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方向(共4篇)
培育方向 篇1
一、信息能力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人类通过计算机技术生产、处理、分析和利用大量复杂信息的能力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在1974年美国图书情报学全国委员会 (NCLIS) 上,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 (IIA) 主席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了信息能力这一概念, 认为:“所有经过训练的在工作中善于运用信息资源的人称为具有信息能力的人, 他们知道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信息解答的技术和技能。”
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能力的内涵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拓展和深化。1989年, 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其发表的信息能力主席委员会终结性报告中, 将信息能力从纯粹的技术层面上升到能力层面, 指出:所谓信息能力就是“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具有查寻 (locate) 、评估 (evaluate) 和有效利用 (use effectively) 所需信息的能力”。这一概念包含了信息能力的基本方面, 因而为广大公众所接受。
这份报告的提出有力地推动了美国乃至全球对信息能力的关注和研究。同年, “全美信息能力论坛” (National For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成立并得到了快速发展。随后, 1992年发表的论坛年终报告进一步阐述了信息能力的内涵, 指出:“信息能力应包括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承认完整和准确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问题;具有识别潜在信息源的能力;能制定成功的检索策略;能检索各种类型的信息源;具有评价信息和信息源的能力;能采用批判性思维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
进入21世纪, 信息能力问题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并成为社会信息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2003年9月, 捷克UNESCO国际信息能力专题会议发表了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能力社会 (The Prague Declaration “Towards An Information Literate Society”) 。2005年11月, 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突尼斯阶段会议 (WSIS) 通过了“信息社会突尼斯议程”, 议程强调致力于为所有人公平和平等提供信息和知识。在国内, 20世纪80年代之前, 学术界一般用“情报”一词来表征目前我们所用的“信息”概念。相应地, 研究者通常采用“情报能力”来指称“信息能力”。1992年10月, 国家科委决定将“科技情报”一词改为“科技信息”, 国内随即出现了以“信息”替代“情报”的热潮。“信息能力”的概念亦开始取代“情报能力”的概念。
在此期间, 学术界还一度出现过“信息素质”等相关术语, 但从研究者对“信息素质”等相关术语的定义和构成所作的分析来看, “信息素质”与“信息能力”甚至之前的“情报能力”并没有严格的区别。
二、信息能力的基本构成
人们对信息能力基本构成的认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广泛应用而不断的深化和发展。美国劳工部 (SCANS) 在其所做的调查报告中对信息能力的基本构成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指出信息能力具体包括:获取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保存信息;诠释信息、交流信息;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
(一) 获取识别信息的能力。
即根据自己特定的目的和要求, 运用科学的方法, 采用多种方式, 从外界信息源中提取自己所需要信息的能力。面临着浩如烟海信息的选择, 人们需要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因此, 获取识别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搜集开发能力和信息鉴别能力。
(二) 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即从特定的目的和需求的角度, 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重组, 提高信息使用价值的能力。只有对信息实施加工处理后, 才能把掌握的信息与所储备的信息进行对接组合, 构成一种新的知识网络, 激活原有的信息, 组成一种新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说, 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组织能力和信息分析综合能力。
(三) 传递、利用信息和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获取信息的目的是利用和与他人分享。传递信息是指对信息加工后使其进入流通渠道中有序流动, 让更多的人获得利用信息的机会。利用信息是使信息能够为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所用, 解决问题。信息的创新能力即通过对信息的摄取、鉴别、筛选, 对所获取的信息从新角度, 在深层次加工处理的基础上重新组合、整理, 从而产生新的信息。
(四)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在信息社会中,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运用或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使人类突破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限制, 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瞬间利用计算机终端, 与世界上任一角落的人进行对话或传递信息。因此, 无论是信息的获取, 还是信息的加工和利用, 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有的学者认为:从有关信息能力的各种描述中可以看出, 信息能力包含了一系列的能力, 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识别能力、信息接受能力、信息储存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信息创造能力。
1.信息获取能力:
即人们通过大众传媒、人际交流及自然感应主动获得信息的能力即信息获取能力。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之分。通过自然感应获取的信息即直接信息, 这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受人的生理制约, 获取信息的范围有限, 所以人们直接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通过大众传媒所获得的信息即间接信息, 这是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信息获取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间接信息的获取能力上。
2.信息识别能力:
即人们依据自己的经验、知识, 判断信息价值的本领和水平即信息识别能力。人的信息识别能力一般体现在三个层次, 即: (1) 经验识别能力。经验识别能力是人的基本识别能力之一, 其识别结果受自身经验的量与质的制约, 故其识别的准确率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2) 工具识别能力。工具识别能力即人们使用特定的器材或设备对信息价值进行识别的能力, 其核心是对工具的选择和操作能力; (3) 理性识别能力。理性识别能力即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 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 它是现代人信息识别能力的核心。
3.信息接受能力:
即人们通过对信息的获取、识别等一系列活动, 对信息价值的理解程度即信息接受能力。人们在接受信息时, 受自身知识结构、文化水平等因素制约, 对信息价值的理解表现出三种能力, 即: (1) 等值接受能力。人们对信息价值能够准确地领悟和理解, 在信息活动中近乎完整地接受信息的质和量的能力即信息等值接受能力; (2) 减值接受能力。信息减值接受能力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部分接受信息价值的能力。减值接受信息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受自身知识结构影响在不自觉之中部分接受了信息价值;二是出于特定的获取目的和动机自觉地接受部分信息价值; (3) 增值接受能力。增值接受能力是信息接受能力的核心, 指人们在对信息价值的领悟和理解之后, 而对原信息价值的升华认识能力。
4.信息储存能力:
即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价值尺度, 对经过识别处理后的信息进行保存积累的能力即信息储存能力。人们对信息的储存首先是记忆储存, 其次是载体储存。大脑是一所庞大的信息库, 是特殊的信息载体, 其信息储存就是记忆。但是, 大脑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因此, 借助其他载体储存信息则成为人们信息储存的必备方式。人们的信息载体储存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载体的驾驭能力;其次是对信息的序化能力。
5.信息利用能力:
即人们为了某种需要或特定目的, 利用有关信息探索或实现预定目标的能力即信息利用能力。人们通过对信息的获取、识别、接受、储存、利用, 构成了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是信息价值的网络化运动。人们的各种信息能力在信息交流中呈现出一种交织状态, 而信息利用则是信息价值的效益反映, 也构成了人们信息能力的核心。
6.信息创造能力:
即人们利用已有的信息, 经过对信息的分析综合处理从而升成新信息的能力即信息创造能力。信息创造能力是人的信息能力的核心, 是对信息的增值接受。第一, 信息综合能力。人们根据一定的信息量, 对信息的质 (价值) 进行概括, 寻出其共同规律, 并生成新的信息的能力即信息综合能力;第二, 信息移植能力。人们根据某一事物信息中的原理和方法, 有意识地转用到其他事物的研究之中, 从而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即信息移植能力;第三, 信息还原能力。人们在利用信息时, 根据自身对信息原点的领悟程度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即信息还原能力;第四, 信息迂回能力。人们积极改变思维方法, 多路径实现信息创造的能力即信息迂回能力。
三、信息能力的评估
信息能力的评估是以开展信息行为的主体为中心, 对主体的信息能力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对信息能力的培育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信息能力评价从本质上说, 是一个为信息活动主体提供决策服务的过程。根据信息活动的不同主体, 对信息能力的评估可分为三大层次, 即:第一层次, 对个体信息能力的评估。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简称: ACRL) 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能力标准”是目前已有的信息能力评价标准中较为权威的一种。该标准包含5项标准和22项具体的评价指标, 为个体信息能力评价提供了指南。此外, 英国SCONUL ( Society of College , N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 国家和大学图书馆协会标准和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协会CAUL (Council of Australian University Librarian) 标准也很著名, 与前者一起构成了国外三大信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层次, 对组织信息能力的评估。美国和瑞士的学者在调查世界上300多个组织的信息能力状况基础上, 提出了“信息导向 (IO) ”理论, 将信息文化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等3个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作为测度组织信息能力的评价标准。我国学者则从组织内部能力要素的层面即信息人才、信息机构与信息设施、信息活动能力和内外环境信息源这四个层面来进行指标的设置。第三层次, 对国家信息能力的评估。2000年中国国家统计局有关课题组建立了一个由三个层次、四大类指标构成的测算国家信息能力指数的指标体系。这三个层次分别为:第一层次表示信息能力总的水平;第二层次由构成信息能力的四大类组成, 四大类指标分别描述了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设备利用能力、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以及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状况;第三层次是四大类指标中的详细指标, 共选取29个指标。该课题组对世界上2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家信息能力进行了测算和比较。
测算的结果表明, 美国、日本得分接近, 是世界上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处在信息能力发展第二层次的国家和地区为加拿大、新加坡、荷兰等国, 得分在50~60分之间, 基本是发达国家;东欧为主的一些国家处于第三层次, 得分在20~50分之间;拉丁美洲为主的一些国家处于第四层次, 得分在10~20分之间;信息能力较低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 得分在10分以下, 这些国家的信息能力相当于美国的13%以下, 其中, 中国的得分为6.17, 仅为美国的8.6%, 处于最低水平之列。
四、对我国信息能力培育方向的建议
(一) 在个体信息能力方面。
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信息能力的培育, 将国民信息能力培育纳入国家人才发展战略, 制定并实施相关的政策, 政府及其它社会组织切实落实, 加大相应的投入力度, 为信息化突出人才提供充分发挥其能力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要结合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 在义务教育阶段, 制定、实施、推广信息能力培育计划, 使受教育者初步具备基本的信息能力, 而在高等院校, 普遍开设有关信息能力培育的公共课程;在城市中, 将信息能力培育纳入居民继续教育体系, 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的信息能力。
(二) 在组织信息能力方面。
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 尤其是企业和社区的作用。一方面, 要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 梳理和改变传统的企业业务流程, 使企业信息化成为整个社会信息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同时, 大力推广面向广大民众的电子商务建设, 逐步改变民众的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 使社会成员普遍享受到信息技术进步的成果。另一方面, 要通过社区信息化建设, 逐步建立数字化社区, 使广大民众在接受社会服务的同时, 自觉地学习、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 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信息能力, 使信息能力成为人们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必要工具和手段。
(三) 在国家信息能力方面。
在基础领域, 一方面, 要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力度, 确保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 并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寻求和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化发展的模式和道路。另一方面, 要大力开发和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力争早日突破发达国家在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上的垄断。在应用领域, 要结合政府信息公开, 积极推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 大力促进电子政务和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 以此来促进全社会信息意识的提高,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徐仕敏.国内信息能力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 2002, 7
[2].樊振佳.近十年国内信息能力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 2006, 7
[3].孙凌云.国内外关于信息能力的研究概况[J].情报杂志, 2003, 6
[4].沙淑欣, 刘熠.对信息能力若干问题的思考[J].情报科学, 2008, 6
[5].程妮.论信息能力的构成及其提高途径[J].现代情报, 2002, 9
论速生丰产林的内涵和培育方向 篇2
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 从一开始就是针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不断减少, 木材供需矛盾不断增大这样一个基本情况而提出来的一种快速培育用材林的途径。所谓丰产林, 最初的概念比较笼统, 顾名思义, 就是生长快, 产量高, 用以满足对木材的日益增长的需要。随着生产和科研的深入, 逐步发展并归纳为四个字:“快、集、短、高”, 即林木生长快、集约经营、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及产量高。速生、丰产两者之间, 既紧密相关, 又有严格的区别。纵观国内外发展丰产林的实践经验和教训, 仅从速生和丰产两方面来讲是不够的。现在的速生主要是指能较快地使培育的林木达到可利用的标准, 因此必须与定向的培育目标相联系。而丰产泛指单位面积的木材产量或生产力水平, 它既与一定立地条件下的林木生产速度有关, 又与林分结构及培育年限等因素有关, 必须强调定向目标下的优质, 生态学意义上的持续稳定, 才能取得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速生和丰产都是相对的概念。因此, 作为速生丰产林都应有一个低限的界定, 超过这个低限才能算作丰产林。
要使林木速生丰产, 既要涉及自然的因素, 如立地条件及选择树种的自然潜力, 又要涉及人工栽培的因素, 这两方面是紧密交叉发生作用的。也就是要真正在较大范围内取得较高水平的丰产效果, 就必须加上在现代科学技术支持下的人工栽培措施, 它包括良种选育、优质壮苗、好的立地条件、合理设计、集约经营等等。即“定向、速生、丰产、优质、稳定、高效”。单纯依靠自然力的高产还不能算是现代意义上的丰产林, 生产力及生长水平较高的常规林, 经采用科学的集约经营措施, 并取得立地和树种生产潜力的高水平发挥的人工林, 也算是丰产林, 即改培型丰产林。
定向即定向培育, 是速生丰产工业用材林建设的前提, 根据市场的需求定向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的工业用材林。它关系到培育目标, 营林技术组合, 产品的商品化及流通。首先要合理布局, 根据丰产林的发展原则和趋势、我国国情、工业用材的需求和民用与加工企业的能力及布局等, 对适宜于营造丰产林的地区作出规划、合理安排。合理布局是采用先进配套营林技术的商品生产的充分必要条件。
速生是针对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征,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立地条件下, 选择适合于当地的生长快的, 在限定条件下树高、胸径及材积相对比其他树种生长快的树种进行造林。
丰产则是基于速生而言的, 生长快的不一定丰产, 即所期望的定向培育的目标值。这里所说的则是在一定立地条件下, 生长速度快、结构合理、一定年限的单位面积上的木材产量或生产力水平达到最高。
优质源于商品买卖中的买主所期望的值。不同的树种有不同的材质, 即使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 经过相同的栽培措施, 品种间的材质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故此优质只是满足大众所盼望的期望值, 它随商品的不同用途而定。
稳定即是持续利用, 主要指林地肥力维持能力, 提高林分稳定性, 保持和提高林地长久生产力。
高效主要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市场经济理论要求人们所从事的生产必须在一定时期内有较高的收益率, 获得最大的利润值。从生态学角度上来讲, 不单指提供人们所需的木材, 而更要保持生物种群的合理效益的发挥, 从而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可胜数的益处。
综上所述, 速生丰产林建设的目标是“定向培育, 合理布局, 集约经营, 持续利用, 采用先进的配套技术, 建设速生、高产、优质、稳定、高效的工业用材林基地”。集约经营是选用高质量林地, 实现经济和技术的高投入, 按照“投入—产出”理论, 进行科学管理, 包括林地、材种、树种、材种技术等的选定, 产品生产周期, 林地肥力维持, 技术经济评价及永续利用等诸要素。先进的配套技术则是在立地的选择, 育种培育及栽植技术的优化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 科学经营, 建立一整套科学体系。
目前, 我国的速生丰产林范畴, 既包括了工业人工林, 也包括了短伐期人工林部分, 但在发展过程中, 我们与国外相比, 对大径级材种的定向培育以及对材质培育要求的考虑较少, 与对口工业 (诸如造纸业等) 的发展不相协调, 这是应该注意的。
摘要:分析阐述了速生丰产林的概念、营造的目的和意义, 林木速生丰产与自然、人工等因素的关系, 指出了速生丰产林建设的目标。
水磨镇森林培育的发展方向及对策 篇3
1 水磨镇森林培育工作现状及问题
1.1 现状
水磨镇森林培育工作正以生态建设为主进行, 森林采伐形式也与传统采伐有很大区别, 整体培育工作, 其主要的表现为:
第一, 森林调查工作采用内业初审以及外业实地审批的工作原则, 在调查涉及中有别于传统工作形式, 逐渐加大了外业调查的抽查比例, 而且内业设计部分已经能够达到数据资料的网络化与数字化,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林区调查设计的精准度。
第二, 森林培育过程中使用的种子和苗木选取符合生产许可与经营许可, 且能够实施外调苗木的检验与检疫工作, 能够从源头上保证苗木自身的优良性。
第三, 森林培育工作中涉及到的施工作业需要按照先设计后施工的步骤进行, 且调查设计内容要与实地勘查数据相符, 若存在差池需要进行重新设计。
第四, 为了防止施工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质量责任问题, 需要对现场以及培育检查进行严格的验收, 杜绝虚假验收的情况发生, 针对不合格的生产项目收取一定数额的生产资金, 以保证森林培育工作成果的有效性与真实性。
1.2 问题
1.2.1 木材产量受到投入资金限制。
虽然国家为公益造林提供了一定数额的资金并提出了退耕还林政策, 但是森林培育质量仍处于下滑趋势, 而早在2002年国家已经完全停止了公益造林的资金支持。在有限的资金支持下分别要保证森林火灾、病虫害以及人员开支等问题, 所以直接应用于森林培育的资金少之又少。目前, 天然林区的采伐受到政策限制, 而且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分类经营, 可是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与水磨镇生态建设工作不相符, 以至于多数森林培育项目不能有效开展。
1.2.2 木材质量受到投入资金限制。
目前, 抚育伐材售价较低, 而且质量不达标, 以至于多数单位并不愿意开展抚育伐材的采伐工作, 而少数单位即使进行采伐, 由于质量原因也不能及时运送下山, 所以在采伐过程中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与此同时, 森林培育的质量和目的也难以实现。
1.2.3 生产计划与经营方案不相符。
森林培育项目受到资金以及成本的限制, 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并不能按照完整的经营方案与计划进行, 从而导致水磨镇森林可持续发展资源得以生态化建设这一工作目标成为空想, 最终仍旧无法保证森林培育的质量与数量。
1.2.4 生产过程与分类经营计划不相符。
森林培育工作中公益林是不享有国家生态效益出场基金的, 但是实际培育过程中又没有其他途径提供培育基金, 所以导致公益林无法进行培育, 仅仅能够为这一部分提供日常的森林保护, 所以不能有效实施分类经营, 抑制了森林自身功能与作用。
1.2.5 现有的技术要求与标准过于陈旧。
水磨镇森林建设工作开展以来严格遵守《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 在技术上也遵循以培育木材生产为主的技术要求与标准, 但是这些章程内容制度中缺乏生态建设部分, 这将会导致森林培育工作缺乏现代性与科学性。
2 水磨镇森林培育的发展方向及对策
2.1 发展森林培育工作需要得到资金保证
森林培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而且工作结果周期较长, 而森林培育的质量若想要得到明显的提高, 是需要雄厚的基础资金支持, 在没有政府资金支持的情况下, 企业资金投入难以实现森林培育质量的提高。所以, 在退耕还林政策落实的基础上, 以森林分类经营为工作原则, 需要向政府提出公益林、商业林部分培育的资金需求。在木材调减、育林基金提取减少的前提下, 森林培育工作是需要加强的, 所以更加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
因此, 水墨镇政府应针对当前的情况制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而且这一制度应被列为年度财政预算范畴, 避免由于资金不足导致的森林培育工作无法进行的现象。并要在造林方面比照林业发达国家实行的补助金制度, 进一步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以此来助推水磨镇森林培育工作的发展速度。
2.2 加强相关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 商品林不再收取或降低收取农林待产税, 针对间伐材的培育资金提取也予以取消。其次, 按照水磨镇的森林资源情况, 商榷退耕还林执行期限与落实力度, 为森林培育得到的资源成果提供休养生息条件。
2.3 森林经营方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与执行
对于森林培育来说, 经营方案的规划意味着某一时期森林资源的总体规划与走向, 这对于培育工作来说具有引导性与指导性。所以, 在森林经营计划方案编制过程中, 对水磨镇的森林资源进行统筹安排, 以此来规划与编制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方案, 而后在培育工作中要严格执行经营方案内容, 真正做到按森林经营方案进行森林培育。
2.4 生产管理要符合科学发展观
“采、抚、造、改、封、促”六结合是当前水磨镇森林培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以此为工作中心就能够从森林资源实际出发, 对森林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宜封则封, 宜改则改, 宜造则造, 宜抚则抚, 宜促则促”是当前森林培育工作中分类经营的基本准则, 这一制度准则要求森林培育工作能够涉及并发展经济林与私有林。最大限度地提高森林覆被率, 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的测报网络, 加大预防和治理力度。与此同时, 需要加强森林火灾隐患报警系统的建设, 整体建设工作以提高森林培育质量为中心, 从根本上发挥出森林的生态功能。
2.5 全面推进与实现依法治林
我国对于森林培育工作的要求是“质为先”, 所以在工作中要将这一方针政策推广并落实, 严格执行森林培育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林业执法工作与林业监督工作力度要不断加强, 针对违法单位或个人要按照法律条例予以处理。
2.6 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
经过对水磨镇地质勘测之后, 发现在白石、高峰、白果坪等地区可以培育水果种植基地, 可种植的水果有黄金梨、猕猴桃、枇杷, 目前水磨镇已经拥有黄金梨19.9hm2, 猕猴桃32.6hm2, 枇杷16.4hm2;在在黄家坪、大岩洞、牛塘沟等地区的勘测中发现, 这部分土质可以种植茶树和药材, 在退耕还林政策引导下, 这一地区建立了200hm2生态绿色茶园基地,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又成立了九寨责任茶业有限公司, 可以在自己企业中对茶叶进行初加工;在衔凤岩、大槽头、连三坡、白果坪、白石、高峰、茅坪子等地区的勘测中发现, 这一部分土质可以培育苦丁茶和三木药材, 当前以杜仲、黄柏为主的三木药材已有39.6hm2。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森林培育工作的方向也在不断转变, 传统的森林培育模式已经不能与社会需求、国家政策相匹配, 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工作中心应以当前的培育方式、培育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 将科学技术与研究成果应用在森林培育工作中, 并且以生态林区建设的森林培育标准体系建立为工作方向, 以科学化、数字化、合理化培育来提高森林培育工作的产出量与木材质量, 这将是推动水磨镇森林培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有利途径。
摘要:以水磨镇森林培育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方向和对策, 以期最终实现提高森林培育质量这一工作目标。
关键词:水磨镇,森林培育,发展方向,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林业建设的当务之急[J].绿色中国.2012 (2)
[2] 倪鹏伍.谈谈东北林业经营目标问题[J].绿色中国.2012 (2)
[3] 王工恩等.森林经营工作函待加强[J].绿色中国.2012 (6)
培育方向 篇4
1 南亚热带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培育未来优先方向
第一, 人工林多种效益得以提升的基础是良种壮苗, 我国的南亚热带地区缺少培育珍优乡土阔叶树种良种壮苗的研究。研究起步晚, 技术水平低, 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进一步改良种植材料, 增加木材生产的科技含量, 提高营林水平。
第二, 对我国南亚热带珍优乡土阔叶树种的木材利用、生态学及生物学特性进行强化研究, 加强珍优乡土阔叶树种的发掘。特别要注重对天然林进行调查研究, 切实把握天然林内的树种间关系和演替规律, 并对其加以利用, 进行珍优阔叶大径材人工林的大力培育。
第三, 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缺乏对优良干形及无节良材的培育研究, 因此必须进一步研究珍优阔叶人工林的修枝、间伐等知识理论及实用技术, 力求大径材培育速度及质量的提高, 进而提升我国珍优阔叶材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第四, 试验示范应选择较大的集水区, 组装并集成培育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人工林的各种科学技术, 同时实行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的各种状况与效益的监测与反馈, 整理出关于珍优乡土阔叶树种大径材人工林生态功能的基础数据, 进而提升珍优乡土阔叶树种大径材经营的科学决策。
2 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培育未来优先方向得以实现的关键技术环节
2.1 对林地进行细致规划
我国南亚热带林区因具有较为破碎的地形, 复杂多样的立地条件, 不同的树种必然在南亚热带林区中有不同的适应性及生长表现, 因此, 珍优阔叶树种在不同立地上势必存在着不同的生长表现、变化幅度, 所以在培育南亚热带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时, 必须以珍优阔叶树种的林学特性为依据, 以适地适树为原则, 细致规划造林区域。现代林业技术提倡在景观水平上, 根据立地类型及当地森林的分布进行各树种的镶嵌配置, 进而在保证景观的同时争取实现最佳的综合效益。对林地进行细致规划, 具体而言就是以适地适树原则为依据树种造林, 例如, 坡上部或坡顶因不适于珍优阔叶树种的种植, 可种植马尾松等;在坡中部及其中上部主要种植具有较强适应性的降香黄檀、格木等, 在坡下部或者沟谷一带主要种植红椎、香梓楠等树种, 可以使景观格局朝着斑块镶嵌的方向发展, 使造林区域内的景观异质性得以提高, 有利于减少或避免森林火灾, 降低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率。
2.2 培育良种壮苗, 进行抹芽修枝
作为人工林培育, 应保障遗传材料的优良, 以保障林分的高产优质。对珍优乡土阔叶树种的良种壮苗进行研究, 筛选优良的种质材料, 并对其进行无性繁殖, 通过组培或扦插繁殖, 既保障其良好的遗传特性, 大面积发展也成为可能。然而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珍优乡土阔叶树种的良种壮苗研究水平较低, 虽然许多科研机构进行了珍优乡土阔叶树种的良种选育研究, 但还未经过试验检验, 现阶段只是进行小面积试种。要有效培育珍优阔叶树种的良种壮苗, 可以将母树林作变为采种基地, 也可以采用优良单株采种的方法。另外, 可以通过轻基质网袋育苗技术、接种菌根菌或施用生物肥料等方式进行珍优阔叶树种壮苗的培育。另外, 通过抹芽修枝, 进行优良干形的培育, 能使节疤减少, 木材质量提高。适时修枝还能够减除病虫枝条, 有效避免害虫、病菌对林木造成的破坏。但是修枝会不利于林木的生长, 所以必须注重分析修枝对树种的分枝习性及木材质量的不利影响, 制定修枝次数、强度 (修枝高度) 及时间对珍优乡土阔叶树种损伤处于最小的科学的修枝方案。
2.3 进行多树种混交
混交林是实现长周期经营的大径材人工林稳定优质的重要措施。混交林的主要树种围绕大径材培育实行长周期经营, 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伴生树种, 一般进行中小径材的培育。现阶段, 国内外大多对大量的天然林及人工林进行调查, 从树种间的竞争关系、树种的生态位等因素出发, 以天然森林群落为模型, 采用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 以目的树种及其混交树种为依据, 实现竞争平衡时的相对优势度, 对目的树种和主要混交树种的比例进行确定, 进行多树种、多层次混交林的构建, 在最大范围内获取大径材人工林收益的基础上, 维持人工林的生态平衡, 促进大径材人工林朝着可持续经营的方向发展。对于珍优阔叶树种的大径材培育而言, 加以一些绿化树种或中短轮伐期的树种混交, 有利于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使林地利用率提高, 促进生产单位的资金周转。
2.4 对林分密度进行适时调控
目前, 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缺少适时调控林分密度的研究。间伐可以使光照增加, 使土壤温度提高, 有机质的分解加快, 地表植被改善, 同时林分空间的结构调整, 有利于保留木营养空间的扩大, 林木间竞争关系的缓解, 进而使保留木的材积生长及树冠发育加快。在对混交林密度进行适时调控, 进行高初植密度和高强度的抚育间伐, 既有利于协调树种关系, 促进珍优阔叶树种的生长, 改善优阔叶树种的木材质量, 还有利于林内卫生状况的改善。格木、红椎等是既可以生产珍优阔叶材, 又可以作为园林绿化的树种, 从林分内移出间伐木的方式对其实施密度调控, 将其变为绿化大苗, 有利于提升间伐的经济效益。
2.5 实施择伐
合理择伐有利于林分空间结构的调整, 林分异质性的增加是有效促进自然林业发展, 使人工林生态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举措。在择伐之后对天然森林群落进行模拟, 促进多树种、多林层异龄林分结构的构建, 充分保障人工林的生态稳定性及生态效益。从生产经营角度出发, 结合市场需求状况及生产单位的资金周转, 对年度木材生产任务量加以确定, 进而以木材订单为依据确定择伐任务, 将其细分到每个经营小班甚至单个林木。
3 结语
培育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重要意义, 它满足了我国的木材需求, 是南亚热带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举措。我国在南亚热带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培育的研究水平还有待提升, 因此必须坚持珍优阔叶树大径材人工林的培育, 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培育未来优先方向着手, 加强其关键技术环节的研究, 发挥南亚热带珍优阔叶树大径材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进而促进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升, 对中高档大径级阔叶材有着更大的需求, 加上大量采伐使天然林资源已显严重不足, 加快阔叶材生产基地建设显得愈加重要。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对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人工林进行培育, 有利于生产珍贵用材、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进而促进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本文分析了经营珍优乡土阔叶树种的经济效益, 并探讨了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培育的关键技术环节以及未来优先方向。
关键词:珍优阔叶树种,大径级培育,未来优先方向
参考文献
[1] 郑镜明, 王洪峰.论我国南方发展珍优阔叶树大径材人工林[J].热带林业, 2002 (2)
[2] 蔡道雄, 贾宏炎, 卢立华等.我国南亚热带珍优乡土阔叶树种大径材人工林的培育[J].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