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培育

2024-09-18

职业培育(精选12篇)

职业培育 篇1

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 首先要解决好人的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 认真落实江西省农业厅、江西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16年江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 丰城市农机局结合本地实际, 精心筹划, 开设了该市第一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12月5日, 培育班在丰城市成人农机学校开班了。培育班为期五天, 从12月5日到12月9日。课程包括水稻机插秧技术、水稻育秧技术、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教育与礼仪、高速插秧机操作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与管理、农业政策与法律法规、常用农业机械实用与维修、大中型拖拉机操作培训、新型农机驾驶员理论培训以及联合收割机操作培训等。该期培育班班额限定50人, 培育对象从前期已建立的培育对象库中综合选择, 主要用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现代青年家庭农场主。据统计, 开班第一天报到50人, 无缺席人。根据文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实行每人2700元补助标准, 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实行每人3000元补助标准。

职业培育 篇2

中国远程教育月刊 2013-01-07 09:21 作者: 点击:68

页面功能 【字体:大 小】【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摘 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远程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也是远程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实践中,特别要注意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有效服务。

【关键词】 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同步发展,是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任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现代化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这是国家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科学决策,是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 “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是立足我国农村实际和农业发展需求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满足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使命。远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三农”方面已经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和优势,本文旨在探讨新形势、新环境下,如何进一步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努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

一、利用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经济活动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主体,并以此为生活来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农民。他们充分进入市场,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在获得高收入的同时获得社会尊重,且能在该类群体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急需提升农业劳动力质量,因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用现代科技、现代金融资本、现代管理技术等工业化的重要元素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长向依靠科技和劳动力素质转变,农业生产向依靠设施的高效生产转变,农业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农业发展向农业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举转变;逐

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较高,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新型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诸多要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成为核心要素。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必然要求。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其职业属性的有效途径

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既是与工人、知识分子并列的一种职业称呼,也是城乡二元结构中的重要一极,强调的是等级秩序。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以人与人的和谐为核心的社会,其本质就是要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当代农民与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和谐构建就是让广大农民获得有尊严的职业收入保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职业化和社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促进农民职业属性回归。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化发展的方向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农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创业兴业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农业农村的发展正呈现出以下特点:农业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环节不断增多、岗位不断细化,传统的分散经营正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转变,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赚钱效应明显,示范作用不断扩大。现代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催生了各种专业化的生产经营者(如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等),他们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成为伴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市场经营主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将被广大农民接受并成为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强农兴农的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2011年8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师大会上指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就不懂得农民的教育学,也就不可能树立农民的教育观。”广大农村是整个中国教育最薄弱的地方,也是我国教育中弱势人群最多的地方。据统计,到2011年全国农民工数量已达2.46亿人,而且每年还在以900万~1000万的速度增加,但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数量却急剧减少。浙江、江苏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达57岁,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2011年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显示,江苏现有农村农业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11.11万人,中专文化程度4.51万人,高中文化程度70.34万人,初中文化程度353.81万人,小学文化程度301.38万人,文盲或半文盲118.68万人。这组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农业生产老龄化现象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消除这种制约和瓶颈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现阶段,我国社会呼唤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传统教育难以满足和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新要求和新特点,而充分发挥

远程教育优势,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能有助于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远程教育是面向人人、没有围墙、超越时空的教育,是扩大农村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使广大农民能够接受优质教育的最为合适的教育形式。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远程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和社会责任。

二、以远程教育手段培育职业农民的国际经验

很多国家长期以来始终重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培育职业农民,如美国、英国和韩国等对此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可以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借鉴和思路。

美国是北美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是最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农村建立了教育电视台、电话、广播,以保证将农产品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及时传递给农业生产者。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美国农场家庭已经普及计算机网络,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农业培训的支持,提供专门的服务保证农民随时方便地获取各种农业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开展各类培训服务,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整体素质,完善了美国农业科教体系,开发了农村人力资源。

英国是西欧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以农业培训网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咨询机构为补充,利用远程教育开展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多种模式的农民教育培训,构建了初、中、高三个教育层次相衔接,学位证书、毕业证书、技术证书等相配合,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教育培训体系。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了由农业人口占80%的农村社会向80%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的城市社会的转变,农业劳动力仅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2%。

韩国是东亚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政府利用远程咨询系统开展农民远程培训,用便携式摄像机和无线电通讯设备进行田间演示教学,通过因特网会议系统实施农村夜校教育计划,借助计算机农民学院开展计算机农场管理培训。这些举措优化了韩国农业劳动者的结构,培育了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农民。

实践证明,通过对农民多层次、多方位、多目标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基本实现优化农村劳动者结构、提高农村劳动者生产经营能力的目标,为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三、我国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实践案例

广播电视大学以覆盖全国城乡的远程教育办学系统、灵活的学习方式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开放办学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江苏电大为例,多年来,江苏电大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把面向农村开展远程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一)遍布城乡的办学网络,为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提供了基础

江苏电大将办学系统功能向农村延伸,注重省、市、县办学体系建设的新内涵,以县级电大建设、发展为突破口,实现网络、资源、服务和管理等全方位重心下移,辐射范围涉及县域内的乡镇及广大农村。江苏燎原广播电视学校,深入农村开展远程教育试点,面向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乡的四级涉农教育办学网络。以县级电大为主体,办学网络延伸到广大农村,为江苏农村培养了大批中、高级人才。

(二)丰富的教育资源,便捷的教学服务,灵活的学习形式,为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提供了支撑

优质教学资源是远程教育的核心,江苏电大按照“资源海量化、应用多元化、服务人性化、技术现代化”的建设路线全面推进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拥有大功能、大容量的数字图书馆,多门类、多单元的社区学习资源库和数字化、可视化的课程资源库。学校重点加强对县级电大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县级电大教师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能结合地域经济发展开发贴近“三农”的优质教育资源。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并通过基于网络的学习支持服务、面对面的学习支持服务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教学平台、教学能力、教学资源的不断建设和提升,使县级电大成为服务“三农”的基础平台、县域远程学习中心和农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三)服务“三农”的成功实践,为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累了经验

2004年全国电大系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江苏电大积极参加项目试点,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开展为“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近8年来,共培养农村专科人才38360名,培育了一批种养大户、农业经纪人等职业农民的代表,这些学员已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创业带头人。实践证明,新农村需要教育,新农民需要培养,远程教育正成为农民素质提升的加速器。

四、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举措

新型职业农民是高度稳定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在新形势下,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民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身份向职业转变、从“兼业”向专业转变,是促进农业发展的科学途径。

笔者认为,远程教育要承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历史使命,在借鉴国外经验,发挥既有优势的基础上,还需采取以下有效举措。

(一)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

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法规和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通过立法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明确农业职业教育的地位、目标、任务、资金投入,规定政府、行业、学校等的责任和义务,确定农业职业教育的标准,规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教育机构、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投入保障机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工作,主要投入责任应由政府公共财政承担。推行新型绿色证书制度,把农民获

证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紧密结合,让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来经营宝贵的农业资源,让持证新型职业农民享受财政支持、税费减免、土地流转、社会保障、信贷发放、技术服务等优惠扶持政策。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责任机制,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务和持证农民数量纳入各级政府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提高各级政府的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

(二)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虽然当前我国有各类涉农中高等院校600多所,农科专业年招生人数达20万左右,但毕业后服务基层农业生产一线的学生比例很低,对原本不足的农业教育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要提高农业产业劳动力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要构建教育服务对象不受年龄限制、有真实教育需求就能够随时享受优质教育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远程教育与普通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远程教育通过先进的教学平台、优质的教育资源、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与各类非学历培训成果的互认规则,建立“学分银行”,搭建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累积的平台,通过学分互认,使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共享,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积累、转换,受教育者在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享有修满规定学分申请获取相应毕业证书的权利。帮助农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

在政府主导下,发挥远程教育教学平台、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统筹各类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以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高职院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涉农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办学机制,形成农科教大协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广播电视大学以加强县级电大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巩固伸向农村办学的基础,积极向乡镇延伸,办学管理服务重心逐步下移,搭建文化教育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平台,确保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功能的实现。

(四)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

利用远程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坚持学习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农民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学习,根据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实际的需求接受教育。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管理制度,受教育对象以有学习需求及一定文化基础的人员为主,专业设置按照农业产业类型划分,教学模式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进行分段设计,坚持送教下乡,突出实践教学,强化跟踪服务,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直接面向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培养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三化”进程中的新课题,必须高度重视、借鉴经验、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远程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探索,积极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篇3

关键词:选好学员;定好专业;教学培训;科学管理;扶持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农村经济呈现多样化、融合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态势下,而出现的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法律素质,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但是,我国农民素质现状与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低、科学素养差、接受技能培训少、思想观念落后等方面。我们要认真研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以当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平台,充分发挥农广校在农村人才培训中的作用,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模式。

一、要认真选好新型职业农民学员

选好学员是办好培训班的基础,它决定培训的成败。如果学员选的好,选的是有主导产业的职业农民,他们要学习、想学习,我们的培训班就能办好;如果学员没有选好,他们的心思不在学习上,硬让他们学习,我们的教学班就没有办法办下去。选定学员要用如下方法进行。

1.加大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短信、横幅、科技赶集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农村致富带头人和优秀技能型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的贡献,通过宣传引导,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学知识、学技能的积极性。营造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针政策,调动农民学习技能,创业增收的积极性,让农民自愿参加教育培训。

2.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申报条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申报条件,采取个人自愿报名、行政村推荐、乡镇政府认可、县新型职业农民领导小组办公室确认的程序,在全县范围内选出符合条件的学员,并进行张榜公示,通过审查后建立学员培训档案。

二、根据各乡镇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灵活地开设专业

为了开设好专业,我们要深入农户调查摸底,摸清各乡镇主导产业是什么,并要广泛征询基层干部和农民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夏邑县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选择粮食、蔬菜和食用菌三个主导产业作为培训专业。

三、统编培训教材

为确保教材规范,提高培训质量,应该从省农广校统一订购统编教材,保证学员人手一套规范教材,同时,又要组织专人结合本县实际编写一套乡土教材,大大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需要。

四、不惜余力加强条件建设

按照“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的要求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并配套现代化多媒体。对村级教学班,要按照五个一的标准(一部电话、一根网线、一台多媒体投影仪、一份农民日报、一部数字摄像头),完善各个教学点教学设施配置。

五、认真组织开展培训

1.培训办法 针对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关键环节研究教育培训内容,设置教学培训课程,每班每年根据农时季节培训累计不少于15天;培训以专题讲座为主,根据不同岗位和不同产业,按照专业化、技能化、标准化的要求确定培训内容。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三位一体措施,使受训农民掌握从事主导产业所需的1~2门生产技术及其相关知识,不断提高生产技能,保证职业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务工收入,成为掌握农业高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和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在培训时间安排上,结合职业农民的产业特点灵活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学习、生产两不误。 采取县城集中培训、进村集中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系统性培训与季节性培训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媒体教学相结合、农业专家培训与种田能手示范相结合等培训模式,有力增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2.加强生产实践练习,提高培训适用性 培训期间安排时间组织学员到附近有关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农业园等地进行学习考察,让学员动手操作。

3.教师还要帮助学员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模式,使学员在学中干、干中学,使学员学有教师,看有样板,干有技术。

六、考试考核

通过集中培训和生产实践后,对学员进行考试考核。认定条件包括知识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规模、生产经营效益等内容,符合以上条件的专业农民经过培训后,由各培训机构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内容包括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并结合自己的产业设计发展规划。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定,对评定合格的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七、科学管理

每个教学点安排专人负责,每个教学班由班主任负责,严格落实考勤制度,保证上课时间。规范档案管理,建立有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室,按照档案管理规范要求,每个培训农民档案资料齐全,每年教学活动有记录。

八、严格开展训后跟踪管理

要认真按照省、市要求,依据培训机构上报的台账资料,从学员基本信息、受训时间、培训学时、受训效果等方面,对学员进行了百分之百的回访。对培训机构上报的台账中出现缺漏项、手机错号、手机停机的学员和电话回访中回答不准确、受训学时不够等学员,一律视为不合格学员,要求培训机构整改,整改后还不合格的,就予以删除,为确保学员的真实性打下了基础。

九、扶持新型职业农民

1.做好服务 主要是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要充分发挥好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机构的作用,协调合作共同为培育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服好务。

2.项目支持 各级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在各类农业项目的规划安排上充分考虑职业农民的需要,资金上、技术上、规划上通盘考虑,真正让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有更加肥沃的土壤。

3.资金支持 资金支持应包括财政的、金融的、保险的等等方面,这就要求有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甚至是以规章制度进行明确规范。只有这样才能让新型职业农民轻装上阵,顺势发展。

职业培育 篇4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具备综合能力素质的人才需求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人们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也开始逐渐的关注对高职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高职教育得到了非常良好的发展环境。近些年,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办学方面越来越规模化,培养学生具有高技能、高素质已经逐渐成为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口号。但是,随着我国人口逐年增多,用工荒的现象越来越突显,导致很多的高职生在就业上造成了低质化的现象发生,高职院校之间的教育教学竞争也日趋激烈起来。加强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了我国高职院校打造教学品牌和走出困境的关键法宝。针对我国高职教育体系来说,素质化的教育标准和教育要求对高职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和创新素质培育工作更加重视。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理念及重要性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理念。

劳动主题在从事某一个职位时,必须要具备的基础技能和职业操守就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劳动人民对特定的职位进行适应和了解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来说,其职业素养的培训内容应该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意识以及职业行为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健全,针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也逐渐扩大到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吃苦意识、职业认同意识、抗挫败意识以及竞争意识等方面的品质。

(二)高职学生加强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等问题,还能够有效促进高职学生其自身素养的提升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另外,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和落实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第一,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中包含着岗位要求。告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耕读具备高技能、高水平、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第二,培养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我国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部分[1]。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具备职业素养的过程中也推进了其自身的建设,同时强调人本理念,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降职业素养的要求和具体的标准化内容真正的落实到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当中去。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

高职学生只有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际的训练和操作,才能够真正认识和理解什么才是岗位要求和需要。从当前的高职专业技能教育教学的现状来看,高职院校未告知学生提供的社会实践平台的开发还不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只依靠日常的教育教学和模拟训练进行实践操作很难给学生真实职业的感受;再加上学生的模拟训练中,高职院校一般情况下都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育[2]。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应该从实际的社会实践开始,为学生创造更多能够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多锻炼学生,促使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创新评价体系,进行人性化的测试。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实现还应该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创新,有效实现人性化的测试,能够为高职学生提供良好的坚定自我职业素养水平的同时,还能够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考试和测试时必须的,但是,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等,适当的调整素养测试内容、方法、和困难程度,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合理的安排好测试计划,还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测评的作用。就素养测试本身来说与一般的考试存在一定的差别。测评考试更侧重于实际职场的情景进行支撑,教师要通过交流和观察等方式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全面的测试。

(三)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就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培育工作来说,可以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实际的训练环境。此外,高效输出、合理输入不仅能够保障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效率,还能够为高职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场景。但是,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一定要注意的是:第一,构建合作机构,第二就是合理划分权利和责任。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不但需要校企双方达成共识,还需要第三方来证明、维系和支撑双方存在的合作关系,降低校企双方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为校企合作的落实和开展保驾护航,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3]。

结语

综上所述,由此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育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等相关问题,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升,促进全面发展的实现是当前各高职院校及哦啊与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对此,应该以社会实践活动出发,为学生创造更多能够锻炼和实践的平台,同时还要对评价体系进行创新和完善,最终实现人性化,为高职生提供自我职业素养水平的鉴定,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提供相应的依据。另外,还应该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为高职生寻找更多能够进行实践的条件,让学生能够很是的感受到各个岗位的不同岗位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育工作,为国家建设和会社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具有高职业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议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篇5

作者:郝建海

单位: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摘要:根据宜阳地区的现状采用土地托管的方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培养专业的农场主,专业的农场主是什么呢?也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重点是什么?农民、农户。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又是什么?新型职业农民。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土地托管、农场主

中国农民是最伟大的群体。革命战争胜利离不开人民、新中国时期,是农民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基金、改革开放时期是农民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可以说广大农民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现阶段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更离不开农民,事实证明现代农业的根本是农民,现代农业的核心主体是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教育农民是实现国家长久发展的基本战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措施,也是破解“谁来种地”、推动“三农”发展的根本制度变革。

一、新型职业农民产生的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由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化工业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及新生代农民对土地的“陌生”留守农业人群呈现老龄化、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寻找农业的继承人成为我们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解决了“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核心主体,改变以往一家一户耕作经营方式,实现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共同承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风险与责任。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保护我国的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没有高度知识话的农民,就没有高度现代话的农业。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首要条件。目前我国留乡务农人员以妇女、中老年人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超过50%,出外务工的60%以上是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没种过地,也不愿意回家种地,今后“谁来种地”将会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只有抓住那些有意愿、有能力务农的农民,对他们进行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培训,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才能确保农业“后继有人”,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转型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化、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

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偏低,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八分之一,第三产业的四分之一,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青黄不接,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强。发展现代农业,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从那些方面入手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办法,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可以获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他们可以免费看病,还可以拿到养老金。

(1)教育培训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的核心内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农民培训机构的培训人员、课程以及培训方式进行改造,逐步建立成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平台,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采用先进的培训模式、理念,要根据农民的特点和生产特点,既接地气又灵通多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能注重数量,而要在质量上取得突破,着重从生产型、创业型和服务型三类人才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一是以家庭农场为生产型代表,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意识和辐射能带动能力,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生产技能,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新型的职业农民;二是以返乡农民工为创业代表,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业意识和管理能力,领办和创办农业生产化经营企业的新型职业那你;三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和农村区域经理人为服务型代表,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和决策能力,掌握一定

产业化经营和市场营销技能,从事农村社会化服务新型职业农民。

(2)建设以合作社为平台的培训主体

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民培训项目的支持,但是由于农民居住分散,文化程度不同,从业范围广泛,长时间集中学习十分困难,仅在教室里又很难学到生产实用技术,加上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品种多、技术高、周期长、环境要求千差万别等原因,决定了农民职业教育必须覆盖面广、专业门类多、技术含量高、教学内容丰富且要通俗易懂、随时随地满足求学者的需求。因此建设以合作社为平台的培训主体,应运而生;建设以合作社为平台的培训主体,就是以合作社为依托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资源共享构建群体优势,共同抵御市场经济风险。最终通过合作社的平台实现:农厂对接、农超对接、农政对接,即农场和生产、收购厂家的直接接触,农产品和超市的直接接触,农民和政府的直接接触。

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

国家政策就决定了农业的的发展方向,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中的关键点,只要出台有含金量的扶持政策,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一支用得着、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才能激励更多的有志青年从事农业,才能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

国家法律的支持,只有完善国家面向农业的法律条例、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得到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对待,农民也可以得到和城市人一样社会的保障,还有农业补贴、保险补贴、购买土地补助、减免税收,才能慢慢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内心对农业的抵触心理。

农业从业者的资格认证

农业生产经营者需要有务农的资格证书,抓好新型职业农民的认证管理工作只有通过专业的认定,才能确认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扶持新型职业农民。(1)认定的标准:根据申请人的从业类型,分类管理生产型职业农民、经营型职业农民、服务型职业农民。

(2)申请人组织培训:依靠合作社的平台组织申请人进行专业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

(3)结业资格认证考核:培训结束由相关部门进行专业的资格认证考核。

(4)制定每月的强制交流学习制度: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我们只有不断的完善自身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精准发力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篇6

形成农民职业教育培育体系是解决如何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一问题的核心。整合教育资源,形成高、中、初“三位一体”互为补充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育体系。初等职业农民培训主要是通过短期辅导、农闲夜校、网络学院等形式提供阶段性的培训课程、技术指导等非学历从业教育。中等职业农民培训主要依靠中专、农广校培训中心等对没有接受过农业教育的新农民提供较为系统的农业经营知识学历教育。高等职业培训则是依托以开设农业类专业为主的高校、高职,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农业经营者、农业技术员及农业科研人员等现代农业人才。

对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学历教育的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改善办学条件,对民办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通过养老医疗保险补助等方式给予更多留人优惠政策,对未升学且愿意从事农业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享受免学费、补生活费政策。同时,积极探索创设农民职业教育基金等形式,鼓励和吸引企业及个人参与到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筹资中来。

要加快制定统一明确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标准,参照加拿大、德国等的职业农民准入制度设计,逐步探索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与接受农民职业教育资格认定相挂钩,建立农业职业资格的准入制度。政府对取得资格证书的职业农民给予财政补贴、金融贷款等多项扶持政策。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思考 篇7

1 基本特征

新型职业农民就是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 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经营单元,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并以其为主要收入来源, 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和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社会持续有效提供安全农产品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2 基本要求

要有新观念:主体观念、开拓创新观念、诚信观念等。

要有新素质:科技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

要有新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力、农村工业化能力、合作组织能力、特色农业能力等。

新型职业农民最鲜明的特征是高素质。没有专业化、标准化的农民教育培训, 就没有专业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教育培训是本质要求。

3 主要类型

生产经营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 。

专业技能型: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

4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优势

一是有利于促进农民从身份向职业的转变, 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加快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 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具有相应社会保障和社会地位的职业化路子, 解决有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的问题。

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转变, 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化路子, 解决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的问题。

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从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变, 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加快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 (现代) 家庭经营+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组织化路子, 解决保供增收长效机制的问题。

5 教育培训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 就是激活农民自身活力和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过程, 就是培养高素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者的过程, 就是培育“三农”事业发展未来的过程。

5.1 开展留地农民教育培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教育培训条件较差, 普遍存在培训缺场所、教学缺设施、下乡缺工具、实习缺基地等问题;二是农民培训机制还不健全, 培训主体比较弱, 社会资源分散, 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存在“月亮不圆、星星不亮”的突出问题。

5.2 农业后继者培养

各地要结合当地农业劳动力变化趋势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着眼解决未来“谁来种地”问题, 以保证农业后继有人为目标, 吸引农业院校特别是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 支持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定向招录农村有志青年特别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的“农二代”, 培养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

要把回乡务农创业的青壮年农民工和退役军人作为当前农业后继者培养重点, 纳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计划。

5.3 创新培训形式

顺应务农农民学习规律特点和生产生活实际,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探索组织高效、务实管用、农民欢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就地就近”下乡进村办班:充分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 田间咨询等生产基地开展培训, 方便农民、贴近生产。

“农学结合”分段培训模式:按关键环节划分培训阶段, 紧密结合农时季节组织培训, 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交替进行, 促进学用结合和学习、生产“两不误”。

5.4 落实培训

要分班次科学编制培训计划, 明确培训内容、学时数、培训方式、培训教师、培训地点、考试考核等。要精心设计培训内容:突出从种到收全程技术培训, 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全程经营培训。探索农民培训导师制度: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相对稳定的互动式的关系, 对学员学习培训和生产经营进行引导、辅导和指导。培训实施严格按照培训计划, 不折不扣开展培训工作。实践教学不走过场:组织学员走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地考察现代农业和新技术应用, 到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体验式学习先进的生产经营经验, 回家进行学用结合生产经营实践, 每个实践环节都要有目的要求和具体指导考试考核、根据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等, 采取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真实可靠的考试考核办法。尊重和认可农民生产经营实践经验和以往教育培训成果, 把生产经营技能、职业资格、学习培训经历等既有学习成果纳入学分认定。

6 免学费政策

农业产业具有弱质性, 农民群体是弱势性群体, 农民职业教育缺乏其它行业如汽车行业职业教育能够得到企业的有力支撑, 是典型的社会性、公共性、基础性教育领域, 通过农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显著的公益性性质, 国家财政以及各级财政都应该给予大力支持, 对农民职业教育实行免学费政策和学习补贴政策。

总之, 希望各地政府加大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支持, 出台相应的政策, 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主要阐述了如何探索解决农村生产规模经营作业与开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部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基本情况,优势,政策

参考文献

[1]王留标.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 2013, (5) :54-55..

我国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分析 篇8

1 政府推动模式

政府推动模式概括起来就是政府投入, 部门联动, 以项目、工程为依托来促进职业农民的培育, 这是我国职业农民培育最主要的模式, 近些来,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1990年开展的“绿色工程项目”既是我国最早的农民培育项目之一, 也是一个标准化的先行范例;2003年开展的“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育工程”, 鼓励青年农民自主创新, 鼓励部分农民现行致富, 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贡献颇多;2006年开展的“新型农民科技工程培训”, 第一次在农民培育中加入了农业产业化的培训, 进一步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10年以后, 国家更加重视农民的职业素质建设了, 连续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加强职业农民培育, “新阳光工程”等项目就是在这种大的时代环境下应运而生, 积极发挥作用的[1]。

政府推动职业农民培育发展模式的优势包括:第一, 拥有充足的资金保障, 该模式的资金投入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拨款, 而我国的各级政府都有设立一定比例促进“三农”发展的资金, 这为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第二, 拥有最广的影响力, 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撑和资金支持, 该模式在培育人数的规模上和培育范围的覆盖上都有着其他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2]。同时, 该模式存在的不足包括:第一, 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 培育工作落实力度不够, 造成了培育过程效率低、培育完成效果差等问题;第二, 缺乏创新的培育形式, 该模式的培育方法基本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 而全国性的项目很容易造成培育内容千篇一律, 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2 学院推动模式

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 在职业农民培育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农业高校和职业院校是目前我国提供农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农业高等院校培育职业农民方式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是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规范化培养, 并在相应的考试、考查合格后颁发毕业证书, 鼓励其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的培育模式;非学历教育主要是对正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相关人员进行的农业培训, 包含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参观实践培训[3]。近些年兴起的“送教下乡”“田间课堂”“农业创业培训班”等项目都是该模式的典范。职业院校, 尤其是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目前已成为为“三农”发展提供实用性、技术性人才的重要渠道, 在职业农民培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了。

学院推动职业农民培育发展模式的优势包括:第一, 提供的培育方式是比较专业的, 有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培养和专业化的实践培养;第二, 提供的培育内容是最先进的、最科学的, 学校是最新知识、技能的汇聚地, 所以在学校接受培育水平自然是最高的, 培育出的职业农民也是“高端性的”。同时, 该模式存在的不足:第一, 区域性农业职业院校发展滞后, 虽然近些年国家采取了如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 但农业职业院校仍然面临着“招生难、生源差”的问题;第二, 培育内容特色不足, 没有与当地的园区、涉农企业实现有效的对接, 没有提供更有利于区域性农业经济发展的知识技能;第三, 培育的持续性不足, 尤其是对在生产农民的职业培训, 大多数的培训仅仅停留在一次性的课堂或者田间的培训上, 后续的回访、指导力度不够。

3 社会机构推动模式

社会机构推动模式是对政府、学院推动模式的有效补充, 虽然发展时间较短, 但是发展潜力是比较大的。它对职业农民的培育方法主要体现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协会中的专业大户向普通社员传授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来提高整个合作组织农户的职业素质;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农技队、农技员深入基层将先进的知识、技术、技能传递到生产第一线来提高农民生产专业技能水平;涉农企业、园区、示范基地为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益而提供的相关技能培训。

社会机构推动职业农民培育发展模式的优势是, 不论是专业合作社还是涉农企业都了解当前农民对农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真实需求, 可以提供最实际的培训, 培育效率最高, 效果最明显。但是同样该模式也有自身的不足, 主要体现在:第一, 培育资金短缺, 由于农民培育的效果不能为农业生产带来即时的效益, 所以很多机构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该方面;第二, 培育内容的专业化、系统化不足, 这主要是由于参与农民培训的授课教师并未都接受过专业的农业教育, 他们自身的能力素质有限, 加之在传授相关知识技能时没有使用最恰当的方式方法。

4 结论

以上是笔者对我国现行的三大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进行的简单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每种模式都有自身的优势, 但也存在发展的不足。从总体来看, 各模式之间连接不够紧密, 政府推动模式基本处于“一头独大的”状态。在今后的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我国应该做到, 第一, 完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 形成“政府+学院+社会机构+农民”的标准化、高效化培育模式, 各部门充分发挥其职责, 从组织培育到监管效果再到回访指导落实每一环节, 全方位提高职业农民培育的效率;第二, 加大对职业农民培育的资金投入, 主要做法是政府设立专项基金直接用于培育体系建设, 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等社会机构将投资转向职业农民培育环节;第三, 调整农业院校的培育方式, 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学院培育环节中的比例, 即学即用, 培育出更多的实用性、技术性人才, 改变大众“学农无用”的思想, 解决农业中职院校招生难的困境;第四, 加强培育内容特色化建设, 不同区域培育内容的设定要结合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 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需求, 农民自身的接受能力, 从统一标准中分化出自己的特色, 从特色中完善整个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建设。

摘要:通过分析政府推动型、学院推动型和社会机构推动型3种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优劣势, 得出促进我国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的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培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蓉.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探讨[J].云南农业, 2013 (8) :14-15.

[2]孙科, 郭明顺.四化同步视域中职业农民培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13 (10) :112-115.

浅谈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篇9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

职业农民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是指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 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 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职业农民隐含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必须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 二是必须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 三是必须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值得一提的是, 职业农民并不等同于兼业农民。兼业农民, 特别是以打工为主的兼业农民, 因为其主要收入来源是打工收入, 农业沦为家庭副业, 兼业农民往往对种地收入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 种地的目的甚至仅仅是“够自己吃就行”, 影响了农业的产品贡献。而职业农民与兼业农民的最大区别在于收入来源不同决定了对土地的态度不同。对职业农民来说, 农业收入是其主要收入, 甚至是唯一来源, 因此重视农业的产出和市场价值, 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 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职业农民的稳定性使之更重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避免农业经营的短期行为, 是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新型职业农民除了符合一般条件以外, 还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 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传统农民追求的是维持生计, 而新型职业农民则充分进入市场, 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追求报酬最大化, 一般具有较高的收入。其次,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 而且后继有人。稳定性是农业特点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 以区别于资本农业对农业的短期行为。第三,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职业农民国际现状及发 展趋势

发达国家, 特别是欧美各国, 面对日益膨胀的人口对农产品需求, 不约而同地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放在各国农业的首位, 通过建章立制、教育培训、多元化合作等多种形式, 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 发达国家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培育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 注重国家立法保障。发达国家普遍重视通过建章立制, 为培育职业农民提供政策支持。如美国在时间跨度长达74年的时间里, 先后颁布了《莫里尔法》《哈奇法》《史密斯-利费法案》《乔治—里德法案》《班克黑德—琼斯法案》等农业法律, 保证每个州都有专门教育培训机构和农业技术合作推广站, 实行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美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优惠政策, 使得职业农民教育获得雄厚的资金支持, 培养了大批农业技术人才, 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济贫法案》规定, 凡是贫民子弟, 不分性别都要接受学徒培训;《农业培训局法》规定, 农民教育培训是英国各产业培训中唯一能得到政府资助的项目。韩国《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规定, 对农渔民后继者提供援助资金, 提供精神教育和技术教育;《农渔村发展特别措施法》, 为培养农业后继者和专业农户提供法律保证。

(二) 注重完善教育体系。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民教育培训, 以保证职业农民后继有人。发达国家都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渠道, 保证农民教育培训需求, 为农业发展提供实用高级人才。如法国建立了由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农民职业 培训等层次分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对农民实施不同层次的各类培训。法国的农业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实行由农业部统一管理, 有农业教育经费专项预算, 教育内容全面, 注重环境和生态教育。日本的农业教育已形成农业指导式教育、就农准备教育、农业高等学校教育、农业大学校 教育、大学本科教育5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各有所侧重。值得一提的是, 日本在普通教育中也开展农业教育, 日本国民均要接受一定的农业基本常识教育, 并把它看作是国民是否具有教养的一部分。日本的农业教育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买单, 1/3由县里负担, 2/3由国家负担。此外, 美国和德国也具有完善的农民教育体系, 美国农民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 德国所有农民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也必须再接受不少于3年的农业职业教育。

(三) 注重政府与非政府部门合作。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多元化合作, 为培育职业农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与非政府部门合作是德国实行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 其农民培训体现出政府、企业和个人联合供给、共同支撑的特征, 同时积极鼓励非政府部门组织参与培训工作。此外, 德国还通过立法, 明确规定由企业和个人以纳税形式缴纳培训费用。韩国的农民培训也十分注重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合作, 并在国家统筹规划下, 形成了以农村振兴厅、农业院校和农民协会为主体, 同时积极吸收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培训体系。

(四) 注重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及权益保护。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业经营资格准入, 保证职业农民权益受到保护。发达国家实行农民资格考试, 确保宝贵的农业资源让高素质的农民来使用和经营。如英国培训具有严格的考试制度, 学员经考试合格后才发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为避免滥发资格证书, 还专门成立了职业资格评审委员会, 英国的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分为农业职业培训证书和技术教育证书两大系列;证书制度在法国农业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农民培训与证书制度密切结合, 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员必须参加培训, 接受考核并取得资格证书, 法国农民培训的职业资格证书有4种; 德国有“合格证书”和“农场师傅证书”两种;加拿大推行“绿色证书”制度, 不获得绿色证书不能成为农民, 不能继承或购买农场。同时, 发达国家给予持证农民政策优惠, 保证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如有权购地租地, 有权申请建立企业和经营农场, 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低息贷款, 创办农场第一年可以得到政府资助和补贴, 初始几年减免税收, 受过农业教育的子女在继承农场上享有优先权, 农民在参加培训时可免交杂费并获得伙食补贴等等。

三、我国农民的职业化道路 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农业和农民职业化发展之路,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 传统农业与传统农民及兼业农民。我国从奴隶社会开始, 就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比重都在70% 以上, 但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农民比重却很小。主要原因是作为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基础--土地, 绝大部分掌握在奴隶主、地主和官僚的手中, 这就形成传统农业在社会大环境下, 不可能造就职业农民的缺陷。这个时期主要以雇农、佃农、兼业农民为主体。

(二) 现代农业与传统职业农民。现代农业的起点普遍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 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本文认为, 我国现代农业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时期。从那时起, 中国开始涌现出各种与西方接轨的西式洋学, 其中不乏西方农学的涌入。期间, 中国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 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 标志着中国农业进入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萌芽期, 职业农民也正式登上了中国农业的发展舞台。解放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大力扶持农业的发展, 不仅涌现出袁隆平等许多杰出的农业科技带头人才, 更涌现出许多像霍邱县龙潭镇杨楼村、岔路镇岔路村一样的职业农民示范村。

(三) 未来农业与新型职业农民。从现阶段农业发展来看, 在可见的未来, 我国农业将会朝着集约化、智能化、定制化以及高附加值化的方向发展。农业生产资料会再次分配, 从而出现高度集中、智能的生产模式。新型的职业农民将通过敏锐的市场触觉, 把握市场的动向, 从而能够通过智能型、高科技型的农业生产实现农产品附加值的利润最大化;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 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更多的责任。

四、我国职业农民发展存在 的问题

职业农民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出现时间并不晚, 但其发展速度非常缓慢。2005年底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 才首次将大力培养职业农民提到重要议事日程;2007年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正式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 营”的新型职业农民;2007年10月,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问题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大创新。我国 新型职业农民正在逐步发育成长, 但是, 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 制约其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 社会原因:我国现代社会环境对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限制, 运输渠道、市场流通以及农产品的附加值过低等原因导致谷贱伤农的事件屡屡发生, 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保障的缺失等。

(二) 教育原因:我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 包括中国农业大学等专业农业大学中都没有设置完备、系统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 农广校体系也不完全具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条件。

(三) 市场原因:农业投资收益的回收周期过长、收益过低以及种植技术落后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 造成农村无人种地的局面。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农村留守人员平均年龄57岁 , 大部分是“386199”人员 (即妇女、儿童、老人) 。大量有文化知识的青壮劳力涌入城市打工, 良田无人耕种, 大量荒废, 即便有人种地, 由于对市场把握不准, 农产品的粗加工以及精细加工严重不足, 往往造成农产品种得出来, 销不出去, 加工不了, 无人问津。

(四) 机制原因:我国现阶段农业依旧未完成从松散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于大型农业机械价格过高、导致现在除少数农业集 团实现大规模集团作业, 多数农民还维持着高强度, 低效率的手工、半机械作业。而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载体的家庭农场, 也遭遇到经营方式、市场定位等划分不清的尴尬境地。

五、培育我国新型职业农民 的措施建议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我国未来“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 是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是世界各国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做法。借鉴西方国家发展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强化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 加大政策扶持。相关职能部门应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国家科技发展纲要、教育发展纲要和人才纲要提出的培养新型职 业农民目标、设想和任务, 加快思想和体制上的转变, 尽快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的制度体系。如建立一套完善的创业兴业、贷款融 资、风险支持、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综合扶持政策体系, 在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新增农业补贴向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出台优惠政策, 稳定现有职业农民队伍, 并吸引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业生产一线就业创业, 不断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二) 完善教育体系。从单纯的经验式、传承式培养方式向国家、社会、学校三位一体式培养方式转变,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办学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 形成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的大协作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是加强县乡村三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保证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 设, 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信息化步伐,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三) 完善市场体制。尽快完成农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农业产业化升级, 培养大批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头人和农业产业工人。同时, 伴随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着力培养以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为主的新型市场经营主体, 积极搭建平台, 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改进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 让他们成为农业生产的核心力量、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更能把握市场脉络, 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利润最大化。

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篇10

职业精神的内涵

社会发展进程表明, 人类的职业生活是一个历史范畴。一般而言, 所谓职业, 就是人们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 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 是以职业理想为前提, 以职业道德为支柱, 以敬业奉献、自觉承担职业责任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和态度。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几个方面。

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性

从高职教育的内涵看长期以来, 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内涵有个通俗的理解, 即专业理论必需够用、强化操作技能的教育形式。其实高职教育不应仅仅重视和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 更应注重职业精神的教育, 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能胜任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 还要具备良好的能为用人单位认可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精神, 如此才能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高职教育作为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所培养的人才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其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是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这种明确的职业指向决定了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 还要加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为学生毕业、实现就业及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从市场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看众多企业的招聘, 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无论招聘何种职位, 除了要求具备与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经验外, 都会有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等职业精神方面的要求, 可见企业最看重的就是职业精神。如果把企业所希望得到的工作成果作为一个结果函数的话, 那么职业精神就是影响一个人能力发挥的系数。一个人能力发挥的程度, 往往取决于他所具备的非智力因素, 即思想认识、责任意识、职业理想、职业观念等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愈强, 能力发挥程度也就愈高。反之, 如果职业精神低下, 即使有再高的职业能力, 也无法使企业获得希望得到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具有错误的思想认识, 不负责任甚至严重失职, 还可能给企业带来难以预测的危害和不可估量的损失。

从一个人事业成功的精神动力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企业的“资产”还是企业的“负债”, 取决于人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 要成为企业的优良“资产”必须两方面都具备, 两者之间权衡比较, 职业精神较职业能力更为重要, 因为具备了职业精神可以促使职业能力不断提高。职业生涯充满困难与挑战, 人们面对的环境不可能是最理想的, 如工作不是自己最喜欢的, 工作环境、待遇、位置与自己的理想有差距等, 如何在不理想的环境中坚持下去是永远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较强的职业精神能够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 可以使人增强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积极工作, 反之, 则会使人工作消极。职业精神是人们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作为职业人员, 如何看待工作, 如何面对不公平的现象, 如何处理与同事、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与矛盾等, 都会受到职业精神的影响。

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改革开放使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而最大的失败则是教育和文化。我们正在慢慢失去那些最不应该丢失的民族之魂———正义、真诚、持之以恒、责任、互助、承诺、忠诚、信任、团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职业精神, 等等。受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 人们变得急功近利, 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任务, 甚至是负担, 缺乏理想、激情、敬业、奉献、责任等职业精神。到哪里能找到“将信送给加西亚”的人?管理者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国企业的员工所需要的不是书本上的知识, 也不是他人的种种指导, 而是需要一种敬业精神, 即一种面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 闯过道道难关, 克服重重困难, 全心全意地完成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将信送给加西亚”的职业精神。

学校的不重视使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缺乏应有的环境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重职业能力而轻职业精神。职业能力教育有一整套制度、计划来保障, 可通过有形的教师授课和社会实践实现, 可通过应知应会考核评价优劣, 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而职业精神培养却是“软性”的, 其计划、操作、评价都有一定的难度, 因而似乎可有可无, 往往既无计划、制度, 也无人力、资金保证。问题的关键是认识不到位, 没有将职业精神培育列入高职教育的内涵, 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地位。以医学院校为例, 与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相比, 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 课程设置不合理, 有关研究表明, 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 而在美国、德国约占20%~25%, 在英国、日本约占10%~15%。由于相关的职业精神教育力度不够, 导致我国医学院校学生的文化底蕴薄弱, 医德素质不高。

对“以市场为导向”精神贯彻不彻底导致职业精神培育不全面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学校对市场需求的不重视, 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及教学效果。学生需要什么, 市场需要什么, 教师根本不去调查, 他们在教学时自己头脑中有什么知识, 就向学生传授什么知识。假如教师的头脑中只有A、B、C、D、E, 那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只能在A~E的范围内, 教师头脑中有的知识企业并不需要, 而企业需要的知识教师的头脑中又没有。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不断地深入企业、深入市场, 了解企业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从“以自己的头脑为中心”转变为“以企业的需求为中心”, 及时调整充实自己的头脑, 使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昨天的教师能否培养今天的学生, 去面对和解决明天的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必须不断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效果受近年来高职扩招的影响,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生均办学条件不足的现象, 导致有些课程的教学只能“在黑板上开机器”。传统的职业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 这种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到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哪里有机会接触到职业活动和职业过程, 又何谈获得对未来职业的感性认识。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课堂上经常是教师讲得唾沫飞溅, 而学生睡倒一大片, 学生无法对职业加以认识和了解, 又怎能热爱未来的职业呢?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只是片面强调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不能让学生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不能将职业精神的培育融入教学活动中, 更不能使学生通过对职业过程的体验全面了解职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途径

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精神的大环境高职院校的水平评估体系对院校规划、专业规划、师资规划、实践性教学环节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规划都有明确的评估指标和考核要求, 但却没有将职业精神培养作为重要指标, 职业精神培养得不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因此, 必须在高职教育中大力倡导职业精神培育, 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精神的大环境。每个人注定会成为职业人, 职业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必须从学生抓起,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从家庭教育、基础教育开始, 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片面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职业精神的培育, 如应试教育培养出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一样。缺乏职业精神培育, 职业教育的质量永远只能在低水平徘徊, 永远不能超越现实。没有职业精神, 就谈不上民族精神。

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要将职业精神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同重视职业道德、职业指导等课程一样, 高职院校必须将职业精神培育作为必修课。要加强调查研究, 结合行业特点和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 分析职业岗位的核心精神, 总结不同职业岗位的共同特性, 制定科学有效的职业精神培育方案, 将职业精神培育列入教学计划。要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利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寝室、食堂等场所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纪律观念, 结合职业岗位的要求开展一系列活动, 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职业纪律等职业精神。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职业的特点在全院开展了“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系列活动, 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职业精神培育要贯穿于高职教育全过程从新生进校开始, 就要通过入学教育使学生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初步认识, 要在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学习中融入职业精神教育。在学生见习、实习、实训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激发学生对职业的兴趣和情感, 使学生在获得职业能力的同时, 自觉养成职业精神。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采取“专业职业融通, 学业岗位一体”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 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以全面质量监控和严格考核确保职业精神培育的效果好的产品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监控和检验, 好的教学效果和好的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学质量监控和严格考核。教学质量评价如果只看学生的考试分数, 而不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监控, 只看职业知识传授和职业能力培养, 而不对职业精神培育进行监控, 那就难以实现全面的质量监控, 这样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培养不出企业所需的合格人才的。

社会的认可度是对一所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最好的衡量标准, 高职院校要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就必须提高人才培养模式, 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职学生只有职业能力是不够的, 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精神,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以市场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 具备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才能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更要重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不能重职业能力培养而轻职业精神教育, 要将职业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通过质量监控和严格考核确保职业精神培育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生,职业精神,市场导向

参考文献

[1]刘声.今年城镇需就业总人数达2400万[N].中国青年报, 2009-02-20 (4) .

[2]陈长生.高职教育内涵之职业精神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1) .

[3]刘彦斌.培育学生职业精神与建设高职校园文化[J].改革与战略, 2006, (6) .

[4]孙英梅, 岩磊.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2, (7) .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在“树人” 篇11

笔者以为这位代表讲得非常好!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活动自2012年8月份启动以来,农业部制定了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各地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工作经费,制定扶持政策,形成了合力推動的良好氛围。很多地方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根本,受到农民的欢迎。

但是,一些地方确实也存在着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比如,就像那位代表所言,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是一种培训,和以往的培训没什么两样等。过去,农业系统对农民是进行过很多形式的专业培训,包括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样的培训,主要是介绍技术,培训技能,为的是教给农民一技之长,或为了发家致富,或为了打工就业。而且这样的培训,在过去许多年中确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很多农民通过这样的培训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在种植养殖中提高了效益,增加了收入。还有许多农民在通过“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以后,进城打工很容易就找到了工作。可见,这样的培训对农民的农业生产和外出就业都功不可没。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较之以往的各种培训,有了更深一步的意义。以往的各种培训,重在传授技能,为的是让农民个体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中发挥作用。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则是重在为现代农业发展培育新的主体力量,是一个立足现在、着眼长远的工程,为的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未来。因此,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在进行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他们的政治素质、政策知识、科学素养、法制观念以及经营理念的培养和教育,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提高整体素质。也就是说,在培训与培育之间,重“训”更要重“育”。

广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篇12

近2 年, 广东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政策, 正式运行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 以高要市、阳春市、梅县、从化市和揭东区等8 个县级试点单位为示范区, 带领广东省进行项目的开展。广东省通过确定培育对象, 创新培育方式, 落实补助政策等一系列工作, 培育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要进一步推进广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必须及时总结经验, 提高农民素质, 构建专业服务体系, 完善风险保障等相关制度。

1 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界定

新型职业农民包含农民, 农民指的是长期定居在农村地区, 拥有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 且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农民要符合以下4 个条件: 长期居住在农村地区;占有一定数量的生产性耕地;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1]。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民的概念基础上还包括了将农业生产经营当做自身职业的农民, 且具备以下素质和条件:专业的生产技能、科技文化素质、职业道德涵养、市场竞争意识强, 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稳定[2]。

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2.1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经途径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承载主体和主要推动力。农民的教育背景、文化素质、技术掌握水平与农业现代化密切相关。我国已经全面进入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农业科技的进步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现代化农业生产要素能否高效率地转变为农业生产力,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农民对现代农业发展所必要的新技能、新知识的获取和吸收情况。获取新技能和新知识的必经途径之一就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2.2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的诞生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物。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促使大批农业从业者从土地中扩散开来, 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但也有一批农民以代耕代收为出发点逐步成为农业规模经营者、专业大户, 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在“三化”的综合作用下, 必然促使培养大规模、高素质、结构适宜的新型职业农民。

2.3有助于农村社会化大生产

专业生产和协作生产是农村社会化大生产的重心, 高新技术必须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并作为主要引擎, 将生产要素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使农业生产趋向分工精细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最后达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3]。实现农村社会化大生产的关键是科技创新驱动, 总的来说是要依靠掌握和使用先进科学技术, 承载农业产业发展的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3 广东地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与问题

3.1确立培育示范区, 积极发挥带动作用

广东各示范区以各种形式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工作, 效果显著。广州市从化区农业局、广州市从化区职业技术学校以从化区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立足点, 结合创建“广东省现代农业示范区”, 针对蔬菜、砂糖桔、火龙果、蜂业4 个主导产业, 组织代表深入各街坊小镇、企业和合作组织进行仔细调查, 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 村、镇推荐, 认真综合分析、严格筛选、审核, 最后确定为从化区2014 年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有600 名。其中, 负责生产经营的有300 人, 包括蔬菜、砂糖桔、火龙果及蜂业等专业的人员;负责职业技术和社会服务的有300 人, 包括合作社骨干类、农资经营店销售类、农业机械操作类等专业人员[4]。

3.2培养对象的确定, 培育大量新型职业农民

2013 年5 月份出台的文件《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给各地区试点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依据指导意见要求, 各地区要全力加强力度, 以培养生产经营类职业农民为重点方向, 以保证试点期间每个地区培养500 ~ 1000 名新型职业农民[5]。在工作中, 阳春市、梅州梅县区等积极主动在实践中探索, 总结出很多有益的经验, 走在全省的领先位置。2013 年10 月, 阳春市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 方案主张根据阳春市自身条件选择蔬菜、水产、生猪3 个主导产业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并计划从2012 ~ 2014 年期间培育500 名新型职业农民。梅县通过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办法》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政策让职业农民们感受到来自政府的支持力量。

3.3广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1组织实施不到位

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环节是推举出那些有一定数量生产资料产业、愿意定居在农村且有兴趣在农村进行创业的中青年人, 将他们集中起来然后根据从事的类别进行分类培训。在现今的政府展开的很多农民培训中, 在组织实施这方面做得欠佳, 没有针对性地筛选和分类培训对象, 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为了完成培训任务, 把不相关的人叫来凑人数的例子。组织实施的不到位直接导致培训效果、质量跟不上, 培训偏于注重形式和表面, 培训的监督机制出现严重空缺。

3.3.2课程实效性弱

培训课程的设置是否全面关系到职业农民培育的成效。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可以使农民高效率的掌握职业技术和知识。培训对象新型职业农民很多是扎根农村, 以后的方向是在农村开展规模化经营活动,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 他们是创业型农民, 在农村创业。但是在现今的培训课程安排上, 总体上以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为主, 在有关创业意识、创业计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课程空缺很大。

3.3.3师资力量不够

培训的师资力量对培养了解知识、掌握技术、擅长经营管理的职业农民来说至关重要。目前的趋势是政府相关部门是培训项目的管理单位, 农业院校是项目的实施单位[6]。但在实践过程中, 农民更希望所获取的知识能解决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培训教师理论知识虽很丰富, 但没有相关的农村实践经验, 因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无法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 培训成效不显著。

4 培育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

4.1提高农民素质

广东农村地区农民素质与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长远来看, 要培育广东新型职业农民, 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7]。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政策, 确保农村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必须贯彻落实国家农民职业教育对农民的各项优惠政策, 确保农村孩子有条件接受基础教育, 农民有途径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4.2完善培训课程的设置

职业农民区别于一般定义的农民, 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外, 还需要接受创业意识、创业计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因此培训的课程可以补充以下3 个方面: 意志力培训课程, 主要是通过严格的军训式的培训方式如站军姿、走军步、拉练等集体活动锻炼新型职业农民的内在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 让他们有毅力扎根于农村;创业相关课程, 主要引导新型职业农民接受在农村也可以实现创业的观念, 继而指导他们如何开始创业, 并鼓励扎根农村积极创业;经营管理类课程。职业农民将是农村的新的经营主体, 该类课程的设置将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4.3加强师资力量

拥有一支经验成熟的实践教师队伍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条件。教师要有较强的农村经营管理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要传授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有相应的教学能力。相关部门也应该对此规范, 譬如只有满足相应的资格条件, 才能从事农业培训;也需成立专项资金来支持职业农业培训教师的实战技能强化培训。

4.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策支持是发展新型农民培育的有力保障[8]。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兴未艾, 但也极力需要国家相关政策和社会保险的支持。广东对种粮大户、专业技术能手、龙头企业等新型职业农民有响应的扶持政策, 譬如对参加培训的农民给予一定补助, 技术能手的评优等。但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种种风险很大程度上不能规避。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充分保护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等新型职业农民代表, 提高他们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表彰奖励贡献突出的职业农民, 鼓励他们加入农村领导班子, 带动一方农民致富。

参考文献

[1]盛子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现实需求与发展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 (20) .

[2]郭智奇, 齐国, 杨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5) .

[3]杨慧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日韩经验及对我国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12 (4) .

[4]梁田庚等.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和成果转化[J].专题调研报告[R], 2011 (5) .

[5]陈良伟等.现代农业背景下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浙江现代农业, 2010 (3) :23-27.

[6]李文学.新型职业农民须具有四大特征[J].农村新技术, 2013 (3) .

[7]吴永胜等.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其培养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10) .

上一篇:幼儿音乐教学实验研究论文下一篇:汽车消费趋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