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2024-09-21

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通用15篇)

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篇1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信息、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工具等基本概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2.了解信息技术的工具有哪些。过程与方法:

通过游戏和多媒体了解信息的无处不在和信息技术及工具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信息技术工具在现代社会的运用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学生分析

现实生活中人们用来接受、处理、发布信息的工具很多,有电视机、电话机、传真机、报纸、信函、计算机等,除了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这些信息处理工具外,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来展示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利用计算机这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来处理信息打好基础。设计思想

本课的学习应该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主,增强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处理的意识,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实例以及学生参与看、听、说、摸等方式,对信息和信息处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实物演示、挂图展示、观看录像片、用计算机演示等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主体参与的形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了,计算机在我们的身边时刻为我们提供服务。教学准备

相关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素材等。教学过程

1.引言

本章是教材的第一章,这章的内容对学习信息技术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怎样做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及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同学们对中学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同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2.什么是信息 学生做游戏“捉迷藏”。然后回答:

在游戏过程中,当你被蒙住双眼时,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得信息的?

信息是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信号、消息、情报或报道等内容等。

自从有了人类,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就有了信息交流。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到20世纪后期我们把信息与信息技术交流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

(举例)有关信息、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计算机展示图片,如:

文字信息 报时信号 天气情况 提问学生:你们还能举出哪些有关信息的例子? 3.什么是信息技术

一般说来,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的技术。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可以直接从生产、生活、科研活动中收集和获取信息,也可以从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获取间接的信息。其中计算机网络上收集和获取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一条途径。

4.信息技术工具 了解了什么是信息,那大家知道怎样获取信息呢?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哪些? 提问学生:当我们与父母不在同一城市时,你会采取什么工具与他们交流呢? 学生回答后,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电话 QQ 电子邮件 提问学生:你知道远古时代的人是怎样存储、表达和传递信息的吗? 学生回答后,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烽火告急 飞鸽传书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常常通过录像、电视、电话等技术来储存、表达、传递信息。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工具称为信息技术工具,如电话、摄像机、电视机等。

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摄像机 传真机 5.归纳、总结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情况。6.讨论思考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板书设计(略)

电视机 课后总结:

这一节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根据我校教学设备的具体情况,采用了在多媒体电教室上课,展示图片、多媒体演示课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篇2

关键词:咨询设计,能力模型,标准,应用推广

1 研制背景

随着各行业、各领域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信息系统产品和服务供应商能力显著提升,已经从单纯提供产品和集成方案向提供信息技术咨询设计服务转变。一方面,国内企业在咨询设计服务能力上与国际知名企业差距巨大,国内企业需要明确咨询设计服务能力改善提高的途径。另一方面,目前尚未形成客观评价信息技术咨询设计服务能力的方法和规范,无法有效满足当前甲方对信息技术咨询设计服务的巨大需求。

软件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2011年,国务院发布的《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支持信息技术咨询产业发展。

2 目的及作用

2.1 目的

SJ/T 11565.1-2015《信息技术服务咨询设计第1部分:通用要求》围绕信息技术咨询设计服务的技术和管理特点,明确咨询设计服务的能力模型、能力管理过程、要素和咨询规划的参考方法,为信息技术咨询设计服务提供评价依据。本标准的颁布有利于规范信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提供与支持,引导信息技术咨询设计服务行业的良好发展,促进我国信息技术咨询设计服务能力的提升。SJ/T 11565.1-2015 是相关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行业管理办法贯彻实施的支撑,若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冲突,在使用前需解决任何此类冲突。

2.2 作用

当前国内咨询服务没有统一的标准。咨询服务的迅速发展需要对供方的服务内容、服务过程以及服务效果进行规范,同时需方也需要依据作为参考评价和选择供方。

本标准的编制从咨询服务供方的角度出发,根据咨询服务的四要素,即人员、过程、方法、资源,规范供方的服务提供和需方的服务评价,并以咨询服务的实践为基础,参考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相关标准,积极学习、吸收国内外咨询领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标准适用于计划提供信息技术咨询设计服务的组织建立服务能力体系、信息技术咨询设计服务供方改进和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信息技术咨询设计服务需方选择和评价供方、第三方评价信息技术咨询设计服务供方。

3 标准的主要内容

3.1 服务范围

本标准所规定的信息技术咨询设计服务为包括GB/T 4754-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规定的6 530小类“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中除“测试评估”外其他部分(以下简称咨询服务)。

3.2 咨询服务能力模型

咨询服务能力模型描述了咨询服务能力的要求、关键要素和能力管理要求。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是咨询服务能力持续改进的管理过程,图1 描述了咨询服务能力模型。

3.3 关键要素

过程、人员、方法和资源是咨询服务能力的关键要素,每个要素通过要求和指标反映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供方能力应具备的条件。模型的各组成要素反映了供方基于资源,组织人员,利用方法,并按照一定的过程为需方提供咨询服务。

4 后续标准编制

SJ/T 11565.1-2015 为该系列标准的第1 部分,提出了信息技术咨询设计服务能力模型,规定了提供信息技术咨询设计服务应具备的条件和能力要求,其他后续标准将会进一步对咨询设计服务进行说明。SJ/T 11565 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的系列标准间的关系如图2 所示。

在SJ/T 11565 中,《第1 部分:通用要求》对咨询设计服务能力模型、能力管理过程和要素等方面进行说明,通过指标衡量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能力,为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供方进行咨询服务时提供指导。《第2 部分:规划设计方法指南》对信息系统规划设计中的组成要素、工作内容、工作步骤和过程、关键技术与工具等进行规范和指导;《第3 部分:信息技术服务监理》明确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的一般原则和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各部分、各阶段的监理方法;《第4 部分:数据资源规划》对系统规划设计中数据资源规划方法进行规范;《第5 部分:知识库管理规范》对供方知识库的建设内容、管理和应用进行规范和指导;《第6部分:通用标准库》对标准库的建设内容、范围和管理进行规范和指导。

5 标准应用

5.1 符合性评估

SJ/T 11565.1-2015 符合性评估( 也称咨询设计通用要求符合性评估) 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 以下简称省市)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并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而开展的评估活动,评估主体为评估机构,评估对象为从事信息技术咨询的组织。预计于2016 年1月在ITSS年会上进行标准的宣贯和解读,并同期在全国各地方开展标准宣贯活动,第三方评估机构于2016 年年初起正式开始受理企业评估。

5.2 培训

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篇3

一、备好学生

1.在学生将第一次踏入微机室前下发一个调查表,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进行一个初步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家中是否有电脑,是否在其他地方玩过电脑,是否有QQ号,平时爱玩什么游戏,喜欢用电脑干什么?等。根据调查情况分析学生对电脑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未上课前对学生有大概的了解。并能在课前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掌握水平,根据优差搭配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同组同学可以互相指导。

2.记姓名。信息技术老师一般任教的班级较多,要一一记住学生的名字不太现实。但是对学生来说,如果教师能在第一节课叫出学生的名字,他会觉得你很重视他,并因此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所以,提前从班主任处拿到学生的名单,有选择地记住每个班的部分同学的名字。这对于信息技术老师顺利开展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准备好课堂教学内容

就我个人的习惯而言,第一堂信息技术课我一般不会按教材上安排的内容来讲课,我喜欢设计自己的第一堂课内容。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完全可以胜任这个方面的需求。

因为农村新入学的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层次不同,在设计时需要针对不同的层次进行不同的功能演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觉得在信息技术这门课上能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能初步了解到在这门课程中会学到什么样的知识。

1.针对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我设计的功能展示有:

(1)计算机的文字编辑处理功能。风格各异的字体,可大可小的文字变换,字体的美化,艺术字的展示。

(2)绘图功能的展示:利用金山画王等软件进行画图功能展示。

(3)播放最新视频片断。

(4)游戏功能。

2.针对已有一定使用能力的学生,我设计的展示内容有:

(1)即时在线通讯功能。利用QQ、YY等即时通讯软件展示,可以展示到语音和视频聊天。

(2)邮件功能,在线文件传输。

(3)搜索引擎的利用。

(4)电子版的手抄报展示。

3.针对有较好基础的学生,我设计的展示功能有:

(1)电子相册、电子贺卡的制作。

(2)课件制作等。

(3)机器人运动。

三、形成良好的上课习惯和纪律

信息技术课堂,与其他课堂的一个明显不同之处在于:信息技术课堂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要求高、合作性要求更强,它鼓励学生多动手,允许学生走出去,跟同学一起讨论解决问题。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第一堂课中能够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这会让我们老师以后上课很轻松,学生也会学得愉快。我将规矩归纳为以下五点:

1.当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同学们要保持绝对的安静,认真地听讲,即使是你的电脑出现问题,也要等老师讲完了,再举手报告

老师。

2.当自己在练习时遇到不会操作的,允许你离开自己的位置,跟组内同学一起轻声讨论完成任务。

3.上课期间,电脑出现故障的事件时有发生,但必须给学生强调:再简单的故障也是故障,一定要让老师来处理,不要认为自己或者你的同学有多么专业,可以自行处理。如果是因为你们的处理不当导致我们的相应设备报废或给自身、别人带来危险,谁来承担后果?

4.强调不能将零食带入微机室,这个问题我相信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都吃过苦头。两张电脑桌之间的缝隙,键盘抽屉里等死角都会出现学生无意或故意留下的零食袋。在第一堂课中可以展示因这些小问题造成的卫生打扫困难或者设备的损坏情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带零食进微机室的危害性。

5.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按老师的讲授进行大胆操作,不会操作的,不要以之为耻,要大胆地去问老师或会操作的同学。当然,最好是请教同学,因为同学们都在操作,老师一个人指导肯定是忙不过来的。

通过实践,我的“第一堂课”激发出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强烈兴趣,明白本课程的大概内容,知道将来能学到哪些知识和技能,明确在信息技术课中应该遵守的纪律,为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篇4

答:依次单击“开始→程序→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菜单命令,就可以启动EXCEL了,双击桌面上EXCEL的图标,双击EXCEL文档。

2.EXCEL与Word、PowerPoint界面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共同点:都有标题栏、菜单栏、编辑区和状态栏组成。不同点主要是编辑区不同,Word为纸张,PowerPoint是窗口,EXCEL是网络表格。

3.与Word软件对比,EXCEL与Word菜单栏功能的相同和不同点是什么?

答:相同点:都有文件菜单、编辑菜单、视图菜单、插入菜单、工具菜单、窗口菜单、帮助菜单组成,并且菜单中的命令功能基本相同。

不同点:格式菜单中的内容不同,还有一个特别菜单,如Word中的表格菜单,PowerPoint中的幻灯片放映,EXCEL数据菜单。

4.EXCEL软件处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功能?

答:表格EXCEL的主要功能,(1)数据统计功能,丰富的函数.(2)图表功能,直观地表现数据。(3)数据库功能、排序、查询数

据。(4)网络功能

5.EXCEL中的工作薄与工作表的区别?

答:工作簿是EXCEL制作的文件,存放于硬盘中,扩展名为:.XLS 工作表是工作簿中用于输入,编辑数据的空白表格。

6.一个工作簿默认包括几张工作表?一个工作表包括多少行?多少列?

答:一个工作簿默认包括3张工作表,每张工作表有256列,65535行。

7.什么是单元格地址?什么是区域地址?

答:单元格:行和列相交处的格子叫单元格。

单元格地址:也叫单元格名称,由列标+行标构成。8.关闭EXCEL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1)单机标题栏右边的“关闭按钮”

(2)执行“文件”——“退出”

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按场景划分影片;

2.掌握场景的基本操作:复制、粘贴、删除、重命名等。

能力目标:

使同学们学会多场景的编辑。

情感目标:

使同学们懂得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多场景的编辑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师: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下面我们动手制作一个Flash宣传片,呼吁每个人都要珍惜一滴水。

二、制作片头:

A、看书自学P76页第一自然段,制作片头:

要求:

1、宣传词自拟,如:珍惜每一滴水

2、题目效果自定,可设置成霓虹灯效果。

B、学生按要求,动手制作(给一定的上机时间)

C、播放片头,共同提高。

三、制作水滴落的效果。

A、看书自学P76页第二自然段

要求:1.如何插入场景?

2.制作自已喜欢的水滴落的文字效果

B、学生按要求,动手制作(给一定的上机时间)

C、播放,共同提高。

四、欣赏作品

五、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大家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我们今天继续制作《珍惜每一滴水》动画。

二、制作场景三

A、看书自学P76页第三自然段

要求:

1、根据“杜绝水的污染,还小鱼洁净的家园!”进行创编动画。

2、配上合适的文字说明。

B、学生按要求,动手制作(给一定的上机时间)

C、播放,共同提高。

三、制作场景四。

A、看书自学P76页第三自然段。

要求:

1、根据“珍惜每一滴水,给小草一线生机!”进行创编动画。

2、配上合适的文字说明。

B、学生按要求,动手制作(给一定的上机时间)

C、播放,共同提高。

四、制作场景五

制作流动字幕。

五、加动作按钮。

六:提个醒。

学生自己试一下,讨论。

七、交流:

影片按场景划分为什么好处?

第三课时

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篇6

1.认识键盘的四个基本分区。

2.知道基本键,掌握基本键的指法及正确的击键方法。

3.认识回车和空格键的基本用途。

教学任务:

基本键练习。

教学重点:

基本键的指法和击键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安装指法练习软件。介绍用的键盘或键盘纸。

教学提示:

(一)课文分析

使用键盘比使用鼠标复杂得多,但形成良好的指法习惯,对进一步学习很有帮助。这一课,首先要激起学生学习键盘的兴趣。

(二)教学建议

1、引入:想不想通过键盘在电脑里输入我们自己的.内容?要输入文字,一般都要用键盘。

2、认识键盘:观察键盘,大致可以分几个部分?最主要也是最大一部分是字母(包括上面一排数字),叫主键盘区,上面一排是提供一些专用功能的,是功能键区,由四个箭头组成光标键区,还有一块

专门的集中数字键,也可以通过关闭NumLock,起移动光标作用,叫小键盘区。

3、基本键和击键方法:输入字母时,一般要求手轻放在基本键上,手指弯曲成弧形(握球状)。认识基本键时,可以让学生摸一摸F键和J键上的两个小横线,其他几个手指依次摆放。

4、回车键和空格键的认识:回车和空格是最常用的键,学生应有所认识,这里重点讲一讲它们的功能。

5、基本键的认识和练习,均可通过光盘上的软件来进行,进入软件后,选择基本键练习。

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篇7

课堂实施的关键是教师如何组织教学, 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落到实处, 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 在思考与实践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增强能力, 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意识。

教师在实施预案的过程中, 更多的要关注学生思维与能力的起点、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产生的动态生成, 并能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出发, 引导他们解决动态生成的问题, 让所学内容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扎根、生长, 成为他们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同时, 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过程, 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课堂实施

1. 根据具体情况, 调整课前设计, 做好课堂导入

尽管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对学情进行了详细的前期分析, 但毕竟是预设, 真正的学情如何, 还需要在课堂实施的第一时间、第一环节, 即问题的引入阶段摸清, 这是决定下一步教学如何实施的基础, 对于异地、异校、异生的公开课尤为重要。

教师要在第一时间摸清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摸清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内容的基础。完成这项任务不仅需要前期精心、细致的设计, 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设问和引导, 激发学生思、想、说、做, 从中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程。下面, 仍以我在佛山三中的公开课《控件数组及其应用》为例进行说明。

一上课, 在简单介绍自己后, 我就启动了“我们一起来回忆”程序。由于程序是随机抽取问题和学生, 课堂立刻热闹起来。几秒钟后, 学生把精力全部集中在随机出现的第一个问题上:T i m e r是什么?怎么用?这正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这时, 我突然意识到预设的1 1个问题太多, 关键问题有可能抽不到!于是当机立断, 在学生回答“T i m e r是什么”的过程中自然提出如何进行倒计时, 引入下一个需要预备复习的知识点——计数。接下来, 我沿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操作, 遇到“错误”就将错就错, 直到系统报错, 再由学生自己返回、修正、寻找正确方案, 让学生体验编程过程。其间我不断提问、质疑, 全班学生群策群力, 直到最终解决问题, 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通过解决第一个问题, 我感受到该班学生友好、积极向上、学习态度端正、水平整齐、思维能力强, 但编程能力较弱。于是, 我采取相同策略, 让学生再次经历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全班学生集思广益, 在我的层层提问中, 经过努力解决了随机抽取的第二个问题“可以改变按钮的背景吗”, 以及衍生出的另一个问题“如何将一张图片放在按钮上”, 而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至此, 要用到的关键知识已回忆, 学生的知识基础、素质和能力已基本摸清, 并解决了新内容的一个难点, 引入到此结束。

2. 根据课堂进程, 灵活处理生成, 引导学生思考

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首先要提问, 要会问。把所学内容变成有待解决、学生感兴趣的大问题, 再把大问题变成一个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 抛给学生。

学生接到问题后, 常常并不按照教师预设的问题想下去, 而是在他们已有知识和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去思考, 也就会提出 (或出现) 许多预料之外的问题 (或“事故”) , 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课堂动态生成。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怕学生提问题, 怕出“事故”, 甚至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预设时, 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把课堂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学生始终在被动地听、被动地做, 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权。

我认为, 看一堂课是不是好课, 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有没有课堂动态生成、有多少课堂动态生成。课堂动态生成越多, 说明学生主动思考的问题越多, 只要教师能够及时抓住, 并恰当地引导和处理动态生成的问题, 就能够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更有效地投入到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处理课堂动态生成, 教师首先要明白学生提出 (或出现) 的是什么问题, 为什么会提出 (或出现) 这个问题, 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与所学内容的关系如何。其次, 要利用这些问题点明问题的本质, 引出进一步问题, 指导学生继续思考, 从而一步步解决问题。还以该课为例进行说明。

教学的第二个难点是如何清除按钮上的图片。课堂上, 我先把问题抛给学生。

师:下面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将按钮上的图片全部清除。也就是说, 现在我们要想办法把C o m m a n d 1 (index) .Picture清除。

生:让它等于False。

预料之外, 我没想到学生会用F a l s e。

教师操作:Command1 (index) .Picture=False, 系统报错。

师:很好, F a l s e包含否的意思, 但它不是Picture, 你需要放个Picture。

这时, 另一位学生又急急地说:“老师, 用……”

由于口音, 学生重复几次我都没听清。

师:你上来操作吧!

学生在教师机上操作:C o m m a n d 1 (i n d e x) .Picture=none, 原来他想到了英语“none”, (又是预料之外, 丰富的联想, 很可贵!) 然而系统依然报错。

这时, 全班学生都沉默了。我环视着, 等待着。

过了一会儿, 一个低低的声音:“再摆一个Image, 空着。”

声音太低了, 没发现来自哪位学生, 我循着声音的方向朝靠门的那一组走去。

师:刚刚是谁说的?

没人回答, 再问一遍, 同组的学生才指了指对面的学生, 我递过麦克, 又让他大声说了一遍。

生:再摆一个Image, 空着, 让Command1 (index) .Picture等于它。

师:这样行吗?

全班学生:试试就知道!

按照学生的说法, 我在窗体上又摆放了一个图像框:i m a g e 2, 然后操作:C o m m a n d 1 (i n d e x) .Picture=Image2.Picture

测试, 成功了!学生们高兴地笑出声来, 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真正的课堂是属于学生的, 是学生主动思考与发现的场所, 是学生探究与反思的场所, 是学生经历学习、遭遇挫折、体验成功的场所。当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时, 所迸发出的学习热情与探究精神是不可估量的。

真正的好课上, 教师是忘我的, 要随着学生学习的节奏前进, 关注学生的思维波动, 捕捉学生出现的问题, 分析问题的实质, 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当然, 这需要教师无私的职业信念和坚实的专业功底。

3. 关注学生问题, 及时给予辅导, 激发学习动力

对信息技术学科而言, 课堂辅导富有更深、更广的涵义。信息技术课堂除了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新内容外, 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安静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上机实践, 巩固所学, 实践时间要不少于讲授新课时间。一些公开课为了展现出课堂活跃的气氛, 常常用各种活动把课堂填满, 即使让学生上机实践也以分秒计时, 或让小组间比赛, 把学生搞得人心惶惶, 根本无法沉静下来去思考、去实践。这种公开课太重视形式, 严重地损害了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堂需要有安静的时空让学生静心实践。在这段时间里, 教师做什么?如何做?

一些公开课上, 常常看到教师在学生实践时, 或埋头教师机屏幕下, 或来回踱步, 若无其事。其实, 学生实践的过程, 也是问题多发的时期。因为, 任何事情只有亲自动手做了, 才会发现问题, 即使是教师刚刚讲解演示过的操作, 学生真到动手做的时候, 也会发现没有真正听懂、看清。

因此, 信息技术课堂辅导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头戏。一方面, 在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 及时解答学生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不仅要关注勇于提问的学生, 更要关注羞于开口的学生。另一方面, 教师要长期修炼, 挑战各种难题。尤其是自主创作的实践内容,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有量的变化, 更有质的变化。教师不仅要回答学过的内容, 还要回答未学的内容, 不仅要解答课标、教材上的问题, 还要解决课标、教材之外的问题。以下是这堂课的实践活动片段。

这是两节连堂课。当新课学习完毕, 时间正好过半, 接下来的4 5分钟便是学生的自主创作时间。这些从未做过类似实践的学生能够用刚刚学过的控件数组自主设计程序吗?我心里没底。

开始, 课堂很安静, 大多数学生在浏览教学网页上我带去的北大附中学生的作品。1 0分钟过去了, 我四处观察, 一些学生还在浏览, 我提醒:“大家在浏览的同时, 心里要想:你要用控件数组解决什么问题?实现什么愿望?边浏览边确定自己的主题, 有问题随时提问。”

又过了1 0分钟, 大多数学生开始设计程序, 一些学生已经提出问题:老师, 这怎么办?这是什么错误?我想实现这个功能该怎么办?……但问题不多。

又过了1 0分钟, 问题四起, 我前后奔波, 甚至跑起来, 觉得教室更大了。

这时, 听课的教师们也坐不住了, 起身辅导。

五、深入研讨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途径, 公开课的研讨反思更是如此。通过听课、评课、研讨、反思, 找出公开课的优点, 发现其中的不足, 研讨并认清优点和不足的成因, 能快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本人要对公开课进行认真反思。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如下:

从教学设计上看, 这次公开课突出的优点是课堂导入“热身活动——让我们一起来回忆”的设计。其随机抽取问题和学生姓名的形式, 既新颖又公平, 非常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快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消除了师生间的陌生感。问题的设计承前启后, 既复习了前段知识, 又隐含了教学的新内容, 教法的层层设问,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感觉是自己在解决问题。当导入结束时, 我感觉课已经完成了一大半。设计上的不足也在导入上, 其中设计的问题太多。课后再次浏览, 发现一些问题有交叉, 如果课堂上随机抽取两次都没能抽到关键问题, 将会浪费一定时间。

从教学实施上看, 优点是能够及时捕捉学生的动态生成, 恰当提问, 重点强调明确, 思路清晰, 能够引导学生一步步主动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不足之处:设计和组织上没有精打细算, 实施时间稍长, 给学生的实践时间只有4 5分钟, 以至下课时约有一半学生没有完成作品, 理想的结果应该是8 0%的学生能够当堂完成作品。

教师在公开课的准备、试讲、讲课后, 要善于听取专家和其他教师的批评和意见。下面是2 0 1 0北京市信息技术教学研讨会后一位教师的反思。

在专家的帮助下, 先对教学理念及教学过程、方式进行了梳理和明晰。经过前期几易其稿的教学设计, 以及李老师的悉心指导, 还有同组教师的相互讨论, 自己对本节内容, 乃至整个程序设计部分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事情更感兴趣、更投入, 学生也是一样。给学生开放性的课堂任务, 把选题的自由交给学生, 让他们完成“自己的作品”。这样的实践课题, 任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完成, 都有深入探究的空间, 而且他们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热情。但采用这种开放性的任务, 教师的工作量会增大许多。因为学生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还有什么比学生追着问问题更让教师高兴的呢?

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篇8

一、任务驱动,师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与学共同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比如,我在讲解自选图形应用时,让学生在word中利用“绘图”工具栏中的“自选图形”画下面的图形,图形包括以下内容:圆、矩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箭头、文本框等。

讲课前,我先通过凌波多媒体教学网进行广播教学,利用动画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关掉凌波多媒体教学网,让学生打开word,我边讲解边让学生操作,采用边操作边研究,互问互答的方法把与本节相关的所有知识点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绘图。在绘制基本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画正方形,正三角形、其他更复杂的图形等,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情景,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如前面已经学过插入图片、插入艺术字等相关内容,我就将这节课的内容拓展开,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做下面的效果,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将前后所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实例包括如下内容:

艺术字:插入、设置艺术字形状、旋转

绘制图形:规则的、不规则的、直线、曲线、基本图形、颜色填充

图片:编辑图片、组合

给学生们提供了现成的例子,学生们做起来有方向,有目标,做好以后有成就感,学习兴趣更浓。

二、小组学习,共同提高

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如:初中有的学校开设,有的学校没有开设,有的家庭条件好的家里有电脑等情况,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多观察、多指导,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个性问题,老师应采取一些有效的办法,将学生的问题分别归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水平、未知的信息技术水平,既要关注班级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又要兼顾学生发展需要等方面的个性差异。

我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不同的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给学生提供当“小老师”的机会

教师可以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分出不同层次,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得饱”。例如在讲解“文件与文件夹”时,要求学生做下面的练习。

1.在“C:\考核”文件夹下新建“图片”、“文档”、“音频”三个文件夹,并将E盘上原有的图片文件、文档文件、音频文件依次逐个按类移动到这三个新建的相应文件夹中。(必做)

2.整理考核文件夹。在“c:\考核”文件夹下新建“娱乐”文件夹,并在“娱乐”文件夹下再新建“图片”、“歌曲”两个文件夹,将原“c:考核”文件夹下“图片”、“音频”文件夹依次逐个放到“图片”、“歌曲”两个文件夹中,将“考核”文件夹设置为共享。(选做)

又如:讲解Photoshop处理图片时,设计许多开放性操作让学生都能动起来并都有收获。

(1)一般性的处理图片,利用现有的图片和文字工具做出如下的效果即可,让学生把当堂课讲的主要命令学会就行。(必做)

实例包括以下内容:素材图片的导人、主体部分的抽出、图层样式的应用、文字的编辑

(2)综合性强的知识,不仅学会今天所学的命令,还需将前面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起来做出如下效果。(选做)

实例包括以下内容:在以上例子的基础上,再加上空心汉字的制作。

通过练习,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学生设计综合性问题让其解决。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学习兴趣很高的学生就可让其在掌握一般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在实践过程中,让做得快的学生可以帮助做得慢的学生,让快的学生在辅导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优势,同时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让慢的学生也能得到相应的帮助,总之,通过实践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篇9

1.了解用表格整理数据的方法,初步树立用表格开展数据统计的意识。2.通过整理与统计问卷数据,进一步熟练表格的制作与应用。3.通过计算调查表各选项的比例,养成严谨的数据处理态度。重点难点:

重点:用表格统计调查数据。

难点:利用表格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教学准备:

已经完成的调查问卷。教学流程:

一、引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做调查问卷,同时我们的小分队也都完成了相应的任务挑战。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得到了很多数据,但是这么多数据杂乱无章,我们怎样可以给它提炼出来呢?

二、整理调查数据

调查问卷回收后,要对问卷选项进行整理、统计,制作原始数据统计表。想一想?用什么来记录调查问卷中各选项的人数最方便呢? 用表格的形式。行:问题选项。列:问题序号。

三、统计调查数据

当我们把所有数据都汇总以后,这一堆数据还需要我们分项的进行加工,才能让我们读懂里面的信息。所以我们需要分项统计出其所占的百分比。

我们统计可以借助word的公式功能。思考: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四、课堂小结

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篇10

涟水县外国语小学

周艳艳

【教材分析】

《画组合图形》是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第10课内容,也是教材中Logo程序设计的最后一课。在本课之前,教材中不仅介绍了一些Logo的基本命令:如FD、BK、RT、LT、HOME等,也讲解了REPEAT重复命令,定义及调用过程。本课画组合图形,通过将组合图形先拆分、再组合,运用以往所学的Logo命令和知识,是对Logo程序设计课程的巩固和延伸。【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定义过程画基本图形的方法,通过调用过程画组合图形。

2、过程与方法:掌握如何确定各简单图形的起始位置及角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组合图形体验编程乐趣,强化Logo程序设计的理念。【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综合运用Logo语言命令画组合图形。

2、难点:确定各简单图形的起始位置和角度。【教学准备】

多媒体机房、学乐云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Logo语言中,我们之前已经学了许多命令。能够用相应的命令画出例如: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等各种图形,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Logo语言自行画出: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设计意图:简单图形的绘制是Logo前几节课的内容,通过回忆旧知让学生“热身”,本环节的设计为组合图形的绘制奠定基础】

2、师:巡视一圈,下面我们来看一张图,看看它是有哪些图形组成的?如果给你画,你准备怎么画?

师:这是一个小小的指示牌,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组成,其中长方形的宽与三角形的边长相等。

3、学生试着画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体验,画一个容易点的组合图形,为下面画城堡作基础】 师:长方形和三角形大家都会画,如果能够确定好它们的起始位置,那么画起来就简单了!下面请大家看课本上我们今天要“城堡”该怎么画?

二、传授新知

1、师:刚刚我们画的指示牌,有了经验。对于一个复杂的图形,首先把它拆分成若干个简单的图形,然后确定画每个简单图形的方法,最后再由简单的图形组合成复杂的图形。请大家观察“城堡”,然后说一说,你觉得应该怎么画? 生:……

教师分析:画这个城堡首先将城堡拆分成简单大正方形小正方形和三角形,然后再确定他们的位置,进行组合。

2、教师演示画城堡的过程。

城堡组成:大正方形边长60,等边三角形边长60,小正方边长10,每个小正方形间隔10。to zfx Repeat 4[fd 60 rt 90] End(定义大正方形)To xzfx Repeat 4[fd 10 rt 90] End(定义大正方形)To sjx Repeat 3[fd 60 rt 120] End(定义三角形)

repeat 4[zfx rt 90 fd 60 lt 90](画下面一排大正方形)Pu home pd fd 60(小海龟回母位,并定新位置)repeat 4[zfx rt 90 fd 60 lt 90](画上一排大正方形)pu home pd fd 120(小海龟回母位,并定新位置)rt 30 sjx rt 60 fd 60 lt 90(画左边三角形)repeat 6[xzfx rt 90 fd 20 lt 90](画6个小正方形)rt 30 sjx(画右边三角形)pu home pd(母位落笔隐藏)ht

3、学生电脑实际操作,教师巡视辅导。学乐云平台互动,展示优秀学生作品。

4、讨论:在画组合图形时候,home命令起到了哪些作用?

生:……

教师分析: HOME是复位命令,可以让小海龟立即回到母位,在画组合图形时,方便确定各简单图形的起始位置及角度

三、课堂小结

对于一个复杂的图形,首先把它拆分成若干个简单的图形,然后确定画每个简单图形的方法,最后再由简单的图形组合成复杂的图形。

四、课后作业

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篇11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趣导入,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建生动、形象、接近生活实际情景的氛围,服务课堂教学,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新、奇、特、动的事物能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相对于传统模式教学以语言文字形态为主来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明显的提高传递教学信息速度和效率的优势。形、声、光、电的使用,音乐、图画以及现代电影、录像中的变化、切入、特写、定格、递次显示等技术的使用,使得教学中应当强化的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强化;应当淡化的知识点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淡化;弱化处理,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距离。从容地解决了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矛盾,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单纯知识传授为智力开发,给学生以丰富想象的天地,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渲染气氛,创设体验性情境

有些情感道德教育从教材内容上很难深入学生的心灵,如果适时地运用了多媒体软件,给学习者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以精彩的声音图像直观地再现事物,给学生提供他们不可能直接接触的感性材料,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把声像的变化演示给学生听,就会促进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和理性的发展,从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四、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少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做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指导学生理解课堂教学所讲的道理的过程中,指引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活力网络的发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大量的可利用的资源,丰满了纸制教材的形式,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尤其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这是一门针对性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脱离实际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补充材料。教学中可选用当今有代表性的社会事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感人事例相结合,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对他们用知识指导行动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1主题引领。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搜集资料,经过加工整理,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交流,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2展示个性。要求学生围绕主题,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有价值的内容,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合理安排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个性化发展。

3搭建平台。如果能在学校网络平台上建立学习专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前、课后的学习体验活动,将会更富有情趣。

信息技术与初中思品课整合之我见 篇12

1 信息技术与初中思品课整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初中思品课的整合能够有效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在二者的整合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遵循适度性原则,信息技术作为良好的辅助教学工具,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有着明显效果。但是在整堂课中都使用信息技术手段,难免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感,因此,教师应当针对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适度应用,精简课件,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思品课知识。

其次,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多媒体课件能够增加视频、音乐、动画等效果,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则,避免将教学转变为多媒体展示教学,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内容增强课件的实用性,以便于更好地突破教材重难点。

最后,遵循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初中思品课内容大多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掌握要点,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穿插些生活中常见的视频、图画等将教材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思品课内容的实用性,使其更好地接受教材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信息技术与初中思品课整合的优势

2.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初中思品课中整合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讲授我国的人口问题时,教师可以将小品《超生游击队》作为辅助教学材料引入到课堂中,将宋丹丹的台词“越过越穷,越穷越生,怀孕时想吃点啥都没有”“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作为问题的切入点,让学生思考这些台词中所反映的我国人口问题和传统的错误观念。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小段视频,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达到教学目的。

2.2 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堂容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拓展课堂容量。思品课内容较多,又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很多重要知识点无法概括或是学生无法真正吸收。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形式来丰富课堂内容,扩展教学知识量,利用信息技术来引入一些新闻案例等,帮助学生吸收重难点知识。例如,在讲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教师可以将南沙群岛和台海局势等热点新闻事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历史资料,组织学生来探讨和分析问题,增强学生对自身责任感的认识,进而达到思品课教学的目的。

2.3 利用多媒体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将抽象的思品课知识点形象化,伴随着声音、动画等具体形象的变化,更加突出教学重难点。例如,在讲授感恩坚强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神舟”系列发射成功的案例,通过网络收集宇航员平时刻苦训练的材料,通过多媒体插入图片和声音,制作成自动播放的形式,将苦练电动转移、乾坤颠倒的万向床、征服电动秋千、模拟太空舱训练等图片循环播放,让学生在听和看的过程中感受到宇航员的辛苦,引发学生对坚强性格的思考。通过这一形象化的教学设计,有效将静态的知识点动态化,进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难点知识,达到教学目的。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的观看和欣赏,思考人生的价值,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自身良好的品质,通过一些热点视频的播放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从中学会辨别是非、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3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因其具有多种独特的功能而能够有效应用到教育领域。在初中思品课中有效整合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为学生创造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情感和精神上的满足,进而提升学生思品素养;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达到教学目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步渗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初中思品课内容广泛,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涉及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经济文化等知识,而网络教学能够进一步拓展思品课的信息量,丰富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信息技术与初中思品课的有效整合需要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有所创新。本文主要针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思品课整合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篇13

第1学期

学科教学计划

科目信息技术

年级六实

教师翁

诸暨市暨阳街道浣纱小学

209月

度第一学期小学信息技术第六册教学计划

年 9 月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

日期

单元及总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2

9.1-9.7

1

制作中英文名片

2

3

9.8-9.14

上机:画图、word制作名片

2

4

9.15-9.21

2

网络作文写作

2

520第1学期

学科教学计划

科目信息技术

年级五实

教师翁

诸暨市暨阳街道浣纱小学

2004年9月

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基本学会在word中插入剪贴画和来字文件的图片。

2、掌握图片的移动、缩放、叠放次序等设置。3、了解word的页面边框。[教学重点] 在word中插入剪贴画和来自文件的图片。[教学难点] 对图片的格式进行设置。[教学准备] 联想传奇多媒体教室、学生用图片若干幅。[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编辑好的文章,如果单单是文字的话,是不是太单调了?我们今天就来给文章加一些图片。

2、教师示范如何在文档内插入图片。

二、插入剪贴画。

1、打开原来保存的[万里长城]文件。

2、将光标移到要插入图片的地方,然后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图片],单击[剪贴画]。

3、在[剪贴画]对话框中选择合适的文件,(由于剪贴库有不同的版本,高版本的已将类别分好),再点击[插入]按钮。

步骤:定位—[插入][剪贴画]—选择—插入图片

4、对图片进行缩放、移动。

移动:将鼠标指针指向图片,单击鼠标选中图片,当指针变成十字箭头时,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就可以移动图片。缩放:当鼠标指针移到图片周围的八个小方点上,指针会变成双向箭头,这时按住左键拖动,就可以改变图片的大小了。

5、设置图片的格式。

(1)选中图片后,在图片上单击右键,就会出现一个如图(1)的快捷菜单菜单。选择[设置图片格式],就会弹出“设置图 片格式”的对话框。

在这里,可以选择不同的选项卡对图片的颜色和线条、大小、位置、环绕方式进行设置。

试一试:在“设置图片格式”中选择一种线条色和填充色,看看是怎样的效果,改变图片的环绕方式,不同的选项是怎样的效果。

6、设置文字的叠放次序。

在无环绕的情况下,希望图片放在文字的下面,只要在图片上单击右键,指向[叠放次序],单击[置于文字下方],图片就放在了文字的下面了。

三、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

1、如果你觉得剪贴库里的画不好看,你还可以插入图片文件。步骤:在[插入]菜单中选择[图片],单击[来自文件],就会出现插入图片的对话框。在“查找范围”右边的下拉式按钮上单击,可以选择图片存放的文件夹,然后选择要插入的图片,单击[插入]按钮,就大功告成了。

2、学生练习查找一个图片文件插入文章中。

小技巧:在图片上单击右键,会显示[图片]工具栏,除了可以对图片进行调整,还有许多有趣的功能。

四、设置页面边框

选择[格式]菜单下的[边框和底纹],选择[页面边框]选项卡,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艺术型边框。

五、练一练

1、在[万里长城]文件中插入自己喜欢的图片1—2幅。

2、在该文件中设置一个自己喜欢的页面边框。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在word里插入剪贴画和来自文件的图片,以及对图片的格式进行设置。其实在word中还有许多的功能,书上的阅读材料上的[分栏]也是word中的一项功能,大家回家后可以去看一看。

课后记:

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篇15

在新课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 在人教版《思想品德》的基础上编辑成新的人教版《小学品德社会课》, 这是一门综合思想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综合课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必须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创新教学形式, 丰富教学内容, 尽可能的利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这一要求是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整合的政策基础, 同时也为两者整合指明了方向。随着新课标实施的深入, 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推广, 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教学工具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实现了动静结合的教学效果, 促进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并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应用信息技术的优点

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社会课教学的整合, 可以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形式, 创设内容丰富的教学情境, 做到讲解更加明确, 反馈更加及时, 解说更加简单、画面更加形象生动。

1. 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过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乏味、单调的形式, 做到图文并茂、生动逼真, 对于学生的兴趣有着极大的激发作用, 寓教于乐,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 教学效果也就得到提高。信息技术可以显著的丰富课堂的教学信息, 促进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进行思考, 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祖国妈妈的生日》时, 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国庆节这一概念较为陌生, 而仅仅通过教材上的简单图片是无法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的, 利用多媒体播放我国国庆节开国大典、阅兵仪式等真实的场景, 可以加深学生对祖国生日的理解, 也可使学生对于国庆活动的隆重感同身受, 初步体验民族自豪感。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 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

2.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品德社会课程是关于“做人”教学的学科, 对于小学生来说, 必须从小重视和加强道德教育。小学生是缺乏社会和生活经验的群体, 并且其是非辨别能力较弱, 如果不加以及时纠正和教育, 就可能对其道德和社会价值观念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但是小学品德社会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难以理解, 并且传统教学方式较为枯燥, 难以吸引学生。因此, 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利用其好动、好奇心重等特点, 针对课程教育内容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 将深奥的道理简化为生动的故事。

应注意到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 而不是教学的主体内容, 因此不能任意的利用多媒体或计算机技术, 要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来选择最佳使用时机, 当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将道理讲清或者难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的时候, 可以选择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3.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时代,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极大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讲授, 但是教师的知识量肯定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计算机网络是所有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平台。在小学品德社会课程教学中, 课程信息资源将决定了教学的效果, 学生必须广泛的接触各种社会信息, 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 实现课程目标。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社会课的整合可以不断的扩大信息传递的通道, 加大学生的感官刺激, 拓展学生视野, 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4. 激发学生的美感

审美感知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方式, 小学生对于外界刺激的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在小学品德社会课程教学中, 加强学生对于美的感知, 陶冶学生的情操, 充分激发学生心态的变化, 加深情感印记, 充分激发学生的各项情感触动。信息技术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的, 可以创设丰富的情境、生动的声音, 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到美的力量。运用信息技术, 将美丽的图画、动听的音乐与学生的思维融为一体, 充分调动学生感官, 加深学生对于美的体验和感受, 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动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社会课程教学的整合方式

1. 创设情境

信息技术是一种集视觉、听觉和其他感官感受于一体的现代技术, 通过动静结合将各种声音、文字、影像等信息展示给学生, 这些多样化的信息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 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创设一定的情境, 深入情境中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我和动物交朋友》的课程时, 应用多媒体播放《小黄鹂做早操》, 通过美丽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身临其境, 拓宽学生的空间界限,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调动学生对于动物保护、生态情感等方面的情感体验, 使得不易理解的社会现象更加形象化, 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 促使学生知行的统一。

品德社会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良好的道德行为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才能形成, 因此不能单纯的依赖理论传授, 而应该加强自然的联系和巩固。通过多媒体技术, 创设生活情景, 将一些现实的事例展现给学生, 触动学生的道德情感, 进而加深学生的道德价值理念, 如通过多媒体展现正确的道德行为, 向学生展示标准的行为, 提供生动的生活形象, 树立学生效仿的对象, 从而达到先仿后行的目标。

2. 加强与教材的整合

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改善教材的单调性, 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 采用学生所喜爱的形式充分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因为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只具有一定的视觉效果, 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 由于时空距离以及学生的年龄较小, 仅仅通过教材是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近代中国所遭受的压迫和凌辱, 因此为了缩短时空差距, 在教材单调的图片、画面的基础上, 通过播放一定的视频、课件, 可以有效的让学生加深对于中国近代史上所受到侵略的情感, 增强真实感受, 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

3. 搜集整理, 加工整合

信息技术是一种高效的信息整合工具。在小学品德社会课程教学中, 利用计算机网络高速的信息运转、信息多样化等特点, 可以促进师生学习的高效性, 快速、便捷、直观的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得到极大的体现。教师在授课时, 应结合教学重点、难点选用信息技术, 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 并注重教学的生活性、交互性和情趣化。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社会课程的结合可以显著的提高教学效果, 优化师生交流学习的方式,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传递更加丰富的教学信息, 在寓教于乐的同时,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摘要:随着新课标实施的深入, 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推广, 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教学工具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技术,品德社会课,教学整合

参考文献

[1]田风虎.复式教法在小学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 (1) .

[2]郑三福.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J].吉林教育, 2010, (2) .

上一篇:美丽心态与美丽人生作文700字下一篇:“风雨同舟·共克时艰”诗歌、散文、小说创作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