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基础

2024-06-15

用户基础(精选5篇)

用户基础 篇1

一、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用户分析的必要性

任何系统方案的设计都必须建立在深入的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而深入的系统分析首先必须要对用户也就是使用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和信息保障,是科技创新成果产生和转移的基础,是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性支撑体系。科技创新正在经历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变的过程,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为舞台的面向全社会的新一代创新模式,是一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广泛参与的崭新的创新形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正好适应了这一创新形态的信息需求。在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形态下,对用户进行详细分析就显得更为迫切,更为必要。

二、平台主要服务对象与需求

任何系统的建设都必须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否则系统的设计就失去了方向。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为知识和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提供科技资源和基础设施支持,为科技创新的研发活动和成果转化活动提供基础性支撑作用的大型服务支持系统,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从事或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学者、学生、技术人员,以及各级各类关注科技创新、制定相关推进创新活动制度与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科技管理人员。这些人员主要分布在各级科技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级各类企业的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开发中心、设计研发部门。

另一类平台的服务对象,就是科技资源、基础设施与条件的提供单位的相关人员,参与平台建设的相关人员,以及负责平台运行的管理、维护、完善的相关人员。

(一)开发与运维管理人员及其需求

对于开发与管理者而言,根据他们的工作特点,他们的需求主要有如下几点:

(1)实现平台的安全可靠持续运行与全系统统一管理。

(2)方便快捷地完成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科技资源与条件相应的数据与信息的上传下载、交换与维护等方面的工作,对平台运行的有关数据、信息和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能够及时提供服务支持。

(3)能够及时对支撑平台运行的软件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提供支持,包括开发测试工具与环境的管理与维护,网络操作系统以及服务器与客户端软件、Web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其他系统支撑软件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4)通过建立系统运行网络监测体系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供统一的系统安全管理,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能够安全、平稳、健康的建设和运转。

(5)通过相应的技术与工具,及时掌握系统各种设备和部件的工作状态,实现硬件系统的监测管理与维护,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持续运行。

(6)开发、整合与集成工具与环境支持

(7)开发工作交流与技术研讨支持

(二)终端用户及其需求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终端用户主要是广大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人员和科技管理部门的人员。平台的首要任务是为从事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各类人员提供科技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平台,为科技创新的研发活动和成果转化活动提供基础性支撑,为制定相关推进创新活动制度与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管理决策活动提供支撑服务。根据这些工作特点和服务表征,他们的具体需求如下:

(1)界面简单友好、易于操作,能提供安全可靠的个性化服务

能够提供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全方位服务。

提供统一的登录入口,并在相关应用服务系统的支持下,提供一站式服务。

通过人机界面友好技术为用户提供表现形式多样丰富、使用灵活方便的个性化服务。

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

导航易用,使用户可以尽可能少的操作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2)提供真实可靠的科技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的相关数据与信息

为用户提供充分共享、真实可靠的科技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关数据与信息。有别于互联网上信息鱼龙混杂的局面平台应提供准确的经过筛选的信息,在信息资源建设时就进行认真的信息甄别,剔除虚假信息和伪信息。

(3)为用户的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能够提供科技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平台能够获得科技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关的数据与信息资源的统计、汇总、分析、发布决策等服务支持,能够获得科技创新和科研活动所必要的实验、仿真计算等方面的支持,能够获得适宜的科技成果转移交易环境。

(4)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可供用户选择适合自己的检索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检索,提高检索效率。

(5)能够获得所感兴趣的科研对象多样化的、全方位的描述。

三、平台建设应采取的服务对策

针对上述用户需求,应采取如下的服务对策:

增强服务的针对性一般而言,用户在获取信息时总是有一定的针对性的。由于平台的用户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员,在这一点上就更为明显,他们从平台获取信息的针对性更高。这是由平台的功能与科学研究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决定的。由于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都较高,故对平台提供的信息资源无论在信息的量的方面,还是在质的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提高资源的潜在利用率所谓潜在利用率,是反映用户所需要的某种特定知识信息的信息量程度。平台在选择信息资源时,必定要考虑它们隐含的知识信息是否是用户迫切需要的,还是一般需要或者根本不需要。信息资源的吸收利用率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同用户所想获得的资源的相关性和表现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信息服务中,用户一定希望平台能够提供对自己最有价值、最能发挥效益的信息资源,在信息提供的方式上,所提供的信息能符合用户的获取习惯,并且省力、方便、易用。

增加资源的适用性,有效性由于平台的功能与科学研究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所能提供的信息资源的适用性要更高,所得到的信息并非完全是求全、求博、求大,还是要根据科学研究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把其中掺杂较多的简单信息、冗余信息、垃圾信息淘汰掉,提高所提供资源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资源的可靠性准确可靠的信息资源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信息的吸收利用率及信息服务的效益都是建立在所提供内容的准确与可靠的基础上的。对于平台用户而言,信息资源内容的准确、可靠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任何不可靠的信息和可靠性不高的信息都是用户不愿意使用的,它不能使用户获取有效信息,无助于用户问题的解决,甚至干扰用户的研究开发工作。

资源的相关性信息资源的相关性选择就是用户从自身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出发,为了在更为宽泛的相关领域查找有用的信息资源(对跨领域学科和新兴学科用处更大),这种信息选择的面往往很广,所选出的信息往往很全,但量很大,对于用户使用极为不便,因此,需要在求全求博的基础上力图求优。

源的资泛性,多样性,立体性(图文声像视频),全方位性现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特点,要求对能够对科研对象在各个方面进行详尽的、多样化的、立体的描述。传统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文字或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而平台以网络形式则可以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

资源的实时性和及时性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快速灵敏,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等特点。信息在网络种的流动性非常迅速,电子流取代纸张和邮政的物流,加上无线电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充分运用,上传到网上的任何信息资源,都只需要短短的数秒钟就能传递到世界各地的没一个角落。

脤务的互动性围绕平台工作特点开通咨询信箱、专家信箱、交流论坛、热点解答、在线访谈及在线咨询等丰富的互动交流渠道,征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为平台决策提供参考,对公众的意见及建议及时回复反馈,使用户与平台的关系更加融洽、密切。

用户基础 篇2

摘要:本文讨论了用户对旅游网站的用户体验与实际旅游体验之间的联系,提出旅游网站的浏览效果会对实际旅游体验品质的影响的观点。说明在设计旅游网站时,除了需要在界面上做好用户体验外,还需要在内容上给访问者营造出一种实际旅游的“预体验”。如果网络旅游预体验设计的当,将会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的体验品质。

关键词:旅游网站 交互设计 用户体验 预体验

旅游产品的体验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感受。其体验品质往往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说环境、设施、服务、次数和游客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旅游过程中是否能使游客有一个良好的体验品质和以上几点息息相关。但是经研究发现,某些时候,游客在出游前如果做足准备,充分掌握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后,即便上述条件不是非常完备,也能获得较好的体验。

一、旅游预体验的概念分析

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游客掌握信息的最方便的工具就是互联网及相关旅游网站。旅游网站的作用除了给游客提供信息外,应该具备另一个功能:预体验。那什么是预体验呢?所谓预体验就是以互联网为工具,通过信息技术了解旅游目的地的相关情况,从而对旅游产生指导性作用的体验。

笔者认为:在旅游这个体验活动中。用户体验的品质除了由“用户期望”、“用户需求”、“用户动机”决定外,还和“旅游预体验”有关。并且在预体验的过程中,往往会促使用户产生“动机”、“需求”和“期望”并影响最终实际旅游的体验品质。

二、我国旅游预体验的现状

目前在国内存在着大量的旅游网站,这些网站均有介绍旅游景点、酒店、餐馆、旅游地图和其他用户的点评等信息,用户在浏览页面的过程中,通过阅读获取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从而获得了对景点的一个大致概念。这种行为可以归为预体验的获得。

通过某些技术手段,游客通过网络即可体验到部分景点的游览过程,但这毕竟和真实旅游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所以必定会有大部分游客通过虚拟旅游的预体验对真实景点产生兴趣,萌发出去实地游览的想法。此时,旅游的“动机”和“目标”就产生了。

三、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旅游预体验产生的效益

首先网络旅游预体验为旅游业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网络的自助随机性,网络的信息丰富性,网络服务的时效性将是“网络旅游体验”优于传统旅游的三大基本特性。

其次、将以其直接的面对面的服务形式,免去了旅游者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金钱负担。它不但减少了旅游经营者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服务时的销售环节,而且还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益,为旅游者提供了物美价廉质优的服务。

第三、最大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要。网络旅游体验是旅游人性化、个性化、自由化的前提和保证,正如某网站所介绍的那样:“你自己可以在网上选定你想去哪儿,怎样走,住哪里,买什么东西,网站绝不干涉你的任何行动,相反,它将竭尽全力帮助你完成自己的心愿。”

四、网络旅游预体验产生的发展趋势

网络旅游预体验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景点宣传,在这个宣传攻势中,可以使用任何现有的技术手段和部分营销手段。但是切忌使用户感到厌烦的广告手段。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中,其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将用户时时刻刻作为设计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而网络旅游预体验的意义就在于将旅游目的地最美的景点以最美的方式呈现给访问者。同时将目的地可能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毫无保留地告知,以便游客参考和做准备。但是每个游客都有自己不同的身份背景、学历和审美观。如何能做到大多数用户对网站提供的内容都感兴趣,而不反感呢?

目前,大部分网站的注册内容中,都存在一个选填“高级选项”,用户如果愿意,可以将自己的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爱好等相关信息提交给网站。网站收到这些信息后,通常用该类信息做数据挖掘,以便分析出用户的消费动机和兴趣志向。

五、网络旅游预体验设计要素

目前,我国国内旅游网站众多,然而里面的内容大致普遍相同且都没有从游客的需求点出发来进行设计。而且部分游客感兴趣的内容也仅仅有聊聊几行纯文字对旅游景点进行介绍,因此无法真正满足游客的需求,甚至无法勾起用户的旅游欲望。

在设计页面的过程中,要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设计”思想为指导,从用户体验设计的角度开发旅游网站。通过调查以及了解用户或者游客的心理,提供给用户在旅游前及旅游过程中所需的适当且完整的信息。结合现有的导游系统特点、游客的需求,设计和开发了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信息平台。平台注入了“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设计”的理念,并提供了专业化的导游内容,使得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随意、随设备地享受系统提供的专业化旅游服务。那么这一过程势必在一定意义上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六、总结

访客在浏览旅游网站时,首先产生的是对旅游网站的用户体验,这个体验决定了用户是否会继续使用这个网站。而良好的网站体验会使访客对旅游景点产生一种旅游预体验。旅游预体验的品质高低会影响访客在以后是否会变成游客产生实际旅游体验。而在实际旅游中,预体验又会影响旅游体验,对游客最终的旅游体验品质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江娟丽.我国发展体验旅游的背景、开发思路及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1):126—129

[2]华梅立.交互设计中的原型构建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008/06.

[3]李世国.体验与挑战——产品交互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

用户基础 篇3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如今的用户域安全保护方案逐渐暴露出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传统的身份认证方案是基于PIN实现的, 因为只有较短的密钥长度, 将用户的个人信息给包含了过来, 那么就容易遭到攻击。在智能手机或者PDA等移动平台上, 仅仅应用了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方法, 也容易遭受到攻击。

在2004年10月, TCG在硬件资源紧张和电池容量有限的移动终端引入了可信计算的思想, 并且提出了三个技术标准草案, 涵盖了软件体系、硬件体系以及协议等方面, 可以将端到端的安全移动计算环境给提供出来。在TMP标准中, 已经分开了认证和授权, 并且开始对用户权限进行考虑。本文结合移动终端的特性, 在硬件方面采用了OMAP730, 提出了一种新的移动终端用户认证技术。

2 基于OMAP730的可信移动平台

在某公司, 采用的主流智能手机处理器就是OMAP730, 它对GSM/GPRS数字基带单芯片处理器进行了集成, SRAM、SDRAM以及FLASH都是其携带的。另外, OMAP还对安全ROM以及安全RAM进行了集成, 并且将硬件的安全算法加速器以及随机数产生器给配置了过来。虽然采用单纯的OMAP730无法促使可信计算的要求得到满足, 因此, 但是这些硬件资源可以有效的构建TMP;因此, 为了促使TMP要求饿到满足, 只需要将这些硬件配置于OMAP730之上即可。

(1) TPM的添加, 结合TMP的标准以及TPM的标准, 在构建TPM的时候, 可以选取三种不同的方式。首先是封装整合OMAP730内部已配置的硬件安全算法模块、随机数产生器以及安全RAM等资源, 以便对内置TPM进行构建。对独立的外置TPM芯片进行选择, 在连接OMAP730的时候, 利用的是总线SM Bus。为了促使硬件成本得到节约, 就可以将OMAP730内部ARM9和存储器给应用起来, 通过纯软件的方式, 来促使TPM需要具备的功能得到实现。

(2) 在安全ROM中固化CRTM, 这样配合TPM就可以促使可信启动得到完成。TPM在对ROM中的代码进行读取时, 利用的是DMA的方式。

(3) 对于设备BR的读取, 则是利用高速UART接口外接生物特征来读取的, 在这个部分, 通常将指纹采集仪应用过来, 这可以对单纯口令认证方式的脆弱性进行有效的弥补, 促使TMP安全等级3对认证方式的要求得到满足。

(4) 将可信模式指示器添加于外围, 这样可以对平台当前状态进行指示, 判断是否可信。

3 基于口令、指纹和USIM的用户域认证方案

通过研究发现, 相较于目前单纯口令或者指纹的用户域认证方案, 本方案的总体工作流程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当需要对移动终端进行使用时, 用户需要首先将USIM卡插入进来, 以便对平台的合法性进行验证, 平台当前状态得到确认之后, 用户通过键盘将口令输入进来, 并且将BR提供自己的指纹给充分利用起来, 以便避免恶意终端窃取到用户的敏感信息。在本方案中, 不是简单的比较口令或指纹与模板, 而是借助于RSA0KEN体制和Hash算法, 来有效融合指纹和口令, 并且计算过程在TMP的可信边界内完成, 促使TMP中安全等级要求得到满足。另外, 用户、ME以及USIM制件的认证也可以分别实现。将用户的临时身份以及与网络的共享密钥给利用起来, 借助于无线网络, USIM可以对TPM证书与签名的合法性进行在线校验, 以便促使不同CA域中TPM和USIM的认证得到实现。

在本方案中, 用户将自己的口令给脊柱, 并且持有USIM卡, 本卡是无线网络运营商所颁发的, 本USIM卡除了可以将基本的密码运算完成之外, 还可以对用户的数字证书以及敏感信息等进行存储, 比如认证参数、指纹模板以及匹配软件等等。其中, 认证参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分别是用户接入无线网络时需要的参与以及用户与终端进行认证的参数。

在安全性分析方面, 通过研究发现, 本方案借助于可信移动平台框架, 促使用户、USIM和ME之间的双向认证得到实现, 在认证过程中, 用户口令以及指纹数据的安全性得到了保证, 用户对ME或者USIM中数据的访问控制得到了强化, 并且ME或者USIM丢失后造成的危害也可以得到减少。同时, 将在线认证方式给应用过来, 本方案还可以促使ME和其所有者之间的认证得到实现, 也可以让合法用户将自己的USIM利用起来, 按照规定权限, 来对其他合法移动终端进行使用, 并且不同CA下的用户和ME之间的认证也可以非常便捷的实现。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移动终端的安全性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传统的移动终端用户认证技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那么就可以将可信计算给应用过来, 通过实践研究表明, 基于可信计算的移动终端用户认证技术具有一系列的优点, 需要大力推广和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无线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革新, 并且互相融合, 移动终端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存储资源以及计算资源的丰富, 逐渐出现了诸多的移动操作系统和无线应用, 移动终端的安全威胁也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针对这种情况, 本文结合可信计算, 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用户认证技术, 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可信计算,移动终端,用户认证

参考文献

[1]郑宇, 何大可.基于可信计算的移动终端用户认证方案[J].计算机学报, 2006, 2 (8) :123-125.

[2]陈书义, 闻友达, 赵宏.基于可信计算的移动平台设计方案[J].东北大学学报, 2008, 2 (8) :55-57.

用户基础 篇4

这些年来, 各水司供水范围不断扩大, 供水用户快速增长, 而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原本复杂的供水状况变得更加混乱。非正常抄见表具难以有效控制, 无表用水现象层出不穷, 即便是正常的抄表工作也越来越无法保证质量。供水企业在表具管理方面面临着新的难题。因此, 用户普查对于供水企业来说是显得十分必要。而开展这项工作的决策主要取决于用户普查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一、进行用户普查的目的

普查的首要目的通常显而易见。“用水必有计量、计量必出效益”是南京水司开展用户普查的初衷, 即核查无表黑户。那么怎样才能毫无遗漏的把无表计量用水户找出来呢?经过研究和试点实践, 我们发现以用水建筑追踪计量水表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这里的“用水建筑”是广义的, 包括一般性建筑物、公园、景观、绿地、消防设施、路桥隧道、市政设施等。下同) 。就是说, 以用水建筑为依托全面建立用水主体与计量水表的对应关系, 并通过一种方式把这种对应关系展现出来, 从而让无表用水黑户无所遁形。可是, 用水主体之多, 形式之多样、性质之复杂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现场普查工作量之大也可想而知。那么, 花费如此巨大的精力搜集到的普查资料应如何物尽其用呢?建设一个普查编辑系统并将普查资料录入上图, 由此而推进智能表具系统的建设, 是普查的第二个目的。

在对南京主城的一个区块约2万只表具进行了试点普查之后, 我们发现只建立用水主体与计量水表的对应关系还远远无法实现表具的智能化管理。结合区域计量工作, 用户普查与管网普查都是必要的, 根据DMA管理的方法, 我们还要建立管理总表与贸易结算表的对应关系, 贸易水表与管网的对应关系, 这些对应关系的建立才是至关重要的。为区域计量工作健全表具的层级关系是用户普查的第三个目的。

二、用户普查的方法

尽管目的明确意义重大, 但普查工作依然千头万绪, 工作量巨大, 可能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我们希望通过有效的方法以最少的投入做最多的工作。这是普查方法应解决的问题。

1. 区块化的普查方法

根据普查的定义, 我们在进行供水用户普查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在一段时间内完成; (2) 通常是周期性的; (3) 数据规范化的程度较高且在普查周期内变动程度小。

由于普查工作的专业化程度较高, 一般不推荐由抄表员独立完成此项工作, 须有一个专门对普查工作进行统筹的部门以及专职的现场普查员。普查员职数的确定与此项工作的紧迫性和普查工作总量有关, 最重要的是必须考虑到普查结束后人员的分流和安置。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 用户普查应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尽管每一次普查所占用的时间都必须尽可能的缩短以减少用户和表具的动态变化带来的影响。其次, 普查工作要一揽子解决一系列问题就不能分项目进行。要查黑户就要确定用水主体与计量表具的一一对应;要建立GIS表具系统就要对水表进行定位;要做好区域计量工作就必须完善各级表具的层级关系。

为此, 我认为区块化的普查是有必要的。附带的有以下好处: (1) 区块化的操作便于开展试点, 总结经验; (2) 可以顺便划分好DMA管理范围。

无表黑户的情况是未知且无规则分布的, 普查区块化为拉网式的普查提供了保障。只要注意好用户表具的动态变化, 就能做到对普查数据的充分利用。实际上, 无论从普查的任何一个目的来选择, 区块化都要优于全面撒网式的分项目普查。

关于区块的划分, 我们参考DMA管理的经验, 有以下原则: (1) 考虑到以后的DMA管理和统计分析工作, 范围不宜过大, 以2万户以内为好; (2) 在区块以内再划分为若干个子区块, 即DMA分区; (3) 结合管网分布, 以主干道路、河流、铁路、排水渠等自然边界划分, 但不要将整体的居民小区隔断; (4) 在现场普查过程中再对区块范围进行小幅调整。

2. 以建筑查对应计量表具的普查方法

区块划分好后, 我们就要讨论具体现场普查的方法了。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区块内的用户和表具都不能遗漏;二是要一次性取得尽量多的有用数据, 避免重复的劳动。为此, 我们要用到“以用水建筑查找对应计量表具”的方法。主要是因为:

(1) 黑户的主体是用水建筑, 而不是表具。我们假设的前提是建筑多而表具少;

(2) 我们需要更多的用水建筑属性信息。而基于的现状是表具信息多而建筑信息少。

因此, 我们需要始终带着“这个或那个建筑是通过哪一只水表计量”的疑问开展工作。具体普查内容根据普查目的和企业管理的需要进行确定。我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总结用于现场普查及数据整理, 主要项目如下:

(1) 建筑的各属性信息:建筑名称和地址、建筑产权、建筑类型、层高、职业类别、用水人口、行政区划、附属设施等;

(2) 水表属性信息的核对与完善, 包括户名、地址、职业等基础信息;阀门、表箱、表位状况、水表坐标、供水方式、远传装置、防盗装置、垃圾过滤器、用户联系信息等;

(3) 普查的阶段性总结:居民小区统计、为区域计量需加装管理表统计, 大表远传状态统计、非正常抄见表具统计、二次供水状况统计、小区消防栓统计、水价串规及违章黑户统计、零度表统计、普查报漏情况统计等;

(4)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做些服务方面的问卷调查, 如水质水压、抄表收费、接水改造、用水常识宣传等方面;

(5) 填写《用水建筑普查统计表》和《水表普查统计表》。

根据以上内容, 我们还需建立普查项目对应的业务处理流程。如信息修改的渠道和方法、违章用水的处理流程、水表定位及上图操作规程等 (此处不作具体论述) 。而在区块普查全部结束后, 我们再把“无对应水表的用水建筑”和“无对应用水建筑的水表”作为重点纳入后续处理流程。这就是无表用户查找的初步结果。

3. 重点区域的拉网式普查

“以用水建筑查找对应表具”的方法是一个总体的指导思想,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用“以水表查用水建筑”的办法作为辅助以提高现场工作的效率。目的都是为了界定水表的供水范围, 只是从用水建筑的角度突出了查黑户的目的性, 还可以避免普查盲区;而以水表为主体则突出了试水工作对于普查的重要性。试水工作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针对所有的普查对象。因此, 在试水查找对应水表或者界定供水范围时主要应用在重点区域拉网式普查。重点区域主要指供水状况不明确或极度混乱的区域, 包括商业用水 (尤其是总表供水的门面房) 、平房用水、管网末梢及交叉点、城乡结合部、用水性质不明确的区域。拉网式普查应用的方法有:

(1) 试水。对已知的水表进行关闭阀门试验;

(2) 走访。对用户进行用水调查, 包括水费缴纳情况、用水龙头分布、内部管线走向、泵房供水的范围等;

(3) 用量分析。对用水量进行曲线分析, 并与用水性质比对, 检验用水的合理性;

(4) 资料调阅。查看接水设计和供用水合同, 了解供水范围。

拉网式普查费时耗力, 因而只在用水状况不明确的重点区域应用。但这是普查取得成果的关键, 切不可流于形式草草了事。

4. 管理表的下属用户普查

既然用户普查要服务于区域计量工作, 那就必须根据管网漏控的一些方法进行产销差分析, 其基础是分区计量管理 (DMA) 。在这些年的抄表到户工作中, 各水司都逐渐改造并加装了一系列的居民小区管理考核表, 这些表具是我们进行区域计量工作的基础。因此, 用户普查还有以下工作要开展:

(1) 对已有的管理考核表建立从属贸易结算表具的对应关系;

(2) 对无管理考核表的居民小区确定管网边界, 便于以后加装区域计量表具。

由于管网资料的不健全以及试水工作的操作难度极大, 可能使得这项工作变得异常复杂。但可以应用以下方法进行。

(1) 判断边界。普查每一幢建筑的表位, 有可能的接水干管, 充分利用山坡、河流、排水渠、主干道路等自然边界, 并注意观察裸露在外的过河管。

(2) 房屋建筑的开发年代。根据小区分期开发的顺序、水表初装时间、房屋层高、供水方式等信息来判断接水主管网。

(3) 抄表到户的方式。对二次供水改造、单元表进户或出户改造、新建小区等抄表到户方式进行统计分类, 有助于供水范围的确定。

(4) 查看供水设计及竣工图纸。对于图纸资料健全的居民小区根据图纸标定的范围进行管理表下属用户统计。

(5) 下属用户表具统计。按普查记录的小区边界道路的地址门牌进行表具统计。调取时注意现场地址与数据库信息的差别。

(6) 总分表误差的测算与远传表夜间最小流量的比对。对初步确定的下属用户进行数据分析以判断普查结果的准确性;对不明确的部分进行闭水试验。

随着近年水表远传技术的不断发展, 根据远传表夜间最小流量判断管网漏损情况成为区域计量工作的主要方法, 但管理表的供水范围统计及总分表误差分析作为辅助手段依然十分必要。通过以上方法建立表具之间的层级关系是用户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建立普查模型

用户普查要根据企业的具体实际确定目标和内容, 有重点的进行科学的普查。不能片面的追求内容, 期望一劳永逸的一次完成所有的工作;也不可只追求效率而丢失细节, 造成不断地重复劳动。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高效便利的工具。普查中, 我们可以应用数码拍照的手段存储表位资料和现场信息, 可以利用手机进行表具的初步定位, 可以建立普查编辑录入系统用于普查资料的存储。除此之外, 我们仍需建立普查工作制度, 健全一些业务处理流程, 以使普查能取得实效。在诸如违章黑户的处理、不良表位的整改、管网漏损的检修等方面进行闭环管理。

普查工作中要注意违章现场的保护, 供水监察处理的效率, 重点事件的后续跟踪, 形成重点用户台账;把握对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区块普查的意义 (用户和表具变化的较短周期, 通常在三个月内完成约2万户的区块普查工作) ;另外还需要采用时间节点法来处理用户和表具动态变化对普查数据的影响。

基于这些要考量的因素, 普查试点工作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了。试点普查时可以应用并完善以上论述的普查方法, 建立适用于本企业的用户普查模型, 进而全面高效地将普查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用户基础 篇5

物联网产业作为互联网信息产业的延伸,其发展离不开以用户为基础的持续性研发资本的投入。因此,要制定科学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政策,就要求对物联网技术创新投入和用户基础之间的关系进行准确、有效的实证研究。目前物联网的技术投入存在着 严重的低 效运营情 况 ( 何家凤,2012) 。如何发挥技术创新对用户基础规模扩大的最优效应,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当前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大量国外学 者 ( Rohlfs,1974; Katz & Shapiro,1985等) 在考察信息通信技术 ( ITC) 后指出,在网络效应的影响下,技术研发强度对市场需求的影响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首先,市场对ITC产品服务需求会呈现倒U型特征,存在最低用户规模阀值的启动问题1; 另外,技术创新对用户基础的影响会出现“惰性过大”或“冲力过大”2两种无效率状况,二者均不是帕累托最优,只有研发投入处于适当的区间才会带来用户基础规模的迅速扩张。国内学者陈坤、武立 ( 2012) 利用2008- 2009年11家物联网上市公司的企业数据考察发现,在物联网产业演化过程中正面临这样一个产业启动问题,当技术投入小于这个临界阀值时,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处于一个无序状态,而超过这一点后市场将形成一个新的有序持续发展结构。陈坤和武立对物联网产业系统演化规律的研究,有效地论证了技术投入临界阀值的存在,但未能就临界阀值的准确值进行分析,也未对当前我国物联网产业技术投入的结构状况进行阐明,因此在面临技术投入合理区间究竟几何这样实际问题时无法提供具 体指导。鉴此,本文采用Hansen( 1999) 提出的门槛模型,利用166家物联网上市公司数据尝试估计物联网技术投入的临界阀值,并对目前物联网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结构进行实证性度量,给出技术投入强度的最优区间。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丰富了本文的理论认识和逻辑思路,我们在此基础上以技术创新与物联网用户需求3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提出物联网研发投入不仅有利于用户基础 ( install base) 规模扩大,而且其对需求规模的影响可能存在非线性门槛效应的基本假设,并重点就其非线性特征进行检验。

首先,由于物联网的研发投入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等量的研发投入在不同的研发阶段可能带来不同的市场回报。当整体物联网技术还处于低水平阶段时,技术创新需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对市场需求产生影响,而当整体技术水平已经处于高水平阶段时,投入过大必然挤占其他方面的投入,继续增加研发投入强度而忽视服务质量和后期的市场维护,必然会使研发对用户规模的促进作用减缓 ( Yang,2010) 。只有技术水平在一个合理的区间的时候,技术资本投入才能保证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 其次,研发投资的回报周期往往较长,当期的研发投入可能在未来才对用户基础规模产生影响 ( 戴小勇和成力为,2013) ,即物联网市场规模往往不会即时随着研发投入强度的增加而同比例地扩大。由此,我们提出假说1。

假说1: 物联网技术创新投入对用户基础规模的影响存在非线性的关系。

物联网技术创新能力对用户基础规模的门槛效应,在不同的产业链环节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目前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划分方法,可以将物联网产业链环节分为感知层、网络数据层以及应用服务层。产业链各环节技术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三者所处的创新价值链位置不同: 感知层处于创新阶段的前端,原始创新特征最明显,但相对于其他两个层面来说,该环节离市场最远,由于信息不完全,面临的风险最大,投资回报也不确定,因而要保证一定量的用户基础规模,该层对研发投入强度要求更高; 网络数据层处于创新价值链的中间环节,该环节用户对技术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网络通信质量以及数据搜集处理的及时性和安全性的维护能力上。大规模用户基础的“大数据”资源能为技术采用者带来持续的价值增值作用,用户规模越大,越容易吸引新的消费者的加入。而网络数据层技术水平低时,网络资费成本高、信息通信时效性差,用户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用户的感知收益不高,导致技术服务采用意愿弱,较小的用户基础规模在网络效应的影响下将使后期市场规模更难打开。而当技术处于高水平阶段时,物联网技术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性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此时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 钟祥喜,2013) ,物联网用户基础规模能够得到迅速扩张; 应用服务层为终端环节,主要提供应用方案服务及技术推广、中介服务,该阶段的消费者差异化需求特征明显,这要求技术在保证核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提升,保持技术的前沿性以此稳固已有的用户规模的同时吸纳新的用户加入。由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假说2。

假说2: 物联网技术创新投入对用户基础规模的非线性影响存在产业链环节的差异。

三、研究设计

( 一) 模型的构建

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检验研发投入强度与物联网用户基础规模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找到使物联网应用水平最优化时研发投入强度的最合理区间,我们采用Hansen发展起来的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分析。首先,考虑单门槛面板模型的情况:

其中,i代表企业,t表示年份; 被解释变量yit表示用来反映用户基础规模的指标,用物联网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表示; dit表示研发投入强度,在门槛模型中同时作为关键解释变量和门槛变量;I( ·) 为指示性函数,当括号中条件满足时取1,否则取值为0; γ表示门槛参数值; 除了研发投入强度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对用户基础规模产生影响,根据相关文献,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规模、人力资本投入水平以及企业成长率等,这些在模型中作为一个控制变量集用Xit表示。μi为个体固定效应,用于反映企业之间的差异如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等不可观测的因素; εit~ iid N( 0,δ2) 为随机干扰项。

根据Hansen的基本思路,门槛值γ应该是使回归的残差平方和最小时的对应值,其估计值可以通过网格搜索法得到。接下来,需要进行两方面的检验。

第一,门槛效果是否显著。若门槛效应不显著,则面板门限模型退化为普通的线性回归模型。Hansen建议这一步可以根据bootstrap自抽样获得的F统计量以及接受原假设的概率P值来判断。单门槛模型显著性检验的原假设是H0: β1= β2,其检验统计量为:

其中,S0和S1( ^γ) 分别表示零假设下和门槛效应下的残差平方和。

第二,在门槛效应存在的情况下,进一步对门槛估计值是否等于真实值进行检验,可以通过构建估计值γ的置信区间观察得到。检验的原假设是H0: ,相应的似然比统计量为:

在厘清单门槛模型的估计检验基本思想后,我们将单门槛扩展为双门槛模型,模型基本设定为:

其检验方法同单一门槛情况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 二)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本研究对2008 - 2013年中国166家物联网相关上市公司企业披露的企业年报进行了搜集和整理。以薛洁、赵志飞 ( 2012) 对物联网产业的界定及分类标准为基础,将这166家企业按物联网产业链环节分为感知层、网络数据层、应用服务层三类。感知层企业类型包括: 物联网专用设备制造、物联网图像设备制造、传感器制造、RFID制造、其他电子器件和元件制造、物联网仪器仪表制造、物联网专用设备、仪器修理业等; 网络数据层企业类型包括: 网络通信服务,云计算服务,软件开发与集成服务,物联网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物联网设备、软件的批发零售,物联网设备租赁业,物联网运行设备维修服务,高性能计算机制造业及物联网通信设备制造业; 应用服务层企业类型包括:物联网行业应用方案服务,物联网科学研究服务,物联网技术推广和中介服务。根据企业年报提供的数据及研究需要,本文选取并构建了以下指标:

用户基础规模。物联网的用户基础规模代表了用户需求状况,是物联网技术创新的目的所在。本文根据的Katz和Shapiro ( 1985) 建议采用营业收入,作为物联网用户基础规模的衡量指标。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也是市场对产品进行消化吸收的先决条件。研发投入强度可以直接反映技术创新的情况,本文以企业年研发费用投入额表示。

控制变量。本文在大量参考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企业规模和物联网企业人力投入水平作为控制变量,用来解释企业用户基础规模的差异。其中,企业规模用企业资本存量的自然对数表示;人力资本投入水平用年平均就业人数的自然对数表示。以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信息见表1。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 一) 物联网技术创新能力与用户基础规模关系的门槛效应检验

本文运用Stata11,对技术创新与用户基础规模之间的面板门槛模型进行了估计。

首先,门槛效应的显著性检验。通过确定门槛效应是否显著以及门槛的个数,来初步确定模型的形式。我们依次对感知层、网络数据层以及应用服务层的门槛显著性进行检验,采用Bootstrap自抽样得出F统计量。表2报告了感知层的单一门槛和双重门槛效果都非常显著,说明存在两个门槛值; 网络数据层在1% 、5% 和10% 的水平上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样本可能包含三个门槛值; 应用服务层的单一和双重门槛均比较显著,样本可能包含两个门槛值。

其次,估计门槛值并对其真实性进行检验。门槛参数的估计值即为似然比LR = 0时门槛变量rd的取值。各产业链环节的各门槛估计值和相对应的95% 置信区间同列示于表2。感知层和应用服务层均通过检验,因此我们选择采用双重门槛模型;而网络数据层的双重门槛模型和三重门槛模型中的门槛估计值并没有通过真实性检验,因此退化为单一门槛模型4。为了更清晰地理解门槛估计值和置信区间的构造过程,我们可以绘制似然比函数图来加以说明。以感知层为例,当LR为零时两个门槛参数估 计值分别 为2. 422 ( 见图1 ) 和4. 261 ( 见图2) ,图中虚线表示这两个门槛估计值的95% 置信区间的临界值为7. 35,当LR < 7. 35时,门槛参数所在的区间为门槛估计值在95% 显著性水平下的置信区间。在这里,第一门槛和第二门槛估计值95% 置信区间分别为 [2. 422,4. 176]和 [2. 996,4. 313],门槛估计值通过真实性检验。我们可以根据这两个门槛值将感知层研发投入强度分为低强度 ( rd≤2. 422) 、中强度 ( 2. 422< rd≤4. 261) 和高强度 ( rd > 4. 261) 三种类型。

注: ( 1) F 统计量及相关统计量采用 bootstrap 重复抽样 300 次计算得到; ( 2)***、**、*分别代表 1% 、5% 和 10% 的水平上显著,无标记则表示不显著,下同。

另外,表3列示了2008 - 2013年不同研发投入强度区间内公司的数目。可以看出样本企业中,感知层中处于中间门槛区间的企业约占80% 左右,只有少数跨越到第三区间; 网络数据层企业在逐渐向第二门槛区间跨越,二者之间比例正呈持平趋势; 应用服务层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区间,第三区间的企业虽然出现波动,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 二) 门槛效应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及实证分析

在门槛效应检验通过的基础上,分别对感知层、网络数据层以及应用服务层门槛模型的相关影响系数进行估计,结果列于表4,结合表2的门槛估计值和表3门槛区间内企业数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物联网技术创新对用户基础规模的影响存在非线性的关系。模型估计结果显示,2008 - 2013年,技术创新对用户基础规模始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不同的门槛区间内效果不同。以感知层环节为研究样本,当研发投入强度低于门槛值2. 422时,研发投入对用户采纳物联网产品的影响作用不显著。这说明技术还未积累到一定水平,用户感知收益不高,因此该区间内研发投资的增加并不能带来用户需求的增长。当研发投入强度达到第一门槛值后,研发投入开始对用户基础产生影响,超过第二门槛值4. 261时影响更大,弹性系数为0. 3548,表明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有利于用户规模的扩大。研发门槛的阶梯式特征显示出,感知层环节的企业要想占据较大规模的用户基础,必须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尤其在产业发展初期,越是能在技术标准竞争中获胜的企业,市场份额越大。而样本中能跨越第二个门槛的企业数量并不多。

( 单位: 家)

注: TWhite 为异方差假定下的 t 值。

从网络数据层来看,研发技术创新对用户基础规模呈现单一门槛效应特征。当研发投入强度低于门槛值3. 832时,技术创新对用户基础规模的弹性系数为0. 2427,而当研发投入强度超过这一门槛时,相应的弹性系数反而下降了0. 0147,这似乎与现实相悖。然而,正如理论分析所提出的,研发投入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且回报周期较长。网络数据层在物联网产业出现以前就有较好的基础,跨越了起步阶段,因此尽管实证结果显示网络数据层研发投入的门槛值最高,但目前已经有近一半的企业跨越了该门槛标准。弹性系数之所以出现少量下降,是因为该环节很可能出现了前文提到的“冲力过大”的情况。物联网产业系统的良性发展本应该是三个产业链环节系统影响的结果,而目前另外两个产业链环节的发展不能跟上网络数据层技术水平的发展要求,由此产生的短板效应势必拉低技术创新对网络数据层自身用户带来的预期效用。所以当研发投入超过门槛值,继续增加该环节的研发投入会使用户规模的增长速度减缓。这也表明我国研发投入配置结构不合理,相对于感知层还未发展起来的情况,目前网络数据层的技术投入过多,对用户基础规模的拉动作用已经开始出现减缓趋势。

从应用服务层来看。研发投入与用户基础规模呈非单调的关系。当研发投入低于门槛值3. 148时,技术创新对需求扩大的弹性系数为0. 4268,当大于这一门槛弹性系数为0. 3990,但随着研发强度跨越第二个门槛,其影响系数上升为0. 4433。截止2013年,样本中只有3家企业跨越了第二门槛值,这验证了技术研发对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相比感知层和网络数据层,应用层更看重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市场产品的能力,如何缩短研发回报周期成为应用服务层发展的关键所在。

以上,验证了假说1的合理性。

2. 物联网技术创新投入对用户基础规模的非线性影响存在产业链环节的差异。第一,由于产业链环节自身的研发特征不同,表现在各产业链环节的非线性特征也各异。感知层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 3330、0. 3548, 网络数据 层为0. 2427、0. 2280,应用层为0. 4268、0. 3990、0. 4433。整体来看应用服务层和感知层大于网络数据层,说明在当前阶段,相对于网络数据层环节,市场对应用服务层的技术解决方案能力以及感知层的技术,如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和MEMS等技术需求更为敏感。第二,不同产业链环节,门槛要求也不同。感知层存在两个门槛值,最优研发投入区间是超过第二个门槛值4. 261的范围,而样本中能跨越这个门槛值的企业仅12家,这说明感知层仍处于技术创新的初级阶段,需要更大的研发投入力度才能带动用户需求的提升。网络数据层存在一个门槛3. 832,73家样本企业中已经有34家超过这一门槛值,说明我国网络数据技术在物联网产业中暂处于领先地位。在感知环节得到有效发展后,用户对网络基础设施进行提质改造的需求将更强烈。应用服务层也存在两个门槛值分别为3. 148、3. 711。只有到达第二个门槛值,技术创新对用户基础规模的最优效应才能稳定发挥出来。

以上,验证了假说2的合理性。

3. 从其他控制变量的系数结果来看。首先,人力资本变量的系数均显著正相关,说明人力资本的投入有利于市场的维护。其中应用服务层的人力资本的系数估计值为0. 6070,在整个产业链环节中对用户规模的影响最大,说明物联网应用方案服务及技术推广、中介服务领域对于人力资本的依赖度很高,这与该产业链环节最接近市场,因而对于营销人员、技术安装人员以及产品服务人员的数量要求更高有关。另外,企业规模对用户基础规模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资金雄厚、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更有利于吸纳新的用户加入,这与物联网产品的网络效应特征有关,即某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越高,它的产品越能为用户带来价值增值。这一特征尤其表现在网络数据层中,网络数据层中系数估计值为0. 2680,高于感知层和应用层的0. 1340和0. 1280。原因在于物联网产业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构造一个由互补节点和链路组成的完整物理网络“系统”。这就决定了网络数据层的物联网企业规模越大,纳入可感知网络的“物”越多,对用户的吸纳性就越高。例如,网络数据层中的云计算业务首先以数据的充分性及完整性为基础,即个体提供的数据越多越充分,整体信息资产的价值就越高。潜在的产品价值得到体现和提升,能够促进用户基础累积循环效应的形成。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技术创新对物联网用户基础规模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2008 - 2013年中国166家物联网相关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采用门槛模型检验了技术创新对物联网用户基础规模的非线性影响。实证结果显示: 第一,技术创新对物联网用户基础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并且这种门槛效应在不同的产业链环节表现出差异化特征。感知层门槛估计结果显示出技术创新对用户基础规模的影响呈现阶梯式结构转变特征,且目前该产业链环节对技术投入的迫切性强; 网络数据层的研发投入超过3. 832这一门槛值后,对用户基础规模的影响系数反而减缓,说明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存在产业链环节缺失的情况; 应用服务层门槛效果的实证结果说明,我国物联网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存在长效机制。第二,我国物联网企业的门槛分布情况表明,感知层近年来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未突破第二门槛值4. 261,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 网络数据层由于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目前发展相对领先; 而应用服务层企业在市场中整体占比最小,市场上的大部分企业未达到最优研发投入强度区间。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第一,由于我国大部分物联网企业还没有达到最优研发投入区间。因此,现阶段要特别重视研究开发对扩大用户基础乃至推动整体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加强研发技术管理等方式,有效引导科技创新活动,以促进用户基础正反馈机制的建立。第二,将财政补贴与物联网产业自身发展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优化补贴在各个产业链环节的分配结构,提高补贴效率。优先发展感知层,抢占标准化制高点; 保持网络数据层的发展优势,探索网络运营商创新模式; 寻找合理的商业模式,缩短技术转换周期。第三,根据企业所处不同产业链环节的发展特征制定不同的创新战略。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已经有一些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较早跨越了技术创新的门槛值,要充分调动对这部分企业的积极性,促使之采取领先型创新的策略,把握先发优势,尽早建立起牢固的安装基础。而对于研发技术还比较弱或者研发资金不够雄厚的企业则可以采取跟随型或依赖型创新策略,降低研发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企业间多层次创新战略的相互协调加速物联网用户基础规模壮大。

摘要:技术创新是决定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门槛模型对2008-2013年166家物联网相关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物联网产业的用户基础规模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且在不同产业链环节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物联网感知层呈阶梯式转变特征,网络数据层呈单一门槛效应特征,而应用服务层则反映出长效机制特征。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未达到最优研发投入强度区间,只有将技术投入与物联网产业链环节需求特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跨越技术投入的临界阀值和发挥用户基础的累积循环效应。

【用户基础】推荐阅读:

用户负荷10-16

用户偏好05-10

用户数据05-28

基于用户06-01

燃气用户07-09

宽带用户07-30

用户安全08-01

用户粘性08-08

用户故障08-08

市场用户08-09

上一篇:风险经营下一篇:长篇叙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