性化服务的深入持续开展。

3 开展个性化服务策略

3.1 对个性化服务工作要有整体性规划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在图书馆工作中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图书馆把个性化服务作为读者服务的重点来开展。但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图书馆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还缺乏整体性规划。[3 ]由于个性化服务往往对现代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而图书馆的技术支持部门又往往不直接参与具体的读者服务工作,这就容易造成某些个性化服务的推出不一定真正切合用户实际需求;而直接开展读者服务的部门,由于缺乏对新技术的了解,或者与技术部门之间沟通不足,也会错失提供一些本应是用户最需要的个性化服务的机会。

为了使个性化服务发挥应有的作用,图书馆应该高度重视该项工作,成立跨部门小组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从资源建设与整合、服务开展、应用推广、信息反馈等各环节着手,形成完善的个性化服务体系。

3.2 为个性化服务提供资源与技术保障

个性化服务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资源和技术保障。目前,大部分公共图书馆的馆藏以纸质文献为主,而个性化服务的开展,除了纸质文献外,更多的是依托数字化信息资源。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该优化馆藏资源结构,逐渐增加数字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例。同时,重视网络与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以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整合馆藏资源,通过一站式检索、数据库单点登陆等方式,简化用户使用资源的步骤,通过即时通讯、电子邮件、微博等方式,增加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并积极争取引进电子书阅读器、手机阅读平台等设备与技术,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下不断创新个性化服务形式。

3.3 优化“我的图书馆”服务功能

“我的图书馆”是目前在图书馆中使用最多的个性化服务系统,它能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定制成完全个性化的私人信息空间。而我馆目前使用的“我的图书馆”,主要包括网站链接的定制、数据库资源链接的定制等一些简单的个性化服务方式,这些功能对于用户来说比较单一,仅能支持简单的检索,不能提供更深层次的个性化知识服务。因此,应该参考国内外“我的图书馆”系统应用的经验,不断优化其服务功能,如增加用户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为用户组织数字资源、增加用户个人参考文献管理功能等等。

3.4 在不同用户群体中开展个性化服务应用推广

公共图书馆用户来自五湖四海,人员流动性大,信息素养也有高低,给用户教育与引导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不管怎样,坚持不断地在广大用户中开展数字资源与个性化服务应用推广,应该成为图书馆今后长抓不懈的工作。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的用户群体,由于阅读习惯和身份的差异以及就近使用的图书馆规模不同,都会对其个性化需求带来影响。笔者认为:

经常到区域中心图书馆阅览室的用户,在资源使用与获得服务等方面较具优势,特别是习惯于使用电子阅览室的用户,其信息素养普遍较分馆用户要高,因此这一群体对个性化服务更注重的是服务内容的实用性与使用的便捷性。而分馆一般都设在工业区和居民社区,分馆用户以外来务工人员和社区居民为主,社区居民中经常使用分馆的又以老年人和学生为主。这一群体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分馆通常规模不大,用户所能拥有的资源远远少于总馆。因此,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获得个性化服务以及怎样合理使用这些服务项目。

对于总馆用户,除了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还可针对他们的群体特点重点推荐一些个性化项目,如短信定制、一站式检索、网上参考咨询等,并通过QQ、MSN、微博等方式,吸引更多总馆用户使用个性化服务。而在分馆,则应重视数字资源与个性化服务应用的指导,采用定期举办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教更多的用户使用图书馆的网上资源,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方式使用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

3.5 加强馆员信息素养的培训

个性化服务水平除了受馆藏质量、技术手段等因素影响外,馆员服务意识、专业技能等也是重要因素。因此,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来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一线服务人员面向广大用户,其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个性化服务的顺利开展,因此要通过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与长期的服务理念灌输,引导其做到专业技能熟练、服务以人为本。作为参考馆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以具备相应的知识体系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为个性化服务的有效开展提供重要保障。对于技术维护人员,除了全面掌握管理系统、网络与软硬件基本知识外,还应及时了解国内外图书馆界的最新技术进展,通过学习和交流,发掘更多适合本馆应用的个性化服务项目。

3.6 合理运用用户个人信息,全力保障信息安全

调查显示,图书馆用户由于担心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极有可能在提供信息时刻意不提供完整个人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而为了开展个性化服务,用户的个人信息是不可缺少的。因此,首先要从制度上保障用户个人信息使用的安全,通过与用户签订信息使用与保护协议,定期公布用户信息使用情况,制定用户信息获取、使用、存档与销毁的指引并严格执行,以此获得更多用户的理解与信任。此外,还要通过技术手段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如通过安全认证技术保证用户登录和使用服务时的信息安全,通过建立防火墙、使用入侵检测设备等方式,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制定严格的系统内部操作守则,设置访问权限,工作人员按权限操作,严禁越权行为。并组织全体员工学习保障用户个人隐私的相关规定,把责任明确到个人。

参考文献:

[1]OCLC.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EB/OL].[2009-08-25].http://www.oclc.org/reports/pdfs/P

ercept_all.pdf.

[2]杨涛等.图书馆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工具需求实证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0,(2):86-89.

[3]单世侠,于超.国内图书馆倚网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1):34-35.

用户需求研究 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物质的丰富,人类继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之后迈入第四个经济阶段———体验经济[1]。根据Pine和Gilmore的体验经济理论,在体验经济时代,用户在选择产品时更加关注其是否能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带给自己良好的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UE)。因此于产品比较集中、注重用户体验的电商和产品垂直网站来说,在商品的分类中加入情感属性,对产品进行情感化描述和展示越来越重要。

用户体验是用户在使用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主观感受,情感因素是影响用户体验的主要因素之一。感性工学作为研究用户情感的有效工具被引入到用户体验和网站设计领域。目前Lokman AM(2009)[2]、王猛(2012)[3]、金文婕(2010)[4]等人的研究在发现、总结已有感性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网站分析改良的有效方案,但这并没有为网站注入新的感性要素,无法为设计师提供更具突破性的解决方案。此外,从用户信息认知处理过程的角度来看,用户体验是用户与网站信息交互过程中产生的感觉[5],因此信息资源的分类、展示也是影响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又因为用户使用相关网站上商品的查找、商品的浏览选择、获取商品信息、执行购买等流程环节是用户体验最直接的活动,所以能准确反映用户需求的商品分类研究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特别是反映用户情感需求的商品信息分类。

综上,本文以全新的视角将感性工学相关技术方法应用到对商品的情感化分类中,为网站融入新的情感因素。

1 研究方法的提出

感性工学研究用户情感的一种高效技术方法,以往通常被应用到产品情感化设计中,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将其应用于产品的情感化分类。产品的情感化分类即根据产品的感性意象或用户对产品的情感需求对其进行分类。首先需要获取用户对于该产品的感性意象及其种类,并据此对产品进行意象匹配、分类、排序,其中主要有感性意象词汇聚类、产品与意象的匹配两大步骤,如图1。

主要通过感性语汇来获取用户对产品的情感需求。感性语汇的收集方式可以灵活调整,对于种类多、受众面广、成熟产品的感性意象语汇表较多,工作量相对较大,可以借助计算机通过文本分类获取目标产品的用户评论、测评文章、广告等相关文本,然后进行文本降维,去掉不相关的词句,再进行人工筛选;产品种类比较少的新型产品,可以直接进行人工采集,包括访谈、检索相关文本。

对于通过感性意象词汇的聚类分析获得用户情感需求的种类,在聚类分析过程中,如果词汇量比较大,可以采用分步多次聚类的方法,先随机获取少量的感性意象词汇进行聚类,获取初始聚类种群,然后再对剩下的词进行聚类,这样可以减少文本数学描述的工作量,灵活方便,准确性高,适合大规模的互联网应用。

随着情感词汇的不断丰富,定期为聚类后的种群加入新的感性意象词并且重新聚类,并根据相关词汇的点击、搜索、出现频率看是否需要更换每类情感需求或感性意象的代表词汇、热门意象词汇,从而迎合、预测用户不断变化的情感需求。

聚类完成后,让相关人员根据聚类结果完成产品意象匹配,进而完成产品情感化分类。可以让商户、厂家、网站管理者在上传产品图片、文本等信息时对其标注情感属性标签,让计算机对其进行分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网聚人”优势,分布协同完成大量工作。同理,利用语义差异法(semantic differential)、李克特量表等心理测量法完成感性意象值的测量评价,用于产品排序、推荐等。

完成产品情感化分类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应用在产品分类和排序、产品情感化描述和检索、产品个性化推荐等方面。所采集的数据亦可用于后续产品开发的感性分析。

2 研究方法的应用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文以基本型乘用轿车为研究对来进行产品情感化分类的研究与应用。汽车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各大厂商技术差距缩小,产品之间同质化的现象开始显现,特别是国内的自主品牌轿车。同时轿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办公的代步工具,其与用户之间交互比较频繁,也经常和用户一起出现在社交场合,由此无论从内饰还是外观上,都需要轿车能体现一定的情感,反映出用户的性格、品味,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轿车相对于其他商品来说,价位相对较高、配置复杂,关系到消费者的形象与尊严,并且在购买过程中消费者需要处理大量信息,高度参与到商品整个购买活动中[6],因此轿车的购买决策属于复杂决策。在购买轿车前的复杂决策过程中,消费者会拿出时间搜寻信息,仔细地分析处理所获信息,并基于自身的购买需求(比如情感需求、经济性、功能性等)来评估、考察可供选择的各种车型。由此,在综合销量、用户群、外观设计和情感附加度的大小,本文选择基本型乘用轿车中的紧凑级和中级轿车为研究对象。

2.2 感性词汇和轿车样本的收集

通过网络、杂志上的测评文章及用户评论收集轿车的感性意向词汇,去掉重复的、不合适的,一共得到霸气、力量感、凶悍、动感等70个感性意象词汇,如表1。

对于轿车样本图片的采集,参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各型轿车的销量,并结合点击率较高的七大汽车网站上相关车型在销量、关注度、外观评分3个指标中出现的位置和频数,选出30个代表性的基本型乘用紧凑轿车和中级轿车款式车型作为意象看板和研究对象。

2.3 基本型乘用轿车情感化分类所需数据的采集

本文应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感性词汇进行分类筛选,主要是通过聚类分析将收集来的感性意象词汇分类处理,再结合词频统计方法选出最能反映消费者感性意象的词汇。为了确保初始分类依据的准确性,同时尽可能多地获取受试者的隐性反馈,本次感性数据采集采用结合实地访谈的问卷调查。

首先,选取20个受试者,受试者全部来源于设计专业和车辆专业。让受试者从轿车样本图片中选出自己喜欢的5款车。此步骤,不仅是热门车型选择的过程,也是受试者对样本图片进行熟悉、明确其感性意象、激发或明确自己情感需求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后期将要进行的感性词汇分类的合理性。

接下来,让受试者利用词汇分类表对感性词汇进行分类。分类时受试者不用把所有的词都看完,只需从前往后依次把词汇填入分类表的第一栏,当遇到与前边所填词汇语意相近的词汇时,只需要把该词汇填入近义词汇的下边一栏即可,不断的重复该步骤,直到所有词都归类为止。可以把上述方法称为循环取词法,词汇量不是特别多的情况下它与向量法构建距离矩阵相比,避免了重复填写数字0或1的枯燥性,减少了词汇间的重复对比和受试者的心里负担。

受试者完成感性词汇分类后,让其用自己的语言或分类后的感性词汇形容一下自己所喜爱的车型。此步骤完成了热门车型的感性意象与感性词汇的匹配,同时也选出了热门感性意象词汇。

2.4 基本型乘用轿车感性意象词汇聚类分析

接下来,对感性意象词汇的处理包括:对感性意象词汇聚类,选出每类感性意象代表性词汇和热门感性意象词汇,从而获得轿车的感性意象种类及最受用户欢迎的感性意象。

本文将所有问卷中两个词被分到一组中的次数作为其亲近度的定义,并建立相应的对称矩阵,由于词汇量相对比较多,在此不作展示。将70个感性词汇构建的矩阵输入SPASS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为5类,结果如表2。通过基于词频的统计,热门感性意象词汇为表2中粗体字,并把轿车根据其感性意象分为5类。

除上述方法外,调查者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应用多维尺度法(ALSCAL)构建语意空间,再结合专家小组讨论进行分类;还可通过多维尺度法(PROXSCAL)算出词汇间的距离再进行聚类分析。

2.5 基本型乘用轿车情感化分类

可以让受试者在感性词汇聚类前,为每个轿车样本图片标注不超过3个感性意象词汇,选出某款车被标注次数最多的感性意象词汇,对比感性词汇聚类的结果确定其感性意象的种类;也可以在意象词汇聚类分析完成后,直接让受试者根据聚类结果对轿车感性意象进行分类,根据某款车被归入某类感性意象的次数确定其感性意象。限于篇幅,本文在图3中只展示了部分车型感性意象的分类结果,图中车型排序以消费者的喜爱度(被选择的次数)为依据,图5中四款“动感”意象车型的排序以感性意象值的大小为依据。对于轿车样本图片感性意象值的评定将采用改进后的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不再规定具体的数字,而是通过让受试者标定长度来表示感性意象值大小的方式来进行(如图2a),具体的数值转换让计算机(图2b)或调查者人工测量来完成。这种方式更加直观、人性化,不再强迫受试者把感性意象的强弱转换为刻板的数字,但是如果在后期数据处理时采用人工测量的方法将长度转换为数值时,将会增大调查者的工作量。

2.6 轿车的情感化分类研究成果在应用层面的可视化展示

以国内某知名汽车垂直网站为例,对上述研究成果的应用进行界面层的可视化展示,轿车情感化分类方法在网页上的标签为“意象风格”。

图3、图4为网站主页上当“意象风格”处于选中状态时的状态,力量感、霸气、动感、尊贵感为比较受欢迎的感性意象,每类感性意象词后边都有数个同类热门感性意象词,其关注度越大字号越大,用户还可以输入自己喜欢的感性意象词汇,若后台数据库中有该词汇,则该词汇及所对应的车型将会呈现在用户的页面上,若没有该词汇、则该词汇被录入感性意象词汇库。

图5为用户选中某类感性意象词之后所呈现的页面,图中以“运动”为例展示了具有浓厚运动意象风格的轿车,并按意象值从高到低进行了排列。

图6为用户选中具有特定感性意象的某款车之后的页面,图中以运动气息比较浓厚的凯美瑞为例,此外用户可以拖动滑块改变所选轿车感性意象值的大小,可以为喜欢的车子自行添加标签,标签可以包括用户群属性、轿车情感或功能属性等,研究人员由此可获得用户的偏好。

3 结论

产品的情感化分类迎合了用户日益增长的情感需求,为产品的情感化描述和展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便于用户基于自己的情感需求对产品进行检索,降低搜索的时间和心理成本;同时为商品增加情感属性后还可增加个性化商品推荐的准确度;能激发用户潜在的情感需求,通过引导增加产品感性意象与用户情感需求匹配的成功率;并且为系统科学的对网站信息进行情感化分类奠定了基础。

相比以往感性工学在用户体验或网站设计中应用的研究,本文为网站融入了新的情感因素,将感性工学相关技术方法应用到产品的情感化分类中,并以基本型乘用轿车为例进行了初探,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但本文的研究只是一个初探,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实践,为电商、产品垂直网站的商品情感化分类提供可行的方法,为其他领域感性设计实践提供一定参考,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能够让产品情感化分类方法变得更加成熟,可以更好的为设计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PineⅡB J,Gilmore J H.The experience economy.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Lokman A M,Noor N LM&Nagamachi M.Expert Kansei Web:A Tool to Design Kansei Website[J].Lecture Notes in Business Information Processing,2009,24:894-905.

[3]王猛.基于用户情感需求的电子商务网站首页界面设计研究[J].东北大学,2012(06):1-6.

[4]金文婕.基于感性的B2C电子商务网站界面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01):1-7.

[5]单鹏.基于C2C网络购物平台的用户体验研究[D].江南大学,2011(03):1-6.

用户需求研究 篇8

基于不同需求层面的产品设计侧重点也会有所调整, 而这个侧重点就是基于不同需求层面的产品设计诉求。生存需求设计领域的诉求是发展产品的功能;舒适需求设计的诉求是发展产品的实用性;而情感需求设计领域的诉求是用户体验, 使用户在使用或参与设计中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这是根据用户的阶梯形需求而发展的, 功能性在最底部, 易用性在中间, 而愉悦和情感的满足在顶部。从某种层面上说, 用户体验理念的融入使得设计学真正跳出了传统的设计范畴, 成为了一门与心理学、社会学、营销学、商业研究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

现代主义是现代大工业发展在设计上的一种应答, 早期现代主义设计者在设计上以满足人类的产品功能为目标, 而他们在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需求属性则往往被忽略了, 但从市场或更大的角度去看, 后者是更为重要的东西。人类发展到现在这个生产力飞速发展、科技成果日新月异的时代, 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自我价值和自我精神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事实上, 对用户而言产品只不过是一件提供感受经历和经验的人造物, 是一个符号而已。更有日本设计专家评论道, “他们追求的是所谓的心的满足感与充实感——即他们追求的并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产品本身, 而是通过对产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无形的心灵感受。”而这样的心灵感受需要用户参与设计和体验设计才能得到。

用户体验把产品设计从产品开发的末端工作转变为了前端工作, 全程参与的战略性工作。在产品开发设计的初期, 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 站在用户的角度看待整个设计过程, 并尽可能让用户参与到设计以及再加工的过程中。目前有一些用户体验概念是让用户在购买产品后可以对其自由组装, 从而达到参与设计过程的乐趣。例如举世闻名的宜家家居, 所有家具都是由一些简单构件组成, 用户可以根据说明书把家具组装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 用户参与了设计并得到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感。还有一些是让用户在使用产品的同时得到某种情绪的宣泄, 起到减压的作用。例如设计师marijnvanderpoll曾在2000年为Droog公司设计了一只名为To Hit的沙发 (如图) 。这只沙发其实是一个四方形的铁柜, 用户需要使用附送的大锤把铁柜捶打成自己需要的沙发形状来, 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情绪既得到宣泄, 又可以定制属于自己的完美沙发, 可说是一举两得。

很多设计师一味追求设计的新奇和怪异, 设计出来的产品却和人们实际需要的生活体验背道而驰, 没有办法打开销售市场, 而考验产品市场能力的方法之一便是提升消费者的体验。电磁炉在如今使用已经十分频繁, 但在产品推出市场初期遭到不少阻力。美的公司通过对用户进行调查体验发现习惯了明火加热的中国消费者不能接受这种看不到火苗的燃具, 如何让用户在使用电磁炉加热时能像使用明火加热时一样安心就成了设计的重心。通过一系列的用户体验过程研究, 设计师在电磁炉的接触板上加入了一个创新, 就是当消费者使用电磁炉时, 电磁炉会随着火力大小而在面板上出现火苗加大或变小的形象, 让习惯了明火加热的中国消费者仍然可以通过视觉直接看到“火力”大小, 这种经过改良的电磁炉自然大受用户的欢迎。

通过对人类需求层次和产品设计的研究, 人们开始日益关注用户心理, 随着社会高度文明发展和消费者经济水平的提升, 其价值观也正在发生着急剧的转变, 用户的需求也在发生转变。产品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只是产品进入市场的基本要求, 要取得竞争上的优势, 必须更多注重用户的体验, 在提供高质量产品的基础上, 强调产品的软价值, 提供用户以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 这样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将基于用户需求层次的产品设计体验作为导向引导产品开发, 首先要改变的是思考范围的边界, 设计思维并不以功能、产品或者产业作为边界, 而是以用户使用该产品的整个过程、构成完整体验的所有要素, 作为思考的范围。如果想要抓住明天的消费者, 设计师就要更好的理解他们的消费者, 更好的理解他们的需要, 设计师所要设计的产品, 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今天的需求。而且能满足消费者至今可能还没有想到的需求, 而不是仅仅注重那些使设计师和某个消费者的一般的理念一致的设计。

摘要:人的需求层次是不断发展的, 一般总是从生理、安全等低层次需求向社会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发展。在低层需求满足以后人们就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任何产品的存在都是为了满足人满足用户的某种需求才得以存在, 由此产品形态的设计的发展阶段依次经过生存需求设计、舒适需求设计、情感需求设计三个过程。

用户需求概念图的生成方法研究 篇9

信息检索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根据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信息的过程和技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急剧增长,在带给我们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爆炸的问题,我们往往借助搜索引擎来寻找需要的信息,搜索引擎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但是在进行网络信息检索的时候,搜索引擎返回的结果准确性却不能让人满意,常常在返回的结果中夹杂着包含检索关键词却不是用户所需要的网页。这是因为当前的搜索引擎仅把用户的查询关键词作为独立的词单元进行检索,却没有考虑关键词之间的语义联系,导致出现不相关的结果。

文献[1]分析了用户查询,得出结论是一般用户在查询中仅使用少量几个关键词(1~3个),但是没有对用户查询作进一步的处理。文献[2]利用句法分析将句子转化为概念图,但其方法不适合处理仅有少数关键词的中文查询。文献[3]分析了用户查询需求并对用户查询进行了两阶段的概念图生成工作,但其方法复杂且具有局限性,不能很好推广。

本文利用语义概念图模型,尝试在概念层次上对一类限定领域的中文查询需求做出处理,将其转化为<实体-属性-值> (<Entity-Attribute-Value>即<E-A-V>)耦合联系的语义概念图,使得在整个语义检索过程中不丢失概念信息,从而能对返回的网页结果根据用户需求的完整概念内涵进行相关性衡量,达到重排序的效果。

为了更集中有效地研究需求概念图的生成,本文选择较熟悉的软件领域查询作为研究对象,事实上得出的方法也具有较好的推广性。另外本文在处理限定领域的中文查询时,面临一般语料中相关领域数据稀疏且语料集合封闭的问题,利用搜索引擎来访问网络语料资源,作为贯穿文章的一个有意义的应用。

1 概念图模型及应用

文献[4]提出的汉语内涵逻辑理论及概念图模型能从汉语概念层面上表达其语义内涵,指出概念、实体、词语间的对应关系符合语义三角,如图1所示。通过<实体-属性-值> (即<E-A-V>,本文以E-(A)→V表示)序偶组的形式来表征概念内涵,将概念实体节点与其属性名及属性值节点相联结,形成表达完整内涵的概念图,其模型可应用于概念检索。

在查询中用户输入简短,复合结构居多,而关键词之间的语义联系隐藏在需求中,不便解读其内涵,针对这些特点利用概念图进行需求的概念内涵重构是十分合适的。作者在2010年3月21日使用Google搜索“诺顿杀毒软件2010版”,在结果首页出现如图2所示不准确实例。

从上述实例来看,在查询“诺顿杀毒软件”中,诺顿是软件的品牌,杀毒是其功能,生成的概念图应为:

软件-(品牌)→诺顿

-(功能)→杀毒

在结果网页中的“瑞星杀毒软件”因其概念图为:

软件-(品牌)→瑞星

-(功能)→杀毒

两者概念图不完全匹配,从而可以使不够准确的结果推后展示或者不显示。

同理,对查询“报告管理软件”的概念图为:

软件-(功能)→管理-(对象)→报告

将查询“报告管理软件”提交至Baidu返回的结果首页中不准确的结果如图3所示,其概念图应为:

报告-(内容)→软件-(功能)→管理

两者在概念图表示上大不一样,内涵上也相差较大,但由于结果中包含了需求的所有关键词,也作为相关性高的结果在首页返回给用户,使得检索的准确性下降,这便是概念图模型应用于信息检索的初衷和必要。

基于概念图的思想,将用户查询和网页文档的关键词组表示为概念图的形式,再利用匹配算法,可计算出概念图间的相似程度,即查询和结果的相关性,从而对搜索引擎的返回结果进行基于相关性的重排序。利用概念图应用于语义检索的完整设想流程如图4所示,而本文工作集中在需求分析部分。

2 框架流程

2.1 流程说明

将选取的中文查询作为输入,经过如下流程,处理生成需求的概念图:

(1) 预处理阶段 通过分词、词性标记、校正等步骤,将中文查询转化为带有词性标注的词序列。

(2) 联结图生成阶段 利用规则或搜索引擎的方法,将关键词之间建立联结,生成联结图。

(3) 属性求解阶段 利用获取的模板及搜索引擎的有效信息,对各类词对进行语义关系识别,求解其概念属性。

(4) 概念图生成阶段 结合联结图和属性求解结果,将联结图结构完善为概念图结构,得到中文查询的语义概念图。

2.2 框架流程图

3 生成方法

3.1 联结图生成

将用户需求生成联结图,本文分别利用基于搜索引擎信息的方法和规则转换方法做了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作了对比。

(1) 基于搜索引擎的方法

对中文用户查询需求W1W2…WiWn,由式(1):

Wij={hits(Wi,Wj)ifij0otherwise(1)

得到结果表,表中元素Wij=hits(Wi, Wj)表示以“WiWj”形式提交至搜索引擎的返回结果数,表1是一个结果表示例。

可以看出表1是对称矩阵,有Wij=Wji,即hits(Wi, Wj)=hits(Wj, Wi),且对角线元素均为0。再由式(2):

f(Wi,Wj)={1ifhits(Wi,Wj)=max(hits(Wi,Wj))ij0otherwise(2)

对每个Wi,与使f(Wi, Wj)=1成立的Wj相联结,已存在边联结的词对间无需再添加,这样得到联结示例如图6所示。

另外,作者还进行了Wij=hits(Wi, Wj)表示以““WiWj””(即WiWj两边添加引号)为查询形式提交至搜索引擎的返回结果数以及表示点式互信息公式(3)的实验,式(3)对每个Wi:

ΡΜΙ(Wi,Wj)=hits(Wi,Wj)hits(Wj)(3)

(2) 规则转换

对预处理得到的带有词性标注的词序列进行规则匹配转换,得到图6,规则由对用户查询日志的分析得出,部分规则如下,其中V表示动词,N、N1、N2表示名词,W表示任意词。

① WVN中V与N相联结形成V-N对;

② N1VN2中N1、N2与V相联结形成N1-V-N2,其中N1不为公司或品牌名。

以上规则也适用于多词查询。后文将有两种方法的实验结果对比。

3.2 属性求解

(1) 词性对的初步识别

对得到的联结图,对于其词性对可根据下列规则集(部分)进行语义关系的识别,A、D表示形容词、副词。

① A-N ⇒ N-(特征)→A

② V-N ⇒ N-(功能)→V

③ D-V ⇒ V-(状态/方式)→D

另外简单起见,对N1-N2中N1落入作者定义的一个公司/品牌集中已有词的判断为:N2-(公司/品牌)→N1;N1满足“*语/*文”形式(*表示任意词)的判为:N2-(语言)→N1;其余判为:N2-(领域)→N1。一般的,N1-N2常例化为N1-软件的情况。

(2) N-V的属性名求解

对于查询中频繁出现的N-V型复合结构,本文将其作为属性求解的重点。文献[5]经过分析,N-V对可大致划分为四类语义关系:对象、主体、状态/方式、范围/时间,各类语义关系示例如表2所示。下面是对N-V型词对间的语义关系进行识别。

① 模板获取及筛选

由于N-V词对在查询中所能获得的信息特征较少,本文考虑利用介词及部分支撑动词所构成的模板来作为指示其语义关系的特征资源,模板也从搜索引擎返回结果中获取。

首先选出四类语义关系中典型的种子词对各20对N-V对,通过将“*N*V*”与“*V*N*”形式查询提交至搜索引擎(查询需加配对引号,表示严格匹配,Google对此类匹配更为有效),挖掘出匹配以上形式的模板PW1NW2VW3,其中W1、W2、W3为1词或者没有,如“当N进行V时”。

从获取的模板中选出规范的模板作为初步模板集,其中不是所有模板都能有效指示词对的语义关系。结合种子词对S1…Sm通过(3)式对模板P1…PiPn打分,其中这四类语义关系表示为C1、C2、C3、C4:

f(Ρi)=SjCthits(Ρi,Sj)SkCmhits(Ρi,Sk)fori=1,2,,n(4)

其中PiCt,SjCt,t∈{1,2,3,4},m=1,2,3,4。hits′(Pi, Sj)表示种子词对Sj替换模板Pi中N、V后形成的查询提交至搜索引擎得到的返回结果数。

在对模板打分后,从每类概念关系的模板集中取出得分最大的10个模板作为最终模板共计40个,部分模板如表3所示。

另外由于种子对数量太少,不足以作为下文所需的训练集。作者对筛选后的模板集,将模板形式中N、V替换为“*”后提交至搜索引擎,利用与上文类似的方式挖掘表示每种语义关系的N-V词对,筛选后得到256个词对作为训练集数据。

② 语义关系识别

在得到指示模板后,对每个N-V对Ti,替换语义指示模板Pj中N、V后得到的查询提交搜索引擎后返回结果数hits′ (Pj,Ti) (j=1,2,…,40),作为模板Pj维度方向上的值。这样每个N-V词对用向量表示,如表4所示。

在将训练集数据及待识别的N-V词对在模板维度上表示为向量后,可进行机器学习的语义关系识别。

KNN是一种memory-based的惰性学习方法,是利用与其最近的k个元素中最大数量的类别作为分类识别结果,特殊的当k=1时即为最近邻学习方法,对向量ViVj,这里的距离公式为式(5):

d(Vi,Vj)=cos(Vi,Vj)=ViVj|Vi|×|Vj|(5)

本文实验利用KNN学习方法来做语义关系的识别,完成属性求解的任务。

4 实验及分析

4.1 数据获取

本文分析的用户查询日志来源于搜狗语料,经过处理分析后提出以下选取原则:

(1) 选取的是中文规范查询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中文概念图的构建,为保证研究的专门性,去除了英文、不规范表述及夹杂英文、数字、符号等的查询,只选取了中文的规范查询。

(2) 选取的是限定领域查询

查询内容宽泛,包罗万象,本文希望通过一类典型的代表领域来作出探索,总结出能推广的方法。因为对软件领域词汇较为熟悉,且此类查询在总的查询集中占有一定比重,故选择软件领域查询作处理分析。

特殊的,选取了包含“软件”关键词的查询需求,且去除了软件学院、软件公司等包含“软件”但为其他领域的内容。

(3) 选取只包含单纯概念图的查询

这里的单纯概念图指的是不包含子概念图的非递归概念图。理由是本文希望对单纯概念图完成构建后,可以通过类似方法及语法chunk技术对递归概念图进行递归构建[6],作出这样的限定可以保证只在软件领域内进行实验,不必涉及更多领域及概念关系。如“笔记本电脑软件”包含子概念图“笔记本电脑”其上位是电脑,而“电脑软件”则不包含,为单纯概念图查询。

(4) 主要选取3词查询

由文献[1,3]的分析结果可得用户提交搜索引擎的中文查询需求关键词一般在1~3词之内,另外作者从国内某搜索引擎得到的真实日志数据分析得出3词及3词以内的查询占比约为70%,上述结论也和在搜狗日志中的分析结论大致吻合。

本文主要选取了典型3词查询,同时也有少量2词查询及多词查询,查询中包含广泛的词性组合。

4.2 实验及结果

利用中科院计算所分词系统ICTCLAS对选取的查询进行分词、词性标注等,并作进一步的纠正,如将标注不当的词性纠正、将误切分的公司或品牌名进行合并等,得到分词及词性标注后的查询集合192条。

利用3.1节中方法对查询建立联结图,人工作出正确率判断。方法的正确率对比见表5,其中行表示不同的处理方法。

从表中可以看出利用搜索引擎的方法不及规则转换的方法有效,在这个阶段本文采用规则方法处理的结果。联结图生成后利用3.2中方法对N-V词对进行语义关系识别,其中将挖掘的256对N-V词对作为训练集,实验应用KNN方法进行识别,结果如表6所示。

结果可以看出KNN能有效识别词对间的语义关系,本文利用该方法处理得到的结果生成概念图。最后对得到的概念图进行最终判断,得到正确率如表7所示,其中完全正确率依据生成的概念图正确数计算,精细正确率的计算根据生成正确的序偶组对每个概念图打分值在[0,1]间。

4.3 结果分析

实验显示方法能够有效生成需求概念图,是对用户需求进行概念图生成的有益探索,但是在方法过程中还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生成联结图中,单纯利用统计信息的正确率不高,作者认为是因为从搜索引擎获取的信息还不能很好表征W1与W2的概念联结,更多是一种在网络文本语料中的共现程度,且存在噪声信息和搜索算法偏差的影响。该方法后,作者对查询需求作进一步分析,总结出有效的联结规则,利用规则进行转换,联结正确率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语义关系识别中,在查询需求中的有用信息较少,不能提取丰富的特征用以识别,这时考虑网络文本的海量语料是有必要的,模板对提示词对的语义关系是有效的。在识别中基于KNN的方法是有效的,可以理解为待识别的N-V对与训练集中词对的语言习惯与向量表示有很大程度的相似。

同时还与文献[3]的工作作了比较,其在不含关系名情况下效果较好,包含关系名效果较差。因其领域不同、多为名词性短语且包含专名,对比仅作参考。考虑到本文工作较为简洁且易通用,是对语义检索领域的一个有益的探索。

5 结 论

本文对查询需求的语义分析中利用搜索引擎作为接口访问网络语料资源,综合利用了规则与统计信息的方法,逐步建立概念层次上的语义概念图。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表明利用规则及网络海量语料对查询需求的概念分析及概念图生成是有效可行的,同时对语义检索的后续流程也有肯定作用。

本文的工作还只是一个起点,目前还存在准确率不够,没有完全自动化等需要改进的问题,下一步的工作考虑利用更多信息资源如专业语料库,改进概念联结的建立与识别的方法,并且考虑总结归纳方法,用于复合概念图的生成以及更多领域的扩展推广,为未来的语义检索做好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Spink A,Wolfram D,Jansen M B J,et al.Searching the web:The pub-lic and their queri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52(3):226-234.

[2]Nicolas S,Moulin B,Mineau G W.Sesei:A CG-Based Filter for Inter-net Search Engines[C]//Conceptual Structures for Knowledge Crea-tion and Communication: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ceptualStructures,Iccs 2003,Dresden,Germany,2001:21-25.

[3]Hui Liu,Jinglei Zhao,Maosheng Zhong et al.Two Phase Semantic A-nalysis of Real World User Queries[J].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2009,5(3).

[4]陆汝占.中文检索与汉语语义概念图表示[C]//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2009.

[5]Zhao Jinglei,Liu Hui,Lu Ruzhan.Semantic Labeling of CompoundNominalization in Chinese[C]//Proceedings of the ACL Workshop ona Broader Perspective on Multiword Expressions,ACL,2007:73-80.

用户需求研究 篇10

当前对拥挤收费模型的研究大多为单一类型用户拥挤收费模型, 但其有2大缺陷:①模型假定路网所有用户的时间价值都一样, 这样相同OD对上所有路径的边际成本相同, 那么此模型的目标函数对于所有用户的影响都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 收费对所有用户的影响是相同的;②单一类型用户收费模型在实际中很难实现, 因为实际上用户类型是多样化的, 故此模型不能真正反映用户的实际出行[1,2]。为此, 提出弹性需求下多类型用户拥挤收费模型, 并以算例证明了该模型更符合实际。

1 弹性需求下多类型用户拥挤收费模型研究

弹性需求多类型用户收费模型主要考虑用户时间价值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收费费率, 其有如下优点[5,6]:

1) 此模型是根据用户时间价值的不同来考虑用户的出行选择, 让路网社会效益的分配更加合理。

2) 此模型因考虑到用户之间时间不同而使某些用户社会效益更高, 同时使某些用户的社会效益更低, 但会使整个路网的社会效益更加合理。

考虑到路网皆由单个的OD对组成, 仅对具有单个OD对、K条路径的路网进行分析便可以得到具有多个OD对路网的模型, 为此定义I为该OD对上不同用户类型数;vii类出行用户的时间价值;pi为每条路径上的i类出行用户的固定出行成本;fi为每条路径上的i类出行用户的路径流量;ti (f) 为每条路径上的i类用户的出行时间;si为对i类用户收取的费率;g (w, v) 为出行价值w和时间价值v的联合密度函数。路网系统的总体社会效益为:

W (s) =iΙ{vi-1vipi+si+vti (f) [w- (pi+si+vti (f) ) ]g (w, v) wv}+iΙfisi (1)

系统最优的目标函数为:maxW (s) , 对上述目标函数求导, 得到弹性需求下、多类型用户模型的最优条件为:

iΙfisjsi-iΙti (s) sjvi-1vipi+si+vti (f) v×g (w, v) wv=0, jΙ (2)

在最优化条件下, 不同的出行用户在收费后的社会效益状况不同, 下面分别对4种不同的出行用户的社会效益进行分析:

1) 第1种是收费后选择继续出行的用户, 这种用户的社会效益只随出行时间的变化 (费率变化) 而变化, 由于增加的成本已经转移到增加的收费资金, 故这种类型用户收费后也不会影响此种模型的最优条件。

2) 第2种用户为收费后路网增加或减少的用户, 这种用户的社会效益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而当系统收费时, 这类用户给系统增加的社会效益就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即等于路网收取的费率资金。

3) 第3种用户为在不同路径之间转移的用户, 由于各自的时间价值不同, 故其社会效益将随费率水平不同而在不同出行路径之间转移, 这对系统总体社会效益不会有任何影响。

4) 第4种用户是收费前后都不选择路网出行的用户, 故对路网的社会效益不会发生影响。

现在讨论达到上述最优条件的路网所要收取的最佳费率。为了简化, 定义Ei为所收费给用户类型i所施加的单位出行成本增加量, Ei=vi-1vipi+si+vti (f) vg (w, v) wv, 那么多类型用户收费模型公式简化成矩阵的形式为:

[f1s1fΙs1f1sΙfΙsΙ][s1sΙ][t1s1tΙs1t1sΙtΙsΙ][E1EΙ] (3)

由于出行时间是各种用户类型的流量函数, 故可得:

tisj=tif1f1j+tif2f2j++tifΙfΙj (4)

方程的1个解可以表示为:

[s1sΙ][t1f1tΙf1t1fΙtΙfΙ][E1EΙ] (5)

2 算例分析

下面用算例进一步来证明多类型用户收费模型比单一类型用户收费模型更加能够反映收费后路网中用户的实际出行选择。

图1为12个OD对的简化路网, 路网的路阻函数采用美国公路局的路阻函数形式:

ta (va) =ta0{1.0+0.15 (vaCa) 4}, aA (6)

式中:ta0Ca分别为自由流出行时间和路段容量。OD需求函数采用如下形式:

dki=D¯kiexp (-γcki) , kΚ, i=1, 2, Ι (7)

式中:D¯kiOD对路径k上第i种类型用户的潜在出行需求;ckiOD对路径k上第i种类型用户的出行时间 (包括出行实际时间和收费所转换的等效时间) ;γ为需求函数的弹性系数。

D¯kOD对路径k上用户的总体潜在出行需求, f (τ) 为时间价值τ (τ=1β) 的连续密度函数, 适合所有的OD对, 取0≤τ≤τmax。式中:τmax为所有用户中最大的时间价值, 将整个时间价值的区段分成I个小区段, 每个区段的长度为:

[τi-1, τi]=[i-1Ιτmax, iΙτmax], i=1, 2, , Ι (8)

式中 :τ0=0, τ1=τmax。让F (τ) 为时间价值密度函数f (τ) 的累积分布函数, 则第i类用户的需求函数为:

D¯ki=D¯k[F (τi) -F (τi-1) ], kΚ, i=1, 2, , Ι (9)

第i类用户的平均时间价值为:

τ^i=1βi=τi-1tiτf (τ) dτ/τi-1tif (τ) dτ, i=1, 2, , Ι (10)

1个城市的所有人口的收入一般服从典型的正态分布, 即lnτ~N (μ, σ2) , 算例中取均值μ=4.5, 标准差σ=0.62, 取该网络中平均时间价值为130元/h, 时间价值分布的标准差为80元/h, 时间价值的最大值为τmax=600元/h, 需求函数中的弹性系数为γ=1.0 1/h。表1列出了此简化路网的路阻函数的基本参数, 表2列出了12个OD对的潜在交通需求值。

1) 在相同的物理条件下, 用户类型从1~100种变化时, 路网的社会效益、社会利润、收费路段流量及总体交通需求随用户类型数的变化而改变。

(1) i=1, 路段9和10的费率为35元。

当所有路段都不收费时, 各OD对的实际需求值见表3。

从表3中可知OD对3↔4之间的交通需求3 352 veh/h远远超过了连接该OD对的路段 (路段9、10) 容量2 500 veh/h, 故该路段会出现严重的交通拥挤。为此, 假设将路段9和10作为收费路段, 费率取35元, 则各个OD对的实际需求值列于表4, 这样OD对3↔4之间的交通需求2 559 veh/h下降至路段9和10的容量2 500 veh/h左右。收费后各OD对的出行时间见表5, 从中可以看出除开OD对3↔4的出行时间有增加外, 其它OD对之间的出行时间几乎未发生改变。

分别计算该情形 (i=1, 路段9和10的费率为35元) 下路网的社会效益、社会利润、收费路段流量及总体交通需求为:31 8471元、81 060元、2 316 veh和26 050 veh。

(2) 采取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用户类型从1~100种变化时, 路网的社会效益、社会利润、收费路段流量及总体交通需求随用户类型数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 随着用户类型数的增加, 各项经济指标 (社会效益、社会利润) 和交通指标 (收费路段流量、整个路网交通需求) 趋向于稳定。用户类型个数越多, 各项指标越接近于路网的平衡状况。从图2中还可以知道, 当用户类型数i=50时, 其平衡状况就很接近实际交通平衡路网, 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 取路网的用户类型数i=50 。

2) 单用户类型和用户类型数i=50在不同费率情况下的社会效益、社会利润及收费路段流量的比较。通过计算可得单用户类型和用户类型数i=50在不同费率情况下的社会效益、社会利润及收费路段流量的变化趋势, 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

1) 当费率水平较低 (图中低于65元) 时, 单一类型用户收费模型高估了收费道路流量和社会利润。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当费率较低时, 单一类型用户收费模型认为所有用户都会选择收费道路出行;实际上, 时间价值较低的用户即使在费率很低时也不会选择收费道路出行, 故多类型用户收费模型更加能够反映实际出行情况。

2) 当费率水平较高 (图中高于65元) 时, 单一类型用户收费模型低估了收费道路的流量、利润及整个路网的社会效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收费道路费率水平较高时, 都不愿意选择收费道路出行, 故收费道路的流量和利润就小, 整个路网的社会效益也低;而多类型用户收费模型承认时间价值差异的存在, 仍然有部分时间价值较高的用户愿意支付这个费用而选择收费道路出行以获取收费道路的车速提高, 从而节约出行时间。

3) 收费道路的交通容量从1 000 veh/h变化到10 000 veh/h时单一类型用户收费模型和多类型用户收费模型的比较。

下面对2种模型下收费道路利润范围及整个路网的社会效益范围进行比较, 图4为2种模型的比较。

从图4可以看出:

1) 从收费道路的利润看, 单一类型用户收费模型的赢利区域对应的道路容量区间较宽, 收费区间较窄。由于多类型用户收费模型承认高收入用户的存在, 故在收费水平较高时, 仍然有高收入用户选择收费道路出行, 此时收费道路还是赢利的, 因此多类型用户收费模型的赢利范围 (如图中各自阴影面积) 也比单一类型用户收费模型大得多。

2) 从整个路网的社会效益看, 因为多类型用户收费模型承认高收入用户的存在, 故相对于单一类型用户的收费模型来说, 其收费水平更高一些, 其对应的整个路网的社会效益的范围也大得多。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 多类型用户收费模型更接近实际交通出行, 且能为实施收费决策提供更好的建议, 能够更好地评价收费水平、收费区域、收费时间等决策是否合理。

3 结束语

要在城市真正实施拥挤收费, 只有采取多类型用户收费模型制定费率, 才能在高峰时间有效地弹性转移交通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真正在高峰时间缓解交通拥挤现象。多类型用户模型的提出为今后各大城市实施拥挤收费缓解交通拥堵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史峰, 李志纯.拥挤道路使用收费的理论构架[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2, 2 (6) :78-82

[2]黄海军.拥挤道路使用收费的研究进展和实践难题[R].北京:中国科学基金, 2003

[3]张建嵩.收费的优化设计与实施对策[D].上海:上海同济大学交通学院, 2004

[4]李冬梅.高速公路拥挤收费费率研究[D].南京:南京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2004

[5]Yang H, Tang W H, Cheung W M, et al.Profit-ability and welfare gain of private toll roads withheterogeneous user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PartA, 2002, 36 (6) :537-554

[6]Manueal Eduardo Cid Cafras.Pricing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under non-Honogeneous values of time[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1999

[7]Zhang Xiaoning.Optimal road pricing in transporta-tion network[D].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8]Yang Hai, Meng Qiang.Departure time, routechoice and congestion toll in a queing network withelastic demand[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1998, 32 (4) :247-260

[9]Ferrari P.Road pricing and network equilibrium[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1995, 29 (5) :357-352

用户需求研究 篇11

关键词:社交网络 SNS 服务需求 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5-0090-03

理念源于哈佛大学Stanley Milgram教授的“六度空间理论”的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自1995年被认为是现代意义的第一个社交网站的Classmates.com成立以来,发展迅速,特别是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萌发、壮大了一批明星社交网站,以至于现在人们谈论网络应用公司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微软、谷歌等IT巨头,而是以脸谱、推特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工具。从国外的Facebook、twitter、MySpace、Pinterest等到国内的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博、QQ空间等,倍增的用户量和访问量显示了社交网络的魅力。据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在2012年3月发布的《世界社交网络使用: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期》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社交网络用户将达到14.3亿人,比2011年增长19.2%。预测在2012年63.2%的互联网用户每月将至少登陆一次社交网站,2013年升至67.6%,2014年升至70.7%[1]。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2]也显示,社交网站在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了46.6%,即接近一半的网民通过社交网站进行信息的获取、发布、共享与利用。快速发展的社交网络为信息的交流与分享提供了新的途径,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甚至产生了社交媒体(Social-media)这一概念,作为以向所在院校师生、科研人员进行信息服务为主要职责的高校图书馆,如何在社交网络占据越来越大互联网入口的市场用户争夺中占住固有位置,掌握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式与社交网络用户的信息行为特点,对他们的服务需求进行分析,在具体的服务工作中改变方式、模式及途径,从而达到图书馆社会地位的提升与图书馆事业的向前发展值得研究。

1 社交网络模式成为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模式

在英国,图书馆应用社交网络相当普遍,并创立了“图书馆之声”微博平台,该平台已经常规化,成为闻名全国的图书馆员之间以及与读者之间的交流通道。美国社交网络发展更快,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的调查,美国较大的公共图书馆中有11%在Facebook上开设站点[3]。哈佛大学图书馆等图书馆更是将图书馆搬进了Second Life等虚拟社交空间。在国内,进驻Second Life等空间的图书馆为数不多,但利用博客、微博等社交网络进行读者服务的图书馆数量也非常客观。如笔者于2012年7月28日在新浪微博以“图书馆”进行检索,结果含有图书馆的URL超过五百个,大学图书馆有近两百个,由此可见国内图书馆在微博的应用规模,何况其余图书馆有可能是在其他微博平台如腾讯、网易等开的微博。同时,在人人网、开心网等一些社交网站,一些图书馆也开始尝试进驻,如2009年11月,清华大学图书馆在人人网创建“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书友会受到很多读者的关注与支持,目前其好友总数已突破5000人;2009年11月,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开心网创建 “涂书寮”开心图书馆,读者可将开心网账号与一卡通卡号进行绑定,建立开心积分账户,依据《图书馆开心号积分奖励办法》可享受各种积分奖励。

2 社交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模式与用户行为特点

2.1 社交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模式

理念起源于“六度空间理论”的社交网络,其信息传播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在传统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中,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都需通过网站、互联网进行信息的发布和获取,以实现自由、交互、即时、多元、虚拟的信息传播。信息的流通与传播主要是在媒体与传播者/受众之间、媒体与媒体之间流通的,传播者/受众之间的信息不能通过有效的机制进行传播与互动,但社交网络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并提供了一种基于关系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在该信息传播模式中,传播网络以真实的社会关系为基础,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在不断的扩大,最后形成一个大型的社会化网络,构建起一个新型的信息传播平台,信息不但可以在社交网络平台与一般传播者/受众之间通过媒体(包括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播,还可以在传播者/受众之间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传播,使得传播的媒介多元而丰富,且由于网络社交中的好友互相进行信息传播,使得信息的可信度大大提高,用户与社交网络平台的粘连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使得用户对社交网络平台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

2.2 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用户行为特点

由于社交网络的互动性、移动性等特点,使得社交网络的用户行为有着其特有的规律。笔者认为,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用户行为特点主要有:①互动性。由于社交网络是建立在人与人的互动基础上,互动性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因此,互动性也是用户行为的基本特性。②现实性。社交网络平台身份的现实性及信息的准确性,使得用户不管是其身份、信息行为,还是信息行为目的,都具有明显的现实性特征。③移动性。社交网络平台在移动设备、智能手机的广泛移动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移动电子设备(如手机、IPAD)来利用社交平台,移动性也因此成为了社交网络用户的一大新特点。

3 社交网络服务模式下的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

从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社交网络提供的服务内容可以看出,已经有高校图书馆利用微博、博客等社交媒介提供基本的如信息公告、书目推荐等服务,有的图书馆也在Facebook等社交平台建立了读者服务网络结点,除供读者互相交流外,还方便读者进行诸如图书搜索、学科咨询等服务。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在人人网平台上建立了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不仅可以进行信息发布,还分享了“人人网校内-图书搜索”[4]。但很显然,这些简单的基本服务已满足不了用户的基本需求,向服务虚拟化、集成化、专业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用户的潜在需求。

nlc202309032218

3.1 基于社交网络虚拟化服务需求

以Second Life(第二人生,简称SL)为代表的社交虚拟空间创造以来,人们的生活、娱乐、休闲环境彻底进入了有网络虚拟参与并发挥重要角色的时代,虚拟空间也为人们的创造性学习、生活提供了条件和平台空间,实现了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可以像现实中的自然人一样进行家园的构建、个体素质的提高与社会地位的体现,利用虚拟的馆藏与服务进行学习成为了虚拟个体的一大主要提升素养途径。众多的高校图书馆也看到了虚拟空间的图书馆服务需求,先后在虚拟空间中建立了图书馆服务社区,从2006年开始,哈佛大学图书馆等先后进驻Second Life,向用户提供诸如信息资源检索与传递、参考咨询、网络会议、展览中心、用户沙龙、用户培训、游戏与娱乐、青年特殊服务等服务内容。但在虚拟空间的图书馆社区构建中,尽管少数的一些高校图书馆如香港理工大学的校园和图书馆也搬进了Second Life,但国内大多高校图书馆还并未认识或实践到相关的意义和价值,随着基于虚拟社交网络应用的越来越普及、用户越来越多及社交内容越来越丰富,用户要求基于社交网络的图书馆虚拟化服务也将更加迫切。

3.2 基于社交网络的集成化服务需求

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基于社交网络的服务内容中,信息的发布、读者互动、图书馆介绍等基本的信息服务占据了主要的内容,书目的查询、馆藏的检索、信息的组织、学科的咨询、专业展览、在线讲座等服务还并不被较大范围内的高校图书馆提供,图书馆用户在社交服务模式下并不能够享受到通过图书馆网站、24小时图书馆、网络图书馆、实体图书馆、手机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将更多的图书馆服务集成到社交网络服务模式下的图书馆服务中,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图书馆也将是用户的另一大需求。

3.3 基于社交网络的专业化服务需求

高校图书馆用户群体主要是以本校的科研院所师生为主,由于工作、学习的诸多原因,获取专业化的资源与服务是他们利用图书馆的主要动因,因而他们在社交网络服务模式下的需求相比较公共图书馆的主要群体用户更为专业化和学科化。图书馆应借鉴如纽约大学图书馆Facebook提供东亚研究服务[5]、上海交通大学利用博客提供学科服务[6]等案例,用基于丰富的资源进行深度信息组织、分析的专业化服务,去吸引他们利用图书馆、喜欢图书馆甚至离不开图书馆。

3.4 进行法制化的个人隐私数据保存需求

用户在访问和利用社交网络中,通常需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在社交网络的应用中,也会产生大量的诸如日志文件、个人收藏、访问痕迹之类的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尽管产生这些数据的服务器大多是社交网络公司,但在利用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数据也会被图书馆所掌握,如何安全的保存这些隐私信息成为用户的一项隐忧,而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数据泄露案件也使得用户总是担心这些数据的安全保护程度不够。引进法制化的保障环境去安全保存用户的隐私数据成为用户的一大需求。但鉴于图书馆的职能和条件所限,目前单纯的依靠图书馆进行法制化规范并不现实,但进行必要的一些风险规避能容易实现,如告知用户图书馆的用户隐私保护政策、图书馆的用户信息保存办法、图书馆承担的法律责任等。

3.5 基于社交网络的常规化服务需求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图书馆对技术工具的应用更新换代的步伐逐渐加快,对于新兴技术工具的应用固然代表了图书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用户服务为宗旨的职业精神,但在工具、平台的应用中,图书馆总是会容易在一个新型的技术工具实践应用后,对原有的工具应用的信息新颖度、更新频率等并不保证,从论坛到博客,再到微博无不如是。但作为社交网络的用户,他们总是希望在稳定的网络结点中获取常规的服务与资源,图书馆既然在该服务模式下进行用户的扩展与服务的提供,那么就应该提供常规化的服务去满足可能出现的用户。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在Facebook、Twitter、Second Life、Youtube等社交网络上的出现,有助于改变许多传统的认识观念、教育模式与思维方式,并给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提升、读者信息技能培养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社交网络中的图书馆不但实现了在多个空间进行资源的组织、开发与利用,发挥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而且还通过网络空间、虚拟空间的服务体现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促使更多的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利用中了解了真正的高校图书馆以及高校图书馆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服务与服务价值。对用户而言,尽管实体的物理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等不一定是他们的信息获取首选,但在社交网络中,当接受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成为一种常态并割舍不开时,或在虚拟的社交环境中提升了虚拟个体的社会地位与自身素养时,他们会发现图书馆的价值与影响之大已超乎自己的原有想象,此时,用户收获的可能不仅仅是对图书馆的认可与对知识学习的渴望,也不仅仅是虚拟游戏世界带给自己的满足感,还肯定有如何获取知识、利用信息的信息技能。当然,随着高校图书馆价值的愈加提升和用户对其功能的愈加认可,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要求也将更为复杂多样,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图书馆人“用户为上”的服务理念,也将会促使高校图书馆更为便捷的满足用户的需求,进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浪科技.eMarketer预计今年全球社交网络用户达14.3亿[EB/OL].[2012-06-25].http://tech.sina.com.cn/i/2012-03-16/02386842507.shtml.

[2]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

[2012-06-25].http://tech.163.com/special/cnnic30/#full. [3]社交网络在图书馆的应用[EB/OL].[2012-06-25].http:

//blog.sina.com.cn/s/blog_53586b810100yyc7.html.

[4]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EB/OL].[2012-07-14].http://page.renren.com/600002731?checked=true.

[5]Lawson D. Taking the library to users: Experimenting with facebook as an outreach tool[EB/OL].[201-05-21].http://acrl.ala.org /L2Initiatives /index.php? title =Chapter_11.

[6]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EB/OL].[2012-06-10].http://blog.lib.sjtu.edu.cn/.

作者简介:周育红(1969-),女,陕西科技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用户需求研究 篇12

1.1 需求侧响应的定义

需求侧响应最先是美国提出的, 是在进行电力市场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 目的是为了改变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不足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效率采取的措施。具体是指在电力市场中, 根据市场的激励措施及有关价格方面的信息, 用户对此做出反应的一种市场参与行为。从定义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用户参与到电力管理的方式, 是一种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用户合理、科学用电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

1.2 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需求侧响应是需求侧管理的一种表现在外的形式, 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却是显而易见的。在市场改革的初级阶段, 需求侧管理主要依赖的是行政手段, 随着改革的不断演进, 更多的发挥价格的作用从而逐渐发展到需求侧响应模式。二者的差别具体体现在需求侧管理是电力公司的一种管理手段而需求侧响应则是用户参与到电力市场的一种新方式。相较于需求侧管理来说, 为消费者提供了价格选择, 更加增强了市场的灵活性与安全性, 与此同时还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总而言之, 需求侧响应是对需求侧管理的一种发展与进步。

2.需求侧响应的作用

首先电力消费者即用户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 具体是指用户通过降低电量而减少支出的费用及获得的各种电力补贴等。除了用户的利益还可以获得市场的效益, 通过降低电力需求从而促进电力资源的节约, 此外还会降低在用电负荷峰值时紧急停电的可能性, 在遇到紧急情况时, 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需求侧响应模式降低用户的用电需要, 从而很快使得系统故障得以恢复。另外, 需求侧响应模式还会带来环境效益。减少了用电量就节约了能源的消耗, 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电力市场平稳发展。

3.用户参与需求侧响应的可行方案

3.1 用户参与的意义

需求侧响应的顺利实施需要用户与电力公司共同参与的过程, 而最为重要的参与者就是电力消费者即用户。得到用户的支持需要引进激励机制和观念上的宣传。用户自觉自愿参与到需求侧响应对于节约能源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 在用电峰值时, 用户主动配合降低用电量或是遇到电力紧急故障时, 用户配合救援不干扰电力的抢修从而使得需求侧响应模式得到很好的实施是十分重要的。

3.2 用户参与的方案

3.2.1 基于激励措施的用户参与

激励措施主要是指积极鼓励、引导用户削减用电量的一种制度。在用户能够积极配合时给予奖励或补贴。用户参与到这种激励措施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用户可以在人们都在用电的时候转移用电时间, 即不在用电高峰期时用电。例如, 冬天寒冷的时候人们多会选择在夜晚时使用电火炉, 但是用户可以错开使用的高峰期在早上或是下午使用。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弊端, 因为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是没有问题的, 不会对自身的利益造成损失。

但是对于企业、工业用户来说, 如果在营运期间不用电会对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是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这是不可行的。二是用户主动选择在高峰期减少高峰期用电量。例如在夏天十分炎热的时候, 可以使用电风扇或是其它降温方式来代替空调的使用等方式。三是自备发电机使用。在工业用户或是商场这种需求量大的地方应当准备发电机, 在用电峰值时或是发生故障时自觉使用发电机, 这种方式也能更好的适应需求侧响应。

如何使用户自觉自愿的做到这些?首先需要加强对民众节约用电意识的宣传, 使得民众自身就能形成节约用电意识。其次需要一定的激励措施, 例如, 对于用户削减用电的负荷或用电时间达到一定的量就给予一定的补贴等等。例如美国的紧急需求响应制度, 对于在制度实施后, 运营商会给予利益加以激励, 如果不履行或不符合相应的要求就会有惩罚措施等等。

3.2.2 基于价格措施的用户参与

传统的固定定价方式不仅不能保证公平还会造成社会资源不合理的分配。现在大多采用阶梯型定价方式。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是分时定价制度。即是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来划分定价, 所以这种定价的制度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定价的模式最大程度上考虑了用户的参与, 因为分时定价是根据用户的用电习惯与生产规模来规定的。例如, 考核用户的历史用电量的数据发现用户月用电量比较平均就可采用按月的定价方式。

企业的生产规模是以季度结算的可以按照按季度定价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尖峰定价的方式, 在用户的用电高峰期时采用较高的定价, 在用电的低谷时采用较低定价的一种定价方式。此外, 经实践证明, 实时定价是最为理想的一种规定电价的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根据用户的实施时间分为不同的方式, 但是这种方式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大, 因为频繁的信息发布和庞大的数据量加大了计算的难度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成本。

3.2.3 加大对于用户参与需求侧响应的政策支持和宣传

国家需要制定鼓励用户参与到电力系统的管理措施中去的政策, 对于用户的参与给予一定的奖惩措施, 对于配合削减峰值用电量的用户给与奖励, 对于扰乱电力市场秩序的行为给予处罚, 还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此进行规范, 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社会手段来实现用户科学而有秩序的参与到需求侧响应。其次, 加大对节电环保意识的社会宣传力度, 使公民树立节约用电的意识, 都能做到合理用电、文明用电、安全用电。

4.总结

需求侧响应对于节约能源促进电力市场平稳健康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目前的需求侧响应制度还没有发展成熟, 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另外, 用户参与到需求侧响应的程度并不高, 公民节约电力资源的意识也不高, 还需要制度的设计及政策的支持才能不断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护理工作环境下一篇:新《年报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