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方向(共8篇)
新型方向 篇1
摘要:对新农村建设中所产生的景观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景观学方面的改造方法,并从景观的几个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研究,阐明了景观所营造的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农村景观,生态学,生产功能,经济,教育功能
0 引言
景观是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等多重价值的异质性单元,它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联系[1]。若从人类社会的功能需求出发,区域中景观的生态系统可划分为城镇居住与工矿景观、农业景观及自然与自然保护景观三大类。其各自功能特征可以概括为:文化支撑功能、生物生产功能及环境服务功能。这样的地理实体,放在大尺度地理环境中,可以找出四种分辨度高的粗粒景观,即农田景观、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城乡结合部景观。如此,探讨人类主导的景观建设,就不得不谈到城市和农村了。
农村作为不同于城市的基质存在于地图上,形成生态流,并作为森林和城市的生态交错带,具有独特的生态格局,并对生态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即使国家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城市化,但是农村集独立生态系统和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态双重身份于一身,不可消亡。既然必须存在,如何让农村保存其生态效益,继续发挥生态应力带作用和边缘效应,同时跟上城镇发展的步伐,就显得势在必行了。
1 现状
从整体上来讲,一个地域的两个重要元素就是建筑和景观,而在农村,景观占据了大部分面积,基本上所有重要的生态性都是基于景观发挥作用的。从这个角度上讲,农村不但有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功能,更具有生态功能。农村的自然生态景观大多由农田、林地、草地、河流和湖泊组成,是生态形式多样且能保证生态多样性的景观。
1.1 农田
农田是指经开垦耕种的土地,被纵横交错的道路及沟洫分割而成。一定农田范围内,作物和其他生物及其环境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一定范围内农田构成的生态系统称为农田生态系统。
我国农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梯田、平坝田、冲田、圩田、条田等等。在南方,梯田和平坝田分布较广。阶梯状的田地,是将坡地沿等高线辟成阶梯状田面,将农村的土地最大化利用,因地制宜,不仅节约资源,且将各个小块的相知相同的生产性斑块连接起来,扩大了连续斑块的面积,使农田斑块中的物种增长变快,且允许了更高营养级动物的生存,斑块中的食物链也越长。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农田形式在丘陵地区能够有效保持水土,发展生产,利于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
再者,梯田是具有美感的地理事物。如何将这样的美学效益渗透到农村的经济建设中,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话题。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生产性景观能够带来视觉享受和向上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积极的感受就是带来经济效益的基本出发点。
1.2 林地
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主要用于林业的土地[2]。林地分为人工林地与天然林地,林地的发展能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且能产生生态学效应。
1.3 河流
河流通常指陆地河流,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
现阶段,大多数农村的河流是纯自然式存在,没有人工进行管理。有的河流中的水很清澈,有的河流却遭到污染。对于这样的现状,听之任之是不可取的,仅仅引进净化设备也是不够的。如若借鉴类似情况活水公园这样的净化水案例,在整治水净化水的同时保证景观的独特存在,并加入观赏特征,无论是在生态改造还是景观美学的提升,都是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
2 改造方法
农村主要功能分为生产性功能、生态性功能、观赏性功能。这些功能都是基于农村景观本身的完整性与可持续性基础上的,所有的发展不能违背景观生态学原理。所以在改造时,应首先对当地的生态景观环境现状进行指标化(物种数量,密度,气候,地形,当地植被优势种等)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景观改造概念和方案,达到解决现状问题的目的。
从现状来看,农村其实是一个很有建设潜力的地理区域,如果能有一些对外产业或者进行一些业态性质转变,是能够推动整个农村的功能和形象发展的。在农村生态规划的时候,不但要遵循自然优先和持续性原则,还应对不同地区的景观有针对性地规划利用,不但要保护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还应在全面和综合分析景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而可以运用这种针对性原则的景观可以分为纯景观、生态性景观、生产(经济)性景观和教育性景观,这几种功能基本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交叉影响而形成。
具体说来,生产性景观和教育园地景观、生态湿地景观、休憩性景观、植被重建几个方向都是可以尝试的。
1)生态湿地。
湿地生态系统是指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生态湿地作为一种脆弱但效果明显的改变景观生态环境的生态单元,其在现在新农村景观生态的营造中无疑具有重大作用,但其产出周期慢,长期维护费用高仍是设计中遇到的难题。在实际设计中应因地制宜,并在充分调研的情况下合理的使用。
生态湿地的建立对农村的生态调和起着一定的作用,它可以在不同尺度上作为斑块和基质为动植物提供生存、休憩和穿越的空间,也可以为保护农村的生物多样性做出一定的贡献。
2)生产性景观。
这里的生产性景观指的是既有农业生产功能又具有观赏性的农作物形成的景观。就像油菜花地,现在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到乡间,看到大片的油菜花,都会觉得很文艺、很有向上的力量,愿意去拍照,这就说明了某些农作物的可观赏性。但是这样的生产性景观需要进行整体性规划,不能只依照个体农户的意愿进行种植。面积太小的零碎种植会让斑块逐渐萎缩,不利于小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生存;面积太大的整体种植又会让农村的景观丰富度大打折扣。如果没有太大的生态性背离,可以考虑尺寸的大小搭配,而且要与各种景观以及每家农户的主要业态相匹配。
3)教育性景观。
景观本身的营造可以针对现在新农村建设中青壮劳动力大幅流失,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趋严重的现象提出一种景观学角度的解决方法。如在农村增加一些高校实习基地,通过基地本身景观营造达到解决儿童教育问题,同时又因为景观本身的美学形态,吸引城市的人们来到农村关注留守儿童问题,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
4)休憩性景观。
除了以上三种外建立少量的“心灵休憩园地”也是可行的。很多白领在城市里工作压力很大,而亲近自然地较轻负荷的农务劳动可以舒缓心情,释放压力。农户可以设置一些小块田地用于这个群体的减压活动,平时由农户主人代为管理,白领需要减压时便亲自劳务,白领对这块地的承包租金和给的管理费用还可以成为农户的另一种收入,双方各取所需,于生态功能、视觉美感和经济效益都无冲突。
从更深层次来看,一旦这样的“心灵休憩园地”和学校的教育或实习基地建立,城市与农村的交流趋于密切,农村可以受到城市高等学校学生的影响,提高农村文化氛围;实习的学生也能体验真实的农村自然景观,以进行实验和课程设计。而那些都市白领的到来,带来的现代气息无疑也会对农村产生影响。这里将会成为纯真自然与前卫现代碰撞的场所,这种农村与城市的交流,也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
在考虑上述因素后,对于农村景观的原生态性,即植被密集性的特点,植被重建就变得格外重要了。
植被重建属于土地覆被变化,是受到人为驱动因子的影响的。人口因素、技术因素、政治经济体制及决策因素与文化因素都能对重建的效果造成影响。技术可以引进,政治与决策因素方面的问题可以靠思想政治觉悟提高来解决,经济影响应该从长远来看,而文化因素则应有可持续发展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进行指导。所有景观建设者应该看到生态的价值,它对于所在片区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就如美国的纽约中央公园。我国农村建设应该着眼于长远,坚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生态做基础,同时发展经济和教育。
可以见得,随着现在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大力进行,对农村的重新规划布局以及景观改造显得尤为重要,景观本身所营造的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对于农村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生产性景观,休憩及教育性景观,植被的重建三个方面的景观改造开发潜力巨大,在景观学、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情进行有特色的设计,应该成为现阶段新农村景观改造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李锋,韩学哲.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Z].1998.
新型方向 篇2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的统筹补偿方案,将出台更为规范的管理办法。国家卫生部农村卫生司已委托开展“大病统筹与门诊统筹相结合”的试点研究。预计整个课题在今年12月完成。
届时,课题组将拿出新农合门诊统筹规范管理的“指导意见”。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
10月9日我国发布了《2008年医疗卫生绿皮书》,报告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已达到
中央提出的2008年覆盖全部市县80%的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医疗保障新路子。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通知,标志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正式开展。在2003-2005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大背景下,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始加大力度,同时加快了进度。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将从试点阶段转为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覆盖面将达到80%,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的就医问题,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建立新农合制度,是我国政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和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和采取的重大举措。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新农合制度的发展方向。新农合制度的发展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民就
医和健康问题。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初期,2004年(含2003年后3个月),筹资总额为40.13亿元;2007年,筹资总额达427.96亿元,是2004年的10.7倍。其中,2007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13.54亿元(实际下拨113.98亿元),是2004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6.5亿元)的17.5倍。2003年,全国仅有333个县开展试点工作,参合的农民仅为8040.01万人,许多农民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正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让农民看到了好处、得到了实惠,现在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截至2007年12月31日统计,全国累计已有9.2亿人次享受到“新农合”补偿,共补偿资金591亿元。“新农合”基金的合理使用,保证了这一制度的良好运行。目前,全国已有244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占县(市、区)总数的85.53%;参合人数已达7.26亿,比2004年的参合人数增长了8倍。农业人口参合率达86.2%,比2004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尤其是东部地区参合率较高,达89.71%。可以说,除了外出打工的流动人口等特殊人口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了我国农村地区的全覆盖。
二、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四种主要补偿模式
目前合作医疗补偿的主要类型有单纯大病统筹(住院、住院和门诊大额费用)和大病、小病兼顾(既补住院又补门诊费用)两种类型。其中门诊费用补偿模式又分为设立家庭账户和设立门诊统筹基金两种,除沿海几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外,多是以住院和门诊统筹兼顾的补偿模式为主。
1.主要模式一:住院补偿+家庭账户(简称“家庭账户”模式)该模式占实施新农合试点县的65.26%。
全国大部分试点县采用这种模式。
基本做法:合作医疗基金主要用于以住院补偿为主。除设立住院基金对住院费用给予补偿外,将农民
缴纳的部分参合费用以家庭为单位建立账户,家庭账户的基金由每个家庭中参加合作医疗的成员共同使用,用于门诊医药花费的补偿,用完为止。门诊设立家庭账户,设有起付线和封顶线,按比例分段报销。超过一定数额的医药费用需要经过合作医疗管委会同意后方可报销。制定相应的转诊制度,对县外就医的费用经管理委员会批准后按照一定的比例报销。此外,部分市县还提取大病统筹补偿风险准备金,用于弥补大
病统筹超支部分。
2.主要模式二:住院补偿+门诊统筹(简称“门诊统筹”模式)该种模式占全部试点县市的6.70%,以山东、浙江较多。
基本做法:除设立住院基金对住院费用给予补偿外,还设立了门诊统筹基金,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门诊费用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补偿;门诊报销不设起付线和封顶线,费用按一个固定的比例报销,或分段按比例报销。住院按比例分段报销,设立封顶线。医药费用在定点医疗机构直接报销。外出打工人员凭有关证件可以到新农合经办机构报销住院费用,门诊费用不予报销。部分地区对于年内没有使用合作医疗基金的,提供一次体检的机会。
3.主要模式三:住院补偿+门诊大额费用补偿(简称“门诊大额”模式)该种模式占11.17%,以浙江、北京较多。
基本做法:不仅补偿住院费用,同时对某些重大疾病(如肾病、慢性肝炎、糖尿病、高血压等)或慢性病的非住院治疗费用也给予一定的补偿,门诊大病或者慢性病由当地合医办认定。住院和门诊大病/慢性病的大额费用分别设立起付线和封顶线,中间按比例分段报销。超过封顶线的部分由大病救助金按照规定给予补助。出院病人出院后直接减免或者报销。建立严格的基金管理制度和费用审核制度,合作医疗基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并由审计委员会定期进行合作医疗基金的审计和监督,以保证合作医疗基金的有效运行。
4.主要模式四:只补住院,不补门诊(简称“只补住院”模式)该种模式占全部试点县的16.87%,江苏、福建、天津和浙江等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居多。
基本做法:只对参合农民住院治疗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其他费用自付。设有起付
线和封顶线。按比例报销。其他做法与其他模式相同。
三、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模式将确立
1.家庭账户淡出是大势所趋
2003年,中国开始着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初期,为了调动农民群众参合的积极性,各
地大都实行了“家庭账户加住院统筹”的补偿模式。在中西部,家庭账户的比例达80-90%。
(1)家庭账户模式的缺陷
家庭账户模式:照顾到了患急重病农民,患小病农民享受的利益很有限
①实践表明家庭账户的作用有限
调查发现,各地的普遍做法是把农民的个人缴费全部或大部分划入家庭账户,农民认为看病仍然是花
自己的钱,相当多地表现出“节约”的意愿,这直接导致门诊账户基金的大量沉淀。
据江西省卫生厅统计,2003年至2007年,江西省参合农民的门诊家庭账户一半以上的钱都没有用出
去。原因是,这笔钱完全由农民支配,他们想省就省;还有的农民和乡村医生觉得,用家庭账户的钱,报
销起来手续比较麻烦。
②绝大多数参合农民得不到补偿
家庭账户模式照顾到了患急、重病而住院的农民,但那些得了感冒、发烧、头痛等小病的农民却得不到新农合补偿。按照现行的补偿模式,只有农民生病住院后才能报销,看门诊如果用完门诊家庭账户的钱,就得不到其他补偿了。这无疑影响了农民看小病的积极性。
由于绝大多数参合农民得不到补偿,会影响他们参合的积极性,进而危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巩固。
一方面门诊家庭账户的钱花不出去,另一方面个别地方年住院率却达10%,远高于全国近5%的平均水
平。这其中不能排除存在“不需要住院的住了院”的小病大治问题。
门诊家庭账户在实践中出现的弊端,引起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完善补偿制度,是大势所趋。
这也是开展“大病统筹与门诊统筹相结合”研究课题的初衷之一。
目前已有湖北、湖南、陕西、甘肃、重庆、吉林、浙江、江苏等多个省份陆续开始了门诊统筹的试点工作,家庭账户退出已是大势所趋。
(2)现行的门诊统筹补偿模式的缺陷
现行的门诊统筹补偿模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按照专家的观点,普通门诊统筹是实行以县为单位统筹
管理,采取按比例、以参合个人为单位计算封顶线、以户为单位核算的方式进行补助。
但实际的情况是,小部分实行门诊统筹的县市,均实行以乡镇为核算单位的总额支付制度,基金总额过小,很容易出现运行风险;对生病的农民来说,每人每次门诊补偿封顶线一般在10元以下,一年累计封
顶线在200元以下,这点钱可谓杯水车薪。
(3)门诊统筹是新农合补偿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门诊统筹模式:让农民大病得大补偿,小病得小补偿,是鼓励农民小病早治、扩大受益面的好办法。
门诊统筹模式是以保农民大病为主,兼顾农民小病,鼓励农民小病及时就医,避免小病拖成大病。国
内专家认为,这是提高参合农民受益率的一种好办法,也是新农合补偿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此次试点研究就是要在搞清现状的基础上,使这一制度走向规范和完善。
2006年底的调查表明,当时我国东部地区1/3的县(市)、和贫困地区约5%的县(市)实行了门诊统筹。此次
课题组下发的书面调研表,将对全国2000多个县(市)开展门诊统筹的情况进行全面摸底。
2.公安经验:门诊统筹补偿试点
2004年,湖北省公安县就在实行门诊家庭账户补偿的同时,开展了门诊统筹补偿试点,试点范围由最初的2个乡镇逐步扩大到2007年的13个乡镇。在2008年3月的全国新农合工作会议上,公安县作为典型
案例作了交流发言。
(1)基金管理
公安县门诊统筹基金按参合人数每人每年15元筹资,以乡镇为单位核算,实行全县统一管理。
门诊统筹基金分为门诊医疗补偿金和风险金,其中门诊医疗补偿金占95%,用于参合农民门诊医疗费用的补偿;风险金占5%,用于门诊医疗费补偿出现透支后的补充。风险金累计达到当年门诊统筹基金10%
时,不再提取。
(2)补偿方式
农民的门诊医疗费用实行按比例补偿:参合农民因病在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门诊就医,可分别得到25%、30%的费用补偿,每人每日累计补偿最高限额7-12元。
(3)基金使用率提高
门诊统筹使公安县的门诊基金使用率显著提高。2004年1月至2007年11月,试点门诊统筹的乡镇门
诊基金使用率为94.5%,同期实行家庭账户补偿模式的乡镇,这一数字是77.4%。
(4)门诊就诊率上升
参合农民的门诊就诊率上升。2003年全县实行家庭账户时,参合农民年人均门诊就诊次数为0.3次;2006年实行门诊统筹的乡镇,参合农民年人均门诊就诊次数为1.99次,2007年为1.96次,这也同时收到
了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的效果。
2007年的相关调研显示,东部地区有33%的试点县仅仅补偿住院费用,但中西部地区的试点县都采取
了住院和门诊兼顾的办法。
一项最新研究指出:相对于自我治疗,人们更加愿意选择门诊而不是住院,这是因为住院所包括的间接费用也不可忽视。该研究对不同补偿方案的模拟表明,仅仅补偿住院费用并不能减轻平均的医疗负担,政府补贴相同的情况下,门诊和住院都补偿的模式效果更好。
3.进一步规范管理
“大病统筹与门诊统筹相结合”课题组的任务,就是要总结各地的成功经验,最后形成对新农合统筹补偿
模式的管理规范。
门诊统筹模式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明确门诊统筹和大病统筹之间的资金比例
要明确门诊统筹和大病统筹之间的资金比例。有的地方住院率高达7-9%,大大超过3-5%的全国平均水
平,显然和补偿模式安排失当有关。
(2)合理制定门诊补偿的制度
要合理制定门诊补偿的制度。目前各地的做法大致是从新农合统筹基金中安排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门诊费用的补偿,根据就诊医疗机构的级别“按比例报销”。课题组关注的问题是,将来服务量增多之后,门诊报销的费用如何控制?有些地方已经在尝试的“适度封顶”、“总额控制”,是一个值得总结的办法。
(3)面临道德风险问题
实行门诊统筹还将面临道德风险问题,即医疗保险可能促使人们过度消费,从而导致医疗保险基金的自我平衡难以实现。还有如何杜绝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与参合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淘”新农合“金”的问题。
新型方向 篇3
新型城镇化规划解析及发展现状要求
1、政府规划具体要求文脉的传承,科学的推进;因地制宜,求同存异;建设绿色、生态城市;要求谋定而后动,过冷过热均不可取;要以人为本是核心,过去经验教训引以为戒。
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如果农村文化消失了,那么城镇化将是单调的。古村落和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需要得到保护,推进城镇化建设绝不能以瓦解农村文明、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地方的人文和风俗”,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城镇化并不自然导致城乡一体化,如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使传统的城乡二元格局的利益分配由失衡走向平衡,实现国民利益分配均等化和无歧视?这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为确保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此次规划突出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提出要让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中国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城镇化的进程,不走发达国家城镇化高能耗、高排放的老路,将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之路探索出有益经验。推进新型城镇化,应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热”,雄心勃勃,大干快上,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二是“过冷”,为难发愁,裹足不前。当前尤其要注意防止“过热”,切不可将城镇化搞成“大跃进”、“运动式”。
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了避免走弯路,新型城镇化规划认真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包括: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等。
2、目前我国城镇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46.1%,与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
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其核心是以人为本,重视管理,发挥人在城镇建设中的“软实力”作用,构建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管理,就是要保质保量完成建设投入的同时,重视后期的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发挥各种人才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达到“以管理促建设,以管理促商业”的目的,真正做到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实现“人的城镇化”。
3、从实际推动过程来看,一些不合理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后劲不足,城镇化现状略显尴尬
城镇化战略的成功推进,背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建设功不可没,长期以来,保证了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也是带动就业的有力手段。然而,利用投资拉动建设,利用建设贡献经济的做法,近年来弊端逐渐凸显,不可持续性亟待解决。后期管理跟不上,使得前期建设投入大打折扣。
十多年来,地方政府大范围招商引资,大面积修建开发区,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综合开发区,再到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小规模的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兴起。相关部门“搞建设,带商业”的本意是好的,但楼堂馆所修建起来之后,后续管理和服务没有跟上,招商难度不减,企业无人光顾,一片“无人搭理”的破败景象,最后政府也只能做起“甩手掌柜”。前期规划建设投入的大量资金,因为后续管理没有跟上,使得开发区的设施功能和服务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大量浪费现象让人唏嘘不已。开发区后期物业管理和经营不善,不仅不能使得前期建设投入效益最大化,甚至还会产生很多负面的社会影响。
在新农村建设和保障房建设过程中,轻管理问题依然严峻。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城镇化,农民进城除了就业,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住房,尤其是在大中城市,由于户籍限制和房价高企,农民工没有经济实力购买商品房,国家为了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要求地方政府修建保障性住房。然而,由于建设保障房,地方政府和开发商都无利可图,保障房的建设速度和房屋质量都令人担忧。大量的房屋不仅结构设计不合理、欠舒适,很多房屋质量也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尤其是后续物业管理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给入住的低保户带来更大的生活负担。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很多还迁房位置不佳,没有医院、学校、交通和商业等配套,使得刚刚进城的农民又走进了“城中村”。有的项目在群众反对声中一路高歌猛进,最后公众不埋单,有的甚至成为了烂尾楼。
——实践中存在的偏离现象
实际上,人们很容易发现中国的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误区,如将城乡统筹理解为农村变为城市、将农村集体用地变为城乡建设用地去“农村化”;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解为城乡公共服务同等化;将产业转型与升级理解为强调产业高端化、高技术化和产业链条弃下游化;将低碳环保理解为单一的拉闸限电、限制机动车数量、限制私家车出行和植树造林;将“集约紧凑”理解为“高密度、高强度与高层建筑”;将追求城镇化质量理解为房企城镇化速度或使城镇化停滞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政策制定者对城镇化问题认识和理解参差不齐,甚至存在较大的偏差。同时高估城镇化速度;一般情况下,本地农村人口难以支撑如此高速的城镇化,因此各地在人口规模预测中都将新增人口来源瞄准了欠发达地区或周边地区,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全国几乎所有地区都将成为人口净迁入区。以广东为例,2011年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6.5%,且在最新的城镇化政策中已开始强调提高质量水平,但为刺激新一轮的增长,依旧不愿放弃城镇化的速度。《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要达到70%,即“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0.8个百分点,其中粤东西北地区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但实际上,2010年到2011年,广东的城镇化率仅增长了0.33个百分点,要实现2015年的目标,“十二五”后四年的城镇化率年均将增长0.9个百分点,这在当前跨区域的流动人口不断减少的背景下显得更加困难。但在保增长的思维主导下,最新的城镇化政策甚至提出“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至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75%,率先全面进入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的目标,难免令人质疑。同时低估城镇化成本,城镇化带来了物质形态乃至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变,是一个成本相当高的过程。但就近期社会讨论较为热烈的人口“市民化”过程,就将消耗巨大的成本,涉及住房、社保、教育等各个方面,而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还遗留着难以弥补的欠账。根据相关数据,目前全国城镇人口超过7.1亿,其中1/3没有当地户籍。住房方面,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群体中,52%住在集体宿舍,47%租住农民房,自有城镇住房的仅为0.7%,其中缴纳住房公积金的仅有3%。社保方面,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如果交齐所有社保,一年约8000-10000元,而目前全国约80%的农民工没有参加城镇社保,产生巨大的资金缺口。教育方面,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1.25亿人,有1260万在城市上学,只有10%的孩子随父母进城,已经让城市的学校难以接纳,未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孩子进城带来的教育资源压力也将剧增。中国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指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均成本为10万元,今后20年内,中国将有近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至少要40-50万亿的成本。由此看来,巨大的城镇化成本,将对城市财政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而所谓人口“本地化”或“市民化”,也有可能在很长一段时期只能流于口号。更进一步看,大量的城镇新增人口会产生较大的住房需求,可能推高住房价格,从而反过来抑制城市居民消费。一定规模的人口聚集的确能够推动消费增长进而带动宏观经济增长,但当城镇居民增长超过城市可承载能力时,城镇化则难以持续发展。因此,城镇化存在边际收益,这种边际收益是城市这个系统中的种种关联和反馈共同导致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对这些关联充分考虑,否则将得出完全背离初衷的政策导向。
nlc202309041350
——城镇化=房地产化,房企布局警报:房企回归一线和一线土地供应的零增长要求的矛盾
事实上,新型城镇化曾经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房企的圈地行为。众多房地产企业曾经的三四线的“领土”扩张狂潮。
凭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综合开发能力,以“招保万金”为代表的龙头房企不断扩张“领土”,将土地储备从一、二线城市纷纷转向二、三线城市。统计数据显示,2009~2012年,龙头房企在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储备平均提升了8%。2013年1月,招商地产在云南和大连投入近14亿元夺得两宗地块,其中云南昆明地块的规划用途为城镇住宅用地。2012年,招商地产共计耗资222亿元获得土地储备57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拿地规模超过2010年和2011年的总和,这些地块主要集中在哈尔滨、苏州、常州等二、三线城市。在招商地产的项目布局上,二、三线城市占有重要地位。招商地产项目布局采用352的布局格式,其项目储备30%分布于一线城市、50%分布于二线城市、20%分布于较发达的三线城市。与此同时,万科、保利地产依托此前在全国二、三线城市广泛的市场布局,也加大了抢食市场份额的步伐。自2012年4月万科在唐山耗资1.9亿元拿下两幅地块以来,万科新增项目大部分都集中在二、三线市场。2012年,万科共拿地76宗,其布局二、三线城市的速度明显加快,其一、二、三线城市分别新增权益建筑面积164.5万平方米、935.0万平方米、370.9万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17.7%和增长27.3%及28.4%。2012年,万科新增进入城市3个,分别是南充、徐州、营口,均为三、四线城市。有着央企背景的保利地产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72%,其项目大多位于武汉、重庆、佛山、中山、长沙、包头等二、三线城市。2012年以来,保利地产共计竞得61宗地块,项目除部分位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外,80%集中在沈阳、郑州、南京、武汉、广州、重庆、成都等二线城市。定位于民生地产的恒大地产从成立之初便瞄准中小城市,去年销售额近千亿元,其中二、三线城市项目贡献超过九成。据统计,恒大地产是目前国内三线城市布局最广的房企。截至2012年年底,恒大地产已经进入全国除台湾地区之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的120多个城市,这其中大部分是三线城市。与龙头房企的大布局相比,一些地方性房企在分食城镇化蛋糕方面也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比如金科股份、华夏幸福等就成为区域城镇市场的典型代表。甚至部分企业还有计划参与地方政府主导的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些看似偏居一隅的低调房企,正有意成为新一轮城镇化大潮的主角。
但是过度投资拉响风险警报,好买房难买地,难卖房好买地的想象导致现在企业又开始集中聚焦一线,抛弃三四线,背离国家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房企看好三、四线城市的背后,三、四线城市的楼市所面临的风险也逐渐显现。房地产市场风险城市排行榜中,前50强中包括41个四线城市,加上拉萨、泰安、保定、沧州等城市化水平较低、经济实力较弱、供应明显大于需求的三线城市。这些城市市场容量有限,过强的开发导致供过于求的市场风险。以北京周边城市燕郊为例,近年来随着房企新政的不断调整,燕郊房价也几次大起大落。2013年年初以来,随着新型城镇化概念的炒作,燕郊房价应声大涨,看房、买房的人也明显增多。然而,虚高的房价后面,空置率高达70%以上。正是由于三、四线城市很难再吸引到外来人口的进入,因此单靠本地农村人口的转移可能难以消化过去几年大规模的土地供应,新区建设、土地经营等三、四线城市最传统的经营策略,可能在经济调结构、增速下台阶的过程中遭遇巨大的挑战。数据显示:2011年,三、四线城市商品住宅销量同比增30%,远高过一、二线城市(负增长19%),而2012年三、四线城市商品住宅销量同比增速仅15%,落后于一、二线的32%。在2012业绩全面飘红的同时,多数集中于二、三线和三、四线城市的中小房企业绩持平甚至下降。2012年上半年,建业地产的毛利率曾下跌了9.8个百分点,就被业界认为是其大举进军三、四线城市的结果。而除了杭州、上海外,基本上都在青岛、潍坊等三、四线城市的嘉凯城,在2012年前三季度也是业绩大幅下降,最终归属于上市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56亿元。所以简单地将城镇化与房地产化划等号,后患无穷。绝不能将城镇化理解为城市扩张化、大占耕地盖高楼的房地产化,否则将扭曲城镇化新政的功效,引发新一轮地产扩张。
单纯把城镇化方向理解为房地产市场方向是机械的城镇化思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企业助力城镇化需创新精神,需要重视产城人融合的大都市圈战略。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企业的发展,城镇化发展虽然由政府做主导,但实施离不开企业。
城镇化案例一
以星河湾集团狮象村项目为例:星河湾集团为狮象村项目捐资1.19亿元的慈善之举引起广泛讨论,“造血式”扶贫模式得到大家充分肯定。星河湾集团捐资的1.19亿元,8000-9000万元用于房屋重建,2000-3000万元用作狮象村发展基金,用以扶持狮象村的农业产业。鉴于狮象村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星河湾集团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到狮象村,实地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及种养方面的产业培训,改善当地较为单一的农产品结构;同时,星河湾集团按照市场价甚至高于市场价优先收购农民种植的农产品,用于星河湾酒店的供应;并与狮象村村委会共同成立了“星河湾狮象农业发展公司”,助力当地村民增加收入。有新房,有产业,狮象村的改变让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开始“往家赶”。星河湾帮扶狮象村,已经完成了城镇化建设的两部分,即第一步公益资金的导入,第二步产业经营的导入。这是创新可持续性的助力城镇化。
城镇化案例二
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一座贪婪战胜经济理性的鬼城。鄂尔多斯矗立于内蒙古的沙漠中,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一座城市,但事实上它更像是一个迷你省份。该市的辖区面积达到87000平方公里,是伦敦市区面积的10倍。鄂尔多斯拥有一个中心城区、若干零散分布的村庄、沙漠地区、起伏的丘陵草地、成吉思汗陵,最重要的是,这里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鄂尔多斯是在十多年前发现煤炭资源的,这在该市引发了一轮建设热潮。鄂尔多斯的传统中心城区现在称为东胜区,在沿着高速公路距离东胜区25公里的地方,鄂尔多斯建立了康巴什新区。该市的规划者们没有等待移民迁入。他们建起了一座巨大的行政办公大楼,一个摩登得令人吃惊的中心广场及博物馆,一座图书馆,还有两个艺术中心。该市向房地产开发商们出售土地,这些开发商们则破土兴建起了足够30万人口居住的别墅以及公寓小区。新区虽各种设施齐全,可是居住人口太少,主要是公务员,新区面积32平方千米,人口却只有2.86万人,数据显示,康巴什新区再过两年市场上的商品房总套数将使人均住房拥有量达到10套以上。花费50多亿元巨资打造的康巴什新区成为城镇化失败的最佳标本。显然如果没有产业支撑,主导产业单一,功能区分不明晰,规划粗放不精细,即使高楼林立,也会陷入有城无业、有城无市、有城无人的尴尬局面。
我们要高度重视政府和企业在城镇化推进方向上的偏离情况,不能以房产好卖来做为城镇化投资的评价标准,努力建立新型城镇化考核和引导标准,启发和鼓励企业研究产业能力和区域带动能力,配合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把广大亟待城镇化的区域的要素市场建立好,发挥中心镇和省会城市、大都市圈辐射能力,下沉资金面向更需要城镇化的区域,而不是简单粗暴,一味集中特大城市,努力做好最基础的产业、税收、人的生活的默契结合,达到产城人智的有机结合,为企业创造更多城市和区域选择的机遇。
浅析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的发展方向 篇4
关键词:建筑节能,材料,应用,发展,展望
0 引言
随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为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建材生产企业要加大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研究的资金投入,紧紧抓住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抢占先机,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1 建筑节能材料的分类与性能分析
新型建筑材料是区别于传统的砖瓦、灰砂石等建材的建筑材料新品种,新型建筑材料也无外乎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等四大类。
1.1 PCM相变材料
相变材料(PCM)应用于建筑材料的热能存储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PCM与石膏板、灰泥板、混凝土及其他建筑材料的结合,热能存贮已能被应用到建筑结构的轻质材料中。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便宜易得的无机水合盐上,但由于其严重的过冷与析出问题,相变建筑材料循环使用后储能大大降低和相变温度范围波动很大,尽管在解决过冷和析出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大大限制了其在建筑材料领域的实际应用。为了避免无机相变材料的上述问题发生,人们又重点研究了低挥发性的无水有机物,尽管它们的价格高于普通水合盐且单位热存储能力低,但其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良好的热行为和可调的相变温度都使其在节能建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2 节能墙体材料
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品种较多,主要包括砖、块、板等,如粘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EPS砌块是用阻燃型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模块作模板和保温隔热层,而中芯浇筑混凝土的一种新型复合墙体。该类砌块具有构造灵活,结构牢固,施工快捷方便,综合造价低,节能效果好等优点。纳土塔板是由聚苯乙烯、水泥、添加剂和水制成的隔热吸声水泥聚苯乙烯空心板构件经黏合组装成墙体。整个墙体的内部构成纵横上下左右相互贯通的孔槽,孔槽浇筑混凝土或穿插钢筋后再浇筑混凝土,在墙内形成刚性骨架。纳土塔板无钢筋混凝土墙体的平均抗压强度为20.8 MPa,配钢筋混凝土墙体的平均抗压强度为32 MPa~35 MPa。同时,具有良好的防火耐火特征。
1.3 外墙保温隔热材料
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各种保温隔热材料的需求越来越高,推动了保温材料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有膨胀珍珠岩、矿物棉、玻璃棉、泡沫塑料、耐火纤维、硅酸钙绝热制品等。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材料是由胶凝材料和聚苯颗粒轻骨料分别按配比包装组成。胶凝材料选用水泥、粉煤灰、不定型二氧化硅及各种助剂。该材料固化后热导率低(一般均<0.060 W/(m·K)),密度小,热工性能好,具有良好的和易性、耐候性,充分考虑了热应力、水、火、风压及地震力的影响,其界面砂浆采用无空腔和逐层渐变柔性释放应力的技术路线,可有效地解决抗裂难题。
2 未来中国新型建材发展展望
节能环保型建材具有低物耗、低能耗、少污染、多功能、可循环再生利用等特征,集可持续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等综合效益于一体,成为未来建筑材料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2.1 利用可再生资源发展建材
随着资源约束作用发挥越来越明显,利用可再生资源发展建材成为中国新型建材发展的首选道路。通过建材企业对现有产品实行节省资源的措施,如降低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成品率等。充分利用回收资源,当前中国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年产量惊人,回收利用,替代原材料生产新型建材,不仅可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可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重点围绕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降低能耗并大量使用总收入弃物作原料;尽量采用不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尽量做到产品不仅不损害人体健康而应有利人体健康;加强多功能、社会效益好的产品开发。
2.2 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建材
发展能源节约型建材就是要发展节能型新型材料,如低辐射镀膜玻璃、太阳能发电材料、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等。在建筑中外围护结构的热损耗较大,外围护结构中墙体又占了很大份额。所以建筑墙体改革与墙体节能技术的发展是建筑节能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发展外墙保温技术及节能材料则是建筑节能的主要实现方式。外墙内保温施工,是在外墙结构的内部加做保温层。内保温施工速度快,操作方便灵活,可以保证施工进度,内保温应用时间较长。技术成熟,施工技术及检验标准是比较完善的。
2.3 利用环保材料发展建材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对居家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为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陈旧的建筑材料及建材生产方式,由于给环境及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重大影响,因此逐渐被市场所淘汰,人们对绿色环保型建材产品的需求在与日剧增。建材主管部门和建筑业主管部门,要强化合作,严格制定、落实新型建材纳入建筑应用于的规程和管理办法切实解决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过程中科研、生产、建筑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的具体问题;颁布比较成熟的新型建材及制品设计、应用、推广产品目录部分产品可考虑实行生产许可证等,促进环境友好型建材市场的发展。同时,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类型,以新型墙体材料为重点,注重承重的复合墙体材料、保温材料在建筑上的应用研究,促进产品的系列化、配套化开发,另外还应加强功能建材和绿色建材的研究和开发,优化产品结构。
3 结语
新型方向 篇5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创新局限,发展方向
创新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进步灵魂, 是我国经济社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途径。纵观国内外, 发达的国家都是创新强国, 领先的企业都是创新的企业, 创新已经无可替代地成为企业和国家竞争战略的核心。
1 企业创新
1.1 创新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对创新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 (J.Schumpeter) , 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 (1912) 一书中第一次阐述了“创新”概念, 并系统地详解了现代创新理论, 为世界知名企业快速成长提供了先行的理论指导。
1.2 创新型企业
当前, 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创新型企业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 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解释。2006年, 我国在《关于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 创新型企业就是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机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
1.3 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创新型企业萌芽于后工业经济时代, 随着知识经济和IT产业的兴起不断发展壮大, 并已经成为当前新经济发展的主流企业。英特尔、惠普、微软等国外知名企业依靠卓越的创新战略实现了全球性发展扩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企业涌现出联想、海尔、华为等一批优秀创新企业, 推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2 企业创新历程
我国企业的创新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和背景下, 逐步推开的, 它经历了一个摸索、学习借鉴和自主创新的过程,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制度创新。在企业改革初期, 国有企业制度变革的主要任务是“破旧”, 即打破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旧体制的束缚, 建立基本的企业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 企业制度变革的主要任务由“破旧”转变为“立新”, 即更高层次上的制度创新,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阶段, 技术创新。改革开放之初, 由于经济实力弱, 技术落后, 人才缺乏, 我国企业多数位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 主要通过设备输入和技术引进来获得生产技术, 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明显不足。近年来, 一些才开始了自主创新的历程。第三阶段, 管理创新。我国企业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 通过采用多元化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组织效率。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来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 企业创新局限
从我国企业的整体看, 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演进比国际先进企业整体滞后10~20年, 许多企业还处在效率型、质量型的管理模式阶段。一些大型知名企业, 由于缺乏产品创新和市场的差异性, 还处在依靠垄断价格和质量生存的阶段。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我国企业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从问题的普遍性来看, 还有相当的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仍不完善, 有利于创新的领导体制与决策体系未能完全形成;企业创新基础工作仍然薄弱, 组织创新总体水平相对滞后, 执行力不强仍然是企业创新的障碍;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缺乏, 企业核心能力不强, 创新驱动尚未得到普遍重视;特别是由于经营观念的滞后, 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的缺乏, 我国企业在未来创新的道路上任重道远。
从企业的特殊性来看, 由于历史上我国企业属于国家意志嵌入式强投入建设形成的工业体系, 具有国家计划安排的体制特征, 又具有逆市场化的结构性矛盾, 因此, 在制度、体制、结构上的创新任务将更为艰巨。特别是在此次金融危机中, 充分暴露出我国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4 加快企业创新的工作方向及重点
一是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育。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稀缺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 创新型企业的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我国企业能要现跨越式发展, 必须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培养和造就科新领导军人才;要提供优越条件和宽松环境, 吸纳汇集国内外创新人才;要加强优势基地和创新团队建设, 支持创新型人才合理流动。
二是要强化创新基础工作。要探索适应新时期的现代基础管理方式、工艺技术、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 在基础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智能化上实现创新。建立起创新发展战略, 重点是市场化战略、要素战略、资本运营战略和国际化战略, 和以此为拓展的涵盖产品、技术、营销、人力、财务等全方位的企业创新基础体系。
三是要增强企业创新动力。企业文化建设是增强企业创新动力的根本。要通过创新企业文化改变经营者和员工思想观念及行为, 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 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 激发企业创造力;通过重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 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通过推行人本管理, 增强员工使命感和归属感;通过热心公益事业,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提高企业声誉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出版社, 中译本, 2008年9月出版.
[2]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5381.htm
[3]成思危.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J].新华文摘, 2010年第6期.
[4]周勇, 刘君钦, 詹可军, 李晓力.创新型省份研究[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年12月出版.
新型方向 篇6
煤矿的调度工作是保证一个煤矿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的中心环节, 也是煤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发生意外时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事件的具体情况, 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保证员工的生命安全。就需要作为煤矿管理部门的调度室发挥其重要作用, 通过煤矿通信技术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 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和煤炭生产工作的危险系数。从而保障煤矿企业生产工作能够安全、顺利的进行。
1 做好创新型煤矿调度工作原则
煤矿行业的安全生产对整个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有着十分重要影响, 作为煤矿企业的综合管理部门, 调度部门工作不容忽视。对生产进行组织和指挥, 严格按照煤炭生产规律和计划对生产中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排除障碍, 保障安全生产就是煤矿调度的职责, 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做好煤矿的调度工作履行职责, 各煤矿企业的作业工作需严格按照调度工作的原则进行。
1.1 工作计划原则
每一个企业的生产活动, 都需要制定出与该企业发展相适合的计划, 这样才能根据自身的生产能力, 不断满足生产需求, 达到生产指标。作为煤矿企业当然也不会例外, 各煤矿企业的生产活动都是根据上级下达的命令去制定发展计划, 一般情况下, 所制定的发展计划都是与企业的矿井相适合的。此外, 完成整个企业的生产作业计划是调度工作的主要目标, 如果相关部门能够对企业的矿井做出一个合理有效的调度安排那么就能够更好的确保煤矿的生产安全。由于对矿井的生产调度工作有了统一的管理, 就使得一些出现的问题或者是隐藏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降低生产事故发生的概率, 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1.2 信息反馈原则
煤矿的调度工作就是确保煤矿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能够安全有效的进行, 保证工人在煤炭的采集过程中不会面临危险问题。而调度工作人员更需要及时准确的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或者隐藏的安全隐患做出一个比较准确的预测, 然后将隐藏的问题信息反馈给上级。而不是等事故发生之后或者是为了避免某种问题的发生才出面做问题的协调者。当问题反馈给上级以后, 上级领导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并由调度工作人员将问题解决的相应的措施和数据进行统一的分析整理, 最后通知矿井工作人员他们在井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使井下人员对自己进行的工作状况有一个了解, 方便其及时做出工作调整, 以应对问题的发生。
1.3 综合平衡原则
之前的煤矿调度工作可能只是简单地涉及生产过程中的调度, 过于强调生产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没有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做好整个煤矿企业的调度工作, 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煤矿调度来实现煤矿管理的现代化[1]。现代煤矿调度需要对相关部门及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有一个宏观的调控, 指挥正规循环作业, 及时的对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从煤矿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来协调和安排各相关部门的工作, 确保各项工作都能顺利进行。所以在开展创新型煤矿调度工作中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2], 更能实现上述目标, 使企业获得不断发展。
2创新型煤矿调度工作的内容与方向
煤矿企业的各调度机构, 连接了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并对日常生产进行组织、指挥和协调。那么怎样能够使调度工作更好的开展, 需要进行哪些内容, 如何完善工作, 对于加强创新型煤矿调度工作建设, 实现煤炭工业现代化, 显得十分重要。
2.1 完善矿区通讯技术
在进行正常的调度工作中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组织和指挥的作用。对于现在的一些煤矿企业来说, 没有很好的将企业的调度工作统一起来, 而生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者一些隐藏的问题也都没有进行有效地沟通和解决。这种状况分析起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说, 一方面, 整体的网络通讯建设并不是很理想, 而且缺乏统一的规划, 没有针对性。因此我们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2 提高调度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为开展调度工作的调度人员, 不能高估自己的行业能力和水平, 从实际出发不仅要增强自己的专业从业知识而且要多了解井下工作环境, 熟悉煤炭生产过程。煤矿行业可以说是一个危险的行业, 因此对所从事该行业的工作人员需要高水平的要求, 这不仅是为了企业的生产负责, 也是为了各个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一个具备较高专业素质和安全责任意识的调度人员, 对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与落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每一位调度人员都要具备超强的责任心, 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提高其综合素质, 增强安全生产意识。
2.3 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 许多先进的设备应用于煤炭生产当中。先进技术的引入, 不仅能够提高调度工作的工作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提高生产产量, 降低生产成本。煤矿行业要不断加大科研力度, 进行技术创新, 使煤炭的开采和挖掘工作的顺利进行都能够得到技术指导, 从而获得飞速发展。在调度工作中也要不断健全调度管理系统, 使管理系统数字化、信息化, 并且采用现代化设备, 加快煤矿行业的现代化建设。
4结语
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飞速发展的今天, 煤矿调度工作越来越受到煤矿行业的重视。煤矿的安全生产问题也一直以来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为了能够使整个煤矿行业的调度工作更有效率也更加有秩序的进行, 各煤矿企业应积极开展创新型煤矿调度工作, 对调度工作进行准确的分析与把握,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采用先进技术, 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 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为煤矿企业改革创新做出贡献, 使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稳定, 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建东.刘占羽.分析和思考创新型煤矿调度工作的重点[J].科技资讯.2014 (25) :140.
新型方向 篇7
关键词: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改革
0 引言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013年, 我国研究生 (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 招生规模达到60.8万余人, 据悉2003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为26万, 10年间招生人数已翻数倍。然而数量的增长并不代表质量同样提升, 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 而根据各个省份的统计报告, 2003年毕业的研究生就业率在90%以上。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改革当前研究生的教育制度, 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根本出路。
1 制度改革研究现状
研究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高校应该以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为目标, 把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落脚点[1]。以高等教育发达的美国为例, 其高校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着重培养研究生树立科学精神, 不崇拜权威, 树立批判性思维、实证精神, 通过灵活的思维, 培养研究生从多角度对事物进行思索并提出独特的见解的能力[2]。而当前我国高校或研究所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同其相比, 其主要的差距在于我国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创新思维欠缺以及创新能力不足。为此, 文献[1, 3-4]探讨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诸多宝贵意见。
文献[1]建议导师让研究生自己去主导研究方向、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去发现并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研究生善于思索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对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的培养, 以提高他们合作创新的能力;导师要加强对学生文献综述部分能力的培养, 让他们多看多总结, 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同时建议研究生培养部门要努力探索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适当借鉴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还应努力为研究生缔造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文章对导师提出的几点可行性建议对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很有针对性, 但没有涉及课程改革、导师考核改革等其他制度问题。
文献[3]探讨了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影响。认为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性因素。并从导师遴选制度因素, 导师的主观能动性因素 (导师的教育理念、导师的责任心和师德师风以及导师自身的创新素质) , 导师的客观制约因素 (学生导师比偏大、学位层次低、学缘结构差、年龄结构偏老化) 三个方面分析了研究生导师队伍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作用。文章虽然分析这些因素的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 但是没有拿出具体可行的改革方案。
文献[4]总结了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 主要有: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滞后;研究生导师缺乏创新精神;研究生学术氛围不够浓郁等。文章建议:优化课程体系, 更新课程内容, 在完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突出专业性和前沿性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建设创新型的导师队伍, 导师要密切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 保持学术研究的热情, 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努力营造一种相对宽松而又和谐的学习氛围 (适当放宽甚至取消要在相关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才授予学位的硬性规定等) , 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讲学, 加强学术交流。文章总结全面, 改善措施涉及范围广, 但是提出的对策没有有效的保障机制, 很难评价与实施。
针对培养创新型研究生, 文献[5]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出发, 建议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实现多样化的培养目标, 二是培养过程强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是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四是强调质量管理的严格化。鼓励高校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把教学、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一方面积极培养工商业界所需的各类人才, 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建议高校应不断建立健全研究生在上学期间的各种考核制度, 淘汰不合格的研究生, 以达到分流培养的结果。但文章只是给出了宏观改革愿望, 依然没有拿出具体改革措施。
2 制度改革方向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 总结出培养创新型研究生, 除了继续坚持现行的:以实验和项目为依托, 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 加强研究生实习实践, 本文建议还需要从研究生课程设置, 导师队伍以及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入手改革, 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出创新型研究生。
2.1 优化当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课程教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它是确保研究生学术专研能力培养的关键, 同时课程教学也是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 它帮助广大研究生快速了解本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目前各高校的研究生课程内容普遍存在着知识陈旧、没有具体的针对性 (专业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和本科生课程的内容没有质的区别) 等局限[6]。
国外高校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主张打破学科间的壁垒, 加强文理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 甚至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进行学习。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研究生知识结构单一, 也避免了因知识结构单一给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所带来的阻碍, 更有利于研究生寻找学术上的创新点[2]。
改革当前研究生课程设置,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于研究生公共课程, 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应传授或者考察被学生机械记忆的知识, 而应培养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质疑、批判和反思以此来催生新的知识, 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科的专业课程设置, 要增加前沿性、实践性、跨学科性课程的比重, 以满足研究生创新性学习的需要;同时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要重视学科渗透和文理交叉, 加大选修课的比例, 学院做好相关选修课学分机制改进。鼓励学生根据主修科目提出的要求, 结合自己的课余时间和兴趣, 在导师的指导下, 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学院选修课程。
2.2 培养创新型导师队伍
在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众多因素中导师是根本因素[3],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是否拥有一支创新意识强、科研水平高的导师队伍密切相关。如何培养一支创新型导师队伍, 如何探索一种能够充分选拔合格、优秀导师的遴选制度, 探索一种激活并持续保持导师学术活力的评估淘汰机制对于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意义重大。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建议高校从加强导师学术创新激励机制;改进导师考核机制;建立导师关怀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入手。
2.2.1 加强导师学术创新激励机制
高校应大力鼓励支持研究生导师的学术创新, 特别是年轻导师, 在科研经费支出上给予如贷款等支持, 同时要给予导师适度的创新物质激励。使其得到与其创新成果相适应的报酬与荣誉。也要注意避免过于扩大物质激励的作用, 把经济利益过于简单地与创新成果相挂钩, 既违科研的基本规律, 容易把老师引入唯利是图的邪路上去。对于创新成果优异的教师应该为其提供带薪攻读学位、出国深造的机会。
2.2.2 改进导师考核机制
当前高校在教师评价及晋升制度中不同程度的过多看中教师的科研成绩, 而且时间间隔过短, 有的高校甚至一年一次, 这使得许多研究生导师忙于申报各种科研课题, 写文章也成了为完成科研任务的简单拼凑, 更是无暇顾及研究生的指导。要改变这种情况, 必须改进高校教师考核及晋升制度, 高校考核导师的科研成果间隔不得少于两年。打破导师的终身制, 将教师的教学学生评价质量、研究生科研成果及研究生论文质量等标准列入考核评价指标, 以此评选优秀研究生导师, 发放足额的物质奖励, 以调动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对于不能完成科研任务的导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年限, 而对于指导研究生考评不合格的导师应该停止其招生。
2.2.3 建立导师关怀保障机制
要建立针对导师的关怀机制。设置一个专门维护导师权利的机构, 对于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有困难的研究生导师应该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避免因学校学科发展不平衡导致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基础科研经费投入少、缺乏必备的研究设备等问题。建立针对研究生导师的学术休假制度, 以缓冲那些搞基础研究的导师, 确保人本化理念在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中的落实。
2.3 搭建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保障措施
为了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校应加强产学研结合, 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一部分将来直接到企事业单位就业的研究生。同时要改进当前研究生的科研激励机制特别是当前的奖学金评价制度。
2.3.1 促进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进一步深入合作
产学研结合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核心, 针对用人单位需要, 利用学校与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 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以及科技开发等有机结合[7]。产学研结合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机会投入到生产实践, 从而在实践当中发现工程问题中的盲点以及自身的不足, 进而通过自身的学习、思考、研究用科学的、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中种种困难, 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目的。
2.3.2 建立适合学科特色的奖学金长效激励机制
目前能够激励学生踏实学习, 努力肯干, 专研科研, 大胆创新, 最重要的方式是设置研究生奖学金。针对当前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未能实现设置奖学金的初衷, 究其原因是无论学校自身条件如何, 无论学院、学科间的差异, 其评价方式都一样, 这容易诱发急功近利, 投机取巧, 乱发论文等不当竞争行为。实际上阻碍了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色, 设置评价标准, 让专家小组再进行认定, 而不是现行的统一标准。
3 结语
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改革当前高校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制度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既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政策倾斜, 还需要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领导在各个环节共同努力以及导师认真负责。本文从研究生课程设置, 导师队伍以及保障机制三分方面探讨了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所需要做出的制度改革措施。另外, 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中还实行导师个人负责制, 有的导师时间精力有限或者忙于自己的科研项目无暇顾及学生, 建议以后有条件实行导师组负责制度, 这样既保障了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时间,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接触不同的思想, 学术风格, 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罗会兰, 杜连平, 李淑芝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与探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2, 33 (6) :106-108.
[2]张丹丹.美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012.
[3]姜友芬, 吴宏翔, 熊庆年等.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 2005, 3 (6) :51-54.
[4]叶建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0 (4) :103-106.
[5]姚洁, 朱培君.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2, 32 (5) :75-77.
[6]于忠海, 赵玮芳.研究生课程 (研究性) 弱化归因及其改进理念和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 4:34-38.
新型方向 篇8
另据农业部的不完全统计, 截至2009年8月, 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等14个省市区, 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43035家, 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823家, 年实现收入806.7亿元, 带动就业近200万人, 其中农民就业达159.5万人;实现农民增收257.2亿元, 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352.5亿元。
从2010年6月22日起, 全国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 (园区) 示范创建行动正式启动。这项行动将用三到五年时间推出一批三星级到五星级企业 (园区) , 将精品点连点成线, 形成一张全国性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消费地图。
河南省是农业资源、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区域。2010年6月, 河南省旅游局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 在全省确定了首批128个“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特色村。随后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划先行”的原则, 分别对列入“百村万户”工程的特色村进行“一村一品”、“一家一艺”的旅游产品策划, 各村将按照审定的策划方案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尽快形成优秀旅游产品。在此基础上, 省旅游局将这些村编入全省旅游线路, 进行整体旅游营销。而“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特色村建设实行动态管理, 优胜劣汰、良性发展。同时, 还将扶持农民办好1万家“农家乐”。
在各方的共同推动下,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遍地开花。但从发展机制上, 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四种主要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模式。政府对该地区乡村旅游的起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河南省南街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二是企业主导型模式。由企业对旅游资源丰富、距离中小城市近, 具有一定客源的村落进行开发建设。如河南栾川重渡沟即是由企业投资和管理, 政府提供发展空间。三是农家乐旅游模式。四是主题文化型模式。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 从而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有助于形成比较突出的市场形象。如南街村所弘扬的“游乡村都市, 品南街产品, 观红色文化, 感集体优越”。
但在推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中, 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主要是布局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较差、投资结构不合理等。外部环境方面主要存在行业管理和规划引导不到位、政策扶持滞后、业主融资贷款难、社会负担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