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经营

2024-06-15

风险经营(共12篇)

风险经营 篇1

一、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定义剖析

目前划分企业风险最典型、最成熟、最常见的做法是遵从两条路径。

1. 从企业投资者的角度, 结合风险的内在本质, 将企业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企业无法避免、无法控制、无法分散的风险, 如政局动荡、经济周期波动、市场变化等, 其中市场风险最重要, 分为实物资产风险和金融资产风险。实物资产风险是因商品市场变化而引起实物资产价格发生剧烈波动所产生的风险, 如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生产要素价格波动风险等。产品价格下降会引起企业收入下降;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会引起企业成本上升。金融资产风险是因金融市场变化而引起金融资产价格发生剧烈波动所产生的风险, 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价风险等。利率上升会导致企业实际利息支出高于预期值, 汇率提高会导致企业出口收入下降或者进口成本上升, 股票价格上涨导致企业股票发行收入降低或者发行成本提高。非系统风险是企业可以避免、控制和分散的风险, 如研发失败、市场萎缩、法律纠纷等。非系统风险只与特定项目或特定企业有关, 其发生对企业来讲是随机事件, 是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因此, 市场对企业承担的系统风险会给予一定补偿, 但对企业内生的非系统风险不会给予任何补偿。

2. 从企业筹资者的角度, 结合风险的形成原因, 将企业风险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1) 经营风险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 经营风险是企业从事供、产、销等商业活动所带来的风险, 亦称商业风险。从企业设立那天起, 商业风险就始终伴随着企业经营活动, 因而是企业的固有风险。商业风险往往是由企业管理层的经营行为 (直接操纵) 形成的, 亦称管理层经营风险。影响管理层经营风险的最直接因素是供应、生产和销售环节出现问题而引发的风险。

从广义上讲, 经营风险是由客观存在的、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 致使企业未能达到经营目标的风险, 除管理层经营风险外, 也存在治理层经营风险。治理层经营风险产生于各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商业活动之中, 主要表现为经营战略风险、经营行为风险和经营环境风险。经营战略风险是因企业经营战略制订或执行失效而引发的风险。经营行为风险是因经营行为不当而导致的风险, 包括项目风险、研发风险、技术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等。经营环境风险是因经营环境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风险, 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

(2) 财务风险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 财务风险是企业由负债融资带来的不确定性引起普通股股东收益变动而难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的风险。狭义财务风险是由企业负债融资引起的, 导致企业到期不能还本付息, 亦称负债风险。负债风险产生的根源是财务杠杆, 即没有负债就没有负债风险, 因而是企业的附加风险;且它是由“两权分离”而引起所有者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 亦称所有者财务风险 (所有权级财务风险) 。当企业大量举债后, 如果预期的资产报酬率不足以抵偿债务利率, 势必导致股本蚀本, 从而引起所有者财务风险。因此, 影响所有者财务风险最直接、最综合的因素是财务杠杆 (资本结构或财务结构) 的变化, 如企业偏离最佳资本结构而引起资本成本上升、企业股利分配政策不当而导致资本结构不合理等。

从广义上讲, 财务风险是由客观存在的、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 致使企业未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财务目标的风险, 除所有者财务风险外, 也包括经营者财务风险 (经营权级财务风险) 。经营者财务风险产生于各种具有财务性质的交易之中, 分为财务战略风险、财务行为风险和财务环境风险。财务战略风险是因企业财务战略制订或执行失效而引发的风险。财务行为风险是因企业财务行为不当而引发的风险, 包括融资风险和投资风险。融资风险除负债风险外, 是指由于股权融资而引发的风险。投资风险是因投资决策失误或投资控制失灵而招致的投资失败, 是现代企业中最大的经营者财务风险。财务环境风险主要包括变现力风险和信用风险。变现力风险亦称现金流风险或流动性风险, 是企业因现金流不足而难以满足其必要的日常经营支出或者是企业难以将手中的资产及时变现的风险。信用风险亦称违约风险, 指企业不能按期足额收回应收账款或者交易对方在账款到期时不予支付的风险。

企业风险构成见下表:

虽然本表为了把握企业风险的本质和成因而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类, 但人们常将所有者财务风险称为财务风险;将经营者财务风险、管理层经营风险和治理层经营风险统称为经营风险。以下讲的财务风险是指所有者财务风险。

二、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内在联系

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内在联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

1. 从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合理搭配看, 两者互逆。

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搭配不外乎四种情况:一是高经营风险与高财务风险, 如创业企业实行高负债比率政策, 这种搭配往往不符合债权人的要求而无法实现。二是高经营风险与低财务风险, 如创业企业实行低负债比率政策, 这种搭配由于可以同时满足股东和债权人期望而容易实现。三是低经营风险与高财务风险, 如成熟企业实行高负债比率政策, 这种搭配也由于可以同时满足股东和债权人期望而容易实现。四是低经营风险与低财务风险, 如成熟企业实行低负债比率政策, 这种搭配往往不符合股东的要求而无法实现。可见, 只有第二、三种情况是合理搭配, 要么是高经营风险与低财务风险配对, 要么是低经营风险与高财务风险配对, 也即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是一种互逆关系。

2. 从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数量关系看, 后者是前者的D/S倍。解析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的数量关系, 有五个步骤:

第一步, 计算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资产=息税前利润÷ (股权资产+债权资产) , 即:

其中, EBIT是实际发生数, 是随机变量, 故RA也是随机变量。

第二步, 计算净资产报酬率。将 (1) 式稍作变形, 得出净资产报酬率, 即:

其中, RS也是随机变量, 即实际报酬率。D/S为财务杠杆, 当D=0时, RS=RA。

第三步, 计算净资产期望报酬率。将 (2) 式两边同时取均值, 得到净资产的期望报酬率, 即:

从 (3) 式可以得知, 当E (RA) >KD时, D/S越大, E (RS) 越大, 具有正杠杆效应;当E (RA)

第四步, 计算净资产报酬率的波动率。将 (2) 式两边同时取方差, 得到净资产报酬率波动率, 即:

当D=0时, Var (RS) =Var (RA) 。可见, 负债使企业风险增加, 负债企业的风险比无负债企业的风险增加了D/S倍。

第五步, 解析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关系。根据 (5) 式, 无负债时的资产风险称为经营风险, 即Var (RA) ;有负债时股东承担的附加风险称为财务风险, 即D/S·Var (RA) 。可见, 在经营风险一定的条件下, 财务风险与负债比率成正比, 且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D/S倍。

3. 在企业风险一定条件下, 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具有互补关系。

从经营杠杆系数与财务杠杆系数的关系看, 经营杠杆系数与财务杠杆系数的乘积等于综合杠杆系数, 即:

可见, 综合杠杆系数越大, 企业风险越大, 债权人和股东要求的投资收益率就越高, 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相应增大。

在实际工作中, 企业运用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通常采用各种不同的组合。如果企业较多地使用了财务杠杆, 为了维持某一适度的综合杠杆系数, 就会用较低的经营杠杆系数来消除财务杠杆系数过高的影响。反之, 如果企业较多地发挥了经营杠杆的作用, 就会通过减少使用财务杠杆系数来加以平衡。因此, 在综合杠杆系数一定的条件下, 经营杠杆系数与财务杠杆系数具有互补关系, 即在企业风险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具有此消彼长关系。

参考文献

[1].陈龙江, 黄祖辉, 陈立辉.企业汇率风险反应行为与对策研究概览.财会月刊, 2010;21

[2].夏喆.论企业财务风险的传导机理.财会月刊, 2009;21

[3].贾炜莹等.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对风险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财会月刊, 2009;21

风险经营 篇2

为进一步加强公司合规经营风险的管控,有效化解经营风险隐患,根据XXXXXX文件的要求,我中支于2014年8月8日-2014年8月21日对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期间合规情况进行了风险排查,现将排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小金库”的自查

经查:我中支无“小金库”。

二、中介清理自查

1、关于对专业保险代理、兼业保险中介机构代理业务的自查情况。2012年1月份以来,我公司一直寻求与部分银行进行银保合作,由于部分银行自身已经经营保险业务,有的银行在协调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分歧,因此,截至年底没有与银行签订中介代理业务。自2013年以后,在总对总协议的基础上,我公司逐步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开始进行业务洽谈,2013年开展了很少业务,但是销管系统上线后因为这两家银行都没有提供相关的有效证件所以系统中没再维护,现在也没再办理业务。

2、在自查个人代理业务中发现存在的问题

因为公司业务人员个税扣的比较多,有15 个人为了避税把直销业务虚挂到个人代理人业务上去,牵扯保单5632份、保费891.11万元、手续费67.43万元,我们查出后已经批评教育,他们保证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在大会上作了严厉指示,以后工作中坚决杜绝虚挂代理人的现象,违反者严肃处理。

3、对发现的问题的整改措施。

一是重新审核、完善保险代理协议和保险代理人档案。接到通知后。我们对保险代理人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了自查,对《保险代理人协议》进行了审核,使保险代理人双证齐全有效,管理符合《保险法》和《保险公司中介业务违法行为出罚办法》的要求。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保险代理人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制度。今年以来,公司不断强化了保险代理人培训档案管理,对保险代理人资格进行了审查,及时做好保险代理人从业资格证书的换发工作,同时,加强保险代理人的业务学习和合规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了中介业务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销售费用管理自查

经查:我中支2013年发生销售费用共计75.26万元。2014年1-6月发生销售费用425045元,所有费用都是据实列支,经过认真核查,所报销销售费用发票真实,不存在虚构经济事项的现象。

四、工资总额管理自查

1、薪资总额管理情况:

工资制度是严格按照总分公司的薪资管理办法执行,并按照要求制定了中支公司薪资考核实施方案,所有员工工资均按照制度执行。工资支付全部从HR系统发放到员工个人银行卡上,不存在通过虚列业务绩效支付销售费用从而虚增职工工资总额

2、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

风险经营 篇3

关键词:经营风险 风险分担 特许经营项目

公路经营企业在公路特许经营合同所规范的期限和范围内经营公路基础设施及其服务设施,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经营者蒙受风险损失的可能性就是公路特许经营项目经营风险。由于经营风险存在于项目经营实施的整个过程,且来自于多个方面,因此,对项目经营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是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

能够控制住风险的方法有很多种,风险分担也是其中之一。风险分担就是将风险在合同各方之间进行合理分担,使各方都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获取相应的风险收益,发挥各自对项目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想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降低成本,必须对项目经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合理分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效益。

1 公路特许经营项目经营风险分担原则

1.1 风险收益对等原则

风险收益对等原则是指在项目经营中,风险应该由管理某项风险时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一方承担。换句话说,一个主体所承担的风险程度应该和所得回报是相符合的,该主体在风险发生时义务承担了风险带来的损失,那在风险变化时可能带来的收益也应该归其所有。承担风险的主体不能仅仅是承担风险带来的损失,也有权享有风险控制,这是风险分担的策略。风险转移不可能是在接受风险成本大于风险收益的情况下自愿发生,所以这时如果一方承担了风险,并且该方把风险成功的消除了,应存在回报该方的机会。风险承担只有在参与各方从风险分担中都能得到好处的情况下才会有意义。

1.2 有效控制原则

有效控制原则是指承担风险的一方应该是处于最有利控制风险地位并以较小代价控制风险的一方,换句话说,参与项目的各方必须有控制分配给自己的风险的能力,哪方更有能力管理风险和减少风险就把风险分配给谁,自身的控制能力应该和分配的风险是相符合的。FIDIC的《施工合同条件》中的“近因易控”原则,即“谁能最有效地防止和谁能最方便地处理风险就由谁来承担该风险”,其实有效控制原则是一致的。

1.3 风险上限原则

在对风险进行管理之前,一般会对风险进行评估,但在实际的项目中,由于一些意外的变化等原因某些风险带来的损害可能远远的超出预期。此时如果只让一方承担这所有的风险,在以后的项目管理中,一定会影响到其的参与积极性,所以,遵从风险上限原则是必要的。如果让公路经营企业承担其无法承担的风险,一旦风险发生时又缺乏控制能力,必然会降低公共设施或服务的效率和增加控制风险的总成本。项目参与方所能承担风险上限与其承担该风险的财务能力、承担项目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因素相关。

1.4 直接损失承担原则

若某风险发生后,一方是直接受害者,那承担风险的就应该是这方,这就是直接损失承担原则。原因就是人们意识到自身的利益可能将受到损害时,会更加积极主动的采取措施来避免。直接受害者为了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害,一定会倾尽全力,如此风险管理的效率一定会得到提高。

2 104国道甄海区段公路特许经营项目经营风险分担主体分析

2.1 104国道甄海区段公路特许经营项目简介

104国道甄海区段属于104国道南白象至凤山和飞云江大桥至平阳交界段改建项目,总长度11.984公里,是经省人民政府浙政发【1998】225号批准建设的“四自”公路(即“自行贷款、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还贷”)。这个项目是从1999年开工建设的,全线完工并投入运营是在2001年。1999年瑞安浙江商城集团路桥建设经营有限公司利用瑞安市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成为瑞安境内计长10.384公里路段的业主,该公司也顺理成章的成为道路建成后的经营者。在该项目中瑞安浙江商城集团路桥建设经营有限公司的总投资是1.4亿元左右,其中于1999年投入资本金5000万元,后又向银行先后贷款9500万元。

2.2 104国道甄海区段公路特许经营项目经营风险分担主体

虽然公路特许经营项目涉及很多的利益主体,比如投资者、承包商、供应商、贷款银行等,但是在整个公路特许经营项目中,风险承担的主体是公路经营企业。公路经营企业是连接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纽带,将利用各个资源运作项目,同时需要对项目从运营到移交整个过程负责,自然也须承担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在104国道甄海区段公路特许经营项目中,瑞安浙江商城集团路桥建设经营有限公司是风险承担的主体,承担非系统风险中的运营管理风险、环保风险、信用风险等。

然而,公路特许经营项目一般都有比较大的投资经营风险。一般政府要对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准入规制和报酬规制,所以市场和政府是影响基础设施经营企业的两大因素。在政府规制框架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约束的波动可能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风险。这一方面会导致公路特许经营项目不能顺利进行,给公路经营企业和政府带来损失;另一方面又将阻碍对民间资本的进一步利用。所以,政府应该承担一定的风险。在政府与公路经营企业之间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从而保证公路经营企业在项目特许经营期内较为平稳安全的运营。

社会效益的代表是政府,但政府除了履行政府本身的职责外,也代表社会消费的利益,所以政府在风险分担机制中,其承担的责任和收获的利益需要考虑政府和消费者两方面。

公路经营企业需要在市场上分散风险,比如与银行等融资机构等一起分担融资风险;瑞安浙江商场集团可通过保险公司来分散一些项目公司无法处置的风险等。

3 104国道甄海区段公路特许经营项目经营风险的化解

3.1 主体对交通量预测过高风险的控制

影响交通流量大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高速公路相关地区经济水平、路段所处地理位置、运输车辆的保有量和用户对行驶费用的支付意愿等。因为这些影响因素很多还不好控制,对交通量的预测是很难预测的。如果车流量远远低于先前的预测,项目就不能按预期的标准生产出产品或提供服务,就不会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支付经营费用,提供利润和偿还债权人本息。因此,车流量是否准确,对于项目运作的成败至关重要。项目公司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聘请专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独立的评估师对车流量进行评估。

对于104国道甄海区段公路特许经营项目,瑞安浙江商城集团路桥建设经营有限公司还可以在BOT合同中由政府或其公路主管部门保证最低车流量。这种保证,其法律性质实质为其获取相应权利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并不具有金融担保性质,不适用于我国《担保法》的规定,是法律允许的。

3.2 主体对竞争性交通设施风险的控制

对公路特许经营项目来说,竞争性交通设施包括与之并行的同级公路、级别较低但不收费的道路,还包括其他交通工具例如铁路、水路和空运等。竞争性交通设施的出现,会导致交通量分流,降低公路经营项目的收益,给项目带来较大的风险。

竞争性交通设施风险是来自外部市场的,公路经营企业和政府在评估交通量时应该充分到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已存在的低等级道路,把这些因素可能带来的分流都考虑其中,只有这样,在公路经营项目中这些竞争性道路带来的风险才不会太大。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交通工具,比如空运、水运等,这些交通设施虽然也属于是竞争性交通设施,有一定的竞争风险,但都不是最主要的风险,因为这些交通方式都有自身的长处和缺点,顾客在选择交通工具时会依据自身的需求,比如效率、成本等。真正对公路经营项目造成威胁的是国道或其他低等级道路改修成与该公路经营项目同等级的道路。

要想控制住该风险,政府必须做出一些承诺。通常来讲,政府都会提供“消除竞争”的保证。比如目前最大的BOT项目是欧洲海峡隧道项目,该隧道能够把英法两国连接起来,英法两国在1987年签订了特许权协议。规定特许期为55年,计划总投资费用是92亿美元,但在后来实际的施工中,该费用已经增加到120亿美元。英国政府要求在完成该项目的整个过程中所有的风险都是私人部门的,但同时它也保证在3年内不设横跨海峡的二次连接设施,有效的减轻了同类项目的竞争压力。政府的该举措有效的控制了欧洲海峡隧道的竞争风险,保证了该项目的收益。

此外,一些政府也会采取经济补偿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政府新建了一条道路,那新建的道路势必会分流原先的道路,这时原项目公司会遭到一些经济损失,此时政府需要对其进行补偿,这种经济补偿的方法,不仅保证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效的解决了交通量拥挤的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项目公司的损失,控制效果较好。

104国道甄海区段公路特许经营项目在正式运营中,甬台温高速公路的开通分流了大量的车流量。瑞安浙江商城集团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在项目立项时应对竞争性交通设施做出较充分的估计,或者政府应对特许经营项目作出承诺或对特许经营项目进行经济补偿等。

3.3 主体对收费标准及收费经营年限风险的控制

104国道甄海区段公路特许经营项目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车辆通行费收入,经过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收费的标准是可以调整的,但是即使政府允许调整,经营企业也不能控制它的收费。所以,企业的经营收益和收费标准能否随成本、物价水平等的变化而得到及时的调整有着直接的关系。针对这种情况,经营企业首先要了解项目各相关因素的变动情况,然后进行专题研究,并及时的把相关的情况报告给政府,提出合理的收费标准调整申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营企业的收益稳定。

浙江商城集团路桥建设经营有限公司作为自主经营的公路经营企业,合同规定它包括建设期和运营期在内的经营年限是30年,所以,企业公路权的经营收费权是受到时间限制的。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一般会在公路收费期限届满时,积极的收购或者投资一些经营性的交通基础设施,比如有发展潜力的高速公路、大型和特大型桥梁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资金和项目的滚动发展,最大程度的规避经营期限风险。并且,应该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投资一些有发展潜力、利润较高的新兴相关行业,保持公路经营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3.4 主体对法律不完善风险的控制

法律不完善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公路经营项目进程中,因为我国法律的不完善,并且该法律正在逐步的完善中,所以法律经常出现变更,可能导致原先制定的合同发生变化,造成项目双方的损失;二是因为法律不完善,造成法律诉讼不通畅,法律执行力不够等,大大增加了公路经营企业成本,减少了收益。

因为我国的法律还不够完善,正在逐步的完善中,在法律完善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法律变更的情况,由于法律有其强制性,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公路经营企业是没有任何办法的,即使是政府也无法保证这种情况不会发生。所以为了最大程度的控制风险和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因此,对于出现的第一种法律风险由瑞安市政府来承担。在特许权协议中,应该明确如果因法律变动而使企业无法履行其重要义务或使其履行重要义务成为非法行为,公路经营企业有权终止其义务。由于我国法律环境的现状,对于法律不完善造成的第二种情况,即发生法律问题时诉讼和执行困难的风险,无法加以有效控制,因而只能在损失发生之后,才能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

3.5 主体对金融风险的控制

在104国道甄海区段公路特许经营项目中,主体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主要为通货膨胀风险的控制和利率风险的控制。

一般来说,现在通货膨胀风险在我国发生的概率是很小的,但是由于该项目有其特殊性,特许期长达30年,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到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害,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即对通货膨胀风险的控制和对利率风险的控制,应该规定如果通货膨胀和利率超过一定的范围后,应该适当的增加收费,或延长特许期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对利率风险的控制,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方面是可以建立独立账户,优先支付项目债务利息,政府提供附属贷款,保证偿还债务利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货币组合方式规避利率风险。

3.6 主体对不可抗力风险的控制

对于自然不可抗力事件,由浙江商城通过购买营运期内的保险来解决。对于非自然不可抗力事件,瑞安市政府应该承担对公路经营企业做出补偿的责任。并在特许经营协议中做出明确规定,如在经营期遇到不可抗力,经营期的延长期应等同于不可抗力的适用期。

参考文献:

[1]周利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项目风险分担评价模型[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8(12):13-14.

[2]何涛,赵国杰.基于随机合作博弈模型的PPP项目风险分担[J].系统工程,2011(4):88-92.

[3]邓小鹏,李启明.PPP模式风险分担原则综述及运用[J].建筑经济,2008(9):33-34.

[4]PPP项目风险分担研究评述[J].建筑经济,2011(4):29-33.

基金项目: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基金重点项目《公路特许经营项目经营风险管理研究》部分研究内容,基金项目号:JQ1002。

如何降低农机经营风险 篇4

什么是农机经营风险?通俗地说, 就是农机投资者在不确定因素影响下, 由于经营不善导致投资不能如期回收并获得合理利润 (略高于社会平均利用率的利润水平) , 使经营难以为继而失败。这种农机经营风险主要有4种:一是投资风险, 即投资后, 不能使投资保值、增值, 用于农机经营的贷款不能按期收回, 发生信用危机。二是经营风险, 指在经营中产生的风险。它与经营者的经营方式和策略、经营者自身素质与应变能力相关。三是不安全性风险, 即农机使用不当造成突发事故带来的损失。这种损失 (风险) 会使多年的经营成果付之东流。四是不确定性风险, 即对未来农机经营环境预测、决策失误造成的风险。

风险存在不可避免, 要从事农机经营, 就要看冒此风险是否值得, 这就是风险评估。通过一些调研, 取得相应的资料, 通过这些资料, 看投资和经营活动带来的收益是否超过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 这就是风险价值观。风险价值, 即在经营活动中取得的预期收益扣除资金的时间价值 (通常为贷款利息) 的部分。这部分越大, 说明风险价值越大, 冒此风险是值得的;反之, 则应调整经营策略, 降低经营风险。

笔者结合农机经营管理研究, 以及一些成功的农机经营业主跟综调查发现, 降低农机经营风险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 科学决策, 避免盲目性。

目前农机经营服务市场不断扩大, 领域不断拓宽。农机服务市场具有全国统一性 (生产结构的同一性) 和区域性 (不同区域性生产的季节或时间差) 两大特点。前者为大范围内跨省、区流动性农机作业提供了条件;后者为区域性特色服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供了条件。这就是农机服务产业的中国特色。麦稻跨地区机收提供了范例, 且正在向玉米机收、耕播、秸秆饲料化、农产品烘干、农产品流动加工等多领域纵深发展, 商机无限。抓住区域性特色, 稳中求胜, 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农机服务的多样性、全国大市场的统一性和服务地域的特色性为农机经营业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分析市场, 抓住机遇, 科学决策, 适时投入, 先从那些需求量大、比较效益高的项目做起, 是制胜之道。

2) 做好调查, 搞好风险评估。

包括对已有农机经营者的调查, 看其经营业绩, 评估投资可行性。这种调查要注意去伪存真, 因为你将成为被调查者的竞争者。对其经营方式的调查, 看什么样的经营策略更有利于今后的经营。对不同市场的调查, 以此确定经营方向等。通过这些调查取得的第一手资料, 对投资进行必要的评估, 决定是否进入, 以及如何从事农机经营。

3) 灵活经营, 抓住商机。

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以及国家连续出台了六个“一号文件”, 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密集出台, 目的就是要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这是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性利好。抓住商机, 瞄准农业产业中比较优势行业, 提供各具特色的农机服务, 创出服务品牌, 就可以取得不菲之经营业绩。

4) 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

一是农机经营者要为经营性的财产、机械、设备和从业人员投保, 把一部分经营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出险受损后由保险公司赔付;二是积极组建民间性质的机手协会、安全互助会等组织, 集中一部分财力, 开展风险互助, 从而有效降低经营风险;三是抓住市场开放之机遇, 尽快组建全国性或区域性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暨农机保险分公司, 举全行业之力为农机经营者提供质优价廉的保险屏障。目前陕西省已有成功经验, 该省通过成立农机安全协会, 以此为平台, 开展了农机安全风险互助保险业务, 并实现了全省统筹。这一做法, 有效提高了农机经营者的抗风险能力, 必将大大促进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5) 科学使用, 消除事故隐患。

对于农机经营者来说, 事故是灾难性的, 安全才是最大的效益。要定期搞好农机技术检测检验, 做到以检定修。同时认真执行《农业机械安全操作规程》和《农业机械安全运行技术标准》, 及时保养机械、设备, 教育操作人员严格遵守农机法律、法规、规章, 按规范行事。这是降低农机经营风险的技术性保证。

6) 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

风险管理经营哲学 篇5

同时这一阶段,因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促使卖方市场开始向买方市场转变,顾客的需求也得到了重视,诞生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成为一种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代末30年代初的人际关系论,真正的发展却在50年代。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效果)的影响作用。这些研究起源于以梅奥(G.E.Mayo)为首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与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的霍桑实验(1924-1932),该实验的结论指出职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存在霍桑效应等。一系列创新的研究成果引发了管理学者对人的行为的兴趣,从而促进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该理论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

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到今天依然非常著名的理论成果包括:

1.马斯洛(A.H.Maslou)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等五个层次,当某一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该需求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在任何时候,主管人员都必须随机制宜地对待人们的各种需求。

2.赫次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把影响人员行为绩效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前者指“得到后则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的因素,后者指“得到后则感到满意,得不到则没有不满”的因素,

主管人员必须抓住能促使职工满意的因素。

3.麦克莱兰(D.C.Macleland)的激励需求理论指出,任何一个组织及每个都代表了实现某种目标而集合在一起的工作群体,不同层次的人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主管人员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来激励,尤其应设法提高人们的成就需要。

4.麦格雷戈(D.M.McGregor)的“X理论-Y理论”是专门研究企业中人的特性问题的理论。X理论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而Y理论是根据 “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并归纳了马斯洛与其他类似观点后提出的,是行为科学理论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随着对人的假设发展至“复杂人”,又有人提出了超Y理论。

5.波特-劳勒模式由波特(L.M.Porter)和劳勒(E.E.Lawler)合作提出,该模式提出,激励不是一种简单的因素关系,人们努力的程度取决于报酬的价值、自认为所需要的能力及实际得到报酬的可能性,管理者应当仔细评价其报酬结构,把“努力-成绩-报酬-满足” 这一关系结合到整个管理系统中去。

战后4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国势与经济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除了行为科学理论得到长足发展以外,许多管理学者(包括社会学家、数学家、人类学家、计量学家等)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对管理学的见解。其中较有影响的是以巴纳德(C.Barnard)为创始人的社会合作系统学派、西蒙(H.A.Simon)为代表的决策学派以及德鲁克(P.F.Drucker)为代表的经验(案例)学派等,到80年代初发展为十一大不同学派,孔茨(H.Koontz)称其为管理理论丛林。

内部制度带来的经营风险 篇6

前三年日企B的营业额非常低,投入的资源与成本也非常小,营业面积使用率不到10%;三年之后,商圈逐步成型,营业额“翻着跟头”增长。然而,日方按照自己的财务会计方法提交的财务报表显示,依营业额计算的租金远低于固定租金。所以,在几番内部讨论后,日方企业开始向中方提出按照合约,即日方当然选择使用营业额从低计算租金,并用历年预付租金的结余来冲抵下一年度租金的要求。

中方认为,日企在搞“小动作”:日资企业申报的营业收入仅有卖场零售收入一项,即“小票收入”;而在商场的经营中,除了零售收入,还有进场费、租户租金收入、租户营业提成收入—这部分收入非常可观。中方早就暗暗在打肚皮官司,所以一收到日方发函,中方就立即明确回函,称原定租金太低,物业费亦太低,通知日方欲调整相关租价,均按现行的租费处理;同时将按卖场面积收取物业费用(仅此一项,就使卖场的费用飚升至日方难以承受的地步)。更令日方想不到的是,中方自提出上述条件后,并没有留下任何让步的余地—日方如不照办,中方将停运通往卖场的电梯、封闭商场防火卷帘门,从而使卖场处于实际停业状态。

日企百般无奈,临时采取了折衷的方案:如期交纳固定租金,不同意中方函件中提高相应租金及费用的要求,并且诉至仲裁委。

仲裁开始后,中方的物业部门用广告牌等对卖场采取了围蔽措施,仅留了几个出入口,将原来全开放经营的商场变成了封闭经营;同时,从地铁通往卖场的指示牌全部撤掉。进而,一张大幅告示贴在商场入口处,称日方企业租给租户的场地均未经中方地产商同意,属于违法租赁,而地产商即将采取法律手段云云。此后,没有了地产商的配合,新进租户无法办理营业执照、已经办理的也无法年检,几家大型连锁餐饮店陆续退出卖场。

在合同中均无明文规定中方有以上相关义务,只是在此前的友好合作中,中方一直非常配合卖场的经营。纠纷开始之后,日方一时非常被动,除了增加仲裁请求之外,别无他法。

双方争议的关键是:如何定义卖场的实际营业收入,即是否包括相关进场费、赞助费、租户租金收入、许可费用、以及租户营业额的提成收入等,是否属于营业收入。

显然,日方财务根据自己的财务会计方法进行账目处理,将部分营业收入列为营业外收入,可能并非有意为之,但是却最终成为了巨大法律风险与经营风险的导火索。

风险经营 篇7

一、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概念

(一) 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一般来说是指在财务管理活动中, 由于负债而致使公司承担的风险, 也泛指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 造成公司利润的不确定性。对财务风险的分析主要是对财务杠杆进行分析。财务杠杆是指由于投资者收益发生变化, 而致使息税前利润变化时每一元利润所负担的财务费用产生相应的变动。

(二) 企业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在经营中的不确定性而导致利润变动的风险, 特别是利用经营杠杆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的风险。经营杠杆系数是企业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与销售额 (或销售量) 变动率之间的比率。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产品售价、市场需求、成本以及固定成本比重等, 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对经营杠杆中的比值产生了影响。由于经营杠杆的作用, 伴随着销售额下降的同时息税前利润也会更快下降, 从而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企业资金结构问题。资金不合理的结构和不合理的制度是产生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企业在扩大生产和市场占有率的过程中, 如果出现盲目扩大和大量赊销的情况, 企业会产生严重的资金问题和应收货款占款, 短时间形成难于控制的风险, 影响企业资金的自有率和流动性, 造成企业坏账, 形成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二) 企业内控制度问题。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财务内控制度, 导致企业资金存在使用上的权力与利益和责任不相对应, 财务与管理人员没有职业的风险控制意识, 形成资金效率不高, 资金完整性受到影响, 给企业带来具体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 企业分配制度问题。企业对收益分配万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状况的判断力和公司的声誉, 从而影响公司资金的来源, 也会影响公司的的财务结构。由于收益分配决策不够规范, 公司不能结合自身的真实情况进行科学的决策, 使公司的财务结构深受影响, 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内在关系

(一) 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相关性。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属于企业生产中两类重要的风险, 在内容、表现上存在相互依存的相关关系, 企业财务风险会增加经营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会加大财务风险。从更高的层次看, 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与企业经营风险有着正比例的关系, 并成为企业经营质量高低的代表;企业经营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在具体运行中的反映, 经营风险的增加会提升企业负债的水平, 并转化为企业财务风险。因此, 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具有高度相关性, 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 对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二) 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协同性。在企业大部分的财务工作和经营工作中存在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协同性, 特别是二者之间可以通过协同性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相互的促进。例如:在企业的高风险、高收益的经营项目中, 可以提高财务风险控制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同理, 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 可以强化企业经营风险控制而降低财务风险的积累与爆发, 做到对企业经营与发展的保障。

四、控制与管理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要点

(一) 风险分散法。应该看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是一定的, 因此在企业筹资、经营过程中要注意对风险的先期防范, 以风险分散的策略控制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扩大与积累。企业应该在财务与经营活动中选择财务杠杆小、风险水平低的项目, 通过优化和重新结构形成财务和经营投资的新形势, 采用多元化、系统化和差异化的方式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做到风险的有效分散, 提升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控制能力与水平。

(二) 风险转移法。在企业财务工作和经营活动中, 应该通过保险、融资、债权等形式将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证券化处理, 通过与专业金融组织的合作, 将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转移到社会上, 通过规范的运作将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转化为企业经营和生产的能力, 在控制和转移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同时, 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三) 加大风险控制力度。针对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特点, 要在遵守企业经营和财务相关法规的前提下, 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监督、检查、控制的力度。可以发挥企业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的专业优势, 通过制度强化和细节处理提升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防范能力。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 通过专业、系统的第三方监督提升企业控制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水平。企业要努力与职能部门取得不断联系, 借鉴社会和其他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控制经验, 做到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控制能力不断提升。

(四) 强化企业内部风险意识。企业应该对全员进行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教育与培训, 提高企业内部人员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重视程度, 形成企业内部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正确认知, 为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认识基础。此外, 应该通过建立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预警系统进行风险意识的教育, 建立市场经济和竞争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识别体系, 通过员工主动调整和积极改变, 提升企业抵御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能力, 做到对企业竞争能力、生存能力、发展潜力的不断提高。

五、结语

企业运行和经营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 同时要做到面临风险时的多元化处理, 要加强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控制, 做好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概念理解, 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关系分析, 采用系统控制和调控措施使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做到进一步规范化管理, 确保企业运行和经营中各类风险的系统、全面、针对性地管控, 以做到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防范, 做到对企业竞争、协作、发展的深层次保障。

摘要:本文从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概念认知出发, 分析了产生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原因, 阐述了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之间辩证的管理, 提供了风险分散法、风险转移法、加大风险控制力度、提高风险控制意识等措施, 希望为企业更好地进行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风险,经营风险,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文宁, 马旭萍.浅论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异同与管理[J].中外企业家, 2012, 21:154~157

[2]顾弘宇.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J].甘肃科技, 2011, 17:114~117

[3]徐晓晶, 王成林.会计信息的失真与企业经营风险关系的探讨[J].技术经济, 2002, 7:107~109

[4]廖科华.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经营风险定量结构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3, S1:119~122

[5]张劲松, 陈旭.论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的关系[J].商业研究, 2004, 6:133~135

企业经营风险防范分析 篇8

1. 企业防范经营风险的措施

(1)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经营风险监控体系。

经营风险可分为多种类型, 如创业风险、现金风险、授权风险、领导风险、筹资风险和成就风险等。企业必须全面分析和认识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针对不同的发展目标分析其相应的风险, 并将这些目标有机整合, 形成经营风险的管理框架。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提出企业应该在8个领域确定发展目标:市场营销、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实物资源、生产力、创新需求、社会责任和利润需求。只有全面分析这8个领域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 才能有效地规避危险的发生。企业的发展目标应该由相应的部门去实现, 将他们的工作作为风险监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确认经营风险和企业发展目标之后, 还要定期检测风险, 对今后的控制和管理提出可行的提示。

(2) 构建经营风险管理制度。

构建经营风险管理制度, 关键要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即通过订制企业发展流程、执行流程、监控流程等环节, 防范企业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 做到风险可知、可控、可承受。如今, 国内有很多企业都意识到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这是很好的现象。那么, 应该如何建立一套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的内控制呢?本文认为, 要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执行相互牵制原则。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纷繁复杂, 必须由2个或2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方来执行, 这些控制方要具有相互牵制的关系, 否则可能会推诿责任。

其次, 遵循协调配合的原则。企业各部门或工作人员要相互配合, 有序完成工作。各岗位要协调同步, 各项业务程序要紧密衔接, 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持续发展。贯彻协调配合的原则, 主要是为了防止只管牵制的流弊而忽视办事效率的提高, 只有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紧密合作, 才能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效率的不断提高。

再次, 实施程序定位原则。企业要按照经济业务的性质与功能, 将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具体工作岗位, 然后根据岗位性质赋予相应的职责, 再配置合适的人力资源, 明确操作规程, 实现权、责、利相统一, 以此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 内部控制制度已经成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企业要发挥这种制度的作用, 有效地规避经营风险的发生。

(3) 提高企业员工防范经营风险的意识。

为了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企业应该把防范经营风险带来的好处告诉各位经理和全体员工。企业通过防范风险可以得到很多明明白白的利益, 这对全体员工来说也有很大益处。一个知道有风险存在的员工 (特别是与他操作有关的风险) 队伍, 当风险真的发生时, 他们就能够更好地应对风险。最明显的例子是防范火灾的救火演习, 不仅在火灾发生时他们受伤的可能性较小, 而且还能较快地消除火灾, 使企业财产少受损失。其他种类的风险防范也是如此。尤其是影响个人健康、生命及利益的风险———如健康和安全方面的风险, 他们都会积极地参与防范与控制, 使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点。

(4) 成立风险管理部门。

为了从根本上防范经营风险, 企业可以成立风险管理部门, 并明确规定该部门的职责:分析、开发、监控、测量企业发生经营风险的可能性, 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对经营风险的发展趋势进行实时跟踪, 并分析集中程度, 扼杀风险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通过调整、组合企业资产, 为防范经营风险预留足够的资金准备;就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状况及时向企业上层报告相关信息。

2. 结语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就是预测、防范和抑制经营风险的过程。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市场的不断发展、环境的复杂多变, 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也急剧变化, 所以企业要在防范经营风险方面投入更多的关注, 成立风险管理部门, 建立相关管理制度。防范经营风险永远是企业持续性经营、基业常青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沈建慧.贸易企业如何规避资金风险[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12) .

[2]孙旭.海外建设工程对外贸易风险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2 (3) .

[3]谢海峰.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贸易融资:影响、风险与对策[J].科技广场, 2009 (6) .

[4]孙旭.收汇风险控制机制建立探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1 (5) .

风险经营 篇9

企业经营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供、产、销各个环节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企业价值损失的可能性。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 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 从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损失的可能性。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 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分配利润等都可能产生风险。

1.1 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风险

1.1.1 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企业因不重视或缺少对国家政策搜集和对外沟通的渠道, 导致在经营过程中做出违背国家相关政策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政策风险主要涉及国家产业政策、金融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等。

1.1.2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因在经营过程中不懂法、不守法, 用弄虚作假或侥幸心理投机取巧、以触犯法律法规为代价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美国能源巨擘安然公司就是在一系列的会计造假事件中轰然倒下。

1.1.3 自然风险

自然主要指由于自然界发生地震、水灾等不可抗力给企业造成的损失。这种损失的严重性有时无法估量。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给福岛核电站造成的核泄漏污染, 已经给日本乃至周边国家环境和经济造成深远影响。

1.2 企业内部风险

1.2.1 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是指企业在决策过程中, 由于主、客体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 而导致决策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市场机遇瞬息万变, 企业为在市场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 不得不面临各种决策, 如果管理层在经营中不能充分对各种客观因素加以分析, 对未来不能作出较为全面的风险评估, 主观上又受情绪等影响, 很容易导致判断失误造成企业损失, 而这种损失往往是致命的。可以说企业产生的任何风险与决策风险都是密不可分的, 最大的风险是决策风险, 企业经营中的任何一个重要决策, 都会影响到企业走势和发展。

1.2.2 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是指企业对资金管理不善而给企业造成的不可预见性的损失, 它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泛, 如不断扩张贷款产生的资金断裂风险、令企业资金慢慢枯竭的回款风险、不加分析贸然进行的投资投机风险、为人情面子的担保风险等。

1.2.3 人才流失风险

企业核心人才的流失导致企业蒙受损失, 企业的核心人才一般为企业的管理和技术骨干, 他们一般呆在企业的时间较长, 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核心人才的流失不仅造成企业经营的不稳定, 而且会带走企业的技术秘密和市场订单, 使他们创办或参与的企业会与原企业形成强大的竞争对手, 从伊利走出的牛根生一手创办了蒙牛奶业, 与老东家在奶业市场上分庭抗礼。

1.2.4 产品质量风险

产品质量风险是由于产品或服务质量不合格而导致的企业重大损失, 此类事件层出不穷, 从三鹿奶粉加入三氯氰胺, 到掺入大量返炼胶的锦湖轮胎, 事实证明, 面对越来越成熟的消费者, 企业连最起码的产品质量都不重视, 只能自取灭亡。

2 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2.1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构建适合本企业发展和控制的管理体系, 它包括企业组织机构构建, 部门和岗位的设立, 工作流程的设置等, 应涵盖质量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薪酬管理体系、物资管理体系、营销管理体系等多个分项管理体系。体系的建立本身就是一种控制, 严密的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对企业内部人财物实施有效的控制, 配合良好的机制, 做好信息传递及反馈工作, 就会很好的预防和应对内外风险的发生。

2.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在现实生活中, 因企业管理者个人能力突出而使企业不断壮大成长的实例比比皆是, 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 拥有优质高效的高层管理团队更为重要, 纵观全球驰名企业的发展史, 光阴荏然, 斗转星移, 不变的是企业的名称和以董事会为核心的运作管理体系, 董事会的根本职责就是确保公司经营方向和公司管理政策要与股东的利益一致, 要以长期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公司治理是董事会的责任, 公司管理是首席执行官及其以下经理人的责任, 大多数公司的失败都可以归于战略方向管理和监督方面的失误和失效, 要改变这种状态和避免这种厄运, 一个人专断的战略决策方式必须让位于依靠董事会集体智慧的民主决策, 构建一个专业化的、稳定的、能够更好发挥战略责任的董事会是改进公司治理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 一方面要执行董事会战略决策, 另一方面以公司CEO为代表的管理团队应在企业经营中具体担任起实施的责任。通过建立风险防范体系抵御和应对各种风险的发生。

2.3 激励和约束经营团队

企业的经营发展实际上始终围绕着对人的管理, 人订立了各项管理制度, 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 企业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绝不是企业一把手的事情, 也不仅仅是高管层的事情, 而是全体员工的事情, 对于重大决策事项, 要充分相信现有管理体系, 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展开全面调研, 发扬先民主后集中原则, 群策群力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即便是发生了未预料的风险, 也要紧紧依赖团队的力量, 积极寻找和探索稳妥的处理方案, 使企业度过危机。

2.4 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

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建立一个电脑化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通过这些信息, 企业可以随时了解高端人才离职率变动情况以及离职原因, 从而有针对性地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做好人才备份和工作分担机制执行。这样有利于保证企业不会因某些关键高端人才的流失而中断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使企业关键技术不会只被一两人独占;可以有效降低因高端人才流失而导致关键技术泄露的风险。

另外,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在制度上加强对人的管理, 应提高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立合理薪酬制度激励员工, 营造一个充分沟通, 信息知识共享的环境。加强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交流。随时了解和解决关注员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为高端人才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 帮助高端人才在企业中完成职业规划, 提升他们的价值观和企业的认同感。在对现有经营管理制度、措施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制定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与经营管理制度和措施有机结合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组织实施。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5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

企业财务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财务环境制约, 如生产、技术、供销、市场、物价、金融、税收等因素, 对企业财务活动都有重大的影响。只有在理财环境的各因素作用下实现财务活动的协调平衡, 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只有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及其变化, 才能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应对筹资风险时, 要加强对资金的防范与控制,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以适度负债率, 进行企业经营, 负债比例应与企业总体资金占用状况相适应。应对投资风险时, 要对企业投资未来收益情况进行合理预测, 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在突出主业的情况下, 注意多种经营, 合理进行投资组合, 使其最大限度地分散投资风险。

应对资金回收风险时, 对于不同信用状况的客户, 采用不同的货款结算方式, 控制一定的信用额度, 另外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 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努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 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和防范处置财务风险的发生。

2.6 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 篇10

多元化经营也叫多样化经营、多角化经营。是美国著名战略学者安索夫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是指企业为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在多个相关或者不相关的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业务的一种经营战略。多元化经营分为相关多元化和不相关多元化, 其中, 相关多元化是指企业所开展的各项业务之间有明显的有形关联, 比如共同的市场、生产、技术、营销渠道等, 相关业务之间资源可以共享;不相关多元化是企业向和自身主业经营没有业务关联的行业发展, 注重无形关联, 主要是在品牌、管理上的共享。近期,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或高调, 或悄然地向与自己核心业务不相关的领域进军多元化, 是好是坏?是准备吃馅饼?还是可能掉入陷阱?企业应怎么看待多元化, 应如何分析企业多元化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以便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能正确认识风险, 科学及时的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 将多元化经营风险降到最低, 是取得多元化经营成功的关键。

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的种类

多元化经营对企业扩大规模、分散风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 多元化失败的例子让我们不得不分析多元化经营过程中新增加的诸多风险, 包括主业风险、新行业进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和系统风险等。

1. 主业风险。

稳定而具有优势的主营业务, 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利润的源泉, 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前提和保障, 也是避免企业多元化风险的客观要求。因此, 企业应当在拥有强大的核心“专业化”以后再考虑“多元化”。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提出的“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经营思想, 长虹集团倪润峰的“独生子”政策, 都是先育大树后育林, 先“专业化”再“多元化”的经营理念, 最终取得了成功。企业的各种资源总是有限的, 多元化意味着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 企业新行业势必分走原有属于主业经营的部分资源, 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管理层注意力的分散, 这些就很容易在企业中形成撒胡椒面的现象, 导致企业失去主业经营的竞争优势, 一旦主业经营被削弱, 不仅多元化经营面临危机, 整个企业的生存都可能受到严重的影响, 所谓分散风险的“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美好愿望可能变成“东方不亮西方黑”的噩梦。纵观多元化经营成功的企业, 都是在有了强大的核心主业后才实施多元化经营的, 比如海尔集团就是坚持了七年的冰箱专业化经营, 在品牌、管理等方面取得核心竞争优势后才逐步向相关行业扩展的。

2. 新行业进入风险。

韦尔奇曾经说过, 如果在一个领域不能做到第一或第二的地位, 就无法规避风险, 就不要进入这个领域。多元化发展意味着企业要进入新的领域, “新”可能就意味着“陌生”, 意味着企业要面临不同于自己主业经营的技术要求、市场规模、竞争对手、资金需求、销售渠道等多因素问题, 而企业的管理、技术、营销、生产人员都必须面对新的工作领域和业务知识, 这些因素都使得企业为进入新行业、涉足新领域付出较大的成本, 并承担较大的新行业进入风险, 如果在创新、技术、信息、质量、成本、品牌等方面没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则很难在新行业立足, 也无法对新行业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企业的投入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还有可能使企业原来的经营受到牵连危及企业生存。

商界有条法则就是“不熟不做”, 只有最熟悉的事情做起来风险才最小, 企业一定要注意新行业进入风险, 不能盲目多元化、超前多元化, 而应该在企业已经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 重点考虑相关多元化, 这样比较容易在新行业站稳脚跟, 发展壮大。近几年, 西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相关行业为主, 尽可能追求业务的相关性, 减少新行业进入风险。

3. 财务风险。

资金问题是企业多元化经营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我国, 大部分企业的资金都是依靠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 多数企业内部也不具备实施多元化战略所必须的剩余资产, 如果过分追求多元化经营, 必然面对比较高的资金成本, 资金成本会随着筹资规模的增加而增加, 因此企业必将面临沉重的利息负担, 可能造成资不抵债的局面, 引起财务状况恶化, 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资金紧张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是经常性的问题, 多产业领域的延伸势必使得本来就不宽裕的资金更加分散, 每一个领域都供血不足, 这也是造成很多企业消亡的主要原因。巨人集团从最初的软件工程到生物工程, 再到房地产, 向不相关的行业不断扩张, 希望各行业齐头并进, 三足鼎立。但由于电脑软件属于高科技行业, 产品更新换代快, 企业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究开发;房地产行业属新兴行业, 利润率较高, 需投入巨额资金, 且回收期长、风险大;生物药业则属于生命周期较短的非生活必需品, 要想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广告费用和宣传费用, 现金的流动性要求较高。各行业对资金的需求使得企业资金的周转发生了很大困难, 最后不得不宣布破产。

4. 管理风险。

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 企业规模逐步扩大, 机构也会随之增加, 内部原有的分工、责权等平衡会被打破, 管理协调的难度会不断增加。德鲁克曾经说过, 一个企业多元化经营范围越广, 协调活动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就越多。对多元化企业来说, 如果不具备健全有效的管理体系, 没有储备充足熟悉新业务的相关人才, 那么伴随着多元化到来的管理的差异性、复杂性就可能造成管理决策失误、管理效率低下的后果, 增大企业管理成本, 扩大经营管理风险。同时在我国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的前提下, 如何有效监管和制约管理层的制度还不足以保证管理层的行为廉洁高效, 管理层的违法违纪行为人为地增加了管理成本。尤其当企业延伸向不同行业和产品发展不平衡或部分管理人员工作中出现严重失误时, 这些问题显得尤为严重。震惊世界的美国前安然公司, 主要问题就出现在管理上, 而管理的症结则集中经营的多元化上。安然公司原先只是经营能源且业绩较为稳定, 但当后来进入到互联网、广告、期货、电力和供水行业时, 随着业务活动的越来越复杂, 致使管理层无法控制, 产生多种问题, 最后走向破产。

5. 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也就是对于各个产业、行业共同面临的风险, 它的诱因发生在企业外部, 是个别企业或行业所不能控制的, 是社会、经济、政治大系统内的一些因素所造成的, 它影响着绝大多数企业的运营。尤其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 产业间具有广泛的相互关联性。因此, 企业无论如何实施多元化经营, 鸡蛋依然放在市场这个大篮子里, 如果国家相关政策发生变化, 多元化经营就会受到影响, 企业“不要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来减少经营风险的愿望非但不能实现, 还有可能因为资源的分散而加大风险, 削弱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 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造成的安全感所引起的心理疏忽, 照样会使鸡蛋全部被打破, 倒不如全力以赴看住一个篮子的效果好。

加强资金管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篇11

关键词:加强;资金;管理;防范;风险

资金是企业赖以经营的血液,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推动力,缺少它企业将难以正常运转。一直以来保证充裕的资金流,是广大企业高度关注的核心问题。尤其是随着宏观经济放缓,市场低迷、供需矛盾突出、产品价格下滑等严峻形势,资金问题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大困境,资金链断裂是导致很多企业破产倒闭的主要原因。如何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链安全,提高资金运营效益,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成了广大企业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

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事件或状况,一旦发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风险源自于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企业面对的风险无处不在,且不可识别穷尽,但却可以应对,因人们自身的地位、阅历、学识、行业等不同,对待风险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可能发生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营运风险、法律风险、质量风险、财务风险、安全风险等各种风险,归根结底,最终都体现在资金风险上。

二、资金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资金风险是企业其他风险的集中体现。首先,政策风险 ,包括国际环境、国内宏观经济政策、本行业及相关行业的政策无疑都是影响企业经营的主要因素。如果对各种政策预判不足,对产生风险防范不够,企业可能导致决策失误、业务萎缩、重大资产损失等,最终导致现金流短缺甚至资金链断裂,从而导致资金风险的爆发。其次,市场风险以及由其带来运营风险的恶化,也最终表现为资金风险的发生。目前国际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国家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抑制房地产投资,影响钢铁、建材、能源需求增长,导致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市价波动对于企业营运或投资可能产生亏损风险。此外,法律风险的恶化也最终导致资金风险的发生。法律风险,是指因我方或对方违法、违约、侵权,或生产经营管理漏洞等因素,导致企业承担行政、民事、刑事法律责任及经济损失。其广泛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与其他风险共生,融通或潜存于企业各项业务中。以上这些不同的法律风险,最终都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现金流减少,资金风险增加、经营困难。

(二)资金风险是导致企业其他各种风险发生的主要诱因。由于资金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一旦资金发生风险,企业即无力开展正常生产运营;也无力加强市场调研,及时调整营销策略;针对其他风险,更无力提供资金支持;如果资金风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疏解,更会阻碍企业整体战略的顺利实现。从企业外部来讲,资金的短缺将造成应付帐款的大量发生,直接影响到债权人的利益,加大了法律风险发生的机率。

因此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始终把防控资金风险放在第一要务。

三、化解资金风险措施

(一)提高资金风险防范意识,确保企业经济安全稳健运

行。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往往是同时存在的,经营风险是财务风险的诱因,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货币表现。当前,市场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经营工作中各种风险随之增加。强化风险管理,要突出控制好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同时要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因此要强化风险意识,善于发现、识别经营活动中的各种风险,提高处置应变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是防范资金风险的有力保

障。一是规范制度,强化执行。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积极作用,将制度建设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要及时调整、修订相关管理制度,使其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现状。二是要明确责任,抓好落实。根据分工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责任到人并抓好落实工作;总结涉法涉诉案件经验教训,防范风险,全力保全企业资产不受损失。

(三)加强资金预算管理,有效防范资金风险。一是企业通过编制资金预算,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有的资金收支纳入严格的预算管理之中。同时,严格预算外支出、坚持授权批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确保资金链安全,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发挥资金预算对经营预算的综合平衡作用。经营预算最终都要反映为现金收支预算,在资金预算的编制、执行过程中,必然会平衡、修正经营预算,从而保证总体资金平衡,防止产生财务风险。

(四)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是有效防范资金风险的前提。规范业务流程,从客户准入、合同签订、用户选择、流程审批、收付款制度的执行等入手,全面清理,对不符合流程规范要求的,停止业务往来,限期收回资金,从源头规避财务风险。

(五) 加强应收款项管理。制定应收款指标与岗位责任人收入挂钩办法,从紧确定应收款项预算指标,压缩应收款项总规模,加大考核奖罚力度,定期分析应收款项的变动情况.

小额贷款公司经营风险分析 篇12

(一)基本情况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范围是办理各项小额贷款。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小额贷款公司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为“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服务。

2009年6月22日,锦州首批两家小额贷款公司揭牌营业,拉开了锦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序幕。截至2010年12月末,锦州辖内陆续开业运营的小额贷款公司已达15家,注册资本总额达4.8亿元。

(二)经营情况

2010年,锦州市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673笔,累计金额7.06亿元,实现净利润1529.6万元。累计发放的贷款中,非农户个人、企业和农户个人贷款占比分别为61.83%、29%和9.18%;贷款余额中,非信用贷款和信用贷款余额占比分别为65.36%和34.64%。从经营情况看,非农户贷款占比最大,农户贷款占比最少的特点十分明显。

二、风险分析

(一)经营风险

一是信用风险。小额贷款公司主要贷款对象为中小企业和农户,大部分借款人受制于其财务状况和抵押担保能力,往往难于从银行获得贷款,进而选择转向小额贷款公司筹措资金。由于定位的模糊性,小额贷款公司未被认定为金融机构,无法连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因此在评价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和诚信水平方面具有难度。小额贷款公司对借款人的状况了解不够全面,难以保证发放贷款的及时收回,这将影响其信贷资产的质量,具有较大的信用风险。

二是贷款集中风险。《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公司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20%。事实上截至2010年底,锦州市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6000万元,按5%计算已达100万—300万元,已形成事实上的大额贷款。从实际情况看,2010年12月,锦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单笔贷款最高金额均已超过100万元。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大额化的现象偏离了贷款“小额、分散”的原则,更不利于贷款集中风险的控制。

三是政策风险。从小额贷款公司地区分布看,2010年末,锦州市仅有40%的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在县域地区;从业务实际发生情况看,2010年锦州市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中9.18%为农户个人,贷款余额中19%为农户个人,农户占比较小。小额贷款公司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配置资源,引导资金流向欠发达地区,但小额贷款公司实际的发展方向已并非以支持小客户为主,在政策上更是违背了其支持“三农”和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初衷。

(二)资金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此外,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不得向内部或外部集资、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简单说,“只贷不存”是小额贷款公司的运作的主要特点,这种经营模式使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本规模受到限制。同时,允许在一定数量范围内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也不足以缓解小额贷款公司在资金上的压力。

资金是小额贷款公司从事经营活动的最基本要素。然而资本金规模和后续资金来源不足是小额贷款公司普遍面临的难题,也成为制约其扩大发展的瓶颈。2010年末,锦州市已有8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超过注册资本金额和融入资金余额之和的95%;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占注册资本总额比例高达94%。

2 0 1 1年,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控制信贷增量,这为小额贷款公司创造了较好的生存条件。但较低的资金周转率挤压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生存空间,已贷出去的资金无法在短期内全部收回,使小额贷款公司在面对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区域扩展的发展良机时显得力不从心,在缺乏资金来源时只能暂停业务。

(三)监管风险

监管主体不明确。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定义为建立在政府监管基础上的准银行业金融机构,定性为工商企业,各小额贷款公司依据《公司法》进行市场化运营,自负盈亏。大部分城市负责监管小额贷款公司的部门为省、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部分地方政府金融办还专门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办公室。但相关规定中明确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监测,并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信贷征信系统;银监部门负责指导、协助省、市金融办对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进行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工商管理部门根据工商管理相关法律规定对小额贷款公司实施管理,确保合规经营。整体上形成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局、工商局共同监管的“多头化”监管格局。不明确的监管主体容易导致监管的形式化,更容易产生监管漏洞和监管真空。

监管内容不完善。现有的管理规定中,突出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申请资格审查、小额贷款公司政策宣传和指导、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变更和终止等几项工作内容。但可以看出,监管内容重点仍在小额贷款公司市场准入的审批上,而对于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的提前预警、及时识别以及风险监测等管理内容和方法尚未涉及。此外,《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仅为指导性意见,不具备强制的约束力,对于不符合上述文件的经营行为,缺乏明确的监管和处罚依据。

(四)转型风险

在小额贷款公司转型方面,金融办会同银监、人民银行、工商等部门,每年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分类评价,可以对依法合规经营、无不良信用记录且经营效益好的小额贷款公司,推荐改制为村镇银行。尽管改制成为村镇银行后,小额贷款公司将拥有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和更加全面的扩展盈利渠道,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

一方面,根据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因此小额贷款公司转型的首要条件是更换主发起人,让原有投资者让出控股权和经营权给某一银行业金融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原始投资人的投资信心,有可能会影响其投资金额和投资方向。

另一方面,控股方的调整改变了小额贷款公司原有的民营局面,这可能使其失去原有灵活多变的运作体制和高效快捷的服务方式,走向严格意义上的“银行模式”,这必将降低小额贷款公司在中小企业、中小客户方面的贷款审批效率和金融服务效率。

三、政策建议

小额贷款公司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县域经济注入了一种全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也是我国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的一项制度性突破。它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可以更好地引导民间资本和规范民间借贷,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因此,健康、合理地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应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强化。

(一)谨慎经营

小额贷款公司首先应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基本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设立之初的基本原则。在业务上以基本原则为主,不应因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考虑小额贷款公司的特殊性,支持其加入征信系统,真实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有效降低小额贷款的贷款风险。此外,小额贷款公司应不断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审慎发放额度相对较大或贷款相对集中的贷款,避免粗放式经营和外延式扩张。

(二)拓宽资金

在现有的政策要求下,小额贷款公司应摒弃投资者“一家独大”的旧模式,努力通过提升公司综合实力吸收有实力的股东投资,吸引新的资金进入,以确保资金的后续来源。同时,管理部门可以综合考虑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周转率以及利润率等重要指标,选择发展较好的一批小额贷款公司,采取适当放宽对其股东人数的限制、适当提高其向银行融资的比例等方式开辟资金来源新渠道,逐步解决小额贷款公司后续资金匮乏的问题。

(三)明确监管

在监管主体方面,应明确各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探索合理有效的立体监管模式。建议由地方政府金融办作为牵头部门,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工商部门共同参与,明晰各监管主体分工不同但各有侧重的职责,建立监管的协作机制。

在监管内容方面,考虑到小额贷款公司经营业务的专业性,加大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的对贷款流向、贷款利率等内容的监管力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补充完善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各项政策依据,对于监管内容和发现的问题,做到监管方法规范,处罚政策完备。

(四)合理转型

上一篇:语文高考改革下一篇:用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