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职业精神(精选8篇)
培育职业精神 篇1
培育职业精神
今年的暑期的社会实践,我参加了今年应届毕业生律师职业资格申请的相关工作和司法考试的相关的筹备工作,在短短两周的社会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个人职业道德意识在职场中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从某一个方面来说,职业道德其实就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制定和形成的行为规范,它广泛渗透于职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具有极其重要的约束引导作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职业道德体现了从事一定职业活动的人们的自律意识,这是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道德素质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也是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自身素质的要求。
大学生们即将告别学生生涯迈入社会,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他们个人的职业道德意识对于他们日后的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他们拥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那么就等于为自己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经过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秀的道德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还是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从业者自身的素质对于其职业生涯尤为重要。许多大学生在刚刚步入职业生涯的时候,经常迟到、早退,最终因为过度散漫而被用人单位辞退,而这样的例子也早已屡见不鲜。
今年假期,我在政务中心参与律师资格申报的相关工作的时候,发现政务中心的用人管理、考核制度比一般的单位要更加严格,每天都必须准时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请假。由于窗口工作的特殊性,对于我们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几乎是不允许擅自离开岗位太久,或者是在岗位上做与工作无关的事项,否则就要进行该单位考核的扣分和批评,而这也关系到整个单位的年终奖金问题,一旦稍有差错,就等于出现在工作上出现了重大问题,许多工作人员曾经就因为这样而被辞退。其实,准时上下班,也是一种诚实守信的行为。工作其实就是一种劳动,用人单位和从业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劳动合同,准时上下班,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你对用人单位履行其支付报酬行为的一种应尽的责任,是一种信守劳动合同协议的行为。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诚实守信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诚实守信不仅是从业者步入职业殿堂的“通行证”,也体现着从业者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力量。缺失了诚信就会失去领导的信任,失去工作,甚至失去社会的支持,最终失去了发展壮大的机遇。诚实守信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职业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现象,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一些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诚信的缺失,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扰乱了市场秩序,也败坏了一些企业名声。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及时、必须的加强职业领域的诚信道德建设。
另外,爱岗敬业在现在的职业生涯中也极其重要。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尊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道德操守。表现为从业人员勤奋努力、精益求精,尽职尽责的职业行为。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现在的用人单位对就业大学生的工作能力非常担忧,当代的大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单位工作的绝大部分学生其实都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因此也造成了对工作的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最终工作效率显著下降。
在这一次暑期的社会实践中,我发现其实工作也许本身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如果就业者本身愿意用不同的态度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为他人服务,对他人负责,那么工作效率就会显著提高。不得不承认,在政务中心的工作是十分枯燥无味的,而且每天要审阅的材料简直
让人眼花缭乱、头昏脑涨的,可是,一想到许多毕业的大学生辛辛苦苦通过了司法考试,如果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最后无法顺利领取证书,以往付出的辛苦也将付诸东流,就不由得感到自己责任重大,连忙打起精神认真核对审阅相关的材料。其实,爱岗敬业就是一种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一种对自己工作负责的精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需要在学习,对自己工作岗位的“爱”,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敬”,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也是从业者应该自觉遵守的道德要求。职业不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也是从业者完成自身社会化的重要条件,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不可或缺的舞台。个人的发展和完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现实的行动,没有行动,一切都会流于空谈。因此,爱岗敬业所表达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应当是: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是社会对每个从业者的要求,更应当是每个从业者对自己的自觉约束。
还有,在工作中做到办事公道的职业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办事公道,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公道,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害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办事公道,也就要做事讲原则,无论对人对己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出于公心,不挟私欲,按照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法律要求和行为准则来处事待人。这也是社会主义职业特征的体现。
在工作中,应该本着服务群众的态度,就是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职业场所是体现这一核心要求的重要领域,职业活动使得为人民服务获得了具体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也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服务群众就成为了职业活动的内在需要。在职业活动中提倡服务群众,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道德标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个公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能力如何,都能够在本职岗位上,通过不同的形式为人民服务。每一个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都自觉遵循服务群众的要求,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人人都是服务者,人人都是服务对象的良好的秩序与和谐状态。
还有,在工作中,我们还应该学习奉献社会的精神。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起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并通过兢兢业业地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尽到力所能及的责任。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都要体现奉献社会的精神。
其实,在职业活动中,不同的价值追求所体现的人生境界是不同的,所产生的价值和意义也是不同的。青年马克思在谈到选择职业的理想和价值时曾经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撒下热泪。”马克思对职业的价值追求,归根到底是以奉献社会为最高目标的。这种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人生境界,值得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时学习和追求。
我认为大学生大学生应该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学习职业道德知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对于今后从事职业活动具有重大意义。要从现在起步,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与他人合作,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力戒自私散漫,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敢于坚持真理,大胆探索,力戒消极保守,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提倡艰苦朴素、勇挑重担,力戒贪图享乐,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执着认真、刻苦细研的学习习惯,力戒浮躁不专的作风,发扬精益求精的精神。同时,大学生还应该自觉培养廉洁自律意识,提高人格境界,为今后在职业生活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依法办事、廉洁奉公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育职业精神 篇2
职业精神的内涵
社会发展进程表明, 人类的职业生活是一个历史范畴。一般而言, 所谓职业, 就是人们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 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 是以职业理想为前提, 以职业道德为支柱, 以敬业奉献、自觉承担职业责任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和态度。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几个方面。
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性
从高职教育的内涵看长期以来, 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内涵有个通俗的理解, 即专业理论必需够用、强化操作技能的教育形式。其实高职教育不应仅仅重视和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 更应注重职业精神的教育, 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能胜任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 还要具备良好的能为用人单位认可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精神, 如此才能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高职教育作为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所培养的人才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其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是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这种明确的职业指向决定了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 还要加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为学生毕业、实现就业及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从市场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看众多企业的招聘, 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无论招聘何种职位, 除了要求具备与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经验外, 都会有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等职业精神方面的要求, 可见企业最看重的就是职业精神。如果把企业所希望得到的工作成果作为一个结果函数的话, 那么职业精神就是影响一个人能力发挥的系数。一个人能力发挥的程度, 往往取决于他所具备的非智力因素, 即思想认识、责任意识、职业理想、职业观念等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愈强, 能力发挥程度也就愈高。反之, 如果职业精神低下, 即使有再高的职业能力, 也无法使企业获得希望得到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具有错误的思想认识, 不负责任甚至严重失职, 还可能给企业带来难以预测的危害和不可估量的损失。
从一个人事业成功的精神动力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企业的“资产”还是企业的“负债”, 取决于人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 要成为企业的优良“资产”必须两方面都具备, 两者之间权衡比较, 职业精神较职业能力更为重要, 因为具备了职业精神可以促使职业能力不断提高。职业生涯充满困难与挑战, 人们面对的环境不可能是最理想的, 如工作不是自己最喜欢的, 工作环境、待遇、位置与自己的理想有差距等, 如何在不理想的环境中坚持下去是永远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较强的职业精神能够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 可以使人增强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积极工作, 反之, 则会使人工作消极。职业精神是人们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作为职业人员, 如何看待工作, 如何面对不公平的现象, 如何处理与同事、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与矛盾等, 都会受到职业精神的影响。
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改革开放使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而最大的失败则是教育和文化。我们正在慢慢失去那些最不应该丢失的民族之魂———正义、真诚、持之以恒、责任、互助、承诺、忠诚、信任、团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职业精神, 等等。受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 人们变得急功近利, 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任务, 甚至是负担, 缺乏理想、激情、敬业、奉献、责任等职业精神。到哪里能找到“将信送给加西亚”的人?管理者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国企业的员工所需要的不是书本上的知识, 也不是他人的种种指导, 而是需要一种敬业精神, 即一种面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 闯过道道难关, 克服重重困难, 全心全意地完成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将信送给加西亚”的职业精神。
学校的不重视使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缺乏应有的环境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重职业能力而轻职业精神。职业能力教育有一整套制度、计划来保障, 可通过有形的教师授课和社会实践实现, 可通过应知应会考核评价优劣, 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而职业精神培养却是“软性”的, 其计划、操作、评价都有一定的难度, 因而似乎可有可无, 往往既无计划、制度, 也无人力、资金保证。问题的关键是认识不到位, 没有将职业精神培育列入高职教育的内涵, 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地位。以医学院校为例, 与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相比, 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 课程设置不合理, 有关研究表明, 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 而在美国、德国约占20%~25%, 在英国、日本约占10%~15%。由于相关的职业精神教育力度不够, 导致我国医学院校学生的文化底蕴薄弱, 医德素质不高。
对“以市场为导向”精神贯彻不彻底导致职业精神培育不全面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学校对市场需求的不重视, 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及教学效果。学生需要什么, 市场需要什么, 教师根本不去调查, 他们在教学时自己头脑中有什么知识, 就向学生传授什么知识。假如教师的头脑中只有A、B、C、D、E, 那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只能在A~E的范围内, 教师头脑中有的知识企业并不需要, 而企业需要的知识教师的头脑中又没有。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不断地深入企业、深入市场, 了解企业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从“以自己的头脑为中心”转变为“以企业的需求为中心”, 及时调整充实自己的头脑, 使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昨天的教师能否培养今天的学生, 去面对和解决明天的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必须不断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效果受近年来高职扩招的影响,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生均办学条件不足的现象, 导致有些课程的教学只能“在黑板上开机器”。传统的职业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 这种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到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哪里有机会接触到职业活动和职业过程, 又何谈获得对未来职业的感性认识。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课堂上经常是教师讲得唾沫飞溅, 而学生睡倒一大片, 学生无法对职业加以认识和了解, 又怎能热爱未来的职业呢?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只是片面强调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不能让学生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不能将职业精神的培育融入教学活动中, 更不能使学生通过对职业过程的体验全面了解职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途径
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精神的大环境高职院校的水平评估体系对院校规划、专业规划、师资规划、实践性教学环节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规划都有明确的评估指标和考核要求, 但却没有将职业精神培养作为重要指标, 职业精神培养得不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因此, 必须在高职教育中大力倡导职业精神培育, 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精神的大环境。每个人注定会成为职业人, 职业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必须从学生抓起,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从家庭教育、基础教育开始, 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片面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职业精神的培育, 如应试教育培养出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一样。缺乏职业精神培育, 职业教育的质量永远只能在低水平徘徊, 永远不能超越现实。没有职业精神, 就谈不上民族精神。
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要将职业精神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同重视职业道德、职业指导等课程一样, 高职院校必须将职业精神培育作为必修课。要加强调查研究, 结合行业特点和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 分析职业岗位的核心精神, 总结不同职业岗位的共同特性, 制定科学有效的职业精神培育方案, 将职业精神培育列入教学计划。要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利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寝室、食堂等场所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纪律观念, 结合职业岗位的要求开展一系列活动, 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职业纪律等职业精神。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职业的特点在全院开展了“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系列活动, 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职业精神培育要贯穿于高职教育全过程从新生进校开始, 就要通过入学教育使学生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初步认识, 要在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学习中融入职业精神教育。在学生见习、实习、实训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激发学生对职业的兴趣和情感, 使学生在获得职业能力的同时, 自觉养成职业精神。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采取“专业职业融通, 学业岗位一体”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 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以全面质量监控和严格考核确保职业精神培育的效果好的产品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监控和检验, 好的教学效果和好的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学质量监控和严格考核。教学质量评价如果只看学生的考试分数, 而不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监控, 只看职业知识传授和职业能力培养, 而不对职业精神培育进行监控, 那就难以实现全面的质量监控, 这样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培养不出企业所需的合格人才的。
社会的认可度是对一所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最好的衡量标准, 高职院校要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就必须提高人才培养模式, 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职学生只有职业能力是不够的, 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精神,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以市场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 具备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才能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更要重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不能重职业能力培养而轻职业精神教育, 要将职业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通过质量监控和严格考核确保职业精神培育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生,职业精神,市场导向
参考文献
[1]刘声.今年城镇需就业总人数达2400万[N].中国青年报, 2009-02-20 (4) .
[2]陈长生.高职教育内涵之职业精神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1) .
[3]刘彦斌.培育学生职业精神与建设高职校园文化[J].改革与战略, 2006, (6) .
[4]孙英梅, 岩磊.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2, (7) .
检察职业精神的培育 篇3
内容摘要:检察职业精神是检察人员所共同具有的坚定法律信念、正确法律价值观和现代法治理念,具有人民性、职业性和法律监督性的特征。培育检察职业精神,对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确保检察官正当履职、满足人民公平正义需求有重要价值。因此,需要从检察职业道德建设、检察文化建设、检察官职业化建设三个方面培育检察职业精神,确保检察职业精神得到切实有效的培育和弘扬。
关键词:检察职业精神 内涵 培育路径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检察职业精神以忠诚为基石,以为民为宗旨,以公正为核心,以服务大局为使命,以清廉为操守。”检察职业精神既是我国检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又是检察队伍建设的筋脉和核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检察职业精神的有无与强弱,在深层次上决定着检察官的价值追求、执法能力和司法行为。在新形势下,如何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和检察工作规律的检察职业精神,是推进检察官职业化、专业化、正规化过程中所应着重思考的一个课题。
一、检察职业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检察职业精神,是指检察人员所共同具有的坚定法律信念、正确法律价值观和现代法治理念,它是“集中反映检察职业特征和时代特征,对检察人员到思想引领作用的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1]作为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维度,检察职业精神以凝结检察官群体对于法治国家和检察事业的共同精神追求而体现法治的意蕴,是检察官职业共同的精神指南。
要而言之,检察职业精神有三个主要特征:(1)检察职业精神具有人民性。检察官是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是检察官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在整个司法体制中,唯有检察机关和检察官扮演者积极主动的角色,代表国家和人民追诉犯罪、保障人权。检察职业精神的人民性既体现着检察官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执政理念的认识与实践,又充分体现着人民检察事业的特点。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执法为民是检察职业精神的基本底色。(2)检察职业精神具有职业性。检察工作既是一种公务,也是一种职业。根据我国检察官法的规定,检察官是依法行使国家检察权的检察人员,检察职业精神根本上反映的是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其突出特点是以检察官职业为载体,运用规则处理法律问题,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其职业性特征准确地反映了检察职业精神的本质内涵。(3)检察职业精神具有法律监督性。检察机关和检察官依据国家权力机关授权,依法行使法律监督权,其目的在于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最大限度地约束权力的任性。在我国的司法体系中,检察官不仅参与正义的生产行为,还参与对司法不公的矫正行为。手持正义之剑,强化法律监督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神圣而庄严的使命,也是检察职业精神区别于其他职业精神最显著的标志。
二、培育检察职业精神的必要性认知
(一)培育检察职业精神,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法治精神作为法治的意识层面,是人们对法治理想和价值目标的升华提炼,是对法治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多种心理的有机融合,是实现法治中国所必备的精神要素。检察官作为国家法律的“护法者”,在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合格的检察官,首先必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通过进一步培育检察职业精神,有利于深入挖掘法治精神的基本价值内涵,与检察官的内心价值形成吻合;有利于凝聚检察官的智慧和力量,为法治精神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精神支撑。
(二)培育检察职业精神,是检察官正当履职的精神基础
在现代司法体制下,检察官在履职时区别于法官的中立性、律师的防护性,带有明显的具有主动性和攻击性。也因此,检察官行为的合理性、正当性均需服从于检察职业的需要,更应自觉接受检察职业精神的引导。检察职业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有效地强化检察官的职业认同,从而把情感认知提升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确保正当履职。事实上,真正为检察职业精神所激励的人们,会以检察职业的要求规范着自己的行为、履行着自己身上所担负的神圣职责。一直以来,面对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模式、案多人少的工作压力、待遇不高的职位现状,无数的检察官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这无疑是以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在为中国法治进程的推进而甘洒热血。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检察官失去职业精神,则检察制度亦将失去其内在的价值和活力,失去其良知和温度,最终会沦为一台冷冰冰的制度工具,难以行稳致远。总体而言,职业精神是一种价值理性,履职行为是一种行为理性,若失去精神规制,检察官的正当履职将会变为无根之游谈。
(三)培育检察职业精神,是满足人民公平正义需求的必由之路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法律的权威就体现在人民和法律接触之中,要让群众以看的见的方式感受到检察官所具备的法律职业精神,通过检察官的言行让群众对司法行为感到信服。而一个不具备职业精神的检察官,极有可能在司法运作中出现偏差,从而成为检察事业和公民的敌人。正如潘恩所讲,“法律必须靠原则的公正以及国民对它感兴趣才能获得支持”。[2]如果公民对于司法的态度是冷漠、厌恶、规避与据斥,而不是对司法的热情和期待、认同与参与,法律权威和司法公信的建立只能是风声月影。反之,在“民以吏为师”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作为法律监督者的检察官如果将其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自然会得到民众的信服,从而共同创造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自觉守法的法治环境,构建起“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秩序,社会上诸多矛盾也可以在寻求共识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解决。
三、检察职业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推进检察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检察官道德境地,约束其内心的恣意,确保法律得到正确有效的实施。对此,曹建明检察长多次强调,“要大力加强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广大检察人员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崇高的职业使命和毕生的价值追求”。推进检察职业道德建设,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强化职业认知,提升职业荣誉。康德认为,“对职责的敬重”是“唯一正确的道德情感”,“这是从道德塑造心灵的唯一表述方式,因为只有它才能营造坚固并精确规定的原理”。[3]要让检察官理性地认识到,检察工作是一项法律性很强的专门工作,法律监督职责的正确履行既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素能,又需要高尚的道德品质情操,并非是一般人就能胜任的工作。检察机关要教育检察官正确认识检察职业的社会地位、功能价值和角色定位,进一步强化检察官的职业认可,增强职业荣誉,让检察事业为检察官“理智所赞许,感情所爱护,意志所愿服从”,[4]在检察机关中形成争取和维护职业道德的氛围。
2.树立道德楷模,注重正面引导。检察官群体是一个甘于奉献的群体,每个检察官身边都有值得起尊重、敬佩的榜样。检察机关要善于发现、挖掘道德楷模,多树立典型、宣传典型,通过与先进人物心与心的交流来体验他们耐得清寒、耐得寂寞、甘于奉献的道德境地;通过开展诸如“学习道德模范”的主体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受教育的检察官遵守社会公德,弘扬家庭美德,提升职业道德,更深刻地启发检察官的职业良知和为人之道。
3.提升自我修养,严守精神高地。“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5]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就是引导全体检察人员严格遵守“忠诚、公正、清廉、为民”的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职业行为基本规范,纯洁思想、坚定信念,经受得住各种考验;在思想认识中,要有敢于为非的勇气和魄力,要有听取别人意见的雅量和气度;在日常学习中,努力从传统道德文化中汲取养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不断提高内心的道德修养,莫使心中明镜沾染尘埃。
(二)构建以法治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内核的检察文化
文化是精神的母体,什么性质的文化就孕育出什么状态的精神。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法律不过是穹窿上的拱梁,唯有历史积淀而成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穹窿顶上不可动摇的拱石”。法治建设中真正起作用的,就是那些看似不可捉摸,却又根植于心、稳定潜蕴的文化因素。当前,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就要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广大检察人员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检察文化创新发展,推动检察职业精神的不断提升。
1.永葆检察文化的先进性。在长期的人类历史中,法律职业永远是对社会变动反映最敏感的一个群体,始终在调整法律以适应新情况过程中起领先作用。正因如此,孟建柱书记在2016年全国政法会议上强调,新形势下加强政法队伍建设,“重”在遵循规律,“要”在改革创新。作为我国政法机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检察检察机关必须回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检察文化的内在要求,增强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
2.重新打造检察官的主体意识和法治观念。检察文化建设要始终把“人”作为核心,把检察官群体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主动引导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新,在思想上保持上下一致。要发挥检察文化的精神培育功能,坚持发展个性,扩充人格,充分提升检察官参与检察文化的热情。通过检察官的智力汇聚,使其人格和精神如山间林泉,浸润心灵,汇入检察文化的江河之中,不断提升检察官的思想境界。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检察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基本途径。对此,检察机关要不断创新宣讲和教育方式,努力营造具有民族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文化氛围,通过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检察文化融入到检察官的工作生活中。检察机关可以通过检察官讲坛、法律公众号、微信平台、网络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也可以利用期刊、小说、影视作品来直观地展现、宣扬检察职业精神,营造健康的检察官精神家园。
(三)加快检察官职业化进程
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已成为普遍共识,而加快检察官职业化建设的步伐,正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为此,检察机关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教育培训的专业性。正如英国大法官柯克所言,“法律是一门艺术,在一个人熟知法律之前,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检察官不仅仅需要广博的知识积累,还需要明确的逻辑判断和敏锐的社会洞察,一个缺乏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注定胜任不了检察工作。对此,检察系统的培训部门在教育培训中需促进学科型教育向职业性教育、知识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转型。既要夯实法学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专业化的论文写作和审查报告,又要通过案件讨论、经验交流、实地调研等形式对不同案件的事实和背景进行符合法律思维的分析、研判,一步一步地在办案中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
2.提升检察官的职业素养。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提升检察官职业素养的一个捷径就是大量总结、研读案例。对于检察官来说,既要总结自己所办案件的经验教训,又要有心地收集大量经典案例,认真研读,深入思考。通过对案例背后的法律论证、逻辑推理和证据采纳的总结,能够很快地掌握检察职业的主线,在遇到类似案件时很快上手,并且会有一个成熟、准确的处理,展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
3.保证办案主体的职业化。检察机关要将有着较强法律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检察官集中在办案一线,将司法精英选任到办案岗位上来,既有利于正当履职,又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检察形象。要以检察官职业的履职需要为重心,坚持不同岗位不同标准,不同主体不同要求,对于办案一线办案主体的标准只能提高,不能放低。此外,办案主体的职业化还需自觉将自己置身于法律职业共同体中,要学会和律师、法官以共同的法律语言、职业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行沟通,同时接受来自法官、律师的职业评判,认真反思身上的不足之处,不断磨砺检察官的专业技能,保障检察职业精神得到切实有效的培育和弘扬。
注释:
[1]张耕主编:《检察文化初论·序》,中国检察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86页。
[3]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46页。
[4]贺麟:《文化与人生》,世纪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页。
培育职业精神 篇4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增设人文社科课程
从近年来发表的关于医药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可知[4-6],各高校普遍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身体素质、语言和信息技术能力,课程主要集中为思想政治、英语、计算机类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很少。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是公共选修课,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从课程内容方面都显得很薄弱,从而导致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人文教育效果不理想。医药高职院校应改革课程体系,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开设普适性的人文社科核心课程,如文、史、哲、艺术等基础性课程,为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及关心民众疾苦的医学人文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人文课程应该列入必修课,成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生高年级阶段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如哲学、历史、宗教、伦理、文学和艺术等与医学交叉的课程,以强化学生对医学所具有的人文品性的了解和认识。可将医学人文基础课列入限选课,这样既避免了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同时又保证了学生都能参加这类课程的学习。
结合专业课教学,渗透职业精神教育
职业精神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与各学科、各专业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但是,目前医药高职院校的职业精神教育主要来自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两门课的教学,且仅有一小部分关于职业精神方面的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普遍缺乏职业精神内容的渗透,从而造成职业精神教育与专业教学相分离、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要把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教育落到实处,医药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职业教育与专业相结合的理念,将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将职业精神内容自然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应贯穿讲授古今中外医学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及高尚的道德境界、学生身边优秀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当前医疗模式改革与医学道德进步的内在要求、越来越恶化的医患关系的症结所在等,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介绍,使学生欣然接受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精神教育,从而提升职业精神教育教学效果。
借助实践教学平台,内化职业精神素养
实践教学是医药高职院校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既是医药高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的重要环节,又是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无论是模拟环境中的校内实训,还是真实环境的校外实习,学生在职业环境中都能了解到职业岗位的规章制度和技能标准,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所担负的责任,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通过与患者的沟通接触,能使学生感受到患者的疾苦,培养其爱护生命和服务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通过让学生学习身边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工作作风,有助于培养其热爱工作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工作中的团结协作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其协作的意识。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职业环境中受到熏陶,促进了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使其在职业活动中践行职业精神,并使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注重教师职业精神培养,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高职专业人才职业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是靠教师实现的,高职教师既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有坚定的职业精神。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高职教师能够感召学生,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起着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医药高职教师在工作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善于对工作进行反思和改进;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相关行业建立密切联系;要有自主探索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成为终生学习的积极实践者,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这些精神去感染学生,这样,教师的职业精神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建设校园文化,弘扬职业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教育力量,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沃土。医药类高职院校要以弘扬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精神为核心,以基本的人文素养、高尚的医德医风、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为重点建设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精神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校园文化主要由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3部分组成,医药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充分结合医疗卫生行业文化。首先,对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建设时,应适当地建立医学家雕像、医学家事迹长廊等,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医疗卫生行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积淀。其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应开展师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并将校训、校徽、校歌等学校文化符号深入师生的观念,不断地传承和创新。再次,每年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举行“崇尚医德,献身医学”主题教育,如以医学道德为主题的辩论会、医学技能比赛、学术活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职业能力,陶冶其人文素质和思想情操。最后,要通过“以人为本”的原则创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
战斗精神培育教案 篇5
“故善战者不在少,善守者不在小,胜在得威,败在失气”(《淮南子》)。高昂的士气、顽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历来是战斗力构成的重要内容,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有力保证。着眼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强化战斗精神。
一、战斗精神的内涵和实质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任何一支军队,如果没有精神的激励,没有高昂的斗志,战斗力就会大大下降。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我们迎接世界军事变革大潮冲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时代召唤。
1、为什么要培养战斗精神
战斗精神是部队的灵魂,是战斗力的决定因素之一,是英勇善战,敢打必的力量源泉。
2、什么是消防战斗精神
消防战斗精神是消防官兵的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融合升华的一种内在力量,是构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战斗精神的本质:从本质上讲,战斗精神渗透在军人的一切活动之中,是军人理想信念、勇气、意志和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是战斗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一支军队战胜敌人、履行使命、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
3.现阶段我消防官兵战斗精神的锻造面临怎样的考
验?
在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下,有的同志职能意识淡化,战斗激情不再像战争年代那样强烈;还有的同志甚至抱着“与己无关”的思想,觉得当几年兵就退伍,缺乏当兵打仗的信念和牺牲奉献的精神。
二、怎样培养官兵的战斗精神
战斗精神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必要保证,强化战斗精神是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客观需要。我们在强化战斗精神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客观辩证,坚持求真务实,切实抓住命脉,从而瞄准差距,有的放矢。
(一)培养战斗精神核心在于强化精忠报国、赤诚奉献的政治信念
如果说战斗精神是战胜敌人的思想根基和精神支柱,那么强烈的报国奉献热忱就是战斗精神的基础和动力源。现代战争之所以更加注重心理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心理战能够有效地摧垮对方的精神和意志,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因素的“软杀伤力”甚至比单纯军事打击的“硬杀伤力”更有效。因此,培育战斗精神核心要放在锻造不畏强敌、甘洒热血卫祖国的政治信念上。《孙子兵法》云:“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以之生,民弗诡也”(《计篇》)。说的是只要开发利用好战争正义性资源,就一定能赢得民心、军心,获得深厚的战争伟力。因此,我们必须要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战备形势教育,深刻揭露台独势力分裂祖国的罪恶行径和强敌干预的险恶用心,充分认清我军是祖国安全和统一的坚强捍卫者,时刻把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始终不渝地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只要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就能慷慨赴战,决战决胜。
(二)培育战斗精神关键在于强化指挥员战斗意志
战斗精神是由指挥员和战斗员的信念、情感、意志、作风等融合并升华产生的一种内在力量。指挥员的战斗精神、战斗意志和战斗作风,必然对部队的军威士气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于各级指挥员来说,同样需要把培养战斗精神作为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在培育战斗精神之中,各级指挥员要找准自身的角色,既要作为组织实施者,又要成为参与者;既要抓好士兵战斗精神的教育培养,又要抓好自身这个重点。要主动查找与战斗精神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切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刻苦钻研军事高科技知识,紧紧抓住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等有利时机,强化带兵打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锤炼一往无前、顽强拼搏的战斗意志,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培育战斗精神落脚在于精神力量物化为强大的战斗力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曾指出:“斗争是双方精神
力量和物质力量通过物质力量进行的一种较量。不言而喻,在这里不能忽视精神力量,因为正是精神状态对军事力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血火战场无亚军,狭路相逢勇者胜,胜负就在一念之间,向前一步就是胜利,后退一步就是失败,战争的特性要求我们只有牢固树立起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心和不畏牺牲的战斗意志,才能实现无往而不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大力提倡和鼓励官兵在本职岗位上勤奋自学、实践成才,激励他们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特别是军事高科技知识,学习与军事斗争相关的政治、法律、历史等等,为提高“打赢”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二是要引导官兵脚踏实地,刻苦训练,熟练掌握手中武器装备,实现人与武器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武器的作战效能,要加强针对性、适应性演练,苦练新技能,掌握新装备,研究新战法;三要大力培养官兵讲求科学、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坚持用科学态度分析战争,用科技知识驾驭武器装备,用科学方法指导作战,把勇敢精神与科学态度有机结合起来,努力锻造有胆有识、智勇双全的“全能战士”。
三、实践的磨砺迸发必然的跃升
精神本自磨砺生。战斗精神表现在战时,培养在平时,关键在养成。对战斗精神和战斗作风的培养,我们不但要学习和继承过去好的做法,而且要结合新的实际,从内容和形
式上不断创新,使之融入军事斗争准备的具体实践,渗透到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为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在平时约束规范中积淀
1、适时搞好教育引导。围绕坚定官兵的理想信念和凝聚军心鼓舞斗志,采取多种途径,深入扎实地抓好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我军根本职能的教育,切实回答和解决好官兵头脑中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使部队上下形成统一的认识,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
2、注重加强摔打磨练。培养铸造官兵的战斗精神,要始终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部队,练就官兵的高素质、高技能和过硬的体魄,提高部队抗疲劳、抗眩晕、抗饥饿等耐力和意志,培养官兵过硬的心理承受能力。扭住从严治军不放松,把从严治军贯彻落实到部队建设的全过程,通过狠抓条令条例的贯彻落实,引导官兵从一点一滴努力养成,自觉按照条令条例规范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确保部队的高度集中和统一。
3、搞好光荣传统熏陶。我军的优良传统具体体现了我军的性质和宗旨,体现在政治、军事、后勤和装备建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用优良传统和英模典型的先进事迹教育部队,熏陶官兵,就能更好地锤
炼和激发我军新一代官兵的战斗精神。
(二)在重大军事行动中检验
在此之中,一是要注重追求效益,正确把握拼命精神与科学精神,向科学要战斗力,要引导官兵自觉用科学态度分析研究未来战争,用科学知识驾驭武器装备,用科学方法搞好训练,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二要坚持在遂行军事演习、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中锻炼官兵,克服怕苦思想和畏难情绪,使他们在高度紧张和危急关头,仍然能够保持高昂的士气和顽强的斗志,树立起战胜强敌的信心和底气,迎接各种艰难困苦的挑战,勇于接受各种考验。三要重视实效,坚持从作战要求出发,把战斗精神培养与重大军事行动的完成连接起来,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水平作为强化战斗精神的根本出发点。
(三)在经受心理熔炼中跃升
2011民族精神培育方案 篇6
2011民族精神培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结合庆祝建国62周年活动,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的主题教育,培养学生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活动意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激励人民为国家、民族振兴而英勇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强。加强对他们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了解祖国的过去和未来,增强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自觉把自己的成长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三、活动主题及口号:
“热爱伟大祖国,唱响红色歌曲”。
四、活动时间:
9月1日至10月29日。
五、活动安排:
(一)、开学第一周:本周内应抓紧班级布置、校容整顿、制定班级活动计划,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1、认真落实升降国旗制度。把今年秋季开学第一次升旗,作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启动仪式,全面部署和启动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由校长向全体师生发出号召,在师生中树立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任务的意识,让学生自觉树立爱国意识,培养自身完善的人格修养,将爱祖国真正地贯彻到对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并作为自身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2、认真抓好学生国旗班训练和“唱响国歌”工作。从“升国旗、唱国歌”开始,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与学生一起高唱国歌,同时各班级要认真组织开展“国旗、国歌、国徽”、“两史一情”的教育,让爱国主义教育“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落到实处。并出好开学第一期黑板报。
(二)、开学第二周:本周内积极开展弘扬和教育活动。
1、以庆祝教师节为主要内容,安排“教师礼赞”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在9月10日教师节,组织开展庆祝活动,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3、召开一次座谈会。由德育辅导员做一次爱国主义的讲座。组织学生听报告。
(三)、开学第三周:本周内大力开展“回顾中国历史,激扬爱国情怀”主题教育。
1、以“九〃一八”事变8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对学生进
行“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
2、出好一期手抄报。结合本月主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出一期主题性手抄报。
(四)、开学第四周:本周内开展“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主题教育。发扬革命传统。
1、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诚信的历史故事、典型案例和典型人物,精心安排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使中学生懂得诚信做人的基本准则,增强学生法纪意识和诚信意识,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
2、国旗下讲话:诚实守信,从我做起。
六、活动要求
1、各年级、各班级要根据学校的活动方案,结合本年级、本班的实际,制定好本年级、班的活动方案,并开展卓有成效的活动。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班级要树立以月促年,常抓不懈的思想,在活动月结束后,对此项工作继续予以高度重视,抓长期,长期抓,建立起长效机制。
3、活动期间,将结合开学工作,学校对各年级、班级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活动结束后,各班要及时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书面总结材料上交校政教处保存,做好资料整理。
七、活动的预期成果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通过活动使全体教师增强“学
培育职业精神 篇7
一、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对工件进行精工制作的内在意识, 是工匠对制作产品进行精雕细琢的精神, 也是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精益求精的一种内在精神的体现, 同时, “工匠精神”也是追求卓越, 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创新进取, 将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社会责任、对事业的专注与工作的敬畏作为劳动者的基本素养。现代职业教育把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作为其首要的目标, 将学习者的实践技能提升、知识的学习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手段, 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个人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 导致培养的人才在技能方面得到了提升, 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这就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和输出的人才在个人素养上有所缺失, 不能保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性, 输出的人才难以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背景的要求, 向社会输送更加有用的人才, 作为为社会培养适用型、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 在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不仅要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培养, 更要注重对学习者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 以“工匠精神”的实质对学习者进行严格的要求, 改变专业传统的重技能轻人文的人才培养方式, 要求学习者能够摒弃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 专心关注产品的品质与细节, 注重创新, 关注社会交往的细节, 具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业务意识与工作精神, 心存敬畏工作的意识与思想, 全面构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来通过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来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综合素养, 来进一步的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向社会输送更加有用, 更具有思想的人才。
二、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出现代企业要注重培养企业工人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 要求劳动者能够将产品的意识、社会责任作为自身工作的要求, 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基本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企业需求人才培养的摇篮, 为企业提供实用型、应用型的人才已经是势在必行, 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更有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 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认识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经济转型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目前,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时期, 社会急需要各种各样的应用型人才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要求各种初、中、高级应用型人才能够具有社会责任、敢于担当、善于合作, 将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能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工匠精神”的本身就要求工作者能够专注、耐心、淡泊名利, 将实践创新作为工作中的基本要求, 并在工作中不断的突破自我。作为人才输送的基地, 职业教育负担着人才培养和驾驭的责任, 将社会任务具体在职业教育中, 就要求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道德修养水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注重对产品的质量专注, 将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融入到学习中, 培养学生精心打造、精工制作、耐心、淡泊名利的精神, 将实践创新的精神融入学习中, 将社会责任作为工作中的首要目标, 并最终能够形成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的发展, 才能提升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速度与品质, 而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来分析, 要培养劳动者的“工匠精神”, 就必须扎根于职业教育, 在职业教育中将学习者的实践技能、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结合在一起培养, 对学生进行专业与专注、精准与创新、责任与意识、道德与素质等进行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未来大国工匠的素质与能力, 使得在企业生产与服务中的“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可以说,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我国经济转型所必须的, 因此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需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众所周知, “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作为“工匠精神”的核心, 需要学习者持续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关注, 更需要学习者具有耐力的精神与坚韧不拔的毅力, 要求学习者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 能够持续不断的关注细节、注重对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训练, 做到为人谦逊、与人为善品质的培养, 所以说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并贯穿学习者的职前与职后的教育与学习过程中。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而职业教育直接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质量决定着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与企业的未来发展, 如果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工匠精神”, 就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也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所以说, 现代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过程中, 不仅是注重对学习者应用型、创新型能力的培养, 应该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心, 让“工匠精神”渗透到职业教育的每一个环境与过程, 将责任意识与思想道德的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职业教育的必修课程, 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的品质与工匠意识,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匠习惯, 保证每一个学习者在进入企业之前就已经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
3、职业工作者的自我实现需要“工匠精神”
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 要求劳动者能够根据实际的生产, 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才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 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而劳动者具有“工匠精神”是企业发展的保证。人是具有社会性的, 如果只是被动的、压抑的、消极的工作, 长此以往就会消弱人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职业工作者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自我表现的过程, 也需要有一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职业工作者的自我实现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表现, 也是一种社会价值的体现, 是职业工作者的技能、知识在工作中的转移与升华, 同时也是职业工作者的劳动创新的重要体现。现代职业教育对学习者的培养, 实现了学习者从“成才”到“成人”的转变, 也提升了学习者的职业技能, 而具备了“工匠精神”, 使得学习者具备了耐心与坚韧不拔的毅力, 才能促进学习者在实际工程中产生“敬业”、“爱岗”的精神。因此, 在职业教育中, 将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耐心、竞争、合作、爱心、信心、精准、创新的精神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逐步完善学生职业技能, 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教育过程中, 在高职校园内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认真态度, 在实践过程中, 能够严格的按照企业生产的规范与标准进行操作, 将精益求精的精神融入到实践中。这样, 只有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具备了“工匠精神”, 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 才能够对产品进行精雕细琢, 为在企业生产实践中自我实现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 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方位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需要重点对学生的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的精神进行培养。文章简要阐述了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养的内涵, 并简要分析了在我国当前社会背景下, 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来讲,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这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对人才的要求, 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要求, 还是学生个人发展和进步的需要。需要教师和学校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并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 为学生营造“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以及在学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 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不断的培养。
摘要:“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要求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 能够不断的学习与创新, 形成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品质。本文通过对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和分析, 指出了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其对于学生和学校的重要意义, 来引起教育工作者对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视, 加强学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必要性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 2014 (22) .
[2]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 2014 (10) .
[3]重莲.中联重科:唤起“工匠精神”强健中国制造业[J].中国品牌, 2015 (10) .
[4]陈伟民.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 .
论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 篇8
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所谓“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凡工之属皆从工。古文“工”从“彡”(《说文解字》)。徐锴注曰:“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段玉裁注曰:“引申之凡善其事曰工。”所谓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荀子·荣辱》中说:“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智能尽官职。”在西方文化中,工匠多用craftsman 或artisan来表达,都有工匠、手艺人、工艺师之意,而前者更多强调手工,后者更偏向创意且为比较正式的表达。从字面意义上看,工匠已从被迫、压抑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蕴含了工人或艺人的智慧、巧思与品行。
而今在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中,比较集中地认为,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是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陶铸了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体现了“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而西方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则体现了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理念,涵括了师道精神、创业精神、创造精神、实践精神。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可以说,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呼唤,蕴含着中国人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
显然,从工匠精神的发生、发展史来看,它是指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追求、精神理念和职业态度,隶属于人的内生性品性,是蕴含于职业中的外在表现,是工匠技艺在经验、知识、技能、审美、美德、器物等几个层面的相互统一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特质。
广义来说,工匠精神不仅适用于工匠的精神理念,更是全社会都需要倡导和践行的优良作风,即任何职位都需要的敬畏、专心、专业、执着、坚守、严谨、精细、耐心、踏实等品质。因此,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职业教育,理应在“谁来培养工匠精神”中自觉自发,承担重任。
一是经济转型升级呼唤工匠精神。我国经济处于结构性转型的关键期,在经济转型与社会建设中,需要一大批初、中、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其自我实现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参与社会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然而,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其一,越是较为基础性的建设,越是凝聚着大批量科学与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工,他们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其二,受制于选拔的“筛子”效应,职业教育目前选拔出来接受教育的人多是“迫于无奈”的选择,而不是“心向往之”。其三,基于以上两点,进入市场的大批量工人多从“营生”出发,尚处于“追求实现温饱”的状态,受制于时代氛围、各种压力和传统习惯,鲜有恬淡适从地“精细考究”的想法与做法。然而,在未来几年,中国大力发展制造业,调整产业结构,在当前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弱化的情况下,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道路亟需“工匠精神”的强力支撑。
二是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呼唤工匠精神。目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现代职业教育的系统变革是应社会转型发展而变,也是为激活职业教育内部系统活力而变。为适应培养人才应面向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仅要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应用型研究生的完整体系,更要注重现有职业教育内涵与质量的提升。而在保证人才质量的同时,职业教育必然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人才质量标准是关系职业教育未来的重量标尺,工匠精神则是人才品质的底色与基石。
三是从业者的自我实现呼唤工匠精神。无论外在社会需求如何迫使教育和个人发生转变,迫于外在力量而发生的改变往往都不够持久和深远。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被动的、消极的工作必然深深压抑人的内在自我发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除了生理性和基本安全的需要,人们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从业者,需要有一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以此产生“价值感”。这种自我实现的价值感一方面来自于个体对于社会的贡献,另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知识、技能等的转移与升华性创造。职业教育在从“成才”到“成人”的转变中,“人是目的”呼唤工匠精神的培育,以使从业者产生从“有业”到“敬业”、从“敬业”到“乐业”的变化。此乃对人、业、社会皆大利也。
综上而言,社会与经济转型为工匠精神提出了外在要求,在转型局面下,职业教育系统优化与改良为工匠精神提出了中观视域,而从业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从社会—个人、个人—社会两层逻辑的基点出发,是个体内在发展的需要。
那么该如何在职教内培育工匠精神?基于职业教育本身属性,或存在以下可能路径。
首先,打破传统观念,提高各行各业人的地位与威信。观念是最难打破的,也是最易打破的。国人依然习惯性地推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农本工末”“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所以,有人说:“盖阿房宫的工匠,默默无闻;烧阿房宫的项羽,则口口相传。修岳阳楼的技师,无人知晓;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则文名千古。”如今,观念虽有所转变,人们大多已默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客观事实是,人们依然较为崇尚做官,爱慕商贾,而对“百工”不够重视与尊敬。这自然有业内的原因,但其他社会因素不可忽视。由此,由己及人,亟需改变这种不当的传统观念,树立人人平等、业业都值得尊敬的思想。职业教育人,应从我而检视,并在教育系统内宣扬民主、平等、尊敬各业各人的观念。
其次,深入落实校企合作制,双重条件下合育应用型人才。工匠的培养已经从以前的非制度化过渡到今天的制度化。但是随着制度化培养中工业化、规模化趋势,传统师徒制中“心传身教”的传习方式,能够增强师徒感情且重视切身参与、实践知识与默会知识的优点却日渐式微。破解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既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又让学生在实训、模拟与实践中获得真实从业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与学校人员共参与,齐力面向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化与专门技能的养成,并把学校培养的工匠精神诉诸企业实践中来。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高度融合,躬行践履、深入钻研、精益求精、知行合一,把工匠精神具体化、实践化。
最后,把工匠精神与“双创”结合起来。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通过“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来“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以后,从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各个层级都要把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精神统一起来,从小处做起做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益求精,引领进一步地创业、创新。学校要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育人目标、培养途径、课程内容、校园文化等来统合“人”的内在需求与外在要求间的平衡。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工匠精神则涉及中国制造及其产品质量,更是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与优良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之要义。职业教育对于打造与培育工匠精神,必要且可行,它促使职业教育从走得高到走得远的融合,陶铸我国职业人员的职业精神,是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结合的必由之路。
【培育职业精神】推荐阅读:
职业培育09-18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08-15
员工职业发展力培育09-1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08-18
关于对培育职业农民的思考08-29
对定边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10-12
人文精神培育09-24
大学精神培育11-08
战斗精神培育10-25
培育战斗精神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