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教育

2024-08-17

用户教育(共12篇)

用户教育 篇1

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职业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职业教育并未如改革者所预期的那样成为社会上的“香饽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依旧不强,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仍然不高。究其原因,改革思维上的缺陷,特别是缺乏用户思维,也许是导致职业教育现状不尽人意的关键因素。

用户思维即用户至上思维,它是互联网思维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思维。用户思维强调我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用户参与、体验为核心,以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为关键,为每一位用户提供最适合的服务,努力打造产品和服务品牌。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品牌,它的竞争力、吸引力如何,同样取决于它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职业教育也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重视用户的参与与体验。那么,职业教育的用户有哪些?政府向职业教育提供投资和经费,要求承担教育培训任务并输出合格毕业生;企业直接或间接向学校投资,要求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服务;家长和学生向学校缴纳学费,要求夯实人文底蕴、培养专业技能以成人成才。所以政府、企业、家长和学生都是职业教育的用户。

一、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满足用户的现实需求

促进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办学导向,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教育用户的现实需求。一种产品出现和存在的理由在于有需求、有用户,职业教育这种服务产品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同样在于有需求、有用户。用户是否满意是衡量服务的终极标准,也是检验一种产品是否有竞争力的关键。职业教育要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满足用户的现实需求。要让学生学得一技之长以满足学生就业、升学的现实需求;要为企业培养、培训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以满足企业现实用工需求;还要为政府缓解就业压力,满足变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的社会需求。

二、以服务发展为宗旨,满足用户的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这个发展既包含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还应包含学生自身的发展。职业教育应从用户的长远角度出发,为用户提供发展的可能和空间,满足用户的新期待、新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当下的就业问题,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其生存能力,还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培养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满足企业的当前需要,更要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职业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意识,以满足社会需求。职业教育更要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以服务国家需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满足用户的终极需求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所在,也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教学目标。职业教育的终极追求是培养德技双馨、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成才先成人,立功先立德。德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立德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德为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感化学生;树人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去塑造学生、改变学生、发展学生。职业教育要从用户需要出发,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让各类用户都有更多的获得感。要满足家长的终极需求,通过文化素养的提高、技能水平的提升,为学生奠定成长根基,使学生最终成人成才。要站在企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创新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还要加快发展,为社会、国家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以推动国家的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

总之,能否坚持用户思维是职业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以用户多样化的需求为价值追求是职业教育增强吸引力、竞争力的不二选择。职业教育必须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满足用户的现实需求;以服务发展为宗旨,满足用户的发展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满足用户的终极需求。这样的职业教育才是政府满意、社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的职业教育。

用户教育 篇2

关于高职院校图书馆用户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

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的现状,探讨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用户教育的`意义、思路和具体措施.

作 者:陈建星 CHEN Jian-xing 作者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福建省厦门市,361008刊 名:河北科技图苑英文刊名:HEBEI SCI-TECH LIBRARY JOURNAL年,卷(期):22(4)分类号:G252.7关键词:图书馆 高职院校图书馆 用户教育

用户教育 篇3

李春明:与本科院校相比,专科院校的继续教育更加体现出职业性、开放性、行业(区域)性、实践性特征。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岗位实际需要,普遍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优势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方面,有相对成熟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完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有较丰富的校企合作教育教学资源;有畅通的学生就业和发展通道。例如: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用户”的办学理念,依托中国一汽集团公司雄厚的企业资源优势,面向汽车产业培养高端、复合、创新型人才,建立起满足汽车产业价值链人才需要的专业体系,继续教育开设了“班组长企业现场管理”、“汽车机械制造技术”、“汽车制造与装调技术”等企业急需的特色专业,为一汽集团及汽车行业培养了大批汽车职业人才,走出了一条具有高职继续教育特点,符合其发展规律的新路子。

本刊记者:专科院校在开展继续教育过程中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职业特征明显这个优势?

李春明:就是在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将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有机地融入到继续教育之中。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本刊记者:在如何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上,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李春明:校企合作,建立起基于互惠多赢的长效机制。一是互惠多赢的校企合作,建立了基于优势互补的共享长效机制。学校为企业量身打造急需人才,并承担面向企业员工的培训任务;企业向学校提供先进的实习实训设备,并开展师资培训与认证,参与教学全过程;同时,企业还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现场教学环境,为实习、就业、职业发展创造条件。合作使得“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实现多赢。二是深度紧密的校企合作,创新了校企合作运行与管理机制。校企合作不仅表现在“外延”层面上,而且深入到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学校专业规划、师资培养、制度建设的“内涵”层面,做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相统一。

本刊记者: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确保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

李春明: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为确保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按照项目研究计划成立了校企共同参与的4个子课题组,细化任务分工,明确课题研究职责,进行课题研究与实践工作;二是认真总结项目成果,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同行业、企业的合作,打造品牌,推广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校企合作继续教育项目。三是学校对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高度重视,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本刊记者:贵校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 如何应对?

李春明: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汽车业原有格局,加快了我国正处高速发展的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步伐。而要实现转型与升级,急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作支撑,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要求的不对应,在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国家首批高职高专示范院校,近年来,在总结成果的基础上,从服务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出发,主动进行专业转型与升级,有效地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应性问题。在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借助一汽集团公司等企业平台,建立起广泛的信息渠道,实时把握产业发展动态与企业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专业开发与建设,从源头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应性问题。其次,搭建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对接平台,探索建立学分互认制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如我校正在研究与申请高职四年制弹性学制试点专业与自学考试本科教育学分的互认。再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网络学习资源,将面授与网络学习相结合,采取适度灵活的学习方式,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问题。

本刊记者:贵校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建设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得到了哪些方面怎样的评价?

李春明:通过两年时间对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成果显著,在理论研究方面,我校课题组发表成果论文3篇,形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个,向总课题组提交案例分析4篇,研究报告1份;在项目实施方面,我校与一汽集团公司进行继续教育合作,开展了全国首创的企业现场管理班组长学历教育培训班、复杂技术工种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与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合作开展针对一汽集团公司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学历教育;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宣传方面,学校建立起“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专题网站,开拓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宣传渠道。

我校继续教育企业现场管理专业培训班开启了全国企业一线班组长素质提升工程的新模式,受到了学员和企业的广泛赞誉。在企业现场管理专业第八期开学典礼上,长春市委常委、中国一汽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孙国武,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战高峰等出席仪式并作重要讲话;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派专家团队两次到我校进行实地调研与交流。相关媒体对于我校继续教育工作进行了报道,给予高度关注,如《中国教育报》刊发了题为《继续教育造就“金蓝领”》的报道,对我校继续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本刊记者:课题即将结束,贵校如何进一步推广、应用项目成果,促进继续教育的新发展?

李春明:经过示范基地建设的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专科院校继续教育办学必须紧密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个核心,大胆探索和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课题工作即将结束,但是对于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不会因此停止,我校将进一步发挥面向汽车行业的办学优势,与汽车企业深度融合,将人才培养的“信息获取有渠道,专业调整有依据,人才培养有体系,校企合作有平台,模式创新有载体,课程改革有引领,师资提升有途径,基地建设有特征”的系列举措进一步做实做深。加大项目成果推广力度,打造继续教育品牌,探索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高专继续教育之路,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基于用户体验教育资源平台设计 篇4

一、什么是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 (User Experience, 简称UE) 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用户体验设计师唐纳德 ? 诺曼 (Donald Norman) 所提出, 是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1]。用户体验是一种纯主观在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感受, 通俗来讲就是“这个东西好不好用, 用起来方不方便”。因此, 用户体验是主观的, 且其注重实际应用, 其研究重点在于系统所带来的愉悦度和价值感, 而不是系统的性能[2]。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 有关用户体验这一课题的确切定义、框架以及其要素还在不断地发展和革新。

目前在用户体验研究领域中, 比较著名的模型和框架有Whitney Quesenbery的5E模型、Peter Morville的信息架构3大饼模型 (The Three Circles of InformationArchitecture) 和用户体 验蜂窝模 型 (The UserExperience Honeycomb) 、Jesse James Garrett的用户体验要素框架 (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 、Robert Rubinoff的用户体验四要素 (Four Elements ofthe User Experience) 、Sascha Mahlke的用户体验基础模型。这些用户体验模型不断演化, 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对用户体验的看法。

其中Peter Morville的用户体验蜂窝模型[3] (如图1) 将用户体验解释为有用、可用、期待、可寻、可及、信任、价值七个方面, 并形成一个蜂窝状的结构, 该模型认为用户体验是一个动态、多维的空间, 便于未来的可扩展。

Sascha Mahlke则提出了一个融合了各种相关因素的用户体验基础模型[4] (如图2) 。其中, 体验被分为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 情感对认知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资源平台的用户体验

教育资源平台的用户体验是指用户 (包括教师和学生等) 在使用资源平台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所获得的全部内容的总和, 包括平台使用体验、资源检索体验、资源分享体验、资源获取体验等。资源平台作为网络应用, 其提供的各项服务是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也是用户使用过程中都会涉及到的问题, 其服务功能的设计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使用体验和积极性。任何在用户体验上所做的努力, 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用户使用资源的效率, 这基本上是以两种主要形式表现出来:“帮助用户更快使用资源”和“减少用户无用操作的几率”。

此外, 随着海量资源的出现, 资源和用户的关系也正发生着颠覆性的改变:用户被各式各样的资源包围了, 从使用者一跃成为了资源的决定者, 具备更多的资源选择权。因此, 开展资源平台用户体验研究过程中还应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User-centered Design) 的原则, 也就是要把教师和学生列入考虑范围, 充分考虑他们使用资源的体验, 尤其是差异性的体验, 并把体验分解成各个组成要素, 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它。

三、资源平台用户体验模型及策略

根据越秀区中小学教学资源应用的现状及情况, 课题组总结出与资源平台用户体验有关的一些关键词:共享、透明、速度、分享、安全、同步、简易、扁平化……再借鉴用户体验蜂窝模型和用户体验基础模型提出了教育资源平台用户体验的初步模型构想 (如图4) :

1. 可用:资源平台首先是要可用的, 而且能帮助用户准确实现他们的目标——资源的使用。这需要平台具备与资源有关的多功能性, 而且所有技术上的流程和应用都要为用户提供可用的服务。下列基本功能将是实现资源平台优质可用所需要的:

(1) 全文检索功能, 解决海量资源中的检索问题, 实现亚秒级关键字检索, 支持对文档资源内容的检索。

(2) 个性化资源推送功能, 可根据用户的角色, 自动将用户所关心的某类热门资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送。

(3) 告知功能, 及时反馈给用户知道正在发生的事件, 比如操作成功或者相关操作提示等。

(4) 安全功能, 平台应具备最起码的安全及个人隐私保护标准。如数据保护机制、自动恢复等。

(5) 管理功能, 成熟的平台应包含管理工具, 加强管理员的效率, 支持多级组织机构管理, 以支撑灵活的共享设置。

(6) 同步功能, 通过平台将远程存储的资源按需同步到本地终端, 以获得用户在本地快速点播和播放, 实现资源随时随地可用。

不同类型用户对可用功能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教师和学生对资源的关注点和使用就不同, 因此资源平台还要针对用户类型满足其不同的功能需要。

可用性是必要的, 是成功用户经验的属性之一, 但对于用户体验来说还不足够, 仅有可用性并不能带给用户积极体验。

2.有用:资源平台必须对用户来说是有用和适用的, 其关键在于内容, 也就是资源内容相关性以及模块结构、知识体系等。

(1) 资源的可读性:平台要方便用户根据已有习惯进行资源浏览。

(2) 资源的精准度和及时性:组织资源内容要及时, 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新事件, 并且高度精准和相关。

(3) 有用的资源有赖于局、校、教师、学生应用资源能够充分共享, 资源平台应该在市、区、校能够在相互独立的基础上, 形成多级资源互为备份的共享机制。

3. 易用:易用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不容易使用的平台是没用的。易用的资源平台要让用户一看就知道怎么去用, 而不要去读说明书。易用包含了可寻和可及两个方面。

(1) 资源平台在操作上既要让用户很快地明了资源的内容和使用方式, 又要尽可能地减少用户的操作, 减少用户的思考时间。建议资源平台设计时, 用户寻找资源的操作步骤不宜超过两步, 否则用户容易产生厌倦。

(2) 平台的资源存放体系要支持按照教材、知识体系构建多级资源存放体系, 以适应不同版本的教材需求。

(3) 资源平台不妨考虑支持多类型终端设备的资源管理, 在不同类型终端设备上实现资源的按需同步, 使得资源管理与应用形式更符合教师习惯。目前移动学习终端已进入课堂, 资源平台需要更好地支撑师生通过移动学习终端利用资源开展泛在学习, 使学习无处不在。

(4) 平台还需要顾及各类型 (如不同年龄、不同学科) 用户的使用习惯, 为他们提供尽可能简单的操作和特定的友好内容。

(四) 可靠:资源平台除了可用、有用、易用外, 还需要有一些可以影响用户相信和信赖它的因素, 包括提供全程的数据安全保障、多方位的管理控制等。可以采用文件碎片存储、文件传输加密、强身份认证登录等方式, 有效防止入侵和越权访问, 为用户提供更可靠的资源存储服务。

5. 期待:期待代表着吸引, 也就是使用资源平台所带来的愉快、满意或兴趣程度, 是用户对于资源平台的心理期望。由于每个用户思想意识的差异性, 个体的用户期望值不尽相同, 所以资源平台在设计时需要尊重个体的差异。

6. 品牌:前五者做好, 就融会贯通上升到品牌。前五个基础没做好, 推广越多, 用户用得不好就永远不会再用, 还会告诉另外一个人说这个东西很难用。所以当资源平台可以提供有吸引力的资源内容, 让用户访问后有意犹未尽的体验, 资源又能发挥出有效价值时, 就应该注重资源平台的品牌化建设, 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高度信任。

所有这些要素都是围绕着“用户”为中心, 可用、有用、易用、可靠属于认知因素层面, 其中体现了技术因素 (资源平台的有用性和易用性) 和非技术因素 (享受性、视觉美学、内容的吸引性) 两方面, 这四个要素在资源平台中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期待和品牌则是情感因素层面, 包括了教师使用资源过程直接和间接的情感反应, 以及由认知评价过程产生的更为复杂的情感结果, 是认知因素四要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用户情感。这六个要素单独作用的话, 未必能带来积极的用户体验;然而, 如果综合起来, 他们就可以组成了一个资源平台成功的主要因素。这与Sascha Mahlke的用户体验基础模型基本是吻合的。

四、结语

Web2.0时代的核心理念是真正以用户为中心和提供丰富的用户体验。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教育资源平台更是要注重用户体验的研究, 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资源服务。教育资源平台的用户体验设计与研究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还需要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尤其如何量化评价用户体验效果, 将是提高教育资源平台的用户体验质量的重要一环, 也是课题组下一阶段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ISO FDIS 9241-210:2009.Ergonomics of human system interaction-Part 210:Human-centered design for interactive systems[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Switzerland.

[3]Peter Morville.User Experience Design[EB/OL].http://semanticstudios.com/publications/semantics/000029.php

[4]Mahlke S.Cognitive components of emo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用户教育 篇5

所在栏目:法规制度 加入时间:2009-3-15 8:59:36 发布者:网络信息部 访问量:250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为加强计算机校园网和信息管理,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和国家公安部及省、市公安部门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条例和有关制度,做好学院计算机信息人员和计算机用户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制定以下制度:

一、定期组织信息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条例》,提高工作人员的维护网络安全的警惕性和自觉性。

二、负责对网络用户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使用户自觉遵守和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使他们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

三、对信息源接入单位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使他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杜绝发布违犯《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的信息内容。

四、不定期地邀请公安机关有关人员进行信息安全方面的培训,加强对有害信息,特别是影射性有害信息的识别能力,提高防犯能力。

五、结合实际需要,不定期召开培训班,对学院内信息人员和上网用户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和有关技术培训。使其掌握计算机安全、防病毒的有关技术和知识。

六、学院网络管理教师要努力学习网络管理新技术、积极参加省、市公安网络监察管理部门的技术学习班。网络安全员和信息管理员应经过培训,取得公安部门颁发的合格证上岗。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用户教育 篇6

【关 键 词】职教信息化;共享平台界面设计适宜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2-0027-02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推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同时也深入教育领域,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为数字化教育和创新教育带来崭新的局面,以宽度网络和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学习革命即将到来。近些年,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认识到技术整合和资源整合的巨大优势,可以有力扩大国民受教育的机会和人力资源开发。当前,快速推进职教信息化,迎头赶上发达国家教育水平,构建长远的战略竞争优势,是职教信息的发展趋势和必由之路。

不少地方在开展职教信息化建设方面,在人员培训、技术更新和服务社会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职教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其中提高基础能力建设、创新改革方法和改善服务质量及完善服务体系是首要任务。

我们知道基于网络环境下应用信息和虚拟化技术的共享资源库建设是对职业教育进行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对于职业教育大省来说,建设省域的资源共享平台是在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过程中,促进职业教育的第三次飞跃的历史机遇,将为职教带来了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变。对涉及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专业,浙江省财政安排经费支持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到2014年,开通1个浙江省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成40个具有职业教育特色、服务我省产业发展的专业教学资源库,遴选建设30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基地学校,开设15个职业教育特级教师工作室;构建起省、市、学校三级互为补充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系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创新改革,促进师生信息化服务能力,为教师教学、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以往建设的资源库和共享平台,最后多成了信息孤岛,如今在建设新型共享平台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如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职教电子政务管理信息化促进措施、市校级信息化推广保障设施和基础建设、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专家队伍完善和增强、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激励机制、资源库平台的市场运营建设机制和保障措施。同时避免建成之日就是废弃之日尴尬局面,有效实现平台人性化、科学化、服务化和市场化运作与设计,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之一就是界面设计的适宜性分析显得十分重要。

界面设计属于软件设计范畴,越来越多的用户重视界面的美观设计,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为了吸引眼球,更重要结合图形和版面设计的基本原理,其中设计要素一定遵循相关设计原则。

1. 软件用户有效控制原则。信息化资源库共享平台的个性化人机界面设计首先要确立有效的用户类型。这些用户分别有教育部门领导、教育部门职员、教师、学生、设计者和维护人员。根据用户的类型不同,使用该界面有不同的边界和界面反应效果,设计时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视具体情况,尽量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但当不能同时满足所有用户需求时,进行主要、次要因素及关键和非关键因素划分,实现用户最大满意度。在确定类型后要针对其特点预测他们对不同界面的反应,让用户能够感觉系统运行在自己的控制之下运行,沉浸在在图形界面或基于Web的界面中,用户可以指导程序的每一步执行,用户即使在程序进行某些处理或用户等待输出结果时,用户同样保持对控制的敏感度。

2. 信息最小量原则。在使用操作界面时,让用户感觉到操作该系统比较轻松,设计要尽量减少用户记忆负担,如系统资源的按区域分组、课程群分组、学生年级分组,教师资源按工作室进行区分等,这些软件架构和软件设计方案都应该采用有助于记忆的设计方案。

3. 帮助和提示原则。建设省域的职业教育综合资源平台,内容杂而众多,用户也很多。如何注册、如何成为会员、人员的审核与管理、资源的分类入库和操作等等,设计者在设计时要对系统用户的操作命令做出一定的反应,尽可能详尽提供提示组件和信息,快速帮助用户处理一些有效修复的系统问题。数据格式和数据库当出现不兼容或报错时候,软件架构和设计模式中要考虑有如何快速恢复出错一些现场的修复能力,可以使得在系统内部处理工作时候要有一些消息和必要的温馨提示,而且尽量把操作的主动权让给当前的用户。

4. 软件界面媒体最佳快速组合原则。软件的多媒体界面的成功并不在于仅向使用用户提供多少丰富的软件媒体,而应在一定的相关理论框架指导下,协调处理好各种媒体间的关系,恰当选择。系统设计时利用原型设计模型,借助已开发的资源共享平台,升级原有网站的功能和性能,构建起省市校三级贯通的应用平台,吸纳优质的资源,通过系统对媒体组合和科学调度与实现,实现省内外、市与市之间、学校与学校的优质媒体资源。

5. 界面一致性原则。一致性要求用户界面遵循标准和常规的方式,让用户处在一个熟悉的和可预见的环境之中,这主要体现在命名、编码、缩写、布局及菜单、按钮和键盘功能在内的控制使用等。开展职业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便捷化服务为宗旨,以建设网络教学系统、数字图书系统等为中心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平台、教学平台以及通信平台等建设,对资源实施有序化、智能化组件、存储、管理和检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的个性化、“一站式”服务。先充实内容,再分区块,再定色调,再处理细节,进行全局快速考虑,设计者把能填上的都填上,用来占一定的位置,然后再确定基调,接着进行分模块设计,最后综合调整不满意的某些局部不完善的细节。

6. 界面容错性原则。一个好的界面应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允许用户进行试验和出错,使用户在出现错误时能够方便地从错误中恢复。而资源库平台利用云计算、无线技术与智能终端的结合创建之前所未有的“云端——终端”,有许多新技术需要进一步融合使用,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技术为同一用户提供服务,当各类技术出现冲突或错误时候,架构时采用容错技术,例如使用N版本程序设计、恢复块方法和防卫式程序设计等。

7. 界面美观性原则。界面美观性是视觉上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具有平衡性和对称性、合适的色彩、各元素具有合理的对齐方式和间隔、相关元素适当分组,使用户可以方便地找到要操作的元素等。如虚拟仿真性专业实训开发,颜色是直接影响网页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颜色会对人的感觉形成不同的影响,我们为方便交互上面的某些信息,可以参考经典的报纸的编排方式,并将网页的内容进行分栏设计,例如两栏分栏设计会比一满页比较满的的视觉效果要好得多。好的设计增强学生感知、满足多元化学习的需求和提高学习效果。

8. 界面可适应性原则。界面可适应性指用户界面应该根据用户的个性要求及其对界面的熟知程度而改变,即满足定制化和个性化的要求。所谓定制化,是在程序中声明用户的熟知程度,用户界面可以根据熟知程度改变外观和行为;所谓个性化,是使用户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设置用户界面元素。设计良好的界面看起来应该是和谐的,整体一致的结构设计,会让浏览者对软件系统平台的形象形成深刻的有记忆和良好的印象,迅速而又有效地进入自己真实所需要的部分,以便快速在整个软件中使用各种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5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2]林锐.Web软件用户界面设计指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

[3]祝智庭,沈德梅.学习分析学:智慧教育的科学力量[J].电化教育研究,2013,5:5~19.

[4]周兰.移动智能终端软硬件匹配研究[J].信息通信技术,2012.4:35-40.

用户教育 篇7

在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是影响其进步的关键因素,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接受者———信息用户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信息环境的变化, 图书馆信息环境是图书馆开发信息服务必需的诸多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 主要包括馆藏信息资源体系, 各种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等。

1.1 信息资源环境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 无论是信息资源的载体种类还是信息资源的数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出现各种数据库的开发及CD-ROM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主体的信息资源, 继而出现了信息资源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1.2 信息技术环境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因, 在网络环境中, 现代信息技术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处理、存储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图书馆必将发生质的变化。

1.3 信息服务环境

先进的网络传输功能, 改善了图书馆信息传输的手段, 产生了Ariel for windons文献传输方式;网络型电子信息资源的大量出现, 图书馆增加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模式;卡片目录数字化使之在世界范围内都能够检索。

2 高校图书馆用户的特点及需求

2.1 用户数量多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对用户的数量有三大限制:面积、距离、时间。网络电子文献则从这种限制中解放出来, 因而, 现代高校图书馆可以拥有更多的读者, 且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改善, 电子信息资源的增加, 用户人数会不断扩大。

2.2 地域分布广

网络的全球化趋势使之逐渐伸向各个角落。人们常说, 只要拥有一台电脑, 就能走遍全世界, 可以想象进入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用户将不只是本单位、本地区。

2.3 随机性强

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其用户由于流动性大, 变化因素多, 所以变化的随机性也大。

2.4 利用类型多

一是利用信息用户的职业类型多种多样, 一是被利用的文献类型增多。传统条件下设在城市的高校图书馆校外用户少,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 上网人数的增加, 高校图书馆自然会增加校外用户。

2.5 更强调自我服务

网络强调个性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信息环境的变化,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强个性化服务色彩, 注重用户自主服务环境的营造。随着读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现代化设备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 读者自己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设备进行自我服务的比重将逐渐增大, 从由图书馆员提供文献服务逐渐转向为“读者的自我服务”的格局。

3 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现状

3.1 缺乏早期普及性用户教育

由于长期以来中学教育中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缺乏自学能力, 使学生无法自觉形成利用图书馆的意识, 加之中小学校的图书馆简陋, 不成规模, 不同成度上削弱了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 使他们错误的认为图书馆的利用价值不高, 而且中学课程中也没有文献检索与利用课, 所以大部分同学在中学阶段很少有利用图书馆的经历。通过调查发现在这些学生群体中, 不了解图书馆的人很多, 他们甚至把图书馆与新华书店混为一谈, 使的高校新生缺乏基本的文献检索知识, 入校后很长一段时间只能望书兴叹。

3.2 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方法单一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教育方法非常单一、呆板, 仍旧沿袭一套旧的服务方式, 授课方法, 距读者与千里之外。如:参考咨询工作设在参考室, 文献检索课设在教室, 而不是设在各借阅部门, 大大限制了用户的咨询活动。而国外的一些图书馆的做法正好与之相反, 像美国的各高校图书馆都在借阅部门设置了信息、艺术、社科、自然科学等多个咨询台, 每个咨询台由一两名受过专门训练的参考咨询员值班, 随时解答读者的问题。同时把文献检索课不失时及的搬到图书馆实地授课, 使学生的问题能当堂解决。相形之下我门的咨询工作就做的很不够。

4 提高学校图书馆信息用户教育的措施

(1) 对信息用户的教育应本着针对性、实用性、效益性、超前性的原则, 通过教育、激励、挖潜、创新来加强对信息用户的教育。创造条件, 让用户进校后能补上从小缺乏图书馆教育的缺陷, 并努力将以前的一次性教育转为终生教育, 加大信息用户教育力度, 使高校学生用户在素质教育上能够全面发展。

(2) 高校应利用现有条件举办各种讲座、座谈会等, 对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普及教育及提高, 这对用户增强图书馆意识很有帮助。图书馆咨询员、服务人员面对面的给用户讲解有关知识和使用方法, 举一反三, 让用户得到服务的同时, 得到图书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这种通过实际;信息活动培训图书馆用户的方法, 简单易行且由行之有效, 即可以个别辅导, 又可以集体辅导, 即是对当前情况的辅导, 解决当前问题, 又是对将来的辅导, 让用户避免将来对同样问题的疑惑。

(3) 充分发挥图书馆社会大学的教育职能。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多种形式的载体的文献资源, 可以提供给同学们各方面的知识, 是一所无形的社会大学, 是各专业同学学习、自修的理想场所。在知识经济时代, 高校图书馆必须成为开放式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积极地为高校文化学术活动提供服务和支持。同时开展文献检索课, 指导用户利用图书馆, 使用户的信息获取、使用能力迅速提高, 从而使图书馆的高科技信息被更多人享用。

(4) 利用多媒体阅览室进行用户教育。多媒体阅览室应为现实或潜在用户定期举办图书馆信息技术及其服务的系列讲座, 报告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开设网上文献检索教室, 其功能有: (1) 使用户了解文献检索的作用和意义; (2) 系统介绍开展文献检索时所需的具体检索工具、检索方法和检索策略; (3) 介绍国内外著名光盘数据库和网上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及检索技巧。

参考文献

[1]吕秀云.新型馆藏条件下的用户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J].图书情报知识, 2002 (.5) .

[2]王鉴辉.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教育问题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 2001 (.2) .

[3]盛小平.我国数字图书馆教育初探[J].图书馆建设, 2000 (6) .

[4]徐海霞.现代图书馆知识服务探析[J].甘肃科技纵横, 2008 (03) .

[5]徐引, 霍国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2.

用户教育 篇8

关键词:数字时代,图书馆用户教育,突围

1 图书馆用户教育及其特点

1.1 图书馆用户

图书馆用户 (Library User)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图书馆用户是指包括图书管理人员在内的所有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组织和人员;狭义的图书馆用户是指到图书馆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图书馆查阅、浏览、获取信息资源的组织和人员。图书馆用户由于分类标准不同, 类别也有很大的差异。按分布领域可分为社会、学校、图书馆等用户, 社会用户是指到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的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社会团体或个人;学校用户是指到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的师生、员工;图书馆用户是指运用图书馆信息资源为社会、他人服务和自我服务的组织或个人。根据网上网下的信息行为可划分为实体用户和虚拟用户, 实体用户是指通过亲身到网下图书馆进行知识搜索、浏览与处理来获取信息资源的用户群, 而虚拟用户是指无需置身于图书馆, 只需借助虚拟网络媒介登陆图书馆, 进行知识信息资源的检索、分析、使用与评价的用户群。

1.2 图书馆用户教育

图书馆用户教育 (Library Instruction) 是指图书馆及其他信息部门为提高用户处理信息能力而开展的培训、教育活动, 从而达到有效利用图书馆、提高用户信息素养的目标。

图书馆用户教育可分为传统教育和创新教育两种类型, 传统图书馆用户教育是指学校或图书馆组织的、旨在提高用户处理信息能力而开展的常规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创新图书馆用户教育是指学校或图书馆组织的, 不断适应现代社会新情况, 特别是数字化社会的新要求而开展的, 以提高用户在动态中处理信息能力的教育活动的总称。

实施图书馆用户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和图书馆, 高等学校专门开设了信息检索课程, 教会学生怎样查阅资料信息, 形成基本信息处理能力;图书馆组织的短期或中期培训班以培养图书馆用户查阅资料信息的基本能力。通过学校和图书馆用户教育, 在我国基本上形成了2-3亿图书馆用户, 这支队伍是图书馆基本用户群。

1.3 数字时代图书馆用户教育的特点

与传统图书馆用户教育的被动性、单向性、集中化的比较, 新时期图书馆用户教育则具有对象广泛性、内容动态性、方法互动性、模式综合性等特征。

对象广泛性。网络教育把全国5.64亿网民作为教育对象, 而2400余万在校大学生则是机构教育的主体, 各级图书馆举办的用户专门培训班则把上亿分散的用户纳入了机构教育体系。当然, 网络教育对象和机构教育对象有重复, 但现代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广泛性、普及性的特点却不容忽视。

内容动态性。图书馆用户教育内容是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要求而不断更新的, 五、六十年代以用户对纸质图书情报的查阅、收集、利用能力的提高为重点内容, 而数字时代则是以用户科学运用互联网、数字化图书馆、提高数据处理能力为重点内容, 没有一劳永逸的教育内容。

方法互动性。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主要采用单向性的灌输教育方法, 老师讲、学生听, 最多提点问题;而数字时代不仅在网络上完成了教育互动, 老师和学生也带有相互转化性, 机构教育也实现了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互动——平等对话、共同讨论、共同提高, 师生教学相长。

模式综合性。数字时代网络教育与机构教育相结合的图书馆用户教育模式颇具特色, 图书馆用户教育的传统模式是单一的机构教育——学校教育、图书馆培训, 而数字时代学校教育、图书馆培训相对弱化, 网络教育有取代机构教育的趋势, 教育机构主动整合机构教育和网络教育的资源, 形成教育合力, 以达到提高用户的信息认知、获取、再生的能力。

2 数字时代图书馆用户教育现状及问题

2.1 数字时代图书馆用户教育的现状

国内图书馆用户教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时至如今, 图书馆用户教育主要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初具规模。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图书馆知识教育、文献及文献检索知识教育和现代信息教育等方面, 教育形式主要涉及当面指导、集中培训和直观教育等传统形式, 以及人人互动、人机互动等网络形式。国外图书馆用户教育可追溯到19世纪末, 在教育形式与内容上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 注重信息素养与学科整合。国外针对社会读者、师生、图书馆员等不同用户设置专门化教育形式与层次化教育内容, 如图书馆用户教育并入学科教学, 提供教师网络图书馆通用课程, 设置图书馆馆员教学技能训练等。

2.2 数字时代图书馆用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图书馆用户教育相比, 数字时代图书馆用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用户问题和教育问题。

用户问题。数字时代人人都是记者, 人人都是编辑, 人人都是发行人, 到处都是虚拟图书馆——网络——取代实体图书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而原图书馆用户大量流失——转化为网络阅读用户, 图书馆实体用户呈下降趋势, 这种趋势给图书馆用户教育带来全新的问题——教育缺乏对象。曾经有人预测, 再过20年, 人类将进入“无纸时代”——传统意义的公共图书馆将进入博物馆——这虽然有点危言耸听, 但确实为图书馆用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交通土建行业认证培训模式的思考

杨家轩肖巧林

(重庆交通大学)

摘要交通土建行业认证培训与考试是以职业工作准入为导向, 以职业资格培训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以职业资格认证为目标, 以职业能力标准考核教学效果, 通过原理讲授、技能训练、认证考试等途径构筑从业者的职业平台, 推进交通土建行业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效衔接, 探索建立健全交通土建行业认证培训运行模式。

关键词交通土建行业认证培训模式

1引言

随着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高潮, 我国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在建设过程中, 暴露出的一些工程管理、质量保证等常见的问题屡见不鲜。通过调研发现, 由于大量的工程开工建设, 导致临时招聘的工程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低下及高等学校的教育途径有关。我国自1993年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 已初步建立起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法规和工作体系。

国内外实践证明, 职业资格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从业人员全面发展和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途径。对缓解交通运输行业具备精湛专业技能、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问题。国内用户教育表现出形式单一化、内容滞后化与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多采用集中培训形式, 开放性不够, 用户自主学习效果差;内容停留在数据库检索阶段, 未能较好地适应当前数字环境;用户教育在高校图书馆形成一定规模, 在公共图书馆却较为薄弱。目前, 我国社会信息化日趋明显、各类信息呈爆炸式增长, 信息素养——在信息化社会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正成为全体国民的关注热点, 图书馆用户教育需求颇大。但是, 国内图书馆用户教育并未满足用户信息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

3 数字时代图书馆用户教育突围

数字时代图书馆用户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需要图书馆学的专家、公共图书馆的领导和管理者去研究守住领地、艰难开拓、突出困境、占领新的阅读市场。

守住领地。由于网络的出现, 图书馆的用户不断减少, 图书馆用户教育首先就必须研究怎样稳住现有的读者队伍。只有凸显图书馆的优势, 以优质服务、全面提升图书馆数字化水平来抵制网络的全面入侵, 守住现有用户。

艰难开拓。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强化忧患意识, 在守住领地的同时, 通过开拓创新,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形成特殊的业务高地, 真正完善网络无法替代的功能, 开拓新的用户。

突出困境。作为用户教育主体, 图书馆领导和工作人员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整合教育手段、开发教育资

2交通土建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的现状与不足

改革开放特别是步入21世纪以来, 我国以高考为核心, 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受到社会各界广泛批评, 甚至被指称为“新型科举制度”。一方面, 大学生就业难, 另一方面, 企业感叹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这一尴尬局面已成一社会难题, 成为了传统理论教育模式与实践脱节的最好佐证。着眼于实践和技能提高的职业资格认证是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完善, 是人力资源的核心, 是大学生获得就业保障的重要支柱, 是连接教育和生产的纽带, 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手段。近年来, 部分高校和企业针对社会与行业需求, 开展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如:“测量工”、“试验工”、“施工员”、“预算员”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和在职人员受到了企业的青睐, 也为我国交通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他们所持的证书绝大部分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建设部颁发的, 交通运输部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仅仅局限于部分特种“工”的工种以及部分“师”的执业资格方面。目前, 在交通行业内部, 类似“施工员”、“试验员”等交通土建行业现场管理人员的职业资格, 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

源、构筑教育高地, 以优质的教育质量影响图书馆用户, 达到稳定和发展用户的目的, 走出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冲击的困境, 使图书馆永葆活力。

占领新的阅读市场。阅读是人类的高层次需要, 图书馆在满足“人人学、时时学、处处学”的学习型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 还要主动出击, 寻找新的阅读市场, 主动与学校衔接, 将学校图书馆用户顺利转移到公共图书馆, 建立专业阅读服务平台, 完善数字化图书馆实施, 通过主体活动, 把毕业学生、专业人士、网络读者纳入图书馆用户教育体系。

根据十八大“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 公共图书馆不断深化改革, 突破传统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局限, 确保公共图书馆用户队伍稳定发展, 为建成学习型社会、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鉴辉. (2001) .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教育问题研究.图书情报知识, 2, 30-32

[2]孟凡萍. (2011) .公共图书馆用户教育初探.江西图书馆学刊, 1, 123-125

[3]邵博云. (2010) .美国图书馆用户教育模式分析与启迪.图书馆学研究, 12, 90-93

用户教育 篇9

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以文献检索课内容为蓝本,开发了自己的在线教育指南,但少有图书馆能将视频、音频、动画、互动等显示网络课件优势的技术真正融入到在线教学中[1]。本文在阐述多媒体认知理论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图书馆在线用户教育指南的设计原则。

2.多媒体学习理论

2.1 双重编码理论

1986 年,人们提出了认知的双重编码理论,认为当学习者用言语和表象两种认知系统表征相同的材料时,如果言语信息和图画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一致,则在编码的过程中就会形成言语表征和视觉表征的连接,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增加学习者提取信息的路径。后来,学者将双重编码理论引入到多媒体学习领域,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双重编码认知理论。多媒体学习可以充分利用人体的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多重信息,分别在言语系统和表象系统中建立各自的表征并相互连接。

2.2 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问题解决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加工活动均消耗认知资源,若所有活动所需的资源总量超过个体拥有的资源总量,就会影响个体学习或问题解决的效率,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在线多媒体学习应该通过言语表征和图像表征的互补,减少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使学习者尽快从浅层语义表征与视觉影像达到命题表征与心理模型,增加生成负荷空间,促进深层理解。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网络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该理论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这与在线用户教育的学习环境十分吻合。另外,建构主义主张课件的“非结构性”,强调学习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要求课件有较大的包容性和解释性[2],而在线教育的非线性呈现方式也为学生跳跃性学习和知识建构提供了可能。因此,在网络化学习过程中,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成为开展在线用户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3.在线用户教育指南的设计原则

3.1 多媒介原则

研究证实,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同时呈现某种学习材料,学习效果要优于只用文字来呈现;音频加视频的学习效果要好于单纯文字和图像的视觉学习。因此,在线教育的多媒体信息呈现应为学习者提供多渠道的表征方式,来建立视觉和词语心理表征的意义连接。例如,在屏幕上呈现动画和解说的效果要好于文本加图像更优于单纯文本或图像的效果,如果在线教育时结合流媒体技术,实现视频和音频的同步播放,其效果要优于简单HTML格式。

3.2 相邻性原则

认知学习研究显示,在邻近空间利用两种通道提供信息或同时利用两种通道提供信息,可增加通道之间潜在的联系。相邻性原则是人们认知的一个重要原则。同样,在线教育多媒体信息的组接应尽量保持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以减少工作记忆的存储负荷。例如利用同步技术,采用文本+ 图像,或视频+文本+ 解说等形式,确保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语义连接,从而促进信息整合。

3.3 形式化原则

以声音描绘的形式呈现材料要比屏幕呈现的方式更便于学习;配有解说的动画,要比仅仅配上字幕的动画产生的学习效果好,这就是媒体呈现的形式化原则。依此原则,在线教育中信息的呈现应该充分利用声音手段,而不仅仅是以文字和图像说明。如果能够适当的使用声音媒体辅助图形的呈现,则相对于文字媒体而言将有更大的增强效果。

3.4 简洁性原则

在线教育在设计时,多媒体呈现应当清晰、明确、不增加任何杂乱或者无关的信息。一方面,应尽量减少由于媒体信息呈现的无关性和不同步所产生的认知负担;另一方面,要尽量减少装饰性的冗词和冗余图像信息。比如界面中突然出现的动画(小插件)、音响(警示声音)分散学习者注意力,从而增加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负荷。

3.5 互动性原则

学习要分阶段实施,通过在两个学习阶段之间穿插一些机动时间,以便学习者在继续下一步学习之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当前问题。各学习阶段之间的间隔,又能为“教”与“学”之间创造良好交互性提供机遇。设计者应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交流方式,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协作式的学习社区环境,体现“课件学习+ 互动社区”的教学新理念。

参考文献

[1]侯集体.中美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比较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7,(5):104-106.

用户教育 篇10

关键词:用户激励,在线学习者动力,洋葱数学,洋葱币

一、什么是用户激励机制

“网络用户激励机制”是面对用户设置的,提高用户使用率,增加用户粘性的运营手段。以下是几个大家熟知的例子:

1、QQ等级

QQ很早就推出了和用户形象包装关联的QQ等级机制,等级越高,虚拟形象设计的选择度就越大,这对早期的QQ用户有很大的吸引力,之后QQ等级开始和更多的用户体验关联:查看来访人员、QQ空间可设置环节的范围等等,等级越高,用户的QQ权限越大,外观越有个性,到现在QQ等级已经远不限于QQ和空间本身,在腾讯视频网站等关联网站都能产生作用。

2、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的激励机制直接和文库资源的丰富相关:用户上传文档,即可获得一定权限,上传资料越多,质量越好,被下载数越多,其权限越大,可下载文档次数越多,可以代替现金充值。

3、百度知道

百度知道作为用户广泛的问答网站,其为用户问答设置“满意答案”,“最佳采纳答案“等标示,设置”点赞“和”踩“的按钮让用户参与互动。

本文认为,网络用户激励机制可以被运用到慕课等在线教育平台中,成为解决“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缺失的可能性。

二、远程教学平台现状:学习者动力激励机制缺失

“了解在线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来源是很重要的,有动力的学生能推动自己的学习进展,取得进步,而没有动力的学习者永远止步不前。”Virginia Tech大学的社会学教授Brett Jones这样说。他总结出了在线学习者动力来源的五要素:授权,有用,成功,兴趣和关心。

1)授权:当学习者感到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某些方面有掌控力时,他们会觉得有力量,这一点具体可以从给予学生“选择权”而得来。“比如,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主和选择?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把他们自己的生活和某些作业,和决定,联系起来?”

2)有用:学习者需要看到课程与他们息息相关,是有用的。在许多情况下,课程内包括的技能训练需要和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比如专业领域直接关联,这是最明显的联系方式。

3)成功:学习者需要能感受到,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将所学课程学好。在这一点上,设置阶段性学习目标、提供课后反馈,丰富课程资源是很有效的途径。

4)兴趣:在在线学习中主要有两种兴趣作用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即时兴趣”和个人兴趣。“即时兴趣”指的是这种情况:当一门课程让学习者很享受,很有乐趣的时候,能激发学习动力。

“即时兴趣”可以随着新奇感和情绪而扩大,可是,新奇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但是它能引导学生产生更长期的“个人兴趣”。“个人兴趣”是指学生意识到课程内容和自身的相关性。比如说,一个学生学习和自己专业相关的课程时,会更有学习动力。

5)关注感:学习者需要感受到来自课程管理者和教师,甚至其他学习者对于自己学习的内容是关注的。在线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通常是处于“孤军奋战”的环境中,如果能让学习者感受到自己在一个集体中,和大家一起学习和进步,自己的学习是受关注,被关心的,这将让他产生不容忽视的学习动力。

这五个要素决定了学习者的动力来源,也是在线学习平台用户激励和教学质量保障需要研究的内容。而遍观目前存在的远程教学平台,“用户激励机制”,即学生学习动力激励机制正面临严重缺失的局面。

以最著名的慕课网站Coursera为例,学习者在完成Coursera课程后会得到有权威性的结业证书,所有课程都有阶段性作业和总结,以保持教学质量的反馈。但是,除这两项之外,并没有更多的过程性保障机制,换句话说: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除了阶段性学习目标,并没有更多的外在学习动力,全靠自觉性,那么,正如Jones教授所说,除非是非常有目的性的学习者(例如这门课程和自身的学习工作息息相关),凭兴趣报名课程的学习者很可能中途弃课。

这不只是Coursera的问题,国内众多高校建设的慕课学习网站已经建设起强大的教学资源系统,但质量保障系统严重缺失,有些在线学习平台完全没有质量保障体系,而把所有重心放在“课程资源建设”上。

这样有断层的发展已经遇到瓶颈,而一些在线教育平台已经开始探索解决突破这一瓶颈的方法。

笔者认为,洋葱数学网站的“用户激励机制”值得学习。

三、网络激励机制在远程教育中的运用——以洋葱数学为例

上文已经提到,洋葱数学网站是国内一家专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网站,用动画等形式表现初中数学知识点,非常生动有趣,从洋葱数学论坛上收集数据可以看出,该网站已经被多所中学引入到数学教学中。

洋葱数学已经建立起一套激励机制,这套机制和网络颇为相似:网站设计了虚拟货币“洋葱币”,且不能现金充值,必须完成一定数量习题和考试之后才能获得,帮其他用户答疑等行为也可以获得洋葱币,而使用洋葱币可以对用户的网站虚拟形象包装进行升级和设计,而又明显区别的用户形象(例如头像和头衔)能让其他用户一眼看出:谁是“大神”(水平高的人)。

我们以“远程教育学习者动力五要素”的前三项为依据来分析这一激励机制:授权,有用,成功。

首先,网站授予了学习者对自身虚拟形象改造的权限,这对中学生的说是有吸引力的,而不能现金充值的规定让学习者只能不断完成学习任务来获取权限,这样,除了单纯的学习目标之外,学习者还有了像玩游戏一样有趣的目标。

第二,洋葱数学和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息息相关,“有用”毋容置疑,就像洋葱数学网站的创始人所说“在线课程,最重要的是有用。”

第三,当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帮人答疑之后可以获得洋葱币,当学习者获得洋葱币后可以改造形象,让自己的形象和普通用户区别开来,这直接给学习者以“成功感”、“自豪感”。

在洋葱数学的论坛上,有不止一个学习者提问“怎样获得洋葱币”,这就证明这一激励机制是受学习者关注,是有可行性的。

而这一方法,完全可以成为探索远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设计的路标。

四、结语

日本移动上网用户超过有线用户 篇11

日本信息通讯部发表的题为“日本的信息与通讯”的白皮书说,到去年年底,有6920万人使用手机上网,而使用常规PC上网的用户数量是6600万。在这两类用户中,有4860万人同时使用手机和常规PC上网,因此日本总网民数为8530万人,占日本三分之二的人口。

日本的商家渴望像NTT DoCoMo公司i-mode这样的移动互联网服务能尽快普及,靠此赚钱。移动电子商务网站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消费者似乎开始利用手机购物。据这份报告说,去年,日本移动互联网商务市场总体规模达到63亿美元,铃声和背景画面等移动内容的销售在其中仍占很大比例。去年也是在移动互联网网站上销售的常规商品销售额超过移动内容的第一年。

在这两类用户中,移动互联网用户更经常上网,55%的移动用户每天至少上网一次,而基于PC的用户为44%。浏览和查看电子邮件仍是互联网最主要的应用,尽管消费者创作的媒体变得日益流行。

用户教育 篇12

关键词:用户体验,资源,共建共享

“十二五”期间, “三通两平台”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 其中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更是重要的载体和支柱, 影响着教育资源的汇聚共享、建设与应用的衔接[1]。

一、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与困境

长久以来, 国家一直都高度重视教育资源的建设, 自2000年5月教育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发布《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试行) 以来, 国内不少教育软件公司纷纷推出各类资源库平台产品,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开展了大量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研究, 初具一定成效, 形成了各类海量的资源库。

以广州市越秀区为例, 自2002年启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来, 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一方面由政府持续择优购买市场优质资源, 另一方面结合广东省教育技术“十一五”课题《地方课程资源建设的区域协作开发与共享机制研究》的研究, 依托越秀教育学区管理模式摸索出一套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 构建了一个面向全区中小学支持教与学活动于一体的开放、协助、共建、共享的区域资源平台。目前, 越秀区已经建设形成了容量达数TB的各类数字教育资源。

但是面对有着海量资源的资源平台, 教师仍然比较喜欢使用百度等寻找资源, 出现“建好的资源处于闲置状态”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 在海量信息时代, 越海量的信息越容易变成垃圾信息。在信息过量、注意力稀缺的前提下, 随机出现的大多数信息对使用者来说都可能是“垃圾”。这并不是信息本身没有用, 而是人在主观上厌烦与困扰, 客观上没有足够时间消化, 一时难以分辨。海量信息的冲击不可避免的逐渐成为一种困扰。同样, 当用户面对大量优质资源时, 却不知道哪里有优质资源、不知道哪些资源是优质资源、不知道资源优质在哪里。这也是目前资源平台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二、优质“用户体验”促进资源共享

杜占元副部长在2011年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坚持以人为本, 前瞻部署……首先应该把满足人的需要放在首位……要围绕使用者的未来需要进行超前思考……”[2]互联网的低门槛和闪电般的传播速度, 使得信息和资源越来越多。资源和用户的关系也正发生着颠覆性的改变:以前, 用户往往是作为一个后续的角色围绕着资源进行学习、研究, 从而成功地使用;如今, 用户被各式各样的资源包围了, 从使用者一跃成为了资源的决定者。

当用户拥有前所未有的选择权时, 他们开始认识到, 自己才是这场资源盛宴的主人, 他们理所当然地越来越挑剔[3]。在这种情况下, 资源必然需要从被动等待转换成主动迎合用户, 通过智能化的资源共享平台使用户能够快速找到合适的资源。这无疑与当前火热的互联网产品有点相似, 而一款成功的互联网应用或移动应用关键在于用户体验, “体验”已被尊奉为至高无上的法则, 用户重掌着驱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威权。

“用户体验”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用户体验设计师唐纳德·诺曼 (Donald Norman) 所提出, 是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4]。“用户体验”已成为互联网应用和移动应用开发者最关注的一环, 成为决定应用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他们通过优质体验吸引用户、留住用户、建立口碑传播效应, 逐步培养用户习惯, 最终吸引大量用户自发使用。百度、谷歌、苹果等的成功, 正是不断开发更适合使用者的用户体验和真正符合用户心理的气质的互联网产品, 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简洁、极致简单, 给使用带来极大的快乐感和方便感, 从而留住用户, 并产生广泛的用户口碑。

借鉴这些成功经验, 在资源共享平台中构建优良的用户体验, 可以方便和吸引教师使用资源, 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应用。只有具有真正符合用户心理的气质的资源共享平台才能恰如其分的满足用户需求, 达到优质的用户体验。对于资源共享平台, 需具备以下特点才会更受用户欢迎:

1.“速度的”

过去十年的时间, 教育资源的形式越呈多样, 从文本资源到多媒体资源, 从单一的素材资源到能支撑学习的课程资源, 资源的内容和容量也变得庞大。尽管网络接入技术从拨号上网, 发展到今天的光纤入户, 带宽提升了千倍以上, 但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 资源共享平台仍将以让用户感觉不到网络存在的“零等待”为目标。

2.“平易近人的”

平易近人对于用户来说, 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气质。平易近人的资源共享平台能让犹豫不决的用户产生极大的好感和惯性。一方面是要适应用户新的资源获取习惯, 另一方面平台越容易使用, 那么就越可能赢得更多的用户。如果产品给人感觉有难度, 那么有些用户甚至不会给予首次试用的机会。

3.“直白的”

含蓄内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用户已经没有耐心和兴趣再去层层探索资源, 清晰直白的表现越容易得到用户的认可, 既要让用户很快的明了资源的内容和使用方式。又要尽可能地减少用户的操作, 减少用户的思考时间。

4.“善解人意的”

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识别, 可以减少海量资源成为用户的困扰。与其提供更多更全的资源, 不如善解人意一点, 摒弃一部分, 只留下或者只推荐用户可接受的资源, 当然这些资源是用户真正需要并感兴趣的。

5.“分享的”

Facebook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通过将“社会伦理”引入互联网, 满足了人的社会属性带来的情感需求以及对分享的渴望。因此, 社区化体验也将成为资源共享的新趋势。

三、智能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策略

搭建优质“用户体验”的智能化资源共享平台, 上述气质将不可或缺, 幸运的是目前一些最新的互联网应用技术和策略将有助我们实现这一资源盛宴的梦想。

1. 智能化资源推送, 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

根据路透社研究所数字报告 (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Report) 显示, 在16-24岁的人群中有43%的人主要通过诸如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获取信息, 而非搜索引擎;在4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33%的人以搜索引擎为他们获取的信息的主要途径[5]。现在的人们将从传统的主动搜索内容逐渐变成习惯于被动的等待被分享。

一方面资源本身具有一定的属性, 如所属学科、学段、格式等等, 具有相同属性的其他资源将有比较大的几率也可能是用户感兴趣、关心的。另一方面基于“社会属性”, 以相关性聚合资源, 可以用“关系”吸引用户、帮助用户、绑定用户。因此, 根据资源属性或者用户行为自动提取用户可能感兴趣的“有关联”资源直接推送到用户眼前, 将使资源共享变得不仅平易近人, 还能更善解人意。

2. 在线预览, 减少盲目下载

文档在线预览技术是百度文库、豆丁网等流行的在线文档分享平台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对Word、PPT、PDF、图片、视频文件实现直白的在线预览, 可以更有效帮助用户在下载资源前了解资源的内容, 判断资源是否符合所需, 减少盲目下载所带来的无助感。随着移动应用的流行, 为更好的支撑泛在学习, 资源平台应该优先考虑运用HTML5技术实现资源预览, 毕竟i OS并不支持flash, Adobe更已宣布flash将逐渐退出Android舞台, flash已经无法在移动应用中大展拳脚。HTML5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主导互联网应用和移动应用发展的技术。

3. 智能语义搜索, 拓展资源知识架构

智能语义搜索将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性技术, 意在理解用户搜索意图, 让用户获取信息更便捷, 并使搜索更有深度和广度。2012年5月16日, 谷歌发布名为“知识图谱” (Know LEDge Graph) 的新一代“智能”搜索产品, 知识图谱不再单一的采用关键词匹配的搜索方式, 而是语义化搜索内容, 更直接的呈现与词汇所描述的“实体”或概念匹配的页面。同样, 未来具备智能语义搜索的资源共享平台将可以把海量资源的信息碎片化再进行智能自动整合, 用户得到的将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的导航, 实现资源和知识的延伸式的扩展。

4. 扁平化平台架构, 帮助用户尽快完成工作

传统资源平台采用树型结构, 用户寻找资源要逐级往下找, 往往需要比较多的点击次数才能找到资源, 这导致了传统资源平台的用户流失。扁平化资源平台结构, 可以有效帮助用户缩短寻找资源的时间和步骤, 最理想的情况是用户只需操作2次即可以找到合适的资源。因此, 越清晰的结构将越容易得到用户的认可, 对客户的作用也越大。

5. 云计算技术, 实现快捷的搜索与下载

云计算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和存储数据的途径和方法。依托云计算, 可以进一步完善资源求助机、提高资源使用速度, 最终体现在用户体验上, 资源搜索下载速度快、操作便捷。

海量资源将是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必然趋势, 这样才会有包容性, 适合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互联网及移动应用的变革, 对解决海量资源带来的低效困局有一定的启示, 通过搭建优质“用户体验”的智能化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将改变和方便我们寻找和使用资源的方式, 更好地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充分发挥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把握机遇, 加快推进, 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R].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12

[2]杜占元.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R].杜占元副部长在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2011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的讲话, 2011

[3]樊邵婷.互联网产品之用户体验特质分析[C].UPA2012论文集, 2012.11

[4]ISO FDIS 9241-210:2009.Ergonomics of human system interaction-Part 210:Human-centered design for interactive systems[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Switzerland.

上一篇:幼儿歌唱教学下一篇:直流发电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