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信息技术教案:1.1 信息及其特征(精选7篇)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1.1 信息及其特征 篇1
1.1 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
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总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 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引入: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思考 :
1、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实践题:课本第 5 页:网上邻居—— >teacher —— >所在班级文件夹。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1.1 信息及其特征 篇2
在学校教育中, 每个学科都离不开相关概念的教学, 学生能否很好地掌握一门学科的概念, 对学好这门课而言起着决定性作用, 可以说, 概念是组成一门学科的基石。所以, 概念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虽然只是副课, 但也涉及很多概念, 例如:信息、网络、病毒、数据库、IP地址、域名, 等等。这些概念怎么教才能体现学科特色并达到最好的效果, 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
《信息及其特征》是高中信息技术 (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课, 面向的对象是高一年级, 它是其它后续学习内容的基础, 占有重要地位, 也是一节纯概念的教学内容。对信息的定义, 不同的领域专家有不同的理解, 目前, 尚无唯一的、权威的定义, 课本上分别列出四位专家对信息的定义, 到底怎么开展对这个定义的教学才有效呢?对高中学生而言, 他们对信息都有一些基础或是感性的认识, 这些都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知识基础。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两种概念教学的方法: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它们的相同点是都需要学习者以已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来学习新知识。不同点是概念形成是通过鉴别相关概念的正反例来学习新概念, 而概念同化是学习者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概念, 新概念可能和旧概念有上下位关系或是类同关系, 等等。概念同化的教学方法直接向学习者呈现概念的关键特征, 学习者通过把这些关键属性和自己认识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关联同化来学习新概念。比起概念形成, 它更适用于比较复杂的概念学习。
本节课通过概念同化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对“信息”有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经过关键字罗列——提炼——形成概念几个环节, 尝试让学生自己给出信息的定义, 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信息的特征。
二、教学流程
1.抛出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平时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一些词汇, 比方爱、素质、美……当有人反问我们它们真正、准确的含义 (定义) , 你会不会被瞬间问倒?这是为什么?文字全都认识, 却看不懂专业的书籍, 这样的情形你有过吗?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 我们不明白其中专业词汇的定义, 也就是相关概念的含义, 可见概念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平时习惯了先接受课本、教材中专家、权威对各种概念的定义, 然后再慢慢地理解与消化。今天, 对于信息技术的第一课, 让我们“颠倒”过来, 尝试自己来给出“信息”这个概念的定义。
2.提出教学目标
明确展示本节课的两个教学目标。
第一, 给概念“信息”下定义, 理解信息的特征。
第二, 掌握给概念下定义的一种方法。方法概括如下。
(1) 把概念的相关特点 (专业词汇叫属性) 陈述出来, 以关键字的形式罗列, 罗列得越充分越好。
(2) 将罗列出来的一系列关键字, 进行分析、比较、替换、删除、合并, 进而提炼出最能代表事物根本属性的若干关键字。
(3) 将最终确定的关键字, 融合、整理成为一个句子, 形成对这个概念的定义。
3.利用“概念同化”教学方法教学的具体过程
三、教学反思
(1)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可以通过以上的学习过程总结出信息的特征, 给出信息的定义。例如:课堂上有学生给出这样的定义:“信息是一种可以共享, 具有时效性、普遍性, 具有相对价值并且可供处理的一种资源。”“信息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普通存在的, 具有时效性、确定性, 可以用于共享, 有着相对价值并可供处理的资源。”“信息是以文字、声音、图形等作为载体的一种具有传递性、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真伪性的资源, 并且不同信息有着不同的价值。”
值得说明的是, 这里不要求学生给出非常完美的定义, 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体会下定义的过程, 因为“信息”二字从古就有, 发展到今天, 它的内涵是不断延伸的, 人们对信息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 给信息下定义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2) 《信息及其概念》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但本节课通过学习这个概念的过程能掌握一种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是不容易的。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概念, 小到花鸟鱼虫, 大到国家、世界、道德、理想……我们是怎么理解这些概念的?又是怎么给它们下定义的?通过这节课, 学生可以学习到通过概括关键属性的方法来下定义, 这个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思考、多总结, 而不是习惯性地去翻看课本。
(3) 本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来完成, 并利用电子白板突出的交互功能, 很好地体现了对关键字进行筛选和修改的过程, 保证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也是笔者作为一名信息教师一直努力做到的。
摘要:《信息及其特征》是高中信息技术 (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课, 它是其它后续学习内容的基础, 占有重要地位, 也是一节纯概念的教学内容。本文通过概念同化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对“信息”有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经过关键字罗列——提炼——形成概念几个环节, 尝试让学生自己给出信息的定义, 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信息的特征, 使教学体现学科特色并达到最好的效果。
高一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篇3
关键词:分层教学;合作;教学方法
一、高一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现状
1.学生起点不平衡
刚刚升入高一年级的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初中,其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起点是不同的,有一些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基本软件的应用,但是有的学生只会打字,甚至于有一些学生没有接触过电脑。学生们的起点不同,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比较难以把握教学进度。
2.学生的学习条件不均衡
对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理论结合实践,所以在课堂学习之后,还需要学生注意课下的练习。虽然有一些学生家里有电脑,可以进行练习,但是仍然还有一部分学生家里没有电脑,或是住宿条件跟不上,那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的练习跟不上。
3.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信息技术并非是高考学科,是一门技术,所以很多学生就忽视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学好考试的科目就可以了。
二、信息技术教学对策
1.采用分层教学
针对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起点不同问题,采用分层教学是比较好的方式。将学生根据基础分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针对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补充知识。而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主要抓基础。比如,在学习PowerPoint时,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能够完成完整的PPT,使其图文并茂就可以了,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试着添加视频,添加链接,制作更加精美的页面等。
2.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
由于学生的层次是不同的,可以将其分组,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一组,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基础较差的学生还可以经常请教基础较好的学生,使得其能够得到进步。而基础好的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也可以巩固自己的知识。
3.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需要讲究方法,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针对这门学科,任务驱动法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法,可以加强同学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在操作中学习,自己思考,得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罗益才.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教育界,2012(23):123-124.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1.1 信息及其特征 篇4
1.理解信息及其特征。
2.识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3.理解信息的安全和保护。
考点 1 1
信息及其特征 1.物质、能源、信息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
2.信息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包含的意义。
3.信息的载体:是承载信息的事物,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进行表示、传播、存储等。语言、文字、图像、声音、二进制代码等都是信息的载体。U 盘,磁盘甚至我们的大脑也是信息的载体。
【注意】信息与载体区分:信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字、图像里面所表达的意思才是信息。
4.信息的特征 1)载体依附性:信息的表示、传播、存储必须依附于载体,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
2)可加工性:信息是可以加工处理的,信息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比如光信号转电信号)。
3)可存储性: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保留和传播(但不能脱离载体)如书籍、录音、影像等。
4)传递性和共享性:信息可以传递和共享,而不会像物质、能源那样产生消耗;如老师传授知识,可多人同时上课,老师不会因为传授这些信息而失去它们。
5)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
6)时效性:信息具有时效性,过期的信息会影响其价值。
7)普遍性:万事万物里都有信息(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描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
8)真伪性:信息有真假之分。
(虚假信息产生情况,一源于片面的感知与理解,如“盲人摸象”;二源于不恰当的信息表达与传递,如小道消息的传播;三源于错误的信息价格,如故意发布虚假广告)
考点 2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信息技术的含义:是指应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传输、存储、表达和使用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发展 1)古代信息技术:甲骨文技术、活字印刷技术。
2)近代信息技术:摄影技术、电影技术、广播电视技术。
3)现代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
4)信息技术前沿:如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机器人、数字地球、虚拟现实的实用化、云技术、互联网等。
考点 3 计算机的功能、特征
1.计算机的基本功能: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其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本质上都是通过计算完成的。
2.计算机的基本特征:速度快、准确度高、存储容量大。
考点 4 信息的安全和保护
1.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 1)计算机病毒:人为编制的一些能够通过修改其它程序,尽可能地把自身复制进去,进而去传染其它程序,具有破坏他人计算机系统的计算机程序。
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寄生性、传染性、潜伏性、破坏性爆发性等。
3)计算机病毒防治要从预防、检查和杀毒三方面入手。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安装杀毒软件并经常升级,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查和杀毒,同时做好数据备份工作,启用防火墙阻止黑客入侵。
2.信息的保护方法 1)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信息系统或者信息产品的安全策略、安全功能的管理、开发、维护、检测、恢复和测评的总称。
2)信息安全包括:鉴别、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数据保密性、抗抵赖五类安全服务,以及能够对这五类安全服务提供支持的安全机制 3.知识产权、软件保护 1)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法律规定的人们对于自己创造或拥有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各种权利的总和。
2)软件保护:开发者设计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在开发完成之日起就受到法律的保护。作为软件的使用者,应树立法律观念,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自觉使用正版软件,抵制盗版及未经授权的软件。未经软件版权人的允许,不得对其软件进行复制、修改、传播等非法操作,更不能进行商业性转让、销售等侵权
活动。
【典例 1 1 】
(9 2019 浙江 6 6 月学考)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孟浩然的诗《春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诗家喻户晓,说明信息具有共享性 B.“夜来风雨声”包含季节更替的自然信息 C.诗中鸟的啼叫声不是信息的载体 D.学生能背诵《春晓》,说明信息可以脱离载体而存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信息具有传递性、共享性、载体依附性等,选项 A 正确。信息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包含的意义(文字、图像里面所表达的意思才是信息),此诗句中不包含季节更替,选项 B 错误。信息与载体区分:信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字、图像、声音、二进制代码等都是信息的载体;U 盘、磁盘、甚至我们的大脑也是信息的载体,选项 C 错误。载体依附性:信息的表示、传播、存储必须依附于载体,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选项 D 错误。
【典例 2 2 】
(9 2019 浙江 1 1 月学考)下列有关信息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信息及其特征 教案 篇5
模块章节:《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第三章第二节 2017.9.1——2017.9.8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新生,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但是对于信息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感性的程度,缺乏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因此老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交流学习的氛围,在讲解分析理论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学习形式的丰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了解信息的含义;掌握信息的传播过程;
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信息的含义及其特征;给出例子,培养学生从例子中发现或归纳出信息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息,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信息的定义;2.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理解信息的定义
四、教学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人们各种信息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谁能更充分地使用信息技术,更快捷并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谁就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更大的优势。
然而信息是什么?它有何特征?它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有何影响?
活动1【导入】情景模拟,激情导入 教师设问:生活中没有信息,我们会是……
没有铃声,没有红绿灯信号,没有书籍知识,没有新闻信息,我们对周围的事情一无所知,仿佛回到了原始社会。
同学们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信息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用“结绳记事、烽火告急、飞鸽传书”等方式来存储、传递、利用、表达信息。信息一词古已有之。
活动2【活动】活动探究 信息的重要性
教师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
师提出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为什么?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学生活动:学生4名同学一小组自由组合成立探究小组,然后抽3个小组进行回答。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能获得物质,火石能获得能量,指南针获得信息。
教师学生共同分析得出: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大要素
从中引出信息的作用:减少不确定性,有新内容和新知识的出现。申办奥运会是中国人多年的梦想,能否成功,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正式宣布之前,人们的心都是悬着的,当结果宣布后,不确定性随即消失,这则信息便通过各种载体、途径迅速传播开来。
引出香农的信息定义。
活动探究
二、了解信息,感受身边的信息
引出问题:“烽火告急”中烽火台的作用是什么?它是信息吗? 有外敌入侵,烽火台本身不是信息。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引入,让学生非常想了解信息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出信息的概念,让学生对信息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回答还不全面,不准确,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入下一学习环节。
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理解 信息的发出方,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的内容都可以称为信息。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再根据之前的学习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答案。重在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思考:纸质文本、电子文本等是不是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信息,信息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要依靠载体才能存在。语言,文字、声音等都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
信息的存在十分广泛,新闻报道,市场行情,天气预报,文献资料,科技成果,甚至一幅图画,一张照片,一个动作,一个微笑都可以传递信息。
案例分析,师生互动
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的一种,他们有着固有的特征,也有相同的本质。
通过分析课本案例,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信息的特征:传递性共享性、载体依附性、真伪性
详细分析案例啤酒与尿布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信息的特征:价值相对性,可处理性 传递性打破了时空限制;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可以在不同个体和群体间共享。
各种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受,并按照某种需要进行处理和存储。
价值相对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具有相应的使用价值,它能够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求。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 篇6
《声音信息的加工》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三章第一节第五小节。声音信息的加工,是多媒体信息加工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前面的文本、数据和图片的加工,此部分学生比较陌生。声音信息的加工能为后续的学习,如本章中视频制作中的配音,以及网页制作中背景音乐的选择和处理都提供了技术支持。
声音信息作为必修课的新知识,它的学习对于第二学期《多媒体技术》这一选修模块的学习也有重要的意义,是选修模块学习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本节知识无论是在现阶段的学习中,还是在后续的学习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声音信息的加工》是一个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知识点,能提高学生音频信息的采集、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已经完成了信息获取的学习,基本具备了在网上根据主题搜集文字、图片、音乐等信息的基本能力。从文本、数据和图片信息加工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信息加工的目的和需求分析已经基本掌握。但学生的基础普遍不好,例如word和excel的使用基本不熟练,没有达到教材要求的基础,不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到图片的加工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而本节课的内容又是一个学生喜欢的内容,应该利用好本节课内容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音乐,对MP3、MP4等都有一些了解,很多学生也拥有自己的MP3、MP4设备。所以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学好没有什么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水平的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可能没有接触过MP3、MP4之类的东西,没有感性认识。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对音频文件的格式及特点不了解,对于这些偏理论性的内容如何处理好是本节课设计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音频质量的常用指标;知道常用的声音文件格式及其特点;了解常见的声音加工软件;掌握利用windows录音机进行声音的采集、声音文件片段的截取方法;掌握利用千千静听进行音频格式的转换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主题和信息呈现的需求,选择适当的工具软件和方法,对声音信息进行采集和编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声音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体验声音采集和编辑的过程,感受声音信息加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声音信息加工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
1)常见声音格式的特点。(根据需要选择声音格式)
2)声音格式的转换和声音片段的截取。(根据需要对声音进行加工)
五、教学难点
1)常见声音格式的特点。
2)声音质量的常用指标。
(这两个内容都是理论性知识,如何让学生理解好是难点。)
六、教学策略
从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展示几个成功的.解决这些需求的声音加工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在任务中设置障碍,让学生主动探究关于声音格式和质量指标的内容。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简单加工操作并不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合作来掌握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的方法。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场合对音频文件的不同需求。通过最后的课堂总结,把理论知识强调出来,并对今后学生可进行的深入学习做引导。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学生喜爱的歌曲。提出问题,想把其中的一部分截取下来做铃声该怎么做?
欣赏音乐,并进行讨论。
通过学生喜爱的歌曲吸引其注意力,通过问题引出本节课内容,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从知识面和学生的心里层面引入课题
Wav声音的截取
引导学生说出声音截取工具软件和操作方法。布置第一个任务截取声音片段。提供wav格式音乐。
回答问题,参考教材或相互交流尝试利用录音机进行截取操作。
1、让学生了解常用的声音处理软件。(学生回答,教师再补充)
2、布置任务但是不给提供前面提到的软件。让学生知道录音机这个工具。
3、培养学生利用教材的意识。
Mp3声音的截取,格式转换。
给学生一个新歌曲mp3格式的让其利用录音机截取
尝试截取,学习格式转换
1、设置障碍让学生知道录音机的功能限制。
2、激发学生对声音格式的求知欲望。
3、通过格式转换时的参数设置,让学生参考教材了解音频质量的指标。
录制声音
展示录制的铃声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声音录制
尝试录制个性铃声
1、使学生知道声音加工的另一个内容声音的采集。
2、激发学生对录制声音的兴趣。
展示评价学生作品
给出评价引导
展示参与评价
让学生了解对声音作品评价的标准,给学生展示和锻炼表达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鼓励他们应用更的的专业软件去完成数字化音频信息的采集和加工。
教师总结音频文件格式相关知识,介绍更强功能的软件。
教师PPT展示
听述并思考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1.1 信息及其特征 篇7
一、审计信息质量的内涵及其特征体系
1.审计信息质量的内涵。审计信息是在审计活动中生成的所有信息, 包括以审计报告的形式传递给信息使用者的信息, 以工作底稿为形式记载下来的信息以及为审计工作而收集整理的其它相关信息。审计信息质量指的是审计信息“产品”能够满足“顾客”需要而应具备的特性。既包括生产过程的质量, 也包括生产结果的质量。“顾客”是指深受审计信息影响的人, 它可能是外部的, 也可能是内部的。外部顾客指的是受审计信息影响, 但又不是产生审计信息的成员, 如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立法机关、经理以及社会公众等;内部顾客指的是受审计信息影响, 同时又是产生审计信息的事务所及其成员。因此, 从“顾客”的眼光看, 审计信息满足顾客要求并使顾客满意的能力越高, 审计信息质量越好。
2.审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借鉴美国FASB1980年提出的SFACNO.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框架, 改进构建审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该框架是一个由约束条件、总体质量特征、限制性标准、主要质量特征、次级质量特征以及次要质量特征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二、审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一) 构成要素
1. 约束条件:
成本、成果相匹配原则。一般来说, 在审计工作中, 投入的成本越大, 审计信息可信性越高;但是在现实中, 不可能无休止地投入审计成本, 因此要在成本与收益之间寻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以使恰当的审计成本获得最佳审计成果。
2. 总体质量特征—可信性。
将可信性作为总体质量特征的原因在于:可信性是审计信息的生命, 经审计提供的审计信息可以消除审计信息使用者的质疑, 为使用者所依赖, 为社会所接受。莫茨教授认为“在发达的经济社会中, 审计的作用可以认为且已经被认为是增加财务报表的可信性”。
所谓审计信息的可信性, 是指审计信息应该而且必须是完全可以信任或信赖的, 是充分可靠的。这是审计信息所应具备的最主要、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审计功能对于经济信息的最大贡献就是尽可能消除或降低信息风险, 赋予和提高经济信息的可信性;审计信息履行状况, 能够成为审计控制的基础与前提, 以及改善和提高管理职能的有效性和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并实现最佳配置, 完全在于个人和社会都认为或承认它是充分可信的。因此, 审计信息必须把可信性作为自己的首要质量特征, 并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审计信息倘若失去了可信性, 也就失去了传递价值, 也就失去了被接受的依据, 从而就会导致审计过程的断裂, 审计控制目标就难以实现。
3. 主要质量特征。
(1) 真实性及其次级质量特征。审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必须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实际履行状况予以真实客观的描述与反映。这种描述与反映不能是审计师的主观臆断, 而必须以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为基础。只有真实的信息才是可信的信息, 同时审计信息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又是对真实性的支持, 审计信息如果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 就会有悖于真实性。
(2) 有效性及其次级质量特征。审计信息的有效性是指审计信息必须是审计行为活动作用结果这样一种特性。它是指只有由合格的审计师通过实施特定的和恰当的审计程序而产生的审计信息方为有效审计信息。也就是说, 只有在审计师的审计调查过程中和审计报告过程中生成的审计信息才是有效审计信息;而不是由完整的审计行为活动作用结果而产生的所谓审计信息即是无效信息。对审计信息使用者来说, 由具有专门技能的审计人员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 可以降低信息风险, 增强审计信息的可信性。将有效性作为主要质量特征, 符合有效性与可信性的逻辑关系。审计信息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审计信息的可信性。对有效性特征的追求, 可以促进审计实务不断发展, 督促审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审计方法和程序, 选择恰当的方法和程序。
(3) 相关性及其次级质量特征。审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与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以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相关的特性。也就是说, 审计信息所描述的内容必须与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这一主题紧密相关, 同时能够满足使用者了解受托责任履行状况的信息需要。审计信息要发挥作用就必须及时、准确地反映受托经济责任的实际履行状况。及时性本身并不会增加审计信息的相关性, 但是只有及时的审计信息才是相关的。在我国, 审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社会各个层次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非审计专业人士, 有可能对审计工作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审计信息不用他们理解的方式进行传递会使他们看不懂审计信息所揭示的问题, 难以发挥审计应有的作用。反馈性是相关性必备的审计次级信息质量特征。审计信息使用者常常要利用审计信息的反馈性, 以判断该信息是否与自身相关, 以便对偏离目标的事项进行纠正。
(4) 次级审计质量特征—样本性及其次级质量特征。审计信息是一种样本性质的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被审计事项越来越复杂, 涉及的领域和数据越来越广, 越来越纷繁。审计人员只能寻找适当的、能代表被审计事项总体特征的样本作为或得到审计信息。由于审计主体必须在满足总体质量特征及关键质量特征的条件下, 决定样本的范围和样本的性质, 因此审计信息的样本性会受到真实性、相关性、有效性的制约。
样本的抽取必然伴随着风险, 样本性决定了审计信息的风险性;同时, 审计人员无法进行无休止的取证与核实, 只能通过专业判断能力, 假设某些事项值得信赖, 对怀疑事项进行取证和抽样而形成审计信息。因此, 信任性与样本性是统一的。总之, 审计信息风险性由样本性决定;信任性是对样本性的强化。
(二) 构成要素间的互动关系分析
1. 总体质量特征与主要质量特征。
(1) 可信性与相关性。审计信息可信性与相关性是相互统一的, 可信性越高, 相关性越强, 越是具备决策相关性。两项质量特征缺一不可。事实上, 相关性必须以可信性为前提。如果某些审计信息具有相关性, 但在性质或反映上是不可靠、不真实, 那么这些信息就可能使之误入歧途。没有可信性的相关性是危险的, 没有相关性的可信性是毫无意义的。
(2) 可信性与有效性。审计信息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审计信息的可信性。正如汤姆·李教授认为“……审计之功能在于消除人们……对财务会计报表质量的怀疑……因为财务信息获得了独立专家意见的支持, 人们在接受和使用它时将充满信任感。”即审计信息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审计信息的可信性;其次, 进一步说明了审计程序存在的意义。
(3) 可信性与真实性。真实性, 既是一般经济信息与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 也是审计信息必须具备的质量特征。没有真实性, 也就没有可信性;只有真实、正确的信息, 才是可信、可靠的信息。信息额真实性主要是指应从客观存在出发, 做到真实客观地描述经济活动或过程的变化与特征。审计信息的真实性则是指必须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实际履行状况予以真实客观的描述与反映。这种描述与反映绝不能是审计师的主观臆断, 而必须以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为基础。
2. 主要质量特征与其次级质量特征。
(1) 真实性与客观性、公正性。从“审计人员客观地审计”到审计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质量特征。《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四规定:“注册会计师应该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客观是指审计人员对有关事项的调查、判断和意见的表述应当给予客观的立场, 以事实为依据……所谓公正也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 应当正直、诚实、不偏不倚地对待利益各方。”客观审计与公正评价互为依靠, 缺一不可, 目的是保证审计信息的真实性。因为只有真实的审计信息才能真正反映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为审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2) 有效性与合规性。审计信息要达到有效性, 必须以一定的规范作保证。我国《注册会计师》第21条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 必须按照职业准则规定的程序出具报告。”可见, 审计程序是在遵循审计规范下实施的, 通过恰当审计程序得到的有效信息要满足审计规范的要求。
(3) 相关性与明晰性、及时性、反馈性。审计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 取决于明晰性、及时性和反馈性。及时性是指审计信息能在决策者作出决策时取得, 及时性本身并不能使审计信息达到相关联, 但若信息不及时, 则审计信息便与决策无关了;同时审计信息应以审计信息使用者可以理解的方式存在, 具有“明晰性”;反馈性则是指审计信息能把过去决策所产生实际结果反馈给决策者, 使之与当初作出决策时所预期的结果相比较, 从而纠正偏差, 达到审计目标。
三、审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审计主体
所谓审计主体, 是指在审计活动中主动实施审计行为, 行驶审计监督权的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审计主体贯穿着审计信息产生过程的始终, 对审计信息质量起着决定作用。
1. 审计人员。
审计人员能否准确恰当的将审计技术与审计客体联系起来并将其付诸实施, 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认知和能力。由于经济活动的动态发展性与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之间矛盾的存在, 审计人员的认知能力是相对滞后的、有限的, 这就决定了审计人员对经济活动的审查监督不可能总是恰如其分的。审计人员按照自己对审计技术的理解行驶审计, 相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客观的经济活动相互结合, 必然会造成审计主体的产品—审计信息的不完美性。同时由于审计人员具有差异性、复杂性等特点, 其对同一经济活动实施审计行为的结果也是多样的、互异的。所以说, 审计人员认知与能力的有限性是客观存在的, 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只能减少却不能消除这种由于有限性而造成的审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2. 审计主体组织结构。
审计主体组织机构是指审计主体的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方式。审计组织结构的类型将直接影响审计信息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面对复杂多变的审计环境, 灵活、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类型能快速而经济地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 即具有高效的柔性, 有利于确保审计质量, 所产生的审计信息科学有效;而僵化、垂直式的组织结构类型则对审计环境的变化反应迟缓, 其柔性能力较低, 无法确保审计质量。
(二) 审计客体
所谓审计客体, 是指审计活动中被动接受审计行为, 配合审计监督的单位和个人。审计客体是审计行为的接受者, 其本身也是影响审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
首先, 审计客体的思想端正与否制约着审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相对于审计主体来说, 审计客体掌握着丰富的信息, 审计主体相对于审计客体是信息不对称的。由于审计客体的利己性客观存在, 当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实施审计行为时, 审计客体有可能采用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 或是提供虚假审计信息, 或是销毁证据, 或是遮短扬长, 由于审计客体对审计主体的不支持, 本身提供给审计主体的原始审计信息就是不全面的, 甚至是虚假的, 这就给审计主体搜集审计证据带来了许多困难, 人为地增加了审计信息的风险性。
其次, 审计信息客体本身的组织次序也影响着审计信息的质量。审计客体本身就是审计原始信息的生产机构, 而审计原始信息是审计信息的基础, 只有真实可靠的审计原始信息通过审计人员的整理、综合、分析, 才有可能产生科学的审计信息。由于审计原始信息是审计客体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协作、有效配合的结果, 各个子系统是否合理配置、协调机制是否健全, 都将影响到审计原始信息的质量。从而进一步影响审计信息的质量。
(三) 审计行为
所谓审计行为, 是指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进行审查和监督活动中所运用的法律、法规、技术、方法、手段。审计行为因素包括审计规范因素和审计技术因素。审计行为因素是连接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的桥梁, 是影响审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
1. 审计规范。
审计规范是对审计行为的规范, 是审计行为的一种约束与引导机制, 包括审计职业技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三部分, 其具有强制性。审计行为应严格遵循审计规范的刚性要求, 即严格按审计准则和审计标准组织处理审计事项等审计活动。当审计环境发生变化时, 审计行为的范围不能超出审计刚性的范畴, 要受审计刚性的约束。审计法规作为审计的游戏规则, 是各方面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结果, 是一种人造的规则。当制定出的规则存在漏洞时, 具有“理性人”特点的审计行为主体就会充分利用这一漏洞为自己服务。这种客观存在的缺陷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信息的质量。
2. 审计技术。
审计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策略。为了完成一定的审计任务, 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活动的过程中, 都将用到各种各样的审计技术, 以取得适度、有效的审计证据, 正确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对于采用常规审计技术的审计组织而言, 其组织结构比较标准化, 呈现机械式的特征;对于采用非常规审计技术的审计组织而言, 其组织结构灵活, 呈现有机式的特征。总之, 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 恰当、科学地运用审计方法, 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更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最终产出品—审计信息的质量。
四、结语
明确各种审计信息质量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进而构建审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是审计的一项基础工作, 我国有必要重视和开展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从审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看, 为保证审计信息真实有效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认知能力, 建立合理的审计组织结构, 端正审计客体思想, 加强审计主体的组织次序建设, 规范审计行为和提高审计技术水平。
摘要:文章在借鉴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基础上, 构建了审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并分析了其构成要素, 明确了构成要素间的关系。从审计信息质量特征影响因素出发, 提出了保证审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审计信息质量,特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2].彭桃英.审计质量与审计市场行为主体关系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商学院, 2005
[3].杨翼飞.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D].厦门大学, 2006
[4].唐欢.论审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J].审计月刊, 2006
[5].范伟, 杨少春.审计信息质量的决定因素[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4
[6].肖文强, 审计信息质量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06
[7].刘更新, 社会审计系统柔性生成机理及测度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06
[8].梁刚, 基于信息使用者的审计报告质量特征体系之构建[J].财会通讯, 2005
[9].徐政旦等, 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1.1 信息及其特征】推荐阅读:
高一信息技术《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教案11-30
高一信息技术教案(全套)整理好12-09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08-23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11-08
高中信息及其特征教案07-29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10-10
高一信息技术期末考试08-11
高一信息技术必修期末复习题A11-29
信息及其特征09-27
《信息及其特征》导学案06-09