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共8篇)
保险公司经营风险 篇1
汽车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研究
汽车险有限公司是经营社会财产风险的特殊企业。它的经营面临着两方面的风险, 一方面来自经营对象即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 该风险的大小紧紧联系着公司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来自本身的粗放型经营管理即经营风险, 这是一个长期被人们忽略的问题。因此, 加强风险管理, 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是摆在每一个财产保险经营者面前的重大任务。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一、汽车保险公司存在的经营风险
所谓经营风险, 即企业经营中能够造成经济损失的诸多人为因素。长期困扰财产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经营风险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承保质量低, 缺乏风险选择。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承保过程中出现了如下各种偏差:一是不验险承保。据调查, 有一部分账产保险合同在签单时没有进行检验, 只要投保人提出申请, 保险人就予以承保。甚至有的业务人员明知是必然风险, 却主动提出予以承保, 把不该保的财产保了进来。二是单纯为了完成保费任务。各级公司为了促进财产保险业务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业务考核指标,保险费收入就是其中的一项。这一指标在部分基层公司层层加码, 而且保险费收入指标直接与业务人员的工资挂钩。因此, 有的业务人员为了完成任务不择手段, 不惜牺牲保险的整体利益, 造成财产保险业务质量急剧下降。三是承保与理赔脱节。由于业务管理不衔接, 展业人员只注重收保费, 理赔人员处理赔案各行其事。收回保费顶任务,而赔款多少与展业人员无关,致使出现前面收保费, 后面支付赔款, 收一赔百的现象, 大收大赔的问题时有发生。有的基层公司年年超额完成任务, 而又年年出现亏损。在承保期间, 对可以防止的灾害和可以减少损失的灾害不能有效控制。
(二)理赔制度不严,风险经营受损失。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业务质量管理, 反映在理赔环
节上的风险问题也比较突出: 一是通融赔付案时有发生。尽管三令五申, 多次强调通融赔付案不论金额大小,一律报省以上公司批准,但是有的单位以关系部门得罪不起等为理由,利用做赔案与保户疏通关系,该少赔的多赔, 不该赔的也赔, 有的甚至有意编造假赔案。二是以分散性险种的赔付扶持主要险种。个别公司针对一些保险大户或特殊保户, 利用家财险等分散
性险种赔案的处理, 扶持企业财产保险、运输工具保险、货物运输保险等险种。三是理赔制度执行不严格。第一,在理赔权限内做文章。随着业务发展,为了便于工作, 各级公司规定了相应的理赔权限, 有的公司不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核实损失, 计算赔款, 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赔权限确定案件赔款数额。通过业务质量大检查和赔案核查发现, 接近基层公司理赔权限最
高限额边缘的赔案数量不小。如车辆保险理赔权限,车损险5000 元, 就把赔案做成4900 元;第三者责任险10000 元, 就把赔案做成9900 元。对于这类问题,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通过给保户做工作, 把赔款额压在理赔权限内, 免得报上级公司审批时间拖长,手续麻烦;另一种是尽量把权限用“足”。第二,不执行双人查勘现场、领导集体研究赔案制度, 而是个别人说了算。有的支公司车险科长一个人出现场, 一人定损, 然后通知内勤人员做赔案, 理赔工作失去了约束和监督。第三, 个别业务人员在处理赔案时通过增大赔付金额讨好保户。第四,先出险后办投保手续,骗取保险赔款。甚至极个别保险业务人员与保户私下串通,编造假赔案,进行违法交易。总之,把不该赔的赔了出去。
(三)违纪犯罪, 以赔谋私风险。一是违反财务管理规定。搞“两本账”、“账外账”、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等;随意调整财会统计数字,弄虚作假等;违规搞资金运用, 盲目投资, 风险很大, 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收回, 造成资金流失;向“三产”投资;超规模搞基本建设。二是利用工作之便, 借理赔之机勒索出险单位和个人, 接受保户吃请, 向保户索取钱财, 刁难保户, 或借赔付之机向保户借款, 长期不还。三是截留和挪用保费,用手续费冲减保费。有的险种二次提取费用。四是借处理损余物资之机, 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非法利益, 或私拿私分, 或低价购买, 或压价处理, 个人得回扣。五是贪污受贿,私分国有财产等。
二、加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管理的对策
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管理, 要有正确的认识以及可供选择的防范对策。近段风险管理的对策是:
(一)树立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各级财产保险公司的领导干部应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加强经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经营指导思想上树立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同时, 针对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 并落到实处。要在全体干部职工中经常进行加强经营风险管理的教育, 提高全员风险意识, 使大家认识到经营风险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生存, 任何放松和忽视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使全体干部职工自觉将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贯穿到整个工作的始终。
(二)提高承保质量, 对可保财产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效益评估。承保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赔付率和企业利润。要通过展业对风险进行选择, 在此基础上对承保标的作进一步分析、审核。核保是承保的首要环节, 要尽快建立核保人制度和核保检验工作目标责任制, 对可保财产严格进行风险识别、衡量、控制。要提高对标的风险的评估能力, 通过风险评估确定承保范围, 确定相应的保险条款, 明确保险人应负的保险责任。保险关系确立后, 还要通过调查分析防止被保险人出现道德危险。
(三)加强理赔管理, 防止和减少理赔中的经营风险。理赔工作包括“查勘、定责、定损、缮制赔案、支付赔款”五个环节,是保险资金的重要出口。要狠抓多项理赔制度, 尤其是关键环节的运作规范和配套措施的落实。要做到:一是坚持双人出事故现场;二是查勘人员做好查勘记录, 并能按实际情况划定保险责任和赔款金额;三是认真进行赔案的审查和复核。特别要注意加强对通融赔付案件的管理, 依靠检察院搞好追偿案件和疑难案件的跟踪调查。当前, 要抓紧建立和完善核赔人制度,充分发挥其对理赔质量的把关作用。
(四)加强防灾防损, 科学控制风险。要向防灾要效益。除对承保标的进行承保前的调查和风险识别外,在保险期间应对标的积极采取风险防范措施,特别是对大中型企业要提供防灾技术服务, 聘请社会有关部门的专家组成安全顾问小组, 发挥专家防灾的指导作用,增加防灾工作的技术含量,还要发挥地方有关部门的防灾职能作用,借助其行业防灾规范,推动财产保险防灾防损,尽可能消除危险隐患。保险标的出险后,应积极进行施救,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此外,还应对被保险人经常地提供风险管理咨询服务。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认真或不得当,都会带来风险,造成保险资金的流失浪费。要通过防灾防损工作, 达到对事故 的预测、预防和对事故的控制, 用最小的成本达到对保险标的的最大安全保障。
(五)加强财务的风险管理。由于赔偿给付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 要求保险企业平时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偿付能力, 特别是财产保险中一旦发生巨灾时, 在短时间内要求支付巨额赔款, 很可能使财产保险企业财务发生困难而带来财务风险。因此, 财务的风险管理显得特别重要。一是要严肃财经纪律, 加强保险企业财务成果的管理, 要求各项数字真实可靠, 能及时反映保险企业的经营成果, 坚决杜绝随意调整财会统计数字等弄虚作假的行为。二是要加强对资本金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实行有效管理,保证专款专用;提存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赔款准备金, 要专户储存;对各种准备金都要努力提高其利润率, 创造利润, 以期不断增加企业资本金和总准备金, 使保险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逐步增大。三是要强化资金运用的管理。要吸取以往经验教训, 严格遵守总公司关于财产保险系统资金运用的规定, 除银行存款和根据上级指示购买国库券以外, 不准以任何形式进行资金运用;不准变相投资贷款;对原有投资贷款仍未收回的各项资金,要积极组织清收小组,引入奖励机制,加强清收;对所属“三产”实体进行全面清理, 凡经营管理混乱、经济效益差的,要坚决停办。
(六)强化内部监管。要加强内部监管力量, 逐步建立系统、有效的内控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重点监督各项准备金的提取、资本金的充实、资金运用的效益、财务经营的状况。纪检监察应经常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和党纪党规教育, 搞好反腐败斗争的检查, 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稽核审计要加大监督力度, 提高审计质量, 对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 并做好各项常规审计和专项审计,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严格控制基建规模。要进一步加强“三防一保”工作,确保财产和资金安全。总之, 加强经营风险管理, 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类经营风险, 努力降低不良资产比例, 遏制大案要案发生, 提高财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社会信誉。每一个财产保险公司的干部职工,都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在自己的岗位上,加强经营风险管理,力创最佳经济效益,为财产保险公司稳健经营、壮大实力和提高信誉作出贡献。
在一个典型的保险交易过程中,投保人通过支付保费购买了保险保障,实现了风险转移;保险公司则通过“生产”、出售保险产品,在风险集合平衡和风险时间平衡的基础上补偿一种个体无法确定、整体却能作出估测的损失融资需求,并通过这种风险经营获取利润。保险企业给投保人一个保险保障承诺,保证当保险事故发生后提供保险偿付。保险人接受了大量的损失概率分布,并在它的保险业务量中以及在时间过程中对风险进行平衡。这样,保险公司就可以定义为以顾客为导向的、生产保险保障产品的企业。
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总体业务可以分为两类:风险业务和服务业务。风险业务是保险业务的核心。风险业务包括保险定价、出售保单、确定自留额、核保核赔等;服务业务主要包括在保险关系开始和存续期间的风险管理咨询、防灾防损和损失理赔等。
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核心基础是保险定价和与偿付能力相对应的财务稳定性的问题。
(一)保险定价决策
保险费率(保险价格)是保险人按单位保险金额向投保人收取的保险费,是保险人计收保险费的基本标准。通常,保险定价决策的基本原则是:当保险人销售保单时,其保费收入应当满足以下要求:(1)能够保证期望索赔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收回;(2)能够产生期望的利润回报。如果保费收入能够为保险人的期望成本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并能带来合理的利润回报,该保费就称之为合理保费(适度保费或公平保费)。合理保费就是在一个相对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应该收取的保费。一般情况下,合理保费的主要构成包括:期望索赔成本、管理成本和合理的利润回报。
保险人支付的期望索赔成本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合同规定的。对大多数险种来说,期望索赔成本是合理保费的主要部分。因此,合理确定期望索赔成本是保险定价决策的关键。合理确定期望索赔成本的基本程序是:
一是在精算的基础上对投保人进行风险分类。在保险实践中,保险人通常会使用复杂的风险分类系统。该系统旨在对不同投保人的期望索赔成本进行估测,并根据不同的期望索赔成本收取不同的保费。通常,具有高期望索赔成本的投保人被定义为高风险投保人;具有低期望索赔成本的投保人被定义为低风险投保人。
二是根据风险分类实行差异化价格。分类是把具有相似特征的投保人分成一组,在组内收取同样的保费或费率,而组间的保费或费率则有所区别。风险等级及每一等级的费率都是建立在精算师分析的基础上的,并受公司承保方针、保险市场竞争结构和监管机构法规、政策的影响。
在保险实践中,保险费率通常由纯费率和附加费率组成。纯费率对应于每单位保额的损失额,按照纯费率收取的保费即期望索赔成本,用于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附加费率,对应于保险人每单位保额的经营管理费用,按附加费率收取的保费即附加保费,内含管理成本和合理的利润回报。
(二)自留额决策
自留额是指保险公司自身承担的责任限额,即自担责任额,通常表现为在某一险种的一个风险单位的总投保额中,自身所承担的责任限额。在保险实践中,保险公司承保风险并不等同于自担风险。通常,白担风险小于承保风险。承保风险是指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直接签定的载明于保险合同中由保险公司承诺的责任的大小和范围。承保风险=自担风险+分保风险。自留额的规模直接决定了保险公司自担风险的规模。
通常,保险人的自留额应当满足以下要求:资本金不断增长的要求;发展业务、控制风险的要求;保持适当赔付水平、争取更多赢利的要求。这样,自留额就应当根据公司的经营理念、业务绩效和市场趋势,按业务或会计予以动态调整。以下是调整、制定自留额的基本原则:
1.自留额应当与公司的偿付能力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主要表现为以自有资产规模扣除资本金(公积金)为储备的经济补偿能力。通常,以偿付能力边际指标来评价和判断其偿付能力的充分性。所谓偿付能力边际是指在任何一个指定日期,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偿付能力边际越高,表明公司偿付能力越强;反之,则越低。在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偿付能力通过自留额表直接决定或制约着保险责任规模。较充分的偿付能力通常意味着较大的保险责任规模,反之,则较小。
2.自留额应当与自留保费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即每一危险单位的损失不能对赔付率造成过大的影响,否则,容易危及公司的财务平衡。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九十九条规定:“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险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四倍。” 瑞士再保险公司通过对世界上多家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研究后,得出以下制定自留额的经验数据:流动资产应为公司主要险种最大每一损失自留额的5倍;每一损失自留大约是该险种自留保费收入的10%。另据西欧保险市场的资料,保费每增长50%,自留额一般可提高20%。
3.自留额应当符合保险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2002年10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正,下同)第一百条规定:“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即对一次保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所承担的责任,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百分之十;超过的部分,应当办理再保险。”这条规定表明,保险公司每一险种自留额不得超过其偿付能力的10%。
(三)风险核保体系
风险核保是指保险人对可保风险进行评估与分类,并决定是否承保和以什么条件承保的分析、决策过程。通常,一个有效运转的风险核保机制应当包括风险核保理念、风险核保组织、风险核保程序和风险核保技术。
1.风险核保理念
在现代保险实践中,风险核保理念与公司的经营理念、承保方针高度契合。例如,一家以增加保费收入、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为承保方针的公司,会在风险核保上采取相对“松”的承保条件,即弱化可保条件;相反,一家以不断增加利润为承保方针的企业,会在风险核保上采取相对“紧”的承保条件,即强化可保条件。不同的经营理念将导致不同的风险核保理念。
2.风险核保组织
在公司垂直的业务管理系统中,总公司和分公司均应设置核保部门。总公司的核保部门主要负责核保政策的制定与稽核,协助营销部门进行市场策划,对超出分公司核保权限的业务进行核保,对分公司核保部门实行垂直领导等;分公司的核保部门主要负责具体业务的核保工作等。
3.风险核保程序
(1)核保选择。核保选择的主要内容:一是尽量选择同质风险的标的承保,从而使风险在量上得以测定,以期风险的平均分散;二是淘汰那些超出可保风险条件的保险标的。核保选择包括事前核保选择和事后核保选择。
(2)核保控制。是指保险人对投保风险作出合理的承保选择后,对承保标的具体风险状况,运用保险技术方法,控制自身的责任和风险,以合适的承保条件予以承保。核保控制的对象有两类:一是标的金额较大、风险较高、承保技术较为复杂的业务,保险人为了避免承担较大的保险风险,必须通过承保控制来限制自身的保险责任;二是随着保险合同的订立而可能诱发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逆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是保险经营中固有的风险因素。逆选择是指由于投保人和保险人或者保险人和再保险人之间存在着信息的非对称性,从而使保险人或者再保险人在进行保险决策时作出不利于自己的决策。道德风险是指人们以不诚实、或不良企图、或欺诈行为故意促使风险事故的发生,或者扩大已发生的风险事故的损失程度。巨灾、逆选择和 道德风险是核保控制的关键。4.风险核保技术
风险核保技术主要包括:(1)标准费率体系的测算。其中极为重要的条件就是以多大的费率匹配风险,既使投保人的利益得以保障,同时又能够使保险人的经营利润得以锁定。(2)风险量化模型。一是设计风险调查表;二是建立风险量化指标体系和标准;三是计算平均费率对应标的的风险量化值,该标的为标准的参照物。(3)再保险技术。选择恰当的分保方式或分保组合方式,根据承保能力确定自留保费、分保成本和预期的经营利润。(4)市场经营效益评估。
保险公司经营风险 篇2
(一)基本情况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范围是办理各项小额贷款。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小额贷款公司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为“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服务。
2009年6月22日,锦州首批两家小额贷款公司揭牌营业,拉开了锦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序幕。截至2010年12月末,锦州辖内陆续开业运营的小额贷款公司已达15家,注册资本总额达4.8亿元。
(二)经营情况
2010年,锦州市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673笔,累计金额7.06亿元,实现净利润1529.6万元。累计发放的贷款中,非农户个人、企业和农户个人贷款占比分别为61.83%、29%和9.18%;贷款余额中,非信用贷款和信用贷款余额占比分别为65.36%和34.64%。从经营情况看,非农户贷款占比最大,农户贷款占比最少的特点十分明显。
二、风险分析
(一)经营风险
一是信用风险。小额贷款公司主要贷款对象为中小企业和农户,大部分借款人受制于其财务状况和抵押担保能力,往往难于从银行获得贷款,进而选择转向小额贷款公司筹措资金。由于定位的模糊性,小额贷款公司未被认定为金融机构,无法连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因此在评价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和诚信水平方面具有难度。小额贷款公司对借款人的状况了解不够全面,难以保证发放贷款的及时收回,这将影响其信贷资产的质量,具有较大的信用风险。
二是贷款集中风险。《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公司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20%。事实上截至2010年底,锦州市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6000万元,按5%计算已达100万—300万元,已形成事实上的大额贷款。从实际情况看,2010年12月,锦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单笔贷款最高金额均已超过100万元。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大额化的现象偏离了贷款“小额、分散”的原则,更不利于贷款集中风险的控制。
三是政策风险。从小额贷款公司地区分布看,2010年末,锦州市仅有40%的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在县域地区;从业务实际发生情况看,2010年锦州市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中9.18%为农户个人,贷款余额中19%为农户个人,农户占比较小。小额贷款公司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配置资源,引导资金流向欠发达地区,但小额贷款公司实际的发展方向已并非以支持小客户为主,在政策上更是违背了其支持“三农”和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初衷。
(二)资金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此外,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不得向内部或外部集资、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简单说,“只贷不存”是小额贷款公司的运作的主要特点,这种经营模式使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本规模受到限制。同时,允许在一定数量范围内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也不足以缓解小额贷款公司在资金上的压力。
资金是小额贷款公司从事经营活动的最基本要素。然而资本金规模和后续资金来源不足是小额贷款公司普遍面临的难题,也成为制约其扩大发展的瓶颈。2010年末,锦州市已有8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超过注册资本金额和融入资金余额之和的95%;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占注册资本总额比例高达94%。
2 0 1 1年,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控制信贷增量,这为小额贷款公司创造了较好的生存条件。但较低的资金周转率挤压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生存空间,已贷出去的资金无法在短期内全部收回,使小额贷款公司在面对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区域扩展的发展良机时显得力不从心,在缺乏资金来源时只能暂停业务。
(三)监管风险
监管主体不明确。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定义为建立在政府监管基础上的准银行业金融机构,定性为工商企业,各小额贷款公司依据《公司法》进行市场化运营,自负盈亏。大部分城市负责监管小额贷款公司的部门为省、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部分地方政府金融办还专门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办公室。但相关规定中明确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监测,并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信贷征信系统;银监部门负责指导、协助省、市金融办对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进行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工商管理部门根据工商管理相关法律规定对小额贷款公司实施管理,确保合规经营。整体上形成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局、工商局共同监管的“多头化”监管格局。不明确的监管主体容易导致监管的形式化,更容易产生监管漏洞和监管真空。
监管内容不完善。现有的管理规定中,突出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申请资格审查、小额贷款公司政策宣传和指导、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变更和终止等几项工作内容。但可以看出,监管内容重点仍在小额贷款公司市场准入的审批上,而对于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的提前预警、及时识别以及风险监测等管理内容和方法尚未涉及。此外,《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仅为指导性意见,不具备强制的约束力,对于不符合上述文件的经营行为,缺乏明确的监管和处罚依据。
(四)转型风险
在小额贷款公司转型方面,金融办会同银监、人民银行、工商等部门,每年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分类评价,可以对依法合规经营、无不良信用记录且经营效益好的小额贷款公司,推荐改制为村镇银行。尽管改制成为村镇银行后,小额贷款公司将拥有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和更加全面的扩展盈利渠道,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
一方面,根据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因此小额贷款公司转型的首要条件是更换主发起人,让原有投资者让出控股权和经营权给某一银行业金融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原始投资人的投资信心,有可能会影响其投资金额和投资方向。
另一方面,控股方的调整改变了小额贷款公司原有的民营局面,这可能使其失去原有灵活多变的运作体制和高效快捷的服务方式,走向严格意义上的“银行模式”,这必将降低小额贷款公司在中小企业、中小客户方面的贷款审批效率和金融服务效率。
三、政策建议
小额贷款公司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县域经济注入了一种全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也是我国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的一项制度性突破。它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可以更好地引导民间资本和规范民间借贷,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因此,健康、合理地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应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强化。
(一)谨慎经营
小额贷款公司首先应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基本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设立之初的基本原则。在业务上以基本原则为主,不应因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考虑小额贷款公司的特殊性,支持其加入征信系统,真实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有效降低小额贷款的贷款风险。此外,小额贷款公司应不断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审慎发放额度相对较大或贷款相对集中的贷款,避免粗放式经营和外延式扩张。
(二)拓宽资金
在现有的政策要求下,小额贷款公司应摒弃投资者“一家独大”的旧模式,努力通过提升公司综合实力吸收有实力的股东投资,吸引新的资金进入,以确保资金的后续来源。同时,管理部门可以综合考虑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周转率以及利润率等重要指标,选择发展较好的一批小额贷款公司,采取适当放宽对其股东人数的限制、适当提高其向银行融资的比例等方式开辟资金来源新渠道,逐步解决小额贷款公司后续资金匮乏的问题。
(三)明确监管
在监管主体方面,应明确各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探索合理有效的立体监管模式。建议由地方政府金融办作为牵头部门,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工商部门共同参与,明晰各监管主体分工不同但各有侧重的职责,建立监管的协作机制。
在监管内容方面,考虑到小额贷款公司经营业务的专业性,加大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的对贷款流向、贷款利率等内容的监管力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补充完善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各项政策依据,对于监管内容和发现的问题,做到监管方法规范,处罚政策完备。
(四)合理转型
保险公司经营风险 篇3
关键词:贷款;风险;对策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并倡导金融体制创新,随着改革的深入,为缓解中小企业和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小额贷款公司应运而生,在推动金融市场发展、解决就业,促进中小企业、农村市场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是随着民间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很多小额贷款公司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超范围经营甚至非法经营等乱象,由于受自身能力和资源的限制,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日益突显,应当予以高度关注。
一、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现状
(一)融资比例不合理
目前政策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的融入资金,不得超过其资本净额的50%。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这一规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资金补充途径,使公司运营的后续资金难以得到保障。
(二)税务负担较重
按照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属于金融机构,但只要发生贷款行为,仍然要按照“金融保险业”税目来征收營业税。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却要全额完税,与农村金融机构相比,较高的税赋大大压缩了其利润空间。
(三)未使用征信系统
小额贷款公司不能与商业银行公用征信系统,在客户调查中得到的信息不仅不全面而且真实性低,严重影响了贷款的发放。另外,公司也无法像银行一样对所发放贷款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很好的监督。
二、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风险
(一)市场风险
小额信贷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要比商业银行的基准利率高很多。根据司法部门的相关规定,民间资金借贷,利率上限不得超过银行同期利率的四倍,下限是银行同期利率的0.9倍。很多公司尚未形成健全的风险应对机制,尚不能根据市场变化自主驾驭浮动利率,只是对其贷款普遍实行了上浮的利率,从而造成了很大的客户流失。
(二)信用风险
小额信贷机构运用创新的金融手段为低收入客户提供信贷服务。与商业银行的客户相比,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主要是农户和微小企业。这些服务对象大多业务不稳定、收益不确定、担保不充分、信用不足,偿付能力低。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来自公司内部控制和对借款人所获取或了解掌握信息不对称因素产生的贷款决策失误和员工职业道德因素以及违反操作规程形成的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或损失风险。小额贷款公司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贷款业务普遍具有“额度小、期限短、频率高”的特征,增加了操作风险的可能性。
(四)资金风险
经营风险最突出的就是资金流动性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因经营管理、市场变化、灾害和道德因素等原因的影响,不能或不愿意按照借款合同约定而形成的违约和义务的不履行,出现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风险。
三、小额贷款公司经营风险成因分析
(一)产品设计存在缺陷
市场行情变化莫测,金融产品的设计应考虑售卖与购买双方利益的均衡,增强金融产品的可操作性,取得共赢的局面。小额贷款机构的目标客户产品往往具有很强的趋同性,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客户盈利就会降低。法律法规的变更可能使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范围、经营行为及资金状况发生改变。
(二)借款人信用不高
同一般借贷一样,小额贷款同样是以信用为基础,但很多借款人在获取贷款后不能及时偿还贷款。一方面是信贷公司对于客户的信用状况及经济偿还能力不了解,另一方面,除客观原因外,很多借款人缺乏必要的诚信,故意拖欠还款期限,非法占用资金。
(三)员工业务水平低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员工的职业素质与道德水平都与公司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小额信贷公司来说,员工的素质对贷款业务办理的效率、成本乃至公司的财务状况都有着重要影响。通常,员工应当接受过很好的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培训学习,既获得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实际操作经验。目前,很多小额信贷公司高级管理人才十分欠缺,员工培训机制不健全,缺乏组织能力与创新能力。此外,小额贷款的发放往往以各种社会关系为依托,这就使得部分不法骗贷的情况时有发生。金融机构的部分信贷人员为了能够获取超额不正当利益,在办理业务时,对于贷款人编造的各种存在问题的借款资料不予制止,甚至会协助他人弄虚作假,进而以达到套取、骗取贷款的目的。
(四)贷款用途监督欠缺
小额贷款的发放主体通常会受到技术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公司的信息资源不能在上下级之间形成有效的共享,很多关键信息不能及时传达到位,造成监督的迟滞与缺失。一方面办理业务时对于借款人审查不到位,对潜在风险疏于防范;另一方面,借款人规模较大,在现有条件下,小额贷款公司还不能实现对借款人所获贷款的具体用途及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四、小额贷款公司经营风险防范措施
(一)建立行业协会和征信系统
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协会可以保证小额贷款公司在业务上、经营上学习,规范各小额贷款公司的放贷行为,保持良性的运作秩序。由行业协会统一组织建立本行业内部的贷款征信系统,登记客户的历史信用情况,方便行业公司在进行贷款发放时能够进行及时查询,避免不良贷款的发生。
(二)实现资金良性循环
小额贷款公司要做好市场客户的选择,要求公司业务人员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严格按规定程序及要求进行处理,确保借款人所提交的所有手续齐全、合法、有效,严格执行和落实相关规定,从源头上保证经营资金良好循环。积极调整资产结构,按照公司客户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开拓市场,尽可能地将公司的客户结构达到一定要求。
(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小额贷款公司要组织全体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使员工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满足工作需要。一方面要抓好职业道德教育与业务技能学习,引导相关人员特别是重点业务经办人员端正工作态度,明确定位,找准方向,使工作产出高效优质;另一方面,公司上下都要学习理解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落实。
(四)主管部门强化监管
五、结论
小额信贷公司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及政策引导,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积极调整战略,优化公司结构,与时俱进,稳扎稳打,一定会取得更好的业绩,同时可以使小额贷款政策真正贯彻落实,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晓山.中国小额信贷十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 麦英姿.我国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控制问题探究[J].中国商界.2010(1):30-31.
新注册公司经营存在的风险有什么 篇4
营业执照中经营范围分为“许可经营项目”和“一般经营项目”,许可经营项目是指企业在申请登记前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应当报经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而一般经营项目是不需要批准,自主申请经营即可。
企业申请的经营范围中有下列情形的,企业登记机关不予登记:
(1).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禁止企业经营的;
(2).属于许可经营项目,不能提交审批机关的批准文件、证件的;
(3).注册资本未达到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从事该项目经营的最低注册资本数额的;
(4).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规定特定行业的企业只能从事经过批准的项目而企业申请其他项目的;
(5).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2、不关注经营范围的前后顺序
一些企业同时经营多个行业的业务,而此时经营范围中的第一项经营项目所在企业为所属行业,税局稽查时选案指标经常参考行业水平,排错顺序,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举例:A公司从事主营商务服务,兼营货物销售,但把货物销售放在第一顺位。税局选案时,跟批发零售业的行业对比,税负偏低,这样就可能被税务机关列为重点关注对象!
于是A公司就稀里糊涂被盯上了,其实人家交得多的是6%的增值税,13%的交很少啊~
3、分支机构经营范围随便写
企业设立分公司,由于分公司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经营范围不能超过总公司的经营范围。因此,分公司的经营范围应在总公司经营范围以内。
但是,如果企业设立子公司,其经营范围不需要在总公司经营范围内。由于母子公司经常相互提供服务,总公司应增加商业服务业等经营范围,子公司增加为总公司提供服务的经营范围。
4、没有考虑核定征收
打算申请核定征收的新设企业,应避免经营范围中出现不允许核定征收的经营范围。
【举例】B公司新设公司拟申请核定征收,财务人员办理工商登记时,随手增加了专利代理、商标代理的经营范围。申请核定时,税务机关表示专利代理不能核定征收,贵公司不符合规定,那么B公司可能就需要注销企业重新设立公司。
所以,打算核定征收的企业,更要注意经营范围的审核,避开国税函[2009]377号中规定的不能核定征收的类型。
5、经营范围越多越好
一些财务人员认为走出经营范围的业务不能自行开具发票,需到税务机关,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就尽可能的扩大经营范围。同时一些经营业务不能享受税收优惠的,画蛇添足反倒因小失大。
【举例】非房地产企业以土地投资设立新公司,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但房地产企业除外。如果却在新注册的公司加了“房地产开发”的经营范围,该公司以土地投资新公司时,可能没办法享受到税收优惠。
6、经营范围随便写
还有一些人因无法确定而选择随意从网上抄写经营范围,不考虑企业实际情况。
以增值税为例,混合销售中按照主业确定税率,同样的混合销售业务,不同主业的企业税率不同。在确定主营业务时,经营范围也是可以参考的一项,经营范围应突出公司的主营业务,避免多缴税。同时可以参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还可以咨询专业机构。
经营范围虽然小,但影响却不小,请各位务必要重视,在选择填写经营范围时,各位老板,还是填写与自己相关的经营的项目为好,以免选择不对反而给自己带来麻烦。
【拓展阅读】
工商注册是企业或个体户开始正常合法经营前必做的一步,下面给大家讲下个体户注册的四大注意事项,这些问题需要广大创业朋友的多加注意,以免违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体工商户注册后是否有领取营业执照
1、个体户作为一种商事主体,需要依法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由于现在实行“多证合一”,所以相当于同时办理了税务登记,在工商、税务等层面受到监管。
2、而且营业执照正本应当置于经营场所的醒目位置。否则,由登记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500元以下的罚款。
二、个体工商户从事餐饮业须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
光是申请营业执照是不够的,还需要根据实际经营情况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或《食品经营许可证》,否则就是无证经营,会被吊销营业执照!
三、个体工商户也得年报!且不能逾期!
注意注意,个体户也得进行工商年报。年报时间也是截止到每年的6月30日。且个体户年报的抽查比例、抽查方式和抽查程序均和一般公司一致。
四、个体工商户也需记账报税
1、从事生产、经营并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个体工商户,都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设置、使用和保管账簿及凭证,并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核算。
2、注册资金20万以上,营业额4万以上,满足其一就要设置复式账,在这个标准之下的,可以设置简易账。
企业经营风险防范 篇5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它的发展和壮大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还为国家增加了税费收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市场主体鱼龙复杂,不讲诚信现象依然存在,有些企业缺少防范意识,对经营活动中的法律问题了解甚少,导致经营风险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
一、对合作伙伴资信情况考察不细,导致上当受骗
目前,有些公司是国有企业独家投资或者合资开办的,但大多数商贸公司是公民个人开办的。一些不法商人,在申办公司时,伪造资本证明资料,骗得注册,或者借用他人资金注册后又予抽逃,属于典型的“空壳”公司。这类公司没有正式、真实的帐册,开办者往往把公司的有效资产落到自己或者亲属的名下,债务由公司承担,个人不承担任何责任。由于一些企业对合作公司的资信情况缺乏细致、深入的调查了解,投入资金或者供给货物后,便被不法商人占有、转移或者挥霍,无法收回。就是起诉到法院,由于股东虚假注册、抽逃资本和非法占有公司资产的证据难于收集,也无法追究股东的责任。如有两家公司签订了合作经营煤炭合同,一公司出资50万元,另一公司负责经营,利润共享,实际上是借贷关系。负责经营的公司是王某用其父母的身份证,以其父母的名义开办的,其任经理。王某开办公司的注册资金是向亲友筹借的,验资后即抽回偿还了借款。出资公司50万元到帐后,王某用20万元偿还了债务,其他款项因欠税被税务部门扣划。其提出要想继续运作,必须追加投资,使出资公司骑虎难下。
二、法律关系不清,对经营活动把握不准,风险增大
法律关系不清,错定合同性质和名称,导致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及应承担的责任无法确定。如,某集体企业与一民营公司做买卖,集体企业出资40万元,由对方购买煤炭,提供储煤场地和工具,集体企业负责销售煤炭,利润三七分成,属于合作经营合同。而在操作中,集体企业却与民营公司签订了煤炭购销合同和场地使用合同。在合同履行中,该民营公司擅自在煤炭中掺入沙石,强行销售煤炭,集体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无论从买卖合同,还是从场地租赁合同,对方均无违约之处,无法追究对方责任。如果以合作经营签订合同,则对方存在严重违约,依法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对方赔偿损失。
三、乐观签约,缺乏风险评估及保护措施,一旦形成纠纷,损失难免
在经营中,缺乏对经营项目风险评估,好多项目没有对合作伙伴的资产、经营、信誉情况进行评估,没有对发生纠纷解决途径、方法进行必要的研究和效果上的考量。签订合同时,没有约定纠纷解决的方式,或者约定了不利于己方的解决方式。大多数合同没有要求对方提供担保,或者虽然对方提供了担保,但因未依法办理登记手续而归于无效。
四、盲目联营,陷入联营陷阱
资金实力强的企业,往往是各方招商引资的对象,面对复杂的情况,稍有不慎,一旦投入资金,便会陷入矛盾和纠纷之中。如,某公司用600万元购买某商城的房屋,并以此为投资,与该商城联营设立公司,经营装饰材料市场。由于联营前,没有认真调查商城对市场房屋是否享有所有权,也没有将房屋产权办到联营公司名下,导致在以后的经营中纠纷不断,市场的投资人、施工单位通过诉讼手段取得了对市场房屋的租赁收费权,致使联营公司无房可管,无费可收,造成该公司600万元投资被架空。
五、对合同履行重视不够,导致后续工作被动
有的企业对合同的履行不够重视,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责任不清,应收帐款得不到及时收回。如某建筑企业为某大学城建设校舍,部分校舍已投入使用,拖欠工程款上千万元。由于建设方拖欠设计院、勘探等部门费用,这些部门拒绝向建筑企业提供有关资料,致使无法形成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建设方以建筑企业不提供竣工验收报告为由,拖延对工程的验收和决算。工程没有决算,就无法确定建设方欠款确切的数额,作为施工方的建筑企业就无法主张
权利。经过多次谈判,最终不得不以延长付款期限为代价,换取对方对工程款的决算。
六、对应收帐款催讨不力,导致风险或者损失
一是超过诉讼时效,丧失胜诉权。如一企业与邢某做水泥生意,2004年8月17日邢某出具了16万元的欠条。2007年该企业向法院起诉,称多次催要过货款,2006年邢某曾经给付了1万货款。但由于当时没有对货款重新签认,事后对方又不承认,无证据证实诉讼时效已中断。从出具欠条之日起至提起诉讼,已超过2年普通诉讼时效的规定,企业丧失了胜诉权。二是由于货款拖欠时间过长,欠款企业发生重大经济纠纷或者经营状况恶化,甚至破产,丧失偿还能力。
七、诉讼措施不当,导致案件败诉或者无法执行
一是选择起诉对象不当,导致诉讼请求被驳回。如某水泥厂诉张某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中,水泥的买受方是某装饰建材市场,由于该市场不具备法人和其它组织的资格,不能作为诉讼主体。张某仅是买卖水泥合同经办人,起诉张某显然是选择诉讼主体错误。按照法律规定,某建材市场的债务应由其开办人负责。
二是没有申请财产保全措施,导致被告人的财产被其转移、处分或者被其它法院查封、冻结,失去了偿还债务的机会。
三是有关事项没有保留书面材料或者材料丢失,导致无法向法庭提供证据;举证不全面或者不及时,导致超过举证期限而失权。
四是经过诉讼程序胜诉后,没有在法定期限内向法院申请执行,使生效的判决、调解丧失强制执行的效力。
为了提高企业对经营风险的识别、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健康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加强对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建立兼职或者专职的法律顾问队伍,加强对合同签订、履行的法律审查。企业可根据本单位人员和业务量等状况,设立专职或者兼职法律顾问,具体负责对合同签订、履行的法律审查和诉讼代理工作。未经法律顾问审查同意,不得签订和变更合同。
第三,认真审查合作方的资信情况,谨防上当受骗。签订合同前,要对合作方的工商登记、资产、信誉及经营状况进行认真调查,对于公民个人开办或控制、无资产、操作不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要尽量规避。对于资信情况不明朗,但确有合作必要的,要通过严格财物控制、同时履行、对方提供担保等方式予以防范和化解风险。
第四,密切关注合同履行过程,确保合同履行善始善终。生意的运作过程实质上是合同的履行过程。合同一经签订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变更合同,须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第五,慎重开展紧密型、法人型联营业务,预防联营风险。在紧密型、法人型联营中,有的是联营各方组成新的法人企业,有的是以一方企业的名义对外经营,对紧密型、法人型联营项目要慎重。对于有些项目确实需要联营的,尽量采取协作型联营即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行,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明确约定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各自对外承担法律责任。
第六,加强应收帐款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应收帐款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加强财务部门日常对应收帐款的统计和分析,及时报告应收帐款情况,控制应收帐款规模;二是定期召开有主管领导、经营管理人员、法律顾问、财务人员参加的企业经营活动及应收帐款情况分析会,对合同的履行、资金回收、存在的风险等情况进行研究,提出应对措施。对于没有还款诚意,有较大风险的应收帐款,应及时向法院起诉,以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三是制定应收帐款的催收、签认、资料保管等具体操作规范,保全证据,完善法律手续;四是把应收帐款作为考核企业及经营管理人员业绩的主要内容,并与工资、奖金挂钩,充分调动企业和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五是建立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追究制度,对于不尽职责、滥用权利、贪图私利,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行政或者法律责任。从而形成应收帐款管理、回
收的长效机制,有利有节的开展工作。
第七,视债务人的经营状况和对债务的态度,确定清欠方案
当发生纠纷时,通过协商解决,实行各方利益的双赢,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必须有通过诉讼手段解决纠纷的心理和技术准备,一旦出现对方以种种理由推脱,迟迟不予落实,或避而不见;经营状况严重恶化,有停产停业可能;债务人欠债较多,有可能被起诉;或已经涉及重大诉讼,且诉讼进程表明其将败诉等情况,应及时启动诉讼程序,以避免和减少损失。向法院起诉清理外欠款,要做好以下事项:
一是要选择好诉讼主体。
1、债务人已经歇业、被吊销营业执照,无力偿还债务,这就要调查债务人在工商登记时注册资金是否到位,如果虚假出资,验资机构虚假验资,金融机构提供虚假验资证明,依法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把债务人的开办单位或者股东、验资机构、金融机构与债务人一并起诉。
2、法人资格滥用,如人格混同、公司财产不分、虚假股东等,就要揭开公司的面纱,请求股东承担债务偿还责任。
3、有的负债企业通过企业改制的机会逃废债务,这就需要针对其改制的具体情况,选择起诉对象,诉请改制后的新企业、负债企业的投资人承担责任。
4、行使代位权,起诉次债务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
二是弄清纠纷性质,确定诉讼请求。决定起诉时,要研究合同纠纷的性质,是买卖合同纠纷,还是合作合同纠纷;是借款合同,还是联营合同纠纷。然后再确定诉讼主张和请求,是主张合同有效,还是主张合同无效;是主张继续履行,还是主张终止合同;是主张赔偿损失,还是主张支付违约金,以及请求的金额等。
三是注意收集、提供有关证据。依照法律的规定,谁主张谁举证,主张权利要有证据支持,否则,要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因此,要保留好合同书、运单、结算凭证等文书原件,及时向法院提供。
四是尽量收集对方的财产线索,及时申请财产保全。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债权人在诉讼前或诉讼过程中,可以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申请,请求法院查封、扣押、冻结对方的财产。受诉法院一旦对财产实施了保全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其他法院也不得重复保全。可见,申请财产保全有利于保护自己的债权。
五是判决书、调解书生效后,在法定期限内申请执行。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限,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最后一日起,对方为公民的为一年,对方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为六个月。超过法定期限申请执行的,法院将不予受理。
经营风险预测及规避措施 篇6
风险预测:
1.宠物营养搭配店选址的问题,宠物营养搭配店选址不恰当不合理,这对于店的经营具有极大的风险。宠物营养搭配店的成功首先是建立在选址正确的基础上,如果在选址方面出现问题,宠物营养搭配店就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来支持客户的入店概率。
2.店面装修不合理造成装修费用浪费的风险:宠物营养搭配店的装修设计是很有学问的,美观和使用要兼顾,单说卖场槽板和货架怎么搭配都是有讲究的,因为必须要知道有多少种产品要挂,多少种产品要摆放,如果没有合理的设计会造成很的不便及浪费,如果做的不合理,宠物和工作人员会很容易累,也容易造成损伤,宠物营养搭配店涉及应该轻装修重装饰最大程度上节省不必要的支出。宠物营养搭配店如果涉及不合理会造成费用的巨大浪费和使用的不便。
3.宠物营养搭配店最大的风险就是食物和服务,尤其是顾客的服务,顾客的投诉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遇到不讲理的客人更为复杂,所以宠物营养搭配店要做好客人对服务不满意之后的预防。
4.宠物营养搭配店人员流失的风险,一个宠物营养搭配店需要有营养搭配师、销售人员、店长、店内一个离职都有可能造成店铺不能正常运营。所以企业应增加员工的福利,为员工购买医疗保险等。
保险公司经营风险 篇7
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营遭遇的主要风险
(一) 政治政策风险
中国公司海外投资经营遭遇的政治风险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战争和内乱。
战争和内乱风险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 其中以中东和非洲为最。在中东和北非地区, 集中了由宗教冲突、领土纠纷、族群矛盾、主权独立、资源争夺等一系列的战争和内乱风险。这些战争和内乱将可能直接引起中国企业在本地区投资项目的推迟、中断、甚至取消, 还将会面临较大的人员伤亡和人身安全保障问题。近年来, 涉及中国企业人员伤亡或人身安全失去保障的事件在海外时有发生。
2. 排华反华势力的影响。
由于经商习惯及文化的不同, 华人的成功往往招致当地人的嫉恨。在某些国家, 某些政治利益集团不愿看到中国的发展和强大, 他们往往在政治、宗教、信仰、人权等方面对中国企业进行刁难。目前在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南非、拉美等国家, 都存在着一股力量较为强大的反华排华势力。在东南亚国家印尼也有排华传统。在这些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经营有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
3. 投资国政策的风险。
这类内容包括东道国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 对外资投资领域和项目的限制和禁止。项目的限制主要包括所属行业经营范围的限制, 股份比例的限制, 销售市场的限制, 人员雇佣的限制等。如2005年联想集团并购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IBM) 全球个人电脑因被称为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而被迫接受延期调查, 印度政府以“影响国家安全”为由无限期搁置中国华为公司在印度投资建厂。在一些限制外资股权比例国家会造成中国投资者虽然出了钱, 却拿不到决策权、话语权。在一些政府效率低下、腐败较为严重的国家投资, 一些潜力巨大、利润丰厚的项目, 入股者不是政府本身, 就是背景深厚的当地权贵, 这种合资模式不但将当地企业低效、人浮于事、财务和管理混乱等痼疾带进新公司, 给投资造成潜在风险, 而且一些有“背景”的当地控股者并不真正出资而只以影响力入股, 不承担风险却坐享红利, 也有损中国投资者的利益。在一些非洲、东南亚国家政局政策不稳, 朝令夕改, 投资的风险也很高。
(二) 投资决策风险
近几年中国公司海外出征的结果, 总的来看是不太理想, 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对方的环境和有关风险。缺乏对海外投资环境、投资项目的有效风险评估, 致使海外投资存在一定盲目性, 往往用自己的一些主观判断来代替客观情况。比如, 在一些国家, 对它的法律、有关投资的规定、审查的程序以及工会起的作用等并不了解。不了解有关的情况, 就不能真正地去分析风险, 也不能真正有合适的对策。目前, 国内还缺乏专门的海外投资风险评估机构帮助海外投资公司分析和评估海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 而公司本身基于自身实力和掌握资源的限制会因信息渠道闭塞、自身评价或判断能力不高等因素影响, 很难正确判断某项目在国外是否具有发展前景, 是否值得投资, 最后就算投了资也是基于主观判断进行的, 有可能导致海外投资项目因前期调查不充分、不科学, 而先天不足, 进退两难。
(三) 经营管理风险
有些中国投资者对投资国当地国情民风不太了解, 一味套用国内的一些所谓成功经验, 例如以金钱刺激鼓励加班加点, 用高压管制提高劳动强度和延长工时, 习惯用甩钱、走路子、通关系和联络感情的方法“搞定”或采用小恩小惠进行怀柔等, 较少考虑东道国工会势力和劳工权益等指标, 结果在当地的经营处处受阻。在某些国家开厂, 可能会遭遇当地劳动力技术跟不上、效率不高、培训困难, 或者宗教习惯影响工时, 投资环境不完善, 基础设施跟不上, 如道路不畅运输困难, 经常停水停电没法正常生产等问题。由于习惯性思维, 在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很少雇佣当地员工和在东道国寻求企业利益代言人, 较少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 使企业不能融入当地社会之中, 无法取得政府和公众的认可, 一旦出现劳资纠纷, 就很难处理。
(四) 法律法规风险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法律法规体系, 而且差异很大。企业在海外经营必须对此有充分了解和掌握。从国外法律执行情况来看, 在西方发达国家, 市场经济体系比较完善, 公司行为的法治水平比较高, 在当地生产经营的所有企业都必须严格遵循各项法律制度, 任何违规操作都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而在东欧和非洲不少国家法律法规又存在很大弹性, 执法过程存在很多腐败现象, 如这些国家在进口方面存在的“黑清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灰色通关, “黑清关”在这些国家法律上是不合法的, 但在事实上处于“准合法”的地位, 平时可能没有问题, 但当地政府一认真执行法律, “准合法”又成了“真非法”。同样的产品和清关手续, 也许一个平安无事, 另一个却被扣押重罚或没收。另外一点是国外对劳工权益的保护普遍比较重视, 如果不熟悉当地的劳工法律, 没有与当地工会组织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也极有可能遭遇罢工的影响, 而不好处理。
二、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营对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 成立国家风险评估机构, 由国家提出投资指导
美国、德国和日本等西方大国都设有国家风险研究与分析机构。这些机构通常是由一些有着显著社会背景的部门负责组织, 其职责是:对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每年发布旨在为本国企业海外投资服务的“国家风险报告”。因此, 为了适应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需要, 我国急需建立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服务的中国国家风险分析、预警与报告系统, 成立“中国国家风险报告中心”。当然也要鼓励民间的一些研究机构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可以针对一个行业或针对一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详细和全面深入的研究, 作出指导。
(二) 加强组织海外华人商会, 借助集体力量抵御风险
由于华人遍布世界各地, 从事的行业也比较多, 背景也各不同。组织华人商会, 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 不但可以加强华人之间的感情, 做到资源共享, 也对抵御和化解风险有一定的效果。
(三) 投资前科学论证, 提高投资决策水平
细究我国一些企业在海外投资失败的原因, 常常是因为没有对项目和当地情况进行认真地考察, 做出一个符合实际的项目可行性研究, 致使项目先天不足。因此, 我国企业一方面要舍得付出成本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争取拿到各方面的数据。另一方面, 要有科学的项目可行性分析程序。做可行性研究要循其规律进行, 按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进行探询, 不要主观臆断。另外一点, 投资应尽可能避开政治局势动荡、反华势力较强的国家或地区, 选择法律健全、政治局势稳定的国家。在投资区位的战略选择上, 应改变目前过于集中的格局, 逐步实现多元化和全方位的分布格局, 形成对国际市场的全方位开拓和国际资源的多渠道利用。
(五) 大力培养国际经营人才, 与实施人才本土化相结合
海外投资是一项复杂的跨国经营活动, 不仅要求经营者通晓国际投资、金融、贸易等必要的专业知识, 熟悉国际惯例环境和国际市场, 还要求对东道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环境、法律制度、经济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并具备较强的管理技能。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 在尽快从企业内部培养跨国经营人才的同时, 实施人才全球化和本土化策略, 在人才的招聘和使用上, 大胆使用国外优秀人才。
保险公司经营风险 篇8
面对向商业化转型之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Corporation,简称AMC)现行的经营体制和治理机制仍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导致非经营性风险行为时有发生。本文中所涉及非经营性行为主要指AMC人员对外主动性寻租和对内拉关系、寻官位等不良行为。
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AnneOKruger)公开发表了《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深入研究了由于政府对外贸的管制而产生对租金的争夺,设计了数量模型对其进行计算和讨论,把寻租(Rent Seeking)作为一个经济学范畴正式提出。话来,布坎南(James M.Buchanan)、托利森(Robert D.Tollison)、斯里尼瓦森(T.N.Srinivasan)等人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此,寻租理论的基本思路被广泛应用,为经济研究提供了一个考虑问题的新视角,揭示了人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活动不仅可以借助通常的市场手段而且必要时还会采用一些非市场手段,从而把追求新增经济利益行为与追求既得利益再分配的行为区分开来。
我们知道,严重扭曲的不良资产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往往可以利用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谋取私人利益,尤其是在责任与收益不相匹配时,会导致非经营性行为时有发生。而这种行为与经营性行为长期交叉,又具有惯性、引诱性和膨胀性等“棘轮效应”,通过复制、传递、挤出等途径,自动放大,危害极深,如何规避其害对于AMC改革与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二、一个AMC非经营性行为的基本模型
本文参考了效率工资模型(耶伦,1984、凯茨,1986),并加入收入、成本等相关变量,对AMC非经营性行为进行了模型化分析。
(一)假设条件
1.发生非经营性行为的主体,既承受着一种成本,也获得了一种利益,具有选择非经营性行为发生的主动性,目标就是期望收益最大化;
2.内部和市场层次中存在无法完全监督主体行为的情形;
3.行为主体在选择非经营性行为时,会受到公司内部信息对称程度和市场上信息对称程度影响,发生非经营性行为时,有可能被发现,也有可能不被发现。
(二)基本类型
发生非经营性风险行为时,主体具有最大化的真实净收入:
π=βa1a2(Y-CL)
Y是行为主体的收入,c是获取收入所需支付的成本,L是获取收入所需支付的劳动数量,β为贴现因子,a1是行为在内部被发现的概率,a2是行为在市场被发现的概率。
行为主体的收入依存于劳动数量和非经营性行为发生的倾向度。为了简化,暂时忽略其他的变量因素,并假设劳动数量与倾向度是乘积性地进入收入函数。可作如下表示:
Y=F(eL)F()>0 Fu()<0
e代表发生非经营性行为的倾向度。我们假设成本是倾向度的惟一决定因素,即有:
e=e(c)e()<0
此时,行为主体发生非经营性行为时追求效用最大化式子如下:
当行为主体独立且不受约束时,L与C一阶条件是: 这表明,在最优处,倾向度的成本弹性是l。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进行变量扩展,由于倾向度不仅仅受到的决定,所以,将上述函数进行一般化,则为:
W代表工资收入,V代表考核收入,L是会受到的影响,u是其他影响因素,下标表示偏导数。
最后,一阶条件可以整理为:模型的这种扩展形式说明考核收入影响着倾向度的大小,而工资收入对倾向度不存在影响。
(三)主要结合
第一,V影响非经营性行为的收益水平。V值越大,非经营性行为的收益空间越小,从而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整体上呈反向变化关系。而V代表着激励考核效应,所以,激励考核机制作用的发挥如何,直接影响着非经营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a1a2影响非经营性行为的期望成本。a1a2越小,行为发生的成本就越小,从而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大小又取决于监督战略优劣和监督效率的高低程度。因此,非经营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与监督效率的高低呈反向变化关系,所以,监督制约机制作用的发挥如何,也影响着非经营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第三,β作为贴现因子,对支出成本有一定的影响。在AMC这一特殊金融企业中,理论上,β值越大,行为发生的成本就越大,而其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亦然。如果将β理解为未来的收益对现在行为的影响程度,那么,AMC人员必将会考虑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β值就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小,成本支出亦会随之变小。
第四,对于非经营性行为的发生影响相对较小,由于工资水平相对平稳,且存在稳定的预期效应。所以,我们认为,长期以来认为“高薪养廉”的做法也可能存在不妥之处。
第五,本文主要考虑到AMC所进行的是创造性的、知识含量较高的脑力劳动,值属于相关变量因素,也可以理解为变换职业导致的收入损失,它决定了对现有职业的珍惜程度,其中也包括个人成长机会及培训机会等。
三、AMC非经营性风险行为发生原因的分析
2004年,国家审计署对四家AMC进行审计,查出各类违规、管理不规范问题和案件线索金额715.49亿元,占审计抽查金额的13%,提出“处置资产过程不透明,内部交易和关联交易问题较多,评估随意性大,存在假招标和假拍卖”等行为是问题所在。事实上,这种不求反映资产真值的现象十分普遍,也正因为有这样一种模式,意味着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对其中的优质资产按劣质资产处理,劣质资产按垃圾资产处理,有了充足的套利空间,很大程度上在外部市场上也就有了非经营性行为发生的空间。
现有的AMC经营体制和治理机制下,委托一代理关系仅体现代理人代表国家行使资产处置和管理的权力,公司的控制权实际上由代理人单方面掌握,也就是说,极易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由于这种明显的政策取向,AMC长期没有形成内部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许多监督管理职能流于形式,难以有效参与市场竞争,从根本上没有融入市场竞争环境之中,形成资产处置透明度不高、交易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披露、关联交易和内部交易时有发生的不良局面。由是,内部非经营性行为开始蔓延,发生的几率逐渐增大。
另外,资产处置真实价格难以准确衡量,在利益的驱动下,资产处置不可避免面临暗箱操作、内幕交易等内部非经营性风险,员工可能会低价出售资产以换取个人回扣,甚至有意泄漏不良资产折现底价等重要机密,使资产处置工作限于被动。操作人员对资产处置具体项目掌握的信息比决策和管理人员要多,选择处置
目标、制定处置预案实际掌握在操作层手中,往往使损害AMC利益的方案看起来合理合法,使得决策层建立的内控机制流于形式。不良资产通过虚假评估,或暗箱操作,或内外勾结,极大地增加了处置成本,增加了衍生风险。
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员工缺乏工作动力,严格的级别划分让普通员工与高层领导之间的待遇相差较远,而普通员工之间也没有好坏之分。其结果就是,有些员工冒着违法违纪的风险去攫取非法所得。期间,缺乏对部门及个人进行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实行的激励考核办法只在纸面上或口头上操作,未真正落到实处,没有体现劳动多少和贡献大小,由此也会加剧AMC运作的非经营性风险,一些人容易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控制权收益。
缺乏相互约束监督沟通机制,员工只是盲目服从领导者的命令,并完成任务,不会在意自己所做的是否会造成风险。经理层多数不敢创新,注重的是如何保住职位,获取既得利益;对于员工的监督约束也是沿用传统体系,将福利、待遇、住房、用车等均与相应的职务挂钩,同工作业绩关系不大,员工的努力就是为了升职。
四、规避AMC非经营性风险的政策建议
毋庸置疑,非经营性行为已经成为制约AMC商业化转型的软肋。为了发展,为了生存,只有分析产生原因,抓住发展中深层矛盾和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瓶颈制约,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在根治非经营性行为的同时,要防止和避免系统新的风险堆积。
一是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功能作用重新定位,建立起内部制衡机制,建立健全包括风险政策。审计稽核、战略发展等各专业委员会,实现有效治理和科学管理,确保AMC向商业化转型过程中形成一个全面且相对独立并为其有效运行负责的内部机构体系,提高经营管理层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建立符合现代金融发展理念的人员选聘机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指导,通过一系列相互制约的程序和措施来防止错弊和疏漏的发生。
二是设计一个全新的激励约束机制,把员工的收益与所在岗位、从事工作、工作业绩、产生效益、承担风险等紧密地联系起来。变隐性收益为显性收益,变行政激励为经济激励,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科学的岗位设置、定员定额和岗位测评。强调科学的业绩评价,包括标准和程序。首先,要加大物质激励力度,加快薪酬制度改革,以市场定价为依据,合理界定人才薪酬并拉大收入差距,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实行差别化待遇,克服平均主义,使收入分配向核心素质倾斜;其次,要拓宽员工的发展渠道,以职位和职称两条线,提出不同类别的发展渠道和发展方向,对不同岗位和不同专业根据贡献度确定不同的激励办法,使各类人才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机会;第三,要建立适应商业化经营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的员工业绩评价体系,研究制定规范合理、形式灵活的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性质工作岗位的员工考核指标体系,为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供准确依据。
三是尽快完善AMC的风险监管机制,特别是明确不良资产的处置定价、损失和评价办法,建立一个量化、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准确判断AMC资产处置的效率和效益。从AMC内部,为规避寻租行为,首先要对资产进行合理定价,减少认定的价值和投资者认定的公平市场价值的巨大差距。其次要建立健全内控体系实行阳光操作的内部运作方式,对资产处置过程中,要坚持三公原则,项目处置要集体研究审处分离、评处分离、处置谈判双重把关,选择中介机构实行资质认定、公开招标、公平竞争,完善资产处置环节的规章制度,防范个人滥用职权行为发生。再次,要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稽核检查频率,对员工非经营性行为引发的资产流失,一经发现,坚决查处,决不手软。从目前紧迫的治标手段来说,必须整合内部监督资源,保证其机构独立性、监督针对性、工作效率性。
四是认真开展对不良资产交易的监督检查工作。对评估、拍卖等中介机构从事不良资产交易服务的资质要认真审核;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减少资产公司和投资人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提高处置行为的透明度,减少暗箱操作;最大程度地避免各种欺诈、寻租和腐败行为的产生;加强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针对性,完善相应的监测指标体系;认真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肃市场秩序。
五、结论
本文的分析说明,非经营性行为是AMC人员缺乏满足感和成就感,且内控存在漏洞,具有理性地获利机会做出反应的结果。我们认为,由于非经营性行为在一定时期内依然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既然不能在近期内通过改变外部条件来消除非经营性行为,那么就应该从内部的制度设置、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等方面进行资源整合,调整收益函数使行为主体目标逐步和公司整体目标一致,也唯有如此,才能减少非经营性行为的再度发生。
【保险公司经营风险】推荐阅读:
保险公司的经营口号08-03
保险公司经营发展思路10-14
保险公司风险控制09-26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情况报告07-02
物业公司经营风险报告06-11
保险公司召开二月经营分析会简报08-25
人寿保险公司开展“规范经营、诚信服务”实践宣传活动总结07-31
多年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吕梁分公司始终坚持“诚信经营07-03
保险经营主体07-10
保险经营规则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