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

2024-08-15

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精选7篇)

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 篇1

前段时间, 被称为十大病毒之首的毒王“熊猫烧香”案件终于告破, 8名涉嫌制造此网络病毒的人员全部抓获, 由此引发了一次不小的社会讨论。人们在谴责当事人不良行为的同时, 也对科学技术教育, 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进行了反思。

因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 各地中小学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但在教学中, 信息技术教师只注重知识和技术的教学以及对会考的应试, 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于是, 在轻视、放弃信息技术中人文教育的同时, 各种不良影响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迅速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

一、人文教育缺失带来的问题

许多青少年对含有暴力等不良倾向的电脑游戏乐此不疲。目前的电脑游戏中, 有许多带有“金钱至上、暴力为尊”的倾向, 没有正义与邪恶之别, 游戏者可以选择的角色, 既可以是英雄, 也可以是魔鬼。一个名为《魔兽争霸》的游戏中, 玩家可以选择魔类, 然后以消灭人类及其它种族为目的, 让魔鬼统治世界, 使大地陷入一片黑暗。在《大富翁》系列游戏中, 游戏者可以使用各种不正当手段陷害游戏对手, 掠夺对手的财产, 这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无疑会产生不良影响。

有些青少年对那些技艺高超的电脑黑客津津乐道, 部分青少年热衷于钻研黑客技术, 造成的危害之大令人震惊。如1999年11月在我国大规模流行的计算机黑客类病毒“秘密”, 编写者是某大学计算机系的一名大学生。还有我国台湾省大同工学院学生陈盈豪为发泄对防毒软件不满情绪而编制了电脑病毒“CIH”, 给全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 里面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也存在大量不良信息时刻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互联网的跨国界性和复杂性, 难以做到对不良信息的完全控制, 如果这些信息被缺少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青少年接触, 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的成长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许多事例都在提醒我们, 必须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的人文教育,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信息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也是相辅相成的, 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也会有帮助。例如进行电脑艺术设计时, 学生的艺术素养对设计水平有直接的影响, 艺术修养较高的专业人员, 通常在专业活动中创造力更强。因此, 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广泛开展人文教育。

二、开展人文教育的方法

翻阅现在用到的一些电脑教材, 多是单纯对电脑技术的讲解, 没有做到人文教育的有效引导和渗透。没有教材的规范和指导, 信息技术教师的人文教育工作很难有明确的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应针对信息技术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逐渐完善教材, 充实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使人文精神在教材中得以体现。

信息技术课教师要重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认识到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不是彼此孤立的, 信息技术同样可以具有人文主义的内涵。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具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即科学技术的掌握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的, 对于反社会、反人类的利用科学技术的行为要加以识别、摒弃。要认识到当前有些科技人才不顾后果地利用科学技术导致危害社会的现象。

在讲述病毒、黑客等内容时, 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编制病毒程序和黑客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甚至是犯罪的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从小建立起科学技术应用的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

教师在传授互联网知识时要注重教育学生如何提高鉴别能力, 自觉拒绝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备课时要多下工夫, 精心为学生选择提供具有趣味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的优秀网站, 使学生能够安全地在互联网里冲浪, 领略到网络世界的美景, 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提高青少年的人文修养。

青少年容易被画面精美、情节生动的电脑游戏所吸引, 但完全否定电脑游戏的积极作用也不可取, 应该加强指导。家长、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年龄和心理特点、具有人文内涵的电脑游戏。比如我国台湾省开发的一个福尔摩斯办案游戏软件, 巧妙融合了丰富的中国地理知识, 在游戏过程中穿插介绍祖国各地人文风情, 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增长知识。

除了帮助学生获取正确、有益的知识,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 创作有人文精神内涵的作品, 使学生在创作中提高人文素养。笔者曾指导几名学生制作网站“海峡两岸”, 在几个星期的网站制作过程中, 他们从许多网站上了解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 自己动手整理、制作出富有美感的网页, 这样的制作过程对他们无疑是一次很好的人文教育。

开展人文教育应该是各个学科共同的任务,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这里仅从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的角度, 对信息技术学科进行人文教育提出一些看法。希望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文导向, 构筑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徐万胥, 刘向永.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 2002, (6) :58.

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 篇2

本文主要探讨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一致性问题.作者认为,对于人类文明的建设来说,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技术推动着人文精神的发展,而人文精神又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并引导它健康发展.我们正在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则体现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作 者:刘良琼 钱汉东 作者单位:刘良琼(安徽大学哲学系,230039)

钱汉东(池州师专政法系,247100)

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 篇3

关键词:人文精神 信息技术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发展,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在学科教学中充分渗透人文精神、在注重知识技能和过程性的同时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下面,笔者就从课堂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出发,结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人和人类社会自我完善所需要的美好的精神要素,是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价值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总和,这包括人对完善自己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等等。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任何一种专业训练能够完成的,它是各学科、各方式综合教育的结果。信息技术虽然是属于科学技术性学科,但它与其他学科一样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即要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还需要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新课标也明确规定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培养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又突出表现在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真正关注和培养上。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

1.了解与关爱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落实人文精神的前提

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想真正上好每一堂课,上课之前必须对学生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备课的时候可预先把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情况尽量考虑进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学生学习背景、知识层次与性格特征的不同而因材施教,以达到人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否则,再优秀的教师,再优秀的课堂内容设计都很难真正落到实处。至于人文精神,那就更无从体现了。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的建构,还要重视师生人际关系的建构。我们可以用自身的激情,亲切的面容,期待鼓励的目光,生动的手势,让学生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而愉快地接受教师这种热情的感染,转化为对学习的热爱,从而让课堂成为真正富有情感的课堂。

2.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有位哲人曾说过:“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时,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思考和学习中。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我们要摒弃以往只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观念和做法,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与价值观,赋予教学内容鲜活的生命力。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提升科学素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良好的人文精神。比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刚好经历了劳动节、母亲节两个节日,学生制作节日贺卡的兴趣高涨,劳动节贺卡让他们重新理解了劳动的崇高和乐趣,母亲节贺卡将他们酝酿以久的对母爱的感激之情抒发和表现出来,当设计新颖、版面精致的贺卡在手中产生时,同学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经历了一次艺术和美的熏陶。又如在讲述病毒、黑客等内容时,我举例讲到计算机病毒给我们造成的危害和带来的巨大损失。如电脑病毒“CIH”,1998年4月26日造成全球6000万台计算机被毁,此后每年的4月26日定期发作,继续造成更大破坏。触目惊心的事实让学生感到了痛惜与愤怒。从而更容易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建立了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3.抓住适宜的时机,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信息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各种适宜的时机,将人文思想渗透在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之中。例如,在学习Photoshop图像处理时,我让大家设计一张节约水资源的宣传海报,有个同学先做完了,就在那里制作一些搞笑的合成图,我看见后,经他同意让大家一起看了看他的作品,同时还看了一组类似的网络合成图,其中有网上出现的人民币头像调换的图片,还有当时媒体上最火热的“纸老虎”事件图片。最后让大家来谈谈对这些图的看法。当时,有许多同学提出各种想法,诸如“调换人民币的头像不仅玷污了图像本身,同时也是一种违法行为”“技术要用到合适的地方,用错地方可能不仅没益处反而有害”“技术再高明,也不能用来自欺欺人”……等等。通过讨论,大家不仅亲身体会了合理利用技术的重要性,同时也在无声中规范了大家的行为准则,这比单纯的言语说教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做个善于解惑的引导者,还要做个勤于传道的有心人,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道德规范教育与品行教育。

4.设置综合、多元、可持续的评价机制,肯定学生的人文成长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学生,而是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力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的达成、过程方法的掌握,而且要运用多种方法综合、多元、全方位地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宽松、和谐、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良田,只有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敢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才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开拓创新的火花,才能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人文意识,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终极目标。

结语:在全国上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智商与情商并重、技能与道德同步不仅是对人才的要求,更是对课堂教学和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和智力的发展,还应当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体系的构建。让健康美好的情感伴随在课堂的始终,让积极向上正义乐观的精神之花开遍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彭绍东.《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评析》.中国教育报.2003年第7期.

[3]李萃英,赵风平.《面向新世纪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

[4]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 篇4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语文课程,整合的误解,探索新视角

在信息时代, 资源获取机会均等, 教师不再拥有控制知识的“霸权”, 面对这样的形势, 一线语文教师如何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与创新,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将成为能否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能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误解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展示了其巨大的优势, 可以在瞬间展示大量的资料, 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可很多老师却常常舍本逐末, 喧宾夺主, 舍弃了面对面语言交流的魅力, 被电脑投影的预设性结果牵着鼻子走, 使劲地把学生往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思路上牵, 以期得到答案。有时原本可以激发学生想像的情境, 却硬要用画面或几个活动场景展示一下。某些多媒体只是呆板地演示所有资料, 以观看代替讲练, 比如有些老师在上文言文复习课时, 一节课一口气罗列了十八个重点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那种走马观花的速度几乎让在场的所有语文老师目不暇接, 更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当他们长期接受这些直观刺激后, 便会懒得自己思考了, 懒得自己想像了, 因而易养成一种惰性, 到那时我们又怎能奢望他们能达到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呢?于是也就有不少语文老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不用信息技术我一样可以把课上好, 一样可以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为什么我一定要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呢?”

当前阶段, 广大的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就“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或者“整合中出现什么问题, 有多严重”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与疑虑, 但讨论的重点仍然在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效果的影响上。其实教育部于2001年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早就提出:“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和“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结合新课程纲要, 再统观目前的研究, 广大专家、教师强调信息技术只能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出现在语文课堂上, 信息技术的使用就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为目的的一种辅助行为。然而, 这些恰恰是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初衷的一种误解。

二、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新视角

现代信息技术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在革命的初级阶段难免会有“过”与“不及”的行为存在, 但不管是“过”还是“不及”, 都可能是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合理定位的一种误解, 作为一个新时期的语文教师, 应该有责任有义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解读与审视, 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新视角, 还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之本色, 体现文化关怀和对一个作为社会的人的终极目标的培养与发展。

1、信息技术的运用应关注学生的接受心理

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形象的优势早已毋庸置疑,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四个画面, 并配以民族音乐, 让学生看到头戴斗笠, 身穿蓑衣, 悠然垂钓于斜风细雨中渔翁的形象, 但这也只能适合涉世未深的小学生, 如果面对你的是群高中的学生, 那这样的安排就有可能小题大做了。当然, 苏教版必修四的《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如果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许多没到过北京的学生就可直观地了解有关北京城墙的知识, 从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对异地文化的陌生感, 更易于学生在轻松与熟悉中展现讨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地进行学习,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 因此, 结合学生的心理, 从内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总之,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要从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 不能让教师随心所欲, 每次翻出一篇新的文章时, 都应该要告诉自己, 我的右手是课程, 我的左手是现代信息技术, 左手和右手如何相握, 让命运总是拽我们手里的学生是最舒适, 最有收获的。从而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 并结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其长处, 淋漓尽致地展现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

2、信息技术的运用应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随着社会信息化特点的日趋明显, 部分信息素养与语文素养的紧密结合, 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化整合的产物, 也是对新型人才规格的要求, 我们必须正视这种需求。从这一层面探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有利于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思想, 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 为此就要大胆跳出课程为纲、知识为本的窠臼, 利用信息技术对教材内容作出教师个性化理解, 加以取舍与更新, 为学生搭建利用信息技术发展个人能力的平台。

比如, 笔者在处理苏教版必修三第一专题“社国土”的时候, 将第二板块“颂歌的变奏”完全交给了学生, 因为本专题从诗歌写作内容及思想主题角度来看并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 如果让学生借用网络信息并通过其他课堂模式去解读诗歌, 将信息技术内化为语文素养, 岂不两全其美, 事半功倍?于是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本板块最终的课堂呈现模式是诗歌朗诵汇报, 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来理解文本中诗歌的内涵及诗歌朗诵的各种形式、技巧, 各小组成员要互相帮助, 团结合作, 可以是一人朗诵, 也可以是多人组合, 甚至可以改编诗歌。一个星期过去了, 汇报朗诵会如期进行, 令人惊喜的是学生比我想象中要老练成熟, 花样比我预先设想的要丰富, 他们有的三人一组, 有的男女组合, 有的单枪匹马, 且都运用了恰当的音乐作为背景, 主持人还制作了一张相当精美且符合题材的幻灯片, 上面有自己写的一首小诗, 在轻轻松松的配乐中, 有主持人自创的小诗作导语, 整个朗诵会很流畅, 教室里流淌着浓浓的爱国热情, 且掌声不断。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价值意义必须通过“人”体现出来, 在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动下, 信息文化必须内化为学生的意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部分, 如果找准了就有利于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 学生与信息处理之间的关系, 在提高学生信息运用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3、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4年度 (2001) 报告中曾表述, “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时代全方位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方式, 而语文教学所培养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方面的能力也无一不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交往能力。基于以上联系, 信息技术必将深刻地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当中来,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老师, 结合自己的素养和学生的状况来展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寻找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关键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广阔的信息海洋里, 如何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需要有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笔者在上苏教版必修三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时, 设计了这样一道题:阅读“传统文化”部分, 假如这是政治课的教材, 你将准备识记哪些要点?设计一些题目 (当然, 你也可以拓展一下, 来个创意) , 考考你的同伴。这个问题将不仅从语文角度切入, 培养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同时借用其他科目的形式训练学生将信息概括成要点的能力, 另外, 在同伴的相互提问中, 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这种教育模式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然而除了一张幻灯片外, 我们几乎看不到其他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在处理《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时, 笔者利用现代信息搜索的便利条件, 对文本加以利用和拓展, 从烛之武的社交技巧出发, 于经典中发现现代生活的智慧, 利用多媒体展示信息的快捷性能, 让学生运用社交技巧去解决模拟场景中出现的问题 (即有两位同学在图书馆里因开关窗户而吵架, 图书馆理员问其中一个为什么要开窗户?“吸一些新鲜空气。”问另一个人为什么要关窗户?“不让风把纸吹乱了。”如果你作为图书馆员准备怎么做呢?) 学生以管理员的身份在课堂上与两位同学对话, 其他的则作为评判者, 要对该管理员的劝说艺术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这种课堂的模式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信息的输入、加工、活动、输出的一个过程。根据所搜集到的信息内容, 在以上几个步骤的基础上就清晰地表达出来, 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过程中, 真应该把重点放在“传统语文与信息素养的关系”“语文课改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等论题上来, 侧重把学生放在现代生活的环境中, 整合现代信息技术, 用发展的眼光培养, 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 用全新的视角来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时代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5月[1]《新课程时代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5月

[2]《信息素养论》王吉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信息素养论》王吉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创新》《语文学刊》2004年6月[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创新》《语文学刊》2004年6月

[4]《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月[4]《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月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篇5

一、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讨论

二、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三、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一、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讨论

(一)讨论的背景

1、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

①人文学术危机,特别是文学危机(文化现实)

②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反科学、反文化、反艺术、反美学、反崇高、无中心、多元论、反元话语、反元叙事、反本质主义。解构进步、理想、境界、深刻、崇高、终极关怀

③社会背景:功利心态占主导地位

功利主义:实效、实利、有用

理想主义:文化、精神生活、崇高

2、关于“科学精神”的讨论

①文化现实:社会功利化倾向

知识:深层——能力、素质

表面——实用、功利

②人文主义思潮的夹击

3、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关系”的讨论

(二)讨论的主题

1、什么是人文精神?要不要弘扬人文精神?

2、什么是科学精神?要不要弘扬科学精神?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一致的还是对立的?

(三)讨论的发展态势

1、从感性、冲动走向更加理性、成熟(从文学的思考到哲学的思考)

2、从学术语言变成大众语言

3、从理论走向实践

二、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一)如何理解科学精神

超越

实证主义:“客观知识”——纯粹“客观”的精神

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纯粹“工具”的精神

科学:人类的历史的活动

一是具有历史性;二是具有人文性

1、科学作为一项重要的认识活动,直接体现着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和精神——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

①自由探索的精神;

②勇于批判的精神;

③大胆创新的精神

④严谨求实的精神

理性、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实事求是

2、科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直接体现着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和精神——促进人类的智力的发展、永远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迈进。

①理想主义的精神;

②爱国主义的精神;

③顽强拼搏的精神;

④公平竞争的精神

艺术——情感修养科学——理智发展

3、科学作为一项与人类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特殊的社会活动,体现着人类的一种最崇高的理想和精神——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历史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二)如何理解人文精神

1、关于人文精神的文化基础问题

三种观点:

①整个人类文化

②人文学科或人文文化

③某一门人文学科或某一种人文文化(文学、哲学、伦理、艺术等)

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

2、关于能否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或新儒家的“人文精神”画等号的问题

三种观点:

①西方的“人文主义”

②新儒家的“人文精神”

③重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

既不能照搬西方的“人文主义”,也不能套用中国儒家的“人文精神”,而应当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大胆超越,综合创新,在吸取人类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及其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并塑造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科学文化的生命,是推动科学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

有助于弘扬“主旋律”: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①文化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文化具有超越性功能

(二)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仅与科学文化建设密切相关,而且与思想道德建设也密切相关,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

①人文精神包括崇高的道德精神

②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③一切崇高的文化精神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有强烈的辐射作用

④政治思想教育可以而且应当与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三)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根据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我们需要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以弥补传统的人文精神之不足。

2、按照我国现实的国情,我们更需要弘扬融合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有助于

①促进科学发展;

②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项体制的确立、改革和完善,离不开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③有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人文精神对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意义:

知识经济:高科技+高文化

人文知识≠“非经济因素”

①技术: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

②产品:从物理性能到文化性能

③产业:“高文化产业”的兴起

④市场:文化市场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优秀人才的综合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

1、现行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应试教育,考试分数决定一切,它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①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美育

②只重视分数,忽视能力、素质

重实证性,缺乏创新性

科学教育缺乏人文性,人文教育也缺乏人文性

③圈养式教育,轻视社会实践,书本与社会实践脱节

2、走出现行教育困境的关键是,将应试教育改变为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注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①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②提高教育质量,播下理想的种子,激发学生兴趣

学人精神与人文精神 篇6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一套英文原版的“西学基本经典”丛书,这在国内出版界乃至于整个学术界都是一桩值得瞩目的盛事。我作为一个知情者,关注并期盼此事已久,现今看到一批胆识之士的辛勤工作结出硕果,不禁感慨系之。

我说译西书之事隐含着对民族和人类命运的关切,这话一点都不假;而且放在一百年前去看,它还不能说是隐含,而是急切地表达,因为中国人引进西学并译西书之事,本身就是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给逼迫出来的。这当然是指甲午战争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问题。别的不说,且看当时一位与时事相涉并不深的学者王国维在1898年说的一句话:“若禁中国译西书,则生命已绝,将万世为奴矣。”(给许同蔺的信)这是那一代学人“求新声于异邦”的初衷,也是他们大张旗鼓地译介西书的最强烈的动因。近代中国对西学的拥抱和对西书的引入,就是这样拉开了序幕;这注定了该事件从一开始就灌注了充沛的人文精神。直到最近一二十年,西学东渐再一次成为盛事,西书尤其是学术书籍的翻译又掀起大潮,究其动因,不是仍来自当代中国在“世界大家庭”里生存的危机感吗?

当然,民族存亡对于学人或人文精神来说毕竟还是较为实际也较为表层的因素。学人与常人不同的地方,是思想;其对民族及人类命运的关切,也能上升到形而上之思。为此,引进西学,就肯定会向深幽处延伸和开拓,而译事里所体现的学人精神和人文精神也随之深化。

孔庆东:文学大师与人文精神 篇7

孔庆东,北大中文系副教授,著名作家、学者,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本刊特约编委,外号“北大醉侠”,主攻现代小说与武侠小说研究。他的那种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动了许多读者,有“继钱钟书以来真正的幽默”、“北大的马克·吐温”之称。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过老舍作品和金庸武侠小说。主要作品有《47楼207》、《青楼文化》、《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口号万岁》等。

背景阅读

一次精心策划的“快乐抢劫”

八月的重庆,就一个字,热!八月的《课堂内外》,就两个字,热惨!

为了提高编辑的职业素养,把杂志办得更好,老总们经过精心策划,请来了一批一流的专家学者给小编上课。几天的课听下来,所有编辑都有一种强烈冲动,那就是把讲课的老师以限制“人身自由”的方式“绑架”在《课堂内外》,什么时候有空就什么时候往他面前放一张桌子,然后拿着“凶器”——笔和纸,坐在下面说:“老师,请开始!”

在来讲课的老师中,所有编辑都不约而同地最想“绑架”一个人——北大中文系孔庆东副教授。他的幽默和智慧,大家都是耳闻已久。等到几个小时听下来,果真是闻名不如见面。小编们就如同饱吃冰淇淋一般,一个字:“爽!”

这次原本是杂志社的一次内部培训,但在培训结束后整理资料时,我们萌发了要让更多同学看到孔教授演讲内容的念头。

孔教授这次演讲的主题内容是“文学大师和青少年人文素养”。他从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出发,一一解读了鲁讯、老舍、金庸这些文学大师们的精神世界,并以深切的人文关怀从大师们的人生轨迹观照青春在今天这个世界里该有的走向。而在高中新课标中,“人文素养”已成为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什么是人文?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成功的人生是怎样的关系?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在孔教授的演讲里我们都可以找到精彩的解答。

当夏天遭遇冰淇淋的时候,我们可以拥有清凉;当青春遭遇语言的时候,我们可以学会表达;当思想遭遇大师的时候,我们可以读到智慧!当你遭遇本期《课堂内外》的时候,你将幸运地分享到小编们这次“快乐抢劫”的精华!

孔庆东的人文关键词:热爱生活;博览群书;悲天悯人。

他们凭什么是大师

——孔庆东解读鲁迅、老舍、金庸的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这是个非常好的概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有一场关于人文精神是否失落的讨论,我们认识到了要增加“人文”,但是怎么增加呢?鲁迅、老舍、金庸他们都是有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人,那么他们的人文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他们为什么就可以成为大师呢?

热爱吃喝拉撒睡

第一个重要的东西我觉得就是“热爱生活”。这是我在研究、阅读许多大师后得出的一种结论。

“热爱生活”就是要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对吃喝拉撒睡都要感兴趣,你才能热爱得起来。我热爱生活,就是喜欢吃饭,喜欢睡觉,喜欢玩。我上中学的时候,我妹妹很挑食,她看见我吃饭很奇怪,就问:“哥,你怎么这么喜欢吃饭?馒头也吃,米饭也吃,你怎么这么爱吃饭啊?”我说,吃饭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你想,这个饭啊它也是生命,原来不是动物就是植物,它本来是长在那里的一棵翠绿的东西,或者一个活蹦乱跳的东西,结果我去把它杀害了,烹熟了,呼噜呼噜把它吃下去变成了我的一部分,也就是我的生命占有了它的生命!我如何不乐呢?生命的基本快乐就在于占有别人的生命,它是人类的本能!

我在北大开的鲁迅课,重点不是讲鲁迅有多么伟大,我对学生讲鲁迅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他的“骨头是最硬的”的品格是怎么来的。鲁迅是一个很会生活、生活得好的人。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时候,鲁迅的月薪是300大洋,而当时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标准是两块大洋,他是生活在当时社会消费能力最强的层面上的人,有丰富的生活情趣和内容。老舍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的爱好,如爱养花,爱小动物、小麻雀、小猫等等,还有他在作品中表达的对旗人生活的深深的眷顾。金庸从小就是行侠仗义,爱管闲事,对生活充满乐趣,是香港著名的“玩家”。他在中学时就因为打抱不平两次被开除,还学过芭蕾舞,所以看金庸小说里的武打,没有血腥气,那简直就是跳舞,是一种美的享受!

这些文学大师,他们的成就,他们的素养,首先是建立在热爱生活这一点上的,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会动摇。如鲁迅,他的人生多次失望,经历过小时候的家道中落、对革命的失望、自己的婚姻悲剧、兄弟失和的重大打击、文化启蒙的落空,特别是在“五四”运动落潮的时候,他的整个人都绝望了,这是他人生的最低点,所以这个时候他写了《彷徨》和《野草》。但正是他对人生的热爱,才最后确立了终身的人生策略,就是首先对人生绝望,然后在黑暗中找出幸福和快乐来,以绝望为起点走向光明!

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得特别好,但这是表面的,骨子里他不热爱生活,不热爱东西,不热爱人,也不热爱饭,不热爱书,文字也不热爱,这就是他们生活空虚的一个最基本的根源!

博览群书会让你成为一个灵魂博大的人

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是一种分科式教育。这种模式其实就是一种监狱模式,一种流水线模式,不再管人,而是把人当成一个工具来培养,好处是效率高,但是它忽略了人的灵魂问题。我们怎么来弥补这个缺陷?读书,博览群书!鲁迅和他的兄弟周作人都多次讲过,要“乱读书”,特别要读一些常识类的书。

书这么多,怎么博览?从经典开始读起。在所有的书中,书是有家族的,书和书之间是不平等的。今天摆在书店和书摊上的,大多数不是书,只是印刷品,能够称之为书的东西主要是指经典著作。什么是“经典”?就是头大尾小的书。那些“头大”的是书的爷爷。把“爷爷”读了,后面的那些“孙子书”就不用读了。

经典还有一个特点是跨学科。每个学科有自己的基本读物、基础教材,但是经典是不论专业的,像《论语》、《老子》你说它是什么学科的?我们今天把古人放在一个小框框里,称他是什么什么家,其实什么家也概括不了他,他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古代的人都是打通型的人才,因为他不用一科一科地去学习。科举教育,经年累月,学的就是经典,像四书五经。就是这样一套教育和用人机制,使我们国家伟大了两千多年,这就是经典的威力!我们不能否定今天的专科教育,但是不要因此就放弃了经典教育,放弃了成为大写的人的教育!要使学生除了成为打工者之外,还要成为一个灵魂博大的人!

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最后你用什么样的情怀来看待社会,看待他人,这个很重要。世界上有很多很有知识、很有欲望,也热爱生活、博览群书的人,但他不见得是好人。举个例子,希特勒政府是古今中外最有文化的政府,纳粹政府很多要员都是精英,是科学家,但是为什么没有人愿意接受它呢?因为他缺少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觉得自己是优秀的人,不如他们优秀的人就该死!法西斯就是这么产生的。

上一篇:建设方工程管理分析论文下一篇:信号检测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