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养老保险

2024-07-09

新型养老保险(精选12篇)

新型养老保险 篇1

1 问题的缘起

1. 1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兼容性的含义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兼容性, 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配合程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配合程度称之为该制度的外部兼容性,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内部诸要素之间的配合程度, 称为该制度的内部兼容性。

1. 2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兼容性问题的历史源流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以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为标志。该指导意见要求首先在全国覆盖面10% 的地区进行试点, 并最终在2020年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全覆盖。2012年,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实现了全覆盖, 提前8年完成了该指导意见提出的任务目标。

在此基础上, 2011年6月7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面向全国推广, 并已于2012年实现了全覆盖。

2014年2月21日,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1》, 2月24日,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2, 这两个重要文件的印发, 标志着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走上了统一制度框架之路。

1. 3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兼容性问题的复杂性

国务院提出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任务之后,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由于城乡两个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时间都不长, 无论是两个制度的内部兼容性问题还是外部兼容性问题3都尚未彻底解决。从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总体框架的角度看, 两个制度的合并是非常必要的, 但如果解决不好制度兼容性问题, 势必会严重影响合并后制度的总体效能。

在两个制度合并之后, 探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兼容性问题似乎应直接升格为探讨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兼容性问题。但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尚在整合过程中, 预计于2020年建成, 因此, 在两个旧有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合并、整合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和不协调, 亦即会面对不同程度的制度兼容性问题。本文仅探讨内部兼容性问题。

2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及制度的内部兼容性问题

2. 1 整合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

整合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包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 筹资机制。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针对的对象是16岁以上未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 其基金来源于三个主体: 参保人、集体和政府。其中的参保人个人缴费划分为100到500五个年费档次, 参保人可自愿选择缴费档次。集体主要是有条件为参保人提供资助的村集体。政府对基金投入的原则是,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规则共同补贴参保人。

第二, 待遇机制。

上述来源所筹集的资金, 除中央政府确定的基础养老金外, 其他资金全部进入参保人的个人账户, 多缴多得, 财产个人所有。对于已经达到60岁的农村老年居民, 中央政府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 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长期缴费的参保人加发养老金, 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出资。制度实施时, 未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老年人口, 无须缴费直接领取养老金。

第三, 管理机制。

参保人信息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 ( “金保”工程) , 由各地方社会保险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基金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原则, 单独记账、核算, 按照有关规定保值增值。管理部门的公务开支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不从同级基金中支取。

2. 2 整合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内部兼容性问题

整合前,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独立运行, 由于制度框架要素的设计总体合理, 制度的内部兼容性较好, 却仍然存在一些兼容性问题。

第一, 筹资机制方面。

村集体仍然被列为资金来源, 不同的村集体对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投入能力相差很大, 这样会使得生活于不同村集体的农村居民未来在享受养老保险时出现待遇差别。比如, 经济能力很强的村集体, 对所属村民的养老保险投入能力强, 但却往往缺乏动力, 因为他们会觉得与其大规模向社会保障投入而被“被平均”不如自办养老福利。而另一些村集体的经济能力很弱甚至负债累累, 它们无力为所属农村居民做任何形式的投入, 这就使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很难在现实中秉持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

同时, 养老保险的政府投入主体为中央政府财政和地方政府财政。中央政府财政及时、足额投入资金的能力很强, 而地方政府财政的投入能力各省市自治区、各地市县的差别很大, 一些财政能力不足的地方政府, 无力全额投入又不得不完成投入。就会存在地方政府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执行过程中设限以降低给付压力的可能, 这就很难真正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了。

第二, 待遇机制方面。

总体而言, 中国农村居民也有强烈的养老保险需求, 但无论是农民自身, 还是政府和村集体, 都无力为他们提供足以满足其需求的养老保险待遇。现实情况是, 每个月55元甚至翻倍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也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中国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问题, 农民养老最终还是要很大程度上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也就是说,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给付待遇与农村居民的养老需求之间存在着短期内无法跨越的兼容性鸿沟。

此外,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与缴费水平挂钩的待遇原则, 这也在事实上造成了不同缴费能力的农村居民享受待遇上的差别。特别是制度设计中强调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 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给予适当补助的条款, 在制度实行初期作为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加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手段是可行的, 但如果长期保持下去, 则会带来很多负面作用。比如, 部分农村居民生活困难, 缴费能力弱, 容易出现断缴现象, 也因为断缴, 就很难获得地方政府的补助, 这就会造成参保农村居民尽了最大义务却仍然不能享受同等待遇的事实上的歧视。

第三, 管理机制方面。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兴办时间较短, 到目前, 基金累积金额不高。但随着时间的不断延续, 随着基金累积金额越来越大, 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 基本养老金逐步实现全国统筹, 其他社会保险金逐步实行全省统筹。目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尚不能做到全国统筹, 在这一现实条件下, 从基金管理角度说, 很难实现规模化效益, 加之不同省区、县区分块管理, 比较容易出现混乱, 保值增值目标很难较好实现。

2. 3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

2014年2月21日《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对旧有两种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框架的改进和整合意见。

2. 3. 1 筹资机制

在旧有两个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 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第一, 参保人个人年费缴费档次进一步划分为100到2000十二档。

第二, 关于集体资助主体。对农村居民,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原有的村集体的资助主体地位继续保留; 对全体城乡居民, 明确提出了鼓励公益慈善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成为资助主体。

第三, 政府鼓励参保人多缴年费, 对年费缴费500元以上档次的城乡居民, 补贴不低于每人每年60元。

2. 3. 2 待遇机制

在旧有两个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 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第一, 中央确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建立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正常调整机制, 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 适时调整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第二,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建立丧葬补助金制度。

2. 3. 3 管理机制

《意见》中对旧有的两种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机制做出的最大改变是专门颁布的《办法》, 提出允许合并后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以跨地区转移。

2. 4 整合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内部兼容性问题

整合后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从制度设计角度说, 已经不再是独立的养老保险项目, 而成为了居民养老保险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当前情况而言, 整合过程还在进行之中, 整合程度不高, 还未完全形成真正统一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这一整合过程, 按照《意见》规定, 将在2020年完成。

整合后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并没有彻底改变既往的内部兼容性问题, 而且还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 虽然《办法》提出允许农村居民养老保险金可以跨地区转移, 但因为户籍制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实际较难实现。

3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展望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从设计并推行至今区区5年就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成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总体格局中, 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事。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层面不存在明显缺陷, 但却在与现实结合方面表现出了一些不适应、不匹配的内部兼容性问题。在这些内部兼容性问题里, 有些是短期内容易解决的问题, 比如基金管理领域的统筹层次提高问题, 这主要是个技术性问题, 假以三五的时日, 相对容易解决。而另一些问题则是在短期当中很难解决的问题, 比如, 农民收入差别导致农民缴费能力和享受待遇差别的矛盾等问题, 就很难在短期内解决。

展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乃至整合后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前景, 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及整合后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度设计层面没有明显的设计缺陷, 但从执行层面上看, 制度落实与农村居民的现实需求呈现一定程度的脱节。

第二,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及整合后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只有依靠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才能彻底解决, 这已经超出了该制度本身的范畴。

第三,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及整合后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在未来的建设中能够多大程度上反过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 取决于该制度能够多大程度上解决现实的农村居民养老需求。

摘要:本文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的视角, 介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内部构成要素, 并分析各要素之间的配合程度, 即制度内部兼容性问题。这一问题的探讨, 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有着建设性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兼容性问题

注释

11 以下简称《意见》。

22 以下简称《办法》。

33 外部兼容性问题将另文专述。

新型养老保险 篇2

首发仪式讲话

尊敬各位领导、同志们、农民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隆重举行和合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发放仪式。今年来,我乡新农保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相关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各村委的共同努力配合下,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目前全乡已有5640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先并超额完成了县上下达的工作任务。

借此机会,我代表和合乡政府向在百忙之中莅临仪式的县政法委书记郑书记、县劳动局任局长,县劳动局衡局长、县农保中心郑主任表示诚挚地欢迎!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地感谢!向我乡首批领取养老金的老年农民朋友们表示热烈地祝贺!

近年来,和合乡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关注民计民生,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 1

谋福利。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继实施农村土地免税、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惠民政策之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的的发放,彻底根除了老无所靠、“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开辟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新天地,是广大农民期盼已久,值得高兴的一件大喜事。

新型农村养老养老保险,打破了千百年来养儿防老,靠地养老,存钱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建立新农保制度,是保障农民群众利益、解除农民群众后顾之忧的重要举措,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在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会议召开之后,我乡迅速行动,把新农保试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新农保工作领到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通过散发宣传手册及彩页、干部进村入户宣传为群众讲解新农保有关政策,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让新农保的优惠政策惠及符合条件的每个人,并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责任到人,经过乡、村两级干部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县上下达的工作任务,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今天,我乡60岁以上农村老人领到了第一笔165元养老金,标志着我乡农村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要以此次全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放启动仪式为契机,深入宣传,深入推进,力争做到应保尽保。

一是要把新农保这项好政策进一步宣传好。农民群众是新农保的主体,要把抓好群众性宣传放在首位,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进村入户宣传到人,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了解新农保政策,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感受参加新农保的好处,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新农保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把新农保这件好事情落实好。各村及相关单位一定要统一认识,坚定信心,要怀着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开展工作,切实把这项惠及民生、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好事办实、办好。

同志们、朋友们,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今天新农保养老金发放仪式既是对新农保政策的一次宣传,更是对新农保工作的一个推进。我们将以此次发放仪式为契机,鼓足干劲,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将这项顺民意、得民心、惠民利的实事

乡好,确保实现应保尽保,努力在为民解忧上再有新突破,在为民造福上再创新业绩。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筹资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 新农保基金 基金筹集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这在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在推行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中第一个难题便是筹资难的问题。本文试对新农保基金筹集主体的筹资能力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 新农保政策及财政补贴情况

根据国发[2009]32号文件的规定,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其中政府补贴包括中央财政补贴和地方财政补贴。

1、个人缴费。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 多缴多得。2、集体补助。据国发[2009]32号文件规定,集体补助不是硬性规定,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补助,没有条件的村集体可以不补助。另外, 集体补助全部记入参保人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3、中央财政补贴。中央财政主要负责“补出口。所谓“补出口”,就是指在新农保养老金待遇给付环节给予财政补助。从文件中可以看出,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按年计算为660元/人/年,在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全额补助,在东部地区中央财政补助330元/人/年。4、地方财政补贴。包括两部分: (1)“补入口”。所谓“补入口”,就是在农民参保缴费环节给予财政补助。(2)“补出口”。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 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

二、新农保制度推行中的筹资问题分析

从覆盖面来讲,新农保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功。但判断养老保险制度成败与否的两个标准是覆盖率的高低与保障有效性的程。简单地说,就是要使尽可能多的人参加养老保险,而且缴费标准是农民“缴得起”,以积累额计算的到期领取的金额要“养得起”缴费人。

(一) 个人筹资能力分析。从专家们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最低档次个人缴费标准(100元/年)比较低, 除对贫困地区家境非常不好的农民产生一定压力外, 全国绝大多数农民都可以负担得起。

(二) 集体补助筹资能力分析。虽然有条件的村集体应该对农民参保缴费给予支持,但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实力非常薄弱, 基本上不可能拿出补助, 又由于集体补助不是硬性规定, 可补可不补, 因此,指望集体来进行补助的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说,在全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 集体补助是一句空话。

(三) 中央财政筹资能力分析。由于2008年我国中央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 (61330.35亿元)的比重达53.3%, 而中央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 21.3%,可以说1.64%这一比例非常小,中央财政完全可以负担得起,即中央财政有能力承担新农保财政补助。

(四) 地方财政筹资能力分析。据有关资料,全国地方财政年最低补贴数额为245.1262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0.86%。总体来看,地方财政负担并不是很重, 但问题在于,由于存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能力的不平衡,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支持的压力很大。因此,如何解决中西部贫困地区地方财政筹资难的问题将成为制约新农保制度推行的一大瓶颈。

三、结论与建议

有效缴费水平必须同时满足“养得起”和“缴得起”标准。新农保制度是一项重大惠民政策, 但在现实中很多农民还是存有顾虑。他们对新农保的交钱养老有两个担心: 到底安全不安全? 到底值不值得?要打消农民的顾虑,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新农保的宣传力度,加强新农保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管理,努力提高其投资收益。利用各种宣传方式,想方设法让农民清楚地认识到新农保制度能给自己带来实惠。在管理运营上,可以借鉴和参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模式,采取以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受托人的信托型管理方式;也可以采取银行质押贷款方式。

二是优化财政补贴方式,增强财政补贴效应。目前各级财政实行定额补贴方式由于金额较低且缺乏调整机制,可能会抑制部分富裕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为了保证贫困地区新农保制度的建立,还需要重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中央财政按照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养老保险的缴费补贴予以分担,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因此,要合理划分地方各级财政之间的责任,各级财政尤其是地方财政,需要根据各地经济特点和农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财政补贴方式。

三是加强政策执行力, 落实好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将新农保补助资金作为财政支出的一项重点,加以保证, 并及时分配,及时到位。制定本地的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为新农保制度推行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强监督力度,明确处罚程度, 保證国家财政补助的部分能够不折不扣地如期兑现,让参保农民真正感受到新农保制度给自己带来的实惠。

参考文献:

[1]林义.破解新农保制度运行五大难[J].中国社会保障,2009,(09).

浅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篇4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研究

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难以为继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原因。

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目标人群定位出现偏差, 从一般意义上讲, 越是贫穷、年龄越大的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越强烈。但是, 目前的政策恰好相反。现实农村养老保险走的是一条“保富不保贫”的路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农民自愿的原则, 即鼓励具备投保条件的农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因此, 目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大多数是比较发达的地方, 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几乎都是农村的富裕村民。他们即使不参加养老保险, 今后的养老也不会成太大的问题。未来养老将面临困难的恰恰是那些养老保险未覆盖到的不发达地区和没有能力投保的贫困村民。这种“保富不保贫”的养老保险制度,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应当肯定, 1992年起开展的农保工作, 为农民提供了一个老有所养的制度安排, 发挥过应有的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 保障水平低, 无法满足农村养老的基本生活需要。由于现行农保在缴费标准上实行10个档次, 大多数参保人员都选择低档次缴费, 基金积累数额较少, 达到养老年龄时领取养老金的标准也较低。第二, 制度设计不够规范。在制度设计上考虑农村和农民的特点不够, 尤其在保障原则、政府责任、筹资方式、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待遇享受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第三, 政府责任不到位, 财政投入不够, 中央未投入财政支持。第四, 基金增值渠道单一, 保值增值难, 存在较大的贬值风险。

(二) 人口老龄化加快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数以亿计的青壮年农民流入城市打工, 导致农村的老年人绝对数量和老龄化程度超过了城镇。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分析, 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有8 557万人, 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6%,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我国农村老年人因老返贫的现象比较普遍, 这部分人是容易被忽视的庞大弱势群体。解决养老问题、保障农民基本生活, 农村比城市更为紧迫。由此可见, 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农村养老需求群体的增加是提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直接原因。几千年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 这一客观现实及未来的紧迫形势, 促使我国必须关注农民社会养老的制度建设问题。

(三) 农村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助推器。

目前在我国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保障中, 以家庭养老为主, 主要依靠的是土地保障和子女养老 (更突出表现在养儿防老) 以及极少部分的个人储蓄养老。然而,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集体经济的解体、家庭规模的缩小和计划生育的实施,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就业, 家庭空巢化日益普遍等原因, 农村家庭保障功能弱化。一方面,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弱了家庭的凝聚力, 家庭成员互助功能越来越小;另一方面,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村家庭养老难以满足养老需求, 使农民的养老问题可能面临既缺乏经济支撑, 又缺乏家庭保障的“双重困难”。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征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1.养老金待遇增加了基础养老金与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相比, 新制度在建立个人账户的基础上, 增加了基础养老金部分, 基础养老金是由市区两级财政进行补贴的。目前制度设计试点地区的基础养老金从55元起步, 地方可在此基础上提高但不能降低当地基础养老金标准。

2.建立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筹资机制这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最为显著的特点, 也是新、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根本区别。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质上就是一种农民个人养老储蓄, 而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 由农民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缴费档次, 有条件的村集体还要对村民参保缴费给予适当补助。

3.与现有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可衔接,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了所有老农保的账户都可以直接进入新农保, 无论过去缴费额多少, 对过去的缴费年限制度都完全承认, 所领取的基础养老金不存在歧视性的待遇差别。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体制上的一次创新, 它克服了原有制度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否能可持续发展。

1.要明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通过建立各项财政补贴机制, 构建普惠式的农民养老金制度。目前在各试点中明确了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责任, 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进行政府补贴。

2.要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保障。由于国家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变化无常, 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普遍缺乏法律规定性, 这会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带来麻烦, 比如保险对象不明确、保险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险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 使农村养老保险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篇5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通过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纳入参保范围,达到规定年龄时领取养老保障待遇,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基本生活为目的,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在总结完善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老农保)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崭新制度。

制度区别

新农保制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计发办法,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新农保制度的这两个显著特点,强调了国家对农民老有所养承担的责任,明确了政府资金投入的原则要求,这是与老农保制度仅依靠农民自我储蓄积累的最大区别。

开展原因

人类“老有所养”的问题,历来是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

在我国,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十分重视解决民众的养老保障问题,通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养老保障工作取得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在城镇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各类人员的养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而在农村,虽然农民的养老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广大农民的养老后顾之忧仍非常突出。

目前,农民的养老问题主要是以土地、家庭保障为主,仍然依靠传统的“养儿防老”办法。但是,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步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深入贯彻,“4.2.1”家庭人口结构将普遍出现,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能力越来越弱。根据世界许多国家的实践经验,解决养老问题将来主要靠社会保险。我国为了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在农村探索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老农保),但当时政府财力十分有限,老农保采取储蓄积累模式,养老基金主要依靠农民个人缴纳,财政没有资金投入,农民受益低微,没有吸引力,更无法从根本上解除农民的养老后顾之忧。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大力推进一系列惠农政策,实现农民“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针对老农保在实施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决定从200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简称新农保),逐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实现“养老不犯愁”的目标。

基本算法是,(领取养老金时账户中的钱÷139×12)+(55×12)=每年获得的养老金数(不包括利息等)。

机制措施

在农民领到的养老金中,国家直接发放给农民的基础养老金只占一部分,农民缴费和政府补贴组成的个人账户是新农保养老金中的核心,也是支撑农民养老的最主要部分。但由于农民收入水平还不高,部分贫困地区补贴乏力,以及政府“补贴倒挂”和缴费档次偏低等原因,新农保的缴费能力还比较低,这也是现阶段养老金“微薄”的重要原因。

产业洞察网《2013-2017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行业发展形势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4.6亿人。虽然我国用三年时间实现了新农保制度的全覆盖,建立了有史以来覆盖人数最多的养老保险制度,但仍有几千万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民没参保。这些人大多是年轻人,要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参保积极性,还需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首先要适当降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财政补贴标准,同时提高国家或省级对该地区的补贴比例,确保政府补贴总额不减少,保证对农民的激励作用。

“其次应尽早制定更合理的缴费激励机制,正向引导、多缴多得。”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村社会保险处副处长黄海萍说,在农村地区,最低档次和较高档次的补贴标准差距并不大,因此农民缴纳较高档次的积极性不高。她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鼓励政策,提高较高缴费档次的补贴标准,激发农民的缴费积极性。

增设缴费档次,提高农民养老金个人账户积累,也是提高农民养老金缴纳能力的重要举措。一些专家建议,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在原有缴费档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缴费档次。目前,我国已有四川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增设缴费档次到1000元,宁夏还在1000元之上增设了2000元的档次,其他地区可以适当增设缴费档次。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问答 篇6

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答: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

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原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区别是什么?

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老农保)相比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主要有:(1)老农保没有明确的财政补贴标准,只有集体经济适当补助,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集体经济补助也没有了。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明确规定,国家财政直接支付基础养老金,省、县两级财政对参保人员给予补贴。(2)老农保是参照商业保险模式设计的,养老金待遇完全由个人账户积累总额确定,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模式,实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基础养老金由国家财政出资,今后的基础养老金领取标准将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递增。

3.新农保试点的任务目标是什么?

答:2009年试点面达到省县(市、区)总数的10%左右,参保人数占全省农村居民总人数的10%以上。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年扩大试点范围,尽早实现全覆盖。

4.参加新农保政府如何给予补贴?

答:农村居民参保缴费时,地方财政为参保人员给予定额补贴。补贴标准为:缴费100元补贴30元;缴费200元补贴35元;缴费300元补贴40元;缴费400元补贴45元;缴费500元补贴50元。所需资金,省级财政补助60%,试点县(市、区)财政补助40%。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由试点县(市、区)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范围?

答:行政辖区内具有农业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自愿参加新农保。

6.缴费档次如何划分?

答: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要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个人缴费标准为年缴纳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个缴费档次,参保人每年可自主选择一个档次缴费。

7.领取养老金的条件有那些?

答:新农保实施后,参保人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经试点县(市、区)农保经办机构审批后,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支付终身,但其在试点地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

8.新农保的缴费年限是多久?

答:最低缴费年限为15年,其间因特殊情况可以间断,只要累计满15年即可。地方可以采取按年缴费方式收缴保费。

9.离退休年龄不足十五年的如何参保缴费?

答:新农保试点开始时,年龄在46~59周岁之间的农村居民,缴费不足15年的,可按实际年限缴费,也可采取一次性补交保费的办法,最多不超过所差年限,地方财政补贴应同时到位。试点启动后,45周岁以下参保人不享受一次性补缴政策,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得少于15年。摘自《慧择保险网》

新型养老保险 篇7

新农保制度的构建在当前扩内需、保增长, 应对经济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经济发展要实现依赖出口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向内需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其重要前提是国民要具有稳定的安全预期。只有很好的社会保障或民生保障才能给全体国民带来普遍的安全感。中国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农村, 而通过新农保构建覆盖全体农民的老年保障制度, 可以免除其养老的忧患, 从而提升其对未来的信心, 扩大需求。

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于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以及家庭与土地保障的弱化。随着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大规模劳动力流动导致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加严重, 在全国60岁以上人口中, 农村有1.06亿人。目前, 我国老龄人口比例达11.2%, 农村老龄人口比例达12%, 高于城市老龄人口比例, 而且未来将以每年3.3%的速度增加, 未富先老是我国养老保障最突出的问题。2000年按照常住人口普查, 乡村年龄在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达到8.1%, 已经高于镇 (6.0%) 和城市 (6.7%) 的老龄化比率, 农村比城市存在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同时, 农村人口基数大, 老年人口的数量更是远远高于城市。根据一些人口学家的研究, 2020年中国农村、城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分别为14.6%和10.4%, 2050年将分别为26.4%和22.2%。同时, 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 农村人口“未富先老”问题更加严重, 应对老年化挑战的基础更加薄弱。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相当于城镇的3倍以上, 目前有3 223万的农村老年人生活贫困。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认为, 农村老年人口的贫困发生率和贫困老年人口的数量远远高于城市。

另外, 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以及人口流动的影响, 农村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不断被削弱。随着农村家庭收入结构的变化, 土地的经营性收入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不断下降, 这也使得土地保障不断被削弱。同时, 附加在土地之上的保障功能也不利于土地流转, 不利于提高农村的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和提升土地利用的效率。因此, 必须建立制度化的养老保障制度, 以弥补家庭保障与土地保障的不足。

综上所述, 农村面临更为严重的老龄化, 这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整体缺失之间形成巨大的矛盾。因此, 必须尽早着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与基本原则

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大的特点在于筹资与制度模式的积极变化。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 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助, 对东部地区补助50%。并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 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

新制度最大的亮点在于:强调了国家对农民老有所养承担的重要责任, 明确了政府资金投入的原则要求, 这是与老农保仅靠农民自我储蓄积累的最大区别。具体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在制度模式中确立了基础养老金制度, 并由中央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这既保证了全体老年农民都能拥有最低水平的养老金, 免于老年贫困, 也有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明确了地方政府对于农民养老保险缴费的补贴制度。由于农民自身整体收入不高, 缴费能力有限, 同时在很多地方集体经济组织缺乏实质性的财力, 必须通过政府的保费补贴, 才能建立利益诱导机制, 提高农民对于养老保险的支付意愿与支付能力, 从而有助于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其具体内容是:

“保基本”是指农村养老保险可以低水平起步, 一开始保障的程度不宜过高。一方面, “保基本”比较适合目前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 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支付能力, 从而有利于扩大覆盖面。另一方面, “保基本”也考虑到财政负担的能力, 在有限财政的原则下, 也要避免给财政带来过大的负担。当然,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财政能力的增强, 可以逐步提高新农保的保障水平, 让农民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广覆盖”是指尽可能扩大新农保的覆盖面, 使得制度化的新农保成为农村家庭保障的重要补充, 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 同时也可以让全体老年农民都能够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

“有弹性”指的是我国各个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人口等情况差异很大, 要在整体制度框架一致的前提下, 因地制宜地推动新农保制度。比如, 各地农民的缴费水平、地方财政的补贴方式、补贴对象与补贴比例都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可持续”是指要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体制和机制建设, 使得制度能维持自身财务平衡, 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

三、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措施

在世界上农村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前无古人的重大探索。我国疆域辽阔, 各地发展水平不一, 要实现农村社会养老全面覆盖, 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需要在中央确定的政策框架下坚持先行试点和农民自愿的原则, 因地制宜, 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集体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等实际情况, 制订具体办法和试点实施方案, 取得经验后逐步推进。

第一, 实行新农保, 首先要培育理性的农户。农户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主体, 其保险意识和参与保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进程。其次, 要培育理性的农村集体组织。农村集体组织发展要在继续探索村企互动发展模式的同时, 还要利用国家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策办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有良好经济基础的村级经济组织可以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最后, 要培育理性的政府。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主体的政府, 其发展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发展中, 政府的职责应定位为提供公共品:中央政府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 并对中西部地区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助;地方政府对所有参保农民给予缴费补贴;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保险费;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农民给予适当鼓励。

第二,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关键在于保证财政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当前, 这项工作刚刚起步, 资金保障十分重要。各地要宁可少上一些项目、压缩其他方面的开支, 也要挤出资金支持这项重大改革, 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为这项制度全面推开奠定坚实基础。如何在资金的拨付和使用上, 形成一个中央与地方之间协调和监督的机制, 对新农保的建设至关重要。由于现在不少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把财政资金用于“铁公鸡”等固投项目, 对于民生方面的投资主动性仍然欠缺。因此,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需要作出调整。要防止中央资金下拨到地方后, 地方财政却没有配套资金跟上。这需要研究一套中央财政对地方资金使用和拨付的制约机制。

第三, 新农保要真正做到普惠式, 核心仍在于政府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的兜底支付。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的来源, 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 以及财政补贴如何与“个人缴费”挂钩, 应该是新农保政策中最为值得关注的三个重点:一是补贴新农保财政资金的来源, 不仅将直接决定新农保的惠农力度, 也将决定新农保的普及速度和公众评价。政府行政成本过高一直备受舆论诟病, 倘若能通过节省行政开支压缩“三公消费”, 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新农保短板, 不啻为一举两得。此外, 国有企业每年上缴的红利, 社保基金持有的国有股, 乃至雄厚的外汇储备, 是不是也可以按一定比例划拨给新农保。二是新农保如果采用地方财政直接支付、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的模式, 那么农民能否受惠, 则直接取决于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如何确保地方财政不会克扣挪用中央财政补贴, 又如何保证地方财政会充分安排资金用于新农保支付, 将是最为关键的所在。三是普惠式新农保强调的政府兜底, 如何与作为保险制度核心的“个人缴费”挂钩, 也是决定新农保政策公众评价好坏的关键因素。倘若获得基础养老金必须以农民“个人缴费”作为前提, 那么新农保的推广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的推广, 将会异常艰难。因此, 有必要强调, 政府兜底的基础养老金与农民自愿缴费的个人账户养老金, 在推广环节的脱钩———即使农民不愿缴纳或无钱缴纳养老金, 政府兜底的基础养老金发放也不应该受到影响。

第四, 地方政府应借助整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在“新农保”试点阶段进行卓有成效的制度创新。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要充分考虑农民享受“新农保”金额的实际购买力, 建立动态的“新农保”标准计算体系。二是健全“新农保”基金的社会监督机制, 以确保农保基金的安全。三是关注投保期内农民境况变化, 完善未达到最低参保时限要求的农民参保金过户与返还制度。四是探索最需要“新农保”却无力参保问题的解决途径, 确保“新农保”政策涵盖最需要的群体。

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一是由于“新农保”试点遵循的是自愿参保原则, 这导致年轻人倾向于选择不参保, 而老年人则倾向于参保, 导致资金流不平衡, 不能形成代际交替。二是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管理“新农保”资金的机构, 由第三方机构来掌控资金。三是政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减弱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力度, 使农民能够形成良好的理性预期。

能否在2020年实现农村养老保险的全面覆盖任务十分艰巨。经测算, 到2020年, 中央财政只需拿出财政收入的1.8%左右就可以实现全国农民的养老保险。但这还不仅限于财政的问题, 还有如农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财政困难地区的财政配套、基层社保人员的缺乏等问题。现在对有关养老保险费用的预算只是一个粗略估算, 经济增长速度、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补贴标准等任何一方面的变动都可能对测算结果产生很大影响。有关专家指出, 要想实现农村养老保险的全面覆盖, 仍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 既需要制度上的创新, 也需要做到保持国民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 继续加速城镇化进程, 减少农村人口。

摘要:努力使全体人民“老有所养”, 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庄严承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为农村居民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 是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

关键词: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农民

参考文献

[1]普惠式.“新农保”政府应无条件兜底[N].江南时报, 2009-08-06.

[2]刘振江.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EB/OL].大连网, 2009-05-11.

[3]王青青.关于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商业文化, 2008, (8) .

新型养老保险 篇8

一、当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新农保”支付标准低, 农民不重视。

“新农保”计划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而且, 目前已经有很多地区提前实现了“新农保”全覆盖。这本应该是令人欣喜的事情, 然而, 由于支付标准低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养老”的作用。很多人领到了“养老保险”金, 可还是为“养老”问题一筹莫展。这也使得农民对“新农保”很不重视, 一项本应利民的好政策反而遭冷遇。

特别是年轻人, 他们参与新农保的积极性最低。原因在于, 他们认为新农保缴费低, 缴费时间过长一般到60岁, 将来保障待遇也不高。现在年轻力壮, 参不参保关系不大。

此外, 大多数农民最关心的是个人参保缴费的比例多少和缴费方式。到底是一年一缴还是一次性缴齐?超过60岁的还缴不缴?因为这涉及到农民的承受能力。另外, 农民对中央财政补贴设立基础养老金非常放心, 只是担心地方财政补助的资金如果到不了位, 将来养老金兑现困难或者发放不及时。还有就是现在收入水平普遍不高, 农民特别希望能缩小个人缴费比例。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 农民对“新农保”则无法提起兴趣。

2. 在“新农保”上投资少, 资金严重缺位。

众所周知, 我国新农保筹资机制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地方财政补贴三方共同分担, 且以个人缴费为主。试想想, 农民本来就难以解决经济问题, 又去哪里拿钱来上保险呢?其实, 新农保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地方政府财政支持, 可是很多地区总是以发展地方经济无力投注其他为缘由, 而忽视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殊不知, 解决好养老问题, 就是为经济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温家宝曾同志两度提速“新农保”, 他强调“建立新农保制度, 关键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相结合的基础养老金必须到位, 地方政府对农民个人缴费的补助必须到位。”其中关键则在于对于地方的制度安排。一方面是资金筹集, 地方政府对个人缴费的补贴必须到位。因为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际上没有什么能力对参保农民进行补助, 而农村参保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地方政府补助的调动。另一方面是资金管理, 地方财政补助的基础养老金必须到位。因为按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 中央财政已经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 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中央已经对该承担的责任充分承担, 剩下的地方责任自然是关键。

3.“新农保”几乎无法产生附加值。

如今市场上都追求一个“增值”, 就像买菜, 我投资1元钱, 至少想赚5毛钱, 这是一个资本积累过程。但是, “新农保”的升值空间几乎是没有的。主要表现为投资渠道单一、基金管理运营层次低、现行基金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统一规范的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等方面。那么, 老百姓为什么投资呢?花原来的钱不就行了吗?这也是制约“新农保”发展的潜在原因之一。

曾经有政协委员认为, 2009年10月实施的新《保险法》为保险资金增加了不动产投资这一新渠道, 未来保险资金将逐步对不动产展开投资, 其中与保险业联系紧密、近年来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养老产业备受保险业界关注与倾向。而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养老机构却数量少、质量差、增速慢。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建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仅占老年人总数的1%左右, 较之于国际社会通行的5%~7%的比率相差甚远。

同时, 这位委员建议保监会对险资不动产投资比例给予了限定, 鉴于养老产业的需求、投资优势和其社会效益, 建议可将养老产业列为独立投资项或单独划分投资比例, 以鼓励和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相关部门明确用于养老产业的土地性质归属问题, 目前各地养老产业用地基本为住宅、旅游和综合用地, 因为不同性质土地成本、使用年限、政策等等区别较大, 建议可单独列为养老类产业用地, 这样可单独对该类产业推出政策以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是社会公益事业, 需长期持有经营, 其社会效益占主要方面, 经营收入偏低且保险资金监管力度较大, 如通过竞价获得投资土地基本上很难拿到地, 因此建议用于养老产业的土地取得或可采取非招拍挂形式, 以确保险资的有效投资;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土地出让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 较为公益性质的养老产业土地的出让、投资、建设等给政府带来的收益不高, 因此政府对养老产业的发展关注度不够、积极性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老产业的发展, 建议国家统一给予养老产业合理的优惠和扶植政策, 鼓励地方政府发展养老产业, 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可通过各种途径和政策鼓励保险资金积极介入, 大力推进养老产业发展;鉴于发展养老产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建议或可将养老产业用地列入未来城市规划中, 合理界定区位、建设比例等, 以规划促进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笔者认为, 这些建议仍然值得借鉴。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1. 适当提高“新农保”支付标准, 提升吸引力。

如果农民领到养老保险金多了, 能够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了, 那么自然就会对“新农保”重视起来, 也愿意去积极缴纳投入。

据卫生部消息称, 2013年,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重点将向大病转移。肺癌、胃癌等20种疾病全部纳入大病保障范畴, 报销比例不低于90%, 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将达到340元左右, 新农合资金总额增加到2700亿。尽管得肺癌、胃癌这样恶性病的人毕竟在少数。但它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看病贵”的背景下, 一场大病至少都要花上几万元, 相对于几千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 一场大病很容易就会拖垮一个家庭。因而那些经济条件 (下转第80页) (上接第78页) 一般的家庭, 很可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现实中, 因为难以承受大病费用, 很多患者是小病治、大病扛, 能不去医院尽量不去医院。

如此, 向大病转移, 提高肺癌、胃癌等20种大病的保障水平政策是值得称赞的。但是, 新农保的投入还应更多些, 涉猎项目范围更广些。

2. 地方财政加大对养老保险的投入。

其实, 很多地区都有加大力度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条件, 只是还有一部分地区吝啬于财政支持。只有政府足够重视起来, 才能加大对“新农保”的投资力度。如此一来, 政府必须承担责任, 将“新农保”提高到新的认知程度。

因为国家十分重视新农保的实施程度, 所以很多地方都积极召开了关于加强新农保工作的会议。但是, 实际工作并没有像大会召开时强调的那样一点一点地去认真落实。因此, 地方政府在制定财政支持“新农保”政策的同时, 还要建立监督考核制度, 层层分解任务指标, 明确考核和奖惩标准, 责任到人, 签订责任状, 将“新农保”工作做实。

3. 开拓“新农保”市场渠道, 提升“新农保”升值空间。

适当开放“新农保”市场, 吸引成熟的保险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其中, 为农民开辟绿色通道, 培养农民理财养老意识, 基金专管理, 多渠道投资, 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富足幸福。

说白了, 就是让“新农保”走市场化道路。只依靠财政拨款为农民“养老”, 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也不是长久之计。如何让“钱生钱”, 同样是实现农民自己“养老”的好办法。这个时候, 就需要金融机构介入。比如, 保险公司可以专门研制农民负担得起、符合农民朋友经济收入状况的产品。专门服务“三农”的银行, 同样可以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制定业务产品。

例如, 银行方面可以加强基金管理, 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引入投资人才, 加快新型农保基金存银行活期转定期、买股票债券等投资步伐, 在保障基金安全的前提下, 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在条件具备时, 也可考虑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管理办法”运营管理, 委托国家法定的社保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和投资, 确保农民个人账户资金的安全和较高的投资回报, 使新型农保基金不断滚存积累, 良性循环, 使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兑付的实力不断增强, 真正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变成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同时, 完善网络, 规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金融部门要指导县农保部门加强内部建设, 规范运作程序, 完善新型农保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县乡联网, 业务网上运作, 提高工作效率。指导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村劳动保障服务站确定新型农保专职人员, 落实人员工资, 提高工资标准, 保证人员稳定, 逐步构建起全县统一、规范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服务体系。

健全农村商业银行基层网络, 理顺代收代发渠道。代收保费和代发养老金, 是新型农保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健全网络, 确保保费收缴和养老金领取工作顺利进行, 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洋, 李文龙, 杨洋, 谷秀军, 谢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金融时报, 2010.3.10

[2].冯娟, 吴玥, 张文绩, 徐静.聚焦金融界代表委员提案、建议.上海金融报, 2010.3.5

[3].李军慧.险资投资不动产或收紧占比从6%降至5%以下.华夏时报, 2010.3.6

新型养老保险 篇9

一、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

(一)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安徽省农业人口有5, 242.5万人, 占全省人口70%以上。建立新农保制度, 可以缩小城乡差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真正让农民老有所养。改革开放30年来, 安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009年全省财政收入1, 551.2亿元, 增长17%,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63.9亿元, 增长19.2%, 已经具备了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经济条件。基于此, 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一项惠民制度, 可以让数亿农民解除养老的后顾之忧, 让老年农民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二)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工程。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 是政府最重要的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养老问题是群众最大的后顾之忧之一, 因此养老保险制度必须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按照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目标, 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已经在制度上基本实现了城乡全覆盖,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也逐步完善, 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滞后。因此, 开展新农保试点, 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又一个重要工程, 标志着我国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目标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

(三)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进行了三项重大改革:一是实行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二是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 主要是减免并最终取消农业税,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三是实行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主要是改革乡镇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基层政府对农村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近10年来, 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方面,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惠农政策, 包括全部免除农业税, 实行农业直补, 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包括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等, 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取得了明显成效。建立新农保制度, 逐步使全国农村居民都能有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障, 是又一项涉及数亿农民切身利益、关系亿万农村家庭和谐幸福的重大惠农政策, 使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 实现“养老不犯愁”, 这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将发挥巨大作用。

(四)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

战胜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关键是扩大国内需求, 特别是扩大农村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揽子计划,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建立新农保制度, 逐步使每位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每年至少增加收入660元, 可以直接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同时, 解除了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 使农民愿意消费、敢于消费。建立新农保制度是一项惠及数亿农民、造福亿万城乡家庭的德政工程, 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形成人民安康、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二、安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一) 传统的养老方式受到冲击。

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有两种:一是家庭养老, 包括养儿防老和自我积累防老;二是土地养老。根据安徽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06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 448.48万人,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 119.07万人, 占全部劳动力的45%, 农村居住1年以上的家庭户1, 189.76万个, 农村总人口折算每户4.4人, 全省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822万。数据表明, 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推行,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流动, 农村家庭正逐步走向小型化、老龄化, 客观上使青壮年农民已无能力和时间尽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安徽省农村人均耕地面积约1.17亩, 土地收入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下降也不足以作为养老保障。所以, 如何养老不仅是现在60岁以上老人的现实问题, 也是农村青壮年马上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 安徽省农村社保的有效探索。

安徽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农村社会保障。1997年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通知》 (皖政[1997]58号) 中就提出稳步发展农村 (含乡镇企业) 社会养老保险。在有条件的地区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 实行农村劳动者个人缴纳保险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方针,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部分地市开展了试点工作。2005年专门就被征地农民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 (皖政[2005]63号) , 意见要求对已转为非农业户口的被征地农民, 符合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条件的, 要将他们纳入这些保险的保障范围;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逐步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时年满16周岁且未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可以自愿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其待遇享受标准原则上不低于每人每月80元。个人缴费部分用于补充养老保险金的发放。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达到符合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 可选择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其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 一次性退给参保人,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随之取消。2006年针对农民工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通知》 (皖政[2006]52号) , 要求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安徽省境内招用农民工的单位, 应依法为农民工办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手续, 履行缴费义务, 使其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同等待遇。也可依据本人意愿, 选择参加原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0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皖政[2007]12号) , 提出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定重点区域和重点群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政策, 理顺农村养老保险管理体制。以重点区域和重点群体为突破口, 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采取适合不同群体特点和需求的方式, 推进被征地农民、小城镇农转非居民和农村务农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抓紧研究制定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200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全省农民工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按照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能够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原则, 抓紧制定安徽省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具体办法和经办规程。

(三) 安徽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情况。

2009年是国家推行新农保试点的第一年, 安徽及时制定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皖政[2009]131号) , 要求省级及试点地区财政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 补贴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 其中省级财政承担20元。12月份, 国务院新农保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安徽省当涂、铜陵、肥东、凤台、和县、金寨、繁昌、广德、蒙城、界首、固镇、霍山等12个县为新农保试点县。试点地区人口670.74万, 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98.60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在遵循国家《指导意见》的基础原则和主要政策的框架下, 突出了三大亮点:一是在进口补贴上, 在中央补贴的基础上明确了省级财政对参保人缴费给予每人每年20元补贴;二是为鼓励农民积极参保, 对长期缴费超过15年的, 每超过1年, 基础养老金加发1%, 最高不超过10%, 加发的基础养老金由试点地区人民政府承担;三是老农保缴费额折算新农保参保缴费年限, 最长不超过15年。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12个试点县市领取养老金人数达到84.59万人, 参保人数265.36万元, 参保率53.07%, 新农保基金累计结余10.6亿万元。各试点地区依据皖政[2009]131号文件,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如当涂县制定了100~800元八个缴费档次, 在出口补贴上, 在中央财政支付的55元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 由县财政再补贴25元, 达到每月可领取到80元的基础养老金;此外, 在进口补贴上, 除省财政补贴20元/年, 县财政为参保缴费人员100元补贴30元, 200元以上补贴20%。繁昌县给予每提高一个缴费档次补贴标准增加10元, 最高达到120元补贴。霍山、凤台、肥东、和县、蒙城、广德、界首、金寨等市县均建立了不同的激励缴费机制。

三、安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建议

(一) 加快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制度建设。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团体, 其最大的特点是工作的流动性, 工作变动必然会引起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 长期以来农民工把青春与汗水交给了所服务的城市, 却很难享受城市劳动者的福利。养老保险不能有效转移接续的原因有三条:一是缺少法律法规的保护, 国家虽然于2009年底出台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 (国办发[2009]66号) , 但针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的实施细节没有规定, 在跨省转移上必须有国家层面的实施办法;二是由于地方利益和地区性经济差异的原因, 地方共济基金很难转移;三是部分地区没有开展农村养老保险, 无法转出。对此建议如下:一是就安徽省而言, 加快研究制定省内转移的实施办法, 实现省内可流转, 并为国家层面的转移办法制定提供参考;二是可以建立省级统筹, 按地区消费水平补贴的新机制, 以解决公益金不好流动的新机制, 为下一步全国统筹打下基础;三是千方百计扩大新农保的试点面, 在暂时没有能力开展的地区, 可以建立账户空转机制, 为外出打工人员的养老金有一个转移的目的地。

(二)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保工作的特点是面向每一个参保个人, 农保的日常管理工作需要掌握农民的信息, 如缴费情况、何时领取养老金等。农保政策的制定要依靠对农民个人信息、如家庭规模、年龄结构、财产状况, 以便政府确定养老金水平、财政应补贴多少。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也需要有信息化平台为跨市、跨省的转移接续提供技术保证。目前在农村, 社会救济由民政管、医疗保险由卫生管、新农保由劳动与社会保障管, 多头并进, 从协调有限资源的角度也需要有一个共用的信息平台。所以, 在新农保将全面推广之际, 由省财政支撑建立完善农村信息化平台不仅是拉动内需的基础项目, 也是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

(三) 加大农村保险宣传力度, 扩大参保率。

安徽农民的思想受传统观点影响较深, 普遍认为养儿防老是最可靠的方式, 皖北计划生育难搞的深层次原因也就是这个。对于新农保, 由于保险周期长, 农民怕政策有变, 也担心现在交了钱到领取时不能保障生活, 这是当前参保率不是太高的主要原因。因此, 要从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着手, 加深农民对风险分散的认识, 加深对社会养老的认识, 让农民认识到在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下, 新农保是解决老有所养的最佳办法。在宣传内容上, 要重点介绍农民关心的缴费金额、缴费方式、领取办法等问题。在宣传方式上, 要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 如漫画、图片、地方戏等。对于确实存在的违纪违规现象, 必须坚决纠正, 并将结果告知农民, 以保证新农保的阳光操作。

(四) 做好新农保基金的积累与运营工程。

新农保基金的积累与保值增值是农村社保的货币保证。安徽在新农保试点中认真落实中央政策, 省财政也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 部分试点县市也从本级财政中拿出资金充实。但实际上还是存在保障水平低、增值慢的问题。对此, 建议:一是根据全省农民人口构成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预测开展保障金的精算工作, 确定每年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资金规模并将其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二是完善社会资助的制度, 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三是实行农保基金省级统管, 组织专业化团队, 在资本市场上实现最大幅度的增值。

(五) 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保队伍及机构建设。

农村社保的数据收集在基层、个人养老金归集及发放在基层、日常工作也在基层。而农村人口分散更加大了工作的难度。农村社保需要一支团结有力的执行队伍, 在近期可以利用乡镇机构改革的契机从乡镇选调部分人员负责具体工作、在村一级选择村委委员具体联系, 并逐步设立乡镇社保办事处, 业务及人员归社保局统一管理, 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供给。要加强制度建设, 明确人员岗位职责、细化工作流程以缩短办事时间、加强审计监督以保证廉洁高效。

摘要:本文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出发, 阐述安徽省农村养老现状, 提出加快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制度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等五项建设, 旨在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徽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参考文献

[1]http://www.ah.gov.cn/query/query_gb.asp keywords=农村 社会保险.

[2]胡婷.探讨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机制.法制与社会, 2009.7.

新型养老保险 篇10

一、新农保试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推行试点的新农保与17年前开始实行的由个人负担的“旧农保”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明确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 权利与义务相适应。但是, 新农保在解决农村养老方面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一) 县级财政资金配套压力大, 财务可持续性差。

旧农保之所以难以为继,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责任不到位。新农保注重强化政府责任, 基础养老金部分由财政出资, 中央和地方财政各分担一部分。这意味着财政在农村社会养老上的巨大投入。如何保证地方财政, 特别是县、乡财政充分安排资金对农民养老缴费进行补贴, 将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当前, 河北省张家口、承德等地, 县、乡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 入不敷出。如果仅简单地匡算新农保资金配套一项, 或许短期财政农保支付压力不大, 但是考虑到近年来出台的与民生相关的惠民政策, 都要求地方政府给予“资金配套”, 如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每人每月40元, 新农保每人每月30元, 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低保县分担10%, 看起来哪项都不高, 但是加起来就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 这对县级财政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如何保证县级财政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将是影响新农保持续发展的关键点。一些专家建议用土地出让金、国有资产利润及增值减持等反哺农民, 但在当前行政考核评价体系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 短期内让地方官员转变急功近利的心态, 克服GDP偏好、工程偏好而关注民生, 是不太现实的。为此, 应重构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及与县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 省级、市级财政应按照各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养老保险的保费补贴予以分担, 以加大对贫困县的支持力度。

(二) 新农保基层管理平台脆弱, 管理能力严重不足。

新农保的高效运行, 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各地多为经办机构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管理设备, 但距离信息化管理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新农保”的经办力量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的县级市, 只有57.4%建立了农保经办机构, 乡镇只有14.1%;经办机构基础设施落后, 经办人员编制缺位、业务素质偏低, 很多基层经办人员不熟悉业务流程、对新农保政策把握不准, 工作效率低、工作漏洞多, 难以适应新农保制度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在一些乡镇, 新农保整个业务流程的实施还停留在手工操作层面, 经办自动化水平较低, 目前的机构网络对于保费缴纳、归集上解、待遇领取等无法做到简单、便捷、安全, 信息平台严重滞后。一些地方的新农保保费和养老金由县邮局代收代发, 制度平台、管理平台、技术平台亟待加强。因此, 必须加大管理建设投入, 一方面配备较为先进的管理硬件, 为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一方面加大基层管理人员、特别是一线经办人员的培训力度, 提高其业务素质, 实现新农保制度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

(三) 保障水平过低, 难以发挥养老保障功能。

新农保养老金账户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支付终身。基础养老金为每人每月55元, 而2010年河北省农村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是58元, 就是说目前的基础养老金比农村的低保还要低。个人账户储蓄额为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加上当地政府对每人每月30元的补助以及其他集体补助之和。个人缴费标准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 多缴多得。缴纳15年并到60岁后, 每人每月可以领到养老金。我们以最高档次个人缴费额进行计算:一位村民选择最高档次缴纳, 500元×15年=7500元, 加上各级政府补助30元×15年=450元, 那么他个人账户至少有7, 950元, 另外还加上一年期的利息。这位农民缴满15年新农保后, 他个人账户金额8, 000元, 而他60岁后每年每月可以按时领到的养老金只有:8, 000元÷139 (系数) +55元 (基础养老金) =112.6元。

如果将这一数字进一步与其他群体的养老金待遇相比, 更显捉襟见肘。2010年调整后的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为1, 320元, 公务员的养老金待遇平均比企业职工高出1.1倍。这意味着, 每月112元的农民养老金, 仅仅是企业退休金的8%, 更不到公务员退休金的7%。对于这些已经丧失劳动能力、贫病交加的老人而言, 每月100元左右的生活很难想像, 新农保的养老保障功能严重缺失。

二、分区域、多层次、复合式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重构

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 必须建立分区域、多层次、复合式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才能使农民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一) 强化政府在新农保制度推进中的主导作用

1、政策责任。

省、市、县、乡各级政府要把新农保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配套工程, 逐步推行新农保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从筹划组织实施、沟通协调服务、运营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行政职能和公共服务能力。在制度推进过程中, 省政府应明确渐推渐进的改革路径, 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整体和统一的框架, 既考虑各地实际, 又统筹全局。市、县、乡政府也要及时跟进, 明确定位, 形成省、市、县、乡四位一体的政府主导体系。

2、财政责任。

新农保制度持续发展的关键, 是政府财政补贴的及时、足额到位。虽然新农保提出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 但集体补助并不是强制性的, 而且河北的集体经济远不如东部沿海发达, 这很容易造成集体补助的缺失。因此, 各地在制定具体政策时, 要合理确定筹资标准的高低和各方责任的负担比例。特别是省、市、县三级政府的财政负担比例, 可以考虑按3∶3∶4的标准承担筹资责任, 这一方面可减轻农民负担, 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基础养老金过分依赖县乡财政的窘境, 防止由于县乡财政不发达导致农民的实际待遇下降。在具体补贴方式上也要有所侧重:一是对参保农民实行普惠式补贴;二是对贫困区域实行倾斜性补贴;三是对特殊群体 (农村低保户、五保户等) 实行重点补贴, 以此来保证新农保制度的普惠性。

3、法律监管责任。

河北新农保制度实行县级统筹, 这是比较低的统筹层次, 地方部门管理往往容易造成账目的混乱、责任不清、制度变更频繁, 这就容易发生基金的挪用、侵占、流失等问题。同时, 管理体制的不顺畅也会加大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县市农保工作监督的难度。从目前来看, 一方面国家应尽快出台有关这方面的法律法规, 依靠法律的强制性保证新农保制度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应建立一个有法律界人士参加的、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监督机构, 负责对新农保整个工作的专门监督。

(二) 因地制宜, 差异化、非均衡式推进。

河北省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无论是在人均收入水平、经济结构和城市化水平、财政能力等方面, 各地差距都很大, 而且这种差距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都必将存在。这种差异性也说明新农保制度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 允许和鼓励地区之间存在多样性。因此, 新农保在扩面过程中, 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状况, 在同一制度模式下, 实施差异化、非均衡式发展策略。一方面唐山、秦皇岛、廊坊、石家庄、沧州等地经济较发达, 集体经济活跃, 应鼓励村集体等经济组织为农民参保提供补助, 具体补助比例可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对于五保户、伤残家庭等弱势群体, 应强制性要求村集体按最低缴费标准为其个人账户缴费, 并承担基础养老金的支付, 以保证制度的普惠性;另一方面张家口、承德等地区经济欠发达, 集体经济不活跃, 有些地方甚至没有集体经济,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缴纳就要靠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同努力。省、市两级财政要承担较高补贴比例, 对国家级贫困县省、市按7∶3全额补贴, 对经济发展一般的县按70%进行补贴, 剩下的30%由县乡自行解决。

这里所指的差异化、非均衡, 是指我们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省内各市划分为不同区域, 同一个市内也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划分为若干区域, 不同区域的省级财政支持力度、各方缴费比例、优惠政策是不一致的, 但同一区域内的政府支持力度、各方负担比例、待遇水平应是一致的。这种区域式非均衡发展策略, 既能够调动市县积极性, 发挥集体补贴的作用, 又能够减轻省级财政的压力, 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力, 保证经济不发达地区新农保制度的顺利推进。在此基础上, 随着收入水平和经济结构趋同, 地区之间财政支付的养老金给予水平也逐步趋同, 最终实现制度模式与制度实践的完整统一。

(三)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调查发现, 很多农民对新农保不了解, 经常把新、旧农保混为一谈, 由此造成参保意愿不强。为此, 各省、市、县、乡、村应依托现有机构和人员, 成立专门的新农保宣传办公室, 加大宣传力度, 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业务指导下, 印发宣传手册、明白纸,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对新农保进行全方位宣传, 各镇也采用拉横幅、贴标语、深入村组等办培训班等形式进行宣传。可在每个村设立一名业务宣讲员, 由村主任担任, 在接受系统培训后, 专门负责深入农民家中、深入田间地头, 将新农保制度的具体政策对农民讲清、讲透, 彻底打消农民心中的疑虑, 保证适龄农民都加入到新农保中来。

摘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全国的试点, 使8亿农民“老有所养”逐渐成为现实。从河北试点情况看, 还存在诸如县级财政配套资金难到位、新旧农保制度难衔接等问题。应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加大宣传力度, 按照差异化、非均衡式发展路径, 加快试点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新农保,政府责任,差异化

参考文献

[1]王俊杰.新农保的制度创新与挑战.领导之友, 2009.6.

[2]王平.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经济, 2009.10.

[3]战梦霞, 杨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区经济, 2010.2.

新型养老保险 篇11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基础;财政补贴;差异;差异;江苏

中图分类号: F323.8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551-04

2009年江苏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全省所有涉农县(市、区)全部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求基本实现农村适龄居民参保全覆盖。《通知》规定,凡是户籍在江苏、年满16周岁(在校生除外)、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且为农村户口的人,就可以在户籍所在地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有3个组成部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1)个人的缴费标准设为100、200、300、400、500、600元/(人·年)等6个档次,并且鼓励条件好的地区缴费标准的档次设置高一些。缴费档次由参保人自由选择,多缴多得。缴费档次也可以根据农民收入增长和国家要求等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各个地方也可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探索行之有效的缴费方式。2012年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调整为100~500元/(人·年) 5档。(2)经济条件好的村集体对参保人缴费应当给予一定的补助,而补助的数额或标准由各个村民主确定。(3)凡是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全额支付。中央、省以及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基础养老金[1]。地方政府给予参保人30~50元/(人·年)补贴,条件好的地区补贴标准还可提高,补贴水平只有下限没有上限,参保人选择缴费档次较高的,可适当增加补贴给予鼓励,具体标准和办法由地方人民政府确定[2]。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60元/(人·月),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标准,提高部分的资金由地方财政支出。从2012年7月起,江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60元/(人·月)提高到70元/(人·月)。

2006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试点,2008年江苏省出台的《江苏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意见》在提出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总体目标任务的同时,明确提出了江苏省财政将对经济薄弱地区予以适当支持的政策性意见,并结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探索试行对农村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实行养老补贴。与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全由个人缴费积累不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坚持政府主导、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机制[3]。一般以当地上前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缴费基数,采取“社会统筹+个人账户” 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4]。截至2009年,江苏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17万人,其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310万人,参保人数和基金收入均居全国前列。

江苏计划用4年左右时间,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全省逐步建立,为农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提供切实保障。江苏农民年满60周岁的男性和年满55周岁的女性,凡是养老保险费按规定累计足额缴满15年,就可以领取养老金,3 000万江苏农村居民将直接受益。2009年起江苏省所有省辖市都进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各级财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贴资金均达1.5亿元。全省4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补贴资金达到10亿元。

1 江苏各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施的整体情况

江苏南北经济发展的梯度类似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梯度。按照经济发展程度,把江苏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主要有苏州、无锡、南京、常州、镇江;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主要是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徐州;经济发展介于苏南、苏北之间的苏中地区是泰州、扬州、南通。

各省辖市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上有着各自的具体办法,具体实施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在缴费比例上,苏、锡、常等苏南地区的缴费比例都确定为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但南京的缴费比例规定的最低,仅为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苏中与苏北地区的缴费比例明显较低,但并不排除个别地区规定了较高的缴费比例,比如连云港的缴费比例就为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而淮安、宿迁和徐州的缴费比例也达到了15%。

根据2014年各省辖市的缴费数额,在明确了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数额中,个人和财政承担的比例后,个人和财政的支出就显而易见了,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无锡地区财政承担的比例最高,为60%,而苏州、常州财政承担的比例也达到了50%,南京尽管财政承担的比例也达到了50%,但是南京缴费基数较低,这也就意味着南京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财政支出的较少;在苏中和苏北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财政支出的比例都在20%以下。

2 江苏各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施的具体情况

2.1 苏南地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现状

江苏省经济较发达的苏州、无锡等苏南地区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政府、集体对务农人员参保费用补助一般都在50%以上,并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逐步衔接,最终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5]。本研究以苏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具体做法为例,探讨苏南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情况。

nlc202309010034

苏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模式是“个人缴费+政府补助”的办法。早在2003年苏州就已开始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已达99%,且全市农保转城保人数累计已逾35万。在已领先于全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苏州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以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苏州作为江苏省和长三角地区的发达城市,其最初是依靠农民创办的乡镇企业起步的,苏州经济飞跃离不开的是辛勤劳动的农民。所以,苏州市明确提出发展的成果不仅要惠及到城市居民,还要惠及到农村居民。让农民也能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做到工业反哺农业。苏州市政府不断加大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养老金标准为120~150元/(人·月),保费征缴由参保对象和县、乡两级财政各负担50%的农村养老保险新制度。截至2009年末,苏州参加农保的农村居民人数为52.42万人,参保率高达99%;89.63万人按月享受了养老待遇,其中19.85万人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3.91万人享受农村基本养老保险,45.87万老年人领取农民社会养老补贴,待遇享受覆盖率为99%。农保的平均养老金水平为 260元/(人·月),而对年满60周岁的男性和年满55周岁的女性及以上没有参加过农保的老年农民,实行社会养老补贴,平均补贴水平为160元/(人·月)。由于实施了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参保人员由农保转为城保,待遇比原来高,仅2009年就有近10万人由农保转城保。与此同时,对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金标准逐步提高,2009年的标准为390元/(人·月),从2013年7月1日起发放标准提高到680元/(人·月)。

苏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政府财政补贴力度相当大,而基础养老保险的金额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苏州基础养老金的发放标准2007年1月1日颁布并实施的标准为150元/(人·月),2009年1月1日颁布并实施的标准为180元/(人·月),2010年1月1日颁布并实施的标准为210元/(人·月),从2014年1月1日起,提高至 340元/(人·月)。而苏州基础养老金的标准之所以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并有相当大幅度的增加,这与政府的财政补贴力度是分不开的。现在以苏州市各区(市)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的缴费标准、个人和财政承担的缴费比例及农保政策实施的时间为例来看一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苏州实施的情况。

由表3可见,苏州各地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各不相同,但是对于承担缴费比例苏州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为个人和财政的比例为50%左右,但各地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差异,太仓市和张家港市个人和财政承担的比例各为50%;而相城区、昆山市和吴江市都是个人承担40%,财政承担60%;常熟市财政承担的比例规定的是33%~67%的浮动比例;而新区和园区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财政承担的比例相对较高,个人承担仅在30%左右。但苏州市各区(市)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政府给予了很大程度的财政支持,在财政支付中大部分地区都是区(市)和镇财政各承担50%。

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苏州是个特例,苏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时间普遍较早,截至2012年苏州已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乡并轨,破除了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了新的突破。整个苏州,截至2012年10月底,苏州最后的12.7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已全部并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加上此前150万农保参保者转入企业养老保险,苏州市已经彻底消除了农保。这意味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并轨在苏州已经率先实现。

2.2 苏中地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现状

苏中是江苏省的中部地区,包括扬州、泰州、南通3个省辖市,共20个县(市、区)。本研究以南通地区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例来探讨苏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情况。

南通是江苏省地级市之一,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区,在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经济发达程度为中等。2007年起,南通进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在支付结构上设计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养老金两部分,其中基础养老金全部由财政保证支付,享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政府普惠式的养老金。

南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大特色就是注重惠民政策,除对正常参保缴费人员给予不低于30元/(人·年)的缴费补贴外,在缴费标准上,最初设立的缴费档次是100~600元/(人·年) 等6个基准档,降低参保门槛,确保农村困难群体交得起保费。同时,对农村低保户、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档次的养老保险费。目前,通州、崇川补贴全部最低档次的养老保险费即100元/(人·年),港闸区、开发区补贴 80元/(人·年),其他县(市、区)补贴50元/(人·年)。多数县(市、区)区每年用于基础养老金发放、参保补贴和困难群体缴费补助超过了1亿元。

为了让农村养老保险资金增值,南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养老保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南通的做法就是把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集中投入到國债或商业银行,使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实际利率收入高于记入个人账户的利率(国债利率3.4%,记入个人账户利率2.5%)。通过市场机制,不仅让参保农民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得到了保障,同时也解决了县、乡两级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经费困难的问题。

由表4可见,从缴费标准来看,南通各地有自己的具体规定;而从补贴的标准来看,各地也各不相同,但各地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各地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过程中财政支出的数额相对较少;从基础养老金的标准来看,各地实施的标准是一致的,均为60元/(人·月)。

2.3 苏北地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现状

nlc202309010034

盐城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江苏省中北部,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市。本研究以盐城地区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例来探讨苏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情况。

为适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盐城市最初设立了100~600元/(人·年)等6个缴费档次,鼓励有条件的人员多缴费,多缴多得。有条件的村集体须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并全部计入个人账户。政府全额补贴基础养老金,并对参保人给予30元/(人·年)的缴费补贴。

盐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也是其主要亮点,即“个人缴费+优质服务”的模式。为了充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政府积极为参保对象提供良好的服务。盐城市作为江苏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苏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60%左右,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要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存款几乎是不可能的。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险员为了让广大农民充分了解农村养老保险政策,都是安排中午、晚上及周末,走村串户,主动上门,积极宣传、有问必答。在经办机构的竭诚服务之下,盐城市的农村养老保险保费的征收逐年递增,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得到不断提升。2009年盐城市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乡镇居民已达30万人,征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3亿元。

盐城各县(市、区)的具体缴费标准和财政补贴及基础养老金的标准见表5。盐城各地2010年制定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细则除了东台是2009年6月制定实施的外,其余均是2010年制定实施的。从缴费标准来看,盐城各地大部分相同,唯有射阳和东台有些差异;而从补贴的标准来看,同样也是射阳和东台的标准相对较高,但总的来说各地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过程中财政支出的数额相对较少;从基础养老金的标准来看,各地实施的标准除东台以外,其他均为60元/(人·月)。

3 结论

通过苏南、苏中和苏北各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具体办法的对比,不难发现苏南地区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财政补贴的力度较大,而苏中和苏北地区的财政补贴力度明显较弱。以上数据说明,各地的农村社会养老金之所以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各地的财政补贴额度。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尽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推行的解决农村居民养老保障的一项惠农政策,但它却是政府对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承担责任的开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顺利实施,并能真正地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政府除了要有强大的财力作为保证外,还应当明确在构建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承担怎样的责任、承担多大的责任等,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怀雷. 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政策研究[J]. 财会研究,2013(8):10-12.

[2]张玉华. 影响新农保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研究[J]. 当代经济,2012(18):11-13.

[3]韩俊江. 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 社会保障研究,2010(2):3-7.

[4]苑 梅.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 大連:东北财经大学,2011.

[5]毕少斌. 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及其完善——基于江苏省建设情况的实证分析[J]. 中国保险,2011(12):32-37.吴 春,徐红兵,邓 晔,等.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555-561.

新型养老保险 篇12

保证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衔接制度是打破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格局的重要制度工具。新农保与城保制度衔接是诸多制度衔接命题的重中之重。流动人口规模之大、流动方式多样 (“城—乡”、“乡—城”、“城—乡—城”或“乡—城—乡”等流动方式) 为该命题提出了紧迫性要求。

一、制度衔接的症结

新农保与城保都需要为参保对象开设个人账户。办理城乡养老保险之间的衔接, 应该是农民的养老保险关系与个人账户储存额在两地之间的转移。[1]但是城乡养老保险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城保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 新农保制度是按照“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补贴和个人账户”的原则建立个人账户积累式的养老保险。因此, 养老保险在城乡之间转换存在三个问题:其一, 由于基本制度在农村与城市不同, 使得城乡之间养老保险划拨、划转和续接存在障碍;其二, 新农保标准低于城保;其三, 目前新农保尚在试点之中, 覆盖面比较低。将城保制度的养老金转入农村, 不可能将城保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转移方式照搬, 需要整合城保转移方法或寻求新的方式。[2]

新农保实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补贴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保险待遇支付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新农保与城保制度相比,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也存在差异。城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退休职工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 缴费每满1年发给1%。职工长期缴费可享受较高的基础养老金, 这样的缴费激励措施兼顾公平与效率, 有利于促进职工的长期缴费。

新农保的社会统筹账户没有相关组织的缴费, 相应的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全额支付。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 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 提高和加发的部分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 在缴费时间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激励措施。

城保与新农保制度衔接的矛盾焦点在于城保缴费由两个账户 (基金) 分立管理, 新农保则只存在个人缴费账户, 一旦流动人口发生城乡之间的就业转移,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中的“资金”对接便成为制度的盲区。流动人口外出非农就业, 并参加城镇城保制度若干年, 单位为其缴纳12%建立统筹账户, 个人缴纳4%~8%的比例建立个人账户。若该劳动力在城市打工若干年后返乡回流至农村, 并参加新农保, 国办发66号文要求将该劳动力参加城保的账户权益跟随劳动者的流动一并转入农村地区。这样就存在城保的统筹账户部分是否需要转移的问题。若转移城保单位缴费部分, 则农村地区的新农保尚无统筹基金账户, 转移进来的资金管理成为盲区。另外, 转移城保统筹基金的比例也涉及到参保人员的权益保障。若不能转移城保中统筹账户, 则视作该劳动者参加城保的权益丧失, 最终也会影响个人退休养老待遇水平、转入和转出地区基金统筹平衡等问题。

由统筹账户转移引发了核算缴费年限、待遇水平等问题。城保与新农保缴费基础、缴费比例不一致。由城保向新农保转移, 劳动者在城保的缴费年限是否以新农保标准对等折算。一旦承认, 则转入地区需要折算相应的待遇标准和领取时间 (年限) 。该问题既关乎参保个体待遇水平高低, 也涉及转入地与转出地之间利益分配关系。

二、制度衔接的操作理念

新农保和城保的衔接问题实质包括了权益的转、接、并、续四个环节, 其权益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养老保险关系的转、接、并、续和养老保险基金的转、接、并、续。养老保险关系、养老保险基金的转移接续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即养老保险权益流动问题的人事关系流动 (所谓“人”的流动) 和待遇权益流动 (所谓的“资金或基金”的流动) 两个方面。“人”的流动主要涉及到流动地之间的参保条件对接, 在人事关系流动带动下, 待遇权益流动更具复杂性, 比如缴费年限换算、个人账户资金与统筹账户是否同时转移或后者转移比例的确定等, 这些都是养老保险权益流动问题下具体的表现形式。

养老保险转移是时空转移和程序转移相结合, 时空转移为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地域转换和参保时间的积累, 程序转移是指养老保险转移需要经过转、接、并、续四个环节。转、接、并、续四个环节前后一致、过程相连, 是一个系统, 若非完全理顺四个环节的每一个步骤, 只解决其中一个或若干个环节, 最终都无法妥善地解决权益流动保障问题。新农保与城保制度的转移接续, 意味着劳动关系的流动, 劳动关系的流动必然需要养老保险权益跟随移动, 这就是“转”的环节。养老保险由“新农保”转出, 需要城保管理单位“接”收。这种转出地与转入地之分, 以社会保险统筹地区为要旨。接收手续后需要“并”:各统筹地区的制度门槛不尽相同, 农民工社会保险从转出地转出, 需要将原先转出地参保情况、参保政策以及农民工参保条件与转入地的政策、条件进行比对和归并, 并换算、调整相关参数, 如缴费年限、受益水平等。调整合并后的账户就能继“续”在转入地参保缴费。[2]

养老保险关系和养老保险基金的转、接、并、续出现如此复杂的困境, 与当前中国社会保障系统“耕地式”块状分割现状不无关系。中国社会保障系统不仅具有按照人群特征建立的制度, 还实行了地区差别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度间不同的制度门槛使得流动人员在异地流动就业时很难把养老保险权益从一地转入到另一地, 不同制度门槛主要是在城间互认与城乡对接两方面存在问题。

三、制度衔接的方式

新农保与城保衔接,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制度, 需要通过制度安排、技术性创新使养老保险衔接制度化、规范化。笔者以为, 解决新农保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衔接有三种方式:①完善现行制度和政策, 在参保人员城乡流动就业时改良技术手段, 只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②在参保人员城乡流动就业时, 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 不转移资金 (封存资金) , 退休时按不同参保地分段计算养老金, 由最后参保地负责归集资金并确保养老金发放;③在参保人员城乡流动就业时, 将个人账户储存额和社会统筹缴费部分一并转移。

第一种方式的重点就是完善相关政策。如单独设立一个国家养老保险转移调节基金, 对因转移而新增加的基金缺口由中央财政“兜底”解决, 同时取消地方设置的“门槛”, 以保证养老关系转移的顺利进行。但是, 单独设立养老保险调节基金, 解决社会统筹基金转移中城乡利益不均衡问题的同时, 又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如设立的养老保险转移调节基金如何补偿城乡之间的关系?是否采取城乡之间统一协调的方式?

第二种方式的创新之处是采用分段计算方法。[3]但是, 第三种思路在现实操作上是否可行还要具体看新农保的社会统筹资金, 由于《指导意见》中新农保的社会统筹账户没有相关组织的缴费, 相应的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全额支付, 那么新农保社会统筹账户是否是空账?从新农保转移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时, 是否可以转移统筹基金这部分资金, 关键在于中央财政的补贴和地方财政的补贴是否能够及时、足额建立社会统筹基金。

四、衔接的操作方案

1.对象

本文设计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衔接方案, 适用的情形是参加城保制度的农民工和参加新农保制度的农民往返农村与城镇就业工作。

衔接制度适用参加城保制度的农民工和参加新农保制度的农村户籍人员。已经按国家规定领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民工, 或者已经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农村户籍人员, 不再转移养老保险关系。

2.城保到新农保的衔接

(1) 关系转移接续。

参加城保农民工在城镇之间跨省流动就业参保的, 按照国办66号文规定办理转移接续手续。返回农村就业或务农的, 未达到年满60周岁的, 且不符合城保按月领取待遇条件的, 由原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继续保留关系, 保存账户;达到本人在城保的待遇领取退休年龄时, 由保留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将“城保”的关系转移接续到本人户籍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新农保的关系上, 同时终止城保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城保的缴费年限计算为参加新农保的缴费年限。

(2) 资金转移。

个人账户储存额:1998年1月1日之前按个人缴费累计本息计算转移, 1998年1月1日后按计入个人账户的全部储存额计算转移。

统筹基金 (单位缴费) :以本人1998年1月1日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 按12%的总和转移, 参保缴费不足1年的, 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转移。其中的4%和本人在“城保” 的个人账户合并计入本人在新农保的个人账户, 8%划入户籍所在地财政新农保专项账户。

(3) 新农保到城保的衔接。

男未年满60周岁、女未年满50周岁已经参加新农保离开乡村到城镇就业参保的, 将本人新农保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计算转移并入城保的个人账户之中, 按城保办法统一计算利息。

(4) 重复参保缴费问题。

农村户籍人员同期同时重复参加新农保和城保的, 可协商本人保留其中一个养老保险关系, 清退另外的养老保险关系。如保留的是城保关系, 则由转入地清退本人农保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本息额, 财政补助划入个人账户中的部分不能清退个人, 并入基金统一管理。如保留的是新农保关系, 则由转入地清退本人城保中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 单位缴费部分不能清退个人, 并入基金统一管理。

(5) 转移接续手续。

农村户籍人员在新就业地按规定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缴费后, 由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向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书面申请, 并提交原参保地参保缴费凭证。

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在15个工作日内, 审核转移接续申请, 对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 向参保人员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的社保经办机构发出同意接收函, 并提供相关信息;对不符合转移接续条件的, 向申请单位或参保人员作出书面说明。

新农保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在接到同意接收函的15个工作日内, 办理好转移接续的各项手续。

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在收到参保人员新农保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转移的养老保险关系和资金后, 在15个工作日内办结有关手续, 并将确认情况及时通知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

参加城保农民工在达到本人在城保的待遇领取退休年龄时, 如不符合“城保”按月领取待遇条件的, 由保留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30日内负责将城保的关系转移接续到本人户籍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新农保的关系上, 同时按本办法的规定划转资金。

参考文献

(1) 桂世勋.尽快解决城乡养老保险的衔接问题[J].人口研究, 1994, (02) .

(2) (3) 赵曼, 刘鑫宏.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的制度安排[J].经济管理, 2009, (08) .

上一篇:户外变电站下一篇:教学语言的四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