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育(精选12篇)
信息技术与教育 篇1
技术进步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尽管人类历史写的是帝王将相史, 但最根本的是技术发展。技术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人类文明才会上一个新台阶。朝代的更迭, 政权的替换, 给当时的社会进步提供了一个更加合理的治理方式, 但对人类文明的促进并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真正对人类文明起根本性作用的是技术发展, 每一次技术的重大发明都会对人类的文明产生重大的改变, 同时也会给教育带来巨大影响, 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更新和增加, 而且会让教育手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更加先进, 最终导致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互联网的发明, 可以说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正在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 有以下几点依据。第一, 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人会使用工具, 人会思考。第二, 人类几乎所有的发明都是解决体力、知觉问题, 是四肢和感官的延伸。第三, 计算的发明, 它能计算和存储, 解决人与动物区别的其他方面, 它的发明是人类智力的延伸。第四, 互联网能搜索, 会联想, 可思考, 它的发明是人类智慧的延伸。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对人类的影响将不断提升。可将互联网发展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互联阶段。理解互联网, 要从人的本质需求来理解, 解决人类知情权的平等。作为一个社会人, 人有参与和表达的愿望, 也有知晓的权利, 互联网可以提供这一工具。互联网颠覆了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传统的信息传播规律是中央复杂、末端简单的一个结构, 新闻的采编系统很复杂, 你能看到什么新闻, 听到什么消息, 由中央系统来分发。而互联网颠覆这一中央复杂、末端简单的信息传播规律, 满足人们知情权的平等,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 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就是通过互联网不断发展信息互联阶段。第二阶段为消费互联阶段, 主要是为人类的物质生活提供方便。年轻人可能都有网络购物的经验, 2015 年“双十一”某电商实现了912 亿的营业额, 这是任何一家实体的百货大楼和公司难以企及的。今天, 消费电子商务仅占国家零售消费额的不到7%, 才刚刚起步。第三阶段是生产互联阶段。在这一阶段, 互联网主要服务于人类的就业和事业发展。由消费互联发展到生产互联, 东西卖得快, 厂家可能就会加快生产, 卖得慢就减缓生产。第四阶段是智慧互联阶段。互联网帮助人类实现知识和精神生活上的追求, 在这一阶段, 在线教育会极大发展, 满足人们对知识渴求和精神生活的愿望。互联网继续发展, 最终会发展成为生命互联, 满足人们健康长寿的愿望。
互联网会改变行业形态, 也会改变市场结构。现在,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互联网不仅是一个强大的工具, 它还给人类提供了一种伟大的精神, 即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精神。21 世纪是合作的世纪,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联网的工作方式和连接方式。此外, 互联网还有一个本质规律, 即无穷大、无穷小。互联网用户会无穷多, 宽带费用会无穷小;互联网内容会无穷大、无穷多, 但用到的比例会非常小;研究方向很多, 个人占比小……互联网的本质特征是开放、海量和天量。信息量的最基本单位是B, 之后是K、M、G、T, 再之后是P, P是10 的15 次方, 一天传送的信息量可以说是一个天量。
互联网不仅改变行业形态, 还会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新闻真正自由的时代, 是一个政治充分民主的时代, 文学将进入无经典的时代, 历史将会更加真实, 教育将成为互为师生的时代。技术发展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历史上, 每一次新的技术发明, 总是带来教育领域新的应用, 迎来教育大变革的讨论。技术曾经带来教的工具、学的工具和考试评价工具的改变, 带来课堂形态的改变, 带来课堂机构的改变。
理解互联网对教育带来哪些影响, 要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来看。教育的本质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 对全人类来讲, 教育承担的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发展。第二, 对国家来讲, 政府花钱办教育, 主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第三, 对个人来讲, 接受教育主要是追求幸福生活, 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教育和学习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角度表述, 本身都是知识传播过程, 形式多样, 且受技术影响。那么, 互联网取代哪一类的教育?教育 (学习) 可以分为:第一, 人际交往类的学习, 比如语言、礼仪习惯、品德养成、管理有效等。这一类学习靠模仿和习惯养成, 学习环境很重要。第二, 知识传承类的学习, 如语文、数学、逻辑运筹等, 这一类的学习需要面授, 需要对前人知识的归纳总结等, 也包括约定认知等, 这一类的学习课堂教学效率高。第三类是文明发展类的学习, 如工程技术、工程设计、哲学、行为科学等。这一类的学习需要有系统的基础知识, 需要洞察力和想象力, 需要实验场地、仪器设备、模型验证等。如果大家认可这种学习分类, 会发现MOOC更适合高等教育, 因为成年人有主动学习的欲望, 具备应用网络的基础知识能力。而且, MOOC可以有力地推动知识传承类的学习, 为人际交往类的学习提供更有效的学习场景。但中小学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 更是纪律、毅力、协作、尊重和习惯的培养等, MOOC可以作为补充手段, 但不适合全课程学习。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几千年来, 教育成本几乎没有下降, 教学效率也几乎没有提高, 为什么?这是因为学生集中到教室上课的模式没有变化, “粉笔加黑板”的知识传授方式基本上没有变化, 师生比例没有变化, 所以教学效率没有提高, 教育成本没有下降。MOOC, 这种大规模在线课程, 对教育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将提高教育效率, 降低教育成本, 促进教育公平。
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 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在2012年之前, 人们一直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方式, 但收效甚微。E-mail与E-learning几乎同时出现, 但E-mail取代了传统的邮件系统, 而E-learning一直是教育中一个小小的补充。可以说, 虽然各行各业都受到互联网浪潮的影响, 但在教育领域, “粉笔加黑板”的传统课堂模式依然不变。MOOC的出现很可能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它改变了传统学校传授知识的模式,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 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影响。它无须有学校的学籍, 只要按要求注册后就可以使用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 也没有课程人数限制。它的大规模、开放和在线的特点, 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空间。
我们知道, 大学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 西方认为大学的功能有三, 即知识产生、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 只是排的顺序不同。其实, 大学的基本功能就有两项, 一是知识产生, 二是知识传播。由于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供知识传播的工具, 今后的大学会具有知识探索、知识验证和考试认证的功能, 将成为研究院、考试院。所以, 互联网会带来科教融合和教育服务提升, 带来大学功能的根本改变。
过去, 人类文明从石器时代走到青铜器时代, 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把石头用完了。今天, 人们不用胶片照相机, 改用数码照相机, 也不是因为柯达公司的胶片技术不够先进, 而是因为技术促进人类文明走向新台阶, 而且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贪婪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应及时转变观念。如果我们不能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 至少应该紧跟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如果我们看不到这种变化, 说明我们老了;如果我们反对这种变化, 我们可能就完了。
(本文根据笔者2015年12月20日“‘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上的发言整理修订而成)
信息技术与教育 篇2
面对二十一世界的挑战,作为学校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要彻底冲破应试教育的樊篱,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落实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全面培养。口号提的多,如何开展,取得成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终还是使现在的教育弱化了通向灵魂深处的功能以及对生命的异化和遮蔽,使其迷失了方向,越来越远离生命的终点。只重视知识教育,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分数,导致学生的道德情感弱化;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接受,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造成许多学生的心理疾病,如逃学病、恐学病、学习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还有的学生生活迷惘,不断凸显,在尽情享受物质生活的快乐后,精神迷失了方向。在学校中,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急困难、心理不畅、家庭矛盾等问题,导致一些学生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把希望变得渺茫,产生绝望。更有甚者,对人之根本—生命,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它的意义与价值,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对生命缺乏热情和勇气。在这种对生命缺乏“无知”的背景下,当前学多学生发生自杀、他杀,给家庭、社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与不幸,很多恶性事件让人触目惊心。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迫在眉睫,把它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实施“三生教育”必须抓紧、抓好、抓落实,不辜负社会、党、人民对现代教育的期盼。
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三生教育”,不断地摸索教育方法、教育模式都没有找到好的手段。后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速度加快,使“三生教育”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所特有的多样性、多元化,展现“三生教育”多层次、多学种的教学特点,也为学生从客观上个性化学习、人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教师在“三生教育”中,深刻理解教材,买了许多有关“三生教育”的资料、书籍来研读,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的创设情境,选用动感的生活资源课件,结合教师优美、富有感染力、启发性的语言来诠释。激活“三生教育”课堂,使“三生教育”课堂快乐而深刻,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个性更加丰富多元和彰显,提高了“三生教育”的课堂教育、学效果。教师、学生尝到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甜头,满足了教师多方面教学活动的需求,整合了“三生教育”与教师教育技术的提升,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教育信息交流量,提高了“三生教育”的效果。
教师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充分吸纳“三生教育”中好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理论博彩纵长,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提升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为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三生教育”知识搭建了牢固的平台,也让“三生教育”的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传播,落实。
我从事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从各种渠道,各种媒体中,耳闻目睹了许多人不懂得珍惜宝贵的生命。没有正确的生存观念,也缺乏正确的生活观,得过去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造成了许多人间悲剧。
班主任的责任心,事业感驱使我要强化对学生“三生教育”让他们有健康的人格,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传播,学习,熏陶。真正让学生知道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存,是个有机的整体。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我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把握“三生教育”之间的关系,用现代教育技术分类教育,整体推进,对学生进行教育、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三生教育”的效果。
(一)生命教育 我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自己认真阅读、并掌握的生命教育中有关教材、资料、图片制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并紧密结合电脑上介绍的生命教育的前沿知识、技能、时效性、前瞻性。把生命的脆弱性,如天灾、人祸、干旱、沙漠、安全事故、病魔„„轻而易举地多去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令人十分惋惜,制成图片声情地讲,并专心致志地看,震撼了他们的心灵。并结合学生实际,现实,生活实际,穿插宣传教育,防溺水,防病从口入讲卫生的知识,实时告诉他们,不佩戴管制刀具,任何情况下有宽容的心,平和心态对待人,事就能让学生防止对生命的不必要侵扰。
在对学生进行生命宝贵的教育中,我就在网上下载介绍祖国名山大川、社会主义日新月异的变化、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特别是家乡的巨变,人民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制成资料、图片。让学生耳濡目染,亲身感知生活在社会主义这个大家庭的幸福、温暖;还给他们讲,一个人来到世间不易,父母对自己付出心血,饱含深情、含辛茹苦。为国家、社会要尽到责任义务。
通过系统的生命教育,是他们感同身受。一个人没有生命了,一切都会灰飞烟灭、竹篮打水一场空。要珍爱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真正体现自己生命的意义、价值,不虚度大好时光,以免万事成蹉跎。
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敬畏生命的教育,不无辜伤害别人的生命,减少非正常死亡,积极通过预防措施,并积极参加各种应急演练,处理使灾难损失达到最低点。我在网上下载生命保护的知识技能,制作成资料,真正让学生知道生命要珍惜,让生活丰富多彩,最终确定正确的生命观。
(二)生存教育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对生进行生命教育,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存在。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对生命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对生命的热情满腔,勇气倍增。我就因势利导,在电脑上、教材上、杂志上介绍的生存知识、技能用现代教育技术制成课件、视频、声音文本、光盘等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料传播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从而使抽象文字与形象逼真的情景的脱节情况得以克服。情景交融,起到了潜移默化,融会贯通,润物无声的作用。很多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存知识、技能。
我在生存教育中,还不断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让他们懂得万事万物生存不易,我就推荐学生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中的精彩节目。里面的各种动物要生存下来,要和天斗、地斗、人斗、天敌斗,适者生存,斗字当先,艰辛拼搏是它们生存的主旋律。我还下载一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图片,让学生浏览,帮助学生认识生存的能力及意义。建立一个人正确的生存观,学会判断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对生存危机的正确应对,摆脱生存困境,在生存挫折面前,脸不红,心不跳,沉着应对,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在今后的合法高效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通过生存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了生存的知识,掌握生存技能,自觉的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强化了生存意志,提高了生存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树立了正确的生存观念;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这要归功于现代教育技术。
(三)生活教育
很多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后,没有经历艰苦生活的磨练。认为生得逢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生活充满阳光,导致很多孩子不了解日常的生活常识,不懂得生活的技能,更不知道生活的来源于意义。只知道埋头读书,成为高分低能异潮儿,未来社会的次品,有的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贪图享受。生活中遇到挫折,不幸,困难,感到困难,把希望变得渺茫,不能坚强地站立起来,更不能自觉地提高生活的能力,精神颓废,迷失方向。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用一颗慈爱之心唤醒学生对生活的错觉,让他们如梦方醒,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教育、教学及生活实际,积极探索深化教育技术研究,推动信息技术与生活教育深度融合,从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技能方面着手,在实践生活的过程中,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有意识地对挫折进行生活艰辛的教育。如让学生回家去看妈妈、爸爸及劳动者的手,用手机拍下来,上传到电脑上,制作成图片,学生看后,大惊失色——他们的手像枯老的树皮,肩上解了一层厚厚的茧。从而让学生体悟到生活是用艰苦的劳动创造的,依赖、懒惰是生活的弱者,受人们的唾弃。生活不是唱歌、跳舞那么雅致。
我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人生是一条不平坦的路,俗话说:一根田坎三截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竹竿打不到头。生活有时是残酷的,远不如想象的那么好。我就用电脑上介绍的身残志坚、逆境中顽强拼搏的先进人物,把他们的事迹下载,复印成资料,办成黑板报,小报,挂图,幻灯片。利用校园文化环境、社会教育资源挖掘其教育素材,让他们领悟——挫折是滋润生活的养分,没有经过挫折的人,不是完整的人,不是生活的强者,不能经风雨、见世面。生活是一瓶万花筒。挫折面前不低头,任何时候都有自信心,摆正自己的位置,乐观地面对人生、不幸。就是善待自己,每天早上看到太阳总是新的。
我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生活中的小常识,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中的生活常识及技能,精心制作成课件,变无声为有声,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变生疏为熟悉,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初步掌握生活的常识、技能,获得生活的体验,实践生活的过程,从而理解生活的真谛——勤劳是前提,能力是保障。认识生活的意义是基础,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是目的。
广泛运用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把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觉“三生教育”知识、技能对他们的生活、学习有正确的指导作用,学起来浅显易懂,妙趣横生,陶冶了他们的心灵,荡涤着他们心灵中的污垢。使他们正确的树立了生命观、生活观、生存观。
我充分地相信,“三生教育”以课堂教育为主,在各种教学中渗透,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重要的载体,不断探索“三生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总结。“三生教育”在现代教育技术中有不可替代应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校讯通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应用与研究,在学校的实施,学校把“三生教育”的哲理感言利用校讯通中的班班通给学生呈现,并复印成资料,让中高年级学生人手一份,熟读成诵。很多学生在口头,写作上应用,熟能生巧,效果极佳。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利用校讯通,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安全教育。如交通安全教育,拒绝毒品,防流行性感冒,防溺水,禁止携带管制刀具等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三生教育”呈现给学生,为学校安全教育创造了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
我们还利用校讯通把发生在学生身边,如溺水死亡、触电、车祸、自然灾害等安全事件,以及收集网上近期发生的安全事故,讲给学生听。传给学生看。这些教育、教学资源源于学生生活、源于学生身边,因而在学生实践中感到十分鲜活,能触动他们的心灵。
学校的全体老师,把“三生教育”作为共同责任,在班会、队会、校会、家长会中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课件,根据不同内容,在各种场合渗透“三生教育”知识,如学校在专题讲座“防艾滋病”、防震减灾,应急演习。各种安全知识教育都利用校讯通来整合到“三生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与健康观念,提高警惕意识,以及防范侵害意识能力,也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学校还利用校讯通把“三生教育”与德育工作紧密相连,把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用校讯通用短信形式提醒学生,作好学生良好品德形式的教育。
利用校讯通开展学校、学生、家长的互动活动,坚持家长、学生、老师用电话短信经常联系,让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感情在短信,通话中传递,使学生感受家长亲情,感受学校的关爱。
感悟 “三生教育”活动的开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校讯通是细带,能有效地把“三生教育”的知识,技能整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在学校的组织引导作用下,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形成合力,充分认识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生活,学习的练合环境,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三者齐心协力,才能把“三生教育”进行到底,让所有的学生有健康人格。品学兼优,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信息技术与教育 篇3
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教师,可以运用各种多媒体工具,能够较轻松地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软件,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同时,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和各种交流方式,教师可以提高教学软件的质量并不断为自己充电,从而提高课堂活动质量和自身水平。对于学生,信息技术除了能为其提供更多信息外,通过生动有趣的多媒体展现、虚拟现实的情境或网络体验,还能增加其兴趣和学习质量。例如,在多媒体各类教育光盘中,集成了各科知识的文字及其朗读音频、习题、千余幅图片、数段视频(录像)、数十个动画。
2.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多方面综合教学目标的实现
所以,每一项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教学目标中应该包括情感目标和传统教学的弱项,各种信息技术如局域网、校园网、聊天室、BBS等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发展和使用,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先进教育理念的实现提供软硬件平台。在开放、可扩展的模板教室中,可将学生灵活分组,通过教室软硬件系统实现学生之间、组内成员、教师与小组等在文字、屏幕、声音甚至操作(遥控)方面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实现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以及增强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
3.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还会不断影响教育的各个方面
我国教育部提出了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还会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如Flash动画技术推动了课件、积件等教育资源形式的广泛改变。XML技术则可以使网络中的资源以及用户信息更为清晰规范,同时便于教学资源的跨平台的传播和共享。MSAgent技术让一个独特的卡通形象动态地读出给它的所有文字。这一新的信息技术若用于教学,以生动的方式增加学生兴趣的同时又加强了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不平等,并解决了学习地域和个体差异限制的问题。总之,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带来了从理论到方法各方面的大冲击,它的飞速发展也必将继续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产生深刻影响。
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几个误区
1.谈到教育信息化就想到计算机课或者说信息技术课
片面地将信息化局限于信息技术一门课程,与其他学科脱离。以电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向各课程渗透与整合,并融合到教学资源和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评价等各方面。
2.将多媒体技术等同于传统电化教育中的投影、录像技术
事实上,后两者都只是多媒体技术中的一部分。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和语音等多种媒体有机地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包含交互技术、压缩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种具有文字、语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可视听信息的人机界面,更加符合人们的日常交流习惯,有利于实现人性化教学,促进立体教育的实现。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并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以为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完全代替教师
现实状况是更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突发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给教师实现生命价值的满足,让教师的劳动闪显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三、信息技术要求教育教学整体改革
信息技术引起了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它的更新越来越快。教育如何面对迅速增长的知识,信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材,这是信息时代的教育必须关心的问题。因此,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媒体的范畴,要求一种全方位的改革,包括教育体制、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多方面。
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 篇4
关键词:语文教育,信息技术,融合
随着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 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 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
语文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载体,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 学好语文对获取新的知识, 实现教育目标, 全面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乃至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 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技术教育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以课本知识、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改善了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起以教师传授和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的新的现代教育体系, 而且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 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都极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现代技术教育媒体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 可以产生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达到的知识表达及传递的效果。
首先, 以计算机为“课堂”, 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 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 把语文教育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 在时间上, 在空间上, 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高度一体化的天地中, 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 处处是课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 其地点是固定的, 仅仅极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 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 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通过互联网, 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 运用语文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 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 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 真是时时是课堂, 处处是课堂。
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 人人是学生。传统语文课堂, 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 不但数量是固定的, 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 师是师, 生是生, 泾渭分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以后, 学生通过网络, 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 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 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 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 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 通过网络, 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 (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 , 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 自己摇身一变, 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 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 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 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 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 课堂中每个主体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其次, 以计算机为“教材”, 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 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 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 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 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 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 可以通过网络, 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 或遥相呼应, 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 突破教材的极限, 弥补教材的缺陷, 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 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 抓住某一结合点 (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 , 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 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 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 完善起来, 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 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 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 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 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 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 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 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 相补充, 相促进, 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教育。
再次, 以计算机为“工具”, 拓展语文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 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 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 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 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作为“资料搜集工具”, 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 是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 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 面对陌生领域, 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 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 去创新, 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 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 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同时以下几种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资料搜集、处理、存贮方法将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 (1) “任务驱动式搜寻法”, 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 (分析研究课题, 明确要求、范围、问题实质等) →确定检查标志 (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 →选定检索工具 (”搜狐“等搜索器) →输入检索途径 (资料来源途径、内容途径、作者途径、类号途径等) →查找原始文献资料 (浏览、筛选、摘录、整理) ”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资料; (2) “自由浏览式搜寻法”, 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 (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搜集) →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 搜寻查阅文献, 选取所需资料; (3) “分类下载存贮法”, 即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下载, 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 使下载的资料系统化、简明化, 便于进一步查阅; (4) “资料处理利用法”, 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文字处理方法。
作为“学科中介工具”, 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传统学科课程之间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互相割裂、互相独立的弊病已引起高度关注, 软化学科界限, 进行“综合性学习”, 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是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 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中介工具”,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 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 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为“沟通交际工具”, 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学会交往与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 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 更新变化极其迅速, 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 才能集众人之力, 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 为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沟通交际工具”。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书面信息资料的传递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传递与交流、学习评价的传递与交流等“交互性学习”活动, 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学会沟通、学会交际、学会互相学习、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共同进步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交互性学习”的必然结果。
总之, 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和需要, 作为21世纪的一名教师, 应当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 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为提高学生的能力, 落实素质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习笔记-信息技术与教育 篇5
概述................................................................................1 1 信息技术及教育应用概述............................................................1
1.1学习要点........................................................................................................................................1 1.1.3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1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领域.....................................................................................................1 1.2 课后习题.......................................................................................................................................2 2 计算机技术与教育..................................................................2
2.1学习要点........................................................................................................................................2 2.1.2计算机教育应用..................................................................................................................2 3 通信技术与教育....................................................................3
3.1学习要点........................................................................................................................................3 4 网络技术与教育....................................................................3
4.1学习要点........................................................................................................................................3 5 多媒体技术与教育..................................................................4
5.1学习要点........................................................................................................................................4 6 人工智能与教育....................................................................5
6.1学习要点........................................................................................................................................5 7 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6
7.1学习要点........................................................................................................................................6 8 教育软件..........................................................................8
8.1学习要点........................................................................................................................................8 概述
本学习笔记记录自己在学习《信息技术与教育》(第2版)中的知识点。黄容怀 马丁 张进宝 编著 信息技术及教育应用概述
1.1学习要点
从技术的本质意义上看,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
从技术的功能与过程上看,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
从扩展信息器官功能的主要技术内容上看,信息技术是指感测、通信、计算机和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
信息技术的体系:
主体技术层次、应用技术层次、支撑技术层次、基础技术层次
1.1.3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影响: 能力结构的更新 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学工具的多样化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领域
① 学校教育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为学习的对象,作为教学工具,作为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教职工信息管理,教务管理,学籍管理,图书管理,总务管理,学校概要信息管理
信息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 ② 家庭教育 ③ 社区教育 ④ 企业培训 ⑤ 特殊教育
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特殊儿童的学习条件,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
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教育信息化要素(六个要素):
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信息化人才必须具备的素养:技术素养、信息素养、视觉素养
1.2 课后习题 计算机技术与教育
2.1学习要点
2.1.2计算机教育应用
个人计算机对教师的作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计算机管理教学:Computer Managed Instruction 计算机辅助测验:Computer Assisted Testing
计算机的应用: ① 在技能训练中的应用 ② 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计算机的特点:
信息的存储与共享,信息的发布,协作与交流,科学计算 应用:计算机教室、计算机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①
“数字鸿沟”逐渐扩大,世界上70%居住在乡村和边远地区的贫困人口很少有机会接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公平性日益凸现 ② 信息意识与伦理道德的丧失
由于失去了面对面交流必须承担的责任,学生在bbs上不注意自己的言行。③ 信息过量造成网络迷航,网上过量的信息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不利于对知识的正常吸收; ④ 不利于深层次思维的培养,在信息网络环境中,人们开始习惯依赖计算机来获取信息,剪辑、重新组织信息,忽视自身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通信技术与教育
3.1学习要点
无线通信:把数据信号转换为电磁波或光波后直接通过空间进行传送。蓝牙技术
无线保真技术(wireless fidelity)超宽带无线技术(UWB)
微波存取全球互通技术(Worldwid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re Access)WiMax 4G技术
通信的基本模型包括三个要素:信源、信道、信宿。
GSM是英文Global System for Mod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讯系统)CDMA是英文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的缩写。3G是3rd Generation的缩写
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广播教学、电视教学和移动教育
电视教学的种类及教学方法: ① 系统课稊教学,在学校内开展电化教育,要由教师加以具体组织和具体辅导 ② 专题教学,运用电视教材亣替教师在某一课程中的部分传授,或对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厞或补充。一般应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结合,扬长避短,使教学效果更优化 ③ 实验课程教学 ④ 技能训练教学 ⑤ 课外教学 网络技术与教育
4.1学习要点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模型:通讯主体、通讯设备和通讯协议
计算机网绔中各台计算机连接的形式和方法称为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等。
讠算机网络的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还有负荷均衡和协同计算。
计算机网络协议主要由语义、语法和定时三部分组成。IEEE802.3标准即通常所说的以太网,它所采用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叫做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点接入(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
令牌环网(TOKING RING),采用IEEE802.5协议(令牌环协议)
Ipv4采用32位的地址长度,而Ipv6采用128位的地址长度。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意义: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了知识接收的效率,充分发挥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并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教学合作。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基本功能有:广播教学、交互功能、远程控制、学习观察功能、学生管理 网络功能、电子考场功能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应用方式:课堂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环境教学。
网络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策略、结构和程序的活动范式。一般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技术环境、教学策略和人-机关系等若干要素促成。
分布式资源库的两个基本思想是:目录集中检索和资源数据分布存储
OSI体系结掄(7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TCP/IP协议集: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卣层
网竜对教育的影响: 对教育瘄理解
突砤了封闭式的校园式教育,使教育能够面向社会的不同群体,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实现开放式教育
对教学的理解 对学习的理解多媒体技术与教育
5.1学习要点
多媒体技术:实质上是借助计算机,并以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斸式(数字信号),把视频音频处理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㼖码ৣ码技术、存储技术等集成在一起,从而方便的对信息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等操作。
选择教学媒体的基本思路:
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媒体的特性和功能、经济性和适用性等进行整体协调,最优化、适当地选择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媒体的5个原则: 目标控制原则 内容符合原则 对象适应原则 现实可行原则 高效能原则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多媒体语音教室 微格教室
以当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根据反馈原理与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交互白板 电子书包
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模式和方法落后
盲目选择先进媒ན,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 教育资源艭莠不齐,重复建设严重 媒体使用不当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
6.1学䩠要点
人工智能研究领域8 专家系纟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pwork),是以计算机网络系统校拟生物㥞经网络的智能计算系统。机器学习模式识别
数据挖掘(Data Mh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是又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智能导师系绝的组成:领域知识模块、卦生模块、教师模块
人工智能技术圠教育中的应用: 智能导师系统
注重已有知识、人类教学专家的经验和系统推理功能,可以集中教学专家的智慧进行因材斝教 智能歔疑粻统
将来自各地学生的问题和老师的解答有机地组织起来存储到相应的答疑库中,通过语意理解䊀术来分析并自动匹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自动给予问题解答的系统。教学设计自动化
包括专家系统、咨询系统、信恮管理系统、电子绩效攫持系统 基于智能代理的网络教学系统 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
7.1学习要点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4y):集成了计算机图形技朮、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
虚拟现实技术的分类:桌面式、沉浸式、僠加式、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绗。
虚拟现实系统的5个关键成分:艚拟世界、虚拟现实软件、计算机、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虚拟现实技术的重要技支特征: 多感知性,交互性,存在性 6 自主性:是挅虚拟环境中物体依据物理定律动作的程度
虚拟现实系统的关键技术: ① 动态环境建模技术
虚拟环境的建立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内容。动态环境建模技术的目的是获取实际环境的三维数据,并根据应用的需要,利用获取的三维数据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模型。② 实时三维图像生成技术
在不降低图像质量和复杂度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刷新频率将是该技术的研究内容。③ 人机交互技术
虚拟现实系统的人机交互是一种近乎自然的交互,使用者不仅可以利用电脑键盘、鼠标进行交互,而且可以通过数据手套、特殊头盔等传感设备进行交互,计算机还能根据使用者的头、手、言语及身体的动作来调整系统呈现的图像及声音。
现有的虚拟现实技术远远不能满足系统的需要,例如数据手套具有延迟大、分辨率低、作用范围小、使用不便等缺点。需要对与之相关的人机交互技术包括手势识别,面部表情识别,眼部跟踪等做进一步的研究。④ 应用系统开发工具
选择适当地系统开发工具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品开发质量。⑤ 系统集成技术
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包括大量的感知技术与模型,因此系统的集成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集成技术包括信息同步技术、模型的标定技术、数据转换技术、数据管理模型、识别和合成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 军事及航空领域 建筑城市规划 医学界 培训领域 娱乐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硬件上讲,数据存储设备的速度、容量还十分不足,现实设备造价昂贵,清晰度不够好 由于硬件的诸多局限性,使得软件的开发费用十分惊人
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认知理论
虚拟现实与教育相结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注重学生的具体经验和对情景的理解,使学习者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顺利完成。建构主义
教学虚拟环境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经验背景,以便学生借助这一平台来建构自己的知识。模拟法则
模拟法则主要有两大类: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虚拟现实与教育相结合主要是物理模拟,即耚过设计与原型相似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间接地研究原型规律。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虚拟实验室 虚拟仿㜟校园 虚拟博物馆 专业教育和培训 特殊教育 教育软件
8.1学习要点
当前典型的软件开发技术: J2EE技术:
J2EE是Sun公司提出的多层、分布式、基于组件的企业级应用模型,在这样的一个应用系统中应用程序逻辑可持照功能划分为不同的组件,每个组件是一个封装了瘄软件单元,能够与相关的一些类和文件一起组成J2EE应用程序。
.NET技术: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包括:VB.NET,C++.net,J#.net以及C#,它的最大的特色是支持交叉语言互操作,即一个系统同时可以采用多种编程语言来开发。
教学软件除了提供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外,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重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要培养创造性人才,软件本身也要体现创造性,包括问题的设计,启发思维的方式等。
教学软件设计理论: ① 学习理论:教育软件的作用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学习者的外显行为或学习状况以及他们的内心的变化都要作为教育软件开发的理论支持。② 教学设计理论 ③ 人机交互理论:包括:用户对软件进程的控制能力,人机界面。
教育软䫶设计流程: ① 厯境分析
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分析,使用对象分析和开发成本估算等 ② 教学设计
是应用系统科学璄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寱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③ 系统设计
包括封面的导言设计、屏幕界面的设计、两互方式的设计、导航策略的设计、超文本结朄的设计。④ 脚本设计
脚本是在教学设计基础上所做出的计算机与学生交亐过程方案设计的详细报告,是下一阶段进行輯件编写的直接蓜本,包括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 ⑤ 软件编写 ⑥ 软件适用 ⑦ 软件评价
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分析软件本身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另一部分是分析学习内容,学习水平,媒体的选择与设计以及教学策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信息技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篇6
笔者认为,要走出这些困境,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厘清信息技术教育存在两个层次的教育
一是技术层次的教育,学会、学懂信息技术;二是学科整合层次的教育。两者相辅相成,技术层次是基础,整合层次是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两者都贯穿着文化的背景,脱离了文化的技术和整合将因失去精神目标而苍白无力;信息技术文化的教育以前两者为载体,没有了它们,文化观念的形成也无从谈起。要应用信息技术,要使学生在各学科中应用信息技术,则首先必须会使用计算机,会应用网络技术和基本的通讯技术。不懂信息技术,不会使用信息技术,就谈不上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片面强调应用和整合,忽视基础性教育,在理论上讲不通,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也行不通。
二、要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有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主要特征是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小学的基础上开展信息与信息媒体的教育以及灵活运用信息与信息媒体的教育。教学应使学生学会更好地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信息资源去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提高研究技能,学会选择并决定对自己的工作最为合适的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学会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与质量;学会进一步改进和修补的工作;学会用一种更适应于接受信息者的方式去呈现信息。例如,基础应用软件的高级操作方法、计算机通信的操作、较复杂常用软件的使用、简单的编程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可在其他各学科中设定可以调查或可以开展活动的课题,围绕解决课题而开展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加工处理调查得到的资料、利用信息媒体技术发表课题学习结果等活动,从而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
三、应处理好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对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的训练,完成任务与驱动知识的学习等方面的关系
这几种关系的处理,其实质是对信息技术教育根本目的的认识、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定位。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机器的操作者。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不能仅仅理解为以某种技能掌握为目标的技能培训。
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怎样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素养的培养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如何认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等都是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我们应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学校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信息技术与教育 篇7
充满期待的2015,从今天开始,从阅读这本刊开始,不妨把“2015:收官+布局”做个标签贴在书桌前,随时提醒自己2015的课堂如何改革,教学如何改变,现在如何行走,未来如何珍惜。──王爱胜
在2015年,我们实在有必要启动“精于心、美于形的STEAM学习生态”。──刘党生
如果说各种数字化应用是信息技术的大厦,那么“状态机”、“自动机”、“图灵机”这些“古老的”的内容其实是大厦的基石,在这其中能找到推动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激动人心的思想,而将这些思想包装成学生能够理解的模样,无疑是非常大的挑战。──陈凯
变革正起,风起云涌;未来已来,势不可挡。2015,地平线曙光隐现;时不我待,教育的新常态正在呈现。──张渝江
2015年及之后的十年,我们期望有一支稳定的技术教师队伍,有稳定的学科必修课程体系和考评体系,有丰富的选修科目群,技术课程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求,为“立德树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这一切不单单在信息技术领域如此,在通用技术领域,在材料加工和结构实现中同样也需要“铅笔”类型的解决方案。──吴俊杰
从评价反过来展望课程的未来,技术原理、工程设计、问题解决堪称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三大关键词。在未来课程前行的道路上,它们将始终提示我们课程发展的关键路径。──魏宁
当年谈到什么样的教学才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时,人们这样打比方:只有像氧气之于生命体存在那样重要,又通常不为生命体所察觉的那种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2015年,这样的深度融合将不可阻挡地在中国基础教育展开。──金陵
信息技术与教育 篇8
2012年3月13日, 国家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中明确提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坚持的方针:“1.面向未来, 育人为本2.应用驱动, 共建共享3.统筹规划, 分类推进4.深度融合, 引领创新。”其中第四点提到的深度融合就是指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发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方法,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包括教育信息网络、国家教育云服务平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与共建共享环境、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教育信息化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等, 虽尚需完善, 但基础工程在高等院校中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 如宽带接入校园、无线网络覆盖、多媒体教学、精品课程上网及无纸化办公等。但如何将大量资金投入建设起来的基础设施的用途发挥到最大, 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意, 如何让老师和学生都能在轻松的环境下工作和学习, 正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
1 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从20世纪60年代“信息化”一词的出现, 到20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路”的提出, 国家提出要将信息化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大大加强了, 教育信息化是指由国家及教育部门统一规划, 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不断加深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它一共有四方面的意义: (1) 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2) 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学校管理层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需要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3) 要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到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全面性的布局工作; (4) 教育信息化不可能一步实现, 它必然需要不断发展和改善。
教育信息化需要依仗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是大量投入资本增加学校信息化设备就意味着信息化的完成, 这样做不但加重了学校经济负担, 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纲要》, 在发挥出已有的信息化设备最大的功能的前提下, 不断加大信息化的投入力度, 最终达到提高办学质量的要求。
2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现状
近些年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 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同时也加大了对高职院校信息化的投入力度, 提供了高校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 现在各层次的高职院校已经不同程度的建立了校园网, 无线网络也逐渐普及;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网络教育稳步发展, 为构建随时随地学习的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1) 国家信息化资源投入的不均衡, 由于一些特殊原因, 导致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低, 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相比信息化资金投入较低; (2) 教育工作者本身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 有的老师简单的认为信息化只是一种教育的手段, 而教书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 只要自己能把课上好, 做到一个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本分, 不一定需要借助其他的教学手段, 但他们往往忽略在现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学生接触社会的方式变的多样, 单一的讲和听的教育模式, 很难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必然最终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3) 耗资巨大的信息化设备没有发挥它最大的效用, 每年学校都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改善办学条件, 然而这些设备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校的教学和办公模式, 反而变成了师生的休闲娱乐工具; (4) 基础设施有待普及和提高, 目前在初中和高中里基本已没有普通教室, 取而代之的是一体化的多媒体教室, 但是作为高职院校无论从网络机房的数量还是多媒体教室的数量都明显不足, 很多专业课程无法通过信息化的渠道传输给学生, 只能靠老师在课堂上的描述; (5) 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 当学校网络加入到教育网之后, 可以很大一部分提高可利用的数字教育资源, 但更多的高校上网课程上, 主要内容设置权限, 不允许学校以外的人访问, 也制约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
3 解决方案
3.1 利用好基础教学设施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化教学中最基础的教学资源, 它可以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知识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形等多种方式表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发现老师的课件大多做的枯燥无味, 同样的一门课程每个老师的课件各不相同、参差不齐, 这样的课件不是真正的多媒体教学工具, 而是将课本内容原模原样的搬到了大屏幕上, 课件的成败是多媒体技术应用好坏的关键。真正的课件应该是教研室老师共同研究分析, 针对不同档次的学生量身定做, 积极加入各种表现方式,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 这样做出来的课件在教材不更换的情况下是可以反复使用的, 而所有的代课老师使用的课件应完全一致。
3.2 提高网络环境的利用率
现在各个高职院校都架设有自己的局域网和网站, 用来对外公布信息, 对内接受社会各界的反馈信息, 建立起了一条良性的信息传输链条, 营造出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校园管理环境;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软件进一步提高网络环境的利用率, 现在普遍的用户浏览、留言方式, 使得反馈意见不能第一时间得到回复, 导致交流不畅。因此搭建无线网络平台, 申请不同主题的微博、社区和贴吧, 配合智能手机的wifi上网功能, 学校里的实时信息可以第一时间传达给老师, 而学生的反馈信息也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回复, 加快了信息传输的效率, 最重要的是这些服务项目大都只需要少量的维护费用, 不会给学校带来太大的经济负担。
3.3 提高办学自动化水平
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教育管理者能够将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管理手段上, 要能够通过教育管理软件、学生工作管理软件应对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学籍、选课、排课、考试和教务等;学生管理中的招生、公寓管理、心理辅导、体制健康等方面进行高效而准确的管理;要能够在管理方法上改变传统以纸笔记载的管理方式, 而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数据的记录、保存和查询以及传递功能, 建造起无纸化的办公环境。
3.4 推动学院自发科研
面对教学经费紧张的局面, 学院要发展教育信息化可以在学院内部发觉潜力, 高职院校都提倡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升格而来, 但随着近几年提高教师招聘的门槛, 也有了大量动手能力强的骨干教师, 学院应该
鼓励计算机与电子方面有特长的老师, 自主研发学校管理软件, 一方面可以提升老师教、学、做的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学校资金的投入, 并且软件由老师研发完成, 在使用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 也可以及时解决。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下, 高职院校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完成传统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转型, 如何完成有限投入下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对接, 如何保持信息传输渠道的通畅, 如何将信息高效的传递给每个需要它的人, 如何让师生都能感受到信息化为教育带来的改变, 深入发掘高职教育信息化中的问题, 找到解决的办法, 是信息工作人员的使命。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链条,提高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2012, (3) .
[2]杨晓宏, 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 :27-33.
[3]何克杭.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学深化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0) :64-71.
[4]秦聪.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N].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0.
信息技术丰富学习与教育模式 篇9
信息技术不但让课堂传递的信息更加丰富, 更加形象直观, 更能是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贴近新课程、新大纲、新课标的要求, 而且可以为教师的学习、提高开辟渠道。我们学校是我县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示范点, 设施、设备完善, 学校的远程教育资料管理员利用设备及时下载相关的资源, 尽量和我们的教育教学同步, 老师们或观看远程教育教学资料, 学习、对照, 反思, 检查自己教育教学的不足, 思考自己教育教学的改进方向, 改进点。或者让同步课堂走进自己的课堂, 走进自己的学生, 观摩别的课堂, 别的老师教学、别的学生学习, 让学生反思、学习。同时, 组织年级组教师, 同一学科教师学习、研讨, 思考, 改进教育教学模式,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为广大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学习、培训渠道。
信息技术不但有利于教师, 也有利于广大学生。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什么呢?经合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就把阅读能力、数学能力、科学能力作为三个测验项目。阅读能力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衡量:一、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阅读的文字、资料中找到需要的信息;二、解读信息, 正确解读信息的意义;三、思考和判断力。将所读的内容和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经验相联系, 并经综合判断, 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学习, 可以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 学生不断得到训练, 学生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 解读信息, 思考和判断, 形成技能。从而实现真正的“授人以渔”式的教育。
浅析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篇10
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教育信息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但是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特别是教育信息技术和教学相互割裂现象严重,教学方式仍旧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的人工指导。而当前教育信息技术生产的教学工具和信息平台应用率和普及率较低。教学的时效性和质量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手段上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和发挥。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并没有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下得到缓解。与此同时,教学信息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整合和发掘,优质的教育信息技术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存在错配现象。可见,研究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入问题,对当前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困境
1.1教学软件和信息平台
在教育信息化推动下,我国教育信息技术水平得到飞速提高,教育信息化软件和信息化平台在教育领域遍地开花。 各种各类教育信息软件和平台不断的推送到教学单位、教师和学生面前。教学单位、教师和学生在没有真正体验教学软件之前,很难做出适用性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和客体会采用某种,甚至同时采用几种软件。这些软件和信息平台各有利弊,却没有一个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在某些时候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要让步于软件和信息平台的缺陷, 而进行适应性改变,违背教学规律。教育软件和平台的不完善,造成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在教育经济成本约束下,某些教学单位在采购软件和信息平台时,采取有限制的购买方式,即仅仅购买部分功能和模块,造成教学软件和信息平台的整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样在教育经济成本约束和软件更新速度较快的现状下,教育信息化的软件、硬件和信息平台的升级维护难以得到可持续的提升,造成教学软件和信息平台不能与教学改革协同发展。
1.2电子化教学资源问题
如果把教学软件和信息平台作为信息化教学骨架的话, 电子化教学资源就是信息化教学的血肉。然而,当前由于信息化软件和平台较多,不同的软件和平台通过不同方式拥有不同的教学资源。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教学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教育软件和平台与教学资源的质量错配。优质的教学软件和平台缺乏优质的教学资源。某些教学软件在教学资源上面做出很多努力,教学资源的质量得到一定保证,然而该教学软件的功能和可适用性较弱。
教学资源的另一个问题是碎片化。优质的教学资源零星地分布在不同教学软件和信息平台上。用户在体验时,需要寻找或安装不同的教学软件或者登陆不同的信息平台,用户的搜寻成本增加,体验度下降。用户在使用软件和信息平台上的专注度由教学资源的学习,转向对软件和信息平台的学习,造成用户的学习和教学研究的专注度下降。
1.3教师个体掌握信息化工具的熟练程度差异较大
我国教育信息技术近年来得到快速的实践和应用,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同样存在从接触、了解、应用到熟练掌握的过程。教师在信息化浪潮下,即使被动的接受者,也会是主动的学习者和创新者。由于教师群体的年龄差距,学历差异,对现代信息工具的接触和掌握程度,以及对信息化工具的认知态度,导致教师群体掌握信息化工具的熟练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不同学科,对信息化的适用速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不同学科的教师对信息化的接受和应用也存在不同的差异。在现代信息技术还不够成熟完善的环境下, 教师群体中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一定程度下影响教师对信息化工具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工作量繁重,备课、授课、课后辅导和作业批改以及科研等其他相关教学事项,已经把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充分占用,教师学习应用现代信息化工具的时间不能得到保证,从而影响教师对信息化工具的掌握。
1.4学生信息化学习和阅读习惯尚需培养
传统的学习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主要依靠纸质媒介,而信息化教学的传播媒介是电子化平台。从纸质媒介的阅读和学习习惯,转向电子媒介阅读学习习惯是一个逐步而且艰难的转换过程。一方面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引导和鼓励,另一方面需要学校和家庭提供电子化阅读学习的硬件条件和环境。在信息化娱乐传媒和交流工具的影响下,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电子媒介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且容易被娱乐化活动和交流工具吸引,学习和阅读的注意力下降,学习和阅读效率降低。
2.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困境分析
2.1软件开发与一线教学实践脱节
在信息化浪潮中,软件开发企业为了能够尽快推出新产品,占领市场,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存在放松控制的现象。教育软件的开发过程缺乏征求一线教学人员的意见,缺少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的试验和实践,对师生的意见反馈重视不足。教学软件和平台竞争激烈,各自为战,缺少软件开发技术和教学资源整合。
2.2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普及效率不均衡
我国对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各级地方政府和学校非常重视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每年利用假期对在岗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提供很多便利条件和资金支持。这些投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教学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但是教师群体之间、学科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教学信息技术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3教师教学内容与教育信息技术融合意识较弱
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能够学习教育信息技术本身就面临着很多客观困难。能够把教育信息技术深入教学中去更是困难重重。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课前预习、课后辅导、 家庭作业等在面对各种内部外部困境下,教师更愿意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困境下,教师在权衡利弊后,从教师个人教学效果、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家庭电子设备的配备等因素考虑, 选择传统教育方式,得到学校、学生和家长的认同。
3.提升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3.1整合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
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质量提高不是单向的促进关系。教育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课堂质量提高的同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设计、课程控制和课后辅导答疑同样促进教育信息技术的提升。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是相互融入的过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前需要整合现有的教育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一方面提升教育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对教学资源进行汇总、整合和分类。最终实现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良性匹配,优质的教育技术匹配优质的电子教学资源。同时教育信息技术的开发要对教学改革有预见性,提升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柔性和可持续性。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实践与反馈,要兼顾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3.2制定合理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在一项新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应用的初期阶段, 首先挑选自我学习能力强和创新性高的教师,学习、应用新技术成果,实现该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良好的开端,为该项信息技术广泛推广做好技术准备和人才准备;其次,通过教师群体的相互影响,逐步推广到其他教师,从而实现在应用群体既有领头羊,又有应用交流学习氛围,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再次,对于自我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采取相应的正激励或者负激励措施,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的动力。通过沟通以及正激励措施,降低教师技术焦虑的影响,同时采用负激励措施增强教师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动力。
3.3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和能力
信息化是国家中长期战略,也是未来发展趋势,教师需要重视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多媒体辅助手段、远程视频等技术,增加教学课堂的兴趣,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融入度,增加课后教学的互动性,增加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黏度,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的质量和效率。
3.4逐步培养学生电子化阅读兴趣和质量
电子化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逐步提高、漫长的过程。 学生电子化阅读习惯的培养,首先要建立好电子化阅读的氛围和平台。在这样的氛围中和平台上,筛选思想导向正确、品味高雅、内容丰富且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阅读材料。其次要鼓励师生在电子化阅读平台上互动,开展积极向上、务实高效的阅读竞赛活动和书评活动,教学相长,课内课外互动。 再次,与有实力的信息化设备商和平台合作,为学生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电子阅读设备,对学生的阅读内容经过筛选和评选,保证电子阅读终端、阅读内容的可靠性,避免学生在电子化阅读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
摘要: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中长期战略。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质量关乎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质量,关乎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成果质量。本文从教学软件与信息平台、电子化教学资源、教师个体差异和学生电子化阅读习惯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入的困境,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最后对信息化技术、信息平台和教学资源融入、教师信息化培训策略和提升学生电子化阅读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教学,电子化阅读
参考文献
[1]张刚要,李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之外的第二条道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路径之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6(05)
[2]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
[3]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05)
[4]柯清超,陈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08)
[5]高峰.教师的个人特质与教育信息技术的采纳——基于高校网络教学背景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
[6]杨子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与实施[J].职教通讯,2015(36)
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的整合 篇11
一、在德育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1. 利用多种的信息技术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引导,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让学生获取信息,让学生再互相点评、自我对照,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 创设一个多重互动的教学环境。利用“校讯通”“校校有网站,人人有主页”、校园BBS等,在学校、社会、家庭之间建立多维的联系,使学校的德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使之成为德育的阵地之一,为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3.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德育活动课的教学和校内外德育的实践活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广泛性、联动性。我们将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在班会活动课、实践活动课等时间,充分使用教育部门的K12资源库、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等发挥“德育”功能。在德育的具体内容里,除进一步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我们还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室,使学生学会批判和借鉴西方道德文化,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解公平、公开、公正的世界性原则。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可以实现教育观念、内容、手段的现代化。此外,我们的德育课程应该与各种实践活动相结合,采取德育与信息技术全方位整合的方法,对全体学生不仅在行动上有落实和提高,在思想上有全新的提升,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1.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机房的良好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指由重复和练习巩固下来并完全变为某种动作的需要,它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注意计算机病毒的查杀,以确保持久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当然,教师要以身作则,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要有良好的习惯。从德育角度讲,它能够发挥德育主体的德育潜能,能够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够改善道德教育效能。
2. 结合教材,渗透德育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德育教育,这是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例如通过介绍文字处理的发展史,让学生明白从古至今信息时代的“文字处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古代只能刻在石块、竹片、器皿等物品上,到纸的发明,再到计算机排版技术的出现,时代不断发展。再分别介绍我国在每一个阶段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世界各国的比较,从“四大发明”造纸术的领先到如今计算机运算速度的落后,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电子报刊的制作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主确定主题、寻找素材,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贺卡设计课程里,倡导学生亲手设计贺卡送给长辈,使学生在学习中领悟感恩。
3. 在创作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协作精神
人际关系是指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效交往、联系和影响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任何个人都是社会系统中的成员,都有社会的不同职责,我们必须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社会工作。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具有与人协作精神会产生的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篇12
一、存在的问题
1. 教材内容方面的问题
现行信息技术教材仍然存在过分注重计算机知识的内容学习,且内容单调、缺乏层次性。教材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仍然将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及常用软件的操作作为主要的和唯一的学习对象。课程内容较少考虑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的功能,课程内容缺少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增进其他学科学习的内容和联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
(2)有关信息道德文化教育的内容单薄。例如信息伦理道德的教育只是集中放在一个部分,在“删除文件”时没有提出应该注意不要随意删除别人的文件,在“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时没有讲网络健康使用的问题等。须知,我们应用信息的全部过程还包括对信息的选择、评价、信息道德、人文等,在通讯发达、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很多时候影响我们的不是技术,而是对信息的正确态度、合理控制、应用意识等。
(3)教材内容考虑信息技术的操作多于应用。如讲到开机进入Windows操作系统时,教材中详细地介绍说“先按下显示器的电源开关,打开显示器,然后按下主机箱上的电源开关,打开主机”。再比如一次选中多个文件或文件夹时,“方法是单击选定第一个文件或文件夹,然后按住‘Shift’键或‘Ctrl’键,再单击其他需选定的文件或文件夹……”这种形式与某些软件的使用说明书基本雷同。有的虽然称为是按照问题中心或任务驱动方式编排,但其任务是如何操作应用软件,而不是解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4)缺乏合理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当前评价较为重视过程性评价,也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以及作业练习情况的评价,又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种。如苏教版每一章的综合实践课题中都有一个活动评价的表格,内容包括对象的确定、活动过程及研究方法、态度、作品组织结构、文字、布局、界面、口头报告、共享交流等方面,并列出相应的标准。但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评价的标准也很抽象,不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
(5)与高中教材衔接不当。现行中教材基本上还是假设学生“零起点”为编排依据,以至于高一年级教师上课还要花大量时间讲开机关机,任务栏与“开始”菜单,教师觉得很无奈,学生更觉得枯燥无聊。
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学及教师教的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时设置不足,课程质量得不到保证。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初高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68学时,上课时数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但目前不少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两年,每周仅1课时,除去期中、期末复习停课和节假日休息时间,实际教学课时为20~25学时,与国家的规定相差甚远。
(2)课程目标尚未全面实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要求从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养成信息技术情感和伦理道德修养。但实践的过程却偏离了开设这门课的宗旨。集中体现在信息技术课程只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加之多数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对课程开设的目的认识不够全面,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有关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忽视了对学生信息道德和伦理的培养,也导致了教学严重偏离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宗旨。
(3)教材与教学实践尚未协调一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和提升。很多现行教材还是局限于软件工具的使用与操作步骤的讲解,没有涉及利用信息工具处理学习者实际学习与生活问题的应用,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过程等内容。有些教材有主题活动应用设计,但提出的内容与活动方式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低于或高于中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实践能力,或不在学生的兴趣范围,或脱离当前的社会环境与地区差异的实际。
(4)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信息技术学科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现有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中,许多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转行而来,正规本科、专科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很少,许多学校只能让教师在满工作量的情况下加上信息技术课。二是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素质偏低、培训机会少,没有受过正规信息专业的培训。有不少教师只具备基本的电脑常识,而欠缺应用软件的使用、课件制作的能力以及网络知识。这样的师资状况,也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
(5)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不尽合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极富创造性和明显的时代发展性,这些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要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但目前很多地区的信息技术课程仍然采取传统学科的讲、学、考的教学模式,使原本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变得枯燥无味,窒息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出现了“学生喜欢玩电脑,但最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6)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不尽合理。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然而目前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方式仍采取传统的书面考试方式,常常出现以纸和笔来考学生操作能力的怪现象。这种评价方式极不合理,更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因考试而将信息技术教育视为一种负担。
二、应对策略
1. 转变学生观念
要使学生意识到,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要因为教师和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的误区,以及应试教育的压力,而忽视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要知道全新的人才观是重创新、重科学、重实践而不是高分低能。因此要树立全新的学习观,把自己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成为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的积极认识。
2. 转变教师观念
信息技术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在信息时代所占有的重要性。不能认为自己担任的是“副科”而具有“自卑”情绪,更不应该因为自己当前的待遇较低而工作懈怠。依据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教师要培养新型的学生,自己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精神,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创新修养,及时扩充、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创新观念。
3. 以主题项目任务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应跨越计算机学科的界限,借助丰富多彩的项目实践活动来融合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合各种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主要采用“在主题任务解决中学习”的教学设计,这种基于项目的教学活动将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知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真实的”应用情境,并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组织教学
从各类期刊、报纸、Internet、光盘等精选适合中学教学的内容,并通过加强对学生协作学习的指导与交流活动,建立校园网络的信息组织与过滤机制等措施来保障学生获得健康的发展。与过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思路不同,教学的主线索应当是为帮助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而展开。
5. 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基于过程、基于行为的综合信息能力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与教育】推荐阅读:
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06-03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07-16
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09-29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06-09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10-15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10-21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05-14
信息与信息技术 说课稿08-29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1-28
信息技术教育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