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责任保险制度

2024-07-31

风险责任保险制度(共12篇)

风险责任保险制度 篇1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转变成经济危机, 现代金融体系的安全性遭到各方的强烈质疑, 特别是金融危机所显现出来的银行体系稳定性和道德风险越来越摆在政府及公众议题上了。据报道, 截至目前为止, 金融危机已经迫使全球范围内140余家银行倒闭, 储户的利益谁来保证, 这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存款保险制度。

一、存款保险制度概念及发展史

1. 存款保险制度概念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个国家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国家的金融秩序稳定, 通过法律形式建立的一种对银行因意外事故破产进行债务清偿的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以信用保障为主要特征的应付风险与危机的救助机制, 它使金融风险在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三方面都有可靠的物质保障及相应的法规措施。

2. 存款保险制度的由来及发展情况

现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创建于大危机过后的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 许多银行因资金周转不灵而被迫关闭, 由此引发了挤兑风潮。在此背景下, 为了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保护存款者利益, 美国于1933年创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现代存款保险制度的雏形由此出现。大体上看, 存款保险制度有隐性和显性两种形式。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金融 (银行) 体系是由国家对存款安全性进行担保, 国家承担银行倒闭代偿存款的责任。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建立特定的非赢利性存款保险机构, 由存款保险机构收取保费并负责金融 (银行) 机构倒闭代偿存款的风险。纵观全球, 目前各国都偏向于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于很多国家 (包括我国) 来说,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实际上是要实行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向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转变。因此, 深入研究存款保险制度的风险, 适时推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模型论证存款保险制度隐含的道德风险及其具体表现

1. 存款保险制度中隐藏着严重的道德风险

保险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是指投保人在投保后, 降低对所投保标的的预防措施, 从而使损失发生的概率上升, 给保险公司带来损失的同时降低了保险市场的效率。道德风险的概念首先由ArrowDebreu (1962) 在研究保险问题时提出, 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 道德风险是发生在事后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是信息不对称的集中体现和必然后果。

理论上存款保险制度具有保护存款人、稳定银行体系等功能, 但是,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存款保险制度也不是完美的。从保险学的角度来说, 存款保险实质上是一款保险合约, 该合约的直接当事人为投保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 存款人作为该制度的保护对象可被视为合约的间接当事人, 也就是说构成存款保险的基本当事人涉及到三方:存款人、投保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 存款人、投保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三者之间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使得道德风险成为存款保险与生俱来的体制弊病。

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初宗是为了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出现银行挤兑的概率, 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但是存款保险本身存在的道德风险又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

2. 效用模型论证道德风险的存在性

如果存款保险机构为银行进行全额保险, 因为有存款保险机构要为其破产清偿债务, 银行将进行高风险投资。下面将以一个简单的数理模型证明全额存款保险机制将使得银行投入更多资金进行风险投资:

(1) 前提假设

(1) 设银行现有自有资产A和存款D (A

(2) 在第二期 (t=2) , 假设有两种极端情形发生:

借款人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 (假设利率为r) , 则归还总额为 (1+r) xD, 设概率为p;

贷款成为不良贷款, 本金和利息都无法归还, 发生的概率为1-p。另设rp> (1-p) 。

(3) 银行的期望效用函数为u (w) (w为银行的净价值即所有者权益, 等于资产减去负债) 。当w<0时, u (w) <0;w>0时, u (w) >0。设银行是风险厌恶的, (w) >0, (w) <0, 当w趋近于0时, (w) 趋近于无穷。

求解银行期望效用最大化时的x值。

(2) 模型求解

分两种情况, 即存在和不存在存款保险制度时, 分别求解x值。

第一种情况:不存在存款保险制度

在t=2时, 若第一种情况发生, 则银行的净价值为:W1=A+rxD, 概率为p;若第二种情况发生, 则银行净价值为:W2=A-xD, 概率为1-p。银行的期望效用为Eu (w) =p.u (A+rxD) + (1-p) .u (A-xD)

求银行期望效用最大化的x值, 就是在无约束条件下求解函数的极值问题, 即求在一阶导数为0时的x值。写成公式:

Max Eu (w) =p.u (A+rxD) + (1-p) .u (A-xD)

求其一阶导数并推导如下:

所以g (x) 在[0, 1]上为严格单调减函数, 那么在 (0, ) 内存在x*, 满足, 即, 即x*<1

从以上分析可见, 在不存在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 银行不会将其全部存款进行风险投资

第二种情况:存在全额存款保险制度, 即有专门机构替银行偿还不良贷款造成的全部损失。设保费为Q

当t=2时, 若第一种情况发生, 则银行的期望净价值为:W1=A+rxD-Q, 概率为p;若第二种情况发生, 则银行的期望净价值为:W2=A-Q, 概率为1-p。最大化银行的期望效用, 即:

MaxEu (w) =p.u (A+rxD-Q) + (1-p) .u (A-Q)

对x求一阶导数:

设h (x) =E[u (w) ], 则h (x) 在 (0, 1) 上为单调增函数, 那么当x=1时, h (x) 取最大值。即银行会将全部存款贷放出去。

(3) 检验结果及分析

从以上推导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在全额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的情况下, 由于银行存有“赚了归自己, 赔了赔别人”的念头, 所以会将资产完全投入有风险的项目。但是这一结论的成立依赖于上述所有假设的成立, 而其中的一些条件 (如:在本模型中银行并不必须留有存款准备金, 而在现实中, 必须留有法定存款准备金;银行的效用函数不仅是关于净资产的函数, 应该是关于风险等因素的复合函数, 等等。) 并不符合真实情况, 因此模型在现实中的意义还有待考证。

3. 存款保险中道德风险的具体表现

前面已经在数理上论证了道德风险的存在性, 以下是用图文形式具体分析存款保险制度三方当事人所隐藏的道德风险

在这里, 建立一条存款保险合约的信息链 (如图) 来分析存款保险制度中道德风险的具体表现。

图1存款人、投保机构以及存款保脸机构的关系

从图1中可以看出, 存款保险使原有模式下存款人与银行之间的简单博弈过程, 变为存款人、投保银行、存款保险机构三者之间的复杂博弈。在整个信息链中, 存款人将其相对于银行所处的信息弱势地位通过存款保险转嫁给了存款保险机构, 并由其承担了处于信息弱势地位所带来的风险。具体来说, 存款保险制度至少在三个方面造成了道德风险。

(1) 存款人的道德风险。在没有存款保险的情况下, 存款人与银行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图1一1所示) 。存款人出于自我保护意识, 必然会审慎地选择稳健经营的银行, 主动监督银行的经营状况, 以确保自己的银行存款的安全。而存款保险制度为存款人的存款提供了保护, 使得存款人除对较高的利率感兴趣外, 再无积极性去关心银行的经营业绩和安全性, 存款人也不再会理性的选择银行。在存入存款后, 存款人也无需对银行的业务和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 对存款银行的风险情况会掉以轻心, 甚至缺乏积极性将其存款从有潜在破产风险的银行中取出。因此, 政府提供的存款保险反而降低了存款人监督银行的自我保护激励。

(2) 投保机构的道德风险。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原有的存款人与银行之间的双向激励约束机制, 使得存款人、投保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三者形成了一种单向制约机制 (图1一2所示) 。其结果造成了对投保银行的激励和约束分别来自存款人和存款保险机构, 这很容易导致投保银行所受的激励与约束不对称, 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时, 为了不让存款流失, 银行必然会担负起维护存款人信心的责任, 尽量减少进行高风险投资的倾向和冲动。在客观上起到了抑制银行从事高风险投资的作用, 降低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 银行在制定其经营管理策略时就倾向于依赖存款保险制度, 向存款人承诺较高的存款利率, 并为弥补较高的存款成本而冒更大的风险。更有甚者, 由于从事高风险投资的利润往往十分丰厚, 一旦成功则归银行所有, 失败却由存款人 (主要是存款保险机构) 承担大部分损失, 银行仅仅损失少量自有资本, 这种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性自然会加大银行道德风险发生的几率.

(3) 金融监管机构的道德风险。金融监管机关工作的重心在于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而安全稳定最明显的标志是不发生银行倒闭事件。存款保险制度由于防止挤兑而使银行不会因为市场的惩戒作用而倒闭, 同时存款保险机构对处于危机的银行进行的救助也使银行难以倒闭, 因此容易造成监管机关对存款保险制度的依赖。监管机关过于依赖存款保险制度的结果是放松监管的职责, 表现为:一是对银行过度承担风险的失察;二是对银行冒险的纵容或者容忍, 甚至掩盖问题。

三、防范存款保险制度中道德风险的一些建议

针对本文的模型结果及道德风险的具体表现, 为了克服存款保险制度对市场纪律的削弱作用和导致的道德风险, 我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1. 加强对公众存款风险意识的宣传及金融机构的监管

通过各种可行渠道, 向广大的公众存款人宣传银行行为的风险, 提高公众对自身存款安全性的关注度。金融监管方面应采用实地检查报表稽核等各种手段对金融机构进行综合监管。加大新闻媒体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报道, 发挥公众监督体系的力量。同时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加以控制, 严防高风险资产量的增加。督促金融机构提高资本充足比率, 增加经营的稳健性, 从而防止金融机构为追逐高收益而承担过高风险。既通过公众监督, 又加强金融监管双重力量削弱存款人及银行双方隐藏的道德风险。

2. 对银行存款进行非全额保险

在文中效用模型中已经论证了当保险公司对银行进行全额保险时, 必然出现银行的投机性行为剧增。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对银行存款进行部分保险, 使银行、存款者及保险人三方共同承担一定的风险。Ralph A.Winter在《存在道德风险时的最优保险》中认为:对道德风险的解决办法是留有一部分未保风险由风险规避的个体承担而非全部转移给保险人。防范措施边际改变的一部分后果由个体承担或分享可以对个人产生激励。最优合约将使较多保险情况下风险分担的好处与较少保险情况下的激励作用达到平衡。

3. 根据金融机构经营的风险程度, 确定不同的保费存款比率

存款保险的价格对应的是银行存款经营的风险, 具体到某家金融机构收取多少保费还要对风险进行更全面细致的衡量。我们应该试图建立一个以风险费率为核心, 民间风险评级为辅佐, 市场价格调节为机制的灵活务实和高效的存款保险定价体系。经营越稳健则保费比率越低, 差别保费的设置可使金融机构增加高风险资产成本加大, 从而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4. 针对存款人保险赔偿的标准不宜过高, 以降低存款人的道德风险

可采用在一个比较小的额度内全额赔偿, 超过这一额度则按比例赔付的办法, 在采用存款实名制的情况下, 应对每人的赔款额限定最高额度。这样既可使存款者的利益受到保护, 又可使存款者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选择和制约, 以促使金融机构加强经营的稳健性, 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

5. 加强金融法制框架的建设和完善, 提高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

应保证存款保险机构的独立性, 要从法律上明确存款保险机构的地位, 并对其功能和运作程序进行严格界定。存款保险制度需要一整套相应的法律框架作为保障, 只有高效完善的法律框架, 才能发挥出存款保险制度应有的作用。这一点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目前经济转轨时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够完善, 各级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普遍存在, 所以必须保持存款保险机构的独立性, 防止由于政府过度干预造成对存款人和纳税人利益的损害。

参考文献

[1]郭玲:《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缺陷分析及制度设计》, 商业时代 (理论版) [J]2004年第8期:38—39

[2]钱小安:《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约束条件与制度设计》, 金融研究[J]2004年第8期:21—26

[3]西志颖:《论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

[4]陈珑:《美国存款保险改革—一个道德风险视角》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5]Ralph A.Winter, 存在道德风险时的最优保险, 保险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M]Georges Dionne主编朱铭来等译校

[6]王媛:《存款保险:呼声背后的思考》黑龙江对外经贸[J]2005年第8期:69—70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8]项卫星, 李宏瑾:《中国是否应该引入存款保险制度》, 国际经济评论[J]2002年9月:29—30

[9]赵霜茁:《存款保险制度建设中的道德风险控制》, 中国金融半月刊[J]2003第19期:31—32

风险责任保险制度 篇2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逐步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在这种形势下,赢得全球公信力成为了我们共同的追求目标。会计师,作为连接企业与市场的桥梁,想要更好的发挥中介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就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规避风险的方法、完善的责任认定机制、严格的管理处罚制度来规范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注册会计师也要坚守职业道德,合法审计,诚信审计,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行业健康发展,才会令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强。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职业责任保险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研究

1.1 审计风险

会计是一个覆盖面非常广的行业,面临着涉税风险、管理风险、业务风险等方方面面的风险,本文主要讨论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来源可以概括为两个诉求:一是企业控制者渴望通过外部因素来制约管理者的诉求,一旦审计工作者监督不力将会造成业务风险,并通过理赔或终止合约的方式解决;二是信息使用者会借助会计师事务所来获取期望明朗真实的会计信息,从而应用于投资、合并、并购、上市等领域。这是注册会计师所面临极大地风险,即审计风险。如果注册会计师采取“失信”行为必将导致不良结果,甚至会触犯法律。而这一风险,随着股市由“核准制”转变为“注册制”等系列政策的出台变得愈加严重。

1.2 审计失败的严重后果

审计本身作为一项鉴证行为里面就包含了与受托人和被受托人的双方的责任态度和在其中的斡旋。审计失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审计行为开展的困难性导致会计师在工作中造成失误导致了审计失败;另一方面就是注册会计师的“故意而为之”,即审计舞弊。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会计造假情况可以说是日愈严重,根据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调查,大部分企业均不同程度上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一系列的会计师失信问题不但将自己送进了黑名单,承担了相应的法律后果,更染黑了这个行业的气氛,让企业不能健康地发展,所以说,诚信几乎关乎着整个经济的命脉!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制度的探究

2.1 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进程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师审计失败等相关问题层出不穷,中国企业应当在世界市场上提升公信力,保监会、财政部于2015年共同发布了《会计师事务所职业责任保险暂行办法》,对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的建立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纲领。如今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丰富自身的职业责任保险类别,保险种类也逐步细化完善,选择购买保险而转移分散自身审计风险的事务所也较为集中,基本上大型的会计实务所和独立审计师都已选择此类风险。

2.2 投保会计师责任险与会计师“失信”问题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不能涵盖因会计师“失信”所造成的不利影,由于事情是因为会计师的舞弊行为造成,责任保险很难在这种出险情况下承担理赔。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进入市场后,事务所相继为企业的执业人员投保,然而职业责任保险的出现并没有杜绝会计师舞弊,也没有阻碍审计失败的问题的频发,相反因为风险转移的心理防线,反而让心存侥幸的会计师选择对行业规矩的无视,从而犯下更严重更频繁的错误。

在赔偿金额方面,首先职业责任险有赔偿限额,会计事务所赔偿义务超过赔偿限额的部分,仍需要由会计事务所自行承担。另外,会计事务所由其执业人员不符合行业规范而导致的审计失败问题,从长远角度来看,不只是经济赔偿损失的后果,还会使事务所及其会计工作人员信誉受损,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解散。经济损失可以量化,但是信誉和口碑一旦受损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这是责任保险不能担保的。

综合以上论述,职业责任保险制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部分会计行业的风险,但是事务所若企图通过投保责任险规避自己所面临的业务风险未免有些“治标不治本”,真正稳固会计行业良心发展,使其成功助力经济繁荣国家强盛,还需要会计工作人员秉持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诚信审计。对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建议

3.1 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及惩罚力度

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首先,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就目前而言,有关注册会计师执业的法律还不尽完善。政府等有关部门应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对违规人员做出相应惩罚,并进行公示公开,让他人引以为戒。

3.2 加快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

注册会计师应当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素养,积极学习理论知识,按?|按量完成再继续教育,学习国内外优秀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使自己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并且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执业水平。与此同时,注册会计师也应当确立正确的执业观和风险意识,对工作认真负责。会计师事务所应该起好宏观调控的作用,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进行细致的检查。再有,事务所也应进行相关的体制改革,增强工作的包容性,与国际接轨。

3.3 强化会计人员的风险认知水平

由于会计从业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影响力大,会计行业所面临的业务风险不容小觑。因此及时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是为以后的行为敲响警钟,可以集中作用于新人职的工作人员,及早地防患于未然。有了风险意识才有敬畏之心,同时付诸于严格的行业行规,建立注会协会的“黑名单”制度,根除工作中的侥幸心理。

参考文献:

[1]周彤.会计师事务所职业责任保险:背景、发展与完善[J].财会通讯,2016,(31):21-24+4

[2]刘琴.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制度的对策[J].审计月刊,2015,(04):44-45

[3]李磊.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制度构建问题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07):62-64

[4]张达,李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职业责任保险购买决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01):91-97

风险责任保险制度 篇3

关键词:地震灾害风险;地震保险制度;推行方案

中国是拥有着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地域辽阔,资源众多。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众多,发生频率高。2014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了3373.8亿元。(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事件中,地震是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中较为严峻的考验,中国的领土面积占全球7%,近百年来却有总数33%的地震发生在中国。因此,本文选取地震这种具有极强代表性的自然灾害作为出发点,对地震灾害风险和建立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初步探究。

一、地震灾害风险

(一)地震灾害风险的内涵

地震灾害作为发生频率高,分布范围广的一类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就会随着地震震级强度的增加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工设施和人类自身带来越来越严重的损失。因此,地震灾害风险可以被解释为由于较高强度的地震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和巨额社会财富损失的可能性。

(二)地震灾害风险的特征

地震灾害风险虽然是一种巨灾风险,兼备了巨灾风险和非巨灾风险的双重特性。1.客观性。地震灾害风险是客观存在并且不可能完全排除的风险。2.发生频率不均匀。当一定区域内的板块运动增加和相互挤压时,就会频繁发生地震灾害,而在地壳不活跃时期,地震灾害发生的次数就会明显减少。3.损失巨大。损失巨大是巨灾风险最显著的特征,因此就要求人们要不断地提高對地震灾害风险的认识、控制和管理。4.难以预测性。目前,地震预报预警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不能反映出及时准确的地震信息。5.不完全符合可保的条件。可保风险要求风险必须是大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但是地震灾害风险不适用于大数法则,缺乏大量同质且独立分布的风险暴露,给保险人合理厘定保险费率带来了难度。

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地震保险制度

(一)我国建立地震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20世纪中国大陆人口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但大陆地震次数占全球大陆地震次数的三分之一,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地震总死亡人数的二分之一。(如此严峻的灾害形势,更进一步地体现出我国建立地震灾害保险制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接下来做更为具体的阐述。

我国容易受到地震灾害的侵袭和破坏。一方面,从地理环境角度考虑,中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界处,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属于地震多发区。同时,我国的地震灾害还具有震源浅、分布范围广、频度高等鲜明特征。另一方面,从社会环境角度考虑,我国地震频发区具有人口及财产密集化趋势加大的特点;人们的防震意识较为薄弱,防震知识普遍欠缺;广大农村和相当一部分城镇的建筑物抗震性能较差。因此,强震引发强损的概率也是极大的。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政提升的紧迫性。一直以来,我国巨灾风险管理采用的是以政府为主体,财政为支撑的巨灾风险管理体制,在实现了高效、快速、大规模地调动社会资源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的同时,也带来了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增加和徇私舞弊的问题。因此,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妥善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有助于全社会风险意识的普及和推广。

(二)我国建立地震保险制度面临的现实状况

当前,建立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逐步成熟。一方面,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势态良好,市场经济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财政及居民收入较快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获悉,公共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26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4035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243.4元增长到2014年的28844元。(另一方面,自1980年回复保险业以来,我国保险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设计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为保险公司研究地震风险的承保与分散机制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建立地震保险制度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及地方性法规都提出了鼓励发展地震灾害保险事业,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地震灾害保险和探索建立地震保险制度的相关条文,但对地震保险制度建立的作用并不突出。地震保险目标市场难以准确确定和地震保险准公共产品的属性与保险经营利润最大化的宗旨相矛盾,造成了保险市场供给不足的局面;潜在的被保险人总是比保险人更了解保险标的风险状态,即出现“逆选择”现象;被保险人在防损和减损行为方面产生的背离和保险人对被保险人不负责任的行为也会产生道德风险。

(三)建立我国的地震保险制度

我国的地震保险制度指的是六级(含六级)以上地震灾害可能带来的巨额财产损失和重大人员伤亡的风险,通过保险的形式进行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的制度安排。

它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地震灾害保险法律法规。在地震保险制度运行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和支持。1966年日本颁布的《地震保险法》和1998年新西兰颁布的《地震保险委员会法案》等均对该国地震保险制度的规范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我国也应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增设地震灾害保险的相关内容并尝试制定一部符合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灾害保险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2.地震灾害保险的运行模式。我国的地震灾害保险实行政府与保险公司协作型的地震灾害保险模式。借鉴日本地震保险的成功经验,使得商业保险公司利用其风险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承担起合理拟定费率、定损理赔和开发地震保险新产品并制定营销方案的责任。同时,政府及职能部门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并肩负起最终再保险人的义务,尽可能多地为保险公司消除后顾之忧。3.地震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首先,采用风险分散机制。地震损失在被保险人、保险公司、各级政府和再保险市场之间分摊,并通过巨灾债券、巨灾期权等地震灾害风险证券化手段分散风险。其次,成立全国地震保险基金,如表2所示。

三、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推行方案

在地震保险制度推行中,首先要建立政策性城乡居民住宅地震保险,要具备覆盖面广和保额小的特点,量力而行。待发展成熟后,形成全方位的地震保险制度。其次,考虑到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差异性的现状,地震保险制度的推行应启动并坚持进行试点工作。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财政的支持下,江苏、浙江、广西等地开展的以农村住房为主的巨灾保险制度试点工作获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为建立我国地震保险制度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实践。同时,国家应该对被委托的保险公司给予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的优惠政策,具体措施可以根据保险公司研发创新的地震保险产品种类和数目的不同,承保的保险费率和签订保单的差异做出明晰的政策制定细则。政府和各级部门更应该增加宣传力度,提升人们通过投保进行地震灾害风险的分散和转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地震灾害保险的投保率和参与度。

地震灾害保险作为一种事前防范地震灾害的方式,在我国已经受到各级政府、保险业和学术界广泛地重视。加快建立适用于我国的地震保险制度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希望通过该项制度的建立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中国抗震减灾工作打开一个新局面。(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注解:

① 数据源自新华网

② 数据源自中国地震信息网

③ 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官网

参考文献:

[1] 魏华林,林宝清主编,保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王和,王平编,中国地震保险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3] 王和,吴成丕编,国际巨灾保险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4] 李文中,张玉红.论建立中国地震保险制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

[5] 蒋恂,曹骑豹.汲取国外经验教训,巩固发展中国的地震保险制度.世界经济,1996

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研究 篇4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保证金融安全对稳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业的代表机构, 经营着货币资金, 现代商业银行已成为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资金集散机构, 是各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聚起来, 再通过资产业务把资金贷给资金需求方, 实现资金的间接融通。商业银行是一种靠负债经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特殊金融机构, 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 为防止存款人恐慌性的挤兑造成银行危机冲击金融机构, 就要有效保证存款的安全。存款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了保证存款安全、维护存款人信心、保护存款人利益、监督银行业稳健经营、维护金融稳定而制定的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过程中, 道德风险是现行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弊端。

一、存款保险制度概述

(一) 存款保险制度的含义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在金融体系中设立保险机构, 强制或自愿地吸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缴存的保险费, 建立存款准备金, 一旦投保人遭受风险事故, 由保险机构向投保人提供财务救援或由保险机构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制度。

(二) 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

1、由于市场机制的运行不能够完全保证金融系统的安全和

稳定,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业务开展涉及范围广泛, 牵涉诸多方面的利益, 保持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和安全发展意义非凡, 金融安全网的构筑至关重要。金融安全网是指, 为保持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而做出的危机防范和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即金融安全网通过调动各种力量和启动各种有效的措施保护金融机构, 使其面临的危机得以控制, 防范危机向整个金融体系的扩散和蔓延。审慎监管、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构成了金融安全网的三大支柱。

2、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开展其他业务的基础和前提, 银行

的高负债性操作决定了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高风险性、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银行内在的性质决定了其运营过程中必然会趋向各种风险状态, 进而影响银行业的安全和稳定。

商业银行属于典型的高风险行业, 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除了面临一般企业的风险外, 还面临很多特殊的风险, 如 (1) 信用风险, 指债务人不能或不愿意归还到期债务而使债权人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是造成银行亏损甚至倒闭的主要原因。 (2) 利率风险, 指由于市场利率变化而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的波动是频繁的。 (3) 流动性风险, 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满足客户的取款需要及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或其他的即时现金需求带来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影响银行的清偿能力, 是商业银行挤兑乃至破产的主要原因。 (4) 经营风险, 指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因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引起的风险, 比如银行的计算机失灵等风险。除此之外银行还面临诸如:汇率风险、投资风险、资本风险、竞争风险、操作风险、财务风险、高科技犯罪风险等各种风险。而这些风险的存在直接导致了银行业内在的不安全性和不稳定性。为增加银行业的稳定, 存款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资本是银行信誉的“护身符”和防御风险的“保护器”, 标志着商业银行实力是否雄厚, 更够有效保护存款安全、抵御经营风险, 保护社会经济和金融的稳定。但银行的自有资本占全部资产的比重很小, 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银行的自有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重不低于8%, 尽管各银行尽力接近该目标, 但是银行还是难以以其资本抵补各种经营损失。为维护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避免因丧失市场信心导致的市场崩溃和银行危机,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这一机制的建立意义重大。

3、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

机, 致使美国大批银行倒闭, 银行存款人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为维护金融秩序, 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美国于1933年率先通过立法建立了存款强制保险制度, 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之后, 印度、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挪威等国家也先后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至今, 全球大约有120多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维持金融体系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 推行开来。同时, 存款保险制度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波动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 比如, 为提高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性, 美国已从最初的统一费率改革为风险厘定费率制度;日本提高了保险存款的上限, 墨西哥、芬兰等国也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整。目前, 我国尚未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二、存款保险制度产生的道德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建立7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该制度在维护经济和金融稳定方面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因此伴生的道德风险问题也不容忽视。道德风险是指, 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 而将成本转嫁给了别人, 从而造成了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是存款保险制度发挥作用的关键, 是制约存款保险制度有效性的根源。

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即被保险人拥有比保险机构更多的信息, 使得他有动机去采取对自己有利又不至于被发现的行动, 从而造成保险人的损失。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存款人、投保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之间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三者都可能产生道德风险。

(一) 存款人的道德风险

存款人为保证存款的安全和收益, 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前, 必然会审慎的选择存款银行, 那些经营稳健、资本充足、风险可控的优势银行将受到青睐, 着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优势银行, 促进了银行业之间的正当竞争, 约束了银行的行为, 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意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提高了存款人对参保银行的信任度和投资信心, 减少了对银行风险辨别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减弱了对银行的监督和约束, 为风险偏好银行和实力欠佳的银行提供了吸收存款的途径和机会——利用存款保险制度, 只需要支付微薄的保费就可以借此获得大量的存款, 为进一步扩大存款来源风险偏好银行会通过提高利率的手段和经营稳健的银行展开竞争, 但稳健的银行因自身发展状况良好却不愿提高利率增加经营成本, 这刺激着存款人倾向于选择高风险的银行。同时, 风险偏好银行因为存款数量和吸收存款的成本的增加更有倾向将存款投放于高风险的项目, 结果提高了整个银行业的风险水平, 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存款保险制度大大降低了参保银行倒闭的可能性, 所提供的激励机制使得存款人失去了关注银行风险状况的积极性, 降低了其他债权人的警惕性, 存款人将监管责任转移给了存款保险公司, 这种风险——收益的不对称性将大大提高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二) 投保银行的道德风险

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后, 银行只要向存款保险公司支付一定的保费, 就可以获得存款安全的保障, 如果银行濒临破产或破产, 为了确保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失, 存款保险机构会对银行进行求助, 例如:对于破产的银行进行清算, 并在保险限额内支付存款人的存款;让有问题的银行和有偿债能力的银行合并;存款保险机构帮助面临破产的银行调整经营方向、组织资金运用, 甚至通过提供贷款进行资金援助等。这对于本应该承担风险的银行来说, 存款保险公司的存在转嫁了这些风险——即银行利用了存款人的资金获得了投资收益却不必承担资金使用后的风险, 这增加了银行承担过度风险的动机。这种道德风险增加了银行破产的可能性和存款保险机构的社会成本。

(三) 存款保险机构的道德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使得存款人与存款保险机构之间发生了隐形的交易——存款人愿意将款项存入投保银行, 既是接受了存款保险机构的相关规定, 存款人希望存款保险机构能够监管投保银行的经营行为, 在投保银行陷入困境时提供援助以及在限额内对存款人进行赔偿等。但是监管机构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可能迫于社会和政治的因素对金融机构进行不正当的干预, 甚至随意决定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 例如危机救助标准, 以获取金融机构的回报。当监管部门的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 监管当局会首先关注自身利益而不顾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监管当局为逃避监管不当的责任, 会放松资本要求和对银行持有风险资产的限制, 隐瞒银行的不良状况, 从而造成监管部门监管宽容的道德风险。

三、道等风险的规避措施

不同类型的存款保险基金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道德风险, 事前基金和政府出资的基金安排会导致更严重的道德风险。故改进制度设计, 提高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性可以消减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 进而控制所产生的道德风险。

(一) 实行限额保险

全额保险的实行虽然可以大大提振存款人的信心, 防止挤兑, 但也会扰乱市场纪律, 使得存款人失去了对投保金融机构的监督, 导致了存款人的道德风险。实行限额保险, 存款人也要承担部分损失, 这会激励存款人加强对投保银行经营风险的监督, 例如通过转移存款或索要更高的利息的方式对欠稳健的银行实施有效的约束, 同时减少存款人的道德风险。

(二) 设立风险费率体系

存款保险制度的单一保险费率会诱发道德风险, 单一保险费率下, 投保银行的风险与保险费率完全脱钩, 即不管投保银行承担的风险状况如何, 经营是否稳健, 存款保险机构按照统一的费率核定需缴纳的保险费, 这就促使银行有动机为追求高利润而承担更大的风险, 这种保险制度导致了激励的扭曲, 刺激银行选择更大的风险资产组合。而合理的保险费率设定, 即以被保险机构的风险程度为定价基础实行风险费率, 可以有效的制约存款人和投保银行的道德风险。

(三) 健全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管机制和职能

存款保险机构的宽容监管是指监管部门在已知银行经营不稳健或有冒险倾向时, 出于多种原因而采取姑息迁就的态度, 没有有效履行监管职责的行为, 而这种监管宽容导致了存款保险机构的道德风险。规避这种道德风险, 应在存款保险制度中引入和强化金融监管, 促使存款保险机构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更有效的实施监管职权, 不仅要监督问题银行, 还要对银行常规业务进行监管, 积极采取早期纠正措施, 减少存款保险机构在关闭银行过程中的宽容, 全面监控对问题银行的处置过程。

严重的道德风险使得各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效率出现差异, 对存款保险制度中道德风险的研究, 对我国是否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起到了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6

[2]郭研.存款保险与风险控制[J].经济科学, 1998年第3期

[3]杨家才.存款保险制度及中国模式[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风险责任保险制度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工伤保险经办工作的监督管理,防范和控制经办风险,促进工伤保险业务的规范开展,维护广大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河南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暂行办法》,《信阳市工伤保险业务经办工作流程》等法律、文件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统筹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第三条 工伤保险保险经办风险,是指在新参保人员申报、工伤审核、工伤待遇核定、待遇调整、工伤保险基金发放、工伤保险基金核定领取、基金管理、档案管理等业务环节中可能出现的不符合相关法律、文件规定的各种情形。

工伤保险经办风险分析报告是指对工作人员在工伤保险经办中的经办行为进行规范、监控的方法和措施的防范控制。

第四条 工伤保险经办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总目标是保证各项业务经办结果的准确、真实、完整和可靠。

第五条 工伤保险经办风险防范和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完整性。控制范围包含所有工作人员和业务环节。

(二)制衡性。关联业务环节间实现有效制约。

(三)适应性。适应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的需要。

第二章 工伤保险经办风险

第六条 工伤保险待遇核发风险

(一)政策精神学习、领会不正确、不准确,导致本统筹区核定口径不统一、不正确;

(二)未按政策规定核定待遇标准及其项目;

(三)对工伤职工初审的待遇复核不认真,马虎了事;

(四)与金融机构及经办机构内部相关科室协调不力,基金拨付不及时,定期长期待遇人员基金不能按时发放;

(五)其他情形。

第七条 工伤保险待遇核发风险

(一)工伤保险政策执行有偏差,各项待遇审核把关不严,使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的核发产生错误;

(二)支付金额与实际确认金额不符,报表发生错误;

(三)审核把关不严,违反《工伤保险条例》发放工伤保险待遇;

(四)工伤保险视同缴费年限审核弄虚作假,多算缴费年限;

(五)其他情形。

第八条 工伤保险基金管理风险

(一)工伤保险基金财务制度执行不规范,导致拨付金额错误;

(二)对银行资金拨付流程不严谨,未按会计制度拨付养老失业保险待遇;

(三)财务与业务单据不符,未按财务制度拨付养老失业保险待遇;

(四)银行支付金额错误;

(五)报表数据错误;

(六)其他情形。

第九条 长期定期待遇人员管理风险

(一)相关政策规定执行不规范;

(二)业务流程操作不严谨;

(三)未按时审查该待遇领取人员;

(四)其他情形。第十条 综合管理风险

(一)提出决策事项时未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造成决策失误;

(二)审核把关不严,导致论证不充分的决策事项提交主任办公会决策;

(三)未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导致在事项决策中,容易产生个人说了算的风险;

(四)未能合理制定业务流程,造成办理业务行为不规范;

(五)未将上级领导的决策及时传达,造成工作延期;

(六)未能合理制定规章制度,管理存在缺陷;

(七)其他情形。

第三章 防范和控制

第十一条 总体风险防范和控制

工伤保险业务经办须建立权限授予、变更、注销登记制度;须按岗位分离、相互制约原则设置经办、审核基本程序;对特殊业务办理须经分管领导审批,实现经办、审核、审批的程序。

第十二条 工伤保险待遇核发风险防范和控制

(一)加强工伤保险政策学习,提高经办能力和责任意识;

(二)严格按政策规定核定待遇标准及其项目;

(三)强化业务经办复核审批力度,确保工伤保险待遇准确核定;

(四)加强与金融机构及中心内部相关科室的协调,按时结算发放工伤保险待遇,督促代发银行按时足额发放工伤保险基金;

(五)建立业务审核制度,完善工伤保险待遇审核、复核程序。办理工伤保险业务时应严格审核相关报表、凭证等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出具的相关资料和凭证应规范统一,同时进行登记备案。

第十三条 工伤基金管理风险防范和控制

(一)依法进行工伤基金财务管理和核算,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工伤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建立明确的会计操作规程,对财务处理的全过程实施监督;

(二)严格按照银行资金拨付流程拨付工伤保险待遇;

(三)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审核业务科室提交需拨付的工伤保险待遇,确保财务、业务一致性;

(四)完善账务核对制度,对不同账务应定期核对,做到账证、账账、账表、账实相符;

(五)完善责任追溯制度。

第十四条 长期定期待遇人员管理风险防范和控制

(一)加强学习,提高经办人员对规范行政权力的认识;

(二)明确各业务环节的工作范围、责任。各岗位的业务管理、操作人员都应在其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不得超越

所授权限。各项业务环节既独立操作,又相互衔接、相互制约,实行业务初审及复核制度;

(三)加强经办人员廉洁从政教育,提高防范风险意识,杜绝不正之风的发生;

(四)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出现差错的将追溯责任人。第十五条 综合管理风险防范和控制

(一)须严格审查决策事项,未经充分调研和论证的,不列入决策事项,加强调查研究,完善听证、专家论证等制度;

(二)严格审查决策事项,详细听取决策事项调研和论证情况,必要时召开相关会议征求意见;

(三)充分调查研究,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必要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严格按照《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审议,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重大行政事项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讨论研究决定;

(四)规范业务操作规程。按照工伤保险有关政策和法规,规范待遇审核、待遇支付、基金管理等业务环节的操作流程;

(五)建立健全管理责任追究办法,对于未将上级领导的决策及时传达,造成工作延期的,给予批评教育,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通报批评及相应行政处分;

(六)注意规章制度内容的合法性,规章制度经民主程序制定,规章制度须向全体员工公示,自行或委托有关专家对已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及时修改、补充相关内容。

第四章 监督和管理

第十七条 社保机构负责对下属工伤保险业务经办进行监督。

第十八条 经办机构稽核部门按照《社会保险稽核办法》规定,负责对工伤保险经办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实施检查。

第十九条 稽核部门组成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可以查阅、复制有关文件资料,检查有关凭证、账簿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和资产等,对与检查事项有关的其他问题进行调查。

第二十条 稽核部门应当做出检查报告,客观反映检查结果,提出整改建议。

第二十一条 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工伤保险政策、业务流程、办理时限和内容以及经办人等应公开透明,接受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监督。

第二十二条 工伤经办机构及有关工作人员因违反经办风险防范和控制制度而造成后果,构成违纪的,应当视情节轻重,追究相应行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构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制度由潢川县工伤保险所负责解释和修改。

第二十四条 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试行,在实行过程中遇上级有新规定的,从其规定。

风险责任保险制度 篇6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防范机制

一、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生成原因

(一)存款人的道德风险

存款人的道德风险主要体现在存款人对于市场约束机制的弱化。无存款保险时,存款人会对银行起到制约作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存款人的存款因存款保险机构“最后贷款人”的性质得以保障,制约关系变薄弱。

(二)投保机构的道德风险

投保机构的道德风险主要体现在存款银行风险偏好的增强。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偏好投机行为,从事高风险投资项目。

(三)存款保险机构的道德风险

存款保险机构的道德风险主要体现在存款保险机构处置问题力度的削弱。存款保险机构非盈利性的性质保证兜底的稳定性但也可能会延伸出管理者处理问题时过度宽容的态度,会导致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系统的崩溃最终使整个经济体利益受损。

(四)金融监管机构的道德风险

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主要体现在降低了银行业务审慎激励。没有存款保险制度,金融监管机构必须严格审批银行的各种投资活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金融监管部门把风险转嫁给存款保险机构,对银行等投保机构的监管放宽,银行倒闭可能性加大。

二、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防范的国际经验

美国是当今世界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最早、运行机制最为完善的国家。美国于1933年确立了强制性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其防范道德风险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行差别费率制

美国根据每家存款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和信用评级状况来规定每一档次的存款保险费标准。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把投保银行)划分为3类,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也相应地划分为3级。美国现行的差额保险费率,风险评估和保险费率 挂钩,具体衡量指标是资本充足率和CAMELS的评价标准。

资本比率%资本比率良好资本比率充足资本比率不充足

全部资本充足率(%)10%以上10%-8%8%以下

核心资本充足率(%)6%以上6%-4%4%以下

现行的保险费率(%)Category(A)Category(B)Category(C)

资本比率良好0.000.030.17

资本比率充足0.030.100.24

资本比率不充足0.100.240.27

资料来源: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FDIC)

[Category(A):没有任何一点弱点,财务健全的机构]

[Category(B):如果不改正,金融机构将会使保险机构的风险增加]

[Category(C):不进行有效的改革,金融机构将会给保险机构带来相当大的损失]

美国的商业银行资本比率很合理,其对金融风险和金融创新的控制能力强,财务体系的高度透明性都为美国差额保险费率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保证。而我国银行体系不够成熟,透明度不及美国,这些问题不可忽视。

(二)建立新的风险评估报告制度

美国国会要求存款机构每季度向存款保险公司报告一次支付评估报告,每半年报告一次风险状况评估报告。如果存款保险机构认为报告有不实之处,则会进行现场检查,从而重新评估该银行的信用等级,重新确定该机构的存款保险费标准。

这种评估报告制度很具有借鉴意义,可以清楚观察银行的风险状况,做出正确的级数评价,作为存款保险機构确定银行缴纳存款保险费的基础,该制度在时间和范围上都对银行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存款保险机构在各方的约束下对私人信息数量多少和准确性的控制是有限的。

(三)其他监管制度

美国制定了金融监管机关的信息共享机制和统一银行监管报告制度来规范金融机构业务活动的范围,抑制中小银行的冒险行为.

三、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防范机制

(一)积极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

1.推行强制性存款保险制度。目前国际上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中超过90%的国家都实行了强制性存款保险制度。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自愿性存款保险制度下,只有那些高风险的银行才会参与到存款保险体系里,而存款保险机构便需要提高保险费率,进行一系列“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

2.推出存款保险相关机构经营条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完善的存款保险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初期的推行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规范存款人、银行以及存款保险公司的行为,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

3.建立存款风险公示制度和银行风险评级制度。我国可成立一家国家级信用评级机构,评估金融机构的信用级别,为我国存款保险机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针对在传统监管体系中面对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可能出现的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隐性道德风险,在如今不断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得到解决。

4.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存款保险机构应加强监督,一旦发现金融机构有不可控风险,保险机构有权要求其退出存款保险体系或由其他金融机构接管或兼并,把银行经营不善引起风险降到最低。反破产法与存款保险结合起来能防止金融机构冒险,降低了金融机构道德风险。

(二)实行先等级后差别的费率定价模式

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初期可以实行机构等级费率制,在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成熟中向风险等级差别费率制转型。

机构等级费率制是指金融监管部门或存款保险机构对银行划分等级,对不同层级的银行实行差别费率。大银行风险较小,费率低;小银行风险相对较大,费率较高。

相关部门应积极为向差别费率制转型创造条件,风险机制的完善需满足四个条件:第一,评级行业比较发达;第二,主要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第三,整个金融体系建设较为完善;第四,有足够按风险调整保费的经验。

(三)加强内部和外部监管体系建设

1.内部监管体系建设

存款保险制度的内部监管主要是指银行自身以及银行间的自我管理和风险控制。一方面,银行内部稽核的独立性和全面性可以保证银行各种风险特别是投资风险都在可控范围内。另一方面,银行间的互相监督可以保证相关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外部监管体系建设

(1)相关金融机构监管。金融监管机构可以不断加强金融安全网的建设。银监会可以从市场准入、市场推出、会计账目、资本金、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持续的监督。存款保险机构履行监管义务,对投保银行进行报表稽查和定期评测,严格控制高风险资产量的增加。

(2)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管。一方面,要提高国民风险意识,社会公众对自身存款安全性和保障性的关注程度,使得社会公众自发的对投保机构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作为公众监督的强有力的支持才能发挥外部监管体系的作用,维护存款者的根本利益。(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钱小安.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约束条件与制度设计[J].金融研究,2004(8)

[2]赵霜茁.存款保险制度建设中的道德风险控制[J].中国金融,2003.

[3]许君.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D].西南财经大学.2007.

[4]叶静.存款保险制度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

[5]弓劲梅,论存款保险中的道德风险[J].南开经济研究,2001(4)

存款保险制度的银行风险管理启示 篇7

20实际30年代的美国是存款保险制度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萌芽的地方, 1929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持续时间长达数年, 到1933年, 大批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机中相继倒闭破产, 而美国当时破产的金融机构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9200家。1933年, 美国的金融体系面临崩溃, 储户的信心已经到达零点, 挤兑现象不断蔓延, 很多银行在这次的危机中未能幸免, 纷纷破产倒闭。为此, 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并颁布了《1933年银行法》 (Glass-Steagall Act) 和《国家住宅法》 (The National Housing Act) , 分别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简称FDIC) 和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 (FSLIC) , 全世界第一个成文并且具有法律效应的存款保险制度体系就此诞生了。

从美国1933银行法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开始, 其联邦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示范效应就开始显现, 在德国, 日本, 加拿大和英国等西方国家, 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存款保险制度。目前, 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构建和实施已经颇为完善, 而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的推出适合自身的存款保险模式, 建立符合本国经济金融特点的存款保险制度和机构。存款保险制度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在防范系统风险、维持金融系统稳健运转等方面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实际作用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各国的重视和快速的发展, 主要有以

下两个方面, 一是各国都希望建立自己的存款保险体系, 并且将其提升到了国家级系统的层面, 一个国家需要建立和拥有存款保险制度的理念在国际社会已经是普遍的共识, 据统计, 目前全世界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已经达到了82个, 是1980年的6倍还要多;二是关于存款保险的国际交流合作日趋频繁, 国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国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European Union)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The United States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等机构, 定期会举行相关的存款保险峰会, 研讨相关的制度规则, 《存款保险制度的最佳实践准则》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is the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和《存款保险制度指引》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guide) 是显存的两个存款保险规则性文件, 它们分别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制订, 其中《存款保险制度的最佳实践准则》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is the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是非强制性, 而《存款保险制度指引》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guide) 则是强制欧盟国家都需要遵照执行。规则的制定, 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系统化了存款保险制度本身, 而国际合作的不断发展, 则为存款保险制度的通行创造了条件。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也日渐凸显出来。一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上市, 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不可能对它们提供无限的免费货币供给。二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 金融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金融竞争越来越激烈, 中小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比起国有商业银行来, 实力弱, 底子薄, 抵御风险的能力几乎为零, 非常需要存款保险制度的支撑;三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也是丰富我国金融体系的多样化的重要保证之一, 比如在开放民营银行的讨论上, 从一些专家的意见来看, 很大的一个阻碍就是我国还没有存款保险制度, 银行风险无法得到有效的分担化解。因此, 他们认为, 中国开放民营银行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四是我国金融目前已经对外开发,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扩张趋势有目共睹, 但是外资银行的经营受其所在国家的政策、经济因素影响很大, 风险也实际存在, 为了保证我国存款人的权益不受损害、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 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行势在必行。

因此,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 金融监管理念也在随之变化。过去商业银行由央行独家监管, 现在由银监会和央行共同监管, 将来应该由银监会、央行和存款保险机构三家共同监管。三者作为银行业金融监管系统的三驾马车, 相辅相成, 各有侧重, 银监会则主要负责银行的日常监管, 查漏补缺, 化解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则侧重于资金与流动性的管理;而存款保险机构则可以称为“消防大队”, 主要负责“防火灭火”。

对经济金融风险防控的一点启示

金融体系自身的天然缺陷和经济运行的规律表明, 银行的倒闭不仅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是具有连锁爆发力性质的事件, 同时由于金融体系的传递性很强, 银行的倒闭影响就更容易形成金融系统的整体崩溃, 所以,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各国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且各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无不具有以下三个共同的特点:首先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对每个存款者都规定了一个最大限制的数额, 超过这个数额就不能提供保险, 此举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特别是保护中小存款人的利益;其次是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第三是提高金融监管水平。这些功能从根本上补充了金融监管体系的短板, 是整个经济金融的运行更加稳健, 也使风险的防范更加可行。

从存款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和国际的实践经验来看, 存款保险制度在各国发生银行挤兑等系统性金融风险时, 对保护储户的利益、维持公众对市场的信心、维持金融体系的风险稳定过度以及为政府赢得处理危机的时间上都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是金融风险出现时不可或缺的“缓冲海绵”和“高效灭火器”, 也是现代化金融监管监管体系的必要补充和完善。因此,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我国金融体系健康发展、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运行管理理念, 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

同时, 中央也明确把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提升到了战略目标的高度, 目前, 我国的金融体制正处于改革转型期, 在金融监管体系中还有很多的真空和薄弱环节, 比如在银行的破产退市、破产银行的清算清偿和普通百姓对存款的保障诉求等方面, 没有统一的、专业的、以金融运行稳定为出发点的、系统的和可持续运行的法律和规定, 而由于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和影响力, 以及容易出现连锁风险的典型性, 这样零散的、非专业的、参杂着各地利益纠葛的处理方法无形中又对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因素, 不利于经济金融的稳健运行。因此, 成立存款保险机构, 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专业统一化、规范化、法制化、集中化处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破产清偿程序, 对加强我国老百姓对金融体系的信心, 对整个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也是符合我国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和金融改革转型的长期战略规划的。

随着时间进入2012年, 世界的金融格局和我国的金融环境都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任何一个小的金融风险的爆发都有可能酿成全球性的系统危机, 不管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还是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 都从客观上印证了全球金融体系网的高关联性和金融风险高扩张性的现代经济金融特点, 而存款保险制度, 在各国应对处理这些突发风险的时候, 起到了巨大的缓冲作用, 为各国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风险处理途径, 没有导致全球经济出现诸如1933年那样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和银行大量倒闭的毁灭性的金融灾难的产生, 也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争的爆发, 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因此,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经济的良性运行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也对世界的和平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郭红:《现代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发展研究》[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2]唐明琴:《存款保险制度研究---中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M],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1

[3]李扬, 胡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全球金融监管改革》[M].社科文献, 2010

风险责任保险制度 篇8

严格的审计程序、规范的实际操作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在经济责任审计中, 要坚持“先审后离”的原则。在审计实践上, 明确操作规程, 要在执行审计的各个环节实行分级负责制。首先要在认真搞好审计调查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进行评价, 据此编制详细的审计方案, 提出重点审计范围。在实施审计前按规定时间送达《审计通知书》, 在进点审计时, 要及时与被审计单位职工代表、中层干部、财务人员沟通, 听取被审计对象作述职报告, 要求就所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性做出承诺。公布审计小组办公地点及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 以利群众及时反映情况。在审计过程中, 要以会计报表为总揽。以资本运营轨迹为主线, 以会计信息质量、资产保值增值为重点展开审计。有关的审计证据, 审计底稿都必须有审计员、复核员签字。关键的审计证据要有被审计单位的签字或盖章, 现场审计结束后, 应及时与被审计对象交换意见, 认真听取被审计对象对审计查出问题的解释。审计报告写好后, 按规定时间及时反馈被审计对象征求意见, 对提出的意见认真分析, 其中正确部分予以采纳, 在此基础上及时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提出正式的审计报告。

二、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经济责任审计由于涉及到被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工作量比较大, 因此, 不能把方方面面的工作都作为重点进行审计, 这样做, 时间和精力上都不够, 因此, 要抓好重点审计方面, 所谓重点, 一是审计调查中发现的倾向性问题, 二是经济活动中容易出现违纪行为的环节。一般在以下环节容易出现问题:首先是单位的往来账项, 有些单位为了某种目的将单位的收入列入应付款中, 或虚列的成本 (费用) 据为己有, 其次是利用虚假发票报账套现, 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大宗采购的名义, 另一种是利用工程款的名义。第三是将收入不上账, 账外私设“小金库”, 第四是在国家安排的专项资金中任意增加开支项目, 第五是在工程建设中任意增加工程项目和内容, 第六是随意处置固定资产, 另外, 应注意对单位重大经济决策有无失误进行跟踪问效。在抓住以上重点问题的基础上, 兼顾其他经济活动, 力争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降低到最低。

三、分清责任、准确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结果是在审查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各项经济活动的基础上, 对其是否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进行区分, 然后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 审计人员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 首先注意正确区分以下两个方面的责任:第一是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的责任, 第二是前任领导与现任领导的责任。其次, 对查实的问题要正确定性。正确定性是写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前提。这里主要是对照国家、地方、部门的有关政策法规将查实问题对号入座, 对有些政策不明确的, 不能自作主张, 应提交上级领导裁定。应注意解决好合理不合法的问题, 在正确定性的基础上, 写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四、加强宣传, 统一认识

鉴于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有别于外部审计的实际情况, 应加强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 达到以下目的:首先, 进一步提高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领导的重视是开展好这项工作的基本保证。如果单位领导对此项工作不重视, 则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发挥的作用将受到制约。其次, 通过宣传, 使职工群众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范围等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 从而达到能够客观公正的评价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目的, 避免由于期望值过高, 而产生误解。第三, 通过宣传, 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机构与相关部门的协商沟通, 使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要想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由企业有关部门协同工作, 共同努力。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 可以探讨对重要岗位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实行交叉审计或委托审计, 以避免目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审计环境风险。事实上, 加强宣传是为了统一认识, 其目的是为内部经济责任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从而尽可能地减少由于客观外部条件的制约而造成的审计风险。

五、提高素质, 强化队伍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多种多样, 但其中最大的风险是由于审计人员素质低, 不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形成的风险。因此, 如何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是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最主要的环节。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切实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使审计人员能够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因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和工作责任心的大小, 将直接影响到审计风险的大小。二是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多而且复杂, 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才能胜任。因此, 单位每年都应该安排审计人员进行一定时间的培训。审计人员也要注意岗位自学, 通过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养的要求。三是在队伍建设中, 要注意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体系的多样性。注意引进专业技术人员, 计算机技术人员和基建工程技术人员, 使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 以避免由于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化而导致的审计风险。四是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制度上对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行为加以制约, 教育审计人员时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充分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严重性, 自觉规避审计风险。

总之,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无处不在, 有些我们已经识别到, 有些可能还没有识别到。因此, 我们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以促进经济责任审计持续深入的开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 我国各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现代企业只有寻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成为近几年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结论是建立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的基础之上,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内审机构发表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就存在着偏离客观事实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有时会给审计结论的使用部门产生误导, 同时也会引起被审计人提起申诉, 导致审计人员需要对后果承担责任, 这就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本文拟就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有效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进行探讨。

风险责任保险制度 篇9

一、现阶段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核算体系中没有关于欠缴费用的核算问题

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中指出, 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主要使用收付实现制, 在记账时采用的是借贷记账。在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中使用这种方式比较便捷, 也能够直观的反映出在一定时期内, 社会保险基金的现金流量情况。但就欠缴费用的问题来看, 这种方式不能真实的反映出欠缴费用, 并且只通过辅助账目进行记录, 没有在会计核算系统中完整的体现。当本应缴纳的社会保险基金没有缴纳, 并且没有反映在账目上, 就会造成债权债务情况与账面记录出现差异, 进而导致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无法准确、真实的查看, 同时也可能导致严重的财务问题。社会保险基金的债权不能受到会计方面的有效监督, 很容易使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失去作用, 进而影响到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 社会保险基金在个人账户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对于参与保险的人员来说,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制度没有对其应享受的权利进行细化, 虽然参保人具有收益权, 但这种收益没有与资金相联系, 并且参保人不能直接参与资金的处理, 这些资金主要由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部门来负责的;社会保险基金具体应该走什么样的分配流程, 如何获取更多的收益, 和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信息问题, 都是参保人应该知道的问题, 在就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管理情况来看, 却没有保证参保人的知情权。从社会保险基金的外部监督问题来看, 有些监督措施过于形式化, 这就给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者挪用或挤占资金提供了条件。

(三) 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存在难度, 并且缺乏统一的征缴标准

根据参加社会保险的组织机构划分来看, 我国的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民营企业等都处于应该参保的范围中。其中, 中小民营企业所占的比例比其他企事业单位要小,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很多民营企业组织机构没有树立社会保险意识, 没有认识到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重要性, 再加上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流动性大、工资不稳定, 从而导致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基数确定难、基金核算难的问题。另外, 在征缴社会保险基金时, 缺乏统一的征缴标准也给社会保险基金的质量和管理带来严重的影响。比如大部分劳动者都会参与的养老基金在征缴时, 不同地点都由于理解的偏差而产生分歧或差异, 有些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是根据以往应发工资的总额作为征缴的标准, 有些是以上级的征缴计划为征缴的标准, 这种理解的偏差是造成征缴比率的不统一, 同时造成各地在征缴社会保险基金时存在不同程度的难题。

(四) 没有完全发挥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监督职能

在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工作中, 需要各方的密切配合, 例如人力资源、审计单位、劳动保障单位和财务单位等, 缺乏较强的监督和执行力度, 在这些单位开展管理和监督工作的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信息揭露度低、作业率低、组织性差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也是社会保险基金被挪用的重要原因, 最终导致社会保障基金会计监督职能流于形式。

(五) 社会保险基金所具有的保值增值能力欠佳

目前我国在管理社会保险基金时, 主要使用资金收付管理的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虽然较为便捷, 但在基金的保值增值方面, 仍然没有起到显著的效果, 也不能使会计的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这就导致社会保险基金的投入一般都没有较高的回报率。

二、控制社会保险基金风险的主要措施

(一) 做好社会保险的监管工作

针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管理问题, 必须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出发, 构建出具有约束力的管理系统。社会保险基金内部会计监管中应该包括内部控制监管、核算监管和审计监管等几个主要的方面;社会保险基金外部会计监管应该包括行政监管、社会监管、法律监管和审计监管等。内部会计监管能够帮助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完善, 外部监管能够从各个方面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管理问题形成有力的约束, 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就形成了系统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监管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 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合理运用, 也能够促进基金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 重点做好个人账户的管理工作

由于社会保险基金的个人账户管理存在许多问题, 所以在控制基金风险的过程中, 必须要重视对个人账户的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的个人账户必须要统一纳入到财务管理的范围内, 在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账户中增设统筹和个人两项, 并确定账户的明细, 实现两者的独立核算。通过对参保人个人账户的完善, 可以为基金管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便利和依据。为了使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还应该使个人账户建立起信息化管理系统,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对个人账户信息的处理能力, 也能够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三) 增强征缴力度, 统一征缴标准

为了使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工作更加顺利, 有关部门必须要做好相关的宣传活动, 让单位和个人能够认识到缴纳社会保险基金的作用和意义。在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的过程中, 必须要保证相关法律、行政职能和经济等问题能够与征缴工作相协调, 尽量让中小民营企业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基金缴纳的实际工作中来, 进而最大程度的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同时, 尽量减小地区差异带来的征缴费用不同的问题, 必须建立起统一的征缴标准, 将社会保险基金纳入到预算管理中。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指标必须根据评估结果来确定, 这样不仅增加了征缴的科学性, 也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小管理风险。在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的过程中, 应该为其创设财政专户, 通过对收支的协调管理来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 并在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监督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管理风险。

(四) 做好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管理工作

要想保证社会保险基金财务收支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提高管理的水平, 就应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来优化管理工作。在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方面, 负责征缴的机构应该在当地银行设立专项账户, 并且这一账户必须通过当地财政与劳动部门的认可, 在征缴费用的过程中, 主要由税务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 其他部门无权干涉。在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时, 应该根据社会保险基金的实际支出情况来适当调整支出标准, 这样就能尽量减小外界因素给支出工作带来的困扰。

(五) 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在完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体系时, 应该根据社会保险制度的变革情况来调整社会保险基金的缴纳程序。社会保障体系的落实必须要以制度为依据, 所以应该根据社会保险基金的改革情况来优化缴费程序, 并做好基金运作的监督工作;根据会计人员的工作表现实行激励制度, 通过奖励的方式来激发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对社会保险基金人员岗位进行分解时, 根据《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和《会计法》的有关规定来明确人员的职责, 还应该设定考核目标, 进而落实奖罚制度;根据《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来检查基金管理情况, 不断增强会计的监督职能, 加强保险基金的征缴力度, 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应收尽收, 做好基金支出的监督工作, 尽量避免不合理的基金支出, 这样才能达到控制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风险的目的。

三、总结

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问题关系到劳动者和参保人的切身利益, 所以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 有关部门一定要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来完善管理方式, 优化管理体系, 尽量弥补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并找出有效的措施来控制风险, 这样才有利于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长久发展。

摘要:就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普及的状况来看, 我国许多企事业单位中的劳动者都享受到了基本的社会保险基金。但在社会保险基金建立的过程中, 由于管理体制和认识方面的不足, 有些单位仍然存在挪用、乱用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因此, 我国在构建社会保险基金体系的过程中, 必须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保险基金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保珺文.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与社会监督体系的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 2006;11

[2]谢仁杰.关于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的一些思考[J].当代经济, 2010;11

[3]迟颖.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0;6

[4]黄金兰.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 2013;5

[5]陈燕琴.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J].科技资讯, 2010;12

风险责任保险制度 篇10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所谓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 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 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近些年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着强烈的改变, 中国正逐渐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而且是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 这给养老保险带来严峻挑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经济还不发达, 为了使养老保险既能发挥保障生活和安定社会的作用, 又能适应不同经济条件的需要, 以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此, 我国的养老保险由三个部分 (或层次) 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养老保险, 第二部分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第三部分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我国的养老保险经历了多次改革。

一、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财政风险

到了1998年开始实行11个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的措施时, 改革已经非常明确要建立统账结合的部分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提高社会统筹水平。然而, 所有的改革都同样地回避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即转型成本由谁支付?转型成本主要就是国家对“老人”和“中人”欠下的隐性债务。“老人”和“中人”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没有直接为自己进行养老金积累, 他们的贡献被转化为当期政府收入并凝固在国有资产中, 制度转轨后这批“老人”和“中人”过去的养老金积累, 事实上就形成了国家对他们的“隐性债务”。由于以前实行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体制, 企业没有留存利润, 到老的时候由国家统一发放养老基金。实行部分基金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后, 由于企业要自己承担职工养老保险的支付, 但企业在之前没有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 因此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金成了问题。

而且, 个人账户空账运转, 无疑带来了未来养老金支付的风险。如果最后无法化解风险, 那么只能由财政兜底, 这更徒增了中国未来的财政风险。据世行一项估算, 从2001年到2075年, 中国这一缺口甚至有9万亿元之巨。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 统筹账户支付需求也越来越大, 财政风险的未来不确定性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量养老保险制度的下一个出口在哪里。于是政府开始寻找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突破, 改革源于现阶段的巨大困难。

1. 巨额转型成本带来财政支出压力。

从现收现付制过渡到基金积累制或是部分基金制, 不管对哪个国家来说, 都将产生巨大的转型成本。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是各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多数国家的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0%-200%之间。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是隐性债务产生的直接原因。“老人”的退休金和“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 以及个人账户被透支部分的名义增值额和发放过程中因种种原因而增加的部分, 便构成了由体制转轨而派生的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世界银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国务院体改办和其他一些学者都对中国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做过测算, 虽然测算结果相差很大, 但都表明这种制度转轨带来的成本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2. 中央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补贴的不断提高带来财政压力。

由于基金支付缺口的现实存在性, 每年中央财政都会抽出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补贴养老保险, 并且每年补贴的数量攀升速度很快。2007年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157亿元, 到2011年各级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达到了2272亿元。

3. 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和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实际缺口也在扩大。

虽然中央财政的补贴不断提高, 但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很大的支付缺口。如果按每期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和基金支出是否有结余来看, 似乎每期收入都可以承受住支出的巨大压力, 但是, 一般来说, 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是指支付给养老金收益人的金额, 那么若用当期离休退休退职费作为基金支出金额来看,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入不敷出的。

二、对策分析

2006年1月1日起, 养老基金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 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 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这一改革目前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主要是现有职工是否要为社会转型成本买单以及政府的责任和改革透明度的问题。其成效如何, 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如何摆脱我国养老保险金支付的危机是当前的一个核心问题。为缓解因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危机对国家政治改革、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所形成的巨大冲击, 国家应采取如下对策:

1. 适当提高退休年龄, 降低当期支付规模。

据国际劳工局估计, 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 养老金负担能下降近50%。我国现阶段男性60岁和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的退休年龄规定于20世纪50年代初, 当时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仅49岁, 而目前已上升到74岁左右, 因此, 在我国提高退休年龄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当然, 提高退休年龄在短期内有可能加大就业压力, 但就中长期而言, 提高退休年龄无论是对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转制, 还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都是有益的。

2. 不断扩大参保人数的覆盖面。

目前, 城市中实际参保人员与实际退休享受退休金待遇人员的负担比很低, 因此要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 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参保对象包括民营企业的雇工人员、大型商业企业的联销人员、超级市场的新用人员和更多的个体业者及社会自由人。

3. 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融资渠道。

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薄弱、积累不足, 加上在新旧制度转轨过程中需付出较大的转制成本, 从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 为此有必要采取多种融资手段:一是税收融资, 二是国有资产变现融资, 三是债券融资。

4. 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有效运营使之保值增值。

鉴于目前我国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国务院规定首先应保证基金不流失, 不被挤占、挪用, 并进一步考虑其增值。与此同时, 养老保险金如不能高效运营增值, 基金便难以保值, 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保险支付需求。因此, 要认真研究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的办法与措施, 逐步使基金运营走向市场, 实现基金的合理组合和最大增值。提高储蓄与购买国债的收益率, 实现基金的多渠道投资, 避免风险过于集中。

5. 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包括行政管理和营运管理。第一, 统一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 制定政策、规划, 加强监督、指导, 从根本上克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扯皮内耗等问题。第二, 明确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性质。第三, 确保养老保险基金营运机构的条件。随着养老基金积累额的增大, 经金融管理机构审核后符合条件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基金会、保险公司等都可成为养老保险基金的营运机构。同时, 使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机构选择权、基金保管权和投资营运权分属不同机构, 使之互相制约和监督, 以有利于从根本上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第四, 强化养老保险基金监督机构的职能。强化内部监督的同时还要加强外部监督, 财政和审计部门对养老保险基金营运负有重要的监管职能, 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经办机构、营运机构的日常监督, 防止养老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浪费, 以提高其使用效益。

保险资金运用风险分析 篇11

关键词:保险资金 运用 风险

保险公司的保险资金运用关系到保险公司的顺利运转,同时也关系到投保客户的切身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保险对保障个人利益的重要性。随之而来的,保险公司责任越来越重,它关系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保险公司保险资金运用风险分析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投保人的切身利益,一定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一、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1.内部控制风险

保险公司运作中存在着一部分的内部控制风险。保险公司投资部门的管理人员有着很大的权力,他们很有可能会利用职权便利挪用公款、收受贿赂或者购买“人情债券”等。这是一种道德风险,它对我国保险市场上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如果控制得不好,将会给保险投资带来巨大隐患。

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保险人流动资产不足,无法支付到期债务,进而引发的各种风险。这些风险是保险人资产和负债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在保险公司运转过程中,一旦出现大额赔偿或者退款的情况,就可能造成保险人短期内无法支付巨额赔款,引发公司的危机。我国保险公司存在着保险储备金不足的问题,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我国的保险行业还不够完善,无法形成良好的资金周转链。保险企业的绝大部分资金投在各个领域创造价值,短期内无法收回,一旦出现紧急状况,公司可能会出现短期的周转不灵,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就会继续恶化,甚至危及到公司的存亡。

3.市场风险

在保险公司的投资业务中,市场风险是非常常见的风险之一。在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中,有相当可观的一部分是投在了股票市场,这种投资风险性比较大。我国的资本市场整体规模还比较小,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市场还不够成熟,因此风险性比较大。并且,我国相关投资机构还不规范,资产的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无法反映出发行公司的真实价值,进一步加大了市场的风险性。

4. 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风险

保险公司的的投资虽然是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投资,但是依然存在着无法回避的风险。企业进行投资的决策和投资中的操作都可能会对企业的盈亏造成巨大影响,给企业资金运用带来风险。而这些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会给保险投资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外部环境的风险是很难预测的,但保险投资内部的风险还是可以进行控制的,只有做好保险资金的监管工作,才能保证保险资金的运用,保证保险公司的利益和广大投保人的利益。

二、控制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的对策

1.加强保险投资的内部风险控制

我国的保险资金管理工作起步比较晚,许多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尤其是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还十分薄弱,违规的运作方式也时常发生,我们必须加以重视。首先,我们要做好资金的管理和组织模式的选择工作,按照每种模式的风险性和获利情况,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最大程度上控制风险。例如,学习安联保险集团、苏黎士保险集团等大规模保险企业的先进经验,设立子公司来保证资产的管理,进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险企业要逐步完善内部控制的制度,实现企业内部个部门间的相互监督与制约,做到合理利用公司资源,将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2.做好流动性风险控制工作

流动性风险控制工作,包括日常的现金管理、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等。在保险公司运转的过程中预期外现金需求是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现金的不足,会造成现金支付无法满足及时需求,从而导致风险的产生。所以,保险公司应当提高自身应对现金短缺情况的能力,安排正规信贷,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另外,应当增强投资分布行业、债权人、资源多样化,避免过度依赖单个来源造成的风险。不同的保险金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适合不同的投资。例如,寿险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一般适合进行中长期的投资。公司要结合长期负债和流动性负债来确定流动资产和中长期资产的分配关系,使公司的资产管理者能够在相对稳定的投周期内充分利用可支配资产取得最大的利益。

3.灵活利用投资组合

保险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投资的具体配置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投资市场中,不同的投资对象有着不同的风险程度,收益性与流动性也不尽相同,所能取得的经济效益也有所差别。保险企业在运用资金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风险性和收益型,对投资进行合理配置,实现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尽可能保证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将风险性降到最低。

4.增强保险资金的监管工作

保险资金风险管理工作,一定要加强对保险资金的监管,建立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理念。可以说,这种理念甚至比某些风险评估、控制更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可以通过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独立资产管理部门进行资产管理,建立更加客观有效的第三方托管机制进而加强保险资金的监管工作,保证监管工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保险事业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我们必须承认我国保险事业还不够完善,在内部控制、资金流动、周转等方面还存着问题。近年来个人、企业投保数量与日俱增,保险正成为人们抵御风险的重要投资方式,国内保险行业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保险公司的保险资金运用水平,关系到保险公司能否顺利运转,同时也关系到投保客户的切身利益,对金融、证券等行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必须切实掌握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发挥主观能动性,规避风险,保证保险行业健康稳定地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保险业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我国的繁荣和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丽英,张昌松. 我国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及防范[J]. 财经问题研究. 2005(05)

[2] 傅莉莉. 保险资金运用中的风险度量——VaR模型分析[J]. 市场论坛. 2007(11)

[3] 贾保文,董亥宁.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架与形成路径选择[J]. 理论与现代化. 2007(03)

风险责任保险制度 篇12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银行,道德风险,博弈

引言

中国目前对存款类的金融机构实行的是全额担保, 这是一种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然而,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 互联网金融加速脱媒, 银行业民营资本的大规模进入, 这种隐性的担保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中国金融体系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中国亟需建立更加符合金融运行规律和市场化机制的现代存款保险制度。

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构造了银行间博弈模型, 从博弈论的角度对于制度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简要的界定与分析。

一、银行间博弈模型

(一) 模型的基本假设

1. 假设有n家银行参与博弈, 它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主体。

2. 收益假设。用VIi表示第i家银行的投资额, 每单位风险投资收益用VIE表示, 则VIE=f (SVI) , f (SVI) 是一个上凸的减函数, 即f′ (SVI) <0, f″ (SVI) <0。

3. 成本假设。用β/CSi表示第i家银行的破产风险成本, 用C表示机会成本。

4. 保险费假设。每家银行缴纳的保险费根据其规模大小CSi确定, 表示为γCSi, (0<γ<1) , S为银行体系规模总量。

5. 资本总量恒定假设。

(二) 模型的推导

(三) 模型总结与分析

1. SVI1*

2. 通过相关变量的调整来控制SVI的变化。可以通过对于n, β, C的调整来实现:nτ=n-Δnβτ=β+ΔβCτ=C+ΔC。此处可以依托于市场的自动调节, 亦可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控进行保障。

二、解决道德风险问题的政策建议

首先, 保持存款保险机构的适当独立性。具体可采用国务院直属, 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相互协作的的管理形式, 并通过立法赋予其实行金融机构救助、部分金融监管和及时处置风险的职能。

第二, 存款保险机构资本金来源多样化。中国可以参考美国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的经验, 存款保险机构资本金由中央财政注资、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商业银行保费共同组成, 通过让商业银行承担部分道德风险的成本, 抑制其转移风险的动机。

第三, 实行差别保费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应设立最低资本充足率门槛, 并优先将资本充足情况好、资产风险低的国有商业银行纳入存款保险范畴, 同时在保险费率上充分体现不同银行的风险因素, 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 提高中国银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2]钱小安.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约束条件与制度设计[J].金融研究, 2004, (8) .

[3]王自力.FDIC经验与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J].金融研究, 2006, (3) .

上一篇:化学研究性下一篇:骨矿物质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