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培育

2024-09-24

人文精神培育(精选11篇)

人文精神培育 篇1

在我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 文化是人类, 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而规范, 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 或人文精神, 或人文思想, 重视人文教育, 这里的人文, 显然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 科学的, 优秀的, 健康的部分。而且, 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 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 对于社会而言, 尤其是先进的法律和制度规范, 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尤其是先进的道德和习惯规范。

一个经营性事业单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 而这经济发展的背后少不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这个支柱就是人文精神。天津市花卉经营租赁中心就是一个在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柱下一步一步向前迈进的集体。

天津市花卉经营租赁中心于2005年与天津市园林宜兴埠花圃合并, 成为了拥有自己的养殖基地, 集花苗木销售、租摆, 绿化工程建设为一体的园林服务性单位。作为文明窗口的服务行业, 培育职工人文精神, 就是要从本单位的特点出发,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科学发展观,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转变经营方式, 加大力度, 抓好职工培训、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等软环境建设, 促进单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一、历经4年多的发展, 在租赁中心内部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精神

1. 不甘落后, 争创一流。

园林行业门槛低、从业者众,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要敢想敢闯敢干, “人无我有, 人有我强, 人强我精, 人精我变”, 在单位内培养和树立“不甘落后, 争创一流”的精神, 以“一流的管理水平, 一流的化苗木质量, 一流的租摆服务”取信于是长, 以“信誉第一”的作为单位的经营宗旨。

2. 无私奉献, 真情服务。

通过教育培训、树立典型引导, 使每一名职工树立“无私奉献、真情服务”的理念, 以客户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服务是否到位的标志, 想客户之所想, 急客户之所急, 帮客户之所需。

3. 勇于创新, 讲求实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营性事业单位一定要改变坐、等、靠的消极思想。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要想勇立潮头, 必须有不断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 只有创新才是是发展进步的动力。说实话、办实事、讲实绩、重实效, 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 扎扎实实抓出实效, 不搞花架子, 围绕“实”字做工作。

二、租赁中心党支部始终把抓好职工人文精神培育作为促进单位科学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1. 加强单位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

租赁中心党支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围绕改革与发展,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以培育“四有”职工队伍为目标, 深入开展了以“提高党性修养”、“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和形势教育, 在单位内连续多年组织召开先进典型事迹座谈交流会, 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引导广大职工立足本职, 敬业爱岗, 无私奉献。在单位内坚持用社会主义道德观和“八荣八耻”荣辱观来教育规范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行为。使广大干部、职工知荣明耻, 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 对外树立了良好的集体形象。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救灾期间, 租赁中心党员、职工在支部的号召下积极捐款捐物, 充分体现了关爱社会、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2. 狠抓职业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职工职业技能素质。

为不断提高员工职业技能业务素质, 租赁中心制定了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工作思路, 抓住技能培训、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等环节, 健全和完善培养、选拔、使用、激励技能人才的工作体系。把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单位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 党支部责成有关部门, 深入一线班组搞调研, 了解干部所需、职工所盼,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使每一次培训班都做到了“培训有所需, 学后见成效”。为了学用结合, 在开展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培训学习的同时, 召开座谈会谈体会, 组织开展学习交流, 把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 抓典型, 树样板, 发挥典型引路、榜样示范的激励作用。

租赁中心党支部注重树立典型, 弘扬正气, 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作用。加大对于连续数年的市级劳模梁树民同志及其班组的宣传力度,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激励和辐射作用, 推进单位经济发展和三个文明建设。通过用身边的事、身边的人作为典型进行教育, 唱响主旋律,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在单位内部凝聚人心、振奋精神, 使集体的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 形成了一支不怕困难能打硬仗的职工团队。

三、租赁中心党支部培育职工人文精神, 促进单位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1. 技术实力不断增强。截止2009年6月底, 租赁中心拥有园林花卉工职业证书的技术工人超过总职工人数的百分之六十。专业技术人员中据有工程师、经济师等高、中、初级职称的更是超过了百分之九十。

2. 服务水平不断升级。

单位通过培育职工人文精神, 增强了凝聚力, 处处体现优质服务。尤其是2008年, 单位党支部在工作方法上大胆创新, 引入外部监督机制, 聘请了孙丽华等三位全国劳动模范作为监督员, 在租摆服务中推行标准化、程序化、亲情化、细微化规范, 服务水平受到包括市委市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好评。

3.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通过培育职工人文精神, 增强凝聚力, 使租赁中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挺立潮头, 合并4年多来, 市场份额逐步增加, 市内六区过半园林景观都在使用租赁中心所产花苗木, 每年产值同比增长都在百分之十五以上, 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4. 集体荣誉不断增加。

通过培育职工人文精神, 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职工团队, 单位各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2008年, 获共青团天津市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天津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获2008年度“五·一”劳动奖章先进集体。2009年, 获得天津市劳动模范集体。

人文精神的培育, 需要植根于经济发展的土壤之中, 在肥沃的土壤里吸取营养, 而经济的快速发展, 又依赖于人文精神的促进和催化。租赁中心为了更大的发展, 以培育人文精神为核心, 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转变发展理念, 增强发展信心, 提高发展水平, 实现现实中新的跨越。

巧借四个平台 培育人文精神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校园活动;校园文化;教师魅力; 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即人性、教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人类文化的体现。近些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学生的思想,侵蚀着学生的心灵,某些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道德水平低下、文化涵养不高、心理承受脆弱等问题。著名教授杨叔子曾说过:“没有优秀民族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空虚,就会异化,就不打‘自’垮,自甘受制于人,自愿受人宰割。” 可见,人文精神关系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与前途。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积极发掘学校里的人文因素,传承、培育、弘扬人文精神。

一、巧借课堂教学平台,渗透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在人文精神的观照下,以学科教学为基础所展开的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人文教育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历来也是教改的重点。因此,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上既要积极发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又要捕捉动态生成的资源,让学生接受教育于无声之中。

1.挖掘教材亮点,渗透人文教育。教材是渗透的凭借,渗透是通过教材来实现的。而教材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编写的,具有知识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特别是新课程、新教材更是突出了人文性。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科教材内容,以人为本,渗透人文教育内涵,加深和扩大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例如:《钓鱼的启示》可引导学生做一个诚信的人;《藏羚羊的故事》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精神;《我没有钓到那条鱼》则可引导学生从小要学会脚踏实地干事。

2.捕捉动态生成,渗透人文关怀。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中主张:“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鉴于此,教师应用一颗灵动的心去感应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捕捉时机,把人文关怀渗透其中。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父母的疼爱》这节课时,发现一个父母离异的学生低着头,流着泪水,她便悄悄地走过去,用自己的手擦去学生脸上的泪水,把学生搂在怀里,低声说:“老师的孩子和你一样大,今后老师就是你的妈妈。”上善若水,润物无声,正是这如水般的大爱润泽和点化着学生,才使学生敞亮自己,放飞个性,奔涌激情。

二、巧借校园活动平台,培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弘扬,必然要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由此,学校可以借助校园中的各种活动来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1.以传统民俗节日为载体,培育人文精神。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俗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传统民俗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的瑰宝。因此,学校可以以传统民俗节日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清明节是我国人民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可以带领学生外出踏青,打扫烈士陵园;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可以引导学生诵读屈原那些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诗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运用母亲节和父亲节对学生进行尊敬长辈,热爱家庭的教育。

2.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载体,培育人文精神。文化是校园的灵魂,艺术节是师生们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文化艺术节能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竞争意识,展示才艺,展示个性,活跃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交流,增进友谊,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为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发展的空间。如课本剧《东郭先生和狼》,通过表演使学生明白:东郭先生把“兼爱”施于恶狼身上,因而险遭厄运。教育学生,即使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存在“东郭先生”式的问题。一个人应该真心实意地爱护他人,但丝毫不应该怜惜狼一样的恶人。

三、巧借校园文化平台,默化人文教育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一位哲人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校园是人类文化传递、发展和创新的基地。他既是一个教育环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导向、凝聚和教育功能,是实现人文素养教育和文化启迪的主要途径。

1.营造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古代诗人谢灵运写道,“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于憺忘归”。 环境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人,影响人,人的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受到陶冶。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墙壁、墙报、板报、校刊等,张贴诗句、格言、画像等营造浓厚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影响、熏陶和教育,真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创编特色校园制度文化。中华诗词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经典诗文教学不仅是文化、更是思想、品德、情操、人格的教育,意义重大。为此,学校可以以校或班级为单位,让《三字经》、《弟子规》、《文明礼貌语》等国学经典走进校园。如:以《文明礼貌语》为蓝本,编成通俗易记、朗朗上口的歌谣,以古典乐曲为背景音乐,创编自己的国学操在全体师生中推广。

3.展现学生精神文化风采。学生每天要有1/3的时间在学校度过,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修养和价值观等大多也都是在学校形成的。为此,光让学生学是不够的,那大多只是停留于表面,如果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所学化为自己的东西并把它展现出来,那才真正达到了目的。如:让学生用文字、图画,小报的形式,把对国学的理解,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学校再把学生的优秀作品在楼道内、宣传栏上、校园网上展示。

四、巧借教师魅力平台,潜移人文精神

这里的魅力包括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就是指教师的人品和文品。然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自然应该是人品高尚,文品一流。

1.借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人文精神。“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给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方法乃至为人处事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教师,既要在主观上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还要从客观上提高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真正的人文精神教育。

2.借教师的学识魅力,潜移人文精神。作为教育者,教师当然要有渊博的学识即良好的知识业务素质,也就是一流的文品,不然,他怎么担当得起“授业”“解惑”之重任?当今社会,有知识无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笔者认为,教师既要从自身修养上来获得文化素质的提高,还要从客观上来培养,来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去追求一种诗意人生 。这样一来,教师的独特魅力,就会像一丝丝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人文精神培育 篇3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人既有生物属性、心理特性, 又有复杂的社会属性。因此, 医学比任何别的学科更强调人文关怀。以人为本, 服务于人是医学的最终价值目标。我们不能象对待其他自然物一样, 单纯地用简单的、抽象的、细致的科学语言和技术手段去研究人的各种机制和健康。医学以人为服务对象, 担负着保护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1]。人的生命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现象, 从生理层次到心理层次再到社会层次, 从人的权利、尊严、健康需求再到未来命运的终极关怀, 无不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每一步都要关注的环节, 都离不开医学人文精神, 都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滋润培育。医生给病人治病除了吃药打针手术等理化方法外, 还将认真考虑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病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为病人提供精神的、心理的和情感的服务。病人从医生那里获得更多的医学知识、心理知识, 并同时获得心理的慰藉和改善。医生对病人的协助, 尤其是情感上的鼓励, 可以使病人获得信心, 得到支持, 直至恢复健康。这是医生潜在人文品质的表现, 对病人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支持, 是其康复的巨大力量。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 大凡思想圣洁, 德高望重之医学家, 无不具有丰富的医学人文修养[2]。这是他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医学所持的基本观点的反映。他们的行为就是医学的文化价值——真、善、美的反映, 体现着至爱至深的大医精诚的品格。病人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处处感受着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沐浴。他们接诊病人时, 从顶至踵都散发着慈善家和艺术家的品格[2], 使医学的作用和意义充分发挥尽致。所以, 我们说, 现代医学人文精神, 是广大医学工作者以其职业群体的文明之道普及天下众生的友善良行, 是医学工作者从事医学技术事业的精神支柱。

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 把医学看作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具有人文社会属性的综合性学科体系, 已成为人们的共识。1982年, 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在“医学教育的未来方向”的报告中, 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英国在“明天的医生”报告中也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中要加入更多的平衡课程, 以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以至包容。日本也针对医生缺乏人文知识的问题, 实施“全人的医学教育”, 解决医学的观念问题和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概括起来讲, 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树立新的医学观念, 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培植道德情感, 规范道德行为;依靠人文的知识和方法, 发展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协作精神和社区管理能力。

上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医学人文学科研究的相关机构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医学教育家们不断呼吁要重视人文社会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规划人文社会医学的核心课程与体系, 建设人文社会医学的重点学科与基地, 加强师资培养, 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和生命的情感。从既往的经验来看, 医学这样一种偏重于应用型的学科, 失去了人文社会医学的指导、规范, 一味骑着技术的骏马向前冲, 势必脱缰。医学若要实现其为人的宗旨, 需要其中的每一个组成分子——医生、医学科研人员、护士、医技人员、医学院校师生的点点滴滴的不懈努力。让医学技术始终如一地发挥对人们的生命和健康长远关爱的作用, 同时体现出对人们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

2 将人文精神注入医学教育之中

由于医学教育任务繁重, 带有极强的专业性甚至是职业性的特点, 且专业课程较难掌握, 人文课程相对缺乏, 加之许多医学院校单科办学, 文体活动普遍不如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活跃, 使医学院校的人文氛围相对狭窄, 导致医学生的视野与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比较起来较为单一, 文史哲知识比较缺乏。这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一些人功利主义的短视观点, 认为竞争如此巨大的社会, 需要的就是“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 有无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无关紧要。但现实的情况却是, 由于缺少人文精神的滋润, 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不高, 使得一部分医学生只有廉价的抱负和骄傲, 他们只想胜过自己的同学, 只要胜过周围的同学了, 他们就引以为自豪。他们很少把自己与历史人物相比较, 很少有名垂青史的大志向。从小学到大学, 为了升学, 他们被迫加入到无止境的考试与各种竞争之中, 认为只要考入大学就有了前途, 就有了对老师、家长的交待。学校培养学生理性与人格的任务, 往往因为要求学生记诵太多琐碎的题目而被疏忽了, 导致学生的性格与情感变得有些疏离、冷漠。在许多人看来, 学校仅仅是升学的地方, 而不是孕育生活智慧与心智的殿堂。

教育的过程是人文精神培育的过程。教育的使命就是培育人文素质, 培育合理的人文精神[4]。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 必然导致学生片面发展。一个好的医生不但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本领, 同时也要接受良好的人文精神培育, 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要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也就是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晓。文史哲知识的教育“能够帮助医学生在多种文化的学习中, 获得人文精神力量的支撑, 最后内化为献身医学事业的高尚道德情操, 构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5]”, 从而逐渐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因此, 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是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从而使他们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3 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途径

3.1 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例

有关研究表明, 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 而国外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 其中人文医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 以美国、德国为多, 达20%—25%, 英国、日本约为10%—15%[6]。对比来看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比例偏低, 这对培养医学生的健全人格十分不利。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不是两极对立, 而是相辅相成, 医学人文是医学科学、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7]。因此, 医学院校要将人文社科课程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在课程设置上, 增设人文类选修课, 如社会学、行为学、史学等, 增加与医学交叉形式的边缘学科课程, 如医学哲学、行为医学、医学逻辑学等, 定期举办文理交叉渗透的专业讲座, 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科课程体系。但要注意避免出现形式主义, 如盲目追求人文社科类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例, 课程讲授只是进行概念性介绍等。因为人文精神培育决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几个历史事件、几本名著的名称, 而是教育学生把一种科学方法、坚韧不拔的毅力、较高的文化陶冶内化于心中, 外在表现为一种能力, 一种人生的态度, 全面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品质, 使之成为既有竞争意识, 又有协同合作精神, 既具有专业技术能力, 又能体现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

3.2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不仅能够医治患者生理上的疾病, 而且还能够诊治患者心理上的疾患, 通过心理疏导, 稳定情绪, 讲授医学知识, 介绍病情, 准确的医治等措施取得良好的医患关系, 增强病人医治的信心, 使各项治疗顺利进行。要达到上述目的, 医生必须心智健全, 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较强的应变能力、心理相容能力及抵抗挫折的能力。因此, 加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措施来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正视现实, 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尊重他人, 宽待他人, 培养宽厚的性格, 顽强的意志, 以满足现代医学服务的要求。

3.3 开展诗歌欣赏和诗歌创作活动

把诗歌引进校园, 也就把一种美好、感性的生活融入了青春的生命之中。美国的哈佛大学就邀请世界著名诗人常驻校园, 这些诗人经常给哈佛的学生以感悟人生的教育, 歌颂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雨露滋润。在今天这个诗歌没落的年代, 哈佛大学的学生极为难得地获得了浪漫情怀的培育, 这已经不是用一个“难能可贵”就能表达出来的意义了。在某种程度上, 也折射出为什么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一直独领风骚于世界各个领域, 为什么哈佛大学的独特魅力经久不衰。有些东西的意义只有经过时间的检验才能够得以彰显。当然, 医学生所需要的人文精神不只是外在的一些诸如诗歌之类的形式, 而是指内化于学生心中、增强道德、培养个性、丰富人生的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可以扩大医学生的视野, 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 并从中体悟新的思维方式, 使他们的情趣更为宽泛, 意志更加坚强, 品行更加高尚。

3.4 强化身体素质的训练

身体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手段, 对其他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作用。一个民族的身体素质, 是一种最基本的能动资源,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医学生的身体强健与否, 直接关系到在校学习的质量及日后能否承担繁重的医疗工作, 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 是硬件。没有健康的身体, 人的道德、知识、理想等这些软件, 就没有可靠的硬件作为载体, 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当代医学生不少是独生子女, 大多娇生惯养, 缺乏锻炼, 弱不禁风, 还不乏“胖敦儿”、“豆芽”型的体质, 难以应对艰苦的学习生活。完成学习任务、克服学习压力需要健康的身心作保障。因此, 要求他们加强锻炼、增强体魄已迫在眉睫。体育运动对医学生的成长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训练、竞赛等来达到提高医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以培养他们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3.5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果说专业学习有赖于专业实践, 那么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塑造, 综合素质的提高则有赖于积极的生活积累和行为养成[3]。人文精神的培育, 不是知识教育, 而是素质培养。人文精神的获得与提升, 需要通过生活逐渐去体验、感悟、实践。只有通过实践, 医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人文精神的内在涵义, 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 从而产生丰富的人文情感。学校应当进一步地改革和更新教育方法、教育思维, 探讨如何以更加生动的形式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当前社会的医疗卫生服务现状结合起来。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广泛关注环境、关注社会、关注心理, 达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善与和谐。目前, 人们对医疗的需要已转向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健康教育、老年性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的预防保健等医疗服务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就满足了人们对医学发展的需求。未来社会里, 将有近二分之一的医学生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社区、深入基层, 特别是贫困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通过参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使医学生了解民众疾苦, 了解基层医疗卫生状况, 唤起他们的责任意识与人文情怀, 思考社会需要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端正对社会的看法, 确定自己今后的主攻方向, 知不足而后学有所指, 从而贴近社会、贴近民众, 为弱者服务, 达到“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 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 来自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 与校园中单向传输的教育效果相比较, 前者更富深刻性、持久性和丰富性。

孔子曾言:“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 不仅意味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 而且能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因此, 只有文医渗透、文医融合, 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6], 培育医学人文精神, 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才能使其在医疗实践中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关心人的生活环境, 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 才能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病人[8]”。

参考文献

[1]赵锦华.论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融通与共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 (4) :294~296.

[2]王德彦.论医学的文化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6) :37~41.

[3]郭永松, 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与哲学, 2000; (5) :51~54.

[4]樊浩.人文精神培育及其价值合理性[J].江苏教育研究, 2001; (5) :4~9.

[5]汪一江.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 2004; (2) :19~21.

[6]李鲁, 郭永松, 施卫星等.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的全科医德教育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 (6) :25~28.

[7]杨耀武, 陈富林.对医学行为的再认识——兼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中国医院管理, 2003;23 (3) :63~64.

初中语文人文素养培育对策论文 篇4

1写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近几年来,教师在塑造学生的人格时,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课外阅读量、理解能力、字词句的使用等情况,可以通过学生的作文、周记、日记来了解,作文、周记、日记等是学生内心感情的反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座隐形桥梁。老师要及时的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理解学生的思想,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育的目的性与实效性。这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更加大的发展空间,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建立了有效的“防线”。老师还可以通过作文写作教学,帮助学生克服扭曲的、错误的心理状态,从而完善自我人格。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时,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而好学,充满自信,塑造勇于开拓创新的品格[1]。

2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自从语文教学新课程的标准发布出来以后,初中语文的教材就形成了人文性、多样化和时代性等现象,这种现象创造了新的课堂活力与生机。因此,教师要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就必须将这些存在的原因挖掘和整理出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但要充分使用教材中原来的优良作品进行对学生人格的教育,还要把现实中的实际情况融入到语文这门学科中,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熏陶。比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领会在人生道路上总有一些让人无法预料的困难与挫折,但是应该学会“走一步,再走一步”,再大的困难都会被解决;学习《散步》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领悟家庭中亲情的可贵,培养学生对亲人关爱的珍惜;学习《老王》《信客》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体验生活在最低层的普通人民的淳朴、善良和默默无闻的美好品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学会与父母相处,要记得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对他们时刻怀着感恩之心。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塑造的人格所具有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学生在人格上的感染与精神上的启发。比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指导学生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了解孩子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可以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代表对父亲进行告白。这不但让学生能够深切地领悟了父女之间的深情,也可以理解父母对我们进行严格教育的良苦用心。通过作品中的具体的形象与作者流露的真实情感来感染学生,这样的安排不但可以表现出语文教学课程的特点,也可以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完善学生所具有的人格。

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多种形式渗透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因素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是把有声的语言和无声的语言紧密的结合起来,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供具有感情色彩的义、音和形相结合的语言,让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播的速度、质量和数量等都发生了变化。因为它主要是营造带有动感的课堂,让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等,给学生带来了看、听等更大的冲击与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名著导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书再看电影,然后再进行讨论,最后写下自己的感受。通过阅读《西游记》,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可以让学生了解鲁滨逊的性格和英雄本色;通过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身上所拥有着那个时代最好的精神品质,那就是为了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和坚强奋斗的高贵品质。通过阅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可以让学生明白真正的美和洗礼等。教师使用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但可以让课堂充满生机,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思考人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4结语

总之,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人文知识,是教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起点。教师不但要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挖掘出作品所具有的人文情感,而且还要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渗入到每节语文课中,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热爱学习和热爱国家等,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邵红儿.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素养培育策略例探[J].学周刊:A,(10):82.

[2]刘羽健.谈初中语文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人文精神培育 篇5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 人文精神 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057

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初中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传统的初中政治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政治教学的要求。现代初中政治教学的要求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地在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初中政治课的特点与优势积极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对初中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高度关注与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而且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意义与现状

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初中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即初中生既要了解与掌握专业的知识、技能,又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学对初中教学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人文精神,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人文精神的培育必须与思想政治教学有效融合。

现阶段,初中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的现状如下。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与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心里想法与实际状况,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其次,传统教学理念与方式深入人心,部分教师没有积极遵循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最后,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与人文精神的培育。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策略

(一)活用教材内容

相比于传统的政治教材,现在的政治教材有了很大的改变,添加了众多生动有趣的内容,如图片、小故事与社会现象等,这无疑增加了理论知识的趣味性,其中人文内涵的添加是最为突出的改变,是初中政治学科的重要特征。因此,初中政治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政治教材,在熟练了解与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及培育初中生人文精神的目的积极开展政治教学活动。此外,初中政治教师还需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材内容的灵活使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与培育人文精神。

(二)提高教师个人综合素质

在人文精神的培育过程中,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案例讲解固然重要,但政治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与魅力更为重要。政治教师应以自我学习与参与培训的方式提升自身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师,既需要掌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又需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与个人素质。教师往往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所以政治教师还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做好榜样。另外,政治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如关注政治话题与热点话题。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学生了解政治知识的途径多样化,所以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在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

(三)营造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初中政治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都需要良好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作为支撑。良好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活跃气氛,同时也是人文精神学习与培育的基础。学习氛围的有效创建对教师有一定的要求,即教师需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加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需要改进与完善教学方式等,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以及思想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的培育对初中生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既是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又是初中政治教育的主要考核内容。但人文精神的培育与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初中政治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改进与完善教学理念与方式,创建愉悦良好的学习氛围等,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初中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培育 篇6

笔者以为, 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培育, 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一开始, 必须遵循本学科工具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在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同时, 更应注重于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追求对真理的认识, 对道德的完善和美好情感的体验等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关注人的个性、自我、人内在的主体精神品格。人的价值取向是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 向往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 追求真、善、美。人文精神的培育更注重培植、潜移默化, 通过心灵体味和精神熏陶, 促成人格、信仰等的形成。由此可见, 语文教育因教材选编了古今中外数千年诸多精英的优秀文学作品而更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育。语文作为一门学科, 其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文化的智慧, 展示高尚的情操和人生的哲理, 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 接受高雅的审美情趣的熏陶, 也即人文精神的陶冶和培育。

那么, 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科特点, 在教育学生不断获得知识的同时, 逐渐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一、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要求

教师是传递和培植人文精神的关键因素之一。初中语文教育中,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语文教师至少应具备自由开放的思想, 厚重的知识贮备, 高度的人文素养, 健康的审美情趣, 较强的艺术感受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置身于宏大的民族文化和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 始终站在思想潮流的前沿, 在不断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同时, 必须时刻关注人的发展、人的完善。只有这样, 才能使语文教育坚持以人为核心, 实现多边辐射, 从而把语文教育真正推向培育人文精神的新境界。要明确语文教师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价值理想, 是引导学生在人生路上勇于前进的航标。

二、教材学习中人文精神的培育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和丰富的人文知识, 所选的作品涉及人文精神的诸多方面, 如孔子的“仁爱”, 孟子的“舍生取义”,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龚自珍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 从精神培育的特点出发, 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潜移默化, 时常通过心灵的体味, 精神的熏陶, 促成学生健全人格和崇高信仰等的形成。

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风貌, 可以说不同时代的人可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心灵体验对它作出更新更丰富的诠释。愈是优秀的作品愈体现出多层内涵, 呈现出主题的“多元性”, 因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但是, 我们以往习惯对语文教材作“一刀切”的处理, 不讲个性, 只求共性。不仅教师对文学作品的处理如是, 而且对学习、欣赏这些作品的学生也是如此要求的。因而长期以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说穿了就是老师的理解, 也就是教参对作品的理解, 是思想政治课上对某一观点的理解, 而没有略有个性的声音和自己的观点。可见, 要真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就要重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独立自由的思考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实践。这些都是依据教材内容培植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初中语文教育的思想教育一定是基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的。

三、作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

我们从时下初中学生的作文中不难看出人文精神的缺乏和失落。

长期以来, 在平时或中考的作文中, 往往要求“思想健康”, 但对“思想健康”的内涵, 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的理解和思考中存在着误解和偏见。

许多教师甚至片面地只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这些思想看做是唯一高尚的、健康的、先进的, 往往看不到学生作文中张扬的鲜活的个性和强烈的自我表现。似乎一提个性、自我就一定同集体对立起来, 一提自由、独立就一定同法制对立起来。学生作文中有一点自己对生活、人生的思考, 或发自内心说几句真话, 往往被教师认为偏激。于是, 学生只好写老师认定的那些积极向上的、深刻健康的和有深远意义的。这样, 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写作只是在教师规定的思想范围里填内容, 而且常常出现“高大全”的单调重复现象。例如, 写教师一定是满头银发或灯下备课, 写助人为乐不是拾金不昧, 就是雨天送人等。在我们看来, 在学生作文主题和主题升华问题上, 个性、自由、人性、人道主义等一切趋真、向善、至美的思想意识, 都应该是健康的。团队协作精神或许就在两个人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中闪烁, 不一定只有百人以上的救灾队伍才能展现。正常的物质渴求是人类积极向上的动力, 何必一定要说是腐朽的思想呢?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培育, 首先是打开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 从自我、个性, 从率直的思想, 从真善美出发, 打破作文中的条条框框和思想禁锢, 把作文的主题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扩展到亲情、爱心、个性、自我、自由民主、生活化、平民化、精神物质、率直淳朴、求真、求善求美, 忧患意识、实事求是上来。

鼓励学生写真话、写真情、写实感。现代社会, 公众的社会思想意识已经有了彻底的解放, 但在基础教育的教学中思想解放却远远落后于时代, 这也是造成学生写作中空洞无物、无病呻吟、虚假、套话空话多的原因之一。因而要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情实感就要求老师和学生从思想上解放自己。这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

四、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尤其要尊重对方的人格

初中学生的可塑性强, 正是人格意识的雏形期, 教师要特别爱护他们悄然起步的独立的个性和思想, 在语文教育过程中, 要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个性独立等, 实际上这是形成独立的精神和人格的重要时期, 我们要把真理渗透到语文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对此恕不多说。

在学校实践活动中培育人文精神 篇7

在此基础之上,我校以“人文的关注与思考”为核心,开展了“三寻访树三魂”“三学育三心”等一系列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运用人文知识的同时,获得内在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提升,如情感的丰富、意志的磨炼等。

一、通过“三寻访树三魂”活动培育人文精神

1.“三寻访树三魂”活动的主要内容

我校通过“三寻访树三魂”实践系列活动,引领蕴涵学校人文精神的文化品牌。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寻访校友,树优秀“市二”魂。我校开展校史教育系列活动,针对我校一批杰出校友,组织学生走访校友、采访校友,将校友身上折射出来的“市二”精神带回学校,与在校学生共勉。第二,寻访城市,树传统文化魂。我校组织整个年级开展寻访城市足迹实践活动,学生5~7人组成小组,寻找上海这座城市承载历史积淀的雕塑、建筑、场所,通过调查访问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与魂魄。第三,寻访伟人,树不朽民族魂。我校组织各班级开展“英雄模范班”的创建,从伟人选定,到全班讨论、主题班会开设、主题活动选择、志愿者服务开展,整个活动都使学生感受到伟人的人格力量。

2.“三寻访树三魂”活动中的人文价值

我校“三寻访树三魂”活动从人、物、史三个角度出发,注重人的存在价值、人的力量会聚、人的文化传承、人的灵魂与精神。

寻人,拥有一百多年校史的我校有各行各业的杰出校友,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缩影、历史的见证。寻物,上海这座城市是人文知识的宝藏,从历史、名人、社区、工业不同视角分类,都给学生以不同的视角来审视时代的变迁。寻史,我国历史长河中有着众多英雄人物,从班集体的“学英雄模范”系列实践活动,到六朝古都南京、文物之邦绍兴的历史文化之旅,众多历史文化知识背后,蕴藏着的是人文溯源、历史年轮。

3.“三寻访树三魂”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人性关注

我校以人为本,积极关注学生自主性发展,依托课题探究模式,努力争取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学生都是渴望被认同的,我校不仅通过班级、年级展示学生的寻访成果,还通过PPT演讲或是视频制作,推选出校“社会实践之星”。另外,我校还推荐优秀课题参加高层次评比,包括上海市青少年英特尔创新科技大赛、NOC视频制作大赛等。我校每年还会将学生的优秀成果统一汇编,修订成册,出版印刷,从而体现出对学生智慧与汗水的尊重。

我校积极尝试运用多种机制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包括鼓励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自主选择并寻访一处已被发现的或未被发现的人文、历史、自然场所;自行研讨调查研究方案,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它背后的故事,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它的现状,并为将来它的发展提出建议等。这一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更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群体的关注、对人的价值的探究与思考。

二、通过“三学育三心”培育人文精神

1.“三学育三心”活动主要内容

“三学”是我校开展的学军、学农、学工社会实践系列活动。高一年级开展学军活动,学生在军事化训练中学习国防知识,感受爱国情怀的熏陶,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在集体生活中学会与人共处。高二年级开展学农活动,学生通过在田间劳动了解农村农业,增长与农业自然相关的知识技能,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实践劳作中学习与自然共处。高三年级开展学工活动,学生在职业锻炼中了解职业生涯知识,增强社会生存能力,培养其团结互助与独立处事的态度,在职业实践中学习与社会共处。

2.“三学育三心”活动中的人文价值

我校“三学育三心”活动侧重从人、自然、社会三个角度,既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也有各个活动不同实践的目标侧重,使学生通过不同活动的实践锻炼,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提升相关技能,同时通过与精神层面的联结,引导学生提升自我、实现自我。

学军活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之心。我校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包括动员、宣传、内务整理在内的各项活动的开展完全由学生负责,教师只进行引导,学生在自我管理中,体验人与人的友爱互助。学农活动培养学生关心自然之心。学生通过研究型课题,深入思考和细心观察大自然,研究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学农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之心。学生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在暑期到学校周边的居委会、敬老院、慈善超市、阳光之家等机构挂职,参与各个机构的正常工作,在职业锻炼中了解社会、学习社会、服务社会,学习立足社会的技能,关注社会民众的生活境况,体验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3.“三学育三心”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人性关注

我校充分采用“军政助理”“自我管理委员会”“学农管理队”“学工联络员”等自管模式,通过自愿报名、择优录用的原则,挑选学生担任一定的管理职务,如负责管理班级和年级、策划活动、联络学生,使学生在充分的自主管理中感受自身的能力与价值。

试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篇8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是人文的本质, 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 强调人性、人道、博爱和人的尊严。“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的关怀, 是对人的情感、精神和整个内心世界的积极切入与把握”。[1]作为民族精英、时代骄子的当代大学生是能够坚守人文精神, 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群体。2008年, 我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雪灾和震惊全球的“5·12”汶川大地震;2009年, 台湾又因台风成灾。面对灾难, 大学生纷纷捐钱捐物、义务鲜血、奔赴灾区实施救援, 展现出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操。然而, 不可否认, 当前部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严重欠缺, 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不能不令人深思。我以为,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 最关键的一条, 就是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 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 大力提升人文教育。

一、部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

(一) 思想道德素养低下。

一些大学生把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一旦考上大学, 就没有了理想, 没有了追求, 胸无大志, 无所事事。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一些大学生只讲金钱, 不谈精神;只讲实惠, 不谈奉献。缺乏正义和良知;没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一些大学生公德意识淡漠, 如随处丢垃圾, 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 男女同学交往有失检点, 等等。对于这些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高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 知识结构体系失衡。

1. 重理轻文。

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一些理科学生不读人文社科书籍, 对文、史、哲、法、艺等学科的知识比较贫乏;一些文科学生因为专业的原因, 有较多机会接触人文经典, 但只重视知识的获取, 而不重人文精神的滋养。因此, 针对这种情况, 高校应因材施教, 在专业基础上,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 崇洋媚外。

一些大学生重视学习外语, 学习西方文化, 而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十分淡漠。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面对教育界出现的“香蕉”现象感到十分痛心, 他说:“我们培养了很多掌握西方先进科技知识的高科技人才, 他们却是黄皮白心, 说起西方来头头是道, 谈到老祖宗却一无所知。”这种情形已对大学生的母语水平和母语运用能力产生了严重影响, 甚至出现了外语水平越高, 汉语水平越低的现象。因此, 各高校应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的价值观培养。

3. 漠视高雅文化, 热衷低俗文化。

一些大学生不读原典, 不看名著, 很少讨论国事、天下事, 只知谈论各类明星, 很少看新闻, 上网只浏览体育、色情、暴力等内容。各高校应创造各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以活动为载体, 提高学生的文修养。

(三) 心理综合素质较差。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堪忧, 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脆弱, 个别人甚至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 各高校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采用问卷调查、心里咨询等形式, 及时了解部分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各种积极向上的活动、心理辅导等帮助部分心理综合素质不高的学生。这样既将悲剧因素扼杀在摇篮里, 又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欠缺的原因

造成部分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对科技和人文理解上的误区, 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应试教育的弊端, 等等。从高校本身来看, 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 部分办学思想过于功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 中国经济发展迅猛, 高校与市场接轨, 十分注重各级各类科技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一些高校过于重视科学的工具价值, 一切以经济效益为评价指标, 简单对待教育规律, 以市场需求为借口, 大量开设所谓的实用课程, 随意删减或取消人文课程, 错误地引导学生将掌握技能当作唯一目标, 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以致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下降, 道德水平滑坡。所以, 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加强人文教育, 培养人文精神, 部分高校应端正办学思想, 在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的同时不应忽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 一些教学观念陈旧。

近些年, 许多高校开设了一系列的人文课程, 但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更新, 仍然只重视知识的灌输、概念的记忆、定义的精确界定, 使人文教育沦为某种形式上的技术操作, 因此学生很难有人文的体验, 更难有精神的升华。有些概论类的所谓人文课程, 如《中国文化概论》等, 课程内容大而空, 学生接受程度低, 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 在教学方式上, 教师应抛弃照本宣科, 重理论讲授, 轻实践练习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其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应重视人文精神与健康人格的培养。

(三) 传统文化缺乏传承。

从社会氛围看, 开放型环境让西方文化蜂拥而入, 一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在流失, 道德观念在淡化, 社会风尚、人际关系趋向庸俗化、功利化, 给学子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多是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独生子女, 物质丰富、精神荒失的宠儿环境使得大学生身处象牙塔。各高校应避免学科建设上, 注重自然科学, 轻视社会科学;应重视道德教化和伦理道德教育。

三、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人文精神就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公正平等、民主法治的理性精神, 自由尊严、道义良知的人道精神, 自由创造、自我完善的理想精神”。[3]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通力协作。高等学校是人才的摇篮, 更应担负起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

(一) 坚持以人为本, 端正办学思想。

高校的根本任务既然是培养人、塑造人, 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以育人为中心, 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教育的归宿。

“以人为本”要求教育者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在成才过程中树立主体意识, 同时还应该使学生先学会做人, 再学会做事, 学会与人和睦相处。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陶冶人性, 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 也就是教人学会做人。掌握知识, 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学会做人, 才是立身之本。高校必须端正办学思想, 树立培养目标, 担负起引领社会文明的职责, 不能过于偏重专业技术的教育, 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 以文化经典教育为切入点, 培育人文精神。

加强人文教育, 培养人文精神有多种途径, 比如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互补, 注重大学生的自我修养与实践, 组织大学生学习人文学科知识等。我以为, 面对当前高校受实用思潮严重影响的局面, 当务之急, 是以学习文化经典为切入点, 在课堂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经典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阅读传统经典, 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提高素养。现代人文精神的培养, 就应该从阅读传统经典开始。

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如《老子》、《庄子》、四书五经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具有厚重的人文传统, 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人文思想。文化经典突出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和高尚人格的培养, 是对天人之际与人际和谐的追求。《易经》有言:“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其间就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论语》和《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 儒家学说把“仁”作为儒学的基本范畴, 探讨人的价值, 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 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把修身养性、培养高尚品德放在首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形态的集中体现,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各高校应以我国文化经典教育为切入点, 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 在教育的每一环节渗透人文精神, 使人文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人文精神的养成不是仅仅通过某种教育方法或某些课程的设置就能实现的, 人文精神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必须在教育的每一环节都渗透这种思想、这种理念, 不论是关于自然、社会还是人本身的教育, 都应当在其中阐释和渗透人文精神, 这是当前高校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和应当承担的崇高责任。高校在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要渗透人文精神;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人文情怀;在各种学科专业的教学中提炼人文精神, 如以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报效祖国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崇高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过程是人文精神培育的过程, 教育的使命就是培育人文素质, 培育合理的人文精神。融人文精神于高等教育之中是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 从而使他们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闵小平.坚守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灵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7 (1) :56.

[2]网易新闻中心, http://new.163.com.2009-04-23.

论技工学校人文精神培育及其途径 篇9

关键词:技工学校,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培育,途径

技工学校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结构, 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跨职业、跨岗位的关键能力,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型或技艺型人才。技工学校培养对象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技工学校教育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 而语文是基础性的人文学科, 人文精神是语文的灵魂, 技工学校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技工学校语文在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方面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 从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看, 其情况令人担忧。技工学校学生, 学习基础较差, 心理不健康, 社会观念淡漠, 缺乏关爱他人的理念, 意志薄弱, 自暴自弃, 行为偏激, 走上极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这些学生由于缺少人文精神的体认, 他们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常常不得要领, 作文立意不高, 思想幼稚, 甚至偏颇。另一方面, 技工学校语文教育沿袭传统思路, 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 淡化人文精神的培育, 同时还要强调语文要为专业服务, 技工学校学生的现状、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呼唤语文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更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任。结合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和学生的实际, 技工学校语文教育实施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教材要体现人文精神

教材是教学的抓手, 课文是学生阅读训练的重要平台。技工学校语文要搞好人文精神的教育, 就要注重教材建设。语文教材所选篇目, 既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系统性, 又能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有利于教师借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在这方面, 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实践和台湾国民中学的《国文》教材的选编思路可资借鉴。以《三字经》为例, 开首便说:“人之初, 性本善。”把向善思想深深扎根于人心之中, 同时鲜明地提出“首孝悌, 次见闻”的价值标准, 又借典故加以强化:“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三字经》把“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这一段话作为整个为学过程的目的放在了文章的最后, 以显示读书做官对于社稷、家族及父母的重大意义。《三字经》还体现了为了实现理想, 必须珍惜韶华, 克尽求学之苦的精神:“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若卓。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彼即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同样台湾国民中学的《国文》教材选材也注重传统伦理道德对青年一代的熏陶, 把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立高远之志、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劝学惜时、勤学好问放在重要地位, 让学生从小在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旗帜下成长, 长大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国文》教材《王冕的少年时代》课文说的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王冕的故事。王冕为减轻父母的负担, 到邻家放牛, 主家如果将腊肉、熏鱼给他吃, 他便拿块荷叶包回家孝敬母亲, 他节省每日的点心钱, 到学堂买书自学, 还利用放牛的时间每日勤奋的画画。这些文章, 文情并茂, 深入浅出, 阐释了为人尽孝的道理, 弘扬了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层面。

现行的各种技工学校语文教材基本脱胎于部编普通高中的语文教材, 突出人文精神培育的篇目有限, 应该增选人文精神浓郁的文学作品等名家名篇。

二、写日记体随笔自觉呵护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们不仅要经常性对学生晓之以理, 更要不停地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解释和唤醒。荀子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古人就是用每天对自己言行反复的省察、反思来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完善的。因此, 我们也应该要求学生每天审视一下自己, 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 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 并且把内省的结果, 写成日记体随笔。这样做至少有两大作用:第一, 学生养成了内省的习惯, 有利于良好情操的培养, 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人身轨迹, 使自己得以健康成长。“内省”也就是“道德长跑” (教育家魏书生曾将写日记称作为“道德长跑”) , 可以不断引导学生用高尚的人文精神约束、鞭策自己。老师用的方法是日积月累式的“滴灌法”, 而不是“漫灌法”, 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心田上自觉的守护那一棵人文精神的幼苗, 并使之茁壮成长, 完善自我。第二, 可以提高表达能力。每天将自己的思考结果用五百字左右的随笔表达出来, 一个月可以练笔一万五千字, 一年下来也有十八万字左右。熟能生巧, 坚持练笔, 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大大提高。

对学生的随笔, 老师可以定期查阅, 发现谈得较好的佳作, 可以让学生宣读交流, 这样学生之间思想上可以互相影响, 其实学生思想感情的相互影响比老师说教好得多;语言表达也可以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大家不能保守, 也不要有什么顾忌, 应该放手去写, 放胆去写, 有不同意见, 可以讨论, 可以争论, 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语文学家、教育学家黎锦熙曾经说过“日札优于作文”, 当代教育家朱永新在他的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中就大力提倡师生共写随笔。事实确实如此, 作文训练量毕竟有限, 而且有种种限制, “日札”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写, 不必一本正经。这种道德长跑式的“日札”在人文精神的自觉呵护中有特殊的作用, 能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的长跑下去, 其思想境界和作文水平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课前演讲培养人文精神

为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许多语文教师都要让学生进行课前演讲。我认为, 这种演讲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良机, 应加以充分利用。

笔者在指导学生演讲的过程中, 对学生演讲的内容作了导向, 使之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弘扬。为了选择合适的内容, 平时注意收集一些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思维素质等方面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材料 (主要是剪报) , 让学生在演讲前随机抽取, 准备一段时间, 然后围绕所给材料演讲, 其他学生听后可以评述, 老师再相机点拨, 效果较好。比如, 一个学生抽到一个故事:一个科研小组在原始森林迷了路, 大家疲备不堪, 尤其令人沮丧的是老教授身染重病, 奄奄一息。弥留之际, 老教授托付给众人一个小木箱说:“这是我一生的心血, 你们一定要走出去, 把他交给院领导!但谁也不许在交给领导前将其打开。”众人掩埋了老教授, 化悲痛为力量, 终于走出了原始森森, 那盛满老教授“一生心血”的小木箱被打开, 但里面只有一些石块。经过思索, 同学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老人的目的是给众人一个任务, 一个美丽的向往, 走出大森林, 不只是为了活命, 更有老教授临终嘱托。科研小组的成员就是在这一美丽而神圣目标感召下, 才产生力量, 最后走出困境的, 因此, 一个人必须要有远大的目标, 美丽的向往, 目标和向往是生命的聚焦处, 是力量的源泉。最后, 经过评述、点拨, 大家达成共识:一个人立志高远, 有了奋斗目标, 才能激发生命的潜能, 才能产生奋斗的力量和信心。一则故事或一段材料, 可以演绎一个道理。通过演讲, 学生们体验了宽容忍让、自尊自爱、自强不等人生哲理。

四、作文训练感悟人文精神

文如其人, 人做得好, 作文才有底蕴, 写的文章, 才能感人。很难设想, 一个心浮气躁, 不近人情的学生能写出感人肺腑的佳作。高考作文得高分者通常都是文意与文采俱佳者, 也就是对人文精神感悟较深者。头脑没有那一份感悟, 你就不能体察文题和材料中的思想。

要学生感悟材料中的人文思想, 首先要在他们的思想武库中装备这种思想, 脑海中从来就没有感受过这种思想, 作文时怎么能凭空产生这种感悟呢?“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你要洞察题目和材料中的“仁” (主旨) , 你首先必须是一个“仁者”, 我们语文老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用人文精神武装的“仁者”。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作文立意的需要, 可以让学生着重掌握以下四组“大道理”, 每一大道理再分解为若干“小道理”逐一训练。

1.修身之道:

立志高远, 爱国情怀, 奉献社会, 助人为乐, 孝敬长辈, 知恩报恩, 遵守公德, 诚实正直, 虚怀若谷, 宽容大度, 勇于改过, 节俭朴素, 严于律己。

2.成人之道:

勤奋学习, 严谨治学, 磨炼意志, 不畏挫折, 自信自强, 把握时机, 善于借鉴, 勇于创新。

3.生活之道:

遵纪守法, 反对迷信, 保护环境, 结交良友, 学习有方, 心理健康, 潇洒幽默, 尽心尽责, 惜时守信。

4.思辨之道:

实事求是, 有的放矢, 周密思考, 由表及里, 提纲挈领, 因小见大, 相辅相成, 物极必反, 新陈代谢。

每次作文, 围绕其中一点, 体察感悟, 抒写真情实感, 绝对不能空发议论。只有联系生活实际, 有感而发, 这些思想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与写日记和演讲相比, 用作文训练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控性强且系统有序。

五、文学审美体验人文精神

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 语文教育应发挥学科优势, 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语文教育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就是文学教学,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语文学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一些文学基本常识, 更要引导、点拨学生感悟作品。学生通过阅读 (诵读、默读, 进而涵养、浸润) 文学作品与作者对话, 从而获得人生、人情、人性的深刻把握和体验。作家王蒙受聘担任南京大学兼职教授, 在授职仪式后的演讲中, 他指出:“一个懂文学的人比不懂文学的人感情世界要更为丰富多彩, 心理结构亦更加完善, 通过文学阅读, 人们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更好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素质。”语文教育的实践和王蒙的话都表明了阅读文学作品对培育人文精神有着独特的、巨大的, 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老师就是要在文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美的眼睛”,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让学生发现美, 欣赏美, 培养美的情操。语文教师都应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的使者”, 带领学生走向美的世界。

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也是一种历史的积淀, 是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 有它的民族特色、甚至地方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们应该以大语文的眼光审视我们周边的人文资源, 拿来为我所用。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地处六朝古都, 其中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我们就带领学生开展调研考察活动, 古都南京, 历史名城。南城旧事、明代遗韵、民国风雨都在这座古都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浸染出浓浓的意蕴。玄武湖舒展, 鸡鸣寺空灵, 秦淮河的桨声灯影, 父子庙的热闹繁华, 无不让人留连往返。走进我们所处的人文环境,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美, 体验美, 接受美的熏陶, 从而提高带有地域特点的人文素质。

当然, 技工学校语文培育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途径还有很多, 作为技工学校的语文老师, 可以利用没有类似高考紧箍咒等制约的有利条件, 大胆创新, 在课堂教学、学习评价、语文实践等方面积极开拓人文精神培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潘庆玉.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初探[J].山东师大学报 (社科版) , 2000, (03) .

[2]王蒙.人文精神问题偶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3]倪文锦, 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

人文精神培育 篇10

[关键词]儒家仁义礼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

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正确处理自我与人、自我与物、自我与己的关系上。因此,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可从实现大学生人生自我超越、人性自我完善、人格自我塑造三个方面人手。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人类极其宝贵的共同精神财富,在儒家文化的仁义礼中体现着现代社会积极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取向,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充分利用儒家的仁义礼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儒家的“仁”与大学生的人生自我超越

自我与人的关系实际是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是大学生人生观的具体体现。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大学生才能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儒家的“仁”从伦理学的角度,说明人是如何超越自我的道理。

(一)仁:实现自我超越的行为方式。“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其基本思想就是“仁爱天下”,就是要通过“仁”的方式,营造和谐的氛围,使人们用仁爱的胸怀和仁爱的行为去共同实现充满爱心的社会,共同达到充满爱意的人生理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爱天下的根本。在《论语·雍也》篇中,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哪仅仅是仁啊,简直达到圣人境界了,即使是尧、舜也难以做到啊。孔子进一步阐述了仁的根本,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与他人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爱天下的原则。据《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主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应该宽宏大量,宽恕待人,这是仁爱的原则。

“克己复礼”是仁爱天下的方式。颜渊问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认为,仁爱天下,可以通过约束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来实施。因为一旦每个人都能约束自己而使言语行动合于礼,那么天下也就归依于仁了。

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就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处理好自我与人的关系,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与国家、民族的关系。这是实现人生自我超越的基础。

(二)大学生的人生自我超越:坦然、进取、仁爱。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人生境界,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这样的大气度、大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育的结果。那么,大学生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修养,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呢?

一是要以坦然的心态面对生活。孔子认为,人格修养的三个重点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其中仁者不忧就是说,真正有仁心的人,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因而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不会纠缠于小的得失。这样,他就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不会受环境动摇。每天都行走于世间百态之中的大学生,要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忧思、忧恐、担忧,就要以仁的大胸怀坦然对待生活、对待人生。这是大学生人生自我超越的前提。

二是要以进取的精神对待人生。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的学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所肩负的责任很重大,并且所要走的道路又很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责任,这难道还不重大吗?为此而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大学生只有具备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才能自强自立、勇于拼搏、勇于进取,才会刻苦努力、锲而不舍、学而有成、报效祖国、报答父母。这是大学生人生自我超越的动力。

三是要以博爱的心胸包容社会。“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古人释为“相人偶”,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博爱。博爱是一种境界,是每一个大学生修身立德的根本。有了博爱之心,才能以平等的眼光对待社会各阶层的人,关心地位低下、生活窘迫的人;有了博爱之心,才能够同情那些不幸失学的孩子,而珍惜当下,发愤努力;有了博爱之心,才会出于对耕作者辛苦劳作的感激,节约一餐一饭;有了博爱之心,才会自觉地维护社会公德,用博爱的心胸包容社会,用善来改变恶,用爱来化解恨,用温情来驱散冷漠,力求实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其乐融融。这是大学生人生自我超越的目标。

二、儒家的“义”与大学生的人性自我完善

自我与物的关系,其实就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身外之物,如何处理自我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取与舍的关系,这是大学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大学生人性是否完善的具体体现。

(一)义:人性完善的表现。义者,宜也,就是要符合社会的正确要求,在利益面前摆正位置、处理好各方关系。儒家认为,尊德乐义、以义待利是人性完善的第一个表现。儒家承认谋取物质利益和追求幸福是人们共同的欲求,但这种欲求的满足必须符合义。据《论语·里仁》,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在儒家看来,欲求只是人们为维持生存的一种低层次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这就是对义的追求。《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当贫富与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义。对大学生来说,尊德乐义、以义待利,就要正确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免沦为物的奴隶,丧失心灵的自主,进而迷失自我,丧失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儒家认为,崇义尚道、舍生取义是人性完善的第二个表现。当义与生存矛盾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在肯定生命宝贵的同时。认为“义”比生命更可贵。儒家这种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精神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民族精英报效祖国、献身祖国。继承和光大儒家这种精神,对完善大学生的人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人性的自我完善:取之有道、知足常乐、持志养气。在当代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社会里,大学生如何才能不被物质利益所迷惑,实现人性的自我完善呢?

一是取之有道。利是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和需要的,关键是如何去取。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都爱财,这是人的天性,但君子取财有道,取财的途径是正当的。当代大学生追求自己的利益应该在法律、道德等允许的范围内,不能为追求利益而背信弃义、违背社会道德准则。这是人性自我完善的基础阶段。

二是知足常乐。知足常乐就是客观地认识和准确地判断自己已经实现的目标和愿望,并充分肯定目前的状态,从而在利与义面前始终保持愉快、平和的心态和清醒的头脑。大学生要知足常乐、适可而止并不是要他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而是要对现有的收获充分珍惜,对目前的成果充分享受。而这也是对现有潜力的充分发掘和对自己人性的不断完善,从而为今后的创新和进步提供平台。知足常乐是大学生人性自我完善的提升阶段。

三是要持志养气。利对人的诱惑是巨大的,没有足够的勇气很难抵挡利的诱惑。这就需要树立高远的志向。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指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志,即人的志向、信念与追求,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气,即浩然正气,孟子认为浩然正气是用义培育出来的,没有义它就会软弱无力。在孟子看来,一个人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就像三军有了主帅一样,就能使“浩然之气”充满全身。浑身充满力量,行动就有了内驱动力。因此,大学生应树立远大理想,而不应计较个人一时的得失。这是大学生人性自我完善的保持阶段。

三、儒家的“礼”与大学生的人格自我塑造

自我与己的关系,其实就是与另一个自我的关系,就是如何认识自我、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使自我的心与身、自我与社会达到和谐的境界。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

(一)礼: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礼是道德和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显示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人格魅力,以礼待人,按礼行事,正是道德高尚和人格魅力的反映。儒家提倡的礼,不仅仅是制度、礼仪和规矩。它同时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及其修养方式,是一种人格魅力及其形成方式,这种方式主要体现在温良恭俭让上。具体而言,温,即温和的态度。《论语·季氏》:“君子有九思:视恩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其中“色思温”意思是待人接物的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温和的态度才能使自己的意见易于为别人所理解和接受。良,即善良的心理。善良是人类全部道德的基础。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种最基本的道德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善良的基础之上的。恭,即恭敬的行为。孔子认为,君子应以一种恭敬、谦让的行为与别人交往,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俭,即朴素的作风。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这就是君子。让,即谦让。孔子深刻意识到谦让在君子人格中的重要性。他对他的学生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儒家认为,温良恭俭让的核心是礼。否则“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意思是一味恭敬而不懂礼法就会烦劳、忧愁,过于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显得胆小怕事,只知道勇敢而不懂礼法就会鲁莽惹祸,心直口快而不懂礼法就会尖锐伤人。可见,恭敬、谨慎、勇敢、直率,如果不讲礼,不受礼的约束,就会变得不文明,就会影响君子的形象,影响理想人格的实现。

(二)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塑造:谦让、克己、慎独。大学生要吸收儒家礼的精华来帮助完成自己的人格塑造,那就要求外要谦让、克己,内要慎独。

一是要谦让。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主要表现为“让”。大学生要做到谦让,首先要谦虚,不妄自尊大,不骄傲自满,遇利能辞让,治学能下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有所作为。其次要宽容,对非原则性问题不要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谦让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优良品德,谦让的结果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与和谐,而“和”正是儒家所致力追求的“礼之用,和为贵”的理想境界。因此,对大学生而言,谦是一种态度,让是一种行为,做到谦让,才堪称谦谦君子。这是大学生完成人格自我塑造的第一步。

二是要克己。克己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多次批评感情用事,不能克制冲动的鲁莽行为。他对学生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指出若不能克制一时冲动往往会干出伤害自己和亲人的蠢事,这是很不明智的。他还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只好武勇,不爱学习就不能以礼驭情,容易感情用事。难免闯祸。孔子十分重视“克己”,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血气方刚,容易冲动,遇人遇事容易急躁,因此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完成人格自我塑造的第二步。

人文精神培育 篇11

1.1 推动中医文化传播

通过中医药旅游平台让更多人了解熟知中医文化,尤其让国外人士接触中医文化、喜欢中医文化、传播中医文化,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使中医走出去、传播出去,让世界各地都接收到中医文化的信号,实现中国元素国际化表达。

1.2 促进经济发展

各国争相开展医疗旅游,我国也适时推出中医药旅游,吸引国内外游客眼球,抢占医疗旅游市场,实现“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

1.3 扩大就业需求

中医药旅游创意产业由于刚刚起步,需要大量人才充实到中医药旅游开发工作中,进而可以扩大就业需求,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

2 中医药旅游开发下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现象

2.1 政策法规不强化医学人文精神

虽然一系列中医药服务发展的政策出台,提到了中医药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等医学人文精神,但没有突出其重要性,所占篇幅之小,也没有相应配套文件对其解读。

2.2 地方主管部门不强化医学人文精神

有些地方在积极响应国家倡导开发中医药服务号召下,没有认真细致分析、挖掘、部署产业发展,匆忙应景式上项目,缺少营造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该项目的盲目化,导致该项目憧憬式开发。

2.3 具体经营单位不强化医学人文精神

部分单位由于过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医学人文精神培训培养工作松散化,或者初始阶段注重,但随时间推移,在监督管理中出现医学人文精神弘扬的懈怠化,弱化了医学人文精神功能,导致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工作不能日常化。

3 中医药旅游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几点思考

3.1 政策法规做好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导向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2015年4月24日)对中医药旅游作出明确规定:“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商品,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1]此规划提出了中医药健康旅游概念,是我国第一个有关中医药旅游的国家级规划。《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2016年2月22日)在基本原则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惠民。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医药发展为了人民、中医药成果惠及人民,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保证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2]医学人文精神在此有所体现。

医学人文精神应从学科形态、知识形态渗透到制定中医药旅游政策法规之中,并成为中医药旅游领域合理发展的支撑点。中医药旅游与医学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水平,医学人文精神之于中医药旅游渗透的程度,是衡量中医药旅游良性发展的根本标志。政策法规除了对医学人文精神作原则性的规定外,还应设专章或配套文件详细阐述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及培育工作的规划与部署,为推行中医药旅游发展应制定一系列或一整套的政策、法规、计划等,应将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作为重要内容撰写其中,如中医药旅游签证服务工作、药物出入境管理工作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体现中医文化的人文情怀,使中外游客无时无刻不接受中医人文关怀的渗透,应引起政策法规制定者的重视,做好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导向工作。

3.2 地方主管部门做好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桥梁

地方主管部门应深刻理解政策法规精神,树立中医药旅游发展的大局观、整体观、持续观与长期观,为中医药服务发展做好政策法规的解读与传达工作,明确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工作在中医药服务发展规划与实施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深远意义,在开发体制方面层层抓落实,落实到位,不走形式。地方主管部门可以设立中医药旅游人文精神推进委员会,专门负责该项工作,使其制度化与社会化,顺应当前医学人文社会化发展的趋势。

3.3 具体经营单位做好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气场

具体经营单位应明确中医药旅游是弘扬中医文化的创意产业,主打品牌是中医文化,通过中医药旅游中的医疗、养生、观赏等形式体验中医文化的“以人为本”等价值观念、“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及“治未病”等神奇功能。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从“悬壶济世”“医者仁术”等医德原则到“望闻问切”“辨证施治”等诊疗方法,无不蕴含着人文精神,维护胜似亲人的医患关系,呵护人类社会的温度。因此,具体经营单位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规模、经营过程等方面彰显中医文化人文精神,医学人文则应当是以中医药旅游为依托、为着眼点的人文,使人们在环境优美、高山流水、心情愉悦、富有诗意的人文氛围中参与中医药旅游活动,实现中医药旅游创意产业的人文增值效益。

3.4 高等教育院校做好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基地

高等教育院校尤其旅游和医学类院校应从院校管理层面予以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工作,将人文精神培育纳入在校教育教学的日常工作,面对国家开发中医药服务战略,积极主动将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在通识教育内容中,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

对非旅游类和医学类院校学生,教师也应让学生知晓医学人文素养对将来就业、职业提升至关重要,进而促使学生在校愿意学习医学人文知识,有意培养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医学人文情感,明确医学人文教育不是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而是人文修养,而是用心去呵护每一生命,用心去守候每一生命,用心去浇灌每一生命,感受生命之美,维护每一个体作为主体事物的尊严。唤醒学生能为生活某一画面而情动于衷的感动,也就开启了学生主动提升人文修养的大门,高等教育院校的人文教育目标也就要开花结果了。

3.5 社会相关单位做好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宣传

社会相关单位在各自职能范围内重视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工作,大力宣传医学人文精神,如媒体、旅行社等。营造医学人文生态氛围不仅需要供给侧做好充足功课,更需要培养需求侧感受、感知、理解、接受医学人文精神的能力。社会相关单位应借助各种软硬件设施,如广播、讲座、标语牌、网络等微平台,创设良好的宣传学习氛围,让公众在旅游过程或社会生活中置身于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浓厚情境中,感受医学人文精神的魅力,领悟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提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践行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EB/OL].(2015-05-07)[2015-09-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07/content_9704.htm.

上一篇:公安网络信息下一篇:食品安全可追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