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和养老风险

2024-07-18

养老保险和养老风险(共12篇)

养老保险和养老风险 篇1

摘要: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在运营中面临着很多的风险, 比如筹资风险、管理风险、投资风险和给付风险等。在此基础上, 深入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问题,措施

在本文中, 首先全面分析了我国在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利用微观策略和宏观策略相结合的方式, 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策略进行阐述。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基本制度有待完善, 法律手段薄弱

在我国, 关于养老保险基金的制度相对已经形成, 它主要由国务院以文件或是条例的形式给出。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从其发展的要求来看, 其法律化程度不高, 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险法律制度没有形成统一的、比较大的适用范围, 使得其覆盖面太小, 没有好的保障。且当前没有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立法, 也没有比较高的法律效力和一定的法律责任制度。薄弱的社会保障法律实施机制, 没有具体的管理制度规定, 同时也缺乏具体的风险监管规定, 缺乏为社会保障基金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的能力。

(二) 各类进行风险管理的运作制度建立的不够完善, 没有充足的内部控制手段

在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的各级风险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手段不足的问题。缺乏对基本的岗位分离、交叉核验和职责分工等的管理制度, 基金的管理因为领导人一人专权的问题更容易出现随意性的问题。业务经办流程没有统一而又细致的分工,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 容易出现较多的个性化问题, 从而使得很多违规操作不断出现, 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的管理效率被大大降低了。

(三) 没有使用足够的风险管理技术手段

从管理手段来看, 我国的多重养老保险关系问题没有进行避免的有效途径。在进行相似的社会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问题时, 参保共享信息的查询需要全国联网进行支持。失业保险金的无秩序发放对个人的参保状态和就业状态的准确获得具有直接的效果, 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也需要进行信息的共享。基金监管的时效性必须要进行提高, 要把监管放在事后进行提高为监管在事中进行, 同时也需要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支持。

(四) 风险管理的机制缺乏透明度

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会因为其不透明的管理机制让很多人产生疑虑。资金流失和暗箱操作等问题都是由于管理的不透明和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比如, 公众对参加什么保险是否知道, 企业应缴纳多少保险, 自己需要缴纳多少保险?保险由谁负责, 何时获取?这些其实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常识, 公众应对此有着最基本的了解, 以此来将社会的监督作用提高, 从而将风险管理的力度进行增强。

二、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构建长效管理机制的策略

(一) 宏观策略

1. 将社会保障基金风险防范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相关社会保障的发展, 社会保障基金制度会随时出现状况。因此, 必须充分把握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的动态性, 将社会保障基金制度风险防范机制进行不断的构建, 将相应的社会保障基金制度风险防范机制进行不断建立和健全, 社会保障基金制度运行中的一些失误要由政府进行及时的修正, 从而使得社会保障基金制度能够可持续发展。

2. 密切将事中管理和事后监督及监管相结合。

要想使得构建的社会保障基金制度风险防范机制能够完善起来, 需要根据社会保障基金制度风险传导机制的特点, 将社会保障基金制度风险防范机制的社会系统工程进行完善。将制度环境的风险因素的演变和发展动态进行不断的跟踪, 以便于及时采取策略。严密对制度实施的风险进行监控, 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的正常运行会受到其影响, 充分认识到制度实施的风险危害性, 将其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贪污浪费情况采取防范策略进行彻底根除。

3. 将防范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制度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并健全。

防范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风险长效机制的基本对策是将与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包括社会保险专门法、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障基本法等三个层次的要求。在我国, 当前仅有社会养老保险条例, 还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障基本法。

(二) 微观策略

1. 应对筹资风险的策略。

将养老保险筹资渠道进行不断扩大, 社会的全部人员都是其筹集的对象。将我国的养老金三支柱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和健全, 养老金体系的第一支柱是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政府决定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的收益水平, 政府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负责审查财富等行政管理工作。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具有将基本养老金制定的资格, 它能对养老金的收益水平进行建议, 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算报告也由其进行定期的提交, 该基金的管理工作由财政部对其进行监督。养老金体系的第二支柱是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 它是指企业或是行业按照国家的相关法规建立为职工的退休收入保障养老保险计划。企业建立这种年金制度, 对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进行了降低, 将财政风险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化解。养老金的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属于个人层次上的辅助性的养老金收入, 它不需要任何政府或是团体的管理, 仅凭个人的自愿。我国的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发展不大, 需要政府对该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重视, 使个人充分认识到进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应对管理风险的策略。

首先, 需要将新旧制度的给付责任问题划分清楚, 将空账问题解决掉。可以用新人用新办法, 中人换办法, 老人想办法的思想解决空账问题。为了切实使得城镇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能得到保障, 防止城镇养老保险基金被用作他用, 可以实施加强监督、分权制衡的原则。根据需要将分权管理分为地方和中央两层, 社会的统筹账户资金由政府对其进行分权管理, 个人账户资金和社会统筹账户剩余资金可以由地方进行分权管理。要提高监督的质量和效率, 将现场执行监管和事前监管能力进行加强。

三、小结

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需要积极构建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策略, 对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以此来保证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防范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参考文献

[1]汤俊云.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与监管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

[3]李珍, 孙永勇, 张昭华.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制选择——以国际比较为基础[M].北京:人们出版社, 2015.

养老保险和养老风险 篇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识别及其分类研究

摘 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从已经开始实施,在政府的主导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全社会普及实施三年多。本文着重对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分类进行研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主要包括制度内生风险、制度外生风险和制度外部效应风险。 引言:新农保从试点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三年多,制度的推广速度非常快,实施过程中面临各种社会经济变量,其中包括了制度实施、政策实施和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责任、基金投资与经办管理、参保主体意愿等等,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制度之一,新农保制度具有集人口、经济和社会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在试点阶段的制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导致新农保在实施中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新农保的风险识别和分类就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识别; 分类 一、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识别及其分类 本文根据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将制度存在的风险分为两大类:制度风险和制度外部效应风险。制度风险还包括了制度内生风险和制度外生风险两个部分。 (一)制度内生风险。制度内生风险指的是在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中一个环节运转受到阻碍,导致整个制度无法继续工作。新农保制度内生风险是制度设计出来就存在的,在制度实施中由于经验数据的缺乏和很多设计时假设的条件不科学,相关主体行为人主观决策和获取信息的不充分性等因素导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程分为四个阶段:制度设计、资金筹集、基金管理、待遇给付,每一个环节出错都能导致整个制度风险事故发生。制度内生风险按照制度的环节分为四个内容:制度设计风险、资金筹集风险、基金管理风险、待遇给付风险。 1.制度设计风险。制度设计风险是指由于制度本身在设计中存在不合理、缺乏精确计算,导致制度实施的预期目标和实际结果之间产生负偏差。其中包含了养老金的替代风险、个人账户的计发系数风险、制度碎片化与衔接风险等等。2.资金筹集风险。资金筹集风险指的是在新农保资金筹集主体目前或者将来在承担新农保补贴、补助和缴费方面能力或者意愿的不确定性,从而制度无法负担相应的筹集资金的责任,导致新农保制度在财务上的不可持续性。资金筹集风险还分为财政风险、集体筹资风险及个人筹资风险三个部分。财政风险指的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在当下或未来,因为制度的扩面、人口老龄化、各级政府之间财政责任不明确等因素,而出现的没有能力负担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政府补贴风险。集体筹资风险指的是筹资意愿和筹资能力的不确定性导致集体对于新农村养老保险的补助无法及时到位的风险,个人筹资风险指的是个人在未来或者当下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经济能力的人愿意负担而产生的新农保缴费风险。3.基金管理风险。基金管理风险指的是在新农村养老保险活动中的基金收入、支出、管理等内部环节中,因为腐败、运转风险的存在,致使新农保基金存在问题,基金财务的不可持续性的风险。在基金的管理风险中,监督的不到位导致了基金被挪用、截留的基金管理监督风险,基金的不恰当投资方式导致的基金无法保值的基金保值增值风险,这两类风险很重要。4.待遇给付风险。待遇给付风险指的是在待遇给付环节中由于人为的冒领养老金、制度流程或者技术因素而引起的操作失误或者道德风险,以至于基金的意外损失或者基金无法兑换成养老金的给付承诺风险。 (二)制度外生风险。制度外生风险是指制度外在的因素对制度预期目标的实现中的影响和阻碍,导致了制度的实际结果和预期制定目标的负偏离。新农保制度作为一项关系到农村养老保险的公共制度,一样面对着在特定的复杂环境下,受到外部环境很多像政治局势、宏观经济的走势、人口老龄化和自然资源以及社会条件的影响。这样新农保也存在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等外部风险的冲击。 1.政治风险。政治风险值得是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由于缺乏明确的、合理的稳定和目标定位,导致制度的随意性比较大,从而引起了风险。在政策的实施中,由于政府领导人的政治热情和政治决策受到影响和干扰,从而不能让制度得以延续下去。由于社会的保障和法制还不完善、体系的内部碎片化和政绩考核目标短期化,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可能受到某些政治措施变化而改变或者中断。2.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指的是由于宏观经济的变化导致相关的经济参数和变量发生了不确定性的变动,使得新农保基金受到损失、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导致政府无法实现基金的平衡,使制度相对于预期目标发生负偏离。3.自然风险。自然风险主要指的.是自然灾害的发生,比如地震、泥石流、洪水暴雨、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对于当地的新农保办理机构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让办理业务受到影响,同时自然灾害引发间接经济损失,也给新农保制度带来了很严重的给付风险。4.社会风险。社会风险指的是新农保在社会系统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下出现风险。中国现在城乡差距过大,社会制度的不健全,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城乡之间的差距让新农保在实施阶段的国民福利保障均等化受到了制约,导致新农保在筹资来源上出现风险。 (三)制度外部效应风险。外部效应指的是在经济主体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其自身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体带来利与弊,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新农保在实施中产生的制度外生风险会造成对于社会系统的冲击,使社会系统产生损失和不确定性,引发社会的不安、加重劳动力供给短缺问题、对于储蓄和消费产生不利影响。制度外部效益风险分为三个部分,包括了经济、社会、政治。 1.经济方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经济水平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处于受制约的被动地位,作为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其发展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生产的发展。新农保在实施中很可能遇到农民无法支付的问题,农民缴费困难或者由于其他原因无法参保,从而无法获得相应的补贴,导致了新农保制度上出现了收入再分配调节功能的失灵。2.社会方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公共政策,本身具有很高的社会性特征,对包括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公民权利等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都将产生影响,注入农村人口的数量和素质、文化传统、受教育程度、风俗习惯、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社会的稳定性等等。3.政治方面。一个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只从效率的角度来判断,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等决定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在诞生的同时就带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由于我国地方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社会阶层与社会群体快速分化,即使是在农村由于农民之间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新农保的公平性和均衡性原则就存在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引发群众的不满,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社会的骚动,严重的可能引起政局不稳定,政治出现危机。 二、 结束语 新农保实施至今出现了很多风险,其中主要的风险包括:制度风险和制度外部效应风险。恰当的处理这些风险才能让这一新的制度更加完善,让这一制度造福于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切实的避免这些风险,面对将来将要出现的风险也要努力改革,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扬长避短,让新农保在农村的未来实施中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何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识别及其分类 [J],湘潭大学学报,(1). [2]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识别 [J],现代经济探讨,(1).

养老保险和养老风险 篇3

一、养老金支付风险的主要因素

1.现行制度下的巨额隐性债务是养老金支付风险形成的主要因素

1997年我国将长期实行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转变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将缴费率、个人账户规模和养老金的计发办法进行了统一。新制度实施前已退休的人员(以下简称“老人”)实行老人老办法继续发放养老金,新制度实施前已参加工作的在职人员(以下简称“中人”),除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外,另加一块过渡性养老金。给“老人”发养老金和给“中人”发过渡性养老金是原现收现付制度的延续,但在新制度中已没有相应的筹资途径,这就构成隐性债务,这种债务按理论和国际经验来说应是国家承担。在没有明确隐性债务支付责任和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实行新制度,就必然将这部分本由国家承担的支付责任转加到实行新制度的地方政府身上。而地方政府一般只关心现阶段的养老金支付问题,不会为更长时间的养老金支付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在统筹基金不够支付时,向个人账户基金透支,是各级地方政府的唯一办法。长此下去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混账”管理,个人账户空账、统账结合的新制度势必将蜕变为一种计发办法,部分积累将名存实亡。

2.立法滞后

由于社会保险立法滞后,社会保险费筹资方式、征缴管理等方面立法层次低,约束力小,操作性差,征缴基金和参保覆盖等工作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和强制手段,一些企业还瞒报、漏报缴费基数,各地社保机构普遍认为在执行审计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无法可依,现有的规章制度不尽协调,甚至相互矛盾,造成有法难依的困境,而瞒报、漏报缴费基数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

3.养老金调整缺乏科学机制和有效手段

当前的养老金调整缺乏科学有效的调整机制,导致退休人员的退休待遇出现不合理的差距;各地的调整办法也不够科学化、合理化,调整待遇的办法也不统一,形成了调整办法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给调整待遇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加速了养老金支付风险的到来。

二、提高应对养老金支付风险的能力

1.依法强力推进扩面征缴,确保养老保险基金应收尽收

从近几年我市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实际情况来看,做好扩面征缴工作是养老保险基金增收的有效途径,我市应坚定不移的继续深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一是以巩固完善扩面征缴工作机制为主线,进一步提高全市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劳动保障、税务、工商、等部门联合办公制度,从源头上把住新成立单位参保关。对未按照规定参保缴费的用人单位分期分批实行社会保险费预征,针对部分存在双重乃至多重劳动关系的参保人员,出台非全日制用工人员参保办法。二是以封存人员为突破口,开展以封存人员续缴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专项宣传活动,并依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工作平台建立封存人员动态管理制度,确保参保人员缴费率达90%以上。三是以社会保险稽核为基点,通过书面稽核、自查自纠,环环相扣的组织好稽核工作,防止参保单位瞒报、漏报缴费基数,进一步提高参保人员缴费水平。四是以实施资产保全办法为抓手,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清欠总量。建全缴费单位欠费实时监控机制,确保养老保险费的稳定征收。

2.完善养老保险待遇支付办法,合理控制养老保险基金支出

在积极开源的同时,应着力完善养老保险待遇支付办法,严格控制养老金支出行为,一是严格执行退休人员的资格验证制度,对不按规定按期验证人员的暂停养老金发放,发生冒领的要依法追回并视情节追究相关责任。二是严格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制度,加强对办理病退休人员的病况检查的监督管理。三是完善养老金计发办法,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我国现阶段执行的法定退休年龄,男性60周岁和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均寿命也在延长,一般参保人员大都在22左右岁参加工作,到退休时女性一般有近30年的工龄(即缴费年限),男性可能工龄更长。建议改革当前养老金计发办法,将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最低缴费年限由15年延长至20年,并将基础性养老金与缴费年限、缴费标准更紧密地挂钩,在减少养老金支出的同时,真正的做到“多缴多得、少缴少得”,增强人们的参保缴费动力。

3.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融资渠道,提高效益水平

目前我市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体制是个人账户收入上缴省社会保险局管理,其它基金由政府管理,除了少量周转金外,其余全部用于购买国债。这对于基金安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利于基金保值增值。应赋予省级地方政府做實基金个人账户的权利, 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养老保险基金应该由完全独立的基金机构进行管理,政府只行使监督权。应委托专业基金公司保值、增值或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投资。利用基金管理机构的资源和优势去管理社保基金,以达到提高收益和降低风险的目的,确保基金最大限度的增值,同时建立国家对于明确养老保险制度第一责任人的地位,逐步将债务纳入国家共公体系。

三、几点建议

1.加快立法明确责任

我们迫切希望 《社会保险法》尽快出台。因立法的滞后而带来的种种阻碍催促立法步伐必须加快。通过立法明确社会保险缴费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社会保险费用的征缴、待遇支付,指导社保基金的管理和运营,确定监督措施和法律责任。同时为社会保险制度制定出更合理的筹资渠道、更稳定的保障机制和更有效的运行体制,并且通过立法明确各级政府对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应承担的责任,让我们在执行各项业务及操作时有法可依,依法执行。

2.科学合理地调整养老金

通过网上调查“养老金怎样调整才最合理?”25 %认为应根据当地在职人员社会平均工资和当地消费水平调整;25%认为应根据全国在职人员社会平均工资和全国消费水平调整;25 %认为应根据当地在职人员社会平均工资和当地消费水平调整,同时偏重低收入群体(退休早的工人等);最后25 %认为应根据全国在职人员社会平均工资和全国消费水平调整,同时偏重低收入群体(退休早的工人等)。从上述调整可以明显看出养老金的调整与物价水平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基本养老金调整应根据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来进行,以保持退休人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与现阶段的社会生活水平相适应。

3.建立风险评估制度

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评估制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情况的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评估,使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有预测预警机制,能够组织对阶段性的支付状况进行研究,并通过调控养老保险费征收标准或养老保险待遇支出予以及时解决。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评估制度还可以全面了解基金管理、运营状态,及时发现和纠正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支付和管理运营过程中的问题,规范社会保险费征缴机构的征收行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金收支行为和财政专户的管理行为,确保全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提高社会保险基金资产质量,保证各项社会保险工作正常进行。

养老保险和养老风险 篇4

1、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单一

银行和国债的安全性较高,因此我国养老保险金绝大部分投资于银行存款与国债购买。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采取了以安全性为主要考虑的投资方式来保证养老保险金能足额发放给投保人,这给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带来了压力。从银行存款利率和国债的收益率来看,是低于同期通货膨胀率的,银行存款和国债的保值增值能力明显不足,养老保险基金用于银行存款和国债购买显然无法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此外,目前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银行存款利率与国债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管制,可能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低于市场利率水平。因此,从基金保值增值的角度考虑,仍有待于进一步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

2、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方式不当

我国各地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投资方式与投资层次都不一样,难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能够在全省范围内对养老保基金进行统一调度使用,但仍有部分地区还在实行养老保险县市级统筹,统筹层次低使得养老保险难以发挥互济、调剂等功能。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多,再加上经济发展程度高,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渠道就相对要广,能满足该地区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需求。在相对欠发达地区,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少,养老保险投资收益无法应付养老金的支出,需要依靠国家财政补贴。就我国劳动者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而言,基金管理机构的多元化也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过于分散,难以进行统一的运营和有效的管理,造成基金投资管理操作成本增高而使用的效率降低。

3、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及法制体系尚不健全

要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必须让养老保险基金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市场的融资活动中。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得还不够完善,金融市场操作行为不够规范,不能为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运营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在立法方面,缺乏有关养老保险基金的法律法规,养老保险基金被挪用、被占用的现象屡屡发生。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金是企业和个人按规定的比例向相关机构缴纳。然而,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强制性约束,企业存在严重的拖费欠费现象,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矛盾日益凸显。

二、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分析

1、养老保险基金证券投资风险分析

证券市场是养老保险基金未来重要的投资领域,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证券市场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证券投资分为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

债券作为相对安全的投资工具,仍面临着诸多风险。第一,利率波动风险。就是债券的市场价格会受市场利率变化的影响,使债券的实际投资收益偏离预期收益。在较长时期内,由于市场利率难以预测,因此对于长期债券而言,利率风险是其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第二,通货膨胀风险。养老保险基金的购买力会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而下降,从而导致基金实际收益下降。债券的期限越长,面临的通货膨胀的风险越大。第三,违约风险。就是债券发行人在债券到期时不能履行债券事先规定的还本付息这一义务的可能。

股票投资面临的风险最大。股票投资除了面临着利率波动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外,还面临其他风险。第一,收益不确定风险。股票投资者的主要收益形式为股利,与债券投资的利息相比,股利存在的风险更大。第二,股票价格走向很难被预测。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受利率波动、经济周期、企业经营状况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受投资者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预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无数股票投资者和专家试图寻找股票价格的变化规律,但实践表明,股票价格很难被预测,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2、养老保险基金市场投资风险分析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在投资资本市场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监管不严和难以监管的风险。监管不严给我国证券市场带来的最大风险是使得各种违规经营活动得以普遍。此外,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大规模入市,我国证券市场将面临一个金融创新的高潮。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先进金融技术的运用加大了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难度,无法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监管。第二,国外金融机构与国内金融机构竞争性风险。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更多的国外金融机构进入我国,与国内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金融技术、人才、业务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激烈竞争。这些国外金融机构大多有着悠久历史,已经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经历了长期的磨练与考验,拥有成熟严谨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市场业务经营经验,形成了完善的竞争手段和策略。这将对我国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形成冲击,打破我国金融市场原有的均衡,特别是对于那些目前经营状况不甚理想的国内金融机构的冲击更大,甚至对我国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3、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道德风险分析

在养老金的运营过程中,涉及养老保险基金参保者、养老保险基金主办者、养老保险基金托管者和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者四个经济主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在我国,是由政府机构来承担养老基金主办者的身份。作为养老保险参保者的代表,养老保险基金的主办者负责对基金投资管理者进行监督。但是政府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同样会以自身利益为导向而产生道德风险。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基金流失、被挪用、被占用现象都与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道德风险相关。养老保险基金托管者执行基金投资管理人的投资指令,并负责具体的资金往来事宜,监督基金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运作。由于基金托管者与基金主办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因此托管人也存在着为追求最大闲暇而怠工不尽责的道德风险。此外,由于基金托管者无法观测到基金投资管理者的所有行为,这就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公司拥有基金的经营权,可独立做基金投资管理决策,其作为养老保险基金代理人对于基金市场状况和基金项目风险的了解远多于养老保险基金主办者。这导致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者与养老保险基金主办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此外,由于基金参保者对基金运作并非十分了解,他们可能会完全信任基金投资管理者的投资策略和基金主办者的监督而忽视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监督,这样便形成基金参保者对基金投资管理者的社会监督方面出现监督真空。

三、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风险防范措施

1、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激励和约束机制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还不健全,应强化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最大程度避免养老保险基金各方参与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首先,对养老保险基金代理人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制定方案让养老保险基金代理人分享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的一部分利润,如此养老基金代理人就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来使得基金投资的利润变得更多,从而使自身获得的报酬更高。或者,事先制订一个任务目标,若基金收益率超过预先设定的标准,则从超过部分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对基金代理人的奖励,若基金实际收益未能达到预先设定的标准,则斟酌减少基金管理费用。其次,要完善对基金代理人的监督。第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最大程度避免信息不对称,降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的道德风险。为了保证信息准确,应制定统一的基金投资管理有关的会计制度,提高基金会计报表的规范性,为基金投资者在决策时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此外,还要确保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和及时性。第二,要建立公开透明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公众监督机制,公众和媒体可以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过程进行监督,对基金代理人进行有效约束。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主办人———政府部门的监管要通过提高政府部门监管的透明度来实现,在强调政府监管透明和同时,进一步对信息披露制度加以完善,加强对政府部门的舆论监督,加大对滥用职权管理者和具有违法行为执法人员的惩处力度,使管理者和执法人员恪守工作职责和道德规范。此外,还须严格对基金托管人的资格进行把关,如指定信誉度良好的知名金融机构。

2、构建养老保险基金专业化监管系统

要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水平,首先要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人员的业务能力,建立专业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机构。其次要引进专业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基金监管人才,运用先进的监管技术,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式、投资渠道、投资收益和投资原则等情况进行监督和核查,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安全高效地运行。

3、加强养老保险制度法制建设,规范基金投资行为

首先,需制定一部专门的社会保障法,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各方面都做出全面的规定。现阶段我国社保颁布的还只是一些单方面的条例、法规或暂行办法,所规定的范围有限且过于片面,而没作规定的范围容易出现操作杂乱、侵占挪用资金的现象。其次,应立法规范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支付、运营、管理等各个步骤,使得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养老保险投资运营方面,应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贪污挪用养老保险基金的个人或集体依法进行处罚,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正常运营。当前我国普遍存在企业拖欠缴纳养老保险基金的情况,应尽快出台一部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费用征缴法,强制执行社会保险费用的上缴,对于拖欠拒缴养老保险基金费用的企业,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总之,应完善有关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活动有法可依,为基金的投资运营活动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摘要:养老保险基金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养老保险基金不能实现保值增值,那么养老保险制度将不能真正发挥其养老保障的功效。全面分析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中面临的风险,找出应对风险的有效措施,对于维持养老保险基金的平稳运行和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全面探究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投资渠道,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邓大松、刘昌平:论政府的养老基金监管职责[J].中国行政管理,2003(10).

[2]黄达、陈忠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李珍: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养老保险和养老风险 篇5

在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家庭小型化日趋严重的今天,随着现代社会快速转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市场竞争也愈来愈激烈,人们的养老意识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选择入住机构养老的老人也愈来愈多。市场的需求催生养老市场的快速发展,大大小小、不同规模、不同档次的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蓬蓬勃勃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养老机构里意外风险发生率也越来越高,由此频频引发的养老意外纠纷困扰着养老机构的经营者们,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不言而喻,也给许多当事人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因此,研究和探索养老机构如何规避服务风险,防止老人意外事故的发生以及事故发生后的有效解决办法,保障老年人和养老机构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保障秩序,已成为当今摆在我们广大为老服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构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何为老人意外风险及其表现形式 1.1 意外风险

意外,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即意想不到,出乎预料。所谓意外风险就是危险发生的意外性和不确定性,包括损害损失发生与否及损害损失程度大小的不确定性,既带有某种程度的不可预见性,又具有随时发生或不发生的可能性。同时,风险可以通过识别、分析、应对进行管理,某些风险通过管理可以规避,某些风险通过管理具有一定的可控性。

1.2 意外风险的表现形式

意外风险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相对于老人的意外风险,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1.2.1 自然风险:如雷击、风灾、洪灾、雪(冻)灾、震灾、2 空气严重污染、传染病疫情爆发等。

1.2.2 人为风险:如跌(碰)伤、噎呛、骨折、褥疮、坠床、窒息、冻(烫)伤、楼宇等高空坠落、走失、被盗、交通事故、触电、火灾、有毒气体污染中毒、食物中毒、健身康复过度造成伤害、误服及药物中毒、心理受刺激自残及自杀或伤害他人、报复伤害、恐怖袭击等等。老人发生意外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老人发生意外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而消极的。既有显形的影响,也有潜在的影响;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有些影响无论是对老人本人还是对养老机构,都是难以挽回的、甚至是致命影响。

2.1 首先是对发生意外风险当事老人带来不利影响。如因受到身体意外伤害带来的身体痛苦、精神折磨、恐惧情绪、心理压力、丧失自信、消沉失望,对养老服务者和养老机构迁移抱怨甚至产生信任动摇、对立情绪等。有的意外伤害严重者,甚至直接威胁老人的生命。

2.2 老人亲属难以接受意外风险结果。由于其不可替代的合法的监护人身份,他们最容易从“血浓于水”的亲情出发,偏袒的本能在不同程度上易使他们失去客观公正的理性思维,不由自主地把老人发生意外风险的责任尽可能多地推卸给养老机构。有些素质不高的家属,老人发生意外以后,不分青红皂白,根本不给机构调查了解事件经过的时间,即将责任全部推到养老机构身上,以老人单纯受意外伤害结果为依据,先入为主,强词夺理,无端指责养老机构服务不好,并无理提出高额索赔。更有甚者,为达到这一目的,不惜罗列完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甚至编造各种借口谎言,刻意渲染事件,有意扩大事端,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一旦不能满足单方面提出的不合理索赔要求,就不厌其烦的大闹养老机构,甚至恶语中伤,极尽败坏之。抱着拿不到理想经济赔偿就搞臭养老机构目的,直至最后彻底决裂,由原

来的信任、友好客户反目成仇。或者干脆来个恶人先告状把养老机构告上法庭。这种行为,最容易迷惑社会上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们,给养老机构带来十分被动的局面。

2.3 老人意外风险的发生,对养老机构的消极影响更是直接的、有苦难言的。由于养老机构相对于个人,机构自然是强者,个人自然是弱者,所以一旦发生老人意外事故,不论是何原因与直接责任在谁,养老机构都必须以强者的姿态多承担责任、尤其是经济责任,直至对方合法监护人完全满意为止。否则,你就会遭到对方无休止的轮番闹腾,直至使养老机构无法正常经营。来访客户闻风起疑、望而却步;新入住老人及家属产生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错误?其他入住老人已经建立起来的好感与信任亦产生动摇。最后把养老机构搞得声名狼藉,逼到非常被动、无奈、难堪的境地。要想息事宁人,就要多花钱协商私了。否则,就只好当被告,上法庭应诉。而此举结果可想而知,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养老立法和缺少具体适用的法律法规依据,民政部虽然先后颁布实施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各地也相继颁布实施了类似的规章,但离法制化、规范化的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实际需要还相差甚远。《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也未把养老服务合同作为有名合同规定在内,其它民事立法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也较少涉及到社会养老服务的内容。个别执法人员根本搞不清楚养老纠纷、医疗纠纷、养老机构发生的医疗纠纷内容和程序是怎么回事,法律的界定又比较模糊,责任归属不明确,找不到法律依据,使法官在调解或判决时只能生搬硬套其他法规来解决养老纠纷,似是而非,且凭感情判定企业对个人就必须出钱了结完事,结果以严重不合理的经济赔偿而告终,民办养老机构往往承受不起。

如此这般折腾下来,把养老机构搞的非常被动,既被败坏了声誉和形象,又承担了不该承担的经济赔偿。试想,如果养老机构收住老人达到较大规模,入住的老人又多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不同程度的磕碰意外实难避免,即便是老人在自己家里也是如此。这样以来,作为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其老人意外风险发生率就比较高,而频频由此引发的纠纷亦防不胜防。不少养老机构不得不疲于应付,既想保护机构形象,又想平息纠纷,只能花钱消灾,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遇上蛮横不讲理或恶人先告状的客户,还要花钱请律师,准备证据材料上法院应诉。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养老机构主要经营管理者整天被搞得筋疲力尽、提心吊胆、心有余悸、惶惶不得安宁,很难聚精会神搞经营谋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养老机构,本来就是福利性质的微利行业,要不断为不合理的意外事故超值买单,尤其是遇到动辄数万或几十万元的官司,从哪里能承受得起如此沉重的经济负担。由此可见,目前,养老机构是老人意外风险最直接、最被动的受害者。

2.4 如果一家养老机构老人意外风险事件时常发生,也势必造成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对该养老机构的误解、错觉,以致产生不好的看法。另外,一旦发生纠纷如果双方协商不成,老人家属不接受时,他们势必会把个人单方面的看法和无理要求形成许多份书面材料到处寄送,以达到使自己占取主动、先入为主的目的。这样以来,有关受理投诉的上级主管部门,自然要调查处理。而作为养老机构丝毫也不敢怠慢,在限期内组织证据材料及时汇报和配合调查处理。结果又是一个不管责任在谁,仍然是让养老机构高姿态,为了社会稳定,多牺牲点经济利益息事宁人。尽管如此,还有可能落下经营管理不善或有损政府形象和经常给政府添乱的印象。导致老人发生意外风险的主要因素

3.1 人类自身的生理特点决定了老年人群意外风险的高发率。

八、九十岁的老人就像秋天的黄叶、熟透的瓜,随时随地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特别是痴呆老人、家庭问题情绪波动的老人、与其

他人闹矛盾的老人、争强好胜不服老的老人等等,随时会有意外发生。如行为异常、伤人、自残、自杀、走失、跌伤、骨折等等,在老年阶段最容易出现。尤其是因患有不同类型的器质性疾病造成的某些自理功能丧失或缺陷,有的因多种复杂原因形成的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等,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老人自身的判断力和行动力,不可避免的进入了意外风险高发群体。让经营者提心吊胆,可以说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3.2 与养老机构对入住老人入住前的健康评估、意外风险评估及入住后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管理有一定关系。养老机构对老人入住时的生理、病理与心理健康信息掌握的是否全面、准确,对入住后容易发生某些倾向性、可预见性或可控性意外风险是否有预见和相应到位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及必要而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关护理照料细则是否完善细致、是否个性化,相关服务团队成员是否具备必要的素质等等,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对规避老人意外风险的发生都起着不同的影响作用。

3.3 养老立法的缺失与政府缺乏全面、系统、规范、完善可行的养老行业服务标准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养老立法的缺失,无论是涉及到老人还是涉及到养老机构,一旦出现了意外风险,其责任界限因无明确的法律依据参照而往往很难准确界定,因此,养老机构与老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均很难得到依法保障。政府没有统一完善的行业服务标准及操作细则,包括行业风险评估规则、标准,养老机构在实施养老服务的具体工作过程中,就很难把握一个度以规避之。当出现意外风险,又没有相应权威的政府评估裁定组织以及标准的评估办法(如卫生行业的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和鉴定办法),再加上政府缺乏对老人意外风险本来属于易发、多发的正面引导,以及意外事故出现后的必要支持机制,来保障老人与养老机构双方的合法权益,以致出现纠纷就很容易进入偏袒一方的误区。导致作为“弱者”的某些老人亲属

进行无限度的所谓各种维权行为的频频发生成为可能,直至把所谓的“强者”—-养老机构逼上死角。其实,从养老机构的综合状况分析,他也属另一类“弱势群体”,当他在承担经济风险时,在保护老人必要利益的同时,他的利益也必须通过某种途径得到有效保障。

3.4 有关国民素质低和社会公德弱化,对本来较单纯简单的老人意外风险的发生,又起到了相反的推波助澜、促使其更加复杂化的作用。当然首先应该肯定,大多数发生意外风险的老人及其亲属还是通情达理的,能主动给予理解和谅解,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老人意外风险。但也确有不少发生老人意外风险的老人亲属,往往以亲情、私情为主来代替社会公德,不管正确合理与否,首先以个人利益为重,表现出个人与集体,就应该集体吃大亏,因为集体是强者,不应该让个人这个弱者吃亏。在此私字当头、不吃大户白不吃的扭曲心理指导下,自然就强词夺理,没理也要编出三分,刻意放大养老机构本不该承担的风险责任,并抓住养老机构怕影响声誉与形象的心理,故意采取嫉损性的恶劣手法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规避老人意外风险的对策

规避风险首先要有风险意识,其次要遵循原则,再次要知悉规避的途经和方法。言而简之,规避风险要依法、合理、有效。

既然老人意外风险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可认知性与可控性,那么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完全可能有效规避一些风险或将风险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所谓的规避,就是通过规划遵守原则、设法巧妙避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因此,要更好的规避老人意外风险的发生,至少应采取和强化以下对策:

4.1 加强对入住老人健康状况的全面科学评估与细致准确界定。通过此举,全面了解和掌握入住老人的实际健康特征与各种患病体征,为更好的实行个性化服务,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人意外风险预测和控制防范做好基础性工作。

4.2 充分运用现有法律法规,制定并签署尽可能详尽而具有法律效力的《入住合同》。这是养老机构目前运用法律尽可能保障老人与养老机构双方合法权益的根本依据。因此,《入住合同》一定要在吃透老人与养老机构具体情况及其适用法律依据的可靠性、有效性的基础上,使合同内容细致周密、法理逻辑严密、静态效力与动态效力既紧密结合又可适时延续配套转化,使各种应有责任、权利、义务、风险约定条款完整、明确具体、客观公正和对等。必要时,同时签订个性化、针对性强、实操性强的补充协议。

4.3 养老机构自觉加强其风险规避意识,强化风险监督管理机制。规避意外风险,首先所有相关人员包括老人及其亲属都必须有风险规避意识。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不断强化风险教育,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对老人、家属、员工的培训,提高自觉认知、识别、预见、分析、评估意外风险的能力,加强对其可能性、危害性的认识,并制定、实施具体的风险预防、规避、监督管理制约措施,尽可能把容易引发意外风险的隐患控制消除在萌芽状态。除了做好老人一般性意外风险的规避管理外,尤为重要的是强化对特殊老人个体意外风险的规避管理。

4.4 制定老人发生意外风险的积极应对措施,及时化解和转化不利因素。从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出发,应该积极正视风险、承认风险,一旦发生了意外风险,要有积极主动的应对办法。如尽可能保护好风险发生时的原始证据,及时与老人监护人沟通、与法律顾问沟通,细致观察受伤害老人伤情与心理变化并进行充满爱心的善后急救与安抚,客观进行事故责任划分与伤害损失结果评估,适时了解老人及其亲属对意外事故的处理态度与要求,养老机构在主动承担应承担责任和做必要自我批评的同时,分析、评估和寻找双方达成一致的可能性与共同点,主动制定出风险事故处理应对预案等。除此以外,还应主动探索并与当地保险机构沟通,争取实行专门的养老机构适用保险,8 以尽可能最大限度减轻意外事故双方的经济损失。

4.5 加强和完善养老机构服务设施基本建设,力争把客观意外风险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其实,有许多意外风险的规避与管理,给养老机构的服务设施是否建立健全和功能完善有效等有着很大关系。如住房质量结构与面积是否合理、坚固,特定的防范设施是否齐全到位,对抵御和规避自然风险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室内布局与老人用品用具设计、摆放是否人性化、个性化,对规避和尽可能减少老人日常活动中意外风险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环境安全与消防安全等设施设备是否配套到位和功能有效齐全,都起着很重要的规避作用。由此可见,养老服务的基本设施设备建设如果能确保配套安全合格,仅此一点,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完全规避和杜绝许多老人意外风险的发生。

养老院高风险如何化解? 篇6

去年,我在采访一家养老院的时候,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伯被几个子女送进了养老院,但老人不愿意住养老院,想回家,情绪非常低落。入住一个星期后,他竟然从楼上一跃而下。事发后,子女找到养老院,要求赔偿数十万元,并且称拿不到赔偿就不将遗体火化。尽管老人的死主要责任不在养老院,但此时已接近春节,为了能让大家都安心过个年,也让老人尽早入土为安,养老院院长同意赔偿家属18万余元。

老人在养老院内发生伤害事故,养老院给予巨额赔偿的,不在少数。现在人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都很强,老人一出事,家属就会向养老院索要赔偿,甚至对簿公堂,而且索赔的数额都很高:老人养老院内独自进食窒息死亡,法院判决养老院赔偿十多万元;七旬老人在养老院摔倒受伤后死亡,养老院被判承担60%责任,赔了20万元……此类案例,经常见诸媒体;此类诉讼,每家法院的受理量都不少。

如此高额的赔偿,让养老院不堪重负。据业内人士介绍,老人本是一个易发生伤害事故的群体,在家里也会跌跤或吃东西噎着,在家里受伤,只能自己“吃进”,而送进养老院,某些家属就可以索要一笔赔偿。事实上,养老机构本身属于微利行业。房租、伙食、水电费,都在不断上涨,特别是护工工资,几年前大概1500元就够了,现在最少3000元,还要缴纳社会保险,而对老人的收费不能太高……一家中型的养老院,每年盈利不过二三十万元。如果一年出二三起意外事故,就等于一年白做;两三年白做,这家养老院也要关门了。

养老院的高风险,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如果越来越多的养老院因无法承受风险而关门,那最终苦的还是老人;或者,如果养老院为避风险,只收生活能自理的健康老人,而不愿收患病、瘫痪、失能失智的老人,那么,照料这些老人的重任只能落在家人身上。

要化解养老院的高风险,有几个方面可以入手。其一,老人入住养老院后发生伤害事故,家人应当理性维权。不少养老院的院长都说,许多子女认为,老人进了养老院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其实并非如此。养老院的责任是有限的。老人本身、家属也应当考虑到可能发生的风险。

其二,此类案件的增多也给养老院提了醒:应当增强法律意识,增强抗风险能力。首先要完善合同,对老人身体状况、护理等级、服务内容以及双方的责任等列得越细越好,必要时可以请法律工作者对合同把关。其次,养老行业也应引入各类保险,在发生意外时可以减轻负担。

第三,法律专家指出,目前法院判决此类民事赔偿案的依据是《民法》。老人与养老院是一个合同关系,造成伤害,依据合同关系承担相应赔偿责任。法官有自由裁量权,根据“自由心证”对责任进行认定,有时也参照过去的案例判决。养老院的伤害赔偿,十多年前是比较少的,而现在此类案件大量出现。经过一段时间实践,现在看来,一些法院对养老机构要求过高,是否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不久前,宝山区法院判决了一起养老院老人死亡的索赔案。一位80多岁的老太想从养老院回家,但子女不让,并将她的房子出租了,老太便从二楼窗户爬出,不幸摔下身亡。事发后,5名子女将养老院告上法庭,要求赔偿20万元。但宝山区法院认定,老太本身有重大过错,应承担相应民事责任,酌情确定养老院赔偿6000元。从20万元到6000元,落差巨大,发人深思。这起民事赔偿案的判决,对其他法院今后审理类似的案件,或具有参考价值。

养老保险和养老风险 篇7

保值增值是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 其中保值是基础。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迅速发展, 社会保险基金规模迅速扩大, 但基金的总体收益却不尽如人意, 出现了基金增值乏力甚至减值的问题。其中养老基金是关乎由于人民养老生存保障问题, 因此, 确保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尤为重要。

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特性决定了其投资的原则按照排列顺序应该是: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社会性。养老金对风险的防范尤其重要, 即要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基金的收益率, 保证其流动性需要。由于历史, 现实和客观的一些原因, 使得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不仅在收支上存在巨大缺口, 而且在保值增值上存在巨大的风险。在中国如果养老保险基金不能保值增值, 就不可能有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 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管理就成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命脉。

二、养老保险基金增值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

(一) 投资风险

为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其中一条途径就是投资。但是在投资过程中, 会遇到一下投资风险:

1. 市场风险, 由于市场供求不平衡引起市场价格变化造成投资收益变化形成的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一般是由于商业周期造成的。在商业循环中, 大多数证券资产价格共同变化。当然, 单个证券的价格也会因为自身的原因而发生变动。另外, 泡沫经济和市场崩溃、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等原因亦可导致市场风险。

2. 流动性风险, 投资者由于某种原因急于抛售手中持有的

某项资产, 采取价格打折、代理销售等方式造成投资收益的损失而形成的流动性风险。流动性强的资产具有完善的二级市场, 可以在不降低价格的情况下随时出售;流动性差的资产由于没有完善的二级市场, 不太容易进行交易转让, 要降低价格或委托代理商进行交易, 从而造成资本损失。中国的证券市场上, 流动性风险较为突出。一方面, 证券市场不发达, 市场的深度、广度和弹性都还有限, 流动性不足;另一方面, 证券的期限品种单一, 流动性风险难以分散。

3. 货膨胀风险, 在实际投资收益的变化中, 由于一般价格水

平的变化而引起的收益变化造成的购买力风险, 将导致养老基金债务负担的相对增加。通货膨胀是引起一般价格水平变化的最基本原因, 所以有人将通货膨胀风险又称为购买力风险。

4. 汇率风险, 由于利率上升所引起的金融资产价格下降, 致使养老基金面临的资产缩水而造成的利率风险。

利率上升时, 养老基金所持有的股票、证券等金融资产的价格会下降, 导致资产缩水。汇率风险又称货币风险, 是指在国际投资中由于汇率变动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变化。外汇汇率由于受各国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外汇供求的影响而频繁波动, 当投资者投资于以外币所表示的资产时, 除了要承担资本市场的其他风险外, 还要承担货币兑换的风险。

(二) 委托—代理风险

养老保险基金在投资管理过程中, 社会保障机构会委托有实力并符合法定条件的金融投资机构负责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 由此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在委托代理关系下,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责任不对等以及委托代理契约本身不完全等问题。在委托人无法完全监控代理人的行为时。代理人既有动机又有条件损害所有者利益, 产生委托代理风险。这种风险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社保基金在进行投资运营过程中发生委托代理风险, 只要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个原则中有一个被破坏, 投资保值增值的初衷就会落空, 而且有可能造成社会保障基金的偿付风险, 使得参保人的利益受到侵害。如果国家承担了最后担保人的角色, 则会加大政府的负担, 严重时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

(三) 政府干预的风险

随着养老保险基金规模的日益增长, 养老保险基金对一国资本市场与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世界各国政府都会根据本国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不断调整对养老保险基金运作的管理.所以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保值增值依赖于有效的政府监管。但是政府对养老保险投资基金的介入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 就会造成政府干预的政治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政府对基金的投资范围进行严格限制。在有些国家, 政府指定养老保险基金将资金储蓄在银行, 而这些储蓄的收益率远低于市场的收益率, 基金的保值增值效果不明显。

(2) 政府动用资金用于某些特别的项目。

(3) 政府干预养老保险基金的个人支付收益率。

(四) 操作风险

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没有建立起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管理费挥霍浪费较严重;地区间苦乐不均, 有的地方提得多用不完, 有的地方提得少不够用;各部门争设保险机构和增加人员, 不仅增加了基金的支出负担, 而且造成政出多门。

(五) 资产和负债不匹配风险

资产和负债不匹配风险指在某一时点养老基金的资产现金流与负债现金流的不匹配而造成养老基金收益损失的可能性。资产和负债不匹配风险, 是养老基金投资运营面临的主要风险。养老基金的资产和负债匹配不当, 会区接影响偿付能力。养老基金投资是一种典型的现金流运作业务。养老基金是资产和负债的集合体。养老基金资产和负债不匹配风险, 本质上是某个时点资产的净现金流人和负债的净现金流出的不匹配, 或者说资产的净现金流入小于或大于负债的流出从而导致养老基金资产损失的风险。资产和负债匹配风险的程度不同, 风险损失的程度也不一样。资产和负债暂时的流动性不匹配只会影响养老基金日常的给付、投资收益和财务的稳定性。而资产和负债的严重不匹配则可能导致养老基金给付危机, 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三、养老保险基金保值风险规避途径

(一) 加强养老保险制度立法与监管

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并且其经营管理的期限长达数十年, 因此, 应当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 分别完善两个层次的立法, 如社会保险 (障) 法、养老保险管理办法等, 规范筹资方式, 明确管理机构和经办机构, 规范资金的运用与投资, 加大处理违规行为的力度, 统一监管标准, 保障资金的安全, 促进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发展。要加强养老保险监管, 完善的法制环境和规范的市场秩序是促进养老保险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 使用技术手段防范投资风险

对于系统性风险, 如市场风险、购买力风险、利率风险、货币风险、政策风险等, 不能通过组合投资来分散, 但可以通过卖空交易、金融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以及国外投资等方式加以防范。

对于非系统性风险, 如流动性风险, 可以通过组合投资来规避。对于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除了通过不同品种的金融资产的组合投资外, 还应当给予养老基金一定的短期融资便利, 如允许养老基金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参与国债市场回购交易, 这样, 既可以增强资产的流动性, 又可以进行积极的资产管理。这也是中国证券市场现状下, 降低流动性风险的可行之道。

(三) 加强制度建设, 规避管理风险

1. 委托—代理风险, 委托人要设计一个最优的激励机制, 使

代理人能够按照委托人的利益目标进行投资, 同时在合理设定市场准入标准和资本 (准备金) 要求的基础上, 加强对代理人的监管, 从外部强制信息公开, 提高代理人隐瞒信息的机会成本。另外, 还应当要求养老基金管理人为养老基金购买保险, 以防止养老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或破产而带来的风险。

2. 和发展公正、独立和权威的信用和风险评估机构以及精算、会计、审计事务所。

3. 规范的养老基金管理机构组织章程, 对机构的性质、权利、责任和义务做出详细而严格的规定。

同时, 应当从法律上确定和保护养老基金管理机构的法人资格, 保持养老基金管理机构的独立性, 防止其他部门或地方政府干预养老基金管理机构、挤占或挪用养老基金。

参考文献

【1】刘翠霄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36

【2】陈灵等养老金如何突破瓶颈 (一) 养老金投资风险防范证券日报20042

养老保险和养老风险 篇8

1.1 筹集风险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是由专职管理机构采用社会保险费的形式来收取,由“收入户”和“财政专户”两部分主要构成,是养老保险基金的基础组成。由此可见,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筹集风险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其征收形式所导致的,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

1.1.1 企业拖欠

当前企业拖欠养老险、拒绝缴纳养老保险的现象较为普遍,养老保险征收率得不到保障,风险应运而生。

1.1.2 监管不力

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与监管部门,因此企业缴费基数、瞒报、错报、漏报养老金的现象较为普遍。

1.1.3 覆盖面小

当前,养老保险在我国国民心中的重视程度明显偏低,从而导致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难以提升,单一的基金来源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造成了一定风险。

1.1.4 渠道狭窄

养老保险基金的融资渠道较为狭窄,因此难以解决其资金问题。尤其是企业恶性循环式的拖欠、瞒报、拒缴等行为,都严重影响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与管理。

1.2 管理风险

现行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问题在于其管理层次低,环节复杂,管理主体过多并且效率低下。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主要是由于以下三点原因所造成的 :一是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不力,导致养老保险基金被挪用、占用、挤占等问题非常严重,甚至在某些地方出现了作为贷款担保、提前发放等现象 ;二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主体过于分散,是的管理成本过高、效率偏低 ;三是养老保险管理制度较为落后,收支管理一直处于混乱状态,难以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安全,政府职能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1.3 投资运行风险

现行基金投资管理体制不顺,经营主体的缺失导致无人承担责任,也没有对应的风险管理。社会保险局仅作为行政机构难以完成市场增值的目标。同时,虽然每年基金数量巨大,但因属地管理分散于全国各地,投资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收支难以长期平衡。按我国规定,地方基金只能进行银行存储和国债购买,虽然降低了投资风险,但也会造成基金的保值增值无从实现。无法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在市场投资运营。

2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2.1 立足国情,合理选择管理模式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体系尚未健全,制度处于转型期。因此,为保障基金的可持续发展性,应选择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原因如下 :

2.1.1 集中式的管理模式更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当下中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也可适应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

2.1.2 该模式明确投资管理职能和行政职能,实现分权而治,提高行政效率和投资营运效率 ;

2.1.3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透明度,得到民众的认同感,也可得到来自民众的监督,增大民众的信任度 ;

2.1.4该模式可以为当下并不发达的资本市场中的养老金实现部分保值增值,也给未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

2.1.5 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养老保险制度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提高社会的储蓄率,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进步。

2.2 巩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管理混乱,部分个人账户被用作为退休职工支付退休金,导致新进账户和已有账户的管理混乱,出现个人账户空账的现象,造成养老基金的财务隐患。为此,相关部门不仅需要填补转型期遗留的旧账,还需要将个人账户进行合理分配,使其实现小补充向大补充的转变,从而使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结构合理化。降低由制度转变所带来的隐患,提高养老保险体系应对风险的协调能力,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也是养老保险风险防范控制的基础所在。

2.3 加强内外监督,切实强化运行管理监督

在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模式方面,应建立起一套同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相适应、各部门权责制衡的监督管理模式。例如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社保部门监管、将其运营监督交由基金监管委员会负责。并加强制度建设,在法律层面上规范养老保险投资组合。必要时可以设立外部监督机构,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内外监管、全程管理。此外,养老保险基金准入与退出机制也要加以健全,并明确执行其相关标准与管理流程,只有通过加强监管、才能够避免违规操控、投机倒把等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现象,从而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体系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2.4 法律法规制约,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保障

针对我国基金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部门应为此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国外职业基金管理者、基金投资公司的进入必将会使我国现行基金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接受新的改变。而完善的法制是基金行业正常运营的基础,这必会对我国养老基金的风险防范等相关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关部门应积极保证养老基金持有人的利益,确保适当的基金收益,提高公众对养老基金的信任度,同时也给养老基金运营者造成一定的压力,保障基金持有者的利益。

3 结语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探析 篇9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急剧变迁,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社会矛盾不断升级。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中的风险因素与日俱增,既包括自然风险,也包括人类社会自身所产生的社会风险。穆光宗曾提出独生子女家庭从本质上是风险家庭的观点,他认为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着独生子女供养父母的风险和独生子女家庭存在的结构风险。[2]本文以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形式,共收集问卷400份,访谈资料20份,试从风险社会视角下分析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

一、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

当前,我国已有的养老方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以房养老等模式。

1、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最为传统和常见的养老方式,老年人因劳动能力的退化或缺失不得不从劳动市场退出,转而依靠家庭其他成员的支持以维持老年生活所需,是一种建立在血缘、亲缘基础之上的家庭网络供给。调查中选择家庭养老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有13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5%。一方面,受传统的养老观念与家庭观念的影响,人们原有的“养儿防老”观念仍然盛行,占据主流地位;同时,家庭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单位,传统的“家本位”思想使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在家庭中养老,否则会被别人说闲话;另一方面,家庭养老能够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情感需求,能够有效地与家人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保障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2、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但是这种养老方式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能享受,这需要老年人家庭所在社区具备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相应的社会服务政策以及专业化的社区服务人员。

在调查中,有条件选择社区养老方式的老年人有55人,但是选择参与社区养老的老人只有17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7.5%,占有条件选择老人总数的30.91%。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老人认为自己目前没有必要参加社区养老,认为自己家庭能够满足养老需求,能够承担相应的养老负担;另一方面,部分老人对社区养老提供的服务表示不信任或者不满意。

3、机构养老

养老机构是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机构,既有公益性质的养老机构,也有盈利性质的养老机构,其主要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一般而言公益性养老机构养老费用较低,在经济方面对老年人具有较大优势;而盈利性养老机构,虽然养老服务费用较高,但在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调查中,选择机构养老的独生子女父母有1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5%,是三类养老方式中人数最少的一类。虽然是独生子女家庭,但毕竟有子女,有父母表示“有自己的孩子,去养老院养老干啥,再说了我们自己也有退休金,生活不能自理的话可以请保姆,没必要去养老院,去那里还得关起来,不自由呢”。可见,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独生子女父母与非独生子女父母并无太大差别。

二、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

1986年贝克在其著作《风险社会》中,将“社会风险”定义为:其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出现的风险,与前工业社会的自然风险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二,风险不是某种具体的风险,而是一系列抽象的、概括的,能够给人类生存带来巨大威胁的;其三,现代社会的风险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扩散,超越了国与国的界限,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

1、独生子女家庭特征

(1)独生子女家庭与多子女家庭相比,家庭规模小,只有一个子女,呈现“四二一”倒金字塔形状的家庭结构。虽然城市中很多老人都有养老保险,每月能够获得维持期基本生活的费用,但老年人面临着疾病,如慢性疾病、重大疾病等的风险,祖辈与父辈的养老负担都集中在独生子女身上。受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着“恩惠下流”的传统,祖辈与父辈关心下代,不得不面临着子代、孙代的剥夺。此外,独生子女除了要正常开展工作以及自己的生活外,还要定期给予祖辈与父辈精神方面的关怀与慰藉,在生活中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2)独生子女家庭的居住方式对当前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具有较大影响。受传统的“家本位”观念影响,父辈与子辈同住是普遍现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本位”的观念逐渐取代“家本位”观念,青年人更加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发展。调查中发现,有186位独生子女表示不愿意与父母同住。这种居住方式对于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非经济养老方面都是极大的挑战。

2、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的风险

(1)经济保障风险。独生子女家庭老人养老最主要的支持是经济支持,能够为基本的老年养老生活提供物质保障,直接决定着老年人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家庭中的经济保障受到父母经济收入与支出、子女经济收入与支出等因素的限制。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收入、退休金、个体经营等。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经济依赖较小,个人收入基本能够满足开支需要,甚至有的家庭还会继续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

在对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调查中发现,有超过65.4%的父母不需要子女提供物质支持,这其中有近30%的父母还会为其子女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被访者李大妈的儿子是国企职工,刚参加工作3年,现在已按揭买房结婚。在谈及对儿子养老期望的时候,李大妈说:“现在我俩都有退休金,也不要他们给我们钱,他们正在用钱的时候,要还房贷,车贷,我们还经常给他们钱呢。”

(2)生活照料风险。生活照料的实现,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其中之一:一是独生子女与其父母共同居住;二是独生子女父母身边有照料人员(如请保姆或住养老院、护理院等);三是独生子女父母健在可以相互照顾。[3]在具备三个条件之一的情况下,才能够满足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生活照料的需要。

首先,在独生子女未成年之前,一般都与父母同住,但随年龄的增长,外出求学、就业、成家等都会造成不与父母同住。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又重新回归到“夫妻”二人家庭。调查中发现,在200位独生子女中,外出求学不能长期与父母同住的占23.5%,在外就业且不与父母同住的占36.8%,已经结婚且不与父母同住的占33.5%,仅有6.2%的独生子女表示与父母同住。

其次,独生子女父母身边有照料人员的情况在调查中并不多见。一是多数父母表示不愿意去养老院,二是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不能支持他们请保姆,三是多数父母认为自己还年轻,能够照顾自己,不需要请保姆或去养老院。当前,多数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属于第三种情况,父母健在,有照顾能力。但是从长远来看,却隐含着潜在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生子女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不断下降,生活自理能力不断退化,特别是老年人面临着疾病的威胁。因此,在生活照料方面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着较大风险。

(3)精神慰藉风险。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却又是常常被忽视的问题。精神慰藉不能够像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一样可以被衡量,它是一种精神、心理层面的情感感受。

首先,老年人面临的角色转变需要子女的心理关怀。对于老年人来说,特别是女性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出现较大的转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情感陪护与疏导,很难适应老年生活。

其次,由于子女学习、工作压力较大,对于老年人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往往很难意识到,即便意识到也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与父母很好的沟通。调查中,小王告诉我们:“我现在一直在外上班,平时工作日没时间回家,只有周末能休息,回家也是睡觉、看电视,偶尔会出去逛街,很难坐下来陪爸爸妈妈说话聊天,打电话主要是问家里有啥需要没,在精神关怀方面真的做得不够。”

三、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治理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的风险不是某一地区、某一家庭的个别化现象,而是关系到我国千千万万的家庭。他们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号召,为我国人口控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他们面临着养老风险问题时,单独依靠某一手段或某一力量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建立系统化的风险治理体系。

1、完善相关制度政策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需要国家、社会、家庭三级联动,共同承担养老风险的责任。首先,国家要制定相应的养老政策,承担国家在养老问题中的责任,地方政府应该建立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特殊补贴,从经济方面予以相应的保障与支持。并针对具有特殊困难的家庭实行特殊帮扶,如失独家庭,应以切实有效的养老政策帮助其解决在养老问题上面临的风险与困难。其次,针对独生子女群体,建立健全保障政策,切实有效地帮助独生子女群体减轻养老负担,如可以在独生子女学习、就业、创业等领域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再次,制定老年社会参与的制度保障,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社会参与平台,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提升自信心,加强老年人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帮扶,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2、提高家庭支持功能

家庭在老年人养老方面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不仅仅是经济支持方面,在生活照顾、情感支持等方面都是无法取代的。

(1)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自我支持功能。一方面,要积极转变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观念,树立“自我养老”的意识。中国数千年的“养儿防老”的观念依旧盛行,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依靠子女养老的观念必须得到转变,要从“依赖”转变为“独立”;另一方面,老年人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要做好养老规划,不仅包括养老方式的选择,也包括养老所需要的经济支持、生活中自我照顾的身体支持、精神与心理层面的自我疏导,都要做好长期的储备与调节。

(2)独生子女要加强对父母的支持。既然是独生子女家庭,那么在意识层面,独生子女就要有相应的做好赡养父母、承担养老负担的经济和心理准备。在物质与经济支持方面,城市中的家庭一般生活条件较好,父母都能够有足够的经济自我支持,所以独生子女对父母提供的物质与经济支持并不是太多,但是独生子女也不能成为“啃老族”。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独生子女要定期帮助父母,为方便照顾,可以选择与父母就近居住,既能满足年轻人独立、自由的居住习惯,又能照顾父母。在精神慰藉方面,年轻人要本着理解父母的心态,定期与父母谈心、聊天,有条件要陪同父母外出游玩。

3、扩大社会支持网络

(1)树立良好的尊老、敬老社会风尚。老年人是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年轻时为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为年轻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等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他们年老时,应当得到我们的尊敬。在社会中要树立尊敬老人、关爱老人的良好风气,在老年人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帮助他们。

(2)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城市中老年人生活在社区中,受活动能力和范围的限制,老年人主要在社区内进行活动,对社区有着特殊的情感。社区在老年人养老服务中可以大有作为,根据老年人的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各样的养老服务。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社区要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建立专业的社工队伍,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徐俊、风笑天:独生子女家庭责任与风险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2(5).

[2]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J].人口研究,2004(1).

养老保险和养老风险 篇10

经国务院批准,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受广东省政府委托, 投资运营广东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结存资金1 000亿元, 此举首开地方养老基金委托进行多元化投资运营的先河。从该理事会往年受托投资中央财政补助9个试点省市做实个人账户资金的良好成绩来看, (1) 在可预见的将来, 有望根据国务院的统筹安排和具体省份的要求, 逐步扩大委托投资地方养老基金的试点范围, 并在充分积累经验的基础上, 对结余基金只能购买国债或存放银行的现有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

近年来, 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不断加剧, 以及领取养老金的人数的逐年增加, (2) 养老金支付缺口也逐渐扩大。更有甚者, 由于近年来通货膨胀指数的持续走高, 养老基金面临着较大的贬值风险。资料显示, 地方养老基金截至2011年底累计结余为1.85万亿, 十多年来的其年均收益率不到2%, 如果扣除通货膨胀率, 其实际投资收益为负数。笔者认为, 在有限的财政资金无法全额弥补基金收支缺口的前提下, 若不及时对现有的基金投资政策进行反思与调整, 全力实现基金的保质增值, 在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时, 出现参保居民“缺钱甚至无钱养老”的现象也并非耸人听闻。

根据各国的经验, 谨慎地放松养老金的股票投资限制是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率的重要途径。幸运的是,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 地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现包括证券投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理念, 已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社会保险法》第69条明确规定, 社会保险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按照国务院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国务院《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再次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 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然而, 作为硬币的另一面, 从安全性角度上说, 存放银行和购买国债无疑是最为稳健的投资方式, 而实行基金委托进行多元化投资, 尤其是进入尚不太成熟的证券市场, 则暗藏着较大的投资风险。因此, 防范和化解地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进行多元化投资尤其是证券投资的潜在风险, 是人大、政府、基金投资机构及社会公众高度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鉴于此, 考虑到地方养老基金自2010年开始纳入预算编制范围, 以及广东省养老基金委托投资1 000亿元的现实, 笔者不揣浅陋, 拟从基金的投资风险入手, 并结合自身审计工作实际, 基于政府审计的视角, 对基金委托投资尤其是证券投资的风险控制问题展开研究, 期以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

二、地方养老基金委托投资的风险解析

一般认为, 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根据风险的不同划分标准, 地方养老基金委托投资的风险也表现各异。仅从审计的角度上看, 地方养老基金委托投资的风险主要体现为:一是由于从事的是委托投资, 故必然存在委托—代理风险;二是由于从事的是多元化投资, 每种投资形式都必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投资风险, 其中, 以投资证券的风险最大。

(一) 委托—代理风险

理论认为, 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与代理人都是理性而自私的, 他们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代理人有着与委托人不同的利益, 因此会采取一些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代理人通常比委托人拥有更多的信息, 故委托人很难监督代理人并保证代理人的行动符合自己的利益。委托人试图使具有信息优势的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利益选择行动, 但其不能直接观察到代理人选择了什么行动, 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道德风险问题。因此, 委托人必须解决的是, 根据他所能收集到的信息来奖励或惩罚代理人, 激励代理人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 也就是选择一个可行机制来实现最大化的期望效用。

在地方政府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案例中, 存在着三级委托—代理关系 (见下图) :一是参保人员将主要由单位和职工缴费所形成的养老基金委托地方政府管理所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人是参保人员, 代理人是地方政府;二是地方政府将其所管理的养老基金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所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人是地方政府, 代理人是该理事会;三是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委托南方基金管理公司等20家境内投资管理人和德盛安联资产管理公司 (Allianz) 等10家境外投资管理人进行股票、债券投资, 委托人是理事会, (1) 代理人是投资管理人。根据委托代理等相关理论, 作为代理人的地方政府、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和投资管理人, 在筹集、使用、管理、投资养老基金过程中, 均可能利用自身较委托人有利的信息优势, 从事损害委托人的利益的行为。诚如耿志明教授所言, 由于在养老保险基金中产生了信息不对称性的委托—代理关系, 从而在养老保险基金中产生了不完全的产权。这种不完全产权处于公共区域, 体现在基金代理人可能产生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 并使基金投资人的利息受到损害。比如, 基金代理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去从事一些风险较高的短期性投资, 而这样的投资活动有悖于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原则。

(二) 多元化投资风险

多元化投资风险主要是指投资者在进行多元化投资的过程中, 遭受损失或达不到预期收益率的可能性。投资风险一般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而每种投资形式的投资风险则是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总和。

现以证券投资为例略加说明。所谓系统性风险, 是指由于全局性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变动的不确定性。系统风险对所有公司、企业、证券投资者和证券种类均产生影响, 如经济周期性波动、利率和汇率变动, 因而通过多样化投资不能抵消这样的风险, 所以又成为不可分散风险;所谓非系统风险是指由非全局性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在现实生活中, 各个公司的经营状况会受其自身因素, 如决策失误、管理能力的降低、产品质量的下滑的影响, 会造成该家公司或该公司所在行业的证券收益率的变动, 它是某个公司或所在行业所遭受的风险。由于某种证券收益率的非系统性变动跟其他证券收益率的变动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因而可以通过证券多样化方式来消除这类风险, 所以又被称为可分散的风险。

三、基金委托投资风险控制的主要内容及重点

基于上文对基金投资风险的分析, 鉴于系统性风险具有全局性、体制性等特征, 通过政府审计直接加以防范和化解的功效相对较小, 下文主要通过对养老基金预算编制、执行等重点环节的审计,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地方养老基金投资的委托—代理风险和非系统风险进行控制:

(一) 投资决策的审计控制

笔者认为, 对于地方养老基金的委托投资应当与转移支出、上缴调剂金等重要事项一起, 列入年度所在地的社保基金预算编制范围。是否委托投资、投资给谁、规模多大等情况都应接受本级人大预算或其他专门形式的审查与批准, 同级地方人民政府仅有委托投资的动议权和执行权。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根据法律规定, 地方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有权在本行政区域内决定各项工作的重大事项, 既包括对本级政府工作的监督, 也包括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审查和批准。自2010年开始养老基金就已纳入政府预算范围, 委托投资行为应当作为预算编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接受本级人大的审查和批准。二是从养老基金的性质上说, 社会保险基金作为公众的“养老钱”和“保命钱”, 主要由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分别按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缴纳的, 从本质上属于全体参保劳动者共同所有, 政府仅负有代为管理之责。由于“全体参保劳动者”是一个泛化的共同体, 实践中很难界定其明确的代表人。从法理上说, 地方人大属于最能反映本地“民意”的代议机构。因此, 动用本地养老基金进行有较大市场风险的投资, 应当接受其审查和批准。三是根据《社会保险法》第76条关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投资运营以及监督检查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的规定, 对于地方养老基金委托投资后的运营情况, 本地人大仍有权继续加以审查和监督。综上所述, 对于任何未纳入社保预算编制范围, 或者未通过人大预算或其他专门形式的审查与批准的地方养老基金委托投资行为, 都是非法和无效的。

另一方面, 实行地方养老基金全国统筹是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未来发展的最终形式, 当前应以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为重点。现有研究表明, 在地方养老基金管理方面, 尽管政府在2009年底宣布全国所有省 (含直辖市、自治区) 都实行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或出台了省级统筹方案, 但从政策执行情况来看, 除几个直辖市和个别省份外, 大多数省份采取的都是养老保险的省级调剂金模式, 而不是完全的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也就是说, 征缴的养老基金仍然大部分掌控在地市级、县级政府等上千多个独立的行政单位手中, 形成了养老基金管理的“碎片化”状态。在这种状况下, 如果允许地市级、县级人大决策委托投资, 不仅因投资主体众多易于带来管理上的混乱并增加管理费用和监管难度, 更会因此增大基金的风险源, 降低了基金抗风险能力, 因为一旦该层次的基金投资失败, 将很难从其他市县进行资金调拨, 从而使当地养老金出现支付困难甚至是支付危机。因此, 就当前情况而言, 只有省级政权才能被授予将地方养老基金进行委托投资的权限———当然, 根据中国行政管理体制, 这种决策还得经过国务院的事先批准。

鉴于此, 从审计的角度上说, 应当重点关注是否存在地方养老基金委托进行投资的情况;如若存在, 则需进一步关注以下事项: (1) 是省级政府或是省级以下政府, 发起养老基金委托投资的动议, 审查是否曾在无权动议的情形; (2) 省级政府是否将投资的情况, 事先纳入本级社保预算编制的范围, 审查有无少报、瞒报和漏报委托投资项目的情形; (3) 委托投资行为是否经过本级人大的审查和批准, 审查是否存在人大尚未审查和批准就已委托投资的情形; (4) 委托投资行为是否经过国务院的批准, 审查是否存在未经国务院批准而由地方自行委托投资“各自为政”的情形。

(二) 投资主体的审计控制

鉴于地方养老基金的民生性质与巨大规模, 以及当前国内外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 政府在对受托投资机构和基金管理人的选聘方面, 必须采取最为谨慎的方针, 只能经过法定的遴选程序并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才能被授予投资运营权, 主要委托给那些国家专门成立的或在海内外投资管理当中长期投资业绩优秀、风险控制能力强、治理结构优的资产管理机构开展投资的专业化运营。待运营机制成熟后, 还可根据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绩效形成自由竞争机制, 取消投资不规范的基金管理人后续竞标资格。例如, 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第9条的规定, 取得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业务资格、根据合同受托运作和管理社保基金的专业性投资管理机构即合格机构投资者的基本条件, 主要包括在任何时候都维持不少于5 000万元人民币的净资产、最近三年没有重大的违规行为等七项。

鉴于此, 从审计的角度上说, 应当严格对照相关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对合格受托投资机构和基金管理人的选聘程序和准入的条件, 重点反映是否存在未经公开招标方式及其他违反法定遴选程序的情形, 重点揭露因运营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低下等原因致使的不符合基本条件机构投资者混入委托养老基金证券投资市场, 从而增大投资风险的情形。

(三) 投资比例与规模的审计控制

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克维茨 (Markowi-tz) 提出著名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Modern Portfolio Theory) , 理性投资者会利用“分散投资”来优化他们的投资组合, 从而避免出现“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中”的危险现象。就养老基金委托投资而言, 为了分散投资风险, 地方政府一般都要求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仅将一定比例的基金投入证券市场, 借以控制进入证券市场的资金规模, 促进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这些比例的上下限要么会作为机构投资的法律依据被强制执行, 要么就作为正式条款在委托投资协议中加以明确, 从而有力地约束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如在理事会受广东省政府委托投资运营养老基金的委托投资协议中, 明确新增资金将更多配置到固定收益类产品中。而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第28条的规定, 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50%, 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 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这样测算, 此次受广东省政府委托投资运营养老基金的1 000亿元, 最终能进入股票投资的规模上限为400亿元。 (1) 另一方面,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为有效降低证券投资的风险, 通过投资纪律性再平衡对证券投资实行比例管理。 (1) 具体而言, 根据资金性质和各大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性, 社保基金确立了中长期资产配置计划, 设定了股票和债券等各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区间。在实际投资中, 当股票资产比例低于目标比例区间下限时, 就增加投资、提高股票资产的比例;反之, 则减少投资、降低股票资产的比例。

鉴于此, 从审计的角度上说, 应当严格对照限制投资比例和规模的法律法规及委托投资协议, 审查基金投资比例和规模限制政策、协议的执行情况以及投资纪律性再平衡比例的管理情况, 重点反映是否存在地方养老基金超比例、超规模进入证券市场, 从而造成股市动荡、增大投资风险的情形。

(四) 投资进度与期限的审计控制

就地方养老基金投资证券市场而言, 由于基金规模过于庞大, 考虑到证券市场投资秩序的稳定, 有必要对委托投资的基金进入和退出证券市场实行进度控制。因为过大数量的基金同时进入或退出证券市场, 易于冲击正常的投资秩序。例如, 在此次理事会受广东省政府委托投资运营养老基金的委托投资协议中, 明确1 000亿元资金将分批逐步到位。与此同时, 养老基金委托证券市场投资, 一方面应当坚持长期投资理念, 分享国民经济增长的长期收益, 着眼于分享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成果, 使其不会采取短期投资行为, 不会依靠股市的大起大落炒作盈利;相反, 它是股市中的一支稳定力量。然而, 另一方面为便于及时对委托投资行为的考核、评估, 投资又应设有固定的投资期限。具体的期限, 可根据委托投资的时间、投资证券的种类、受托基金管理人以往投资业绩等多种因素确定。如在此次理事会受广东省政府委托投资运营的案例中, 主要是处于首次试点委托的考虑, 投资期限暂定两年。

鉴于此, 从审计的角度上说, 应当审查委托证券投资的进度与期限规定的执行情况, 重点反映是否存在实际投资资金未按规定分批逐步到位的情形, 并对因投资期限过短或过长所带来的风险提出预警。

(五) 投资对象与收益的审计控制

鉴于地方养老基金的特殊性质, 为有效降低风险、维系基本收益, 应当对其投资对象与保底收益进行必要的控制。在投资对象方面, 考虑到证券市场不太完善的现状, 如果投资股市的话, 目前应当主要投资国家战略性产业、资源性产业和垄断性产业。这些产业资金需求量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 投资回报率较高且风险较小, 符合养老基金可以长期使用但必须低风险运作的特点, 可以为社会保障基金赢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尽管如此, 由于投资风险的不确定性, 只赚不赔只是理论上说假设, 基金投资存在亏损的可能。因此, 另一方面, 对于养老基金的投资还应当进行必要保底收益的控制。如果投资收益低于收益下限, 应首先由基金管理人动用储备金予以补充———这就要求基金管理人事先按一定比例提取自有资本存放委托人指定银行用作保底收益的担保储备。若储备不足弥补的, 应动用基金管理人的其他自有资产加以补足。若仍不够弥补的, 由于政府是养老保险的最终责任主体, 则应由启动委托投资动议的本级政府承担“兜底”弥补责任。例如, 在此次理事会受广东省政府委托投资运营养老基金的委托投资协议中, 明确规定委托人可获得不低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息的收益, 以确保实现基金基本的保值增值。

鉴于此, 从审计的角度上说, 应当审查养老基金的投资对象与保底收益情况, 重点反映是否存在证券投资资金未按规定进入战略性、资源性和垄断性等收益较大、风险较小产业的情形, 揭露委托代理双方未签收益保底协议或条款, 以及基金收益实际低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息等情形。

四、结语

由于审计机关具有独立于地方养老基金委托代理关系双方当事人的特殊身份, 又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法定职责, 因而可以通过政府审计的手段, 对投资的决策、主体、比例与规模、进度与期限、对象与收益等方面进行全面审计监督, 从而规范代理行为、减低投资风险, 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具体而言, 通过对地方养老基金开展审计, 在委托投资方面可以达到以下基本目标:一是对地方养老基金预算的编制、执行等重点环节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 反映基金投资运营管理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效;二是揭示基金委托投资在实体和程序上, 尤其是在投资的决策、主体、比例与规模、进度与期限、对象与收益等方面, 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依法处理和问责, 促进政府、理事会以及相关基金管理人强化对基金的内部审计和内部管理, 进一步完善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三是所谓“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电灯是最有效的警察”, 通过审计公开或结果公告, 完善养老基金投资的信息披露制度, 为人大、财政、社保主管部门、纪检监察及社会公众对基金投资的外部监督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四是针对性地提出改进与完善基金投资、控制投资风险的审计建议, 促使政府研究出台《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条例》、基金投资的实施细则以及长远规划、计划, (2) 为中央完善对全国各地养老基金投资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提供重要参考, 从而提高基金投资的整体性、宏观性和前瞻性。

当然, 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 对纳入地方预算的养老基金投资行为进行风险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政府审计仅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除了养老基金投资相关部门和单位强化内部管理外, 还应构建审计监督与人大、财政、社保主管部门、纪检监察及社会公众等其他监督形式“多位一体”的外部监督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更为有效地对其投资风险尤其是证券投资风险进行控制, 更大限度地确保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从而让中国居民的养老金在更大程度上享受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林治芬, 高文敏.社会保障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203.

[2]耿志明.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163.

[3]陈瑞华.信息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134-140.

[4]Louis D.Brandeis, Other People’s Money and How the Bankers Use It, New York:Frederick A.Stokes Company, 1914:92.

[5]吴黎华.社保基金获准运营广东千亿养老金[N].经济参考报, 2012-03-21.

[6]白维军, 童星.稳定省级统筹, 促进全国调剂:中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及模式的现实选择[J].社会科学, 2011, (5) .

[7]闫俊.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中的政府理财责任[J].社会保障研究, 2011, (1) .

浅析我国养老金入市风险及措施 篇11

关键词:养老金;入市;风险;措施

中图分类号:F84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77-02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现状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以及人口寿命的不断延长,加上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使得我国对养老金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增加养老金,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扩大基金的覆盖面,提高基金的收缴率等,但这些措施都只是从供给角度来增加养老金,所以来源有限。截至2014年末,由于统筹账户挪用了个人账户的资金,导致我国个人账户的空账额已经超过3.5万亿。

在《投资办法》公布之前,由于未能建立起市场化和多元化的投资体制,我国的养老金仅限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而且在实际运行中,很大比例的养老金都放在银行,只有小部分的资金用来购买国债。这种做法的后果就是我国养老金收益率连年亏损,一直处于贬值状态。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测算,基本养老保险在过去20年来的损失量化后分别为:以通胀率(CPI)作为基准,贬值将近千亿元;以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率为参考基准,损失将高达3277亿元;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为参考基准,潜在损失将近5500亿元;以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作为参照,福利损失将高达1.3万亿元①。如果不及时建立“专门机构投资运营模式”,我国养老金将会持续亏损,入不敷出。

2011年,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的郭树清首提养老金入市观点。2012年3月召开的人大政协两会上,养老金入市与否引发争议,成为热门话题。由于这涉及到了广大参保人的“养命钱”,社会各界对于养老金是否应该入市的话题一直热议,其中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一部分社会公众把养老金入市误解成了直接投资股市,对养老金入市持坚决反对的态度;有些专家学者认为养老金应该投资股市,并就养老金的投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投资国外市场,购买H股,进行信托投资、发行特种社保国债等。

《投资办法》规定养老金投资股市的上限比例为30%。鉴于2015年我国股市的“过山车”行为,有些专业人士认为这个比例太高,会增加养老金的投资风险;而有些专家则认为这个比例太低,因为我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的比例上限为40%。并且我国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高于通货膨胀率和养老金收益率。下表为近5年我国社保基金收益率、养老基金收益率以及通货膨胀率:

从表中可以直观的看出我国的养老基金收益率一直低于通货膨胀率,更是远低于社保基金收益率。这表明我国的养老金应尽快入市,以解决长期的贬值问题。

二、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可能面临的风险

(一)股市短时间内波动幅度大。

在《投资办法》公布后,有一些公众对养老金入市充满了堪忧。由于我国股市发展时间短,相关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使得我国股市波动幅度很大,投资风险也很大。如从2015年8月15日-8月26日,共计52个交易日,其中有21个交易日指数大幅下跌或暴跌,有17次千股跌停,其中更有数次超过两千只个股跌停。2016年开盘6个交易日,沪指暴跌522.48点,跌幅高达14.76%。因此有些人认为养老金入市无异于“羊入虎口”。

(二)基金统筹层次低。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特别低,全国只有7个省份实现了养老基金的省级统筹。大部分地区的养老基金集中在市、县级的2000多个社保单位。这种碎片化的模式导致了我国养老基金管理效率的低下,也使得各地区的社保基金数据不公开、不透明。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大量劳动力人口从中西部流动到东部地区,但目前我国养老金没有实现全国统筹,养老金在各地区之间的转移存在很大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省的养老金结余的巨大差距。一线城市如北上广等养老基金有大量结余,而中西部有些地区则出现了养老金支付缺口。再者,集中在市县一级的养老金占到地方财政的很大比例,所以各省市都没有真正实现养老金统筹的动力,这最终导致了我国养老金统筹的止步不前。

(三)监管制度不健全。

《投资办法》中只有第52条和第53条涉及到了基金的监管方面。第52条规定由人社部和财政部对受托机构、托管机构、投资管理机构及相关主体的业务实施监管,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机构进行监督。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养老基金投资的监管者也是具体执行者,这可能会导致出现监管不力、各机构之间相互包庇等行为。面对我国目前股市不健全,基金统筹层次低,各地挪用养老基金做他用等现状,很显然认为这样的监督力度远远不够。

(四)养老金受托机构单一。

根据《投资办法》对受托机构的界定,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成为养老金唯一的受托机构。社保基金理事会有投资社保基金的经验,能够挑选出合格的投资管理机构。但因为是全国唯一的受托机构,所以没有比较的标准,因此很难去评判它的投资行为的优劣。

(五)信息披露不健全。

2016年初有媒体报道,2015年有800亿养老金被挪作他用,资金去向不明。人社部发言人李忠在随后召开的发布会上澄清了这一不实传闻。《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中规定养老基金的用途为基本养老金发放、医疗补助金、丧葬补助金、转移支出和其他支出。报道所称的不知去向的800亿实际上是用于了后四项支出。而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认为养老基金仅用于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所以就造成了这样的误解。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够完善。

三、应对风险措施

(一)合理设置投资组合,分散风险。

《投资办法》规定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和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基金资产净值的30%。考虑到目前我国股市的情况,为了保证养老金的按安全,对股市的投资不应达到30%的上限。而且应该更多投向基金而不是个股,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而且投资组合中的个股不应该集中于蓝筹股。虽说蓝筹股收益稳定,但目前我国蓝筹股的盈利情况不容乐观:中国工商银行2006年12月29日的收盘价为4.58元,到2015年12月31,收盘价为4.46元;中国石油2007年12月30日的收盘价为28.67,2015年12月30日的收盘价为8.35元;中国石化200年12月29日的收盘价为5.42,2015年12月29日的收盘价为4.96.从以上数据可以直观看出,我国蓝筹股在过去十年左右并没有获得稳定投资回报,有的甚至出现了暴跌。而养老保险基金会进行长期投资,稳定性较高,所以基金池中的股票可以选择一些新兴行业以及国家重点扶持产业,例如VR、车联网以及互联网金融等。

为了使养老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除了投资股市外,还应该有一定比例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公租房、廉租房、高速公路建设等。这些项目因为有国家信用背书,所以风险较小,可以有效降低养老金投资的整体风险。

(二)人社部应尽快出台资金归集、划拨办法。

目前人社部正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投资基金归集和划拨的具体办法,制定资金归集和划拨流程,明确各个单位的具体要求。根据社保基金入市的经验,从方案出台到真正实施需要1年多的时间。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急需入市投资来保值,因此人社部和财政部应加紧各具体规则的出台速度。

目前我国要解决资金统筹存在很大困难,这需要在具体实施细则的前提下,积极调动各省归集资金的积极性,按时足额的归集到养老基金。使得养老金入市得以顺利进行。

(三)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养老金想要顺利入市并得到健康运行,就必须有相应的监管制度与之相匹配。养老金入市之初一定会有很多法律法规没有涉及到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很可能会使相关当事人和机构钻法律的漏洞,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损害投保人的利益。

毫无疑问,《投资办法》中规定的单方面监管无法形成完整的监管体系。因此我国应该加快建立专门的养老基金投资监管机构,并且组成人员里面除了有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外,还应当包括专业投资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等,以达到监管的专业性和公正性。此外,还应该积极倡导社会公众的监督,让社会成员知道自己的“保命钱”投到了哪里,取得了多少收益。只有形成这样三足鼎立的监管局面,才能使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体系真正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为养老保险基金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四)建立新的托管机构。

目前我国养老金的入市刚刚起步,考虑到目前养老金专业方面人才的缺乏等原因,要在短时间内建立一家新的托管机构存在很大困难。但是随着制度的运行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可以考虑建立新的机构,与社保经济理事会形成竞争关系。以此来提升托管机构的竞争意识。

在新的托管机构成立前,由托管机构选择若干家基金管理公司进行基金的投资,并留出一部分由托管机构自行投资。在托管机构和基金管理机构之间形成竞争机制,对于投资收益率较低或者低于平均收益率的机构采取相应措施。

(五)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确保广大参保人的知情权。

要保障广大参保人的知情权,委托人、受托机构、投资管理机构以及托管机构都要各自履行其职责,按时、真实的发布养老金投资的相关信息。定期公布养老金投资的金额、投资组合、盈利情况等。并对发布的数据的真实性承担责任。同时,与养老金投资相关的机构都应该定期举办发布会,公布经营业绩,并对参保人的疑问给出明确答复,真正实现投保人的权力。

四、结论

《基本办法》对各主体的权力义务以及禁止行为都做了明确规定,同时设置了投资股市的上限以及规定了必须提取的风险准备金比例。为养老金的投资设置了双重标准。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降低养老金的投资风险。如果这些规定能够被真正贯彻,那么我国养老金入市后的风险一定是可控的。

但是我国相关的具体规则还没有颁布,《投资办法》也存在没有涉及到的地方。所以在实施之初肯定会有一些障碍,这就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采取措施改正,及时弥补因制度不健全造成的风险。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养老金投资的各个方面问题,才顺利实现我国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注释:

①引用:郑秉文:养老金潜在福利损失1.3万亿

参考文献:

[1]杨燕绥.基金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投资是必然[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5.9

[2]张春侠.养老金入市引争议[J].中国报道,2015.8

[3]胡继晔.养老金融:养老和资本市场问题解决的突破口[N].中国经济时报,2013.4

[4]蒋梦惟.养老金入市明年启动 约6000亿元可以入市[N].北京商报,2015.10

[5]赵丽,谷朋.权威解析养老金入市三大焦点问题[N].法制日报,2015.7

[6]单朦.基于入市趋势下的养老金信托分析研究[N].蚌埠学院学报2015.8

[7]李慧.养老金投资运营问题探析[J].金融经济2007.12

养老保险和养老风险 篇1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家庭结构的缩小, 老年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机构养老作为我国养老体系的支撑, 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或子女所选择。与此同时, 由于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地加快, 养老服务行业愈加受到政府的重视, 国家、地方相继出台了优惠的扶持政策与补贴。加之民营资本开始投入兴办养老机构, 养老院、敬老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

二、养老院的责任风险

(一) 从养老院的运行机制角度分析

养老院主要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的场所, 在保证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 还提供包括保健、康复、文化娱乐、社会交流、心理咨询等综合性服务。但是从养老院的运行机制中, 我们发现:其实养老院还存在许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居住在养老院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 受经济条件制约

养老院不仅在前期的建设过程中的投入较大, 而且在后期的经营中的压力更大。由于投入不足, 养老院在健身、医疗、康复训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严重缺乏。虽然养老机构享受到国家及地方的政策扶持和补贴, 但是受到养老院投资规模大、利润低并且资金回收期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营者为了养老院的经济效益, 会通过增加养老院的床位以提高收入。同时, 为了减少成本, 经营者忽视了养老院饮食、居住、卫生等方面的改善, 导致入住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这造成老年人居住环境一定程度上的下降。这个情况是公立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共同面临的问题。老人入住养老院, 更多的是为了寻求情感上的满足, 需要一个“家”的感觉。但是目前养老院却是设施普遍落后, 只能满足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 而缺乏情感的交流。这导致养老院中的大多数老人情绪处于一种悲伤低落的状态。没有达到养老院创立的宗旨。

2. 人力资源不足, 人员素质偏低

养老机构在对护理人员的薪酬支付上矛盾重重。一方面, 相对于其他服务行业, 养老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养老机构不愿意支付太高的薪水, 这使得愿意担任养老护理人员的数量减少。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的发展及通胀的影响, 社会人员的工资水平不断的提高。养老院受到资金短缺的严重制约, 难以支付相当数量的专业护理人才的薪资, 故而减少了专业护工的应征招聘。这样的双重矛盾, 导致养老机构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由于专业护理人员数量不足, 素质参差不齐, 养老机构服务不到位、错位、甚至缺位等现象就难以避免。这也就直接的为入住老人发生意外、养老院与入住老人家庭发生纠纷埋下了伏笔。这不仅造成了老人的精神损失、养老院的经济损失, 更是影响了养老机构的公众形象, 对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二) 从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角度分析

对于养老院而言, 首当其冲的责任风险就是入住老人发生意外伤亡。由于老年人是各种慢性病的多发人群, 加之身体的各项机能在衰退,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生一些意外事故。尤其是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 多数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在一所受调查的养老院中, 28位老人年龄在60-90岁之间, 其中残疾和孤老的比例为11:17;进院时间最长的达10年, 最短的为半年;老人整体身体健康状况一般, 2个患有严重疾病, 其他大部分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 只有少部分老人身体健康。同时, 养老院中部分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专业从业人员也表示:“老人出现意外的诱发因素非常多, 如意外跌倒、意外哽噎、突发疾病、甚至有护工搀扶老人却导致老人肋骨骨折的情况。”种种事实表明, 即使老人受到专业人员护理, 但是发生意外状况还是难以避免的。

不过, 对于发生意外的老人的家属而言, 老人入住养老院就是为了得到应有的照顾, 子女支付了居住账单, 但是老人依旧发生了事故, 这是养老院的疏忽与责任, 因而要求养老院进行赔偿。我们可以通过一下3个案例进行分析概括:

1. 一名患脑梗的老人在下楼时突然摔倒, 导致死亡, 家属要求养老院赔偿50万, 在多方调解下, 最后养老院赔偿了25万元。

2. 一位退休的电器工程师洗完澡后, 因怕冷抱着电炉取暖, 由于身上水没有擦干导致意外触电身亡, 后来养老院向老人家属赔付了1万多元。

3. 一名老汉洗澡后发现其拐杖留在宿舍中, 护理工让老汉在澡堂内等待, 自己去宿舍取拐杖。返回时, 护理工却发现老汉已经滑倒在地难以动弹, 经医院检查后确诊老汉的大腿骨折。老人家属认为养老院监护不力而将该院告上法院, 法院判令敬老院和老汉各承担50%的责任, 最终养老院向老人家属赔偿1万多元。

通过社会上相关案例的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在老人发生意外伤亡事故的情况下, 养老院极大多数都是要进行数量不同的赔付, 而且有时候金额不少。这对于资金已经运转困难的养老机构而言, 无疑是雪上加霜。据调查显示, 一个中等规模的养老机构一年的利润仅是十万多元。有的养老院更是因为难以支付这种高额的赔偿而倒闭。

三、针对责任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 从养老院的角度分析

1. 为了减少老人意外伤亡事件的发生, 养老院需要对自身的硬件设施进行审查, 要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 注意对养老院内细节的管理, 比如:尽可能减少养老院内的障碍物, 不要设置高门槛, 楼道内要安置扶手, 清洁人员打扫卫生时不要有积水等等。

2. 养老院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资格认证。

由于护理人员不仅需要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 还要对老人进行医疗检查和护理, 对突发状况还要进行简单的救治。这使得护理人员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保姆”。所以, 在对护理人员进行招聘时的标准需要提高。另外, 由于护理人员是防范老人出现意外伤亡的重要措施, 养老院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薪资。一方面可以减少护理人员的流动性, 稳定养老院运行的稳定;另一方面, 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技能, 可以降低养老院的经营风险, 有利于养老院的长远发展。

3. 养老院在与家属签订入住协议时, 要尽可能的将协议的内容细化, 争取涉及到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样, 在老人出现意外伤亡时, 可以划分养老院和家属的相应责任, 而不需要由养老院全力承担。同时, 在接受老人入住之前, 需要对老人进行严格的体检, 以防在以后的生活中, 家属以老人出现健康问题为由要求养老院负全责而造成不必要的支出赔偿。

(二)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1. 对于老人的子女而言, 并不是将老人送入养老院, 子女就没有照看的责任与义务。

一些老人入住养老院后由于心理原因, 情绪不稳定, 故意与养老院护理人员发生冲突, 不愿意配合养老院相关的活动与治疗。这不仅不利于老人自身的健康与安全, 更不利于养老院日常工作的展开。所以子女需要经常看望老人, 鼓励老人熟悉养老院的生活, 通过亲情的感染, 排解老人的紧张感与孤独感。

2. 目前, 我国尚未有明确的法律法规, 划分养老机构与入住老人的权力与义务。

一旦出现养老院意外伤亡事故, 在进行赔偿时多是适用《民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对赔偿金额的判定上, 法官则根据“自由心证”对责任进行认定, 或者参照过去的案例判决。这对于养老机构而言, 多少有些不公平, 因为无论何种情形、何种事故, 判决的结果总是要由养老机构进行赔偿。所以, 只有从立法上制定养老服务意外事故处理办法, 才能公开、公平、公正地维护养老服务事业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3. 由于老人发生意外伤亡事故的概率较大, 目前保险公司对60岁以上老人投保的险种也是极其稀少, 即使存在, 其保费也是较高,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仍是支付困难。我国老龄化的速度在不断地加快, 保险公司应该针对日益扩大的老年人群体制定相应的险种, 推广养老机构意外伤亡保险制度, 维护养老机构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4. 各地方可以建立“奖励资金”, 通过定期对养老机构进行评查, 评选出发生事故率最低的一家或几家机构, 进行资金奖励。

这样, 可以刺激养老机构的竞争意识, 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 同时通过注入资金的奖励方法, 可以缓解养老机构的资金压力, 改善养老机构的设施环境, 从而提高入住老人的生活质量, 有助于社会和谐。

摘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截止2010年11月1日, 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1.77亿, 占总人数的13.26%, 65岁以上的老人有1.19亿, 占总人口的8.87%。快速老龄化状态下老年人照料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但是由于养老院资金的匮乏, 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 加之老年人健康状况下降, 容易发生意外伤亡事故, 导致养老院面临着极大的责任风险问题。那么面对这些风险需要如何应对?这就成为了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养老院,责任风险,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黄绍宽, 林娟.养老院老年人健康管理状况.中国民康医学, 2009年第21卷第1期.

[2]意外伤亡成养老院最大风险呼吁制定相关法律[DB/OL].新华网, 2010年12月5日.

[3]养老院高风险课题求解[DB/OL].新民晚报, 2011年7月9日.

上一篇:小学数学的教学策略下一篇:技术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